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大将蓝玉如果活着,朱棣敢造反吗?
明朝大将蓝玉如果活着,朱棣敢造反吗?
-----
网友解答:
-----
如果蓝玉活着大概会是这样一副光景:
朱允炆:蓝玉!朕命你即刻出兵,迎击燕王朱棣的部队,但不准伤了他的性命。
蓝玉:谨遵陛下旨意!
几天后,蓝玉:陛下,微臣替您将逆贼朱棣的人头砍下来了,作为交换,你把皇位禅让给朱允熥吧!
朱允炆:我********你********!
明朝时期最可惜的事情我想某过于朱标英年早逝,朱标算是历史上权力最大的太子,不但长期拥有监国的实权,还被允许肆意培养自己的班底,如果不出意外妥妥接任朱元璋的位置。
只是可惜他英年早逝,朱元璋为了替皇孙朱允炆铺路,大肆屠杀明朝开国功臣,这为后来燕王朱棣造反创造了绝佳的条件。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蓝玉还活着,朱棣敢造反吗?
(
靖难之役
)
被逼上绝路的朱棣
笔者认为,朱棣仍然会造反,因为蓝玉是否活着他都已经被逼上绝路。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皇太孙朱允炆登基。此前朱元璋一直分封藩王,希望朱家子孙世世代代都能繁荣下去,所以那时候各地藩王的势力已经很大,甚至威胁到中央政权。
而朱允炆能力不够,野心倒是挺大。他皇位还没有坐热,就急急忙忙找来兵部尚书齐泰、太常卿黄子澄,
商议如何削藩
,收回地方权力,最后决定从势力最为弱小的藩王入手。
洪武三十一年七月,朱元璋才去世几个月,朱允炆就开始对周王朱橚动手。在其指使下,朱橚次子朱有爋诬告自己的父亲谋反,而后朱允炆派曹国公李景隆来到开封,将周王一家老小押回南京,随后把他贬为庶民,发配云南蒙化。
建文元年四月,朱允炆先后对齐王、湘王、代王三位藩王动手,两月后又将矛头指向岷王朱楩,将他们全部贬为庶民,其中湘王朱柏不堪受辱,举家自焚。
不得不说,
朱允炆的削藩的手段极为狠辣,完全不留情面,将这些藩王全部往死路上逼
,哪怕是第一个实施削政策的汉景帝刘启,见到朱允炆的举措也得惊掉下巴。
在扫除其他障碍后,只剩下实力作为强大的朱棣。而自洪武三十一年晋王去世后,朱棣已经基本掌控了北疆的兵权。
朱元璋在世的时候他就经常外出打战,立下赫赫战功。如今想让他交出手中的权力,就相当于动他的命根子,朱棣万万不可能答应。
可是朱允炆削藩的态度又非常坚决,于是摆着朱棣面前的路只有一条——起兵造反!
因此,朱棣造反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被朱允炆的削藩政策逼上绝路,如果这项政策不改变,哪怕蓝玉再世他仍然会选择造反。
(
朱允炆剧照
)
稳操胜券的蓝玉
那么如果蓝玉率军与朱棣对垒,谁取胜的概率更大一些呢?
笔者认为毫无疑问是蓝玉,甚至可以说蓝玉稳操胜券。
我们知道,正史当中,虽然朱棣成功夺得皇位,但他获胜的过程并不轻松,好几次都是惊险取胜,而且取胜的主要原因还是明朝官方部队作战不利。
当初明朝官兵围攻北平城,都督瞿率领千余骑精兵就能杀入彰义门内,可惜后来援军没有跟上,他只好停止进攻。
后来主将李景隆又担心瞿能功劳超过自己,命他原地等待大部队攻城,结果错失最佳进攻时机,使得围攻北平的计划泡汤。
如果将主将换成蓝玉,他怎么可能会犯这种愚蠢的错误?不说轻而易举攻破城池,但至少不会付出太大的代价,更不要谈失败了。
不仅如此,
朱允炆曾发布过“毋使朕有杀叔父名”的诏令,这才使得朱棣能够安全打进南京。
东昌之战中,朱棣身先士卒率军冲锋,而盛庸事先在阵中埋伏了大量的火枪与毒弩,然后引诱朱棣杀进来,最后将其重重包围。
在火器的强力攻击下,燕军损失惨重,朱棣仅仅带着朱能等数十人逃出升天。
其实这还是盛庸放水的结果,因为朱允炆的奇葩指令,盛庸部队既不敢射杀朱棣,又无法做到将其生擒,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跑路。
后来朱棣发现这张“免死金牌”,更加肆无忌惮,夹河之战中他直接跑到盛庸的军队阵前侦察,后者依旧不敢开枪。
当晚朱棣又带人在官军营寨附近扎营,早上起来发现被围,他一马当先从官军中穿梭过去,只留下些许飞扬的尘土,而这些官兵如同友军一般任由朱棣扬长而去。
因此,朱允炆最后会输,和自己喜欢作死脱不了干系。
人家朱棣都起兵造反了,你居然还想着让手下保住他的性命?这不是嫌自己命长吗!
(
夹河之战
)
但如果,当时负责阻拦朱棣的不是盛庸而是蓝玉,恐怕朱棣早已成为他的刀下亡魂了。
蓝玉啥人啊?那可是连朱元璋的命令都敢违背的叛逆小伙!
当初蓝玉在捕鱼儿海大败北元,本是大功一件,结果蓝玉兽性大发,未经允许强行占有了北元王妃,使后者不堪受辱自尽而亡。
不仅如此,他在班师回朝抵达喜峰关时,因为天黑守城将领看不清蓝玉的脸面,要求对其进行身份确认。结果蓝玉非常不耐烦,直接命人攻破城门,强行入关。
朱元璋知道此事后非常生气,将他的封号由“梁国公”改为“凉国公”,希望蓝玉能够反思自己的过错。可蓝玉不但没有收敛,反而更加嚣张跋扈,甚至质问朱元璋为何只封他为太子太傅而不是太师!看出蓝玉有多么狂妄。
所以,要是将盛庸换成蓝玉,他根本不会遵守朱允炆妇人之仁的诏令,而会自作主张,将朱棣的人头砍下来向其邀功。至于朱棣,只不过是砧板上的鱼肉,根本不足以抗衡身经百战并且处于优势地位的蓝玉。
(
蓝玉剧照
)
被迫退位的朱允炆
然而处理完朱棣造反一事,还得考虑蓝玉本身的忠诚度。
蓝玉什么身份?他是开国大臣常遇春妻子的弟弟,后者生下的女儿又嫁给了太子朱标,也就是说
蓝玉是朱标的舅舅。
因为这一层关系,蓝玉与朱标一直很亲近,而朱元璋也是喜闻乐见,打算把蓝玉慢慢变成朱标自个的班底。
可谁都没想到后来朱标会暴毙,朱元璋白发人送黑发人,悲痛之下只能另选皇太孙朱允炆做继承人,而当时朱允炆年纪太小,根本不足以服众,为了替他保驾护航,朱元璋对原先的太子党痛下杀手,其中就包括蓝玉。
蓝玉嚣张跋扈难以管教不说,更重要是他压根就不会支持朱允炆。朱允炆并非太子妃常氏所出,而是朱标妾室的孩子,常氏共有两个儿子,长子朱雄英虽早早夭折,可次子朱允熥仍然活得好好的。
所以,无论是出于情感还是家族利益,蓝玉一定会站在朱允炆的对立面,帮助朱允熥上位
,这也是朱元璋对其大打出手的根本原因。
因此,要是蓝玉还活着,或许他能轻而易举地镇压朱棣,但朱允炆的皇位可能要不保了。
(
朱允炆
)
执笔君言
总而言之,哪怕蓝玉活着,朱棣依旧会被迫走上造反的道路,只不要有蓝玉的守护,朱棣的造反注定会失败。
然而最悲催的还是朱允炆。无论蓝玉是否活着,他都保不住自己的皇位,唯一能够争取的就是自己的性命,如果朱允熥上位后愿意网开一面的话。所以或许朱允炆更希望蓝玉能够活着,诸位读者,你们说呢?
