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的中国人喜欢围观砍头?他们不会感觉害怕和恶心吗?
为什么古代的中国人喜欢围观砍头?他们不会感觉害怕和恶心吗?
-----
网友解答:
-----
不只是古代的人喜欢围观砍头,现代的人也喜欢看枪毙人。
四十年代,张天佐在潍县县城枪毙土匪头子秦三时,也是万人空巷。那时的秦三已经被挑断了手筋脚筋,被人用油框抬着,他的嘴还能说话。他对着张天佐(当时的国民党昌潍专区专员,保安师师长)大喊:“张司令,你的这一天也快到了。”
五几年,我们老家枪毙张立田时,也有很多人去看的。张立田是土顽,自封为自卫团团长,只要听说一个人是共产党员或者是通共,逮住就活埋。我们那儿解放后他跑了。后来又给小老婆写信,小老婆告发了他,他被抓了回来。
枪毙时,他一开始还喊反动口号,说什么,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后来被扎上了笼子,喊不出来了。
八二年严打时,我们县里开公审大会,我那时上高中,学校也组织学生参加公审大会。那一次,有八九个犯人被判处死刑。公审大会结束后,立即执行。
几辆汽车拉着那几个被判了死刑的犯人去刑场,很多人跟在汽车后面跟着跑。还有一些人知道枪决犯人的地方,早早等在那里看热闹。枪毙犯人时,很多人在看。
不过,看完后,不少人呕吐,有些人吓得睡不着觉 ,说一闭上眼睛,就看到死人的样子,后悔的不行。
大概是九零年,离我们宿舍不远的地方发生了一桩命案,田野里有具尸体。学校里的一些老师去看。有两个刚分到学校里的女老师也去看了。看完后后悔不已,很长时间出于一种崩溃状态,极度害怕,很长时间才恢复过来。
不少人喜欢看热闹,不管什么事情都喜欢围观。而有些人有从众心理,看到别人干什么他也跟着干什么。
不过,看砍人、看枪毙人、看意外死去的人,往往会给人留下很深的心理阴影——害怕。这样的事还是不看为好。
-----
网友解答:
-----
虽然我不知道古人是否真的不怕这种场面,不过他们去现场围观这件事在当时是非常受朝廷鼓励的,地方官员也会鼓励人们去现场观看。在古代,除了斩首,还有暴尸的习惯。斩首后,许多人的尸体被高高挂起,通常挂在城门上。当然,这通常都是十恶不赦的重犯才会享受的待遇。
一、砍头是中国最经典的处决方式,甚至可作为死刑的代名词。
一下砍掉人最重要的器官,可以叫人当场致命,保险,快捷,还可以把头示众。正规的叫法是“斩“,严颜被张飞俘虏后说:“剁头便剁头。“反正也是这意思。
上古时代,斩的刑具往往是斧,那是因为青铜毕竟软些,不够锋利,得做成斧,砍下去才有力度。铁器普及后,刀渐渐在斩刑中唱起了主角,不过刀虽然锋利,却也容易磨损,用起来更需要技巧,一些职业祖传的刽子手也应运而生。
所谓技巧,就是要瞄准犯人颈部的脊椎骨空隙,一刀下去,身首分离,要是砍得不准,就不一定一下子砍断,砍得半死的犯人挣扎呼号,场面自然显得尴尬,有时围观的人群会嘲笑刽子手的。有一种传说,讲清代要求对官位较高的犯人用钝刀,让其多受痛苦,那是不确切的。
历史上谁最早被砍头,恐怕无法考证了,被砍头的知名历史人物,也枚不胜举。
二、为什么古代的中国人喜欢围观砍头?
