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肃宗比唐玄宗晚死半个月,那么假如没有马嵬兵变,唐肃宗还有没有机会做皇帝?
唐肃宗比唐玄宗晚死半个月,那么假如没有马嵬兵变,唐肃宗还有没有机会做皇帝?
-----
网友解答:
-----
如果没有安史之乱,或者仅仅只是没有马嵬兵变的话,李亨十有八九没有机会当皇帝。
李亨生于711年,是唐玄宗李隆基的三儿子,他能够坐上皇太子的宝座,可谓是运气使然,他能够活着坐上皇帝的宝座则是局势和阴谋使然。
李亨有两个哥哥,一个是李琮,一个是李瑛。
李琮虽然是李隆基的长子,但是却没有被立为皇太子,也许这也是他的幸运,因为没有机会当皇太子,反倒让他能够好好地活着,病死之后还被追封为靖德太子,虽然没什么用,可好歹也得了一个身后名。
李瑛生于706年,后于开元三年,即715年,时年9岁的李瑛被李隆基册立为皇太子。
不过,李瑛虽然当了太子,可却不意味着他可以高枕无忧了,他可以稳稳当当地等李隆基一死,他便可以即位当皇帝了。
他想从太子变成皇帝,还得继续熬呀,得熬死了李隆基他才能当皇帝。
李瑛熬了22岁,从9岁熬到了31岁,却没有机会继续往下熬了,因为危机已经在向他走来了。
皇帝的后宫实际上是皇权争斗最为激烈的地方,哪个给皇帝生了儿子的妃嫔不想让皇帝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然后当皇帝的接班人?恐怕除了少数几个难得看得开、看得明白的人之外,没有人不想。
所以,李瑛的危机也来自于后宫。
当时,李隆基最为宠爱的妃子是武惠妃,武惠妃作为后宫最得宠的女人,她给李隆基生了四个儿子,除了李一和李敏不幸夭折之外,余下二子安然无恙地活了下来,即寿王李瑁和盛王李琦。
武惠妃既然有儿子,也得李隆基宠爱,自然也有让自己的儿子当太子、将来当皇帝的心思,所以自然会出手对付李瑛。
她的手段也很直接,跑去找李隆基哭哭啼啼地说,太子结党,想要害我们母子三人,还说皇上您的坏话,您可得给我作主呀。
李隆基一听,瞬间怒了,直接便说要废了李瑛这个太子,连同李瑶、李琚一起贬为庶人,好在当时被张九龄给劝住了。
只是,李瑛、李瑶和李琚三人最后也没能逃过武惠妃的构陷,最终被贬为庶人,开始还说是流放,可还没走几步便被赐死了。
李隆基“一日弃三子”之事,在当时也引起了朝堂震动。
李瑛被废,李隆基是不是又得重新册立太子了?应该立谁为太子呢?李瑛被废,然后被赐死的这一年,还发生了一件事——武惠妃也在这一年病死了。
如果武惠妃没死的话,凭她受宠的程度,估计只要给李隆基吹吹枕边风,太子之位便会落到寿王李瑁的头上,只可惜她一死,她所作的努力便付诸东流了。
这才便宜了老三李亨,让李亨捡了个漏,坐上了太子的位置,真可谓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李亨成为了太子,心里虽然很激动,可是却如坐针毡呀,不敢有一丝疏忽大意,李隆基“一日弃三子”给他留下了很深很负面的心理阴影,当上了太子又如何?李隆基一不高兴,还不是一句话便能够废了他,一句话便能够让他死?
当太子最痛苦的便是熬,最怕的便是有一个命长的皇帝老爹,熬不过皇帝老爹。
李亨在738年被立为太子,这一熬,便熬了18年,熬到了755年,他心里慌呀,眼见着没了武惠妃,却又出了一个杨贵妃,更让他害怕的是杨贵妃的受宠程度比起武惠妃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他好不容易熬了18年,如果杨贵妃突然给李隆基生了个儿子,然后学武惠妃构陷李瑛一样构陷他的话,他能躲得过去吗?
李隆基晚年行事全凭喜好,对杨贵妃的宠爱更是到了一个让人无法理解的地步,所以杨贵妃如果真学武惠妃的话,李亨可以说是只有死没有生。
恰好这一年又发生了一件事——安禄山造反了!
737年,李瑛被赐死后,武惠妃病死,让李亨逆袭当上了太子。
755年,当李亨危机感越来越强的时候,安史之乱爆发了,再一次给了他一个摆脱桎梏的时机,不得不说他的运气确实很好。
他要以安史之乱作为契机,撇开李隆基,先斩后奏地自行称帝,让自己当皇帝成为一个天下皆知的既定事实。
这么一来,李隆基便几乎没有机会再威胁到他的生命,也不能废了他的太子之位,剥夺他继承皇位的权力了。
李亨所要走的第一步是削弱李隆基的政治影响力和威望,这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难,因为他要等一个最好的时机,这个时机可能会有,也可能没有。
李隆基的出逃,显然给了李亨这样一个机会,于是,他在背后推动了一场让李隆基彻底颜面扫地的事——马嵬兵变。
马嵬兵变之后,李隆基的威望降到了最低点,这也成了李亨利用自己在军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威望取代李隆基的最好时机!
所以,李亨撇开了李隆基,也没有和李隆基商量,直接便向天下人宣布:我李亨从这一天开始正是即位当皇帝了。
李隆基听说李亨称帝,并且尊自己为太上皇之后,面色铁青,但也充满了无奈,他可不想当什么太上皇,这么被自己的儿子夺位也不是他想看到的。
但是不管他愿不愿意,不管他有多委屈,他也没办法改变,他只能接受李亨给他的安排,因为李亨已经掌控了军权,他没了军权,拿什么去反对李亨?
李亨在756年即位当皇帝,可是也没当多久,到了762年便一命呜呼了。
更有趣的是,李隆基也是在这一年死的,虽然李隆基死在了李亨的前头,可是李隆基死后仅仅过了12天,李亨也紧跟着死了,这一点颇耐人寻味,这也是有人说李亨死前下手杀死李隆基的原因。
可见,如果没有马嵬兵变,李亨老老实实地等李隆基老死的话,他很可能熬不过李隆基,所以几乎没有机会当皇帝。
-----
网友解答:
-----
在逼着老爹做太上皇的人物中,唐肃宗李亨无疑是比较失败的一位:即便他擅自称帝,将唐玄宗李隆基甩在了一旁,自己却差点死在老爷子前头。正因如此,不少人打趣说:事实证明,李亨的身子骨没有李隆基禁折腾。
此话诚然不虚。唐玄宗的骄奢淫逸,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后妃一大把,儿女成群,晚年还能把杨玉环诏入宫中,过着神仙眷侣般的生活。当然,身子骨这事儿,也仅仅是一个方面,如果没有安史之乱和马嵬驿兵变,李亨能不能顺利登上皇位,同样十分玄乎。
唐玄宗的猜疑心很重,第一任太子李瑛原本也没有什么过错,竟然在武惠妃等人的谗言和设计下被废,半月后又被赐死。而且,连同李瑛一起被赐死的,还有鄂王李瑶和光王李琚,这三人可是李隆基的亲骨肉啊!此事便是震惊朝野的“三庶人事件”和“一日杀三子”。
由于前任太子被杀,李亨算是捡了个便宜。不过,即便坐上太子,他心里也不踏实。毕竟,有这么个生性多疑的老爹,而且身边那么多兄弟觊觎储君之位,没准儿什么时候也就如同李瑛一样,被一撸到底,然后来个恩赐自尽。
但李亨的幸运并未在此止步,谁也没有想到,安禄山有一次“帮”了李亨。由于眼见唐玄宗昏庸无道,加之自恃手握重兵,安禄山突然发难,掀起了安史之乱。在评叛过程中,唐玄宗瞎指挥,先是斩了封常清、高仙芝,之后又逼哥舒翰出潼关与安禄山决战,结果痛失潼关,长安失去门户。
潼关失守的消息传来,唐玄宗吓得连夜逃窜,带着杨贵妃、杨国忠等人向西南狂奔。结果,禁军怨声载道,在马嵬驿发动哗变,杀死杨国忠,缢死杨贵妃,唐玄宗老泪纵横却连个屁都没敢多放。
马嵬驿事变后,唐玄宗执意继续逃窜,但百姓苦苦哀求。无奈之下,李隆基封李亨为天下兵马大元帅,留下主持平叛。也正是这一决策,使得李亨彻底拥有了掌控李唐政权的资本。数月之后,太子李亨宣布登基,把唐玄宗隆基晾在了一边。
李亨登基后,李隆基心不甘情不愿地做了太上皇,却也是敢怒不敢言,过得十分憋屈,身边仅有老太监高力士还算忠心,一直陪伴左右。然而即便如此,李隆基的身子骨已经十分结实,在极度郁闷的情况下,硬是活到了公元762年夏天,而唐肃宗李亨则在不久后也离世。
所以说,如果没有安史之乱和马嵬驿兵变,太子李亨登上皇位的希望极其渺茫:
以唐玄宗的猜忌心和诸皇子之间的斗争来看,李亨的太子之位不一定能长久;
李隆基和李亨的身子骨来看,如果李隆基舒舒服服地继续做皇帝,没住李亨还真不一定能熬过自己老子。
-----
网友解答:
-----
假如没有安史之乱,唐肃宗李亨也还是有很大概率能够顺利继承皇位当皇帝的,但这是有前提的。
前提就是,他必须在他父亲唐玄宗的一次次致命试探、猜疑下夹着尾巴做人,即便他是太子,都不能随心所欲。
安史之乱和李亨登基是有着很直接联系的,毫不夸张地说,若不是李隆基后期放飞自我,按照李隆基的生活状态和身体状况,他甚至都能够把李亨先给熬死了,即便是李隆基后来被尊为“太上皇”,实则被软禁的环境下,他都只是比李亨早驾崩十几天。
但这都不是重点,假如李隆基是一个对儿子很好的皇帝,那么他活久一点,那都是没有关系的,可李隆基上了年纪后,他开始走了“汉武帝”当年的路线,猜忌太子,铲除太子党羽,又提防其他年长的儿子。
李亨,正是这一状态下的李隆基的受害者。
其实李亨一开始并不是太子,根据李隆基对儿子的宠爱程度,李亨也当不上太子,他之所以能当太子,那是因为“前任”太子李瑛被李隆基处死了。
处死太子,这可是个惊悚的话题,可李隆基不仅把太子给杀了,还顺带把自己的另外两个儿子:李瑶、李琚一并处死,打造了
“一日杀三子”
的凶名。
为什么李隆基要杀太子李瑛?
