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实战被包围后基本相当于输掉?
为什么实战被包围后基本相当于输掉?
-----
网友解答:
-----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10万大军被敌人包围后突围失败,一般最多10天半个月就投降了。
最夸张的是,很多时候敌人只是围而不攻,还有战斗力的军队也会成建制投降,这是为什么?
其实大家应该知道,人不喝水只能生存7天,人不吃饭如果躺着不动,最常可以活21天,但普通人一般也就能坚持2周左右。
这些都是针对普通老百姓,军人就不同。
以普通老百姓为例,男人一天只需要吃下去1500大卡热量的食物,就足够维持健康了,如果只需要尽量维持生命,800到1000大卡也就够了。
喝水来说,大家都知道普通成年人维持身体健康,一天要喝八杯水。维持身体健康最低标准,一天也要喝1200毫升,也就是中瓶可口可乐的水量。如果喝易拉罐可乐,就要4罐。
这些都是老百姓,军人差别就大了。
军人不但要呆在野外恶劣环境,还要高负重的行军和作战,尤其一些战术动作非常剧烈。
大家记得《高山上的花环》吗?
在战前的训练中,体能很强的连队也坚持不住,强壮的靳开来瘦了一圈,梁三喜更瘦了,赵蒙生几乎支持不下去。
这就是丛林越野训练的结果,消耗热量太大。
美军的研究是,作战军人每天要维持3000大卡以上的热量,一些极端环境下要保证5000甚至7000大卡热量,因为士兵消耗的太多。
至于喝水,由于老百姓每天食物里面就有大量的水,饮用水只是占到每天身体需要水量的一半。
但军人往往没有这个条件,他们的食物都是干粮,没有水份。
加上军人出汗很多,消耗水量很大,每天需要的水远远大于老百姓。
说了这么多,其实很简单几句话。
如果军队被敌人包围,没有后勤人员送水送饭送弹药,军队坚持不了多久。
就算不提弹药,不提军人、不提打仗,你就是在家里躺着,能支持几天?
为什么《高山上的花环》靳开来牺牲自己一条命,也要给连里面的战士们换来两捆甘蔗?
没这两捆甘蔗,战士们因为缺水恐怕站都站不起来,还打什么仗,等待他们的就是全军覆没。
再说朝鲜战争的李奇微,为什么要等志愿军进攻7天以后,自己才从撤退转为反击?
因为志愿军轻装前进,携带的水粮最多坚持5天左右。在没有水粮的情况下,志愿军还能继续坚持作战2天,随后到了极限就必须撤退。
很多人谈什么人定胜天,但人不吃饭喝水就要死,这是没有办法胜天的。
再看看历史上最牛逼的围歼战,基辅会战。
参战苏联红军85万,最终只有不到10万人突围成功,其余75万被德军包围。
这75万红军,战斗伤亡只有19万多,其余还有高达66万人被俘(伤员基本都被俘虏了)
。
为什么投降的红军数量,是战斗伤亡的6倍多?
德军是1941年9月16日合围了红军西南方面军4个集团军,9月27日被包围红军才全部投降。
大家注意,从合围红军到最后投降,持续了10天之久。也就是说,红军在弹尽援绝情况下至少支持了一周以上,最终在水粮弹药全部断绝的情况下无法作战,只能投降。
-----
网友解答:
-----
第12兵团被包围在双堆集之初,兵团司令黄维中将非常有信心突围出去,因为该兵团拥有12万大军和一个快速纵队,不仅大多为美械武器,编成内的坦克大炮数量也远远超过当面的中原野战军。然而仅仅被围十天后,黄维兵团就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再也无力组织突围:12万人所需的口粮、2000多匹骡马的草料、100多门重炮的炮弹消耗、数万支冲锋枪步枪的子弹补充,都已经完全跟不上了。
第12兵团司令部原驻河南南部的驻马店,完成集结向徐蚌战场开进时,曾经在安徽蒙城进行过一次野战补给,但是所携带的物资仅够整个兵团消耗5到7天,也就是一周的会战份。在与中野的交火之初,兵团各部作战时根本不计弹药消耗,轻重武器撒开了打,结果很快就傻眼了:一旦被中野围住,粮食弹药储备迅速见底而却得不到成规模的补充了。
第一次组织四个主力师突围失败后(廖师起义),从1948年11月27日开始算起的五天以后,第12兵团就全靠南京方面的空投维持作战了,然而蒋空军运力有限,而10万余大军(损失一部分了)每日所需粮草数量非常庞大,空投根本就是杯水车薪。突围不成决定固守后,黄维下令在双堆集修建了一个简易机场,但运输机数量有限,每日仅得数吨或十余吨补给,而该兵团作战最低需求也在每日200吨物资以上。
随着我两大野战军对包围圈的不断压缩,华野增援上来的重炮射程,已经可以大致覆盖双堆集临时机场,所以敢于冒着炮火降落的运输机越来越少,第12兵团的物资补充降到了最低点:在黄淮大地11月寒冷的冬天,黄维的部下们那真是饥寒交迫,士气低落并且失去了斗志,这就是大兵团作战中被合围的最可怕之处:粮弹物资严重匮乏。
另一个致命因素是人力的损耗与补充困难,蒋系空军可没有二战时期德军的空运能力,在1942年底的斯大林格勒包围圈中,德国空军前后运走了42000名伤员,所以坚持的时间较长。而在1948年的双堆集,黄维只有能力运走少量负伤军官,大批伤员的存在,不仅急剧消耗有限的物资,也必然影响其他官兵的士气和战斗力,双堆集包围圈本来方圆就不大,一片哼哼叽叽的声音怎么打仗?
