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可夫二战期间认为日军将领水平都很差劲,评价靠谱吗?
朱可夫二战期间认为日军将领水平都很差劲,评价靠谱吗?
-----
网友解答:
-----
当然不靠谱了,这是前苏联宣传机构给朱可夫脸上贴金以及奚落一下日军战斗力。
我觉得纠结诺门坎战役日军与苏军谁伤亡更多没有意义,正如许多网友所说的那样,只要达到战略目的,就算多伤亡一些又有什么关系?
所以我们不要纠结诺门坎战役,我们看看诺门坎战役后苏联具体行动就好了。
事实上诺门坎战役结束后,苏联干了一件事情,疯狂向远东军区以及外贝加尔军区增加军队以及坦克、飞机数量。
根据俄罗斯克里沃舍耶夫上将所撰写的《20世纪苏联武装力量伤亡与战斗损失》一书,在诺门坎战役爆发前,远东军区与外贝加尔军区两个军区加在一块,坦克数量不足1000辆。
而在诺门坎战役之后,苏联疯狂的向远东军区以及外贝加尔军区增加坦克数量,到德国入侵苏联,苏德战争爆发时,大家知道远东军区和外贝加尔军区坦克数量在整个苏联18个军区排名多少吗?
排名第二、第四。
远东军区拥有随时可以出动的战备坦克3000辆、外贝加尔军区则拥有2100辆可以随时出动的坦克。
而排在远东军区和外贝加尔军区的列宁格勒军区、波罗的海沿岸军区和莫斯科军区加在一块都没有远东军区和外贝加尔军区多。
而远东军区和外贝加尔军区除了防御日本关东军没有其他任何其他军事目标。
换句话说,诺门坎战役后苏联在为了防御日本“突然袭击”,部署了战前5倍的坦克。
另外,诺门坎战役爆发前,苏联远东军区只有5个军,外贝加尔军区更惨,只有3个军,而等到诺门坎战役后,苏联在远东军区部署了18个军、在外贝加尔军区部署了8个军。
而日本关东军方面,在诺门坎战役后并没有在东三省增加军队人数以及坦克数量,事实上关东军一直到二战结束前,只有一个装甲师团部署在东三省,整个关东军坦克数量不足1000辆,只有苏联外贝加尔军区的1\u002F2。
这说明什么?
这说明通过诺门坎战役,苏联对日军战斗力有非常清醒的认识,知道必须在重装备、弹药基数以及人数上保持对日本关东军绝对优势,才能迫使关东军不会对苏联远东地区发动进攻。
如果朱可夫真的认为日军旅团以上将领水平太差的话,苏联会这么着急忙慌的在远东军区和外贝加尔军区部署如此压倒性的军力吗?
事实上整个二战期间,苏联在远东军区和外贝加尔军区一直在军队人数上保持了对日本关东军2.5倍、坦克5倍、弹药基数5倍的优势。
即使德军打到了莫斯科,苏联宁愿使用英国援助的维克斯坦克,也绝不从远东调一辆坦克到莫斯科,这充分说明在苏联领导人心目中日军有多可怕了。
最后,以上数据全部出自俄罗斯克里沃舍耶夫上将所撰写的《20世纪苏联武装力量伤亡与战斗损失》一书,相信克里沃舍耶夫上将不会是精日份子,专门出书鼓吹日本有多厉害。
-----
网友解答:
-----
朱可夫认为日军“士兵很勇敢,将领很垃圾”。
二战时的日军是“一流的士兵,二流的军官,三流的统帅”。
但从日军在中国战场的表现看,日军堪称劲旅。即使在太平洋战场,如果刨除美军在装备上的绝对优势,日军和美军“硬杠”也是丝毫不落下风的。
公认对日军将领的评价是,战略眼光有欠缺,但战术水平绝对是一流的,他们狡猾阴险而冷酷。
日本军官的培养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几乎每一个军官都是接受过军事教育的,中国近代以来的军事思想大多出自日本。
由于日本下克上之传统,导致日本战略方针一再更改,造成了日本短视之现象。
日本是一流的海军,二流的空军,三流的陆军。日本陆军二战时尚停留在一战时期的水平,对付中国尚有优势,但对抗苏联就有些落后了。朱可夫只与日本陆军交过手,就如此评价日本军官,恐怕有些武断了。
-----
网友解答:
-----
苏德大战期间,苏联一直有一个重大的隐患,那就是远东地区的日本关东军。为了防范关东军突然入侵,和德国形成南北夹击之势,苏联在远东地区一直驻扎着上百万苏联红军。
在战事最焦灼的时刻,希特勒一直希望远东的关东军从背后侧击苏联红军,但日本人却跑去偷袭珍珠港,打起了太平洋战争。这让后人在评价二战历史时总是会说日本人格局太小,战略眼光太差,那么二战时期的日本人水平究竟咋样?