一、法律讲堂。
古代这种砍头的行为也被称为弃市,这种行为也被称为“皇帝和他的臣民一起抛弃他的意思”。既然如此,那就必须得被普通人看到,这相当于给数百人上了一堂生动的法律讲堂。尽管这种行为是极端的,但它是合法的,甚至是被鼓励的。
二、发泄老百姓的不满。
因为被砍头的大多都是贪官,百姓们之所以会去围观,就是为了想亲眼看着贪官被砍头,以此来发泄自己心中的不满。古人去现场观看还有其它的原因。那就是这些要被执行砍头的人大多都是罪不可赦之人,所以每个人都想表达对这些人的不满。有的是剥削人民多年的贪官,这种人在去刑场的路上百姓们还会朝他丢鸡蛋等垃圾,这间接地让老百姓发泄了他们的不满。
三、对于好人和好官的尊重。
但如果被杀的人是好人或清官,老百姓就会来为这个人送行,必要时也会为他说情,这也是对被冤枉的人的尊重。因此,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只要有砍头,人们肯定会就会去观看。
事实上,现在是一样的。虽然不是当街行刑,但是当有一场火灾或当人们跳楼时,围观凑热闹的人那真是不少。大家都喜欢看热闹,这是现代人的通病。
三、围观砍头不仅仅是中国。
英国国王查理一世在白厅前被砍头之后,围观的人们就蜂拥上前,掏出手绢蘸上血带回家作纪念。可见围观砍头,并不只是中国古代才有,外国有过之而无不及。
英国人以彬彬有礼、温文尔雅著称。然而,他们却特别喜欢看血腥与残忍的场面。古代在伦敦的泰伯恩行刑,都会有大量伦敦市民前往参观。为了方便人们参观,刑场管理当局还专门搭起了观刑台。观刑台上最好的位子,是要卖票的。据资料记载,有时这些位子供不应求。
更为奇葩的是,人们可以正大光明地跟老板请假去看杀人,而且老板不会不批准。为此,英语还有专门的表达法,比如,“去泰伯恩兜风”就是去那里的刑场看杀人,“泰伯恩的庄园领主”指的是行刑手,“泰伯恩的吉格舞曲”则是行刑本身。
结语
围观是一种人性。不光中国人有,全世界的人都有。在法国国王路易十六被砍头的时候,整个刑场人山人海,沸反盈天。还有很多人拿着手绢准备去沾国王流下来的血。当时的欧洲人有一种迷信,认为贵族的血可以辟邪。几年前在法国还拍卖了一条在刑场上沾了路易十六血的手绢。
至于害怕和恶心,古代人的想法与现代人可有很大区别。
-----
网友解答:
-----
鲁讯的小说中,有将蘸了受刑者人血的馒头带回去吃求治病的描写,以讽刺当时国民的麻木。事实上,在古代英国,虽然没有人血馒头治病的传说,也有用被处死人的尸体医治疾病、手绢蘸血作为纪念的习俗。英国国王查理一世在白厅前被砍头之后,围观的人们就蜂涌上前,掏出手绢蘸上血带回家作纪念。可见围观砍头,并不只是中国古代才有,外国有过之而无不及。
英国人以彬彬有礼、温文尔雅著称。然而,他们却特别喜欢看血腥与残忍的场面。古代在伦敦的泰伯恩行刑,都会有大量伦敦市民前往参观。为了方便人们参观,刑场管理当局还专门搭起了观刑台。观刑台上最好的位子,是要卖票的。据资料记载,有时这些位子供不应求。
更为奇葩的是,人们可以正大光明地跟老板请假去看杀人,而且老板不会不批准。为此,英语还有专门的表达法,比如,“去泰伯恩兜风”就是去那里的刑场看杀人,“泰伯恩的庄园领主”指的是行刑手,“泰伯恩的吉格舞曲”则是行刑本身。
至于为什么古代人喜欢围观砍头,个人认为中外的原因都差不多。一是好奇,古代人娱乐方式有限,围观杀头,是再刺激不过的消遣。何况被杀头的人,至少在官方眼里,都是罪大恶极的人,死前他们的罪行已被大力宣扬。能看见这样的人脑袋落地,想必对许多人而言,在满足好奇心的同时,有一种痛快感。至于利用死者的鲜血和尸体,我认为中外都一样,属于迷信。
-----
网友解答:
-----
鲁迅曾在他的文章里多次提到,古代的中国人最喜欢围观砍头。砍头显然并不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而且很容易引起人的不适反应。可是,为什么古代中国人却反而那么喜欢围观砍头呢?