第12兵团的主力第18军军长杨伯涛回忆:“解放军没有硬拼,而是采取了掘壕前进迫近作业的沟壕战术,然后利用夜暗调集兵力进入冲锋准备位置。在炮兵火力的配合下,一声令下,发起猛烈的冲锋,当者很难幸免,这样使我方拥有火力的优势,无从发挥”,划重点,下面才是关于人力问题的说明。
“在人力方面,第12兵团是被动挨打,士气低落,而且战斗伤亡一个就少了一个,没有补充,远不如解放军拥有广大的后备力量,可以源源补充,这在第12兵团是致命的劣势”。尽管黄维兵团的总兵力有10来万,但是一线战斗兵员一般不超过三分之一,被包围后伤亡得不到补充,那么战斗力就会逐步下降,直至成建制失去抵抗能力。
不仅如此,由于包围圈内没有可靠的后方,第12兵团的指挥系统也遭到毁灭性打击,有线电话基本瘫痪,各军、各师的无线电台也经常被炸飞。最惊险的一次,是胡琏和杨伯涛在18军军部的屋子里刚吃完饭走开,一发大口径炮弹直接命中饭桌,收拾碗筷的一个勤务兵当场毙命,胡琏和杨伯涛吓的一头钻进隐蔽部,再也不敢出来活动和进行有效指挥。(要说胡琏也真是命大,这跟后来的炮击金门的画面相同)。
因此在上述因素的叠加下,自我军于12月5日起发动总攻一步步攻克外围村庄后,到12月14日黄维就已经彻底崩溃了,情知无法坚持下去了,于是要求不顾一切突围。缺粮少弹士气低落的突围当然就是溃逃,至12月16日,第12兵团所属的四个军和一个快速纵队全部就歼,黄维被俘,胡琏逃了出去,12万人马荡然无存。
另外一个包围圈里的杜聿明集团,情况也差不许多,孙元良兵团溃散后,陈官庄包围圈内还有20万左右的蒋军,在华野的严密包围封锁下,其粮弹全部依赖南京方面空投。刚刚被包围时,老蒋命令空军不惜一切代价维持杜聿明集团的生存,按照最低需求量,空军需要每日出动120架次飞机,空投粮食肉类240吨、弹药和其他军需物资160吨,总计约每日400吨的物资总量。
从1948年12月16日起,南京方面动用空军的两个运输机大队,同时租用三家民航公司的飞机,昼夜不停进行大规模空投空运,杜聿明的要求是除大饼、饼干、罐头和弹药外,其他一概不要。于是南京城内外的所有作坊都在赶制大饼和饼干,开始两天天气情况良好,空军也比较卖力,基本还能满足包围圈的需求。
然而从12月18日开始,陈官庄地区雨雪交加,民航飞机说啥也不参与了,只剩下空军两个大队在维持空投,由于包围圈越来越小以及华野组织的对空射击,蒋军飞行员不敢低飞,在1000多米的高空就把物资抛了下去,本来就少的可怜的物资,相当一部分还飘到了华野阵地上。这样的雨雪天气整整持续了10天,杜聿明手下的20万人也到了“饥寒交迫”的境地,崩溃只是时间问题。
二战期间苏德战场上,德军实施的大纵深钳击合围战,其实也是这个意思,包围圈一旦形成,苏军的重兵集团在失去补给的情况下,用不了多久就会失去建制战斗力,几十万人无粮无弹,是无法继续战斗下去的,当然就是要输的节奏。
-----
网友解答:
-----
参考一下美帝在朝鲜战场被我方包围后的反应,一切所谓的战术在硬实力面前一文不值,就地围圈打死你们也冲不进去,拿人命填的日子早就过去了
-----
网友解答:
-----
梁老师说事,为您回答这个问题。
就这问题,别说您了,一开始小编也搞不懂。小编作为半拉军迷,喜欢翻阅一些个战争史料。
在阅读过程中,总能看到类似于题主疑问的字样,一方被另一方包围,随后被包围的一方要么投降,要么被歼。
您看着这些文字,都会让您产生一种错觉,这打仗也太轻松了?
为了这个事,小编也查阅了一些个资料,终于搞明白了
今天就借着题主这一亩三分,把小编知道的一点东西给您说道说道,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往下瞅。
被包围就意味着输了
咋说呢?您应该经常听到过这么一句话:“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在这里小编不得不夸夸咱老古人,早些年就总结了战争理论,并把他弄成一些个朗朗上口的俗语和谚语。
就眼跟前这句俗语,其实就已经说明了题主的问题。
一方军队一旦陷入到另一方军队的包围之中,首先他要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粮草问题。
说句不好听的,人这辈子就活了个吃喝拉撒,这要是遇到要吃没吃,要喝没喝的情况,别人不动他,他也活不了多长时间。
那么部队一旦被陷入包围之中,整支部队的吃喝拉撒,这可就全部断绝了。
对方就算不打你,您感觉把补给吃光了,能抗多久?
不说吃的东西,还有弹药,弹药这东西打一发少一发,等打光了,拿啥和对手打仗?
其实这还不算,一旦被包围,出不去,每天都有人员伤亡,再加上后勤补给上不来,整支部队的士气都要受到影响,引起恐慌,以至于无心战斗最终可以达到崩溃的地步。
别的不说,咱有时候看古代冷兵器时期,总能听到营啸这个词。
营啸是啥意思?就是部队神经绷到了极限,只要有一个人在哪里大喊大叫,整个军营就有可能发生互相残杀的现象。
一声啸叫就能引起这样的恐慌,何况是被围困住之后,断绝后路,吃的穿的一天比一天少,每个士兵心里都会有一种要被饿死的心里。
您感觉这样的部队还有战斗力吗?
说道这里估计有很多小伙伴要说了:“你可拉倒吧!知道啥叫现代化战争?知不知道天上有飞机?知道啥叫空投不?”
这说笑了,咋能不知道呢?但您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空投这玩意,靠谱不?
您别看各种运输机,造的一个比一个大,让他空投一个连或者是一个团补给,还成,但要是让他空投一个军,一个集团军,甚至是几个集团军的时候,得多少运输机来进行空投呢?
