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帝为汉朝第五任皇帝,他有哪些功绩?
汉文帝为汉朝第五任皇帝,他有哪些功绩?
-----
网友解答:
-----
汉文帝前面有四任皇帝,高祖刘邦,孝惠帝刘盈,前少帝刘恭,后少帝刘弘。
刘邦逝世后,吕后专权,刘盈、刘恭、刘弘只是陪衬而已。待到吕后去世,周勃、灌婴、陈平这些重臣立即动手,把吕氏势力一网打尽,迎立代王刘恒入京为帝,他就是汉文帝。
好女人旺三代。刘恒的母亲薄姬就是这样的人。她做事低调,谨言慎行,心态佛系,不与后宫争宠,不为自身争利,既保护了自己,又确保了儿子的平安。娘俩在代国时,生活的小心翼翼,把小小的代国治理的井井有条,赢得了好名声,为以后刘恒上位创造了条件。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文景之治,是中国封建王朝的第一个盛世,这个盛世的稳固基础是汉文帝打下的。我们看一下他的主要功绩。
“摘桃派”刘恒入京称帝后,并无雄厚的政治基础,他采用拉打结合的手段,恩威并施,迅速稳定住了局面。
汉文帝对自己很抠,但对待老百姓却很不错。他废除了一些极不人道的酷刑,兴修水利,长时间不收田赋,让百姓休养生息,通过一系列的政策调整,西汉的社会经济得取得了长足发展,国力日益强盛。
在稳定了国内的局势后,边疆的严峻形式就凸现了出来。北边的匈奴,南越的赵佗,都对国力不强的大汉朝形成了威胁。面对“胡强南劲”的局面,汉文帝采取了非常正确的策略,北拒匈奴,南抚赵佗,赢得了较好的外部环境。
汉文帝,真是大汉子民的福星。
-----
网友解答:
-----
西汉政权建立后,西汉统治者实行“与民休息\"的统治方针和“文武并用\"的统治手段,提倡黄老政治,推行“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农业生产逐步发展起来,社会矛盾趋于缓和。
文帝执政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诸侯王国的势力逐渐增强,“跨州兼郡,连城数十\",各自割据一方,收租税,铸钱币,不服中央调遣,甚至寻衅叛乱。
针对这种情况,汉文帝采纳了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议,把齐国土地分属七国,淮南国土地分属三国,以削弱诸侯,集权朝廷。文帝的“削藩\"斗争为景帝的进一步“削藩\"和平定“吴楚七国之乱\"铺平了道路,朝廷收回了诸侯王的政治、经济权力,从此诸侯王其地位只能等同郡县,从而保证了政权的稳定。由于这一时期政治安定,经济发展,所以被史家称为“文景之治\"。
-----
网友解答:
-----
汉文帝刘恒在汉朝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西汉第五位皇帝(前180年一157年在位),汉高祖刘邦的第四子,汉惠帝刘盈的异母兄弟,母亲薄姬。
汉高帝十二年受封代王。他的性格是“宽容平和”,仁厚低调,汉高帝去世后,吕后掌权临朝控制朝政,汉惠帝英年早逝。周勃等大臣从诸吕手中夺回政权,迎接代王刘恒进京,史称汉文帝。由于他宽厚仁慈,受到大臣们的拥护,很快便巩固了政权。他掌权以后励精图治,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厉行节约,整顿吏治,废除肉刑,从而实现了国家强盛,老百姓安居乐业,初步过上了稳定的小康生活。开启了“文景之治”的辉煌时期。
因为高皇帝又开启了分封诸侯的制度,如何处理好诸候的关系就比较难了,但是他柔中带钢,宽严相济正确的处理好了诸候的关系。并且继续以和亲的方式处理好了匈奴的关系,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安定团结,人民休养生息的社会环境和良好的政治局面。
