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里姜维错用一人给蜀国带来了灭顶之灾,历史真相又是如何?
三国里姜维错用一人给蜀国带来了灭顶之灾,历史真相又是如何?
-----
网友解答:
-----
姜维对汉中防卫策略的修改固然对蜀汉的灭亡负有不可推卸,但是有人说是他错用了一人,这才是导致汉中陷落,那么他到底错用了哪个?
有人说是胡济,有人说是蒋舒,那么到底是谁呢?真的是他的责任吗?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一、胡济
胡济到底是什么人?
胡济是义阳郡人,他曾经担任过诸葛亮的主簿,深得诸葛亮的信任,其性格还不错,获得过诸葛亮的高度赞扬。
在诸葛亮的眼里,他属于崔州平、徐庶及董和这样类型的人,因此胡济是一个无论是品德和才干都不错的人才。
在诸葛亮去世之后,胡济被任命为镇西大将军,汉中都督,并且还被授予节符,成为汉中防守的实际负责人,这年是公元248年。
胡济的任务是什么?
公元258年,段谷大败之后的姜维处于人生低谷,此时的他向皇帝刘禅提出了新的汉中防御策略。
在魏延镇守汉中以来一直采取的是御敌于汉中之外的方式,也就是在外围关隘阻挡敌人进入汉中;现在姜维搞出新的方式,就是把外围的关隘撤掉,然后设置重兵于汉中内的汉城和乐城,以及重要关口。姜维认为过去的方式只能小打小闹,无法歼灭敌人有生力量,如果把敌人放入汉中,然后拉长对方战线和补给线,可以寻求机会歼灭敌人于坚城之下。
蜀汉朝廷同意了姜维的构想,于是命令胡济守汉寿,而监军王含守乐城,护军蒋斌守汉城。
这个计划到底怎么样了?有没有人反对?这个不清楚,但是蜀汉朝廷同意了姜维的构想,也许在他们想来,这个方式确实可行。
原因大概有两个:
历史经验:
曹操当年那么强大,在汉中依然吃瘪,因此现在可以复制当年的辉煌。
现实经验:
在外围进攻的成就一直不大,而魏国一直处于防守方式,大概是源于蜀汉的防守过于严密,他们没有机会来进攻,现在故意漏出破绽,让他们来进攻,以此为机会歼灭他们。
因此,无论是从历史经验还是现实经验,姜维乃至蜀汉朝廷均认为应该改变以往的策略,不破不立嘛,值得一试。
胡济到底去哪里了?
可是现实非常打脸,公元263年,魏国派钟会率领多路大军进入汉中,而邓艾则以三路进入沓中围攻姜维。由于汉中外围无人防守,钟会十余万大军如若无人之境,直达汉中乐城和汉城,并以优势兵力围困汉城和乐城,然后以其他优势兵力只扑阳安关口。
一个奇怪的现象出现了,原来设置的汉中都督胡济去哪里了?作为外围统筹和机动的主要力量的胡济军呢?
此时的胡济不但是汉中都督,还是右骠骑将军呢!如此位高权重的大将本应该统筹整个汉中军事,可是他人却不知道到哪里去了。
按照当初姜维的构想,监军王含守乐城,护军蒋斌守汉城,而胡济守汉寿。汉中有事,作为都督的胡济应该立即率领大军救援,围歼敌人于汉城和乐城之下,这才对。可是直到蜀汉灭亡,胡济依然不见影子,这个到底是为何?
其一:胡济病死了?
姜维的新构想是公元258年,到魏国灭蜀汉是公元263年,中间有五年的时间。如果胡济在魏国攻汉之前病死了,那么姜维没有理由会一直呆在沓中呀?如果胡济病死了,那么不是应该要派一个新的汉中都督吗?但是历史没有这方面的记载!
其二:胡济被围困于乐城或者汉城?
胡济的驻地在寿县,也许他视察工作,也许听闻魏国来攻汉中,于是提前率兵到达汉中,结果被围困于乐城或者汉城。可是历史的记载只有汉城蒋斌和乐城王含,没有提到胡济!
其三:胡济无所作为?
当魏军进攻汉中的时候,胡济处于某种原因,无所作为,结果导致蜀汉灭亡?
从以上三种情况来看,第一种可能性比较大,正是胡济病死于曹魏攻汉前夕,导致蜀汉朝廷没有来得及派新人到汉中,从而导致汉中处于无都督的状态,这个就为汉中被围而无人救援埋下了隐患。
那么胡济都督汉中是不是姜维所为呢?这个事情真的不怪姜维,毕竟胡济的官职是右骠骑将军,而姜维是大将军,虽然比胡济高那么一点,但是姜维还真的管不着胡济,因此委任胡济为汉中都督的人不是姜维,而是皇帝刘禅,姜维没有那么大的能量。
二、蒋舒是一个什么人物?
