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宫皇后和下一任皇帝的生母,谁的地位高?
正宫皇后和下一任皇帝的生母,谁的地位高?
-----
网友解答:
-----
这个问题分两部分来答:
一、先简说“下一任皇帝”是如何产生的
如果拿正宫皇后和“下一任皇帝的生母”比地位,那说明,这位“正宫皇后”,一定没能如她所期待的生下皇子,结果全部家产,其实就是整个帝国,落到了另一个女人所生的孩子怀中。
正宫,是“母仪天下”的皇后,可惜她没能生下儿子,就不得接受另一个女人“母以子贵”,与她比肩而立。
皇后是皇帝的嫡妻,所生之子为嫡子,拥有完全而且唯一的继承权。这跟普通家庭还不一样,一般人家,不管嫡庶,都要平均分配家产。而皇帝的嫡长子,继承的是整个天下,他的嫡庶弟弟们,都是他的臣子。这就是中国传统皇朝的嫡长子继承制。
嫡子,就是皇后所生之子。嫡子的继承权是优于庶子的,好比康熙皇帝的长子胤褆,是妃子所生,虽然他抢在最前面出生,可是被立为太子的,仍是他的弟弟胤礽,只因胤礽是皇后所生,是嫡子,而胤褆是庶长子,年纪大小在有嫡子的条件下,是没有用的。
如果皇帝没有嫡子,也就是皇后没有生儿子,庶子才有机会继承帝位,而庶子的继承权,一般也不按出生的次序,往往由皇帝在儿子中挑选一个最心疼的立为储君。历史上有个有趣的“老四即位现象”,大家可以注意下,四皇子继位的比较多,对于想当皇帝的皇子来说,“4”是个中奖几率很大的数字。当然每个朝代不一样,比如清朝不注重皇子的出生次序,择“贤”即位,所以清朝的储位之争就特别激烈。而明朝就特别重视皇子的长幼,臣子们只拥护年纪大的,比如嘉靖皇帝的两个儿子,大的是裕王,小的是景王,群臣坚决拥护裕王,他就是后来的穆宗朱载垕;再举一个更典型的例子,明神宗长子叫朱常洛,是一个宫人生的,三子朱常洵,是郑贵妃生的,都是庶子,神宗喜欢常洵,不爱常洛,想立三儿子为太子,可群臣就是不答应,为此君臣争了十几年,这就是明代历史上十分有名的“国本之争”。
从历史来看,历代嫡子继承皇位,要远少于庶子继承皇位的情况。这就意味着,生不出儿子的皇后,在夫君死后,将处于一个较为尴尬的处境:和一个她可能非常厌恶的骄傲女人相处!
二、两宫太后相处的尴尬
皇后位尊,是六宫之主。如果用民家的情况来说,皇后是一个家庭的正妻,是皇帝“八抬大轿娶进门”的,地位最为尊贵。而不论是皇贵妃、贵妃还是妃、嫔、贵人,她们地位有等差,但都是皇帝的妾。
我们知道,在“一夫多妻(妾)”的礼法制度下,妾的法律地位是远远不如正妻的。比如,正妻是家里的女主人,拥有受法律保护的财产权,死后可以与夫君合葬在祖茔里,灵位可以进入祠堂等等,这些都不是妾所能享受的。
如果皇后的儿子继位,她将成为太后,在后宫的地位将进一步强化。然而,如果皇后没有儿子,皇位则将由一位妃子的儿子继承。一枚本来可以独享的桃儿,被人分食了大半,你说她心里苦不苦?
根据历代惯例,都是“两宫并尊”,新王朝将有两位太后。这种情况在历史上非常的多,特别是明朝,绝大多数皇后都没有生出儿子,所以几乎每一朝都有两位太后。这两宫母后,分别是现任皇帝的“嫡母”(先帝的皇后)和亲生母亲。
我看到前面有人说,皇帝将生身之母称为“圣母”,圣就是生。这是不对的,两宫母后都是“圣母”。圣是指皇帝,这两位太后,都是皇帝的母亲,一个是名义上的,一个是亲生的。
嫡母是宗法意义上的母亲,她本来的地位就在生母之上,故此在排序上,应以嫡母为先。但生母占了“母以子贵”的优势,皇帝说是“两宫并尊”,上尊号什么的,两宫太后都是一起上,看起来很公平,其实上还是有差别的,毕竟皇帝亲的,还是他自己的亲妈。世态炎凉,人们也是趋赴皇帝的亲妈,那么在宫廷里,那位亲妈太后处,就十分热闹,嫡母太后那里,冷落清秋的“节”就特别的多。
昔日的皇后,坐在宫里,听着帝母宫里热闹非凡,她心里是啥滋味,不消我多说吧。然而,她要在宫里过的安生,还得与那位“好姐妹”搞好关系,不然被她儿子穿起小鞋,太后也不好受啊!比如明代历史上,嘉靖的亲妈蒋太后与前朝武宗的妈张太后关系恶劣,张太后为此吃了二十多年苦头,两个兄弟还被皇帝干掉了,她过的日子,简直快生不如死了!
