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秦朝被灭以后,为何“老秦人”没有复国?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秦朝被灭以后,为何“老秦人”没有复国?
-----
网友解答:
-----
这个事儿看起来确实挺奇怪的,关东六国在秦朝末年纷纷复国,可是在秦朝灭亡之后,“老秦人”却老老实实地一直服从于统治者,从三秦(雍王章邯、翟王董翳、塞王司马欣)到汉高祖刘邦,都不例外。
这又是为什么呢?
一、秦国贵族
六国复国的主体关键在于六国的贵族,如齐国的田氏后裔,楚国的项氏、景氏,赵王歇、韩王成、魏王豹等等。相对来说比较例外的就是燕国,因为“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导致秦始皇对燕国下了狠手,以至于燕国贵族势力相对来说要薄弱许多。
那么,秦国的贵族去了哪里呢?
1、为秦二世胡亥所杀
胡亥登基以后,曾对赵高说道:“我这么年轻就当上皇帝,很担心诸公子们盯着我的皇帝位,该怎么办?”赵高给他出个主意:彻查他们,有罪的就全杀了。
结果,二世胡亥的兄弟姐妹们大多因此罹难,即使平时遵纪守法者,也都被随便安了个罪名杀害了。有求情者,也都被安上了诽谤的罪名,在此期间,死亡的王族子弟 应不在少数。
2、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中最核心的一点就是”废除旧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禁止私斗,颁布按军功赏赐的二十等爵制度“,这一制度从根本上激发了秦人参军的热情,但与此同时,也在逐步消除旧有的贵族体系。
此外,从商鞅变法时普遍推行的县制,到后来的郡县制,分封制在秦国已经被完全替代了,贵族的特权没有了,自然也就没有了繁衍发展的土壤了。
所以,作为复秦主体的贵族,在秦国力量是极为薄弱的,这也是”老秦人“没有复国的最关键原因。
二、制度的延续性
从春秋到战国,再到秦朝的大一统,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是谁的管理,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大的归属感,更多在于百姓的生活是否满足要求,或者说是否有上升的空间。
从制度上来讲,秦人能够从一个一般的国家,逐渐成长为超级大国,”商鞅变法“是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的,也即是说秦朝当时的制度对于秦人的管理,是非常适宜的。而刘邦后来所推行的制度,恰恰就是这一整套的秦人的管理办法,所以,对于关中、汉中、巴、蜀等地的百姓来说,除了国家的名头换成了汉以外,其他跟秦时并没有什么两样。
所以,在刘邦统治的时间内,不但秦地稳定如昔,甚至连出征关东的节奏都与之前秦来六国时没什么两样,幻想着建立功业的年轻人们,前仆后继地加入了刘邦的汉军,对抗着关东的军队,占据关东的地盘,直至最后的统一。
三、项羽所带来的仇恨
项羽在新安的杀降事件,再加上在咸阳屠杀军民、杀害秦王子婴,焚烧秦朝宫室、抢夺秦宫财宝、掳掠秦宫妇女等等行为,无一不是在秦地拉仇恨。
而这一仇恨所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他所分封的三秦(雍王章邯、翟王董翳、塞王司马欣),因为缺少军民百姓的支持,很快便败给了刘邦。而当刘邦占据了关中、汉中、巴、蜀等地以后,再加以推行秦人的律令、制度,实际上,从本质上来说,”秦“已经实现了复国,不同之处就在于统治者变成了刘邦和他辖下的丰沛集团,国名换成了”汉“。
水言水语
刘邦集团的聪明之处就在于充分利用了秦人的先进制度来管理秦人固有的土地,这也是他后来能够获胜的基础。”老秦人“虽然没有复国,但是却如同复国一般,重新实现了一次大一统。
当然,这点上来说,刘邦与项羽的出发点相关还是很大的。
项羽无意在关中称王,他的根基在楚地、在彭城,所以,他占了咸阳之后,才会抢妇女、抢财宝;而刘邦的整个丰沛集团,多是中下层人士,并无根基所言,所以他更向往在关中称王,这是他能够在秦地”约法三章“的根本,相反,他占了彭城之后,才像项羽一样,抢妇女、抢财宝。
所以,很多时候也不能说起点高就一定有优势,”郡县制“就一定比”分封制“有利,只是是否与所处的环境相适应罢了。
-----
网友解答:
-----
秦朝被谁灭掉的?刘邦和项羽。刘邦最先进入咸阳,接受了已称秦王的子婴投降;项羽打败了秦军主力,坑杀了二十万降卒,进入咸阳后屠城,杀了秦王子婴,一把火烧了秦王宫。他们验证了亡秦必楚吗?老秦人为何没有复国?让我们一探究竟。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由来
