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为何短命?
王阳明为何短命?
-----
网友解答:
-----
王阳明为何短命?王阳明确实是英年早逝!真为之挽惜!
回答这个问题,就要深知王阳明毕生精力为社会进步挚着追求,狂超圣人之志,辉煌的事功和杰出的学说。而遭受百死磨难,操劳过度而身患痨疾导致短命。
王阳明短命并没有什么迷团,而是过份透支全身精力造成的。现以王阳明超強毅力突出表现,归纳分类各要点作个简述,以便一目了然。他奋进追求一生,经历坎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让现代后世人感到不可思议!感人事迹在下:
第一点:挚着追求。
王阳明11岁时就很懂事,就以“学圣贤”作为自己的理想。15岁游居庸关,山海关壮志倍增。十分崇拜东汉大将马援的功业,就开始学骑射而且炼就很精。
拼命追究学术道理,根据朱子所言一草一木皆至理,为了彻底弄明白,就以父亲官署中的竹子为对象,不吃不喝冥思苦想观察七天,以究格竹子之道理。到第七天支撑不住,生大病一场,还弄得病根在身。从此身体欠佳。
对朝廷奸宦当道不作为,敢于上疏朝廷请罢奸宦刘瑾,结果逮系诏狱,被贬谪贵洲龙场,日夜端居澄默,最终大悟了格物致知之旨,从而全身贯注研究心学学术。每到异地就设立书院授徒讲学。
第二点:百死磨难。
王阳明到贵洲龙场,说是贬低官职,实属设计谋杀王阳明,刚启程不远就遭追杀差点丢命。只得跳水假装自尽才逃过一劫,逃到一处寺庙停竭。长老劝他留下从道,可他却执意赴任龙场工作,真正的把生死至之度外,忠诚为朝廷效力。
在平定宁王之乱中,有功于社稷,不仅末获封赏,却被奸宦诬告与其同党谋反,至此招来一场灾祸。真是“谗邪拘煽,祸变叵测”,罢官还乡,到世宗即位才复官任职。
第三点:狂超圣人之志。
授徒讲学是王阳明一生的追求,在任期间,几次因重病回乡休养。可是并没有养病,每到一处就设立书院,授徒讲学。传播心学真理“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在贵洲龙场期间,忙中抽闲给当地老百姓扫除文盲。并在此设立龙冈书院,授徒讲学,得到当地百姓爱戴,身名远扬。“龙场顿悟”更使得王阳明成为一个狂圣,有了自己的学朮论言。“知行合一”这一心学经典句,就在贵洲府城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直到贬谪期满。得到朝廷重用。
第四点:操劳过渡归命途中。
王阳明由竹子格物连饿七天,弄成大病并栽下病根,身体一直欠佳。王阳明不仅仅是单纯研究心学学术,同时还是官职重任在身,朝廷交以重任忠心耿耿完成。可想而知,工作圧力之大而透支精力,也使得王阳明身体提早衰老而造成短命。
王阳明为官之地大都不太平。社会矛盾突出,匪犯猖獗。为此,消除匪犯基本上在他一生中度过。压力之大可想而知。特别在广西匪犯地区,自己亲自考察剿匪要道,跋山涉水坚超持久,自带干粮费尽,只有饥饿伴行,导致病根复发。并带病亲自上阵,导至病情加重,直至平定匪犯才回乡救治,在回乡途中病亡在南安。就是现在的江西大余县境内。真是为之感叹!可歌可泣!
综上所述,王阳明的一生,是拼命追求的一生,是百死千难中磨炼的一生,是授徒讲学传播心学真理的一生。他的挚着追求,奋进向上,尽身尽责,是常人难已想象的,给他“超狂圣人”之称一点都不为过,名符其实!在此,值得还有特别要说的是:王阳明讲学开课,作的一首“开课之诗”,是一首拼命讲学而很有自信的诗句!值得欣赏:
肯信良知原不昧,从他外物岂能撄。
老夫今夜狂歌发,化作钧天滿太清。
为此,王阳明短命,英年早逝,实在是超狂工作,身体无限透支而造成短命。并没有其它原因,更不会有什么别的迷团之解。
-----
网友解答:
-----
贵阳市修文县龙场镇一位放牛老人,给我讲王阳明为何短命?
