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时期中国盛行的昆仑奴究竟是怎样来的?
唐朝时期中国盛行的昆仑奴究竟是怎样来的?
-----
网友解答:
-----
昆仑奴是黑人,曾被当成“动物”抓来中国。唐朝的有钱人,对他们趋之若鹜。凡是巨富之家,必有昆仑奴。可昆仑奴又矮又丑,还不穿衣服,为何唐朝贵族都抢着要?
据《岭外代答》记载
,昆仑奴来自一个海岛,头发是卷曲的,皮肤是黝黑的,只要用食物引诱,就能抓住他们,一抓就是千万,可以卖去当奴隶。
“西南海上有昆仑层期国,连接大海岛,……海岛多野人,身如黑漆,拳发,诱以食而擒之,动以千万,卖为蕃奴。”(《岭外代答》卷三)
无独有偶,《旧唐书》里对昆仑奴的外貌,也有相同的记载。
据《旧唐书》记载
,昆仑奴居住在
林邑
的南边,头发是卷曲的,身体是黝黑的。
“在林邑以南,皆卷发黑身,通号“昆仑”
。(《旧唐书·南蛮传》)
从
唐代的昆仑奴俑
来看,昆仑奴大多身材矮小,不穿上衣,只穿个羊皮短裤。
唐朝贵族、富豪对他们趋之若鹜,只要是因为昆仑奴大多性情温良,踏实耿直,认准了主人,就会忠心耿耿。
据学者考证,唐朝人根本不区分奴隶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只要是长得黑,都会把他们叫做 “昆仑奴”。
但时至今日,我们不禁要问,盛行于唐朝的昆仑奴,到底来自哪里呢?
这个问题,至今没有统一答案。
第一种说法:昆仑奴来自北非。
柏杨
在《中国人史纲》中写道:
“内有东西方四十余国侨民,包括源自非洲来的黑人(昆仑奴)。”
可见,在一些学者的眼中,唐朝时期盛行的昆仑奴,就是非洲黑人。
这一说法,也有一定的道理。
毕竟,唐朝时期的长安城,堪称国际大都市,拥有各色人种,黑人也并不少。
第二种说法:昆仑奴是东南亚人。
因为史料明确记载,昆仑奴生活在海盗上,并且身材矮小,所以,也有不少人认为,昆仑奴应该不是非洲黑人,而是尼格里托人。
尼格里托人,是小黑人,他们一直生活在马来半岛以南的诸海岛上。
这种说法,同样有一定的道理。
因为,古代的中国人,将凡是在半岛上统治这些小黑人的国家,称为“昆仑之类”。
这个地方的人,同样皮肤黝黑。
第三种说法:昆仑奴是印度人。
之所以认为昆仑奴是印度人,和谭嗣同有关。
谭嗣同是戊戌六君子之一,他的朋友写了一篇游记,里面提到“希玛纳雅山”(即喜马拉雅山)即“昆仑”。
而印度,恰好位于喜马拉雅山以南。
有人据此认为,昆仑奴是唐朝人对印度人的称呼。
持这种观点的人,还称:昆仑奴在唐朝的身份,有狮奴象奴扮演、僧人弟子。
这2种身份,都和佛教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佛教的发源地,就是古印度。
第四种说法:昆仑奴是来自中国西部昆仑的原住民。
除了上述3种说法外,还有人认为昆仑奴是中国人。
在我国西部,有一座山叫做昆仑山,因此有人认为“昆仑奴”,就来自于昆仑山。
持有这种说法的人,是把“昆仑奴”中的昆仑,当成了现代的昆仑山。
他们认为昆仑奴,是昆仑山的土著居民,跟随丝绸之路进入到唐朝的长安地区。
以上4种观点,你认可哪一种呢?
就我个人而言
,我更倾向于认定昆仑奴主要是东南亚人,可能夹杂着部分北非、印度人。
我做出这样的推断,并非信口开河,而是结合了史料和唐朝文物。
我的理由如下:
第一,在关于东南亚的历史文献中,有许多关于昆仑黑人的记载。
“昆仑”一词,在中国古代的含义,不止是指昆仑山,还特指黑色的东西。
目前,有很多唐朝出土的昆仑奴陶俑。
这些陶俑,大多肤色棕黑,远比其他黄种人陶俑要黑得多。
昆仑奴的服饰,上半身几乎不穿衣服,下半身则穿着皮短裤。这种装扮风格,明显居住在炎热地区。
由此推断
,昆仑奴是中国昆仑山土著居民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从天气来看,东南亚的天气炎热,和昆仑奴身上的服饰比较契合。
此外
,唐朝提及东南亚的文献,大多直接提到了昆仑奴。比如:
《旧唐书·林邑国传》:“自林邑已南,皆卷发黑身,通号为昆仑。”
《旧唐书·真腊国传》:“真腊在林邑西北,本扶南之属国,昆仑之类。”
《新唐书):“盘盘,在南海曲,北距环王,限少海,与狼牙修接,自交州海行四十日乃至……其臣日勃郎索滥,曰昆仑帝也,日昆仑勃和,日昆仑勃谛索甘,亦日古龙。古龙者,昆仑声近耳。”
上述文献记载,足以说明,在东南亚一带,已经有了被唐朝人称为“昆仑”的黑人。
第二,从运送途径来看,东南亚地区具备更大的可行性。
据史料记载
,唐朝时期,长安城拥有非常多的昆仑奴,许多大户人家为了显示地位,会争相购买。
唐朝其他城市,对新奇的昆仑奴,同样
趋之若鹜
。
如此大批量的购买,昆仑奴的数量绝对非常多,不可能只有几百人、几千人。
如果要支撑起几万人甚至更大批量的人员运输,必须有发达的贸易线路。
结合当时交通、贸易路径,能完成这样大数量的人员运输,
恐怕只有东南亚各国这一渠道。
唐朝所处的主要时期,是在公元7到9世纪。这一时期,东南亚各国还是奴隶制国家,和唐朝有着密切的邦交和海上往来。
他们需要向唐朝上贡,顺便进行奴隶贸易,在逻辑上成立。
不止是奴隶买卖,很多昆仑人,也跟着东南亚商人来到唐朝,留在了中原。
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的地下王国,那个皇帝,似乎就是昆仑人。
第三,史料以及唐朝小说中,昆仑奴的形象与东南亚人十分相似。
唐朝的小说、史料,均对昆仑奴的外形进行了描写,而东南亚人的外貌,和描述的非常接近。
比如
,《太平广记》引《朝野全载》的记载表明,昆仑奴的外形是又短又小。
“场帝令朱宽征留仇国,还,获男女口余千人并杂物产。……人形短小,似昆仑。”
再比如
,《太平广记》卷《甘泽谣·陶舰》中记载,昆仑奴非常善水,能在水里来去自如。
“(魄)曾有亲戚,为南海守,因往省焉。郡守喜其远来,蹭钱百万,遗古剑长二尺许,玉环径四寸,海舶昆仑奴名摩诃——善泅水而勇捷……及回掉,下白芒,入湘江,在每遇水色可爱,则遗玉环剑于水,令摩诃下取,以为戏笑也。”
这段话讲述的,就是昆仑奴摩诃的故事。当时,他的主人有一把剑掉在了水里,摩诃二话不说直接下水取剑,身姿十分矫健。
再比如
,《一切经音义》直接点出,昆仑奴非常善水,下水可以待很多天,却不会死亡。
“善入水,竟日不死。”
小说的描述,或许会夸张,但一定有一些现实的根据。
从上述记载,我们可以推论出昆仑奴的外形,应该不高大,身材矮小,而且善于游泳,比较懂水性。
这些性格特征、外形特征,都符合东南亚沿海或者群岛国家人种的特征。
第四,唐代开凿的石窟壁画上,佛教黑人形象与昆仑奴非常相似。
出土的文物壁画,也给昆仑奴的来源,增添了方向。
比如
,在开凿出来的唐朝佛教石窟中,可以找到许多黑人形象。最典型的,就是兴建于唐朝的彬县大佛寺石窟。
如果这些黑人不是虔诚的佛教教徒,那么,他们怎么可能被雕刻在宣扬佛教的壁画之中呢?