-----
网友解答:
-----
蓝玉虽然是洪武时期最后一位军事能力堪比开国大将徐达、常遇春的大将,但是其实无论他活着或者不活着,都不妨碍朱棣造反,只要建文帝朱允炆削藩,朱棣必反!这是毫无悬念的。
蓝玉其人
蓝玉是明朝开国大将常遇春妻子的弟弟。常遇春这个人别的他可能不行,但是在冲锋陷阵这一块,他是相当的行!
《明史》用:“摧锋陷阵,未尝败北!”
来概括他,可见他的勇猛。
鄱阳湖大决战,朱元璋的船搁浅,差点就被陈友谅手下的大将张定边包围。要是包围成功,朱元璋百分之百凶多吉少,因为当时朱元璋的船远远落后于陈有谅的船。朱元璋的船不但小,而且行驶的速度慢,而陈友谅的船可以说是古代版的航母,最大的约有十米,三层楼那么高,五十米那么长,士兵可以在上面骑着马来回巡逻,朱元璋的船与陈友谅的船并肩,只能够仰望陈友谅的船。
试想一下,如果朱元璋被这样的船包围,想要逃出生天,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只有死路一条。正是在这种关键时刻,常遇春杀了过来,搭弓拉箭,就如同后羿一般,一箭射中了张定边。张定边一受重伤,张定边所指挥的船立刻就调整方向,突围而去(朱元璋一方的船看到朱元璋被围,全部都围了过来),本以为凶多吉少的朱元璋松了一口气,而这一切都多亏有常遇春,要是没有常遇春,说不定就不会有明太祖朱元璋了。
蓝玉是待在常遇春这样的猛人身边成长起来的,蓝玉日后的作战风格,也与常遇春一样。在开国时期,洪武初期,蓝玉一直没有机会特别的表现自己,因为与他同时期的徐达、李文忠、常遇春等人都特别优秀,根本轮不到他当主将,只能当一个副将。
但是到了洪武中期情况发生了变化,与蓝玉同时期特别优秀的徐达、李文忠、常遇春等人都已经去世,他蓝玉终于有了表现的机会。在此之前,蓝玉的姐夫常遇春曾不断的在朱元璋的耳旁说起蓝玉,但是由于当时的优秀大将太多,朱元璋并没有重用蓝玉,但是却开始注意蓝玉。
洪武二十年,是朱元璋第一次在大型战争中重用蓝玉,任命蓝玉为副将。这次的副将不比之前的副将,这次的副将可是二十万大军的副将,而且这次的任务也不是一般的任务,这次的任务是除掉占据着辽东大片地区,拥兵二十万的元太尉纳哈出。
这次战争中最醒目的人莫过于蓝玉。
这场战争最后的结果是以劝降告终,虽然结果是以劝降告终,但是劝降的前提却是蓝玉打出来的。
蓝玉率领先锋部队,出其不意,急速行军,突然出现在敌人面前,瞬间将敌军击溃,占领了通往辽东地区的要道庆州,将兵营直接设在纳哈出的门口,逼迫纳哈出认清楚现实。
如果说投降的话,好吃好喝招待,不投降的话,刀枪可是不长眼的!现如今元朝大势已去,识时务者为俊杰,像纳哈出这样的俊杰,他不可能不明白他当前所要面临的情况,所以他选择了投降。
在受降仪式上,蓝玉暴露出了他那猖狂的个性。
说是受降仪式,其实也不过是吃一顿饭,但就是这一顿饭,蓝玉却闯下了大祸。在吃饭的时候,蓝玉看到了纳哈出的衣服破旧,脱掉了自己的衣服给纳哈出穿上。纳哈出与蓝玉的民族不同,双方衣着也不同,对纳哈出而言,有着明显的侮辱感。
蓝玉是个实打实的粗人,不明白纳哈出的侮辱感,以为是纳哈出客气,还说了一句:“你要是不穿我就不喝酒”。纳哈出一听这话,火冒三丈,对着蓝玉说:“你要是不喝酒,我就不穿!”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两人都是文人的话,局势并不是那么的不乐观,但两人偏偏都是粗人。蓝玉一听这话,打死都不肯将酒喝下去,因为要是喝下去的话,就等于对纳哈出屈服。纳哈出要蓝玉喝酒,蓝玉要纳哈出穿衣服,两人你来我往,渐渐的,纳哈出忍不住了,直接将蓝玉敬的酒摔在了地上。蓝玉见到这种情况蒙圈了,常遇春的儿子看到舅舅蓝玉丢了面子,跳出来,一刀就砍在了纳哈出的肩膀上。
营帐外的士兵都听到了营帐内的动静,当时纳哈出只是带了几百人,如果说双方的士兵火并起来,纳哈出不一定有机会能够活着走出明朝军营。如果纳哈出不能够活着走出明朝军营,那么他的那二十万大军就不会投降了。
在这种关键时刻,都督耿忠命令士兵将纳哈出扶到了主帅冯胜的营帐当中。冯胜这个人谨小慎微,他先慢慢地将纳哈出的情绪稳定下来,再派出纳哈出手下的将领出去说明情况,要不然说不定真的会出现乱子。
虽然这次的劝降仪式有波折,但最后还是成功了。
幸运的是蓝玉并没有受到朱元璋的处分,还因为“应州之战”正式入了朱元璋的法眼。
一年后,也就是洪武二十一年,蓝玉接受了一道特殊的命令,在接到这道特殊命令的时候,他激动万分,因为这道命令是
:肃清沙漠,彻底消灭北元!”
当时的明朝虽然已经一统,但是明朝境外的北元残余势力经常不间断的骚扰明朝的边境地区,朱元璋不堪其扰,早就想彻底消灭这股残余势力,现如今纳哈出已降,机会已经到来。
三月,蓝月率领着十五万大军战战兢兢的出发了。在出发之前,蓝玉已经派出探子查探出北元势力的所在地——捕鱼儿海,率领着全军奔赴而去。
沙漠中行军最头疼的问题就是迷路与粮食,蓝玉很不幸,遇到了其中的一个问题,那就是粮食。蓝玉进军到距离捕鱼儿海大约还有四十里的百眼井时,军中的水资源出现了问题。如果蓝玉执意前进,一旦情报有误,那么在撤退的路途中,将会有无数的士兵死去。要是运气不佳,在撤退的路途中迷路或者遇到北元残余势力,那将是毁灭性的灾难。
有不少的将领劝蓝玉撤退,但是蓝玉的作战风格就是:“出其不意,以速制胜!”与常遇春一样,这种情况恰好与他的作战风格相同,既然路途遥远粮食出现了问题,那么敌人也肯定会认为我们的路途遥远粮食会出现问题到不了他那里,既然如此那就继续行军!
北元皇帝脱古思帖木儿的想法恰好与蓝玉的想法相同,
他认为明军远征没有后勤保证是不敢深入大漠的,所以他大大方方的在大漠中与属下开宴会喝酒吃肉。
死神即将降临。
蓝玉的军队到达捕鱼儿海的南面时,蓝玉发现了北元的踪迹,激动万分,当即下令先峰部队即刻前往。
由于北元并没有做出应对明军突袭的措施,只是派出了一些人站岗,该喝酒的喝酒,该吃肉的吃肉。当明朝的先锋部队冲向北元的营帐时,北元根本做不出有效的抵抗措施,被明朝的部队在军营内随意厮杀。
这是一场没有悬念的战争,在这场厮杀当中尚存下来的北元士兵全部投降,而身为北元皇帝的脱古思帖木儿带着自己的长子天保奴与丞相失烈门以及几十名骑兵趁着战乱逃跑了,连用了上百年的玉玺都扔了下来不要了。
北元残余势力彻底被消灭,蓝玉一战成名!