我向来很喜欢王阳明,多年前去贵州出差的时候,忍不住单独去了一趟龙场,就是现在的贵阳市修文县龙场镇。
我参观了中国阳明文化园,参观了“玩易窝”。“玩易窝”是一处地下洞穴,是王阳明与三位仆人的栖身之处。
1508年春三月,王阳明主仆初到龙场驿时,没有吃的、没有住的,没有药、没有盐,面临饥饿、疾病,甚至死亡的威胁。
王阳明准备将此洞作为墓穴并交代,如果他死之后,就把他埋在这个洞穴里。王阳明在生命的绝境中,不仅放下得失荣辱,而且还为人类苦苦地追求良知和真理。
他终于向死而生,在此悟道。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龙场悟道”。他悟出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的道理,即天理不在天上,天理就是人心。
我在“玩易窝”待了一阵,感受了一下王阳明的气息,便离开闲走。走到一个山坡处,发现风景不错,便停下来拍照欣赏。
此时我的镜头里出现一条水牛,牛旁边坐着一位老大爷,瘦瘦地,眼神深邃矍铄,那景象,仿佛一张画。
于是我走上前攀谈。老大爷说,他在这里放牛啊耕地啊搞了一辈子了,从小就听大人说起王阳明的故事。
我很好奇,就问他:大爷,那你说说,王阳明照理是个悟道之人,为什么还是这么早就死掉了呢?
大爷说:那照你说,活多久算是合理呢?
我说:至少也得来个八十岁吧。
他说:这是啥道理,悟道了就不用走了吗,就可以迟点走了吗?
我说:悟道了,可以超越物理法则了吧应该,可以随时走,也可以不走吧。
他笑了:你这个说法,不过是一个笼统的说法,你既没有见过谁说走就走,也没有见过谁一直留下吧。
其实悟道之人,如果功夫到了,想走是能走,但是这想走就走的功夫,第一不是随便能达到的,第二你要知道这是为什么?为什么要走,为什么要留。
当年释迦牟尼悟道之后,马上就要走掉,这又是为什么?他不走又是为什么?这都值得一个修行人去参一参,而不是学人家说的说一说。
我说:你这样一问,我也糊涂了。那王阳明早亡,是怎么回事呢?
他说:天命如此,谁能逃开。不过王阳明必定会坦然接受。
二祖慧可,在法场被刽子手砍头,那按你说,悟道之人,要多活几年,慧可大师为什么要自己去伏法呢?这也可以参一参啊。
我问:大爷,你意思是说,悟道之人,也是要受因果的对吧?
他点点头:是的,一个人活多久,确是注定之事,该来的一定会来,早晚而已,轻重而已,不会不受,而是不昧。不昧,是清清楚楚,不为所动。
所以如果王阳明真的悟道,也断不能随便延续寿命,随时可走。
然生亦何哀,死亦何苦。走的是洒洒脱脱好不羁绊,古往今来,多少大德,也都是说走就走,坐脱立亡,是为何?
世俗之人学不来,理解不了,皆因对生命的理解不同。
他们看待生命,犹如水中花镜中月,一场幻梦而已。我们看待生命,是手往死里抓,心往一处拧,没真正畅快地活一分秒。他们的一分秒,搞不好比我们的一辈子还要充实。为何?刹那已经通圆融。
当一个人活到了生命的最基本状态,已经完全不会在乎这些了。
我问:什么是生命的最基本状态。
他说:计算器那一声归零,多么美妙啊,生命也可以归零,时时刻刻都归零,即抓即放,一边嬉笑怒骂一边随时归零,到这个状态,生啊死啊活多久啊,都不会在乎,更加何况名利金钱情爱。
所以我们用我们的目光去看他们,当然有点无法理解。
但是有一点,他们活的时候,那可是一分一秒扎扎实实地活着,绝不空过啊。
你看王阳明,一辈子做了多少事情,虽然年纪不大就走了,但是却建功建言,流芳百世,可谓切切实实地成功人士,当然从世俗眼光看,不一定算成功人士,多苦啊,多险阻啊,多坎坷啊,一般人听到都会想办法避开这样的命运。
可是,这就是悟道的前提条件,没有人轻松念几句坐几天就可以悟,都是大生大死,一番磨砺。
所以王阳明说:
须
在事上磨啊。为何,因为他这点光,就是事上磨出来的。
我们要知道,生命的长度,真的不代表什么,有些人活了一百多岁,也只是如此而已,有的人活了短短四五十年甚至更少,但是找到了归处。
人的活法,首推宽广。
我说,什么是宽广?
