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艾抄小路偷袭成都,刘禅如果死守,然后姜维从后夹击,蜀国能得救吗?
邓艾抄小路偷袭成都,刘禅如果死守,然后姜维从后夹击,蜀国能得救吗?
-----
网友解答:
-----
邓艾偷渡阴平,直接导致原本蜀、魏双方对峙的局面变得异常复杂。那么邓艾真的有把握能够迫降成都吗?
未必
。
如果在邓艾围困成都时姜维从后面夹击,那么邓艾必败。
为什么这样讲呢?我为大家分析一下!
先看当时的战争态势,钟会率领十万大军入汉中后,绕过汉城、乐城直扑剑门关,此时被千里急行军奔赴过来的姜维所阻挡,双方对峙于剑门关。
剑门关虽然是险关,但是山势连绵几百公里,想要守住还是需要很多兵力的。
当时双方的兵力布置是这样的,钟会原本率领十万大军,其中围困汉城、乐城留下了一万大军,只剩下了九万人。后钟会以畏敌不前的罪名夺了
诸葛绪
的兵权,获得三万魏军,
于是钟会增兵至十二万人。
姜维率领蜀兵主力滞留沓中时兵力为五万左右,后刘禅派张翼、廖化支援姜维,带过去兵力约为一万人,后双方合军据守剑门关,总兵力达到六万人左右。因此,
总体来说,姜维以1:2的兵力劣势,凭借剑门天险守住了通往蜀中的唯一门户。
这时,邓艾提出一个新的破蜀方案,这个方案与后来发生的情况不完全一致,大概意思是这样的。看下图,经汉中入蜀有下面几个地方可守,
剑门关、江油(涪附近)、涪县、绵竹
。剑门关是最重要的,这个众人皆知。
其次就是距离剑门关以西约一百里的涪(不是涪县),即靠近江油这个地方。
换句话说,虽然阴平很难通过,但是其实蜀兵还是有防备的,在江油这个地方就驻留有蜀兵,邓艾的计划就是
打江油的主意。
艾上言:“今贼摧折,宜遂乘之,从阴平由邪径经汉德阳亭趣涪,出剑阁西百里,去成都三百馀里,奇兵冲其腹心。剑阁之守必还赴涪,则会方轨而进;剑阁之军不还,则应涪之兵寡矣。军志有之曰:'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今掩其空虚,破之必矣。”
邓艾计划的核心就是夺取江油,
因为江油立剑阁很近,既可以防守阴平山,也可以支援剑阁。但是因为阴平山很险,所以驻兵很少,这是个极易突破的点。
一旦江油突破,那么姜维必然来援,这样剑阁天险就有机可乘了。
邓艾的计划到这里其实已经结束了,但是后期的发展出乎他的意料,也出乎所有人意料。邓艾率军经过艰难行军抵达江油,江油守将马邈不战而降,没有一丝抵抗。这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邓艾通过马邈了解到蜀汉的兵力布置状况和实情,这才是最要命的。
于是邓艾没有按照原计划向东行进,从背后偷袭防守剑门关的蜀军,配合钟会的十万大军夺关,而是直接南下,抢夺涪县。为什么呢?两个原因,
一个是邓艾想独吞军功,因为此时邓艾知道蜀国守卫成都的士兵不多了,自己带领的士兵很有希望独自完成灭蜀的重任。其二、而且此时蜀军也在诸葛瞻的率领下抢占涪县,过了涪县就是平原地带,蜀军将无险可守。
因此,邓艾率兵快速进军,直接击溃了诸葛瞻的前部探哨。
也是邓艾运气好,诸葛瞻在快要抵达涪县时率兵返回,驻扎在绵竹城外,列阵等待。邓艾没有客气,第一次冲击蜀军失败,第二次自己亲自擂鼓鼓舞战士,终于击溃蜀军,顺便斩了诸葛瞻,自此成都近在眼前。
那么就如同题目问的那样,此时如果姜维率一部分蜀军返回,而刘禅坚守成都,蜀国能得救吗?
答案是能
。为什么呢?
此时成都内守军不到一万人,而姜维能抽调回来的士兵也不会超过两万人,如此少的兵力如何抵挡邓艾虎视眈眈的大军呢?况且剑门关离成都约有四百余里,时间也成问题。
其实此时的成都不是在单独作战,只要刘禅能够团结成都众官员和士兵,坚守城池,那么就有希望。
在成都的南方,霍戈已经准备好了镇守南中四郡的士兵前来增援。在江州,也有罗宪率兵走在增援的路上。
此时成都之外的重镇雒城还没有失守(当年庞统就是死于攻击雒城,可见雒城之坚固),东吴的丁封、孙异也在救援的路上。
因此只要争取时间,一旦邓艾的军队在成都城外受挫,而姜维和霍戈等军的援军到达,到时邓艾就会变成瓮中之鳖。
很可惜的是,得到诸葛瞻兵败的消息后,蜀国一片大乱,军民都丧失了抵抗的信心。而在朝中,主降派占了上风,于是在谯周的极力说服下,蜀国上下达成了一致意见,那就是投降。
刘禅投降时,姜维尚领着几万蜀军在艰难奋战,而霍戈也匆匆忙忙的走在支援路上,东吴的援军也正马不停蹄的赶路,然而一切都没有刘禅的速度快,
刘禅不但自己投降了,也亲自写下诏书让四周边疆将士就地投降,不得抵抗,至此,蜀汉最后一丝希望彻底灭绝。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邓艾抄小路偷袭成都,此时刘禅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还有姜维在剑门关坚守,姜维一定会派一部分士兵回援。而霍戈也带着南中四郡的援军前来增员,吴国丁封、孙异也正马不停蹄的赶往川蜀。因此,如果此时刘禅坚守,邓艾必败。可惜,刘禅和谯周等大臣没有军人的骨气和勇气,将刘备亲手创建的蜀国拱手送人,可悲可叹!
本回答独发于悟空问答,觉得写得好请随手点赞,谢谢!
喜欢请随手关注我的头条号,谢谢!