这句话是战国时楚国南公说的,当时楚国屡被秦国欺负,楚怀王和秦昭襄王即秦始皇的曾祖父会盟时,被秦国强行扣押并客死秦国。在楚怀王的梓棺运回楚国时,楚国人都非常怜悯他,如同为自己的亲人悲伤。南公愤恨地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从此,秦楚绝交,秦国灭掉六国的过程中,楚国是最难打的。秦末的反秦起义,也与原楚国人密不可分。
回顾南公所说“楚虽三户”,并非指三户人家,应指楚国的屈、景、昭三大族,我们熟知的屈原便是屈氏贵族。楚国人属于三大族的很多,所以这里也泛指楚国人。而秦末率先揭竿而起的陈胜是楚国人,他最初以秦始皇长子扶苏和楚国大将项燕的名义聚集力量,建国张楚,意思是张大楚国。
陈胜号称楚王,但影响力不够,部下纷纷割据称王,被秦将章邯带领刑徒组成的秦军镇压下去。紧接着陈胜起义的是项燕的儿子项梁和他侄子项羽,号召力非同一般,在原楚地起义的刘邦也投奔到项梁麾下。
七十岁的范增为项梁献计献策,对项梁说:“秦朝灭亡六国,楚国最没有罪过,楚国人至今怀念楚怀王。陈胜不拥立楚王后裔而自立为王,所以他不能长久。现在楚地的将领纷纷依附您,因为您是楚国名将世家,能够重新拥立楚王后代的缘故啊!”项梁认为范增说得对,派人找到在民间放羊的楚怀王孙子芈心,拥立他为楚怀王,以顺从百姓、凝聚人心。楚怀王很快成为新的反秦旗帜,汇集了各方义军。
后来,秦将章邯与项梁对垒,项梁兵败战死。楚怀王派刘邦率军西征,以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北上救援赵国,约定谁先入关中,谁就为关中王。那时,章邯以为灭了项梁,楚地无忧,与秦将王离、涉间领兵四十万进攻赵国。王离即是秦国名将王翦的孙子,接替蒙恬掌管在北方的秦军主力。面对声势浩大的秦军,宋义畏敌不前,被项羽杀了。楚怀王任命项羽为上将军,项羽由此开始了辉煌的征战历程。
在巨鹿,项羽与秦军大战九次,先破章邯,后生擒王离,涉间自杀。诸侯都归附了项羽,章邯投降,降卒被坑杀,秦军主力消亡。刘邦则顺利地进入咸阳,项羽大怒,派兵攻破函谷关,给刘邦摆下了鸿门宴,但刘邦躲过这一劫。
其后,项羽尊楚怀王为义帝,自立为西楚霸王,大封诸侯,刘邦被封为汉王。项羽衣锦还乡,杀了义帝,但他并没有拥有天下,笑到最后的是汉王刘邦。至此,“亡秦必楚”完全应验了。
老秦人难复国,统一大势所趋
秦朝源于秦国,赳赳老秦天下无敌,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难以复国,具体原因如下:
其一,秦朝灭亡主要源于其暴政,如陈胜所言“天下苦秦久矣”。当天下人都奋起抗秦时,人心背向不利于秦朝,力量对比发生了显著变化,远非秦国统一天下时可比。
其二,秦朝已没有力量复国,蒙恬、蒙毅等名将和丞相李斯及很多大臣都被赵高和秦二世害死了,强大的军队一部分在岭南不回援,章邯、王离率领的主力败给项羽,关中没有兵力补充,抵挡不住起义军。
其三,秦朝废除了分封,实行郡县制,王公贵族没有实力救国。而且,秦二世几乎杀光了自己的兄弟姐妹,项羽又灭了一批秦朝王公贵族,秦朝宗室有没有后人都难说了,即使有也未必有号召力。
其四,得人心者得天下。秦朝灭亡了,但大一统的国家得到认可,传承下来。如项羽大搞分封,倒退到从前也不得人心。而刘邦入关后便废除秦朝苛刻的法律,与民约法三章,深得民心。刘邦夺得天下后,更改变秦朝的“严刑峻罚”,以“德主刑辅”,对百姓免徭减赋。百姓得以休养生息,怎会想着回到秦朝呢。
-----
网友解答:
-----
项羽跟据地理三分秦地,目的就是让秦土地内斗,按地理位置,现在已算八分了,秦地已成四战之地,也为日后匈奴崛起种下了祸根,也为南北朝及往后的元,清崛起提供了伏笔,项羽说起来跟张作霖,冯玉祥这号人物一样,只能算草莽枭雄,看民族未来是没什么眼光的,但论气节也有些地方让人佩服,很难评价‘
-----
网友解答:
-----
楚汉之争中,汉灭楚,本质上是第二次秦灭六国。
1,汉军,除了跟随刘邦起家的那些人之外几乎都是秦人。
刘邦入关,以“约法三章”赢得了秦人之心,而项羽则因杀俘和屠城与秦人结下了不共戴天之仇。这一点,也是楚汉之争中刘邦最终能赢的一大重要因素。
楚汉之争,刘邦由汉中进入关中,灭三秦(雍翟塞),其夺取天下的根基便在秦人故地。
之后,刘邦与项羽对峙荥阳,韩信北上,擒魏、取代、破赵、胁燕、灭齐,几乎就是当年秦灭六国的翻版。
也就是说,楚汉之争后,老秦人其实都变成了“汉”人,不同的只不过是换了个皇帝罢了。
2,汉之长安,即秦之咸阳。
汉朝的根基,一直在关中,也就是当年的秦国。
刘邦称帝之后,消灭异姓王,其实仍然是关中与山东地区(山东六国故地)的对决。
汉景帝之时平定七国之乱,消灭的是同姓王,同样是关中与山东六国故地的角逐。
所以,秦灭六国~楚汉之争~刘邦灭异姓王~汉景帝灭同姓王,这四场战争终结了战国乱世,并使关中与山东合二为一。
在这四场战争中,最终的胜利者都是关中的秦人(汉人),秦人是胜利者,他们还需要复国吗?