▶️
朱可夫
苏联名将曾经一针见血的指出,
日本士兵守纪律,执行命令坚决,作战顽强,特别是防御战时。下级军官也受过很好的训练,作战异常顽强,一般不会投降,剖腹自杀时毫不迟疑
。同时朱可夫也指出日本军官水平很差,尤其是高级军官。他们训练差主动性也很差,
同时日本军官习惯于墨守成规。朱可夫同时强调,日本将领,尤其是高级将领,级别越高就越愚蠢。
朱可夫这样的表态是自吹自擂还是实事求是?或许绝大多数历史学家都会认可朱可夫的说法。
▶️
诺门罕战役中的朱可夫
朱可夫并非无的放矢,他刚刚在诺门罕和日本人进行了一场艰苦的战斗,在那场战争中朱可夫凭借着炮兵优势和机械化部队彻底碾压了日本军队。然而日本军人的勇敢或者说狂热给朱可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日本士兵动不动就板载冲锋经常会让苏军惊慌失措,日本人的单兵素质和白刃战技巧都是在二战中名列前茅的。日本军队行军作战时一丝不乱,不让对手有任何可乘之机。
日本的下级军官,如日军的小队长和中队长都是战术素养十分优秀的力量,他们作战经验往往比起军官和高级将领还丰富。
▶️
日军
然而受限于日本特殊的军衔制度,士兵和下层军官永远不能成为军官和高级将领,而且他们也不会投入到新组建的师团中去,
因此新组建的师团永远不可能变得强大。因为缺乏真实的战场经验,也不能与时俱进理解战争,因此日军将领对步兵战术的理解仍然停留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原本用来保护士兵的坦克在日本人那里成了被士兵的保护的瓷器。而这些日本人捧在手心里的坦克在苏联人看起来不过就是纸糊的玩具一样。
为了这场诺门罕大战,关东军七拼八凑出了86门大口径火炮,然而这些大炮里面甚至还有一战时期的重炮,由于运输能力不足造成炮弹也必须限量发射。而苏军一次反击就动用了200多门重炮,炮弹随便造不限量,朝日本人头上甩了31000吨各类炮弹炸弹,大约是日军的16倍。朱可夫有些话当时没敢说出来,其实如果不是苏联红军正在进行的大清洗运动让苏联红军战斗力大大受损的话,日本人恐怕会被打的更惨。
▶️
朱可夫
苏联领袖斯大林得到了朱可夫对日军的看法后十分满意,朱可夫立刻就被任命为基辅特别军区司令员。随后斯大林和日本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有了这份条约再加上诺门罕给日本人造成的巨大心理阴影下,斯大林再也不用担心腹背受敌,可以专心对付德国了。
-----
网友解答:
-----
如果这个结论是朱可夫的研究成果,那么有以偏概全之嫌。另一个版本的说法是,朱可夫认为日军“士兵很勇敢,将领很垃圾”。
从日军在中国战场的表现看,日军堪称劲旅。即使在太平洋战场,如果刨除美军在装备上的绝对优势,日军和美军“硬杠”也是丝毫不落下风的。
那么日军将领真有朱可夫描述的那般无能吗?也不尽然,公认对日军将领的评价是,战略眼光有欠缺,但战术水平绝对是一流的,他们狡猾阴险而冷酷。