他说:就是不受限制,不被任何东西,方位,概念,羁绊束缚,自在的很。
我说:那是不是可以为所欲为?
他说:不是为所欲为,而是无为无不为。
宽广,是认知对象没有边际,是万事万物都在心中,一如海纳百川,正因为宽广,
人便能回到极其极其极其的平凡当中。
这就是悟道者的风范,如果说悟道者有风范,那绝对不是发光动地道貌岸然,就是这两个字——平凡。
依然吃饭穿衣、三餐一宿,该干嘛就干嘛,不作妖不炫耀,以平淡应万事。这就是宽广的人生。
我听到此,我抬头一看,夕阳不知什么时候,已经在天边染红了一大片,一阵清风吹来,那牛甚是惬意,走过来用牛头蹭了一蹭大爷。大爷没有再说话,抚摸着牛头。我也沉醉在那一抹斜阳里了。
-----
网友解答:
-----
大家好,我是微知,我答一下。
活不到多少岁算是“短命”,没有统一的说法。古人一般把60岁称为“下寿”,80岁为“中寿”,百岁以上为“上寿”。王阳明先生享年57岁,还不到下寿,说“短命”也说得过去。
明代沈俊绘的王阳明像
阳明先生是中国历史上被公认达到“三不朽”境界的人之一,是后世儒家心学学者心目中的圣人,可惜天不假年,只活了57岁便骤然离世,实在令人惋惜。假如上天能让他多活十年二十年,他的心学学说将更加精纯,也会免去后人许多不必要的纷争。
我不是医生,况且就是医生,恐怕也很难从为数不多的记载中推断出阳明先生短命的原因。但我研读阳明心学多年,对先生的事迹比较熟悉,想从关于阳明先生的史料记载中谈一下这个问题。
第一,从家族遗传角度看,阳明先生似乎受母系遗传的比重较大。根据《王阳明年谱》记载,阳明先生的祖母岑太夫人享寿101岁,即便今天也算是长寿了;祖父竹轩公(王伦)享寿约70岁上下,也不短寿。阳明先生的父亲王华享寿77岁。王华本可寿命更长,是因为母亲去世时悲伤过度,为母亲送葬时赤足行走数里,感染风寒生病,不久去世的。但阳明先生的母亲郑氏寿命不长,只活了41岁。因此阳明可能接受母亲的遗传比较多。另多说一句,阳明一生最好的朋友湛若水,活了95岁。周围有这么多长寿者,阳明先生却只活了57岁,实在可惜。
王阳明的父亲王华(右),成化十七年状元
第二,阳明先生从少时就好学深思,就是我们说的有点“认死理”,使他往往思虑过度,损耗精神。他出身儒学世家,自幼就接受儒家教育。可是,由于天分太高,传统的儒家教育无法解释他脑子里想的问题。于是,他从8岁就开始接触佛家、道家的思想。《王阳明全集》中有他答人问神仙的话,其中说“仆诚生8岁而即好其说,今已余30年矣”。所谓“神仙”,即我们今天说的道家学说,当时人们称之为“仙家”。
阳明20岁左右的时候,对儒家的“格物”学说有极大兴趣,读遍了朱熹的著作。有一天它想到,朱熹说“众物必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涵至理”,于是在父亲的官署里“格竹子”,一连7天对着竹子静坐,最后什么也没有格出来,自己也大病一场。所以说,他早年这种思虑过度的习惯,损害了他的健康。
王阳明塑像
第三,仕途的坎坷让他吃了很多苦头,损害了他的健康。弘治十二年(1499),阳明参加会试,“举南宫第二人,赐二甲进士出身第七人,观政工部”,从此踏上仕途。他立志干一番利国利民的大业,但朱家皇帝不给他这个机会。
