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农村办白事,有一种现象很让人头疼,这就是所说的“薄养厚葬”。对此你怎么看?
如今农村办白事,有一种现象很让人头疼,这就是所说的“薄养厚葬”。对此你怎么看?
-----
网友解答:
-----
我今年68岁了,送走父母双亲也十五年了。对农村的老人该厚养薄葬还是薄养厚葬,有切身的经历。
我生在农家,15岁半就虚报年龄参军,20岁提干,从军18年后,转业回原籍的某事业单位 。我 大哥38岁就病故了。养老的担子自有我和三弟四弟共担。为使老人老有所养,我与父母、兄弟共议一致,签了养老协议,规定了父母的吃、穿、病、零花钱诸项的分担。 我家虽穷,但重亲情。弟兄们亲,妯娌间也和睦。签的养老协议自觉履行。我小家境相比兄弟们稍好,体谅到家在农村兄弟的不易,为感恩父母,我主动多付出些,父母看病的费用我主动支付,弟兄问起要分担,我笑着说,不用,下次再说,但从未提过。
父母年纪大了,需准备棺木。三弟是豪放、孝顺之人 。和我商量咋办。我说,离家久了,不知邻里啥规矩。他说越漂亮越好,四块独木桐木、五品柏木档、雕花。花费自然高。柏木档三品的买不到,因为大的柏树找不到。我说不必太好,差不多就行 。三弟说,弟兄四个别让其他人看不起。商议时父母均在。就厚养薄葬问题,问母亲,我说,把省下的钱用在养老上,要比买好的棺木强许多。母亲说,对。人活得时候,买个糖疙瘩儿吃在嘴里,也比活的时候不养,死了大办厚葬强,让老人吃在嘴里,饱在肚里,穿在身上,暖在心里。人死了,哭的再痛也听不到,摆得供品再丰盛也闻不到味儿,棺木再好、雕得花再漂亮,有啥用?!你们待我不赖,我死了你们也别哭,我知足了。人老了谁也留不住。听此言、忆此言,泪涟涟!
父母在世尽力奉养,平常人家,哪有山珍海味,家常便饭,吃饱、穿暖、有病送医,不惹老人生气,多虚寒问暖,就是孝子贤孙。
母亲晚年患糖尿病、白内障、偏瘫得卧床。父亲也患偏瘫卧床。我兄弟妯娌各尽孝心,有钱的出钱,钱少的出力送走了父母。砖券墓、四独木桐木雕花棺、三周年纪念,请了唢呐班,邀请剧唱了三场大戏,在饭店宴谢亲朋,花费不少。
三周年的花费,感觉对父母勤劳的一生报恩不尽。事后反思:三周年纪念不宜 大办,小办,寄托哀思即可。把大办花费的钱省下来,捐款给村组的老年协会,给邻里的老人办点儿福利,以此行孝效、感恩父母会更实在。
真心的奉劝后来人,孝敬父母趁在世 。有孝心,就对老人厚养,让辛勤养育我们长大、省吃俭用一生的父母老有所养,吃在嘴里, 从一个糖疙瘩儿、一个肉夹馍做起。 穿在身上,从买一双袜子、一件新衣做起。暖在心里,从一句问安、喂一口饭做起。久病卧床从端屎倒尿、换尿垫和 擦身洗脸做起。如此,孝心无憾。
-----
网友解答:
-----
在农村都讲究“落叶归根”死者为大的一种传统风俗,以前在农村如果有人去世的话首先他的逝者的子女要有一个德高望重的人领着去村里各家各户磕头,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大家知道再一个就是出殡的那天希望能够过来帮忙,要知道在那个时候都兴人力抬棺材,而且还必须是八个人人抬,这八个人在我们当地被称之为“八大金刚”,也就是说在抬棺的时候前面四个人后面四个人,在中途不能让棺材落地。
要知道其棺材本身就特别的重,一路抬下来回来的人都累的肩膀疼,于是现在很少有人再抬棺材了因为现在几乎都是有专门出殡的车,或者是用牛车拉着棺材出殡,那么至于问题当中说到的“薄养厚葬”这一点我个人认为在现在来说这种现象特别多。