日军不乏名将,如山本五十六、冈村宁次、山下奉文、包括与薛岳大战长沙的横山勇。山本五十六一度令美军很头痛,通过破译密电半路将其座机击落;彭总对冈村宁次有过评价:这个家伙是个很厉害的人,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马来之虎山下奉文,曾横扫东南亚;横山勇则在长沙会战中,与薛岳将军有来有往,虽落败但输的并不难看。
朱可夫曾在1939年指挥过诺门坎战役,也许他认为“日军将领很差劲”的论断,正是出自于此战。
当时苏军是一个地面装甲部队和空中力量都占优势的现代化集群,而他们的主要对手23师团,只是一个下辖三个联队的守备部队,火力比之侵华的乙种师团尚有不如。
那么在战神朱可夫指挥下,这场仗打成了什么样子呢?历时四个多月,苏军死伤2.5万人,日军死伤1.9万人。而且苏军投入的500架飞机损失近半,装甲车坦克损失近400辆。
因此单从战果上讲,诺门坎并非苏军所宣扬的“碾压式胜利”,顶多算是惨胜。
事实表明,日军将领水平虽有缺陷,但绝非朱可夫所说的“很差劲”,最不济也是“正常水准”。
-----
网友解答:
-----
这怎么说呢?
如果从某个角度讲,苏联既然已经解体,从打死老虎的角度来说,苏联都是错的,啥都不对。反正老虎已经死了,也不能起来咬死你,所以,只管说。
既然苏联都是错的,朱可夫作为苏联的大将,后来还是元帅,当然也是错的。所以,朱可夫的评价,岂止不靠谱,还是错的哩!大错特错!
中国人,尤其是国民党将领,对日本鬼子的看法,只有一个评价,就是大大的厉害!这样说来,日本将领的水平当然是很高的,说日本将领水平差劲,当然大大的不靠谱!
就实事求是的观点来看,日本将领,大多数水平当然不行。例如,诺门坎战役,日本鬼子渡河才发现,对岸根本就是悬崖,没法渡。再例如日本鬼子投毒,却毒死自己人。从根本上说,日本鬼子敢于横挑强邻,向美国、苏联开战,只能证明日本将领水平确实不咋的!
然而,如果承认日本将领差劲,就间接承认国民党军队更差劲。这是万万不能的,所以,不管从哪个角度来就,结论只有一个,那就是:
朱可夫的评价,不靠谱!
-----
网友解答:
-----
因为从历史上来看日军,
二战期间,中低层军官战术素养,单兵素质极其不错。但是一旦上升到战略层面的高度,日军就因为其寡国小民的思想限制显得很垃圾。
我们先从战术上来说,在
日军的基层军官,大多都受过极好的训练,作战异常顽强,即便是部队被打残打散,也不会放弃抵抗。
而且日本士兵大多都受过教育,其单兵素质在二战各国军队中名列前茅,作战勇猛悍不畏死,其枪法以及白刃战技术,均远超当时的国军与八路军。
在遭遇战斗时也极其恪守作战原则,遵循陆军作战操守,一丝不乱,不给敌人以可乘之机。
这也就造成了各国对其评价为,
在补给后勤以及装备处于同一水平时,日本陆军可以在一场战斗中干翻任何一个国家的同等数量军队。
再拿战略层面来说,
日本高级将领的战略眼光一直都具有极大的局限性。而且越往高层走就会发现他们的眼光局限就越大。这些都源于其日本地理位置的地缘性导致的。
小民寡国初次在中国大陆上尝到了甜头,便迫不及待地想要占领,消灭反对力量。却没有发现中国地广,战略纵深奇大无比,导致补给线拉扯过长,无力补给甚至连兵员都不能补充到位。以及其后的过分重视作战设备甚至出现了用步兵保护坦克这一荒唐画面。这正是战略眼光局限所致。