-----
网友解答:
-----
公元263年,司马昭为了摆脱弑君恶名,一意孤行,命令钟会、邓艾、诸葛绪率领18万魏军主力南下攻蜀,邓艾和诸葛绪各自率领3万魏军,而钟会身为主将,则率领12万魏军主力南下,战争一触即发。
钟会主攻方向是汉中,没多久魏军就攻入汉中,邓艾和诸葛绪的主攻方向是姜维在沓中屯田的蜀军主力,结果姜维不与邓艾纠缠,并且摆脱了诸葛绪,先赶到了桥头,这个时候钟会的大军已经包围了汉中的汉城、乐城,钟会留部分军队围城,主力继续南下攻破了从汉中进入蜀中的重要关隘阳安关。
钟会、邓艾征蜀
阳安关一破,蜀中门户洞开,魏军继续南行,姜维则从桥头经白水先到达了剑阁,并利用剑阁雄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特点,把钟会十几万大军堵在剑阁,钟会一边劝降姜维,一边想尽办法也无法拿下剑阁,钟会甚至因为粮草运输不畅而有了退兵之意,而另一边邓艾则出了个主意:偷渡阴平。
所谓的偷渡阴平其实是一个类似声东击西的计谋,邓艾的想法是:从沓中经阴平小道到达江油,然后继续南下攻击涪县,如果姜维分兵救援涪县,那钟会就能率领魏军主力突破剑阁,如果姜维不救涪县,则邓艾就能攻下涪县,进而拿下绵竹,直逼成都。
263年魏征蜀之战地图
邓艾这是想东边不亮西边亮,姜维的主力只有一支军队,如果姜维分兵,两边可能都守不住,如果姜维只保剑阁或者涪县,那另一边就保不住,因为蜀汉所有能作战的军队都在姜维手上,包括廖化、张翼、董厥北上支援姜维的军队,当刘禅把廖化、张翼、董厥派出支援姜维后,成都已经空虚了,而蜀汉所有主力部队约五六人都在剑阁随姜维挡住了钟会15万大军。
在得知魏军大举进攻之初,后主刘禅也派人向东吴求救,东吴派出丁封、孙异等率军救援蜀汉,但远水显然救不了近火,蜀汉还得靠自己,这个时候姜维并不知道邓艾已经偷渡了阴平,仍然在剑阁坚守,而邓艾本人则率领自己手下精兵数万人与钟会派来的将领田章等人一起攻打江油,江油守将惊慌不己,不知道魏军从哪里来的,不战而降。
姜维
江油一降,邓艾不作停留,继续南下攻打涪县,涪县也被攻克,然后邓艾继续逼近绵竹,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刘禅得知邓艾偷渡阴平,攻占了江油和涪县,正在逼近绵竹,所以刘禅派出诸葛瞻率领蜀汉最后的军团抵御邓艾,双方在绵竹一战,诸葛瞻父子、张飞之孙张遵、黄权之子黄崇全部战死。
要知道诸葛亮手下的军队可是蜀汉在成都临时拼凑的一支军队,大多数是蜀汉的警卫部队或者临时招募来的,是一支没有战斗力的军队,而蜀汉的都城成都则成为一座空城,没有军队驻守了,第一批军队派去支援姜维,第二批军队全给了诸葛亮,成都哪里还有兵。
诸葛瞻全军覆没后,姜维也得知了消息,姜维无法再坚守剑阁,因为剑阁以南的涪县、绵竹都被邓艾攻克,而且姜维继续坚守剑阁,他担心魏军会从背后攻打剑阁,这样的话,姜维就是腹背受敌,所以在这个时候,姜维主动放弃剑阁,选择向西南撤退。
刘禅
姜维先撤退到了巴西郡的阆中,然后向成都方向进军,到达了成都东边的郪(qī)县,郪县是今四川三台县南郪江乡,离成都有一百多公里,这个时候邓艾已经到达成都外围,成都以北的雒城(今四川省广汉市)还在蜀军手中,钟会则从剑阁经涪县到达绵竹。
也就是这个时候,刘禅在内外交困之下选择投降邓艾,以皇帝身份下诏给蜀汉境内的所有蜀军,让他们放下武器向魏军投降,姜维在得到刘禅的命令之后,只得率领手下将士从郪县向西向钟会投降,于是蜀汉灭亡。
那么问题来了,刘禅能不能坚守成都不投降呢?魏攻蜀之战到了这个时候真的没有转机吗?
答案是没有转机了,蜀汉的失败已经是注定了,但如果奋起抗争,只能放弃成都逃到南中
,除此之外,没有其他选择了。
邓艾
如果刘禅不投降,接下来邓艾就会和钟会大军会和,围攻成都和雒城,成都被魏军从北边和西边两面包围,成都只有南边和东边是安全的,可以选择向南撤退,此外还有东边是安全的,因为姜维手上还有五六万蜀军主力在东边。
到了这个时候,蜀汉已经无险可守,除了成都、雒城、郪县以及所有南边和东边的城池之外,在汉中还有汉城和乐城仍然在坚守,但已经被魏军包围了,破城只是时间问题,姜维即使有再大的能力,也无法抵御钟会与邓艾的十几万魏军主力,蜀军不仅寡不敌众,而且士气低落。
要知道蜀汉将士的家属几乎都在成都以及益州各地,如果刘禅坚守成都,那成都就会爆发激烈的战争,成都本为就是一座空城,无兵可守,再加上成都城内的益州本土士大夫们早就不愿意抵抗,以谯周为首的投降派在朝廷中占据了上风,刘禅要是不投降,搞不好成都城内来个政变,把刘禅俘虏了,再押送给魏军都有可能。
钟会
如果刘禅不投降,唯一的办法就是放弃成都,与姜维的主力会合,同时向南撤退,东边是不能撤退的,刘禅不可能去投降东吴的,这样的话,蜀汉也只能苟延残喘,成为流亡政府而已,而魏军显然不会放过刘禅与姜维,会继续追击。
但是,姜维手中的五六万蜀汉主力士兵是否愿意一起南逃,就是个问题,参考当年关羽在襄樊前线被徐晃打败,在南撤的过程,吕蒙善待关羽士卒的家属,于是关羽手下的数万士卒放弃跟随关羽,全部投靠到吕蒙那里了,这种情况将会继续上演,而且可能性非常大。
姜维
士卒只是普通人,他们的诉求很简单,一是自己活命,二是家属活着,他们不可能跟着刘禅和姜维继续南逃的,而邓艾和钟会显然也懂得如何利用当前的优势瓦解蜀军,到兵败如山倒的地步,就没有士兵愿意跟着你了,几乎大部分士兵会逃走,然后刘禅和姜维如同当年的关羽一样败走南中,或者被当地的少数民族武装杀死,或者被手下叛乱的士兵俘虏,蜀汉还是一样灭亡,只不过时间延长了一些。
所以当邓艾偷渡阴平,逼近成都时,其实蜀汉的大势已定,除了投降没有别的路了,蜀汉无险可守,十几万魏军已经逼近城下,如果当年刘备逼降刘璋一样,邓艾也逼降了刘禅。
-----
网友解答:
-----
邓艾其实原本也没指望刘禅马上投降。
刘禅死守,姜维回援,正是邓艾原先的设想。
邓艾的设想
在发起灭蜀战争时,司马昭原本的设想是:让邓艾、诸葛绪的6万人牵制姜维于沓中,钟会率10余万人迅速攻取只有3万人的汉中,一举突破剑阁。
不过,姜维凭借出色的将略,灵活机动,骗过诸葛绪,在剑阁站住了阵脚。
魏军被阻于剑阁一个月,不得前进,由于粮道险远,魏已有退兵之意。
此时,邓艾上书,提出了偷渡阴平的方略。
邓艾走阴平小道,进军涪县。
涪县,就是今天的绵阳,处于剑阁与成都的主要通道上。
如果邓艾攻取涪县,则剑阁与成都的联系将被切断。
姜维如果不去救涪县,补给线会被切断。姜维如果去救涪县,则钟会可以突破剑阁,进入坦道。
所以,姜维回援,原本就是邓艾此行的设想。
只不过,蜀军的混乱远远超出了邓艾的预想。
邓艾万余人,居然一口气击败诸葛瞻,攻取了绵竹关。随后,一鼓作气,攻到了成都城下!
所以,
“刘禅不投降,姜维回师来救”,这正是邓艾原本设想的剧本。
只不过···刘禅实在太配合了,邓艾导演的大戏提前剧终。
那么,如果刘禅不投降,大戏会如何演下去呢?