史书上说李瑛是被武惠妃陷害了,武惠妃谎称皇宫中有盗贼,需要李瑛带兵帮忙抓捕,而李瑛欣然前往,可武惠妃一边向李瑛求援,另一边就立即告诉唐玄宗,李瑛带人进宫造反,最终在城墙下,李瑛和另外两个兄弟“人赃俱获”,获罪下狱。
看似合理,实则荒谬,暂且不说李瑛怎么会相信堂堂开元皇帝、自己的父亲竟然在皇宫中没有足够的力量抓捕盗贼这样的事情。
就拿李隆基来说,如果他是真的有正常人的心态,也不会只听取武惠妃的一面之词,就立即把三个儿子逮捕下狱,废为庶人,最后想想,干脆处死。
所以李隆基处死李瑛的根本原因,咱们可以从汉武帝和戾太子刘据的关系中总结规律:
老皇帝太长寿,太子等不及。
汉武帝当年已经老了,做事有点固执,而刘据一步步地长大了,成熟了,在政见上多次和汉武帝相冲突,在一开始,汉武帝很开心自己的儿子和自己有不同的意见,他觉得自己可以放心地把江山交给刘据,可是渐渐地,他感到了威胁。
汉武帝自己也没想到,自己能活这么久,若是他在一个适当的时候驾崩,太子刘据即位,继续缔造盛世,那么后世也许又多一段美名,但他还活着,而且越来越恋权。
因此他信了道士的话,说刘据诅咒他,脑子一热,被人耍得团团转,即便是汉武帝一直到最后,也还保持着一丝冷静和清醒,可他的命令却不是骗人的,刘据最终被逼得自杀,而汉武帝到驾崩之前,只能立还不到十岁的幼子刘弗陵为帝。
让一个幼童当储君,这是汉武帝的悲哀,但他的内心已经怕了,他不敢再立已经有独立思想的儿子当太子了。
其实真正能把太子和自己皇权矛盾处理得最好的,乃是秦始皇,当年公子扶苏作为长子,是秦始皇理论上的第一顺位继承者,但扶苏对父亲秦始皇的暴政不满,多次顶撞,秦始皇干脆让扶苏去上郡监督蒙恬修长城,明面上是“远放惩戒”。
可秦始皇这是高招,因为他此举一石二鸟:
一、让扶苏掌握了当时最强军:上郡大军的兵权。
二、支开扶苏,自己毫无阻碍地扫荡一切,在自己死后,再让扶苏回来即位,让扶苏脱离他的“暴政”,得以让扶苏更被文武百官信任。
只可惜秦始皇的方法出了疏漏,遗诏被改,他眼中扶苏的“忠诚”、“孝顺”又被赵高利用,导致扶苏自尽,布局失败。
而通过秦始皇、汉武帝处理储君的关系,再看看李隆基对储君的处理,可以得出一个专属于李隆基的结论:
心更狠,更无情,非常自私。
李隆基在登基前,自己也并不是李旦的第一顺位继承人,但是李隆基在众皇子中脱颖而出,先后瓦解了韦后和太平公主的阴谋,让李旦的长子李宪心悦诚服地把储君之位让给李隆基,李隆基基于这种背景下登基,一开始,励精图治,堪比贞观皇帝李世民。
而李隆基在年少时游历民间,为人风格爽利,不太在乎嫡庶之别,所以他的次子李瑛一出生,就因为他爱屋及乌,被立为太子。
在李瑛小的时候,李隆基对李瑛是寄予了厚望的,只可惜后来开元盛世让唐玄宗迷醉其中,再者,唐玄宗也开始因为多年的“勤政”而性格反弹,他本就是潇洒性格,压抑多年,一爆发出来,便是荒唐至极。
又随着李瑛渐渐长大,多年以来学的都是“帝王之学”的他,和李隆基开始有了冲突,这是历史上,扶苏、刘据都经历过的事情,而在李瑛被处死之前,李瑛曾因为生母被李隆基冷落,最终悲凉死去说过大逆不道的言论,李隆基十分不满,二人的矛盾,实则积蓄已久。
所以李瑛被杀,这件事情的“导火索”的进宫做贼事件,可其背后的争斗默契,父子二人实则很同步,李瑛未免没有进宫待机而动的心思,因为他自己也知道,父亲变了,他的处境也越来越危险了。
一日杀三子后,李隆基在儿子们的心中,变得十分危险。
而更致命的事情也来了,那就是李隆基,要选新太子。
放在平时,这个太子谁都想当,但经历了李瑛事件,再加上皇子们都是看历史书的,知道李隆基此时只是想维持一个“门面”,甚至是选出一个太子,来和众皇子们“斗争”、“夺储”,以此来转移储君和君权的矛盾,而这个手段,后世的康熙就施展过,即是“九子夺嫡”。
所以在李瑛被赐死后,没人踊跃自荐,而既然没有人主动想当,李隆基就自己选,反正怎么选都是麻烦,他干脆就直接按着顺序选下去,就让自己的三子:忠王李亨即位。
这一个消息下来,李亨不知道是该笑还是该哭。
李亨被立为太子后,他能应对的方法就是两个:
一、老老实实当太子,不管外面发生了什么,只要他不犯错,不争斗,熬到了李隆基驾崩,他这个太子就能从“傀儡”转正了。
二、伺机而动,找准机会下手,与其夹着尾巴做太子,还不如先把已经走向昏庸的父亲给赶下台来。
第二个方法说得轻巧,实则很难,所以在安史之乱前,李亨都是在用第一种方法做太子,夹起尾巴做太子,压根不去触碰李隆基的眉头,只可惜,连这点小小的奢望,李亨都满足不了,因为麻烦很快就找上门来了。
朝堂当时存在几对重要矛盾,其中皇权与储君的矛盾为大矛盾,其次就到了相权和储君的矛盾、外戚和储君的矛盾,一句话说完了,在开元盛世这种背景下,唐玄宗又高度放权给宰相,又过分宠溺外戚,那么一切的压力,都在储君身上了。
首先是李林甫,他就看太子不顺眼。
李林甫乃是奸相,在开元朝后期做的坏事也不少,而唐玄宗不是真的不知道李林甫的人品,但基于帝王心术,他不想再像李世民一样,被群臣“锁住”,告诉他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他要自由,所以他就任用与政治清明相悖的官员李林甫为相。
这个人“口蜜腹剑”,搞权斗是一把好手,原先的李瑛被处死,本就有李林甫一份力在上面,他的目的就是让储君不好过,直到换上一个能跟他“合作”的太子为止。
李亨本不想参与争斗,却不知李林甫对其的不动于衷视为“挑衅”,于是乎,李林甫开始了对李亨的排挤。
对李亨的动手,李林甫推陈出新,他不再玩过去那些栽赃嫁祸的手段,他选择从另一条渠道隔山打牛,最终让唐玄宗自己干掉李亨,李林甫选择的这条渠道就是:李亨的后宫。
李亨第一任太子妃是为韦氏,韦氏乃是世家之人,其兄长韦坚当过长安令,在天宝初年任刑部尚书,颇有地位。
而韦坚当年有个朋友名为皇甫惟明,时任河西节度使,有着不浅的兵权,天宝五年,皇甫惟明亲自回到长安进贡,但他此行却没有这么简单,他顺便和唐玄宗打了小报告,说李林甫人不行,又趁机推荐自己的好朋友韦坚,踩一捧一,意图明显。
这件事就被李林甫知道了,李林甫开心地不能自已,因为皇甫惟明这就是给李林甫一箭双雕的机会。
于是乎,李林甫立即安排人举报皇甫惟明和韦坚“谋图大事”,这件大事,跟韦坚的小舅子,当朝太子李亨有关,这个事情一出,把唐玄宗吓了一跳,最终李林甫以自己的力量一下子除掉了韦坚和皇甫惟明,李亨为了自证清白,匆忙和韦氏离婚,博得唐玄宗的怜悯,这才逃过了一劫。
似乎是发现这一招有奇效,李林甫乐此不疲,随后又继续攻击李亨,从李亨另一位妃子杜氏的父亲入手,冤告李亨的岳父杜氏有“议论”东宫(指太子,居住在东宫)要取代九驾(指皇帝,天子的车舆是九驾)的言论。
这件事情直接把杜家一下子从头搞到尾,李亨故技重施,断尾求生,李林甫招招致命,他所倚靠的,正是唐玄宗那种猜忌的心态,与其说唐玄宗是帝王心术高手,将计就计的李林甫,又何曾不是“奸相中的奸相”。
