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是怎么死的?
慈禧太后是怎么死的?
-----
网友解答:
-----
慈禧的贴身宫女苦熬几十年,临死前才说出一个秘密:慈禧不是病死的!太医怕灭门,所以都不敢说!
1908年11月14日,光绪皇帝突然驾崩,年仅38岁。20小时后,73岁的慈禧也暴毙身亡。他们死得蹊跷,
两天之内,大清连失两位掌门人,这不得不让人怀疑,
他们的死究竟是巧合还是另有玄机?
2008年,由清西陵文物管理处等多家单位,组成的“清光绪帝死因”研究小组,对光绪帝的头发和尸骨进行了多次化验,
最后判定光绪死于“急性砒霜中毒”。
堂堂大清皇帝,竟然是被人毒死的!至于谁才是杀害光绪的凶手,一直到现在,史学界也没有定论。
不过,大部分人将矛头指向了慈禧,毕竟敢给皇帝下毒的人,除了她,再没人有这个权力和胆量了。
如果是慈禧毒杀了光绪,她肯定是有目的的、想要做点什么的,但为什么仅仅过了一天,权倾朝野的慈禧也死了呢?她的死有什么蹊跷吗?
我们先来看慈禧临死前一天,都做了什么:
据《慈禧外纪》记载,11月14日17:00—19:00,光绪帝已处于弥留之际,慈禧太后闻讯,仍“
神气安和”
地安排了光绪帝的后事。当天她忙到很晚,虽然很辛苦,但气色、体力反较之前好了不少。
11月15日早上6:00,慈禧又召见了隆裕皇后、军机大臣袁世凯、醇亲王载沣、庆亲王奕劻等人,开了一上午的会。
在会上,慈禧嗓音洪亮、精神饱满,还不顾众人的异议,毅然决定让载沣的长子、年仅三岁的溥仪承继大统。
慈禧这么做,显然是想接着把持朝政、独揽大权。
谁知到了吃中午饭时,慈禧突然昏倒,很长时间都没有醒过来。
太医和大臣们吓得够呛,等到下午1点多,慈禧苏醒,开始“
吩咐各事,从容清晰,仍如每日办理国事之状。”
她非常冷静地交代完后事,然后又陷入了昏迷,直到13:45分驾崩。
从上述记载来看,慈禧在去世前,一直精神状态很好,貌似也没有什么大的疾病,为什么她会突然去世呢?
关于慈禧的死因,目前主要有以下五种看法:
一、慈禧因患病而死
根据清宫留下的脉案记载,我们发现,慈禧太后晚年虽然大毛病没有,但小毛病不断,像咳嗽、腹泻、肠胃不和等问题,层出不穷。
太医们虽然变着法的诊治,但一直治不了根本。
因为这些病,一时半刻也不会威胁人的生命,所以,慈禧也没太放在心上,依旧照常生活和处理朝政。
1908年6月之后,太医陈秉钧发现慈禧太后的肠胃病有加重的迹象,而且对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皇太后寸关漓象渐起,细而带弦,右部关上尚见滑弦,仍欠冲和之气。大致厥阴为起病之源,脾胃为受病之所。嘈杂见减,饱暖频仍,寤寐尚和,胸肋震响。总核病情,谨拟培脾胃之气,养肝木之阴调理。”
后来,慈禧在遗诏中,也提到了此事:
“不期本年夏秋以来,时有不适”。
民间有句俗语“
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
。”本来慈禧在73岁高龄,遇到身体不适,应该好好静养、多休息调理,可慈禧手握大权,怎么舍得放手呢?
本着“轻伤不下火线”的精神,慈禧愣是撑着病体,坚持每天上朝、批奏折、接见大臣,真是个“敬业”的老太太呀!
这年10月10日,是慈禧的73岁寿辰,宫中大摆宴席,慈禧非常高兴,便多了几块乳酪,又不幸着了凉,到了晚上,她的病情便加重了。
《慈禧外纪》:“太后万寿之期,高兴已极,不幸着凉,又吃乳酪,遂又病痢,此病于夏间已缠绵多日也。”
据太医记载,在过完生日的当晚,慈禧“肺气化燥,胃气滞浊”,以至于“得食则泄,是以精神异常疲倦。”
在光绪去世的头三天,慈禧因为腹泻和肠胃病,已经不怎么吃得下饭了,但她仍然强撑着处理国事,最后导致心力交瘁、病情急剧恶化,不治而亡。
二、慈禧因劳累伤情而死
这个说法,源于慈禧本人的遗诏。
《大清宣统政纪》记载,慈禧在弥留之际,曾发布了这样一道遗诏:
“予体气素强,尚可支持。……本月二十一日复遭大行皇帝之丧, 悲从中来, 不能自克, 以至病势增剧, 遂致弥留”。
光绪4岁就被接到了宫中,由慈禧太后亲自教养,虽说慈禧对光绪一向以严厉著称,但她对光绪,应该也是付出过真感情的。
光绪死后,慈禧不仅悲从中来,她26岁送走了丈夫,40岁又送走了独子,现在73岁又看着一手带大的光绪死去,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退一步讲,即便慈禧不是真的伤心,但她的劳累是实实在在、有目共睹的。
光绪死后,慈禧作为唯一的权力中心,不仅要处理日常政务,还要安排继任皇帝的登基事宜和操办光绪的丧事。
这桩桩件件,都是耗神耗力的大事,她体力再好,毕竟也是73岁的老人了,休息不好再加上劳累过度,猝死的可能性也是有的。
三、被人下毒致死
这个说法来自于慈禧的一位贴身宫女,她也是李莲英的表姐。
据这位宫女临终前说,慈禧不是病死的,而是被人下药、慢慢毒死的!宫里的很多人,包括太医都知道这事,只是这事太大,大家怕死,谁也不敢说出来而已。
据史料记载,慈禧临终前,身体最大的问题就是腹泻,她一天能拉10几次,有时还便有脓血。
按理说,腹泻这个病,在当时并不难治。早在康熙时期,江宁织造曹寅就得到过御赐的、专治腹泻的西药金鸡纳霜。慈禧为什么不用呢?难道她真是中毒而死吗?
带着疑问,2008年,专家们专门对慈禧的遗骨进行了化验,
结果吃惊地发现慈禧的体内真的含有毒性物质!
不过接下来,大家又否定了“慈禧中毒而死”的结论。为啥呢?
因为慈禧体内的毒性物质,并不足以危害到一个人的生命,换句话说,这些毒的剂量不大。
既然慈禧不是因为中毒而死,那这些有害物质来自哪儿?
据专家分析,慈禧生前因为长时间患病,应该吃了很多药物,这些药物互相作用,来不及消化分解,就在体内残留了一些毒素。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光绪皇帝头发里的砷含量竟是普通人的2400倍之多!这么大的剂量,一定是有人故意投毒所致。而慈禧被下毒,就属于无稽之谈了。
四、慈禧被袁世凯开枪打死
这个说法出自一位名叫巴恪斯的英国人。
巴恪斯曾担任英国驻华外交官,因此有机会接触到清朝的皇室和贵族,他晚年把自己在大清的所见所闻,写成了一本书,书名就叫
《太后与我》
。
这里面的“太后”,说的就是慈禧,据巴恪斯在书中说,他在29岁第一次觐见慈禧时,就被太后相中,从此成了她的“面首”,俩人的亲密关系,一直维持到慈禧驾崩的前夕。
在书中,巴恪斯详细记载了慈禧被杀的经过。
有一天,军机大臣袁世凯和铁良一起来拜见慈禧。一番寒暄过后,袁世凯就提出:
“太后岁数大了,该颐养天年了,还是移居到颐和园,让臣和铁大人代为辅佐朝政吧!”
听完,慈禧勃然大怒,痛骂道:“你们这两个乱臣贼子,竟想夺了哀家的权!这根本不可能!哀家现在就下令把你们关进刑部大狱!”
袁世凯一看形势有变,不仅逼宫未成,反而快把自己搭进去了,于是,赶紧掏出手枪,准备胁迫慈禧同意。
没想到,慈禧宁死不从,慌乱中,袁世凯对着慈禧连开了三枪,慈禧顿时血流不止,没过多久,太后就驾崩了。
巴恪思的这些记载有多少真实性呢?我认真分析了之后,发现了这5个疑点:
首先,在正史的记载里,慈禧晚年常接见外国公使夫人,单独接见外国公使的记载没有;
其次,庚子事变之后,慈禧内心对洋人充满了憎恨,怎么可能还会找洋人当面首呢?
第三,按照清宫规定,外臣觐见皇上、太后,一律不准带武器,袁世凯杀慈禧的手枪是从哪儿来的?
第四,如果袁世凯真杀了慈禧,那么慈禧的禁卫军会立刻杀了他,怎么还会留着他复辟当皇帝呢?
