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被认为已灭绝但未灭绝的物种?
有哪些被认为已灭绝但未灭绝的物种?
-----
网友解答:
-----
曾经被认定为灭绝后来又发现还存在于世的拉撒路物种并不少,但每一类都各有不同。
有一些拉撒路物种,它们被认为在人类出现之前就早已灭绝,比如大名鼎鼎的腔棘鱼,人们一直认为,这种鱼所在的总鳍类早在4亿年前就出现了,而且正是因为它们向陆地上的尝试,才进而演化出了陆生四足动物。但根据化石证据表明,最晚在6600万年前,总鳍类就应该灭绝了。
但1938年,在南非东伦敦博物馆工作的娜汀梅·拉蒂迈无意间从鱼市上发现了一条怪鱼的尸体,查询资料未果后,向鱼类学家史密斯教授(Smith, James Leonard Brierley 1897~1968)求助,史密斯敏锐的察觉到,这种鱼和从化石上见过的总鳍类腔棘鱼很相似,但因为拉蒂迈发现的这一条已经残缺不缺不能确认,所以他高价悬赏,希望能再弄一条这种鱼研究一下。
终于在1952年,史密斯教授在科摩罗群岛又一次见到了渔民捕捞到的腔棘鱼,这种早已被认定灭绝的活化石才正式被确认重现。
还有一类拉撒路物种,则是因为人类的影响一度灭绝了,不过在一些偏远的地区苟延残喘,最终又被发现。比如著名的豪勋爵岛竹节虫。
这种大型竹节虫曾经广泛的分布在好勋爵岛,但是1918年的时候,一条人类货船意外搁浅在岛上,船上的老鼠由此成为入侵物种,仅仅两年功夫,豪勋爵岛竹节虫就快速灭绝。
在豪勋爵岛附近,有一座世界上最高的独立海蚀柱,叫做波尔斯金字塔。60年代的时候,一些登山爱好者在攀登波尔斯金字塔的时候,意外的发现了一只豪勋爵岛竹节虫的尸体,似乎预示着这个物种还在坚强的生存着。但因为一直没发现活体,所以科学界一直不太把握。直到2001年,一些昆虫学家才最终在波尔斯金字塔的树丛下发现了这个物种最后的族群,在这个孤立的、几乎没有雨水和植被的海中孤岛的,几十只豪勋爵岛竹节虫倔强的生活着。
也就是说,这些拉撒路物种之所以可以“灭而复生”,大多是因为他们本身的生活环境远离人类社会干扰,所以在主要种群灭绝之后,还可以在一些偏僻的角落里苟延残喘,最终有幸被发现并得到保护。
-----
网友解答:
-----
自然界中有不少珍稀濒危的动物由于极度稀少并一度消失不见,曾被人类定义为已经灭绝的物种。而这一类生物被称之为“拉撒路物种”,取其复活之意。
一、霍加狓
比如仅分布在非洲扎伊尔东部热带雨林中的霍加狓,它出没无常,1900年才被人发现。然而在著名的地理志怪书《山海经》中曾经描述过这样一种神奇的动物:鹿署——杻阳之山,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谣,其名曰鹿蜀,佩之宜子孙。
现在经过《山海经》读者的分析,认为鹿蜀这种生物就是非洲的霍加狓。由于其数量太少,不喜欢合群活动,仅早晚出来觅食,一度被认为灭绝。而事实上,他们还在呢。
二、泰卡鸡(又称南秧鸡)
1898年的时候,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后一只泰卡鸡被猎狗咬死,生物学家断定泰卡鸡已经绝迹。只有新西兰的奥戈太博物馆、英国的不列颠博物馆、德国的德累斯顿博物馆各保存着一只泰卡鸡标本。
