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后和皇贵妃的区别是什么?皇贵妃真的能威胁到皇后的地位吗?
古代皇后和皇贵妃的区别是什么?皇贵妃真的能威胁到皇后的地位吗?
-----
网友解答:
-----
第一位皇贵妃的出现,就是因为皇帝想废后,皇贵妃的起源就注定了这个封号是皇后的头号克星。
皇后为正宫,而皇贵妃就是实际上的“副后”。皇贵妃出现于明朝,在清朝也沿用设立。
明朝时代,“皇贵妃”用于册封皇帝最宠爱的妃嫔,而整个清朝,皇贵妃大多用于追封、或者在宠妃重病之际冲喜。中宫还在,不轻易册封皇贵妃。
后宫妃嫔众多,皇后仅一人,而皇贵妃也仅一人。
若皇后仍在也无特例,皇帝动了册立皇贵妃的心思,必然威胁皇后
。
明朝的皇贵妃,从诞生起就是对皇后的威胁
历史上第一位皇贵妃,是明宣宗朱瞻基的继后孙氏。
孙氏得宠,且为宣宗生育了皇子朱祁镇,而宣宗元配胡氏只有两个女儿。朱瞻基几次三番想要废黜胡皇后,却因满朝文武反对以及张太后的阻止而不得。
可是明宣宗始终不愿亏待了自己的爱妃,怎么办呢?当时皇后之下,众妃之首为贵妃,而贵妃有金册没有金宝,
明宣宗破例赐给孙贵妃金宝,让她像皇后一样同时拥有金册金宝,并且在“贵妃”衔之前加一个“皇”字表示尊贵
。
成为皇贵妃的孙氏,冠绝六宫,之后不久,朱瞻基还是废黜了胡皇后,将孙氏扶上了皇后之位。
之后的代宗、宪宗、神宗、世宗、熹宗等朝都出现有皇贵妃,非常著名的万贵妃与郑贵妃,其实就是皇贵妃之尊。
明朝的皇贵妃,都是当时盛宠无比的存在,可以说,“皇贵妃”三个字在明朝,就是建立在皇后的各种悲哀之上的
。
真正意义上的皇贵妃册封,清朝只有两次
清朝的皇贵妃数量相当多,比如乾隆朝,做过皇贵妃的妃嫔就有7位。几乎清朝历代皇帝的后宫,都有皇贵妃。然而真正意义上的皇贵妃,清朝两百多年也只有两位——顺治帝的董鄂皇贵妃与同治帝的富察皇贵妃
。
与明朝第一位皇贵妃孙氏一样,
清代顺治朝的董鄂皇贵妃,她的出现也让当时顺治帝的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欲哭无泪。
顺治帝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出身科尔沁部,也就是顺治帝之母孝庄太后的母族。然而这个出身高贵而且美丽的皇后,因为喜欢奢侈且脾气很差,更加是因为摄政王多尔衮缘故入主中宫,让顺治帝非常厌恶。
而深得顺治帝欢心的董鄂氏,入宫就晋封为贤妃,仅仅一个多月成为皇贵妃。
甚至在董鄂皇贵妃生子后,顺治帝称:“朕终于有了第一个儿子。”然而实际上,当时的顺治帝已经有好几个其他妃嫔所生的皇子了。
因为董鄂皇贵妃的存在,顺治帝更加不愿多看皇后一眼,最终还是将之废弃。
同治朝,册立阿鲁特氏为皇后之后,
同治帝载淳生母慈禧太后非常不满,认为儿子违背了自己的意思,没有选择自己中意的富察氏,而偏偏选了当年顾命八大臣之一端华的外孙女阿鲁特氏
。
在阿鲁特氏成为皇后之后,慈禧太后也是各种挑刺儿甩脸子,表示自己的不满。而对于富察氏却相当看中,接连册封富察氏为慧妃、皇贵妃,光绪朝仍旧为皇贵妃。
慈禧太后本身就属意富察氏为皇后,所以各种抬举,也就注定了皇后阿鲁特氏的悲哀
。
清朝在皇后之下,设立皇贵妃一人,贵妃两人,以及四妃六嫔与无人数限制的贵人、常在和答应。皇贵妃与皇后一样都只有一位,且位同副后尊贵无比。
按照宗法制嫡庶尊卑来看,皇贵妃再尊贵也还是妾室,皇后终究是正妻。可皇贵妃手中的权柄实在是太大了,与皇后相比只是差了个名分而已。更何况,对于皇后来说,威胁有时候不仅仅是名分,皇后地位并非永恒不变,所谓的“威胁”就是皇帝他动了改变皇后的心思
。
就好像汉献帝刘协与魏王曹操,刘协空有皇帝之名,尊贵又如何,曹操如同悬在其头顶的一把利刃,这才是威胁。
清朝册立皇贵妃,一般都是这么几种情况下:
要么,妃嫔死后追封荣誉;
要么,妃嫔快死了冲喜;
最后一种,就是皇后地位受到了挑战,有人想要改变这种情况。
最后一种也比较复杂,
比如皇后失宠
,典型例子就是顺治朝博尔济吉特氏皇后与董鄂皇贵妃;
比如皇后名存实亡
,典型就是乾隆朝那拉氏继后与令皇贵妃;
而同治朝的情况特殊
,虽然载淳喜欢阿鲁特氏,可是载淳的老妈不喜欢啊,因为老妈喜欢的人没成为皇后,所以老妈不喜欢现在的皇后,也因为老妈不喜欢皇后所以自己也不敢去喜欢皇后。
简单来说,
对皇后而言,除非册封皇贵妃的人要死了或者已经死了,否则自己还好好的,皇帝就要册立一个能够继续以皇贵妃身份存在的人,那就是个天大的威胁
。
-----
网友解答:
-----
谢邀。