正德元年(1506),阳明因上疏为被太监刘瑾迫害的戴铣、薄彦徽等人鸣冤,被廷杖40,流放到贵州龙场驿做一名驿丞。明朝的廷杖,是会打死人的。阳明被40廷杖没有打死,已经算是幸运了,但身体受到极大的伤害,可能还留下了病根。
在贵州龙场的,他住了一年多。当时的龙场,是一个位于“万山丛棘中,蛇虺魍魉,蛊毒瘴疠”的地方,阳明和他的仆人一度只能在山洞中栖身。这让他本来就不算健壮的身体,遭受寒冷、潮湿的侵袭,无疑更加损害他的健康。当时他正值壮年还好说,年纪一大这种损害就会显现出来。
贵州阳明洞前的王阳明和弟子们雕像
嘉靖六年(1527),朝廷让已经在家乡讲学6年之久的阳明复出,征讨广西田州岑猛的叛乱。当时,阳明的肺病已经很严重,他几次上疏推辞,不被批准,只得抱病前往。叛乱平定后,阳明上疏朝廷班师,但朝廷的旨意迟迟不下。他因为身体状况愈来愈差,只好不经批准就班师。在归途中,病体更加严重,还没有回到故乡,就在江西南安境内病逝。
阳明先生一生身体都不大好,他早年患有肺病,最终死于肺病。然而,他11岁就立志“成圣贤”,37岁在龙场悟道。此后20年,他立志讲学,传播心学。然而朝廷却让他做官、剿匪、平叛。他立功之后,往往得不到赏赐,还遭受小人的诬告。他是心学大师,身体不好,却有无比强大的内心;寿命不长,却做了无数长寿者做不到的事,成为中国历史上“三不朽”人物。
-----
网友解答:
-----
王阳明:1472年至1529年是明代哲学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他推行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人不同质,因材施教。其名言;我不看花时花与我一样寂寞,当我赏花时花才鲜活。人的生命不止于活多长时间更在于影响后世多长时间。王阳明哲学传到日本促进了日本明治维新,而清政府禁止王阳明哲学闭关锁国。王阳明人生历程虽短暂,但其往圣绝学造福后世千秋万代,生命力是旺盛的!
-----
网友解答:
-----
龙场悟道,王阳明在山洞里睡冰床,使得身体本已亏虚的他,燃尽了最后一丝真火!竹林待了七天格物致知,导致罹患肺病的他,在阴暗潮湿之地让身体饱受璀璨!被锦衣卫追杀寒夜游河逃生,饱受惊吓寒湿阴冷身体更受其害!最重要的是王阳明酷爱讲学,耗散真气,是身体得不到将养,如此种种,金石之人也难承受!画像中的王阳明消瘦见骨。如果不是他早年练功夫对身体有所受益,恐怕早已入不敷出。明朝廷对他的薄恩寡义,若不是王阳明心学了得懂得排解,换做常人恐怕气也气死了!
-----
网友解答:
-----
在中国近代史上,让国人寒心的不是贫穷,而是被弹丸小国日本打的有的惨。以国土论,泱泱大国人口众多,物产丰富,有五千年灿烂的文明史,但历史摆在这里,中国不仅挨打,而且被打的惨不忍睹,甲午海战的惨败,马关条约的耻辱,十四年抗战的艰辛,南京大屠杀的残酷至今是民族的伤痛。然而,中国的有识之士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曾东渡考察,从那个充满着狼性的毒瘤寻求答案。竟然大出意料,小日本强盛的原因,不是欧美的科学,而是中国哲学,就是中国的儒道,儒道中最得力的竟然是王阳明知行合一的“致良知”哲学,日本人手不释卷的就是王阳明的著作。
那么,为什么中国自有王阳明,却惨遭日本蹂躏,而小日本作为小学生,反而一度呈雄世界?
