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凿齿是否说过“隆中是诸葛亮躬耕地”?
习凿齿是否说过“隆中是诸葛亮躬耕地”?
-----
网友解答:
-----
一、隆中说有充分完整的史料依据,特别是元代以前所有史料都只提到诸葛亮“家在隆中、宅在隆中、三顾在隆中”。
1、《三国志•诸葛亮传》引西晋《蜀记》云:“晋永兴中镇南将军刘弘至隆中,观亮故宅,立碣表闾,命太傅掾犍为李兴为文……”永兴为晋惠帝司马衷的年号,距诸葛亮死时约70年,此为最早之记载。
2、东晋人习凿齿《汉晋春秋》云:“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3、《荆州图副》曰:“邓城旧县西南一里,隔沔有诸葛亮宅,是刘备三顾处。”
4、郦道元《水经注》“‘隆中’,在今襄阳县西二十里。襄阳故城即今县治。沔水经‘隆中’,历孔明旧宅,即至襄阳城。” “沔水(即汉水)又东径隆中,历孔明旧宅北,亮语刘禅云:‘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即此宅也。
5、南朝刘宋盛弘之《荆州记》云:“襄阳城西十里许,名为隆中,有诸葛孔明宅。”“宅西有三间屋,基迹极高,云是孔明避水(暑)台。……齐建武中,有人修井,得一石枕,高一尺二寸,长九寸,献晋安王。习凿齿又为宅铭。今宅院见在。”
6、萧梁鲍至《南雍州记》载:“隆中诸葛亮故宅,有旧井一,今涸无水。
7、唐《晋书·习凿齿传》记载,他从荥阳太守任上回襄阳后,给桓温弟秘信中说:“西望隆中,想卧龙之吟;东眺白沙,思风雏之声……
8、唐《晋书》《孝友·李密传》说:西晋刘弘镇襄阳,密子兴(又名安)“在(刘)弘府,弘立诸葛孔明、羊叔子碣,使兴俱为之文,甚有辞理”
9、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21《山南道》):“万山,一名汉皋山,在(襄阳)县西十一里。与南阳郡邓县分界处,古谚曰:‘襄阳无西’,言其界促进”。
10、唐吴从政《襄沔记》说:“晋永兴中,镇南将军、襄阳郡守刘弘至隆中,观亮故宅,立碣表闾,使太傅掾犍为李兴为文”。
11、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山南东道四•襄州》)说:“诸葛亮宅,按蜀志云,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即此宅也。今有井,深四丈,广尺五寸,迄今垒砌如初”。
12、北宋王钦若等辑《册府元龟》:“蜀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人。……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玄卒,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号曰隆中。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先主诣亮,凡三往,乃见”。
13、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说:“初,琅邪诸葛亮襄陽寓居隆中,每自比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颍川徐庶与崔州平谓为信然。州平,烈之子也。”
14、黄庭坚撰《山谷内集诗注》:“隆中,按《后汉志》,南阳属荆州。”
15、南宋李石《祭诸葛武侯庙祝文》说:“我生何艰,逢天不辰,恨不得亲拜隆中而周旋谈笑,迩公威德,直所望不能。”
16、南宋郑如桥《祭诸葛忠武侯文》说:“惟公挺生汉末,尚志隆中,忠肝义胆,妙算神功,拥膝长吟,不求闻达。”
17、南宋郑樵《诸葛亮传》说:“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人也。……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玄卒,亮遂家于南阳之邓县,相距襄阳城西二十余里,号曰隆中。
18、南宋王象之《舆地记胜》“万山:元和郡县志云,在襄阳西十一里,与南阳郡邓县分界”“隆中:郡国志,县西七里——汉晋春秋,诸葛亮家南阳,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苏东坡‘隆中诗’云:‘诸葛来西国,千年爱未衰,谁言襄阳野,生此万乘师’。”“三顾门:诸葛亮云,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自此门出故也。”
19、南宋魏了翁《成都朝真观记》说:“余尝考(诸葛武)侯之故宅盖在隆中。然自谓有桑八百株、薄(四)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则成都亦有家也。
20、南宋刘光祖《谒伏龙庙文》说:“维嘉定二年月日,朝议大夫右文殿修撰知襄阳军府事充京西南路安抚使都总管刘光祖恭诣伏龙山威烈武陵(灵)仁济王之祠,以清酌之奠,敢昭告于汉丞相忠武侯之神:维诸葛公,矫矫犹龙。躬耕南阳,高卧隆中……”
21、在明代襄阳襄简王强占隆中做为陵寝,前后与朝庭的奏章往来却充分证明隆中是躬耕地。
明代襄阳襄简王朱见淑奏请占用隆中武候祠修建自己的陵墓,朝廷准奏云:“武侯草庐故址,封为藩陵”!可见明代朝庭认可隆中为“武侯草庐故址”!
