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朝二百多年都未能彻底降服蒙古,清朝几十年就解决了?
为什么明朝二百多年都未能彻底降服蒙古,清朝几十年就解决了?
-----
网友解答:
-----
明朝乃汉人王朝,从心底看不起野蛮的蒙古人,在交往方面不是贸易禁运就是战争,基本是硬碰硬,由于游牧民族机动性强,明朝又没有能力和精力把蒙古人彻底搞定。
而清朝统治者的祖先是女真人,和蒙古人一样都是蛮夷,没有身份上的优越感和自卑感。两者联合起来反而把明朝搞定了。女真人对蒙古人通过联姻笼络了一些高层贵族,然后又大量分封盟旗,把蒙古各部都固定在自己的封地上,使之不能团结起来对付朝廷。还有就是大量在蒙地提倡喇嘛黄教,利用黄教控制广大蒙古人的思想,消弥其斗志,让其民寄希望于来世。还有一个原因就清朝皇帝是蒙古各部共尊的蒙古大汗,从法统上来说受大汗统治乃是天经地义的。
总地来说,清朝在统治国内各大民族方面是很成功的,秘诀是“易其政不易其俗”而采用的“一国多制”。
-----
网友解答:
-----
诚谢邀请:
1.如题主所言:朱元璋收复沦陷的燕云各州及随后几次直捣元廷的战争,促使蒙古留下了分裂的痼疾;朱棣的五次远征让蒙古实力较大的鞑靼、瓦剌部落伤了元气。
土木堡惨败主要是大明内部原因导致,并非军事力量抗衡的结果,大明这二位狠角色造成了蒙古不能长期地兴盛与集结一地,从而恢复不了蒙古内部统一团结的局面,为清朝灭蒙古奠定了基础!
2.到了清朝,葛尔丹为争夺草场,进行了长期的内部争斗,致使蒙古内部更加四分五裂:有一定实力的与之火拼,相互间削弱了彼此的实力,而大量的游牧状态的小族群,都直接或者间接地投降了清朝,这在康熙朝表现的最为显著,清政府籍此掌握了蒙古内部的错综复杂的矛盾,对症下药,最后各个击破.
3.畜牧业,养殖业为蒙古经济的主要来源,而长期不断的草场争夺战乱,使各部落流离失所,严重破坏了适合畜牧业与养殖业生产的生态,使得经济难以繁荣,生产无法恢复与发展,没有财富作为武装力量的有力支持,导致蒙古的军力薄弱;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
网友解答:
-----
这是因为清朝具有明朝不具备的内外优势。
从1368年明朝开始驱逐元朝,到1571年明朝和鞑靼俺答汗封贡互市,明朝和蒙古进行了长达200多年的拉锯战。虽然最后双方妥协,但是明朝始终没有彻底征服蒙古地区。
但是在清朝时期,这一问题得到了圆满的解决。
首先在1636年3月,漠南蒙古16部49个大小部落首领到沈阳请降,为皇太极奉上“博格达·彻辰汗”的尊号,漠南蒙古
彻底臣服后金
。
1691年,康熙皇帝与喀尔喀蒙古也就是漠北蒙古首领们在多伦诺尔会盟,标志着外蒙古正式纳入大清帝国版图。多伦会盟也标志着2000多年来蒙古高原游牧民族对中原王朝的侵扰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那么,为什么清朝立国几十年就搞定了蒙古,为明朝和蒙古进行了200多年也没有达到目的呢?
“静Yes”认为,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清朝对蒙古的政策杀伤巨大
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清朝和另一个少数民族蒙古有很多相似性,刚开始的时候被明朝追着打,后来把明朝追着打。
女真族以渔猎为生,在弓马骑射上
和蒙古
有很多相通之处。
努尔哈赤刚建国时,明朝和蒙古各部关系还算融洽,封贡互市较好地维持了明蒙友好关系。此时努尔哈赤崛起,严重威胁到了明朝和蒙古的安全。
为打开局面,努尔哈赤一方面对蒙古不断用兵,另一方面不断分化各蒙古部落,积极
和蒙古几个部落和亲。这样,后金不断获得胜利,终于在1635年彻底击败漠南蒙古。
漠南蒙古地处长城内外,和后金关系最近,因此对漠南蒙,后金的统治最为有效。具体就是将大量漠南蒙古精英纳入八旗编制,形成蒙八旗。由于清朝不断在蒙古人之中割韭菜,导致蒙古精英大量流失,最终实力越来越弱,完全没有和清朝叫板的资本。
除了以蒙古人充实八旗,清朝还在漠南和漠北蒙古实施盟旗制度,游牧民族最让中原王朝头疼,所以清朝不允许蒙古人逐水草而居,也就断绝了像成吉思汗那样聚集几十万大军的可能。清朝将牧区严格划分,每个部落不能越界,只能直属于清朝中央政府,即使发生灾害也只能坐地等待清朝救灾,如果不及时饿死了人,不要着急,抚恤金还是有一点的。
清朝皇帝之所以接受蒙古封号,是有深刻考虑的,这就是“帮助”蒙古发展佛教,在草原上大兴土木盖寺庙,并规定每个牧民家庭除了一人守灶,剩下子女全部出家为僧尼,当然了,出家人是可以不交税的。这种“计划生育”对蒙古人口的摧残是毁灭性的,到20世纪初,蒙古高原只剩下不到50万人。
没有了人口,也就更没有能力兴风作浪,这样的情况下,清朝加了道保险,以长城为界将汉蒙完全分开,严格的隔离制度确保了蒙古生活更加恶劣。没有技术的传入,蒙古人只得在草原上安心牧羊。
由于政策执行到位,蒙古彻底被清朝玩残了。
2、沙俄自北方的威胁
15世纪末,莫斯科公国开始崛起,随即于
1578年开始越过乌拉尔山脉东侵。沙俄东侵,西伯利亚成为其殖民地,沙俄和清朝成为邻国。
沙俄占据西伯利亚,对于清朝而言影响不大,毕竟苦寒之地不能耕种,但是沙俄却对蒙古各部尤其是喀尔喀形成巨大威胁。
事实上,占据了西伯利亚的沙俄人发现这里除了有毛皮之外真的很贫瘠,因此他们不断向南侵略,威胁喀尔喀部落以及东北地区。
