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立了太子之后要废掉,困难吗?
历史上立了太子之后要废掉,困难吗?
-----
网友解答:
-----
太子的事说起来很复杂,豹眼想了解一下,在历史上究竟有多少人曾经被立为太子?有多少太子被废?有多少被废的太子重新被立?有多少太子是皇帝亲生的?有多少太子能够最终上位?有多少帝位不是传给了太子而是太弟或太孙?
诸如此类,让豹眼懵逼,却找不到确切的数据。与本题无关,也就不必再费那个劲啦。
对于题主这个问题,太子被废,说难不难,说易不易。
扶苏(?~公元前210年),嬴姓,名扶苏,咸阳(今陕西咸阳市)人。秦朝宗室大臣,秦始皇长子
秦始皇是中国第一位皇帝,许多人把秦始皇长子、公子扶苏作为中国第一位皇太子,但没有史料佐证。
豹眼查阅《史记·秦始皇本纪》,并没有关于秦始皇立扶苏为太子的记载。
上病益甚,乃为玺书赐公子扶苏曰:“与丧会咸阳而葬。”
秦始皇东巡,到了平原津时就病了,而且病情越来越重。于是,就用玉玺作诏书给公子扶苏说:“回来办理丧事,在咸阳埋葬我”。
这里明确记载是公子扶苏,而不是太子扶苏。没有记载秦始皇立太子一事,或许因为秦始皇自以为长生不老,就没准备让别人接班。
嫡长子扶苏因为反对秦始皇“焚书坑儒”,就被发配北方,协助蒙恬修筑长城。
秦始皇感觉不行啦,就想把扶苏召回,主持丧礼,继承皇位。
高乃与公子胡亥、丞相斯阴谋破去始皇所封书赐公子扶苏者,而更诈为丞相斯受始皇遗诏沙丘,立子胡亥为太子。
当时,赵高与公子胡亥、丞相李斯陪同秦始皇巡游。赵高与李斯串通修改了遗诏,立胡亥为太子,之后假诏赐死扶苏,让胡亥继承了皇位。
从《秦始皇本纪》来看,秦始皇本人并没有立太子,胡亥这个太子也是赵高、李斯篡改了秦始皇的遗诏,而改立的。
有史料可查、皇帝亲立的太子,最早是刘邦所立的太子刘盈。
汉惠帝刘盈(公元前210年―公元前188年9月26日),汉高祖刘邦与吕后之子,西汉第二位皇帝。
公元前202年,刘邦在定陶即皇帝位,就以王太子刘盈为皇太子。
这是有史可查的第一位皇帝自己确定的皇太子。
虽然是刘邦自己立的太子,但也不很满意,就想废掉他。
据《史记·吕后本纪》记载:
孝惠为人仁弱,高祖以为不类我,常欲废太子,立戚姬子如意,如意类我。戚姬幸,常从上之关东,日夜啼泣,欲立其子代太子。
太子刘盈是刘邦与吕后所生嫡长子,为人仁弱,汉高祖刘邦就以“不类我”为由,常常想废掉他。
这个“不类我”,并非怀疑吕布出轨,不是亲生。而是指性格仁厚、软弱,不像他那么多流氓无赖的样子。
此时,刘邦宠幸戚夫人,认为戚夫人所生的儿子赵王如意很像他。
戚夫人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将来继承皇位,日夜啼哭,请求刘邦改立如意为太子。
刘邦经不住戚夫人的眼泪攻击,加上不太喜欢刘盈,就想废掉太子。
吕后年长,常留守,希见上,益疏。如意立为赵王后,几代太子者数矣,赖大臣争之,及留侯策,太子得毋废。
吕后因为年老色衰,刘邦外出征讨,就把吕后作为留守,而让戚夫人伴驾。一来二去,吕后说不上话,逐步被疏远。有好几次,如意几乎就取代刘盈为太子。
幸亏大臣们力谏,留侯张良给出了个主意,太子刘盈才保住了其位子。
汉高祖十年(公元前197年),刘邦想废掉太子,群臣纷纷反对,御史大夫周昌最为强烈。
刘邦就问周昌是个啥原因,周昌口吃,且盛怒之下,说话更不利索:
“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
意思就是,你别看我说话不利索,然而我可知道这么做不行。你要想废掉太子,我坚决不答应。
刘邦看到这个情况,也笑了,暂时停止议论这个事,但刘邦并没有彻底放弃废太子的打算。
吕后感觉到了压力,就向张良求计。张良就建议吕后,让刘盈去把商山四皓请出来辅佐。
在一次宴会上,刘邦看到太子刘盈身后站着四个老头,询问之后,才得知是自己多次请他们出山而没有前来的商山四皓:
东园公唐秉、夏黄公崔广、绮里季吴实、甪(lù)里先生周术。
刘邦一看,清楚太子刘盈已经羽翼丰满,不可动摇,也就打消了废除太子的打算。
由此看来,皇帝是金口玉言,一言九鼎,说啥就是啥。但废立太子一事,事关国家社稷的命运,也绝不是一句话的事。
在历朝历代,也经常发生太子逼迫父皇退位的事,如玄武门之变,就是太宗李世民,把他老子赶下了台。
但总体而言,太子还是斗不过皇帝,多数情况下,皇帝想废掉太子几乎还是一句话的事。
就以武则天执政时期,太子废立一事来说一下,这事太过稀松平常,就不必引经据典,简单说一下吧。
上元二年(675年),太子李弘猝死,李贤继立,是为章怀太子。
不久,李贤被废,李显被立为太子。
弘道元年(683年),唐高宗李治病逝,太子李显即位,是为唐中宗,武则天临朝听政。
次年,武则天就废唐中宗为庐陵王,改立豫王李旦为帝,是为唐睿宗。
之后,武则天自己称帝,把唐睿宗又废掉了。
武则天的侄子武承嗣、武三思都想做太子,武则天也想把皇帝的位子传给老武家。
狄仁杰就对武则天说:
“姑侄之与母子,哪个比较亲近?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祭祖于太庙;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祭姑于太庙者”。
狄仁杰的意思是说,等你驾崩后,如果你侄子登基继位,还没听说有把姑母供奉在太庙里的。只有立儿子继承帝位,才可以配享太庙哦。
狄仁杰更劝说把庐陵王李显召回。
李显回都后,皇嗣李旦主动请求逊位给庐陵王李显,武则天遂立李显为太子。
神龙元年(705年),张柬之等人发动神龙革命,逼迫武则天禅位,李显再次复位,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从武则天主政时期,这个几位太子的废立来看,虽然不是一句话那么简单,但太子之位就跟玩偶差不多。即便做了皇帝,也是说废就废。
由此看来,太子废立,说难不难,说易不易,就看谁比谁厉害。
太子党一向是高危职业,一荣俱荣,一败俱败。皇帝与太子的权力争斗一直是宫廷争斗的主旋律,总体而言,太子还是斗不过皇帝。废掉太子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容易的事,但绝不是一句话就解决问题的,最终还是取决于势力。
-----
网友解答:
-----
废立太子,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惊天动地的大事!历史上能够有本事废掉太子的,是汉武帝、隋文帝、唐太宗、康熙这样的狠人加牛人!