所以,尽管在名分上,嫡母太后的地位要比皇帝生母太后高,但她最好谦虚谨慎再多加退让为好,不然后宫闹起矛盾,站在她对面的,可是一对母子!有的她受。就是死了,两宫太后还要入葬在先帝陵寝地宫里,一左一右,如果做了对头,活时难受,死了也不得安静!
-----
网友解答:
-----
这个问题要区分几种情况来分析,先说总的原则。
中国古代非常重视宗法制度,嫡妻与妾氏的地位差距很大。对于皇帝而言,即是皇后与妃子(包括皇贵妃、贵妃、妃嫔及以下)的对比,皇后是君,其他女人是臣。
一般情况,皇后没有生儿子,其他妃子的儿子被立为太子,继位为新君。则先帝皇后是嫡母,尊为皇太后,若生母也尊为皇太后,地位在嫡母之下。
如康熙帝继位时,尊嫡母孝惠章皇后(后来的谥号)为母后皇太后,上徽号仁宪皇太后。尊生母孝康章皇后为圣母皇太后,上徽号慈和皇太后。地位是“母后皇太后>圣母皇太后”。
后来同治继位,慈安太后与慈禧太后也是这种情况,并不是慈禧能欺负慈安的。在陵墓上,慈安的墓距离咸丰墓更近,这就是地位的差别体现。但还有咸丰的原配孝德显皇后地位又高于她们。
特殊情况:
一、皇后是继后
从宗法上续弦的要低于原配。新皇帝如果是原配皇后的儿子,那么亲娘的地位就高于继母皇后了。如道光帝,他是嘉庆帝原配孝淑睿皇后的儿子,清代唯一以嫡长子继位的。老爹去世时,正宫皇后是孝和睿皇后,只比道光大六岁,但仍尊为皇太后,以亲娘孝顺。
二、外藩兄终弟及
皇帝死了没有儿子,把兄弟或堂兄弟拉来继位。先帝的皇后,比新皇帝的生母就低了一辈。如果是新皇帝生母被尊为太后,则地位高于前皇后嫂子。若只是过继,而没有尊本生父母为帝后的话,则生母地位还是臣,低于前皇后。有点像绕口令呢
上述只是理论上的高低,在现实生活中也有特例。
如辽圣宗的皇后萧菩萨哥没有生儿子,宫女出身的妃子萧耨斤的儿子继位,即辽兴宗。而嫡母尊为太后,生母自立为太后。嫡母贤惠软弱,生母心狠手辣,最终地位低的生母把嫡母以“参与谋反”给逼死了。
-----
网友解答:
-----
按古代礼法,皇帝的嫡母肯定要比生母的地位高,但出于血缘之亲,哪个皇帝甘心自己的生母给嫡母下跪?由此一场亲情与法理的旷世之争拉开帷幕。
从西周开始,中国的婚姻制度进入一夫一妻多妾制。这个制度很精妙,“多妾”保证了家族人口的繁衍和壮大;“一妻”保证了家族的政治利益不被分割。
比如龙椅,这东西总不能有几个儿子就劈成几份吧?这个最大的政治利益该由谁继承才能保证家族利益不受损呢?于是周公创造了宗法制,认为规定了嫡妻无可撼动的至尊地位,只有她的儿子们才有资格称为继承人,且按叙齿排定顺位。
可是制度是死的,生活却是精彩的,比如作为嫡妻的皇后没生儿子怎么办?皇帝花心了,想换老婆怎么办?再比如继承人看着生母给嫡母下跪心里不爽又该怎么办?