以往中原王朝和游牧民族发生冲突,一旦游牧民族不敌,他们可以一溜烟跑回漠北,一直到中原王朝打不到的地方,养精蓄锐然后卷土重来。但是沙俄的到来改变了这一切,因为夹在清朝和沙俄之间的蒙古已经无路可逃。
根据郭沫若等学者的考证,中国游牧民族的天然游牧北界大致在北纬58度左右,在贝加尔湖以北,深入西伯利亚境内。但是沙俄的到来夺去了蒙古游牧区的北部,蒙古各部游牧区域只得被压缩到贝加尔湖以南地区。
在俄国人还没有到来之前,根据郭沫若等学者的考证,中国游牧民族的天然游牧北界大致在北纬58度左右,在贝加尔湖以北,深入西伯利亚境内。但是沙俄的到来夺去了蒙古游牧区的北部,蒙古各部游牧区域只得南移至贝加尔湖附近。
1689年,清朝和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稳定了东北疆域,随即清朝开始腾出手来解决蒙古问题,和沙俄的争夺也从东北西移至贝加尔湖周边地区。
在这样的南北威胁中,喀尔喀王公经过权衡,最终选择倒向清朝,随即清朝将喀尔喀纳入版图,并展开了对沙俄以及沙俄支持的准噶尔部的反击。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不断挑衅清朝,康熙两次亲征,逼迫其兵败自杀,随即清朝步步进逼,终于在1757年,清朝大军彻底消灭准噶尔部,平定天山南北,新疆也回到中原王朝怀抱。
新疆故土新归是一个划时代时间,不仅标志着准噶尔的灭亡,更昭示着从此以后,游牧民族北逃西遁的退路彻底被封死,游牧民族在南下失败时,除了北逃,还可以逃到大漠以西,而此后,游牧民族再也没有这样的机会。
不仅如此,清朝和沙俄还在中亚地区展开争夺,彻底断绝了游牧民族西去西亚、欧洲的道路。
可以说,沙俄的不断侵略,客观上帮助清朝彻底解决了蒙古问题。
3、清朝的技术优势
清朝时期的蒙古,早已不是成吉思汗时代纵横天下无敌手的状态。
明朝对蒙古地区实行分而治之的政策,让蒙古各部落之间相互攻杀,达到无法统一威胁明朝的目的。在明朝的一手导演下,黄金家族走向没落,蒙古又回到了成吉思汗统一前的松散状态。
然而虽然不复当年之勇,但是蒙古骑兵仍然是草原上一个可怕的存在,以骑射为生的本领让每一个蒙古人都是天生的战士,只要有个强大的核心,蒙古势必再次兴起。
但是最终蒙古各部还是被清朝收服了,因为清朝有蒙古不具备的技术优势,那就是火炮。
中国作为火药诞生的地方,长期以来火器发展领先世界,从明朝中期开始,这种优势逐渐被西方国家抵消,火炮技术开始落后。
1522年西草湾海战后,明朝开始大量仿制西方火炮,并很快追上西方水平。在明朝后期的明金战争中,明朝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人投降后金,带去了火炮技术,后金从此有了火炮部队。
清朝前期火炮运用广泛,除了抵御沙俄,就是对付汉蒙反抗势力,实践证明,在中原王朝掌握了火炮技术后,游牧民族再也无法与中原王朝对战
。1690年,漠西蒙古
噶尔丹侵略喀尔喀蒙古,康熙皇帝亲征噶尔丹,在乌兰木通战役中,清军以大炮摧毁噶尔丹抵御的驼城,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火炮不仅能够大量杀伤敌军,对骑兵的马匹也能产生巨大的威慑。可以说,属于蒙古骑兵的时代已经在清朝宣告结束。
不得不说,清朝用几十年时间彻底解决蒙古问题,使
中原人民
不再
受游牧民族侵扰之苦,这是一个伟大的功绩。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Yes”,一个爱好历史的妹纸!期待关注!
-----
网友解答:
-----
明太祖朱元璋由南到北统一中国的口号便是“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他派大将军徐达、常遇春收复了汉人政权丧失400多年的燕云十六州等北方之地,把蒙古人赶回了草原,并派兵十余次打击蒙古残余势力。为了防范蒙古人,朱元璋让自己的儿子”九王守边“,其中就有燕王朱棣。朱元璋的孙子建文帝朱允炆登基后,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夺权成为明成祖。朱棣对蒙古的政策依然是持续打击,先后五次北征,对蒙古人形成碾压之势。
明仁宗、明宣宗时期,对蒙古实行既打击又笼络的政策。到明英宗时,蒙古瓦刺部崛起,联合各部进攻明朝。明英宗好大喜功,御驾亲征导致”土木堡之变“,成为明朝第一个当俘虏的皇帝。危急关头,明朝推出明英宗的弟弟明景帝上台,由兵部尚书于谦组织“北京保卫战”,打退了瓦刺的进攻,用坚固的防守锁住了蒙古人。从那以后,蒙古陷入分裂,对明朝没有足够的威胁了。满清崛起时,对蒙古各部先是联合、联姻,后来是打击、分化,直至让蒙古人衰落。满清的做法是多管齐下,对蒙古人的控制非常成功。
倡导“满蒙一家”,蒙八旗帮打天下
满清的祖先是女真族,开始建立的国家叫后金。大汗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后,不断蚕食明朝的领土,与蒙古各部也开战,逐渐占据优势,蒙古科尔沁部最先归顺了后金。而后,后金倡导“满蒙一家”,与蒙古各部联盟、联姻。努尔哈赤的继任者皇太极的十几位妃子中,有七位来自蒙古,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孝庄皇太后,她生了顺治皇帝,也是康熙皇帝的奶奶。所以说,满清的血统与蒙古人是密不可分的。