而且您能保证这空投就一定能空投到位?空投十个,能进去五个这就不错了。
而且实施包围的部队,他难道就不会对空投的飞机进行袭扰吗?而飞机飞的高了,这空投还真就说不准了。
所以范围越大的空投,他还就越不好空投。
回头看看淮海战役,国民党的部队被解放军包围的也不是一支两支了,蒋介石那一次没有空投?结果呢?空投的就赶不上消耗的,就算是蒋介石把所有空军飞机压上,再租借民航进行空投,都填不满那窟窿。
而且空投这事,他的消耗是很大的,第一汽油,第二空投之前把所有物资进行集中,其他的都不用说,就光这两项就耗不起。
当然了,这么说空落落的,也没有具体的实例,以及数据作为支持,说出来还说服不了一些个小伙伴。
那么小编就举个具体的例子,您体会一下。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大家伙都听说过吧?这一战可以说是二战的一个转折点,战争的结果是,苏联保住了最后的阵地,而德国人在这块阵地前失去了锋锐,把他最后一支可用于进攻的战略部队给报销了。
保卢斯的第六集团被苏联包围,最终保卢斯投降了。
那么我们来看看,保卢斯的第六集团军他一天需要消耗多少物资?您绝对不会想到,每天八百吨的空投物资,这才能满足保卢斯的第六集团军一天的需求。
事实上呢?保卢斯的第六集团军每天只能得到一百吨左右的物资,最多的一天德国人动用了一百五十四架飞机,空投的物资也不过是二百六十二吨而已。
而这里面最多的是食品足足二百二十五吨的食品,其余只有三吨的弹药和三十吨的燃料。
就这,保卢斯还在天天向希特勒诉苦,没有吃的了。
到了十二月十九号的时候,保卢斯报告,包围圈中的马匹大多都被杀了吃掉了,或者是饿死了。
好吧,马都被饿死了?当然这个说法是被保卢斯给夸大了,因为根据后来曼施坦因的报告,其实包围圈里还有两万三千头各种动物。
但不管是夸大还是不夸大,您从中也能感觉出来,被包围的第六集团军的急迫。
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保卢斯的第六集团军还被苏联一步步的挤压生存空间,最终导致部队崩溃先后投降了事。
还有当年的长津湖战役,大家伙都知道,那是多大的包围圈,美国人没空投吗?空投了!有用吗?如果有用的话,美国一些个老兵就不会说,他们被冻死了很多人。
美国人后勤补给确实好,连喝的水,都能从日本运过来,时不时的还能空运个冰激凌啥的?但您要知道,那是在没有包围的前提下,被包围了,还冰激凌呢?能有口吃的就不错了。
您要知道这场战役中,美国人的飞行员就死了八个,四个始终,三个负伤的。
所以从上面两个例子,您就能体会到,一旦部队被包围了,最要命的就是后勤补给的缺失,在这种情况之下,部队的士气会低落,甚至于会达到崩溃的程度,那么投降也就成为了一种选择。
说道这里,估计较真的小伙伴就要问了:“那如果空投的物资勉强够用,那是不是就意味着被包围的部队就没事呢?”
咋说呢?只能说有这个可能性,而且这种被包围的部队还必须有一个靠谱的指挥官才成。
就像保卢斯这样的,上边说啥就是啥的,没有一点自己主见的指挥官,就算是给他足够使用的空投物资,最后的失败也是难免的。
当然了,这种说法,也得有战例支撑才能有说服力,接下来小编,再说一个战例,您来体会一下,被包围一方,有了能维持的空投物资,坚持到最后的事。
例子
这个例子是,当年远征军去缅甸打日本人发生的,叫李家寨之战。
这个战斗的名字也有点意思,其实战斗发生的地点就不叫李家寨,而是以一颗大榕树为中心进行的一场战斗。
之所以叫李家寨,是因为指挥官姓李,他办到了不可能完成的事,所以就把这个阵地叫做了李家寨,而战斗的名称也就叫做了李家寨之战。
好了,我们说具体的事情。
当时中国远征军反攻缅甸,发起对日本人的于邦战役。那么在这场战役中,一个叫伯特纳的美军参谋长,让新三十八师一一二团,仅仅携带轻武器以及少量的补给,就来了一次孤军深入。
结果一一二团距离新三十八师有二十多天的路程,所以这就被日本人十八师团给盯上了。
日本人当时就命令五十五联队和五十六联队,六千多人围攻一一二团,当时一一二团就只有一千多人。
就这场围攻,您都不知道,一直持续了一个多月,日本人愣是没把一一二团拿下。
那么总体情况是咋样的呢?
一一二团下边有两个营,他被日本人分割包围了,其中第一营的李克己带了一个加强连(其实就是两个残缺的连队凑到一块拼凑出来的,拢共一百四十多个人)。
而李克己这一百四十来个人,要面对的是日本五十六联队的一个大队,日本人的大队对比我们一个营,但比我们营的人数多的多,相当于一个团的兵力,一千多号人(而这个日本大队,因为之前也有损失所以只有七百多人)。
李克己带着这个加强连撤退的过程中,已经陷入了日本人的包围,前前后后好几道日本人的火力封锁线。
“咋整?”李克己这个时候,就要面对一个选择,是固守待援,还是进行突围。
如果是进行突围的话,就他这个临时拼凑起来的加强连,一百四十来个人能冲出去的又有几个?还有二十多天的距离,能回去吗?
“奶奶的!固守待援!”李克己选择了固守待援。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要固守待援,李克己最少也要撑二十来天才成,毕竟新三十八师距离他们就是这么长的路程。
最少二十天,他们出来的时候本来带的粮食就不多,这要撑下去就得饿死。
所以想要撑下去,就要依靠空投了。
那么要依靠空投,就需要一个空地,您要知道缅甸这个地方,最不缺的就是森林,李克己要是选择森林防守,空投绝对是个大麻烦。
可要选择河滩防守的话,就要面对日本人的炮火,您要知道日本人的手里现在可是有三十六门各种火炮,到时候不用全拉过来,来个一两门撑不撑得住这都是个问题。
最终李克己就在森林里头选择了一块,林木比较稀疏的地方进行防守,这块地方大概有半个足球场大小。
选择这里的原因有两点,一地方开阔一点,好空投,二有林木可以阻止日本人的火炮的攻击。
你看这就是一个优秀指挥员的能力,灵活多变。
那么在这块阵地上,他其实就是一颗大榕树,主干有三米粗细,周围还有二十多个枝干,树冠还特别的大。
李克己就相对了这大榕树的主干,以他为中心建造了一个碉堡,然后在树冠的最高处设置了瞭望哨,两个士兵在上边用望远镜对敌人实施观察进行警戒。
而李克己这个加强连,因为收编了半个机枪连,所以机枪这块还够用,建立了好几个以机枪为中心的工事阵地。
因为撤退的时候,李克己顺手赶了一批骡马,而骡马还驮着很多手雷,这个点上这些手雷就用上了。
李克己在四周围布置了两百多颗触发手雷,只要日本人经过,稍不注意就能被炸个底掉。
李克己这里前脚刚一布置好,后脚日本人就上来了。
咋说呢?森林里头发现对手的距离是很短的,往往二十米左右才能看到对手,但站在树冠上的瞭望手就不一样了,咱们就能提前看到日本人。
所以这第一次交手,李克己有所准备。
日本人一个冲锋过来之后,首先就被机枪给点到了一批,在慌乱中日本人要躲避,结果碰到了触发手雷,好家伙这一通炸,又被报销了十几个。
就算是这样,居然还是让日本人冲到阵地前几个。几个日本人也不算啥,步枪啪啪放上几枪,就把这些家伙给撂倒了。
之后,日本人就怒了,搬来了他们的七十五毫米的山炮,对着李克己的阵地就轰。
不管用的,炮弹来了,李克己带着部队就躲到了树干后边了,再说山炮能有个啥准头,保不齐炮弹还没飞过来就被其他树给顶住了,他就算是打过来了,还有大榕树顶着呢?