皇后是皇帝的正宫妻子,只能一个,统领后宫,母仪天下,身份尊贵。皇后不是什么人都能当的,首先要相貌端庄,仪态万方,且出身高贵,经过多方选拔考核。而且册立皇后要昭告天下,普天同庆,举行隆重册立仪式,成为后宫之首,接受百官朝贺。皇贵妃虽位同副后,但其地位要低于皇后,其出身要经过后宫层层选秀,在各嫔妃中得到皇帝宠爱后才有可能封为贵妃。一般来说,皇后尚在,是不会封贵妃的,而一旦被封为贵妃,就有可能撼及皇后地位,对皇后是有威胁的。
-----
网友解答:
-----
皇后和皇贵妃的区别就是一个是妻,一个是妾。皇贵妃很少能威胁到皇后的地步,很多时候都是搞大批发的安慰奖。
皇后活着的时候,有皇贵妃其实是常态,并不是少见的事情。只有清朝时期康熙的孝懿皇后,乾隆的继后,嘉庆的孝和皇后这三位做皇贵妃的时候,没有皇后在位,还有就是嘉庆生母令懿皇贵妃被封的时候,继后已经名存实亡了。
很多人都觉得历史上第一个皇贵妃是明宣宗的继后孙氏,其实她只是拥有金册金宝的贵妃,并不是皇贵妃,皇贵妃在当时也没有制度化,后来,孙贵妃直接取代胡皇后做了继后。
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拥有皇贵妃头衔的是明代宗朱祁钰的唐皇贵妃,景泰七年【1456】八月册封的,当时并没有皇后在位,朱祁钰的原配皇后汪氏被废,继后杭氏早亡,所以,唐皇贵妃实为后宫第一人,但是并没有做到皇后宝座遭遇夺门之变,被殉葬。
明朝最知名的皇贵妃,也是官方承认的第一位皇贵妃是明宪宗的真爱万贞儿,成化十二年【1476】封贵妃,始加皇,当时,明宪宗的继后王氏还在位呢。
第一个批发皇贵妃的是明世宗朱厚熜,当时他的第三位皇后方氏在位。
嘉靖十九年【1540】阎贵妃薨,朱厚熜就追封身为大皇子生母的阎贵妃为荣安惠顺端僖皇贵妃。同时封二皇子生母王贵妃,还有另一个沈贵妃同时为皇贵妃,一回搞出三个皇贵妃,一个死的两个活的,可想而知,皇贵妃并没有什么含金量。
在之后,皇贵妃就是后宫等级中的一级,仅次于皇后,就是后宫妃子熬资历的一种认证。明神宗、明熹宗都搞过大批发,明神宗封了俩皇贵妃,郑氏和王氏;明熹宗也封了俩,这爷孙封贵妃的时候,皇后都在位呢。
大清最出名的皇贵妃就是顺治的董鄂氏
,当时也是继后在位。康熙的一个孝懿皇后佟佳氏做了八年皇贵妃,在病危时晋封皇后,给了一个安慰奖,一天皇后就死了。
第一个摄六宫事的皇贵妃
清朝第一个摄六宫事的皇贵妃是乾隆的继后那拉氏,乾隆十三年【1748】七月初一晋封皇贵妃,摄六宫事,形同副后,十五年【1750】封皇后,三十年【1765】闰二月不废而废。
第二个摄六宫事的皇贵妃
还是乾隆的,令妃魏佳氏,在乾隆三十年【1765】五月初九晋封皇贵妃,摄六宫事,形同副后。后来儿子立太子,魏佳氏追封皇后。
清朝的皇贵妃大批发
雍正的敦肃皇贵妃年氏、乾隆的慧贤皇贵妃高佳氏、纯慧皇贵妃苏氏这些都是临终安慰奖,是丈夫封的,被封的时候皇后都活得好好的。
乾隆还追封了哲悯皇贵妃富察氏、淑嘉皇贵妃金佳氏两个死皇贵妃。
嘉庆的恭顺皇贵妃钮钴禄氏、和裕皇贵妃刘佳氏,前者被咸丰尊封,后者被道光尊封
那些追封的死皇贵妃
像康熙的悫惠皇贵妃佟佳氏、敬敏皇贵妃章佳氏都是雍正追封的。
康熙的纯怡皇贵妃瓜尔佳氏、雍正的纯悫皇贵妃耿氏都是乾隆追封的。
乾隆的庆恭皇贵妃陆氏是被嘉庆追封的。
再后来,道光、咸丰、同治、光绪时代,皇贵妃更是成了地摊货,只要熬资历能活就行,每次轮班升职,总有一天会升到皇贵妃的。
高级妾而已。
就是这样。
-----
网友解答:
-----
清朝未入关之前,后宫制度尚未明确,对于皇帝妃嫔仅以民族传统以
“福晋”
称呼。清朝入关以后的顺治十五年,顺治皇帝决定
“采礼官之议”
,设
“夫人”、“淑仪”、“婉侍”
等前明王朝后宫的
“六局一司”
制度。
但,该制度虽已议定,却并未真正实行。
康熙皇帝继位以后,创设后宫制度,并予以逐步完善。
《清史稿·列传一·后妃》有载:
康熙以后,典制大备。皇后居中宫;皇贵妃一,贵妃二,妃四,嫔六,贵人、常在、答应无定数,分居东、西十二宫。
由此,创设了皇后为后宫之主,皇贵妃领衔妃嫔的
“八级”
位分后宫制度。
也就是说,在康熙朝创设并沿用后世的后宫等级制度中,后宫主要分为两大阶层,一是皇后,乃系后宫之主,相当于皇帝于前朝的
“扛把子”
位置;皇后之下皆为妃嫔,都是皇帝的妾室,而这些妾室的
“领头人”
即为皇贵妃。
皇后,乃系皇帝唯一的正室;而皇贵妃则是皇帝众多妾室中的一员,只不过为妾室之首。
按照清朝后宫制度,皇贵妃乃系最靠近皇后之位的妃嫔,如果按照
“循序而进”
的晋升方式,皇贵妃成为皇后应该是最容易,也是最顺理成章的。
但,事实果真如此吗?皇贵妃这位“妃嫔之首”,到底能不能威胁到皇后的“后宫之主”位置?