日本陆军高级将领战略僵化,主观能动性差。
其实这也是由于
日本国家战略层面都是重海轻陆
导致的。陆军装备几乎都是一战水平,这都是其奇差的战略眼光导致的。
所以朱可夫评价:士兵很勇敢,将军很垃圾,一点没错。
-----
网友解答:
-----
窃以为苏联将领无论是谁都没有资格来评价日本,因为这两者在二战中是蛇鼠一窝,通过《日苏中立条约》保持了长达4年的和平。如果日军将领的水平很差,那么诺门坎之后苏军为何没有乘胜追击打进东北,恢复沙俄时期的影响。反而是在一年后就和日本签订中立条约。可见当时的战场局势,日军也绝对不是易于之辈。而且苏联只见识过日本的关东军,仅仅是在张鼓峰诺门坎和1945年末对于关东军有过正式作战,它并不是站在一个公正客观的立场上看问题,所以并没有资格评论日本的将领水平。
关东军的实力经历过很大程度上的调整,可以说1945年的关东军已经是支离破碎的三流部队,大部分的军事力量都是新组建的,战力不强也在情理之中。据资料记载:“
为弥补被调走的驻满常备师团的空缺而新建的六个师团中,有两个师团和剩下来的全部原有常备师团,于昭和20年(1945年)3月,又被调到日本本土等方面
。”所以苏军在最后面对的日军基本上都是软柿子,通过他们根本就看不出日本的将领水平。
日本陆军的将领之中职业化素养很高,但也存在参差不齐的情况。重视战术轻视战略是他们最大的弊端,很多日本将领都缺乏宏观上的战略衡量,这一点确实是苏联人提到的。但是日本的军队整体性很强,战斗意志也要比苏联人强,特别是坚实的士官阶层构成了军队的基础,这一点也曾经令我国吃尽了苦头。在诺门坎之战中,日军的最高指挥官是植田谦吉,他虽然也是陆军大将,但是在他的任职履历中仅仅只有参谋次长一职比较显要,他属于日本陆军当中平稳上升的中庸将领,虽然不耀眼但很稳重。这也是他不如朱可夫的地方,而且诺门坎本来就带有试探性进攻的意味。日本并没有集结最为精锐的力量进驻。所以不具有代表性。如果是朱可夫率领的苏军对上日本最精锐的部队,那么胜负还很难料。
-----
网友解答:
-----
我是潘多拉效应,很高兴能够回答您的问题,朱可夫的这种评价是基本靠谱的,因为这是他在亲自指挥完诺门坎战役之后,于1940年5月奉召晋见斯大林时所汇报的。这也是朱可夫第一次被斯大林召见,毕竟之前连个军区司令员还都不是,尚不够级别谒见最高统帅,所以紧张激动的不行。在这样的情况下,当斯大林询问起日本军队的真实水平时,朱可夫的回答必然是战战兢兢而不敢信口开河的,也算人之常情。
朱可夫被选派到远东地区指挥对日作战时,不过是白俄罗斯特别军区的副司令员,1939年9月那会苏军“大肃反”还没有完全结束,许多高级将领接到命令前往莫斯科之后就莫名其妙失踪了,朱可夫当然也怕的不行,跟家里把后事都安排好了。结果是被任命为驻蒙苏军第1集团军司令员,指挥反击日本关东军,最终胜利凯旋,扬名全国,荣膺“苏联英雄”称号。
斯大林是在克里姆林宫公开召见的朱可夫,作为诺门坎战役的有功之臣,之前他刚刚被提前授予大将军衔,斯大林的接见一方面是奖赏,一方面也是当面考察以便重用,陪同接见的还有莫洛托夫、加里宁等政治局委员,规格还是蛮高的,简单的寒喧后斯大林直奔主题:“你认为日军怎么样”?
