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了《琵琶行》之后,为什么我觉得琵琶女一点都不凄惨?
在学习了《琵琶行》之后,为什么我觉得琵琶女一点都不凄惨?
-----
网友解答:
-----
当然不凄惨了。年轻时风光无限,玩够了,人老珠黄了,还能找个有钱的接盘侠。而且接盘侠也没有虐待她,无非陪她时间短一点。但是接盘侠也不是跑出去花天酒地,而是出去工作赚钱。琵琶女这一辈子已经赚大发了。
真正凄惨的是她那个老公。当了接盘侠,还要被她说重利轻别离。
-----
网友解答:
-----
岂止是不凄惨,简直是大多数女性梦寐以求的人生好吗!
琵琶女幼年“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是说她非常聪明有才华,在弹琵琶这行,是数一数二的。“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前半句还是赞美她琵琶技艺精湛,各路专家都对她心服口服,后半句语句一转,她不仅有才,还非常漂亮,每每化好妆,都被其他女子羡慕嫉妒。
所以琵琶女是什么样的女人?这就是读书时候每次考试第一名的学霸,还是校花啊,恐怕只有言情小说里才会存在的女子吧!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又有才华,又漂亮的女孩子,当然也吸引了很多男人喜欢,争着为她一掷千金,这不就是言情小说里YY的女主吗,所有男的都爱我!
而更重要的是,琵琶女年轻的时候风光完了还不算。一般在古代,这样的女子虽然少时风光,但很少有好结局,毕竟古代的艺姬出身不算好。但琵琶女不一样,她并没有晚景凄凉,“暮去朝来颜色故”之后,还能“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虽然在古代地位也不高,但是有钱哪,比普通农民强多了。年轻时风光无限,老来还有安稳的晚年,这叫惨?
全诗中只有一句话提到琵琶女“惨”:商人重利轻别离。简单来说,就是老公忙着赚钱,经常没空陪我。你说这作不作?何况商人对她真不好吗?白居易遇到琵琶女的时候,她在干什么?在水上游船弹琴,不用做家务,不用干活,还有钱出来消遣,可谓是有钱有闲,还说自己惨,我们这些社畜算什么!
白居易之所以这首诗写得有点凄凉,其实是站在他自身的角度,一方面,琵琶女曾经的风光与今日对比,确实显得眼下略有凄凉;其次,琵琶女的过去和现在,让白居易联想到自己曾经的风光和如今被贬,所以同病相怜。但在普通老百姓眼里,被贬有咋了?江州司马也不错了!
-----
网友解答:
-----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琵琶行》如果放在今天,琵琶女绝对乐疯了。
琵琶女是唐代的歌女,虽然歌女不见得会卖身,但古代人往往认为歌女就是妓女,总之口碑是极差的。
虽然唐代礼法没有后来那么严格,但无论大家闺秀还是小家碧玉,肯定是不能随便抛头露面,更别说在大群陌生男人面前表演歌舞了。
所以,琵琶女在当年的地位很低下,等同于妓女一样。
琵琶女年老色衰以后,已经无法在演艺圈混了。
她回家的时候,发现弟弟从军、姐姐病死,家已经破了,只能考虑嫁人。
正常来说,稍微有些地位的男人,都不可能娶这样的女人。
而琵琶女运气又好,被一个卖茶叶的富商娶为妻子,生活应该很富裕。
然而琵琶女却嫌弃丈夫经常外出经商,不能陪伴自己,感到“空虚、寂寞、冷”,所以就向素不相识的白居易抱怨,还哭哭啼啼。
今天来看,琵琶女属于标准的绿茶婊,身在福中不知福。
作为一个歌伎,在唐代本来就属于社会最底层,比娼妓地位高不到哪里去。
其实直到民国,演艺圈的艺人地位才高一些。古代正经人家的孩子,绝对不可能做这行,都是一些底层活不下去的老百姓孩子,或者社会盲流做的。用郭德纲的话来说:说相声的没几个是好人。
