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太子胤礽烂泥扶不上墙,那么真实历史上胤礽是个什么样的人?
《雍正王朝》中,太子胤礽烂泥扶不上墙,那么真实历史上胤礽是个什么样的人?
-----
网友解答:
-----
康熙的太子胤礽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公开册立的皇太子,影视剧中把太子胤礽给抹黑的比较厉害,其实历史上的胤礽并非如此,这只是影视剧的艺术作品需要。
因为雍正是历史上正统皇帝,成者为王败者为寇,所以雍正就成为正面典型,而太子胤礽毕竟是最后失败的产物,所以形象比较负面是很正常。
历史上的太子胤礽其实算是文武双全,比较有治国之韬略,在最开始的时候胤礽并非是烂泥扶不上墙,而太子胤礽被废也有着很多因素夹在其中,并不单纯的是胤礽本人的错误,下面分析一下历史上胤礽的能力和胤礽被废的因素。
出身高贵且文武双全的太子胤礽
胤礽血统非常高贵,他的母亲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是当年顺治留给康熙的四大辅政大臣之首索尼的孙女,赫舍里氏本身就是满洲贵族,所以胤礽血统非常纯正高贵。
胤礽的外公是索尼长子一等公噶布喇,也是议政大臣,胤礽的叔外公也就是噶布喇的三弟是康熙朝重臣索额图。
胤礽的母亲家族在清朝政治势力十分强大,所以胤礽自幼就被立为太子。
康熙这个皇帝其实是历史上对家人极为重感情的皇帝,他对每个儿子和女儿都是非常的疼爱,可以说康熙即使一个好皇帝也是一个慈父,这其中康熙尤其最为疼爱嫡子胤礽。
而且康熙尤为重视胤礽的教育,从小给他聘请名师指点,在这种优质教育环境下,外加康熙过度的重视胤礽的教育,在愚笨的人也不可能成为一块烂泥。
所以历史上的胤礽在前期不止不是烂泥还是一位文武双全颇有度量和贤名比较大的好太子。
当然胤礽的好名声主要在一废太子之前,废太子之后,胤礽心态崩了,整个人变化非常大,所以再度被立为太子时,胤礽已经被父亲康熙整治的有些精神失常,越来越乖戾暴躁,所以最终康熙忍无可忍再次把他废除。
在一废太子之前,胤礽处理政务以及监国时期都是非常得心应手,处理的井井有条,也非常符合康熙的想法。
而且在第一次废太子之前,康熙与胤礽父子感情极其深厚,康熙每次外出,都必定要给胤礽写信。
而康熙在40岁罹患疟疾时,外国传教士建议康熙服用金鸡纳霜,太子胤礽非常焦急,多次责怪索额图等大臣粗心大意,索额图等大臣为了表明金鸡纳霜对人体没有害处,当场服用了金鸡纳霜,这样情况下胤礽才敢将金鸡纳霜喂给康熙吃。
在康熙两次亲征葛尔丹之时,正是太子胤礽监国,年仅22岁的胤礽在处理事务上事无巨细都处理的非常稳妥,然后再请示康熙,得到了康熙夸赞。
除了这些康熙还允许太子胤礽与欧洲传教士交往,胤礽在与欧洲传教士交往期间表现出的雍容大度,都让自诩为绅士的欧洲人所折服,至今欧洲历史学者还认为胤礽时中国历史上非常杰出的具有大国储君风采的皇储。
从这些情况下都能表明胤礽在太子监国期间的卓越能力、人品性格以及对康熙的孝心上都是做得比较不错,那么问题来了,既然胤礽这么好,康熙为什么要废了他?
胤礽被废的原因一:他那些野心勃勃的兄弟们在背后毁谤他
上面说过康熙是一位慈父,他对他的儿子们都非常娇惯纵容,而且他对每位儿子教育都很重视,培养他们文韬武略,可以说康熙这些年长的儿子接受的都是最良好的教育,个个都算是文韬武略,文武双全。
康熙把他们的能力培养得非常全面又高强,然后还让他们参与到朝政治国之中,这样一来无疑也助长了他们对皇储之位的野心。
尤其是康熙的庶长子胤禔,这位胤礽同父异母的大哥母系家族也有一定背景,胤禔的外叔公是康熙时期另外一位重臣纳兰明珠。
也正因为明珠与胤禔有这层关系,胤禔在明珠的扶持下,密切的关注着太子胤礽的一举一动,所以胤禔自幼就有夺取皇储之野心。
胤禔专门天天盯着胤礽的过失,人非圣贤孰能不过,胤礽不可能天天不犯错,一旦他做错一点,胤禔就会添油加醋的汇报给康熙。
毕竟胤禔也是康熙的儿子,久而久之康熙与胤礽父子之情再深厚,也架不住另一个儿子在那挑拨。
康熙最大的败笔就是给予了所有儿子们很大的权力,所以让皇子们与太子之间利益矛盾日益加深,这就是没有处理好太子与皇子之间关系。
明朝自明成祖朱棣之后,一直是诸王
“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
,也就是说明朝的皇子们虽然封王,但大多都是富贵闲散王爷,没有权力,不管理朝政,这样一来明朝虽然明立太子,但是不让其他皇子参与政治也杜绝了其他皇子的野心。
而康熙则不一样,康熙是
“内襄政本、外领师干”
,康熙的本意是想像明太祖朱元璋那样把儿子们都栽培好,然后团结在太子之下,发挥“家天下”本能,让他这些儿子们兄弟齐心共同治国。
康熙的本意是想将儿子们培养成帮自己治国的助手,但是他在培养过程中使他们增长了对权力与财富的欲望。这不依康熙帝的意志为转移,也不是皇太子主观意志所决定的。
诸皇子成人之后,赐封世爵,分拨人口,建立府第,设置官署,对内临政,对外领兵。各自所属人员又“各庇护其主”,甚而纠集党羽。
就比如胤礽第一次被废,导火索主要就在于胤禔在陪伴康熙打猎期间,日夜不停地在康熙面前诋毁胤礽,外加胤礽之前过错累积起来,导致康熙彻底爆发,将胤礽废除。
所以康熙对诸子的溺爱,也造成了对太子胤礽被毁的原因之一。
胤礽被废原因二:胤礽本身也存在问题,同时还有父亲康熙的溺爱
胤礽整体来说是合格且能力不错的皇太子,但是这不代表他本身没有问题,他本身也确实存在一定问题。
当然他的问题还在于康熙身上,这真是应了养不教父之过的名言。
因为胤礽出生时其母孝诚仁皇后就因难产而死,所以胤礽幼年时期一直是由康熙亲自抚养,康熙对他是过度的溺爱。
康熙默许索额图等太子近臣给予胤礽规格几乎等同于皇帝的旌旗仪仗和冠服,每年元旦和冬至还有千秋三大节日文武大臣除了要向康熙三跪九叩,还要向胤礽行两跪六叩之礼数。
而且自古以来都是避讳皇帝的名字,到了康熙这连太子的胤礽的名字也要避讳。当康熙察觉到明珠一党对太子威胁很大时,他果断的直接铲除了明珠及其党羽。
这些都使得胤礽越发膨胀,在当时胤礽基本已经等同于副皇帝了,这也让胤礽身边形成了很强的政治势力。
最关键的是康熙对自己要求很严格,对胤礽要求却很放纵,胤礽的东宫每年花销都要比康熙的花销多很多倍,可以说康熙自己勒紧裤腰带,把钱全花给了儿子。
同时康熙还非常的护犊子,在最初的时候不管胤礽犯什么错,康熙都会包容,胤礽犯再大的错误,康熙从来不会认为儿子有错,错的都是儿子身边的人,所以当胤礽犯错后,康熙的做法就是责备太子身边的人,他认为是太子身边的小人教唆了胤礽犯错。
康熙就这么久而久之,到了一废太子那时,已把早年颇有贤名的胤礽一步一步溺爱成了骄横狂暴之人,早年君子气度已荡然无存,变得乖戾暴躁,开始不得人心。
因此胤礽权力越来越大,他本人还逐渐越来越暴戾,身边形成了比较强大的政治势力,所以胤礽的人品越来越让康熙不满,而他的政治势力也越来越让康熙厌恶。
其实造成这些的就是康熙本人,因为他对儿子的过分溺爱造成了他乖戾的性格,同时也给予了他很大的权力。
自古以来太子很少御政,多数都是跟着皇帝父亲学习处理政务,而康熙出于对胤礽的溺爱,极大地让胤礽参与进政治之中,外加康熙对胤礽的过分溺爱,所以导致胤礽御政后形成了朝廷的第二个权力中心,与康熙的皇权相抵触。