收到前线战胜的消息,远在南京的朱元璋,对着满朝文武说出了一句他从来没有说过的话,那就是
“蓝玉就是我的仲卿、药师啊!”
(仲卿是汉朝时期的卫青,药师是唐朝时期的李靖)
朱元璋看人的眼神是特别毒辣的,只要他说这个人行,那么这个人肯定就行。朱元璋从未如此评价过徐达、常遇春、李文忠等人,却这么评价蓝玉,可见蓝玉的军事水平就算不比徐达、常遇春、李文忠等人高,也能与徐达、常遇春、李文忠等人并肩。
经此一战,明朝再无大忧患!边境有藩王镇守,武将没有了存在的价值,可是蓝玉并不明白这个道理。
蓝玉在班师回朝的途中做了两件极为愚蠢的事情,
第一件蠢事是:蓝玉在路途当中强奸元朝的妃子。要知道元朝的妃子再怎么不济也是皇帝的女人,怎么轮也轮不到你一个将军来玷污;第二件蠢事是:蓝玉在经过喜峰关时,当时天黑,开城门的将领开城门慢了一点,蓝玉直接攻破了城门。
蓝玉所做的这两件事情在历史上都是前所未闻的,但蓝玉就是做了。
朱元璋一听到蓝玉所做的这两件事,怒不可遏,恨不得把桌子都掀了,但是一想到他是太子朱标的人(常遇春的女儿是朱标的妃子,有这样一层关系在,朱标跟蓝玉关系极为良好,如同死党一般),忍了下来。为了警告蓝玉,
朱元璋将原本打算封给蓝玉的“梁国公”改为“凉国公”。
可警告根本没用,蓝玉自从捕鱼儿海之战一举成名,便嚣张的不得了。
第一、纵容家仆横行乡里,朱元璋派遣官员去调查,蓝玉直接命令手下将官员赶了回来;第二、不断的在军中安插自己的义子,这要是别人朱元璋早就把他宰了。
朱元璋一直忍着蓝玉,并不是因为别的,仅仅就是因为朱标。
蓝玉这个人虽然嚣张跋扈,但是却能从嚣张跋扈中看得出来他就是一个粗人,压根没有什么心思,以众望所归的朱标完完全全镇得住他。
就算他日后造反,平定叛乱也是分分钟钟的事情,就如同瓮中捉鳖。朱标只需一声令下,四面八方的藩王既刻全部奔涌而来,就算他蓝玉有天大的本事也翻不了天。
但是偏偏朱标在洪武二十五年四月病亡,朱元璋立朱标的庶长子朱允炆为太子,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不得不除掉蓝玉。
第一、
朱标镇得住蓝玉,但是年幼的朱允炆绝对镇不蓝玉。别说蓝玉了,就连他的那些叔叔们都镇不住,这也是为什么朱元璋在临死之前下令不许藩王进京奔丧的重要原因,因为害怕藩王亲眼看到君王年幼,产生谋逆之心。
第二、
当时朱标有一位嫡次子存活于世间,这位嫡次子就是常遇春女儿的儿子朱允熥(朱允炆是第二任太子妃吕氏所生的儿子)。是个人都会亲近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蓝玉肯定也不例外。为了避免蓝玉在自己去世之后,推倒朱允炆政权,拥立朱允熥,朱元璋必须要除掉蓝玉。
于是在洪武二十六年二月,朱元璋指使锦衣卫指挥告发蓝玉谋反。欲加之罪,何患无词,原本没有谋反的蓝玉,在朱元璋的严刑逼供下,在监狱中承认了“莫须有”的罪名,自此“蓝玉案”拉开序幕。
朱元璋抱着与胡惟庸案、空印案、郭桓案一样的作案风格审理蓝玉案,宁可错杀一千,绝不放过一个。蓝玉案牵扯到的人多达一万五千人,其中有很大一部分的人是无辜的,但还是逃不过朱元璋的屠刀,血流成河!
蓝玉本人死得最惨,被扒皮、灭族!
无论蓝玉是生是死,只要朱允炆削藩,朱棣必反
朱棣想造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他早已有反心。洪武十八年,朱标还活着,朱元璋找来一堆和尚,给皇子们每人安排一个和尚,方便皇子们回到封地的时候为马皇后祈福。后来“靖难之役”中的第一功臣“妖僧”姚广孝就在朱元璋找来的这一堆和尚当中。
姚广孝一见到朱棣就说
:“我能给你送一顶白帽子。”
这句话如果说被朱元璋听到,姚广孝万死都不足惜,因为这句话的意思很明显是挑拨皇室骨肉亲情,白+王就是皇。
要是换别的皇子,一听到姚广孝说这句话,当机立断就会把姚广孝给绑了。就算不绑,也会叫姚广孝赶紧滚蛋。然而朱棣的做法却令人大跌眼镜,他一开始表现的特别反感,估计还骂了姚广孝几句,但是走出去后不久又折返了回来,将姚广孝带到了北平。
朱棣的这一行为很耐人寻味,他想干嘛?
自从姚广孝到了北平,天天劝朱棣造反,朱元璋明明是叫他到北平去祈福的,可是他却将祈福当成了副业,将劝朱棣造成当成了正业。
姚广孝在北平劝朱棣造反整整劝了十四年,在这十四年间朱棣一直没有上报朝廷,要说朱棣没有反心,鬼才信。
但是朱棣他为什么不反呢?并不是他不想反,而是他与朝廷的力量悬殊太大。
朱棣手中所有能调动的兵马也就只有十几万,而朝廷能够调动的兵马现成的就有几十万,要是再到民间招兵买马,八九十万都可能达得到。而且朝廷的后面是除北平之外,整个国家,而他朱棣的后面也就只有一个北平。
明明力量悬殊这么大,为什么最后朱棣还是反了呢?因为不得不反!
朱棣在朱允炆还是继承人的时候经常对朱允炆出言不逊,最过分的一次竟然直接拿手拍朱允炆。这要是平常人家并没有什么,但这是皇家,朱允炆是帝国未来的继承人,你朱棣虽然说是叔叔,但也不过是一个藩王,你有什么资格拍他。很不巧,朱棣拍朱允炆的这一幕被朱元璋看到,朱元璋上来就是一顿臭骂。虽然说朱棣这已经很过分了,但这还不是最严重的。
建文元年,这时候的朱允炆已经成为了皇帝,朱棣在朝见朱允炆的时候,走的是皇帝朱允炆才能走的道路。到了大殿之上,朱棣直挺挺的站着就是不拜,一副你能拿我怎么着的样子。
朱棣已经尽全力得罪了朱允炆,如果说乖乖接受削藩,他全家肯定都没有好果子吃。因为朱允炆在准备削他之前,已经削了五位藩王,这五位藩王分别是周王朱橚、代王朱桂、岷王朱楩、湘王朱柏、齐王朱博,
其中四位藩王直接被贬为庶民,一位藩王(湘王朱柏)被逼迫自焚而死。
要知道这些藩王都没有特意得罪过朱允炆。
朱棣想造反已经想了十四年了,说不定还更久。但是由于力量悬殊太大,他一直敢想不敢做,但这一次不同了,朱允炆逼着他反,
与其绝望地死去,倒不如拼搏一把!