我们以具体数据予以说明:
根据对《清史稿·后妃列传》中记载的清朝后宫后妃记载,有清一朝共出现了28位皇贵妃(包括当朝册封、尊封、追封),但只有7位成功升级成为了皇后,这其中还包括3位追封而成的皇后。
也就是说,真正能够从皇贵妃成功升级为皇后的仅有4位,占据百分比仅为14%。
那么,距离皇后之位仅有一步之遥的皇贵妃,面对升级的鸿沟,为何如此难以跨越呢?
在清朝后宫制度中,皇贵妃分有两种,一种是普通封号,仅仅是位分等级,其地位虽然相当于
“副后”
,但也只是
“名誉”
称号,毫无实权可言;另一种则是被授以
“摄六宫事”
之权的皇贵妃,代行皇后之职。
仅被冠以
“名誉”
称号的皇贵妃,基本相当于名誉副主席一类犒赏性或者安慰性位分封号,主要有以下三种晋封情况:
1、病重或病危时,予以“冲喜”或者安慰性质的位分晋封;
2、生前为“贵妃”或者“妃”,薨逝以后被皇帝追封;或者被后世帝王追封;
3、备受皇帝宠爱的妃嫔,予以皇贵妃位分的加封;
因为
“备受皇帝恩宠”
而被晋封为皇贵妃的情况,在清朝仅出现一次,就是顺治皇帝的宠妃——董鄂妃,从
“妃”
到
“皇贵妃”
仅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升迁速度之快、升迁跨度之大,无人能及。
这也是唯一一个
“荣誉性”
皇贵妃真正对中宫皇后造成实质性威胁的案例。
另外,嘉庆皇帝的生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也是在乾隆帝继皇后尚居皇位之位,被加封的皇贵妃,虽然未被明确
“摄六宫事”
,但实际行使了皇后职权。但这种情况出现在乾隆皇帝和继皇后之间爆发
“帝后矛盾”
,继皇后被
“不废而废”
之后,算不上皇贵妃对皇后的实质性威胁。
显然,病重或病危、死后被追封或者尊封的皇贵妃,对于皇后更是没有实质性威胁。
除此之外,还有被赋予
“摄六宫事”
之权的皇贵妃。
清朝历史上第一位被公开赋予该项职权的皇贵妃,出现在乾隆朝,也就是上面所说的乾隆皇帝继皇后那拉氏。
《清实录·乾隆朝实录》有载:
乾隆十四年,四月。辛巳。以册封皇贵妃摄六宫事、并册封贵妃、令妃、舒妃、婉嫔、遣官祭告太庙后殿。奉先殿。壬午。上御太和殿宣制。命大学士来保为正使。礼部尚书海望为副使。持节、册封娴贵妃那拉氏为皇贵妃摄六宫事。
也就是说,在乾隆皇帝原配嫡后孝贤纯皇后崩逝一年零一个月后,乾隆皇帝按照后宫
“循序而进”
的后宫位分递进方式,为册封那拉氏为皇后进行了现行铺垫,晋封其为皇贵妃,并赋予
“摄六宫事”
之权,为皇后册封打下基础。
但这种情况只出现在中宫皇后崩逝以后,用以补充中宫之位,才会出现的情况,更谈不上对皇后的威胁。
所以,皇贵妃在清朝后宫中虽然为妃嫔之首,但也只是皇帝
“妾室”
的一员,和正室——中宫皇后比起来,绝不可同日而语。皇贵妃能够对皇后形成实质性威胁的情况,也仅有一次的出现在顺治朝。但顺治皇帝只有一个,董鄂妃也只有一个。
参考文献:《清史稿·列传一·后妃》、《清实录·乾隆朝实录》、《乾隆朝起居注册》
-----
网友解答:
-----
古代皇后和皇贵妃的区别是什么?皇贵妃真的能威胁到皇后的地位吗?
皇后和皇贵妃,从身份地位上来说,差别很大。皇后是正妻,千挑万选,明媒正娶的正式妻子。后宫主宰,统领后宫,母仪天下,身份非常尊贵。当初皇后的选择,也不是一件很随意的事情。首先出身要高贵,相貌要端庄大方,经过多方选拔考核。皇后一旦被册立后,要昭告天下,普天同庆,还得举行隆重的皇后册立仪式,有文书记录,成为后宫之主,接受百官朝贺。
而皇贵妃,尽管仍然属于妾,一般来说,那也不可能是平民百姓家的女子,而且是皇帝当前最爱,风头正劲,相当于副皇后,备用的正妻。
从现实中来说,皇后是皇帝年轻时候明媒正娶的第一个妻子,但后来逐渐年老色衰。而皇贵妃则是后来晋级的妾,此时仍然年轻漂亮,正是受宠的时候。
我们知道,在封建社会的后宫里,就是一个小社会形态。后宫的女人,和朝廷的官员一样,都是有身份等级、品级的。我们通常说的妃嫔媵嫱,三宫六院,就是这个意思。但实际上,她们的地位是非常复杂的。
一般来说,后宫的女人,从小到大的排列等级至少有十几个等级:
一,秀女,也就是普通宫女,身份最低,没有品级;
二,从八品的承衣、 更衣;
三,正八品的答应;
四,从七品的常在;
五,正七品的才人、美人;
六,从六品的贵人;
七,正六品的小仪、小媛;
八,从五品的嫔;
九,正五品的婉仪、芳仪、芬仪、德仪、顺仪;
十,从四品的荣华;
十一,正四品的婕妤;
十二,从三品的贵嫔;
十三,正三品的昭仪、昭媛、昭容、淑仪、淑媛、淑容、修仪、修媛、修容;
十四,从二品的妃;
十五,正二品的夫人;
十六,从一品的贵妃、淑妃、贤妃、德妃;
十七,正一品的皇贵妃;
最高的才是后宫之主皇后。
在上面这些后宫等级里,不仅名头不同,就连穿衣打扮,佩戴的所有东西都有天壤之别,谁都不能违反。说话要小心翼翼,谨言慎行,做事要如履薄冰,处人要深思熟虑。既不能越规,又不能太老实。稍有不慎,就会招致嫉妒、迫害。
可以想想,一个女人从刚进宫没有任何身份地位的小宫女,一步步晋级成为后宫的皇贵妃,凌驾于所有宫女之上,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皇贵妃,直逼皇后宝座,那也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容貌要绝美,美得让皇帝心醉。其次,家庭要尊贵;让皇帝觉得宠你,也是给他的江山社稷增色添彩。第三,手段要高;一个年轻女子,在后宫成千上万的普通宫女里脱颖而出,让皇帝另眼相待,那就像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买彩票中大奖,容易吗?