我就举一个真实的例子在我们村有一位老太太他有四个儿子没有女儿,在她四个儿子小的时候这位老太太缺吃少穿的,但是她一个人无论再辛苦也把最好吃的和最好穿的都留给自己的那四个儿子,转眼间她的四个儿子都长大成人了同时也都靠着自己的努力挣到了钱娶了老婆有了自己的孩子和家庭。
但是这个时候这位老太太由于年事已高行动等各方面都不方便,可是她的四个儿子都在外地忙工作,有一天老太太去世了她的四个儿子知道情况以后就都回来了,回来以后每一个人都热泪盈眶的喊着母亲,说是一定要让母亲风光大葬,但是大家都知道吗这位母亲省吃俭用了一辈子生前她的儿子们却没有在床前尽孝。
现在母亲走了却风光大葬,那么我个人认为咱们的传统美德就是“百善孝为先”母亲养育我们不容易我们应该在她生前好好的孝顺她老人家,不能等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时候再想起作为子女的孝道。
-----
网友解答:
-----
农村的薄养厚葬的现象有点突出。真实的现实是,许多人不习惯养老人,中国农村几千年形成的尊老爱幼的美德,彻彻底底的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破除了,它是随着破四旧的风潮一起被破除的,现在在农村受不尊敬的一代人,正是那个时候破四旧的一代。他们有点木匠戴枷自作受的味道。当然综其原因,也不全是,时代的变迁,经济模式的变化,也为薄养老人找到了许多理由,出外打工顾不上;儿子媳妇在外打工,落户,要去照顾儿子,媳妇,孙子忙不来;生活压力大,自己收入有限,养老力不从心;妻子当家,头发长,见识短,拒绝养老。如此之下,老人们的晚年很不幸福。
不过,待老人归山之后,孝子们一下全钻出来了,门前架个喇叭,日亱放哀乐,弄得人觉都难睡,我们当地南方大哥总结了一句名言:活着想不到一碗猪肝汤,死了还有广播汪!
天门周围乡里都传说南方大哥这句刻骨名言。
许多家庭老人在世的时候,后辈都懒以答理,死了钱也有了,人也有了,一请一二十桌客,花圈堆得象山,光花圈耗费的钱,足可以让一个老人生活好几年,竖碑,做灵屋子,燃放存箱存箱的煸炮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
其实,我们的年青人那不是真心为老人厚葬,是为了标榜自己,是为了捻财,有些有头面的人,劈力趴拉的胡朋狗招几十桌,人情一收十几万,恨不得借几个爹死。
此时此事看来,孔孟的道德观中国人需要捡起来,从前破现在要立,正二八经的立起来,让人人老了活得有质量,死了有尊严。
-----
网友解答:
-----
农村出现薄养厚葬这种风气的确使人怨声载道。人死安葬这是我们祖先留下的风俗习惯,是不可改变的。50一80年代这风气是很正常的,人死了就简单地安葬。在赡养上的确是很孝顺的,使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富裕,人情的淡化,薄养厚葬的风气愈演愈浓,一对父母可养四五个孩子。而四五个娃难养父母二人。将老人一推六二五,这家不管那家不要,老人生活无有着落过着孤者伶丁的生活,真乃悽惨可怜。
你说他们都养不起父母吗?贫穷吗?非然。然而在安葬上却不惜一切,大摆宴席,几十桌几百桌,来客如赶集,娱乐有大戏,歌舞,电影应有尽有。高档烟酒尽其所用。花费十几万。你说这是为了啥?我看纯粹是炫富给自己扬名声。其实是大错特错,是铺张浪费的行为。有如此经济实力为何不用在赡养上?这全然是怪胎。故国家现号召人们履行节约,反对浪费。这是很有必要的,也是非常及时的。最后希望人人都能做到厚养薄葬吧!