结语:
他的主要功绩就是,政治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安民为本,减少租赋,减少徭役,废除盗铸钱令,放开山泽之禁,让利于民。
由于他的英明领导和听取一些忠臣的建议,听取了贾谊的献策,开启了清明政治的先河、开启了“文景之治”的先河,使西汉进入了高速的辉煌时期。这就是汉文帝的主要功绩。
-----
网友解答:
-----
汉文帝刘恒,刘邦第四子。其母薄姬,为人低调,不受刘邦宠爱,吕后也没把她母子当作威胁,不成想吕后死后,不显山不露水的代王刘恒继位,在位23年,死后谥为文,号太宗,可见地位之高。
刘恒虽然是刘邦的四子,可是和惠帝刘盈没办法比,刘盈根正苗红,有资源有人脉,还有个操心的妈(吕后),他是捡漏的,汉初的刘邦吕后皇室、功臣和诸侯王三股势力,虽然吕后集团该死的都死了,以周勃为首的这些人有拥立之功,刘姓诸王也是虎视眈眈。
刘恒剧照
1.打拉结合各个分化。
重用自己原来的班底,将各诸侯拆分分封子弟削弱力量,赏赐功臣,将周勃逮捕入狱,红萝卜加大棒玩转了朝廷。
2.废除酷刑。
元年十二月,废除了株连九族的连坐法。二年五月,废诽谤妖言罪。十三年五月,废除刺青、削鼻、断足三种肉刑。这些都赢得民心,就连司马迁、班固都称他“仁”。
汉文帝剧照
3.生活简朴带头发展经济。
总结秦亡的教训,奉行“黄老”术无为而治,自己穿粗布衣服,还亲自带头下地农作,鼓励后宫嫔妃纺纱织布,兴修水利,减轻赋税徭役,农民生活大大改善,开创了“文景之治”。
4.对待匈奴等外族以安抚为主。
在位期间,除镇压一些诸侯王的叛乱,与匈奴有过一些小战争。采用晁错建议,从内地迁移百姓到边境,建城耕作,平时自养,战时备战,较好的安定了边境。
汉文帝剧照(图片来自网络,侵必删)
结语
汉文帝刘恒是历史上少有的明君,以他谨慎稳重的性格,逐步稳定了汉朝局势,无为而治任用贤臣,关心百姓疾苦,厉行节俭,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为“文景之治”打下了基础,也为孙子汉武大帝的振兴树立的榜样。我是
@书海里游泳的鱼
欢迎关注留言,一起讨论交流!
-----
网友解答:
-----
汉文帝刚登基的时候,天下一片狼藉。吕氏之乱后,遍地是官员的空缺。元老之臣帮助他夺得皇位后的骄纵。匈奴趁乱大肆进攻中原,北部长城一片狼烟。以及,皇帝的皇位来源不正统。当时还有诸侯王齐王一系对其不满。差不多当时满是亡国之相。
但是在他去世之后,留下的却是文景之治的盛世,堆满钱粮的府库,边疆的相对稳定。
而他到底做了什么?这有很多。但是有几点很重要。
一,为了巩固皇位,他先是重用身边曾经从代国带来的亲信之臣宋昌、张武等人。
然后在一番拉拢打压后,打压重臣。被打压得最惨的,就是周勃。就是那位“知狱吏之贵”的周勃。但是仍然重用了周勃的儿子,周亚夫。吕氏当政时,废除了很多刘氏王,立了很多吕氏王。汉文帝登基后,恢复了部分刘氏王的王位和汉朝元老的爵位。所以,他打出的标签就是:朕是个宽容大度的皇帝。这很吃香。加上一些好处,一下子就笼络了大部分官员的心。成功巩固皇位。
二,吕氏之乱后,天下一片狼藉。他为了恢复经济,发展生产。
减轻奴役和赋税,与民休养生息。然后弛山泽之禁,使天下人可以在穷困潦倒之时,进山打猎,得以生存。而他本人也带头节俭(详见百度)。还让皇后带着宫内嫔妃和宫女织布匹,自己也亲自下田种地。皇宫里也让侍卫种些菜,自给自足。带头做了表率作用后,天下奢侈之风大减。社会经济重新繁荣。
三,面对匈奴,他深知现在汉军是守城有余而掠地不足。所以,在汉文帝时期,汉朝一共与匈奴发生了三次大规模的战争。