后来一直到李林甫去世,李亨才从危险中缓一口气,旦李林甫去世了,杨国忠又来了,李亨疲于应付,但也不得不应付。
只是没当杨国忠祸害朝堂多久,少了李林甫所镇压的、杨国忠多次惹怒的安禄山就趁着唐玄宗与杨贵妃天天握槊、醉生梦死之际,发动三镇叛乱,勾结大量的草原民族、部落,挥师西进,这便是著名的“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乃是唐玄宗帝王心术失控的最好表现,他可以纵容李林甫祸害百官,但不应该放任节度使,而且还是一个异族节度使掌握至高无上的兵权。
一开始,唐玄宗还是不肯相信安禄山造反了的,可当安禄山打到了潼关后,唐玄宗幡然醒悟,安禄山真的造反了,可醒悟之余,唐玄宗又开始自毁长城,他质疑同为异族的大将哥舒翰的战略布局,强行逼迫哥舒翰主动出击,最终造成潼关守军大败,唐玄宗只能出逃。
他出逃的时候,是半夜,他出逃的时候,带上了后宫、皇子中较为重要的,其他人都被瞒在睡梦之中,他出逃的时候,仅有三千军士,这一切,都是李亨的机会。
既然夹着尾巴做人那么危险,就是时候展现真正的野心了。
唐玄宗一步步变成这个样子,李亨是看在眼里的,于情,他对这个杀儿子的父亲已经没有什么感情了,于理,唐玄宗的确已经不适合当皇帝了,什么
“五十年太平天子”
,最终却酿造神州史无前例的大祸。
所以当唐玄宗一行人逃到了马嵬驿的时候,李亨就和唐玄宗身边最亲近的守将陈玄礼密谋除掉“杨氏兄妹”。
陈玄礼无比忠诚于唐玄宗,但他也知道,唐玄宗从一个伟大的皇帝变成这个样子,就是杨氏兄妹害的,于是答应李亨的联手,他一方面组织三千士兵,“制造”哗变,理由是杨氏兄妹造成一后果,请求唐玄宗诛杀二人,马嵬驿兵变,本质就是“逼宫”。
唐玄宗一听到士兵哗变,顿时明白了李亨和陈玄礼在暗中讨论的内容是什么,而唐玄宗也非常无奈,他知道,如果不除掉杨氏兄妹,就连自己的安全都说不准,因为这三千军队的妻儿家人都被“抛弃”在了长安城,此时也已经是阶下囚了,这一切,都是唐玄宗造成的。
所以他无奈同意,就这样,杨国忠想趁乱骑马逃跑被杀,杨玉环被赐上吊自尽。
得益于第一次成功的“合作”,李亨又想着引导陈玄礼帮助他此时取得“神器”,准备再发动一次“篡位”大戏,可谁知道,除掉了杨玉环后,陈玄礼立即向唐玄宗下回请罪,这个举动把李亨吓出一身冷汗,立即带着心腹逃走。
因为陈玄礼依旧忠诚于唐玄宗,那么接下来,陈玄礼只会对唐玄宗坦白全部他们之间的内容,李亨不逃,将会面临“叛逆”的罪名。
所以马嵬驿兵变,李亨本身的试探就几乎让他身陷绝境了,这已经反映了李亨当太子多年压根就没有存在过“安全”的处境之下,因此他只能北上,博一线生机,那就是依靠朔方节度使的力量,登基为帝,以收复长安,恢复中原的使命来牵引他们。
此法果真有效,马嵬驿兵变数天后,马不停蹄赶往朔方的李亨匆忙在灵武称帝登基,遥尊西逃的唐玄宗为太上皇,而这个时候,前几天刚反应过来李亨可能会“强行登基”的唐玄宗,恰好写好一份任命李亨为大将军的文书,却不知,李亨登基的消息更快来到。
当他知道李亨登基后,他也只能感叹一声,把原先准备架空李亨的文书毁掉,重写了一份“禅让”的典册,唐玄宗明白,此次大乱,他的大势已去,与其最后和李亨斗法,还不如让李亨收拾这个烂摊子,所以决定李亨命运的,正是北逃朔方,不休不眠的这几天。
结语:
李亨也是古代中国封建历史上,唯一一个能够以“太子”的身份,面对着强势、盛世的皇帝父亲,一直坚持到登基的皇帝,旦李亨的登基,本身有着一些“篡位”的色彩,可见面对长寿的天子,太子的处境有多艰难。
但不得不说的是,李亨最终能够成功,很大程度都是李隆基的腐朽,还有他的平乱的决心,与其说李亨是自行为帝的,更不如说李亨代表着大唐当时的“大势”,除了皇帝唐玄宗荒唐以外,几乎所有的文武百官,都一心强国,驱逐叛逆的决心,这是唐太宗以来,一直流传的大唐精神。
后来死守睢阳的张巡,就是以这种精神牵制了安禄山整整十数万的大军,而后英勇就义,当唐玄宗归来后,听闻此消息,呆呆伫立良久,而后小声抽泣,他也知道惭愧的,好好的盛世落得如此下场,最重要的是,一个小小的县令都有如此爱国之志,可大唐最荒唐的人,却是他这个皇帝。
所以“五十年太平天子”,最终只是成为了笑话,安史之乱,经历了唐肃宗、代宗两代皇帝,才稍微扑灭了火焰,可惜的是,大唐却不复曾经的繁华了,走向了不可挽回的衰败和分裂。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
网友解答:
-----
最近《长安十二时辰》大火,将唐朝的历史带火了一把,纵横也在一直解读这部剧,顺便解读了不少中唐时期的人物关系。
《长安十二时辰》将故事背景设定在唐玄宗执政的天宝三载,距离安史之乱仅仅十多年,可以看作是盛世最后的挽歌,与其说《长安十二时辰》是一部古代反恐悬疑剧,不如说是唐代政治权斗。
圣人唐玄宗李隆基晚年的时候,可以看作是脑袋秀逗的皇帝了,在开元盛世后自认为对自己的统治十分满意,因此在开元二十九年改年号为天宝,想要颐享天年,当时李隆基正好六十岁,可以说是不太中用了。
按照道理来说,如果皇帝倦政,可以采取无为而治,逐渐退位让贤,结果李隆基却并不是对儿子很放心的一个人,他甚至认为威胁他皇位的只能来自他的儿子。
李隆基的这份敏感其实也并无道理,毕竟李隆基的登基之路,可以形容为拿着一把片刀从蓬莱一直砍到南天门,七天七夜没合眼的那种,能够在唐代如此复杂的政治环境中最终获胜,并且站稳脚跟的,也不是个善茬子。
正所谓,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李隆基的政治斗争是其一生的主要使命。
李隆基一朝有两位太子,本来太子之位并不是李亨的,而是李瑛的,李瑛封为太子本来没有什么大过,但是在开元年间却带甲入宫,被李隆基定性为意图谋反,废除之后就赐死了,这件事除了太子李瑛之外,还有鄂王李瑶、光王李琚。
关于这三个皇子为什么带甲入宫,《新唐书》和《旧唐书》记载并不明确,一种说法是李隆基的宠妃武慧妃设计陷害,反正最终结果是李隆基一天之内杀了自己的三个亲生儿子。
这种心狠手辣程度,放眼整个封建王朝帝王史都是很难存在的事情,汉武帝曾经逼得太子刘据造反,刘据死后,汉武帝还反省了一下;唐太宗的太子李承乾造反,李世民亲自求情免除死罪;只有李隆基最牛叉,还没确定李瑛是不是造反,就给赐死了。
所以,李隆基是一个不信任自己儿子的人,相比于儿子,李隆基更信任宦官、武将、和大臣。
唐朝的太子难当,李隆基的太子更难当。
李亨这个太子之位,虽然是捡来的,但是并不好当,搞不好就要掉脑袋,这一点他是深知的。担任太子期间,李亨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生怕因为点过错就被性命堪忧了。