-----
网友解答:
-----
老规矩,先上答案:秦国灭亡的时候,所谓的老秦人早已经沦落为众人,已然没有号令众人的能力和实力;其次,他们身是秦国人,但是心早已经跟秦国的荣辱无关了。
让我们回到秦国灭亡的那一刻,刘邦打进关中之时,其实秦国还是拥有很多的军队,包括之前蒙恬、蒙毅在北疆统领的数十万军队,而在南疆,也就是现在的岭南地区,秦国大将赵佗率领了50万军队,直到秦国灭亡这两支军队都没有回来救援。
其实这些都不能怪他们,因为他们也是秦国人,但是在与秦始皇和秦二世的相处过程中,逐渐离心离德,老秦人也逐渐跟秦国宗室脱离了利益关系,不再效忠于皇室,那么它的没落也就成为了必然。
“老秦人”想要复国是不可能的,主要的原因有三个:
1、“老秦人”压根就没有实力
六国灭亡之后之所以能够再一次复国,很大原因就是因为秦国已经衰落,民心向背,君臣不和,古代称之为一个国家的气数已尽。然后在秦灭六国之时,很多国家的重臣、宗室并没有赶尽杀绝,在当地还是很有号召力,这些号召力给了他们复国的实力。然后秦国的灭亡的时候,秦国的宗室、重臣等早就没有了。总的来说是两个方面造成的。
一方面是,秦国当政者的不断地的杀戮,具体来说是两位:秦始皇和秦二世。
秦始皇登基之后,将所有的功劳都揽在了自己身上,作为权力控制欲极强的他来说,眼里实在容不得有其他人再从他手里剥夺权力,尤其是自己的宗室。于是秦始皇在位之后,运用了两步路数分化了所有的势力:
首先就是分化了老秦人的势力,先是重用楚系外戚把持朝政,其次是提拔了一波关中将领掌控军权(比如蒙恬、蒙毅);第二步,通过成蛟叛变和嫪毐之祸将楚系外戚和韩系外戚铲除,这两个事件中又铲除了一批掌握权力的老秦人势力。
到了秦二世的时候,秦二世甚至做得更绝,在赵高的怂恿下,屠杀了一片拥护扶苏的大臣和将领,其中就有蒙恬、蒙毅兄弟,还有一片的秦军将领。为了不被族人反对,尤其是那些长辈,秦二世对于老臣一直没有手软,迫害了很多一直维护秦朝宗室的大臣,其中大部分都是老秦人为主。宗室中最重要的就是跟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对待自己的兄弟姐妹,为了防止他们出来号召反对他的权力,挑战他的皇权,公开用各种手段,前后20多位兄弟姐妹被秦二世领了盒饭。宗室、老臣几乎在秦二世手中覆灭,六国是有宗室或者老臣才有可能举兵复国,但是在秦二世的操作下,秦国宗室和老臣都没有了。著名的文臣李斯也是在秦二世的时候被杀的。秦二世为了自己的享受,大力建设骊山墓、皇宫、陵园等等,秦中人民苦不堪言。
老秦人对于秦王们的做法相当地不满,他们的心早已经被深深地伤透,就连章邯也不愿意为了秦国的事业拼尽自己的所有,最后在被项羽打败的差不多了,就直接投降了,手握重兵的赵佗等将领也不愿意回来解救秦国。
2、项羽和刘邦的分化
既然秦始皇、秦二世不得人心,但是老秦人的威力和实力还是很强悍的,他们假如能再次团结一心,也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为此项羽和刘邦攻占了秦国领土之后也是采用一系列的方法防止这种事情发生,但是两人的方法又不同。
项羽杀掉了剩下的赢氏宗族,以及相关的一些旧王公大臣,在分封18路诸侯的时候,为了方便统治,也为了能更好地处理秦地关系,项羽将旧秦地分为几个部分,其中有三块地是分给了投降的秦国大将,分别是章邯、司马翳、董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稳定秦地。同时他们是属于投降的那一派,也便于项羽管理;巴蜀、汉中等地方分给了汉王刘邦,刘邦也知道秦人不好管理,他深知自己的实力不如项羽,不能用武力征服,于是他和谋臣想出了著名的“约法三章”。因为前朝用残酷的法律,刘邦就用宽松的法律,用仁义感化老秦人,这一举措得到了很多很多秦人的认可和支持,也就是得民心。
从项羽和刘邦的举措就可以很容易分析出,秦人就是一股强大的战斗力,不能屠杀他们,只能想尽一切办法分化、感化他们,只有这样,秦国才不可能复国。
3、商鞅政策的长期执行
其实还有一点也是需要说明的,以前宗族和老臣们几乎将权力牢牢掌控,商鞅之所以死得那么惨,就是因为他的政策剥夺了上层那帮一直支持赢氏宗族的老秦人,让更多的底层人拥有了出头之日,历经几代人的坚持之后,一直维护赢氏的老秦人的势力也被逐渐上升的新势力瓦解、摧毁,这也让后来的吕不韦、嫪毐这种外姓人也能执掌大权。
老秦人最终没有复国,这个是一个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以至于他们在赢氏覆灭的时候也只是冷眼旁观。早已经入土的秦始皇看到这种结局不知道是什么感想!