皇太极时期,彻底征服了蒙古各部。皇太极有统一中国的野心,为此把女真改名满洲,把后金改为大清,自己登基成为皇帝。在清朝统一中国的过程中,单靠满族八旗兵是不够的,清朝把蒙古骑兵也纳入八旗中,号称“蒙八旗\",为清朝打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到晚清时,还有一位著名的蒙古大将曾格林沁亲王,可见蒙古兵在清军中的分量。
康熙三征噶尔丹,土尔扈特部东归
对不服从清朝统治的蒙古部落,清朝的策略是坚决打击,毫不留情。有部电视剧叫《康熙王朝》,里面就叙述了康熙皇帝征讨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的故事。准噶尔部盘踞在西北,康熙皇帝为了笼络噶尔丹,把心爱的女儿蓝齐格格嫁给他。但噶尔丹与西藏达赖喇嘛结盟,又勾结沙俄,对清朝构成了威胁。于是,康熙御驾亲征三次,最后消灭了噶尔丹,巩固了西北边疆。电视剧里这段,与真实历史是基本吻合的。
有部电影叫《东归英雄传》,演的就是乾隆皇帝年间,在俄国伏尔加河流域生活了百余年的蒙古土尔扈特部,面对沙俄用他们打仗,试图灭绝他们部族的危局,毅然决定冲破层层阻碍,东归故土。由此,土尔扈特部成为最后归顺清朝的蒙古部落。
实行盟旗制度,蒙古遍布喇嘛
现在我们知道的内蒙呼伦贝尔、乌兰察布、锡林郭勒等地在清朝时都叫盟,有很多盟旗都是清朝时留下的。清朝为了分化蒙古人,在蒙古草原建立了盟旗制度,外藩蒙古划分盟和旗,内属蒙古直接设旗,并把一个蒙古部落划分为多个旗,让蒙古人画地为牢,形不成统一的力量。
在清朝,蒙古人的地位很高,可以受封、当将军,享受高官厚禄,让纸醉金迷中的王公贵族们丧失了斗志。但清朝还有更绝的一招,在蒙古引入藏传佛教,大建寺庙,大力倡导或强制蒙古人当喇嘛即和尚,并规定出家可以不当兵、不服徭役、不纳税。这样当喇嘛的蒙古人大增,并且喇嘛不能结婚,这样蒙古的人口就锐减了。难怪康熙皇帝说:”建一寺庙胜养十万兵“。
还有一点不能忽略,满清不同于熟悉农耕的汉族,他们是渔猎民族,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了解很深,所以治理起来能对症下药,得心应手。
-----
网友解答:
-----
对付蒙古,明朝确实花了太多精力,太长的时间。前后三百年,明朝就一直和蒙古纠缠不休。为了蒙古,明朝又是重修早已废弃不用的万里长城,又是在北方设置了九个军事重镇。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连续八次打击蒙古,朱棣连续五次打击蒙古。到明英宗的时候,蒙古南下,还差点把明朝搞成了第二个南宋。
但是在清朝的时候,蒙古与清朝的关系却处理得非常好。清朝基本上没有为了蒙古,在军事上耗费过太多力气的时候。而且,清朝基本上也没有和蒙古发生过什么战争(除了西北的噶尔丹,噶尔丹最终也被很快摆平)。
(雄起的努尔哈赤)
那么,清朝究竟想到什么办法,顺利地解决了蒙古问题呢?
这个办法就是“联姻”,或者也可以说叫做“和亲”。
从努尔哈赤开始,他为了稳定大后方,集中力量攻打明朝,就兴致勃勃地纳娶蒙古公主为妻。到了皇太极的时候,皇太极在纳娶蒙古女子问题上,花了最大的精力。他的嫔妃中,有半数是蒙古王公贵族女子。不仅如此,清朝皇室还把皇室公主远嫁蒙古王公贵族。后来还因此形成了制度,几乎所有的清朝公主,都要嫁到蒙古草原。
因为这种方式,蒙古和清朝形成了牢不可破的血缘关系,满蒙亲如一家,也得到彻底的完善和落实,清朝也因此轻松搞定了蒙古的问题。
那么,既然清朝可以采用“和亲”的方式,轻松搞定蒙古问题。明朝为什么却不这么做呢?虽然说清朝是后面出现的朝代,明朝学不来。但是,在明朝之前,其实已经出现过以“和亲”的方式处理北方少数民族问题的政策,明朝为什么不采用呢?
(皇太极画像)
我认为,明朝之所以不采用“和亲”的政策处理北方少数民族的问题,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效果并不是很好。效果不好的原因,主要在于通过血亲维系起来的两国关系,常常会因为嫁到别国的公主出现变故,因此两国重新交恶。
二是明朝耻于这种“和亲”的行为。汉民族在历史上把自己放在一个高人一等的地位,对“和亲”一事多有抵触。因此,明朝要采用强硬的手段对待蒙古。永乐皇帝朱棣甚至为此沾沾自喜地说,他大明王朝是历史上唯一“不和亲,不纳贡”的朝代。
正因为如此,明朝不利用“和亲”解决边关问题。
(满蒙联姻)
那么,清朝为什么就能够用“和亲”解决蒙古问题呢?
其一,清朝没有明朝的那种心态。
清朝是少数民族,他们和蒙古是处在同一水平上的。甚至,蒙古在地位上,还是略高于清朝满族的。因为蒙古曾经统一过中国,这样,他们不仅仅是北方少数民族的老大,而且还具有皇家的血统。因此,满族和蒙古人“和亲”,绝对没有下嫁的味道,反而是高攀。清朝满族的这种心态,就让他们没有把公主嫁到蒙古,看成是一种耻辱。
其二,清朝持续不断地“和亲”。
明朝之前的汉人王朝的“和亲”,都是非常“吝啬”的。不到万不得已,他们不会采用“和亲”的方式。什么叫“万不得已”呢?一是实在打不赢北方少数民族。二是北方少数民族反复求娶。这样一来,汉人嫁到北方少数民族去的姻亲就不多。前面我们也说过,通过血亲维系起来的关系,一旦血亲淡了,关系就可能破裂。正因为嫁得少,关系破裂的情况就多。而清朝因此持续不断地嫁娶,所以满蒙的关系一直维系得很好。
总之,真正要解决北方游牧民族的问题,虽然不一定像清朝那样持续不断地“和亲”,但至少应该把他们和中原民族放在平等的地位上,这样出现的问题就会更少一些。
(参考资料:《明史》《清史稿》)
-----
网友解答:
-----
