多尔衮是如何整死皇太极长子豪格的?
多尔衮是如何整死皇太极长子豪格的?
-----
网友解答:
-----
多尔衮不但整死了侄子豪格,还将他的老婆给抢了,就问你够不够狠。
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出生于万历三十七年,也就是1609年,比他的叔叔多尔衮还要三岁。
据记载,豪格相貌魁梧,弓马娴熟,十几岁就开始在战场上历练,还立下不少战功,因此被祖父努尔哈赤封为贝勒。
豪格长大之后,参加了许许多多战役,也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将领,是皇太极十分喜爱的一个儿子。
1627年,皇太极被推举为大汗。
当时后金采取的是努尔哈赤创立的贵族共和制度,也就是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或者叫八王共治制度,皇太极的权力因此受到极大影响,他的兄弟和侄子们也都有继承汗位的资格。
为了加强大汗权力,也为了让自己的儿子成为有资格继承汗位的唯一选择,皇太极开始大肆削弱八旗旗主贝勒的权力,经过他一顿猛操作,贵族共和制度最终走向没落,皇太极也得以独掌大权。
1636年,皇太极登基称帝,建立清朝,豪格被封为肃亲王,掌管户部。那时候豪格是皇太极儿子之中唯一成年的,又是军功最为卓著的皇子,皇太极因此对他寄予厚望。
不过,皇太极犯了个错误,他没有及时确立太子,在生活上还不懂得节制,结果他当皇帝不到十年,就因为身体肥胖引发心血管疾病而暴毙。
因为皇太极去世得太突然了,以至于他没有来得及确定皇位继承人。在这种情况下,贵族共和制度再次抬头,皇太极的兄弟和侄子们也开始参与皇位的争夺战。
当时有资格竞争皇位的人很多,但因为种种原因,最有实力竞争皇位的却只有皇太极的长子豪格和弟弟睿亲王多尔衮。
从实力上来说,豪格有皇太极生前掌握的两黄旗兵力,多尔衮则有两个亲弟弟掌握的两白旗兵力,实力不分上下。
当时朝中许多大臣都比较倾向于豪格继承皇位,就比如说图尔格、索尼、图赖、锡翰、巩阿岱、鳌拜、谭泰和塔瞻等人就明确支持豪格,掌握镶蓝旗的郑亲王济尔哈朗也表示豪格作为皇长子继位比较稳妥,甚至连掌握两红旗的代善也倾向于豪格继位。
不过,作为豪格竞争对手的多尔衮实力也十分强劲,他本人战功卓越,治国理政的能力也很强,是皇太极建立清朝的最大功臣,他的亲信更是遍及朝廷。并且多尔衮的两个弟弟也都是久经沙场的大将,他们也是支持多尔衮夺取皇位的强大支撑。
1643年8月14日,多尔衮召集皇亲贵戚和大臣们举行皇位归属的会议,会议上两派势力剑拔弩张,各不退让,委决不下。
在会议上,除了两白旗之外的其他六旗最终都明确支持豪格,但多尔衮掌握的两白旗终归是个迈不过去的坎,豪格要是强行继位,多尔衮怕是不会答应。
而多尔衮就更难受了,自己明明功劳最大,按照满清的贵族共和制度,自己也是有资格继承皇位的,可是以豪格为首的六旗偏偏跟他过不去,所以他也无法自立为帝,不然内乱将不可避免地发生,谁都得不到好处。
在这种情况下,皇太极的遗孀孝庄站了出来,他派人说服了多尔衮,让多尔衮同意拥立她年仅六岁的福临为帝,从而化解了一场事关清朝存亡的危机。
有人说,是因为孝庄跟多尔衮有过一段故事,所以多尔衮才同意让出皇位的,至于真相如何就没人知道了。
对于多尔衮而言,他失去皇位是因为豪格,所以十分痛恨豪格,他自己得不到的东西,自然也不会让豪格得到,所以选择福临就成为了一个无奈的选择。
对于豪格而言,同意立福临为帝也是无奈之举,因为他跟多尔衮的态度一样,自己当不成皇帝,对方也别想。
所以说,福临这个皇位局势白捡来的,是政治斗争的结果。福临登基之后,郑亲王济尔哈朗和睿亲王多尔衮被推举为辅政大臣。
为啥不是豪格成为辅政大臣呢?因为他的资历不够,所以让支持他的济尔哈朗就代替他成为辅政大臣了。
很明显,多尔衮和豪格多尔衮都没有当上皇帝,但最后的结果对多尔衮更有利,因为他至少是辅政大臣,而豪格则在他之下,要听从他的号令。
根据当时商议的结果,济尔哈朗是第一执政,而多尔衮则屈居第二。
但因为济尔哈朗的精力和才能都不及多尔衮,而那时候清朝又在同明朝作战,济尔哈朗就有意主动让出权力,便下令说凡事先向多尔衮上报,自己则不再过多干涉朝政了,多尔衮因此掌握了所有权力。
豪格因为是皇太极儿子中最有资格继承皇位的一个,但她却在多尔衮的干涉下与皇位失之交臂,新词心中十分憋屈,平时没少说多尔衮的坏话,结果被人告发,多尔衮那这件事大做文章,革除了豪格的肃亲王爵位。
多尔衮下手虽然狠,但是他也知道,那时候清朝正处在同明朝作战的关键时期,要想最终入关并平定全国,各种有才能的人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像豪格这样优秀的将领,也不能轻易就废弃不用。
所以在多尔衮在率军清军入关的时候,豪格也被他安排在军中效力,并立下战功。
随着清军的入关,形势就发生了极大的改变,清朝既要面对李自成的起义军,又要面对南明势力,还要在占领区对汉人实行剃发令,因此人手有些捉襟见肘,能够独当一面的大将也是有所匮乏的。
在这种情况下,多尔衮表现出了宽容的一面,他恢复了豪格的肃亲王爵位,并任命他为靖远大将军,让其率军入川同张献忠作战。而豪格也不负众望,经过数月征战,四川基本被平定,张献忠则被豪格亲手射杀。
当时李自成已经被平定,张献忠再被消灭,清朝就可以集中力量对付南明小朝廷了,所以豪格的功劳不可谓不大,他的个人声望因此达到鼎盛。
随着豪格的风头越来越深,多尔衮作何感想呢?