而且有些个炮弹,啥也没打中,还击中了包围李克己的日本人
这么没准头,日本人他还不敢靠的太近,毕竟李克己的机枪子弹他也咬肉不是?
所以日本人的火炮也就用了几次就不用了,只能进行步兵冲锋来夺取阵地。
就这么的前前后后打了一个星期,李克己大有一种你奈我何的样子,日本人撼动不了李克己的阵地,而且经过一个星期的磨合,李克己的部队对自己的阵地反而是相当熟悉了。
那么阵地是固守住了,日本人拿李克己没办法,所以李克己面临的就是食物和水的问题。尤其是是水,就这地的气温,高的时候能高到四十度,每个人出汗量大的惊人。
而当时这片区域的天空,美国人还是有制空权的,经过联系,美国人会在每一天派一架C47过来,空投一个连的补给,什么吃的喝的,武器弹药都有。
咋说呢?李克己防守的地方虽然小了点,美国人的空投技术还是可以的,大部分情况都能接到物资。
不过有一次,这架空投的飞机,被日本人的高射机枪给扫到了,此后近一个星期没敢露头。
害的李克己这些人吃了三天的芭蕉。
至于水,李克己用树藤取水,一根树藤一个晚上就能凝结出两三斤的水,还很好喝。
大榕树下,最不缺的就是树藤。
东西充足,李克己还时不时的对日本人发起突然袭击,来几个偷袭啥的,仗打的是有声有色。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有吃有喝还有弹药的情况下,再加上指挥官布置得力,整个战斗维持了一个多月,李克己部下有几十个人的伤亡,而日本人却被打死了一百多个。
这是当时的一个小战场,那么整个战场最终的结果呢?十八师团几万人,被打的就剩下一千来人突围出去跑了,因为跑的匆忙,连十八师团的一块大印都落在了远征军的手里了。
所以从这场战斗中,我们就能发现,一支部队被围困,之所以会陷入绝境,就是因为缺少各种物资。
如果有充足的物资,指挥官给力,被包围其实也不是绝境。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
网友解答:
-----
在实际的战争中,一旦被包围了,就意味着后勤补给中断,而一旦后期补给中断了,军队就支撑不了多长时间,补给很快就会消耗完,到时除了拼死一战就只能投降了。
比如说二战时期德国人发明的“闪电战”,其核心就是在战争初期利用装甲部队的快速突破能力,迅速在对方防线上打开一个缺口,然后装甲部队就直接攻到敌军后方,同时步兵跟着装甲部队的进攻路线,一路上占领各个重要据点,往往当装甲部队攻打敌军后方的时候,也就完成了对敌军的合围。
在二战期间,军队的消耗非常大,苏军士兵平均每天的物资消耗就达到了90公斤,这其中不仅包含了食物等生活必需品,还有弹药、燃油等其他物资,一旦被德军合围,后勤补给中断,那么军队中存量的物资实际上就支撑不了多长时间,尤其是战况激烈的时候,物资,尤其是弹药的消耗就更大了,一旦弹药没了,你就是有再多的军队,难道要拿着棍棒刀枪去跟武装到牙齿的德军拼命呢?那就基本等于屠杀了,所以当苏军被德军合围后,往往支撑不了几天,就只能选择投降。
在具体的战例中,如人类史上最大的围歼战基辅战役,双方真正的拼刀拼抢下来,苏军伤亡19.3万人,德军伤亡13.2万人,但最终结果是苏军损失了近85万人,除去战斗的伤亡,剩下的65万多人全是被俘的,这样一来,最终的结果就是德军损失约13.2万人,苏军损失约85万人,巨大的损失悬殊就是这样造成的。
苏德战争初期德军发动的一系列围歼战,如明斯克战役、斯摩棱斯克战役,真打起来的话,苏军与德军的伤亡差别并不大,最终苏军损失远高于德军,都是因为德军利用“闪电战”战术,实现了对苏军的合围,切断了苏军的后勤补给,导致被围的苏军最终弹尽粮绝,彻底失去战斗力。
其实“闪电战”就是一种合围对手的战术,只要实现了对敌军的合围,那么对手的战败就只是时间问题。
▲苏德战争初期,苏军的绝大多数损失都是在被德军合围后部队只能投降造成的
再如二战末期,苏联在东北对日军发动的攻势,70万日本关东军在短时间内被打得全军覆没,最终的结果是苏军伤亡3万多人,日军伤亡8.2万人,而日军被俘的就多达65万多人,最终的损失就是苏军损失3万多人,而日军则损失了70万人。这也说明苏军与日军的实际交战并不激烈,日军大多是在被苏军合围的情况下选择了投降。
所以在整个二战期间,大型的围歼战役从来都是力图切断对方补给线,将敌军合围来实现胜利的。不过二战这种现代化战争毕竟消耗很大,而在古代战争中呢?其实也同样如此。
在古代战争中,物资消耗没有现代战争这么大,毕竟在冷兵器时代,作战的胜负最终要靠双方的近身肉搏决定,不过即便是这样的战争,在被对方合围的情况下,也很少能出现翻盘的。