我记得好像以前在哪里看过,说匈奴在白登之战后,一直不是很看得起汉朝。觉得汉朝比起秦朝差远了。甚至在吕后死时,当时的老上单于想娶吕后为妻。但是汉文帝登基后,第三年就与匈奴打了一场战争。然后双方都没有占到什么大的便宜。这次战争的意义十分重大。让匈奴清楚了汉朝并不是那么好欺负的,也让汉朝清楚了自己与匈奴的差距有多大。然后,汉朝就开始在国内大规模养马,为后来汉武帝北击匈奴打下基础。随后又发生了两次大战,巩固了战果。
所以,汉文帝时期,汉朝与匈奴是相对于吕后时期要平等一点。而且,汉文帝还健全了当时的北方防御体系。所以,汉文帝在军事上也有一定成就。
总而言之,汉文帝能够在那种纷繁复杂的局势下,开创一片盛世。私以为是很了不起的。虽然有贤臣的帮助,但最主要的还是汉文帝个人的本领。所以,汉文帝真的是一位伟大的皇帝。
-----
网友解答:
-----
汉文帝刘恒是高祖刘邦的第四个儿子,因为母亲薄姬不受刘邦宠爱,所以躲过了吕后的注意,也因为他和母亲在朝中没有盘根错节的复杂关系,最后被陈平、周勃等大臣迎立为皇帝。
汉文帝即位后,与民休息、勤政爱民,重视农桑,轻徭薄赋,使得大汉王朝天下安宁,仓禀充实,开启了著名的“文景之治”。我认为,汉文帝的功绩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与民休息、轻徭薄赋
。汉文帝即位后采取减轻田租税率的办法, 他曾两次“除田租税之半”,即租率由十五税一减为三十税一,即纳1∕30的土地税,吸引农民耕田务农,增加农民务农的积极性。
他还颁布 “丁男三年而一事”的政策,即成年男子的徭役减为每三年服役一次。这样的减免,在中国封建社会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汉文帝的这些重视、发展农业的政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几年之内国库充盈,百姓富足。
第二、废除“肉刑”。
“肉刑”作为一种刑罚措施,专以刺刻肌肤,残害身体为手段,残忍而野蛮。肉刑包括墨(刺面并着墨)、劓(割鼻)、刖(斩足)、宫、大辟(死刑)。肉刑始于夏,一直沿用至汉初,直到被汉文帝废除,以笞刑代替。
统治者为了威慑民众,苛刑峻法,滥施高压,致使民众一旦犯错,身体上的戕害便是终生而不可逆的。这种人为的伤残给民众的生活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人民早已对此深恶痛绝。汉文帝废除肉刑的举措,被誉为“千古之仁政”,毫不过分,因为这一举措,维护了人民必要的尊严,使人类向文明又迈进了一步。
第三、弘扬了中国的孝文化
。二十四孝故事中的“亲尝汤药”,讲的就是汉文帝在母亲生病后,每次母亲喝药汉文帝都是亲自喂药,有的时候担心汤药太烫、太苦,刘恒都是自己先尝过之后才会送到母亲的口中。在他的悉心照料下,母亲的病情有了好转。
作为一个皇帝,每天有很多政务要处理,也有许多专职侍候人员,但对于照顾母亲,他总是亲力亲为。在他的示范下,人们纷纷效仿,孝顺之风大行于天下,使我国的孝文化有了很好的继承和发扬。
汉文帝还有其他的历史功绩,例如厉行节约、准许私人开矿、民间铸币等,但我认为作为皇帝,让他的百姓更富足、让他的人民更有尊严、让家庭关系更加和谐,这才是真正的“治世”。
-----
网友解答:
-----
谢邀,我是专注历史的“呆到天然萌”
汉文帝(刘恒,公元前203年-前157年),对当时的汉朝有以下几点功绩:
1、加强皇权。代王刘恒入京当皇帝,身边仅带宋昌、张武等人,第一件事就是要加强自己人的权力,分别赐宋昌为卫将军,张武为郎中令,相当于现在的
京区警备司令和中央警卫连
。随后对拥立他做皇帝的功臣都进行了封赏和赐爵,其中包括恢复被吕后贬罚的刘姓王公。同时,恩威并施有奖有惩,右丞相(左为陈平,当时右高过左)周勃因协龙有功,自恃过高,对汉文帝有很多越权的行为和举止,汉文帝多次敲打之后无果,便命人举报周勃谋反,周勃也因此深晓汉文帝的厉害,