康熙爱儿子,也更爱权力,太子在康熙自幼的教导下权力欲已经很强,所以太子过分揽权也威胁到了康熙的皇权,那么权力和儿子康熙选择谁?历史证明康熙还是决定选择了权力。
写在最后
不可否认康熙是历史上非常有作为的皇帝,但是作为父亲他很失败,自古慈母多败儿,到了康熙这则是慈父更败儿。
胤礽其实命很苦,自幼没有母亲,还遇到了一位娇纵他的父亲,所以他从最初品行好度量大的君子变成了乖戾暴躁的小人。
而一废太子之后胤礽的心态就完全崩溃了,当再度被复立以后,胤礽变得以往更加变本加厉,康熙也觉得自责,但是大错已经铸成,无法挽回了。
从太子第二次被废之后,康熙迟迟不立太子,后来很多朝中威望比较高的重臣如王掞等人劝说康熙重新复立胤礽为太子,都可以看出胤礽在当时朝臣心目中还是具有一定的威望和贤名。
从这些都可以看出胤礽并非一无是处,烂泥扶不上墙,他是康熙教育失败下的产物,康熙为此晚年也是深深自责和后悔,但是又已经没有用了。
所以康熙在临终时一再叮嘱继承人雍正继位后要善待二哥胤礽,而且康熙临终前下的最后一道诏书就是封胤礽长子弘晳为亲王爵位,这都说明了康熙始终都在牵挂着胤礽。
慈父不止败儿,更是毁了儿子一生,所以说康熙和胤礽的事情也告诉我们现代的父母,一味的宠爱孩子给予孩子更多的物质财富,最终只能害了他们,让他们变成像胤礽这样的人。
小岛知风拙见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
-----
网友解答:
-----
真实历史上的胤礽绝对没有电视剧中那么不堪
不可否认,《雍正王朝》是一部制作优良的电视剧,但是该剧只是历史题材电视剧,改编自二月河同名长篇小说,并非100%忠于史实的,也不是历史正剧。其中很多桥段和人物性格都是虚构的,跟真实的历史有很大差距。
太子胤礽是《雍正王朝》中最具争议性的两个人物之一,另一个则是该剧主角雍正本人。雍正在剧中的形象塑造地太过于“伟光正”,而太子胤礽在剧中的样子则是过于不堪。
《雍正王朝》将胤礽塑造成了一个贪图利益,枉顾民生,任性狂妄,图谋不轨的人,甚至在剧中他竟然与皇帝妃嫔私通。当然,这些情节都是假的。
清朝历史上一共出现过两个太子,一个是努尔哈赤的长子褚英,另一个就是康熙的嫡长子胤礽,不过这二位太子最终都没能继位。
褚英作为努尔哈赤的长子,作战勇猛,深得努尔哈赤器重,曾早早的将他立为汗位继承人。但褚英脾气暴虐,对下属十分的严酷,因此得罪了诸大臣和兄弟,最后被努尔哈赤给杀了。相比之下,胤礽的结局稍好点,至少康熙没有杀他。
(爱新觉罗·胤礽)
胤礽是康熙皇帝的嫡长子,也是康熙唯一的嫡子,生母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赫舍里是康熙皇帝的原配皇后,和康熙感情甚笃,她在生育胤礽时遭遇难产去世,康熙对此大为悲恸。
康熙出于对赫舍里的思念,在胤礽刚满周岁时就将他立为皇太子。当然作为嫡长子,按照汉人的传统胤礽当太子也是无可争议的。
胤礽这个人还是非常聪明的,自幼便深得康熙皇帝喜爱,父子俩人的关系也是特别好。而且胤礽从小就被立为储君,不出意外的话他就是日后大清帝国的皇帝,康熙对他的栽培也是非常用心,极为地疼爱他。
在胤礽五岁那年,他不幸染上了天花,在那个时代得了天花可是九死一生。为此康熙放下了所有的公务,全心全意的陪在儿子身边,直至胤礽大病痊愈。平心而论,康熙对胤礽的父爱超过了其他皇子总和,而胤礽的表现也确实很好,满文汉文、弓马骑射都不错,并且经常代替父皇参加祭天的活动,代理朝政也是井然有序,颇得康熙满意。
不过可能是从小娇生惯养,胤礽在康熙面前确实有些任性,他跟康熙感情出现裂痕是在1690年康熙出征准噶尔期间。当时康熙身体不适,而前来探望的胤礽却面无表情,毫无关切之意,这让康熙大为伤心。此事让康熙铭记在心,始终难以释怀,直到他十多年后第一次废除胤礽时还提及此事。不过这时胤礽仅仅只有16岁,估计就是青春期叛逆,但没想到康熙却十分地在意。
后来康熙诸子渐渐长大,康熙于1698年首次册封皇子爵位,并安培皇子们参政。满人最初是没有贵嫡贵长的传统的,从努尔哈赤开始,后面的皇太极和福临都不以嫡长子身份继位的。所以各位皇子对于太子也没有多大的敬畏之心,在封爵参政之后,诸皇子的明争暗斗已经悄然拉开。
1708年康熙巡行关外,太子随御驾同行。期间早有夺嫡之心的皇长子胤禔向康熙诬告太子的种种劣迹,希望能像当年扳倒褚英那样扳倒胤礽。
康熙对于大阿哥的汇报非常愤怒,也没有去调查其中真伪就迁怒于太子。而就在此时,正在随行的皇十八子胤祄突然病倒,康熙见状十分担心,但太子对此又是无动于衷。
太子的表现让康熙不满至极,康熙心中大概是想:“十多年前我生病之时你面无表情,我当你是年幼无知,不与你计较。如今你都34岁了,面对病重的兄弟竟然还是无动于衷,实在是太冷血了。”于是康熙大为斥责胤礽。
不过面对康熙的斥责胤扔寸步不让,反而顶撞康熙,闹的父子关系更加不和,康熙于是下令起驾回京。可就在回京的途中,康熙发现胤礽在夜间窥伺御帐,康熙认为胤礽有弑君之心,于是返京后在畅春园把胤礽废除了,这是胤礽首次被废除。
胤礽被废除后,诸皇子立即掀起了夺位大战,其中以皇八子胤禩呼声最高,得到了群臣的推荐。不过胤禩最后并没有如愿荣登太子之位,反而是招致康熙的反感。康熙在事后慢慢地冷静下来,并在不久之后重新复立胤礽为太子。
胤礽在被复立之后与康熙的关系开始渐渐回暖,而康熙也顾及往日父子感情,对以前之事绝口不提了。但好景不长,胤礽在经历了一次冷宫之后性情大变,不仅没有收敛自己的行为,反而更加变本加厉的网络党羽,大有逼宫之意。这让康熙对他彻底失去了希望,最后又一次将他废除,此后再也没有立过太子。
(晚年的康熙)
纵观胤礽的一生,虽然有种种的失误和任性,但是在治国上还是很有建树的。在康熙外出之时他曾多次监国,工作干的挺不错,绝对不是《康熙王朝》中的纨绔子弟形象。试想,他可是太子啊,以后整个天下都是他的,他对钱应该是最没兴趣的,怎们可能如电视剧中所演的那样去占国库的便宜。
太子之位大家都想去做,可一旦当上太子,就不愿意在这个位子上坐太久,总想着再往前进一步。胤礽一生做了三十多年太子,估计是当烦了,这才引爆了他与康熙之间的一些列矛盾,最后落得个幽禁而终的下场。
-----
网友解答:
-----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太子胤礽被描述的十分不堪。重点是以下几个情节来进行渲染的
第一,太子胤礽代他的老爹康熙理政,结果把国库给“理”空了,而且自己就是掏空国库的主要当事人,这几乎就算是“监守自盗”。
康熙四十六年,江南发大水,康熙召集太子和诸皇子以及内大臣紧急商议如何救灾事宜,这太子胤礽和八阿哥胤禩也是“侃侃而谈”,一方面掩饰灾情以取悦康熙,另一番面无非是“拨款筹粮”的口头文章,但是,四阿哥胤禛却到户部仔细的查了国库的存银数目,然后告诉了康熙一个惊人的事实:国库空了!已经没有赈灾的银两能拿的出来了!
康熙大吃一惊啊!按照他的说法:这些年,太子代为理政,我很少过问,为何会国库亏空如此?钱都到那里去了?
太子胤礽唯唯诺诺,只是自责请罪。而分管户部的八阿哥胤禩也装模作样的检讨自己的差事没有办好,辜负了他的皇阿玛的信任。
但这些自责也罢,检讨也罢,都解决不了眼前的灾情。还是四阿哥胤禛,主动请求去江南筹款赈灾。这个江南水患总算是有了个救急的办法。
但随着调查的深入,康熙发现国库的银子居然是被大大小小的官员们给“借空了”,而且在后来追缴国库欠款的过程中,发现这个太子,国家的储君,未来的皇上居然是“欠款大户”,拖欠国库银两多达五十多万两!