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一、有意宣扬。
老百姓去看砍头,其实首先是政府的一种有意宣扬。
我们来看看,古代政府选择杀头的地方,都是最热闹的地方,比如菜市场这样人来人往的地方。而且,在把犯人押到菜市场去执行砍头之前,政府还会首先把犯人押解到闹市里去游街。敲锣打鼓,穿过一条又一条的街区。
政府为什么要这样做?其实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广而告之,让更多的人来看,让更多的人知道。
政府为什么要让更多的人知道呢?目的就是要让政府的法律被更多人知道。事实上,古代虽然制定了法律,甚至把法律刻在钟鼎等各种器具上面,悬挂起来。或者是写在纸张上到处张贴,布告天下。但是老百姓真正去看的却很少,看了也懂不起。
而如果把罪犯押解到热闹的市场上去砍头,这样一来,就相当于对老百姓进行现身说法,让更多的老百姓明白,这样的行为,就是要被砍头的。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老百姓爱看砍头,其实是古代政府有意宣扬的结果。在这种有意的宣扬中,老百姓逐渐形成了思维定式。只要有杀头的事情,就算政府不宣扬,也要涌去看。
二、报仇雪恨。
这个人被砍头,自然是因为他犯罪。他犯罪,也就是损伤了一部分的利益。比如说杀了人,那么被杀人的亲属,心里自然是极端仇视这些杀人者的。
一些农民起义者,当他们在打天下的时候,就算是开仓放粮,也会损伤那些豪强地主的利益。损伤了豪强地主的利益,他们当然心里就有了仇恨。同时,虽然他们没有对另外的豪强地主开仓放粮,但是他们这样做,也影响到另外一些豪强地主的安全,所以,作为同类人来说,当这人农民起义者被砍头的时候,他们当然也是很痛快的。
就算一些人与被砍头者没有切身利益,但是他们依然是义愤填膺的,依然觉得这是在报仇雪恨。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在古代阶级社会,统治者不但在政治经济上对被统治阶级进行压迫,同时也在思想上对被统治阶级进行压迫。他们会把自己想法,强行灌输给老百姓,最终也就变成了老百姓的一种想法。也就是说,只要统治者认为这个人犯罪了,老百姓也都认为这个人犯罪了。只要统治者认为这个人罪大恶极,老百姓也就认为这个人罪大恶极。统治者认为杀这个人是在报仇,虽然这个人与普通的老百姓本身无仇无恨,但是老百姓也认为这在报仇。
所以,看砍头,就是在快意恩仇,就是报仇雪恨。
鲁迅在文章里,为什么对那些爱看砍头的老百姓进行无情的嘲讽?就是因为这样的人,他们非常愚昧。他们把统治阶级强加给他们的思想,当成自己的思想,自觉地维护统治者的利益,顺服地被统治者统治。如果有仁人志士为了老百姓的利益,和统治者斗争,最后被抓捕砍头的时候,那些愚昧的老百姓,竟然和统治者一样的义愤填膺,甚至还要蘸牺牲者的人血馒头来吃。
这是一件多么让人痛心的事情。
三、恶性张扬。
虽然看砍头的人,和砍头的人,都同是人类。但是,由于人类本身具有竞争性,都想要打败别人,让自己成为人上之人。因此,当看到别人受难的时候,心里就会感到特别的愉快。
举一个例子。有人买了一件东西,觉得自己买贵了,心里非常不痛快,郁郁寡欢。但是,后来当他知道还有人买得比他还贵的时候,他突然就心理平衡了,不觉得这是一件让他郁闷伤心的事情了。
因此,当一个人看见别人被砍头,而他却好好地活着的时候,他心里其实也是非常愉快的。因为他觉得,丢掉性命的是别人,而不是自己。不管怎样,自己还好好地活着。这就是一种人的恶性张扬的表现。
(参考资料:《呐喊》等)
-----
网友解答:
-----
其实围观罪犯被砍头的事情并不仅仅是古代的中国人喜欢看,就连西方人也喜欢围观,只不过行刑的方式有所不同而已,东方是砍头、西方是绞杀,虽有所区别但目的都是一样,都是对罪大恶极的罪犯用法制的形式强行剥夺其生命的权利。