朱可夫立正回答:“与我们在哈拉哈河(诺门坎地区)作战的日军士兵训练不错,特别是近战,他们守纪律,执行命令坚决,作战顽强,特别是防御战时。下级军官也受过很好的训练,作战异常顽强,一般不会投降,剖腹自杀时毫不迟疑”。
这个回答是比较有技巧的,如果苏军击破的敌人是不堪一击的菜鸟队伍,那么朱可夫的能力和战功也就无从谈起了,只有打败顽强的敌人,才能证明我军的牛掰,这个道理每个将军都明白。同时朱可夫的评价也是中肯的,中国的抗日战争也证明了这一点,日本士兵的单兵素质、狂热精神、白刃格斗和悍不畏死,确实在二战各国中名列前矛。
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在台儿庄曾经大破日军,然他在回忆录中也写道:“日本陆军训练之精,和战斗力之强,可说举世罕有其匹。用兵行阵时,上至将官,下至士卒,俱按战术战斗原则作战,一丝不乱,令敌人不易有隙可乘。日本高级将领之中虽乏出色战略家,但是在基本原则上,绝少发生重大错误”,基本佐证了朱可夫的评价。
军史学家们也普遍承认,二战日军的小队长和中队长是基层部队的主要支撑力量,他们对士兵的统率能力和战场上的战术指挥,基本是靠谱的。日军在抗战初期投入的第101、第106等特设师团之所以战斗力不如老牌常设师团,正是因为只有大队长以上才是现役军官,中小队长都是预备役人员,实战中掌握部队和指挥能力较差。
朱可夫继续回答斯大林的提问:“日本军官,特别是中高级军官,训练差、主动性差,习惯于墨守成规”,对这段总结笔者个人认同一部分,日军的中高级军官进攻主动性是可圈可点的,但确实在战术上不会变通,很有股二杆子精神。诺门坎战役期间,德国军事观察团也随同进行了战场考察,深感日军的步兵战术仍然停留在一战时期,对其用步兵保护宝贵的坦克、动不动就板载冲锋的战法实在无法理解。
对日军的武器装备,朱可夫认为整体上是落后的,尤其是坦克和火炮这两个方面,这也是实情。关东军累死累活拼凑出86门大口径火炮,甚至还有一战时期的重炮,由于运输能力不足造成炮弹也必须限量发射。而苏军一次反击就动用了200多门重炮,炮弹随便造不限量,朝日本人头上甩了31000吨各类炮弹炸弹,大约是日军的16倍。坦克更不必说了,在欧洲人眼里,日军的装甲车辆几乎就是钢铁玩具。
斯大林最后的问题是我们的部队打的怎么样,用脚丫子都可以想出来朱可夫的应对语言:“我们的正规部队打的很好,我的坦克部队打得很出色,我们的炮兵在各个方面都比日军优越,我认为我们必须大大扩充装甲部队和机械化部队”。说明一下,朱可夫特地加重语气的所谓“正规部队”,隐指配合作战的蒙古军队战斗力比较糟糕。
斯大林对朱可夫同志的回答基本满意,当场宣布任命,朱可夫大将即刻出任苏联最大的军区:基辅特别军区司令员,从此,朱可夫步入苏联红军核心领导层。诺门坎战役的历史影响是深远的,斯大林有理由高兴和重赏朱可夫,因为不到一年之后日本主动提出缔结了《苏日中立条约》,其核心内容是如果苏德开战,日本将保持中立,而如果日美开战,苏联亦将保持中立。
在纳粹德国的巨大军事压力下,斯大林终于可以不用担心腹背受敌的局面出现了。
-----
网友解答:
-----
朱可夫的评价很准确,日本就是仗着在东亚地区发达,欺负落后国家,战术就是偷袭,武士道冲锋,两翼包抄,真是乏善可陈。如果日军碰上的是德军。绝对连渣都不剩。就是碰上苏军,也是毫无反抗能力。日本人就是欺负连步枪都造不出的国家还行。比野兽还野兽。
-----
网友解答:
-----
朱可夫二战期间认为日军将领水平都很差劲,评价靠谱吗?这个问题要一分为二地看,由于诺门罕战役,苏日双方都是首次投入大量空军和装甲部队联合作战,对苏军是次考验,对日军更是一次检验。但是,对于在亚洲战场打了好几年仗的日军第23师团来说,这场仗确实有值得总结的地方。
首先,我们看看诺门罕战役是怎么打起来的?