大凡阴阳学含有二元素,一曰事业的,二曰苦禅的,得苦禅元素的就会亡国,得事业元素的可以兴国。
实际是王阳明的心学博大精深,一以贯之,如果单纯把王阳明先生的思想一刀切割开来,让中国和那个小国各得一片,显然有点片面。
阴阳学也有枯禅的成分,有事业的成分,但枯禅是第一阶段,事业则是第二层次。悲剧的原因也许就在此,日本人真正掌握了王阳明的思想与智慧的精髓,而我们却连皮毛都丢了。然而,我们怎能把王阳明先生的智慧与思想都丢掉呢?
王阳明何许人也,为什么他能够于智慧领域开创基业,成为垂万事而不朽的思想宗师,他创立的阳明心学的思想与智慧究竟是什么,为什么让获得这一思想与智慧的小小岛国象饿狼一般觊觎富饶的神州大地,为什么又会让失去了这一智慧的近代中国,沦于被动挨打任人宰割的境地?所以我们关注王阳明,并追随他在历史上留下的足印,潜心寻求他掌握智慧与思想都法门,步入那神圣的思想与智慧的殿堂,并不是去鸡蛋里面挑骨头,研究王阳明先生为什么短命的问题。话说回来,王阳明先生并非短命,他活了57岁,于世宗嘉靖七年二月平思田之乱,七月袭断藤峡,十一月二十九日,辰时公历1529年1月9日8时许,病逝于江西南安府大庾县青龙铺码头。
在那个年月,这个岁数算不得短命。
-----
网友解答:
-----
王阳明被人称之为圣人,是一个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集大成者,可是生在乱世之中,一生不得志,忧国忧民,落下一身疾病,以至于最后年仅57岁就去世,要是按照古人六十为短命下限的标准来看,王阳明确实也算是短命了,可是为何他会这样呢?我们继续深入分析。
一、对自己过于苛刻
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王守仁(1472年—1529年),是明朝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其一生主要研究儒学、道学、佛学等,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
单纯从这些头衔来看,就知道他是一个不一般的人物,从很小开始就表现出来异于常人的天赋,王阳明是天才级别的人物,与后来清朝称之为半个圣人的曾国藩截然不同,曾国藩天生资质一般,王阳明则是处处与众不同。
拥有如此好的资本,按理来说王阳明一生应该一帆风顺,可是其根据自己的特殊能力,要求也格外严格,对儒学经典思想、道学、佛学都十分感兴趣,他想通过自己去研究一些更加深入的东西,想要成为圣人改变世界。
初溺于任侠之习,再溺于骑射之习,三溺于辞章之习,四溺于神仙之习,五溺于佛氏之习。
这个五溺,基本就是他一生的发展过程,神仙之习,乃道学,当时称之为此。
王阳明忧国忧民,在15岁之时,就因为当时的皇帝明英宗被蒙古人俘虏,从而他发誓要研究兵法,为国效劳,可惜不管他怎么研究深入,怎么跟皇帝建议,都没有得到皇帝认可,抑郁而不得志。
虽然没有得到皇帝认可,但是一点不影响王阳明继续深入研究各种思想,据说在王阳明17岁结婚的那一天,他在外边遇到一个道士,两人一谈就没控制好节奏,过于深入,以至于忘记自己结婚的事情,后来还是岳父到处搜寻才找到他,痴迷莫过于此。
18岁之时,他研究儒学,发现宋儒朱熹等人提出一种“格物致知”的思想,于是王阳明想以身示范,亲自研究一下这个思想是否真实,经过看着竹子七天七夜的思考,王阳明发现自己无所收获,还把身体搞垮了,这就是著名的“守仁格竹”典故,经过这次经历,他对这种思想开始怀疑。
这些记载让人感觉十分有趣,其中却蕴含着王阳明对真理的追求以及信仰,更加突出其对自己要求苛刻,也正是因为这些不断钻研,让王阳明挑战太多身体极限,年轻时姑且没有影响,等到年迈自然就会显现出来。
二、母亲去世伤心过度