什么是太子?太子就是皇朝未来的接班人!是皇帝名正言顺的接班人。
作为皇帝所要考虑的,是一个王朝的千年大计,所以,他一定会选择诸多儿子中最杰出、最睿智、最符合未来皇帝标准的作为继承人。
每个太子被立为储君前,都经历了无数的算计、承诺、博弈、交易。
立太子不容易,废太子更难!
一、太子往往有强大的外援
刘邦建西汉之后,立刘盈为太子,晚年却因为宠爱戚夫人,欲立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为太子,他琢磨着想要废掉刘盈。
当他跟群臣商量时,却遭到了强大的阻力。
这股阻力,一部分来自于刘盈的母亲吕后和他背后的力量。吕雉嫁给刘邦之后,吕氏举族加入刘邦麾下,在争霸天下的过程中立下无数战功。
另一部分阻力来自于功臣集团。刘盈当太子,最符合他们的利益。作为跟随刘邦打天下的老臣们,不可能接受刘如意接任皇位。
而且,这些功臣集团,与吕后的私人关系非常好,很多都是丰沛的老朋友、老伙计,他们怎么可能坐视刘邦废太子呢?
二、太子占有大义名分
封建王朝非常注意礼法,在继承人的选择上,向来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通俗地说,就是
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
只要不是嫡子、长子,你再能干,能力再强,也没有继承皇位的可能。这种继承原则,最大程度上保证了权力交接的平稳,不至于因为争夺皇位继承权造成朝政的动荡。
很多时候,太子的人选是否贤明还真不那么重要,只要有一个成熟的治理架构,有一帮能干的大臣,再差也差不到哪去。
刘盈就占有着大义名人份。所以刘邦一说要废太子,御使大夫周昌说:
“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
周昌之言,斩钉截铁,刘邦大受震动。
更让刘邦想不到的是,隐居良久、不问朝政的张良,指点吕后请出了商山四皓。刘邦知大势不可为,打消了废太子的念头。
礼法的力量,看不见,摸不着,却有着强大的世俗影响力。皇帝想要废太子,必须要考虑到其中的利害关系,谁愿意当一个被老百姓物议的“昏君”呢?
三,废掉太子,是伤筋动骨的大事
太子虽然不是皇帝,却因为特殊的身份地位,形成了强大的影响力,有了自己的班底、培植了自己的势力,更牵扯到母族、妻族。
废掉一个太子,等于要灭掉一个利益集团,无数官员、重臣、外戚都要被清洗掉,朝廷秩序必然大乱,需要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动荡才能够重新达到平稳状态。
不到真正动手,谁也无法预料到废掉太子引发的严重后果。这是任何一个王朝都不愿意付出的代价。
例如李世民废掉太子李承乾之后,有多少朝臣或被贬、或下狱、或悄无声息地退出庙堂,又有多少人被牵连流放?
废掉一个太子,后面的皇帝会不会有样学样?况且,太子是皇帝亲自册立的,现在又亲手废掉,皇帝不要脸面吗?
太子是一个王朝倾尽全力培养的接班人,辅佐太子的臣子、太子的老师,哪个不是德高望重、位高权重?他们与太子紧紧的捆在了一起,若是要废太子,要不要动这些人?
结语:正因为废掉太子困难重重,所以中国数千年的历史,真正被废掉的太子并不多。
自秦时算起,也就是刘据、杨勇、李承乾、胤礽等屈指可数的几个太子。
有时候,不是皇帝不想废掉太子,实在是骑虎难下啊!
一言九鼎、说一不二、威望无双,对朝政掌控能力极强的皇帝,真的是太少了!
能够正大光明废掉太子的,是汉武帝、隋文帝、唐太宗、康熙这样的牛人!别的还是算了!
-----
网友解答:
-----
首先感谢答复邀请!
这个问题也是因人而异的,时代背景不同,废立太子所遇到的阻力也不尽相同。皇帝是否强而有力,太子是有合适,能不能担起未来的责任,自己的势力的大小,都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不过,总的来说,废掉一个,再重新确定一个,是很有难度的。
封建王朝的皇帝老子,虽然金口玉言,一言九鼎,掌握生杀欲夺的大权,其实在重大问题的决策上,他们也要跟臣属们商讨,并非绝对的一言堂。
以西汉为例,高祖刘邦后期觉得自己所立的太子,即二儿子刘盈仁弱,不具备英勇无畏的精神,想改立老三刘如意为太子,在与大臣们讨论时,这个提议遭到了普遍的反对。三公之一的御史大夫周昌,因为口吃结巴的原因,发言比较费劲,所以简单而直接地阻止刘邦:“这事就是不行“!