前朝武将虽然大部分都已经被朱元璋清洗掉,但是还有一部分人是活着的,就比如耿炳文、郭英、平安(这是一个名字),
这三个人朱允炆要是用的好,估计朱棣连北平都出不了,防守有耿炳文,攻有郭英、平安,是一个非常恐怖的组合。
耿炳文当年用少于张士诚数倍的兵力驻守长兴城,整整驻守了十几年,长兴城固若金汤,分毫未动。在“靖难之役”初期,他用事实行动证明了他的防守能力绝对是当时的第一,朱棣虽然能够在战场上打败了,但是他一旦缩回城内,朱棣就只能望而兴叹。
郭英是朱元璋的养子,在朱元璋打天下期间就跟着朱元璋到处征战,论军事素养,虽然说称不上一流,也能称得上二流。平安同样是朱元璋的养子,而且还得到了朱棣的肯定,是朱棣最为惧怕的一位将领。
朱棣明知道朝中还有多位可怕的将领,但他还是义无反顾的选择了造反,说明了一个问题,
那就是他的造反是必然性的,但是由于这个必然性的风险太大,必须要有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朱允炆削藩。
朱允炆削藩成了必然,所以朱棣造反也成了必然。别说蓝玉还有活着,就算是常遇春还活着,李文忠还活着,他都敢反。
总结
朱允炆最信任的三位大臣是齐泰、方孝孺、黄子澄,这三个人无一例外都是书呆子。这三个书呆子成了他的亲信,就算是任何人都救不了他。耿炳文在前线守得好好的,硬生生的就被黄子澄拉了下来。将前朝老将耿炳文拉下来也就算了,最主要的是替补上去的李景隆就是个酒囊饭袋。朝廷的决策层都出现了问题,仗还怎么打。
-----
网友解答:
-----
蓝玉是明朝开国名将,骁勇善战,立下过汗马功劳,逃回蒙古草原的元朝残余势力“北元”小朝廷,就是被他在捕鱼儿海之战中打得编制散架。
但此人军事能力突出的同时,性情上也十分骄横跋扈,朱元璋正是因为担心自己死后子孙镇不住蓝玉,才在晚年用尽余力将他的势力连根拔起。
蓝玉案前后牵连了一万五千多人,明朝初年的官场、军界基本被撸了个底朝天。至于蓝玉则更惨,以谋反罪被抄家灭口,本人更是遭受剥皮实草酷刑。
这样一个狠角色,如果他能活到朱允炆时期,朱棣还敢造反吗?
这么说吧,不是敢不敢造反的问题,而是要不要活命的问题。
朱允炆当皇帝,朱棣若能老老实实交出兵权,做个无欲无求的憨厚藩王,保住性命的可能性比较高。毕竟他的身份是皇叔,而且朱允炆最终的目的是收归藩王的权力,并不一定出于私人恩怨要叔叔们的性命。
但如果蓝玉活着,朱允炆和朱棣都将处于危险之中。
有蓝玉在,朱允炆的皇位不一定能坐稳当,而朱棣如果不采取措施,更是必死无疑。
原因何在?这得从蓝玉的身份说起。
他除了是开国大将,还是皇亲国戚。蓝玉的姐姐,是另一位开国元老常遇春的妻子,他们生的女儿嫁给了太子朱标。也就是说,蓝玉是太子妃的舅舅。
牵着这层关系,蓝玉和东宫向来亲近,极为维护外甥女和外甥女婿的地位。
对此,朱元璋倒也乐见其成。他为朱标择妻常氏,本就是打着把常家和蓝家纳入进太子阵营的主意,这是他为朱标准备的武将班底。
本来这一切都设想得很美好,然而谁都没料到,太子朱标竟然会英年早逝死在朱元璋的前头。朱元璋悲痛之余,猛然间发现这套失去朱标的太子班底,有些不怎么安稳起来。
朱标虽死,朱元璋却还想把皇位留给太子这一脉,但尚未成年的皇太孙朱允炆,显然没有压制蓝玉的能力。不难预见,武将为祸、外戚专权的场景,在不远的将来即将发生,这当然是朱元璋不希望看到的。
对于蓝玉,朱元璋始终不怎么放心。
早在蓝玉取得捕鱼儿海大捷,班师回朝夜抵喜峰关时,守关将领因夜间不敢开关接纳,他竟然纵兵毁关破门而入。而且他还擅自玷污了俘虏的北元妃子,导致她不堪受辱而自杀。
听到消息,朱元璋大怒,本来准备封他为梁国公,现在改“梁”为“凉”,并命人将他的过失刻在世袭的凭证上,希望他能静思己过,有所改进。
可蓝玉却骄横依旧,朱元璋封他为太子太傅,他却很不满地说,以我的功劳难道还当不得太师吗?
朱元璋知道后,对他更为不满,本来就对实力强劲的武将颇多戒备,像汤和、徐达那样谨小慎微的发小在他面前都得小心翼翼,蓝玉这样往枪口上撞,不是找死吗?
于是,朱元璋下定决心要为皇孙铲除大患,接下去就有了震惊朝野、将明初官场都割了一遍韭菜的“蓝玉案”。
朱元璋之所以担心蓝玉活着对朱允炆不利,还有一层因素,就是朱允炆压根与蓝玉就没有实质上的血缘关系。
朱允炆不是太子妃常氏所出,他的母亲吕氏只是朱标的妾室。常氏生了两个儿子,朱雄英和朱允熥,朱雄英虽早夭,三朱允熥还活得好好的。
这就让朱元璋设想出了蓝玉将来谋反的动机,无论是出于亲戚间的情分还是家族的利益,蓝玉都要为朱允熥争夺皇太孙之位。
哪怕当时没有争赢,朱允炆顺利继位了,也难保之后不做点手脚。朱允炆的亲信主要是黄子澄、齐泰和方孝孺这样的大儒,毫无军队背景,更无与悍将蓝玉互相牵制的根基。
凭着蓝玉在军中的威望,就算朱元璋活着的时候解除他的军职,也难保他像司马懿那样,熬个几年振臂一呼改变时局,到时候朱允炆拿什么跟他斗?
搞定朱允炆,蓝玉的下一个目标肯定是朱棣,两人积怨已久。
太子朱标活着的时候,朱棣的表现就比较突出,深得朱元璋的喜爱,他对大位也不是没有想法,只是碍于朱标地位稳固,只能在心里想想而已。
朱标性情宽厚,弟弟出息了他只感到高兴,蓝玉却看出了朱棣的野心,数次提醒朱标防备朱棣。
某次,蓝玉北征南返,路过朱棣的封地时特意观察他的言行举止。回来对朱标说,燕王不是一般人,有天子气象,迟早要造反,您一定要小心。朱标却说朱棣对他一向恭敬,不可能造反。
但朱标敢信朱棣,蓝玉不敢信,他可不是傻白甜,一直盯着燕王府,平时也多有针对。朱棣知道他对自己的态度,双方交恶。
蓝玉若能把朱允熥扶持起来,第一个要对付的就是朱棣。在他眼里,朱棣一直包藏祸心,是中央集权的一大威胁。
而朱棣也不可能坐以待毙。他最好的时机,不是蓝玉和朱允炆决出胜负之后,而是蓝玉刚对朱允炆动手时,他可以打着“勤王”的口号参战,占据名份大义,趁乱浑水摸鱼。
由此可见,蓝玉若是活着,朱元璋死后的明朝政权交替之际,极有可能围绕着皇位的归属问题发生动乱,朱棣不但敢起兵,起兵的时间还有可能提前。
-----
网友解答:
-----
朱标死了,朱元璋也死了,蓝玉还活着?那就老尴尬了,朱允炆恐怕死的会更早,都用不着朱棣动手。
为啥哩,因为蓝玉是常遇春的小舅子;
外甥女,常氏,明太子朱标之太子妃;
甥孙:朱雄英、朱允熥;
如果朱雄英不死,嫡长都是他,轮不上朱允炆继位;
即便朱雄英死了,还有朱允熥这个甥孙可以捧,那朱允炆就太碍事了......不要小看蓝玉的胆子,他真敢,标准的“外戚”模式。
蓝玉的居功自傲,不服管教是长期性的,不间断性的^_^,自冯胜获罪,蓝玉的上升空间就更大了,但是他从来没有警醒那么多功臣到底是怎么死的,还在前人路上作死前行,丝毫不知道收敛。比如下图的元妃,他蓝玉就这么急色么。
朱元璋有收义子的习惯,他也有样学样借此集聚势力,而不止他的义子,连他的庄奴都知道横行霸道,强占良田,驱逐御史,这都是骄纵的表现,他真的不知道这些事统统都会传到朱元璋的耳中,对他蓝玉产生反感么,强占元妃,以至于元妃自尽,本来朱元璋要给他的“梁国公”变成了“凉国公”,并且把他的过失种种都刻在世袭凭证上,还不够清晰表达朱元璋对他的怒意么。
更犯忌讳的是军权方面,军中将校的升职降职都是他一个人说了算,权力完全脱离了控制,这是历代君主都非常忌惮的,而不仅限于朱元璋,你蓝玉搞得军中都是你的嫡系势力,老朱能睡的安稳么,哪怕老朱多次敲打他,他也不以为意,还以未任太师为由,诸多抱怨牢骚,这就真的作到头了。
老天也对得起他,顺势推了他一把,朱标英年早逝,连朱元璋都控制不住的人,朱元璋怎么能放心留用给后人,况且还有朱允熥这层“外戚”关系。
《明史》---“二十六年二月,锦衣卫指挥蒋瓛告玉谋反,下吏鞫讯。狱辞云:“玉同景川侯曹震、鹤庆侯张翼、舳舻侯朱寿、东莞伯何荣及吏部尚书詹徽、户部侍郎傅友文等谋为变,将伺帝出耤田举事。”狱具,族诛之。列侯以下坐党夷灭者不可胜数。手诏布告天下,条列爰书为《逆臣录》。至九月,乃下诏曰:“蓝贼为乱,谋泄,族诛者万五千人。自今胡党、蓝党概赦不问。”
非常适时,锦衣卫都指挥使告发蓝玉谋反,牵连到十三侯、二伯,一下子就牵连了一万五千人,“军统”几乎被清洗一遍,而蓝玉本人则剥皮实草,株连三族陪死,蓝玉作死的一生终于以悲剧方式落幕。
明朝大将蓝玉如果活着,朱棣敢造反吗?