事实上如果我们不是把眼光仅仅停留在明末这一特定时间点上,而是纵观整个有明一代就不难发现:其实明朝最大的外患并非女真而是蒙古。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派遣徐达、常遇春等人率军北伐并成功攻克元大都(今北京),元顺帝逃回漠北草原。这一时期的北元政权不仅控制着蒙古故地之外,山西、甘肃的扩廓帖木儿;辽东的纳哈出;云南的梁王把匝剌瓦尔密仍奉大元正朔,与此同时北元同高丽、畏兀儿等藩属仍保持着政治、经济上的联系。1369年徐达在沈儿峪大破扩廓帖木儿,扩廓帖木儿逃奔和林,明军平定陕甘地区;1381年七月征南将军傅友德奉明太祖朱元璋之命同副将蓝玉、沐英一同远征云南,梁王把匝剌瓦尔密投滇池自杀,明军平定云南;1387年明将冯胜率大军二十万直逼金山,迫使辽东故元将领纳哈出降明;1388年亲元的高丽王朝命大将李成桂北伐辽东明军,结果李成桂在威化岛果断回师京城发动政变掌控朝政,四年后李成桂废黜高丽王朝的末代君王,建立了接受明朝册封的李氏朝鲜王朝。当北元政权羽翼尽失之时北元政权的核心蒙古本部也遭到明军的打击:1388年三月明将蓝玉率师十五万北进,四月蓝玉在捕鱼儿海(今贝尔湖)之战中俘获蒙古嫔妃公主一百二十三人、官员三千余、人口七万七千多、马驼牛羊十五万多头以及大量印章、图书、兵器、车辆。事实上蒙古人自返回草原后就始终存在一个问题:脆弱的游牧经济根本不足以支撑忽必烈仿照中原汉制建立的大一统帝国模式,因此蒙古贵族们对成吉思汗直系后裔黄金家族的离心倾向开始日渐增长。捕鱼儿海之战的失败使黄金家族在蒙古贵族们面前彻底颜面尽失,很快蒙古各部逐渐宣布脱离黄金家族的大元政权而独立,蒙古草原重新回到了成吉思汗统一之前的诸部割据状态。明成祖朱棣在位时期曾对蒙古诸部发动持续打击,这在后世史书中被记载为”五出漠北,三犁虏庭“。这一时期明王朝对蒙古诸部保持着压倒性的军事优势,然而随着明朝国力的中衰蒙古势力开始重新强大起来:蒙古瓦剌部甚至在1449年俘获了明英宗朱祁镇并一度包围北京城,1550年蒙古俺答汗再次兵围北京城。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恰恰正是明朝和蒙古两百余年的持续交锋为东北白山黑水之间的女真部族的兴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说起来女真人也是一个骁勇彪悍的民族——历史上女真人的祖先建立的金国与蒙古也曾是世仇,然而金国其实已是一个相当汉化的政权了,蒙古灭金后定居中原的女真人大多汉化,因此被视为汉人的一部分,只有留在东北山海关外的女真部族还较多保持着射猎传统。1387年纳哈出降明后明王朝的版图就覆盖到辽东地区。明永乐九年(1411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的20余年中女真族出身的宦官亦失哈奉明王朝之命巡视黑龙江下游,明朝在东北女真族聚居地设有辽东都司和奴儿干都司两大行政管辖机构。明朝治下的女真部族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东海女真等几大分支,同明朝和蒙古比起来女真各部的实力实在有限,甚至连李氏朝鲜也不断向北蚕食女真人的土地,西部的蒙古势力最强盛的时期也曾一度向东完全控制了整个女真地区。其实女真人的剽悍善战丝毫不弱于蒙古人,只是由于部落太小无法形成合力而已。然而明朝和蒙古持续两百多年的对立给女真人带来了机会: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利用明朝和蒙古对立无暇顾及自己的时机悄然统一女真诸部。直到这时蒙古察哈尔部的林丹汗还给努尔哈赤去书声称:“四十万蒙古国之主巴图鲁成吉思汗致书水滨三万女真之主”,然而说出这番大话的林丹汗似乎忘了他并没真正统一蒙古各部:这时的蒙古人早已不是成吉思汗时代的蒙古人了,这时的蒙古已分化为喀尔喀、卡尔梅克、布里亚特、鞑靼、图瓦、和硕特、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准噶尔、科尔沁、敖汉、察哈尔、茂明安、土默特等诸多部族。当努尔哈赤的后金大军对察哈尔部开战后不愿再受察哈尔统治的东蒙古各部纷纷倒向后金。经过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父子两代的改革已使后金(清)政权由刚开始的原始渔猎部族的联盟形态逐渐过渡成为较为成熟的国家体系,相比蒙古人单纯的游牧文明而言:这种兼具游牧渔猎民族的骁勇彪悍和强大高效的统一协调调度能力的政权其实更加强大。事实上后期的后金(清)政权已不单纯只是由建州女真后裔组成的了,不仅成功统一了女真诸部,还组建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也就是说清军之中其实大量充斥着蒙古人和汉人。相比之下蒙古各部本就不统一,以致于在明军、清军中都活跃着相当数量的蒙古人,还要防备南方的明王朝,在组织协调能力上又不及清军,清军甚至还掌握了更为先进的火器技术,可以说蒙古人再怎么骁勇善战也抵挡不了这样的对手。