面对浩繁的历史,你需要一个放大镜,欢迎大家点评关注!
-----
网友解答:
-----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话出自《史记 项羽本纪》中范增对项梁所说的一番话,当时正处于秦末天下大乱的时刻,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大起义正进入转折点,吴广被杀,陈胜被秦将章邯打得大败死于车夫庄贾之手,而另一支农民军秦嘉立原楚国贵族景驹为楚王,也被项梁所击败杀害,刘邦也在这个时刻刚起兵。
反秦起义的大潮正处于低谷,项梁召集部分反秦义军商议今后如何行动,于是范增在会上说了一番话,大概的意思是说:
范增引用楚南公说的: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陈胜失败是应该的,秦国灭亡六国时,楚国最没有过错,自从楚怀王被秦国扣留后,楚人至今经常怀念,
所以楚南公说:哪怕楚国只剩下三户人家,灭亡秦国的也一定是楚国
。陈胜起兵没有立楚王后裔为王,所以他失败了,所以你应该立楚国王室后裔为楚王。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话最早是楚南公说的,楚南公是谁,没有人知道,从名字看应该是楚国的贵族,这话啥时候说的,也不知道,只知道范增对项梁复述了这一番话,这番话的背景是天下开始蜂拥反秦最关键的时候,尤其是楚人反秦最为激烈。
项梁
项梁、项羽以及整个项氏家族都是原楚国的贵族,他们是楚人,打起反秦第一战的陈胜、吴广也是楚国人,包括后来建立西汉王朝的刘邦也同样是楚国人,所以说秦朝被一帮楚国人所推翻也说得过去,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楚国人对秦朝这么仇恨?为什么楚国人一心想着复国?
其实这是一个文化认同和归属感的问题,战国七雄都是存在几百年以上的诸侯国,在秦国没有统一天下之前,每个诸侯国都有自己的语言、货币、度量衡量、文字以及自己的国君,楚人对楚国国君效忠,赵人对赵国国君效忠,齐人对齐国国君,这种认同感持续了几百年。
是秦国发起的统一战争,结束了这种局面,原来的楚人效忠的是楚国国君,秦统一天下后,所有楚人都效忠秦朝皇帝,这个效忠对象发生了改变,另一个就是存在几百年的文化习俗全部也变了,变成了灭亡自己国家的秦国文化,楚人一时难以习惯。
秦灭六国
不仅楚人难以习惯,原东方六国短时间也是难以习惯的,只有秦人没有改变,因为一直用的秦法,习惯的就是秦国文化,但是,楚国与其他东方六国比起来,只有一个优势,就是原来的国土面积是最大的,人口是最多的,楚国鼎盛时期包括今天的河南南部、湖北和湖南全部、重庆和贵州一小部分、江西全部、安徽大部分、江苏大部分、山东南部、浙江全部、上海全部等地。
所以刘邦、陈胜、吴广、项梁、项羽、范增等人都是原楚国人,楚国地大物博,人才也最多,当年秦国灭楚时,王翦凭借一战击败了楚军主力,随后攻破了楚国各地的重要城池,楚国灭亡,但是,楚国灭亡并不比韩国、赵国、魏国、燕国、齐国冤多少,范增说楚国没有过错,那韩国、赵国、魏国、燕国、齐国又有什么过错呢?