魏已掌握绝对主动
在刘禅投降前,魏已经掌握绝对主动权。
得知诸葛瞻战败的消息后,姜维已经退出剑阁,率军沿广汉郪行军,准备回援成都。
在得到刘禅下令投降的诏书时,姜维已经抵达郪,离成都很近。
所以,如果刘禅不降,姜维要赶回成都,邓艾那万把人是拦不住的。
不过,成都依然是不可能守得住的。
钟会趁势攻取剑阁,派遣胡烈等人继续追击姜维,自率军进驻涪县。
邓艾,已经不是一支孤军了!
同时,剑阁-涪县-绵竹关,全线落入魏军手中,成都已无险可守!
蜀汉弱小,之所以能立国,在于“重关之险”。
如今,汉中、剑阁悉数丢失,就算钟会、邓艾这次不打,回去了,无险可守的蜀汉也已不能立国了!
悬殊的后援力量
当时,蜀尚有南中军团、东吴援军可以期待。
如果在天险尚在手时,这两支军还是可以救场的。
天险丢失后,魏国已有能力大举进入成都平原,蜀汉的援军已指望不了了!
无论是丁封、孙异率领的东吴援军,还是南中军团,规模都有限。
而魏国呢?
几年前的寿春之战时,司马昭及叛军已经是40万人的大规模作战了!
后来,钟会有造反之意时,司马昭又调集了20万大军抵达长安!
魏国的后续力量,还大得狠呢!
顺便说一句,当时,蜀汉国库只有粮40万斛了!大约够10万人一个月。
就算有更多援军来,也没粮食支持下去了呀!
蜀汉,这一关是无论如何也过不去了。
人心
当然,“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以夺志”。
当年,刘备被团灭了一次又以此,还不是屡败屡战,坚持到底!
即便成都守不住,江州、南中,蜀汉非要坚持,还是有地方可以混的。
坚持坚持,没准对手内部出问题,蜀汉能“先坚持了才看到希望呢”?
不过,此时的蜀汉君臣,已全无当年刘备、诸葛亮“事若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的决心了。
整个蜀汉朝堂,只有寥寥数人有抵抗之意!
既然刘禅君臣自己不想折腾了,那么,识时务,作个安乐公也挺好。
-----
网友解答:
-----
一个国家的灭亡,如同大厦倾倒,任凭柱子再壮,若要撑住他,谈何容易?有的人把一个朝代的灭亡简单地看成若有谁、若不是谁就不会灭亡了,简直天真可爱和异想天开!冰冬三尺,非一日之寒。一个朝代的灭亡,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一但大厦将倾,既是天王老子也回天无力,一个人的能力再大,也需要众人的扶持,离开众人的帮衬,谁也不能改天换地。所以这个问题的提出,我的回答很明确,即是诸葛再世,也难以改变蜀国灭亡的命运。我这样说,也不是在贬低姜维,我是说,一但一个朝代到了灭亡的边缘,谁也改变不了他要灭亡的命运。
-----
网友解答:
-----
我认为有这个可能。虽然历史不能假设,现在就拿当时的情况来假设一下吧。
第一成都在刘璋时候成为益州首府。公元214年刘备拿下成都至公元263年,蜀汉经营五十年。固若金汤,非邓艾旦夕之间能破的。(阿斗儿子北地王刘谌就曾讲:国家到了穷途末路的地步,自然会有亡国之灾,这时候应该是父子、君臣一起作最后的努力,为蜀汉的江山而死,这样也可以去见先帝了。但是阿斗并未听进去。刘谌和妻子在昭烈庙自杀殉国)
第二邓艾翻山越岭而来,疲惫不堪。道路艰难,带不了大型攻城器械。(三国志邓艾传:艾自
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馀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於危殆。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先登至江由,蜀守将马邈降。蜀卫将军诸葛瞻自涪还绵竹,列陈待艾。艾遣子惠唐亭侯忠等出其右,司马师纂等出其左。忠、纂战不利,并退还,曰:\"贼未可击。\"艾怒曰:\"存亡之分,在此一举,何不可之有?\"乃叱忠、纂等,将斩之。)从段话就知邓艾军疲惫不堪,而且面临断粮。而且在绵竹跟蜀汉将领诸葛瞻大战还败了。而钟会十余万大军给姜维堵在剑阁。(三国志钟会传:
进攻剑阁,不克,引退,蜀军保险拒守。三国志姜维传:姜维
列营守险。会不能克,粮运县远,将议还归。钟会都因粮尽准备退军了。)姜维听到诸葛瞻败,立马率军回救成都。钟会率军前进。我认为钟会邓艾虽然有十五万大军,但没有粮草的军队尽早会土崩瓦解。像官渡之战,曹操烧了乌巢的粮草,袁绍大军溃败。
姜维以为阿斗会坚守或奔南中,结果是投降。
第三蜀汉军队主力尚在,并未损失很大,还可一战。地盘大多撑握在蜀手上。姜维张翼廖化董厥等率领的五万主力。右将军阎宇正率大约五千人从永安赶来。(留两千人给罗宪守永安)南中七郡的部队也尚未调动。南中都督霍
弋曾上书阿斗要率军入成都勤王。阿斗以备敌既定不许。汉中诸城并未失,汉城
乐城各五千人马守城。钟会强攻不破,留下军队围城。(直到阿斗投降才开城)还撑握在蜀汉手里的有:汉嘉郡,蜀郡(邓艾在广汉郡,阿斗就投降。蜀郡有户口五万,两户来一个壮丁也有两万人马)江阳郡,犍为郡(刘备北征汉中时,李严率五千郡兵扑灭造反)巴郡,巴东郡,涪陵郡,巴西郡,南中七郡,共有十五个郡。丢了阴平武都广汉梓潼汉中(也算丢吧)丢了五个郡。
第四阿斗虽然喜欢寻欢作乐,做事偶尔有点昏。但阿斗并不残暴。将士也愿意为之奋战。(三国志姜维传:将士咸怒,拔刀砍石。三国演议:吾等死战,何故先降。怒而拔刀砍石。
蜀汉投降后,消息传到南中。有人劝霍弋也早点投降吧。霍拒绝,并说:未知主上安危,若魏以初待主上降之不尽益。若主上危辱,吾将死战不降。一年后阿斗去了洛阳,魏国封阿斗为安乐公。霍弋看到魏国并没有加害阿斗,还封了爵位。这才率南中六郡(有时七个郡)上表投降。霍弋的父亲是霍峻,霍家也算对得起刘备了。
-----
网友解答:
-----
题主问邓艾抄小路偷袭成都,刘禅死守,然后姜维从后夹击,蜀汉能否得救,这个又要看是演义还是历史了。
如果是三国演义,那么蜀汉是有可能得救的。毕竟演义中,成都还有一万守军,而且姜维用兵水平本来就略胜邓艾。刘禅如果不投降,坚守成都,是可能击溃邓艾的。
但在历史上,等邓艾杀奔成都时,基本已经没救了。
这里需要简单介绍下当时双方的战略格局和兵力分布。263年曹魏大举南征前,蜀汉的全国的兵力是十万人左右。这十万人包括了沓中的姜维军团、汉中驻军、成都驻军、南中驻军和东部永安驻军,以及各地驻军等。而魏军出动了18万大军,包括钟会主力10余万,邓艾和诸葛绪各3万多。
在前期战斗中,姜维遭到邓艾和诸葛绪两军夹击,虽然通过神走位摆脱羁绊,但同时钟会也乘机夺取了蜀汉的门户汉中,姜维只能退守剑阁。