要知道,封建时期,奴隶的地位还是很低的。但如果这些人,是跟随商队来到中国的昆仑人,就说得过去了。
可能提到佛家,大家都会想到印度。
但实际上,东南亚也是佛教传播和交流的一大中心,而且,东南亚与印度、唐朝都有不少交流。
所以,这些石窟中的黑人,极有可能是来自东南亚的昆仑人。
综上所述,我认为唐朝盛行的昆仑奴,大概率来自东南亚。
值得一提的是,
“昆仑奴”虽然也是奴隶,但他们在唐朝的地位,还是比一般奴隶要好得多。
唐朝的昆仑奴,主要从事
服务行业
和
伎艺表演
。
服务行业的昆仑奴
,是贵族们炫耀财力的表现。他们有的当管家、有的驯养牛马、有的则从事田间劳作。
从事伎艺表演的昆仑奴
,要么被养在家里进行搏击表演、要么进行驯兽表演。
相比其他奴隶,昆仑奴所从事的工作,大多没有性命之忧,也会有较好的待遇。
相比十五世纪
,欧洲人主导的黑奴贸易,昆仑奴的日子要过得好太多了。
当然了,昆仑奴的待遇,可能和他们的
“忠心”“侠义”
有关。
他们认准了一个主人,就会坚持到底,绝不背叛。
在很多小说中,昆仑奴的形象,也都是忠肝义胆、飞檐走壁的强人。唐代小说《昆仑奴》,就被金庸先生称为中国第一部侠义小说。
中国人,是非常欣赏这种“忠义”品质的。
如今,昆仑已经成了侠义、忠心的象征。
比如,谭嗣同的《狱中提壁诗》中的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也是在用“昆仑奴”故比喻革命义士、忠肝义胆的追随者。
你怎么看呢?欢迎留言。
-----
网友解答:
-----
昆仑奴,唐宋时期对昆仑地区被迫为奴隶的人的泛称。当时“昆仑”是对印度半岛与南洋群岛的泛称。
昆仑有黑色之意,昆仑人因皮肤黝黑,他们移居唐朝,成为黑奴。
唐代《咏昆仑奴》写到:指头十颞墨,耳朵两张匙,意思是:那个黑皮肤的长工,十个指头,又黑又粗就象十根墨棒,两只耳朵长得象两把小瓢勺。
唐代的文学作品,不但有昆仑奴的外貌描写,还有敢于他们的传奇故事:
据说,南海洲岛中夷人也。甚黑,裸形,能驯伏猛兽犀象等。
唐代人裴铏,曾经以御史大夫为成都节度副使。著有小说集《传奇》,后人把唐代文言小说称为“传奇”,即来源于此《传奇》。
这部小说有四篇还保留,在宋代的《太平广记》中,其中有一篇题为《昆仑奴》的小说。
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唐朝大历年间,崔生去看望父亲的好友,就是功勋盖世的郭子仪,在其家看上一名身着红衣的歌妓红绡,告别时,红绡向崔生竖起三个手指,又翻了三次手掌,然后指着胸前一面小镜子说“记住”。
崔生回到家里,便失魂落魄。
后来,他容颜沮丧,也不说话了,只是痴呆呆地想心事,整天不吃饭,他吟了一首诗:“误到蓬山顶上游,明挡玉女动星哞。朱扉半掩深宫月,应照瑶芝雪艳愁,”
他身边的人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这时,他家有一个叫磨勒的昆仑奴,去看了看崔生说:“你心中有什么心事,竟这样抱恨不已?何不告诉老奴我”。
崔生说:“你们怎么能知道,而问我心里的心事”,磨勒说:“你只管说,我一定为你消解忧愁,不论别的地方的事还是眼前的事,我都能办成;”崔生觉得这话不一般,便把他这段经历告了他。
崔家的这个“昆仑奴”磨勒,居然顺利破解了红绡的手语哑谜:约定崔生十五月圆之夜相会。
事实上,红绡女本为富家女,他被某一品大员逼为歌妓。
后来,她为了争取婚姻自由,把幸福寄托于“容貌如玉,举止安详”的崔生。
崔生也为红绡女所颠倒,在老仆昆仑奴磨勒的协助下,两人终成眷属。
小说中的昆仑奴磨勒,能破解红绡的手势语,能知己知彼,从容自若地安排崔生与红绡相见。
而且他能够飞越重垣,毙犬救姬。
可谓智勇双全,不愧为唐代豪侠的本色。
据说诗人王昌龄在去长安时,船行至马当山,船家说要向水神祈祷,王昌龄请船家代为上岸祭献,且作诗一首。
青骢一匹昆仑牵,奉上大王不取钱。直为猛风波滚骤,莫怪昌龄不下船。
这位牵马的昆仑奴,大概就属于家奴。
从唐代的诗文中我们可以知道,昆仑奴大都充当家奴。
那么,唐朝时期中国盛行的昆仑奴究竟是怎么来的呢?
由于丝绸之路的原因,唐朝时期昆仑奴被贩卖到中国是极有可能的,但昆仑奴到底出于何处,西域昆仑山真的是昆仑奴的家乡吗?
这一问题,至今无人能够给出唯一的解答。
事实上,古代有很多叫“昆仑”的地名。
比如,广西附近的昆仑关。
恒河以东及马来群岛,荼陵东南的占笔罗或占不牢岛;缅甸、马来半岛、苏门答腊、爪哇等地的昆仑国。
南海附近的昆仑国,非洲东岸以及马达加斯加岛等地,众说纷纭。
那么,”昆仑奴”的故乡”昆仑国”到底在哪里呢?