秦灭六国只是天下趋势如此,六国中哪一国都不存在过错,范增之所以这么说,只是为了反秦的需要,便于团结楚国人反秦,楚国之所以复国也是因为反秦战争胜利后的顺理成章
,如果战争失败,就不存在复国的可能了。
秦末农民战争
但是,楚国的复国与原来的楚国并没有多大的关系,虽然项梁在反秦之初立了楚王后裔熊心做楚怀王,但是楚怀王熊心后来还不是被项羽派人杀害,然后项羽自己当了西楚霸王,楚人所复的楚国早已经不是原来的楚国了,只是一个还叫楚国,由楚人所建立的国家而已。
楚国之所以能复国,最大的原因就是赶上了好时势
,因为陈胜吴广一反秦,整个天下除了原来的秦国区域,其他所有的六国区域全部都反了,这是一种时势,用今天的话说就是风口,风口上的猪都会飞,放在秦末就是只要你反秦,大概率就能成功,这就是趋势,正是在这种大趋势下,所以楚国能复国,不仅楚国复了国,原东方六国全部复了国,不仅东方六国复了国,整个天下一下子就多了十几个诸侯国。
项羽和刘邦的楚汉之争
光是项羽就分封了18路诸侯,还有一些没有被分封的诸侯自立山头,比如田荣、彭越和陈馀,这些被分封的诸侯中,有一部分是原来东方六国的王室贵族之后,比如韩王成,魏王豹,另一部分是依靠军功和实力崛起的新晋贵族,这些新晋贵族的身份有可能是农民,比如陈胜、吴广,也有可能是奴隶或者囚徒,比如英布。
那么这些诸侯后来去了哪里,包括秦朝灭亡后的秦人为什么不能复国?
先说一点,不是秦始皇的直系后代全部被杀,秦国就不能复国,其实只要是秦人在,并且有人愿意复国,同时赶上好的时势,才能复国,楚国复国就是这样,但是,在整个楚汉战争中,项羽分封的18路诸侯,基本上全部被刘邦收编了,比如英布,项羽分了项布为九江王,后来英布投靠刘邦被封了淮南王。
项羽分封诸侯
除了英布这样被收编的,大部分诸侯被刘邦所消灭,比如魏王豹,被刘邦手下所杀,除了诸侯,刘邦还收编了几乎所有秦朝的力量,刘邦是第一个进入关中的诸侯,但他没有烧杀抢劫,而是约法三章,也没有杀害秦国宗室,所以刘邦赢得了秦人的民心,所以刘邦的军队中有大量的秦人。
楚汉战争期间,刘邦的后方包括巴蜀、关中都是原来秦国的地盘,这些地盘上生活的就是原来的秦人,这些人全部归属了刘邦,这就是秦朝灭亡后没有人复国的原因所在,因为秦人全部投靠刘邦,变成了汉人,他们认同了刘邦所建立的汉,没有必要再复秦,所以就没有人复秦
。
另外,刘邦不仅是得了六国的民心,更是得了秦人的民心,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一个有民心支持的汉朝是不会有人造反要复国的,百姓在乎的不是哪个时代,而是稳定的生活,秦末的农民起义是因为秦朝失了六国民心,而汉朝没有失,所以不会有秦人复国。
-----
网友解答:
-----
答:
历史上老秦人为何没有恢复秦国,一是秦王宗室被赵高屠了一遍后凋零,其次是郡县制度秦王影响力减弱,其三刘邦的汉朝是秦人拥戴下携手努力的结果。后世许多的秦人融入到了汉朝中,刘邦的汉朝可以说秦国的一个延续。
秦国在六世积累后,经过了商鞅变法,以耕战和军功为主要为主导下,其核心一起为了统一六国为基础。这段时间的秦国乃至秦人,都像是战车,上至秦王,中到士大夫,下到平民,乃至奴隶。他们都可称为战车上的一个零部件,在如此有目的和高效的措施下,秦国有当年六国中的小弟,更是被东方大国看不起的野蛮人,摇身一变成了逢战必胜,逢攻取就要获得利益和土地,一跃成了七国中最强肌肉男。
到后来随和秦国夺取了巴蜀之地,敲打了强大的楚国和崛起的赵国后,再外交近攻的正确分针指导下,秦国土地不断的在扩张,六国除了齐国以外,为了保住自己被满身肌肉的秦国揍,只能不断的割让土地,以希望秦国因此满足,让自己可以安心享乐一段日子。可是秦国历代先祖的遗志,就是替代周天子,将六国的地盘都改名换姓。所以小小的几个城市,根本填不满秦国的野心,相隔一段日子,秦国修整以后,又会找到各种的借口讨伐六国,甚至将阻碍秦国向东发展的东周天子,都给灭了。可以说六国的不断割让土地,又不断的给秦国新的能量,土地资源不但可以分给有功的将士,更是土地中的人口和粮食,成了秦军重要的来源,到了秦始皇时期,其实六国已经非常衰弱了。六国被秦国统一是时间问题,所以我们需要知道,当时的许多秦国子民,已经不是生活在秦国关中一代,更多的人随着秦国的征伐和赏赐,已经迁移到了巴蜀,韩,东周,赵,魏,楚这些给秦国收回来和管理的六国领地。(大家看下图)
而秦国当时更是郡县制度的实践者,当时许多秦国子民可以说除了关中一带和迁移过去的,有许多人是六国割让过来的,本来不是秦国人。由于郡县制的管理,他们对秦王的效忠程度不算特别高,特别是战国时代,许多地方是你争我夺的,特别是秦和赵爆发的长平之战,就是因韩国土地上党而爆发的,所以当时土地中的百姓,对于到底是秦国,赵国,韩国,魏国等为管理,只有他如此交租就可以了,压根和他们关系不大,但是秦法却很严厉,让许多山东六国的老百姓不适应,特别是后来的书同文和车同轨,虽然对于后世是好事,但是对于变革期的百姓而已,是非常的不适应的,这里怨声载道实属正常,这样一来,严厉的秦法在六国统一以后,弊端就出现了,没有及时调整治国路线,让六国人民和秦国人民修养声息,是秦国犯下的最大错误。
以武功为推崇的秦始皇还进行历代祖先的做法,对匈奴和百越作战,继续开疆扩土,这没看到当时最重要的矛盾,已经不是六国和秦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如何安居乐业和亲秦法过于严厉苛刻的矛盾,更是六国贵族残余想继续推翻秦国,重新过上美好分封日子的矛盾,这些的矛盾没有及时的解决,才导致了秦始皇死后,秦国内部胡亥和赵高联手,的胡作非为,让秦国最后在大泽乡起义后,众人相应最后,曾经强大的秦国土崩瓦解,由来其核心就是拿出合理的方法解决秦国的主要的矛盾。
以上说的是关中以外的秦国人民,而关中之内的老秦人,为何不支持秦国,延续秦国的辉煌,而是最后支持了汉朝呢?