事后,刘盈的老妈以下跪的方式向周昌表示感谢,周昌又直言说:“我这是为了国家的利益!“
智者张良虽然没有大张旗鼓地掺乎进来,但背地里指点了一下吕后,吕后采用了张良的主意,使高祖刘邦感受到巨大的压力,最终放弃了更换太子的念头。
汉景帝刘启是刘邦的孙子,他先是立了大儿子刘荣为太子,但这个太子的母亲粟姬不是皇后,只是一名妃子,在刘荣被册立为太子之后,栗姬也没有升级做上皇后,这就注定了刘荣的太子宝座不稳。
果然,在景帝发现小儿子刘彻(当时名字为刘彘)为更优秀的人选后,决定洗牌,他的决策也受到了阻挠。反对意见来自两位重量级的人物,一位是景帝的叔伯表兄弟大将军窦婴,另一位是丞相周亚夫,但景帝刘启还是顶住了压力,成功地改换了太子。
此事过后,有情绪的窦婴撂了挑子,回家喝闷酒去了;景帝与周亚夫君臣关系日渐冷淡,直至恶化。
不过,历史已然证明,汉景帝更换太子的决定是正确的、有远见的。
一位太子被废,一少部分人会考虑到国家社会稳定的问题。一大部分人会考虑到自身的利益问题,所以必然有相当的阻力!
-----
网友解答:
-----
皇帝绝对是古代最危险、压力最大的职业之一。如果非要找一个比皇帝更危险、压力更大的职业,那非太子莫属。太子距离天子看似只有一步之遥,实际上不少太子没有等到登基的那一天,便一命呜呼。古代历史上死于非命的太子并不少,被废的太子也不在少数。当然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大部分太子能够顺利登基,成为新一任皇帝。
太子做为皇帝的儿子,做为国家的储君,于公于私都应该是皇帝身边最亲近的人之一,但是现实情况往往并非如此。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下,皇权的诱惑力太大,大到可以兄弟相残父子相杀。古代皇室成员之间相互残杀的例子比比皆是,所以皇帝和太子的关系也往往显得比较微妙。
古代皇帝选择太子的时候,往往遵循嫡长子继承制原则。不少嫡长子出生之后便可以顺理成章地成为太子。现实的情况是不少嫡长子并没有成为太子的本领,也没有成为太子的条件。皇帝做为众多皇子的父亲,在众多皇子中也会有情感上的亲疏。皇帝选择太子的时候,除了考虑嫡长子之外,可能还会考虑贤子、爱子。在这种情况下,便有可能出现更换太子的情况。有的太子可能是干了出格或者令皇帝不满之事,或者威胁到了皇权,从而使得皇帝有了改立太子的想法。古代社会更换太子的情况并不少见,各个朝代也经常出现更换太子。
汉朝时期,汉景帝曾经废掉皇太子刘荣,后改立皇子刘彻;汉光武帝曾经废掉太子刘疆,改立皇子刘庄。隋朝时期,隋文帝曾经废掉皇太子杨勇,改立皇子杨广。李世民曾经废掉太子李承乾,后来改立皇子李治。康熙皇帝曾经废掉太子爱新觉罗·胤礽。从史书来看,被废掉的太子并不少,那么是不是意味着皇帝废掉太子很容易呢?
其实皇帝废掉太子容不容易,也要分情况来看。有时候皇帝可以轻而易举地废掉太子,有时候皇帝废掉太子并不容易,甚至有些太子可以逼宫皇帝。
在大多数情况下,皇帝可以轻而易举废掉太子。皇帝轻而易举地废掉太子的前提是皇帝需要拥有绝对权力。当皇帝大权在握的时候,整个国家都是皇帝说的算,皇帝选择太子的时候自然也可以随心所欲。如果太子不顺皇帝的心,皇帝可以随时换掉太子。历史上不少太子被废掉的时候,几乎没有什么像样地反抗,也无法逆天改命。汉景帝废黜太子刘荣的时候,根本没有任何阻力,也没有几个人反对汉景帝,最终汉景帝成功地的将太子拉下马。隋文帝废黜太子杨勇的时候,也没有遇到太大阻力,最终杨勇被废黜。
当然有时候废黜太子可能会遇到一些阻力。皇帝废黜太子的时候,不仅是换一个儿子这么简单,而是要触动一个利益集团,将整个东宫势力集团搬到。皇帝废黜太子之前自然会掂量一番。在汉光武帝刘秀心中,郭圣通不是第一皇后人选,刘疆也不是第一太子人选。刘秀经略河北的时候,需要依靠河北郭家的力量。刘秀对郭圣通和刘疆虽然多有不满,但是并不敢冒然废后、废太子。刘秀一直等到自己羽翼丰满,河北郭家势力衰弱之时,才废黜了皇后郭圣通。郭圣通被废除之后,太子刘疆的地位则岌岌可危,最终也失去了太子之位。
如果皇帝废黜太子的意志力不坚定的话,废黜太子的时候也可能比较困难,其中典型的代表便是刘邦。刘邦当皇帝的时候,拥有绝对权力,刘盈背后也没有绝对势力集团。刘邦对刘盈的仁弱颇为不满,更喜欢“类己”的刘如意。如果刘邦像吕后一样果断的话,可以非常轻松地废黜刘盈。但是,刘邦改立太子的决心却不坚定,大臣们的阻挠严重影响了刘邦的判断。刘邦始终在嫡子与爱子之间摇摆,当吕后请出商山四皓的时候,刘邦放弃了改立太子的想法。最终,刘邦也没有废掉太子。
如果太子比较强势的话,皇帝废黜太子的困难度将会更高。不少情况下,皇帝不仅无法废黜太子,反而有可能被太子拉下马。古代历史上,有些太子非常强势,手中的权力也非常大,太子甚至可以威胁到皇权。如果皇帝遇到的是这样的太子,若想废黜太子则非常困难,甚至不可能废黜太子。隋文帝废黜了太子杨勇之后,改立杨广为太子。相比较于杨勇,杨广是一个非常强势的太子。隋文帝晚期,隋文帝曾经想废黜太子杨广,改立杨勇为太子。但是此时的杨广羽翼已丰,最终隋文帝不仅没有废黜杨广,自己也不明不白地死去,杨广则顺利登基。玄武门事变之后,李渊被迫立李世民为太子,唐朝的大权掌握在李世民手中。此时的李渊虽然对李世民充满怨恨,但是却不敢废黜太子。最终李世民逼迫李渊让位于自己。
历史上,皇帝废黜太子到底困不困难,总的来说要看双方谁的力量更大。如果皇帝拥有绝对权力,而且废黜太子的决心大,皇帝废黜太子则没有什么困难。如果皇帝的权力较弱,太子权力超过了皇帝,或者太子背后有一个强大的实力集团,那么皇帝想废黜太子则困难重重。