和敢不敢没有半点关系,无论蓝玉是否活着,朱棣都必须要造反,造反则有一线生机,不造反则引颈待戮,就这么简单,敢不敢也得造反,大势所趋。
......
-----
网友解答:
-----
说起明朝一大要案就是著名的“蓝玉案”,明朝开国大将蓝玉惨遭诛九族,多达1.5万人受到牵连,蓝玉死后还被剥皮,十分悲惨。 那么为什么蓝玉一代开国元勋会有如此下场呢,这就要从头开始说说了? 蓝玉早年是常遇春的部下,因为有谋略有智慧得到了常遇春的赏识。而且,常遇春还娶了蓝玉的姐姐,两人之间关系更是亲密。后来蓝玉在攻打四川、北征沙漠之战、北上破元、平定西南等战争中都彰显了自己的军事才能和作战能力。 常遇春就常常在朱元璋的面前夸奖他,不仅因为两人的亲密的关系,还因为蓝玉也争气,几次战争都打赢了。因为功勋卓著,朱元璋也是对其赞赏有加,所以不管是官职还是地位,朱元璋都不断在提拔他。
战功赫赫就会目中无人,蓝玉也是开始飘飘然了
首先就是在蓝玉在北上抗元的过程中,掳走了北元的王妃,并且调戏了王妃。其实军队的战士缺的就是女人,战争时间又很长,心中的情欲无法排解,当出现女人时就会情不自禁。
朱元璋当时对军队管理严格,不能侮辱敌军的女人,况且当时还没建立政权,军纪不严则会败坏名声,直接影响抗击元军的民心和统治。
所以朱元璋知道后很生气,本来蓝玉在北上抗元大获全胜,但是却出现这样的小插曲,朱元璋本来想封蓝玉为梁国公,硬是把“梁”改成了“凉”,最后蓝玉的结局也真是凉凉了。 其次就是蓝玉耐不住性子,他在北征南返时,军队到了喜峰山,因为守城的战士需要上报,再打开城门,战士因为多花费了时间,蓝玉竟然等不及,破门进入喜峰山,这种任性妄为让朱元璋有些失望。 再次,就是他竟然嫉妒同僚,肆意邀功,蓝玉西征回来之后,朱元璋很开心,要封蓝玉为太子太傅,但是蓝玉却因为自己的地位在宋、颍两公之下,愤愤不平,朱元璋也对蓝玉大失所望。 最后,蓝玉有了地位、权力、财富之后,巴结他的人也不会少了,很多人都认蓝玉为义父,而且蓝玉养了很多的家奴,这些人仗着有蓝玉撑腰,横行霸道。
这些朱元璋都有所耳闻,渐渐的,朱元璋心中有了芥蒂,而蓝玉却还洋洋得意不自知。
朱元璋杀害蓝玉的根本原因,其实是朱标早逝,要帮皇孙朱允炆清除障碍
其实,朱元璋杀蓝玉最大的原因都不是这些,这些只是导火索,朱元璋杀蓝玉是因为太子朱标的死。当时朱标为太子的时候,娶了常遇春的女儿,而蓝玉又是太子妃的舅父,显然蓝玉是太子党的人。当时朱元璋中意太子朱标,一心想让朱标继承皇位,所以给朱标配备了当时最优秀的大臣,辅佐朱标,而蓝玉就是其中的重要一员,但是朱标却意外的病逝了,朱标一死,太子党的人就要改弦更张了。 所以,朱元璋打算让孙子朱允炆即位,但是孙子却并不是一个杀伐果断的人,甚至有些唯唯诺诺,朱元璋知道朱允炆根本控制不住蓝玉,所以朱元璋为了孙子能够坐稳皇位,只有对蓝玉下杀手。 正好当时,锦衣卫指挥蒋瓛告发蓝玉谋反,朱元璋以谋反罪将蓝玉逮捕下狱,随之而来的就是抄家、株连九族、相关人员下狱,一场浩浩荡荡的“蓝玉案”由此开始。 其实“蓝玉案”只是借着谋反的名义,实际上杀蓝玉是朱元璋长久以来的心思了。
如果蓝玉还活着,朱棣还敢造反么?