康熙无语了!其实太子的欠款状况,包括其他皇子欠款的状况,也是康熙最终对“追比国库欠款”不了了之的重要因素。
第二,卖官鬻爵,胤礽利用手中的“代理理政”的权力,只看银子不看人,无论什么重要的职位,谁给的钱多就给谁,至于称职不称职都无所谓。
太子胤礽代理朝政,利用吏部每年的各地官员补缺的机会,把一些肥的流油的例如“盐道”“藩司”这样的职位,竞价外放,通过“买官卖官”大发其财。
当康熙面见那些买到官职准备外放的官员的时候,随便一聊天,好家伙,几乎各个是不学无术,甚至对自己要做的这个官是干什么的都搞不清楚。
但是,这些人太子已经批准,让康熙见见也不过就是走个形式,康熙知道,一旦他否决太子的任命,那么朝野上下就会产生“皇上和太子不和”的议论,这是康熙不愿意看到的局面,因此,康熙就是再不满意,也只好批准太子的任命,但是,他心里在想:难道这就是我大清国未来的一国之君吗?
第三,贪赃枉法,并且胆大妄为。还是为了金钱,居然干“买卖人命”的“宰白鸭”的勾当。
太子胤礽的胡作非为,并没有因为康熙的容忍和维护变得有所收敛,电视剧里的太子依然是当面一套,也就是在他的皇阿玛面前弓腰搭背,毕恭毕敬,唯唯诺诺。但背地里却胆子越来越大,居然干起了买卖人命的勾当。
江夏镇富绅任季安,也就是当时任江南巡盐道的任伯安的弟弟,在江夏镇犯下了“强奸杀人”的死罪,为了保命,他们用欺骗的办法,找了佃户张五哥冒充任季安顶罪受死。
任伯安和他的小舅子刘八女用银子买通了吏部的上下大小官员,其中太子就是最大的行贿对象。太子收了钱,吏部上下联手,张五哥就不明不白的等着问斩了。
所幸张五哥的妹妹找到了十三阿哥胤祥,胤祥听说还有这么黑暗的勾当,怒不可遏,他干脆直接把吏部买卖人命的勾当告诉了康熙。
康熙深深地感到了什么叫“吏治腐败”。在八阿哥胤禩的极力请求下,康熙同意让八阿哥胤禩和十三阿哥胤祥共同审理彻查此案。
康熙心里还是隐约对太子不放心,很害怕一旦太子牵扯其中会非常难办:一个太子,未来的皇上尽然如此贪赃枉法,胆大妄为,传出去康熙自己也是难辞其咎——这太子你是怎么教育培养的?
怕什么来什么,本来办这个案子就不怀好意的八阿哥,很快就从吏部侍郎肖国兴嘴里骗出了“太子是买卖人命安的背后主使”的亲笔供词。并连夜送到宫中交给康熙,实际上是将了康熙一军。
康熙无奈,只好找张廷玉看看有什么办法能“给太子看看病”,张廷玉也比较干脆,一把火就把八阿哥胤禩千辛万苦搞来的证据给烧了。
事情虽然掩盖过去了,但是康熙心里已经对这个太子有了“烂泥扶不上墙”的心思,但是还想再尽力“扶一扶”。按照康熙的说法,就是孩子病了,不管是不是病入膏肓,当爹的都要尽全力给治。尽到一个父亲的责任。
但有些事,会让康熙不那么从容的。
第四,人伦丧尽,道德尽失,居然和他老爹康熙的妃子偷情,还被老爹抓个正着。
胤礽理政水平一般,甚至是一塌糊涂,但是泡女人水平了得。他就泡上了康熙的一个妃子郑春华。
在康熙带着众皇子去热河“木兰秋狝”的时候,太子胤礽和郑春华的“偷情”败露了,并且是被他老爹康熙堵在屋里。
康熙这老脸是在没地方放。恨不得拿下来揣到袄袖子里。
盛怒之下,康熙把太子胤礽给废掉了!当然,这只是第一次被废。
太子胤礽的第二次被废,总体上和他的所作所为没有直接的关系,他第二次被废,几乎就是四阿哥胤禛和八阿哥胤禩联手“扳倒”的。
纵观电视剧当中的太子胤礽,还就是“烂泥扶不上墙”。
但是历史上的康熙的这个二阿哥,皇太子胤礽,真的就是这么不堪吗?
我们来看看,真是的太子胤礽究竟怎么样,他为什么会两次被废?他真的就是一无是处吗?
爱新觉罗·胤礽,是康熙的第二个活下来的儿子。他有个皇兄,就是大阿哥胤褆。
胤礽是康熙的皇后赫舍里所生,因此属于“嫡出”,皇后赫舍里在生胤礽的时候难产,在生下胤礽后不久就死了。
康熙和他的皇后赫舍里的感情非常好,所以,皇后赫舍里因难产而死康熙很悲痛,于是便倍加珍爱他和赫舍里的这个孩子。
在胤礽刚一岁的时候,康熙便册封胤礽为太子。
胤礽这个太子,是中国封建王朝最后一个由皇上册立的太子。当然也是历史上最终没有当上皇帝的诸多太子之一。
胤礽是一个“聪明伶俐”的孩子,康熙对他的喜爱,尽管有那么一些“爱屋及乌”的意思,但是还是胤礽本身就招人喜欢的因素大一些。
太子胤礽从小就受到了非常良好的教育,而胤礽本身也是聪明伶俐,慧而好学。直到胤礽十六岁之前,在康熙的眼里,胤礽一直是个好儿子,也是文武兼备的好太子。
事情第一次发生变化,是康熙二十九年,康熙亲征乌兰布统的路上生病了,命太子胤礽和三阿哥胤祉前去探视迎驾。太子胤礽在行宫中看到生病的父亲,没有表现出任何悲伤的意思。
这让康熙大为恼火:老爹病了,你这个小子一点悲伤的意思都没有,这是盼着我死吗?
一旦动了这个念头,结局肯定不会太好。康熙一怒之下把太子胤礽先轰回京城去了。康熙认为这个太子,无“忠爱君父之念”。
尽管随行的大臣们劝康熙:太子才十六岁,最多也就是不懂事而已,没那么不堪,但康熙却对此事耿耿于怀,一直记恨到二十年之后。
到了康熙四十七年,康熙巡幸塞外(木兰秋狝)期间又发生了一件事:随他巡幸的小皇子十八阿哥病了,康熙很着急也很焦虑,但是太子胤礽却表现的无动于衷,丝毫没有着急担心的意思,康熙非常生气,他又想起了十八年前,自己生病的时候,太子胤礽一副漠不关心的样子,康熙感到这个太子的确有问题,不懂“孝悌”,心里既无“君父”,又无“兄弟”。
因为这件事,康熙狠狠地责备了胤礽,不曾想这个胤礽不但不认错,反而顶撞康熙,这让康熙气不打一出来。
其实在康熙巡幸塞外(木兰秋狝)的时候,已经有人开始在康熙面前的小报告,揭发太子的种种不端的行为了,这些人当中的代表,就是大阿哥胤褆。
这些小报告大约有几个方面:
第一,太子胤礽暴戾不仁,经常的打骂包括诸皇子在内的朝廷大臣。
第二,私自截留蒙古贡品。
第三,放纵自己奶妈的的丈夫,内务府总管凌普敲诈下属
这些或真或假的小报告,康熙还真就信了,胤礽的这些行为,都被康熙理解为“僭越”——在分我的权。
这是康熙和太子之间解不开的结。
更为麻烦的是,在回京的路上,太子胤礽居然在夜里偷偷接近他的帐篷并从帐篷的缝隙向里面窥视!