而琵琶女年轻美貌的时候,估计是自视太高,竟然没有物色一个接盘侠,认为两条腿的男人很容易找。
没想到人家来玩的男人,充其量只是消费而已,谁愿意娶歌伎为妻。
最终,琵琶女到了年老色衰,混不下去的时候,才发现没有男人愿意娶她。
无奈之下,琵琶女想要回家去生活,结果弟弟参军去了、姐姐病死了,家已经不能存在了。
古代女人是无法独自生活的,一般都要有丈夫或者父亲。
琵琶女什么都没有,本来就是很可悲的下场。
恰好出现了一个男人愿意接盘,而且还是颇有财富的商人,可以说琵琶女是祖坟烧高香了。
大家注意,全文没有说琵琶女是妾,应该就是商人的正妻,这本身就极为了不起了。
其实,当年就算愿意娶琵琶女做妾的男人,也是极少甚至没有的。
谁愿意娶一个风尘女子呢?怕是被同行笑掉大牙。
更重要的是,这个男人还很上进,即便家里很有钱也不是混吃等死,而是整天忙于经商。
可以说,琵琶女应该对这个男人感激到五体投地才是。
而这个琵琶女竟然责怪丈夫忙于生意,冷落了她,这也是牛逼到极点了。
试问,难道 商人整天陪着你吃喝玩乐,不去工作,不去赚钱,搞到家里赤贫的地步才算好吗?
萨沙不是胡说,这个琵琶女颇有绿茶婊的风范。
一来,对于丈夫的种种恩情和照顾,她似乎毫不感恩,反而因为一些不成理由的问题反复责骂,埋怨。说难听的,就是一个只顾自己感觉,不管别人死活甚至家庭好坏的女人。谁娶了这种人,也是祖宗不积德。
二来,唐代虽开放,琵琶女作为一个已婚妇女,怎么能够深夜让一个陌生男人登船相会,还独自相处呢?
就算唐代,这也是严重有违道德。就是放在今天,试问如果丈夫做生意出门去了,老婆带一个陌生男人回家独处,也是大事。
说明,琵琶女的风尘气不改,作风不正派。
说来说去,无病呻吟而已,典型的饱暖思淫欲。
-----
网友解答:
-----
谢谢邀请!青春年少时的琵琶女生活是不凄惨的,当“暮去朝来颜色故”,沦落天涯,就凄惨了。
年轻的时候,生活在京城,多才多艺,貌美如花,“曲罢曾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这样的日子真好过,人间能享受的生活,可以说都享受到了,吃穿住没有一点忧愁,欢欢乐乐地度过每一天。然而人会变老的,虽有才艺,年纪大了,容貌不好看了,就“门前冷落车马稀”了,这就意味着,花天酒地的日子过去了,零落凄惨的日子到来了。为了寻找归宿,离开了京城,无奈嫁给了一个茶商,商人为了钱财买茶去了,一走月余不回。“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这种孤独的生活怎能说不凄惨呢?若茶商留下的钱花完了,还要重操旧业,弹唱度日,就是有积蓄,茶商肯定要本钱的。沦落天涯,夜深的孤独,和往日形成鲜明的对照,怎能不落泪呢?越想心里就越不好受,没有孩子,没有陪伴,这种孤独感伤,只有琵琶女自己知道。用现在的话说,琵琶女在当时,是京城优秀的艺术人才,若是现在,可以拿退休金生活,可是在那时候,没有这个制度,哪有退休金可拿,年龄一大,只得沦落天涯了,怎能说不感伤,不凄惨呢?
作者写这篇文章,就是对琵琶女沦落天涯的凄惨生活深表同情的,也正因为作者和琵琶女有着共同的命运,“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才有千古名作《琵琶行》!
-----
网友解答:
-----
有些凄惨从表面上是看不出来的,琵琶女年老色衰,色衰而爱驰,人到中年,昔日风光不再,既无爱,也无孩子,心灵苦闷无所寄托,前路漫漫没有希望,每天只剩煎熬,正如我们平时调侃所言,活着没信心,死了没决心,不死不活才最让人闹心。
按我们平常人的眼光,琵琶女现在虽然岁数大了,至少有自己的私人客船,还有一个当商人的丈夫,可是,这个丈夫为了生意一走就是数月,很少回来。
琵琶生活肯定不成问题,衣食是无忧了,而且不用像老百姓一样劳作,可是她的精神苦闷啊!