北京有名的“菜市口”就是在公众视野内一个行刑的地方,只要是秋后问斩的罪犯,大多会集中在那里,从事职业的刽子手持吃明晃晃的钢刀,站在旁边等待行刑的指令,当监斩官看到午时三刻已到,就会下令刽子手行刑,这时周边围观的群众则会达到高潮。
如果没有“刀下留人”的救命稻草和奇迹的发生,跪在台上的罪犯就再也没有任何生还的机会。古代的刑罚制度也是多种多样,被杀之人有可能暴尸街头、有可能被悬头示众,至于围观之人有没有不适感,可能第一次观看会有,不过因为好奇心和冷漠的心态,慢慢也就习以为常了。
-----
网友解答:
-----
为什么古代的中国人喜欢围观刑场砍头的呢?我以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在古代的时候,对于广大的平头百姓们来说,甭管是文化生活还是娱乐生活,都是十分缺乏的。那个时候,别说是砍头杀人,就是两狗打架恨不得都会有人看。所以,谁要是能在现场看到过砍头杀人的场面,不仅可以为以后的聊天增添了谈资,还能够成为自己日后在人前炫耀的主要话题。只要和别人坐在一块儿,保不齐就会来上一句:想当初,我就在哪儿哪儿哪儿亲眼看见过砍头杀人的……
此种现象,鲁迅先生在《阿Q正传》中已经有过描写,请看:
“你们可看见杀头么?”阿Q说,“咳,好看。杀革命党。唉,好看好看,……”他摇摇头,将唾沫飞在正对面的赵司晨的脸上。这一节,听的人都凛然了。但阿Q又四面一看,忽然扬起右手,照着伸长脖子听得出神的王胡的后脖窝上直劈下去:“嚓!”
先生的描述,形象吧!
第二,便是好奇心了。即使在古代,对死刑犯都是押往刑场砍头,但是这样的场面也不是随时都有的。由于机会少,能够见到这一场面的人不多,所以也就加重了刑场砍头的神秘性,从而越发的引起人们的好奇心了。
第三,看坏人被砍,以图心中一快。那时,尽管被砍的人未必都是坏人,但是在皇权天授的影响下,帝王说谁是坏人谁就是坏人。哪怕像袁崇焕这样的人,百姓们不也在杀他的时候,都把他当做坏人来对待了吗!所以,在人们的心目中,都会产生这么一个想法:好人他能被砍头吗?于是,也都想到押送犯人的路上扔点儿菜帮子、臭鸡蛋什么的。如果再能看看他们如何被砍头,那岂不更令人大快人心了!
另外,当众砍头,它还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起到杀一儆百的示众作用。因此,官府杀人时也就不会阻碍人们去观看了。而看的人,受上述原因的驱使,哪里还顾得上什么恐惧、恶心,便都争先恐后的抓住这一次机会,前往观看去了!
-----
网友解答:
-----
何止是古代,这样的死刑观礼其实在上世纪90年代还仍然存在,并且是大范围的存在!
古代就不说了,光说上世纪80至90年代,体育场在上万观众的注视下对罪犯宣判死刑,然后大卡车将死刑犯拉到城市郊外的死刑场进行枪决。所谓的死刑场其实谈不上是固定场地,只是每个城市根据不同情况,将城外的一处或几处人烟稀少的地点用作对死刑犯执行死刑的场地。
毕竟你不可能跑到校园的大院里,当着小学生的面去打靶,也不可能跑到居民小区的楼下进行打靶,做这种事只能找一个地广人稀的地方。
但地广人稀,往往也意味着死刑场可以进行大面积的人员聚集,所以在那个年代,当死刑犯被拉往刑场时,还会有大量的观众跟着刑车一块走,或者他们会提前抵达死刑场,提前找一个角度好的位置,来观看死刑犯被枪决。
记得十年前的一部港片电影《灭门》中,张兆辉扮演一个香港黑帮的伪钞犯罪首脑,他就是在内地购买伪钞硬盘的时候被抓,最后被判处死刑。行刑的时候,他就被拉到郊外的一个由体育场改装的刑场,然后再被开枪击毙,执行死刑的时候,体育场四周的座位席上还聚集了大量的观众。
当年电影上映的时候,还有很多观众还质疑为什么可以有这么多的人去观看死刑?但这并不是电影虚构,而是真实的历史现实和现状!