康熙认为,胤礽的这个举动,意味着这小子在找机会杀我!——他却不去想也许是胤礽想通过观察找个机会给他赔罪。
观念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
所以,回到京城的第一时间,康熙就下旨废掉了胤礽。
从《清史稿》里,找不出太子胤礽的太多“劣迹”,无论是在代理朝政方面 ,还是受命监国期间,太子胤礽还是做了自己该做的工作,也得到了康熙的认可,同时他代理朝政也的确给康熙减轻了一些政务上的负担,代天子祭祀这种事,太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干了。
所以,历史上真实的太子胤礽没有什么太为人诟病的“不耻之举”,他的被废,其实是两个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一,随着太子胤礽成年后“御政”,从参与朝政到主理朝政,和康熙分权的局面必然形成,而分权的尺度是一个极考验智慧的活儿,这个应该说到今天为止,都是董事长和总经理之间的博弈内容之一。
胤礽估计比较“恃宠而骄”,认为他的父皇既然让他当太子,就不会在乎权力分配的尺度问题,另外,有好多事,可能胤礽根本就没有看是成权力分配的事儿。
认识的不同,必然带来矛盾,康熙和他的太子之间,始终没有走出这个怪圈,导致了太子胤礽的两次被废。
第二,康熙对诸多皇子的态度和安排,导致了太子权力的削弱。诸皇子成年之后,大多封王封爵,开牙建府,分管一摊事务,这样一来,太子的地位就比较尴尬,很容易被架空。同时,有了一定权力和地位的皇子们,会感觉到他们和太子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这个时候,“反太子联盟”就会形成,太子的生存环境就十分糟糕,比如大阿哥胤褆就勾结巫术之人对太子行魇镇之事。
有了这两个要素,就注定了谁也当不好或者说也当不成这个太子。不仅太子胤礽如此,就是四阿哥胤禛,如果是先当储君的话,估计还没等继位就被的皇子们联合先轰下台去了。
所以,胤礽这个太子,并没有像“烂泥扶不上墙”那么不堪,只是这个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册立的太子,在太子之位的时间太长,引起了他老爹的猜忌和他的兄弟们的觊觎。
就是块好泥,也没法扶上墙啊!
-----
网友解答:
-----
历史上的太子胤礽,凝聚了康熙的半生心血加以培养,被康熙寄予厚望。
康熙的皇太子胤礽,生于康熙十三年(1674年),生母为康熙皇帝的结发妻子,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
由于胤礽的出生伴随着赫舍里皇后的去世,于是康熙将自己对于赫舍里皇后的爱全部给予了胤礽,同时鉴于整个赫舍里家族特别是索尼、索额图等,在康熙除掉鳌拜期间以及之后稳定局势、巩固皇权等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康熙十四年(1675年),刚满一岁的胤礽就被康熙皇帝册立为皇太子。
康熙对于胤礽的成长是极为关注和关心的,甚至自己亲自承担起来幼年胤礽的抚养和教育工作,特别是在胤礽得天花期间,康熙皇帝亲自照料长达十多天之久。
为了将太子胤礽培养成为合格的皇帝,康熙对于太子胤礽的培养也是非常看重,他先后给胤礽安排了四位老师,分别是张英、李光地、汤斌、熊赐履,这四个人不仅是当时的饱学之士,更是朝堂之上的能员干吏,并且皆以勤政清廉著称。与此同时,康熙每次离开京城出征或者巡视,都会安排太子胤礽监国署理政务,给了太子许多的机会来锻炼提升自己。
可以说,康熙为了太子胤礽能够顺利继承皇位,并且承担起统治和治理整个国家的重任,是用尽了心思,为此也更是付出了康熙的半生心血。
历史上的太子胤礽,其糟糕的表现相较于《雍正王朝》中所演绎的太子胤礽,绝对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尽管康熙为了太子胤礽的成长是煞费苦心,更是请来了众多名师教育太子,然而太子的表现确实越来越差,甚至可以说太子胤礽在“变坏”的道路上是越走越远。
首先,是太子胤礽的生活是非常的奢靡,极度的浪费。
实际上,历史上的康熙还算是节俭的,除了后妃的数量在清朝所有皇帝中排名首位,其他方面康熙过的并不奢侈。然而太子的生活奢靡程度远超他的父亲康熙皇帝,甚至在使用的器皿、铺盖、装饰、餐食等方面,比康熙使用的还要珍贵。
其次,就是太子胤礽非常的贪婪。
这里的贪婪,就是指贪财和贪物。
身为太子,胤礽的俸禄已经是远超其他皇子,但是这些钱远远不足以满足胤礽铺张而又奢靡的生活。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太子胤礽经常性的暗示官员们主动向其行贿,并安排其属下的人打着自己旗号到各地收受贿赂。
再次,就是太子胤礽对于朝臣和兄弟们的态度是非常的傲慢。
可以说除了三阿哥胤祉,所有的皇子对于太子胤礽都有着极度的不满,主要原因便是太子经常仗着其尊贵的身份,打压、排挤、羞辱其他的皇子。
在对待朝臣上,太子也非常傲慢,除了自己奶妈的丈夫、内务府总管凌普以及他的心腹、步军统领托合齐等人,太子对于其他朝臣也是缺乏最为基本的礼貌和礼节,让朝臣是怨声载道。
最后,就是太子胤礽已经变得完全没有了同情心。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康熙在第一次亲征噶尔丹的时候因风寒病倒了,太子胤礽在探望康熙的时候全然没有伤心之意,甚至还是兴高采烈的,这引得了康熙的极大不满。而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的皇十八子胤衸在热河秋闱过程中的意外病逝,太子也没有表现出悲伤之意,依然我行我素、歌舞升平,这也最终成为了太子第一次被废的导火索。
由此可见,太子胤礽的行为和表现确实辜负了康熙对于他的希望和寄托,甚至的确可以用“烂泥扶不上墙”来形容。
康熙给了太子足够的机会,然而结局再一次令康熙失望,最终康熙两度废黜皇太子,彻底抛弃了胤礽。
太子的逐渐“变坏”,让康熙将目光放在了太子的叔姥爷索额图身上。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康熙皇帝南巡,走到德州的时候太子病重,康熙急召索额图赶来照看太子胤礽,索额图与太子就此朝夕相处了很长一段时间,而在此之后,太子的种种恶习逐步的开始暴露了出来。
这些事情的出现让康熙开始反思对于太子的教育,最终发现索额图成为太子“变坏”的最大元凶,而此时的索额图依然同明珠集团不断的争斗,双方各自拥立的皇太子和皇长子也在此期间产生了激烈的矛盾,党争已经逐渐演化为了夺嫡之争。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五月,对于索额图已经忍无可忍的康熙皇帝终于动手了。康熙直接将索额图拿下,并且圈禁在了宗人府,九月,索额图被活活饿死,结束了一生。
康熙皇帝本想借索额图的死,给太子胤礽一个提醒,但是面对索额图的死,太子胤礽反而产生了浓厚的报复情绪,与康熙的关系也开始逐渐恶化。