从小多才多艺,学成后名属教坊第一部,起码也相当于音乐学院最好的学生水平吧,年轻时多少王孙贵族曾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琥珀琼浆,众星捧月,享受着无限的赞美与仰慕。
谁曾想,韶华易逝,青春很快就不再,或者说长江后浪推前浪,她过气了。
一个见识过世间繁华、经历过大场面的女子,最后沦落到门前冷落鞍马稀的地步,这种天上地下的落差,才是最让人痛彻心扉的。
从热闹到冷清,从繁华到萧条,她的命运一下子从高峰跌落谷底,而且,在那个年代,一个这样的女子根本没有翻身的机会可言,等待她的只能是老大嫁作商人妇。
如果能寻得一个良人,有一个温暖的归宿,她也会心下略觉安慰,谁料想,商人重利轻离别,把她当作一件物品一样丢在船上,自己就走了。
月复一月,孤苦伶仃,孤独寂寞,纵有千种风情,万般情绪,也无处安放,抱起琵琶,弹起熟悉的曲调,都会勾起她对曾经的回忆,更让她感伤不已。
琵琶女日子过得算不上凄惨,但她的命运从此黯淡无光,再也没有希望可言,无人爱,无人理解, 一个没有了盼头的女人,过着行尸走肉一样的生活,你说她可悲不可悲?
-----
网友解答:
-----
在学习了《琵琶行》之后,为什么我觉得琵琶女一点儿都不凄惨?回答这个问题: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可见《琵琶行》家喻户晓,老幼皆知,人人喜爱,我也乐意回答:
第一,心情凄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你不觉得琵琶女凄惨,可能是你没有把琵笆女的命运与作者的命运联系,一起感受。《琵琶行》塑造了一个被玩弄被损害的女艺人的典型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这个命运凄惨乐伎的深切同情。同时也抒发了作者自己在政治上不得志的愤懑情怀。作者与琵琶女,工作岗位不同,但结局命运一样。一个是艺高貌美,名嘈一时,到后来,人老珠黄,备受冷落,境况凄惨。一个是著名诗人政治家,由于敢于直言,敢说真话,而遭排斥,卧病浔阳 。不同的经历,相同的命运。同是天涯沦落人,心心相惜。
第二,情景凄惨。你不感觉琵琶女凄惨,可能是你还没有把《琵琶行》学好学透彻。诗歌开头就给我们构勒出一幅凄凉的场景:夜间的浔阳江头,萧瑟的秋天,江波泛着月光,枫叶荻花瑟瑟作响。。。诗人与友人,“举酒欲饮无管弦。”在这样秋风瑟瑟,荒凉寂寞的夜间江边,送别客人,想喝酒送别,却没有助兴的乐曲。就在这时,听到了远处传来琵琶声,于是他们寻声移船,邀请琵琶女出场演奏助兴,“犹抱琵琶半遮面。”琵笆女本来不想见面,但盛情难却,只好半推半就出场了。。。
第三,人物凄惨。“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似诉生平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琵琶女的演技,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那能几回闻。精彩绝伦,无人能比。更主要的是,琵琶女的身世。琵琶女,自幼才貌双全,人见人爱。“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琵琶女的美貌,琵琶女的技艺,甚称一流,无人能比。可美好时光,转瞬即逝,容颜衰老,备受冷落。。。悲惨的身世,凄凉的乐曲。使满座为之掩面而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作者流得眼泪最多。。。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听着琵琶女的身世,遭遇,想着自己的生平经历,不由得使人感慨万千,凄从心起,凉从身来。其实不仅仅是琵琶女凄惨,作者凄惨,就我们自己,想想过去,看看现在。正如宋代诗人辛弃疾的《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要说你学习了《琵琶行》,没有感觉到琵琶女的凄惨,那就证明你还年轻。谢谢!