杜牧在《阿房宫赋》里有一句话:“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我们可以想见,许多普通宫女,在秦始皇的后宫里,竟然三十六年没有见过皇帝,也没有机会让皇帝能够见到她。可见,后宫竞争的激烈程度,显然比宫外的官场难多了。用李白“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来比喻,一点也不过分。
可就是这么难,仍然有宫女硬是排除千难万难,成为仅次于后宫之主皇后的皇贵妃,直接威胁、剑指皇后宝座。
这时候,皇贵妃能不能取代皇后,成为后宫之主,可谓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这个东风,就是皇帝的一句话,或者是一个念头。
我们在许多宫廷影视剧里看过这样的场景,皇贵妃受宠日盛,和皇后争风吃醋。这时,有些皇后一旦意识到自己皇后位置岌岌可危的时候,往往会放下原来母仪天下的身份,进行绝地反击。不过,由于皇后在宫中的地位特殊,孤独往往是她的现实境遇,她既没有很好的同盟,又没有人给她出主意、想办法。这时候她难免会做出失策的行动。她只有一个办法,在皇帝耳边说一些不中听的话,必然就会使她原来在皇帝心目中“恬静贤淑”的形象大打折扣。而且还会让皇帝觉得皇后是在嫉妒皇贵妃的容貌、才华,在刻意打压皇贵妃。这时候,如果多少加上一点外力作用,皇帝为了后宫平静,天下太平,就会暗中动起废后的念头。皇帝废后的念头一旦有了,这个皇后也就岌岌可危了。因为一个人一旦对另一个人有了成见,是很难改变的。
历史上这种由于皇帝宠爱皇贵妃而废弃皇后的情况非常多。比如武则天、慈禧,不就是由皇贵妃身份篡位成功,成为皇后的吗?还有影视剧《甄嬛传》里的甄嬛,不也是由皇贵妃晋级成为皇后的吗?
要知道,这世界上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什么不可能。
-----
网友解答:
-----
自刘邦登基册立吕氏为皇后,皇后作为皇帝正妻的封号就被正式确定下来了,直至清朝灭亡。明朝宣宗皇帝授予贵妃孙氏金宝,使得贵妃有了皇后才能拥有的金宝,“皇贵妃”之称由她而始。但此时皇贵妃并不是一个正式的封号,直至代宗时期册立爱妃唐氏为皇贵妃,皇贵妃之号自此延续了下来。那么皇后和皇贵妃的核心区别是什么,皇贵妃能威胁到皇后的地位吗?
二者的区别
(
图一 《甄嬛传》台词
)皇后和皇贵妃的最直观的区别就是皇后是妻、皇贵妃是妾,《甄嬛传》中皇后对挑衅自己的华妃说“
皇贵妃可以有,但是母仪天下的人始终只有一个
”很直观的说明了这个问题。
1.地位不同
(
图二
左嘉庆帝继后钮祜禄氏,右咸丰帝继后钮祜禄氏
)妻就是妻,妾就是妾,即使是有了金策金宝,也只不过是一个身份尊贵的妾。到了清朝,皇贵妃有了“副后”之称,甚至在皇后失宠和没有皇后的时候能够主掌后宫,但是根本上的妻妾之分丝毫没变,不过,有一些皇贵妃在得到皇帝垂青后会继立为后,如乾隆帝继后那拉氏、嘉庆帝继后钮祜禄氏、咸丰帝继后钮祜禄氏...皆是从皇贵妃继立为皇后的。
2.待遇不同
(
图三 左光宗生母王氏,右福王生母郑氏
)在明朝时,皇贵妃的数量其实是不定的,可以只有一位,也可以有两位,甚至更多,比如比较有名的光宗生母王氏和福王生母郑氏就曾并尊为皇贵妃,常言道“物以稀为贵”,相比起皇后的独一无二,皇贵妃可就不是了。到了清朝,皇贵妃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升,首先就是名位上,皇贵妃也只能有一位了,在份例上,皇后年薪是1000两,皇贵妃是800两,依旧尽显封建社会等级差异。
皇贵妃是皇后克星?
(
图四
左宣宗废后胡氏,右宣宗继后孙氏
)历史上第一位非正式皇贵妃是明宣宗的宠妃孙氏,她被授予妃嫔不应该拥有的金宝后不久,宣宗皇帝废了皇后胡氏,册立她为皇后,也是自此,皇贵妃有了皇后克星一说。
再到明宪宗时,宪宗皇帝为了宠妃万氏,竟然废了刚刚册立一个月的皇后吴氏,这次因妃废后事件更是将皇贵妃推到了皇后克星的位置,而宪宗的继后王氏在万皇贵妃的淫威下只能委曲求全,哪有皇后母仪天下的荣耀呢?