我们按时间线讲述几则故事,给您展现“两宫之争”的旷世恩怨。
曾经有人问:平定诸吕后,汉文帝为何不废了吕雉,立自己的老妈薄太后为皇太后呢?
后人一直称汉文帝的老妈为太后,其实她这个太后只是汉文帝当代王时的“王太后”,而不是当皇帝后的“皇太后”,因为当时的皇太后是已经去世的吕雉。
吕家人虽然被赶尽杀绝了,但作为高祖刘邦的嫡妻,没人敢动吕雉,因为她代表了汉家治国的“纲”——以孝治天下。
按宗法制,薄太后只是老刘家的“二等公民”,甚至只是财产,只有吕雉才是老刘家的女主人,这个地位是刘邦赋予的。假如汉文帝废掉吕雉,那就等于否认了刘邦,请问他的皇位合法性何在?
所以,包括汉文帝在内的后世之君,无不高呼“孝道”,绝不敢动废掉嫡母皇太后的歪心思。
历史上更立皇后的皇帝是汉景帝,其嫡妻薄皇后因为无子被废黜,数年后王娡被立为皇后,其子刘彻(汉武帝)被立为太子。
对汉武帝来说,薄皇后曾经是他的嫡母,但在他登基时嫡母就已经换成了生母,避免了“两套班子”的尴尬。
汉武帝去世前曾经留下一份遗嘱,希望立李夫人为皇后。后来霍光遵照他的意愿,将李夫人追封为孝武皇后,并入祭太庙。
你可能很奇怪,巫蛊之祸发生后卫子夫事实上已经被废了,汉武帝为何不在生前亲自追封李夫人呢?
原因只有一个:他心目中的皇位继承人是钩弋夫人的儿子刘弗陵,而不是李夫人的儿子刘髆,假如生前追封了李夫人,就意味着刘髆成了唯一的嫡子,刘弗陵的继承人身份就不合法了。
所以,汉武帝的这个愿望只能通过后人帮他实现。
汉武帝的这个心思其实跟唐玄宗有异曲同工之妙。有人曾经问:唐玄宗与杨玉环的爱情千古传唱,可是贵妃娘娘为何终其一生都不能当皇后呢?
自从唐玄宗废了王皇后,他这辈子都没再立过第二位皇后。对此有人解释说,杨玉环之所以没当上皇后是因为她没生过儿子。
其实这个说法大错特错,恰恰相反,假如唐玄宗能确认杨玉环肯定不会生儿子,他真的有可能立她为皇后。也就是说,唐玄宗是因为担心杨玉环给他生儿子,才不敢立她为皇后。
理由不复杂,因为一旦杨玉环当了皇后,又生了皇子,那么李亨的太子之位就不合法了。在政治经验丰富的李亨,和有可能的那位娃娃之间如何选择?这个答案一点都不难作出。
由此可见,嫡母与继承人如果不是“原版的母子”就很麻烦,稍有不慎就会引发朝政动荡,皇帝们为此不得不压制个人的欲望,尽量避免让嗣君面临“两个妈妈互撕”的局面。
直到西汉的第十位皇帝,即倒数第二位皇帝汉哀帝登基,历史上才第一次出现了皇帝的嫡母和生母都在世的情况发生。
汉哀帝的嫡母就是大名鼎鼎的赵飞燕,汉成帝的第二任皇后,而他的生母则是定陶王后丁姬。
有意思的是,汉哀帝在位时,“两宫之争”的主角却不是两位太后,而是两位太皇太后。由于汉哀帝是汉成帝的侄子,所以汉成帝的母亲王政君是汉哀帝的嫡祖母,而亲生奶奶傅太后则是他的亲生祖母。
这位傅太后是汉元帝的昭仪,当年就费尽心机想取代王政君,好容易熬到孙子即位了,就一心想把老情敌王政君踩在脚下。于是她勾结朝中势力,不断给自己抬高地位。
在傅氏之前,皇帝只有一位太后、一位太皇太后,这位老妖婆子上蹿下跳,先给自己加了一个“帝太太后”的尊号,后来又觉得“帝”不如“皇”,所以又改称“皇太太后”。当然,丁姬也跟着沾光,升级为“帝太后”。
虽然她们的称谓还不是“皇太后”,但创下了两太后并列的“两宫”先例。
傅老妖奋斗了一辈子,依然没能突破“两位太后并列”的藩篱,由此可见,嫡母的法统地位还是很强大的,东汉最能体现她们的至尊地位。
