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章邯二十万大军不投降, 秦朝是不是还能延续?
如果章邯二十万大军不投降, 秦朝是不是还能延续?
-----
网友解答:
-----
皇帝三宫六院,家大业大,需要有人贴身服侍,因此官员序列中存在有区别于正常公务员的体系——内廷。相对而言,外廷公职以事功显名,而内廷属员则以服侍见长。由于内廷更容易接近中枢,对高层政治耳濡目染,因此升迁速度可能更快,所谓近水楼台。
在秦朝最后的几年中,能够决定秦国国运的人物,章邯和赵高都能高票入选,他们的抉择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秦帝国的最终命运。
(大秦帝国,虎视何雄哉)
章邯在领兵作战之前,在秦朝的官职是少府,是九卿之一,秩2000石,负责掌管宫室营造、皇家财政等事物,是一个能接近中枢的高官,位在丞相李斯之下。很明显,章邯走的是外廷路线,是丞相李斯的属员,工作关系上直接向李斯汇报。
赵高则是走的内廷的路线,这与他本是秦国的宗室远亲有关系。因为内廷事涉隐秘,所以秦朝公室喜用同宗,《战国策》的编者刘向曾说过:“秦信同姓(即宗室,这里指赵高)以王,至其衰也,非易同姓也,而身死国亡。故王者之治天下在于行法,不在于信同姓。”赵高在秦始皇时是中车府令,官秩600石。
以级别而论,中车府令只算是中级官吏,不过由于他是宫中禁内的车府令,职务相当于皇帝的侍从车马班长,负责皇帝的车马管理和出行随驾,甚至亲自为皇帝驾御,职位至关紧要,所以非皇帝绝对信任的腹心侧近不能担当,所以赵高作为一个中级官僚,竟然也能与李斯等人平起平坐,以至于成为沙丘政变的主谋。
所以,对于赵高弄权,秦国朝堂上下无不愤恨,赵高也心知肚明,因此做了一场“指鹿为马”的秀,大肆诛杀异己,当初的同谋李斯也被腰斩弃市。章邯作为李斯的心腹僚属,自然也为赵高所嫉恨。赵高其实挺没有安全感的,他在沙丘政变后立刻封了自己郎中令的官职,掌管了宫城的卫戍部队,此一方面在于控制二世皇帝,一方面也是出于自保的考虑。
(沙丘之谋)
章邯是在陈胜吴广大军已经逼近关中时被紧急起用的,赵高还没有来得及清算他,就在形势比人强的环境下让章邯带领20万刑徒军击败了起义大军。这些刑徒原本就是六国军人,依秦法罚没为奴。如果不是事情紧急,这些人可能一辈子就交代在工地上了。如今编入行伍作战,斩首敌军可以赎身,同时还能获得爵位,自然战斗欲望强烈,三下五除二竟然把人数占优势的起义军给击溃了。随后,章邯带领军队乘胜追击,逼迫陈胜迁都,最后败死。六国贵族刚刚拉起来的军队也在章邯所部的打击下纷纷落败,形势一片大好。直到章邯击杀了起义军中战斗力最强的项梁,随后兵锋北上,将北方势力最强的赵国军队围困在巨鹿。赵王求援各国,可是各诸侯国都惧怕秦军的威力,纷纷作壁上观。秦朝把长城兵团也调入内线作战,共同参与围困巨鹿,以期能毕其功于一役,彻底击溃六国武装,完成再征服。
秦朝几乎完成了这样的历史伟业,然而命运之神在此时却不再眷顾秦朝了。兵家妖孽项羽破釜沉舟,三天内接战9次,竟然以少胜多,击败了秦军的长城兵团,并杀了秦军的多名将领,包括名将之后王离。章邯畏惧联军兵威,因此退守在棘原(今河北平乡县南)。章邯在棘原一带修筑工事固守,与诸侯联军对峙。联军在休整一个月后,向章邯营垒发起猛攻,秦军抵挡不住,又退守洹水一线,诸侯联军,步步紧逼,加紧进攻,秦军再次退守安阳县(今河南安阳)。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冬天,赵高终于如愿以偿做了丞相。赵高对拥兵在外的章邯颇为忌惮,因此就抓住秦军在关东的战事不利,意欲以秦法谋害章邯。赵高在二世面前搬弄是非,让二世派人责让章邯。