蒋舒是一个什么人?
蒋舒和蒋斌是什么关系?他们只是同姓,应该没有什么关系。蒋斌是大司马蒋琬的长子,在蒋琬去世后继承了蒋琬安阳亭侯的爵位,并担任绥武将军、汉城护军。蒋斌还有一个弟弟叫蒋显。
因此,蒋舒和蒋斌没有关系,只是纯粹同姓而已。
蒋舒是什么职位?
蒋舒曾经官至“武兴督”,由于做事慵懒,没有什么政绩,于是被朝廷降职,其职位也别其他人代替。这事发生之后,蒋舒对朝廷非常不满,当然这不满是对蜀汉朝廷中的谁不满,历史也没有交代。
蒋舒虽然被撤职了但是也没有让他闲着,而是让他协助傅佥镇守汉中要地“阳平关”,这个相当于降职另用。
以前是正职,现在变成了副职,有点像从一个单位的一把手变成了另外一个单位的二把手,因此对于他来说就是降职另用。
蒋舒使用了什么招数投降了魏军?
蒋舒对于蜀汉朝廷的埋怨并没有因为另用而消失,而是寻找更大的机会来报复。
公元263年,钟会率领十余万兵马进攻汉中,以优势兵力围困乐城和汉城,以及其他关隘。
钟会对乐城和汉城围而不攻,直接绕开另外一个重要关口阳安关。
在这个关键时刻,蒋舒欺骗傅佥说要出城迎战,而傅佥认为只要能守住“阳安关”,魏军远道而来,久攻不下,粮草耗尽,锐气必然受挫,到那时再寻机出战,魏军必败。
傅佥的看法和姜维的战略构想比较符合,可是蒋舒反对,他说:“你以守城获胜为功,我以出战克敌为功,我们两个各行其志。”
傅佥被蒋舒说服了,在他看来,蒋舒也是想立功,这个也没有大的问题,于是就放蒋舒出关迎战。可是蒋舒出城之后立即倒戈,带着魏军反杀过来,导致阳安关陷落。
阳安关的陷落直接打通了从汉中到剑阁的通道,此中再也没有其他的关口可以阻止来自汉中的钟会,因此只能往后退到剑阁防守。
姜维在剑阁阻挡住了钟会,可是阳安关的失守导致邓艾得以能够偷渡阴平直达成都,从而导致姜维实际上此时已经失去了控制全局的可能。
由此可见,蒋舒献关投降直接导致了汉中天险失去了屏障,从而为蜀汉灭亡埋下了极大的隐患。
那么蒋舒被任命为傅佥的副手也是姜维所为吗?应该不是,作为大将军的姜维实际上已经不具备控制朝政的能力,人事大权均掌握在皇帝刘禅的手里,其官员升调也是朝廷在负责,否则姜维也不至于跑到沓中去避祸了。
三、姜维的过错。
既然胡济的任命和蒋舒的调用和姜维没有什么关系,那么姜维的过错到底在哪里?其实他的过错就在于更改了汉中已经实现了四十多年的防御政策,从而为蜀汉灭亡负有主要的责任。
姜维实行的新政策脱离了蜀汉的现实军力,也低估了魏国正在蓬勃发展的军事实力,从而葬送了蜀汉。
至于胡济和蒋舒的错用真的和姜维没有什么关系,这个就是历史的真相,不能把什么事情都往姜维头上扣,不然对他也不公平。
-----
网友解答:
-----
姜维错用的这个人就是胡济。
胡济在蜀汉政权是一个很低调,不太出名的人,他是荆州义阳郡人,与镇北将军魏延、辅国大将军董厥是同乡,属于蜀汉内部的荆州派,与董允和费祎关系较好。
蜀汉镇守汉中的第一任汉中都督是魏延,第二任汉中都督是吴懿,第三任汉中都督是王平,第四任汉中都督就是胡济,从接任王平开始,直到蜀汉灭亡前的汉中都督都是胡济。
汉中作为蜀汉的北大门,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是蜀汉抵挡曹魏进攻的桥头堡,汉中在,蜀汉在,汉中亡,蜀汉也是要灭亡的。
那作为汉中都督的胡济都干了些什么呢?