事实上在清太祖努尔哈赤开创后金政权之初所面临的地缘格局是相当不利的:挡在后金崛起道路正面的是明王朝,而蒙古察哈尔部的林丹汗和亲明的李氏朝鲜王朝犹如两把尖刀威胁着后金的侧翼。按说后金无论往哪个方向发展都可能遭遇另外两方势力从后方侧翼的袭击。如果将当时明朝、蒙古、后金三方博弈视为一出“新三国演义”,那么明朝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蒙古地域广大、骑兵彪悍;后金无论从哪方面看似乎都是最弱的。然而就是看似最弱的后金却在明朝与蒙古的夹缝之间悄然壮大兴起,当时的后金利用蒙古内部的分裂格局与科尔沁等部会盟、联姻。1593年蒙古科尔沁部参加了讨伐建州的九部之役,后参加的科尔沁部明安和喀尔喀部劳萨与努尔哈赤“遣使通好,自是蒙古诸贝勒通使不绝”。1619年明朝大军在萨尔浒之战中惨败于后金的现实使明朝和蒙古这对宿敌看到了新兴的后金的力量,于是作为当时的漠南蒙古诸部名义上的宗主的察哈尔部林丹汗随即邀约了喀尔喀五部配合明朝协防铁岭,然而由蒙古和明朝组成的联军在女真人的打击下土崩瓦解,就连蒙古军队的主将齐赛诺延都成为了女真人的俘虏。天命九年(1624年)科尔沁部成为蒙古诸部中率先臣属于后金者。次年林丹汗发兵讨伐科尔沁部,努尔哈赤命莽古尔泰、皇太极等前往救援,林丹汗被迫退兵。天命十一年(1626年)后金征巴林部、扎鲁特部,掠其人口、牲畜而归。这一时期后金对蒙古诸部采取政治安抚与军事打击相结合的策略:与归附自己的蒙古部落进行会盟、联姻,而集中主要精力打击身为漠南蒙古各部盟主的察哈尔部。后来的孝庄太后和她的姑姑哲哲皇后以及姐姐宸妃海兰珠都是在这时嫁入后金宫廷的。天聪九年(明崇祯八年,1635年)四月皇太极讨伐察哈尔部的林丹汗,彻底统一漠南蒙古诸部并获得元朝的传国玉玺。次年皇太极正式改女真族名为满洲,改后金国号为清,他自己则由大汗改为皇帝,此举标志着皇太极正式以汉法构建自己的国家,应该说此时他已有入主中原取代明朝的意图。
事实上皇太极的改国号之举并非单纯是为入关灭明做准备,而是在为建立一个囊括满洲、汉地、蒙古等地的多元帝国做准备。从察哈尔部得到的传国玉玺被视为一种权力的象征——这被视为身为成吉思汗后裔的蒙古黄金家族的权力转移到了满洲爱新觉罗家族手中,皇太极被蒙古王公们视为是成吉思汗的继承者,而此后整个有清一代的所有帝王都无一例外拥有蒙古汗号。成吉思汗开创的蒙古帝国是一个部众联盟国家——蒙古人并没像汉人一样建构起一套行之有效的中央集权政体,因此在成吉思汗死后蒙古帝国迅速陷入分裂局面:元朝皇帝名义上是蒙古大汗,但实际上对其他四大汗国并无管辖之权。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派遣徐达、常遇春等人率军北伐并成功攻克元大都(今北京),元顺帝逃回漠北草原。1388年三月明将蓝玉率师十五万北进,四月蓝玉在捕鱼儿海(今贝尔湖)之战中俘获蒙古嫔妃公主一百二十三人、官员三千余、人口七万七千多、马驼牛羊十五万多头以及大量印章、图书、兵器、车辆。蒙古人自从返回草原后就始终存在一个问题:脆弱的游牧经济根本不足以支撑忽必烈仿照中原汉制建立的大一统帝国模式,因此蒙古贵族们对成吉思汗直系后裔黄金家族的离心倾向开始日渐增长。捕鱼儿海之战的失败使黄金家族在蒙古贵族们面前彻底颜面尽失,很快蒙古各部逐渐宣布脱离黄金家族的大元政权而独立,蒙古草原重新回到了成吉思汗统一之前的诸部割据状态。名义上作为成吉思汗嫡系后裔的察哈尔部仍是漠南蒙古诸部的盟主,可实际上各部之间只是一种松散的联盟体系而非一个统一的政治实体。“国家”一词在蒙古语中念作“兀鲁斯”——这是专指具有蒙古特色的部众联盟国家:有实力的汗可以统合各个部众国家,而当强势人物去世后各部可以自行选择脱离或加入新的联盟体系。这实际上是游牧民族的一贯现象:由于游牧经济的天然脆弱性以及生活的流动性,其实并不太需要一套庞大复杂的国家行政机器,所以在游牧经济条件下很难产生高度中央集权的国家。满人其实并不是像蒙古一样的游牧民族,而是以渔猎为主兼有游牧和农业经济成分的民族,但渔猎民族和游牧民族之间其实并不能截然分隔——且不说满人的生活中同样有相当的游牧经济成分,即使单纯就渔猎经济而言其实也是一种极为脆弱的经济模式。满语中的“固伦”其实是指的和蒙古语中的“兀鲁斯”一样的部众联盟国家。这种部众联盟国家的典型特征就是:各部首领是以本部族利益最大化为核心原则的,联盟的向心力是相对偏弱的,所以当科尔沁等蒙古部落脱离林丹汗而投向满洲时很自然地认为:这是自己的兀鲁斯与满洲兀鲁斯的联合。所有不服从林丹汗的蒙古部落都将新兴的满洲政权视为抗衡察哈尔部的盟友。
整个有清一代统治阶层一直极力鼓吹所谓“满蒙一家”的理念。需要指出的是清朝所谓的“满蒙一家”并非单纯对蒙古诸部执行亲善政策,而是对归附于己的蒙古各部执行亲善政策,而对诸如准噶尔部这种不愿与清王朝成为一家的部族就是冷酷无情的打击了。在历经康、雍、乾三代持续的打击后清王朝最终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攻克伊犁并成功俘获准噶尔大汗绰罗斯·达瓦齐,至此同清朝康、雍、乾三代持续对立的准噶尔汗国终于被平定。此后策妄阿拉布坦的外孙阿睦尔撒纳一度举兵叛乱,但于1757年被清军平定。随着准噶尔部的被消灭标志着清朝已基本实现对蒙古诸部的控制——除了此时已被沙俄征服的蒙古部落。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东归的土尔扈特部成为了最后一支臣服于清王朝的蒙古部落,至此昔日盛极一时的蒙古帝国最终被清朝和沙俄瓜分。然而仅仅只靠暴力镇压是不能使蒙古各部对清王朝产生心理认同的,整个有清一代始终坚持对蒙古诸部实行顺者安抚、逆者讨伐的两手策略。那么清王朝究竟对蒙古诸部实行了哪些安抚措施呢?从努尔哈赤起后金(清)政权就将利用蒙古诸部彼此之间的矛盾使其相互牵制作为一项既定政策:九部之役后努尔哈赤并未报复与自己作战的科尔沁等部,而是积极致力于将其从漠南蒙古盟主——察哈尔部林丹汗那边争取过来。