但是朝臣却并没有打算放过他,对李亨立太子没有拥立之功的李林甫因此想要搞掉李亨,对此进行政治迫害,导致李亨年纪轻轻差点就精神失常了。
李林甫好不容易被扳倒,替代李林甫的杨国忠依然看李亨不顺眼,多次对其进行打压,也多亏当时李隆基岁数大了和杨玉环没有生下一儿半女,要是真有个儿子,我估计李亨的结局死的比赵四他爹都惨。(总有人问我赵四他爹死的到底有多惨,赵四他爹在房顶往下后空翻,脸着地,你说有多惨)
在狗血的政治斗争,李亨内心逐渐变得强大,在安史之乱后,果然玩了一把大的,策划了马嵬坡兵变,尽管上反对太子李亨的人大臣都被如数杀死,杨国忠也在其列,杨国忠死后,大将陈玄礼代表士兵逼宫李隆基赐死杨玉环,李隆基也只得照办。
马嵬坡兵变之后,李亨与李隆基分道扬镳,李隆基跑到四川,而李亨赶到灵武取得军权,立即登基称帝,遥尊李隆基为太上皇。
如果严格追究起来,李亨是擅自登基,等同于政变,但是当时李隆基大势已去,成了彻底的孤家寡人,也就没有心气跟李亨斗下去了,对李亨登基也就采取事后默认的态度了,事实上,唐太宗李世民比这个手段都强硬多了,照样登上皇位,所以,唐代皇位接替再狗血,也得按照剧本来。
比较有意思的是,李亨差点死在太上皇李隆基的前面,可以说也都是拜李隆基所赐,在复杂的斗争环境中,李亨的身体条件变差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唐朝的太子本身就不好当,李亨遇到的又是这么一个坑儿子的爹。
-----
网友解答:
-----
唐肃宗李亨,原名李嗣升,后又改名李浚、与、绍、亨,是唐玄宗李隆基的第三子。本来,这太子的尊位是无论如何也轮不上李亨的。其中也有一番争宠夺嫡与阴差阳错,挟私陷害的宫廷内幕更是难以避免。
史载,唐玄宗共有30个儿子,他在位当皇帝的时间长,多欲浪漫,内宠众多,即使被立为太子,也很难熬到登基称帝的那一天。唐玄宗最早立的太子是李瑛,其母是张丽妃,原是娼妓出身。后来武惠妃宠冠后宫,生子寿王李瑁,为了让儿子继承皇位,便唆使自己的女婿驸马都尉杨洄进谗诽谤太子李瑛和鄂王李瑶、光王李琚阴欲谋反。唐玄宗居然听信谗言,一日中接连诛杀三子。然而,武惠妃害人却不利己,不久也病死了。其子寿王李瑁的储君梦也随之化为泡影。
在余下的诸子中,李亨年纪最长,遂于公元738年被玄宗立为太子,他很幸运,也算“鹬蚌相争,渔人得利”了。然而,他被立为太子也并非好事,马上就成为激烈宫廷夺嫡之争的众矢之的。宰相李林甫素喜攀龙附凤,他曾为谄媚权倾后宫的武惠妃,极力建议玄宗立寿王李瑁为太子,今见李亨被立太子,害怕将来不利于己,于是千方百计陷害李亨,虽未得逞,但不断袭来的明枪暗箭却使李亨惶惶不可终日。后来又有杨贵妃、杨国忠擅权为患。李亨就这样胆战心惊地在储位上苦苦煎熬了18年之久,随着“安史之乱”的陡然爆发,他总算脱离玄宗自立,好不容易结束了这段提心吊胆、不堪回首的日子。
可以这么说,若没有安史之乱及马嵬兵变、明皇幸蜀,唐肃宗李亨有没有机会登基称帝还很不好说。
唐天宝十四年(755年)冬,安史之乱暴发。当时海内承平日久,唐军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军备废弛,百姓亦是数代不识兵革。安史叛军一路势如破竹,官军望风披靡,迅速崩溃瓦解。唐军大败的消息传到长安时,大唐潼关以东的半壁江山已经被叛军攻占,唐玄宗惊恐万状,率亲信大臣自长安出逃,准备翻越秦巴山脉到蜀地(今四川)避难。一行人栖栖遑遑逃到马嵬坡时,禁军将士突然聒噪不前,请杀引发叛乱的祸首杨国忠、杨玉环兄妹,否则不再护驾前行。玄宗不得不忍痛割爱,命高力士缢死杨贵妃。丞相杨国忠亦死于禁军将士的乱刀之下。史称“马嵬驿兵变” 。
此前,太子李亨奉命在后安抚百姓及处置善后事宜 。“马嵬事变” 后,唐玄宗一行继续仓惶往巴蜀方向逃去。奉命暂时留守的李亨,突然被推向前台,在其率领的队伍中,一场有关大唐社稷安危的决策正在酝酿发酵中。
父老百姓及留守将士叩马进谏太子李亨道:“
吾等愿率子弟随殿下东进破贼,取长安。若殿下赴蜀,谁为中原百姓之主
”?李亨之子建宁王李倓、广平王李俶及宦官李辅国等均持此议。在众人的拥戴下,本欲随父西去的太子李亨终于决定留下率众平定叛乱,收复失地,遂与玄宗分道,北上至灵武。玄宗则继续西逃,途中分拨后军2000人马给太子统辖。史载,公元756年7月甲子日,太子李亨于灵武即皇帝位,是为唐肃宗,改年号“
至德
” ,遥尊逃至成都的唐玄宗为太上皇。
唐肃宗在灵武即皇帝位后,任杜鸿渐、崔漪为知中书舍人事,裴冕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因事起仓猝,制度草创,文武官员不到30人,直接控制的地区不过河西、陇右、顺化、天水、扶风等区区数地。这个流亡小朝廷规模虽然有限,但总算撑起了唐朝廷的招牌不倒,使各地仍在坚持抵御安史叛军的唐军势力望有所归,战有所为,并给了他们一线光复大唐的希望。
在常山率子弟抗击叛军的颜真卿听说肃宗即位,大为感奋,以蜡丸奉表送往灵武,肃宗以他为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 诸道得知肃宗即位,均觉复国有望,于是率军拼死反攻被叛军攻陷的长安。大唐百姓也日夜盼望肃宗出军收复长安。京畿豪杰亦相率偷袭安史叛军。安禄山、史思明虽然一举攻克唐都长安,但由于民众反抗,此起彼伏,势力所及仅长安附近的一小片地区。
至德元年(756)五月,安史大将令狐潮率军围攻雍丘,守将张巡精血守城,屡挫叛军,使其久攻不克,损兵折将 ,不得前进一步。次年,安禄山之子安庆绪遣部将尹子奇率13万大军进攻睢阳,守将许远力战不支,求援于张巡,张巡与许远合兵仅6800人死守睢阳,二人激励将士,昼夜浴血苦战,最后粮尽援绝,官兵竟以战死者人肉为食。前后大小400余战,毙敌多达12万。睢阳陷落时,安史叛军已经丢掉了长安, 因伤亡甚大,实力迅速衰减,已无力南进了,遂使江淮地区免遭叛军的践踏。
唐肃宗即位后,开始调集各路人马,进讨安史集团。河西节度使李嗣业、安西行军司马李栖筠相继率部进援灵武,宿将郭子仪亦率5万大军自河北开至。肃宗还派人至西域、回鹘借兵。从此唐军军威始盛。唐肃宗以皇子广平王李倓为天下兵马大元帅,以李光弼为户部尚书,北都(今太原)留守,驻防河东。
然而,肃宗李亨没有经略天下的才干,又无知人善任的慧眼。在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听信宰相房琯的妄言,让毫不知兵的王琯统帅军队,结果被叛军打得一败涂地,长安再度失守。