我感觉该造反还是得造反。
首先朱允炆登基后,就开始削蕃了,一开始是小大小闹,后来盯上了自己的叔叔朱棣。朱棣又怎么会轻易被削藩,让出自己的权力,所以不管当时在兵力、资源都很差的情况下,朱棣都会造反,所以不管蓝玉是死是活,朱棣也都得造反。
再者,如果蓝玉在世,也已经是一个小老头了,不管他年轻的时候是多么的叱咤风云,驰骋疆场,总有一天会“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强”,而且朱棣也并不是一个没有能力的人,他也是久经沙场,10岁就被封王,驻守北京,抗击元军,前半生很长时间都生活在马背上。
在大明政权没建立的时候,大家都是过命的兄弟,一旦有了权力,建立了国家,大家就要保持君臣关系。朱元璋会为了国家的发展,削弱重臣手里的权力。权力都握在朱家人手里,即使蓝玉没有被杀,他手里的权力也没多少,你说他能拿什么和一个藩王对抗。
蓝玉本身功高震主,在朱元璋在位时期就不把他放在眼里,虽然蓝玉在朱元璋在位时期没有想过造反,但是说不好等到朱元璋死后,蓝玉就自谋出路,另立门户了。 所以不存在蓝玉在世,朱棣就不会造反的逻辑关系。
-----
网友解答:
-----
明太祖朱元璋凭借着自己的才能,打败了一个又一个威胁自己建立大业的对手,同时也消灭了一个又一个威胁着自己统治的因素,他最终还是站在了权力了巅峰,站在了万人敬仰的位置上,而这一切的得到都是不容易的,都是很困难的。
在后来,他建立了属于他朱家的王朝,撑起了属于他朱家的天下,也就是后来被大家所津津乐道的明朝。
历代帝王仿佛都有一个习惯,那时就是不放心武将,不放心曾经陪着自己出生入死的兄弟。其实就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的担心是有道理的,因为很多功臣虽然是他们的好兄弟,但他们是从基层一起熬过来的,对于自己有着清楚的认识和了解,所以在后来便不容易被驾驭。就拿刘邦来说,樊哙曾经在鸿门宴中冒死救出了刘邦,可是在后来他快要去世时候,他还是不放心这位兄弟,并派出了人去杀他,只不过在后来刘邦咽气,他派出去杀樊哙的人便收了手,因为樊哙和吕太后有亲,在高祖死后,掌权的便是吕后,所以他们顾及以后会被清算,所以便没有按照已故之王的命令去做。
蓝玉之死
蓝玉在还是年轻的时候便追随了朱元璋,在那之后为高祖立下了很多赫赫的战功,并随着战争的洗礼一路走来,逐渐成为了能够独当一面的大帅。可以说他的成长除了有当年高祖的知遇之恩外,还有他自己的天赋和后期的努力。虽然蓝玉的战功很是显眼,但是他在政治韬略上,可并没有那么的成功。很多人在评价他的时候,大都是称赞他的战斗力,称赞他的武功,但是在谈到他的政治智慧时,很多人都提出了贬义的看法和评论。我们只是从一件事情上,便能够看出端详;据说当时高祖为了慰劳军队,便亲自去蓝玉的大营中慰问官兵,在一开始的时候皇帝还很是高兴,可是在后来却因为皇帝在命令兵士退下时,居然使唤不动他们了,但蓝玉只是一句话,他们便退下了。虽然这件事只是一个小事,但就朱元璋这个对权力极其敏感的人来说,却是一件极大的事情,这无疑是侵犯了他至尊无上的皇权。
很多人都说他的死是因为功高盖主,但大家不知道的,他的死是因为朱标的去世。朱标是皇帝的大儿子,在军中具有一定的威信,他叔叔辈的人们都对这位未来的皇帝赞不绝口,即使是不可一世的蓝玉也是如此,所以朱标还在的时候,皇帝是没有杀蓝玉心的,可是在后来随着朱标的去世,他想要立孙子为帝的心确立,使得皇帝对于蓝玉等对此事反对的功臣起了杀心,他为的不过是自己的这个孙子可以在后来能够驾驭群臣,能够稳固君权。
如果蓝玉没死,朱棣还有希望吗?
如果所蓝玉没有死,朱棣别说是没有什么希望,他连这样的胆量也肯定是没有的,因为就蓝玉来说他可是朱棣的老师,他的能力和威信,以及对于战场的判断是远远胜于朱棣的,而且就从后来没有蓝玉的明廷,以及朱棣的“靖难”不顺利的情况来看,若是再加上一个蓝玉,朱棣的靖难一定会希望渺茫,别说后来称帝了,就连有这样的想法他也不敢。
所以我们综上所述,如果当时的大明有蓝玉的话,朱棣的靖难是一定不会成功的,因为就实力而言,蓝玉的军事造诣是远远胜于朱棣的;而且如果有他在的话,别说朱棣造反,他就是想都不敢想。
-----
网友解答:
-----
很多人都非常好奇,要是明朝大将蓝玉还活着的话,那朱棣是否还敢造反?
回答之前我们先了解蓝玉是谁?有多厉害?
蓝玉(?―1393年),定远(今属安徽定远县)人 ,明朝开国将领。有胆有谋,勇敢善战,屡立战功。于捕鱼儿海中大破北元,基本摧毁其职官体系而名震天下。
洪武十二年(1379年)封永昌侯,洪武二十年(1387年)拜征虏大将军。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拜大将军、凉国公。
蓝玉为常遇春的妻弟,而常遇春是太子朱标岳父,所以作为太子妃舅父,蓝玉极力维护太子的储君地位,与早已觊觎皇位的燕王交恶。
朱元璋封他为大将军之后统领15万人马征伐北元脱古思帖木儿,捕鱼儿海一战,大破北元的主力部队,被誉为当世的卫青、李靖,这一战让蓝玉达到人生巅峰
,
朱元璋为什么要杀掉蓝玉?
在横扫漠北这场战役中,蓝玉有点飘,他将缴获的金银马匹以及元顺帝妃子全部收入自己麾下,结果因为强占妃子,导致妃子自杀身亡,此事很快传入朱元璋耳中。
第一就是蓝玉居功自傲。
蓝玉给朱元璋建立明朝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他却一直觉得自己官位小,甚至说出:
“玉不乐居宋、颖两公下,曰:我不堪太师耶”
第二是蓝玉不能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
蓝玉和太子朱标关系极好,所以他平常为人傲慢,不屑于和大臣走动,甚至刻意和很多大臣在朝堂争吵,以博取朱元璋关注,这就导致参蓝玉的折子“堆积成山”。
第三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出言不逊。
朱元璋的锦衣卫可以说是遍布全国,所以大臣们也是管好自己的嘴,不敢乱说话。但是蓝玉在几次给朱元璋提意见不允后,说出了
“上疑我矣”
这四个字。
锦衣卫马上告知朱元璋,朱元璋得知以后勃然大怒,命令锦衣卫秘密调查蓝玉,最后导致“蓝玉案”。
蓝玉被处以“剥皮”方式处决蓝玉,蓝玉死后还不是结束,朱元璋下令将蓝玉的尸体剥皮送给了蓝玉的女儿,可见这是在警告蓝玉的家人,如果不忠,这就是你们的下场。
那么如果朱元璋不杀蓝玉等大将,朱棣敢不敢造反?能不能造反成功呢?
首先,朱棣敢不敢造反?
其实不管蓝玉死不死,朱棣都是会造反的
朱棣之所以造反,不是因为他对皇位有多窥觑,他想当皇帝吗?肯定想呀,当初自己头上压了个大哥,朱棣还是想跟大哥斗一斗的,后来终于大哥英年早逝了,朱棣终于有机会了,没想到朱元璋直接将朱允炆封为了皇太子。
如果朱允炆身边有这些骁勇善战的将领在,我认为朱棣不一定敢造反。
其次,如果朱棣敢造反,他会成功吗?
第一,朱允炆的缺乏做皇帝的魄力和手段。
朱允炆虽然进行了削藩,却不愿意背上杀叔的罪名。朱棣造反后,他还下令不准伤及叔叔的性命,所以心慈手软的朱允炆会影响到前线将士的作战,只是凭借蓝玉等人也许不能力缆狂澜。
第二,朱棣骁勇善战
虽然不知道和蓝玉比谁更厉害先,但是朱棣身边的大将也不少,而且都是忠心之士。相比之下,朱允炆虽是正统明朝皇帝,但是文弱书生,年纪尚轻,并没办法让众人心服。
再着,朱棣不成功的话,蓝玉会不是成为第二个朱棣,这个也很难说。
总结:朱元璋死后,朱允炆年幼,朱元璋活着的时候蓝玉就骄纵无理,朱标早死,蓝玉拥兵自重、把持朝政可能性很大。而蓝玉和朱棣的关系本不是很好。蓝玉必会首先动朱棣手上的兵权,而这时候最有可能的结局就是朱棣联合其他诸王侯以清君侧。
-----
网友解答:
-----
蓝玉与朱棣暗中交手已久。
正是因为除掉了蓝玉,朱棣才敢举兵谋反。
太子心腹
朱棣有雄才大略,自然引起了朱元璋的瞩目。
朱元璋曾表示:朕的几个儿子中,朱棣仁孝有文武才略,能抚国安民,“吾所属意”。
太子朱标听到这件事后,“密以语凉国公蓝玉”。
由此可见,太子朱标视蓝玉为心腹之人。
这也难怪。
蓝玉,是常遇春的内弟,常遇春的女儿作了太子朱标的太子妃,蓝玉自然也成了太子的舅父。
如此,蓝玉自然是要誓死捍卫太子朱标的。
蓝玉对朱棣的警惕
对于威胁最大的朱棣,蓝玉自然替太子多加警惕。
作为统兵大将,蓝玉有机会与燕王打交道,自然也作了观察。
因此,他曾主动提醒朱标。
他问朱标:您看现在陛下平日最喜欢哪个皇子?