合围战更典型的例子就是曾国藩,他可以说是把合围战玩到了极致,也就是所谓的“结硬寨,打呆仗”,比如合围安庆和天京,都用了两年的时间,从实质上来说就是围死对方,断了对方的补给,然后就只守不攻,慢慢把对方耗死的战术。
原因还是在于后勤补给,古代战争的后勤主要是粮食,打仗毕竟是个体力活,没有充足的食物,饿着肚子上战场,士兵也不会有什么战斗力,如果食物消耗殆尽,士兵断了粮,最后不是饿死,就只能投降。所以在古代的围城战中,经常会出现围而不攻的情况,因为攻城战往往伤亡巨大,如果没有必要在短时间内攻下城池,一般攻城的将领都会选择围城,目的就是等到对方粮草消耗殆尽,城池就会不攻自破,自身也不必付出多少伤亡。
而且一旦被对方合围,不但后勤会中断,还容易引起军队的恐慌,而军队一旦出现了恐慌情绪,那么部队就会失去斗志,容易发生全军崩溃的情况。
比如在明朝末年松山大战时期,洪承畴率13万明军主力进攻后金,却被皇太极断了后路,也就断了后勤部给。在这种情况下,战斗肯定是无法继续进行了,只能撤退。于是洪承畴就制定了分路撤退的计划,如果各军将领能按照洪承畴的计划有序撤退,至少也不至于惨败,但被断后路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全军,引起了全军的恐慌,各军没有听从洪承畴的统一号令,各顾各地夺命狂奔,完全不成建制,结果就在这样的情况下,13万明军精锐就成了后金军宰割的目标,明朝末年最为精锐的军团就这样被皇太极消灭了。
再如战国时期著名的长平之战,赵括所率的45万赵军主力也是被白起实现了完全的合围,在这种情况下,赵括只能选择突围,而赵军突围的最佳时机是在刚被合围的那几天,毕竟部队在出击的时候应该携带了一些补给,还能支撑几天,也就是因为最初的几天没能突破白起的合围圈,赵军越到后面就越没有战斗力。
而白起的策略就是只守不攻,全军死死地守住各个要口,只要赵军不攻过来,秦军就不去主动出击,目的在于困死赵军的同时,尽量减少自身伤亡。当然,如果出击的话,一旦出击失败,那么某个关口的守军就会大幅减少,赵军就很可能会从这个关口实现突围,这也是白起只守不攻的原因。攻出去可能失败,但守下去只会赢不会输。
赵军在被围困了45天后,全军弹尽粮绝,最终全军丧失斗志,也只能选择投降了。
当然,战争中被合围的情况下,也不是没有翻盘的可能,只是这样的战例在历史上不多,更多的情况,是己方援军抵达,在外围突破了敌军的防线,才最终使被围的部队给解了围。
-----
网友解答:
-----
为什么实战被包围基本相当于输掉。应该是两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被切断了物资,特别是武器弹药的供应。不要说现在,就是在二战时期,因为火力凶猛,弹药的消耗自然也就很高,靠部队自己一次性的携带,根本就不能坚持多久的高烈度战斗,必须要靠后方源源不断的支援。因此后勤补给需求和任务是相当繁重的。因为车辆、自行火炮、装甲战斗车辆都需要大量的油料。如果有战损或者故障,还需要拖拽、修理。除非是防守有坚固永久性堡垒的阵地,本身储藏有大量物资。或者是小股部队有险要地势可以防守,并且能保证空投,并且有援军可以破围,大多数情况下,军队很快会供应不足,弹尽粮绝被消灭。
第二,跟现代武器的作战效率有关。在冷兵器时代,因为需要面对面作战,讲究的是密集使用兵力,用精锐作为刀尖,形成一种洪峰效应,将对方撕开压垮。现代武器,一发大口径炮弹就有半径几十米的杀伤范围。即使步枪的有效射程也能有几百米。在二次大战时期,就已经是线性梯次部署。将军队分散开,避免被对方大量杀伤,同时也利于发挥火力,控制足够宽大的地形。到了现代,由于卫星定位系统,通讯便利,更加利于部队的部署和发挥火力。军队部署在足够宽大并且有纵深的地形,才能够保证不被对方的重火力大量杀伤。比如对方的战术导弹、航空导弹和制导炸弹、远程火箭炮、大口径自行火炮,一次射击就可以给对方毁灭性的打击。而一支军队,一旦被对方包围(即使是对方的数量和火力逊于己方,只要掌握了有利地形一样可以做到。),被围困的一方在一个固定的有限的空间,而对方在一个发散性的广阔的空间。被围困一方的信息很快就会被对方掌握,从而利于重火力的发挥。而被围困的一方,却很难掌握对方的信息,因为对方可以灵活的调动,不利于己方火力的发挥。在这样不利的情况下,包围圈会越缩越小。那么对方的重火力就能发挥越来越高的效率。到最后,乱打一发炮弹就能打倒一群人。所以说被围困,特别是对一只大部队来说,是极其不利的。
综上所述,因为以上的两个原因,在大多数情况下,一支军队一旦被对方包围,基本上就算是输掉了。
-----
网友解答:
-----
为什么实战被包围后基本相当于输掉?