第五,袁世凯和铁良是一辈子的死对头,他们为了争夺北洋新军的统兵权,闹得水火不容,怎么会联手一起,杀掉慈禧呢?
由此可见,巴恪斯这本书里,关于慈禧死因的记载根本就是空穴来风,至于他和慈禧的关系,很大可能是他自己的意淫,他有没有接触过慈禧,都不好说。
清史专家王道成曾不客气地指出:“巴恪斯写的《太后与我》完全是胡编乱造,他的说法,不具有任何史学价值。”
五、慈禧被老虎吓死
1908年10月20日,慈禧太后从万寿寺上香礼佛后,意犹未尽,于是又来到了“皇家动物园”——万牲园游玩。
她回来后,一切正常,
只是负责看管老虎的工作人员遭到了严厉地批评
。
大半个月后,慈禧突然驾崩了。于是,民间纷纷传言,慈禧是被老虎给吓死的,更有甚者,还详细说明了慈禧被吓死的经过。
慈禧一向以观世音菩萨自居,佛家也一直有舍身饲虎的典故,为了让老虎感受到自己的“佛性”,慈禧便不知不觉靠近了老虎。
谁知,老虎不仅没感受到“佛性”,反而因生人靠近,大声咆哮起来,慈禧当时就受到了惊吓,回宫不久就死了。
这种说法,有多高的可信度呢?
先不说这种行为有多幼稚,单说慈禧已是73岁高龄的老人,一辈子经历了无数风浪,她会以年迈之躯,主动让自己身处险境吗?
我为此专门查了一下史料,发现“慈禧被老虎吓死”这个说法,根本就站不住脚。
为啥呢?人们之所以认为,慈禧是被老虎吓死的,主要是因为养老虎的人受到了严重申斥。
可慈禧为什么批评他呢?
《苌楚斋三笔》有详细记载:
“此象由二德人看管,时言于总理,月粮不足。但总理不听其言,此象遂渐饿毙。……此事太后甚为不悦,曾提及之。又言:‘看这些禽兽,都喂养得好。’惟管老虎之人受严重之申饬。”
联系上下文可知,慈禧之所以训斥养老虎的人,只是因为他喂养不当,并不是由于自己受到了惊吓。
况且,慈禧去看虎是在10月20日,她去世是在11月15日,中间隔了将近一个月,二者之间怎么会有因果关系呢?
总结: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可知,慈禧的死,应该就是疾病造成的正常死亡。
近几年,北京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专家们,曾仔细研究了慈禧在后宫里24年的脉案,发现慈禧晚年身患多种疾病,包括高血压、气管炎、糖尿病,还有肾病等。
这样一个疾病缠身的高龄老人,在光绪死后,又被繁重的政务过度消耗了精力,这才导致病情急剧恶化、突然驾崩。
慈禧的死,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结束,也代表了大清的气数将尽,她死后三年,清朝正式灭亡。
值得一提的,1928年,军阀孙殿英武力炸开了慈禧的定东陵,不仅将里面的宝物洗劫一空,还扒光了她的衣服,将她的尸骨从棺椁里拖出,随意丢弃在路旁。
堂堂一国太后竟落得如此下场,可悲可叹呀!
-----
网友解答:
-----
( 1908年11月15日,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死,年74岁(1835年生)。
也就是说,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未刻(下午1点到3点之间)慈禧死于中海仪鸾殿,其时年已经七十四岁。
慈禧太后,一个能力非凡但却使中国蒙受了耻辱的女人。她的逝世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结束。
据说慈禧太后临死前不久,神志仍然十分清醒。曾接受军机大臣张之洞的建议,连发几道上谕。立摄政王载沣之子傅仪著入承大统为嗣皇帝。封醇亲王载沣为摄政王。当天,慈禧太后便开始发病。第二天,光绪皇帝便于酉刻崩于瀛台之涵元殿。慈禧太后便又下谕:“溥仪承继毅皇帝为嗣,并兼承大行皇帝祧”,由于“嗣皇帝尚在冲龄,正宜专心典学,著摄政王载沣为监国。所有军国政事悉秉予之训示,裁度施行。” 谕旨发出去不久慈禧太后便归天了。
有人说慈禧的病,基本上是属于慢性疾病,得病的初期没有什么征兆,甚至在临死前的日子里,也没有出现必死的现象。
这在《内起居注》中就有记载。
这一时期,她充其量除了慢性腹泻外,只是有些咳嗽、肋疼、口渴、舌干及肢体软倦等毛病而已,所以慈禧照常处理政务,每日发出的上谕及批出的奏折,数量仍然非常多。
以十月十五日以后为例:十五日批出庞鸿书、王士珍等人折片十四件;十六日批出陈夔龙等人折片十件;十七日批出杨士骧等人折片二十五件;十八日批出端方等人折片十五件,发谕旨两道;十九日批出锡良等人折片十九件,发懿旨五道;二十日批出外务部折片四件,发谕旨两道。只是到了十九日这天,她的饮食开始变得不正常。到了二十一日这天,已经不再想吃东西。
到二十二日,终于病情恶化。
其实,众多清宫脉案披露:
慈禧是死于老和病。她先患腹泻,这和许多演义小说及传记里面的记载一样,以后得并发症,兼及肝肺等脏腑,以至胃纳减弱,病情加重。再加上她带病坚持理政,不能得到充分的休息,最后心力交瘁,衰竭而死。
-----
网友解答:
-----
公元1908年11月15日未时(下午2时左右),
中南海仪鸾殿内
,刚吃完午饭的慈禧太后突然感觉全身乏力,呼吸逐渐困难,这一刻慈禧似乎知道自己大限将至,于是她立马召集军机诸大臣和摄政王准备安排后事。
下午四点左右,遗诏起草完之后,奄奄一息的慈禧太后强打着精神坐了起来,对诸大臣和摄政王说了这样一段肺腑之言:
“垂帘听政实乃无奈之举,此后,女人不可预闻国政。此与本朝家法相违,必须严加限制。尤须严防,不得令太监擅权。明末之事,可为殷鉴!”
言毕,慈禧太后便昏睡了过去,半个时辰之后,这位掌控中国命运半个世纪的女人停止了呼吸,享年
七十四岁
,紫禁城内外顿时一片哭声震天,一个时代正式宣告结束!
关于慈禧的死因,当时御医给出的说法是因为上了年纪而正常病逝
,毕竟古代活到七十多岁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在这个年龄病逝实在是很正常的事情。也因为类似的原因,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大家都认为慈禧是正常病逝的。
然而,等到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时,有一个宫女在回忆录中却揭露了慈禧死亡的真实原因。
这位宫女,据说是大太监李莲英的表姐
。众所周知,李莲英是慈禧最信赖的人,所以李莲英的这位表姐,由此得以成为贴身伺候慈禧的宫女,并深得慈禧的信任。
据说,这个宫女在清朝灭亡之后,就回到了家乡生活,几乎是一辈子默默无闻,直到后来几个历史学家找到她,说是想了解慈禧的一些事迹,由此便引出了慈禧死亡的真实原因。
当时这位宫女回忆说,慈禧死亡的真正原因,是因为慢性中毒
,因为太医们在给慈禧检查身体时,发现其体内存在一些毒性物质,只不过为避免不必要的是非,所以太医们并没有说出来,而是把这件事隐藏起来,并对外宣称慈禧是正常病逝。
那么,这位宫女的说法是真的吗?