紧急公开表态绝无二心
,后此事也不了了之,无人再提起。至此各大臣皆对汉文帝敬惧有加。
2、镇压叛乱。汉初施行的天下无为而治,因此各诸侯开始逐渐坐大,最后形成了“
尾大不掉”之势
,同时其中也对刘恒继承皇位一事也产生不满,和汉文帝形成了尖锐的矛盾。济北王刘兴首先叛乱,举封地之力进攻,
但实力相差过于悬殊
,汉文帝派兵镇压便土崩瓦解,刘兴也死于两军之中,然后淮南王刘长又开始叛乱,但还没行动就被汉文帝发现,于是传召入京罢去王位,后刘长死于发配途中。
3、分割王权。请注意,是王权不是皇权。经过前两次诸侯王的叛乱,汉文帝也认识当时的制度下,诸侯王叛不叛乱完全看人品和心情,于是利用
“人人都想当大王”
的心态,把原先的一个诸侯封地,分为若干个。也就是说,你爸是诸侯王,你也是,你几个兄弟都是。这样,再想造反,一个人势单力薄,几个人也人心不齐。齐文王刘则死后,汉文帝就把最大的齐国分为六国,又将淮南国一分为三,至此,各诸侯再无力挑战中央皇权。
4、改善经济。没人造反了,百姓就休养生息。汉文帝十年的时间,两次减轻田租税率,租税由最初的十五税一,
最终改为三十税一
,极大的激发了农民的生产。同时做了一件封建社会独一无二的事情,就是
“丁男三年而一事”
,就是成年男子可由原先的终身徭役改为每三年服役一次,让众多劳动力回到田间地头去生产。最后
开放了山林川泽的开发
,原来归属国家的大山河流,准许个人开采矿产和开发渔盐资源。这样的结果,最后形成了“富商走遍天下,百姓人人吃饱”。
5、对外军事。汉文帝继位之前的三年(公元前177年),匈奴右贤王就开始了对汉朝的侵略,打下了河南地(今天的内蒙伊昭盟),并袭扰上郡(今天的陕西绥德),威胁到长安的安危,汉文帝继位后,
一直采取和亲的态度
(也是没办法中的办法),匈奴一直没有进行大规模的进攻,让汉朝得以安心的发展经济,为后世的文景盛世奠定基础。
我是专注历史的“呆到天然萌”,欢迎各路大神评论。
-----
网友解答:
-----
汉文帝刘恒应该是汉朝第三任皇帝。
我认为吕后立的两个娃娃皇帝不算。
因为在刘邦死后,太子刘盈即位,吕后专政,汉惠帝死后,没有太子,吕后就从其他后妃生的儿子挑来立为皇帝,实则是吕后当权,吕后一共专权16年,直到吕氏被灭族,刘邦的儿子刘恒才被立为皇帝,是为汉文帝。
汉文帝的主要功绩
一,重视农业,发展生产
汉文帝刚登临帝位,面对的是汉初一片百废待兴的景象,经过秦末起义、楚汉战争,人民与士兵饱受战争之苦,这时的人民急需修养生息,恢复生产,汉文帝认为:“
农业,是整个汉氏天下的基础,同时也是人民生活的保证。”
所以为了刺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汉文帝曾“
开籍田,亲率耕,以给宗庙荣盛
”。他采纳“
贵五谷而贱金玉”
的主张,实行以粮食换取爵位或赎罪的政策,汉文帝又多次下诏“劝课农桑”,在乡里设置“力田”之职,作为最基层的农官,虽然官位很低,但是经常和“三老”“孝悌”同样得到政府的赏赐,西汉王朝以汉文帝这样的方式鼓励农民发展生产,确实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二,废除酷刑,重视德教
汉文帝刘恒是亲眼见证吕后当权实行的残酷刑罚,所以在诸吕被灭以后,汉文帝就下令废除连做、肉刑等一系列酷刑,
汉文帝曾与臣下两次讨论刑罚问题。汉文帝说:“
我听说,法律公正,人民就会诚实,判罪恰当,人民就会服从。管理人民,引导人民走正道不犯法的是官吏。
”于是在公元前178年,汉文帝宣布废除有关连坐的一切法律条文,使有罪的按法律治罪,没有罪的不受牵连。