-----
网友解答:
-----
在封建社会中,皇帝是有至高无上权力的,只要是皇帝想做的事,就没有做不到的,比如废立太子这事,太子是皇帝的继承人,是未来的皇帝,更是一国之根本,在封建社会,废立太子会被认为是动摇国本,但是,实际上皇帝要废立太子并不是一件太困难的事。
刘邦无法废立太子的原因是特殊的,刘邦是开国之君,他在打天下的过程中,他的妻子吕雉及背后的家族为刘邦打天下立了很多功劳,吕氏一族算是刘邦打天下的合伙人,不仅出人,出钱,还亲自率军作战。
吕氏一族包括:刘邦正妻吕雉、吕雉的两个大哥吕泽和吕释之以及他们的儿子、吕雉的妹夫樊哙等人,这些人手中有兵有权,而且还封了侯,这些人都站在了太子刘盈的背后支持太子,这是太子的死党,除了太子死党,支持太子刘盈的还有张良、周昌这些朝中的大臣。
刘邦无法废立太子
刘邦想要强硬更换太子,就必须得剪除太子背后的势力,刘邦总共在位时间也只有11年,而且还忙着东征西战剿灭叛乱,刘邦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来处理更换太子的事,而且一旦处理不好,就会引发刚刚建立的汉朝再次发生大规模叛乱和分裂的可能,所以尽管刘邦很想废立太子,但在现实面前,刘邦选择了接受现实,放弃了自己的想法。
刘邦是汉朝第一个想废立太子但没有成功的皇帝,而汉景帝则是第一个想废立太子并且成功的皇帝,汉景帝是刘邦的孙子,汉文帝的儿子,汉景帝最早是立自己的长子刘荣为太子,但是后来又废除了刘荣的太子之位,改立刘彻为太子,而刘彻就是后来的汉武帝,汉景帝这个废立太子的行为给西汉王朝带来了强大和繁荣。
那么汉景帝刘启废立太子困难吗?
汉景帝刘启
汉景帝是在自己36岁时才册立长子刘荣为太子,在册立太子前,汉景帝的母亲甚至希望汉景帝百年之后让弟弟梁王刘武即皇帝位,但是,汉景帝采取了软处理方式,让大臣朝议这事,大臣自然反对立弟不立子,最终汉景帝以立自己长子为太子的行为拒绝了窦太后的要求。
刘荣被立为太子时已经19岁,三年后刘荣就被废除太子之位,刘荣之所以被废除太子之位是因为刘彻的母亲联合汉景帝的姐姐馆陶公主一起诬陷太子刘荣与其母亲栗姬,最终让汉景帝对栗姬和刘荣产生了厌恶之情,终于在公元前150年废除了刘荣的太子之位。
汉景帝想要废立太子,大臣们也是反对的,比如丞相周亚夫就坚决反对废立太子,还有窦太后的侄子窦婴也反对,当时窦婴担任太子太傅也就是太子的老师,也是坚决反对汉景帝,与刘邦时代不同的是,刘荣的太子之位没有强有力的支持,周亚夫和窦婴虽然反对,但是他们没有形成政治集团,只是单纯的反对。
汉景帝成功废立太子
汉景帝就开始疏远丞相周亚夫和太子太傅窦婴,刘邦时代的大臣因为都是一起创业成功的,一起打下的天下,彼此之间很随意,同时大臣权力很大,个个都是功臣,刘邦作为皇帝也没有那种威严,汉景帝时代就不同了,皇帝已经形成至高无上的权威,大臣虽然反对汉景帝废立太子的决定,但是无法阻止,汉景帝只要下一道诏书就解决了废立问题。
事实上,废立太子的难度与太子背后的政治势力有关,太子一旦被册封,就成为国家法律意义上的皇帝继承人,太子可以自己建立东宫,并有自己一整套办事机构和官吏,这些机构和官吏是隶属于太子的,如果太子被废立,这些官吏就会跟着被废除,相反,如果太子成为皇帝,这些官吏就是国家的重臣。
李世民与李建成
所以为了维护太子的地位,东宫的所有官吏和机构一定会为太子争取的,而且是无所不用其极,皇帝能不能废立太子,就取决于支持太子的势力够不够强大,一般来说,太子和皇帝还是有利益冲突的,皇帝一般不太敢让太子有强大的东宫势力,所以一般情况下,皇帝废除太子的难度都不是太大。
最明显的就是唐朝,唐朝的太子是高危职业,经常被废,要不然被杀,比如唐高祖李渊册立的太子是李建成,但是李渊的次子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了太子李建成,之后李世民成为太子,一个月李世民成为皇帝,而李世民的太子李承乾因为李世民宠爱魏王李泰而起兵叛乱,兵败后太子李承乾被杀,太子也要靠起兵夺位就能看出太子的地位其实是不高的,是倍受皇帝打压的。
再比如唐玄宗李隆基,就废除了自己立的第一个太子李瑛,因为唐玄宗宠爱的武惠妃诬陷李瑛,再加上唐玄宗大权在握,对自己的儿子又是防范很严,所以废除了李瑛的太子之位,只是下了一道诏书而已,并不困难。
唐玄宗李隆基
此外,还有隋朝开国皇帝杨坚和皇后独孤氏废除了自己的太子杨勇,杨勇是杨坚的嫡长子,因为杨勇好色、奢侈,再加上杨广的陷害,所以杨坚废除了杨勇的太子之位,改立杨广为太子,虽然当时很多大臣都反对此事,但是杨坚大权在握,杨勇背后也没有形成比较大的政治势力,所以杨坚坚持要废除太子,也没有人能阻止。
所以,在皇帝掌控大权的情况下,同时太子背后政治势力没有形成,或者不够强大的情况下,皇帝废立太子都是比较容易的,但也有皇帝废立太子失败,反而被太子所杀的的例子,比如宋文帝刘义隆和太子刘劭就是如此。
南朝宋文帝刘义隆
刘义隆是南朝刘宋王朝的第三任皇帝,是开国皇帝刘裕的第三个儿子,刘义隆的长子是刘劭,六岁时就被册立为皇太子,长大后刘劭因为和女巫人严道育实行巫蛊诅咒父亲刘义隆,被刘义隆得知此事,后来萌生废立太子之意,后来刘劭率领东宫卫队闯入皇宫杀死了父亲宋文帝刘义隆,自立为皇帝,但三个月后刘劭就被自己的弟弟刘骏所杀。