明朝万历帝郑皇贵妃在时,王皇后也不得不退让。不过,除了这三位皇贵妃能够有如此超卓的地位和影响力,其他的皇贵妃也并不能对当朝皇后形成相当的威胁。
(
图五 左慧贤皇贵妃高氏,右纯惠皇贵妃苏氏。二人皆因重病在皇后在时得以册为皇贵妃
)到了清朝,有了皇后在时不册立皇贵妃的不成文规定,除了那些病重难愈赐封皇贵妃加以抚慰,唯有顺治帝的皇贵妃董鄂氏、乾隆帝的令皇贵妃魏氏、同治帝的慧皇贵妃富察氏是在皇后在位时册立的。
(
图六 从左至右,影视剧中的董鄂妃、令妃、慧妃
)顺治帝为了董鄂氏废博尔济吉特氏皇后为静妃、冷落继后博尔济吉特氏,乾隆帝册立令皇贵妃,对皇后那拉氏不废而废,同治帝的慧皇贵妃富察氏乃是慈禧太后属意的皇后人选,但是拗不过同治帝和慈安太后,但是慈禧太后趁着同治帝病危册立富察氏为皇贵妃,尔后不久,同治帝病逝,皇后阿鲁特氏也暴崩,富察氏在慈禧太后的庇佑下享受着比不差于皇后的待遇。从清朝这三位皇贵妃来说,说她们是皇后克星还真是不夸张。
皇后和皇贵妃都是封建时代的产物,她们中的大部分也只是帝制时代的悲剧,不管身份多么尊贵也改变不了,可悲可叹
。
-----
网友解答:
-----
皇后去世叫崩,皇贵妃去世叫薨。皇贵妃看似低于皇后一个档次,但意义上却是天壤之别。紫禁城的主人理论上只有三位,一位是皇帝,一位是皇太后(或太皇太后),还有一位就是皇后。
所以皇贵妃和皇后对比,一个是妾,一个是妻,一个是臣,一个是主,一个是册封,一个是册立(晋封)
。皇贵妃从册封,宫室,待遇,俸禄,子女,舆服,仪仗,陵园等等远低于皇后。
册立
由于礼仪过于繁琐,这里就不展开一一细说了。以清朝为例,皇后的册立是帝国一等一的大事。礼仪之大仅次于皇帝登极,尊两宫皇太后,甚至比册立皇太子还要重要。
皇帝大婚或者册立皇后,需要告祭天地社稷,祖陵太庙奉先,大典在紫禁城的太和殿举行,皇后由午门,太和门,太和殿中门入,皇帝亲自御太和殿殿阅册宝,王公百官序立,正、副使立丹陛上(来去是梦),宣制官立殿中门左。宣制曰:
“某年月日,册立妃某氏为皇后,命卿等持节行礼。”
赐金银金宝金册,内监送至坤宁宫前,皇后坤宁宫中门出迎,赞礼官宣读册封诏书。完毕诏书送出内宫,礼部官员跪接,由太和门,午门,端门正门出,到天安门龙凤颁诏,礼部官员云朵漆盘跪接,遍诏天下。
皇贵妃率众嫔妃向皇后行六肃三叩头礼。之后中宫统领后宫,为天下之母。册立完毕皇后率后宫前往皇太后处行礼。
如果说册立皇后是国家大事,皇贵妃的册立更倾向于皇家的大事。乾隆朝之前,基本上皇贵妃与诸妃同时册立,还无法显示其尊贵身份。
册立皇贵妃之初,皇帝谴官祭告太庙后殿和奉先殿(妃以下不用祭告奉先殿)。
册立时,将皇贵妃的金册金宝金印抬至太和殿陈设,再由正副使节(大学士)将金银金宝金册礼送至皇贵妃宫门口,皇贵妃身着礼服出迎于宫门内道,在右侧等候,再随引礼女官引就拜位,北面跪。宣赞册封,皇贵妃于宫中向印宝行六肃三跪三叩头礼。
乾隆十三年定,皇贵妃册封之礼太薄,定与册立中宫祭告相同。次日朝皇太后,拜跪甬路左旁(皇后中路)。“
道光三年,谕嗣后封嫔罢祭告,即与妃同日受封亦然,著为令”
。
而之后在皇贵妃受旨的情况下,可以帮助皇后或者在没有皇后的情况下协理六宫,
也就是所谓的“位同副后”。
宫室
紫禁城前朝后寝,前殿后宫。皇帝居乾清宫(雍正改居养心殿),皇后居坤宁宫。中有交泰殿,取乾坤交泰之意。
而皇贵妃则别居他宫,
其实原则上皇贵妃也有指定的宫室,那就是翊坤宫,在坤宁宫西侧。翊坤两字本身就有协助坤宁的含义。
皇帝改居养心殿后,皇后侍寝住养心殿后边的东厢体顺堂,而皇贵妃侍寝只能大红毡子裹着送到西厢燕喜堂,这就是为什么慈安(国母)被称为东宫皇太后,慈禧(圣母)被称为西宫皇太后。
子女
中宫出者,皇子为嫡皇子。明朝册皇嫡长子为太子储君(无嫡立长),女为公主。清朝秘密立储制,由于中宫所出嫡子(康熙之后)经常夭折或未活到成年,一旦确定庶子为继承人的话,可能会册封或追封其母妃为皇后(案例如乾隆之令妃),比如乾隆十五皇子永琰由庶改嫡。或由嗣君追尊母妃为先皇后。当然清朝因为秘密立储在国本的问题上显得比明朝乱。
清朝皇后所生女儿为固伦公主,地位极高,礼节上低于和硕亲王,在多罗郡王之上(成败皆空)。
皇贵妃的儿子为庶出,明朝庶出皇子一律封为亲王,赴国就藩。清朝庶出皇子爵位根据能力,表现则在亲王与辅国公之间。但皇贵妃生的皇子因为子凭母贵,还是会授予相当高的爵位,如果庶子继承皇位,尊生母为先皇后,加谥号。