-----
网友解答:
-----
我是农村人,关于目前农村出现针对老人出现的“薄养厚葬\"这一现象,我来说说我的看法。
我们村有个叫李朝元的大爷,去年腊月过世的,在世79个春秋。
李朝元大爷有5个儿子和2个女儿,在儿女们全部成家之后,李朝元就跟老伴一起生活,自已一直做些零工,种着田地养活自已和老伴,一直到70岁了,实在做不动时,才让5个儿子赡养。当时一家人在一起商量好的,李大爷夫妻仍住在家里老房子,但吃饭则到5个儿子家中去吃,每个儿子家中吃一个月,轮流着来。至于老人过生日,则由两个女儿出钱给老人过生。
就这样,李大爷夫妻开始轮流着在儿子们家中吃饭,但没吃上三个月,李大爷对儿子们的这种赡养方式就很不满意了,其理由是:
儿子们家里的条件不一样,生活条件也不一样,有的儿子家里吃的好,有的儿子家里吃的差,而且吃饭时间不规律,有时早,有时晚,伙食也难合老人胃口。除此之外,老人觉得在儿子家里吃饭不自在,无法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儿子们只管供应饭食,却不再给零用钱,老俩口只有农村老人最低的基础养老保障,加起来不过二百来块钱一个月,老年人又多病,这二百来块钱还不够买药吃,有时口里无味,想买燕麦片之类的零食吃也没钱买。
因为这种理由,李大爷要求自已和老伴一起生活,费用由五个儿子供给,每个人一个月给200块钱,女儿们不用给赡养费,只是父母生日和逢年过节女儿们送些礼金就是,多少随意。至于老俩口如果生病了,小病不用儿女们管,大病则由儿女们共同承担医疗费用。
就这样,李大爷和老伴跟儿子们分开过日子,老俩口在一起过了五年,李大爷的老伴就去世了,剩下李大爷孤孤单单一个人过日子。儿子们因为只有李大爷一个人过日子了,就将赡养费减少了一半。
李大爷70多岁的人了,自己打理自己的生活,他年老体弱,虽然没生大病,但小病不断,打针吃药又花费不少,剩下的钱也就仅够他紧巴巴的生活了。李大爷是个农村老人,从小没有养成好的卫生习惯,人变老了,就更不爱卫生了,衣服穿得脏兮兮的,被褥也脏兮兮的发出一股怪味,儿媳们都避着他,连儿子们也你看我,我看你,没有一个人愿意出头来照顾老人。而李大爷的两个女儿,都认为自己是嫁出去的人,没有分享到李大爷的财产,自己又有自己的家庭和自己的公婆,没有道理对李大爷尽赡养和照顾的义务,过年过节和李大爷生日,给李大爷几百块钱,就是尽到孝道了。
这种观念和习俗,在农村很多地方,是普遍地存在的,所以被认为是正常现象。
李大爷就是这种儿女们只管薄养,不管照顾中苦苦度日,直到去年病死家中。
李大爷一生五子二女,老年生活却过得如此不堪,你说生儿养女图个啥?
李大爷去世后,按照当地农村风俗,需停棺三日,邀齐亲朋乡邻,大办丧事。
农村的厚葬其实就是丧事的大操大办。就说李大爷吧,生前儿子们舍不得给他花钱,死后却为李大爷的丧事大把花钱,棺木是六合材的上好棺材,在大爷棺不停放的这三天里,分别请了西洋乐队和传统乐队,每天都要吹吹打打,晚上还请当地的的艺人开了一场演唱会,另外两个晚上则请民间艺人打渔鼓;除此之外,还要请几十个人帮忙做事。账房(管事的),礼生(负责礼仪的),厨师(掌管膳食的),和尚、道士(做法事的),这些人都是要出重金请来。另外还有抬灵柩的,帮忙跑腿的,烧火打杂的,这些人都要连续在主人家吃上几天,包括吃酒席,都不用送人情礼金。出殡前夜,大办酒席20桌,出殡归来,仍然是酒席20座,每桌费用约为800元。
等到丧事办完,一算账,花费了167800元,李大爷的二个女儿每人送人情2万元,其他人情收了不到3万元,这个丧事办完共亏损了97000多元。
大家说说,如果用这个钱给李大爷养老,李大爷的老年生活是不是过得很幸福?
因此,我觉得薄养厚葬大不可取,这样不但让老人的老年生活过得不幸福,在另一种程度上,也导致了老人的过早离世,这其实是一种不孝之举。
而厚葬不但浪费人力物力,花费了不该花费的钱财,更是浪费了活人的资源,同时又在找累受罪!