此后,钟会吞并了诸葛绪的兵力,而邓艾则率领本部从阴平小路抄袭蜀汉腹地。注意,有人认为邓艾只带了2000人偷越阴平,实际上2000人是演义中的“先头部队”。按历史上,邓艾进入蜀汉腹地的兵力是2万人左右。江油守将马邈投降,邓艾获得了一个立足点。
这时候蜀汉最后的希望是诸葛瞻率领的成都军团,兵力和邓艾相当。但诸葛瞻拒绝了“紧急出动占据要隘”的建议,最后与邓艾决战于绵竹,大败覆灭。邓艾随即兵临成都。
蜀汉战前全国兵力只有十万,汉中损失和被困的至少有两万人左右,诸葛瞻在绵竹又损失了至少两万人左右。姜维的主力部队大约是四五万人。这么算,蜀汉其余各地的总兵力也就只有不到两万人。其中还包括南中守军、东部守军等。成都的守军可能只有几千这个量级,而且都是被挑剩下的渣渣了。面对邓艾的两万精兵,要守住比较难。
更难的在于,就算刘禅能守住成都,但姜维的四五万主力却被钟会的十余万大军堵在剑阁。如果姜维回援,剑阁兵力一分散,可能就被钟会突破。如果带回来的兵力少,打不赢邓艾。实际上邓艾只需要占领蜀汉几个城池,掠夺蜀汉腹地粮草,和姜维打成相持战,那么蜀汉自己就得慢慢崩溃。
所以,两面夹击之说,在诸葛瞻覆灭前还存在可能,诸葛瞻覆灭后是没什么指望了。
-----
网友解答:
-----
这的确是一个很不错的主意,是许多人希望刘禅应该而且是必须选择的战略,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但能不能顶住曹魏大军,却是个变数,需要几个客观因素发生作用才行:一是曹魏粮草用尽或发生大规模疫疾而主动撤军;二是孙吴趁机大举进犯曹魏逼迫司马昭撤军;三是曹魏自乱阵脚不得不撤军。
如果没有这些因素起作用,魏蜀一直干下去的话,成都城破是必然的结果,毕竟魏蜀实力差距摆在那里。
要想更清楚说明题主这个问题,还是把魏灭蜀之战的过程,详细地介绍一下,以便于理解。
绵竹之战前的局势
曹魏三路伐蜀
景耀六年(263年)八月,曹魏实际掌控者司马昭派遣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伐蜀:
西路由邓艾率三万人马,出狄道向甘松、沓中进攻姜维;
中路由诸葛绪率三万人马,自祁山向武街、阴平的桥头进攻,欲切断姜维退路;
东路由钟会率主力十余万人,分两路从斜谷、骆谷进军汉中。
《资治通鉴》的说法是钟会兵分三路,由斜谷、骆谷、子午谷三路进攻。这不是本题的重点,不去理会。包括钟会这十几万,究竟是算不算邓艾、诸葛绪的兵力,如何计算也存在异议,暂且不去讨论。
刘禅闻讯,急忙派遣廖化等人增援姜维及阳安关口,抵御邓艾及钟会等。
魏军三路大军势如破竹,蜀军陷入被动
首先是中路诸葛绪直抵阴平之桥头,截断了姜维的退路。
东路钟会顺利扫平汉中外围据点,仅有黄金城、汉乐二城没有被拿下,形成对汉中包围之势。而且魏军已经占据蜀汉重镇关城,得到其府库粮谷。于是决定留下两万兵力围困汉乐二城,然后率大军长驱直入,直逼剑阁。
西路邓艾进攻到了沓中,直接面对面与姜维展开对决。
姜维看到局势不利,怕被围困在沓中,决定退守剑阁。
从篇首的地图就可以看出,诸葛绪占据了桥头、钟会随后赶到的话,姜维就被围堵在沓中,这是很危险的局势。
姜维为引开诸葛绪,绕道孔函谷,欲切断诸葛绪的退路。诸葛绪害怕退路被断,慌忙撤军三十里,姜维趁机越过阴平桥头。
诸葛绪发觉上当之后,与蜀军已经相差一天的时间,追赶不及了。
如果诸葛绪在桥头死死堵住姜维,等待邓艾及钟会前来会合,在此与姜维展开决战,蜀汉灭亡就是另一个版本。
但诸葛绪错误的决策,致使失去了战机,诸葛绪成就不了名将的原因也在这里。
姜维退守剑阁
姜维能够成功退守剑阁是其高明之处,把钟会十几万大军阻挡在剑阁之外,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钟会无计可施,想劝降姜维,但没有成功。加之运粮不便,钟会便商议退军。
至此,曹魏伐蜀之战,从开始的势如破竹,到进攻受阻,如果延续这个局面,结果就是曹魏夺回汉中,占据雍凉地区。蜀汉偏居益州,继续与曹魏对峙。
这个结果,对双方来说都不满意,但蜀汉不至于就此灭亡。
刘禅死守成都的后果
江油失守
钟会打算撤军,但邓艾提出了偷袭阴平的主张,得到了钟会的肯定,并派遣田章从剑阁西协助邓艾进攻江油,破蜀军三校。之后,田章受邓艾节度。
邓艾欲联合诸葛绪一起行动,但诸葛绪以受命攻击姜维为由拒绝,率军东进与钟会会合。
钟会密告诸葛绪畏缩不前,诸葛绪被治罪,钟会控制了其兵众。
如果诸葛绪能与邓艾一起行动,不仅邓艾势力大增,而且诸葛绪也会青史留名。
但诸葛绪却选择了逃避,也就是差距。
江油关也是险关,蜀军本可以拒关一战,但守关将领马邈看到邓艾突然奇迹般的出现,加之田章击败蜀军三校,于是不战而降。
此时,姜维没有分兵支援马邈,很可能没预料到邓艾会从阴平小道偷袭,得到消息时,马邈已经投降,不可挽回了。
既然江油是重要关隘,不管邓艾是否偷袭,姜维作为大将军,应该通盘考虑,协调、监督各关隘的防御。这是姜维失策之处,也是能力不足以担当大任的表现。
诸葛瞻与邓艾决战之地的选择
江油失守后,刘禅急忙派遣诸葛瞻率领三万大军前往抵抗邓艾。
诸葛瞻没有采纳黄崇的劝告,与邓艾抢夺险要,而是回军守涪城。诸葛瞻前锋被击败,再退守绵竹。
按照邓艾最初的战略设想,从阴平绕小道攻占江油,然后经过德阳亭攻涪城。如果姜维从剑阁来增援,则剑阁势孤易破;若蜀军不救援涪城,则魏军破涪,切断姜维后路,并直指成都。
从诸葛瞻出兵后的战况来看,既不见姜维增援涪城,又不见诸葛瞻在涪城死守,这就莫名其妙了。
由此可知,蜀汉在整个战役中,就没有一套整体防御的计划。诸葛瞻没有事先确定与邓艾决战的地点,作为大将军的姜维也没有考虑如何整体防御。
邓艾偷渡阴平出乎意料,姜维无法判定江油的情况。但江油失守之后,姜维依然无动于衷,这就大失水准了。
诸葛瞻绵竹之战前说:“我于内不能除去黄皓,于外不能制衡姜维,进军不能守护国土,我有三罪。”
可见诸葛瞻与姜维矛盾之深,这或许是姜维不支援诸葛瞻的理由吧。
但大敌当前,理该放弃一切恩恩怨怨,一同为国效力才是。
到了这个时候,诸葛瞻还惦记着不能制衡姜维,其境界也就如此了哈,其后果也就可想而知。
在涪城,诸葛瞻前锋被邓艾击败,无奈之下,诸葛瞻选择了退守绵竹,决定在此誓死一战。
邓艾命其子邓忠及师纂左右进攻,但皆受阻。邓艾力图劝降诸葛瞻,但遭到坚决拒绝。
从这个情况来看,诸葛瞻带领的三万蜀军还是有相当战斗力的。
但由于诸葛瞻仓促应战,又缺乏实战经验,仅凭一腔热血,难以抵抗身经百战的邓艾,最终,诸葛瞻父子及蜀汉众将士壮烈殉国。
邓艾大军,趁机兵临成都城下。刘禅立马就投降了,蜀汉灭亡。
这就到了刘禅如果誓死保卫成都的话题了。
刘禅据守成都还是具备一定优势的
诸葛瞻没有实战经验,是赶鸭子上架,又没有采纳黄崇的正确建议,导致了这个结局。
如果诸葛瞻干脆放弃阻挡,直接把三万大军全部带回成都,据城死守,结果会如何呢?