后来,专家们对慈禧的尸骨进行了检测,发现其体内确实存在一些毒性物质,不过这些有毒物质不能算是毒药
;再后来专家们通过查阅清朝留下来的各种记载文献,发现慈禧七十三岁的时候,患上了比较严重的
痢疾
,也就是拉肚子。
虽然拉肚子这个事情不算什么特别严重的病,问题是,一方面古代的医疗条件有限,另一方面当时是慈禧的年龄又太大,身体不是很好,所以这个病情一直靠喝药维持,并没有彻底治愈,慈禧也一直受到这个病痛的折磨,身体越来越虚弱。
后来,慈禧拉肚子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其大便次数每天达几十次,并带有脓血,虽然太医给她开了各种药,但病情并无好转,没多久慈禧也因此命归黄泉。
从这层意义上说,慈禧病逝的直接诱因,是患了痢疾这个病。但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慈禧年龄太大,导致身体抵抗力和免疫力变弱,最终因此而病逝。
换句话说,慈禧其实还是算正常病逝。
至于慈禧尸骨中为何存在一些毒性物质,专家认为主要是因为慈禧晚年因为痢疾而服用了太多药物,导致慈禧的身体内残留了许多药物,正所谓
是药三分毒
,部分药物单独拧出来,其实就是有毒的物资,这也是为何后人会在慈禧尸骨中检测出有毒物资的原因。
-----
网友解答:
-----
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10月22日,慈禧太後因病亡于西苑的仪鸾殿,卒年74岁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病入膏肓的慈禧太後命太监把她抬到瀛台,抬到被她囚禁了10年之久的光绪皇帝床前。病体沉重的光绪皇帝和病体更加沉重的慈禧太後沉默无语地对视著,在沉默的目光中维新派领袖向保守派首领做最後的抗争--只要能比她活得更长,就有机会实施慈禧太後所反对的维新主张。就在这一天,光绪皇帝死了。第二天,慈禧太後也放心地一命呜呼。
-----
网友解答:
-----
慈禧的死因没什么疑问。作为一个统治了同治,光绪两代皇帝的女人,没有任何人敢对她有杀心,连光绪皇帝也不敢。说她被吓死那就更是无稽之谈了,她什么场面没见过?辛酉政变那种刀光血影她都没胆怯;八国联军进北京也没把她吓死,人家该跑跑,该吃吃,一路上还留下不少闲谈野史;清朝虽然落后,慈禧也见过不少现代东西,照相汽车火车啥都玩过。
史料记载,慈禧是痢疾导致的死亡,死之前还见了光绪一面。近代检验发现光绪遗体内有高浓度砒霜,应该是死于中毒,最大的嫌疑人就是慈禧了。他们两也就是前后脚走的,光绪死后估计慈禧心满意足,就安心去了。
-----
网友解答:
-----
说起来十分搞笑,慈禧太后竟然死于腹泻,也就是拉肚子去世的。一代妖后死于拉稀,这恐怕也是对慈禧这个专权乱政,祸国殃民的女人最大的讽刺吧。
当然慈禧太后死于腹泻并不是阁主在这里胡说八道,而是史料记载慈禧太后本来就患有慢性腹泻的病,后来慈禧因为这个病加重,身体吃不消就一命呜呼了。
原来慈禧太后平日里就患有肠胃之病,但她的身体素质很好,还有就是皇宫内的饮食还有医疗条件都非常好,慈禧太后的肠胃病并没有影响到她执掌朝政,独断专行,也不妨碍她继续住持清朝的政务活动。
《慈禧外纪》:“虽以七十之高年,而毫不呈衰状者也。然此外亦无大病,精神仍好,言语如昔,仍每日勤劳国政。”
但是光绪三十四年也就是1908年六月开始,慈禧的身体突然不适,其肠胃病严重了,但是这并没有妨碍慈禧专权弄政。到了这年九月,慈禧的肠胃病开始出现了腹泻的情况。以后腹泻病久治不愈,且愈发严重,实则变成了痢疾,对慈禧的身体消耗很大,慢慢变得虚弱起来。
当然慈禧享受的生活条件,还有医疗条件都是非常好的。所以她的虽然患有腹泻的病,还能安安稳稳地过完自己的七十四岁大寿。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初十日,也就是1908年11月3日,这一天是慈禧七十四岁大寿。慈禧在白天参加朝廷为她举行的祝寿庆典,晚上慈禧又兴致勃勃地出席在西苑颐年殿的演戏祝贺。
但是贺寿庆典之后,慈禧的身体就大不如前了,因为慈禧在这几天高强度的活动,再加上她本来就是老年人,所以身体有些吃不消,还有就是慈禧又吃了些不易消化的乳酪果饼,腹泻又加剧了。
十月十四日,慈禧的病情明显加剧。由名医吕用宾入诊用药。据清朝宫廷史料《内起居注》记载,自十月十六至十九日,慈禧没有参与政务活动,这说明慈禧病情加重了。
慈禧太后病情加重的事情,在皇宫内外已经传遍了,连幽禁深宫的光绪帝也知道了慈禧太后生命垂危,据说他得知消息,面露喜色。结果这件事被李莲英告知慈禧太后,“帝闻太后病,有喜色”。慈禧太后听完大怒,说了一句:“我不能先尔死”。
慈禧太后感觉自己生命垂危,命不久矣,于是她觉得应该考虑立嗣问题了。在此之前,慈禧派庆亲王奕劻到东陵恭送佛像,因喇嘛说佛像放在东陵可以驱邪,为太后治病。同时,庆亲王亦可顺道视察东陵工程进展情况。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在立嗣问题上避开奕劻。之后慈禧强打起精神来,秘密召见军机大臣世续和张之洞,征询为光绪帝立嗣的意见。
慈禧询问为光绪帝立嗣,谁更合适。世续、张之洞心中暗道,如果再立一个小孩子,又会造成另一个皇太后垂帘,对于清朝的这个烂摊子,这样的做法于国不利。
于是,他们推荐醇亲王奕譞之子,时年二十五岁而且也是军机大臣的载沣。张之洞和世续的理由是“国有长君,社稷之福,不如径立载沣”。
其实,对于立嗣慈禧早就心中有数,只是要考虑一下大臣的意见罢了。原来慈禧的意见是,任命醇亲王奕譞之子载沣为监国摄政王,立载沣的儿子溥仪为皇嗣子。
慈禧悲悲切切地答道:“你说得很好。但是,不为穆宗(同治帝)立后,终无以对死者。今立溥仪,仍令载沣主持国政,是公义私情两方面都没有遗憾了。”慈禧综合了他们的建议,和盘端出了自己的看法。即立载沣之子溥仪为嗣,由载沣主政。
张之洞反应敏锐,知道慈禧定下的事是不能轻易改变的,不如顺着好,他极为赞同慈禧的提议。慈禧虚心求教:“古代有成例吗?”
张之洞毕竟胸中有数,顺利答道:“前明有监国之号,国初有摄政王之名,皆可援以为例。”慈禧很快做出决策,果断地说:“好,可以两用。”即监国和摄政两用,载沣可任命为监国摄政王。
张之洞看看火候到了,急忙进一言:“皇帝临御三十余载,不可使无后。古有兼祧之制,似可仿行。”兼祧,即一个皇帝同时兼做两个皇帝的继承人。因为同治帝和光绪帝都没有后人,所以,溥仪既是同治帝载淳的继承人,又是光绪帝载湉的继承人。
慈禧极为明敏,她完全洞悉张之洞谏言的本意。这时她不忙于回答,而是默不作声,反复思索,最后同意了张之洞的建议。庆亲王奕劻没有能够参与为光绪帝立嗣的谋划。等他回京后,这已经成为事实了。庆亲王只得顺水推舟表示同意了。
爱新觉罗·溥仪是老醇亲王奕譞与慈禧太后妹妹的孙子,同时又是荣禄的外孙,在慈禧太后看来,爱新觉罗家族的血统似乎必须要有叶赫那拉氏的血液在其中流淌。这也恐怕是慈禧不让奕劻参加立嗣会议的原因吧。
慈禧当机立断,于十月二十日连发三道懿旨,命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到上书房读书;醇亲王载沣授为摄政王;确立摄政王的地位。
慈禧谕旨发布的第二天光绪帝便死去了。据考古研究表明,光绪皇帝的头发还有身体中含有大量的砷,光绪帝系急性胃肠性砒霜中毒死亡。
那么,凶手是谁呢?现在尚不明确,有人认为是袁世凯,有人认为是慈禧太后,有人认为是李莲英,当然各种说法莫衷一是,具体细节已经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了。
慈禧又于十月二十一日(11月14日)连发三道懿旨。立溥仪为皇帝,成为同治皇帝和光绪皇帝的继承人,还有就是载沣为摄政王监国摄政,处理大清的所有的军国大事。
第一道:
钦奉慈禧端佑康熙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懿旨:摄政王载沣之子溥仪著入承大统,为嗣皇帝。《清德宗实录》