清朝入关之后,多尔衮就把顺治帝给接到北京去了,他本人也自称为叔父摄政王,并立下刻有“永垂功名于万世”的石碑来表彰自己的功劳,其权势因此凌驾于诸王之上,顺治帝对其也无不服从。
后来,多尔衮又将顺治帝的皇帝印玺也拿到府中,大臣们都不去皇宫上朝了,而是直接去多尔衮府中议事。
多尔衮还在生活上积极跟皇帝靠拢,出行的依仗比皇帝还要威风,穿得衣服也跟皇帝也没什么差别,他见到顺治帝都可以不用跪拜了,大有取顺治帝而代之的趋势。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当时清朝皇帝虽然是顺治帝,但真正意义上的皇帝是多尔衮,孝庄太后和顺治帝母子的处境因此十分不妙,甚至有传言说,孝庄太后为了保全顺治帝而委身于多尔衮。
而从多尔衮的种种行径来看,他是很想当皇帝的,但他担心一些握有军权之人反对,所以一直没有废掉顺治帝自己当皇帝。
就比如说刚刚平定了四川的豪格,他就手握重兵,在军中的威望就很高,多尔衮如果废掉顺治帝自己当皇帝,第一个站出来反对的人绝对是豪格。
在这种情况下,多尔衮是不会再继续放任豪格继续做大做强的,因为这会让多尔衮未来在走上皇位之路上变得更加艰难。
顺治五年二月,豪格西征四川班师回朝,顺治帝亲自在太和殿设宴犒劳豪格,兄弟二人在宴席上有说有笑,关系十分亲昵。
多尔衮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却恨在心里,他知道要是再不弄死豪格,以后就更难了。于是在庆功宴举办完不久,多尔衮就以豪格隐瞒其部将冒功、起用罪人之弟的罪名将其逮捕入狱。
很显然,多尔衮是有意在找豪格的茬儿,就这么点小罪,以豪格的功劳来说,足以抵消了;再者说了,豪格是皇太极的儿子,又是亲王,就因为这么点罪过,多尔衮就将他关进大牢,显然有点过分了。
更为离奇的是,豪格被关进狱中之后不久,就莫名其妙地死在狱中了,死时年仅四十岁而已。豪格正值壮年,身体强健,为何会突然死在狱中,我想明眼人一想就明白了。
很多人可能会好奇,豪格身份尊贵,势力又大,为何这么容易就被多尔衮给弄死了?
其实,这一切跟豪格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
当初在跟多尔衮争夺皇位的时候,他明明已经取得了六旗的支持,最后还是与皇位失之交臂,就是因为他在关键时候说了一句话,福小德薄,非所堪当。这句话一下子就暴露了豪格性格柔弱的特点,他明明占据优势,却畏惧叔叔多尔衮的权势,不敢当皇帝。
关于这件事,豫亲王多铎后来就批评过豪格,他说当初济尔哈朗拥立豪格为帝,但因为豪格性情柔弱,所以让济尔哈朗也没有信心继续支持他了,所以最终同意了多尔衮关于立福临为帝的建议。
还有当时位高权重的两黄旗将领,他们想要立皇子为帝来维持自己的权势,豪格虽然是最佳人选,但因为他性格柔弱,导致两黄旗将领们不再专注于他,最终也同意了多尔衮关于立福临为帝的意见。
因此,豪格之所以丢失皇位,不完全是多尔衮与之争夺,也在于他本身的性格弱点。
后来,豪格在清朝入关和平定四川的战役中居功甚伟,权势因此大大加强,他原本是有机会待在四川继续经营的,但多尔衮却以四川久经战乱,民生凋敝,大军无法长期驻扎为由,让他班师回朝,他竟然同意了。
豪格当时对多尔衮的野心是很清楚的,他也知道贸然回京是有危险的,但因为他性格柔弱,不敢违背多尔衮的命令,所以率领大军返回北京,还将军权交了出去,结果被多尔衮抓住了机会,随便罗织了几个罪名就将其下狱并处死了。
所以说,性格决定成败,豪格原本有一手好牌,最后却打得稀巴烂,自己还搭上了一条性命,这怪不得别人,只能怪自己不争气。
豪格死得不明不白,他的家人因此也都变成罪人家属,他的几个貌美的福晋更是被多尔衮给接到家做了小妾,实在是悲惨而又屈辱。
豪格死后,多尔衮加速了冲击皇位的步伐,他开始自称为皇父摄政王,所有政事都不再禀告给顺治帝了,而且他的所有命令都以诏书的形式下发,俨然以皇帝自居了,而顺治帝作为皇帝的最后一点尊严也没有了。
不过,或许是孝庄太后从中斡旋的结果,多尔衮始终没有对顺治帝怎么样,他自始至终也未称帝。
顺治七年,多尔衮在一次狩猎中不幸坠马,不久之后竟然不治身亡,顺治帝因此收回所有权力,并展开了对多尔衮的清算,多尔衮被毁墓掘尸,其家人也受到牵连,被流放到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