然而在泰卡鸡宣布灭绝的五十多年后,新西兰的奥贝尔博士发现了一窝正在孵蛋的泰卡鸡。消息一出轰动世界,这个珍贵的鸟禽再次回到动物学家的视野中。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后来经过人们的多方寻找,除了那一窝刚出壳的小泰卡鸡外,再也没能发现其他泰卡鸡。连这窝小鸡的父亲也不见踪影,万般无奈之下,生物学家只能宣布泰卡鸡属于野生灭绝状态。泰卡鸡后来人工圈养,受到严格的保护。现在在新西兰的自然保护区中尚存活200多只。
作者:“小方说历史”团队作者
-----
网友解答:
-----
在地球上任何一个物种都是独一无二的,它们一旦灭绝基本上就不会再在地球上出现了。当然,物种的灭绝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在残酷的大自然中生存就要经历优胜劣汰,一旦物种本身不适应环境的变化,就会出现灭绝,比如恐龙灭绝就属于自然灭绝。
但是,在如今地球上,大多数物种的灭绝或多或少都与人类的活动有关,这就不是自然灭绝了,人为的导致一些物种灭绝比自然灭绝对自然生态的负面影响更大,举个例子,在人们的疯狂捕杀下,华南虎从野外彻底的消失了,后果就是山林生态系统的平衡被打破,如今的野猪在曾经华南虎的主要分布地已经出现了不可控的现象。
不过,近些年,我们经常能够听到或者看到一些“灭绝物种再次出现”的报道,这些物种显然就是“被认为已灭绝但实际上未灭绝的物种”,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们先来看四种被认为已灭绝但未灭绝的物种。
被认为是已灭绝但未灭绝的物种?
第一种:腔棘鱼
腔棘鱼是肉鳍鱼纲腔棘鱼目下所有鱼类的统称,从目前的化石研究来看,最早的腔棘鱼出现在距今约3.77亿年前,也就是说腔棘鱼比恐龙出现的时间都要早,它们的体型比较大,生活在深海之中。
早在20世纪以前,科学家们都认为腔棘鱼已经灭绝了,而且最后的腔棘鱼灭绝的时间大约在6500万年前, 与恐龙是同时期灭绝的。但是,到了1938年,“奇迹”出现了,在南非东伦敦的海面上,一艘渔船满载而归,当渔船将捕捞到鱼卸到码头时,在东伦敦博物馆工作的拉迪玛女士恰好从这经过。
在鱼堆中,一条长2米左右的“怪鱼”吸引了她的目光,因为这条鱼的四个胸鳍太像四条腿了。于是,拉迪玛取出笔记本将这条鱼画了下来,并带到图书馆中查找与该鱼相关的资料,结果一无所获。
之后拉迪玛将鱼的草图寄给了南非著名的鱼类学家史密斯,当史密斯看到图之后大吃一惊,因为这张图中的鱼正是已经灭绝了至少6500万年的腔棘鱼。史密斯随即给拉迪玛发了电报,让她无论如何也要将这条鱼保存好,结果当拉迪玛赶到码头后发现,腔棘鱼已经被吃的只剩头骨、刺以及一些鱼鳞了。
不过,好在一些渔民表示曾经也捕到过这种鱼,终于在二战结束后,史密斯在渔民的帮助下见到了活体的腔棘鱼,通过研究,科学家们将这种鱼放在了腔棘鱼目矛尾鱼科下,并命名为“
西印度洋矛尾鱼
”,至此,灭绝了超过6500万年的物种再次以活体的形象展示在了世人面前。
第二种:百慕大海燕
百慕大海燕是生活在百慕大群岛上的一种鸟类,它是鹱(hu)形目鹱科(该科下的鸟类均为海鸟)圆尾鹱属下的鸟类。作为百慕大群岛上的一种鸟,在 16世纪以前,它们是没有受人打扰的,甚至没有人知道它们存在。
直到16世纪,西班牙人航海到此后才发现了它们,不过起初,这些鸟着实吓了西班牙人一大跳,因为当西班牙人晚上把船只靠在岸边后,听到了一些诡异的叫声。
听到叫声后,人们纷纷以为是岛上的恶魔在咆哮,吓得水手们赶紧逃到了船上,后来经过调查,人们才发现这种诡异的叫声就是百慕大海燕发出来的,因为它们属于夜行性的鸟类,再加上叫声确实有些奇怪,所以被误认成了恶魔。