根据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以及现代地理图志的验证。
其实,“昆仑”既不是指中国古代西域昆仑山下的”昆仑国”,也不是指今广西、福建等地。
无论昆仑奴出自何方,但唐朝时期有黑色种出现在中国大地上,是毋庸置疑的。
事实上,昆仑有黑色之意,昆仑人因皮肤黝黑,他们移居唐朝,成为黑奴。
昆仑在我国古代泛指南洋地区,昆仑奴主要指从那里来的仆役,其中大多数是东南亚一带的“黑人”,也就是尼格利陀人。
另有少部分是黑人,是随阿拉伯人来华的,这种黑人昆仑奴很少,只有一些社会地位很高的人用得起。
另外据有些学者推测,昆仑奴中也许还有达罗毗荼人,也就是印度的一个民族。
早在唐朝,长安就已经是国际化大都市了,各种肤色的人满街走,见怪不怪。
当时流传的一句行话,叫作“昆仑奴,新罗婢”。
新罗的婢女等同于今天的菲佣,受过专业训练,乖巧能干。
而昆仑奴个个体壮如牛,性情温良,踏实耿直,贵族豪门都抢着要。
昆仑奴的来源,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指来自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
唐代黑人来到中国,一种是作为年贡送往长安。
一种是作为土著“蛮鬼”被掠卖到沿海或内地,还有一种是跟随东南亚或南亚使节入华被遗留者。
唐代的黑奴大部分是居住在东南亚及南亚地区的矮黑人,属尼格里托人种。
昆仑奴也有一部分辗转来自北非,称为“僧祇奴”。一般认为“僧祇”是马来群岛和唐人对非洲黑人的称呼,“僧祇”即桑给巴尔人
非洲黑奴是阿拉伯国家掳掠贩卖得到的,然后作为”贡人“或奴隶流入唐朝社会。
近年来出土的唐代昆仑奴俑,加以考证后,分为了来自南海诸国的昆仑奴,和非洲黑人僧祇奴。
如裴家小娘子墓,出土的黑奴俑就是僧祇奴。
但唐人不会去分辨黑奴的来源,在唐人眼中,一切皮肤黑或者较黑的人都是昆仑儿。
歌、典籍里也有关于黑人的描述。
如杜甫有诗说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这里的乌鬼就是指黑人。
张祜有一首《昆仑儿》的诗,描写得更为详细,昆仑家住海洲中,蛮客将来汉地游。言语解教秦吉了,波涛初过郁林洲。金环欲落曾穿耳,螺髻长卷不裹头。自爱肌肤黑如漆,行时半脱不绵裘。
这些非洲黑人是如何辗转来到中国的呢?学者们经过多方查证研究得出初步结论:非洲黑人是经阿拉伯人贩卖到中国来的
《资治通鉴·唐纪》记载:广州富人多畜鬼奴,绝有力,可负数百斤,言语嗜欲不通,性淳不逃徙,亦谓之野人。色黑如墨,唇红齿白。
唐代正当真腊强盛之时,尝役属南洋诸番部,故又以昆仑专属之真腊,此说,谓昆仑为南洋诸番之通称,名由昆仑岛而得,但昆仑岛居民约有八百口,地狭人稀,不能于唐时供给东西各国所用奴仆。
所以,昆仑奴就是非洲之黑人,为外人掠卖为奴,其国名桑给巴尔,今其名只限于一小岛,海岛多野人,身如黑漆,诱以食而擒之,动以千万,卖为蕃奴。
桑给巴尔之意,原义为黑人国。
事实上,中国历史记载,早於南宋时期,中国已经与桑给巴尔的居民有贸易往来,如《诸蕃志》称之为“层拔国”、《岭外代答》记曰“昆仑层期国”、《文献通考》、《宋史》记“层檀”、《岛夷志略》记“层摇罗”等,记载岛上居民有信奉回教的阿拉伯人,还有来自非洲的黑人居民。
这个岛上曾发掘出中国古青花甆器,以及宋代铜钱。到了近代,才开始有来自印度的移民。
综上所述,昆仑奴的来源比较复杂,主要还是三个方面的来源:东南亚、非洲、土著“蛮鬼”。个人认为昆仑奴就是非洲黑人的称呼,即桑给巴尔人。
-----
网友解答:
-----
盛唐时期,显赫富贵人家的标配有三样:新罗婢、菩萨蛮与昆仑奴。
新罗婢,也就是来自新罗国的女子,她们容貌姣好性情温顺,很受欢迎。
菩萨蛮,也就是来自女蛮国的女子,她们能歌善舞妆容独特,有相当的异域风情。
至于唐朝时期流行的昆仑奴,指的是当时被贩至唐朝的黑人。
昆仑奴们体格健硕吃苦耐劳,而且对主家忠心耿耿,对于昆仑奴到底来自何方,主流认为是东南亚,也有说来自非洲。
昆仑,在古代其实不仅仅指西域的昆仑山,“昆仑”还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泛指东南亚地区,一个是指昆仑山以西所有黑色的事物。
唐朝时期,引申”昆仑“二字,将所有黑皮肤的人称作昆仑人,而不是说来自”昆仑“这个地方的人,所谓昆仑奴,就是黑皮肤的奴。
《旧唐书·南蛮传》:在林邑以南,皆卷发黑身,通号”昆仑“。
而南宋周去非的《岭外代答》也称:西南海上有昆仑层期国,多野人,身如黑漆,拳发。
唐朝时期国力强悍,除了大量在唐朝经商谋生甚至是入仕的外国人之外,也有大量的黑人被贩到中土当做奴仆,或学习乐舞供人娱乐,时人称作“昆仑奴”。
这些昆仑奴来华,主要有三种方式:
一,作为年贡
唐朝取代隋朝,建立了东方的宗藩朝贡体系之后,西域与南洋等地的藩属入贡不断,而在诸多的外邦朝贡之物当中,就有大量的昆仑奴。
二,被贩至华
南洋等地,时常有土著被捕捉,然后以高价贩卖到唐朝的东南沿海与内地地区,当做奴仆以获取利润。
三,来华滞留
唐朝极其发达,因此来华谋生的外国人很多,有不少南洋黑人跟着使者商队到了唐朝,从此就留了下来,变成了昆仑奴。
近现代以来,对于昆仑奴到底来自哪里,主要有四种观点:
第一,来自于非洲
唐代长安城之内,有大量的不同肤色人群,其中也有来自于非洲的黑人,不过事实上,根据后来的考证,唐朝来自非洲的黑人奴仆有另一种称呼,叫做“僧祗奴”。
所谓“僧祗奴”,是唐朝时期对于非洲黑人的一种称谓,与昆仑奴并不一样,僧祗奴来自于非洲北部与东海岸,也就是如今的坦桑尼亚、桑给巴尔岛一带,他们被阿拉伯人掠卖到唐朝。