此后不久,暂理襄阳府事的光化王朱祐质及左长史林光又在隆中重建武侯祠,并上奏皇帝说:“隆中亮庙历唐、宋、元、皆知崇奉,实非异端淫祠之比!”由此可见隆中之外的“亮庙”不过是“异端淫祠”而已!
明正德二年,明武宗朱厚照批准建庙,并御赐庙额“忠武”。明嘉靖四年监察御史王秀又重修了武侯祠,进士郑杰撰《重修诸葛武侯祠记》。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隆中立“草庐碑”,当时的著名书法家江汇题字,正面书“草庐”,背面题“龙卧处”。
22、《大明一统志》襄阳府《山川》条又说:“隆中山,在府城西北二十五里,下有隆中书院,汉诸葛亮尝隐于此。”又《古迹》条云:“诸葛亮宅,在府城西二十二里隆中山下,蜀汉诸葛亮所居。宅西有避暑台。因昭烈三顾亮于草庐,有三顾门。”
23、《读史方舆纪要》《襄阳府·襄阳县》下云:“隆中山,府西北二十五里,诸葛武侯隐此。”
24、《大清一统志》襄阳府《古迹》条:“诸葛亮宅,在襄阳县西隆中山东。刘备三顾亮于草庐之中,即此宅也。”
二、现代历史文献都认可“诸葛亮躬耕地在今襄阳隆中”。
1、由著名历史学家吕振羽编撰的《简明中国通史》中“蜀汉”一节说:“诸葛亮和刘备在隆中(今襄阳西)见面谈论时事。”
2、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编撰的《中国通史》第七节汉国(蜀汉)中提到“诸葛亮隐居隆中(湖北襄阳城西),二○七年,第一次与刘备论天下形势,便拟定如下的计划:占领荆益二州。”
3、晚清开始编辑1915年完成初稿,1980年第一次印刷的《辞源》中,关于【隆中】的解释是“山名。在湖北襄阳县西。汉末诸葛亮筑庐居于此。相传刘备三顾茅庐,即此”。关于【卧龙岗】的解释是“地名。在河南南阳西南,相传为汉末诸葛亮隐居处。”对比可知,隆中是明确隐居处,卧龙岗是相传的隐居地。隆中是相传的三顾地,而卧龙岗没提和三顾有关。
4、1989年的《辞海》,关于【隆中山】的解释是“在湖北襄阳县西,临汉江。东汉末年诸葛亮曾隐居于此。”关于【隆中对】的解释是“东汉末年诸葛亮隐居(今湖北襄阳西),建安十二年刘备三次往访。”而关于【卧龙岗】的解释则说“在河南省南阳市西南。旧时传为诸葛亮隐居处。”对比很明显,隆中是明确的隐居地和三顾地。而卧龙岗只是传说隐居地,且并没有提三顾。
三、当代河南省、南阳市政府编撰的书籍都承认“诸葛亮躬耕地在今襄阳隆中”。
1、1976年5月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共南阳市委宣传部编写的《诸葛亮小传》一书就认定南阳卧龙岗是纪念地,襄阳隆中是躬耕地。该书第二章《躬耕南阳》指出:“隆中在襄阳城西北二十里,当时属南阳郡邓城管辖”,“诸葛亮在这里度过了十个寒暑”。“小小的隆中实际上成了他的第二故乡,所以他自称‘躬耕于南阳’。”
2、1985年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河南省政府组织编纂的《河南风物志》。该书武候祠一节说:“(诸葛亮)在襄阳西隆中结茅隐居,他躬耕垄亩,攻读史籍……”“汉室后裔刘备三顾茅庐于隆中。”“孔明遂离开隆中,佐刘备攻伐中原”“人们知道,湖北襄阳古隆中为孔明隐居躬耕之所”。“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过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很明显,这里所说的南阳系南阳郡,并非今日之南阳市。后人出于仰幕,于今日南阳建祠以祀。”该书曾获河南省地方史志优秀成果一等奖。