而对于被多尔衮害死的哥哥豪格,顺治帝明察秋毫,为他进行平反,追封他为和硕肃亲王,让他的儿子继承。和硕肃亲王是清朝的铁帽子王之一,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著名的川岛芳子就是末代和硕肃亲王善耆的女儿
。
就这样,当初最有资格成为皇帝的两个人,最终都没有当成皇帝。福临虽然白捡了个皇位当,但事实证明他还算个不错的皇帝,而且他的儿子玄烨,孙子胤禛和曾孙弘历也都是不错的皇帝,这是清朝的幸运。
-----
网友解答:
-----
从辈分上来说,多尔衮是豪格的叔叔,但从年龄上来看,豪格却比多尔衮大2岁,皇太极去世时,豪格34岁,多尔衮32岁。
多尔衮足智多谋,善于猜度人心,本来豪格能轻松获得皇位,却被多尔衮搅黄,最后还被多尔衮整死了。
豪格与多尔衮争夺皇权,势均力敌
1609年,17岁的皇太极喜得贵子,这是他人生中的第一个儿子,他十分高兴,给这个长子取名为豪格。清朝入关前生存环境十分恶劣,骑马打仗是家常便饭,豪格自小跟着父亲在马背上征战天下,身体强健,勇猛过人,
在征战中立下赫赫战功,十几岁的时候就被祖父努尔哈赤封为贝勒。
1636年,皇太极称帝,国号大清,皇太极进行了大规模的封赏,27岁的豪格作为长子被封为和硕肃亲王,成为八大开国铁帽子王之一。被任命为肃亲王后,豪格还兼任户部事宜,户部是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相当于国家的钱袋子,皇太极将这样重要的岗位交给豪格,
可见对他的信任,假以时日,豪格必将成为皇室接班人。
可惜天有不测风云,1643年秋天,51岁的皇太极意外暴毙于盛京后宫,此前,皇太极并没有指定皇室继承人,因此整个皇室陷入了皇位的争夺战中。
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的第14子,也是满族中公认军功最高的,
在清朝的历次战争中,多尔衮都身先士卒,《清史稿》中记载多尔衮“攻城必克,战必胜”,这是对他战功的极大肯定。
多尔衮侵占朝鲜时,曾俘获朝鲜国的王子和后宫嫔妃,却将这些人送回了朝鲜王国,感动得朝鲜王当场投降了清朝。
崇祯11年,皇太极册封多尔衮为“奉命大将军”,率兵进攻大明,这次战争是清朝入侵大明以来最辉煌的一次,时间长达半年,在这半年中多尔衮指挥若定,大小57次战斗攻无不胜,只一天就打到了山东济南,俘虏了当时德王朱由枢,获得金银、牛马、俘虏不计其数,然后又征伐蒙古察哈尔部的林丹汗,在围困锦州等重大战役中,都是多尔衮为主帅,豪格为副手,尽管豪格英勇善战,战功卓越,但
与多尔衮比起来,豪格的资历和功劳都要略逊一筹。
多尔衮
皇太极死得突然,没有遗诏,根据努尔哈赤当年定的规定,皇位只能由满族贵族共同商议决定,此时拥有军权和爵位的亲王一共有7人,除了睿亲王多尔衮、肃亲王豪格外,还有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英武郡王阿济格、豫郡王多铎、多罗郡王阿达礼。
在7人中,豪格占有明显优势,
他自己掌管正蓝旗,而正黄旗、镶黄旗属于皇太极,自然会拥立皇太极的儿子登基,代善是努尔哈赤的第2个儿子,掌管正红旗,已经61岁了,经历了努尔哈赤惨烈的战争之后,完全不想争夺皇位,也倾向于豪格继位,而济尔哈朗是努尔哈赤兄弟舒尔哈齐的儿子,手握镶蓝旗,他不是努尔哈赤的孙子,也无争夺皇位之心,同样支持豪格。
阿济格、多铎、阿达礼虽然有争夺之心,但是实力不足,阿济格、多铎作为多尔衮的同胞兄弟,只能转而支持多尔衮。阿达礼是代善的孙子,支持豪格。
如此看来,7人中豪格占了4票,按理说获得皇位势在必得,没有任何悬念,然而此时豪格软弱的性格特点却暴露出来。
豪格意外落选,优柔寡断的性格是硬伤
在正黄旗、正红旗中,有不少的将士支持多尔衮,他们强烈反对豪格继位,表示“如果豪格继承皇位,我当以身殉国”,场面就这样僵持住了。
当时,
索尼在两黄旗中占有统领地位,他派两黄旗士兵包围了崇政殿,要求诸王立皇子为帝
,此时阿济格和多铎劝多尔衮继承皇位,而多尔衮却满肚子心眼儿,他犹豫不决,这时多铎说,“你如果不想当,就让我当,我名字在太祖遗诏里”,此时多尔衮说,“肃亲王(豪格)也在太祖遗诏里,并不是只有你”。
多铎于是推荐代善继承皇位,多铎说“我现在已经老了,胜任不了这个职位”。此时其实豪格完全有能力强行登基,毕竟支持他的人占大多数,