至德二年(757),郭子仪率军攻克河东郡,掌握了战争主动权,形势出现好转。陇右、河西、安西、西域及回鹘大军汇集凤翔,从江淮筹集的粮草军饷亦源源不断运至汉中。肃宗以郭子仪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准备再度收复长安。
此前,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弑杀,庆绪自称皇帝后,史思明驻守范阳,拥兵自重,不服调遣。安史叛军起了内讧,逐渐分裂。
同年9月,回鹘怀仁可汗派其子叶护率4000精骑驰往凤翔,协助唐军平定叛乱。同年,唐军集结15万精锐,李嗣业为前军,郭子仪为中军,王思礼殿后,与10万叛军激战于长安以西。战斗进行得异常惨烈。双方鏖战半日,安史叛军抵挡不住,开始溃败,唐军乘势捣入长安,再次克复首都。郭子仪在关中大破15万叛军。安庆绪见大势已去,仓惶逃回河北,唐军遂一举收复洛阳。
安史叛军接连丢失两京,安庆绪退守邺郡,与驻范阳的史思明勾心斗角,矛盾愈发激烈。
乾元二年,史思明杀安庆绪,自称大燕皇帝,稳定内部后,再次卷土重来,洛阳及附近郡县又被其攻占。彼时李光弼代替郭子仪为元帅。上元二年(761),史思明在邙山大败李光弼,并乘胜进击长安,在途中被其子史朝义斩杀。史朝义在洛阳称帝,叛军内部更加分崩离析,从此再也没有力量向唐军发起攻击了。
肃宗一朝,虽没有彻底平定安史叛乱,但总算是在危难时刻支撑起了唐朝这个“烂摊子”,并从安史手里夺回了长安、洛阳两京,基本恢复了唐王朝的统治。然而肃宗并非一位雄才大略的君王,相反还有些平庸,他在位过程中,留下了许多严重的过失和后患......
肃宗至德二年(757), 玄宗从蜀地回到长安,住在兴庆宫。彼时擅权的宦官李辅国与张皇后狼狈为奸,生性懦弱的唐肃宗只得听之任之。宝应(上元)二年(762),肃宗病重,张皇后为了继续专权,与李辅国反目成仇,并欲杀掉不愿配合的太子李倓。李辅国率先发难,率甲士截留太子,抓捕张皇后党羽百余人。张皇后闻变,逃入肃宗寝宫躲藏。李辅国率兵入寝宫威逼张皇后出宫。肃宗李亨受此惊吓,病势突然加重,当天即崩于长生殿。李亨共在位6年,歿年52岁。
上元三年(762)四月五日,唐玄宗死于太极宫神龙殿,年77岁。风流一生的他仅比其子肃宗李亨早死半个月。
(插图源自网络)
-----
网友解答:
-----
马嵬兵变,并不是唐玄宗失去权力的核心因素。在很多人印象中,唐玄宗逃离长安,是因为安禄山的叛军已攻破潼关,随时将席卷整个西北。但问题是,在唐玄宗逃离长安后,安禄山仅仅是来长安走了一圈,然后又迅速退回潼关一线。
从这层意义上来说,安禄山实际上是缺乏占据西北的能力。
事实上,唐玄宗决定逃离长安城,绝不是因为大唐帝国在西北已山穷水尽,相反,是大唐帝国在西北的军事实力实在太强大,而且隐隐呈现失控的状态。
当然,这种失控,并不是指西北的军事力量想要脱离大唐中央政府的控制,而是在当时西北军中,要求唐玄宗给大家一个交代的呼声越来越大。
换而言之,天下被弄成这样,是谁的责任?
当时,唐玄宗最害怕的事情就是西北军追究他失职的责任,然后趁机支持太子上位,所以他才赶紧逃离长安到蜀中。因为,当时的川蜀和江南,仍然站在大唐中央政府一边。这也意味着,大唐帝国拥有着压倒性的物质基础。
在当时的背景下,西北的军事力量之所以无法脱离大唐中央政府,主要是因为西北军的对手太过强大。在西边,他的对手是强大的土蕃、回纥;在东边,他的对手是强大的安禄山叛军。在这种背景下,如果没有巩固的大后方给西北军持续供血,西北军随时可能崩盘的。
在这种背景下,
如果唐玄宗能够进入蜀中,他就可以通过把控川蜀和江南的经济物资,继续控制西北军;接着他再派遣文官或亲王回到西北来节制西北军各级将领进行平叛工作,至于他本人则不用受到西北军的威胁,可谓一举两得。
但是,当唐玄宗一伙人逃到马嵬驿时,军队突然失控。
总而言之,我们大唐帝国有今天的惨状,到底是谁弄出来的?大家没敢把矛头指向唐玄宗,却齐刷刷的指向了杨国忠,于是愤怒的士兵将杨国忠给杀死。
当唐玄宗听到杨国忠被杀的消息后,那是惊呆了,因为该来的,终究会来。但是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处理随后的事情。三军将士的态度很简单,那就是杨贵妃也必须死。
虽然唐玄宗一再想保住贵妃的性命,但大家的态度也很坚决。因为,现在将士们已经杀了杨国忠,如果杨贵妃还活着,保不准她以后会借机报复。所以,为了让大家能够安心继续追随您,只能希望您会忍痛割爱。
事情到了这一步,唐玄宗只能下令处死杨贵妃,而这也就是所谓的马嵬兵变。
虽然说,马嵬兵变对唐玄宗来说,打击非常大,因为愤怒的军人先斩后奏杀了宰相杨国忠,又逼迫皇帝下令杀死自己心爱的女人。
但问题是,这只是意味唐玄宗的权威受到了空前的挑战,却并不代表唐玄宗由此失去了权力。事实上,如果仅仅只有马嵬兵变,唐玄宗还不至于失去权力。但是,
在后面的向西南转移过程中,太子竟然拒绝和皇帝一块南行,而是独自北上到了灵武,西北军驻扎的军事重镇。
表面上看,太子这样做是要指挥西北军将叛军赶出西北,但基于隐秘的权力博弈,显然是太子想趁乱夺权。如果仅仅于此,唐玄宗依然还不会失去权力,因为西北军如果不买太子的账,太子即便到了灵武,也不会起到任何作用,搞不好还会被西北将领将他抓起来送还给唐玄宗。
但很遗憾,太子抵达灵武后,西北军的两个佣兵大佬郭子仪和李光弼都第一时间表示支持太子,这也就意味着唐玄宗彻底失去了军方力量的支持。
此时的唐玄宗,相当于成为了光杆司令,但他的权力依然没有完全失去,因为川蜀和江南的还在他手上。
如果唐玄宗不服输,他还可以依靠川蜀和江南强大的经济资源,再和太子斗上一斗,胜败也是未可知的。但是这样做的结果,只能白白便宜安禄山。
在这种背景下,唐玄宗终于恢复了一个大政治家应该有的胸怀和格局。所以当他听到太子在西北继位的消息后,非但没有追究太子的责任,相反马上追认它的合法性。
这也就意味着,唐玄宗正式将自己剩下的权力全部移交给了太子,从此大唐帝国的合法皇帝,只有唐肃宗李亨。
-----
网友解答:
-----
发动过“唐隆政变”,创造了“开元盛世”的唐玄宗功成名就后就骄奢淫逸起来了,不仅后宫佳丽成群,儿女一大把,还恬不知耻地硬是把儿媳妇杨玉环抢了过来让她成为了自己的妃子,晚年还过上了丰富多彩的年轻眷侣般的生活,由此可见,其身体是健康与硬朗的。
唐玄宗的是敏感而多疑的人,由于武则天的侄孙女武惠妃(杨玉环的婆婆)和宰相李林甫的的谗言,他做了荒唐事,一天赐死了原来的太子李瑛与二王鄂王李瑶和光王李琚,制造了“一日杀三子”冤案。
李亨是因祸得福,捡了个便宜坐上了太子的位置,但摊上这么个多疑的老爸,他内心持续着忐忑不安,因为老爸精明着呢,说不定有一天,杨贵妃怀上了弟弟,自己也有可能成为第二个李瑛,所以对他来说坐太子位置如坐针毡!