我们知道,东汉只有一头一尾两位皇后有子,其余的皇帝都面临着两个妈妈的困扰。这个时候怎么办呢?一般情况下,他们会延续西汉末年的做法,死去的生母会被追封为太后,而活着的生母只能老老实实给嫡母磕头。
做得最极端的就是汉章帝。汉章帝的嫡母是伏波将军马援的女儿、汉明帝的明德皇后马氏,而其生母则是贾复的孙女贾贵人。
汉章帝出生后就被汉明帝交给马皇后抚养,所以汉章帝从小就只认马皇后为母。登基后,汉章帝甚至都没有提高生母的等级,也不去探望生母。其实也不能理解,一是他们母子从来就没在一起生活过,没有感情,二是他如果去探视生母,生母还得给他下跪磕头。
直到马皇后去世,汉章帝才给生母提高了待遇,但品级始终没有提高。
由此可见,汉哀帝的行为在很长一段时间都被认为是非法的、可耻的、不能接受的,法理始终置于亲情之上。
不过,亲情总是无法泯灭的,法理虽大但也不能隔断血脉亲情,于是后继的皇帝们总惦记着挖“宗法制”的墙角,为生母争取“合法权益”。于是到了南北时期又一个新名词诞生了——皇太妃。
北魏孝明帝元诩封生母胡充华为皇太妃,宋废帝刘昱封生母陈妙登为皇太妃。虽然“妃”与“后”确实没法比,但“皇”字远比傅老妖不伦不类的“帝”显得更“上档次”。
经过上千年皇帝的“刨根”,宗法制的墙基越来越松,到了明朝,一个意外事件催生了真正的“两太后并列”。
这件事就是土木堡事变,明英宗当了蒙古人的俘虏,于谦等人拥立明英宗的弟弟明代宗朱祁钰登基。明英宗虽然被“太上皇”了,但他的老妈孙太后的地位没人敢动。不过朱祁钰不甘心呐,自己当了皇帝,太子是侄子,太后不是生母,这皇帝当得太窝囊。
于是朱祁钰决定为自己的合法权益作斗争,他要通过抬高老妈的地位给自己长脸。于谦等人考虑到当时的特殊情况同意了他的提案,尊其生母吴氏为皇太后。
但为了突出嫡母的地位,还是给两位太后留了不同的“标识”——嫡母皇太后加徽号,生母皇太后不能加徽号。比如孙太后被尊为“圣烈慈寿皇太后”,而吴太后的称谓则是光溜溜的。
万历帝即位后又继续挖墙脚,他即位后尊嫡母陈氏为仁圣皇太后,尊生母李氏为慈圣皇太后,从法理上几乎拉平了嫡母与生母的地位。
整个清王朝都延续了万历皇帝的传统,新皇登基第一件事就是册封嫡母和生母为皇太后,除了排位上嫡母依然在生母之上,在实际待遇上已经没有任何差别,论影响力,生母甚至超过了嫡母。
“两宫之争”就像一场数千年的马拉松比赛,因为规则的原因,注定了皇帝的生母地位远不如嫡母。但冰冷的法统最终被亲情粉碎,在历史的终点线上,两位太后几乎手拉手撞线了。
-----
网友解答:
-----
封建皇朝
严守宗法礼制
轻易不敢越制
等级森森
岂能觊觎
正宫皇后
统掌三宫六院
皇上驾崩
皇子即位
皇后先登上太后之位
皇帝生母后登上太后之位
先后有序
尊卑有别
咸丰皇帝在执河避暑山庄
两腿一蹬崩去
咸丰帝与叶赫哪拉氏唯一儿子
载淳即皇帝位
乃同治皇帝也
皇后先成慈安皇太后
称东宫太后
皇帝生母
此后才成慈禧皇太后
称西宫太后
传统上
东贵西贱
因此
名份上而言
慈安太后尊于慈禧太后
此事完全遵循礼法
慈禧太后对慈安太后
恭恭敬敬
故,封建皇朝
为突出受命于天的天然合法性
通常不会逾制
#凌远长著#
-----
网友解答:
-----
这种现象其实涉及到皇位嫡子继承的问题,这是传统中国皇位继承的基本原则。但实际上,皇帝嫔妃很多,而正宫只有一位,所以庶子继承皇位的情况在历代王朝都很参见。
庶子承位,
如果嫡母(即前朝皇后)已经去世,其在世的庶生母也就自然而成为皇太后,
而如若嫡母与庶生母都健在,那么就会出现题主所说的两宫帝母并尊的现象。两宫帝母并尊现象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末期的秦国。