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在热河秋闱过程中,太子胤礽对于皇十八子胤衸的死没有任何悲伤之意本就引得康熙的极度不满,更让康熙感到震怒的是,胤礽竟然在夜晚窥探康熙的营帐,进而导致了康熙第一次废黜了胤礽的太子之位。
然而为了政局的稳定,特别是平息皇子夺嫡造成的不良影响,康熙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复立了皇太子胤礽,此时的康熙仍然对胤礽抱有希望。
但是胤礽的表现最终还是让康熙由彻底的失望变为了绝望,太子胤礽非但没有任何悔改之意,继续我行我素,甚至就此开始广结党羽,发展自己的势力,最终爆发了“托合齐会饮案”。
太子胤礽也因为此事为康熙第二次废黜,也是被彻底的废黜了皇太子的位置,进而被圈禁终身,最终于雍正二年(1724年)去世。
-----
网友解答:
-----
《雍正王朝》对废太子胤礽做了一定的丑化,真实历史中的胤礽没有那么不堪,但确实存在不少问题。
作为嫡长子(长子早夭,其实他是嫡次子),康熙对他是十分喜爱的,为此不惜打破满人不立储君的传统,把年仅两岁的他立为太子,并昭告天下。
康熙十七年,胤礽出了一次天花,爱子心切的康熙不理朝政,亲自陪侍左右,直到痊愈。
可以说,早年父子的感情是十分融洽的。
胤礽的表现也不错,史书记载他天资聪明,熟读四书五经。年长些,康熙出巡,他坐镇京师处理政务,十分得体,康熙也是十分满意。
他给太子的朱批说:“皇太子所问,甚周密而详尽,凡事皆欲明悉之意,正与朕心相同,朕不胜喜悦。且汝居京师,办理政务,如泰山之固,故朕在边外,心意舒畅,事无烦扰,多日优闲,冀此岂易得乎?朕之福泽,想由行善所致耶!朕在此凡所遇人,靡不告之。因汝之所以尽孝以事父,凡事皆诚恳敦切,朕亦愿尔年龄遐远,子孙亦若尔之如此尽孝,以敬事汝矣。因稔知尔诸事谨慎,故书此以寄。
父子关系的转折点在康熙三十六年,康熙下旨,处死了太子膳房人花喇、哈哈珠子德住、茶房人雅头等人。可见双方已经产生裂痕,康熙用这种方式来对太子发出警告。
双方正式决裂在康熙四十七年,康熙帝巡幸塞外,大阿哥带头发难,把太子的很多行为向康熙禀奏,其实许多事情子虚乌有,但康熙却深信不疑,他认为皇太子的行为是:“欲分朕威柄,以恣其行事也。”
在其期间,另外发生的两件事情,加剧了父子关系的矛盾。
一件事情就是康熙十分宠爱的皇十八子胤祄患了急性病,老来得子的康熙对这个儿子十分喜欢,而作为储君的太子却一副漠不关心的样子,让他十分心寒。
第二件事情就是心虚的太子夜晚到康熙帐篷外偷听被发现,康熙认为太子有谋逆嫌疑。
平心而论,这几件事情都是人之常情,太子监国,不可避免的要分走皇帝部分权威,但权力自带的自私属性决定了纵然是亲生儿子,也不能染指半点,父子之间矛盾的爆发就不奇怪了。
至于后两件事情,也不能怪太子,康熙四十七年,太子已经三十四岁,和一个七岁的同父异母弟弟有什么感情,纵然悲伤,不过是碍于父亲喜好,故作姿态罢了,但康熙却把这种姿态看的很重。也只能说是太子监国日久,过于傲慢,全然忘记了自己还是储君。
至于帐篷外偷听,就连《雍正王朝》的作者二月河也觉得这事不够大,索性编造成太子与康熙妃子偷情,大大加重了太子的罪恶。
当年,康熙废掉了胤礽的太子之位。
但仅仅过了不足一年,康熙就后悔了。
废掉一个觊觎皇位的太子,迎来了一群野心勃勃的阿哥,大阿哥和八阿哥为了争夺大位,争的头破血流,尤其是八阿哥,拥趸众多,比之太子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此期间,康熙屡屡梦见孝庄皇后和赫舍里皇后,疑神疑鬼心生疑窦,于是自打耳光,又复立太子。
但大悲大喜的太子心理上已经趋于崩溃,他先是一反常态,行为疯癫,复立后又处心积虑计划逼父亲退位,一劳永逸。
无可奈何的康熙在五十一年再次废掉了太子。
《雍正王朝》对这段历史的交代总体偏差不大,只在部分情节做了夸张,并加入了很多演义情节,增强了故事性。
胤礽的悲剧可以看做是极权社会储君命运的一个缩影。作为在位时间最长的太子之一,他没有能力处理好自身权责与皇帝权威之间的关系,而身边的人也没有给他良好的建议,以至于他一错再错,最终失去了康熙的信任。这点倒是与李世民的长子李承乾有几分类似。
而清朝对皇子的培养制度也对胤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汉人王朝虽然有立储君的传统,但储君一旦确立,其他皇子便很少有机会参与到政事中来,从根本上断绝他们争位的野心(此处不绝对),但满人却推崇兄弟同心(这可能是源于关外时期家族制的做法),看似合理,实则给了其他皇子夺位的机会。
上有多疑的皇帝, 下有野心勃勃挖墙脚的一帮兄弟,储君的位子实在不好做,稍微行差踏错,便是万丈深渊。
康熙和后来的皇帝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雍正以后不再立储,雍正更是创造性的发明了秘密立储这一看似古怪实则有效的方式。避免了类似问题的出现。
我是历史达人日慕乡关,欢迎关注!
-----
网友解答:
-----
圣祖是位学识渊博之人,对于自己未来的接班人寄予了很高期望,从小太子胤礽就被圣祖训谕成优秀的预备储君培养,幼年时就亲自教他四书五经。六岁时,圣祖令名儒张英、李光地为胤礽之师,并令熊赐履授以理学诸书,康熙二十五年 (1686年),特召江宁巡抚、著名理学家汤斌以礼部尚书之位为詹事府詹事,直隶大名府兵备道耿介为少詹事,胤礽能熟练使用满语、蒙古语、汉语官话三种语言,马术出众,能左右开弓,儒家基本经典亦能粗通,并且时常听闻圣祖宣讲治国之道。 在“太子名分”的情况下,其渐渐被其他皇子孤立,也成为胤礽以后种种行为的出发点。
胤礽14岁时,开始了与皇长子胤禔的高压关系。胤禔号称武力强壮,而胤礽在文学方面有些成果。形成习惯后,胤礽在每方面都要与胤禔交手与比较。到了20岁左右,因为“太子名分”的关系,成年皇子里几乎都不与胤礽往来;事实上,其他成年皇子已在背后,不断发动挑战胤礽储君地位的行动。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七月,圣祖亲征噶尔丹,在乌兰布通之战前夕,驻古鲁富尔坚嘉浑噶山,圣祖患疾,召太子及皇三子胤祉至行宫。太子侍疾无忧色,圣祖伤心,遣太子先返北京,这件事是父子情份产生裂痕的起因。
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册立瓜尔佳氏为太子妃。这时候太子身体健壮,眉清目秀,皇太子已经进入青年时期,圣祖开始在实践中锻炼他,依旧对他充分信任,寄予莫大厚望。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二月,圣祖再次亲征噶爾丹,命令时年二十三岁的太子代行郊祀礼,同时坐镇京师监国理政,各部院奏章听从太子指示处理,如发生重要之事,大臣议定后,奏启太子。六月,战胜噶尔丹,圣祖回京,太子在诺海河朔亲迎,圣祖命太子先还。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圣祖出兵宁夏,仍然命太子留守京师。但是,此时已经有对太子不利的流言传至圣祖,权力与亲情之间的矛盾开始生冲突,自此圣祖对太子的眷爱渐渐产生了变化。