-----
网友解答:
-----
的确如此,有些人表面上道貌岸然,西装革履,逢人便微笑,实则对自己的父母却不闻不问,死后又大操大办,给人以一种非常孝顺的样子,博取众人的目光。
这对年过八寻的老夫妇,养有四男两女,除了姑娘逢年过节过来看望一下,四个儿媳没有一个上前过问,对老父老母的起居饮食从来没有给与支持。老父脚不便,老母八十有余还杵着拐杖,扛着锄头,亦步亦趋地劳动。两老凭着国家发的基础生活补贴和艰辛劳动换来的成果艰难地生活。终于有一天,老妇腿一伸,眼一闭,含泪告别了老伴,奔赴黄泉去了。老父悲痛欲绝,大声放哭,这才引来四个儿媳。见母亲离世,四男两女开始商议着办白事。
当然,埋葬老人和嫁出去的女儿无关,女儿哭了一顿后,回家去准备下祭的猪羊去了,四个儿子请来家门商议,要大操大办一番。
首先,儿子给去世母亲买了八件死衣,两件冬天用的棉衣,一骨碌给母亲穿上,用一万多元买了一个上等棺材,请来念佛老太和道士,一时间,佛号声,鼓、磬、锣、钹声响彻云霄,热闹非凡,赢得全村老幼前来观看。
一般情况,老人过世,停留在家顶多七天,但四儿子商议,要让母亲多在家里几天,所以请求道士把日子看在半月之内。“死人饭甑开,不请自家来”,左邻右舍这半个月的伙食有着落了,大家无不高兴,都热情地前来帮忙。
由于没有提前做生基(活死人墓),儿子向石雕厂定制了墓石和石碑。墓石不是一般的石块,是锤錾精心磨制敲打出来的,几乎和工艺品一般;墓碑旁则有一对石狮和对联;石碑上是石制亭阁,总共造价七万多元。准备完毕,四子如释重负,高高兴兴把老母安葬了。气势恢宏的墓碑和不凡的伙食,四子突然间有了点名气。大家纷纷议论,“了不起,安埋他家妈,竟然花了十多万!”。可了解内情的人却说:“在生时拿一万给老娘,还怕她杵着拐杖去挖地。”
老父手脚不灵活,担心老伴去世后没有人照顾自己,终于在满百日的第二天,自己吃了一包耗子药,追随老伴去了。四子如法炮制,以同样的风格,同样的款式,又把老父安葬了,完成了自己的任务。
薄养厚葬,虚伪人的举止,应该遭到唾弃。“在世床前一杯水,胜似死后佳肴供。生时一声问候语,堪比跪磕万千头”,死后再行孝,伪君子的行为,不可效仿。
-----
网友解答:
-----
谢谢邀请!
如今农村办白事“薄养厚葬”,确实让人头痛,这种做法我不赞同,需要大家共同抵制。
1、对于“薄养。《弟子规》教导我们要“入则孝”,就是要念念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念念都要照顾好父母,这是做人的根本。父母的养育之恩终生报答不完,为什么能“薄养”呢?
2、对于“厚葬”。农村有种说法叫“人死如灯灭”,人死了什么感觉就没有了,如果“厚葬”,老人享受的到吗?给活人看有用吗?
3、在农村,“薄养厚葬”绝对是一种不良风俗习气,必须彻底根除。俗话说“床前一碗水,胜似坟上三炷香”,父母活着的时候孝才是真孝,往生后孝还有用吗?
-----
网友解答:
-----
现在对待老人不孝顺的人很多,但老人去世形成了一个不好的风气,厚葬!有钱的人也有不孝顺的,老人去世葬礼办的非常大,吸烟中华的,酒几百块钱一瓶的。没钱不孝顺的,老人去世也是办的风风光光。邻村有一个有钱的人,自己住的是楼房,老人住在一间旧房子里,平常也不怎么管老人,老人在世时,有人说你儿子那么多钱,你还过这穷日子,老人说有钱是他的,他不给咱也是白搭。老人去世了,葬礼办的非常隆重,好烟好酒,
高朋满座,非常风光!朋友说,你这场面可以呀!有钱人说,老人辛苦一辈子,得叫老人走的风风光光!街坊邻居背地里说,你这不孝之子还真有脸说!