秦庄襄王在继承王位之前,以其父、时秦国太子安国君的宠妃华阳夫人为母,即为后即尊华阳夫人为“王太后”,又以“母以子贵”尊生母夏氏为“王太后”。
而对两宫帝母并尊现象,
在形式上经历了庶生母嫡化的过程,即在形式上从嫡庶有别到嫡庶无别。
以明代为例,明代最早的两宫并尊出现在景泰帝时,
明代景泰帝即位之后,嫡母孙氏仍然被尊为皇太后,又将其生母吴氏也尊为皇太后。但嫡母地位高于庶生母,虽同时尊为皇太后,但是有明显区别,
“天子立,尊皇后为皇太后,若有生母则称太后者,则加徽号以别之”。
故景泰帝在嫡母孙氏之前加“上圣”之号,以示嫡庶之别
。其后又有宪宗嫡母钱氏和生母周氏并称、嘉靖帝伯祖母张氏和生母蒋氏,其中嘉靖帝在大礼议之后,将张氏与蒋氏均加徽号,但张氏为“昭圣康惠慈寿皇太后”,蒋氏“章圣慈仁皇太后”,二者还是有差别。
景泰帝嫡母孙氏,徽号“圣烈慈寿皇太后”
至明神宗朝时,两宫太后已经没有什么差别,神宗庶生母李氏在太监冯保和权臣张居正的帮助下,得以加徽号为“慈圣皇太后”,而神宗嫡母陈氏为“仁圣皇太后”,二者之间在形式上已经没有区别。
至清代,有三次两宫并尊的情况,即
顺治朝的两位博尔济吉特氏皇太后
,二者没有徽号之别;
康熙朝的嫡母博尔济吉特氏和庶生母佟佳氏
;
同治朝的嫡母钮钴禄氏“慈安皇太后”和庶生母叶赫那拉氏“慈禧皇太后”
。
当然,在事实上
,两宫的实际权力大小要看实际情况,
毕竟母凭子贵,如同治朝的慈安与慈禧,慈禧虽为庶生母,但实际权力要大于慈安。
-----
网友解答:
-----
没有任何疑问,当然是正宫皇后的地位高。
虽然有句话说“母以子贵,子以母贵”,但是这个“贵”是有限度的,不会因为生了儿子做了皇帝,生母的地位就无限制地高起来。就算儿子做了皇帝,生母的待遇因此而优厚,但地位只可能是一定限提升,不会高到和正宫皇后一样。
正宫皇后和皇帝生母谁的地位高说到根本上是宗法制的规定。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基础,如果上一任皇帝没有嫡子,只能选庶子,这个入承大宗的庶子从名份上说也得算是正宫皇后的儿子,先尊奉正宫皇后。再说能继任的下一任皇帝首先是因为他父系的血统确定的。
《仪礼》有关于“士昏礼”的记载,关于“士”以上的贵族的昏礼都散失了,但仅从存有的“士昏礼”来看,“昏”的过程繁琐而严谨,正是因为昏礼的重要。皇帝也一样,只有经过一套复杂程序取回来的才叫正妻,这个地位是不可撼动的。也就是说正妻的地位是经过整套认证程序的,所以生了个儿子的妾室真的达不到母凭子贵与正宫平起平坐的程序。
就算是作为继室的正宫皇后地位也比皇帝生母高。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慈禧太后。咸丰皇帝的结发妻子萨克达氏在还是皇子福晋的时候死了,咸丰践祚后追为皇后。慈安太后是在咸丰二年时选秀入宫的,然后一路坐着直升飞机就上来了。二月选秀入宫,四月就封为贞嫔,五月升为贞贵妃,六月封为皇后,十月正式行册封礼,这一年慈安刚十六岁。
慈禧太后也是咸丰二年选秀入宫的,四年才晋懿嫔,六年因为生了唯一的皇子才晋封懿妃,七年晋懿贵妃,到此为止咸丰朝再没有过地位提升。一直到儿子做了皇帝,才被尊为太后。
慈安和慈禧的太后是不同的太后。慈安称为“母后皇太后”,表示是从皇后自然过渡过来的,这是没什么质疑的事,完全是顺其自然。而慈禧则被称为“圣母皇太后”,表示是因为圣上的生母而尊为太后,这种太后地位就完全看情况了。当然,慈禧是个特例。