朱标答:燕王。
蓝玉说:我看也是如此。而且,经过臣观察,燕王在国“得军民心”,众人都说他有人君的风范,臣又听“望气者说,燕地有天子气,殿下应小心!
朱标是“仁者”:燕王平日事我非常恭谨,不会有这样的事情。
蓝玉表示:殿下待我不薄,我以秘密以此事相告,希望我的话不会灵验。
由此来看,蓝玉对朱棣早已警惕!
蓝玉在警惕朱棣,朱棣也早已警惕蓝玉了。
朱棣对蓝玉的警惕
蓝玉与太子的秘密对话,“而语啧啧闻于燕王”,燕王居然全部掌握了!
看来,后来设立东厂的朱棣,对情报工作的部署早已颇有经验,早已渗透到太子身边,无孔不入了!
蓝玉的观察确实是准确的,朱棣,表面上恭谨,实际上早已有不臣之心了。
最早在洪武十五年时,朱棣就已生不臣之心了。
当时,马皇后崩世,朱棣等五王入京奔丧,遇见了姚广孝。
随后,朱棣带姚广孝回北平,让其居住在庆寿寺,“出入府中迹甚密,时时屏人语”。
屏退左右与之相商,自然不是谈佛论道,自然是“不为外人道”的机密之事。
至于蓝玉向太子汇报的“望气者言”,就很可能是朱棣与姚广孝的“舆论准备”了。
除此之外,朱棣还在暗中观察大明诸将。
后来,靖难之役时,朱棣对李景隆、耿炳文、平安、吴杰等将领的优劣、性格特点了如指掌,并针对性做出部署,可见其观察之深。
而李景隆、平安等人,当时都只是“二线将领”,那么,对于蓝玉这样的“一线将领”,朱棣自然观察就更多了!
因此,朱棣不但知道蓝玉的立场,更知道蓝玉正在暗中观察自己。
朱棣对蓝玉之死的推波助澜作用
最后的蓝玉之死,主要责任不在朱棣,但朱棣起了推波助澜作用。
太子朱标去世后,朱棣对朱元璋说:“诸公侯纵恣不法,将有尾大不掉忧”。
“不数月而玉祸作”。很快,蓝玉案就发生了,蓝玉被诛。(《明通鉴》)
朱棣没有明说蓝玉有问题,只是说“诸公侯”有问题。
但实际上,蓝玉自然是首当其冲的“代表人物”。
朱标一死,朱棣即明确表达了诛杀之意,推波助澜。
蓝玉不死,朱棣难反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朱棣对蓝玉威胁的深刻认识。
蓝玉不死,朱棣难反。
就军事能力而言,蓝玉不在朱棣之下。
在洪武朝的一众功臣中,蓝玉的资历是不深的。
早年,他只是追随常遇春作战,虽然“所战皆捷”,但因资历太浅,在朱元璋洪武四年大封功臣时,连侯爵也没有得到,位在耿炳文等人之下。
然而,正是靠着自己的军事才能,蓝玉才迅速跃迁,跑到了一众功臣宿将的前面,成了大将军。
尤其是捕鱼儿海等战役,蓝玉表现出了惊人的大兵团指挥能力。
可以说,经过战争实践的证明,资历略低的蓝玉靠着军事才能生生超过了耿炳文等人,其军事才能,绝非耿炳文之类的老将可比。
就军中影响力而言,蓝玉也在朱棣之上。
徐达、常遇春去世后,蓝玉常统领大军,除此之外,蓝玉也曾长期担任军中主要副将,在军中影响力极大。
何况,蓝玉长期指挥的,正是在北部作战的军队,包括燕王辖区的卫所兵。
而且,蓝玉所代表的,还有常氏(常遇春死后,常茂、常升等将领仍在明军中影响颇大)等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力量支持。
这种情况下,朱棣不要说举兵与之抗衡了,即便是北平附近的卫所兵,也未必会跟着朱棣胡来。
蓝玉不除,朱棣难反。
两害相权取其轻
朱元璋也是一代雄主,自然不会被任何人牵着鼻子走。
朱标在时,蓝玉已经有过一些不法行为。比如霸占民田、逐御史、夜扣喜峰官、“私元主妃”、“进止自专”等。
不过,朱元璋都只是“切责”、“数谯让”等,没有实质性处罚。
在“不欲素将久典兵”后,他罢免了冯胜等人,但仍然重用蓝玉。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蓝玉等人,本是太子朱标可以依仗、驾驭的力量。
虽然朱标因“仁弱”被朱元璋不喜,但朱元璋曾长时间”一切政事皆启太子处分“,朱标积累了足够的威望、经验,是可以驾驭蓝玉、朱棣的。
如果是太子朱标即位,蓝玉、朱棣,既能各施将才,又能“内外相制”,本是一个比较稳定的“三角形关系”。
然而,朱标既死,朱允文并非常氏之子,与蓝玉各方面关系都不紧密,很难驾驭之。
朱允文既压不住蓝玉,也压不住朱棣。
“内外相制”已不可能。
但是,以朱允文的能力、沉淀,不安排强有力的军事人才辅佐,也是不行的。
朱棣毕竟是朱家皇子,蓝玉是外姓之人。
两害相权取其轻,蓝玉必须死。
除掉蓝玉,既是替朱棣消灭隐患,也是替朱家消除隐患。
太子朱标不死,蓝玉辅佐,朱棣是没有机会造反的。
因此,蓝玉,原本是大明维持稳定的定海神针。
然而,朱标死了,蓝玉如果不死,那他就是比朱棣更大的威胁,这个“定海神针”很可能威胁朱家天下。
所以,蓝玉必须死。
蓝玉死了,天下再没有人是朱棣的对手了。
朱棣推翻了建文帝,然而,天子还是朱家人,大明还是大明。
两害相权取其轻,朱元璋的帝王心术,可见一斑。
-----
网友解答:
-----
蓝玉是常遇春的妻弟,也是继常遇春之后的明朝开国大将。因常玉春是朱标的岳父这层关系,蓝玉和朱标除了君臣关系之外还有一层亲戚关系。他对朱标的忠心,用“天地可鉴”或“万死不辞”来形容都不为过。
然而,蓝玉如果不死,朱棣敢造反吗?蓝玉死不死和朱标死没死,有很大的关系,朱标才是整个事件的关键人物。朱标若长寿点,那么蓝玉将是明朝的得力干将,是朱标集团的首领。以蓝玉的智勇双全,更以他对朱标的忠心耿耿,别说朱棣敢造反,他会成为很得力的藩王,成为为朱标为明朝保驾护航的藩王。毕竟朱棣燕王是所有藩王中能力比较出众的。
朱棣和朱标最大的差距不在能力而是出身。有学者推测朱棣并不是马皇后生的,他的母亲是贤妃。但朱棣纂位后也很在意这一点,他为了证明自己登上王位是有依据的,所以极力去证明自己是马皇后生的。
明太祖朱元璋对马皇后很是敬重,就像有网友说的“似乎在朱元璋眼里他和马皇后还有马皇后生的孩子才是一家的”,这也就是朱标太子之位坚如磐石的原因。朱标在朱元璋心里一直都是唯一的接班人,在朱标5岁时就给他请名师,甚至培养太子武集团的得力干将。
蓝玉就是太子武团,首领人物之一,他与太子朱标关系非常的铁,视朱标为主,是太子党的武将派首脑人物。
蓝玉极力维护太子的储君地位,他曾告诫朱标要警惕燕王朱棣有二心,也因此和朱棣之间相处并不融洽,甚至有水火不容的局势。
蓝玉有胆有谋,勇敢善战,屡立战功。著名的捕鱼儿海大战中大破北元,而名震天下。
蓝玉是明朝开国大将也是朱元璋着力培养的辅佐的臣。蓝玉的强悍和睿智,若不是他的忠心耿耿,对于君王确实有点功高震主。可以说,如果朱标在 那他们是棋逢对手,如果朱标不在了,凭蓝玉的胆识朱元璋都有可能没能完全镇得住他。朱棣虽然能力不错,但明显不是朱标太子党的对手。一个蓝玉就可以顶半壁江山,那朱棣的仅有的十万铁骑又如何是蓝玉的对手?