-----
网友解答:
-----
我觉得琵琶女是幸运的,年轻时门前车水马龙,潇洒快乐半辈子,老了还嫁给一个有钱人作媳妇,这不挺好吗?
相比宫廷里那些妃子、宫女,她就是一个幸运儿,妃子得到皇帝宠爱,也有被冷落的时候,她们老了只能认命,嫁人的事想都不敢想。况且伴君如伴虎,那一天皇帝不高兴了,被打入冷宫也是常有的事。而那些宫女虽处豪华生活之地,但一辈子有几个能幸福呢,运气不好还有可能被殉葬呢……。
琵琶女本身地位低下,是社会环境造成的。如她自己所言,这一生该有的她都得到过,年轻时莺歌燕舞,但只限于年轻时才有。上了点年纪能“老大嫁作商人妇”,这已经很不错了。人老是自然规律,中老年的生活都和年轻时不一样,常人都知道这个道理,怨天尤人本来就是自讨苦吃。
图片来自网络
试问:那个人老了还有情趣谈情说爱呢,嫁了个商人就要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还“商人重利轻别离”呢,商人的职业就是飘泊江湖,不然怎么可能养家糊口,商人不重利整天陪着你“八十手”的女人,就不生活了吗?所以琵琶女言之凄苦,明显有些娇情。
“门前冷落鞍马稀”是由职业决定的,男人也很少一辈子寻花问柳的。
人之生老病死,每个人都一样,难道因为你琵琶女过去奢华过,就例外吗?
古时候普通人没到琵琶女这个年纪,也会淡定接受自己的生活一模式,尤其是旧中国绝大多数女子虽然生活的平凡,但她们都认命,本来没见过世面,也不会对生活有更多奢求,她们一生只在生儿育女、柴米油盐之中生活,很少怨天怨地。
白居易以琵琶女的“遭遇”,来感慨自己被贬官的不平,借琵琶女之口来舒发自己的伤感,《琵琶行》读来脍炙人口,千百年来受到好评,这是从文学角度肯定的,但琵琶女追求的那种生活方式,在今天都不是正能量量的。
以上纯属个人看法,望良师益友批评指正!
-----
网友解答:
-----
《琵琶行》中的琵琶女从来就不是一个凄惨的形象,她的一生在物质上有着极大的富足,只不过在精神上有点空虚而已。
琵琶女之所以受到了白居易关注和理解,是因为她的遭遇和白居易自身的经历在实质上是非常接近的,只不过是换了一种方式经历着同样的痛苦而已。
如果我们将白居易和琵琶女的身世做一个对比,就会发现两者有着惊人的相似。
人生前半场,风光无限
先来说说白居易前半生的经历。
白居易出身在一个不大的官宦家庭,生活上本来就不是特别惨,起码还有有些保障的。但可惜的是,安史之乱后,中唐、晚唐一直有着藩镇割据的现象,白居易早年也是经历过几场战火的,所以他知道社会百姓的生活有多么不容易,这也是他文学风格的成因之一。
白居易小时候就非常聪慧,读书很刻苦,所以有人说他“少白头”的原因就是因为读书太用功,但现在科学发达了,这种说法多半不太靠谱。
但不论怎么说,白居易年少成名是肯定的,并且还是“诗名”。
我相信很少有人没有听过“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句诗,其实这首名为《赋得古原草送别》的诗作是一首科举应试诗,“赋得”二字就表明是命题作品。
当时有一种制度叫做“行卷”,考生在考前或者考后将自己的作品给主考官看,先混个脸熟。白居易就曾经去拜访了诗坛前辈顾况,虽然不一定是“行卷”,但肯定和这样的行为很类似。
顾况看了他的名字,语重心长地讲:
米价方贵,居亦弗易。
他拿这位后辈的名字开了一个玩笑,说首都花销太大,没点本事的话,居住可不容易啊。
然后他看到了白居易的这首《赋得古原草送别》。
又说了八个字:
有才如此,居亦何难!