汉文帝时期的刑罚,与秦朝的严刑酷法相比,显然轻简了很多,在当时的“法治”与“德治”的运行下,对维护西汉的稳定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三,汉文帝行节俭之风
汉文帝深知民间疾苦,自己虽然有幸登皇帝位,贵为天子,但是行为作风一直提倡从简,修宫室不在人民农忙时进行,而且每一次征用人民劳动都不超过一个月的时间,一次汉文帝想修建一座露台,让人预算一下开支,大概需要一百金,汉文帝大惊,说:“这百金可是十户中等人家的家产”,于是作罢,不再修建露台。
这些对皇帝来说可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是汉文帝能重视人民,说明他是体恤百姓的,汉文帝修陵墓更是不用金银器做装修,下令用砖瓦器替代,所以汉文帝的陵墓也是唯一一座没有被盗的陵墓,汉文帝临驾崩前,遗言更是不愿麻烦百姓,主要内容都是葬礼一切从简,这些事件都说明汉文帝是深知民间疾苦,更加体恤爱护自己的百姓的,所以经过文、景两帝的修养生息,人民慢慢开始变得富裕起来,人民安居乐业,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再世,这都与汉文帝的功劳是分不开的!
参考资料《史记》
-----
网友解答:
-----
汉文帝刘恒为刘邦与薄姬所生第四子,初封代王。吕后去世后,他被周勃与陈平迎立入京称帝,成为西汉第五任皇帝。
其政绩主要有:为巩固皇权,掌控军权、封赏功臣、镇压诸侯王叛乱。宽俭待民,改革刑法。发展经济,安民为本,减轻赋税徭役,允许私人开矿。加强国防,抗击匈奴。经他励精图治,西汉国强民富,成为“文景之治”发端。
刘恒47岁崩,谥号孝文皇帝(谥法“经纬天地曰文”),评价极高。
另:嫦娥奔月的女主原名姮娥,至汉文帝时,因姮与恒同音,为避讳方改称嫦娥。
-----
网友解答:
-----
汉文帝,本名刘恒,为刘邦第四子,其母薄姬在秦末是魏王魏豹的一个小妾。在楚汉战争初期,魏豹先是加入刘邦阵营而后又背叛刘邦,之后被汉军将领韩信和曹参打败并被俘,其后为另一位韩俊将领周苛所杀。因此,薄姬成了俘虏,被送入织室织布,后受刘邦临幸,于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生下儿子刘恒。
西汉高后八年(前180年),吕后去世后,老臣陈平和周勃、皇孙朱虚侯刘章兄弟携手诛灭了吕氏势力,之后经过综合评估刘氏亲王和吕氏外戚势力,最后选中了性格稳重、看起来易于控制的代王刘恒。可是这位新皇帝并不想老臣们想象的容易控制,反而其在登基后巩固皇权,掌握军队,平定叛乱。文帝即位之初,国家财力不足,人民生活困顿,农民遭受残酷剥削。于是他开始大显身手,开始了他的治国之路,在诸多领域实行新政:
改革司法与刑制。
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十二月,废除连坐法;文帝十三年(公元前169年)五月,废除肉刑,以笞刑和杖刑替之。
推行勤俭节约。
文帝在位23年,车骑服御之物都没有增添;压缩宫中宫女数量;在位时为自己预修的陵墓,也极力要求从简。文帝一朝,在中国历代帝王中,都算是极其俭朴的明君。
安民养民。
贾谊名篇《过秦论》中为文帝提出治国的根本方针为“牧民之道,务在安之”。减省租赋,减轻徭役,弛山泽之禁,全力发展,惠及百姓。
对外韬光养晦,安抚为主。
文帝即位后,改变汉初一味对吴越的扼杀政策,采取安抚政策,向南越提供发展生产所需的铁器、农具、马牛羊等,在文帝诚意的感召下,南越王赵佗谢罪称臣,从而再次赢得了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