刘备当年率领张飞、赵云、黄忠、魏延等大将,还有诸葛亮做军师,至少也有三万精兵围困成都,并没有逼迫刘璋立马投降。其原因,可能是刘璋心理上并没有惧怕刘备。
直到听说马超也加入了刘备阵营,刘璋才举城投降,恐怕是马超在西凉的威望起到了一定的震慑作用。
就这个情况来看,邓艾三万军队加上田章的人马 ,想立马攻占成都是不现实的。
刘禅只要决心死守,先除掉谯周等投降派,以成都满城之力,抵抗邓艾,是能够坚持一段时间的。
从成都外围的局势看,刘禅也能够得到一些支援。
西面:郫县令常勖固城拒守,汶山郡之汶山、龙鹤、冉駹、白马、匡用五围牙门之兵可用;
东面:姜维撤军回到郪县,还有江州的罗宪的驻军;
南面:霍弋镇守南中六郡,原已经部属军队北上,驰援成都;
北面:重镇雒城尚未失守,姜维离此七十里。汉中诸围守在柳隐、蒋斌、王含拒守。
从这个情况来看,刘禅是完全可以一战的,前提是诸葛瞻不要在绵竹与邓艾交战而是退守成都。
但绵竹之战后,成都兵力就十分空虚了,刘禅胜算的几率大大减少。
死守成都可能的几个结果
第一,姜维、廖化死死地在剑阁抵挡住钟会十几万大军,令邓艾得不到援助。刘禅动员全城誓死防御,等待周边郡县兵力驰援,成都未必能够失守。
第二,邓艾得不到援助,粮草得不到补充,很可能撤军从背后进攻姜维。姜维不能腹背受敌,只能撤回成都附近,邓艾、钟会趁机会合,再来围困成都。
第三,蜀汉精兵五万全在姜维手下,如果姜维三万大军能够抵挡住钟会,分兵两万夹击邓艾,把邓艾消灭在成都城下。
第四,邓艾夹击姜维,刘禅调集蜀军背后追击,与姜维联合将邓艾消灭在剑阁关内。
第五,邓艾攻破成都,刘禅被迫投降。
这是豹眼能够预见到的、几种可能的、比较直接的结果。
从分析的这个情况来看,如果诸葛瞻不败,退守成都,刘禅保住成都的几率还是比较大的。
在诸葛瞻率领的蜀军全部战死之后,刘禅保住成都的几率小了很多,但也不是绝对没有可能。
正如题主所言,刘禅死守成都,姜维从背后夹击,风险很大。
第一,姜维撤军,钟会趁机跟进,与邓艾联合,成都就彻底成为了孤城。就蜀汉地方那点实力,在十几万魏国大军面前,几乎是无能为力的。
第二,魏军在外围,粮草补充容易一些,姜维带领五万军队到了成都,补给能不能跟上也是个问题。蜀汉投降时人口九十四万,主要集中在成都。如果省吃俭用,齐心协力,还是能够帮助军队抵抗一阵的。
但总体而言,豹眼认为,还不如姜维坚守剑阁、刘禅率众死守更好一些。
曹魏主动撤军的可能性
第一,魏军粮草供应方面是个大问题,但汉中已经被占据,运输困难一些,就看司马昭的决心。如果司马昭一定要拿下成都,粮草应该能够解决。
第二,疫疾经常会发生,就看蜀汉的命运。如果适时地来一场疫疾,也是可能的。
第三,孙吴围魏救赵,这是一个很大的变数。
景耀六年(263年),蜀汉灭亡。次年(264年),吴主孙休病逝,孙皓继位。
孙皓继位之后,四处征战,其中对曹魏屡屡用兵。
孙权死后,孙吴由于内争,势力大损,但孙皓屡屡对曹魏用兵还是给司马昭带来了很大的麻烦。起码会对魏蜀之战,带来一些变数,迫于局势,司马昭从成都撤军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当初,刘禅也派人向孙吴求援,吴国派出丁封、孙异率军救援。虽然吴军行军路线诡异,起码孙吴是有动作的,这就给蜀汉提供了有利的因素。
第四,曹魏内部也存在变数。
魏甘露五年(260年),魏帝曹髦与司马昭争权,发生了“甘露事变”,曹髦被杀,司马昭彻底掌控了朝政。
但一些忠于魏室或者有野心与司马氏不对付的地方实力派,蠢蠢欲动。如果伐蜀之战不利,这种矛盾会更加尖锐。这也影响到司马昭的决策。
所有这些因素,都是有利于蜀汉的,但前提是看刘禅能坚持多久。
就算刘禅坚持住,蜀汉不至于当时就灭亡,但失掉了汉中,也就彻底偏安一隅,再也没有任何机会去争夺天下了。
总之,豹眼认为,只要坚守就会有机会,但不会最终改变蜀汉的命运。蜀汉的灭亡是迟早的事,只是推迟几年而已。
但对于历史以及刘禅宗族的命运来说,也未必好到哪里去,恐怕还不如尽早投降。
历史没有如果,其实这都是后世瞎操心,就蜀汉的情况,不说别的,就诸葛瞻与姜维的关系来看,刘禅心里门清,谁也指望不上,还是早投降为好。
-----
网友解答:
-----
在曹魏灭亡蜀汉的战争中,曾经发生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很经典的一幕,那就是邓艾偷渡阴平的行动。邓艾这次行动的成功,使得他名垂青史。这次行动的成功,也促成了蜀汉的灭亡。那么,邓艾偷渡阴平的行动中都发生了什么,为什么这次行动能够造成如此严重的后果呢?
