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大炮那么垃圾,为什么还能横扫战场?
古代大炮那么垃圾,为什么还能横扫战场?
-----
网友解答:
-----
1936年,河南安阳的殷墟遗址车马坑中,一辆源自于商代的战车被发掘出来,随着这辆战车的细节逐渐浮现而出,从而坐实了我国早在商代时就已经拥有战车这一“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且成熟掌握了相关的制造技术。
按照古籍《考工记》的记载,先秦时代人们对天下百工进行了分类,合计六大类共三十个工种,
其中一大类为“攻木之工”,比如生产车轮的“轮人”、生产车厢的“舆人”、生产车辕的“辀人”等等,
这又进而说明了在很早以前,战车的生产就有了明确的技术分类。
图片:组装战车剧照
经过考证,战车兴起于夏商时代,繁盛于春秋时代,而没落于战国之后,前后共有数千年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伴随着骑兵的出现,战车的光辉逐渐暗淡下去,昔日的“千乘之国”也变为了一种国力强大的象征性词汇。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生产力和军事工业并不发达的先秦时代,战车在战场上的威力,足够可以和现代的坦克大炮相媲美,更能对战场上的对手起到巨大的威慑作用,
那么古代的战车威力如何呢?
图片:古代的战车在战场上剧照
一、古代战车的模样与配置
1、还原战车的面貌
从目前考古出土的文物,结合史料的记载来看,
所谓“战车”就是用马拉着的车,主体为木质,重要的部位会覆盖、包裹、镶嵌金属材质的器件,起到加固和保护的作用,
此外,随着各国文化的兴起和不同,战车上还有装点有各种具有文化代表性的饰物。
既然是用马来拉动的,那么马匹自然就成为了战车的动力来源,根据资料显示,大多数的战车都是配置两匹马提供动力,有一些特殊设计的较大战车,可能会使用到四匹马或者六匹马,不过这些并非“主流”。
从外观设计上来看,大多数战车都呈现为方形,士兵们需要从后方登入,配置有两个巨大的轮子,尺寸在1米3到1米8之间,掣肘上有独辕连接车衡,车衡再连接到马匹,这就形成了一整套动力系统。
另外,大家在电视剧上一定见过战车的大轮子中间会有类似长矛,或者狼牙棒式的利器向外突出,这东西学名叫作“车毂”,一般长度在半米左右,目的和电视剧里演的一样,为了防止敌军接近战车,破坏战车。在冲锋的时候,锋利的车毂还能对敌军进行冲散和杀伤,还是比较凶狠的。
图片:车毂剧照
2、战车的军力配置
从史料来看,战车用马提供动力,
车上也会配有士兵,一般为3人,都有各自的名称与职责,3人的名称为“左”、“右”、“御”,
其中“御”的士兵站在战车的最中间,是负责控制马匹和战车的驾驶员,他的身上也会携带一把短剑作为防身和战斗的武器。
以“御”为中心点,左边的称“车左”,也是整个战车的“甲首”,也就是战车长的意思,作为全车的中枢,他一般会手持弓弩一类的长距离射击武器来战斗。
“御”右边的士兵为“车右”,也被叫作“参乘”,兵器为戈、矛一类的近战长兵器,负责战场上的厮杀,也对战车进行维修和养护,以上就是战车上人员的配置和职能。
目前经过考证,从商代开始,一直到最后的战国时代,基本上都遵循了上面的原则和配置,比如开篇时我们提到的殷墟遗址中发现的车马、兵器等文物,都证实了这一点。
而且有一点也很重要,从商代到后面的秦汉时代,关于战车的整体结构都没有较大的变化,一般都是小改为主。
图片:战车随军出征剧照
二、古代战车的真实战斗力
1、行走的重装武器库
战车其实就是古代的装甲车,防护能力自然要摆在首位,根据河南淮阳地区出土的战国晚期战车来看,整个车体都加装了青铜质地的防御护板,每一块的长度为13.6公分、宽11.6公分、厚0.2公分,合计多达80余块,如此多的青铜护板规格上都相差无己,可见当时冶炼工艺的精湛程度。
除了车体之外,战车的两侧还有48块青铜护板,每一侧有4列,每一列有6块。战车的后门自然也不能放过,加装了32块青铜护板,同样是4列,不过每一列有4块。
这样看来,古代战车绝不是一辆轻装上阵的木头车,而是全副武装的重装“坦克”。
图片:全副武装的战车剧照
战车得到了有效的保护,那么站在上面负责驾驶和作战的士兵如何呢?一句话总结:很强!防护强!军械的配备更强。
因为士兵们都是站立作战的,因此他们身上穿的护甲整体长度远超普通步兵,但也有一些地方,战车上的三名士兵是不同的。