该书主编胡世厚为河南汝南人。现任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顾问、研究员。中国古代戏曲学会副会长、中国三国演义学会副会长、中国杜甫研究会顾问、河南省影视评论学会副会长、黄河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另一位主编汤漳平为福建云霄人。曾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州学刊》副主编、社长,中国屈原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诗经学会理事,河南省美学学会秘书长。曾获得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3、1986年由新华出版社出版的《中州风物记》,该书“说南阳卧龙岗”一节中说“其实,诸葛先生真实的隐居地是在距此一百多里的襄阳隆中。”该书作者王彪是新华社河南分社记者,该书是他深入采访,博采广记的一成果。
4、1987年3月,南阳市委宣传部出版的《历史文化名城南阳》一书,也认定南阳卧龙岗武侯祠是“诸葛亮纪念地”,是纪念性建筑,而不是故居。还说,南阳武侯祠内的“诸葛庐”“虽系赝品”,但由于诸葛亮名气大,“故而南阳武侯祠便颇有名气了”。该书在《名人一览》一章中,介绍了26位南阳籍和客居南阳的古今名人,诸葛亮未列入其中。在《名篇佳句》一章中,将《隆中对》收入。
5、1987年南阳市卧龙岗武侯祠门前出售的导游性小册子《武侯祠简介》也说:“诸葛亮隐居在南阳的隆中(今湖北襄阳附近)”,“刘备三顾茅庐见到了诸葛亮”,“从此他就离开隆中辅佐刘备”。还说:“(南阳)卧龙岗武侯祠后部的茅庐……等,是后人根据诸葛亮生活起居而兴建的纪念性建筑物”。
四、《出师表》中告诉我们诸葛亮提出对策的核心内容是,在刘备占有荆益二州后,利用天下变化形势,分两路北上灭曹。两路中有一路是派一名将军率荆州军队北上\"以向宛、洛\"。这一\"向\"字表明宛、洛是敌占区,即曹魏统治区,所以要去攻打。另外也说明诸葛亮对答刘备问话是在宛的南边,因宛、洛是在北边,所以率荆州之军以向宛洛,这才符合地理方位。即然宛在曹操手里,刘备如何能从容的三顾呢?
五、从诸葛亮出山前的生活轨迹看,诸葛亮只能躬耕在襄阳附近的隆中。
(一)最早记载诸葛亮生平事迹的是西晋史学家陈寿的《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传曰:“亮早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玄素与荆州牧(治所在襄阳)刘表有旧,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陇亩,……”诸葛亮随叔父投靠襄阳刘表,“玄卒,亮躬耕陇亩”此句与上文“往依”襄阳刘表对应,诸葛亮在叔父死后“躬耕陇亩”自然是在襄阳周边。
(二)、汉末刘表任荆州刺史时,便将荆州首府移至襄阳,使襄阳及周边地区经济发达、社会安定、人才聚集、教育发达,一度成为汉末学术文化中心。《后汉书·刘表传》载文人学士南依刘表的\"盖有千数\",这些人帮助刘表\"起立学校\"、\"撰五经章句\"。天下名士纷纷寓居襄阳,如\"建安七子\"之一山阳高平人王粲、颍川阳翟人司马徽、颍川长社人徐庶、博陵安平人崔州平、汝南孟公威等等。所谓人以类聚,天下名士齐聚襄阳,而诸葛亮当然不能例外,所以才有“每自比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之说。
而南阳郡北部的宛城地区先是黄巾起义攻占宛城,后被袁术占据,后来又为张绣占据,再后来为曹操占据,是兵荒马乱的动荡地区,此后又一直是曹刘对抗的前线。试想,诸葛玄带诸葛亮投靠刘表本身就是为了躲避北方战乱,怎么会去跑到更加战乱不断的宛城周边呢?战乱地区兵贼盗匪横行,军方的征兵、征粮、征饷……如此种种诸葛亮如何能安身立命?如何能安心躬耕?再有宛城在曹操手里(有诸葛亮《隆中对》“以向宛洛”为证),而曹操曾屠戮诸葛亮老家琅琊郡所在的徐州,诸葛亮如何肯在仇敌曹操治下躬耕?而刘备不可能一而再再而三安全的带着关张两人穿越军事分界线深入曹管区去会见诸葛亮!