一、邓艾的偷渡阴平。
公元263年,曹魏发动了对蜀汉的大规模进攻。在这场战役中,双方的军事将领都发挥了自己最大的能动性,使得这场战役一波三折。在开始阶段,曹魏以邓艾和诸葛绪两支人马绊住在沓中屯田的姜维蜀军主力,而钟会率领魏军主力直取汉中。
由于姜维在汉中的防御部署有误,使得钟会很快进入汉中,并且攻占了阳安关。这样,钟会就击破了姜维在汉中的防御体系,蜀汉的形势危在旦夕。就在这紧要关头,姜维摆脱了邓艾的纠缠,又用计骗过了在阴平桥头堵截的诸葛绪,赶到了汉中。他抢占剑阁,重新布置了防御,使得钟会无法取得下一步的进展,双方进入对峙状态。
这时,邓艾发起了他的著名的偷渡阴平的行动。他率领三万精兵,从阴平出发,通过七百里的无人地带。一路上邓艾和他的部下开凿通道,建造桥梁,历尽艰辛到达江油。在击败蜀汉的江油守将马邈,占领江油后,邓艾和他的部下继续南行。终于出左担道,经马阁山,天柱山,进入了开阔的成都平原。
率领蜀军最后主力,前往抗击邓艾的是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但是诸葛瞻优柔寡断,没有听从黄崇的建议,将邓艾堵在山区。绵竹一战,诸葛瞻的军队全军覆没,邓艾直扑成都城下。刘禅和大臣们商议后,决定向邓艾投降,蜀汉灭亡。
二、刘禅当时可以选择的方案。
在当时,刘禅面对的形势十分复杂。他面对的是邓艾率领的魏军,自己手中还有一部分军队和成都城可以依托。而在剑阁,姜维还率领着蜀军的野战部队主力,和钟会的魏军主力对峙。在汉中地区,除了阳安关失守外,其他的城池还掌握在蜀军的手中。可以说,这种局面敌我双方混杂在一起,敌中有我,我中有敌,双方都很难处置。
仅仅从刘禅这里来看,他是处于包围圈的中心,他的外围是邓艾的魏军。但是邓艾的外围又有姜维的蜀军主力前来,而姜维的背后还有钟会的十几万大军。这种包围圈一层套一层,谁能够占敌先机,就能够取得胜利。
对于刘禅来说,他有三个方案可以选择,守、走和降。如果想要扭转战局,刘禅就只能守住成都,等待姜维的来援。这样,在刘禅和姜维的内外夹击下,邓艾是无法支持的。他必然要么战败,要么撤走,成都之围自然而解。
如果刘禅选择撤走,他也有几个地方可去。或者去投靠姜维,或者前往南中,或者去投奔东吴。选择这三个地方,刘禅都不至于成为敌人的俘虏。
如果刘禅不选择抵抗和撤走,他就只剩下投降一条路了。历史上,刘禅也是选择了向邓艾投降。
三、刘禅选择守会怎样。
首先,我们看看刘禅如果采取守这种方案,是否能够成功。刘禅在邓艾打到成都的时候,手中的兵力已经不多了。他的有战斗力的军队,都被诸葛瞻葬送在了绵竹。而且由于黄皓的蛊惑,蜀中没有重视魏朝的这一次进攻,没有做好相应的准备。当邓艾偷渡阴平,进入成都平原的时候,大部分城池都没有防御措施。面对邓艾的进攻,毫无抵抗能力。
在成都,刘禅虽然还有一部分军队。可是这些军队都是警卫皇宫的军队,战斗力不高。要面对邓艾的百战精锐,是难有战胜的希望的。刘禅君臣都人心惶惶,没有固守的斗志。
当时蜀汉想要扭转战局,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刘禅固守成都,吸引邓艾的主力于坚城之下。姜维则兵分两路,一部分抵抗钟会的进攻,一路和刘禅里应外合,消灭邓艾。这里,有两个关键的地方。一个是刘禅必须能够守住成都,一个是姜维必须能够分兵成功。
实际上,我们已经看到,刘禅是守不住成都的。他的军队不是邓艾军队的对手,而他和他的君臣也不是邓艾的对手。如果刘禅要死守成都,他很可能等不到姜维援军的到来。
而姜维的军队实力有限,他也难以完成分兵的任务。姜维亲自率领所有的军队,在剑阁才勉强抵挡住了钟会的军队。如果他抽调一部分军队去攻打邓艾,很可能会出现既打不过邓艾,又挡不住钟会的情况。这样,姜维反而会处于邓艾于钟会的夹击之中,首先覆灭。
实际上,在当时,姜维是放弃了剑阁天险,全军撤往成都的。姜维并没有孤注一掷的大局观,他只是前往成都见机行事。结果姜维在前面走,钟会在后面追。当姜维走到郪县的时候,传来了刘禅投降的消息。姜维只得遵从刘禅的命令,向钟会投降。
我们可以看到,如果刘禅死守成都的话,一是他守不住成都,会被邓艾歼灭。二是姜维没有机断行事的能力,他处理不了这种复杂形势。就算是姜维及时赶到,他也只能击退邓艾,但是会立刻被随之而来的钟会大军所包围。最终,刘禅和姜维内无粮草,外无援军,还是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
四、刘禅选择撤走又怎样。
刘禅既然守不住成都,那么他选择撤走又会怎样呢?我们可以看到,刘禅如果选择撤走,他有三个方向可以选择。一是撤往姜维军中,二是撤往南中,三是撤往东吴。
刘禅撤往姜维的军中和守卫成都的性质是一样的。如果刘禅与姜维会合,那么姜维的军队就成为了钟会和邓艾的共同目标。姜维的几万人马,远远比不过邓艾和钟会的二十万大军。在蜀中的整体防御体系被打破的情况下,刘禅已经没有了可依靠的天险。他们只能且战且退,到地势险要的南中或者东吴躲避一时。
如果撤往南中,刘禅的处境也不会有所改善。这是因为南中并不是蜀汉的根本统治区,诸葛亮在南征后,对当地采取宽松的统治方式。不过,这里还是经常爆发叛乱。刘禅在兵败之余,来到这种地区,连他的人身安全都难以保证,更不要说去抵抗二十万敌人的大军了。
如果去投奔东吴,处境还不如去南中。到南中虽然处境困难,可是还是自己的地盘,说话做事由自己做主。如果投奔东吴,刘禅就连自由都不会有了。在蜀汉灭亡后,东吴出兵蜀汉,想要从蜀汉分一杯羹。从东吴的这种态度,就可以知道,它只会趁机吞并蜀汉的领土,扩大自己的实力,根本不可能为刘禅去火中取栗。刘禅如果到了东吴,只会成为东吴的工具。
而且稍微明事理的人也能够知道,魏国和蜀汉、东吴之间的实力差距。如果蜀汉灭亡,东吴的日子也屈指可数了。刘禅去投靠东吴,只不过是苟延残喘罢了。到将来东吴灭亡的时候,刘禅还是逃不了投降的下场。这样一看,与其等到将来受到再次的侮辱,还不如直接投降了事。
因此,刘禅经过考虑,守和走两条路都走不通。他最后选择了投降这条路,向邓艾投降,宣告了蜀汉的灭亡。
结语:
刘禅要选择投降,首先是不论是守还是走,对他来说都不是最佳的选择。如果他选择了守和走,只会让战争继续下去,造成生灵涂炭,而刘禅自己的下场也会更加悲惨。