经过一系列的政治对抗后,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九月初四,圣祖在巡视塞外返回途中,在布尔哈苏台行宫,召诸王、大臣、侍卫,文武官员等齐集行宫前。胤礽被圣祖以“不法祖德、不仁不孝”等罪被废黜太子身份。并且康熙谕示宣召:“从前索额图助太子潜谋大事。朕悉知其情将索额图下狱处死,今胤礽欲为索额图复仇结成党羽,令朕未卜今日被鸩明日遇害,昼夜戒慎不宁,似此之人岂可付以祖宗弘业。且皇太子胤礽生而克母(嫡后)孝诚仁皇后,此等之人古称不孝。朕即位以来诸事节俭,身御敝褥足用布袜,胤礽所用一切远过于朕,伊犹以为不足,恣取国帑、干预政事、必致败坏我国家、戕贼我万民而后已。若以此不孝不仁之人为君、其如祖业何”。谕毕,康熙痛哭,众臣皆叩头仆地。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三月辛巳,又以“虽被镇魇,已渐痊可”为托词,复立胤礽为皇太子,妃复为皇太子妃,暂时解决了皇子争位的难题,但是“父子君臣”之间却已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裂痕。
康熙五十年(1711年)十月,康熙帝闻奏,胤礽与不正当人士接触,要不顾一切强行让康熙内禅,自己即位。圣祖听说后大怒,速归京师,并且先谴责时任步军统领的讬合齐、刑部尚书齐世武、兵部尚书耿额、都统鄂缮、迓图等,这就是著名的“沈天生案”。又将托合齐以沈天生案中贿罪判绞死(最后死于狱中,锉尸焚之),齐世武等人被判绞死,鄂缮夺官幽禁,迓图入辛者库守安亲王墓。皇帝与储君之间的矛盾,终于又发展到不可调和的地步,圣祖决定再废皇太子。
康熙五十一年 (1712年)九月三十日,圣祖巡视塞外回北京当天,即向诸皇子宣布:“皇太子胤礽自复立以来,狂疾未除,大失人心,祖宗弘业断不可托付此人。朕已奏闻皇太后,著将胤礽拘执看守。”胤礽废黜幽禁于紫禁城之咸安宫。十一月十六日,将废皇太子事遣官告祭天地、太庙、社稷。康熙亦命令严加禁锢幽禁皇长子胤禔于府第内。
-----
网友解答:
-----
历史上太子胤礽文武双全,善于理政,若不是胤礽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康熙也绝不会如此决绝的放弃胤礽。
太子胤礽身份高贵,康熙与发妻赫舍里氏所生,是清朝历史上唯一、也是最后一位公开设立的皇太子,本应有着大好前程的他,却因为自己处事不当,荒诞不羁,最终被废而圈禁的命运。
对胤礽的培养,康熙可谓是费尽苦心
康熙四年,鳌拜权势威震朝野,横行霸道,无视君王,孝庄为了拉拢当时的首辅大臣索尼对付鳌拜,在孝庄太后主持下,索尼孙女赫舍里氏嫁给了康熙为皇后。
而赫舍里氏家族并没有辜负孝庄太后的期望,索额图为康熙出谋划策“擒拿鳌拜”,立下大功,使其家族在朝堂上地位和名望更为显赫。
康熙十三年,赫舍里皇后因难产,生下胤礽便去世了。康熙为了感念结发妻子,同时也为了表彰赫其家族的功绩,于是将不足两岁的胤礽册封为皇太子。
在此之前,赫舍里氏与康熙还有一个孩子,是康熙嫡长子承祜,即胤礽哥哥,不过出生不久早夭,所以胤礽就此成为了康熙唯一一位嫡子。
康熙对每个儿子的教育很重视,尤其是嫡子胤礽,希望他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的君王,康熙不仅是亲力亲为,并且还参与胤礽的整个培养过程之中,可以说,康熙为了胤礽费尽苦心。
首先,为了胤礽能健康成长,康熙让荣妃马佳氏抚养胤礽。
马佳氏育有五男一女,其中三男早夭,只有胤祉和固伦荣宪公主长大成人,但也足见其受宠程度。
马佳氏为人低调,她的这一对儿女,绝对称得上出类拔萃的。三阿哥胤祉不仅通古博今、精通骑射,典型的学究派。而固伦荣宪公主为大清朝与蒙古之间关系,远嫁漠北蒙古札萨克多汗部做出巨大牺牲和贡献,因此受到康熙和雍正两朝的推崇。
可见,康熙让马佳氏抚养胤礽,是“慧眼识人”,康熙不仅让马佳氏抚养胤礽,还将马佳氏刚生不久的三阿哥胤祉送宫外官员抚养,原因是希望让胤礽得到更多的关爱。
其次,康熙为了培养胤礽,先后为胤礽请几位名声显赫的老师。
有张英、李光地、熊赐履、汤斌,他们不仅名声显赫,学识卓越,才能出众,更是皆以清廉著称。
张英,史家公认的“学者大儒”,是大臣张廷玉的父亲,康熙朝时期是汉官的官至最高职级的一位,足可见其能力。
李光地,官至文渊阁大学士,不光政绩突出,名声还显赫,是著名的理学家。
汤斌,以儒学名扬天下,是著名的理学家。
熊赐履,在程朱理学上颇有造诣,曾出任东阁大学士。
从聘请四位名声老师,足见康熙皇帝对太子胤礽的教育非常重视,对胤礽的良苦用心。
再次,康熙不仅亲自对胤礽辅导,还给其锻炼的机会。
胤礽从小满汉文皆通、弓马骑射都不错,并且康熙每次出巡,都将胤礽带在身边,加以锻炼和训导,胤礽五岁随康熙狩猎,射获了一鹿五兔,十二岁时读完四书五经,学问和武备皆出色,颇得康熙的满意。
在康熙两次亲征噶尔丹期间,更是委以监国重任,年仅22岁的胤礽处理事务上,既细心又稳妥,得到康熙多次夸赞。除处理朝政外,还有胤礽与欧洲传教人士交往期间,胤礽表现雍容大度,那些自诩为绅士的欧洲人士都称赞不已。
而这无疑都是在培养胤礽施政能力和锻炼,同时提升胤礽的威信,为胤礽日后登基提前准备和安排。然而,对胤礽的用心良苦,回馈的康熙却无尽的不满和失望。
胤礽的乖谬行为,让康熙极度不满。
在《雍正王朝》中,要说胤礽因为自己的无能,导致两度废黜,那么在历史,胤礽表现更加糟糕,让康熙尽是失望。
康熙与胤礽之间第一出现裂痕,是在康熙二十九年,康熙亲征噶尔丹期间,在途中生病,让胤礽和老三胤祉前来探望,然而,胤礽似乎对父亲病情漠不关心,全然没伤心之意,让康熙很伤心,康熙训斥后,直接把他撵回了北京。
此事让康熙十分地在意,始终难以释怀,直到将近二十年,一废太子的时候,康熙还提过此事。而此事,不仅没有让胤礽受到教训,脾气变得越来越暴躁,经常做一些违法行为,这些自然就成政敌的把柄。
而这仅仅只是个开始,康熙在此之后发现,胤礽变得更不可理喻
康熙的成人儿子,个个算是文韬武略,文武双全,康熙三十七年,康熙首次册封皇子爵位,不但给成人皇子们建立府第,还让各自有属下之人派遣,并让皇子们参政,形成各自党羽,因此诸皇子的明争暗斗悄然拉开。
所以诸位兄弟与胤礽之间利益矛盾日益加深,诸位兄弟的排挤和毁谤,直接导致胤礽和康熙的关系缝隙越来越大,胤礽也因此变得更加不可理喻,让康熙愈发反感。
其一,贪婪无度。
身为太子,不仅主动向官员索贿,还违规私自动用大内库银。
其二,生活奢靡。
康熙一直都很纵容胤礽,胤礽的生活奢靡远超他老爹康熙,甚至使用东西几乎都是贵重物品。
其三,越权行事。
胤礽行为越来越恶劣,朝臣们是怨声载道,胤礽还擅自修改老爹康熙已经批阅的事情,触犯了皇权威严。
康熙四十二年,索额图因结党营私,令康熙很不满,于是,索额图被囚死牢中。康熙本来想借惩罚索额图此事,提醒一下胤礽,给他个警醒,而不但没有,还让他产生怨恨,使父子之间又多了一层缝隙,这也是引发“一废皇太子”事件的发生。
胤礽两度被废黜之后,就此堕入“深渊”,退出政治舞台
康熙四十七年,发生几件事,让康熙极为愤怒。热河秋闱期间,大阿哥胤褆举报行为异常,并揭发胤礽党羽贪赃受贿行为,表达了强烈抗议,康熙知道后直接迁怒太子胤礽。
紧跟着,随行的十八阿哥胤祄突然病倒,胤礽再一次的表现满不在乎,让康熙想起十多年前他生病之事,康熙斥责胤礽:当年我病床榻,你都没有关心,当时你年幼无知,兵没有斥责。如今兄弟病重,你也漠不关心,实在是无药可救。”后来甚至对胤衸的死,胤礽也毫无悲伤之意。