太子刘劭之所以能杀皇帝刘义隆,原因在于刘义隆对于儿子过分溺爱,同时太子东宫的卫队与皇帝羽林军的力量相当,同时刘义隆又对刘劭没有防范,这就是太子的力量过于强大,就会对皇帝产生威胁,所以只要太子背后的力量不强,皇帝废除太子都不困难,所以皇帝能不能成功废立太子,关键原因就在于太子背后的力量和皇帝掌握权力的程度,绝大多数皇帝废立太子是比较容易的,因为封建社会,皇帝是至高无上的,他想做的事,一般都能成,包括废立太子。
-----
网友解答:
-----
历史上皇帝想要把太子废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比如刘邦想要废掉刘盈这个太子,废了九牛二虎之力,最终并没有成功,还是让刘盈继续当太子。而刘邦最后也搞得灰心丧气,在戚夫人面前丢了脸,还对着戚夫人唱悲伤的歌。隋文帝把杨广立为太子,最后他想废掉杨广,重新立杨勇为太子。但结果是,他不但没能把杨勇立为太子,而且最终他很快就丧命了。
由此可见,皇帝想要废掉太子,重新确立一个人为太子,确实是非常困难的。
但是说起来,太子是皇帝立起来的。既然是皇帝立起来的,照理说,皇帝对太子就有绝对的权力。他想废掉太子,应该是非常容易的。可为什么,最终皇帝废太子却非常困难,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我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刘邦画像)
一、否定继承规则难。
任何皇帝立太子,都是按照一定的规则来实行的。如果想把太子废掉,首先必须否定这个规则。如果没有否定这个规则,就没办法否定你所立的太子。
刘邦之所以无法废掉刘盈,就是因为它是按照“嫡长子制”的规则来实行的。如果刘邦不想让刘盈当太子,他就得废掉“嫡长子制”这个规则。
但是这个规则已经延续了很多年,想否定这个规则是不容易的,甚至是不能否定的。既然连规则都无法否定,那么,皇帝凭什么把这个太子废掉呢?
就算废掉规则,也是麻烦的。比如,康熙皇帝废掉胤礽,使得大家觉得,康熙皇帝不是按“嫡长子制”来选择皇位继承的,而是按照“选贤制”来选择的。毕竟清朝那时候,对于皇位继承应该用什么规则,并没有明确要求。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大家推荐了八王爷胤祀。但是,当大家推荐八王爷胤禩的时候,康熙皇帝却勃然大怒。康熙皇帝的这个生气,让大臣们无所适从。大臣们无所适从,其实就是一种对规则的不清晰。
(隋文帝画像)
二、打破权力结构难。
当一个人被立为太子以后,虽然皇帝反对大臣们交接东宫,不愿意朝廷中的大臣们过早围绕在太子身边,形成一种权力集团。毕竟这个权力集团,很有可能与皇帝的皇权发生冲突,对国家不利。
但是无论皇帝怎么打击,只要一个人被立为太子,也就意味着他是潜力股,朝中大臣以及太子身边的亲人,都会自然而然围绕在太子身边,形成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
如果皇帝想换太子,那就不仅仅是换太子的问题,而是要打破这个利益集团的问题。一个利益集团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你想轻易把这个利益集团打破,显然是非常困难的。
刘邦想换太子,身边的很多大臣都站出来反对,就是因为这些人从自身权力的角度来考虑。因为一旦换了太子,换上了戚夫人的儿子,这些大臣和戚夫人的关系都不好。等到刘如意上台后,他们将来自然不会有好果子吃。
隋文帝想换太子,传话让人把杨勇带来,从而把皇位传给杨勇。但是因为隋文帝身边都是杨广的人,所以他们当然不愿意换太子的事情发生。所以,他们才会在第一时间把情况告诉杨广。而杨广也因此提前行动,杀掉了杨勇,同时还害死了隋炀隋文帝。最终,隋文帝换太子的事没有成功,还把自己搞死了。
(武则天画像)
三、皇帝立场稳定难。
历史上有很多次换太子事件,最终都是因为皇帝自己立场不够坚定,最后没有成功。比如刘邦想立刘如意为太子,结果后来他自身的立场不够坚定,一看到大臣反对,他也就打了退堂鼓。
明成祖朱棣想要换太子,他不喜欢他的太子朱高炽,想换给朱高煦。但是后来他自己的立场发生了改变。他觉得朱高煦性格过于残暴,而朱高炽虽然软弱,但是相对来说比较仁慈。再加上他又看中了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觉得皇位传给朱瞻基,大明的江山更能够往下延续。所以还是选了朱高炽。
武则天想加强武家人的力量,传位给武家的侄儿们,但是她最终没有这样做。
皇帝的立场为何不稳定呢?一方面是形势发生了改变,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有很多人,不断给皇帝传递不同的信息,因此才会这样。
总之,看起来太子是皇帝立的,但由于有各种因素的作用,因此皇帝想换太子,确实很难。
(参考资料:《史记》《隋书》《旧唐书》等)
-----
网友解答:
-----
封建王朝时代,皇帝是一言九鼎的象征,说出去的话,那就是砸下去的钉,绝对不容许更改。就算后来明知道这是错的,那皇帝也不能改变自己当初的决策,这就是君无戏言。
因此立太子这件事上,皇帝必须要慎重。自己立的太子,一般情况下,含着泪也要让他登基称帝。
比如说晋武帝司马炎,他明知道太子司马衷是个脑子不好的家伙,自己分明还有25个儿子,可他偏偏让这个家伙继承了皇位。
那么有没有反悔的呢?当然还是有的,而且还比较多。不过立了太子,再想要废掉,那可就比较困难了。那么有哪些困难呢?