提到诺门罕战役,就必须与1938年苏日两军边防部队,在中苏边境张鼓峰展开的一场边境冲突联系在一起。1938年7到8月间,日本关东军为了试探苏军实力,企图北上西伯利亚完成占领欧亚大陆的野心,在图们江出海口的张鼓峰与苏军边防部队展开了一场大规模战斗,最终日军被撵出了苏联边境。
但日军大本营认为,1939年欧洲形势急转直下,苏联在应对德国发动战争方面举棋不定,为了配合德国发动二战,更是想通过武力占领蒙古,所以于1939年5月4日与蒙军以及驻在蒙古的苏军第57军在诺门罕地区又发生了边境摩擦。
6月初,随着诺门罕事件的升级,日军不断往战场增派兵力,苏军也加强了第57特别军的指挥,朱可夫被挑选出来担任军长。也就是说,朱可夫指挥诺门罕战役时,苏日之间打的是第一阶段作战,朱可夫随后又指挥了第二和第三阶段战役。实际上,整个诺门罕战役分四个阶段,但第三阶段日军第23师团被歼后,日军从青岛调来了精锐第5师团、从开封新乡又调来了精锐第14师团以及从关东军调来第2师团部分部队,力求与苏军再展开一场大决战,但在9月3日军事行动被日本大本营紧急叫停,双方于9月15日签订了停战协定,诺门罕战役到9月16日宣告结束。
其次,朱可夫指挥第1集团军如何打赢诺门罕战役的?
1939年6月1日,朱可夫被派到莫斯科接受命令,当时他还是白俄罗斯军区副司令员,5号就到达了苏蒙边境的第57特别军司令部,这个军的任务是根据苏蒙1936年签订的苏蒙条约,苏联有义务保护蒙古不受外敌入侵而来的。
朱可夫接任军长以后,考虑到当面日军实力,第57特别军兵力不足,无力阻挡对方的进攻,于是向莫斯科申请增调3个步兵师和1个步兵旅,没想到第二天苏军总参谋部就答应了他的要求,还加派了空军部队,95架歼击机和21名有苏联英雄称号的飞行员。
从6月22日到月底,苏德双方第二阶段作战就从空战开始,苏军95架飞机对战日军120架,但是,日军空军损失太大,仅前三天就损失64架,到7月初,日军加大了陆地进攻兵力,从海拉尔调来了关东军主力第23师团。为了加强反击,苏军决定加强第57军作战力量,扩编为第1集团军。
此时,苏日双方的战斗力各有所长,日军占据着兵力上的优势,在诺门罕地区的谢陶尔拉盖高地成了主战场,日军有一万多人,而苏军防御部队只有一千多人,日军有100门火炮和反坦克炮,而苏军只有50门火炮。但苏军也有自己的优势,增派了大量的装甲部队和摩托化部队到战场,坦克11旅有150辆坦克、摩托化装甲第7旅有154辆装甲,还有配备45毫米加农炮的蒙军装甲第8营。
到7月5日,围绕谢陶尔拉盖高地,苏军叫巴英查岗山高地的战斗结束,日军大败。这次行动使苏军发现了日军的短板,虽然日军飞机敢打能冲,但战斗技术却没有苏军厉害,尤其是日军的武器装备完全落后于苏军。每次空战时,日军的损失都要大于苏军,而苏军的炮兵和装甲力量又是日军所不能比拟的,因此,当日军调整部署,准备在边境一带作侦察防御时,苏军却在8月20日展开了一场把日军撵出蒙古的大规模总攻。
为了在诺门罕彻底打败日军,苏军也是从各个方面作了充分准备。往前线增派了两个步兵师、一个坦克旅,两个炮兵团和其它作战部队,另外又增加了轰炸航空兵和歼击航空兵,使苏军实力大增。