这里最重要是两点,第一点是因为胡亥与赵高联手,把能够威胁秦二世地位的秦始皇儿子与女儿,都屠了一遍。同时赵高的指鹿为马,在秦宫中的胡作非为也让秦国的宗室力量大大的衰减,同时我们知道秦始皇嬴政本身是没有什么兄弟姐妹的,在位如此多年,经过他的手,秦国的大部分宗室基本失去了实际的权利,可以说秦国宗室的衰退,是其中一个原因,因为没有找不到人,所以秦国人民才推举了秦国的子婴成为了秦国的第三世,后来子婴献城,秦国历史意义上灭亡。
但宗室力量衰弱,并不是老秦人不热衷重建秦国的原因,我们可以看到赵氏孤儿也是只有一个人,后来一样建设了一个强大的赵国出来,真正让秦人纷纷支持刘邦,建立汉朝的原因,其实是因为西楚霸王项羽,因为当时的刘邦走路线是获取人心,在几位猪朋酒友的建议下,他进入了秦国,一路上都非常少动刀兵,更多的是以仁义和慈悲为怀的姿态出现,就便是进入了秦国,对于自己的士卒他依然对于秦人能过做到约法三章,保卫了秦人的生命安全和个人财产。
他的作为对比后来以武力进入关中的项羽,在秦人眼里对比非常大,首先项羽坑杀了20万由奴隶和平民组建的秦军,这里是真正意义上得罪了三秦的老百姓,因为本身这只部队不是专业的秦军,是临时组建的,虽然其战斗力依然强大,但是他们也有家人和孩子,按现在的数据算,一个人背后牵涉了250个人,在细想这个数据,可以看出项羽是得罪了5000万的三秦老百姓,更重要的是他进了咸阳以后放纵士兵。导致许多秦国关中和都城秦人家财和生命严重受到损失。后来刘邦许多的秦人,跟随刘邦入蜀,并且在汉军夺取了关中以后,更成为了抵抗楚国的主力,这样也能解释为何汉军屡战屡败,但是屡次又能得到补偿,而项羽只是战败了一次,就自觉没有了希望,因为刘邦得到而来广大秦人的支持,项羽却众叛亲离。
最后我们知道了汉军在垓下一站战胜了项羽,建立了汉朝,可是为何老秦人不再思统治了关中数百年的秦朝呢?其中更重要的一点,因为他们不想在接受苛刻的秦法,更接受了刘邦的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其实只要能安居乐业,每天过着天伦之乐,安安心心的看着地上的庄稼成长,能够老婆孩子热炕头,谁统治江上都不是问题,历史一直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只要劳动人民过上好日子,秦国和汉朝,都不是一样吗?
-----
网友解答:
-----
汉就是秦,复谁的国?为啥要复?