科尔沁由此成为蒙古诸部中率先臣服于后金(清)政权的,皇太极的9位后妃之中有6位是蒙古后妃,其中孝端文皇后哲哲、宸妃海兰珠、孝庄文皇后大玉儿三人就来自最早与后金(清)政权建立联系的科尔沁部。此后清朝历代统治者延续了自努尔哈赤、皇太极时代起的与蒙古结好、联姻的既定国策——在近三个世纪的时间里清皇室与蒙古贵族之间始终保持着世代通婚联姻的关系,同时清朝的格格们也不乏下嫁蒙古王公者,整个有清一代满蒙联姻合计达586次,真正实现了“北不断亲”的既定国策。当然清朝控制蒙古的方式也并非只有联姻这一条措施——毕竟在现实的政治利益面前姻亲关系未必就靠得住,汉朝与匈奴的和亲、唐朝与吐蕃的和亲均未能成功起到使匈奴、吐蕃羁縻臣服的目的。事实上清朝对蒙古的控制是一套由联姻、贸易、移民等方式构成的组合拳,那么这套组合拳究竟是怎样发挥作用的呢?清朝将蒙古诸部分为内属蒙古与外藩蒙古,分别实行盟旗制与札萨克制,根据部落、地域分而治之——分设札萨克旗、都统旗、总管旗、喇嘛旗进行统治。内属蒙古包括八旗察哈尔、科布多、唐努乌梁海等地,各旗由朝廷任命官员治理,与内地的州、县无异。外藩蒙古各旗则由当地的世袭札萨克管理,有一定自治权,又分为内札萨克蒙古和喀尔喀四部、青海蒙古和伊犁准部等。在外藩蒙古以若干旗合为一盟,设正、副盟长,掌管会盟事宜,并对各旗札萨克进行监管。在中央则由理藩院统管蒙古事务。清朝就这样按自己的八旗模式对蒙古诸部进行改造,整个有清一代被纳入八旗系统的蒙古人相比中原汉人享有诸多政治经济特权:可以不必经过科举就能当官、享有丰厚的国家俸禄待遇,这就使蒙古诸部与清朝统治阶层形成了利益共同体。而蒙古各部之间的矛盾也使其需要清朝居中调解。除了以通婚强化血缘联系、在政治经济上构建利益共同体之外清朝还从宗教上对蒙古人加以控制:从元代起蒙古上层就开始尊奉藏传佛教,事实上“达赖”和“班禅”的称号并非源自藏区而是来自蒙古:1578年蒙古土默特部的俺答汗将“达赖喇嘛”的称号赐予索南嘉措;1645年和硕特部的固始汗将“班禅”名号赐予罗桑却吉坚赞。藏传佛教的几大派系分别与不同的蒙古部落建立同盟,形成了蒙藏之间相互介入对方内部政治斗争的格局。清朝通过在藏传佛教中独尊格鲁派(黄教)实现对蒙藏诸部的精神统治:清朝统治者在满人的堂子举行萨满仪式,在喇嘛教礼佛,在孔庙强调教化,在中原他是天子,在满洲他是部族首领和家长,在蒙古他是大汗,在藏地他是文殊菩萨的化身,总之清朝建立了一套复杂的对境内各民族因俗而治的多元政体。
-----
网友解答:
-----
不仅是明朝,其实汉家王朝对于草原游牧民族从来就做不到连根拔出,历史上只有唐朝曾实质性占领过蒙古高原,但唐朝人对蒙古高原的统治时间非常短,只有短短二三十年。
唐朝作为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巅峰,国力极为强大,连唐朝都难以长久统治蒙古高原,其他朝代就更别想了。
(唐朝在击败薛延陀后,曾短暂的控制过蒙古高原,设安北都护府,治所在今天蒙古国乌兰巴托附近,但由于突厥人的反击,仅仅二十年后唐军就退回漠南地区,失去了蒙古高原)
中原王朝之所以无法长久统治蒙古高原,并非是打不过草原民族,鼎盛时期的中原王朝是追着游牧民族打。
但问题是草原民族的特性就如同风一样,他们赶着牛羊逐水而居,来无影去无踪,打得过你就打,打不过你就跑,而且你还追不上他。
在历史上卫青、霍去病、窦固、窦宪、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明太祖朱棣都曾远征蒙古高原,将匈奴、柔然、瓦剌按在地上摩擦。
可是蒙古高原北边是一望无垠的西伯利亚,人家打不过你无所谓,本身自己老家也没啥房子和城市,打输了骑着马往北跑就是了。
(蒙古高原本身就很大,后方更加辽阔,战略纵深太大了)
此时中原王朝只能选择班师回朝,因为草原上一无所有,军队无法就地获得补给,继续追击将对后勤造成巨大的压力,没有任何朝代能后承受如此压力。
所以任何中原王朝对游牧民族的政策都是打服他们就行,彻底征服是不敢想的。
至于移民垦荒或者屯田?
同志们,古代去蒙古高原等同于发配和流放,没人愿意去的。而且即便有人愿意去,当地的气候也不适宜农耕。
有鉴于此,每当中原王朝重拳出击时,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就举家搬迁。等着中原军队一走,自己再搬回来,恢复一段时间后继续南下劫掠,周而复始。
明朝建立之后,明太祖和明成祖都对蒙古高原展开过军事打击,虽然明军曾多次重创蒙古的鞑靼和瓦剌,但终究无法在草原建立一套行政体系,没能突破以往的局限。
(明初永乐大帝曾多次亲征北伐蒙古)
纵观整个明朝,蒙古问题一直是大明最严重的边患,但谁都没有想到,蒙古和大明死磕两百多年,最后居然都被清朝灭掉了。
实事求是的讲,清朝灭蒙有很大运气。
首先,清朝崛起的时候蒙古高原正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整个蒙古分为漠北蒙古、漠西蒙古和漠南蒙古,三大蒙古不仅互不统属,而且各自内部也是一盘散沙。
例如当时与清朝接壤的漠南蒙古就是诸部林立,各部在抗清问题上没能拧成一股绳,被清朝分化瓦解。
1632年,皇太极灭漠南蒙古盟主察哈尔,察哈尔大汗林丹汗逃往青海,漠南蒙古被清朝吞并。
(清朝在入关之初时已经兼并漠南蒙古)
占领漠南蒙古后,清廷将其改称为内附蒙古,也就是今天的内蒙古。
清廷在内蒙古地区推行旗盟制,划定诸部边界,派官员清查户口,强迫蒙古人定居下来,大大削弱了内蒙古诸部的力量。
与此同时,清朝吞并漠南内蒙古的消息让同样处于分裂状态的漠北外蒙古诸部感到震动!