面对康熙的斥责,胤礽并没有反省自己,反而顶撞。更为康熙所震怒的是回京途中,康熙发现胤礽夜间在帐篷内窥视,让康熙瞬间觉得胤礽有有弑君之心,篡逆图谋,于是康熙以胤礽勾结党羽为由,将他太子之位废黜。
然而,胤礽被废除后,康熙非常伤感,以至几天几夜未合眼,而更令康熙无奈和伤心的是,儿子们对皇位虎视眈眈,造成兄弟阋墙的局面,愈演愈烈。
大阿哥胤褆勾结巫师“魇魅”胤礽,被三阿哥胤祉揭发后,康熙震怒,把大阿哥胤褆永久圈禁。经过此事,康熙认为胤礽的异常举动,是被“魇魅”导致的。
到第二年,康熙为了稳定局面,缓和朝局的动荡,重新复立了胤礽太子之位,于是二人关系开始渐渐回暖,毕竟康熙不想自己耗费半生的心血,全部付之东流,因此选择不再追究。
但此后,胤礽依旧是我行我素,继续贪污腐败,还变本加厉拉拢党羽,直到“会饮结党案”,再次触怒康熙,这也是胤礽二度被废的原因,康熙给他欲加几条罪:
“暴虐无所不为,不知忠孝,行事乖戾,不识廉耻,有不可言者。”说胤礽之行为,是因“狂疾”引起。
胤礽虽然有恶劣行为,但此前善于理政,能力是得到康熙肯定的,康熙念他治国有建树,在诏书中还强调他“学问材技,具有可观”。
但实际上,康熙希望儿子“内襄政本,外领师干”,但各个儿子们对权力的欲望,超乎他的想象,诸位儿子参政后,各个势力慢慢形成,斗争愈演愈烈,让胤礽无处可躲,直接威胁到他的太子之位,惶恐至极。胤礽两次被废,除了自己不收敛,还有残酷的政治斗争,让胤礽是无法逃避和控制,连康熙都无能为力。
历史上胤礽学识出众,能力超群,胤礽的两度被废,应该跟本人行为和身份有关。
一来
,身份成为眾矢之,是兄弟们夺嫡的障碍,兄弟们恨不得拉他下水,毕竟一个人防守一群人的攻击,明枪暗箭,很难做到滴水不漏,太子胤礽不倒,其他兄弟没机会啊。
二来,
“不法祖德,不遵朕训”,这让康熙最不能容忍,不可饶恕的。
三来,
皇权和胤礽之间的天然矛盾,而胤礽又不是如履薄冰,战战兢兢的人,所以导致有觊觎之心的兄弟有机可乘。
胤礽也因此早早退出了政治舞台,被康熙圈禁于咸安宫,并且失去了自由,直到雍正二年去世。
结语
对于胤礽培养的整个过程,康熙可谓是下一番苦心,甚至耗费半生的心血,少年胤礽学识出众,能力超拔,康熙对胤礽期望很高,多次以储君身份监国锻炼,而胤礽遭到两度被废,除了自己荒诞不羁,还有残酷的政治斗争,使皇权和储君之间天然矛盾,若不是胤礽实在无药可救,康熙应该不会如此决绝放弃他。
—End—
-----
网友解答:
-----
胤礽是康熙的第二个儿子,当时刚满周岁的时候就被封为皇太子,康熙对胤礽十分的疼爱,而且也对他寄予很高的厚望,从小对他就用心栽培。当然胤礽也没有辜负康熙对他的期望,聪明好学、文武双全。据史料记载,胤礽年少时并不昏庸,他是康熙帝手把手教大的,11岁能通满汉蒙三语,少年时也是文武双全,在阿哥中也是杰出的。不要只是看电视就得出他昏庸的结论。在这胤礽刚刚懂事的时候,这就开始亲自传授功课,这还不算招揽一大批的大儒当老师。这学问也教,做人处事也教。加上这胤礽也聪明,没多久这满文汉文玩的溜溜的,而且那拉大弓放大箭的本事也不错。
转脸康熙一瞅,人还长的不错,待人接物和善还彬彬有礼,康熙高兴,这就常常的把这娃带在身边,传授帝王之术。
咱说了天下当爹的他都一个德性,爱孩子那是真真的爱。就因为这个爱字,康熙可就犯了错,这错可就直接导致了这胤礽的跋扈和冷血。
咋错了呢?俺给大家伙说道说道这事。
话说这康熙打开头先给胤礽选老师,先选了三位,一曰汤斌,二曰耿介,三曰达哈塔。
开头这三人挺高兴,毕竟是太子的师傅,也就是以后皇帝的师傅,您这叫康庄大道平步青云啊。
可这三人没想到的是,他们上岗第一天,康熙为了给胤礽传授帝王之道,这就当着胤礽的面给这三人来了一个下马威。
说是你们三既然要当太子的老师,那么让俺这当爹的烤烤你们(这是真真的烤啊,整个就是烧烤)。
考就考吧,但这康熙也不知道是要显摆嘚瑟自己的学问,还是要给这三难堪,除了那达哈塔出的题正常一点(毕竟都是满人留了点面子),另外俩汉人劲挑些冷门生僻的诗词典故来考。
好家伙俩人都答不上来,这还当老师呢?丢人!这俩老师大脸蛋子被打的啪啪响。
这那是考验啊,这叫立威。明着暗着告诉胤礽,这帮子家伙虽然挂这老师的头衔,其实也就是给他们爷俩提供服务的服务人员,说道底这都是皇家的奴才,不用给他们面子。
得,这前头咱不就说了吗,这胤礽聪明着呢?他根本就不把这些个老师放在眼里,回头就给这些个老师立规矩,每天上课的时候,这老师先要先蹲在案头下边给学生跪下磕头,三拜九叩的,美其名曰这叫行君臣之礼。
上课的时候,您这老师要开口说话传授知识。
“哎!等会!先趴下,跪地上!这叫嘛?这叫回奏?说吧!”胤礽指着老师的鼻子说。
得,老师跪地上讲课。
讲完了,您这太子要背,是吧!
“爷们背文章,那有你站的分?坐着更不行了?这天下你还能比太子大?接着跪!”
得,胤礽摇头晃脑的背书,当老师的还的跪着。当胤礽把书背好了,您这老师才能爬起来。
这叫嘛?这叫规矩,无规矩不成方圆不是!
好吧!就这么折腾下来,那个老师能受得了,这可都是一把年纪的主。你就瞅吧,课堂上胤礽穿着得体,虽然是大夏天,那是有模有样的。回头瞅那些个老师,迷迷糊糊昏昏沉沉的。
康熙瞅着自己的大小子那叫个开心,把老师们当做反衬大加赞赏胤礽,把个胤礽开心的不要不要的,其结果就是变本加厉的对待这三大脑壳的老师。
得,第三天大早上的,那叫耿介的老头突然就昏倒了,摔地上迷糊了。这事报给康熙,康熙大骂老师。
“俺把太子托付给你们,你们这是干啥,那么大个人不知道啥时候坐,啥时候站啊!秀逗了吧!朝堂上俺瞅着那些个大臣年纪大了都赏个坐,你咋不和俺说?”
得,一家伙就把太子给撇的干干净净,罪过全是这三人的。
接着他又补了一句:“太子还小,没俺的话,他能自己个做主吗?”
这耿介实在是熬不住了,这就说自己生病了,要退休,就为这事有人弹劾他撒谎生病,但最后康熙没拿他怎么样,到是准了他的折子。
这好来胤礽的老师那是换了一波又一波,没人能撑多久。
这其中最倒霉的就是一个叫徐元梦的满人,这人本来是个读书人,可按照康熙的理解只要是满人,他就必须会骑射。
得,这徐元梦连弓都拉不开,康熙怒了,当着一堆皇子骂,徐元梦就不该是个旗人。这徐元梦脖子也硬,当时就回敬了两句。
康熙更加的愤怒了,当时就叫人把这货按地上打,那打的血刺啦胡的,这还不算康熙直接把这货的家给抄了,就抄出五百两银子,还要发配徐元梦的父母到宁古塔去玩。
这徐元梦一下子就哭了,跪到地上乞求康熙原谅。这事到了晚上的时候,康熙感觉他这事做的有点过了,回头把白天给徐元梦的处罚免了,父母也不用去宁古塔了,但第二天必须给太子上课。
好吧,他这事是当着太子和皇子的面发生的,所以皇子们也不把这货放在眼里,时不时的欺负欺负徐元梦那是常有的事,这徐元梦哭的心思都有,太子胤礽根本就不把这事当回事。
不过后来这徐元梦抓住外放的机会就离开了京城,一家伙就活到了乾隆年间,这岁数达到了八十六,就这岁数,那年月也是少有的。
大家伙瞅瞅,就这么教育,能教育出个仁爱的皇帝?快拉到吧,跋扈和冷血就是他的代名词,这就是一个被宠坏的娃。
后来康熙怼噶尔丹的时候病重,来瞅康熙的胤礽看到康熙的模样,不愁反而高兴。
这一家伙就让康熙感觉这大小子算是白养活了。
当年皇十八子重病,这胤礽一点反应都没有。为这事康熙还骂了胤礽:“他是你弟弟,不是奴才!”