第二,来自于南洋
东南亚地区也有黑人,但不同于非洲的黑人,南洋地区的黑人纯粹是皮肤上相对比较黑,可与非洲黑人相比又比较浅,有明显的东方人的特征。
第三,来自于印度
印度被称作是人种博物馆,印度的原住民达罗毗荼人就属于偏黑的棕褐色人群,而南印度有很多的尼格利陀人,他们都属于黑人。
第四,昆仑山一带原住民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昆仑奴说的就是西域昆仑山地区的原住人群,不过这种观点并不常见,因为历史上亚欧大陆腹地从来不是黑人的居住地。
主流上还是认为,唐朝的昆仑奴来自于南洋地区与印度,这两个地区的确有大量肤色较黑或者纯粹的黑人生活,而且与唐朝之间来往密切,有人被贩至唐朝可能性比非洲更高。
与唐朝同时期的阿拉伯帝国,横跨欧亚非三大洲,势力远至几乎整个非洲北部与东部,而阿拉伯人与唐朝之间商贸往来密切,唐代典籍中有大量阿拉伯人贩奴至唐的记载。
按照目前考古发现的昆仑奴人偶形象来看,昆仑奴打扮与南洋地区酷似,而与古代非洲黑人的打扮截然不同,几乎没有任何关系。
唐朝因为实力强悍,而且对外兼收并蓄极其包容,因此在唐朝生活的外国人非常多,长安城中的胡姬、胡商比比皆是,胡食、胡舞、胡乐盛行。
昆仑奴的出现,侧面也折射出了当时唐朝实力的强身,以及唐朝对外商业贸易之间来往的密切性,昆仑奴大多都是被贩到唐朝,如同商品一般。
-----
网友解答:
-----
看到“昆仑奴”,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大明宫词》里的昆仑奴面具,太平公主和薛绍的爱情信物。
上元佳节太平与韦氏出走大明宫,梭巡于长安西市,来到一处卖面具的摊前。
太平:这是什么面具?黑如锅底,鼻子这么宽……
摊主:公子不知,这叫昆仑奴面具,大海盗王世杰刚刚从海那边贩回来一批昆仑奴,个个体壮如牛,身高越丈,却性情温良,踏实肯干,一到长安就被贵族豪门瓜分殆尽。如今,上街能带两个昆仑奴保镖,是世家少爷们最时兴的玩意儿!小姐何不趁过节也买两个面具,赶赶时髦?
太平用玉镯与摊主交换了两个昆仑奴面具。
在节日狂乐的人群中,太平与韦氏走散了,满街都是戴着各式面具的人们,当太平以为来者是韦氏而揭开一张昆仑奴面具时,便成就了一幕最经典和迷人的与薛绍的“初相逢”。我一度认为这一场景,美极。
薛绍:你是不是认错人了?你在找人?
太平:我是在找昆仑奴。
薛绍:我不是昆仑奴,昆仑奴仅仅是一张面具,通常面具下的人脸是不同的......
脸黑如锅底,鼻翼宽大,体壮如牛,身高越丈,性情温良,踏实肯干,世家少爷、贵族公子的保镖,曾经的大唐时髦......这就是我对“昆仑奴”的最初印象。
但是,当时我对“昆仑奴”有很多疑问?迥异于中国人的肤色与体貌,海外背景,奴隶身份,昆仑奴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存在?他们又是怎么远到大唐为奴?
黑人?
《旧唐书》卷一九七《南蛮传》云:“自林邑以南,皆卷发黑身,通号为‘昆仑’。”
《太平广记》卷四八二所引《朝野金载》云:“场帝令朱宽征留仇国,还,获男女口千徐人并杂物产。……人形短小,似昆仑。”
《文献通考》卷三三九《大食》条云:“太平兴国二年,遣使贡方物,其从者目深体黑,谓之昆仑奴。”
宋代朱或《萍州可谈》卷二称:“广州富人多畜鬼奴,绝有力,可负数百斤。……谓之昆仑奴。”
苏颁咏昆仑奴诗云:“耳似两张匙。”(《太平广记》卷一七五所引《开天传信记·苏颁》)
卷发黑身,目深力大,耳似张匙.......
历史文献对昆仑奴的记载中唯一和《大明宫词》中描绘有很大程度出入的就是身体短小。
面对这样的描绘,我们本能地把昆仑奴和非洲黑种人联系起来,
那么他们真的是来自非洲的黑奴吗?
关于昆仑奴来自何方的问题,学术界存在不同的看法,主要有三种观点:一种认为昆仑奴是南洋黑人,另一种认为是非洲黑人,还有一种认为是南洋黑人,非洲黑人兼而有之。
日本学者桑原鹭藏《隋唐时代来往中国之西域人》认昆仑奴以南海黑人为主。吴春晗《昆仑奴考》认为“昆仑是黑人,即马来人种的一个专名词,专指一种卷发黑身的人种。西方学者大多倾向于南洋黑人之说。1911年,夏德和柔克义已经指出:“‘昆仑奴’……多半是马来人或者马来半岛和南方诸岛的黑人。”美者学者谢弗《唐代的外来文明》一书认为:“昆仑奴”就是从印度群岛输人的奴隶,是最广义的“马来人”。
张星烺《昆仑与昆仑奴考》指出:“昆仑国亦可为非洲,毫无疑义也。”胡肇椿等人认为:汉代的黑奴与唐、宋昆仑奴的来源是不同的,汉代的黑奴是印度尼西亚境内的土著居民,而唐代的黑奴来自非洲。
李季平《唐代昆仑奴考》则认为唐宋时代文献中的“昆仑”一词并不是指中国古代西域的昆仑山,而是外国语的译名,是“指南海诸地的昆仑,或指非洲东岸的马达加斯加岛,是若干地名的代称”
我本人更倾向于昆仑奴以南海黑人为主,但兼有非洲黑人的观点。
常识告诉我们黑色人种来自非洲,可是我们从人类学的角度看,人类按肤色分四大人种:白种人,黄种人,棕种人,黑种人。
古人类形成于非洲的东非大裂谷附近,然后开始向外迁徙。最先从人类主流迁徙人群中分化出去的是以A,B系基因为底子的黑种人,也就是今天非洲黑人的一大部分。
在黑种人分化出去之后没多久,C,D系基因为底子的棕种人也从人类主流迁徙人群中分化出去了。
D系棕种人基因,也就是尼格利陀矮黑人基因。
尼格利陀人与非洲的俾格米人在外观上相似,有着矮小身材和深色皮肤,但是,遗传检验研究的结果显示尼格利陀人在早期便从亚洲人分支出来,与黑人关系疏远,
尼格利陀人外表与非洲人相似是由于对相似环境的适应,赤道环境是他们外观特征形成的重要原因。
所以,面目黝黑、头发卷曲并不是黑种人的“专利”。