要知道内蒙古的察哈尔部首领林丹汗不仅是其本部大汗,他还是名义上的全蒙古大汗。如今象征着黄金家族法统的察哈尔部居然被大清灭掉了,外蒙古诸部皆十分恐惧,纷纷遣使称臣。
不过称臣并不等同于直接占领,明代时瓦剌和鞑靼诸部也向明朝称臣,但自己还是独立的,就好像朝鲜王朝虽向明清称臣,可朝鲜王朝依然是一个独立的国家。
但无论如何,清朝迫使外蒙诸部称臣的举动还是非常厉害的,并且清朝还拥有内蒙古这一片巨大的战略缓冲区,蒙古对清朝的威胁大大降低。
后来清军入关,清朝主要战略重心都放在了南面。如果没有大的意外发生,清蒙关系基本上就定型了。
然而就在此时,外蒙古北部和西部突然崛起了两大强国,一个是来自欧洲的沙皇俄国,一个是统一漠西蒙古的准噶尔帝国。
从15世纪开始,沙俄就开始不断东扩,到明末清初时沙俄吞并了整个西伯利亚,从北方压向蒙古高原。
而准噶尔帝国则是明代瓦剌的延续,在清初时准噶尔帝国已经控制了新疆和中亚东部地区,准噶尔大汗噶尔丹时刻准备东侵外蒙古,完成蒙古统一大业。
此时的外蒙古被沙俄、大清和准噶尔三家包围,已经没有啥战略腹地了,跑都没处跑了,这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情况。
(曾经来无影去无踪的蒙古人终于无处可跑了)
思来想去,外蒙古诸部决定投靠大清。至于外蒙古为啥宁可投降清朝,也不愿意臣服于同为蒙古人的准噶尔帝国?这个问题有点复杂,本文就不赘述了。
在接到外蒙古的归附请求后,康帝皇帝内心都沸腾了,立即出兵进入外蒙抵御准噶尔东侵,并最终打败准噶尔,拿下整个外蒙。
此后,清朝与沙俄议和,双方划定了东部和中部的边界,清军开始全力对付西北准噶尔。
清准之战前后持续了70年,直到1758年乾隆皇帝才趁准噶尔内乱将其灭亡,至此整个蒙古全部都并入大清版图。
(灭准噶尔后,清朝版图达到顶峰,蒙古边患问题彻底解决)
总的来说,清朝之所以能够拿下蒙古,有很大的运气成分。首先蒙古高原一直处于分裂状态,力量不统一,内讧给了满人以机会。
其次,由于俄罗斯的东扩,切断了蒙古人逃跑的后路,也是蒙古投降清朝的重要原因。
当然,清军八旗在中期的战斗力也是相当不错了,毕竟若自己没有实力,机会再好也抓不住。
-----
网友解答:
-----
满清每年拿巨量金银供养蒙古王公军官,还送了四百多公主郡主,蒙古军队社稷和官吏自主,这算那么哪门子领土。反观明代,把蒙古硬生生打残打分裂,打的称臣纳贡,但未把蒙古计算为领土。实际上,如果按照明代标准,满清领土仅有四百多万。如果按照满清标准,明代领土恐怕得2000多万。
-----
网友解答:
-----
多看看史书吧,到努尔哈赤死之前,蒙古还是一直有部落在效忠明朝。大明打服了蒙古300年,到你这就成死活打不下了。明成祖七出漠北,把蒙古王庭都给掀了。
-----
网友解答:
-----
满清和蒙古是盟友关系,不是征服关系,
清军有蒙古八旗,是满清的嫡系部队,著名的僧格林沁就是蒙古人。
明末的蒙古,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不是一个统一的王朝。在后金起兵后,努尔哈赤为了争取蒙古为攻击明朝的助力,
在万历四十年,努尔哈赤取了科尔沁贝勒明安的女儿博尔济锦氏
。万历四十二年,努尔哈赤二子巴图鲁贝勒娶内喀尔喀蒙古之扎噜特部钟嫩女为妻,五子莽古尔泰娶该部内齐之妹为妻,四子皇太极娶科尔沁部莽古思之女,十子德格类娶扎噜特部哈拉巴拜之女。
努尔哈赤又嫁给蒙古人3个女儿。以此笼络蒙古人为攻击明朝效力。
在皇太极时期,满蒙联姻达到极致。天聪汗9个后妃有6个是蒙古女人,其中就有孝端文皇后和孝庄文皇后及元妃,看多了清宫戏的人应该清楚这三人叫哲哲,布尔布泰和海兰珠。其中孝端文皇后是孝庄文皇后和海兰珠的亲姑姑。在皇太极后,
满清一直贯彻满蒙联姻,有清一代,满蒙联姻总共568次,清皇室女子共嫁给蒙古人共430人,娶蒙古女儿156人。可以说满清皇帝身上流淌着蒙古人的血。
对于不听从满清的蒙古部落,清朝也是花了上百年时间才最终平定,噶尔丹在1678年建立准噶尔汗国
,极盛时期甚至占领了拉萨。康熙三次出兵才把噶尔丹击退,但是也未能彻底解决准噶尔汗国。雍正年,派清军出击准噶尔,却全军覆没。
直到1755年,趁着准噶尔内乱,清军花了五年时间才彻底平定准噶尔部。此战后,蒙古准噶尔部大部分男丁被杀,女人小孩多被分做奴隶。准噶尔部大部分灭绝
。
总而言之,满清对蒙古又拉又打,对于反叛满清的蒙古,镇压起来毫不手软。
联姻又源源不断,
归顺的蒙古王公,受到满清的优厚待遇,给钱给粮给女人,在这种情况下,蒙古人除非脑抽,才会去反叛满清。
明朝则不一样,明太祖以驱逐鞑靼为口号建立明朝,断不可再给蒙古人特权。有些清粉很喜欢吹满清时期对蒙古的征服,这就是不看书的表现了。
说个花边,孝庄皇后姓博尔济吉特,这个姓如果按照蒙古语就是孛儿只斤,
也就是成吉思汗的姓。在满清崛起攻灭叶赫那拉部落,该部落人口丧失许多,有传言:
叶赫那拉氏就算只活下一个女子,也要灭掉清朝。对满清灭亡有突出贡献的慈禧太后,就是姓叶赫那拉。
。。
多说一句,满蒙联姻,对于蒙古的王公大臣是很有好处,但是对于普通蒙古人,则真不是什么好事。
满清在蒙古地区推行喇嘛黄教,这个宗教是禁婚的。满清对于当喇嘛的人相当优待
,
大量蒙古人为了优待当了喇嘛,不再婚娶
。
导致许多蒙古女子不能嫁人,不能形成稳定的家庭,为了生计,蒙古女子不得不去当了小三或者外室
,生活比较淫乱,草原梅毒流行,而梅毒又传给下一代。