古代有砍头和腰斩,甚至还有更加残忍的凌迟,即便是现代相对人道的枪决,由于要开枪爆头,被子弹命中的死刑犯,他们的脑袋通常会被打成炸开的西瓜,满地都是鲜血和脑浆。
正因为如此,在某部连续剧中,一队军人在观看死刑前被故意安排吃豆腐脑拌辣酱。观礼结束后,再回到食堂的他们看到桌前丰盛的菜肴,再想起刑场上看到地面流满的“辣酱(鲜血)”和“豆腐脑(脑浆)”,他们当场恶心的呕吐不止。
可既然这么恶心,大家为什么还是喜欢去观看死刑?答案其实也是非常实际的:
图个新鲜呗,毕竟大家没看过!
就像很多人喜欢看恐怖片和一些残忍的禁片一样,因为没看过,所以特别想看,甚至还有相当多的人在心理上有这样的猎奇需求,就想追求这样的刺激和感官,那么他们就会一次又一次的前往现场进行观看。
如果每个人都不具备这样的思想,那恐怖片一类的电影市场早就要倒闭了!
不过,除了满足心理上的需求之外,个别人也有着其他另类的需求:
1、倘若是十恶不赦的死刑犯,曾经了解过他们的罪行,且深恶痛绝地希望他们可以尽快得到死刑处理的群众,他们是非常乐意前往现场去观看这些罪有应得的人去接受惩罚的!
例如1948年,在南京大屠杀中,至少杀害211名无辜平民的野田毅和向井敏明,这两个日军百人斩军官在经过审判后被判处枪决。执行死刑的当天,现场围观的人可以算得上是人山人海,当看到二人被爆头,全部面目全非地倒在地上的时候,没有一个人感到恶心和可怕,只会感到大快人心!甚至事后每每想到那样的画面,大家也只觉得痛快!
2、封建残留的思想,人血馒头和吃肉的故事。
在封建时期,由于长期流传馒头蘸人血可以治疗肺病的虚假谣传,很多患病者的家属经常会在刑场出没,他们通过收买行刑人的方式,以在事后获得人血馒头,来救助自家患病的亲人。
当然,最后的结果是大家一块团灭!
更有一些极端者,他们将分食死刑犯的人肉当成治病的药方,或者是发泄愤怒的渠道。所以他们也会经常出没于刑场,来寻找这种如同野兽吞噬的行为。
最具代表性也是最悲剧的人物,当然就是明朝的袁崇焕,除了自己的头颅之外,头部以下的所有部位被围观的明朝群众啃食一空!
-----
网友解答:
-----
不仅仅是古代的中国人喜欢围观砍头,西方人也是这样,每次有砍头的时候,人们都会一拥而上去围观,俗话说得好,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只要有人要被砍头的消息传出去,瞬间所有人都会知道,都会提前去观看。
一般有人要被砍头的话,官府都会提前出一个告示,告知所有人,百姓们都是互相通知,约好在那一天去围观,古人是绝对不会轻易杀人的,一般情况下冤杀的情况是非常少的,所以说能够被判处死刑的,基本全部都是罪大恶极之人,百姓们也都有这样一个意识,所以说他们看到砍头只会拍手叫好,看着解气,一般不会觉得恶心的。
在古时候只要是公开砍头的基本人们都会争先恐后的前去观看,说白了就是去凑热闹去了,而且人人都有好奇心。人们都有这样一个思想,看到大恶之人被砍头,会觉得大快人心,如果邪恶之人不能被惩罚,老百姓才会反感呢。
除此之外还有一点,统治阶级是希望百姓们都去围观的,这也是为什么统治阶级在菜市场问斩一定要在秋后的原因了,因为这个时候看的人多,起到一种威慑的作用,让百姓们都知道做了坏事是要有惩罚的。
无论是哪国的人都有一个看热闹的心理,喜欢八卦,有好奇心,即使是现在,如果公开要处决刑罚,也是会有无数人争先恐后的去观看。也可以这样说,囚犯罪大恶极,这样的人被砍头说明正义得到声张,人们当然会去看了,这符合人们的正常心理。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
网友解答:
-----
围观,无非是看别人笑话,庆幸刀没有落在自己的脖子上。
心理的满足而已。
就像看恐怖片一样,很害怕,头上蒙着被子,瑟瑟发抖地看,他不害怕吗?肯定是害怕的,那他为啥还看?