(三)、从诸葛亮躬耕期间的人际关系来看:史载,诸葛亮的大姐嫁给中庐(今湖北襄阳南漳县)大族蒯家蒯祺,二姐嫁给了襄阳大族庞德公的儿子庞山民。他迎娶的妻子是沔南名士黄承彦的女儿。诸葛亮老师庞德公住在襄阳城南岘山南,司马徽住在襄阳城东。诸葛亮的好友庞统住在襄阳白沙洲,徐庶、崔州平、孟公威等也住在襄阳城西的檀溪。这一切都说明,如果诸葛亮不是在襄阳生活了十几年,是不可能与住在襄阳城周围的亲朋好友建立如此密切而又错综复杂的关系的。
(四)、三国曹魏鱼豢撰写的《魏略》表明三国时期的人认为诸葛亮躬耕地在汉江以南的襄阳一带。
1、《魏略》曰:亮在荆州,以建安初与颍川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游学……后公威思乡里,欲北归……
孟公威是汝南人(今驻马店),而汝南在宛城正东方,明显不符合孟公威“欲北归”的说法。再结合诸葛亮随叔父“往依”襄阳刘表的史料,“亮在荆州”只能是指汝南西南的襄阳地区。
2、《魏略》又记载说:“刘备屯于樊城……亮乃北行见备。”如果诸葛亮在宛城,应该是“南行”才对。而隆中在樊城以南,诸葛亮从隆中出发去樊城才能说是“北行”。
3、《魏略》的上述两则记载说明,生活在曹魏中叶时任郎中的鱼豢也确信诸葛亮是居住在汉水之南的。这是诸葛亮躬耕地最早的历史证据。
综上,隆中说有充分、完整、连续的史料证据!
-----
网友解答:
-----
汉代襄阳城与今天的襄阳城,就不是一个地方,诸葛亮躬耕于南阳隆中卧龙岗时期,襄阳城在宜城欧庙镇邹湾一带,所以按今天的襄阳城西二十里,切合习凿齿的“汉晋春秋”,找到的”古隆中”就是个笑话,因为今天的“古隆中”,原名阿头山,山上的主人是襄简王朱见淑,不是诸葛亮!
-----
网友解答:
-----
《汉晋春秋》所言的\"亮家\",是雕梁画栋大宅,不同于诸葛亮本人认定的寓居草庐。
习凿齿本人说:
\"襄阳有孔明故宅\"——\"故宅\"属襄阳辖境而不是南阳,也不是邓县县境。
习凿齿先生又说\"自汉以南为南郡\"——襄阳\"古隆中\"坐标汉江以南,是南郡中庐县县境或汉末襄阳郡中庐县县境。
习凿齿\"襄阳有孔明故宅\",否定\"邓县隆中\"附会南阳之说。
司马光的\"襄阳隆中\"否定\"邓县隆中\",把诸葛亮\"躬耕于南阳\",认定在义阳郡新野县以北。
襄阳古隆中位置坐标,自古以来就不是南阳,也不是邓县县境,与诸葛亮本人说\"躬耕于南阳\"\"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没有有丝毫联系。
-----
网友解答:
-----
习凿齿写的是亮家号曰隆中,如果现在的“古隆中”真的是号曰的亮家所在地。那我们就实地回顾“古隆中”的历史,就能看出里面的猫腻。
最早号曰的隆中这块地,在历史记载是唐贞观年间建的云居寺的所在地,从云居寺的建到被拆迁也没有记载跟诸葛亮故居为邻居的史料,更加能说明问题的是,明朝襄简王墓地建在云居寺处,迫使其搬迁更名为广德寺,这襄阳的历史中都有历史记录的,也有广德寺碑文为证,但是,为啥没有诸葛亮故居纪念地的拆迁安置呢???而根据襄阳说的理论是襄简王墓地破坏了诸葛亮故居!另根据襄樊地区时的考古队对襄简王墓地的考古发掘证实,襄简王墓室在“古隆中”三顾茅庐处的正下方!!使得襄樊文化局下令赶紧回填!并不准对外公布此次考古结果,但考古界都已经心知肚明。
同时,“古隆中”景区考古未发现汉文化层,并显示云居寺、襄简王墓地、现代“古隆中”形成了三叠状,用通俗解释说:这里面没一点诸葛亮躬耕、故居的东西,只有云居寺襄简王墓地的残留与风景区建筑的东西。
综上所述,号曰隆中纯属子虚乌有的、是无中生有杜撰出来的人为风景区而已,可以说去所谓的“古隆中”不知是拜诸葛亮还是去祭襄简王!也可以认为“古隆中”是造假碰瓷诸葛亮躬耕地的!