第二道:
又钦奉皇太后懿旨:前因穆宗毅皇帝未有储贰,曾于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降旨,大行皇帝生有皇子,即承祧穆宗毅皇帝为嗣。现在大行皇帝龙驭上宾,亦未有储贰,不得已以摄政王载沣之子溥仪承继毅皇帝(同治帝)为嗣,并兼承大行皇帝(光绪帝)之祧。《清德宗实录》
第三道:
又钦奉皇太后懿旨:现值时事多艰,嗣皇帝尚在冲龄,正宜专心典学。著摄政王载沣为监国。所有军国政事,悉秉承予之训示,裁度施行。俟嗣皇帝年岁渐长,学业有成,再由嗣皇帝亲裁政事。
慈禧安排好身后大事,被尊为太皇太后后,就开始起草遗诏,其遗诏中的内容无疑就是为自己洗刷罪恶,说什么自己垂帘听政,临朝称制都是迫不得已,情势所迫等等话语。
予以薄德,只承文宗显皇帝(咸丰帝)册命,备位宫闱。迨穆宗毅皇帝(同治帝)冲年嗣统,适当寇乱未平,讨伐方殷之际。时则发捻交讧,回苗俶扰,海疆多故,民生凋敝,满目疮痍。予与孝贞显皇后(慈安)同心抚训,夙夜忧劳。秉承文宗显皇帝遗谟,策励内外臣工暨各路统兵大臣,指授机宜,勘求治理,任贤纳谏,救灾恤民。遂得仰承天庥,削平大难,转危为安。及穆宗毅皇帝即世,今大行皇帝(光绪帝)入嗣大统,时事愈艰,民生愈困,内忧外患,纷至沓来,不得不再行训政。前年宣布预备立宪诏书,本年颁示预备立宪年限,万几待理,心力俱殚。幸予体气素强,尚可支拄。不期本年夏秋以来,时有不适。政务殷繁,无从静摄。眠食失宜,迁延日久,精力渐惫,犹未敢一日暇逸。本月二十一日,复遭大行皇帝(光绪帝)之丧,悲从中来,不能自克,以致病势增剧,遂至弥留。回念五十年来,忧患迭经,兢业之心,无时或释。今举行新政,渐有端倪。嗣皇帝(溥仪)方在冲龄,正资启迪。摄政王(载沣)及内外诸臣,尚其协力翊赞,固我邦基。嗣皇帝以国事为重,尤宜勉节哀思,孜孜典学。他日光大前谟,有厚望焉。丧服二十七日而除,布告天下,咸使闻知。
当然她最后的话还是有点意思的,比她的官方遗诏要好多了。她说:“
以后勿再使妇人与闻国政,此与本朝家法有违。须严加限制;尤须严防不得令太监擅权,明末之事可为殷鉴。”
至十月二十二日,名医张仲元、戴家瑜做出最后诊断:“请得皇太后六脉已绝,于未正三刻升遐。”慈禧太后彻底一命呜呼。
刘半农也曾经嘲讽慈禧:“中国有两个‘宝贝’,慈禧与赛金花,一个在朝,一个在野;一个卖国,一个卖身;一个可恨,一个可怜。”
-----
网友解答:
-----
慈禧太后的死因,没那么邪乎,就是因为胡吃海塞,拉肚子拉死的。
公元1908年11月15日下午,中南海仪鸾殿内,曾经掌控大清朝朝政数十年之久的慈禧太后,终于咽下了最后一口气,而在前一天,也就是11月14日下午,年仅三十八岁的光绪皇帝,也驾崩于中南海瀛台涵元殿。
前后仅一天之隔,大清朝两个最重要的人先后离世,光绪帝好巧不巧的,死在了慈禧太后的前面,这就让后世对此多有猜测,并且有光绪皇帝时被慈禧太后下毒致死的说法,而有关于慈禧太后的死因,各种说法也是层出不穷。
民间传闻,慈禧太后是被老虎吓死的,还有一种说法,是慈禧太后被暗中下毒而死,总之,关于她究竟是因何而死,什么五花八门的说法都有。
但根据相关史料的记载和分析,慈禧太后的死因并没有那么复杂,她只不过是在其七十大寿上,胡吃海喝,导致肠胃功能紊乱,以至于得了痢疾,最终拉肚子拉死的。
慈禧太后也是人,是人就会有生老病死,所以得个病也不奇怪,只不过曾经权倾朝野的她,最终却因为吃坏肚子而死,说出去确实有些搞笑。
据史料《慈禧外纪》记载,慈禧太后在11月15日当天,起了个大早,早晨六点钟,就开始处理朝政,一直处理到午时,慈禧太后才开始吃午饭。
是什么政务需要处理这么长时间呢?这就要说到头天刚死的光绪皇帝。
光绪皇帝死在11月11日的酉时,也就是下午五点到七点之间,确定光绪皇帝咽气后,慈禧太后在当天晚上就开始着手安排光绪皇帝的后事。
第二天一早,又召集了众大臣开会,除了对光绪皇帝后事一些细节问题安排外,最重要的就是,为大清国找一个新皇帝。
这场会议提供的人选有三个,最终在经过众人商议和讨论后,由慈禧太后拍板,最终决定立溥仪为新皇帝,会议方才结束,众人开始吃午饭。
但在午饭后,慈禧太后突然晕倒,并且晕过去了很久才醒过来。
“西历1908年11月15日,太后仍于六点钟起床,处理朝政,至午时太后方饭,忽然晕去,为时甚久”---《慈禧外纪》
从这个记录来看,慈禧太后在临死当天,乃至头天,还能把持朝政,就说明一点,就是她的神志至少是非常清醒的,也只有这样,她才能“神气安和”的处理各种事情,因此,也就并不存在所谓的被吓死或者下毒等暴死这种情况。
那么,为什么慈禧太后会突然晕倒呢?很简单,她有病。
她确实有病,并且这个病还得了很长时间,前后大概有个小半年的光景,从1908年的夏天开始,一直到她病逝。
也就是说,慈禧太后是因为患病,病情加重后,才出现“忽然晕去”,并在晕倒很久后,才醒过来,并交代了后事,最终咽气。
要问慈禧太后得的什么病?其实也不是什么大病,就是吃坏了肚子,患上了痢疾而已。
痢疾这个病,古往今来一直就有,也算不上什么大病,一般大多是吃了不干净的东西所造成的,但虽说慈禧太后也是得了痢疾这种病,但可不是吃了不干净的东西,而是她胡吃海塞造成的,并且,她得痢疾不是一天半天了,早在当年夏天,她就患上了痢疾。
根据史料记载,1908年的夏天,北京城的皇宫里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宴会,宴会的主题,是慈禧太后的七十四岁寿辰,因此,这场宴会的规格极高。
且不说慈禧太后收了多少名贵的寿礼,单说为了这场寿宴,光是北京城有名的厨子,几乎全部到场,每个人是施展浑身解数,前前后后为慈禧太后准备了一百多道各式菜肴,各种名贵的材料,那真是可劲儿的上。
作为寿宴的主角,慈禧太后自然非常高兴,这有道是人生七十古来稀,作为大清朝最有地位的女人,到今年已经是七十有四,也算是高寿了。
在当天的寿宴上,因为心情愉悦,慈禧太后向前来贺寿的大臣们敬了几杯酒,大臣们不绝于耳的恭维之言让慈禧太后更是高兴,不由得胃口大开,吃了不少的菜肴,并对当天的厨子大加表扬,事后还安排进行了赏赐。
众所周知,这人上了年龄之后,身体的各方面机能就会减弱和退化,慈禧太后也不例外,即便是锦衣玉食,保养的再好,但岁月不饶人,七十多的人了,同样也会有这种情况。
因此,在寿宴第二天,慈禧太后就感到腹痛不止,并且在之后,每天的出恭次数明显增加,最多时一天多达十几次,并伴有脓血。
慈禧太后的这种情况,明显就是因为寿宴上吃多了,加上老年人肠胃消化能力较弱,因此患上了急性肠道传染病,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痢疾。
如果是一个年轻人,这种病完全不是事儿,最多休息几天就好了,但慈禧太后不一样,年龄不允许她会很快恢复,虽然经过太医切脉诊治,开了不少的名贵药材,但病情时好时坏,反反复复,总之一直就没彻底治愈。
就这样,一直持续到当年11月,十一月已经是深秋季节,痢疾这种病,在秋季是高发季节,本身慈禧太后就有这病根,加上一直反反复复,到了秋季之后,病情就愈发的严重起来。
所以,慈禧太后才会在11月15日这天,处理完朝政之后,突然晕倒,之所以会在这天加重,主要是因为1908年的大清,正值多事之秋,慈禧太后作为大清朝的实际统治者,每天需要处理的政务有很多,耗费了大量的精力。
本身身体欠佳,加上大量的处理公务,以及在得病后吃得也少,胃不纳食,最终形成了体力衰竭,病情在当天急剧恶化,从而病逝。
慈禧太后的死因,在《慈禧外纪》中也有所提及,认为慈禧太后是”其根由于夏间病痢太久,体气大伤也“,基本上与上述所说的差不多,因此,我们可以断定,慈禧太后是属于正常的因病而亡,不存在所谓的其他死法,民间所传的类似于毒死或者吓死,只不过是茶余饭后的笑料而已。
前文提到,慈禧太后是死在了光绪皇帝的次日,也就是说,在光绪皇帝死后的20多个小时里,是慈禧太后生命的最后时光,那么,这20多个小时,她是如何度过的呢?