在中国近代历史的实战中,有无数的被包围后很快就会输掉。这要看是谁指挥的被包围的部队。
比如孟良崮战役,是战神粟裕大将指挥的三野把张灵甫74师牢牢的包围在孟良崮上,经过几个回合,就把74师干掉了。
而在抗战中韩德勤指挥的国军三、四万人,包围了只有七千人马的粟裕指挥的新四军。当时两军对阵,装备和人数不对称,明显新四军处于弱势。然而在战神粟裕巧妙的布置下,发起了著名的黄桥决战。
首先把新四军大部分兵力,拉到十里以外进行外围作战,只留少数兵力再加上民兵,在粟裕指挥部所在地的城镇进行巷战。就这样外围作战的新四军找准敌薄弱部队,趁它们立足未稳,新四军是以逸待劳,三下五除二就把国军的一个师吃掉。他们又乘胜前进,占领有利地形,对前来进攻的敌军另一个师就地消灭,并且活捉了敌师长……。
就这样新四军把外围进攻的国军打得死的死、逃的逃,就剩下一股进攻新四军指挥部的敌人,大约有两个师的兵力。这股敌人正在城镇内与我军激烈的巷战,外围的新四军趁机来了个反包围,很快就把正在与我军巷战的敌人,一扫而光。就这样新四军夺取了黄桥决战的全面胜利。有力的打击了国军的嚣张气焰。
综合上述战争的胜败,不取决于被包围,而在于指挥官拥有智慧的头脑,士兵拥有不怕死敢打硬拼的精神,这才是取得战争胜利的法宝。
-----
网友解答:
-----
被包围最大的问题是无法补给,后勤吃紧。
三军未动,粮草先行。如果一支部队被包围,不仅意味着腹背受敌,而且人员要饿肚子,弹药要省着用,伤员的医疗器械要紧缺。
一天,两天没问题,围上个3、5天,军心涣散,崩溃必然。
有人说朝鲜战争美国总是被志愿军包围,也没见被全歼过?因为美军有空投。长津湖之战,美军被围德洞山口,下碣隅里,皆用空投,空运,投下物资,拉走伤员。
斯大林格勒德军被围,曼施坦因希望用空运的办法,补充物资,拉走伤员,然而德军能力有限,难以完成任务,保卢斯全军覆没。
了解更多战争,关注我的头条号
@岩角岛上研战例
。
-----
网友解答:
-----
因为在战场上一旦被包围,基本就等于后勤补给线被切断了。而军队缺乏补给,没法保持成建制的战斗力。
就拿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保卢斯的第六集团军被围来说。
苏军发动天王星行动之前,保卢斯的第六集团军一直是进攻方。
但苏军将其合围后,第六集团军就再也没有发动过任何攻势了。
为什么攻守转换这么直接?
因为德军的后勤被掐断了。
早在苏军反攻前,第六集团军的弹药和粮食储备即以告急。粮食还够吃六天,弹药只够两天的量。
德军的补给,一天都不能断。否则士兵吃不饱,怎么打仗?大炮没有炮弹,怎么开炮?坦克没有燃料,怎么坦克开动?
人可以想办法克服困难,但装备怎么克服?
没弹药,没燃料,装备就只能是趴窝。
因此,当第六军集团军被包围,补给被切断后,瞬间就丧失了进攻能力。
而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当被包围消息传到德国后,所有人都力劝希特勒赶紧下令,准许保卢斯突围。
然而,正当希特勒还在犹豫时,空军司令戈林却在此时吹牛皮,说空军可以负担第六集团军的后勤保障。
希特勒信了他的鬼话,于是就否定了所有人的建议,电令保卢斯就地构筑环形工事,等待援军去解救。
第六集团军那边,保卢斯一开始的想法是马上突围。但他在得到希特勒关于从空中补给第六集团军的保证后,又改变了注意,决定就地固守待援。
可是,接下来的一个多月里,戈林根本无法对保卢斯部实施补给。
按照保卢斯的报告,空军给他的补给只能满足十分之一的需求量。
也就是说,戈林把第六集团军坑了。
希特勒见戈林的空军靠不住,就组建顿河集团军群,让曼施坦因任集团军群司令,负责从苏军的阵地上撕开一条通道,接应保卢斯部突围出来。
曼斯坦因领命后,立即着手救援,指挥霍特的第四装甲集团军,杀到了离斯大林格勒仅40公里的地区。
此时,如果第六集团军还有一战之力,与第四装甲集团军来个东西对进,或许就冲出了包围圈。因为当时第四装甲集团军携带了三千吨物资,只要两军一碰头,大量物资就能送到保卢斯手上。
可是此时的第六集团军,已经是坦克大炮全趴窝,弹尽粮绝了,根本无力突围。
眼见自己这边无力突进,保卢斯那边又无法突出来,霍特无奈,只好下令撤退。
此后,德国陆军再没有任何援救。空军也终止了物资补给。
彻底没了补给,仅剩9万人的第六集团军无法坚持,只得投降。
同样的惨败经历,苏军比德国更多。经常是几十万苏军被围,补给中断,整个集团军群的战斗力就崩盘了。
我们国内的战争也一样。
淮海战役时,黄维率十二兵团北上,解救被围困的黄百韬兵团。
但由于老蒋的迷之操作——他将黄兵团直接归由自己指挥,并没有在黄维与刘峙、杜聿明之间建立起任何联系。但在黄维无法与徐州方面取得联络的同时,南京的“国防部”却又不给黄维通报徐州战场的战况消息。老蒋只是一味地让黄维继续前进,去救黄百韬。
于是这就导致黄维对战场情况不熟悉,时常要靠战报来推测战场形势。
后来,黄兵团遭遇中野的强力阻击。黄维马上电告南京,希望与李延年、刘汝明两个兵团汇合后,再一起北上。但那时候的蒋介石为了增援还在顽抗的黄百韬,直接驳回了黄维的合理请求。
无奈之下,黄维只好继续前进。
然后,他就被包围在了双堆集。
被包围后,蒋介石、黄维一开始还不急。因为中野没什么重武器,突围的主动权此时还掌握在黄兵团手上。
但廖运周起义后,攻守形势逆转。
中野此时已经构筑了防线,黄兵团此时再突围,很难突出去了。
而就地固守,由于携带的补给只有四五天的量,也难长久固守。
蒋介石试图让白崇禧调兵增援,遭到白崇禧的拒绝。没办法了,蒋只好找来胡琏,让他想办法。
可胡琏这时候能想什么办法呢?
他只能是一面跟蒋介石请战,主动飞到前线协助黄维指挥。
一面找蒋介石要补给,空投到双堆集,解前线的燃眉之急。
就在黄兵团被围时,杜聿明从徐州带出来的三个兵团,三十万人,也被华野追上。
蒋介石听说杜聿明的情况后,一开始的反应也是不着急。
他不仅不急,反而以“国防部”的名义,给杜聿明下了一道命令:“无粮弹可投,着迅速督率各兵团向濉溪口攻击前进。”
这个命令的意思就是说,南京这边不能再补给你们了。但你们自己要克服困难,尽快解救黄维兵团。
拿到电令后,杜聿明气的没话说,邱清泉当场发飙:没粮弹,几十万大军怎能打仗?老头子糊涂!