这个故事很多典籍上都收录了,比如唐朝张固的《幽闲鼓吹》、宋朝尤袤的《全唐诗话》等等。
从中可以看出,其在文坛上的发迹有点像当年李白遇到贺知章的事情,一句“谪仙人”让李白这位后辈在诗坛打响了名气。
这时候的白居易才年仅十六岁。
文坛上有前辈提携,当然也是自身确实有才华,在仕途上的白居易也走得颇为顺畅。
贞元十六年,也就是公元800年,中进士,这时的白居易二十八岁,可谓是少年得志,意气风发。
要知道,唐朝的“进士”含金量极高,也是诸多科举考试中最为重要的一种,考中进士的人要比考“明经”、“明算”等科目的考生受重视得多,这是国家储备政治人才的摇篮。
但是考中进士不代表着可以做官,这只是资格而已,就像上了大学也不一定能找到工作,一样的道理。
两年之后
,白居易完成了书判拔萃科考试,成为了一名有政务能力的人才,
第二
年就被授予了秘书省校书郎的官职。
三年之后
,白居易又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不再做校书郎的工作了,写了七十多篇策论,注重解决实际问题,于是被下放到基层锻炼,虽然官职不高,但这代表着官府对其的重视。
锻炼了一年之后,白居易回京入职,此后一段时间的经历可谓是平步青云!
元和二年
回京,担任翰林学士一职,主要也是学习京城政务的工作;
元和三年
担任左拾遗,虽然品秩不高,但属于“言官”体系,有很高的影响力;
元和四年
,和写作了《悯农》的李绅、元稹共同发动了新乐府运动,其实是为了让统治者倾听民间的呼声,表达的是白居易的政治主张;
元和五年
,白居易改京兆府户曹参军,但同时依然兼任着翰林学士,执掌诏书的草拟,参与国政的决策。
可惜的是,元和六年的时候,其母去世,他必须要回去守丧三年,暂时离开了京都。而当他再次返回官场之后,就到了他人生的转折点。
再来看看琵琶女的经历。
别看她曾经是一个艺伎,但要知道艺伎也是有业务能力考核的,才貌和艺术水平都需要考量。而在这个琵琶女的自述中可以知道,她是当时所有艺伎中的佼佼者。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从她自述的细节可以看出以下几点:
第一,她来自京城,是见过世面的女子;
第二,她的琵琶技艺很早就学成了,并且还是当时最好的学校取得了最好的名次;
第三,她的容貌在当时是被所有同行业者所嫉妒的;
第四,她当时的出场费极高,但依然不乏追随者;
第五,她并不缺钱,生活非常豪奢;
第六,她不是昙花一现,而是真的火了很长时间。
有着这样一位经历的女子,她的生活绝对不会凄惨,反而生活质量非常高,她自己也很享受这样的生活。
那么,这样来看的话,白居易和这位琵琶女的经历是不是有很大的相似性呢?
一位在文坛、仕途两方面平步青云,风光无限;另一位在娱乐圈里独占鳌头,红遍京都。
巧合的是,两人之后的经历也有着很大的相似性。
人生后半场,落寞无比
白居易在居丧返京之后的第二年遇到了一件事,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元和十年,也就是公元815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这一场刺杀让朝堂显得非常诡异,而白居易却在这个时候上表,敦促朝廷要严查凶手。
本来是一件正常流程,就是平民被杀也要立案侦查,何况是一朝宰相呢。但诡异的是,白居易被指责为“越职言事”。
也就是本来不该他管的事情,他发声就是违反了规则,于是遭到了弹劾。
朝廷这个时候也突然活跃了起来,有人攻击他有违儒家孝道,理由是他的母亲因为观花而坠井身亡,但白居易竟然写过有关“赏花”和“新井”的诗,这就是不孝。
在宰相遇刺身亡的时刻,朝臣开始纷纷攻击白居易的“管闲事”和“不当言行”,这就很明显了。
白居易为自己居丧之前的不畏权贵、敢于直言的行为买单,被之前的“受害者”集体排挤。
于是,年过四十的白居易被贬谪出京。
那么,琵琶女是一个什么情况呢?