首先,就是安排光绪皇帝的后事。
安排光绪帝的后事,是在当天晚上,也就是光绪帝驾崩后,就进行的,包括葬礼如何举行,中间的环节和规制等等,基本上大小事宜,慈禧太后均进行了定夺。
一番安排之后,慈禧太后用过晚膳,就在宫女们的服侍当中沉沉睡去,此时的她身体已经大不如前,全赖皇宫里的名贵药材续命,当天,为慈禧太后负责诊治的两个太医还因为药方问题起了争执。
这两个太医,一个名为施焕,一个名为吕用宾,施焕提出用乌梅丸来缓解病情,但吕用宾却认为乌梅丸药劲儿太大,怕伤了太后本就虚弱的身体,因此,两人就此问题一直争执不下。
最终也没用上乌梅丸,一番调理后,慈禧太后忍着病痛,就此歇息。
其次,进行朝政上的安排
在次日一早,慈禧太后醒来后,就感觉到自己快不行了,于是马上要求下面的人,开始拟遗诏,并将摄政王载沣、庆亲王奕劻以及袁世凯、张之洞、鹿传霖等七位大臣,到福昌殿开会。
此时的慈禧太后,已经不能坐起来了,只能在宫女的服侍下,用被子裹着,半倚半靠的坐在床上,在见到这几位王公大臣进屋后,有气无力的说自己不行了。
慈禧一生强势,此刻她自己说出不行了,也是知道自己真的是时日无多,众大臣在听到这句话后,先是袁世凯带头号哭,其他人心神领会,也跟着开始一番痛哭。
慈禧太后在之前,就已经拟了两道懿旨,一道是以溥仪入继大统,另一道则是派摄政王载沣监国,召集大臣们过来的目的,就是对这两道懿旨进行再次的确认。
在这两道懿旨中,还有个十分特别的信息,就是除了安排溥仪继位、摄政王载沣监国以外,还有个就是安排自己的侄女,也就是裕隆太后。
摄政王载沣监国不错,但是慈禧太后也明确表示,平常听听摄政王的就行,但是若是遇到大事,必须要由裕隆太后做决断,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自己的侄女日后掌权做铺垫。
最后,就是关心和安排自己的身后事。
在一切都安排完毕后,慈禧太后自然就开始关心起自己的身后事了,对于命张之洞提起拟好的遗诏,进行了多番修改。
慈禧太后认为,张之洞宣读的遗诏,略有缺陷,要求在遗诏最后加上自己操劳一生且忧心天下的赞美之词,因此,张之洞按要求加上了几句话才最终定稿。
遗诏问题解决后,慈禧太后借着询问光绪皇帝是否停灵于乾清宫,侧面问会不会将自己搁在慈宁宫,庆亲王奕劻听出慈禧太后是不愿停灵在慈宁宫,马上接话道,肯定会停灵在皇极殿,慈禧太后这才心满意足。
这些事情交代完毕后,众大臣就跪安离开,不久后,慈禧太后就随光绪帝而去,享年七十四岁。
小结:
关于慈禧太后的死因,在民间有多种说法,有说是被老虎吓死,有说是被下毒而死,实际上,并没有这么邪乎,慈禧太后真正的死因是因为患了痢疾,病重而亡,从历史记载来看,她在临终的那天,还在保持朝政,安排着光绪皇帝和自己的身后事,因此,不存在那种“暴亡”的说法,所谓的慈禧太后的各种离奇死法,只不过是民间以讹传讹,茶余饭后的笑料罢了。
-----
网友解答:
-----
1908年11月15日下午2点左右,正在仪鸾殿用膳的慈禧太后突然不适,眼神呆滞顿时没了神气,没过一会便断了气。
1908年11月15日,弥留之际的慈禧太后发出遗诏:“予体气素强,尚可支持。……本月二十一日复遭大行皇帝之丧, 悲从中来, 不能自克, 以至病势增剧, 遂致弥留”。
根据慈禧的说法,自己的病情就是因为白发人送黑发人,因为光绪皇帝的死,让自己的病情加剧。但这个说法是很难让人信服的,因为慈禧和光绪一直不和,甚至有人说光绪皇帝就是被慈禧下毒致死。
光绪是慈禧亲妹妹的儿子,只是表面上的母子,但实际上是姨母的关系。而这这对母子,可谓是斗了三十几年,当慈禧听到光绪已经处在弥留之际时,顿时气色就好了。
很多人说光绪是被慈禧害死的,2008年专家提取光绪帝的头发,发现头发中含有大量的砷元素,这表明光绪皇帝是中毒而死。
因此,很多人推断,毒杀光绪皇帝的幕后真凶,很有可能是慈禧太后。因为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历来意见不合,一个是保皇派,一个是维新派。
很有可能是慈禧太后知道自己命不久矣,害怕自己先走一步,留下光绪皇帝又重新搞维新那一套。于是干脆先下手为强,毒杀光绪皇帝,自己才放心离去。
当然,这个只是后人的推测,关于光绪皇帝的死因,历史上还有很多谜团有待揭开。
光绪皇帝去世后,慈禧“神色安和”地处理光绪的身后事。她召见多位大臣,商讨光绪皇帝的下葬,以及立新君之类的事情。慈禧处理得有条不紊,脑袋十分清醒。
说话仍如往日,声音洪亮坚厉,其坚强不改常度,见者皆惊!
根据《慈禧外纪》记载,1908年11月15日,这一天慈禧早上6点钟就起床,开始处理朝政。她的气色看起来很好,而且声音洪亮,并没有什么异常的现象。
到了中午吃完饭后,慈禧太后突然晕倒,很长时间不省人事。当时太医们都吓坏了,生怕慈禧有什么闪失,最后推断可能是由于肠胃疾病,导致体力损耗。
到了下午,慈禧太后终于醒了,她显得异常平静,召集大臣安排了身后事,然后平静的闭上了眼睛。这位晚清时期,集各种荣耀于一身的太后老佛爷,终于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关于慈禧太后之死,坊间有很多传闻。那么,关于慈禧太后之死,都有哪些说法呢?
一、被毒杀说
关于慈禧太后之死,有这样一个传闻,说慈禧太后是中毒身亡。这个说法来自慈禧太后的贴身宫女,据说很多宫女都知道这个秘密,但是没人敢说出来,直到临死前才说出口。
宫女说,慈禧太后并非寿终正寝,而是被人用慢性毒药,慢慢毒杀的。由于时间很长,几乎没有人发现这个秘密。
这个宫女是李莲英的姐姐,一直在宫里当差,是离慈禧太后最近的宫女。据说,慈禧太后一直拉肚子,但吃了很多药都不见好。
这种情况很像是慢性中毒的症状,跟腹泻的症状很像,时好时坏一般察觉不出来。只有当药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才会毒发身亡。
另外,这种说法在史料上还能找到凭证,《清稗类钞》记载,慈禧太后死后“尸身皆黑,似中毒者”。
这个说法目前并没有十足的证据,毕竟不能像光绪皇帝一样,直接对慈禧太后遗物进行化验,只是宫女的一面之词。
但是仔细推敲一下,慈禧太后每次进餐前,都会有严格的检查手段,会有宫女和太监试吃,没有问题才会端上餐桌。
如果说慈禧太后是被毒杀的,那么那些帮慈禧太后试吃的宫女太监们,她们的身体一定会有异样。
二、被枪杀说
有个很离奇的说法,认为慈禧太后是被枪杀的。可能大家都会好奇,堂堂的太后老佛爷,戒备森严,怎么会被枪杀呢?
英国人埃蒙德-特拉内-巴恪斯爵士,在《太后与我》中说,慈禧太后是被袁世凯枪杀的,连开三枪才倒地身亡。
巴恪斯说,光绪皇帝去世后第二天下午,袁世凯和大臣铁良突然求见慈禧太后。
袁世凯一见面,就给慈禧太后说:“太后您年纪大了,应该颐养天年,不要过分担心朝廷大事。我和铁良草拟了一份诏书,希望您退位,朝中大事就由我们俩分忧。”
慈禧一听气不打一处来:“你们两个逆贼,居然敢让哀家退位,简直就是乱臣贼子,我这就将你们革职查办。”
袁世凯见规劝不成,掏出手枪对着慈禧太后连开三枪。慈禧太后应声倒地,但嘴里还在嘟囔着,要将两人拿下。据说,慈禧太后下葬时,还有人看见棺材底有鲜血流出。
但
巴恪斯本人在历史上名声不怎么好,因为他总是杜撰一些莫名其妙的故事,包括慈禧的一些秘闻之类。
因此,
巴恪斯说的话并不可信。毕竟,大臣们上殿时,连刀剑都不能佩戴,怎么可能拿枪呢?再者,上升一响,慈禧太后的贴身侍卫还不得把他们包围了?