“车右”是手持长兵器作战的,所以护甲上只有披膊,这样更便于挥动兵器;“御”是驾驶员,必须保持高度的精神集中和准确度,因此对他的防护是最高的,护甲覆盖了肩膀、手臂,甚至是手腕,为了防止被弓箭精准射击,还延伸了“御”的颈部护甲,称之为“盆领”,在秦始皇陵兵马俑中就有这个体现。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战车、士兵全副武装外,拉车的马匹也有装甲来进行保护,根据史料记载,有画甲、漆甲、素甲等很多种类,样式功能不一,但主要以保护马匹的头部、颈部和身体为主。
另外,在战车上还配有各种弓弩、戈、矛、戟等兵器,
说古代战车是“行走的武器库”也不为过。
图片:行走的武器库剧照
2、战场上的决胜者
综上所述,古代的战车其实和现代的坦克车、装甲车其实有很多相同之处,而且在战场上的作用也是毋庸置疑的,在一场战斗中,双方谁的战车数量更多,质量更高,往往就是决定战争最终胜负的关键。
需要说明的是,战车作战非常讲究队形和其他兵种的配合,而且需要有精通战车作战的指挥官统一指挥和调配,
像战车上的士兵,也需要高强度的特殊训练,属于“特殊兵种”。
图片:战车上的士兵剧照
种种严苛的要求加上古代马匹资源的稀缺、战车制造技术的限制等等,很多国家都是无力承担的,这其实也促使了后来效率更高、成本相对更低的骑兵诞生。
-----
网友解答:
-----
古代大炮跟现在比,自然是垃圾,但是在当时,它所起到的作用,不止是杀伤力,关键是所造成的巨大心里恐慌,古代的士兵基本上都是文盲,就算有极个别识字的,也未必懂物理学,面对碰着非死既残的炮弹,对军队士气的影响可以说是毁灭性的!
-----
网友解答:
-----
古代大炮不能横扫战场。古代炮的作用,是压制敌军弓弩。
炮,确切点说应该是砲,也就是投石机,后来才出现火炮。
炮的作用,可能很多人受影视剧误导,误以为是用来攻城掠地打主力的,这是错误的。
古代大炮的主要作用是狙击。
攻城时,专打城上的弓弩手;拔寨时,专打敌军的箭楼和物资仓。
古代炮实际上谈不到什么威力,只有一个不可忽视的特长——攻击距离长。
弓箭虽然也可以射得很远,非每个弓箭手都有能力将箭射得很远。且弓箭受自然环境影响明显,容错率低,瞄歪一点就没用了,距离过远时,攻击力直线下降。
炮的射程不输弓箭,机械式发射,由与炮弹重量大,受影响小,普遍射程长、容错率高,在远距离也照样可以靠炮弹的重力惯性产生足够的杀伤力。
于是,炮就专用来狙击敌军的弓弩手。
打掉了敌军的弓弩手,尤其是固守工事的弓弩手,我军冲锋的难度就减小了。打掉了敌军的箭楼和物资仓,敌军失去瞭望能力和物资,仗就赢了一半。
这才是炮的价值。
古代的炮,性质上就相当于现在的导弹。
它不是为了打常规战攻击步兵的。
就算让你用一颗导弹炸一个摩步营,炸着炸着你自己就哭出声来了,太赔本了。
但如果你用一颗导弹端一个暗堡,或是炸一个雷达站,那你就赚了。
因此,古代炮的价值与现在的导弹的价值一样,其军事价值不是在战术上,而是在战略上。
你别信影视剧里的镜头,古代炮不能横扫战场,包括元末开始登场的火炮,都不是用来打混战和攻城的。包括拿破仑时代的西方火炮,也是用来炸敌军阵形的。阵形轰乱,派骑兵一冲,这就是拿破仑的常用打法。
中国土炮之所以后来没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就是因为射程不如西方火枪,无法起到狙击效果了。
-----
网友解答:
-----
现在是垃圾,在当时可是神仙难逃一缕烟的存在,大炮对抗冷兵器就是一场屠杀,这就和拿一战装备和现代装备作比较一个概念
-----
网友解答:
-----
大炮的作用是打乱对方的阵型,古代大炮虽然垃圾但打死几个人还是可以的。
古代打仗都有专门的军阵,可不是我们电视剧里边那样一股脑儿傻不垃圾的地往前冲,那样子的就是乌后之众很容易溃败,况且冲出去容易但等你冲到对方面前体力早耗尽了,让对方以逸待劳。
所以两方开打都是排好阵型先弓箭手打对方一个下马威再慢慢的接近,有个成语叫短兵相接就是形容这种情况的。
所以那方的阵型先乱了,就是溃败的开始,人都有从众心理,一旦阵型乱了,就会出现踩踏事件,几万人一乱,那后果可想而知。
再有就是古代的资源大部分集中在城池里,而且城池十分坚固,想要打下来要么对方投降,要么不计伤亡的攻城,显然后者是十分不智的。
而有大炮就不一样了,打人可能差点但打个不会动的城门还是可以的。
------------------
推荐阅读:
为什么流浪街头做乞丐大多是男士?美女为什么几乎没有做乞丐的?
如果农村土地施行统一流转你愿意把土地流转或有偿被征回集体吗?
《康熙王朝》中,阿密达大喊要砍掉康熙的头为父报仇,康熙为什么转身送给了他一把短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