一、太子有贤臣们保驾护航。
这在历史上是非常典型的,因为你做了皇帝以后,立了太子,那么太子就是群臣心目中的储君了。这帮大臣们,会把储君当成未来的皇帝一样来看待。
本来大臣们对太子作为储君已经很习惯了,可你却要朝令夕改,随便换人来做太子,这帮大臣们自然不会答应,而且很多会宁死抗争。
1、刘邦废太子遭遇阻力。
比如说汉高帝刘邦时期,他的太子刘盈是个文弱之人,虽然善良,但是不得刘邦的喜爱。为此刘邦更加偏爱次子刘如意。
因此刘邦就打算废掉太子刘盈,改立刘如意做太子。没想到吕后动员了大量臣子前来求情,自己又按照张良的计划,请来了商山四皓。
刘邦一看,这么多人支持刘盈,看来他想要废太子可没那么容易了。所以刘邦便放弃了废太子的想法。
2、汉景帝废太子成功。
汉景帝早年立栗姬的儿子刘荣为太子,大臣们对此也比较服气,毕竟是汉景帝的长子,虽然是庶出,可汉景帝也没有嫡出的儿子啊!
可是栗姬这个人十分短视,她瞧不起任何人,因此也就得罪了想要来攀附她的馆陶长公主刘嫖。刘嫖故意让这帮拥护太子的大臣,去汉景帝那儿为栗姬申请皇后之位。
这帮大臣觉得很有道理啊,太子的母亲怎么能只是个姬妾呢?
为此那些耿直的大臣便前去为栗姬申请皇后之位,结果汉景帝十分暴怒,不光把这些大臣给宰了,还把刘荣的太子之位给废了,改立刘彻为太子。
虽然杀掉这帮大臣,在历史上只是一笔带过,但是我们也就能知道一件事,想要废太子,必须得先过这帮大臣这一关。
二、太子有外戚势力相助。
在很多王朝,废太子是一件吃力的事情,除了有大臣相助外,其实还有强大的外戚力量作为支撑。尤其是在两汉时期,废太子必须要考虑到外戚势力。
1、刘秀废太子前,先灭了外戚。
刘秀号称是史上完美无缺的皇帝,因为找不到他的劣迹。不过在过河拆桥这方面,刘秀可是专业的。
当年刘秀还在更始帝刘玄手下担任大司马的时候,被刘玄派遣到了河北去招降河北的各路军阀。
结果刘秀为了在这里拥有自己的势力,就娶了河北真定王刘扬的外甥女郭圣通做媳妇儿。还跟她生了个儿子刘强。但是此前刘秀已经有一位正妻阴丽华了。
等到刘秀凭借河北军阀的力量夺取江山以后,刘秀不得不把郭圣通立为皇后,把刘强立为太子。可是他总觉得对不起阴丽华,因此萌生了废太子的念头。
可惜谈何容易?真定王刘扬是刘强的强大外戚支撑,为此刘秀先派人灭了刘扬,后把郭圣通的皇后给废了。孤零零的刘强知道自己该怎么办了,所以主动让出了太子之位,阴丽华的儿子刘庄这才顺利成为太子。
2、汉灵帝改立太子失败。
汉灵帝在历史上很没有存在感,蹦跶了没多久就挂了。他有两个儿子是皇位的激烈竞争者,一个是长子刘辩,还有一个是次子刘协。
汉灵帝比较喜欢刘协,所以打算立刘协做太子。可惜群臣认为何皇后的儿子刘辩是长子,又是嫡子,自然应该被立为太子。所以汉灵帝迟迟没有立太子。
何皇后与哥哥大将军何进一起,成为了刘辩的保护者,最终汉灵帝到死都没有立太子,刘协也就错过了被立为太子的机会。而刘辩因为有外戚何进的帮忙,强行成为了东汉王朝的皇帝,刘协只能靠边站了。
三、太子本身根基很深。
有些太子不是你想废就能废掉的。因为很多太子,他们不是一两年的太子,而是数十年的太子,在朝中的根基很深了,皇帝都拿他们没办法,你想要废掉?谈何容易呢?