后来果如邱清泉所言,没有补给,三个国军精锐兵团在野外顿时不会打仗了。同时,又由于孙元良兵团的擅自突围被歼灭。杜聿明集团仅存的两个兵团已无突围可能,只能是就地固守。
此时,南边的黄维兵团十万人,北边的邱李两个兵团二十万人,都只能靠空投度日。
想想看,连当年德国空军都没能保障保卢斯的三十万大军。以国民政府的空军,能救得了三十万大军?
根本不可能嘛。
所以后来尽管蒋介石想尽办法,发动了国军所有能够起飞的运力,还特地租用了三家民用航空公司的飞机,对杜聿明和黄维进行昼夜不停的大规模空运援助。但这点运力终究无法解决问题。
12月中旬,中野对双堆集发动总攻。黄维兵团全军覆没。
黄兵团全军覆没后,杜聿明那边的日子更难熬了。
12月下旬,由于陈官庄地区刮风下雪,民航飞机表示不玩了。蒋介石只能命令空军飞机继续空投。
而国军的空军一直都维持着“安全第一”的优良作风,个个都飘在一千米的高空往下乱扔物资,坚决不往低空飞哪怕一点点。
于是,本来就已经很少的物资,还有一大半随风飘到了解放军的阵地上。
严重缺乏食物,更没有御寒的物资。到了1949年1月初,被包围国军,惨不堪言。
具体说,一是没饭吃。团长以上尚有空投的大米可吃。连以下,则是谁找到谁吃,找不到就没得吃。为了争抢食物,士兵们发疯了一样的相互打黑枪。
二是缺乏燃料。国军把能砍的树全砍了,甚至连门板、棺材板都烧了。可仍然解决不了燃料不足的问题。
三是房子不够住。当时零下十几度,没房子住且缺乏燃料的人,只能是冻死或冻伤。
想想看,四肢健全的人,尚且如此。那些伤兵的待遇就可想而知了。很多伤兵就因为没人招呼,活活冻死、饿死。
情况如此颓废,士气必然低落。
而士气低落,士兵们必然是纷纷选择向解放军投诚。
据统计,在整个包围期间,主动投诚的国军人数达到14000多人。
这些人员的投诚,不仅是严重削弱了国军的实力,而且还带来了包围圈内的详细军事部署情况。国军在陈官庄的每一个防御部署都被华野了解的一清二楚。
最后决战还未打响,杜聿明就输了。
以黄兵团、邱兵团、李兵团的战斗力,这仗本来很不好打。
但古今中外,都是如此。一旦被围,即大概率等于补给被切断。没了补给,再强的军队用不了多久也会失去建制战斗力。
而没有战斗力,必然就是要输的节奏。
当然,以上只以双方火力、装备对等,或差距不大情况下而言的。
如果双方火力、装备水平不对等,且存在代差情况下。被围的一方未必会失败。
这种例子在抗日战场和朝鲜战争有很多。
百团大战时,386旅以优势兵力,硬是吃不掉区区500日军。最后只能坐视在日军在飞机和地面部队的接应下,逃之夭夭。
国军收复桐乡县城的战斗,由于缺乏重型武器,一个师的正规军,硬是拿不下龟缩于桐乡县城内的一个日军小队(47人)。最后在日军主力增援过来前,只得憋屈撤出战斗。
朝鲜战场,志愿军把穿插包围战术发展到了极致。但由于火力、装备存在代差,美军不仅可以从空中获得大量物资支援,就连逃跑时也可以在密集空中支援和地面炮兵火力掩护下,以坦克开道,摩托化的方式突围。
这种装备上存在代差的打法,以轻步兵为主的志愿军,不仅是想拦都拦不住,而且在围困美军时,自身往往还会被美军饱和打击的空地火力压得无法动弹。
美军在这种情况下屡屡能逃出,不奇怪。
不过退一步说,在装备存在代差情况下,还敢主动迎上去,并多次试图围歼美军,且重美军。志愿军也是无愧“轻步兵巅峰”的称号。
-----
网友解答:
-----
难道我被十几个人围着打还有机会翻盘?当然,除非我是天降猛男。事实上哪有那么多的天降猛男。
我打不过难道还不能叫来支援吗?不好意思,我不叫人或许就我一个人嗝屁,叫人来支援连来支援的人一起嗝屁。
看到这阵势快跑吧,别头铁,没机会的
历史上有着太多被围后血淋淋的案例了。最经典的莫过于淮海战役期间黄维10余美械装备的12兵团被中野包围在双堆集,坚持了10多天后就没有然后了。
说到这里估计就有不少人要抬杆了,那都是几十年前的旧闻了,还在拿着说。现代战争根本就不存在这种情况。
双堆集合围
且不说如今的侦查手段要比当年强出多少,根本就没有被包围的危险,而且就算不小心被围了,凭借现代化的大威力武器,很轻易就可以打开一个缺口突围。
事实上真的是这样吗?抗美援朝战争就可以很好的进行打脸。当年我志愿军什么装备水品不用麻花多说了吧,“联军”至少强出志愿军几个档次。
而“联军”的侦查手段更是可怕,由于我志愿军当时空军初建,根本就没有能力在战场上有所作为,所以“联军”空军完全就是全天候肆无忌惮地在高空对志愿军进行侦查活动。
中国人民志愿军万岁
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志愿军将士依旧凭借过人的毅力用双腿在第一次到第三次战役期,屡屡穿插到敌后对敌人进行了合围。
被围后,敌人就用了超乎我们想象的火炮就行集中突围。然而依旧被我志愿军重创。
什么王牌“陆战一师”、“美骑一师”、“英国皇家重坦克营”在当时绝对是世界首屈一指的陆军部队了吧,被围后依旧讨不了好。
最经典的案例就是38军在三所里、龙源里的“封神之战”了。
著名的三所里穿插
好了,言归正传,来看看为什么被围后就很难翻盘了。
人在得知自己被围后的第一反应就是完了,这种心理就像病毒一般会快速在被围部队中传播,对部队士气打击是非常大的。
这种时候,军事素质强一点的指挥官会稳定军心,鼓舞士气,从而组织突围,可一旦来上一两次没有效果后,这支部队基本上也就完了。
更别说遇到一些能力不怎么样的指挥官。遇到这种情况,部队发生“营啸”都不足为奇。
不服就干