文帝的政治方针和措施,使当时社会经济获得了显著的发展,统治秩序也日臻巩固,开启了西汉的盛世。另外,相比于其他帝王,汉文帝最大的过人之处是在自己最生气、最恼怒、最烦躁的时候忍住自己心中的怒火,对重要事情不表态,暂缓处理,这也是汉文帝能驾驭群臣,处理重大事情稳重妥当的重要原因之一。
-----
网友解答:
-----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西汉王朝经历吕后专政的时代之后,进入了汉文帝刘恒和汉景帝刘启当政的文景时期。文景两代三十九年间,政局稳定,经济得到显著的发展,历来被看作安定繁荣的盛世的典型,通常称作“文景之治”。
一、文景之治的历史评价
然而,作为“文景之治”的开创者,汉文帝的一些政策制度得到了其子汉景帝的忠实贯彻执行。从
社会经济文化进步的总历程看,文帝时代的成就,使秦以来的历史实现了一个大变化,由急峻转而宽和,由阴暗转而光明。
秦王朝行政,表现出严酷苛暴的特色。董仲舒曾经说,秦时民众承受的屯戍力役等负担,相当于古时的三十倍,田租口赋等负担,相当于古时的二十倍。当时普通民众感受到极其沉重的压迫和剥削,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秩序也因此受到严重的破坏。西汉王朝建立之初的政治基点,是对秦王朝暴政的否定。
汉世政治语汇中,可以频繁看到“拨乱反正”的说法。《史记高祖本纪》写道,刘邦去世,群臣赞美道:高祖出身低微,“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创立汉家帝业,功最高。于是上尊号为“高皇帝”。《史记·三王世家》也说,“高皇帝拨乱世反诸正”,宣扬至德,平定海内。《史记·秦楚之际月表》中也有“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的赞颂之词。《汉书·礼乐志》也说:“汉兴,拨乱反正,日不暇给。”
根据唐代学者颜师古的解释:所谓“拨乱反正”,是说“拨去 乱俗而还之于正道也”“拨乱反正”的说法,最早见于《公羊传哀公十四年》所调“拨乱世反诸正”。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 序》中也写道:“《春秋》以道义。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
“拨乱反正”的原义,是指治理混乱的政治局面恢复合理的政治秩序。西汉初期,最高统治集团确实在许多方面进行了“拨乱反正”的努力,取得了“拨乱反正”的成功。 萧何是主持汉初政治体制成立的有作为的政治活动家。汉王朝建立之初,他利用民众对秦王朝残厉法制的不满,顺从民 意,进行了政治改革。
顺应民心以否定秦法,成为汉初政治的标 志之一。 萧何之后,曹参接着作丞相,依然遵行萧何时创置的制度。 历史上称作“萧规曹随”。曹参以为,确定“清静”作为行政的原则,那么民众自会安定。他选择身边作为助手的主要官员,专门任用不善于言谈的“重厚长者”,而部下有言辞激切,刻意追求个人声名的,都一律予以斥退。
司马迁曾经以肯定的态度说道:曹参为汉相国,政风“清静”使百姓在秦代酷政之后“休息无为 ,于是得到天下民众的普遍赞美。
正是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西汉统治阶层成就了世代称誉的“文景之治。
西汉王朝的政治管理和秦王朝的政治管理相比较,有突出的历史性的进步。
这种进步,集中表现为“文景之治”的成功。 西汉王朝政治风格通过“文景之治“所体现的优异之处,于百年来一直为史家所瞩目。
汉初上层领导集团以崇奉黄老之学作为基本政治导向,努 力推行清静无为的政治方针。黄老之学主张“无为无不为”,这一 原则应用于政治范畴,就是强调行政上不妄为,少有急切的举措,避免苛烦扰民,使社会生活在自然的状况下得以安定。这种政治风格是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进步的。