1、朱棣废不掉的太子朱高炽。
朱棣有两个夺嫡热门的儿子,分别是朱高炽和朱高煦。这哥俩完全不像是一母同胞的兄弟,因为形象差距太大了。
朱高炽长得超胖,需要几个人抬着才能走稳路,而且体弱多病,走几步就要喘几声。而他弟弟朱高煦,是典型的高富帅,不仅长得帅气,而且战功赫赫,健步如飞。
因此朱棣更喜欢小儿子朱高煦,打算改立朱高煦为太子。可是这件事似乎很难,因为朱高炽根深蒂固。
朱高炽已经当了二十几年的太子,从燕国世子开始算的话,已经做了30年的太子了。他在朝中的地位,完全不是其他兄弟所能相比的。
朱棣在外面打仗,这国内的大小事务,全部都是朱高炽来掌控。可以说朱高炽这个监国太子不是朱棣想动就能动的。至于好圣孙这件事,我觉得就是朱棣给自己找了个台阶下而已。
2、汉武帝的太子刘据。
刘据最后虽然自刎而死,但是他到死都没有被汉武帝给废掉。为什么?因为刘据在汉朝也是根深蒂固的太子。
他是卫子夫的儿子,卫青的外甥,霍去病的表弟。早在7岁的时候,他就被册立为皇太子,一直到38岁兵败自杀的时候,他依旧还是皇太子。
当了31年的皇太子,刘据早就征服了朝臣们的心。大家都认为刘据是个合适的人选,汉武帝虽然不太喜欢刘据,却也只能认可这件事。不过后来巫蛊之祸爆发后,这位太子死于乱兵之中,汉武帝也只能用武力这种方式来废太子了。
总结:一口唾沫一个钉,太子不是轻易就能废掉的。
太子是国之根本,当年明英宗朱祁镇打算北伐的时候,朝臣和太后死活不答应。后来他把年仅2岁的儿子朱见深立为了太子以后,大家才放他去。为什么?因为国家有了太子,那么将来选拔新君的时候,他们也就不会出现各种矛盾了。
不过到了清朝,情况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为他们发现,提前立太子不是什么好事儿。皇帝寿命太长,儿子又多,提前立太子只会让太子成为众矢之的。于是清朝中后期,一直采取的是秘密立储的方式,因此也就不存在废太子一说了。
参考资料:《史记》、《汉书》、《明史》
-----
网友解答:
-----
现在很多的电视剧当中,皇帝经常出于各种理由,随便将太子给废黜了,其实这样的事情在古代也不能说完全没有,但是非常困难,太子是储君,被称作“国本”,废立太子兹事体大。
尽管历来都遵循嫡长子继承制,但是大多数的君王在立储之事上都非常谨慎,太子一旦册立就不能够随意更改,否则就是在动摇国本,牵一发而动全身,极可能引发不可承受的后果。
在古代的时候,太子是礼法地位仅次于皇帝的人,是未来皇位的继承人,太子的身份并非是与生俱来的,必须经过君王册封,即便是嫡长子,也必须经过册封才能够成为太子。
通常太子就是嫡长子,至少是嫡子,这是古代的继承基本规则,但是就算是这样,君王在册立储君的时候,也并非只能选嫡长子,毕竟嫡长子要是不成材,被立储的话会有很大的风险。
可是在古时候,嫡长子继承制的规则是非常难以打破的,继承人贤与不贤易于伪装,可是到底是嫡长还是其他的儿子,一目了然,这样的话就能够最大程度保证继承的公平与持续性。
尽管嫡长子继承制存在很多的不足与缺陷,但在那个时候,已经是最好,因此大多数的君王最终册立的储君,也都是嫡长子或者是嫡子,但这样立储就很容易出幺蛾子。
君王对太子不满的时候,当然就想着废黜太子,而这也不是能够随便乱来的,首先大多数的太子都是以嫡出身份出现的,礼法优先,如果废黜太子,也就是在挑战传统的儒家礼法规则。
古时候礼法森严,轻易废黜太子所撼动的是整个礼法体系,而并非单单太子而已,每每君王想要废黜太子的时候,都会有大量的臣子反对,清朝之前臣子对君权还是有一定牵制的。
除此之外,能够成为太子的,其生母娘家也就是外戚舅族,通常都有非凡的权势,要废黜太子势必动摇外戚的利益,他们当然也会极力反对甚至谋逆,最后动摇的是整个王朝的根基。
周幽王废长立幼、晋国骊姬之乱、秦国季君之乱等等,在古时候因为储君问题牵扯出来的大乱比比皆是,经常弄得王朝不保,所以大部分的君王,就算对太子不满,也无法轻易废黜。
自然,如果是遇上了那些比较有手段的君王,想要废太子也并非没有可能,比方说汉朝的汉景帝刘启,他通过一系列操作,废黜了长子刘荣的储君之位,让十皇子刘彻成为新太子。
绝大多数的时候,皇帝想要随便废黜太子只有两种,一种是太子孤立无援实力不济,而且不得人心,被废了没关系;另一种就是皇帝有足够的实力,废了太子也不会出乱子。
清朝康熙帝的儿子胤礽是史上最后一位公开册封的太子,并且也是个废太子,之后清朝不再公开册立储君,从雍正时代开始,都选择了著名的秘密立储制度。
整体来说,古时候的君王不轻易立太子,一旦册立了太子,那么就不能随便乱废,因为废太子就是动摇国本,是非常危险的举动,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都是有可能的。
-----
网友解答:
-----
困难是必然的!