毕竟艺伎这种职业是吃青春饭的,当时琵琶手艺再高超,当年老色衰的时候也要黯然离场。
琵琶女就是这样,周围帮衬自己的亲朋相继离开,她也逐渐变得无人问津。
有了“门前冷落鞍马稀”的现实,才有了“老大嫁作商人妇”的选择,这是琵琶女命运的转折点。
嫁予商人之后,琵琶女感受到了商人经常逐利的行为,使得自己独守空闺,心灵非常空虚,不禁怀想其自己年少时期的快意生活,触动了心事,于是才有了这一次和白居易的巧遇。
这次相见发生在白居易被贬之后的第二年,其心境的落寞还没有完全走出去,所以对于琵琶女的经历自然有着深刻的体会。
一个是在仕途上遭受排挤,心情愤懑;另一个是在情感上得不到满足,心情抑郁。
何其相似!
这也难怪,中国文人的传统就是喜欢用女子不幸的遭遇来影射自身的无奈,从屈原时期就开始了“香草美人”的传统。
他们极愿意将自己比作处于弱势的忠贞女子,在君主的冷落中表现得楚楚可怜,这是惯用的手法。
更何况,面前就有这样一位活生生的琵琶女,怎能不触景生情呢?
精神世界里,落差极大
白居易和琵琶女的生活其实都不悲惨,两个人在物质生活上都比较富足,没有衣食之忧。
白居易在《观刈麦》当中曾经说: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可见官府给的俸禄还是比较充足的,即使被贬谪到地方去,在物质条件上还是比较不错。
在《琵琶行》当中白居易也写了自己赏花喝酒等行为,可见并不穷困。
而琵琶女在之前就有着非常丰厚的积蓄,所嫁对象还是商人,自然在物质生活上就更不用担心了。
两人的共同点就是精神上由高到底的落差,并由此产生了“共鸣感”。
白居易的精神世界自不必说,仕途、诗坛这都是高雅的代表;而琵琶女虽然出身风月场所,但其所行之事同样属于精神上的工作。
无论是琵琶技艺还是与显贵宴饮,她所见过的世面要比她所嫁的商人还要大,从京城出来的人,自然会感觉“浔阳城”太过偏僻,毕竟白居易在这一年都没事找到弹奏音乐比较好的人,可以想见这里的精神生活贫匮到了什么程度。
所以说,琵琶女并不悲惨,只不过是精神上的落差导致了心灵的空虚而已。
白居易之所以能看重琵琶女,也不是对她的遭遇表示悲惨,而是两者出现了共鸣,毕竟《琵琶行》真正要表达的内容也不是琵琶女,而是“我从去年谪帝京”之后的内容,还是将自己理想的失意。
但从其所作所为来看,白居易最后也看淡了仕途,一心一意地去创作文学,去做能为当地百姓真正谋利的实事,还是可以接受的结果。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
网友解答:
-----
因为你不是女人,琵琶女的凄惨在于人老珠黄,没有遇到爱自己的男人,活在一个没有感情的世界里,没有依靠,只有抱着琵琶度过余生,你说她孤独吧,她还有琵琶,你说她不孤独吧,她也只有琵琶!
白居易为什么感动?因为自身混迹官场,不断被贬谪,仕途非常坎坷,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路,一路折腾,老了都还在折腾,没有亲人,没有朋友,没有家庭,曾经再辉煌又有何用呢?