但此时豪格却说了一句所有人都目瞪口呆的话。他说“我福少德薄,并不能当此重任”,说完就甩甩袖子走了。
豪格此举反映出优柔寡断的性格特征,同时还却犯了汉人穷酸文人的毛病,豪格受到汉化影响很深,他明白满清要想强大,离不开汉人和汉族文化,因此他不断精修汉族文化,对汉官也多有礼遇,受此影响,
豪格学会了汉人繁文缛节中的一些皮毛,本想以退为进,让众人推举他当皇帝。
可是对于这些长年征战的武将来说,豪格的深层意思他们根本无法理解,也不想去猜,对他们来说,既然豪格不想当,那当然不能强求,而且这种软弱的性格怎么能统治好国家,支持者中开始产生了怀疑。
此时,精明的多尔衮接话说“既然豪格不想当皇帝,你们也没有什么好争的了”。
代善听到豪格说出这样的言论,说了一句“你们讨论吧,给我一个结论就行”,说完就走了,阿达礼看到爷爷不表态走了,也不愿多说,跟着一块离开了,多铎则在一旁一言不发。
面对如此僵局,多尔衮知道时代变了,以前兄终弟及的传统已经被父死子继的思想所取代,加上此前孝庄太后曾找过自己,请求他帮助自己的儿子福临登基,于是多尔衮只能退而求其次,在继位无望的情况下,
提议推举皇太极第九子、年幼的福临继承大统,这个中立的想法得到了大多数人的同意。
于是,福临成为了最终的幸运儿,是为顺治帝。多尔衮不仅顺理成章当上了摄政王,更是把孝庄太后纳入了后宫。
其实在这一事件中,反映出豪格的政治敏感性远低于多尔衮,他从占据优势到逐步放弃权利,其自身的性格缺陷占了主要作用,这
也说明他不善权谋朝政,把控能力极弱,错失皇位也在所难免。
豪格的死亡与其性格有很大关系
多尔衮一开始和郑亲王济尔哈齐一同成为辅政大臣,随后,多尔衮权力越来越大
,先后晋升为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不但不用向顺治跪拜行礼,而且不用经过顺治同意就可罢免提拔官员,在这种情况下豪格的日子更加难过。
没过多久,豪格因说错话得罪了多尔衮,被多尔衮以顺治名义削去肃亲王爵位,不过不久后,豪格又因为平定中原之乱恢复了肃亲王爵位,
多尔衮此举其实是在警告豪格不要轻举妄动,否则将招来无妄之灾。
自那以后,豪格就老老实实在外打仗,从1646年到1647年,豪格一直在与张献忠部队作战,张献忠是李自成之后最强大的农民起义军,豪格带领部队平定陕西后南下进入四川,而张献忠从四川出击迎战豪格,豪格仅此一战就击败了张献忠,并将张献忠射杀。
两年时间内,豪格平定了陕西、四川之乱后,于 1648年2月班师回城,顺治在太和殿设下宴席慰问豪格,此时豪格回京却引起多尔衮的不满,
因为他意识到豪格的影响力依然存在,必须要将其铲除。
豪格回城一个月之后,便出现了子吞齐、尚善吞齐喀、及公扎喀纳、富喇塔、努赛等人联名举报郑亲王济尔哈朗,说他“擅用铜器,修建私人府邸”,并揭发他“在衍禧王、饶余王、贝子和托薨逝时不与福晋前往吊唁,漠视亲情。且其在皇太极死时与豪格私议,妄图谋立豪格为君,福临为太子”,由此罢免了他的爵位,降为了多罗郡王并被罚处五千两白银。
此举相当于拔掉了豪格的保护伞。
然后,多尔衮以“诸将请杀虎口王(豪格)”为理由,企图谋杀豪格,由于豪格的同胞弟弟顺治小皇帝哭泣不食,豪格才得以免死。
顺治五年(1648年),多尔衮又以豪格“隐瞒其部将冒功、起用罪人之弟”两项罪名直接将豪格关押起来。被关押的豪格在狱中还说“赶快把我放了,不然等我出去,非要用石头砸死那些陷害我的人”。可惜的是豪格并没有等到那一天。
几个月后,豪格在狱中自杀而亡,年仅39岁。
豪格死后,多尔衮吞并了他的家产,还把他的福晋纳入自己后宫。
不过,多尔衮也并没有活多久,1650年,多尔衮在打猎途中坠马身亡,不幸去世,同样年仅39岁。此后顺治开始清算多尔衮的罪行,剥夺了多尔衮的封号,扒开坟墓挫骨扬灰,而对于豪格,顺治下令恢复其肃亲王封号,并配享太庙。
结语:
豪格性格优柔寡断令其丧失了皇位,其后又因为多尔衮的强势和豪格的软弱其令命丧监狱,由此也表明“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豪格和多尔衮都死于39岁,真的是天道轮回啊。
-----
网友解答:
-----
多尔衮是如何整死皇太极长子豪格的?(关注葛大小姐,天天历史故事)
一山难容二虎!两虎相斗,必有一伤!
用多尔衮和皇太极长子豪格的权力斗争来解读这两句谚语最合适不过了!