《旧唐书》卷一九九《南蛮传》记载:“自林邑以南,皆卷发黑身,通号为‘昆仑’。”“真腊国,在林邑西北,本扶南之属国,‘昆仑’之类。”
《新唐书》卷二二二《南蛮传》记载:“盘盘,在南海曲……其臣曰勃郎索滥,曰昆仑帝也,曰昆仑勃和,曰昆仑勃谛索甘,示曰古龙。古龙者,昆仑声近耳。”又有关于大、小昆仑部的记载:“由弥臣至冲朗,又有小昆仑部,王名茫悉越,俗与弥臣同。由冲朗至禄羽,有大昆仑王国,王名思利泊婆难多珊那。”
“掘伦国”可能为马来语Kling的音译,源于梵语Klinga(羯陵伽),意为“和雅”。羯陵伽(Klinga)为古代印度的部落名,位于今奥里萨地区。传说公元前261年,阿育王入侵羯陵伽,引起羯陵伽人向海外移民,此处昆仑人应专指南海尼格利陀人。
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八十一:“昆仑,亦曰骨论,南海洲岛中夷人也。甚黑,裸形,能驯服猛兽、犀象等。种类数般,即有僧祇、突弥、骨堂、阁蔑等,皆鄙贱人也。” 又说:“昆仑诸国,阁茂为大。”杜佑《通典》卷一百八十八:“扶南,隋时其国王姓古龙,诸国多姓古龙,讯耆老言:昆仑无姓氏,(古龙)乃昆仑之讹。”这个“古龙”(昆仑)是孟-高棉语各族管理阶层的别称。该词在《隋书·帝纪》中也被译作“真腊”。显然,“阁茂”、“真腊”都是高棉语kamara或khmara的不同音译;故这里的“昆仑国”应当是kamara。高棉语语族分布于南海地区,位置上与尼格利陀人分布区域相符。
所以,根据历史文献中对于昆仑诸国的记载,
昆仑奴应该大部分就是来自于南海诸国的棕种人尼格利陀人。他们在肤色外表上十分接近黑种人。
但是,昆仑奴中确实不乏非洲黑种人。
宋代周去非《岭外代答》卷三记载:“西南海上有昆仑层期(Komr Zanj)国,连接大海岛,…海岛多野人,身如黑漆,拳发,诱以食而擒之,动以千万,卖为蕃奴。”
Komr Zanj由阿拉伯语Komr(月亮)+ 波斯语Zangi(黑人)构成。
Komr(音译昆仑)作为地名指的是非洲东岸之马达加斯加。僧祇、层期(Zanj),即非洲东岸之桑给巴尔(Zanzibar)。
这些人大多数是被阿拉伯人贩运到唐朝的。因北魏,隋唐时期中国北方称“黑”为昆仑
,所以时人也将这些来自非洲黑奴称为昆仑奴。甚至贩卖他们的阿拉伯人也被称为昆仑人。
《新唐书·吐蕃传》:“由洪济梁西南行二千里,水益狭,春可涉,秋夏乃胜舟。其南三百里三山,中高而四下,曰紫山,直大羊同国,故所谓昆仑者也。”可见唐代以前曾把昆仑山称为紫山。紫近于黑。
[清]陶保廉《辛卯侍行记》认为:“考昆仑者,…为胡语喀喇之转音,犹言黑也。”肖兵也承认:“‘昆仑’一词与kara或kala(黑)的发声最为近似,kara一语又为中国西北、西南方许多民族乃至中亚、南亚某些民族所通用,属于阿尔泰语系,所以有人以‘黑水’(喀喇水)所自出的昆仑山为‘黑山’(《楚辞与神话》)。
“昆仑”一词,在中国古代除指昆仑山外还指黑色的东西:
北魏人贾锵家财千金,有奴善别水。尝乘舟于黄河中流,以匏瓠接河源水。一日不过七八升。经宿色如绛,以酿酒,名昆仑觞,香味奇妙(窦萍《酒谱》、《酉阳杂俎·酒食》)。
茄子因呈紫黑色,隋炀帝大业年末,改称茄子是“昆仑紫瓜”(见《本草纲目》、《杜宝拾遗录》、《芝田录》)
种甘蔗因色赤紫得名昆仑蔗(《通志·昆虫草木略》)
《晋书·李太后传》:“时后初为宫人,在织坊中,长而黑,宫人谓之昆仑。相者惊曰:‘贵人也!’遂生孝武帝。”
《新五代史·慕容彦超传》:“彦超黑色胡髯,号阎昆仑。”
北魏、隋唐王室、慕容彦超都具有鲜卑血统,所以其语言中有阿尔泰语词汇是不奇怪的。
所以唐人也以“昆仑”代指黑色,我甚至怀疑,新旧唐书中出现的“昆仑”诸国甚至可能是因为其人肤色为黑色的外貌特征,而被冠以“昆仑”之名的。同样,由于外貌特征上的相似度,无论是从南海诸国来的黑人,还是非洲来的黑人,都被唐人称为了“昆仑奴”。
来源
昆仑奴到大唐为奴主要有三个途径:
一、战争掠夺
隋唐之际,甚至早在汉魏六朝时期,中国与昆仑诸国之间爆发过规模不等的战争行为。《水经注》卷三六云:“交州刺史以兵讨林邑,败之,追击至于昆仑。”
《旧唐书》卷一八四《杨思歇传》云:“开元初,安南首领梅玄成叛,自称“黑帝”,与林邑、真腊国通谋,陷安南府,诏思助将兵讨之。”
昆仑人也有为寇之习,侵扰周边国家,《大越史记》、《钦定越史记通鉴纲目》记七六七年的海寇事:“海寇来自昆仑、门阁婆。”
唐朝有将战争俘虏当作奴隶的习俗,我们有理由相信,唐代昆仑奴中有一部分人就是在与昆仑诸国、诸部落作战时所缴获的俘虏。
二、进贡、赠送
进贡、赠送也是昆仑奴来到中国的途径之一。
《新唐书》卷二二二《南蛮传》云:“室利佛逝……咸亨至开元间,数遗使者朝……又献侏儒、僧祇女各二及歌舞。”诃陵国曾两次向唐朝进贡僧祇,《新唐书》卷二二二记载:“元和八年,(诃陵)献僧祇奴四、五色鹦鹉、频伽鸟等。”
《旧唐书》卷一九七《南蛮传》云:”(元和)十三年,(诃陵)遣使进僧祇女二人、鹦鹉、砒帽及生犀等。”从史书记载来看,唐朝接受进贡的黑奴的数量不多,进贡的次数也有限,所以通过进贡而到中国为奴的昆仑奴数目不会很大。
三、人口贩卖
大多数的昆仑奴主要经由阿拉伯国家转卖到中国。
《刘氏耳目记·墨君和》篇云:(墨君和)母怀妊之时,曾梦胡僧携一孺子,面色光黑,授之曰:“与尔为子,他日必大得力。”
胡僧主要指来自阿拉伯及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的僧人,就唐代而言,胡僧中以阿拉伯人为最多。墨君和(人称墨昆仑)母亲梦见胡僧携子而来,这在某种程度上反馈了这样一个信息:在当时人们的认识之中,昆仑奴是由阿拉伯僧人或商人转卖到中国的。