记得以前看剑来的时候,看到剑气长城那一段的时候,我就感觉到,这剑气长城太惨了,简直就是秦人在周朝的翻版。
秦国的封地远离中原,挨着西戎,周天子把他封在那边的用处就是给中原地区的人做肉盾。
秦人和西戎打生打死终于干掉了西戎占了地盘,给中原地区的安定做了巨大的贡献,但是还是不受中原各国的待见,称他们是蛮夷。
那没办法了,继续打吧。
不打也不行,战国时候到处都在打,你不打人人来打你。不过后世所说的汉随秦制,并不是汉朝也用了秦法,而是汉朝沿用了秦的军国体制。
对于当时的生产力来说,秦法在统一战争的时候很先进,但是统一六国以后继续沿用就有点苛刻了。
我们现在看来,始皇帝是千古一帝,做的事情让人大快人心,可是对于当时的人来说,就太激进了。
打了这么多年仗,统一了六国了,百姓不说享受享受,起码也想要休息一下,可是始皇帝想做得太多了,他还要接着奏乐接着打。
北却匈奴南征百越,以当时人的眼光,理解不了为什么要花费这么大的精力去打下那些不毛之地,再加上修长城建高速,在十年左右的时间里做的事情太多了,超过了当时国力能负担的,终于逼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而刘邦进了咸阳以后的第一步统战就是废秦法,约法三章,取得了信任。
忽悠到信任,有了兵源,刘邦也有了抗衡项羽的实力,待到楚汉争霸打完,汉朝开始了文景之治,修养生息。
汉朝的基本盘其实还是秦地,休养生息的政策又顺了当时百姓的意愿,自然不会有秦人去搞所谓的复国了,能老婆孩子热炕头谁会愿意去打仗。
到了武帝时候,国家缓过来了,也有钱了,百姓也有更高的追求了,汉随秦制的好处又来了。
汉朝还没有科举,普通人没办法通过成为做题家的方式实现阶级跃升。军国体制下通过军功拿封赏就成了留给百姓的上升通道,有了军功不但有钱拿还能升官。
于是从武帝时期对匈奴的战争开始,人怀怒心如报私仇。
在对外的战争中,打着打着,就没了秦人,没了楚人,没了魏人,大家都成了汉人。
最后。
大家都是汉人了,还复啥秦呢。
看到这里的朋友,希望你幸福!
-----
网友解答:
-----
秦始皇之所以被称为“千古一帝”,不仅仅是因为统一六国,开创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更是因为废分封,设郡县,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等一系列举措。
只可惜,秦王朝如划破夜空的流星,虽然璀璨却瞬间滑落,秦二世而亡不免落得悲剧收场。陈胜吴广揭竿而起,楚汉相争秦朝灭亡。
朝代的更迭实属正常,但秦朝存在时间太过短暂,在汉朝建立时秦朝遗民都还在,为何无人复国呢?
楚汉相争十多年,最后以项羽乌江自刎,刘邦胜出而告一段落,天下也随之归于大汉。“
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对于这一句大多数人都十分熟悉,而相对来说,秦人更加尚武好斗,楚汉相争各有损伤,抓住时机复国看上去并不是没有可能。匈奴大败刘邦时,汉室王朝危在旦夕,秦人也没有复国的意思。除此之外,七国相争,汉朝内部失去控制,此时更是秦人复国的大好时机,为何秦人一次一次错失机会默默无闻呢?
秦国的强大离不开商鞅,商鞅变法虽然受到贵族的抵触,但百姓对其十分爱戴。而更重要的是,百姓心中的格局从商鞅变法开始转变。曾经的国别、地域间的隔阂已经淡化,秦人心中普遍养成天下一家的格局。
天下一家的格局不仅有利于秦始皇统一天下,在汉朝建立之后更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秦人眼中,只是君主换了,而且是换成了更好、更和善的一位,秦人自然不会因为秦朝灭亡而挑起纷争想着复国了。
从秦汉继承来看,汉承秦制,汉朝在政策上只是有所改良,并没有推翻重构,所以二者是继承的关系。而从官员的角度来看,前朝旧臣任职者虽然少,但并非没有,而前朝旧臣的子弟效忠大汉的更比比皆是。如秦朝李信,带兵灭楚、灭赵、灭燕皆有功劳,而李信的子孙李广就效忠于汉朝。
经济政治制度一致,官员大多出自同一士族,百姓对于秦汉交替几乎没有感觉,汉朝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经过战争的洗礼,人们心中更向往和平的环境,哪里还有复国的想法呢?
百姓与官员固然是构成国家的重要因素,但是带头人与将军的重要性更为突出。
在嬴政死后,公子扶苏愚忠自尽,而胡亥继位后将兄弟姐妹屠戮殆尽。除了骨肉相残,项羽进入咸阳之后,第一时间也是搜寻秦始皇遗嗣,子婴全族被斩就是此时。至此,秦始皇直系亲族基本灭绝,而旁系亲族并非皇族,号召力明显不足,且大多为了避难更名改姓。对于他们来说,复兴秦朝并没有任何意义,不如隐姓埋名好好生活。
胡亥继位之后,不仅仅是对兄弟下狠手,对于秦朝元勋也没有容忍。秦朝开国功臣如武将蒙恬、蒙毅被赐死,而李信病亡也雪上加霜,其余将士如王离战死,章邯战败投降项羽。可以说在秦二世时,能够上战场领兵打仗的将领几乎全部覆灭。而文臣中,丞相李斯被斩,冯去疾被迫自尽,能够出谋划策的谋臣也不复存在。
没有谋臣武将,战场上的获胜简直天方夜谭,没有统一的领导,秦人则如同一盘散沙。
秦始皇死后,公子扶苏自尽时手中30万将士大多遣散,只有很少一部分被王离带回中原。而赵佗手中大军,丝毫没有参与中原争霸的意思,50万大军几乎脱离秦朝管制。
在众多将领中,章邯并未受到与蒙恬一样的结果,但是章邯在秦国仅是新星,率40万大军南征北战,不仅面对六国复辟军队而且还要面对项羽。章邯在投靠项羽时,手中大军已所剩无几。可以说,此时秦人不仅没有将领,兵士也不复存在。
春秋战国前后五百年乱世,百姓遭受太多苦难,华夏大地满目疮痍。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又大兴土木,劳民伤财。楚汉相争十余年,百姓早已经厌倦了硝烟,到了汉朝统一时天下百姓损伤过半,百姓心中向往的只有和平。
汉朝开国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恰好符合人们心中愿景。轻徭薄赋,与民休养,汉初人口及经济迅速恢复。秦人对汉朝有极大认同感,而对于秦朝的留念早已丧失殆尽,汉朝对秦朝的继承让秦人存在一定归属感,如此一来,秦国的复国也就不复存在了。
-----
网友解答:
-----
正所谓:“汉承秦制”,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汉高祖刘邦赢得楚汉战争的最终胜利,继承了大秦统一天下的伟业,这实际上已算是“老秦人”的复国了。只不过皇帝不再姓嬴,而改姓刘了,国号也从秦改为汉罢了!