三、病情加重
“皇太后寸关漓象渐起,细而带弦,右部关上尚见滑弦,仍欠冲和之气。大致厥阴为起病之源,脾胃为受病之所。嘈杂见减,饱暖频仍,寤寐尚和,胸肋震响。总核病情,谨拟培脾胃之气,养肝木之阴调理。”
清朝时期,皇帝以及太后生病时,太医们都会把诊断结果保留下来,这叫脉案。
根据脉案上的说法,慈禧太后一直有严重的肠胃疾病,病情时好时坏,存在了很多年。而且除了肠胃病,还有咳嗽,失眠之类的小毛病。每次咳嗽时,总是胸肋疼痛不止。
慈禧太后经常腹泻,有时稍微吃一点辛辣生冷的食物,就会腹泻好几天。这个病太医看了好几年也没看好,总是治好了这个病,那个病又来了。
两目垂重,肢节软倦,头常微晕,耳有金声。总核病情,谨拟培脾胃之气,养肝木之阴调理。
御医
陈秉钧记载,在六月初六时,慈禧太后的肠胃病就已经加重,出现了明显的乏力头晕等情况。
74岁的老太婆,怎么能经得住这番折腾,每次腹泻之后,慈禧太后便体力欠佳也算正常。加上光绪皇帝去世后,慈禧连着忙了一天,一边召集大臣处理光绪后事,一边忙着立新君,册封太后等封号。
这一天下来,也并没有吃多少饭,晕倒也是情理之中。胃病复发,加上操劳一天,很有可能就是慈禧太后之死的真正原因。
四、受惊吓说
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说慈禧太后去万寿寺上香时,路过一个万牲园。慈禧来了兴致,当即去动物园游玩,结果在游玩时,老虎突然发狂,慈禧太后被惊吓的脸色大变,半个多月后便去世了。
“此象由二德人看管,时言于总理,月粮不足。但总理不听其言,此象遂渐饿毙。……此事太后甚为不悦,曾提及之。又言:‘看这些禽兽,都喂养得好。’惟管老虎之人受严重之申饬。”
可这仅仅是民间传说,事情真正的起因并不是这样的。
《慈禧及光绪宾天厄》中记载,1908年10月20日,慈禧太后去万佛寺上香,并去了万牲畜园,看到老虎没有被喂养好,于是大怒训斥管理人员。
因此,关于慈禧太后被老虎惊吓致死,完全是无稽之谈。
关于慈禧太后之死,《垂帘太后》中有一句我比较认同的话:“光绪帝一死,政敌已除,心病已去,后顾无忧,原本紧张的精神为之一松,致使强自支撑的病体也跟着迅速垮掉。”
一般老人,最怕的就是任务完成了,心气松了。慈禧太后跟光绪皇帝斗了三十多年,想着怎么垂帘听政,怎么从光绪手里拿走权力。突然之间光绪一死,心气松了,时间也就不远了。
所以,别看民间关于慈禧太后之死的说法很多,但慈禧太后的真正死因就是长期的胃病,加上年老体弱,在光绪皇帝驾崩后又过多操劳导致。
参考文献:《清稗类钞》、《垂帘太后》、《清实录·德宗实录》、《慈禧外纪》
-----
网友解答:
-----
慈禧太后在她生命最后的十几天,已经得了重病,特别是最后一星期,更是患上了严重的腹泻,大体上是痢疾引起的,旧病加新病,导致慈禧太后数日不能进食,骨瘦如柴,年老的身体,再也不能支撑她继续掌舵业已“病入膏肓”的大清帝国,在光绪皇帝死后不到二十小时的时间内,慈禧太后,这个大清帝国最后几十年实际的掌权者,驾崩了。
慈禧太后可能是晚清时代,被人讨论最多的一个人物,作为清朝最后几十年的实际“统治者”,她的一举一动,必然也牵动着当时四万万中国人的命运,那么,在她生命的最后十几天,她又是怎么染上重病,又是怎么慢慢死去,又是怎么安排大清帝国的将来的?
慈禧太后一生中本来就患有过多种难于彻底治愈的慢性疾病,比如喘咳、痔疮、面风(迎风流泪)、慢性肠胃病等等,自从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城,她带着光绪帝“两宫西狩”,受到过度惊吓,身体更是一日不如一日,70岁以后的慈禧太后已经疾病缠身,体质日益衰弱。
慈禧太后生于1835年11月29日,死于1908年11月15日,这是按照阳历算的,如果按照阴历算,她死于1908年阴历十月二十二日,这一年十月的北京,已经要进入冬天了,在这个秋冬换季的日子里,人们最容易得病。
此时已经74岁高龄的慈禧太后,也没有躲过去,这年的十月十日,正是她要举办自己大寿的日子,很多臣子们奉命在为这个最高权力者准备着庆祝活动,当时,需要就各种事务不断觐见慈禧太后的清朝大臣们,已经发现慈禧太后的身体出现了病症。此时慈禧太后也曾经召集御医进宫为自己诊治。
根据当时的资料记载,十月十日前后,慈禧已经出现很多的病症,比如御医的脉案上出现“小水发赤”、 “消渴” 等记载,小水发赤,是说慈禧太后小便发黄,这个也许说明不了什么,消渴泛指以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正是她的慢性肠胃病又复发了 。
过了几天,十三日,有几个臣子想见慈禧太后和光绪帝,却没见到,当然是因为慈禧太后的病情逐渐恶化了。
光绪帝的侍读学士恽毓鼎,十二日这天想见慈禧和光绪没有见到,第二天,十三日他又想见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仍没有见到,后来他才听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都病了。
日记又云 : “闻两圣仍未御殿 , 心甚忧虑 ,访于朝贵 , 知皇太后因腹泻而心绪拂逆 , 故辍常朝。”
这次恽毓鼎的记载,提到慈禧太后发生了腹泻,而且说慈禧太后的腹泻是心情不好导致的,这当然是因为恽毓鼎只是听说的,不知道内情,慈禧太后的腹泻并非单单是心情不好引起的,而是因为饮食不良。
十月十日是慈禧太后的大寿,这一天文武百官和御膳房为慈禧请了很多大厨,特意做了很多的美味佳肴,据说有一百多道菜,外间传闻慈禧太后吃满汉全席和108道菜的大餐,并非毫无根据,结果慈禧因为自己的大寿,心情特别好,在吃饭之前,先饮了几杯白酒,然后又吃的菜,导致第二天开始出现腹泻。
我们都知道,清朝帝后的饮食特别重要,要受到内务府和御膳房特殊的监管,一来防止帝后暴饮暴食,二来防止饮食不干净导致疾病,三来防止有人下毒害他们,所以,在帝后的菜肴上来之前,都由御膳房的厨子尝过,而且等一段时间才呈上去,结果大部分饭菜都凉了,就算热菜,也没有一个热喷喷的,溥仪在他的《我的前半生》专门讲过。
慈禧太后的这一百多道大餐,也是如此,因而,慈禧喝了凉酒,再吃凉菜,肚子受不了,出现腹泻,也就不奇怪了。
又过了一天,十月十四日,清政府军机处的军机章京许宝蘅,在他的日记中写道 :
“前二日两宫未御勤政殿 , 以太后感冒伤风。”
这个记载大体上错不了,我们都知道,自从雍正帝在1729年设立军机处,清朝皇帝处理政务的中心就是军机处这个地方,军机处一开始只有几个军机大臣,后来由于政务繁忙,很多奏折等文书需要处理,而军机大臣们处理不过来,就增加了军机章京,军机章京就是军机处里处理机要文书的官员,他们不但有机会见到皇帝,参与很多军机要务,还有机会晋升军机大臣。
因此,我说许宝蘅记载慈禧太后得了感冒伤风,大体错不了,毕竟这个人是能直接接触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的。
所以,1908年,十月十日以后,慈禧太后得了感冒伤风之症,主要症状是腹泻,原因是饮食不良,再加上秋冬换季天气变幻莫测。
然而,此时的慈禧太后毕竟已经属于高龄,再加上有慢性肠胃病,身体越来越差,这个简单的腹泻,竟然恶化成了严重的痢疾。
而且,从十月十四日开始,这种痢疾,竟然严重到让慈禧太后开始准备自己的后事。
根据清廷档案资料的记载,自从大寿之后,慈禧太后天天腹泻拉肚子,而且无法如常进食,身体慢慢开始变得消瘦,甚至有人说慈禧太后最后已经“骨瘦如柴”,这自然是夸张了点,但慈禧太后知道自己要不行了,所以从十四日开始慢慢安排自己的后事。
慈禧太后当时召见了晚清重臣庆亲王奕劻,让他出一趟差,去哪里?