-----
网友解答:
-----
理论上前者高,但也有反例。
明武宗的遗孀和明世宗的母亲之类的对比我就不做了,这有些抬杠了也没意义也不符合题主本意。
少数民族政权也接触一些汉族文化,但不代表全学去了,所以出现了这个反例。
其实辽圣宗的遗命没什么问题,齐天皇后萧菩萨哥为皇太后,兴宗生母萧耨斤为太妃。萧菩萨哥不但是兴宗嫡母,还是养母。但萧耨斤就敢小人得志地骂萧菩萨哥“老东西你得宠的日子到头了”,自称法天太后,陷害萧菩萨哥参与谋反,不顾兴宗反对迁萧菩萨哥于上京。兴宗说:“皇后侍先帝四十年,抚育眇躬,当为太后;今不果,反罪之,可乎?”似乎萧菩萨哥连太后名分都没了。不久萧耨斤担心兴宗怀念养育之恩,派人杀了萧菩萨哥。萧菩萨哥自诉无罪,请求先沐浴再死。
后来兴宗从亲妈手中夺权,追尊萧菩萨哥为仁德皇后。萧耨斤和儿子反目,儿子死了她也不哭。最后萧菩萨哥和萧耨斤都祔葬圣宗庆陵。
萧菩萨哥在后位时,已经“仁德皇后威权既重”。如果辽朝严格明确了嫡母压生母,则她的地位更有保障,又有兴宗支持,这个悲剧根本不会发生。
北魏也出过类似的事,孝明帝登基后,嫡母高英为皇太后,生母胡充华为皇太妃(子贵母死制度刚废除)。高英谋害胡太妃不果。不久高英叔父高肇死于政变,高英被迫出家为尼,胡太妃称太后掌握政权。后来天有异象说是需要国母挡灾,胡太后就给高英发了盒饭。
-----
网友解答:
-----
在古代等级制度是十分深严的,礼法是所有人都必须遵守的,就连皇帝也不例外。就皇室而言,在身份上只有正宫皇后才是皇帝的妻子(继后,也算不得皇上真正的妻子),别的妃子只是小妾。皇帝在世时,皇后是后宫的实际掌权者,是所有皇子女名义上的母亲,比其他的妃嫔地位是要高的。皇帝去世以后,由于继任皇帝不是皇后的亲生儿子,即使皇帝心里不愿意,那也得先按照礼法册封原皇后为皇太后,在册封自己的亲生母亲为皇太后。在礼法上,还是原皇后的地位要高一些。但实际上,因为继任皇帝不是自己亲儿子的关系,原皇后这时在后宫就没有了什么实际的权利,只是个空架子,多半也就是面子上好看罢了。而做为继任皇帝生母的妃子,因为皇帝的关系,地位将得到大大的提升。
-----
网友解答:
-----
在《甄嬛传》当中有个很大的bug,那就是宜修费尽心机想着除掉妃嫔们的孩子,甚至于齐妃她都不肯放过,就因为她想着成为独一无二的皇太后。
而皇帝的解释是“权柄下移,她怎么肯”,因为皇帝的生母若非皇后,生下皇帝的妃嫔也会一起成为皇太后,如此一来,作为嫡母的母后皇太后就会受到影响。
其实这是不存在的,从礼法上来说,虽然两宫同尊,但是作为先帝正宫的那位地位永远要更高一些,生下皇帝的妃嫔就算是成了太后,也无法与正宫皇太后相提并论。
最早的时候,因为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太后只能有一个,那就是先王的正宫,不过有时候因为正宫没能生下孩子,或者其他原因,后来在位的不是她生的孩子。
举个例子来说,秦庄襄王时期,其生母夏姬被尊为夏太后,而夏姬仅仅是妃嫔,秦孝文王的正宫是华阳夫人,而华阳夫人被尊为华阳太后。
看起来夏太后与华阳太后都是太后,但实际上,华阳太后的地位要远远高于夏太后,虽然秦王是夏太后生的,但是礼法上,华阳太后才是秦庄襄王的母后。
按照传统的礼法,古代子女只认自己父亲的正妻为母,而自己的生母如果不是正室,那么也并不能称作母亲,这跟民间很多庶出子女称自己亲母为小娘、姨娘是一个道理。