这在历史上有两个经典案例,第一个是在武汉会战期间,薛岳布下天罗地网,将日军106师团合围在了德安万家岭一带。
日军106师团虽然算不得日军主力师团,但武器装备也不是国军可以比拟的。师团长松浦纯六郎得知自己深陷国军包围圈后,第一时间就作出了突围决定。
由于装备差距过大,国军74军58师防线差点被日军突破,最后连警卫连都被派到了防御阵地上才将日军的进攻打退。
而日军106师团在被围后的第二天就彻底失去了跟11军司令岗村宁次的联系,所以岗村宁次根本就不知道106师团的情况,只能让101师团前往支援,同时不断派飞机给106师团空投补给。
但就算如此,国军依旧将106师团基本全歼在了万家岭,而前去支援的101师团也在鄱阳湖一带遭遇国军顽强阻击,最终被重创。
万家岭大捷
第二个例子就是淮海战役期间,孙元良的16兵团在陈官庄被我解放军包围,最后孙元良倒是跑了,但整整一个8万多人的兵团最后只有400余人突围出去,是不是有点夸张了。
用《亮剑》里楚云飞的那句名言来说,就是“就算是放几万头猪在那,几天也抓不完啊。(这一段的原型应该是王耀武在莱芜战役后说的)”可是就是这样,孙元良的16兵团还是没了,具体是怎么没得,孙元良自己不知道,参加过这场战斗的解放军也是一脸蒙圈。以至于到现在都不知道孙元良16兵团是到底是怎么全军覆没的。
不过根据一个参加过这场战斗的16兵团老兵回忆称他们就是遇到了“营啸”。
“营啸”是一种古代军中的说法,也就是所谓的“炸营”。官兵由于高度紧张,再遭遇到突然的变故后完全丧失了理智,导致军营乱作一团,甚至是为了逃命而自相残杀。
而根据这个老兵的回忆,当时他所在的部队已经突围出去了,官兵们本来就很紧张,成功突围放松下来后闭眼就睡了,结果又遭到解放军夜袭,官兵们一下子就部淡定了。
所以这个16兵团老兵所说的“营啸”是有一定可信度的。
陈官庄合围
除了军心和士气上的因素外,还有一点就是补给和通讯。就像上面说的,不管是日军106师团被围在德安万家岭,还是黄维12兵团在双堆集被围,又或者是孙元良16兵团在陈官庄被围。
数万人,甚至是十数万人的队伍就相当于失去了补给,这种庞大数量的军队每天消耗的粮食、水、弹药等都是一个天文数字。
纪律性强一点的部队还好说,坚持个三五天不成问题,但也仅此而已了。麻花觉得孙元良部遭遇“营啸”的说法有可信度也有这方面的因素。
没吃没喝的,不“炸营”我才觉得奇怪。虽然说可以空投补给,但这种数量的军队靠飞机来补给,想象都觉得不靠谱,就算一整天飞机都在空投估计都赶不上消耗。
空投物资
还有就是通讯,我们都知道如今考个什么试,只要进入了考场范围,就等于与世隔绝了。
考场况且如此,更别说战场了。失去通讯和孤军有何区别?周围有哪些友军不知道,上级有什么新的指令也不知道。
通讯对于一场战斗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没了通讯,部队除了消灭面前的敌人,就什么都不知道了。
被围的时候更是如此,没了通讯,什么时候有支援,支援从什么方向来,一概不知,想突围都不知道该从哪个方向。
作弊可不好
总而言之,一旦被围了,基本就等于没希望了。之所以说是基本,是因为确实有成功突围的。
这种情况,要么是口袋没有扎紧,要么是上天眷顾了。
这里同样有两个案例,一个是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期间,就是因为38军因为错误情报,导致最后措施战机,没能将口袋扎紧,放跑了敌人。
抗美援朝差第一次战役
第二个例子就是南麻战役中,粟裕将军准备故技重施,像孟良崮战役歼灭张灵甫整74师一样,在南麻歼灭胡琏的整11师。
本来一点问题没有的,该围的围,该打援的打援,就在胡琏都绝望的时候,突然天降大雨,而且一下就是七天七夜。
雨天非常不利于我军进行攻坚战,胡琏一看天不亡他,重整军心,身先士卒,最后硬是利用各种子母堡坚持到了援军到来,华野一看已经已经失去了歼灭整11师的机会,最后选择了撤军。
南麻战斗
所以被围了就很难了,唯一解决的办法就是指挥官要有非常强的军事素质,将对手研究透彻,见有被围的可能就赶紧跑路。
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很难的,毕竟牵扯到整个战局的战略部署,战术运用等等,不能说跑就跑。
胡琏
而这一点,胡琏确实有点能耐,由于常年和中野与华野打交道,胡琏可以说非常了解自己的对手,所以才能做到从我军大合围中屡屡逃脱。
-----
网友解答:
-----
第一,被包围了,说明一方实力远远超过另一方。如果敌对的双方实力相当,大家摆开阵势兵对兵将对将,旗鼓相当干一仗,那就不可能出现包围的问题。
只有一方的兵力远远超过另一方,才能把对手包围起来。
所以说,一代被包围,必然是敌人极强,而己方极弱这样极为不利的态势。被消灭是大概率事件。
第二,被包围以后,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导致军队战斗力迅速下降,甚至崩溃。
首先就是后勤补给问题。被包围以后,后勤运输线被切断,没有粮草,没有武器补充,再强大的军队也会被困死饿死。
其次是伤兵无法得到及时救治。原本可以送往大后方的伤兵,被包围以后,只能就在包围圈内。无法得到有效救治。太伤士气。而且可能引起疫病。
最后,被包围,很容易引起恐慌,导致军心焕然。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