既然身份被揭开,人们也就不害怕它了,反而在白天会有人在岛上搜寻正在休息的百慕大海燕,而且经过简单的烧烤后,人们更是对它的口味赞不绝口,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越来越多的人到达百慕大群岛后上岸捕杀百慕大海燕,在加上人们携带的一些老鼠、猫等动物在岛上繁殖对百慕大海燕的威胁,到了1620年,百慕大海燕就被宣布灭绝了。
直到20世纪初,科学家们在百慕大群岛进行科考时,才再次发现了消失了接近300年的百慕大海燕,随后科学家们在岛上对其进行了自然保育,在几十年的努力下,百慕大海燕从被发现时的36只,变为了如今的250只左右。
第三种:草原西
貒
在南美洲,野猪是没有自然分布的,但是有一类长相酷似野猪的动物恰好填补了这个空缺,它们就是西貒(tuan)科,早在20世纪以前,现存的西貒科下一直被认为只有2属2个物种,它们广泛的分布于中南美洲的热带雨林中,像野猪一样过着群居、昼伏夜出且杂食的生活。
我们上面之所以说现存,是因为科学家们在南美洲早已经发现了一种西貒科动物的化石,但是一直以来都没有发现活体,所以科学家们都认为西貒科下只有两个现存的物种。直到1975年,科学家们在南美洲大查科(位于巴拉圭、玻利维亚以及阿根廷北部的冲积平原)上发现了一个新的西貒科物种,通过基因分析,科学家们发现这个物种与之前发现的化石是同一种动物。
至此,一直被认为灭绝的草原西貒再次活蹦乱跳地出现在了人们的面前。
第四种:越南鼷鹿
越南鼷鹿是现存最小的有蹄类动物,它们成年后的体型跟兔子差不多,它们背部后侧有银色的毛发,长着尖牙,长相像一只小鹿一样,非常的奇特。早在1910年,英国动物学家奥德菲尔德·托马斯在越南的雨林中考察时发现并命名了该物种,由于其仅在越南被发现,而且后背明显的银色,所以学名为越南鼷鹿,又称银色鼷鹿。
从越南鼷鹿被命名开始,它们就比较的少见,到了20世纪90年代,人们几乎已经看不到它们了,而且越南的一些动物学家也多次前往寻找无果,最终确定其灭绝。不过,在2019年,也就是时隔接近30年后,动物学家们在整理放置在越南雨林中的摄像头拍摄的影像资料时,意外发现了越南鼷鹿的身影。
为何灭绝的动物可以“死而复生”?
除了以上四种动物外,还有许多动物是在灭绝后又被发现的,比如老挝岩鼠、南猊、伪虎鲸等等,那么为何这些灭绝的动物可以再次出现呢?这还要从物种灭绝的确认开始说起。
灭绝是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对物种当下状态的一个分类单元,当一个物种的最后一个个体死亡后,该物种就符合“灭绝”的定义(是指在人工饲养和野外均没有存活个体,如果人工下有,那就是野外灭绝,比如华南虎),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我们很难确认死掉的个体是不是该物种最后一个个体。因此,IUCN对此又做了解释,那就是在该物种的分布区内,进行多次考察无果后,也可以宣布物种灭绝。
也就是说物种的灭绝不是随便定义的,而是经过了长时间的、间断性的、针对性的调查后才宣布的结果,既然这样,为何会出现“死而复生”的情况呢?有两个主要的原因:
第一:灭绝时间问题
。有许多物种是在灭绝了很久之后才再次被发现的,比如上面提到的矛尾鱼,它已经被认为灭绝了超过6500万年了,作为灭绝时间超长的一个物种,科学家们自然不会再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再去调查了,而能够与它接触到的渔民对鱼的分类是没有概念的,换句话说即使它们打了一网的矛尾鱼,他们也不觉得有什么大不了的。