比如康熙皇帝的第十子爱新觉罗·胤䄉,他的母亲是遏必隆之女钮祜禄氏,妥妥的贵妃级别(温僖贵妃),康熙四十八年康熙第二次册封诸子时,胤䄉被封为多罗敦郡王,雍正即位后也要给他留三分面子。
清朝皇贵妃的女儿为和硕公主,低于固伦公主爵位,对比为郡王礼节。但也有和硕公主加恩晋封为固伦公主的案例(乾隆十女,嫁丰绅殷德)。
丧葬
皇后去世称崩,曰大行皇后
。皇后崩,辍朝,亲祭,帝服缟素十三日。除皇太后外,皆成服,截髪辫。召见及引见大臣俱在便殿,两月后升殿视朝。内外诸臣皆齐衰。朝会乐悬而不作(太过繁琐不展开了)。遗诰于天下,内外各官百日不作乐,不嫁娶,军民二十七日不作乐,臣民摘冠缨,命妇去装饰,加谥号,配享太庙。金棺奉安,由皇子主持丧仪。
皇贵妃去世称薨,皇帝辍朝五日,素服十日。
命所出皇子公主持服,其他皇子去冠纬,公主,皇子福晋去簪珥。届时入金棺奉安,命王公大臣办理丧仪。
在陵寝上,帝后神位奉安于隆恩殿宝座南向,皇贵妃的牌位可以同殿,位于西旁东向。
明朝皇后与皇帝共同安奉与陵墓的地宫内(同葬),而皇贵妃则要在陵墓东西以竖井的形式下葬(也有疑似葬于地宫的案例),被称为东井,西井。
(明陵东井)
清朝皇后在皇帝之前去世的,梓宫入葬地宫。皇贵妃于皇帝之前过世的,赐葬陵墓可以安奉于地宫,未赐葬者安奉于妃陵园。过世于皇帝之后的,卑不动尊,皇后于帝陵周边单独建后陵,妃则安葬于妃陵园。
(咸丰帝慈安慈禧定东陵)
冠服及仪仗比较复杂和繁琐(请选择阅读)
(清朝为例)皇后朝冠,冬用薰貂,夏以青绒为之,上缀朱纬。顶三层,贯东珠各一,皆承以金凤,饰东珠各三,珍珠各十七,上衔大东珠一。朱纬上周缀金凤七,饰东珠九,猫睛石一,珍珠二十一。后金翟一,饰猫睛石一,珍珠十六。翟尾垂珠,凡珍珠三百有二,五行二就,每行大珍珠一。中间金衔青金石结一,饰东珠、珍珠各六,末缀珊瑚。冠后护领垂明黄绦二,末缀宝石,青缎为带。
乾隆孝贤纯皇后
吉服冠,薰貂为之,上缀朱纬。顶用东珠。
金约,镂金云十三,饰东珠各一,间以青金石,红片金里。后系金衔绿松石结,贯珠下垂,凡珍珠三百二十四,五行三就,每行大珍珠一。中间金衔青金石结二,每具饰东珠、珍珠各八,末缀珊瑚。
耳饰,左右各三,每具金龙衔一等东珠各二。
朝褂之制三,皆石青色,片金缘:一,绣文前后立龙各二,下通襞积,四层相间,上为正龙各四,下为万福万寿文。一,绣文前后正龙各一,腰帷行龙四,中有襞积。下幅行龙八。一,绣文前后立龙各二,中无襞积。下幅八宝平水。皆垂明黄绦,其饰珠宝惟宜。
朝袍之制三,皆明黄色:一,披领及袖皆石青,片金缘,冬加貂缘,肩上下袭朝褂处亦加缘。绣文金龙九,间以五色云。中有襞积。下幅八宝平水。披领行龙二,袖端正龙各一,袖相接处行龙各二。一,披领及袖皆石青,夏用片金缘,冬用片云加海龙缘,肩上下袭朝褂处亦加缘。绣文前后正龙各一,两肩行龙各一,腰帷行龙四。中有襞积。下幅行龙八。一,领袖片金加海龙缘,夏片金缘。中无襞积。裾后开。馀俱如貂缘朝袍之制。领后垂明黄绦,饰珠宝惟宜。
龙褂之制二,皆石青色:一,绣文五爪金龙八团,两肩前后正龙各一,襟行龙四。下幅八宝立水。袖端行龙各二。一,下幅及袖端不施章采。
龙袍之制三,皆明黄色,领袖皆石青:一,绣文金龙九,间以五色云,福寿文采惟宜。下幅八宝立水,领前后正龙各一,左右及交襟处行龙各一。袖如朝袍,裾左右开。一,绣文五爪金龙八团,两肩前后正龙各一,襟行龙四。下幅八宝立水。一,下幅不施章采。
领约,镂金为之,饰东珠十一,间以珊瑚。两端垂明黄绦二,中贯珊瑚,末缀绿松石各二。
朝服朝珠三盘,东珠一,珊瑚二,佛头、记念、背云、大小坠珠宝杂饰惟宜。吉服朝珠一盘,珍宝随所御。绦皆明黄色。
采帨,绿色,绣文为“五穀丰登”。佩箴管、縏袠之属。绦皆明黄色。
朝裙,冬用片金加海龙缘,上用红织金寿字缎,下石青行龙妆缎,皆正幅。有襞积。夏以纱为之。
皇贵妃朝冠,冬用薰貂,夏以青绒为之。上缀朱纬。顶三层,贯东珠各一,皆承以金凤,饰东珠各三,珍珠各十七,上衔大珍珠一。朱纬上周缀金凤七,饰东珠各九,珍珠各二十一。后金翟一,饰猫睛石一,珍珠十六,翟尾垂珠,凡珍珠一百九十二,三行二就。中间金衔青金石结一,东珠、珍珠各四,末缀珊瑚。冠后护领垂明黄绦二,末缀宝石。青缎为带。吉服冠与皇后同。
金约,镂金云十二,饰东珠各一,间以珊瑚,红片金里。后系金衔绿松石结,贯珠下垂,凡珍珠二百有四,三行三就。中间金衔青金石结二,每具饰东珠、珍珠各六,末缀珊瑚。耳饰用二等东珠,馀同皇后。朝褂、朝袍、龙褂、龙袍、采帨、朝裙皆与皇后同。
