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传统经典剧目《二进宫》唱词中有一个明显的错误,你知道是什么吗?
秦腔传统经典剧目《二进宫》唱词中有一个明显的错误,你知道是什么吗?
-----
网友解答:
-----
其实,中国传统戏曲的所谓的“明显错误”,不仅秦腔《二进宫》有,其他许多剧目剧种也都有,而且在楼主以前,有许多人也都已经明确指出了。就《二进宫》来说,除了故事属于虚构,剧中的侍郎官杨波唱词,也有两处“明显错误”,一是前面唱段“英布彭越汉张良”的“汉初三杰”之错,二是后面“刘秀十二走南阳”唱段的与史实不符等等,但是,这样的所谓“错误”,除了撰写博文和普及历史知识讲座,实在没有太细追究必要……
我们说,传统戏曲虽然有历史的教化作用,但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艺术形式,在对真善美的弘扬和对假丑恶的鞭挞中,不会也不可能完全拘泥于历史的“真实”,如果我们真要用历史教科书的“教条”对其吹毛求疵,则不免太过荒诞了!
且以《闯宫抱斗》等“封神榜”系列故事为例,我们都知道,“商纣”是后世史册对商代亡国之君“帝辛”的称呼,那么在戏曲舞台上,在演员的对白旁白和唱腔中,如果完全尊重历史史实的话,怎样才能让后世观众明白“这个戏说的是殷纣王宠妲己的故事”呢?恐怕连伟大光荣正确的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也只能无能为束手无策徒唤奈何了……
另外,从戏曲舞台的艺术氛围来看,如果把《两郎山》中“杨继业碰碑”一折还原历史真实而改为“被俘绝食身亡”,其悲壮的艺术感染力显然会逊色许多……还有,西安易俗社全巧民老师版的《湖阳春梦》中的抢亲场面,如果因为要尊重历史事实,而把宋代才出现的“囍”取掉,让汉代的婚庆舞台变得光秃一些,那么,中国戏曲舞台特有的讽刺艺术效果和感染力量肯定会大煞风景了!
还有,为了尊重历史,如果我们抬杠式的要求,把戏曲表演程式取掉,从皇帝做起,让赵匡胤牵一匹马上场……… 呵呵,连我也觉得自己无知无耻了……
当然,中国戏曲只有不断的推陈出新,才能永远保持其强大的生命力。这一点,新中国成立后,秦腔艺术成果辉煌,如传统剧《铡美案》《状元媒》等等的改编整理,如《祝福》《梁秋燕》《大树西迁》等等现代戏的移植和创作…… 相信,明天更美好!
我们拭目以待,人才济济的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在以后的新排现代戏传统保留剧目《血泪仇》时,能够把从最初创作演出时就已经存在的剧中主人公王仁厚两句唱词的语法错误予以纠正,这就是:
“有一日龙王住了一晚,
来两个(不管“两个”或者“几个”都属语法错误)坏军队口出胡言……”
-----
网友解答:
-----
呵呵,传统艺术作品,不只是讲述历史,其本身除了娱乐欣赏外,还有一个很大的作用,就是教化、宣导传统的伦理道德,即忠臣良将人人敬、善恶到头终有报,所以艺术作品很多不一定百分百符合历史,但必须符合人物的性格设定,这出戏本身就是架空历史的万历小时候的故事,人物、情节本身都是影射或虚构的:萧何在戏曲中的形象和曹操一样,是奸相,所以,他不能做好事,张良是忠臣、是智慧的化身,所以,好事都是他做的,韩信是忠臣、良将,但由于其功能太大,所以才会被奸后和奸相合谋害死,而其指的奸相就是萧何。
所以,楼主所提的问题中所说的历史性错误不是错误,而是创作者有意为之,只有这样,才符合其所设定的人物性格和环境。
-----
网友解答:
-----
传统剧目大多是古艺人口口相传下来的,我记得小时候每到快过年时,各村都要组织戏班子,请一些老艺人,基本上没剧夲,都是口口相传,后来才有文人整理,有些唱词错误之处较多。二进宫基本上是根据明朝英宗,万历两代皇帝的故事改编而成,大多人物都是虚构,有的只是借个姓,如徐,楊待郎借用三杨,李艳妃借万历生母李妃,
其实它的剧名有好几个,大保国,赵飞搬兵,大升官等。秦腔唱词还要押韵,如英布,彭越汉张良,就大体押的是前后将和访。仔细起来就感觉到有错,戏剧和电影电视的曲别就是大写意和写真。
。
-----
网友解答:
-----
《二进宫》是秦腔传统本戏《忠保国》中的一折,常常单独演出,西北五省秦腔戏迷耳熟能详。本戏《忠保国》也叫《黑叮本》、大升官。
剧情概况是:明穆宗去世时,太子朱翊(神宗)年幼,无法继位,太后李艳妃垂帘听政,受其父李良诱骗,将朝政交其执掌,并言明太子长大后还政于太子。但李良居心不良,公然谋位。后定国公徐彦召与兵部侍郎杨波看出李良野心,两次进宫力谏。徐彦召商议杨波令义子赵飞搬兵,问罪李良,重整朝纲,还社稷安宁静。
姑且不论这处传统戏的历史真实性如何,但毋庸置疑《二进宫》这折戏却是无比的经典,戏迷可能都把这折戏的主要唱段唱词,熟练的背诵下来。经过本人对很多名家演唱版本的听、看欣赏,对每个唱词的反复对比,举得唱词精练,符合剧情和人物的心态。有抒情,也有叙事,体现了雅而不俗,雅俗共赏,这可能也是这折戏久演不衰,常演常新,演员爱演,观众爱看,戏迷爱学的原因。
至于唱词中的明显错误,我没有发现,对有些朋友提出的所谓错误,也不以为然。因为他是戏曲,不需要和严谨的历史事件挂钩。咱们还是好好欣赏经典吧,让秦腔经典永存!