所以,灭绝时间太长的物种缺少相关的调查研究,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被认识该物种的人发现,就有了“灭绝物种再次出现”。
第二:数量太稀少
。当一个物种数量降低到一定的水平后,想要在不定时的调查中再发现它们就很困难了,尤其是一些比较机警的动物,比如上面说到的鼷鹿,它们数量又少,热带雨林的面积又大,再加上它们生性小心警惕,所以在人工摸排时,就极难发现它们,如果不是红外相机拍摄到,相信越南鼷鹿如今还是“灭绝”物种。
所以,如今的检测动物手段提高,也为因为数量稀少而被宣布灭绝的物种重现提供了条件。
第三:如今的变化
。如今的人们的动物和环境保护意识在逐渐地提高,再加上国家大力的封山育林、禁渔等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让一些原本稀少的动物有了足够的生存和繁衍机会,这样在没有人的打扰下,原本岌岌可危的一些物种,逐渐的提升着数量,从“灭绝”到“重生”。
写在最后
已灭绝的物种都是经历了多次科学的调查才宣布的,其中大多数的物种是再也回不来了,当然,以前被宣布灭绝的物种因为主要靠人工摸排,如果物种的数量很少,栖息范围又比较大,生性有机警,这样就会出现多次摸排都发现不了的情况,这样的物种在如今封山育林、生态恢复的当下,是可以再次出现的,所以,希望“灭绝”的物种越来越多的出现,尽管这不太现实。
-----
网友解答:
-----
其他回答说了很多原以为灭绝后来又在人际较少的生境被发现的物种,而其实我国也有一种原来以为已经灭绝,最终在山区发现仅存的7只野生个体,通过人类的努力,现在个体数量已经超过四位数,从而从灭绝的边缘挣脱的动物——朱鹮。
(↑朱鹮)
朱鹮是鹳形目鹮科的鸟类,长久以来,它分布在亚洲东部的我国、日本、朝鲜半岛和俄罗斯远东地区,它分布在温带山地和丘陵的林地,喜欢临近水塘、河流、沼泽、湖泊花叶水田等湿地生境,以鱼蛙虾蟹等水生动物为主食,也捕捉昆虫和其他小型动物。由于它所分布的东亚地区人口密度极大,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非常大,导致其栖息地不断丧失,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各国的朱鹮数量持续下降,陆续消失。80年代左右,俄罗斯和朝鲜半岛的朱鹮已经绝迹,只有日本还有6只野生个体,为了以防万一,日本将这6只仅存的个体捕获,试图人工繁殖,然而以失败告终,朱鹮们相继死亡。
(↑朱鹮)
在中国,朱鹮在许多地方也多年未出现,科学家一直在四处寻找,经过三年多的不懈努力,踏遍祖国大江南北,1981年,在秦岭南麓的洋县,科学家发现了7只朱鹮,这宝贵的7只朱鹮,成为了整个朱鹮种群最后的希望。洋县先后设立了保护观察站、陕西朱鹮救护饲养中心,并开展一系列保护和人工繁殖研究工作,同时,周边地区的生境恢复工作也陆续开展。经过不懈努力,2014年,我国朱鹮数量增加到了2000多只,野外种群达1500多只。日本、韩国通过我国赠予的5只和2只朱鹮也繁殖出了300多和100多只。目前,朱鹮,朱鹮的数量持续上升,但是,由于这些朱鹮都是源于最初的那7只朱鹮,基因多样性不够高,整个种群在遗传上面临的风险依旧很高,中日韩三国也已着手开展互换个体或受精卵的工作,以此在各种群中导入遗传关系较远基因,最大限度控制遗传风险。
(↑朱鹮)
-----
网友解答:
-----
被认为已灭绝但未被灭绝的物种其实有许多。今天我就给大家讲讲有哪些?