秦朝之后,皇帝如果是以嫡子身份继位,其生母自然也就是独一无二的皇太后,如果皇帝的生母并非皇后,那么仍旧要以先帝的皇后为皇太后。
在很长时间之内,皇太后只有一个,那就是先帝的正宫,皇帝的生母要是妃嫔可以封为太妃之类的,如果身份太低,根本不能够进行册封,但这样的事情非常少。
隋唐时期,随着皇权的加强,那些非嫡子身份继承皇位的皇帝越来越多,要知道唐朝的皇帝普遍都不册立皇后,因此大多数的皇帝,都不是皇后所生的嫡子。
唐朝的时候,开始经常出现那种好几位太后一起的场景,有的是先帝的正宫,有的是皇帝的生母之类,最多的时候宫中出现了五位太后同尊的现象。
但无论如何,礼法至上的时代,先帝的正宫永远地位要高于皇帝的生母,举个例子来说,皇帝并非嫡出,其生母与他的嫡母一起成为太后,那么还是一个高一个低。
从皇后变成皇太后的,地位要高于母凭子贵成为皇太后的,晚清的慈禧太后,再怎么嚣张跋扈弄权,在慈安太后面前,至少明面上从来不敢放肆,根本越不过去。
不过话说回来,礼法是一回事,现实又是一回事,明朝的时候,明英宗钱皇后膝下无子,最终继位的明宪宗是周贵妃所生,而周贵妃与钱皇后一起成为了皇太后。
钱皇后生性软弱,周贵妃无理蛮横,刚做太后就想着要废了钱皇后,各种耍诡计想自己做唯一的皇太后,好在这种违背礼法而且相当过分的事情,受到了满朝文武的集体抗议。
从礼法上来说,周贵妃就算是成了太后,她的地位也低于钱皇后,无奈钱皇后家中无人,在英宗驾崩后无依无靠,而周贵妃却作为皇帝的生母,越发狂妄。
明宪宗毕竟是周贵妃所生,而且因为废后的事情与钱太后产生嫌隙,因此差别对待,最终弄得钱太后晚景凄凉,被周氏欺辱,但这样的事情在古代并不算常见。
非嫡子身份继承皇位的皇帝,有时候会刻意提高自己生母的地位,毕竟血脉相连,但是在礼法上是很难越过去的,稍有不慎就会留下各种不好的名声,是非常忌惮的。
整体来说,古代先帝正宫升上去的皇太后,地位永远都比仗着生下皇帝成为的皇太后高,哪怕仅仅是名义上,那也是高,通常皇帝也不敢随便逾越礼法,让自己的生母越过嫡母。
-----
网友解答:
-----
当然不是呃。
前皇后与下任皇帝生母,并不是地位相同的身份。明代之前,如果皇帝嫡母存在,则生母没有资格成为太后。
比如宋哲宗。生母朱氏到死都是太妃,遭到太皇太后高氏、太后向氏严格压制(朱氏死后才被宋徽宗正式追尊为宋神宗皇后)。朱氏偶尔接受大臣行礼都被训斥。高氏死后宋哲宗掌权,朱氏也仅仅是生活待遇得到了改善,由于向氏还在,朱氏没有得到太后的名份。乃至无子的宋哲宗死后,由于没有提前册封皇储,向太后主持朝会,剥夺朱氏次子的优先继承权(现在是給宋哲宗选择继承人,朱氏次子有优先权)以宋徽宗为君,朱氏参加会议旁听的资格都没有。
当然,如果向太后死亡,则朱氏可以被宋哲宗尊为太后。
明代之后,创立两宫太后制度,皇帝嫡母与生母都是太后,嫡母是母后皇太后,生母是圣母皇太后,最著名的当然是顺治、同治两个皇帝。
顺治嫡母哲哲,是母后皇太后,生母布木布泰也就是孝庄是圣母皇太后,不论权力还是地位,都是母后皇太后为尊。
同治也一样。嫡母慈安的权力地位,都在生母慈禧之上。
-----
网友解答:
-----
正宫皇后和新帝生母谁的地位高这个问题第一需要看处于什么时代,第二是要看皇帝是不是白眼狼。
当然,会有人说我亲妈生我养我,我当然要尊崇亲妈,怎么能说是白眼狼呢?不好意思,谁让你亲妈去做人小老婆呢?你妈没当上正室不是她的错,但是你要不尊亲爹的正室,那肯定会被吐沫星子淹死的,除非你要做一个人人唾弃的昏君!