但吉人天相,阴差阳错的,三镇节度使、胡人安禄山帮了李亨的忙;原来,由于奸佞李林甫反对文臣“出将入相”,又别有用心地上书说让番将带兵可以避免文臣怯战的弱点,昏庸的玄宗听了李林甫的话,使安䘵山后来成为三镇节度使,控制、经营着河北的广大地区,实力日益坐大,其野心也膨胀起来了,待终于有了与唐中央叫板的实力后,安䘵山竟联手史思明发动了“安史之乱”。
老态龙钟的玄宗慌了神,由于天天沉溺于杨贵妃的温柔乡中,乍一指挥军队立即频繁失误,导致潼关失守,万般无奈,唐玄宗只好任命太子李亨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带兵抵抗叛军,自己携带杨贵妃,杨国忠等人向西南一路逃跑!逃
到马嵬坡,禁卫军突然哗变,杀死了杨国忠,逼迫玄宗赐死了心爱的美人杨贵妃。
这边李亨逮到了一个天大的机会,他趁乱在灵武登基称帝了,由于山远水长,玄宗并不知情,李亨有乘老爹之危篡位的意思;待安禄山被杀,玄宗一行回到长安后才明白自己已经不是皇帝了,回宫后唐玄宗被软禁在甘露殿,由于陈玄礼、高力士等先后离开了自己,所以变得郁郁寡欢起来,寂寞空虚中,于宝应元年就驾崩了。
肃宗在位七年,玄宗当了七年的太上皇;如果没马嵬兵变,玄宗有爱妃杨玉环伴其左右,二人志趣相投,生活内容丰富多彩,有益寿延年的效果;而且至高无上的皇位还在,大权独揽的现实谁也改变不了,李亨纵有十个脑袋也断然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来抢老爸皇位;江山美女都有了,是幸福而浪漫的事,加上身体素质好,能轻而易举熬死李亨,所以如果没马嵬兵变,肃宗是没机会做皇帝的。
-----
网友解答:
-----
马嵬驿兵变,是唐玄宗一生中最大的滑铁卢。
已是暮年的玄宗,遭遇了事业和爱情的双重暴击,爱妃杨玉环被逼自缢,自己的威信也因为兵变而一落千丈,经历了这么多波折和打击的玄宗,再不复往日的豪情。
在这次兵变中,后来的唐肃宗李亨其实扮演了一个并不光彩的角色,有许多人认为他就是马嵬兵变背后的发动者。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在马嵬兵变后,他才会在中途与玄宗分道扬镳,北上灵武并登基称帝。
有人会觉得奇怪,李亨本身就是储君,为什么要在玄宗最仓皇无助的时候,背弃自己的父亲?难道没有马嵬之变,他就当不成皇帝了吗?
答案可能有些讽刺,如果没有这次兵变,李亨可能真的与皇帝无缘。至少在他本人看来,自己的机会并不算大,也正是因为基于这种绝望的判断,他才会行险一搏。
或许是李世民玄武门之变的先例太过耀眼和醒目,唐朝皇帝权力的交接一直都不得安宁。玄宗自己,就经历过神龙革命、唐隆政变以及景龙政变三次危机,甚至他本身就是这些政变的受益者。
靠政变上台的玄宗,从不忌惮“以最深的恶意”来揣度自己的身边人,即使是他亲自册立的太子也不例外。玄宗朝最大的冤案“一日杀三子”事件就与此有关。
李亨并不是玄宗第一任太子,他的前任是二皇子李瑛。古代立储有立嫡或立长两种说法,但玄宗没有嫡子,又十分厌弃因打猎而毁容的大儿子李嗣直,于是既不是长子,又不是嫡子的二皇子李瑛,因为生母赵丽妃受宠得以上位。
可不用想都知道,这种地位来得有多不稳定,赵丽妃原本因为能歌善舞而被玄宗宠幸,但在武惠妃出现后,这种专宠就被她夺走了。更大的问题在于,得宠的武惠妃同样育有一子李瑁。这样一来,李瑛的太子之位变得岌岌可危。
从后来的事态发展来看,这种危机感并不是杞人忧天。
自武惠妃之子李瑁降生以来,就不断在玄宗跟前抹黑太子,这种枕边风的威力实在惊人,玄宗终于以谋反罪将太子李瑛,及与他素来亲近的鄂王李瑶和光王李琚废为庶人。15天后,更是将三人赐死于长安驿站之内。
这便是震惊天下的“一日杀三子”事件。
玄宗处死三子的原因,并不能简单总结为他对武惠妃的宠幸。事实上,真正让他痛下毒手的仍是猜忌二字。也正是因为生性多疑,玄宗虽然处死了李瑛三人,却依旧没有选择李瑁而是将三皇子李亨立为太子。
和李瑛一样,李亨同样非嫡非长,而且因为太子身份,成了武惠妃新的政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李亨面临宰相李林甫及武惠妃对他的联合打压。
对于这种局面,玄宗不可能一无所知,然而让人心寒的是,玄宗几乎从未过问过后者对太子的打压。
这种放任自流的态度,其实是帝王的普遍心理,他们一方面出于责任和义务,需要培养一位合格的皇位继承人。而另一方面,他们又不希望储君在自己在位时,就拥有太大的权力和地位,以至于威胁到自己的统治。
于是,如同养蛊一般,李亨不得不时刻躲避明枪暗箭。
天宝五年,李亨人生中至关重要的考验才真正来临。与他向来交好的陇右节度使皇甫惟明向玄宗上奏,表达对宰相李林甫的不满。
但这一举动并没有撼动李林甫的地位,反而成为后者向太子发难的最佳借口。最后,皇甫惟明被罢,李亨的亲信韦坚同样被贬,他本人虽然并未被问罪,却也几乎是在鬼门关走了一趟。
为了向玄宗表示自己与此事无关,他不得不休掉自己的结发妻子韦妃——韦坚的妹妹。堂堂一国储君,如果不是无路可走,怎么会做出这样的事情?
