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王李自成为何仅仅在北京城当了一天皇帝就黯然离京了呢?
闯王李自成为何仅仅在北京城当了一天皇帝就黯然离京了呢?
-----
网友解答:
-----
谢邀!
一个新生的政权,问题很多。
但关键是没有处理好吴三桂,酿成大错!
-----
网友解答:
-----
谢邀!
以我之见:主要是李自成进京称帝后,他就忘了自己为了什么而起义。生活十分奢靡,大量向宫中招收宫女和妃子,还大肆抢夺明朝皇宫中的妃子和宫女。北京城内的百姓们,过上了水深火热的生活,短短几日,死亡人数超过1600余人,而这仅仅是保守估计。而且对自己下属的进谏完全不听,对自己的下属摆皇帝的架子。他根本就不是当皇帝的料,严重不匹配的能力让他干下诸多蠢事,而他不断膨胀的欲望,和对属下的放纵,让无辜百姓遭受折磨,所以说生活的糜烂导致李自成必然走向 灭亡的下场。
-----
网友解答:
-----
得民心者得天下。
-----
网友解答:
-----
谢邀。拿现在的眼光看历史事件,有一种上帝视角之便,经历了时间的沉淀,称得上是一种降维俯视。
一件事情的成败,无非就是外因和内因合力的结果。
首先看看李自成进京时的外部环境。看图
大顺(李自成的地盘)周边可谓是群狼环视,西北有准噶尔部,西南有张献忠的大西,北方的清军虎视眈眈,南有明朝不容小觑朝残余势力。凭其军事实力,可能打清军都打不过,那么这个时候就要联弱抗强,但李自成没做到。不但没有成功联合与清军直接面对的明朝余部吴三桂,还亲自领军与之作战消耗自身实力,这使得与清军的实力相比又降低了一层。清军与吴三桂联合起来后的军事实力已经碾压了李自成。
当然历史上以弱胜强的事例也很多,外部力量的对比不是输赢的唯一决定因素,内部力量是最重要的一环。要自已的团队有强大的凝聚力,那么领头人的综合素质一定要硬,这一点李自成还没有达到。
从他赌博输了杀债主,感情失败杀妻子,不服管束杀主官的行为上看,他从来就是个胆大妄为暴躁无礼,冲动大于理性的人,对于一个君王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缺点。
在管理方面也显得无力,甚至军队都指挥不动,不然也不会亲征吴三桂了,进京后纪律不严,放纵军队胡作非为,祸害百姓,失去了民心,而这就与当初提出的“均田免赋”笼络人心的政策背道弛了。
在用人方面也是不足的,在他身边缺乏真正能打天下治理天下的人才,没有一个好的团队想坐稳天下是很难的,甚至在逃跑的路上还在杀自己的大将,可见他对于用人方面的认知与其他君王的差距。
李自成从一个羊倌到帝王,这一过程是成功的,没有把江山坐稳这也是必然的,天时地利人和都没占有,外部环境的不允许,自身的条件不足都是导至失败的原因。
历史事件是很复杂的,每个人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得出不同的答案,从政治高度分析那就是另一个维度了。
个人肤浅的分析,见笑了。
-----
网友解答:
-----
@李自成作为明未农民起义领袖,有能力推翻明王朝腐朽统治,却没有能力坐稳皇帝之位。这与其没有政治策略,没有从政经验,没有政治头脑,不懂得收买人心,不懂得如何管理好下属,规范好下属的行为有直接关系。正是由于以上种种不足,再加上明王朝的残余势力与外部满清势力的勾结在一起,来共同对付新生政权,最终导致其以失败的结局退出历史舞台。
李自成的失败还在于其用人不当,不能很好地团结明朝的残佘势力,不能利用这些势力同外部势力作斗争。而却被外部势力与明残余势力联合一起共同绞杀了农民起义力量,这是其失败的直接原因。李自成也有其自身不足的一面,他没有任何战略思想,没有明确的治国理念,不明白创业难,守业更难的道理。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来如何管理国家与社会,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老百姓的生活问题,只是一味得给予下属财物,让其好好干工作。这是一种极其错误的做法,误导下属不择手段取得财富,从而导致其失去民心的支持,失去百姓的支持,其悲惨的结局是注定的。
古人云:得民心者,得天下。李自成的错误就在于其不懂得收买人心,不明白民心的重要性。在当皇帝的岁月里整天沉迷于酒色之中,对天下大势关注度不高,认为天下大势已稳定,其它势力翻不了天。这些短视思想与行为左右其思想,并没有制定长远的计划以及长久打算来管理社会,最终走向失败,走向灭亡。从中可以吸取的经验与教训是深刻的,值得后人反思与总结,为后来者尽量不再犯李自成的错误提供参考。而回答这个问题得出的结论是:人心不可测,事事要谨慎,不能没有长远计划,要有人生规划与奋斗方向。
-----
网友解答:
-----
有当皇帝之心,无当皇帝之谋。
-----
网友解答:
-----
历史是一面镜子、以史为镜可知兴替;历史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改过纠偏方能长治久安。民心如水亦载舟亦可覆舟、贪腐如蚁亦松土亦溃堤。人生亦如斯!改过能生智慧、倘护短掩瑕必致邪至败
!