宋代周去非《岭外代答》卷三昆仑层期国条称:“西南海上有昆仑层期国。……海岛多野人,身如黑漆,卷发,诱以食而擒之,动以千万,卖为蕃奴。”
赵汝适《诸蕃志》卷上《海上杂国》条云:“昆仑层期国在西南海上,连接大海岛……西有海岛,多野人,身如黑漆,虬发。诱以食而擒之,转卖与大食国为奴,获价甚厚。”
《诸蕃志》卷上《苏吉丹》条云:“番官勇猛,与东边贼国为姻。彼以省亲为名,番舶多遭劫掠之患,甚至俘人,以为奇货,每人换金二两或三两。……土人壮健凶恶,色黑而红,裸体文身,剪发跳足。”《诸蕃志》卷上《占城》条云:“买人为奴婢,每一男子,瓷金三两,准香货酬之。”《事林广记》卷八《岛夷杂志》佛罗安条云:“外国贼舟……多就是港口抢劫本地人往别国卖,每一人鬻金四两或五两。”
这里文献记述了昆仑国海岛的“野人”被人以食物诱擒,转卖与大食国作奴隶,可以得知买卖的人口数目很大--“动以千万”,而昆仑奴的价钱却较低,一般为2至5两黄金。
所以昆仑奴来到大唐的途径,应该主要还是被通过各种诱捕、掳掠的方式辗转贩卖而来。
其实我更感兴趣的是当时从事贩卖“昆仑奴”贸易的人究竟是些什么人?比如“大海盗王世杰”(可惜历史上似乎并无此人),我想这个人群应该会带给我们研究昆仑奴的更多视角。
可参考:
程国斌《唐代小说中昆仑奴现象考述》文
唐善纯《古今中外传说中的昆仑山》文
-----
网友解答:
-----
明面上讲,昆仑奴是指从南洋贩卖而来的奴隶,因为唐朝时期的“昆仑”,就是指今天的南洋地区,但通过种种文字记录,以及后期出土的陶俑、壁画显示,昆仑奴的准确来源可能不止一处,当前普遍认为有三个地方,分别是印度、东南亚、非洲,这三个地方任何一个都可以有所解释,但指向东南亚和非洲的可能性更大,甚至这两个地方都贡献过昆仑奴,毕竟唐朝时期,长安城是世界性大都市,不亚于今天的纽伦港,各国使节往来非常频繁。
首先是东南亚学说,印象中东南亚人虽然皮肤黝黑,但还达不到非洲黑人那种程度,这似乎与昆仑奴的记载有所出入,但其实这里所说的东南亚黑人,并非指当前越南、柬埔寨等地区常见的人种,而是指尼格利陀人。尼格利陀人另一个称呼是“矮黑人”,肤色不亚于非洲黑人,是东南亚的半游牧民族,史书中对昆仑奴的描述有:“人物小而色黑,妇人亦有白者,悉卷发黑身,性气捷劲”,第一句话的意思是说昆仑奴身材矮小且黝黑,这符合东南亚尼格利陀人的描述,且唐朝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东南亚是必经之路,所以昆仑奴可能源于此。
另一种学说是非洲,虽然历史上唐朝与非洲没有太多的交际,但唐朝疆域却与阿拉伯国家接壤,而历史上阿拉伯人最早贩卖非洲奴隶的时间正是唐朝时期(618年—907年)。公元7世纪末,阿拉伯人入侵北非,俘虏了大量非洲土著黑人,并将这些黑人当成奴隶贩卖到了波斯、印度等地区,而波斯通过中亚与唐朝接壤,印度半岛通过东南亚也可以进入唐朝,所以昆仑奴的源头也有很大概率来自非洲。
当然,还是那句话,关于昆仑奴的几种学说都能站得住脚,毕竟唐朝长安城屹立世界之巅。其实,我们当前在讨论昆仑奴时也应该感到庆幸,不管昆仑奴从哪里而来,都只是少数贵族的奴隶,而没有平民化,这源于我们国家优越的屏障地形,如果大量黑人进入华夏,那我们的基因都有可能受到影响。
欢迎点击关注,留言一起探讨。
-----
网友解答:
-----
文:鱼包历史课(原创不易 请点右上角关注)
看完我的回答大约需要3-4分钟,希望您觉得值得,谢谢。
谢官方邀。大家看到昆仑奴,难免想到昆仑山,可实际上在我国古代的词汇中,“昆仑”的含义除了昆仑山以外还指黑色的东西。昆仑奴所指的就是黑奴。当然唐朝时候的昆仑奴绝大部分和非洲没有太多关系,而是来源于印尼、马来等南洋区域。请看下图的人种分布图——
图上我们看到世界上黑色人种的分布情况,主要在非洲、东南亚、澳洲及南美。我们今天常说的“黑人”指的是尼格罗人种,主要分布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而东南亚的黑人被称为尼格利陀人,也就是矮黑人。
这些黑人是怎么来到中国的呢?
西南海上有昆仑层期国,连接大海岛,……海岛多野人,身如黑漆,拳发,诱以食而擒之,动以千万,卖为蕃奴。
简单来说就两个字,为奴。唐朝时候,上层社会主要流行两类的外国奴隶,一种是“新罗婢”,相当于今天的菲佣,一种就是“昆仑奴”,那么他们具体做些什么呢?
第一,航行的水手。
“入水六十尺,驱使运载千余人……运动此船多骨论为水匠”
“海中不畏风涛,惟惧靠搁。……船忽发漏,即不可入治,令鬼奴持刀絮自外补之。鬼奴善游,入水不瞑。”
所载很清楚,昆仑奴擅长水性,这和他们长期生活在东南亚的海岛上有很大关系,并且,为了解决生存问题,他们可能有一些航行的经验,所以配合出海经商的唐朝商人非常合适。
第二,充当乐手
唐朝时期,各式音乐已经成为了上流社会的常规节目,而昆仑奴优秀的音乐细胞让他们成为音乐的辅助演奏者——
“琵琶宫调八十一,旋宫三调弹不出。玄宗偏许贺怀智,段师此艺还相匹。自后流传指拨衰,
昆仑善才徒尔为
。”
直到今天,黑人朋友们也是节奏感非常好,他们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第三,从事与动物相关的工作
“昆仑儿,骑白象,时时锁著师子项。奚奴跨马不搭鞍,立走水牛惊汉官。”
唐朝人在东南亚发现昆仑奴的时候,当地尚处于原始社会,所以昆仑奴有一些和动物相处的经验,于是唐人安排他们做一些动物周边的工作。
敦煌壁画中就有驭狮昆仑奴、驯狮昆仑奴、驯象昆仑奴等形象,尤以文殊菩萨坐骑驭者为最大的特色。
至于其他的常规体力活,那自然无需多做赘述了。
最后一个问题,昆仑奴去哪里了?为什么之后较少这方面的记载?