-----
网友解答:
-----
习只是号曰一句,从未提躬耕二字,请不要过度解读!
-----
网友解答:
-----
1,汉末时有没有隆中这个地名
2,当时襄阳为什么连自己城外20里的地方都管辖不了
3,简襄王墓和诸葛亮居谁先建,什么关系
4,隆中按词典上怎么解释,是指地形地貌还是单一的地名
-----
网友解答:
-----
习凿齿只是说,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这就是襄阳说的最原始证据,也是最早的历史记载。
一 ,习凿齿的《晋汉春秋》为野史,习的著作为历代史学家所不齿。前后矛盾,自相矛盾的地方很多,不足为证。
二,习凿齿是襄阳人,他脚有残疾,不能到南阳隆中卧龙岗祭祀诸葛亮。就在家门口祭拜,这个地方称号曰隆中。就相当于丹江水库,称之号曰小三峡是一个道理。
四,诸葛亮去世到习凿齿写巜晋汉春秋》时,时间过了169年。大家想一想,咱们现在对一百多年前的大清,又有多少记忆呢?
五,习凿齿也没有说躬耕地,只是家或宅。而躬耕地则在南阳隆中卧龙岗。
六,今之襄人,把宅和家于躬耕地混为一谈。按照本书,把阿头山改为隆中山,把泥嘴镇改为卧龙镇,把植物园改为卧龙岗,把檀溪村改为隆中社区,襄樊改襄阳。等,实为不该,你们这样改有意义吗?能对起得世人为邻的南阳人民吗?南襄之争,责任完全在襄阳方面。
今天又立个带争议的诸葛亮象,诸葛亮到过隆中吗?《三国志诸葛亮传》中,有襄阳二字吗?把巜演义》当成历史。 当成证据, 立诸葛亮塑象,刘表,庞统,庞德公,关羽会高兴吗?希襄之说之人,遵重历史,还原历史真象,还后代一个真实的襄樊。
-----
网友解答:
-----
习凿齿,一个到现在都不知道生平年月的人,如果不是南阳和襄阳的躬耕地问题,世上很少有人知道有他的名字。但正是他编写了《汉晋春秋》,引发了两地的争端,从这一点上看,习凿齿的目的就达到了。
-----
网友解答:
-----
习凿池好赖还是要脸的,从来没说隆中是诸葛亮躬耕地。
习凿池说的是诸葛亮故宅,位于南阳邓县,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故宅和躬耕地可不是一个意思。
-----
网友解答:
-----
本人对习凿齿“号曰隆中”有十大疑问,见文章《
十问“襄阳说”:习凿齿“号曰隆中”
》
疑问一:“号曰隆中”是“亮家”吗?
“号曰隆中”可以叫“家”吗?习凿齿向后人介绍诸葛亮,用“家”显然是不合适的,“亮家”应为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这里是诸葛亮的家乡和成长地。
疑问二:习凿齿为何“号曰隆中”而不是“乃隆中也”
“号曰隆中”和“乃隆中也”显然不是一个意思,习凿齿用“号曰”表示此地原名非“隆中”,稍早王隐《蜀记》“晋永兴中(305年),镇南将军刘弘至隆中,观亮故宅,立碣表闾,命太傅掾犍为李兴为文曰:‘天子命我,于沔之阳,听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遗光。登隆山以远望,轼诸葛之故乡’……”记载“隆中”在“沔之阳”(汉江以北)。所以习凿齿乾坤大挪移,用“号曰”把汉江以北“隆中”搬到了汉江以南,制造了“襄阳说”。
疑问三:“号曰隆中”东汉属南阳郡,属邓县吗?
《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转》记载邓县在汉江以北,显然“号曰隆中”不属于邓县,那它属于哪里?习凿齿《襄阳记》记载“襄阳有孔明故宅”,故“号曰隆中”属南郡襄阳。
还是这位习凿齿先生,在《汉晋春秋》说“秦兼天下,自汉以北是南阳,自汉以南是南郡”,所以“号曰隆中”不属于南阳郡。
疑问四:“号曰隆中”魏晋属邓县吗?