-----
网友解答:
-----
闯王李自成也算是名垂千古和遗臭万年一身的一皇帝。农民起义的领袖人物,即便是在位也时间不长。战场上猛打猛冲,英勇顽强打江山容易。靠勇猛守江山难。翻开中国历史看历代皇帝其个人能力,学识渊博。自隋文帝建立帝王制以来,都按制度办事。李自成不懂。所以,就离开了。
-----
网友解答:
-----
我看过姚雪垠先生的长篇巜李自成》,也看过一些明未起义军的资料。我的看法是李自成也是个好汉,却缺乏雄主的格局胸怀,一是没有约束好部下,二是没有及时笼络人心,三是根基太浅。吴三桂领满清军入关后,他自知无力对战,也守不住京城。还是流寇主义,打不过就跑。
李自成很可惜,他当时在京城有十几万大军,而清军加吴三桂军也不过十万,可惜,一片石大败后,李自成军队失了锐气。若是坚守京城,以待外援,里应外合,不一定败,他当时在河南,山西,陕西还是有一定群众基础的,也有几十万大军。可惜,兵败如山倒,一发不可收。一个皇帝,离开了京城,又成了流寇,清军以替崇祯皇帝报仇为名,反而是占了大义。
退一步说,若李自成坚守京城,力抗满清,占据大义,既使兵败身死,那也是堂堂正正的民族英雄,是一代帝王,既使满清得天下,也得以皇帝之礼葬之,更要受后人景仰。而李自成离京后,被衔尾而追,慌慌不可终日,终身死于小人之手,为天下笑。
-----
网友解答:
-----
军纪涣散,生活腐败,导致吴山闺兵反山海关,伤失民心,挣功夺利而屈杀良将,更是低估了清军的军事实力,从而导致匆匆出兵,猖忙而逃的一天皇帝
-----
网友解答:
-----
应该说,他的战略出了很大的问题,缺乏前置思维,过高估计了自己的能力,同时对进占北京后碰到的困难和难题考虑不全,所以才酿下了一连串祸事,自己也成了历史的笑柄。
李自成应该说是明末农民军大起义浪潮中涌现出的优秀将领,本身驿卒出身,具备一定军事素养,又粗通文墨,在明末的大环境下仓促失业,由此走上了与以往小公务员生活截然相反的市场化道路,在战斗中他的能力不断得到提升,身边也逐渐聚集起一群同样能力出众、痛恨大明王朝的志同道合者。这种新年这种能力,支持着李自成和他的同伙一路走过起义运动的的谷底与浪尖,潼关大战,李自成哪怕被打的只剩下了十几骑,仍旧能东山再起,足矣说明这种信心和能力的重要性。在商洛发展时期,他又划时代提出了“迎闯王盼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等军事口号,大获民心,甚至赢得了大量明军官兵的支持与拥护,由此开启了他几乎兵不血刃的进京之旅。
但李自成却没想到,进京之旅如此轻松,实际则埋藏着自家败亡的几大祸根。
其一,没有稳固的根据地。李自成早年间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除了陕西外,安徽,河南,四川,山西,河北,湖北等地都曾经战斗过,但是,却始终没有建立起稳固的根据地,从来都是兵来我走,兵虚我进。这次京都大进军也同样如此,虽然山西陕西等地明军望风而降,但这些地区李自成一来没有派出自己班底的民政队伍来理政安民,二来没有对投降明军进行混编教育,仍旧由原官带队分住旧讯,这就给他败亡后找不到一个稳固根据地进行反扑埋下了伏笔。
其二,李自成没有获得知识分子阶层的支持。在早年间的闯王闯将生涯中,李自成的班底几乎是清一色武人,后来随着事业的做大,逐渐有牛金星等落魄文人加入进来,为李自成筹谋布局,发挥了很大作用。但读书人的效用在李自成看来也就到此为止了,有了这几个帮手后李自成没有想到继续扩大自己在知识分子中的影响力,而是热衷于快速扩大地盘扩充军队。但在当时,读书人是社会的脊梁,他们左右着舆论,掌管着大明的基层政权,且相互间盘根错节,姻亲、师生、同年等等关系将这些人组成一张极为严密又能量巨大的大网笼罩住中国几乎所有的角落,面对现实中这张大网,李自成却没有善加利用 可以说是败亡的第二个祸根。
第三,进军战略的问题最为致命。当时李自成占据了中国西北,包括山西陕西河南大部,与西南的张献忠部队及东部苦苦支撑的大明和关外的清军,形成了事实上的战略对峙格局。这四方中,大明是最苦逼的,因为其他三方都要吃他的肉,但同时,大明也是血最厚的,它拥有正统的号召力,有着受战乱影响最小又最富庶的东南沿海,所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所以,李自成正确的战略应是,让大明继续充当各方肉盾的角色,自己不急于兵进北京,而是像前文提到的那样,改编军队、团结知识分子阶层为我所用,继而形成自己的行政班底消化掉占领区,不断整合力量用于消化吸收新获得土地的人心、财力与物力,甚至必要时可以向大明称臣,获得正统力量的加持。
待力量充足时先整合掉大西军,使得整个西部中国获得统一,然后再用右勾拳的方式,从四川而下西南、湖广、两广、东南,对大明形成西南两侧的战略包围,同时让出最难啃的骨头让大明继续顶着,这就是得其利而不承其弊,等到时机成熟时再一鼓而下东征北伐占领北京,威慑关外。
这才是李自成明末时期满手好牌石应该做的。
------------------
推荐阅读:
曾经红极一时的Angelababy杨颖,到底为什么“糊”成了现在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