章邯恐惧,因为依秦法,将军领军在外作战,所获战功按人头来算,盈论,意即如果砍的人头数比自己损失的人头数还少,将领有罪或至死。章邯情知赵高欲对己不利,然而眼前的战事却十分紧急,章邯迫切需要来自朝廷的支持,而非猜忌。于是,章邯就派了自己的心腹司马欣去请示上意,跟二世解释战场的情势。司马欣到了咸阳,留在司马门3天,赵高都拒不接见,有不信任之意。长史司马欣心里害怕,急忙逃回军中,他怕有人来追杀,还没有敢走原路。赵高果然派人追杀他,只是没有追上。司马欣回到营中,具言咸阳事,章邯更是为朝廷奸佞当道而不自安。
此时,联军中的陈余送来一封书信,信上说:“白起为秦将,向南攻拔鄢、郢,向北坑杀马服,攻城略地,不可胜数,而最后竟然赐死。蒙恬为秦将,北逐匈奴,开辟榆中几千里的地域,最终竟然斩于阳周。为什么呢?功劳太多,秦不能按功行封,因此罗织罪名,用国法杀死他们。如今将军为秦将三年了,所损失的士卒以十万计,而诸侯军同时并起,越来越多。那个赵高一向谄谀,为时已久,眼下形势危急,也怕二世杀他,所以打算用法杀死将军,借以推卸责任,另外派人替代将军,以此来摆脱祸患。将军在外时日已久,朝廷中很多人与你有隔阂,有功也是被杀,无功也是被杀。况且天要亡秦,无论是愚笨的人还是聪明的人全都知道。如今将军在内不能直言规谏,在外为即将灭亡的国家的将领,孑然孤立而想长期存在,岂不可哀!将军何不倒戈与各路诸侯联合,签订和约,共同攻秦,割地为王,南向而坐,称孤道寡;这同自己伏砧受戮,妻子被杀,哪个比较好一些呢? ”
章邯兀自惊疑不定,他摊开地图,眼前的形势更是让他坐立难安。
秦军大营的北面是以项羽为首的楚、赵、齐、燕等诸侯联军,连战连捷,士气正盛。在东面的东郡一带,是魏王豹的魏军。南面的颍川郡一带,有韩王成的韩军。西南面的南阳郡一带,是沛公刘邦、番君吴芮部下将领梅鋗、刘邦老乡王陵等人。刘、梅两人乘势攻破武关,攻入了关中,直扣咸阳。在西面的黄河以北的土地,已经被赵国将领司马昂攻占。在不久后,另一位赵国将领申阳将由孟津渡过黄河,攻占河南县(洛阳和新安之间)。至此,章邯大军经由三川郡和关中的联系被切断,和敖仓后勤基地之间的联系也被切断,陷入到被四面包围的绝境。司马卬和申阳在此之前都是默默无闻的小人物,此次切断章邯粮道和退路,迫使其投降有功,后来竟然被项羽封为殷王和河南王。
(章邯也是名将,怎奈生不逢时)
章邯在犹豫不定时,就暗中派军侯始成到项羽营中,想要签署和约。和约自然没有商妥,项羽让蒲将军昼夜领兵渡过三户津,扎营漳水南岸,与秦军交战,再一次打败了秦军。秦军连败,士气低落。司马欣、董翳等心腹对秦帝国已经失去信心,主张投降,并且不断劝章邯投降,秦军内部已经分化,不堪再战。同时,章邯军由于与敖仓的后勤基地的联系被切断,开始断粮。如果章邯在缺粮的情况下与联军决战,将会陷入更大的被动。联军完全可以不战不和,拖上三五天,秦军就将饿的连兵器都拿不动了。
那么,为什么咸阳城还没有动静呢?他们难道不知道章邯军是秦帝国在中原的最后一支精锐吗?如果章邯军能够撤回关中,据关守河,将联军堵在函谷关外,不正是战国时期一再上演的戏码吗?假以时日,联军内部必然分化,秦军再次东出,胜负未可预料。虽然中原一带几乎被打烂了,但是关中地区很少被兵火祸及,这在楚汉之争时,刘邦数次从关中征兵征粮就可以佐证。为什么秦国不再编组一支大军,救援章邯所部呢?
这是因为虽然关中地区尚有战争潜力,却已人心思乱。从秦昭王始,秦国朝堂100多年来执行了务实的开放政策。秦王出于对抗老秦人世家贵族的掣肘,不断扶持山东六国的外来势力和外戚。这种思潮在白起被杀时,在秦人心中引起了更大的骚动。嬴姓公族让老秦人失望了,他们在秦国逐渐统一的过程中逐渐被边缘化了。同时,秦帝国的官府执行力在“指鹿为马”后已经限于瘫痪,难于快速组织起一支军队来。虽然嬴姓公族进行了一场自救的努力,公子子婴发动了政变,杀死了赵高等人,然而历史并没有留给这位秦王多长时间,刘邦的南路大军已经打到了武关。子婴无奈只好把守卫咸阳的卫戍部队匆匆派往前线堵截,结果被一击而溃。秦帝国的根据地已然是这幅样子,自保尚且不能,如何能对章邯提供支援呢?