事情到此仍旧没有结束,同年年底,李亨的第二位妻子杜氏又再次出事。她的父亲杜有邻牵扯到一次“图谶”风波中。所谓的“图谶”就是涉及时政的预言,这种事本身可大可小,但由于李林甫的推波助澜,李亨又险些被牵连。
结果,李亨“故技重施”,再次与自己的妻子“和离”。一年之内,两次大案的牵扯,两次婚姻的结束,李亨遭受的打击实在是太过巨大。
但比起李亨的感受,玄宗的反应才更值得玩味,他一边对于太子的窘境置之不理,对他“断尾求生”的选择冷眼旁观,一边又积极地为太子重新安排妻子。
从这种自相矛盾的做法来看,他其实是在用“打一棒子给个甜枣”的方式调教自己的太子。李亨,就是在自己生身父亲的猜忌下险象迭生的度过了一年又一年。
之后的事情,就是我们熟知的那段历史了。安史之乱中,势如破竹的叛军直逼长安,迫不得已下玄宗出逃,而屡屡受制的李亨与早就不满杨国忠的陈玄礼等人一拍即合,发动了著名的马嵬驿之变。
马嵬驿之变,是李亨经历十数年压制之后的绝地反击,被玄宗长期猜忌打压的他,根本不敢去赌父亲真的会决意将皇位留给自己。都说虎毒不食子,但依靠政变上位的玄宗,显然推翻了这条自然规律。
-----
网友解答:
-----
皇帝和太子这两个位置,历来都是比较尴尬的,尤其是对于那些长寿的皇帝来说,就更加明显了。比如乾隆皇帝,活了89岁,先后有过4个太子人选,可惜前三个都被乾隆熬死了,最后才考虑到嘉庆。
对于太子而言更是糟糕,皇帝长寿,自己当太子的时间就遥遥无期,从而就会面临很多危机,尤其是来自于皇帝对自己的不信任,比如康熙时期的胤礽以及李隆基时期的李瑛以及李亨,这些太子都是如坐针毯。所以有人问,李亨仅仅在李隆基后去世半个月,要是没有马嵬坡之变,李亨还有机会当皇帝么?
太子李瑛被废之路
李瑛的母亲是赵丽妃,当年在李隆基还没有成为皇帝的时候,喜欢到民间去游玩,结果就被歌姬赵氏给迷住了,后来李隆基专门在民间给赵氏租了一个住的地方,自己经常从皇宫中溜出去玩。
结果后来一不小心,赵氏就怀上了李瑛,李隆基没有办法只能把赵氏纳为妃子。后来李隆基成为皇帝,赵氏也跟着水涨船高成为赵丽妃,这个时候得益于李隆基对赵丽妃的宠爱之情,再加上李瑛是活着的儿子当中最大的,所以李隆基于715年,立李瑛为太子,此时李瑛年仅9岁。
后来李隆基爱上了武惠妃,对赵丽妃等人就比较冷落了,于是李瑛和李瑶、李琚三兄弟为自己的母亲们觉得有些不值得,有时候三兄弟在一起喝酒,就会说一些对李隆基不满的话,这些话被武惠妃的爪牙回去告诉武惠妃。
原本就希望扳倒太子李瑛,让自己儿子李瑁当太子的武惠妃,抓住机会去李隆基那里吹枕边风,说听到太子经常谈论对李隆基的不满,恐怕太子会造反。李隆基听了这话,立即就要收拾李瑛,结果被张九龄给阻止了,这次危机才算过去。
武惠妃眼看这么好的机会都失去了,根本不死心,继续找机会收拾李瑛,最后武惠妃在李林甫的建议下,想出一个诬陷李瑛的办法。武惠妃派人去通知李瑛,说自己的宫中有刺客,叫李瑛武装好带人前来缉拿。
李瑛信以为真,全副武装好带着人马就往武惠妃的宫中赶去,此时的武惠妃眼看李瑛快到了,就派人去告诉李隆基,说太子要谋反,正带领人前往武惠妃宫中呢,李隆基一听,这还得了,迅速安排一群人就去把李瑛拿下。
李瑛不明所以就被拿下,一直喊冤却毫无用处,最后李隆基也实在找不出李瑛造反的证据,但是又对李瑛很害怕担心,所以李隆基废除了李瑛太子之位,并且将李瑛、李琚和李瑶三兄弟贬官,发配边疆。
后来三人在边疆相聚,武惠妃又诬陷说三人试图谋反,最终被李隆基一日杀三子,当时的李亨也已经比较年长,看着李隆基的这些所作所为,李亨想必也是十分心寒吧,然而他没有想到,李瑛当了22年太子被李隆基弄死后的次年,也就是738年,李亨就以老三的身份担任了太子之位。
李亨的太子之路
目睹过李瑛的悲惨结局,李亨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居然很快就成为了李瑛这个角色,很多人以为太子之位很幸福,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然而太子也是最高危的职业,因为距离皇权最近,反而是最容易被皇帝怀疑的,尤其是做李隆基时期的太子。
武惠妃因为诬陷了李瑛等人,所以成天做噩梦被吓死了,最终李瑁无缘太子之位,曾经与武惠妃狼狈为奸的宰相李林甫对此相当不满,现在李林甫把这些不满用在了太子李亨身上,想法设法要把李亨搞下台。
李林甫第一次收拾李亨,就是通过李亨的太子妃韦氏家族来进行的,当时韦氏的父亲因为涉及到一场所谓的谋反当中,因此韦氏受到牵连,李亨为了避免自己被牵连,最后没有办法只能撇清与韦氏的关系,并且让韦氏去出家为尼,才躲过一劫。
可惜躲过一次远远不够,紧接着李林甫又拿李亨另外一个妃子杜良娣的父亲造反之事来试图收拾李亨,没有办法李亨又只能与杜良娣撇清关系,最后逃过第二次收拾。可以说这个时候的李亨,在太子之位上是如坐针毯,李隆基晚年时期十分昏庸,对太子是最为不信任的。
眼看着李亨已经失去了两个老婆,而李隆基身体看起来还很棒,更加糟糕的是,李隆基把李瑁的老婆杨玉环抢走,变成自己的杨贵妃,眼看对杨贵妃的宠爱之情就超越了当年的武惠妃,就连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都被李隆基任用为了宰相,李亨十分惶恐不安,当年武惠妃陷害李瑛的场景历历在目,自己是否会成为第二个李瑛呢?
一转眼,李瑛从738年当太子,已经当了17年了,时间来到755年,李隆基对杨贵妃更加宠爱,还有一个胡人安禄山被李隆基破格委以重任,已经成为了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成为自王忠嗣之后掌握兵权最多的将领。
当年王忠嗣是李隆基的义子,对李隆基忠心耿耿,奈何结局凄凉,如今的安禄山可没有王忠嗣那种忠心,眼看自己已经掌握了大唐三年分之一的兵力,安禄山联合史思明发动安史之乱,打得李隆基措手不及。
一开始李隆基还不相信安禄山会造反,直到安禄山已经打到长安边上,李隆基才终于愿意相信这个残忍的现实,不得已只能带着一家人迅速逃跑到四川去。
马嵬坡之变
李亨听说李隆基要连夜逃跑离开长安,仔细一想,觉得机会来了,自己等了17年的机会终于来了,只有这种时候,李隆基是最得不到民心的,再加上这些年李隆基自己干了那么多昏庸的事情,这个时候只要李亨挑起大梁,趁机站出来,一定会博得民心与军心的支持,这样一来再夺取皇位,恰似探囊取物了。
李亨叫李辅国迅速安排2000精兵,带着跟随在李隆基身后,到了马嵬坡,六军不发,李隆基已经彻底失去民心,李亨趁机与陈玄礼等人商量大事,陈玄礼只想保住李隆基性命,其余的都好商量,李亨也没有杀掉李隆基的意思,只是想搓一搓李隆基锐气,顺便提升自己在军中的威望。
陈玄礼等人总共带着精兵900,与李亨的2000相比,势单力薄,最后只能妥协听从李亨的策划,一场有计划有组织的马嵬坡兵变出现了,先是杨国忠被乱刀砍死,随后逼迫李隆基赐死杨玉环,一切搞定之后,李亨明白昔日不可一世的李隆基,已经彻底向自己低头了,遂说叫李隆基去四川,自己去灵武带兵平叛安史之乱,大家叫李隆基把兵权交给李亨,方便李亨调兵遣将。
实际上马嵬坡兵变就是一场政权的夺取,从李亨最后得到兵权去平叛安史之乱的结果来看,我们就明白李亨的目的了。李亨带着人马去到灵武,次年756年就在灵武登基,遥尊李隆基为太上皇。
李隆基万般不舍,依旧没有办法,毕竟大势所趋,李亨现在才是大唐子民心中的皇帝。安史之乱平定后,李隆基和李亨都回到了长安,只是李隆基的晚年,几乎被李亨控制住了,过得冷冷清清凄凄惨惨,但这似乎就是冥冥中的安排吧。
最终李隆基去世后12天,李亨就去世了,由此可见,要是李亨没有发动马嵬坡之变,想必他这六年的皇帝也是没有机会当的,首先我们不说他是否能熬过李隆基,以李隆基晚年的那种昏庸来看,很可能李亨会被废除或者杀掉,那样一来,距离皇位,只能是来生之事了。
结语
李隆基也算英雄一世,奈何晚年昏庸无能,一手酿造出安史之乱,把自己打造出来的辉煌盛世,瞬间化为乌有,李亨趁机夺位,看似有些乘人之危,却也是当时最好的安排与结局了!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
-----
网友解答:
-----
唐肃宗李亨在经历了安史之乱后从父亲唐玄宗手里夺过皇权,为什么他好好的太子不等着父皇正常退位名正言顺的继承皇位,而非要急着趁乱从李隆基手中中夺权呢?