领约,镂金为之,饰东珠七,间以珊瑚。两端垂明黄绦二,中贯珊瑚,末缀珊瑚各二。
朝服朝珠三盘,蜜珀一,珊瑚二。吉服朝珠一盘。绦明黄色。
总结:
自明宣宗朱瞻基册立孙氏为皇贵妃后,便有了后宫中高于贵妃,低于皇后的这一皇贵妃等级。而且这个等级的名额和皇后一样,只有一人。
虽然皇贵妃是最高等级的妾,不是皇帝的嫡妻。但她的身份依然凌驾于后宫众嫔妃之上,是皇后一人之下的第二尊贵身份。
皇贵妃和皇后之间虽是一步之遥,但同时也是差之千里。皇贵妃要定期觐见皇后,皇后的生日千秋节则率嫔妃公主命妇前往交泰殿向皇后行礼。皇后则主持后宫,匡扶皇帝,教育皇子,代表天下妇女祭祀先蚕,母仪天下。
但皇贵妃还是有非常大机会由侧室晋升为继皇后的,清朝也不乏这种案例。同时皇贵妃位同副后,一定是深得皇帝宠爱的,皇后见面也要给她留足七分面子,但也一定是皇后心中最敌视的对手。至于俸禄就不做细谈了,到了那个位置,钱无所谓了。
来去是梦 成败皆空
感谢您的阅读
欢迎您的关注
图片来源于网络
您认为呢,欢迎讨论
-----
网友解答:
-----
谢邀:古代皇后和皇贵妃的区别是正房和偏房的区别,如同普通百姓的大老婆、小老婆的区别一样的。
至于贵妃会不会影响皇后的身份、地位的问题,这就要看皇后的威信和姿色。
最主要的是皇帝对皇后和皇妃的态度,皇帝喜欢皇后,自然皇妃没有造成对皇后威胁的机会。如果皇帝特别喜欢皇妃,并且皇妃比皇后漂亮,同时善于利用受宠的条件,有野心的皇妃容易威胁到皇后的身份和地位,甚至威胁到皇后的生命,古时候的事例不少,大多数师友都知道的,我就不再废话了。谢谢!
-----
网友解答:
-----
皇后是妻,妃子是妾,古代小妾其实就是男人的女奴隶,除了个别及其特殊的存在,一般都不可能威胁到皇后的地位。
皇后是妻,皇妃是妾
现在很多人都羡慕古代人三妻四妾,其实并没有,古代是一夫一妻制,每个男人只有一个妻子,其余的都是小妾,小妾的地位很低,说句不好听的,那就是男主人买来的女奴隶,而妻子是家里的女主人,奴隶怎么能够威胁主人的地位呢?皇宫中的皇后就是皇帝的妻子,而妃子们其实就是小妾,所以正常情况下,皇妃没资格威胁到皇后的地位,妃子在皇后面前就是个任打任骂的臭妹妹。
无论有权有势还是倾城倾国的,妃子都比不上皇后
我们将皇帝的妃子分成两种类型,谈谈与皇后的差距。
第一,有权有势的妃子,皇帝拉拢臣子的产物
。
皇帝为了和皇朝的老二老三们拉好关系,以血缘为纽扣的合同是最好的拉拢方式,因此皇宫中有部分妃子是家里有权的大小姐,然而,皇后之所以能成为皇后,不单单因为她长得好看、贤惠得体,更重要的是皇后即便不靠皇帝,本身就有家族势力支撑,这是她能成为皇后的主要原因之一。皇后作为天字第一号白富美,又有家庭势力又有皇朝规则撑腰,妃子即使是家里有权也比不上她。
第二,长得好看的妃子,皇帝兽性大发的产物。
皇宫中部分妃子,是因为皇帝自己真的喜欢,再或者,皇帝某天对宫女那啥,而宫女又给皇帝生了孩子,这样的宫女也会被封为妃子。这些长得好看又没有权势的妃子,只能安安心心的当个小女人,不存在与皇后争权的机会。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古代的规则上来说,亦或者从利益关系分析上来说,一般情况下妃子都没有资格威胁到皇后的地位。
当然啦,凡事都有例外,比如说明宪宗朱见深,这个皇帝一生只爱一个人,万贞儿一顿撒娇就让朱见深废了皇后,然这种情况只是极少的特例,不能将其当作常态。
-----
网友解答:
-----
皇后与皇贵妃的区别,通俗来讲就正妻与高级妾的区别。皇后是后宫之主,统领整个后宫;皇贵妃其实相当于副皇后,位于皇后一人之下,其他后宫嫔妃之上。
那么皇贵妃是否能威胁到皇后的地位吗?这个怎么说,一个正的,一个副的,两者关系肯定是有一定的威胁,但是要说大不大,其实看具体情况,一般来说问题不大。
皇贵妃的由来及发展历程
皇贵妃这种嫔妃职称发展比较晚,起始明朝,清朝沿袭,在皇后之下设皇贵妃一人。明朝时期,“皇贵妃”用于册封皇帝最宠爱的妃嫔,而整个清朝,皇贵妃大多用于追封、或者在宠妃重病之际冲喜。中宫还在,不会轻易册封皇贵妃,意义跟明朝不同。
历史上第一位皇贵妃是明宣宗朱瞻基的妃子孙氏。朱瞻基是朱棣的嫡长孙,颇受爱重,在朱瞻基为皇长孙时,孙氏就与朱瞻基情投意合。朱瞻基即位后,册封孙氏为贵妃,胡氏为皇后,依例贵妃只有金册,没有金宝。(金册就是记载立后文献的诏书;而金宝也是皇后的御用印章,与皇帝的玉玺有点像)