-----
网友解答:
-----
“薄养厚葬”在农村风生水起。
现在,年轻人都在外面干事,长年回家很少,不到老人生病去世一般不回家。
关于“薄养”普遍存在,现象一,富裕有孝心的后代,多给几个钱或请保姆照顾老人,这算好的,叫厚养。现象二,一般人负担重,有房贷,有小孩,心有余而力不足,对上辈怎么厚养得起?现象三,老人不管是农村城市只要能动一般不会去儿女那儿吃闲饭,在家自食其力,小孩给的钱也舍不得花,可否叫薄养?
关于“厚葬”,更是甚嚣尘上,特别是任何一事一定不能少,不能比别人差,富豪是大张旗鼓地操办,一般人也不甘落后,养不与富豪比,葬则不能比富豪差,由此,形成一股攀比风,安葬老人都舍得花钱,不知这是为哪般?例如,本地开始执行火葬时,一般只会葬一个骨灰盒,后来有一老者在火化前就准备了棺木,后代为了处理棺木,便将骨灰盒装入棺木套葬,凡事有初一,便有十五,后来老了人都花几千买棺木套葬,不知这有何意义?农村老一个人又是叫道教唱,又是叫舞女跳舞,又是叫机械火炮,又是叫哭丧的哭,又是叫车队,还有吹唢呐的,骨灰盒越买越贵。一个比一个的钱用得多,在安葬的问题上都舍得花钱。
笔者觉得,“薄养厚葬\"风气不好,应该大力改革,减轻百姓负担,变“薄养厚葬”为“厚养薄葬”。
-----
网友解答:
-----
谢邀!
时下确有这类现象,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很虚伪,死要面子,红白事都很讲排场,更重攀比,不甘于落后,不惜举债,薄养厚葬更是屡见不鲜,日趋严重,真令人烦愁!
厚葬是生者对故去亲人的一种表达方式,孝的表现,有条件的这样做,本无可厚非。但受传统习惯影响,无条件的,又硬要攀比,爱要面子,受虚荣心指使,重花钱,把仪式做隆重,场面气派,给人厚葬有孝的感觉,如此我似乎心安理得了,但要是生前薄养不孝,这不形成了最鲜明的对比么?这足以见人心人品及孝道是如何的了。我主张是厚养薄葬,认为薄养厚葬是很不对的。
人生有三不等,读书工作不可等,成婚生养儿女不可等,孝敬父母长辈不可等。时不待我,人生都不可等。子欲养而亲不再。人生不宜有太多借口藉由,父母长辈有生养教化之恩,人不可忘恩,知恩不报。人要会报恩,如果连父母长辈都可以薄养,甚至不养不孝而忘恩的,还算是人吗?还能说是好人吗?有的生时不孝不养,死后却假惺惺的来一场厚葬,这不是很大的反讽,更体现人的虚伪无道么?我主张生的要尽自己最大孝心最大能力,去孝敬服侍父母长辈,达到厚养标准,故去后却可以薄葬,不必花那些冤枉钱,费那些心神。
-----
网友解答:
-----
诚邀回答。如今农村办白事,这种现象很常见,全国各地都一样,没什么惊叹,但是必须要社会大力提倡简办。父母在事,做为儿女尽最大努力让父母过上吃穿不愁的晚年生活,己经在当下是很容易的,个别困难地区例外。对于大部分人没有难做之想的,父母在世,养育之恩,今生今世,做儿女的永远报答不完,有一部分在父母离世时采取厚葬,也是出去孝心表达方式,无可厚非,尽最大努力而完成,这是当下许多儿女的心愿。当然,在世时受生养教化之恩,行动时孝顺服侍父母之劳,父母离别也不必有大排场,这也是现在一部分人的理念,各尽所能。总结起来就是生时孝顺双亲,离世不必留下遗憾就是最好。回答完毕,敬各位网友批评指教。
------------------
推荐阅读:
上一篇:真的有人打通过任督二脉吗?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