“赳赳老秦 共赴国难”!当年,大秦的虎狼之师,东出函谷,横扫六国,统一天下,这是何其的波澜壮阔。可惜,大秦的天下仅维持了短短15年就轰然崩塌。
巨鹿一战,楚项羽率领五万楚军,破釜沉舟,一战报销三十万秦军主力,敲响了大秦的丧钟。此后,项羽代替刘邦入主咸阳,纵兵对这座大秦的都城展开疯狂的屠戮。他杀秦王子婴,火烧阿房宫,痛快淋漓的为六国报了昔日的灭国之仇,同时也实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之誓言。
秦朝覆灭后,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并分封天下诸侯。而他的倒行逆施,也将天下再度带回到诸侯混战的乱世。不过,此时却有一个人站出来继承大秦的遗愿,他便是汉高祖刘邦。而那时刘邦所领导的汉军,实际上已不再是过去在楚怀王麾下伐秦的那支楚军,而是一支熔铸了秦军基因的新军队。
自刘邦还定三秦后,关中、巴蜀这些老秦地,就成了汉军争夺天下的大本营,历史上彷佛又重新回到了秦始皇东灭六国的起点之上。只不过,这次带领秦人东出的,不再是秦嬴,而是刘汉!
在此后长达四年艰苦卓绝的楚汉战争中,关中的“老秦人”始终都是汉军的主要兵源和最强战力。当年,刘邦在彭城之战惨败后,正是萧何及时“发关中老弱未傅悉诣荥阳”,才得以勉强稳住战线,为汉军的恢复赢得时间与空间。
此外,韩信扫荡诸侯的汉军,实际上也是脱胎于秦军。比如著名的
郎中骑兵
,这支精锐的汉军王牌部队,正是以作风强悍的故秦骑兵为基础,连训练方式和战术也都与故秦骑兵一脉相承,堪称是一支“重生的秦军”,是“赳赳老秦”的延续。
在往后的作战中,郎中骑兵始终活跃在第一线,并多次给予项羽的楚骑沉重的打击。比如京索一战,骑兵将军灌婴就曾率郎中骑兵大破楚军本部精骑。
因此,四年的楚汉战争,从某种角度上讲,也算是“老秦人”对西楚的一次复国行动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本文作者:过客
-----
网友解答:
-----
大秦帝国破灭之后,之所以没有人复国,我认为有以下四点:
第一、秦始皇一家没人了;
秦始皇的儿子不多,也就二十来个,二世胡亥先是假传圣旨,让长公子扶苏自杀了,然后在老爹的陵墓里,把其余的兄弟都留在了里面,照顾自己的老爹,所以经过胡亥这一折腾,秦始皇家里是没人了。
第二、赢家宗族被欺负惨了,没有复国的能力了;
秦国采用法家思想,商鞅变法之后,只有有军功的才能封爵位,有爵位的才能当官,宗族的人也就渐渐平民化了,远离了权力中心,自然也就没有能力复国了。
第三、天下苦秦久矣;
这句话是陈胜说的,秦始皇在位的时候,修建了秦始皇陵、阿房宫、万里长城、秦直道四个工程,哪一个不是劳民伤财?秦法严酷无情,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所以秦朝的统治不得民心,即使有人想复国,也没有百姓的支持;
第四、刘邦很会做人;
项羽进入咸阳,屠城三日,掠夺无数,火烧阿房宫,而刘邦却约法三章,汉承秦制,减免税率,令百姓休养生息。
所以没有领头为秦国复国的人,没有有能力为秦国复国的人,得不到百姓的支持,甚至不复国比复国过的要好,为什么要去复国?即使一群人拼死拼活,复国成功了,反而还是要生活在水深火热中,谁没事找罪受?
个人浅见,还请各位指教!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