爱新觉罗·豪格
出生自带光环
作为皇太极长子的豪格,出生自带光环,自幼跟着父亲征讨蒙古、察哈尔、鄂尔多斯部落,17岁跟着大贝勒代善出征,亲手斩杀蒙古扎鲁特部首领,先后击败明军和蒙古军队,被晋封和硕贝勒,这都是实打实的战功。
皇太极称帝后,豪格封为和硕肃亲王,兼管户部,与多尔衮一起攻打锦州,与济尔哈朗一起攻克塔山,可谓战功卓著。
皇位争夺战
1643年八月初九夜,皇太极在盛京(沈阳)清宁宫猝死,由于未立皇储,一班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和各旗将领闻风而动。
皇太极的两黄旗将领图尔格、索尼、鳌拜与镶蓝旗主郑亲王济尔哈朗支持皇长子、正蓝旗主豪格,皇太极二哥、礼亲王代善业认为“储嗣未定,当立长子!”,豪格占尽优势。
另一方是比豪格还小三岁的叔叔多尔衮,有两个兄弟两白旗旗主豫亲王多铎与英郡王阿济格大力支持。
夺位之战在叔侄之间展开,从9月21日到10月8日之间的17个日夜,代善主持会议,崇政殿外被各旗官兵重重包围,剑拔弩张,层层设防,一派如临大敌、兵戎相见的架势,殿内危机四伏、硝烟不断,叔侄斗法,抱团上阵,已经达到你死我活的地步,关键时刻,豪格优柔寡断,畏畏缩缩作女人状错失良机,也让一帮支持他的人感到失望。
最后,双方都意识到,如果长久僵持下去,必将被外人所乘,如若发生内乱,满清势必分崩离析,最后,代善、济尔哈朗建议6岁的福临即位,多尔衮、济尔哈朗共同辅政。
豪格失败了,多尔衮成了摄政王,豪格庆幸自己生在帝王家,最后却被老爹皇太极坑了一把,作为皇八子的皇太极本来无缘帝位,因为权力平衡才当上皇帝,他一直在打击贵族共和制(只要是大汗的子、侄、兄弟都可以继承汗位),希望建立嫡子继承制,制度还没有确立,就一命归西,连皇储都来不及确立,结果把长子豪格给狠狠坑了一把。
豪格没有当上皇帝,反而贴了一个“前太子”的标签,福临登基后的孝庄一派绝对不可能让豪格这个前任继承人有任何染指中央权力的机会的。
多尔衮处心积虑,步步紧密,切香肠似的一步步整死了豪格。
多尔衮是个野心家,他深知孝庄的态度,打击起豪格一点都不客气。
先下手为强,除去靠山。
他知道豪格树大根深,要想连根拔除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他首先除掉一贯支持豪格的济尔哈朗,顺治四年二月,多尔衮率先发难,暗示言官弹劾济尔哈朗建造府邸逾制擅用铜器,上书罢免了他的辅政职务,后来指示屯齐喀诬告济尔哈朗入关时,命令两蓝旗越序向前行走,依律当斩,顺治哭闹不依,才降为多罗郡王,除去心头大患,一家独大,自封摄政王。
削去官爵,瓦解阵营。
多尔衮利用何洛会和豪格之间的矛盾,怂恿他揭发豪格与扬善、俄莫克图、伊成格、罗硕等两黄旗大臣结党营私,暗中夺权,还常常恶毒攻击多尔衮是“有病无福”之人,多尔衮召集大臣商议,将豪格的四个信服大将判处死刑(弃市),断了豪格的左膀右臂。本来豪格也是同罪,但7岁的顺治无论如何不答应对哥哥下手,不吃不喝、大哭大闹,无奈之下,多尔衮只好削去豪格的肃亲王爵位,免于死罪。
攻打强敌,借刀杀人。
定都北京,大封群臣,念在豪格平定中原有功,恢复豪格爵位。
多尔衮深知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的道理,很快,他就找到一个整治豪格的机会,任命他位靖远大将军远征陕西四川,让他和张献忠火并,张献忠在四川经营多年,实力雄厚,豪格知道多尔衮打算用借张献忠的手要自己的命,就拼全力杀敌立功,谁知道张献忠不争气,一触即溃,被豪格打的落花流水,张献忠也被乱箭射死,豪格斩首数万,大胜而归,多尔衮绝不甘心。
搜罗罪证,离奇死去。
多尔衮果然埋有后手,派人一路跟着豪格,随时搜集罪证,果然发现豪格重用罪臣杨善的弟弟吉赛,同时又发现豪格的下属夸大战果,冒领军功,这也是部队的惯常做法,多尔衮小题大做,将豪格下入大狱,顺治三年,正当壮年的豪格被抓进监狱一个月就离奇死亡了,年仅四十岁。
多尔衮步步为营,一环套一环,让豪格从大悲到大喜再到大悲,一个堂堂的准太子、和硕肃亲王,被多尔衮整治的毫无还手之力,4年的时间里就像过山车一般,直至最后惨死在狱中。
这还不算完,豪格的侧福晋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是多尔衮嫡福晋的妹妹,豪格死后,也被多尔衮抢走了,另外还有两个侧福晋,分别改嫁给了济尔哈朗、阿济格,逼死侄子,娶了侄儿媳妇,多尔衮可真够狠的。
豪格死后不到5年,多尔衮打猎时坠马受伤,不就病逝,年仅三十九岁,一生无子。
死后不久,顺治就开始翻案,宣布多尔衮十四条罪状,掘坟焚尸。
为豪格平反,重新封为和硕肃亲王,立碑追谥,入太庙。
欢迎关注、转发、评论,葛大小姐和你一起读有趣的历史!