因为李亨明白,如果自己不尽快坐上这皇位,那么不久的将来,自己很有可能会死于凶险的政治漩涡中。
唐肃宗李亨从早年被立为太子开始,就已经处于在刀尖上跳舞的这个状态了,时任宰相的李林甫不断地对其进行政治欺压,编造莫须有的罪名给李亨,继而希望扳倒这位太子使皇上另立他人。在李亨之前就有一任太子李瑛,同样是被污蔑诬陷,他的运气就没有这么好了,在有心之人的操控下,李瑛的“罪证”被呈递到唐玄宗的面前,玄宗龙颜大怒,下令处死太子及其亲近的同党。所以有这么一个前车之鉴,李亨可以说步步维艰,平时表现的极为低调,在与李林甫的多次交锋中也处于劣势,好几次甚至危及性命李亨也只能忍气吞声。
那唐玄宗对于大臣欺压自己儿子的事不管吗?所谓帝王心术便是讲究一个平衡之道,唐玄宗希望看到的是太子一党与宰相一党之间达到一个相互掣肘的平衡状态,哪怕他们争斗得头破血流,唐玄宗都不会出面调和,除非太子一党已经强盛到无法压制的地步或者太子已经性命垂危,不得不出面的时候。之所以对太子如此苛刻,很大一方面是因为害怕,他害怕太子暗中纠结朝臣,发展党羽,最终威胁自己甚至直接逼宫,毕竟皇子发动兵变夺权在唐朝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为防止故事重演,
唐玄宗不仅自己对太子冷漠无情,不许朝臣与太子关系太过紧密,同时还默许李林甫等人对太子进行一系列的政治打压,将太子死死地掌控在自己的手中。
在韦坚,皇甫惟明事件中,太子的两位心腹大臣被杀,本人也不得不休妻自保。《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一十五》记载:将作少匠韦兰、兵部员外郎韦坚为其兄坚讼冤,且引太子为言;上益怒。太子惧,表请与妃离婚,乞不以亲废法。知太子孝谨,故谴怒不及......凡坚亲党连坐流贬者数十人。对于太子而言,李林甫这样的一个权臣,不仅机关算尽,心思缜密,同时还深得皇帝的信任,而自己,只是一个对父皇来说甚至有可能篡权,需要时时刻刻防备的儿子而已。
多年后安史之乱爆发,李隆基携杨贵妃、太子、及少数大臣仓皇出逃。而李亨却已暗中布置,手握精锐禁军并命人拉拢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在乱局中趁乱而起,以雷霆之势于灵武登基称帝,收拢对玄宗失望的将军和大臣们。此时的唐玄宗忙于逃命,已经没有实力反抗了,只能默许这一事件的发生,李隆基这辈子最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
以唐玄宗对其皇子们充满戒备的态度来看,李亨别说顺利等到玄宗退位,甚至都很难活到那个时候。前有李瑛太子枉死在前,后有李林甫处心积虑想置他于死地,能在这种危局中小心翼翼的活下来已经极为不易。且据史书记载,唐肃宗仅比唐玄宗多活半个月,如果没有安史之乱及马嵬兵变,唐肃宗成功继任的机会就更加渺茫了。
-----
网友解答:
-----
唐肃宗李亨,是在安史之乱的非常时期,在灵武被拥立为皇帝的,其间还发生了马嵬驿兵变,杨国忠、杨玉环兄妹被杀,玄宗西逃长安。那么假如没有马嵬驿兵变,唐肃宗还有机会当皇帝吗?
答案是肯定的,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安史之乱爆发后,太子李亨当时处在什么样一个位置。
李亨于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六月被立为皇太子,在这之前,他的大哥太子李瑛因事被废杀,当时,寿王李瑁的生母武惠妃正当得宠,这个李瑁,正是杨贵妃的前夫。武惠妃极力想让自己的儿子当太子,加上权相李林甫的大力推荐,李瑁差点就成了太子。不过,随着武惠妃的失宠,玄宗最终又弃李瑁而改立李亨。
不过,李亨的太子之位当的并不平静,首先就是之前极力推荐寿王李瑁为太子的权相李林甫,李林甫对李亨当太子早就心存不满。从李亨当太子起,到李林甫病死前,长达七八年时间,李亨在储君的位子上都是战战栗栗如履薄冰,李林甫通过个人手腕,逼得李亨两次废妃,在皇太子受到李林甫倍极打压的过程中,身为皇父的玄宗皇帝,不仅没有出面制止,反而也在怀疑太子羽翼丰满、势力扩张危及他的皇权,在皇太子最危险的时候,朝野上下甚至传言玄宗有废立太子之意,可见,李亨在当太子的头几年并不轻松,相反的,时刻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迎接任何一个意想不到的政治挑战。
天宝十一年(752年),一代奸相李林甫病死。但前虎才去,后狼又至。继任的宰相杨国忠,一边忙着清算李林甫,一边继续死磕皇太子李亨。李亨与杨国忠,明争暗斗好几年,几次险象环生又都化险为夷,直到安史之乱爆发后,李亨才终于找到反击的机会。
安史之乱爆发后,玄宗携杨贵妃匆匆逃出长安要往成都避难。
太子李亨被玄宗任命为天下兵马大元帅、领朔方、河东、平卢节度使,全权负责平叛。
这一任命,等同于监国之实,李亨有了调遣兵马,掌握兵权的条件,为后来发动马嵬驿兵变提供了权利基础。
马嵬驿兵变乃太子李亨一手制造,他先派遣心腹宦官李辅国拉拢左龙武大将军陈玄礼,玄宗的车队行至马嵬驿时,兵疲马乏,将士饥疲劳顿之际,迅速点燃不满情绪,杨国忠杨暄父子并韩国夫人被乱刀砍死,陈玄礼带领部分禁军将士在玄宗行辕前请求交出杨贵妃,玄宗无奈,含泪与杨贵妃告别,宦官高力士,一条白绫于当夜勒死杨贵妃。
马嵬驿兵变,太子李亨的计划是把左龙武大将军陈玄礼推到漩涡中,通过兵变迫使玄宗退位,但陈玄礼并没有这么做,在处死杨国忠、杨玉环兄妹后,依然表示忠于玄宗,继续护佑皇帝入蜀。随着叛乱的愈演愈烈,玄宗只能继续前进,而身为天下兵马大元帅的太子李亨,身负平叛大任,他与玄宗注定要分道扬镳。天宝十五年(756年),太子李亨在朔方军所在灵武城登基称帝,改年号为至德,玄宗被遥尊为太上皇,称帝当日,李亨即派人前往成都向太上皇告知此事。
李亨当上皇帝,而且是在非常时期当上皇帝,马嵬驿兵变可以被认为是助他当皇帝的重要事件。但是,即便没有马嵬驿兵变,李亨作为当了十几年的大唐储君,他的根基已经相当深厚。
更何况当时手握地方兵权的两员大将郭子仪、李光弼都明确表示支持太子。
身在四川的玄宗,因为对安史之乱的爆发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本来就要给全天下写“罪己诏”,现在太子继位了,他连“罪己诏”都不用写了。
安史之乱,让太子李亨的太子系势力大大增强,他在储君位十余年,早已是朝野上下公认的未来的大唐天子。没有马嵬驿兵变,即便玄宗顺利逃往成都,身在前线的李亨,负有监国之实,也随时都有可能被拥立为皇帝。
------------------
推荐阅读:
剖腹产坐月子期间使用收腹带会影响伤口愈合吗?不用会有什么后果?
《三国演义》电视剧中,诸葛亮骂王郎时,骂到痛处,王郎说:诸葛村夫,你……如果诸葛亮不打断他,他想说什么?
下一篇: 巴基斯坦和伊朗,哪个国家更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