-----
网友解答:
-----
此类问题不过是粗通文墨之人制造的伪问题!包括秦腔在内的所有地方戏曲,从文化属性来讲,都属于民间文化形态。所谓语法错误、不合逻辑等是其特点之一。我们的重点应该放在探究与挖掘其中所蕴含的民间文化内涵(如民间意识、民众思想等),而拿着精英文化的尺子去丈量民间文化的长短本身是荒谬的。因此,别自作聪明!别以为上过大学就不是文盲!
-----
网友解答:
-----
《二进宫》是巜忠保国》这本戏的一折。《忠保国》基于明朝基本史实加以艺术加工。这里不讨论这个故事了。
问题提出者估计是看出了《千岁进宫莫要忙》这一绝妙唱段的问题。说实话,这段我在很早就听出问题,但我不觉得是问题,反而是艺术。
先看一下这段词:
杨波唱
[花音摇板]千岁进宫休要忙,
听为臣与你讲比方,
[二倒板]西汉驾前几员将,
千岁呀,
[慢板]英布彭越汉张良,
那张良背剑把信访,
[二六]他访来韩信扶高皇,
他都与高皇爷家把业创,
在九里山前摆战场,
大战场,
小战场,
九人九马九根枪,
立逼的霸王乌江丧,
才扶刘邦坐咸阳,
南门外筑台拜过将,
把将军官封三齐王,
他朝里有个萧何相,
后宫院有个吕娘娘,
萧何相,
吕娘娘,
他二人安排定计害忠良,
天上使的漫天网,
地下芦席铺几张,
他朝里无有斩信将,
后宫院转来女陈仓,
九月十三韩信丧,
天降鹅毛下淋霜,
长安城百姓都乱嚷,
保国忠良无下场,
千岁你去臣不往,
[代板]臣恐怕学了三齐王,
千岁呀,
臣我无有下场。
故事背景:徐彦超与杨波二进宫见李娘娘,以求“全龙保国”,但为使李娘娘真正识错误,二人与李娘娘耍“小心眼”,故意不答应保国,以求娘娘实言,并获得更大授权。
徐彦超刚猛直率,杨波心思机巧。这二性格乃是秦腔戏之绝配。如果与关中人交往多了,你会发现,这两种性格人往往在一起。杨波属于民间所说的“蔫怪”人,往往说话又准又狠还让人哭笑不得,遇事爱“挑起压下”。他一挑事,徐千岁一压,二人一唱一合。
这段唱板路四变,以花音摇板开腔,挑事儿,引起注意,又转二导板,两句唱,“千岁呀”,吊徐胃口,进而“压下”,由慢板转二六板,一板一眼,“数家常”。这是戏的特点,各种剧种均有,而秦腔为最。“数家常”能起大唱段。著名的“七十二个再不能”和“三十六哭”均属于此。
而杨波这次却是打比方。以西汉韩信被萧何、吕后骗进宫杀害来比方此时情景。这实际上是耍心眼儿,要讨徐干岁心理话。后面徐千岁果不设防,将心中实话合盘托出。
这段唱词最明显错误在于“才扶刘邦坐咸阳”。但我估计很多人看出错,让他改,还是错,而一深究又好像没错,但字面上还是错了,而从戏曲来讲,又不错。
首先看第一层错。东汉都城在长安而非咸阳,这个错了,估计提问者是看到这个才问的。但若改为长安,才真是错了。
第二层错。刘邦在楚汉战争中取胜后,在洛阳称帝建立西汉政权。故较真儿应改为“才扶刘邦坐洛阳”。
第三层问题。有人说,刘邦先入咸阳,不管后面,至少在咸阳先坐了。这当然对,但此时与韩信无关。
第四层事实错了,但合戏路。首先看剧种,秦腔,关中戏,秦人怎肯让刘邦坐洛阳。秦人爱面子爱吹牛,这个机会不会给洛阳,且前面谈了,如果硬说咸阳也可以,或硬把长安与咸阳混代亦无不可。而最重要的是押韵。洛阳也押韵,为何不用,咸,洛,你品,细品,味儿不一样。咸阳,合乎戏路。
又有问题了,不知有人看出来没有?“南门外筑坛曾拜将,把将军官封三齐王”。“拜将”与“封王”时空完全不同,两句这么联,行吗?戏就这样,以唱腔完美,不能扣字眼儿。
戏曲艺术,不同于影视。戏曲是中国文化之瑰宝,有人说听不懂戏,其实是未入戏。
窦凤琴、张兰素、谭建勋演唱的《二进宫》乃是戏迷一道大菜!喜欢了去听一听。
-----
网友解答:
-----
文工个错误就是:那张良背剑把信访,访来韩信扶高皇。历史记载是肖月下赶韩信,却怎么成了张良背剑把信访。本人认为应是:那张良本荐把信访,因为过去老艺人都是口头传艺,加上方言有别,就以讹传讹地传下来了,我也是个爱好者,演唱时早已改过来了。
-----
网友解答:
-----
------------------
推荐阅读:
上一篇:55岁退休后,该干些什么?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