侏儒眼镜猴
上个世纪20年代之后就没见过,2008年在印度尼西亚被发现。为了找到它,很多人投入了时间和心血。
侏儒眼镜猴是世界上最小而且最珍稀的灵长类动物,体型只有老鼠般大小,体长约为11厘米,体重只有50克左右,放在手掌里几乎不大感觉得到它们的分量。昼伏夜出,依靠昆虫维生,全身茸毛,头部能够转动180度,巨眼大耳,跟灵长目不同的是有爪,无指甲。除了微小的体型外,它们那大大的眼睛也特别引人注目,眼睛的直径为1.6厘米,长在微小的身体上显得特别巨大,就像戴了一副大眼镜似的。侏儒眼镜猴全身长满了茸毛,可让在潮湿阴冷的密林中保持正常的体温。
矮狐猴
最后一只矮狐猴在1875年死去,之后人们再也没有见过它们的行踪,所以把它们也归入灭绝动物行列。可是到了1966年,这种栖居树上的矮小有袋类动物重新露面了,他们出现在马达加斯加岛的马那那拉。
朱鹮(
Nipponia nippon
)
现存1600只,IUCN濒危级。上世纪70年代一度被认为灭绝,1982年在中国陕西发现7只,进行本地保护并迁往动物园繁殖。
白冀冠雉
这种南美冠雉食花为生,据说它们在一个世纪前就灭绝了。但是1977年9月有人见到了它们的踪影。一位美国鸟类学家和他的秘鲁同事在秘鲁偏僻的西北部见到4只这种山鸡大小的白翼冠雉。
\n
鸮鹦鹉
现存100多只,IUCN极危级。1940年一度近于灭绝,以后零星再有发现,但不是死掉了就是只剩雄性。1977年新西兰野生动物署的野外考察,发现斯图尔特岛上残存100多只,因为在被入侵物种猫猎杀,不得不把它们转移到猫入侵没那么严重的岛上。
南秧鸡
现存约200只,IUCN濒危级。1898年被认为已经灭绝,1948年再度发现,通过圈养恢复数量。
山地矮袋熊
人们以为这种小小的有袋类动物已经灭绝了20000年,可是1966年坎内斯。肖特曼博士却在南澳大利亚霍顿山滑雪旅馆的厨房里抓到一只矮袋熊。1970年又发现了3只这类小动物。\n
\n
霍加皮(
Okapia johnstoni
)
1901年由英国探险家亨利·约翰顿发现,但因其生性孤僻,在被发现后的五十余年中关于霍加皮的研究寥寥若无,甚至曾一度被认为已经灭绝,直到1959年8月才被确认为现存物种。
当然,还有一些,我没有写出来,暂时就写这些。我想说的是,这些动物如此的可爱,不想它们真的会灭绝,从这个地球上消失。既然它们又出现了,我们就要更爱护它们才是!
-----
网友解答:
-----
来个大天朝的:中华凤头燕鸥。
中华凤头燕鸥是一种比较大的燕鸥,有一个不是太长的凤头,看上去比较朋克。它们长得有点像他们的亲戚大凤头燕鸥,只是身体颜色更淡,嘴尖是黑色的,因此过去一直被叫做黑嘴端凤头燕鸥,因为它们最主要的分布区,繁殖区都在中国,后来中文名改为了中华凤头燕鸥。中华凤头燕鸥发现于1861年,自从发现后,记录就很少,最后一次是人们于20世纪30年代,在青岛看到它们。这几只被发现的中华凤头燕鸥都被捕猎做成了标本。捕猎标本的人可能没有想到,这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再也没有见到过这种鸟。
中华凤头燕鸥一直消失了五六十年,在这段漫长的日子里,人们也曾经试图寻找过它们,不过都无功而返,人们一度认为它们灭绝了,但是又没有足够过硬的证据——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有过一些不是很确认的记录。而且这种海鸟,寻找起来是很困难的。因此在国家动物保护名录里,也还是给它们留了一个位子——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时间来到了2000年。那一年,台湾摄影师梁皆德先生在马祖拍摄大凤头燕鸥的时候,发现了里面有几只不一样的家伙,经过研究者的仔细辨认,确认为是消失了许久的中华凤头燕鸥。之后,人们又在浙江的韭山列岛发现了中华凤头燕鸥的繁殖。这几年在山东、河北以及韩国等地也都有发现。不过至今中华凤头燕鸥也只有100只左右,完全没有逃离灭绝的风险。