王阳明年仅12岁左右,其母亲郑氏就去世,母亲也属于短命,当时才41岁,母亲去世后,王阳明茶不思饭不进,当时正是长身体发育的阶段,这样过分悲伤,对身体当然是有影响的,所以在很小时就为王阳明身体埋下祸根。
从母亲的去世来看,也可以看出王阳明对感情的重视以及多愁善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他善于对人间疾苦以及各种发生的事情进行反思忧虑,导致内心过分压抑敏感,这些都是导致身体不健康的原因。
三、外部环境影响
王阳明生活在明朝比较动乱的时期,自己又想为国家人民谋福利,因此经常被皇帝利用、被一些奸臣陷害。1506年,王阳明上书为戴铣、薄彦徽等人鸣冤,结果遭到奸人所害,被皇帝惩罚杖打40,这40下,对王阳明的伤害十分严重,要知道古代的杖刑十分残忍,基本十下就可以打得皮肉模糊,何况40下更是惨绝人寰。
遭到杖打40也就算了,皇帝还十分没有良心,将其流放到贵州龙场驿做驿丞。贵州龙场生活环境十分糟糕,根据记载是“万山丛棘中,蛇虺魍魉,蛊毒瘴疠”,这样的环境中,谁能坚持住,即使一个完全健康的人也受不了,何况王阳明还遭受过40杖打。
就这样,王阳明在贵州龙场恶劣的环境下继续悟道,真是毅力斐然,值得敬佩之人。他的身体也就在这段时间变得更加糟糕,我们可以试想一下,换做任何一个正常人经历身体摧残、心灵摧残,都会生病或者身体吃不消。
也就是这段时间的悟道与反思,让王阳明清楚要靠入仕来解决天下问题,已经不可能,只有通过思想去熏陶、影响普通百姓,让他们在思想上有所改变,才可能对国家大事进行反思,这个国家才不会就此衰颓。
于是王阳明开始在家乡各种讲学,散播自己思想,希望对人们有所改善。这件事一干就是六年,对后世影响颇深。可惜嘉靖这个糊涂皇帝又想起王阳明,想要让他帮忙处理点问题,在1527年不顾王阳明生病的事实,强制要求王阳明出山。
王阳明推辞不过,只能带病前往征讨广西田州岑猛叛乱,叛乱最终搞定,王阳明却在回家途中到达江西南安时一命呜呼,享年57岁,可悲可叹。
结语
王阳明虽然仅仅活了57岁,可是他对后人的影响很大,因为这样一个人的存在,让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思想有了质的提升,也让我们现在能够感受更多经典哲学以及儒学思想。
一个人的生命质量不在于长度,而在于高度,王阳明的一生忧国忧民,为天下社稷着想,试图以一己之力改变世界,虽然当时没有成功,但后来结果证明他还是做到了自己所想。只可惜对于他自己而言,一生为那些哲学思想奋斗,没有过上什么好日子,与同为明朝嘉靖年间的才子严世蕃相比,王阳明在生活方面似乎欠缺了太多。
但是这也许就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深思,那些玩世不恭的天才,注定被后人唾弃,只有那些真正为天下着想的天才,才能够真正流芳百世,被后人所敬仰,究竟一个人想做圣人还是被人诟病,全靠自己掌握!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
-----
网友解答:
-----
阳明先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年仅57岁就撒手人寰,实在令人叹息。
1.他十七岁格竹子的时候太过用神,受了大寒落下病根儿。
2.在贵州“龙场悟道”之时,条件艰苦卓绝,常年居住在寒冷潮湿的山洞之中,少见阳光“寒症”入了骨髓。
3.常年鞍马劳顿,五十几岁就撒手人寰。寒湿阻滞气血是人体之大害,90%以上的各种疾病都是由此而引起。
4.先生死于肺痨(癌)在现代也是不治之症。
5.常年讲学忧国忧民,积劳成疾,寝食不安,肠胃不好。
6.杀戮太重,类似于孔明不寿。
-----
网友解答:
-----
一、遗传影响