河北省遵化市昌瑞山南麓偏西之菩陀峪
,这个时候,慈禧太后为什么让庆亲王去河北的一个山里,因为这里是大名鼎鼎的清东陵。
古代的帝王在自己生前就开始为自己修建皇陵,慈禧太后作为咸丰帝的妃子,在自己死后,本应该陪葬于咸丰帝的定陵内,然而由于咸丰帝先驾崩,两宫皇太后没有陪葬定陵地宫内,于是,同治年间,同治帝亲自在定陵周围为两宫皇太后选择墓葬,此时是同治十二年,也就是说,慈禧太后的陵墓从同治十二年的1873开始修建,到1908年最终还没有完全完工。
恽毓鼎在这一天的日记中写道 : “庆亲王见慈圣于榻前。既退 , 即兼程赴普陀峪地宫。 朝士惊惶 , 虑有非常之变。”
慈禧太后在病榻上召见的庆亲王,庆亲王出了宫,就直奔清东陵。慈禧太后这么着急派庆亲王去定陵,就是要查看自己的皇陵地宫修好了没有,原因自然是慈禧太后知道自己大限将至,不日将搬进去,如果慈禧太后觉得自己身体没问题,又怎么这么着急派庆王去定陵查看地宫状况?
而且,这种事儿在平时自然没什么问题,在慈禧太后和光绪帝几天都不召见文武百官以后,很明显要引起朝野震动,以至于很多人猜想会“
有非常之变
”,其实根据当时的状况,头脑精明的文武百官们,最有可能的想法肯定是,慈禧太后是不是快不行了。
在随后的几天,慈禧太后的病情继续恶化,先是出现多种并发症,影响到肝肺的功能,接着胃病加重,一度出现不想进食的状况,直到她死的时候,慈禧太后已经是任何饮食都无法进用了,所以有人夸张地说她最后“骨瘦如柴”。
然而,从慈禧太后十月十四日开始安排自己的后事,到她驾崩那天,还有一个星期呢,她得的病又不是急症,为什么在一个星期后的十月二十二日就死了?
这是因为,此时的慈禧太后,为了安排后事,安排大清帝国的未来,绞尽脑汁,费神费思,最后心力交瘁,再也无法驱使自己的老残弱体跟疾病作斗争了。
慈禧太后在知道自己大限将至以后,主要做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是,怎么处置光绪帝?二是,自己死后大清国由谁来掌舵?这两件事又是掺和在一块的。
首先一点,关于光绪帝,他不是正常死亡,这已经是尽人皆知的事情了,因为国家清史纂修工程重大学术研究专项课题组利用现代科学技术 , 在光绪遗体的头发、 遗骨和衣服中检测到大量砒霜,说明光绪帝是被人毒杀的,至于是不是慈禧太后,却没人敢下定论,然而,我国的清史权威戴逸先生研究后认为,如果没有慈禧太后授意或者许可,又有谁敢去毒害光绪皇帝?
让人觉得诡异的是,光绪皇帝驾崩前一天,慈禧太后就开始为大清帝国安排“后事”。
这一天,慈禧太后召见了当时的清廷所有军机大臣,包括庆亲王奕劻、醇亲王载沣、鹿传霖、袁世凯等,慈禧太后跟这些人谈完之后,以光绪皇帝的名义下发了两道上谕,大体上能知道他们谈论的议题——是要给光绪皇帝安排接班人:
谕旨一:宣布皇太后的懿旨,著醇亲王载沣之子在宫内教养,并在上书房读书。这里说的就是后来的宣统帝溥仪。这道谕旨大体意思是光绪死后,让溥仪做皇帝。
谕旨二: 宣布奉太后之旨 , 以醇亲王载沣为摄政王。这道谕旨,大体意思是慈禧太后知道自己命不长久,小皇帝又无法理政,让载沣摄政,既是慈禧太后给大清帝国安排后事,也是给自己安排后事。
这两道谕旨之后,慈禧太后还下了一道懿旨,大体上是选择由哪些人承担光绪皇帝死后葬礼的主持工作,总共十个人,包括礼亲王世铎、 睿亲王魁斌、 喀尔喀亲王那彦图、 度支部尚书载泽、 大学士世续、大学士那桐、 外务部尚书袁世凯、 礼部尚书溥良、 内务府大臣继禄、 内务府大臣增崇。
可是,此时光绪皇帝还没有死,为什么慈禧太后这么急着而又肯定地位光绪帝操办葬礼的事儿?所以,很多人怀疑光绪皇帝是被害死的。
无论如何,本来身体要比慈禧太后好的光绪皇帝,在1908年十月二十一日这天驾崩了。
在光绪死后不到二十小时的时间内,慈禧太后也死了,清朝给当时全国的臣民和外国公使的通告说,慈禧太后是因为光绪帝的死,伤心过度,身心受到巨大打击,无法承受而亡。
这种说法,固然没错,然而,这不到十天的时间里,慈禧太后拖着病体,在无法如常进食的情况下,耗尽精力,绞尽脑汁,为了把大清帝国的将来安排得稳稳当当,平稳过渡,以至于精疲力竭、心力交瘁而亡,才是更有可能的情况。何况,这十多天里,慈禧太后连饭都吃不好。
-----
网友解答:
-----
老年人,大喜大悲确实要不得。
七十四岁的慈禧在最后十几天的所作所为,很让后人怀疑她是“暴毙”。
而且她和光绪帝前后没差二十个小时先后去世,似乎,又太巧。
慈禧有些“小毛病”,咳嗽,泄泻,但是在光绪病危期间,却冷静如常,也没见有多虚弱 。
七十四岁,在清朝那个年代来说,算是高寿了。
慈禧本人也比较注重养生,吃完饭一定会遛弯儿消食。
光绪三十四年六月份的时候,根据清宫的有关资料记载,
她的腹泻的毛病发作了一次,御医是按
谨拟培脾胃之气
的方向,给慈禧拟方开药。
除了这个一直有的腹泻的毛病,那就是轻微的咳嗽。
但是这些毛病似乎都没影响慈禧的精气神。
仍然牢牢的把握着手里的权力。
在
十月十九日
,光绪帝已经弥留之际的时候,
这位七十四岁的老太太仍然召集大臣们,神色如常,声音洪亮而尖细如常(《慈禧外纪》)
商量啥事呢,商量新皇帝人选的事!
说是商量,其实几乎就是通知。
因为老太太上来就说,到了商量这件事的时候了!就按光绪帝载湉继位时候发的上谕办,
为同治皇帝载淳继嗣!
这里需要解释一下。
当时之所以把醇亲王奕譞的儿子,光绪帝载湉作为咸丰帝奕詝的嗣子,是为了慈禧能够继续以皇太后的身份垂帘听政。所以,光绪是给咸丰帝立嗣承祧。
当时的上谕说的是,光绪帝载湉百年之后,光绪的孩子给同治帝载淳立嗣承祧。
这样就保证了帝系的延续不改。
但是,很可惜,光绪也没有孩子。
所以,慈禧老太太又说了,我已经拿定主意了,就让醇亲王载沣和已故军机大臣荣禄的闺女的孩子,溥仪,继位!继嗣同治帝载淳,同时承祧光绪帝载湉!
名义上是报答荣禄的忠心。
实际上,就是还立一个小孩子当皇帝,慈禧可以继续掌握权力!
当然,还是立了醇亲王载沣为监国摄政王,打打马虎眼。
毕竟,如果溥仪登基,那慈禧的身份就是太皇太后,这要是再垂帘听政,那就真说不过去了。
而上一代的醇亲王奕譞又是慈禧的亲妹夫,所以,这一代的醇亲王载沣那就是亲外甥,
自己人,好说话,好控制。
并且在明发的上谕里说的很清楚,醇亲王载沣这个摄政王,还要把事情汇报给慈禧之后,才能裁度办理!
说来说去,慈禧就是认为自己的身体状况还不错,还能继续活,还想继续掌权!
到了
十月二十一日
,光绪帝驾崩。
老太太神色安然,召集人,初步安排了光绪帝明天丧事的安排。
第二天早晨,也就是
十月二十二日一大早
,六点钟,召集大臣详细安排光绪帝丧事。
并召见醇亲王载沣,光绪帝的皇后隆裕皇后。
就这么忙忙碌碌,一直忙到中午,开始吃饭。
吃完饭,老太太不行了,忽然就昏迷了。
等老太太醒过来,她觉得自己,可能是不行了,冷静的做了自己的后事安排。
当天,下午一时四十五分左右(未正三刻),慈禧,崩。
人生七十古来稀,可是慈禧也没什么大病,也一直念叨着自己一定是高寿,
看她这几天对事情有条不紊的安排,看她的精气神,也“如昔”,怎么突然一下子就没了呢?
那么,慈禧,这算是“暴毙”吗?