-----
网友解答:
-----
被认为灭绝但是没有灭绝的物种可以说多不胜数,我们简单的来介绍几个物种,一度被认为很早灭绝的枯鲁杜鹃(Rhododendron adenosum)重现地球,生物学家们坚信腔棘鱼已经灭绝了至少6500万年,又被发现,被认为灭绝了100多年的巨龟重现,13.6万年前灭绝的陆地鸟类重现地球等等,这几种生物是最为典型的生物重现物种,下面我们具体来看看。
被认为灭绝又出现了,主要是根据科学家们已经发现它们的活体生物出现,所以被认为已经灭绝了但是并没有灭绝,当然对于大多数生物来说,可能是在某种情况之下,出现了人类意想不到的模式,所以这些生物才再次被发现并没有灭绝,下面我们来看看这几种生物的详情。
枯鲁杜鹃(Rhododendron adenosum)重现地球
在2020年的时候,枯鲁杜鹃(Rhododendron adenosum)重现地球引发了科学界的关注,如今在全球范围也仅此一株。该植物如今算是我国特有的物种,而枯鲁杜鹃(Rhododendron adenosum)是消失了近90年的时间才被发现的,是在2020年的时候,在四川山地区域找到了,这种植物是科学家们认为早已灭绝的物种,以前我们一度只在化石之中看到它,而如今我们却找到了它的活体。
所以这种植物重现,回到了我们身边,说明了它没有灭绝,这逆转了它的局面,不过由于仅此一株所以非常的稀缺,如果不进行保护的话,未来还是可能出现灭绝的情况。
而对于为何这种被人们认定为已经灭绝的物种又出现了,至今都没有一个确定性的答案,也就是科学家们没有明确的说到底是为何,难道是这近90年的时间,没有人发现?是不是这样暂时也不明确,如果后续有报道我们再来看看。
灭绝至少6500万年生物再现
西印度洋矛尾鱼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生物,该生物非常的奇特,本身来说是一种生存力非常强的物种,因为它拥有类似陆生动物四肢的胸鳍和腹鳍,与两栖动物的祖先扇鳍鱼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数百年来,人类也只能在化石之中找到它的“足迹”,生物学家们坚信腔棘鱼已经灭绝了至少6500万年。但是在1938年的时候,科学家们首次在印度洋发现了它的存在。
并且最终确定了该物种是西印度洋矛尾鱼(Latimeria chalumnae),该物种已经在印度洋游动了千万年的时光,所以逆转了人类对该物种灭绝的定义,西印度洋矛尾鱼(Latimeria chalumnae)一般生活在200-400米深的海水中。肉食性生物,以冲刺方式捕食,专吃乌贼和鱼类。根据其内耳石年轮估计,矛尾鱼寿命为80-100岁。所以在现代社会能够再次找到它,也是不容易的事情,而至于为何还有的原因也是同样如此,未知的。
被认为灭绝了100多年的巨龟重现
这个生物是我们经常来举例的物种,该物种名叫“费尔南迪纳巨龟”。在2019年的时候,科学考察队在位于厄瓜多尔的费尔南迪纳岛发现了一只曾被认为已经灭绝的雌性费尔南迪纳岛加拉帕戈斯象龟。该生物已经110多年未见过,所以被认为是灭绝物种也是很正常,并且科学家们在这些年之中也是不断地进行搜寻,很遗憾的是最终没有发现。
而2019年的时候,再次发现了它,也逆转了不少人认为它灭绝的情况。不过也只有一只该物种,所以还是属于稀缺的。由于这些物种和野生动物的特征进一步证实了达尔文的进化论,所以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至于该岛屿还有没有更多的相同物种,暂时科学家们也没有新的发现,同时这种生物也不知道为何还有,因为它生活的区域非常极端,是火山岛周围,所以灭绝的可能性确实很大,但是如今发现了科学家们也在采用人工方式进行蔓延。
13.6万年前灭绝的陆地鸟类重现