主要还是昆仑奴的整体数量并不多,他们的后代在中国逐步
被
稀释,三代之后,黑皮肤的一些特点也逐步减弱了。另外,昆仑奴在中国的农活工作中,并没有什么优势,唐人购买昆仑奴主要也是满足心理的好奇和炫耀,并非处于经济目的,随着热度下降,需求自然也就逐步消散了。
原创码字着实不易,你的关注就是对我最大的支持。
欢迎跟我一起读诗书,学历史。点个赞,就像是跟我击个掌。
-----
网友解答:
-----
昆仑奴就是非洲黑奴,历史上阿拉伯人长期捕捉贩卖。中国人里也微量零星存在非洲E系基因。
别听那些扯犊子的说法,把昆仑奴说成源自东南亚、大洋洲。事实就是事实,不能因为现在的原因而误导大众。
昆仑两字已经清楚地表明了出处,就是指古埃及昆仑之虚。所谓虚是废弃之地的意思,就是指羌系和大鲧族离开古埃及返回故土留下的废弃之地的意思。
羌方返回中原受阻,于是派出先羌绕道返回楚地、吴地,还有就是蜀地。杜宇古蜀就是羌系北三苗联合百濮建立的,也就是三星堆的主人之一,杜宇古蜀殷商时返回,在周初时遭遇了南迁的泰民系冲击而被迫进入云南。离开前仓促中掩埋了大量青铜器等祭祀用品,也就是三星堆。所以你会发现三星堆既有本土特色,也依稀能发现域外特点。正如云南部分彝族风俗里能发现犹太基础文化,比如
补过节日
等。因为羌方与鬼方就是东归的以色列。羌方就代表了沙龙、押沙龙以及沙朗撒旦牧羊人,也就是摩西。杜宇的意思又是指杜鹃布谷鸟,指盼归的游子。布谷鸟叫声苗蛮系姑、鼓、蛊的由来。
杜宇古蜀也叫昆仑开明氏,指古埃及开明时代的群体。在《山海经》里记录昆仑之虚时就记录了开明兽。而云南彝族也有舞狮。开明兽就是面朝东方的狮身人面像。
《山海经·海内西经》:“ 昆仑南渊深三百仞。 开明兽身大类虎而九首,皆人面,东向立昆仑上。”“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而有九井,以玉为槛。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岩,赤水之际,非仁羿莫能上冈之岩。”
昆仑开明氏进入云南后就是历史上的
昆明族
,哈尼人城他们为蜡伯,目前昆明阿拉乡撒梅人是直系后裔之一。撒梅是苏妹一词,就是苏美尔,就是指羌系北三苗在两河流域时的窫窳之尸。而古埃及人是由苏美尔过去的。所谓开明的意思,就是文明一词,指的是人类大洪水后的第二季文明。
昆仑一词,一是指横贯中国的昆仑山脉,也是指走出中国的新疆昆仑山。二是指古埃及昆仑之虚。所以古人称他们昆仑奴,怎么可能会扯到大洋洲和东南亚?匪夷所思。唐代正是与西域往来密切的时代,也符合阿拉伯人兴起的时代。阿拉伯人一直捕捉非洲黑人贩卖和蓄奴也是事实,为什么今天有人会一口咬定昆仑奴源自东南亚?难道东南亚好欺负?怎么不说是印度人呢?就算不想传播这个事实,那也没必要一本正经地造谣啊,你可以选择回避不说。
非洲人是历史上一直是奴隶这也是事实,他们不是奴隶是从美国南北战争后才开始的,平权是二战后才开始的。我们看昆仑奴画像,很明显是卷毛。而且唐朝人比今天的人更加知道古历史文化,更加知道昆仑的含义。
-----
网友解答:
-----
★唐朝时期中国之所以盛行昆仑奴,无非是两大要素,一是昆仑奴的特殊性,二是唐朝时期与周边国家的开放性。
★首先得说说昆仑奴特殊在哪里?昆仑在古代泛指南洋地区,而昆仑奴主要指从那里来的仆伇,其中大多数是东南亚一带的“黑人”。当时流传这样一句行话,叫作“昆仑奴、新罗婢”,新罗的婢女等同于今天的菲佣,受过专业训练,乖巧能干。而昆仑奴个个体壮如牛,性情温良,踏实耿直,所以贵族豪门都抢着要。
★关于昆仑奴也有很多故事,无非是想说明昆仑奴如何能干,有些故事过于神化。话说,唐代宗大历年间,有位宫中警卫叫崔生,父亲是颇有名气的官吏,并与盖世的功臣一品大员很要好。一次,一品大员患病,崔生奉父指令前往探视。期间,命红衣女送他时,竖起三个指头,又把手掌翻转三次,然后指了指胸前的小镜子,说了声“记住”。崔生回家后情思恍惚,惆怅沉思。他家的一个叫磨勒的昆仑奴,待崔生说出原因后,磨勒便说,这有什么难的,伸三个手指是说一品家有十院歌姬,她是第三院的:翻掌三次正是十五,是说十五那天,胸前小镜子是说十五的月亮圆如镜,叫你去相会。崔生听后很高兴,忙问,用什么办法才能解开心中的忧思呢?磨勒说,后天晚上就是十五,你用两匹黑娟做一套紧身衣服,一品家有猛犬看守一般人进不去,那犬警惕的象神,威猛的象虎,是曹州孟海家一豹,别人不能杀死它,为了你我要打死它。到了十五这天,崔生设宴犒赏,到了三更时分,磨勒拿着链椎走了。不久回来便说:“犬已经被我打死了,这回行了!”崔生见到姬女后,姬女道出愿和崔生逃离,侍候崔生。崔生叫来磨勒,只见她把化妆用品装到袋子里背出去三次,待天快亮时,背着两个人飞出高墙逃了出来。姬女在崔家藏了两年,后来被一品发现,崔生向一品讲述了过程,一品成全了两人,要抓磨勒问罪,但在抓捕时磨勒像飞鸟一样飞走了。十年后,人们见到她在洛阳卖药,面貌和原来一样。
★昆仑奴怎么来中国的呢?早期的唐朝,长安己经是国际化大都市了,各种肤色的人满街走,见怪不怪了。随着唐朝与各国的经商的繁荣和各国派遣唐使来唐朝学习,加之后来,昆仑奴成为唐朝贵族眼中最适合的奴隶后,许多昆仑奴被商人掳到唐朝。因此,大量的昆仑奴通过三条渠道来到了中国,一种是作为年贡送往长安,一种是作为土著“蛮鬼”被掠卖到沿海和内地,还有一种是跟随东南亚或南亚使节入华被遗留下来的。
-----
网友解答:
-----
【今有菲女佣,唐有新罗婢】★【今有英管家,唐有昆仑奴】
煌煌大唐之际,名流富贵者最流行的仆人就是
新罗婢(女,女士优先嘛)、
昆仑奴(男)。新罗婢来自高丽(不要问福垊为什么不打朝日鲜明!)半岛,那昆仑奴来自哪里呢?昆仑!福垊谈了昆仑,您就能知道昆仑奴的来源之一了。是不是,厉害了我的哥哈!然后福垊再举一反三,引出另外三个具体来源好不好啊?