胤礽倒好,不道歉还顶嘴,康熙直接就怒了,但得忍着,毕竟是自己手把手教出来的儿子。结果没多久这胤礽大晚上不睡觉偷偷的瞅康熙的行宫,这行为一下子就让康熙警觉起来,这家伙不会是要杀他吧,于是转过脸来,一脚就把胤礽从太子的位置上给踹了下来。
可太子的位子一空,一帮子儿子就发疯了,纷纷的挑起战旗向着太子的位置发起了冲锋。
这家伙把个康熙吓坏了,所以没得法子把这胤礽又提出来当挡箭牌。
可这胤礽还不好好表现,比以前更加的跋扈,更加的变本加厉。
没得法子这挡箭牌使唤多了,对康熙的威胁更大,得,又把这胤礽给踢出了局,一家伙就幽禁起来了,彻彻底底的被康熙抛弃了,到死都没有剪除这禁闭。
等到胤礽长大以后,做了许多让康熙很生气的事情,康熙确实很疼胤礽,但是一直任由他这样下去注定没有好结果,最后康熙下诏废除胤礽太子之位。
胤礽被废除太子三年后,康熙的气也消了,此时太子之位一直空着,而宫中的皇子们因此也不安分。康熙考虑了许久,最后还是决定恢复立胤礽为太子。这一次胤礽在朝中结成太子党派,彻底惹怒了康熙,因此康熙第二次下令废除太子,最后胤礽死在囚禁所里。
-----
网友解答:
-----
在《雍正王朝》中,为了突出胤禛的个人能力,过于“丑化“了胤礽
。一代英主康熙精心培养四十余年的接班人。如果是个扶不起来的阿斗,不仅是对胤礽的轻视,也是对康熙的侮辱。综合各方面因素的考量。胤礽都是合格的太子。唯一错误就是康熙太长寿
。
清史对胤礽的描写已经淡化。而朝鲜实录对胤礽的记录却依然存在,而且评价颇高。应该说,
早年的康熙对胤礽十分爱护。精心栽培,康熙自己没有享受过父爱。所以给予胤礽极大的感情。可谓是父爱满满,也是个人的情感寄托。
而在康熙的栽培下。胤礽也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水平和能力,
朝鲜使臣在给朝鲜国王的报告里,对于胤礽有极高的赞誉。而胤礽后来的变“坏“也是康熙给惯出来的。
自古焉有四十年太子乎?无论胤礽是否说过这句话。但这绝对是胤礽内心深处的真实写照。换成谁,都得“疯“。谁也等不起。
老爹啊,你太能活了。康熙一废太子,出现“九子夺嫡”这样的局面绝不是康熙帝所愿意看到的局面,所以不得不复立太子胤礽(权宜之计
)当出现废黜太子这样的重大政冶事件时,即意味着康熙帝一生政冶布局的彻底失败。
胤礽一岁被立为太子,36岁被废。
原因就是胤礽等不急了,就算他等得,他麾下那些利益集团也等不得。胤礽再低调,再内敛,也必将聚集一些朝臣宗室。不结党也得结了。毕竟还有数十个弟弟虎视眈眈。而皇权和储君的地位是天然矛盾的
。太子过于精明会被认为是觊觎皇帝之位。而过于平庸则被认为是没有能力。左右为难。胤礽大概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逼疯的,“帐殿夜警“不过是康熙的一个借口。
而胤礽被废而复立,也就彻底破罐子破摔。父子相疑就是常态了,但康熙对胤礽还是很有感情的,只是圈禁而已。
临终时大概也应该有话告诉雍正,不得加害胤礽,所以胤礽得以善终。康熙最终也对这个儿子彻底地失望了。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
网友解答:
-----
电视剧《雍正王朝》顾名思义,是以雍正为主角的,主要讲述的是雍正即位的经过及其即位后的历史功绩。因此,把废太子胤礽设定为一个“扶不起的阿斗”。实际上,真实历史中的胤礽并没有那么“烂泥扶不上墙”。相反,由一些史籍记载来看,胤礽各方面还是比较优秀的。
废太子、理密亲王胤礽,清圣祖(康熙)次子、嫡长子,康熙十三年阴历五月出生,生母为清圣祖原配、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康熙十四年阴历六月,刚满周岁的胤礽被父亲清圣祖正式册立为皇太子,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明立的皇太子。清圣祖对于这位自己亲手册立的皇太子是寄予了无限厚望的。自幼亲自培养,择名师教育,一心想把儿子培养成一代明君。根据相关史料记载,胤礽自幼聪慧好学、文武兼备,不仅精通诸子百家经典、历代诗词歌赋。而且,对于满洲传统的弓马骑射也颇为精通。长大成人之后,胤礽又多次代父亲清圣祖主持祭祀,并在清圣祖出巡、亲征期间数次监国,举措总体还算妥当,基本上也都受到了清圣祖的肯定。实际上,胤礽也的确一定程度上帮父亲清圣祖减轻了负担。
那么,为什么胤礽会最终走向被废的命运呢?这与其自身、父亲清圣祖以及一众兄弟有着重要的关联。
首先是自身问题。胤礽尚在襁褓之中就被册立为皇太子,换句话说,整个大清国,除了曾祖母孝庄文皇后和父亲清圣祖,他最大!在这样的背景下长大的胤礽,自幼便养成了唯我独尊的性格,除了曾祖母和父亲,所有人都围着自己转,在胤礽眼中似乎是理所当然的。这种性格的养成,使得胤礽听不进批评和不同意见。随着年龄渐长,甚至对于父亲清圣祖的一些批评,有时候也不太愿意接受了。加之皇太子名分早定,胤礽就等着父亲去世、自己上位,对于父亲的关系也逐渐冷淡。康熙二十九年阴历七月,清圣祖御驾西征期间患病,胤礽与皇三子胤祉赴行宫探病,胤礽面对病中的父亲,居然只是例行公事一般地简单问安便没有下文了,毫无关切之举。这让自幼非常疼爱这个儿子的清圣祖颇为失望,觉得胤礽毫无忠君爱父之念,甚至怀疑儿子巴不得自己病死、好尽早即位。于是,很快便将其遣回京师,只留下了皇三子胤祉。清圣祖事后虽然没有为此处罚胤礽,但是祸根算是就此埋下了,多年之后清圣祖废太子之时,还不忘提及此事,可见在其心中影响之深。
不仅如此,由于清圣祖长寿,加之在襁褓之中即被册立为皇太子,胤礽在皇太子位子上一坐就坐了三十多年,早已急不可耐,甚至喊出了那句著名的“古今天下,岂有四十年太子乎?”什么意思?“爹啊!你怎么还不死啊?儿子我已经在太子位子上等了将近四十年了呀!”这话传到清圣祖耳朵里会起到什么样的效果,可想而知。更何况,经过三十多年的漫长等待,随着年龄渐长,胤礽当初的进取之心也已经被消磨殆尽,倦怠是必然的。而这恰恰又引起了父亲清圣祖的不悦,还没即位就倦怠政务,即位之后还得了?加之胤礽的后期的一些举措的确不合清圣祖之意,为本已存在矛盾的父子关系雪上加霜。
其次是清圣祖的问题。清圣祖对于这个儿子期望值太高,希望儿子能够青出于蓝,实际上这也是父亲的普遍心理。但是,清圣祖能力实在过于强大了,以至于儿子干得多、错得多,怎么着也不能完全让父亲满意,这或多或少是后来胤礽行事偏差的原因之一,被逼迫太甚,反而会适得其反。同时,清圣祖晚年重用其他儿子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康熙三十七年,清圣祖册封皇长子胤禔为直郡王、皇三子胤祉为诚郡王,胤禛、胤祺、胤祐、胤禩为贝勒,并让受封的皇子们参与国家政务,逐步形成了各自的势力和小集团。这对于胤礽而言,是个不小的威胁。在皇太子位子上经历漫长等待的胤礽本就行事出现偏差,这一刺激非同小可,直接导致了胤礽为求自保,行事方面更加偏激,逐渐变得让父亲清圣祖无法容忍,最终导致康熙四十七年胤礽第一次被废。康熙四十八年,复立胤礽之后,清圣祖更是晋封胤祉、胤禛、胤祺为亲王,胤祐、胤䄉为郡王,将胤禟、胤祹、胤禵封为贝子,胤禩恢复贝勒,试图以此促进皇太子与诸皇子之间的团结。可惜,事与愿违,此举不仅增强了皇子们实际小集团的实力,也给复立的胤礽造成了更大的压力,最终导致胤礽行为更加“狂悖”,最终二次被废。
再其次是兄弟的群起而攻之。胤礽之所以能成为皇太子,仅仅是因为他的出身,因为他是清圣祖的嫡长子,并没有什么足以震慑兄弟的。偏偏清圣祖的基因又太好,生出来的儿子一个个都是人精。皇子们随着年龄的增大,对于皇位的觊觎之心也越来越大。由于清圣祖只有胤礽一个嫡子,理论上搞掉胤礽,大家都有机会。于是乎,一场众兄弟对胤礽的群起而攻之上演了,在父亲面前抹黑胤礽,在诸多方面给胤礽下绊子。后期清圣祖对于胤礽的反感,这帮胤礽的兄弟功不可没。而清圣祖大肆重用皇子,也助长了这些儿子的野心。最终,胤礽在众兄弟的群起而攻之之下彻底沦陷,于康熙四十七年第一次被废。胤礽此次被废,更加让一众皇子跃跃欲试,诸子夺嫡已经无法避免。
发现苗头不对的清圣祖为了断绝儿子们的念想,于次年复立了胤礽。但是,潘多拉魔盒已经打开,诸子争储一发不可收拾。胤礽能被废第一次,难道就不能有第二次?于是乎,诸皇子在相互攻讦的同时,也不忘对复立的皇太子胤礽动手,毕竟搞掉了胤礽,他们才真的有机会。胤礽第二次被废实际上只是时间问题,根本无法避免。康熙五十一年,胤礽再次被废,诸子夺嫡正式进入白热化阶段。
综上所述,实际上胤礽并不是能力不行,而是目标太显著。既要让父亲满意,还要逃过兄弟们的明枪暗箭,稍有差池就会陷入万劫不复之境。而胤礽由于自身的一些原因,最终行差踏错,倒在了通往皇位的荆棘丛中。如果胤礽能够顺利即位,也未必就一定不能继续所谓的“康熙盛世”而出现后来的所谓“康雍乾盛世”,只是历史没有如果,历史没有给胤礽这个机会。胤礽最终成为了废太子、理密亲王,被幽禁终老而没能成为皇帝。
-----
网友解答:
-----
持宠而娇,任性妄为。
贪财好色,秉性暴露。
父皇期许,尽置脑后。
宅心不仁,大位难继。
故,自我抛弃,尽失储君立位。
令人扼腕。
#凌远长著#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