不过,用当时愤恨自杀的刘谌的话来说,到了最后的关头,应该大家一起背城和敌人决一死战,大家一起为社稷而死,这样也无愧在地下见到刘备。刘禅作为刘备的儿子,在最后关头依然苟且偷生,确实丢尽了刘备、诸葛亮的脸面。
如果姜维来援,想要打败邓艾也要有刘禅死守成都这个前提。可是刘禅如此的懦弱无能,姜维就算是赶到,也无济于事。面对这样一个毫无斗志的主君,姜维和部下向钟会投降的时候,都愤愤不平。姜维对钟会流泪,而他的部下拔刀斫石,可也都无可奈何了。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
网友解答:
-----
谢谢邀请。成都能守住,但蜀国还是逃不掉灭亡的宿命。
公元263年,邓艾采用奇袭战术偷渡阴平,使得蜀国上下惊慌失措,蜀主刘禅开城投降,大将军姜维在剑阁也被迫投降。
邓艾不惜铤而走险抵达成都时,一路上艰难险阻损兵折将,仅有数千人马,而成都有守军八万,剑阁的姜维有五万精锐之师,成都城防坚实易守难攻,拼死一战必能守住,而后主却降了,让人甚为不解,刘禅也因此在史书中褒贬不一争议纷纷。
我们不妨站在蜀国、天下大势的角度来分析一下。
倘若蜀国放手一搏调举国精锐守卫蜀中,击败邓艾应该不成问题,不过伐蜀大军岂止邓艾。十八万魏军是分三路南下,一路邓艾所率的三万多人出狄道向甘松、沓中直接正面进攻姜维,后突袭成都,实行中心开花战略;一路诸葛绪率三万多人马,自祁山向武街、阴平之桥头切断姜维后路;一路由钟会率主力十余万人,再分三路分别从斜谷、骆谷、子午谷进军汉中,无论哪一路得手对蜀汉都是致命的打击。此时的剑阁姜维可以说是被前后夹击,而且没有援兵,若姜维领军退回钟会必然进军剑阁,姜维只会更被动。
我认为刘禅想必是看到这一点了,蜀汉大势已去,政权虽有大将苦力支撑,已是穷途末路。魏国的经济、军事国力也绝对领先于蜀汉,蜀国加之连年兵事,国力衰败,负隅顽抗是不明智的选择,刘禅也年过半百统一无望只想安享晚年,而且朝中文武大多主降,从天下大势来看蜀国灭亡乃必然,只是时间早晚罢了。
(感谢您的阅读,欢迎评论分析)
-----
网友解答:
-----
邓艾抄小路偷袭成都,刘禅死守,姜维从后面夹击,最后或许能消灭邓艾的部队,但即便如此蜀国也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
从实力上来说,当时蜀国的国力已被魏国远远地甩在了身后,蜀国人口不足94万,魏国人口却有443万,人口数量就决定了双方兵员数量,蜀国与魏国在兵员上来说不是一个档次的。同时双方的领土面积、经济水平也不在一个层次上,魏国领土面积远大于蜀国不说,蜀国还在姜维的带领下连年北伐,不但没能取得什么战果,还屡屡为邓艾所败,损失惨重。就在蜀国灭亡的前一年,即公元262年,姜维率军北伐,却再次被邓艾大败,此战的失败也使姜维不敢再回成都,只得屯兵沓中静待时机。
此外从政治上来说,蜀国也到了朝政昏聩的程度,后主刘禅宠幸宦官黄皓,整个蜀国朝廷已然小人当道,朝政乌烟瘴气。在魏国伐蜀之前,姜维就预判到魏国会对蜀国发动大规模进攻,曾建议刘禅派重兵把守要道阳安关和阴平桥,但刘禅听信黄皓之言,认为魏国不会大举伐蜀,就没把姜维的意见当回事。
反观此时的魏国,司马昭已经大权独揽,成为了魏国实际上的核心,在他的领导下,整个魏国上下一心,决定发动一场旨在灭亡蜀国的伐蜀之战,以求一劳永逸地解决蜀国问题。
当时蜀国兵力总共为9万人,驻守首都及其他军事基地的部队有4万人,能机动作战的为5万人,主要由姜维统领,驻扎在沓中。
魏军打算将姜维的部队困在沓中,然后主力乘虚从东部发动进攻,直插骆谷,奔袭汉中,一旦拿下汉中,整个蜀国必将六神无主,到时候就能一举灭亡蜀国。
为此,魏国由征西将军邓艾所部为西路军,率三万兵马出狄道攻沓中,以牵制姜维主力兵团;由雍州刺史诸葛绪所部为中路军,率三万人马从祁山出击,包抄姜维后路;而伐蜀军团主力由钟会统领,共计十万人马,从东路发动进攻,由斜谷、骆谷、子午谷三路分进合击,直取汉中。
三路伐蜀大军于公元263年8月开拔,直到这个时候蜀国才确信狼真的来了,对此后主刘禅也是慌了手脚,派车骑将军廖化驰援沓中,左车骑将军张翼进驻阳平关(阳安关口),以阻挡魏军的东线进攻,其余部队集结于汉、乐两城。刘禅打算采取拖延战术,在坚壁清野的同时不与魏军交战,等到魏军粮草耗尽则可不战而胜。
但蜀国对魏军的进攻规模却估计不足,蜀国原本认为魏国的主力在西路和中路,东路军的人数与西路相当,最多只有三万人,但不想东路却是主力,足足有十万之众。即便张翼的部队及时赶到了阳平关,蜀军也很难抵挡魏国十万大军的进攻,更何况张翼的部队其实并没有赶到阳平关。
因为张翼的部队在行至半路,打听到诸葛绪的三万人马正在包抄姜维的后路,于是张翼便滞留在了阴平,以牵制诸葛绪的行动。而由于张翼未能赶到汉中,就使得汉中的防御十分空虚,而此时蜀军在阳平关还出现了投敌分子。
此人就是协助蜀将傅佥镇守阳平关的蒋斌,他先是建议傅佥主动出击,在遭到拒绝后就亲率本部人马“出击”,说是出击,其实就是投降,蒋斌在投降了魏军后就当起了带路党,带着魏军一路攻到了阳平关,傅佥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仓促迎战,最终阳平关失守,傅佥也力战而死。
而西线的姜维原本与邓艾对峙,当他听闻魏国出动十万大军进攻汉中的时候,就知道已经中计,但此时姜维的部队已被邓艾和诸葛绪两路围堵,要想向东突围进援汉中,一方面要挡住邓艾的追击,另一方面还要冲破诸葛绪的堵截,可谓困难重重。
不过到了这个时候姜维也是兵神附体,他大胆地出动了一支部队侧击诸葛绪后背,诸葛绪大惊,急忙率军后撤,姜维则乘此机会,乘着诸葛绪后撤留下的空档果断率军前行,将全军撤到了阴平。
当姜维撤到阴平的时候,汉中、阳平关已失,无奈之下只得与张翼合兵,退守第二道防线剑阁。
此时的蜀国已到了亡国的生死关头,蜀国在坚守剑阁防线的同时,也派出使臣向东吴求援。所谓“唇亡齿寒”的道理,东吴还是明白的,为此东吴一方面攻打寿春以牵制部分魏军主力,另一方面派丁封、孙异进援蜀汉。但东吴的进攻对魏国的牵制十分有限,而救援蜀汉的部队,其实还未赶到成都,刘禅就已投降。
说完了东吴,我们再看看蜀汉战事。
姜维在退守剑阁后,邓艾与诸葛绪便攻下了阴平,此时邓艾最为西路军总指挥,除了自己手上的三万人马外,诸葛绪的三万人马也受他的节制。为了尽快灭亡蜀国,邓艾想出了个绕过剑阁,直取成都的作战计划,这个计划就遭到了诸葛绪的坚决反对。