-----
网友解答:
-----
清崇德八年(1643年)8月的一个夜晚,皇太极在沈阳后金皇宫里的清宁宫内病死。皇太极突然死去,诸王大臣们为王位继承一事僵持着。8月14日天刚破晓,后金皇宫内人声鼎沸,还夹杂着铿锵的兵器碰撞声,宫门外,两黄旗精兵张弓搭箭,层层设防,一派如临大敌、兵戎相见的架势。
竞争王位主要在皇太极长子肃清王豪格和皇太极弟弟睿亲王多尔衮之间展开。为争王位,叔侄斗法,已达你死我活的地步。
皇长子豪格战功卓著且实力雄厚,以他为首的“阿哥派”剑拔弩张,咄咄逼人,志在必得。多尔衮、多铎、阿济格三兄弟能征善战、屡建奇功麾下又拥有两白旗劲旅,更是抱团上阵,毫不示弱,一场大规模的流血冲突已如箭在弦、无法避免。
就在双方准备大打出手、千钧一发之际,极富心机的多尔衮忽然提议拥立皇太极第九子福临(后来的顺治)继位,由自己和郑亲王济尔哈朗共同辅政。这釜底抽薪的一招确实厉害,选年幼的福临上位,一下子就堵住了支持立皇长子的两黄旗大臣的嘴;提议郑亲王济尔哈朗做辅臣,又拢住了由他统辖的镶蓝旗旗众之心;有两红旗实力的礼亲王代善本就没有参与王位角逐的打算,自然顺水推舟表示同意 ;豪格等人亦不便公开表示反对,而且也无话可说。多尔衮的折衷方案被各方势力所接受并顺利通过了。
福临就这样懵懵懂懂的被推上了皇位。从表面上看,他的登基很有偶然性。但富于权谋的多尔衮自然有他的考虑和打算:由自己接班毕竟名不正、言不顺,难以服众。只有将年幼的皇子推上王位,自己才有可能掌握辅政大权,而年长的皇子豪格、硕赛、叶布舒随便哪一个上位都不会任自己摆布,于是均被他施计排除在外。
而福临的生母——永福宫庄妃博尔济吉特氏是皇太极晚年最得宠的王妃,子凭母贵,由福临继承王位应当最符合先王的心意,诸王大臣自然也找不出理由表示异议或反对。
崇德八年(1643年)8月26日,爱新觉罗·福临在盛京(沈阳)正式即位,是为顺治帝,将第二年改为顺治元年。由多尔衮、济尔哈朗辅政。多尔衮被顺治尊为皇父摄政王。
顺治元年(1644),摄政王多尔衮在明总兵吴三桂的迎降下统兵入关,在山海关一片石击溃李自成后进入北京。9月,顺治由济尔哈朗护送至北京,诏告全国,君临天下。
入关之后,多尔衮的权势更大了。在围剿大顺农民军和消灭南明抗清势力的反复鏖战中,他显示出了很强的军事指挥能力,他调兵遣将,步步蝉食南明和李自成的地盘,清军逐渐向南推进。此时,宫中传出了多尔衮和孝庄皇太后以及豪格侧福晋的暧昧艳事,引得舆论大哗。
清军入关后,豪格统兵平定中原、山东,立下大功;后来他又以靖远大将军的身份率军入川,一举平定了张献忠建立的大西政权,并在西充打箭炉亲自射死了张献忠。 顺治五年(1648年)2月豪格领大军班师回京,顺治帝亲自在太和殿设宴款待,为他接风洗尘。
此时的多尔衮自恃是清朝入主中原、初定天下的首功之臣。随着地位更加尊崇,他也更加擅权专断,有恃无恐。被顺治尊为“皇父摄政王”的多尔衮因当初争位一事对豪格一直耿耿于怀,两人因长期不合造成的嫌隙越来越大,不久多尔衮就罗织罪名,以豪格隐瞒其部将冒领军功、重用罪人之弟等罪状将他逮捕下狱,两个月后(1648年4月)死于狱中,亡年40岁。豪格死后,他的侧福晋被多尔衮公然娶回家。
将豪格置于死地后,多尔衮又将济尔哈朗以“擅谋大事”为由削夺了辅政大权。从此,天下大权尽被多尔衮一人掌控,一切政令皆出于他之手,就连皇帝的宝玺也被他贮藏于自己府中。他已是大清国的实际掌权者,货真价实的“无冕之王”,早已是朝野皆知之事......39岁时,多尔衮因狩猎坠马不治而亡。
顺治八年(1651),顺治帝亲政后,开始处置被其恨入骨髓的多尔衮,下令开棺戮尸,挫骨扬灰,多尔衮生前制造的冤案也被平反昭雪。顺治感念豪格生前所立的赫赫战功,首先为他平反,恢复和硕肃亲王之爵位,并为其树碑立传。十三年(1656 )被追谥为肃武亲王。乾隆四十三年(1778)得享太庙。
【插图源自网络】
【写作不易 严禁剽窃】
-----
网友解答:
-----
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他勇武善战,军功卓著,威望非常高。
皇太极去世后,豪格获得了两黄旗和正蓝旗主要大臣的支持,与多尔衮实力相当,是皇位有力的竞争者。
然而,很快,他就险些遇害,靠着6岁弟弟福临的力保才保住了性命。
此后,尽管他再次立下大功,但仍然无法逃过打压,最终死于狱中,连老婆都被多尔衮抢走了。
能力杰出、实力雄厚、威望很高,更是皇太极长子,这样的豪格,为何在应对多尔衮的迫害时毫无还手之力呢?