根据1950年的统计,当时蒙古人得梅毒等性病的接近60%
,这个局势再持续百年,蒙古人走灭绝的可能性。
在
《蒙古族历史人口初探 17世纪中叶~20世纪中叶》书中统计
蒙古人口从清初到清末,减少了20.9%的人口。
同期的汉人增长三倍,满人增长10倍。
-----
网友解答:
-----
很简单,明朝主要是以打为主,而清朝实行了“打”与“和”兼具的征服加“羁縻”政策,擅于笼络蒙古上层,软硬兼施,充分发挥自身优越性。
从明成祖朱棣开始,主要战略是正面和蒙古刚。
朱元璋对蒙古采取“以夷制夷”策略的同时,在削弱蒙古大汗实力之后,也知道消灭蒙古是不可能的事,所以
实行防守为主,攻打为辅的策略
。
为了笼络蒙古兀良哈三卫,朱元璋任命兀良哈部落的上层分子充当各卫首领,这是一种典型的羁縻策略,其实在新疆1884年建省之前,清朝对新疆也一直利用羁縻手段进行管理。
这种方式尽管有效,却不是很稳定。
像明清时期的西南土司之间或者与政府的相互摩擦也很频繁,政府主持大局的一般方式就是进行招抚,收买头领,没有别的办法。不过西南边疆和西北边疆还是有很大不同,这个以后再说。
因此朱元璋在招抚的同时,对兀良哈三卫其实非常不放心,一方面对他们实行拉拢的怀柔政策,一方面积极的防御,设置了九边,修筑辽东边墙,还册封了一个宁王叫朱权的看守这一带别闹什么幺蛾子,
实行以塞王守边的政策,屏蔽三卫
。
但到了朱棣当权后,
以积极攻打蒙古为主
,改变了朱元璋时期主防策略,又因为自己是藩王上位,把朱元璋时期设置的塞边藩王都给裁撤了,还主动放弃了大宁这么重要的军事要塞,使蒙古兀良哈的发展更加肆无忌惮。
所以朱棣和蒙古正面刚的结果就是越打越往南缩了,因为搞不定啊,还连累后面几代君主莫名自信又狠命得被削。
正面刚的结果就是无法剿灭不说,蒙古自身也四分五裂,统治版图碎成了渣。
大将军蓝玉多次对北元军用兵,数次远征蒙古后,把蒙古大汗的实力给削弱了,却助长了一些没有参与战争的封建主的势力,他们开始坐大坐强。其中蒙古本部的大封建主阿鲁台和瓦剌部开始闹的不愉快,瓦剌部就是在土木堡之战中擒获了坑爹的明英宗的那个部落。
一个好的领导者对一个国家、民族太重要了,明朝对阿鲁台的集中用兵,使瓦剌的领导人脱欢乘机兼并了蒙古本部,人家不仅是这一代繁盛,到了他的儿子继续扩大征服领地,兵力直达东海,甚至向西打到了中亚。
然而命中注定,元朝一直没有被重建,很长一段时间内,蒙古部的常态就是四分五裂。时间证明子子孙孙太多了也不好,1543年达延汗汉死后,他的后代割据了蒙古全境,出现了40多个独立领地。各种政权林立,领地被瓜分得碎成了渣渣。
所以终明一代,北部边地的蒙古部对大明国的骚扰太频繁了,乘着互市的机会,没事就过来招惹下,流动性很强,很难完全剿灭。
清朝软硬结合,充分发挥自身的优越性。
清朝与西北蒙古之间主要是与准噶尔部之间的战争,从康熙时候就开始打,但是打归打,打完了照旧实施羁縻管理,并进行联姻。并自崇德元年(1636)起,皇太极就比较有远见地设立了蒙古衙门,之后演变成
理藩院,利用行政手段节制西北
。
通过扶持一个蒙古部落首领方式容易服众,聚揽人心,其次和蒙古部落进行频繁联姻,也加强了蒙古对清政权的认同感。当然清朝能搞定蒙古最重要的还是靠一些硬实力、硬手段,
譬如成立理藩院进行行政控制,以及加强军事管理和经济往来等。
以攻打准噶尔为例。
在康熙年间,准噶尔的首领噶尔丹以为自己哥哥僧格报仇为名,极力地扩张兼并。噶尔丹所在的准噶尔部,是我国西北厄鲁特蒙古四部之一,厄鲁特蒙古在明代就是瓦剌部。明末清初,瓦剌分成了四个大部:和硕特部、准噶尔部、杜尔伯特部以及土尔扈特部。
康熙帝之所以能三次御驾亲征把噶尔丹打败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是,准噶尔内部发生严重的分裂
,噶尔丹虽然继承了哥哥僧格的汗位,但是随着僧格儿子策妄阿拉布坦逐渐成年,噶尔丹开始视他们是潜在的争夺者,试图谋杀他们,却被策妄阿拉布坦削弱了部分实力。
二是,噶尔丹在后援断绝、兵力锐减情况下,居然还敢孤军深入
,与康熙对决,简直是没脑子的亡命之徒,犯了兵家大忌。
三是,噶尔丹的对手很强,此时康熙帝具有雄才伟略,大清朝也国势兴旺
。和俄国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后,俄国人也不是傻子,为了一个弹丸之地的准噶尔而与整个大清国为敌是得不偿失的,于是俄国开始敷衍噶尔丹。
四是,康熙亲征大大提升了军队士气,并且严密部署,绝不给噶尔丹任何逃生机会
。昭莫多之战后,噶尔丹处境十分款男,困穷之极,无力与清兵正面交锋。
五是,噶尔丹连年征战,已四处树敌
,唯一能够让他退守的地方,就是投靠西藏僧俗上层,但此时西藏局势也发生了变化,第巴为了专权将达赖秘不发丧的事情传到康熙耳朵里,开始对第巴进行制裁。
六是,康熙一直坚持对噶尔丹分而化之的方式,对其亲信进行劝降瓦解
,对其敌人进行拉拢,政策手段非常明确。
综合来讲,清朝之所以对蒙古的统治十分成功,是因为在软文化与硬实力方面都具备条件,并且更实事求是地设置了灵活的管理模式,而不是像明朝与蒙古之间的二元对立明显。可以说,清政府充分运用了“怀柔远夷”策略,既发挥了女真族群联姻优势,又保持了中原王朝的文化优越性。
------------------
推荐阅读:
诸葛亮死后,刘禅还当了29年的皇帝,他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