战斗从8月20日打响,26日就完成了对日军第23师团的合围,30日诺门罕战役结束,整个第23师团全部被歼。
从这个层面看,诺门罕战役,苏军是在一战后首次大规模动用机械化部队作战,尤其是飞机、大炮和装甲部队的联合作战,这不仅为紧接着展开的苏芬战争积累了经验,也为1940年苏军展开的首长机关战役演习提供了借鉴。
第三,朱可夫说日军士兵勇敢、军官指挥差劲是怎么回事呢?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诺门罕战役结束后,朱可夫直到1940年5月份才见到斯大林,当时斯大林准备要他到基辅军区任司令员,临行前斯大林询问了诺门罕战役情况,其中提到了朱可夫如何看待日军作战能力的问题。
朱可夫的回答是:日军士兵训练严格、执行命令坚决,擅长防御战,尤其是下级军官指挥果断,作风顽强。但高级指挥员墨守成规,缺乏主动性。在武器装备方面,日军的技术装备也比较落后。
那么,朱可夫为什么肯定了日军下级军官和士兵的作战能力,却对日军高级指挥官的作战能力嗤之以鼻呢?从整个诺门罕战役的过程看,有这样几个特点值得分析。
一方面,朱可夫接任第57特别军军长时,日军已经与苏军打了一仗,对苏军的基本打法有所了解。但朱可夫上任以后,加强了装甲部队的进攻,同时也增派了兵力,但日军却不以为然,这是日军在战法研究上不够深入。
另一方面,苏军将第57军升级为第1集团军后,大量增派了空军、装甲部队和摩托化部队,而日军仍然按部就班,打法没变,对战场形势判断不力,这是高级指挥员的责任。尤其是在谢陶尔拉盖高地和最后的总攻作战,苏军都事先采取了隐蔽措施,大量地增派兵力和物资,这些准备并不是一两天能完成的,可日军一点察觉都没有。朱可夫说日军高级指挥官缺乏主动性,就是说日军没有在大战前派出大量侦察人员,没有及时掌握苏军调动和布防情况。
更重要的是,8月20日战斗打响,日军居然一点防备都没有。原因是当天是周末,大部分日军前线军官都到海拉尔休假去了,在苏军上万吨炮弹轰炸11天以后,第23师团弹尽粮绝,指挥官只好命令2000名士兵拿着手榴弹近战突围,在苏军装甲坦克面前无异自寻死路。
从上面分析看出,朱可夫说诺门罕战役中日军指挥将领缺乏主动性,还是有所指的。凭当时日军的作战能力来讲,日军并不比苏军士兵差。但在武器装备和战术安排上,苏军占有天时和地利,朱可夫为了发动总攻动用了那么多部队,尤其是作战物资从供应站到前线需要经过一条650公里长的土路,来回一趟就要五天时间,而苏军为了运输这些物资,动用了3500辆卡车和1400辆油槽车,这么大的阵势,日军居然没有了解,甚至在战斗打响时还有一半军官在外休假,这样的指挥官不差劲又是什么呢?
-----
网友解答:
-----
朱可夫应该不会给出这样的评价结论。他更像一个纯粹的军人,应该不会不尊重对手。
------------------
推荐阅读:
东方神话体系的神和西方神话体系的神,如果发生神战,哪边胜算大?
发生战争时,战斗机经过他国领空,需要提前报告吗?不被同意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