“平局”
皇太极去世后,豪格与多尔衮为帝位展开了激烈角逐。
皇太极去世7天后,两黄旗大臣在大清门前盟誓,坚决拥护豪格为帝,并部署了两黄旗巴牙喇,张弓挟矢,环卫崇政殿。图尔格、遏必隆传令护军,备好甲胄弓矢,护卫大清门。
而支持多尔衮的两白旗,也在阿济格、多铎的部署下作好了无力准备。
双方互不相让,剑拔弩张,大有火并之势。
势均力敌时,其他人的立场起到决定性作用。
多尔衮率先试探:论年纪,应该是代善为帝。
代善虽资历最老,年纪最大,但其实力在皇太极时期已经遭到削弱,当然镇不住场子,遂打了个“太极”:多尔衮愿意来当自然最好,要不然就让豪格来当,我老了,不行。
两不得罪。
接下来,就看镶蓝旗的济尔哈朗了。
据后来多铎透露,初议时,济尔哈朗原本是倾向于豪格的。
诚如此,原本豪格是占据相当优势的。
然而,济尔哈朗发现“因王(豪格)性柔,力不胜众,议遂寝”,不再支持豪格。
显然,代善、济尔哈朗等人,虽然无力争夺皇位,但他们都希望有人能镇住场子,不希望八旗分裂。
豪格虽然在名分上稍占优势,但性格不够强硬,压不住桀骜不驯的多尔衮,很可能导致分裂。
因为豪格“性柔”而逐渐转变态度的,居然是立誓拥护豪格的两黄旗大臣。
此时,鳌拜等两黄旗大臣带剑上殿:我们吃先帝的,穿先帝的,先帝对我们恩中如山,如果不立先帝的皇子,我们宁可从先帝于地下!
看起来气势很盛,但却给和平解决打开了口子!
他们并没有强烈要求必须是豪格,而只需要是皇太极的儿子就可以了!(可以不是豪格,但绝对不能是多尔衮!)
这下就好办了。
济尔哈朗随即提出:由6岁的顺治来继承皇位!
这个方案一出,豪格当即表示:“我福少德薄,非所堪当!”离席而去。
坚决支持多尔衮的阿济格也放弃了必须拥立多尔衮的主张,离开。
多尔衮也只好接受这个方案了。
最终,势均力敌之下,6岁的福临登基。
豪格和多尔衮,看起来打了个“平局”。
然而,对豪格来说,这是一个失败的“平局”。
失败的“平局”
6岁的福临当皇帝,自然需要人辅政。
竞争皇位时,皇子身份是加分项,但在选择辅政人员时,皇子身份就是排除项了。
权力分配,关键是均衡。
具体的说,就是新的统治集体能够普遍代表八旗各旗的利益。
福临继承皇位,已经代表了两黄旗、正蓝旗的利益。
如果豪格又担任摄政王,无疑就打破了均衡。
早在皇太极时期,正红、镶红的代善就已经被排挤在外,因此,就由济尔哈朗和多尔衮辅政。
尽管济尔哈朗名分上在多尔衮之前,但无论是实力还是能力(或许还有和孝庄的关系),多尔衮都占据绝对优势。
因此,这场“平局”,对多尔衮来说,只是让出了帝位,但却依然掌握权力,而对豪格来说···却陷入了极为尴尬的处境。
从处境尴尬到皆曰可杀
尽管拥立了福临,但多尔衮与豪格两派的拥护者依然有许多人不甘心。
如何对待这些极端拥护者,是考验多尔衮与豪格智慧的。
多尔衮的态度是:打击拥护自己的“极端”人物。
硕托、阿达礼二人对多尔衮谦让不满,试图发起兵谏,拥立多尔衮。
结果,其父代善发觉后,将他们交给了多尔衮。
多尔衮的态度是:处死!家产罚没!
此外,多尔衮的哥哥阿济格也非常低落。
自从他在会上退出后,称病不出,“帝之丧次,一不往来”,消极抵触。
多尔衮警告:你虽病了,但皇帝(皇太极)丧事,不可不来!
相比之下,豪格的态度却很“冲动”。
两黄旗大臣曾经发誓要拥立自己,但最终,只是拥立了皇太极的儿子就不再坚持拥立自己!
因此,他曾怒斥:谭泰、图赖、索尼,他们曾拥护我!如今,他们都附和多尔衮!
事实上,索尼等人并没有投靠多尔衮,后来还成为多尔衮的打击对象,只不过,在新形势下,他们已不再坚决拥护豪格为帝而已!
豪格更是表示:多尔衮多病,不可能长期摄政!
此外,豪格又对拥护者说:你们受我之恩,就要为我效力,“善伺其(多尔衮)动静”!
豪格私下攻击多尔衮,说他“非有福之人”等,责怪一些配合多尔衮的支持者,甚至发出要杀人的威胁。
周围的人都劝豪格慎言,但豪格不听,反而责怪劝告者,大有“选边战”的要挟。
最终,何洛会彻底倒向多尔衮,并将豪格的言论全部上报!