越怕越看,庆幸那恐怖的东西还没有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来。
就如鲁迅在《藤野先生》中讲到:
出自鲁迅先生作品《藤野先生》。
原文相关部分摘录如下:“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这里,是一种麻木,只有看这些场景才能激发起那些人一点心理的涟漪,感觉兴奋,多巴胺分泌达到峰值。
这是一种病态,但当事人不觉得这是一种病态,乐此不彼。
浑然不知自己在看血腥和杀戮,只知道这能让自己有一点兴奋的感觉。
不论是非,只要不是自己就非常庆幸。
是不是这样的呢?
俗话说嘛:麻子没有长在自己脸上最放心!
就像喜剧小品,当无法针砭时弊的时候,最大的包袱就是演员之间互相贬损,这在行当里还有固有的名词,忘记叫什么了。知道的朋友告诉我谢谢!
但是往往就是你看到那个人比你傻,不如你,你就觉得很舒服。当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这样,但真的占相当一部分人就是这样。
围观,顾名思义,不是一个人才能围起来,观和看同意但有不同,对内为观对外为看。
总有比较自己,庆幸自己的皮袍下面的小还没有被发现。
甚至成为自己的谈资:“老z见过砍t”!
呜呼哀哉,可怜可怜!
-----
网友解答:
-----
“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间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是弄孩子。楼上有两人狂笑;还有打牌声。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鲁迅《小杂感》
↑鲁迅眼光犀利啊,看穿了许多历史表象和人性↑
鲁迅先生的这句话,揭示了一个真理: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
在你看来,或者在你亲身感受很痛苦,很悲剧的时候,在外人来看,不过是一场八卦喜剧,一场笑话,他们对你和你身上的悲剧指指点点,貌似同情,其实只不过是他们用来打发自己无聊的,甚至也是痛苦的生活的一味调剂品。
所以,自古以来,不管是国外还是国内,当众处死死刑犯,是一件真正吸引人的大事!
是一种仪式!老百姓不但喜欢看,而且会疯狂参与其中!
皇帝你要是不给人家老百姓看,那是愚蠢!当众行刑,看着罪犯脑袋滚落在地,不只是能够威慑反对者和潜在的敌人,还能让老百姓过一把瘾,增加老百姓对朝廷的认可度。
还记得
袁崇焕
临刑的场景吗?张岱在《石匮书》里这样描写:“刽子手割一块肉,百姓付钱,取之生食。顷刻间肉已沽清。再开膛出五脏,截寸而沽。百姓买得,和烧酒生吞,血流齿颊”。
↑小编深为袁崇焕感到不值,他要保护的人反而剐了他↑
袁崇焕被押到刑场受寸碾凌迟之刑,围观的京城老百姓们害怕了吗?没有!