受目前从家族遗传角度看,阳明先生似乎受母系遗传的比重较大。
根据《王阳明年谱》记载,阳明先生的祖母岑太夫人享寿101岁,即便今天也算是长寿了;
祖父竹轩公(王伦)享寿约70岁上下,也不短寿。
阳明先生的父亲王华享寿77岁。王华本可寿命更长,是因为母亲去世时悲伤过度,为母亲送葬时赤足行走数里,感染风寒生命,不久去世的。
王阳明生在一个官宦人家和诗书世家。他是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后代。祖父王天叙文学才华出众,父亲王华是明时的科举状元。
但阳明先生的母亲郑氏寿命不长,只活了41岁。因此说阳明可能接受母亲的遗传比较多。王阳明年仅12岁左右,其母亲郑氏就去世,母亲属于短命,当时才41岁,母亲去世后,王阳明茶不思饭不进,当时正是长身体发育的阶段,这样过分悲伤,对身体当然是有影响的,所以在很小时就为王阳明身体埋下祸根。另多说一句,阳明一生最好的朋友湛若水,活了95岁。
二、年轻思虑过度
阳明20岁左右的时候,对儒家的“格物”学说有极大兴趣,读遍了朱熹的著作。有一天它想到,朱熹说“众物必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涵至理”,于是在父亲的官署里“格竹子”,一连7天对着竹子静坐,最后什么也没有格出来,自己也大病一场。所以说,他早念这种思虑过度的习惯,损害了他的健康。
三、廷杖留病根
正德元年(1506),阳明因上书为被太监刘瑾迫害的戴铣、薄彦徽等人鸣冤,被廷杖40,流放到贵州龙场驿做一名驿丞。明朝的廷杖,是会打死人的。阳明被40廷杖没有打死,已经算是幸运了,但身体受到极大的伤害,可能留下了病根。
四、贵州龙场环境影响
在贵州龙场的,他住了一年多。当时的龙场,是一个位于“万山丛棘中,蛇虺魍魉,蛊毒瘴疠”的地方,阳明和他的仆人一度只能在山洞中栖身。这让他本来就不算健壮的身体,遭受寒冷、潮湿的侵袭,无疑更加损害他的健康。当时他正值壮年还好说,年纪一大这种损害就会显现出来。
五、年迈带病征战
嘉靖六年(1527),朝廷让已经在家乡讲学6年之久的阳明复出,征讨广西田州岑猛的叛乱。当时,阳明的肺病已经很严重,他几次上疏推辞,不被批准,只得抱病前往。叛乱平定后,阳明上疏朝廷班师,但朝廷的旨意迟迟不下。他因为身体状况愈来愈差,只好不经批准就班师。在归途中,病体更加严重,还没有回到故乡,就在江西南安境内病逝。
六、肺病未愈又未保养
阳明先生一生身体都不大好,他早年患有肺病,最终死于肺病。
王阳明临终之际,有所感应,对身边的弟子周积说:“我要走了。”弟子泣不成声,问道:“先生,有何遗言?”王阳明泰然回道:“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言毕,安详合眼,溘然长逝,西登极乐。虚岁五十有七。
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
网友解答:
-----
王阳明是明朝第一猛人,是中国历史上继孔子之后出现的第二个圣人,是心学的创始人。据考证,很可能是年轻那会格竹子时,肺部留下了病根,年仅58就英年早逝了。
-----
网友解答:
-----
每个人,都是带着\"使命\"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不管命长还是命短,都不重要,使命完成了也就该回去了。弄清楚、想明白了,就会知道,甚至万事万物的出现和消失,都是这么一回事。
------------------
推荐阅读:
加内特是1995年首轮第5顺位,那么在他前面的4位球员都是谁?个人成就又如何呢?
上一篇:你在小时候吃过猪油吗?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