因朱瞻基宠爱孙贵妃,破例让她得享像皇后一样的金册金宝,并且在“贵妃”衔之前加一个“皇”字表示尊贵,“皇贵妃”一称由她而始。
不久,宣德帝以胡皇后无子,皇贵妃孙氏育有朱祁镇而废掉胡皇后,改立皇贵妃孙氏为皇后。
明朝后面的代宗、宪宗、神宗、熹宗、世宗等皇帝都有皇贵妃的出现,其中就有非常著名的万贵妃与郑贵妃。
清朝的皇贵妃相比明朝而言,那数量相当多
,皇贵妃就跟大批发一样颁发。比如乾隆朝,做过皇贵妃的妃嫔就有7位。几乎清朝历代皇帝的后宫,都有皇贵妃。
清朝在皇后之下,设立皇贵妃一人,贵妃两人,以及四妃六嫔与无人数限制的贵人、常在和答应。
清朝册立皇贵妃,不同于明朝,一般有这么几种情况:
其一,妃嫔死后追封荣誉;其二,妃嫔快死了冲喜;其三,皇后失宠,地位受到挑战。
前面两种情况并没有什么威胁皇后的地位可言的。最后一种明显对皇后地位有一定的威胁,典型例子就是顺治朝博尔济吉特氏皇后与董鄂皇贵妃。
与明朝第一位皇贵妃孙氏一样,清代顺治朝的董鄂皇贵妃。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出身高贵美丽,因为喜欢奢侈且脾气很差,更加是因为摄政王多尔衮缘故入主中宫,让顺治帝厌恶而失宠。
而董鄂氏深得顺治帝的欢心,入宫就晋封为贤妃,仅仅一个多月成为皇贵妃。因为董鄂皇贵妃的存在,最终还将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废掉。
还有一种情况:摄六宫事的皇贵妃,
这是嫔妃后宫位分递进方式,先晋封其为皇贵妃,并赋予“摄六宫事”之权,为以后册封皇后进行铺垫与打下基础而已。典型就是乾隆朝那拉氏继后与令皇贵妃。一般在中宫皇后去世后,用以补充中宫之位,所以这种皇贵妃谈不上对皇后的威胁。
简单来说,对清朝皇后而言,册封皇贵妃的人要死了或者已经死了,这种是无任何威胁的,但是如果皇后好好的,皇帝就要册立一个能够继续以皇贵妃身份存在的人,那就是个威胁皇后的存在,但是在清朝历史上这种情况也只有顺治帝的董鄂妃一人
。
皇后地位并非永恒不变,因为皇后被废或者去世,皇贵妃才有接任皇后,所谓的“威胁”就是皇帝他动了改变皇后的心思。当然皇后被废,是一件大事,往往也不是皇帝一个人的意见说得算。
总的来看,皇后是正妻,皇贵妃说到底就是高级妾,位于妾室之首。一个正皇后一个副皇后,权利差别还是很大的。皇贵妃对皇后威胁关系肯定有的,但是问题不大。
-----
网友解答:
-----
不管是历史渊源还是实际地位,皇贵妃都很难和皇后相提并论,更不要说威胁到皇后的地位了。
二者的历史渊源
中国的皇后制度缘起于奴隶制时期的夏王朝,当初大禹之子启继承父位,建立夏朝之后,其妻子就被世人称作“夏启后”。从夏朝开始,一直到清朝灭亡,皇后一直都是国家最高统治者正配夫人的称号,而且是一种象征,内事五枚、母仪天下。
皇贵妃这一称号相对于皇后而言,起源就比较晚了。明宣宗朱瞻基即位后,一方面想要给自己最宠幸的妃子孙氏一个高贵无比的封号,另一方面皇后的位子已经有胡氏母仪天下,所以明宣宗就创造了一个皇贵妃的称号给自己的宠妃,并从此一直沿用了下来。
二者的地位象征
在中国古代,皇帝被认为是上天之一,人间的九五至尊,所以必须要高出所有人一个等级,而皇后在设立之初,人们觉得叫做“皇妻”的话,“妻”和“齐”谐音,不就和皇帝成为一个等级了吗?所以改称“皇后”,意思是皇帝之后的第一人,又号称“母仪天下”。
皇贵妃相比于皇后而言,还是要低上几分,毕竟只是皇帝的妃子,而皇后则是皇帝的正宫。如果按照普通老百姓的身份来说,那么皇后就相当于是正妻、原配夫人,而皇贵妃就是丈夫最宠爱小妾,不管是名分还是地位,二者都不可同日而语。
另外一点,根据明清时期的后宫等级来说,皇后同样是一家独大,其次才是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以及最低一级的答应。再者,封建皇帝对于皇贵妃的分封大多是以喜欢为标准,也没有太多的仪式和礼仪;皇后则不同,古代皇后的废立之事比起皇帝废立和储君废立丝毫不差,同样是国家的头等大事,除非皇后真正失德,不能轻易去妄言废立,二者根本不是一个级别。
------------------
推荐阅读:
每天用淡盐水洗脸半年了,朋友都说我怎么变老了,这是怎么回事?
支付宝上的“相互宝”如果可以帮父母加入,但每年分摊额将提高到1000元,你愿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