回顾历史,人们通常都会注意到,积极进取的精神对于政治成功往往有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还发现,在某些历史背景下,中国带有原始朴素色彩的“无为而治”的辩证法应用于政治生活中,其实有时可以表现出神奇的力量。汉初政治的成就就是例证之一。
无为而治的思想当时曾经占据着正统的地位。成书于汉武帝初年的《淮南子》书可以作为汉初思想的总结。其中《原道》篇所谓“漠然无为而无不为也,澹然无治也而无不治也”,就阐述了这一思想原则。
在行政实践中推行这样的原则,就应当作到如《淮南子览冥》中说到的“除苛削之法,去烦苛之事”,以及《淮南子齐俗》中说到的“上无苛令,官无烦治”。无为政治看起来有消极保守的倾向,从某种角度看,却透露出一种科学的客观主义的精神。
二、汉文帝时期的政治举措
1.一改秦法严苛痹症
秦法严酷。汉文帝对秦代刑罚制度进行了重大的改革。
这样的改革主要包括以下这些内容:
(1)秦法规定,大多数罪人都没有确定的刑期,服劳役者往往终生不能解脱。汉文帝诏令重新制定法律,按照犯罪情节的轻重规定不同的服役期限。罪人服役期满,则当免为庶人。
(2)秦法规定,罪人的父母、兄弟姊妹、妻子和子女都要连坐,重者甚至处死,轻者则没人为官奴婢。这一制度,称作“收孥相坐律令”。汉文帝明令宣布废除这一法令。
(3)秦法规定,对罪人按照罪行轻重,分别行施黥、劓、刖、宫四种残酷的肉刑。汉文帝诏令废除黥、劓、刖三种肉刑,改以笞刑代替。
上述法制改革的后两项内容虽然实际上并没有得以完全落实,但是汉文帝统治时期的许多官员都大体能够执法宽厚,断狱从轻,于是狱事比较清明,刑罚比较简省,一般民众所受到的压迫可能较秦代有所减轻。
《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一次,汉文帝出行,途经中渭桥,有路边行人突然冲犯其车马。汉文帝要求严厉惩处,但是主持司法的廷尉张释之却主张应当严格按照刑法规定,治以罚金之罪。汉文帝大怒,以为惩罚过轻。张释之则坚持说,所谓“法”,是天子与天下人共同面对的制度,自然应当共同遵守。现在法律条文规定如此,而处罚却要依据陛下个人的情感倾向无端加重,这样,必然会使法律在民众心目中的确定性和严肃性受到损害。事后,汉文帝承认张释之的意见是正确的。
这个故事,说明当时一些重要的执法官员能够以公正为原则,而汉文帝以天下之尊,在盛怒之下也能够虚心接受不同的意见。
2.避免战争与民休息
在汉文帝时代,对边地少数民族也尽量避免战争,努力维护和平相安的关系。
在吕后专权的时代,政府提出严格控制关市,在铁器等先进生产工具的流通方面对南越国实行封锁。南越王赵佗于是愤怒,采取和中央政府相对抗的态度,自立为南越武帝,又发兵北上,进攻汉王朝南边的长沙国。在吕后发军击南越以后,南越与汉王朝正式进入交战状态。
因为气候条件的不适应,汉军不能越过南岭,两军事实上在南岭一线相持了一年之久,吕后去世方才罢兵,于是出现了所谓“(赵)佗得以益骄”的局面。
汉文帝即位,对于吕后时代的政策多所否定,为赵佗在真定(今河北石家庄)的家族墓地置守邑,岁时祭祀,又尊官厚赐,优遇赵佗的亲属。汉文帝又派陆贾为使者出使南越,赐书致意,文辞颇为诚挚。赵佗为这篇言辞恳切,情感亲和的外交文书所打动,致书谢罪,自称“蛮夷大长老夫臣佗”,表示愿意长为藩臣,奉贡职,并宣布废去帝制。
于是,自陆贾还报,一直到汉景帝时代, 南越称臣遣使入朝。虽然据说在国内仍然暗自沿用旧的称号, 但是使臣入见天子时,称王朝命如诸侯之礼。
汉文帝后元二年(公元前162年),与匈奴订立和亲之约。 此后虽然匈奴屡次背约侵犯北边地区,但是汉文帝只是诏令边郡严加守备,并不组织军队主动出击,以避免加重百姓的负担, 使恢复不久的正常的经济生活再次受到破坏。