你说白居易凄惨吗?他当过官,是个公务员,有工资拿,还能游山涉水,了解白居易的人一定会觉得他很凄惨,就好比白居易了解琵琶女一样,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女独守空船注定是凄惨的。
-----
网友解答:
-----
歌舞伎生活在娱乐圈里,年轻时享尽浮华,凄惨与她无关。因此大多数人不会同情她们。其实是不了解古代歌舞伎的辛酸,她们几岁时就开始学习如何取悦男人,十几岁开始混迹在男人堆里唱歌陪酒,成年后被官宦或浪荡子弟当成玩物,年老后还要遭受白眼。
宋朝歌狎伎很流行
宋朝是个娱乐业非常发达时代,娱乐场所名目繁多,活跃着唱词曲的歌伎、跳舞的舞伎、演戏的优伶,还有表演相扑、武术、蹴鞠、傀儡戏的男女艺人。
宋朝的歌伎和妓女是有区别的,像现在酒吧里的赶场演员一样,她们卖艺不卖身,主要以唱歌陪酒为生,但大多数逃不脱潜规则。
从小学习如何取悦男人
从事这一行业的女孩子大多出生在贫困家庭,也有战争中的俘虏,或败落的士族,她们大多是从几岁时就开始早教,琴棋书画,唱词、舞蹈,以及如何取悦男人,喝酒的技应该少不了。这些孩子很多是被家里人卖给专门调教小女孩的妇女,认作干娘,干娘用皮鞭把她们变成会唱会跳的尤物。
十字岁时,女孩技艺初学成,最幸运的是被官宦人家选中。宋朝时,官员、富商豢养艺伎非常流行,有钱人家,多的女乐歌伎数十人,少的也有五六个人。一些歌伎被官员看中,收为侍妾,白居易的好几个小妾,都是歌伎出身。
艺人还可以系名官籍,就是在官府挂了名号,受官府保护。平时在娱乐场所表演,一旦官府有筵宴,或有节庆、喜庆娱乐活动,就得去府中表演陪酒,可见当时歌伎的社会地位非常低下。
大多数歌伎是在“瓦子勾栏”工作,相当于现在的歌厅酒吧,经常光顾的既有达官贵人,又有浮浪子弟,勾栏内“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
歌舞伎收入不低
很多歌伎为了给自己下辈子找着落,突破了卖艺不卖身的底线,很多人在出卖伎艺之外,兼出卖色相,如北宋末年汴京瓦子中最有名的角伎李师师,不但让词人周邦彦着迷,经常留宿香闺,而且把风流的宋徽宗迷得五迷三道,让内侍给他打了一条地道,直通李师师卧房。
《宋稗类钞》记载,宋孝宗时有个姓屈的歌伎,自幼父母双亡,被舅舅送进南京最大的娱乐场,学习音乐和舞蹈,十年后能自己谱写新曲,她编的《柘枝舞》非常吸睛,一天能演七八场,勾栏老板每天给她二十多贯报酬。
二十贯相当于现在的多少钱?当时一石大米卖到两贯五百文。宋朝一石米重约九十斤。九十斤米现在的市场价是二百多元,那么一贯钱大约相当于现在的100元。当红歌伎每天能挣二十多贯,折合人民币2000多元,绝对算得上高收入。因此她们能过“今年欢笑复明年”,无忧无虑的快乐生活。
内心悲凉
虽然生活快乐,但毕竟是青春饭,特别是在儒教思想影响下,歌舞艺人是下三流,地位非常低下,浮浪子弟高兴时为她们花钱,不高兴了,一脚踢开。如果歌伎幸运的被哪个官员或公子看中娶回家中,也只能当侍妾,其实还是玩物。宋江当年娶阎婆惜,把他当外室,就是小三,泄欲工具而已,难怪阎婆惜要出轨小鲜肉。
“老大嫁作商人妇”应该是个不错的选择,宋朝时重农轻商,商人地位低下,不会歧视做歌伎的女人。商人经济实力雄厚,下半辈子虽然过得平淡,应该衣食无忧。
但琵琶女却感到自己命运悲惨,是因为她“夜深忽梦少年事”,她想起了儿时的苦痛,想起了拥有过的繁华,想起了挥霍过的青春,当年夜夜欢歌浮华,如今是独守空房的寂寞,心理落差太大了,于是“梦啼妆泪红阑干”,与真正劳苦百姓相比,她生活不悲惨,顶多是悲凉。