只是天妒英才,朱标还没登上皇位就死了,留下年幼的儿子朱允炆继位。朱允炆年纪尚小,而且他没有他父亲朱标的能力,他还有点急功近利,急着削藩。
随着朱标的离去,明太祖瓦解了太子的武集团。蓝玉有勇有谋不假,可是他开始有点膨胀了。或许说,他忠心的人不在了,他开始有点恣意妄为了起来。
纵容部下胡作非为,不满朱元璋给他的职位,亵渎元妃等等这一切都是朱元对他忍无可忍的原因。然而最重要的是, 朱元璋害怕朱允炆镇不住蓝玉等,所以就有了历史上有名的“蓝玉案”。飞鸟尽良弓藏,蓝玉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牺牲品。虽然说他的下场有一部分是因为他的性格所致,但大部分是当权者的武断。蓝玉戎马一生,履立战功,不想最后落一个背扒皮游街的结果,可悲!
朱棣造反一是没有了他畏惧的太子武集团,也因为朱允炆的削藩。
总之,蓝玉若是不死又对朱允炆忠心耿耿的话 ,就是朱棣有心造反他也没那个胆更没有那个能力。
-----
网友解答:
-----
如果蓝玉还活着,那情况很有可能就变成朱允炆、常蓝党、藩王之间的三方混战了。
首先,蓝玉是太子党,不是皇太孙党。
在太子朱标的班底中,蓝玉、常升、曹震和冯胜等人是核心人物,他们和朱标之间的关系是盘根错节的。其中,常遇春之女是朱标的太子妃,蓝玉是常遇春的妻弟,常升的舅父,他和常家的关系就不用说太细了;常升是朱标的表弟,曹震之妻是朱标的乳母,冯胜和常升之兄常茂是翁婿。所以说,这些人通过姻亲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太子党。
朱标死后,蓝玉、常升、冯胜这些人如果还想维系结盟关系,那就只能支持朱标的嫡次子朱允熥,因为朱允熥是常升的亲外甥。只有通过他,蓝玉、常升、冯胜、曹震这些前太子党才能继续串联起来。
至于朱允炆,他跟常蓝党没关系。当年朱元璋立朱允炆,不立朱允熥,就是因为朱允炆出身清白,没有这重外戚关系,不会被强大的外戚控制(朱允炆也就比朱允熥大几个月而已,册立朱允炆,绝对不是因为朱允炆比朱允熥老持稳重)。而清洗常蓝党,也同样是因为要给朱允炆扫清路障。
因此,如果朱标死后,蓝玉还活着,这绝对是非常神奇的一幕。
这一幕的神奇之处在于:
朱允炆如果不想被常蓝党掣肘,他就要打压常蓝党。而蓝玉如果不想靠边站,他就要搞倒朱允炆,扶持自己的外甥孙朱允熥上台。
简而言之,蓝玉和朱允炆有结构性矛盾。
其次,蓝玉和朱棣也有结构性矛盾。
据《明太宗实录》的《奉天靖难记》中的相关记载,蓝玉在世时,他就经常在太子朱标面前提醒,说燕王有不臣之心,惹得朱棣对蓝玉也是十分忌惮。
(蓝玉对朱标)曰:臣所见亦然。臣观其在国,抚众甚不烦扰,且得人心,众谓有君人之 度,恐此语一闻于上,殿下之爱日衰。且臣窃闻望气者言,燕地有天子气,殿下宜审之。……殿下推赤心问臣, 臣不敢隐,故言及此,惟尽臣愚尔。殿下慎之勿泄,所谓事机不密则害成。——《奉天靖难记》
当然了,史料记载只是一家之言,可读,但不能尽信。
但是,根据明初的利益冲突来看,蓝玉即便没有诋毁过朱棣,他跟朱棣也合不来。原因还是前面说的,蓝玉支持的人是外甥孙朱允熥,不是朱棣。朱棣手握重兵,对中央的权威是个挑战。他不仅能威胁到朱允炆,同时也能威胁朱允熥。所以无论如何的说,蓝玉都是容不下朱棣的。
第三,假设蓝玉活着,情况会怎么样?
我觉得这主要取决于于朱允炆。如果朱允炆不削开国功臣,对弟弟朱允熥也好一点,蓝玉大概率不会怎么样。他甚至还有可能帮助朱允炆平了藩王。
如果他帮忙,以他的能力,加上朱允炆的实力,朱允炆灭朱棣,犹如“飞龙骑脸”,这怎么可能输?
用明史专家王崇武先生的话说:“玉驻兵北方,实可牵制燕王,设非太祖诛功臣,成祖之能否起事未可知。”
朱棣听所蓝玉来了,可能连起兵的念头都不会有。这是以卵击石。
不过,这种设想的发生概率极低,因为朱允炆的三个大军师,齐泰、黄子澄、方孝儒都是办事能力极低,做事偏理想化,没什么城府的腐儒之辈。如果是他们辅佐朱允炆,那么朱允炆的头号制裁对象,肯定是自己的弟弟朱允熥和蓝玉这帮骄兵悍将。
事实上,历史上的朱允炆上台后,他也确实是这么干的。第一个被他“削”的人,就是吴王朱允熥,紧接着第二批被削的,就是武将集团。朱允炆上来就提高文臣地位,把六部尚书全擢升为正一品,狠狠的刺激了武将对他的忠诚度。(这也是南军平叛期间,诸路将领坐观成败,不帮忙的原因)
假设,朱允炆真的这么干了,我估计都轮不着朱棣造反,蓝玉就有可能先反,反了之后大吼一声:“朱允炆你个小王八蛋,赶紧给我从龙椅上滚下来,那是我外甥孙朱允熥该坐的位置!”
而以朱棣为代表的藩王们,则有可能谁都不帮,亦或许帮其中的一位。这样一打,明朝估计也要凉凉了。
-----
网友解答:
-----
蓝玉是太子朱标的铁杆支持者,太子朱标死后,朱元璋果断处死了蓝玉。如果朱标活着,蓝玉就不会死。那么问题来了,朱标活着,朱棣会造反吗?按题主延伸的意思来回答的话,我们首先要搞清楚朱允炆推行的削藩之策,朱允炆没有任何政治经验,都是听黄子澄等一帮清流的。而黄子澄的计划是,安抚大诸侯,弄死小诸侯,先易后难。所谓书生误国就是这样,这是拿大诸侯当傻瓜,哦,人家等你抽干塘里水再动手?燕王有那么傻,早就死在大草原了,还削什么藩。这样混蛋的计策,朱允炆想都不想就执行了,而且很坚决,一点都不手软。随着周王这些小诸侯被处死,燕王坐不住了,再等下去自己就得死,这是大侄子逼的。朱棣起兵造反了。大家都知道当时的三军总指挥是大草包李景隆,这李景隆还是朱元璋留给孙子的,对于朱元璋来说,能力不行不要紧,主要是忠心就行。结果就不用说了,大草包就是大草包,烂泥扶不上墙啊。如果三军总指挥换成蓝玉,别说朱棣,就是朱棣一直搞不定的鞑靼也能推平了。
------------------
推荐阅读:
人到中年,在单位从一个重要骨干到现在成为一个可有可无的人,要不要辞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