3.万方有罪,罪在朕躬
秦代以来,有所谓“秘祝”之官。每当发生灾异时,皇帝令 “秘祝”之官祈祝,让罪过和不幸转移到臣下和老百姓身上。汉文帝十三年(公元前167年)下语正式废除了这一制度,并且声 明:百官的过失,都应当由我负责,今“秘祝”之官移过于下,是公 开张扬我的不德,实在是我不能赞同的。
汉文帝即位不久,就废除了诽谤妖言之罪,以为这一罪名使得众臣不敢尽情直言,而皇帝也无法得知自己的过失。自此允许臣下大胆提出不同的政见 。
汉文帝十五年(公元前165年),他又诏令诸侯王公卿及地方行政长官推荐品学贤良能直言极谏者,亲自策问,接受他们合理的政治建议并且予以任用。
4.躬修节俭
文帝时代比较宽和的政治空气,有利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 展和文化的进步。《汉书·食货志上》说,“文帝即位,躬修俭节, 以安百姓\",对于当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在汉初经济恢复阶段,财政困难,物资奇缺,据说连皇帝的乘车也无法驾系四匹同样毛色的马,有的将相甚至不得不乘坐牛车。
汉文帝是历史上著名的讲究节俭的帝王。他在位二十三 年,据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等无所增益。起先曾经规划在宫中建造一座露台,召工匠预算,大约要花费百金,汉文帝得知后说道:“百金相当于中等人家十户的产业,我居住在先帝营造的宫殿中,已经常常感到惶恐羞愧,为什么还要建造新的台呢?”
每逢灾荒之年,汉文帝往往令诸侯不必进贡,又解除“山泽之禁”,即开放以往属于皇家所专有的山林池泽,使民众能够通过采集渔猎及副业生产保障温饱,度过灾年,扭转经济危局。
汉文帝还公开宣布降低消费生活的等级,精简宫中近侍人员,以减轻社会的负担。汉文帝还曾经多次下诏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物。
他平时常服用价格平易的黑色织品,所宠爱的慎夫人也衣不曳地,宫中的韩帐不施纹绣,为天下做敦朴节俭的榜样。
5.首倡薄葬
汉文帝力倡节俭的极端表现,是在营建他的陵墓霸陵时,提出了薄葬的原则。
他明确指示,埋葬时所用随葬器物都用陶器,地宫不用豪华的装饰,陵上地面不筑封土,以求俭省,不致烦扰民众。临终时,他在遗诏中又重申薄葬的意愿,并且具体规定了减省葬祭之礼的内容,明令霸陵山川都维持原有制度,不许更改。
根据后来霸陵也曾经出土珍宝之器的传说,有人疑心汉文帝霸陵薄葬只是一种虚伪的政治宣传。其实,霸陵因山为陵,没有动员大量民众从事土木工程,是确凿无疑的。墓中随葬品的等级和数量,可能因入葬时情形之复杂,有与汉文帝个人意愿不尽相合的情形出现。
还有一种因素也未可排除,这就是汉景帝的母亲孝文窦皇后是在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方才去世的,而与汉文帝合葬霸陵。也就是说,霸陵随葬品即使丰富,也有汉景帝的母亲窦皇后在汉武帝时人葬霸陵的因素。
西汉皇室女性地位相当高。其时天下空前富足,在汉武帝已经成年的情况下,祖母逝世,也是不可能迁就汉文帝二十余年前的遗制实行薄葬的。以这一思路考虑汉文帝霸陵是否薄葬之谜,可能是有益的。
窦太后之女馆陶公主寡居,后来近幸董偃,金钱恣其所用,曾经命令财务管理部门董君所使用,一日金满百斤钱满百万,帛满于匹,再向我报告。而馆陶公主去世后,最终正是与董君会葬于霸陵。看来后来盗掘霸陵之所以多获珍宝,有可能是陵园中其他从葬者的随葬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