其实心理上的折磨,要比经济上的折磨更痛苦,更让人崩溃。但她的一生,虽然半世辛酸,半世浮华,毕竟年老色衰后还有一个心疼他、为他打拚的老公,因此凄惨二字离她太远。
-----
网友解答:
-----
白居易笔下的琵琶女并不算作凄惨,只是当时作者心情低落,见什么都是灰暗失色的。一曲琵琶乐,听的触景伤情,还是说有点怜香惜玉,杞人忧天。巧借琵琶女来抒发自己内心的苦闷,罢职后的不甘,心有块磊,以听曲赋文消遣时日,消磨愁绪,因为他毕竟身为官吏,身在高位,体恤民情那是自然而然的事。因而咏叹一曲《琵琶行》,书她人,也在歌自己,人生的际遇何等相同。白居易不可怜不凄残,所以琵琶女也并不可怜。时势造英雄,只是时位之变换,犹未见易人的本心。
人在伤心时,看山不是山,见人不象人,借酒消愁,沐浴萧瑟的江风,听忧郁的琵琶声愁上加愁。
琵琶声虽愁,也不完全代表琵琶女整个人生命运的凄残,人家先前还是罕见的大美人,轰动京城的歌妓才女,多少王孙公子倾慕的翩翩蝴蝶,风光半世,只是既时有点冷清罢了,因为嫁人夫了嘛,况且世上也没有永开不败的鲜花。她只是有点孤独,郁闷,或者她的琵琶声只是一种对商人夫君思念的幽怨,有爱才会有怨。
试想一个曾经大红大紫,如今朱颜稍减美人迟暮的琵琶女,还好有琵琶歌舞为伴,衣食丰足略有些寂寞。想想她的商人夫君和她一样,仍然也会华年易逝两鬃霜染,仍然还要四海为家,追名逐利,没有办法,他己经上了商海的这座巨轮,不知何时才能停泊靠岸,归家憩栖。况且冮湖上风风雨雨,飘流辗转,舟车劳顿,也会令人心力憔悴。琵琶女和他相比起来,是不是还会悠闲多了。
她因为孤独而产生的凄凄残残的哀叹,多愁善感,要我们现代人一句话描述,就是闲的,闲的发愁,闲的想不开,自寻烦恼,无病呻吟。
美丽的容颜如花一样渐渐凋逝,是大自然的客观规律,人缘美好的心情似乎也在变的淡薄,若还想着青春时期的花容月貌,粉丝成群,前簇后拥明星式的生活,当然就大错特错了。应该正视自然规律,顺应时势,和自己内心和解。
并且年岁大了,清静一点,清欢一点有益身心健康。人生到她这个年纪,应该己经明白自己想要什么,该过什么样的生活,为自己寻一个好的归宿,声色浮华只是镜花水月,只是内心的虚荣造作,到后来会剩下什么,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
假如那个商人真正爰她收留她,象她这种烟花之地,青楼女子,古时她们的身份并不高贵。她若爱那个商人,也应该规规矩矩、安安心心的做那个商人的娘子,等待商人远航归来,另外一点,既使商人有三妻四妾,旧时也是容许的。(我这样理解,因为《琵琶行》里面只交待商人重利轻离别,并没表示商人不爰她),如果还有爱,就能忍受这点寂寞,都半老徐娘了,难道还要想着成天的出入风月场所,难道歌妓还没做够,在当时社会那个事业很高尚吗,做为一个女人,艺人,适时回归家庭,也不是坏的选择。你看她,不愁钱,也不愁吃穿用度,兴许还有贮存的大量银子,所以称不上凄残的生活。
更有说辞,琵琶女既为商人之妇,仍然还要拋头露面,官吏使者一呼既出,为她们卖唱,出卖色相(这在古代,是犯忌讳的,皇后上朝还要垂帘呢),商人能同意她这样打发寂寥己经不错了,除非商人真抛弃她了。还好她还有声乐琵琶为伴,自娱自乐,应该好好的享受下半生的生活。
相反,假如商人不收留她,不纳她为妻,残花败柳,孤家寡人,岁去年暮,那才叫个凄惨。假如要同情,该去同情那个白发苍苍开船的梢公。
开怀畅吟,胡言乱语,读者多多包涵。
------------------
推荐阅读:
每个人最终都要面对死亡,到时候你是会坦然面对,还是惊慌失措?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