昆仑什么意思?在哪里?怎么就来源之一?
【昆仑】据王菉友《侍行记》的记载,福垊了解到昆仑源自胡语(外语)喀喇、哈喇(不是口水)的转音,也就是胡语黑的意思。
★那么昆仑奴来自哪里呢?
一提昆仑很多人都想到昆仑山,昆仑山即喀喇山,喀喇山乃黑山,黑山可不是今天的黑山共和国哈。那是不是来自图上的越南昆仑岛啊?坏了,图上透露答案了。昆仑奴源自今天越南胡志明市。
★胡志明市原名西贡。
吴哥人称呼王国的森林这一地名为雉棍。后被林邑国(越南)(今越南南部,北部是安南都护府)占领,林邑人将
雉棍
转音为柴棍,(越南语Sài Gòn,发音赛贡)越南语为棉花之意,因为高棉人在此地种棉花。到了明朝后该地被华人称呼西贡,取名为西方朝贡我大明的一个港口之意——感谢马三保吧。别说不认识三保啊!
而唐朝人转音为昆仑,请问为什么?
一、唐人外语不好,发音相似。二、此地人较黑,昆仑正有黑的意思。三、大唐时这里还是最大的黑奴贩卖市场。黑=昆仑,黑奴=昆仑奴!
而这些黑奴有本地或印尼、马来、菲律宾等地周边,也有来自北非被贩卖的昆仑奴,故而福垊说谈了昆仑就知道昆仑奴究竟是怎样来的之一——买来的!开始举一反三。
阿拉伯国家对北非黑人掳掠
柴棍的奴隶,有一半是来自阿拉伯国家对北非一代的侵略、诱捕从而掠夺贩卖人口。贩奴黑奴,欧美不是第一批,却是最严重的一批。
那么昆仑奴究竟是怎样来到大唐的呢?前面举一,下面反三。
★第一、大唐藩属国每年朝贡的贡品。
★第二、藩属国以及阿拉伯国家的富贵人士在唐朝生活、工作的所携带的仆人。
★第三、甚至是这些夷人富贵者将大批黑奴贩卖给沿海甚至内地的大唐富贵人士。
他们在唐朝从事什么工作?
他们忠诚、强壮、多才,在大唐从事乐手、水手、驯兽师、家丁保镖、雇佣兵。
-----
网友解答:
-----
从大航海时代开始,科技文明首先兴盛起来的欧洲就开始用非洲黑人做奴隶,但是他们使用外国奴隶的历史跟我们中国比起来时间上就晚得多了,我国唐朝时期就开始使用黑人奴隶,在当时称为昆仑奴,当时的贵族和富裕人家都有使用昆仑奴的现象。
\"昆仑\"通常指昆仑山,但昆仑奴指的是外国黑肤色的奴隶,因为昆仑还有黑色的意思,唐人就将黑色皮肤的人统称为昆仑人,所以昆仑奴是一个泛称。
但是《旧唐书·南蛮传》中曰:\"在林邑(越南中部)以南,皆卷发黑身,通号'昆仑'。\"所以唐朝的昆仑奴应该有一部分来自于南洋诸岛,因为那里也有一些尼格罗人种,特征是卷发乌身,但是昆仑奴还有一个称号叫蕃奴,说他来自西域地区,但是中亚和西亚阿拉伯一带却很少有黑人,不过不排除有中亚和阿拉伯的商人,贩卖非洲黑人和印度人到唐朝,非洲黑人在唐朝被称为僧只奴,不过昆仑奴中的印度人或更多一些,大家都知道印度人的肤色并不比黑种人白多少,两者站在一起单看肤色有的甚至看不出来,所以昆仑龙中应该也是包含非洲人和一些包括印度人在内的南亚人的,也有的史料认为还包括一些阿拉伯人,有的唐三彩骆驼载乐俑上就有阿拉伯人。
那么这些昆仑奴来到唐朝主要做什么呢?当然会有一些人成为贵族或者大户人家的奴隶,不过其实昆仑奴做杂耍卖艺的挺多,从史料上来看,他们或精习乐舞,供人娱乐,或为奴仆,供主人役使,所以时人称其为昆仑奴。
唐朝时的长安是一座国际化大都市,这里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昆仑奴在当时应该是形成了一种产业链,有的可能是被拐骗而来,但更多的就像现在的偷渡,他们来到这里也是想讨更好的生活罢了,也有一些是跟随外国使节来到长安等地然后留下来的。
-----
网友解答:
-----
读硕士时,我的毕业论文写的就是关于唐传奇研究,唐传奇中有一个名篇就是《昆仑奴传》,昆仑奴既是一个义仆,也是一个大侠。后人更将其编为戏曲《红绡》,京剧中有《盗红绡》,讲的也是这个故事,昆仑奴隶逐渐为更多的人熟知。
《昆仑奴》讲了一个叫磨勒的昆仑奴,身怀绝技与异术。主人崔生与藩镇高官家的艺妓 红绡女相爱,昆仑奴背负崔生,飞越深院,让两人相会。后来又冒着生命危险,救红绡于牢笼,与崔生结为夫妇。小说中的昆仑奴果敢无畏、任侠仗义。当事情暴露,高官派人前来追杀,磨勒技艺高超,在刀锋箭雨中,飞出深院,消失得无影无踪。
学界关于昆仑奴的考证,有些争论。
据《旧唐书 南蛮传》,“在林邑以南,皆卷发黑身,通号昆仑”。这里的昆仑不是指昆仑山,而是指“南海”一带,主要包括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南亚、东南亚一带。昆仑奴就是那些地方的土著人,皮肤较黑,但仍是黄种人。据学者考证,也有一部分是真正的黑人,随着做生意的拉阿伯人进入中国。
宋人周去非《岭外代答》称:西南海上有昆仑层期国,连接大海岛----海岛多野人,身如黑漆,拳发,诱以食而擒之,动以千万,卖为藩奴”。
下图为出土的昆仑奴陶像
这些人被运贩运到长安,或精习乐舞,供人娱乐,或为奴仆,供官家奴役,人称昆伦奴。
唐长安,是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各国人、各族人都行走街上,是非常开放的,更有朝鲜、日本等人在唐朝访学、为官。盛唐时的长安流行“昆仑奴,新罗婢”,昆仑奴身健如牛,但是性格温良,忠实耿直,新罗婢女,性格温和,巧于女红、家事,如同今日之菲佣,深受豪门高官喜爱。
------------------
推荐阅读:
火工头陀事件后,少林为什么不靠七十二绝技重新崛起,难道练不成?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