这种生物是被认为灭绝最久的一种生物,该生物名叫“白喉秧鸡(Dryolimnas cuvieri)”。但是该生物重现地球的原因科学家还是说了,跟其他物种有点不一样,毕竟认为在13.6万年前就灭绝了。
是由于迭代进化的原因,就有了来自同一祖先同一物种的发展,但却是在不同时代。《林耐学会动物学杂志》(Zoolog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指出,这种现象非常罕见。所以这种生物的出现原因找到了。
不过白喉秧鸡所生活的区域非常独特,是位于塞舌尔的阿尔达布拉(Aldabra)环礁上,由于海平面的上升可能会出现灭绝的情况,因为它们是无法飞行的一种鸟,所以这是比较令人担心的,当阿尔达布拉环礁再次被水淹没的时候,白喉秧鸡则将再次灭绝,这就是我给大家说的几种比较热议的物种。
综合情况来说,这些被认为灭绝的物种大多数都是无法解释,但是从科学的角度来讲,可能是因为这些物种根本没有灭绝,只是人类没有发现,所以才被认为灭绝了的。本身来说,人类的探索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我们并没有将地球上的任何一个地区探索完,所以很久没有发现被认为灭绝很正常的,这就是大概情况。
-----
网友解答:
-----
有一种鱼,是所有脊椎动物的祖先,它名字叫腔棘鱼,3.5亿年左右盛行,上岸进化成爬行动物,科学界认它已灭绝了。
近十年,在墨西哥深海下500米处发现它们的踪影,其实它们仍然活着。
-----
网友解答:
-----
探讨一下。
物种有很多。有生命的、非生命的。有物质的、有精神的。非生命的物种矿物(石油、煤炭、稀有金属等)、风、雨、雷、电、地震、空气、水、温度、磁力、臭氧层等,这些虽然没有灭绝,但是,有的在减少,有的位置在转变,有的在恶化。也就是“基因”在躁动。这对人类的永久生活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生命的物种有精神的,有物质的。动植物的物种灭绝的、或处在灭绝边缘的有很多。它们灭绝的因素有很多,除了极少一部分是因为自身退化、基因衰退、气候变化的自然因素外,很多是人为的因素造成的。空气污染、水污染、声音污染、光污染、生化武器的出现,农药、化肥、除草剂、催生剂、添加剂的大幅使用,原始森林的减少、江河湖海面积的改变,都让原生态“变形”了。很多基因被“摧毁”(或正在被摧毁),一些西方国家为了财富的侵占、掠夺、占有,大量使用催化剂、滥用“转基因”技术。这些因素能使生物迅速灭绝,那么对人类的伤害已经正在进行时。这些伤害比冷热兵器更具杀伤力。
人类在追求展的同时,随着生物种类急速灭绝外,有多少“伪劣”物品渗透到人们的生活环境中?深度、广度是多少?人类的生活所需的一切标准必须控制在绝对安全的范围内是人类的共同心愿。“似是而非”的“模糊区域”只有明朗化,人们才有真正的“安全地带”。
特别是人类千万年来形成的文明的基因正在被“披着宗教外衣”的“毒药”所“毒化”,从而让很多人在文明的道路上走向“迷失”,真假不分,好恶不辩。甚至明知是“火坑”也要“往里跳”。美国现政府里的特朗普、彭佩奥之流就是其中经典的“绝品”。大有“生命不止,兴风作浪狂发”的势头。尤其让人不能容忍的是竟然有着“充满”“生机”的“市场”!这是“多大的悲哀”!“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邪怪”现象是未来人类文明发展的最大障碍!不彻底清除,世界人类将还会在很长时间内煎熬!
谨参与!
-----
网友解答:
-----
百慕大海燕不幸成为美国人的食物一度让人感觉已经灭绝了,一直处于濒危物种现在找到的全部数量不足三百只。
-----
网友解答:
-----
好像白犀牛是吧
------------------
推荐阅读: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