诸葛绪反对的理由也很充分,首先他们的任务是牵制姜维,不是攻占成都,其次,邓艾的作战计划太过于疯狂,率军穿越七百里的荒凉地区,这基本就等于是送死,很可能大军还没到江油,全军就已困死在蜀道的崇山峻岭之中了。
于是诸葛绪就带领他的三万人马离开了邓艾,主动投靠到了钟会那边。钟会见诸葛绪的三万人马过来了,首先想到的竟不是别的,而是吞并诸葛绪的三万人马。钟会上书朝廷,说诸葛绪畏敌不前,在当时来说,畏敌是严重的罪行,而且诸葛绪本受邓艾节制,却突然跑到了钟会哪里,这下就解释不清了,于是魏国一纸令下,诸葛绪被捕,他的三万人马就被钟会接管了。
虽然此时钟会手握十三万人马,但剑阁却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关口,钟会猛攻数日无果,时间拖久了,钟会的问题也就多了起来,尤其是后勤补给问题,由于战线拉的太长,从关中到剑阁的路途又多是艰难险阻,钟会大军的后勤压力也猛然徒增,一时间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看到这种情况,邓艾果断率军直插蜀国腹地,绕过了剑阁,一路克服重重艰难险阻,率军突然出现在了江油,驻守江油的守将马邈眼见邓艾神兵天降,顿时就失去了抵抗的勇气,还没开打就直接开城投降。
邓艾大军的突然出现,也震惊了蜀国朝野,此时姜维的主力正在剑阁,一时间远水解不了近火,而朝中又无大将,刘禅便将希望全寄托在了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的身上,希望诸葛亮的优秀基因能发挥作用。
可惜的是,人类的基因可以遗传,但上一代的才能却无法遗传。
诸葛瞻没有多少实战经验,在临危受命的情况下凑出了一支部队开往涪县,其实以当时的情况来说,诸葛瞻的最佳策略应该是防守,邓艾毕竟是孤军深入,没有后勤支援,只要诸葛瞻能坚守一段时间,待到邓艾大军粮草耗尽,到时很可能就能不战而胜。
但诸葛瞻却认为邓艾率军穿越七百里无人区,已是强弩之末,只要一举出击就能迅速击溃邓艾大军,如果坚守不战,反而夜长梦多。
不过诸葛瞻却忽视了两个因素,首先邓艾是百战名将,诸葛瞻只是个刚上阵的菜鸟,这就好比打竞技游戏,一个高手即便在形势不利、兵力劣势的情况下,击败菜鸟也是情理之中,毕竟两者的微操、作战意识相差甚远,放在实战中也是如此,战场上的临场指挥水平的差距,会直接决定一场战役的胜负;其次邓艾的部队既然能穿越七百里无人区,能活到这会的士兵也属于精锐之师,作战意志极为顽强,而且他们也知道既然打到了这里就只能有进无退,一旦失败就会死无葬身之地,所谓“置之于死地而后生”,这种境况反而会激发出平常所没有的力量。
就兵力来说,当时蜀国总共有9万人马,驻守首都及各地的军队约4万人,姜维手上有5万人,战争爆发后,张翼率军增援前线,此时诸葛瞻手上的兵力最多只有3万人,而且绝大多数应该是刚招募的。与之相比,邓艾手上的3万人马都是百战老兵,如果真的两阵对圆,诸葛瞻应该是毫无胜算的。
而且诸葛瞻还采取了最笨的打法,正面硬刚,跟邓艾打起了野战,所以这一战也没啥悬念,一战下来诸葛瞻惨败,随后退守绵竹,但兵败如山倒,邓艾很快就乘势攻下了绵竹,诸葛瞻、诸葛尚父子战死,成都就此失去了最后一道防线。
诸葛瞻父子战死后,蜀汉朝廷而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恐慌,大批百姓还未等到魏军赶来,就已纷纷逃到深山老林避难,蜀汉朝廷也是议论纷纷,最终提出的解决方案也不是守城,而是逃亡。
逃到哪去呢?如果是逃到东吴,组成流亡政府就只能寄人篱下,而且谯周也出来说,东吴灭不了魏国,而魏国能灭亡东吴,与其投奔东吴不如投降魏国。因为投奔东吴,当了东吴的臣子,到时候东吴被魏国灭了,他们就只能是臣子的臣子,而投降魏国,只是做了魏国的臣子,地位显然要比投奔东吴更好。反正是投降,投降魏国是投降一次,而投奔东吴,到时候就要投降两次,何苦来哉?
如果逃到南中呢?谯周又说,南中都是蛮人,他们想什么我们怎么知道,如果到了哪里,他们对我们不利怎么办?
所以说来说来说去,还是投降魏国的好,这个意见得到了在场所有人的认同,于是刘禅就投降了魏国,蜀国至此灭亡。
那么如果当时情况出现了变化,邓艾很倒霉,在攻到成都平原的时候被蜀军消灭了,那又能如何呢?魏国只是损失了邓艾一路3万人马,而钟会手上的13万大部队却兵马未损,而且最为重要的是,蜀国失去了战略要地汉中,本身就不大的领地还失去了“半壁江山”,此后面对魏国的时候就基本没有还手之力了。
击败了邓艾,只是暂时解除了蜀国的危机,但蜀国的危机还会长期存在,魏国在占据了汉中之后,还会不断地对蜀国打动进攻,剑阁防线虽然险要,但恐怕也只能守住一时,并不能保住蜀国一世。
更为重要的是,此时蜀国军心民心已失,蜀国百姓跟随刘备集团,多年来连年征战,而多年的战争下来又没什么战果,早已困苦不堪。
再拿蜀国的统治集团来说,在刘璋入蜀之前,蜀地由本地贵族统治,是为益州集团。刘璋入蜀后,他带来的东州集团成为了蜀国的统治阶层,益州集团便在东州集团之下。刘备入蜀后,刘备带来的荆州集团又成为了蜀国的统治阶层,地位最高,其次是东州集团,最次为益州集团。
当蜀国的统治延续到刘禅末期的时候,益州集团其实早就对荆州和东州集团强烈不满了,在蜀国内部,他们不但处于底层,受荆州和东州集团的压迫,还长期要承担出兵作战的义务,早已苦不堪言。所以他们需要推翻荆州和东州集团的统治来维护自身的利益,谯周便是益州集团的代表。
对于荆州和东州集团来说,他们毕竟是蜀地的外来户,虽处在统治地位,但只占少数,蜀地绝大多数都是益州集团的人,如果这些人起来造反,当起带路党,那后果将不堪设想。之前投降曹魏的蒋斌就是益州集团的人,他的投降其实也说明了,在蜀国内部早已出现了严重的撕裂和动摇。
再加上外部魏国的不断进攻,内忧外患之下的蜀国,灭亡其实也只是时间问题了。
-----
网友解答:
-----
蜀国不灭有二个必要条件:1、成都不降,成都是大城,仅仅凭着邓艾翻山越岭而来的万余人(还有战损),又没有专业攻城器械,不可能打下成都。2、姜维不能回援成都,必须死守剑门关抵挡钟会大军,调集其他地方的军队围剿邓艾,关门打狗。
------------------
推荐阅读:
上一篇:大庆和哈尔滨,哪个城市好?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