过生日大喜,连续六天看戏
十月初十,慈禧皇太后的生日,虽然不是整生日,不是大寿,但是位高权重的慈禧仍然在初十,十一两天连续接见贺寿的官员,相应的饮宴也参加了。
倒不一定吃什么油腻的东西,但是她持续的腹泻,自六月以来,一直是有的。
是否一高兴,多吃了什么“克化”不动,消化不了的东西,那应该是难免的。
关键是慈禧以七十四岁的高龄,从初十到十五,连续六个晚上,在颐年殿看京剧。
据清宫档案记载,她每晚都是很晚才回她日常居住的仪鸾殿,这可太耗费精气神了。
估计,对她的体力应该是一个不小的考验和损耗。
光绪驾崩,从容安排他的后事,条理清晰,法度从容。
这一年是光绪三十四年,光绪帝一直用的这个年号,也就说,
从光绪帝1875年1月,不到四岁的时候入宫当皇帝。
慈禧和光绪已经朝夕相处三十四年之久了。
虽然慈禧一直在压制光绪帝,一直在和光绪帝争夺皇权。
但是这么长的时间,即使是没有母子的亲情,
那么压制光绪帝这件事,应该也是慈禧的精神支柱之一。
这种情形,比较类似于我们现在的退休的老大爷老大妈们,
有工作的时候,精气神都足。
一旦退休,没了精神支柱,很多人就一下子垮下来。
从精神到身体都出现问题。
更何况慈禧这样一个七十四岁,每天都操劳国事的老太太。
更何况因为腹泻而导致的身体虚弱这种情况一直存在。
总结来说,慈禧应该是正常死亡。
虽然她看起来跟往常一样,
但 毕竟是一个每天都高强度工作的,七十四岁的老人。
并且在她的晚年一直有腹泻的毛病。
又经过生日的大喜,和光绪帝驾崩的大悲。
雪上加霜,身体一下子承受不住,走完了自己七十四年的人生。
-----
网友解答:
-----
光绪帝死后次日即二十二日下午未刻,慈禧也在仪鸾殿命归黄泉。不用说,对于这位独断专横的太后的死因始终是有疑问的,不少人倾向于认为她的死不只是由于疾病的作用。
前天,她还能颁发诏书,确定溥仪入承大统,慈禧似乎还想做垂帘听政的女主,过最后一把瘾,不想她竟无缘无故地去世了。
或者她预感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在行将就木之前,颁发诏书赶快确立溥仪为新皇帝人选,让其父载沣为监国摄政,也算是为清王朝的皇统做了最后一件大事。
至于她的死因,流传颇广的说法却是,有人在她与外界隔绝的病房里强行取得建立新秩序的诏书后,按照中国古老的习俗,给了她一片金子,让她吞服金子窒息而死。
按照这一说法,慈禧是在被载沣等人逼迫下“吞金而死”,并不是自然病亡的。不过,至于这种说法经不起推敲。
据说,慈禧年轻时就有月经不调之症,后来到四十多岁时,又患更年期综合征,痔疮、喘咳、腹泻、肠胃不调等病症也光顾过她。
光绪三十年后,由于年老体弱,疾病不断。三十三年正月,即患有慢性肠胃病,消化不良,御医们虽尽力调治,但效果甚微。不想,正是这肠胃不适,埋下了她走向死亡的病根。三十四年六月,病情有加重之势,御医陈秉钧诊病记录说:
“由于阴阳郁热未除,气分微见虚弱,背间忽冷忽热、牵引臀部。”
这也是引起了她的脾胃虚弱,需要养肝木之阴调理。从这个可知,慈禧原先的各种病状都出现,脾胃之病有加重的迹象,并有头晕肝阴不足的变化。
此后,又腹泻始终不愈,且有加剧之势,由于连续腹泻而慢性消耗,精力渐惫导致,使七十多岁的慈禧体力大不如前。又因政务繁忙,难以静养,得不到很好的调理。
从《内起居注》中可见,慈禧这一时期经常发布谕旨,批阅奏折,临朝接见大臣,商讨政务,疲劳而导致脉律不齐或高血压症候。加上慈禧73岁寿辰,又忙着举行庆典,白天忙活参加庆典,晚上还要连日看戏。
据记载,慈禧连续六个晚上都在西苑颐年殿观戏,直至戏演完她起身回寝睡觉。多日消耗和劳累,使她本已虚弱的身体,更加雪上加霜。加之又贪嘴,吃不易消化的“乳酪苹果”等食物,导致免疫力低下,在扮观音与太监宫女们游湖时着凉。
应该诸多因素,使其病情以寿辰之日为转换的关节点。就在寿辰的庆典当晚,御医诊病表明,慈禧除继续腹泻外,病又及肺。
当月十六到十八日,慈禧病情也无重大变化,除“时作咳嗽,口渴舌干,顿引肋下作痛,大便尚泻,身肢懒倦无力”外,其他毫无症状。十九日开始就有记载:有谷食不多。
同时,考虑到光绪帝病情日渐危急,慈禧开始考虑立嗣。据说,慈禧决定立醇亲王奕譞之子载沣为摄政王、载沣之子溥仪为皇嗣后,曾秘密召见军机大臣世续与张之洞,问立嗣谁最合适。
世续、张之洞合奏:“国有长君,社稷之福,不如径立载沣。”张之洞进言:“皇帝临御三十余载,不可使无后。古有兼祧之制,似可仿行。”
慈禧考虑后同意了张之洞的建议。慈禧决定后,乃于十九日在仪鸾殿召开御前会议,当日会议全由太后一人主持,慈禧说话仍如往日,声音洪亮坚厉,无任何不适表现。
当月二十日,接着连下两道谕旨,一任命载沣为摄政王,一谕载沣之子溥仪贴黄,“着在宫内教养,并在上书房读书”。
但在慈禧连下两道谕旨,任载沣为摄政王,确定溥仪为皇嗣后。次日,光绪帝就去世,慈禧又连续颁布三道懿旨。
这一日,慈禧虽极辛苦,但精神看上较佳,并不像是重病的人,并无危象,只是“胃纳减退”。第二天六点照常召见军机大臣、摄政王等人商讨政务。
至午时,正吃饭,忽然晕去,为时甚久。醒来以后,自觉身体不支,病势危急,自知不起,急召光绪帝皇后、摄政王、军机大臣等人安排后事。
慈禧当时吩咐各事,从容清晰,但随后,她的体力渐渐不支,不到半个小时,已经进入弥留状态。御医先后三次入诊,都摇头叹息,妙手无法回春。
这位
独断专横、
掌控中国命运半个世纪的女人病逝,享年七十四岁。
根据慈禧御医给出的说法,慈禧属于正常死亡,毕竟古代的人能活到七十岁以上的人少之又少,
慈禧年龄摆那里,因长期染病而亡也正常。
那么,有没有人会加害慈禧呢?
从当时时局看,慈禧独揽大权,但毕竟只是太后,掌权的方式是垂帘听政,即便是一言堂,没人敢反抗,但中间还隔一个光绪帝,如果说,最想害死她的应该就是光绪帝。毕竟光绪是过继过来的,感情不深。
关于俩人的死因,正史记载都是病死,而野史观点不一,毕竟光绪和慈禧一样,都是死前都是卧病在床。
据调查显示,光绪帝死于毒杀,光绪帝的遗体的头发,衣物、骨头均含有高度的三氧化砷。
据说,在光绪死前几日,李莲英通过小太监得知,光绪帝在本子上写了一段秘密的话,李莲英通过小太监得知够,汇报给了慈禧,慈禧便决定先下手为强,毒死光绪。
关于那段话的内容,据史学家猜测:光绪认为自己病情比慈禧轻,就提前写了必须处死的名单,其中包括李莲英。李莲英惧怕便谎报慈禧,说光绪打算等慈禧死后,秋后算账。
慈禧怒曰:“我不能先尔死!”这一记载,便成了后人指认毒死光绪帝的依据。说慈禧先下手为强,毒死了光绪皇帝。
那么大概率慈禧就不是被光绪所害,当然,两个人也存在互伤害的可能,但这种可能很小,因为光绪无权,没能力加害慈禧。
如果说慈禧突然死亡有什么诱因的话,很可能正如其遗诰中所言是光绪帝之死。但究竟是因悲痛光绪帝使病情加剧,还是因光绪帝一死,心病已除,再无执念,使自己原本紧张的精神一松,导致长期支撑的病体也跟着垮掉,就不得而知了。
结语
总而言之,慈禧的去世虽然很突然,但也在情理之中。慈禧太后身体孱弱,大病没有,小病不断,主要是久泻不止,胃疼脾虚,让太医们束手无策,还一直拖着沉重的病躯,支撑腐朽清王朝,虽病体虚弱,但大局未定她不敢松懈。待光绪被毒死,心病已去,立完溥仪,大局已定,再无执念,原本的病体自然撑不住,就立刻去世了。
当然,慈禧一走,载沣面对腐朽的清王朝,载沣他们也没有能力维持,仅仅三年不到,清王朝就在武昌起义的枪声中轰然倒塌了。
—End—
------------------
推荐阅读:
为什么有些朋友说80后是最黑最背的一代人?80后的人经历过哪些挫折?
我儿子今年高二,英语的成绩一直在50-60左右,他现在想英语转日语,请问我应该怎么选择?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