老实说,应该是什么事也没有干。不仅没干事,还把姜维坑了一把,这就是姜维第八次北伐发生的段谷之战。
256年,姜维被提升为大将军,同年,姜维整顿兵马,与汉中都督胡济约定好两路出兵北伐,在上邽会合,但是身为镇西大将军的胡济居然没有来,导致姜维在段谷被魏将邓艾击败,姜维军队死伤甚多,自贬为后将军。
真是不怕神一样的敌人,就怕猪一样的队友,胡济的作法,就是猪队友的表现,这一战,姜维可是损失惨重,蜀军损失将官数十人,士兵数千人被斩首,刚刚升为大将的姜维也被贬。
胡济为什么没有来?不知道,史书没有记载原因,只能自已分析下。
当时蜀汉军队中只有姜维是坚定的北伐者,几乎其他所有将领都反对北伐,比如廖化、董厥以及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在朝廷上,反对之声也是不绝于耳,唯有后主刘禅支持北伐。
胡济官至征西大将军,汉中都督,对于北伐的立场应该是反对的,只是碍于大将军姜维是上级,无法拒绝,也不敢抗命,胡济违约应该就是他不愿意北伐。
不愿意北伐也就算了,但是在263年司马昭伐蜀时,胡济毫无作为,就是明显失职行为。
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大军伐蜀时,姜维在沓中,胡济在汉寿,也就是剑阁,身为汉中都督,防守汉中的主帅居然在后方的剑阁防守,如此奇怪的防守,不知道胡济在做什么?
十八万魏军分三路分别进入汉中、沓中时,在前线抵抗魏军的是姜维,在汉中防守魏军的是监军王含与护军蒋斌,而他们的上司汉中都督胡济在后方数百里的剑阁,胡济这么做,能守住汉中?
之后姜维也一路辗转来到剑阁挡住魏军,结果邓艾偷渡阴平,迫降刘禅,蜀汉灭亡,如果汉中都督胡济率军在汉中抵御魏军的话,蜀汉怎么会灭亡得如此容易?从这个方面说,胡济是祸首之一。
-----
网友解答:
-----
在魏蜀吴三国当中,蜀汉政权是最早灭亡的。
公元263年,也就是蜀汉蜀汉癸未六年,司马昭气势汹汹,兵分三路,对蜀汉政权发动攻势。
后主刘禅在邓艾兵临城下之时,决定投降,蜀汉政权灭亡。
那么,“三国里姜维错用一人给蜀国带来了灭顶之灾,历史真相又是如何?”
在三国演义这部书中,对此是这样描述;诸葛亮病逝之后,其政治和军事上的继承者、接班人姜维在诸葛亮去世之后,坚定的继续力行诸葛亮制定的基本国策,继续讨伐曹魏政权,也就是说要继续北伐。
在这一点上,姜维丝毫没有变化,诸葛亮先有六出岐山,姜维后有九伐中原。
在蜀汉政权的北伐军事行动中,汉中地区是极其重要的一个面,是蜀汉政权的北大门,地理位置极其重要。
刘备当年曾经不惜以举国之力与曹魏争夺这一片地域,再后来,刘备又精心挑选魏延镇守汉中。
诸葛亮亲自制定汉中防御方略,拥有汉中地区,蜀汉政权才是活的一盘棋,进可攻,退可守。
三国演义中描述,姜维执掌军略之时,派两位四川籍将领镇守汉中,一个是傅佥,一个是蒋舒,三国演义中交代,这二人是姜维手下,多次随姜维北伐,以是故,被姜维委以重任,但是,当钟会率领的魏军到来之际,蒋舒诓骗傅佥,开了阳平关的关门,直接投降了魏军,致使阳平关内军事力量被严重削弱。
主帅傅俭力战不济,阵中战死,阳平关失守。
所以根据这个说法,就断定姜维错用蒋舒一人,坏了蜀汉政权全盘大计。
真实的历史大致是什么样子的呢?
据史料记载,这个蒋舒原本是蜀汉政权的武兴督,因其碌碌无为,所以官儿被调整下来,由蜀汉朝廷把他安置到汉中的阳平关,做为辅助傅俭的军事副手使用。
所以蒋舒其人根本就不是什么姜维的手下,也没有什么军事斗争经验,也不是姜维安排他到阳平关任副将的。
蒋舒一直对于自己被降职使用心怀不满,可是,阳平关主帅傅俭宅心仁厚,他对于蒋舒又很尊重,及至到了曹魏军队到了眼前,蒋舒心怀诡计提出要出关作战,傅俭认为守住就是胜利,不同意擅自出战,可是,又没能识破和阻止蒋舒的行为,以至于被蒋舒赚出关去,迅疾的向曹魏军投降,使蜀汉政权在汉中地区对曹魏军事斗争形势迅速恶化了。
至于姜维给蜀汉政权带来的灭顶之灾,应该是姜维对于蜀汉政权之汉中防御策略的随意改变所造成。
他废弃原来经略汉中地区所积累的成功军事斗争经验“错守诸围”,实行他自己不合时宜的“敛兵聚谷”方式,全然不顾以益州一地,基本没有战略缓冲的基本国情,盲目的纵敌深入,最后酿成大祸。
------------------
推荐阅读:
上一篇:历史上有哪些地方叫过南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