非但没有害怕,反而兴奋的簇拥上前,看热闹,鼓掌,叫骂,拍手,喝彩,不止如此,他们竟然还向刽子手出钱买袁崇焕的肉,袁崇焕不但眼睁睁看着自己被一寸寸割肉,而且还要看着自己的肉被围观的老百姓争相买去,直接生吃。
肉割完了,还不够,开膛取出内脏,继续卖给老百姓,大家疯抢,买来内脏之后,和着烧酒生吞,牙齿,脸颊,衣服上都是人血和肉渣。
何其恐怖的情景,只有末世年景才会出现这样惨绝人伦的场面!大明,终归是要亡了。
那么,围观行刑的京城老百姓,何以如此发狂的对待袁崇焕呢?原因其实很简单,这些老百姓被洗脑了,他们受朝廷舆论影响,认定袁崇焕是卖国贼,认定袁崇焕和后金做了秘密交易,要把京城出卖给后金,而后金的恐怖屠城手段,也在京城老百姓间越传越烈。
↑菜市口刑场。斩首对许多老百姓来说,是一场盛大的仪式↑
于是,在恐惧和莫名其妙的爱国狂潮催动下,袁崇焕的死刑,就不再那么简单了,朝廷需要用这场死刑来巩固人心,制造出“人民的敌人”,从而让老百姓同仇敌忾。
可惜,崇祯的算盘还是落空了,李自成攻入京城的时候,那些争着吃袁崇焕肉和内脏的老百姓,并没有站出来抵抗;当多尔衮带领后金部队进入京城的时候,那些对后金满怀刻骨仇恨的爱国老百姓们,反而乖乖做了顺民。
如此看来,不过是一场喧嚣的闹剧罢了,老百姓需要这样的“闹剧”,需要用别人的不幸,来安慰自己也不幸福的生活。
没有卖国贼,就没机会当一下爱国者。
所以,他们怎么会感到害怕和恶心呢?他们反而会坐在茶楼剧棚下,向别人吹嘘自己多么勇敢,吹嘘自己当时就离那颗滚落的头颅距离几寸,那颗头颅的眼睛没有闭上,楞圆楞圆的盯着自己看,但老子没害怕!
↑百多年前的斩首现场↑
这样的谈资,足够支撑十天半个月新鲜劲了,当生活再度回归沉寂和无聊之际,听说菜市口又有新犯人斩首,被斩首的人其中一个好像还是个高官,另一个则是犯下了令人发指的罪行,还等什么,赶紧去看啊,去晚了连站的地儿都没有了。
-----
网友解答:
-----
在古代文化生活比较枯燥,砍头是件大事,国人喜欢看热闹,古今亦然。当然,让民众围观极刑,还有官府起到杀鸡骇猴,教育民众的目的。
砍头也叫处斩,是古代的一种刑法,判决分为立即执行(斩立决)和秋后执行(秋后问斩)两种。
在古代,平常百姓犯法,不过是打个板子,上个木枷,只有那些性质比较严重(杀人放火、不孝奸淫)的大案,才判处罪犯斩刑。
不管什么时代,中国老百姓只要不牵连到自己,都愿意看热闹,尤其遇到这种几年不遇的大案、要案,更成为街头巷尾、茶余饭后谈论的焦点。
一个案子从发生到宣判在老百姓心中并不算完结,就像看故事,看了开头,就想知道结尾。砍头大案也一样,只有等到犯人人头落地老百姓的心里才踏实。
在法场中观刑的同时,还可以品头论足,述说一下自己的观点何乐而不为?如果遇到哪些穷凶极恶、祸害民间的死囚,还可以装成正义之士,朝犯人扔些烂菜叶、臭鸡蛋,甚至啐一口口水多带劲。
至于处刑时的血腥场面,有这么多人在谁还害怕啊!这时,惊奇的心思大于惊怕,大致当成一种娱乐节目来欣赏了。
除了百姓自发的围观,还有一种是官府要求百姓观看,为了是恐吓民众,让他们知道有些罪行犯不得,看到这样血淋淋的例子,以后再遇到就要三思而后行了。
记得上学时,看到鲁迅先生的一篇文章,讲得是“带血的馒头”可以用来治肺痨,遇到杀头行刑时,要准备好馒头,靠近刑台,当人头落地,人血喷出时,热乎乎的药效更好。
当然,现在知道这是愚昧无知的行为,但在古代,像是因为有类似这种需求而来围观砍头的人还是有的。
------------------
推荐阅读:
网友自爆湘雅二医院一医生的黑幕?住一趟ICU,究竟该花多少钱?
诸葛亮坐轮椅手持鹅毛扇的形象是他自己精心设计的还是后世编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