首先一个太子他代表的不是一个人,他代表了一个庞大的利益群体,这群人包括太子的亲戚(主要是舅舅 母亲 同母兄弟 太子老婆的亲戚等 )、太子的属官(属官有太子门大夫、庶子、先马(或作洗马)、舍人、詹事、丞,家令丞、仆、中盾、卫率、厨、厩长,还有太子宾客门人每个朝代叫法不同)、还有太子的老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太子太师总称太子三师一般地位都比较高)这些人在一起组成了一个利益群体可以说是休戚相关荣辱与共,这些人也是太子成为皇上后的班底、亲信。如果废了太子那么这些人的晋升渠道、发财路子甚至是生存都没有了,所以他们会想尽一切办法来反对废除太子甚至于造反。
再一个太子又叫做储君,储君也是君,在古代君君臣臣这一套伦理纲常还是受到许多人的尊崇,毕竟那时候的士人阶层都尊崇儒家学说。儒家学说最重要的一条“天地君亲师”君只排在天地之后呀。所以这些受儒家学说影响的人也会反对废太子。
历史上哪一次废太子成功的不是血雨腥风,无数人人头落地。如:汉武帝废太子刘据(卫青卫子夫一族基本死光了)、唐太宗废太子李承乾(侯君集一族基本死光了只留两个未成年的孩子)、康熙废太子胤礽(索尼索额图一族遭殃)。所以一般皇帝不敢轻易废太子,因为那太困难了。
历史上还有许多皇帝废太子不成自己反遭杀生之祸。如:刘宋宋文帝刘义隆、楚国楚成王等。
综上所述历史上立太子后再废太子不仅仅是困难,而是太困难了,困难到一不留神皇帝自己都有可能遭致杀身之祸。
-----
网友解答:
-----
看到这个问题大家一定会想:
皇帝想立谁为太子就立谁为太子,想废掉就废掉有啥好困难的呢
?其实事实并不是这样的,立太子是为了家庭和睦、国家安定稳固;废太子可能会导致兄弟相残、国家动荡。
废太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从古至今除了昏庸无道的皇帝之外,但凡出色的皇帝对于太子的人选都是慎之又慎不会轻易更换。
一,刘邦欲换太子,最终却没有成功。
刘邦的易太子风波牵扯出了一系列的故事。
开始时刘邦认为刘盈太过软弱、刘如意比较像自己;再加上刘邦对戚夫人的宠爱于是将易太子的事提上日程,开会时御史大夫周昌带头坚决反对。
之后吕雉的兄弟绑架张良,逼迫张良献计请出商山四皓。商山四皓出山后跟谁刘盈左右,刘邦看到后认为刘盈的势力已经很强,怕引起国家的动荡果断放弃了易太子的想法。
最后因为易太子不成功,刘邦死前就知道戚夫人不会有好下场于是安排周昌辅佐刘如意,只是吕雉又怎么可能放过戚夫人母子呢,最后戚夫人被做成人棍刘如意也被杀死了。
二,更改接班人而引起的悲剧
。
战国时期外部环境的恶劣,一不小心国土就会被其它诸侯蚕食;在这样的情况下赵武灵王主动改革――
推行胡服骑射
。学习北方少数民族的优点,建立了一支强大的骑兵队伍;从此赵国的军事实力仅次于秦国。
辉煌的军事家、改革家,政治家却在选择继承人的问题上三心二意最终导致自己在沙丘活活饿死。
公元前299年赵武灵王传位给了次子赵何(赵惠文王),公元前298年赵武灵王灭中山国后封长子赵章为武安君。
赵武灵王在公元前321年娶韩宣王的女儿立为后,生儿子赵章为大子(继承人);公元前310年娶大夫吴广的女儿娃赢、十分宠爱,立娃赢为后(称惠后)所生赵何被立为大子;赵章被废。
赵武灵王到沙丘度假时带上了两个儿子,想要缓和他们之间矛盾。只是他想的似乎太过简单了,赵章先设计造反、失败后赵何顺势软禁了赵武灵王夺取了最高权力;
一代枭雄赵武灵王因为更换接班人最终落得个饿死的下场。
三,慎重选择继承人,选太子难废太子也难。
康熙皇帝是历史上在位世界最长的皇帝,也是同时代最受尊重的皇帝的之一。
康熙第一个皇后是赫舍里氏,她与康熙相守十几年在1674年五月初三为康熙生了一个儿子(同时赫舍里氏难产而死);由于是第一个嫡子,在第二年(胤礽)被封为太子。
康熙对这个皇太子悉心照顾教导,只是由于康熙太长命;所以太子感觉自己继承无望就开始了享受生活。
胤礽醉生梦死,康熙知道后于1708年废了他的太子之位。
胤礽不能让康熙满意,太子之位空缺;其它有希望的皇子们就开始了争夺战,为了尽快结束夺嫡之战,康熙恢复了胤礽的太子之位。
胤礽太不争气,三年后又被康熙给废了。康熙后期上演了一场九子夺嫡的大戏,最后皇四子胤禛继承了皇位史称“雍正皇帝”
。
自古有母凭子贵与子凭母贵两种说法。皇帝因为宠爱某个女人所以将她的儿子立为太子,但是皇帝宠爱的女人是会变的;所以继承者的人选也会变更。
赵武灵王的这种变更继承人做法直接导致了后来自己的悲剧,康熙皇帝王朝的稳固,变更了皇位继承人却也导致了九子夺嫡的悲剧。
这些
血淋淋的历史告诉我们“继承人不能随便变更,变更继承人可能导致兄弟相残国家动荡
”。所以废掉太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
网友解答:
-----
谢邀,这问题有点老啊,历史上被废太子的原因,绝大多数都是因为太子威胁皇权了,皇帝不得不废了太子,而废太子是极其困难且危险的事情。
皇帝立太子,肯定是想太子顺利接班的,就得培养太子的势力,但是,太子势力太大,又怕太子想提前接班,
所以,老皇帝对太子是既培养,又提防,最后鱼死网破。
这里最大的不可控因素,就是朝臣态度,
《雍正王朝》中,康熙让群臣推荐太子人选,这个其实是在钓鱼,也就是谁得到的支持最多,谁就无缘太子之位。
很简单的道理,大家都支持太子,如果太子想提前接班,谁能阻止?大家只会支持太子去接班,
就像杨勇,过年的时候,百官去给太子杨勇朝贺,太子欣然接受,这谁受得了啊,于是太子被废了。
政治就是比支持的人多,支持皇帝的人多,皇帝就有实权,支持太子的人多,太子就有实权,太子想接班也不太难。
如果你是大臣,一个是未来的皇帝,一个行将就木的老皇帝,你支持谁?
老皇帝怕是一点信心都没有,群臣会支持自己吧?
所以,一旦皇帝认为,支持太子的人太多了,且兵力强大,就得想办法废了太子,不然自己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杨坚发现杨勇势力太大,于是废了太子,
李世民发现太子势力太大,废了太子。
汉武帝发现太子势力太大,废了太子,
孙权发现太子势力太大,杀了两个太子。
刘邦发现太子势力太大,想废太子,结果太子实力真的太大,废太子失败了,他怂了。
周幽王发现太子势力太大,想废了太子,他没怂,太子也没怂,于是当了带路党,把敌人带来杀了自己爹。
楚成王看到太子势力太大,想废了太子商臣,结果被太子杀了。
刘宋文帝看到太子势力太大,想废了太子,结果被太子杀了。
。。。
所以,废太子有多危险,可见一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