属
南阳郡吗?
“号曰隆中”东晋属襄阳郡而不是南阳国,因为建安十三年(208年)南阳郡南部和南郡北部被划给襄阳郡,黄初三年(222年)南阳郡南部和襄阳郡北部又被划给义阳郡,西晋南阳郡被更名为南阳国。
疑问五:“号曰隆中”有“草庐”吗?
习凿齿曾作《诸葛亮故宅铭》,说此“宅”是“雕薄蔚采,鸱阑惟丰”,显然和诸葛亮在《出师表》说的“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大相径庭,请问@向往飞天舞先生,诸葛亮说的“草庐”是自谦吗?陈寿在《三国志-诸葛亮传》说的“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於草庐之中”也是自谦吗?刘禹锡《陋室铭》“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也是自谦吗?
疑问六:习凿齿为何前后矛盾?
习凿齿为何在《襄阳记》里说“号曰隆中”属南郡襄阳,在《汉晋春秋》里说“号曰隆中”属汉江以北的南阳郡邓县?
疑问七:“号曰隆中”是今天的“古隆中”吗?
东汉、东晋襄阳城在哪里?“号曰隆中”位于“襄阳城(今欧庙)西二十里(今8.3km)”,而“古隆中”位于襄阳城西北19.2km处,显然不是一回事
疑问八:“隆中”为何飘来飘去?
史书记载的“隆中”飘来飘去,有“襄阳城西北二十里”,“襄阳城西二十里”,“襄阳城东十里”,“襄阳城西北三十里”。“襄阳城南二十里”等,显然“号曰隆中”是虚构的,请问@向往飞天舞先生,古人东南西北不分吗?
疑问九:“古隆中”是到北周才属襄阳吗?
谭其骧先生1990年说“古隆中”到北周(557年—581年)才属襄阳,“题词”对吗?“古隆中”西晋(265年—316年)不属于襄阳吗?襄阳郡不是襄阳吗
疑问十:“号曰隆中”和“古隆中”是诸葛亮躬耕地吗?
“号曰隆中”显然属南郡襄阳,“古隆中”属南郡襄阳阿头山(一说属南郡中庐),所以“号曰隆中”和“古隆中”都不是诸葛亮躬耕地。
-----
网友解答:
-----
请问:一、刘弘就在襄阳,为什么要到沔之阳的隆山祭奠诸葛亮?二、蜀记记载,刘弘去到亮宅,立石碣,这个石碣,在襄阳号曰隆中吗,习凿齿记载了吗?三、刘弘既然去过亮宅,又为什么让李兴到汉水以北的隆山远望其故乡?四、“登隆山以远望,轼诸葛之故乡”,那可是乘车登山,扶轼而望。轼是古代车厢上的扶手栏杆,这说明这个隆山坡度较缓,可乘车而上,直达山顶。你襄阳号曰隆中的隆中山,能乘车登顶吗。五、刘弘去过诸葛亮宅,有何必要登山顶远望诸葛之故乡?这唱的是哪一出啊?
你襄阳说只想着附会、剽窃,却不看蜀记和李兴祭诸葛丞相文具体写了什么,可悲可笑!
历史事实是,刘弘于太安二年,(303年)南下平定张昌叛乱,是首次路过宛城。永兴二年(305年)八月,刘弘再到宛城,驱逐平南将军、彭城王司马释。而此时宛城西郊卧龙岗,还有诸葛亮草庐遗址尚存。刘弘就近去瞻仰诸葛旧宅遗址,顺理成章。这一年,就是永兴年号一共三个年头的中间一年“永兴中”。
随后刘弘又坐镇襄阳。在襄阳接天子命令。奉旨渡过汉水,在唐河县湖阳镇的隆山上遥祭南阳诸葛亮故居。非如此,蜀记和李兴祭文硬套在襄阳号曰隆中头上,造成的一系列矛盾和问号,永远无法解释清楚。
襄阳说偷天换日,欺世盗名,生拉硬扯,带来了无数不能自圆其说的矛盾。岂不知撒一个慌,要编一百个慌去圆,谎言越编越多。这就是襄阳说所谓史料的来源。但毕竟露洞百出,谎言必定破产。
------------------
推荐阅读:
69式40㎜火箭筒为何时至今日还在我军服役?有什么过人之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