随即,多尔衮、济尔哈朗召集诸王、贝勒、贝子、公及内大臣,共同会审,查明属实。
当即,包括济尔哈朗在内,众人皆曰可杀!
实际上,豪格发一些牢骚,原本不足为怪。
然而,大家之所以推举福临为帝,正是为了避免八旗自相残杀!
豪格在有机会争夺时“性柔”,却在失势后大放厥词,有继续相争之意,这显然得不到八旗众贵族的支持!
一般的牢骚可以不理,但他是豪格!他具备将牢骚变为现实的威胁力!
因此,诸王、贝勒,皆曰可杀,也就不足为怪了。
幸亏,6岁的弟弟福临痛哭,表示宁死也要保护哥哥。
因此,豪格被释放,但失去了一切帝位。
此外,豪格的亲信杨善、伊成格、罗硕等人也遭到处决。
最后的价值
豪格失去了一切,但他还剩下不错的军事才能。
因此,满清入关后,多尔衮再次启用豪格,以他为将。
豪格确实能打,很快,连续参与击灭李自成、张献忠,立下大功。
然而,豪格的功绩,却使自己陷入了更加危险的境地!
在豪格击杀张献忠后,多尔衮立刻将他召回。
要知道,张献忠虽死,但其势力仍强,如果清军继续追击,是可能将尚混乱的大西军迅速歼灭的,如此,后来大西军余部长期坚持抗清的情况未必会出现!
以多尔衮的军事才能,当然不可能不能洞察到这一点。
但是···对多尔衮来说,豪格可能是比大西军更危险的敌人。
新账旧账一起算
果然,豪格凯旋回京仅一个月,一场新的大清算开始了。
有人告法郑亲王济尔哈朗,牵出他当年要拥立豪格为帝的事情来。
随即,鳌拜、索尼等当年曾支持豪格的人物都被牵连出来,全部治以重罪!
济尔哈朗的案处理完第三天,豪格入狱。
随即,多尔衮查出豪格的一堆“罪”。
1、四川未平定;2、没有及时处理冒功的人物;3、重用当年的亲信(已被处死的扬善)的亲属。
随即,多尔衮再次召集会议,决议“豪格应拟死”。
显然,豪格这3件罪,无论如何都没有上升到应处死的地步!
然而,“诸王贝勒,人人愤怒···不可复留”。似乎豪格犯下了天地不容的大罪!
毫无疑问,这一次,诸王贝勒的“愤怒”,已经与以前不同了。
当初,诸王贝勒是为了维系八旗的团结,如今,自济尔哈朗倒台后,多尔衮有入关之功,即将晋为“皇父摄政王”的多尔衮已经掌控了一切!他说什么就是什么!
最终,顺治的求情下,豪格留了性命,被投于监狱。
愤懑而死
此时的豪格,仍然不改其“虎口王”的本色。
他对阿济格等人说:将我释放则已。如不释放,我会把我的诸子都以石掷杀之,绝不让他们再受多尔衮的气!
然而,此时,豪格的牢骚,就真的只是牢骚而已了。他已经什么也改变不了了。
最终,愤懑之中,豪格死于狱中。
豪格勇武非常,是一位能征惯战的将才。
然而,他确实不具备帝王之才。
因此,在实力相当(实际上还略有优势)的情况下,“性柔”的他不但没有夺得帝位,还使自己在政治上被多尔衮压制。
而在政治上已处于劣势但名望、实力尚存的情况下,他又不能顺应形势,不合时宜地牢骚满腹,破坏八旗的团结,使立足尚未稳固的多尔衮能抓住机会,顺势剥夺其实力。
至于最后立功反获罪,则完全是大权在握的多尔衮打击报复了。
豪格是一位猛将,但在权力斗争中,他还很稚嫩,不是多尔衮的对手。
-----
网友解答:
-----
答:多尔衮整死豪格并不容易,先去其羽翼掌握朝中绝对大权,再逐步逼死豪格先后用时五年。
故事需要从努尔哈赤建立后金说起。努尔哈赤于公元1616年建立后金,娶阿巴亥生多尔衮、啊阿济格、多铎。多尔衮的这两个兄弟是后来多尔衮掌权的强有力支持者。
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继位将阿巴亥陪葬;这是多尔衮的亲母亲。也许这时候的多尔衮已经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公元1636年皇太极继位
,公元1638年派多尔衮与豪格南征明朝。这时的多尔衮为和硕睿亲王掌管六部之首的吏部(文臣武将的袭承升降,管理各部的王公贵胃也要经他之手任命),豪格正蓝旗人,和硕肃亲王掌管户部。
在皇太极死后个亲王召开会议讨论谁接替皇位的问题,自古以来皇位的竞争就是军队的竞争。毛爷爷说的枪杆子里出政权不愧是真理。
皇位争夺中豪格的支持者有:正黄旗,镶黄旗,正蓝旗。
多尔衮:正白旗,镶白旗。
代善:正红旗,镶红旗。
济尔哈朗:镶蓝旗――支持豪格。
从八旗的势力看,最有力的皇位竞争者是豪格无疑。
性格决定成败,豪格主动退出被;福临捡漏。
会议中豪格的支持者与多尔衮的支持者相持不下,八旗随时有分裂的可能;开始时豪格与多尔衮都不说话,可是后来因为豪格没有耐心。也许是生气的站起来说“我没有这个福分做皇帝,你们看着办吧”丢下一句话走了
------------------
推荐阅读: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