原配们的天堂---两汉时期
两汉时期重嫡,只要是皇帝的正宫皇后,新帝的生母,那就是妥妥的皇太后,皇帝亲妈?不好意思,你就是生育工具,安享尊荣没你事。
参见东汉苦逼的皇帝生母贾贵人、李宫人、虞美人什么的。只见皇后临朝,不见生母享福。只有死后才会被熬死太后的儿子追封为皇后。
当然,也不是没有例外,汉哀帝的生母丁姬,就被儿子尊为帝太后,但是,很明显,她的地位是比不上正经的皇太后赵飞燕的,名都不正,帝太后,汉哀帝也是为了亲妈亲奶奶操碎了心。
生母要抬头---三国两晋南北朝
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皇帝的生母们地位有所提高,有些皇帝就尊亲妈做帝太后,等到嫡母皇太后死后就改亲妈为皇太后,例如刘聪尊亲妈张氏。更多的是没有嫡母,直接尊亲妈为皇太后的,例如刘义符尊亲妈张氏,刘骏尊亲妈路惠男等等。
总体来说,嫡系还是占据上风,皇帝亲妈在皇太后面前还是婢妾。
嫡庶平分秋色---唐五代辽宋夏金元
唐代因为女主临朝的事对皇后过敏,中后期基本不立后,所有儿子全庶出,所以,谈不上嫡母亲妈谁威风。当然,比较典型的一个例子,唐宪宗的嫡妻郭氏,没有被立为皇后,但是她做了一朝皇太后,三朝太皇太后,临老了却要和自己的奴婢同为皇太后,也怪不得心高气傲的要死要活,在这点上,李忱确实很令人诟病。
两宋时期却还是嫡系的天下,皇帝亲妈只能夹着尾巴做人,多数只能混个皇太妃,死了才能升级。
辽国也基本是嫡系的天下,只是出了一个异类---萧耨斤,弄死皇后她独霸皇太后称号,比较彪悍的一个女人。
夏国同样,两宫同时存在的就一例,仁宗仁孝时期,但是,也是嫡母为尊,生母为次。
金国就没那么规矩,都是嫡母生母并尊,而且帮着亲妈压制嫡母,比如海陵王完颜亮就是这样,不过他亲妈不愿意对正室不尊,只是迪古乃一个人的独角戏。
元代基本都是嫡系占据上风,比如抢皇位都是嫡子之间的事,庶子哪凉快蹲哪去。
生母们的天堂---明清时期
从明代开始,生母们的地位整体直线提高,都和正室并尊了。明代还顾忌一点礼法,嫡母有尊号徽号,生母没有,以此别嫡庶。例如朱祁钰尊嫡母孙氏为上圣皇太后,生母吴氏就是皇太后;朱见深尊嫡母钱氏为慈懿皇太后,生母周氏就是皇太后。
还有一点区别,嘉靖皇帝之前,不论嫡母还是生母都是12字的谥号+帝谥,所以,单从谥号是看不出嫡庶的。嘉靖改制后,生母们不允许系帝谥,不称皇后,只能称皇太后或者太皇太后,例如穆宗母孝恪、神宗母孝定、光宗母孝靖、熹宗母孝和、庄烈帝母孝纯等等。
到了清代,生母们彻底翻身,和正室一样,尊皇太后,有尊号,死后系帝谥,祔庙。例如最知名的孝庄、孝圣、孝钦,都是威风八面的皇太后。
小结
两汉之后,虽然礼法苛刻,但是尊崇本生的例子一个一个的冒头,虽然从礼法上说正室为尊,嫡庶有别,但真的遇到两宫并尊时,还是要看皇帝的良心了。
尊重礼法的自然就尊重嫡母,最少面子上要过得去,免得被大臣们拍;视礼法为无物的,嫡母就悲催了,例如海陵王的嫡母徒单氏,因为海陵生母大氏给她行礼,海陵就能害死嫡母。
总体来说,正室们最好的时代就是两汉北魏以及两宋,生母们最好的时代就是大清国咯!
过继的另论。
请多多关注猴格,欢迎赐评!
------------------
推荐阅读:
《三国演义》中名将如云,只论武力,不论其他,前五该如何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