(逐渐逝去的铁血军团)
所以,章邯所面临的局面是绝境,无援兵、无粮草、无退路。
如果章邯并敌一向,既然项羽打不过,就找那些鱼腩部队打,从那里打开缺口可行吗?这同样也不可取。因为此时章邯军与联军正在对峙,双方隔着河都能听到对方的战马的嘶鸣声。此时章邯军处于弱势,凭寨而守尚能维持,一旦撤营而走,联军尾随而至,章邯军将不战自溃。在那个兵荒马乱的时期,这些被击溃的散兵游勇,也不可能找得到粮食,最终的结果也是一死。
在这样的处境下,章邯能做的选择很有限——除了投降,只有鱼死网破,拼死一战。章邯拼死力战,不可能取胜;而即使取胜了,所亡士兵也不在少数,赵高依然不会放过他。
因此,章邯投降与否都无法挽救秦帝国灭亡的命运,留给秦帝国的时间太短了。从陈胜吴广起义到秦朝灭亡只有3年时间。章邯所能做的,只是尽量为自己找到一个好的出路。项羽待章邯也不算差,竟然给章邯了封了一个雍王,章邯作为一个败军之将,对项羽这么够意思的封赏也算没有看走眼。只是接下来项羽因为军中乏粮,又恐秦军作乱,竟在新安一夜坑杀秦军降卒20万,项羽的阴狠更让章邯心生畏惧。
(新安坑降的头天晚上)
不过,如果章邯能够舍得一死,带领秦军向楚军发起决死冲锋,将会给联军中承担主要作战任务的楚军造成相当的损失。楚军的实力被削弱,而汉军实力不变,楚汉战争可能会提前结束。当然,如果楚军受到重大损失,项羽也不会妄自托大,在鸿门宴上可能就会设计杀死刘邦。所以,章邯在安阳那个晚上的决定,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历史的走向。风云际会,终究都化作了人生百态。章邯的结局也成为了秦帝国灭亡的象征,在司马迁的笔下,向后人昭示着一个威名赫赫的大帝国竟然会因为一个小人作祟而早早地谢幕了,徒给后人留下无谓的叹息。
-----
网友解答:
-----
历史书上告诉我们,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帝国——大秦帝国出了一个奸臣赵高,此人先是串通李斯谋害秦始皇的太子扶苏,再扶持根本不够资格的秦二世胡亥继位。后来又杀掉丞相李斯,彻底把持朝政,还演出了一场指鹿为马的好戏,最后弑君杀掉秦二世胡亥。正是他的一系列举动搞垮了大秦帝国,可以说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大奸臣。
赵高指鹿为马
然而我们都知道,历史是一个任人涂抹的小姑娘,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司马迁在史记中用优秀的文笔制造了一场迷雾,从而误导后人数千年。
其实大秦帝国并不是赵高一个人就可以灭亡的,为什么呢?
陈胜吴广起义不到六个月就被大秦帝国最后一根救命稻草,横空出世的绝世猛将章邯彻底扑灭,章邯随后又击杀楚军的最高统帅——项羽的叔叔,项梁。此战之后,战场天平彻底扭转,天下诸侯形势一度岌岌可危,秦国即使放弃山东六国,大不了退保函谷关也可以回到战国时的状态。
章邯进军示意图
可是为什么战无不胜的章邯在北上邯郸之后,就再也没打过胜仗,反而最后投降西楚霸王项羽了呢?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记述给读者的印象就是两点:一是章邯碰到了比他更加厉害的西楚霸王项羽;二是秦国出了一个迫害忠良的大奸臣——赵高(指鹿为马的那位)。
然而,司马迁或许没有意识到,他的史记里有很多自相矛盾的地方:
第一,王离被击败的时间被司马迁故意提前。
根据《项羽本纪》,破釜沉舟是项羽人生中的一大亮点:全军砸破铁锅只带三天粮食过河,秦军被彻底打败,主将王离被俘。不久,项羽又连续数次打败章邯,最后逼得章邯投降。
但是,按照《史记秦楚之际月表》:秦二世二年九月,王离军围赵王于巨鹿。十月,章邯才在李良的引导下,北入邯郸。十一月,项羽渡河作战,王离却是在两个月之后的秦二世三年端月投降。
也就是说,项羽本纪里把本来两个月的事情压缩到了三天!
第二,章邯、王离谁先失败出现了矛盾。
按照《项羽本纪》,项羽先打败王离,再打败章邯。但是,在《陈余张耳列传》中:项羽是先攻打章邯军,章邯撤退以后,邯郸城下的王离军队成为孤军,从而被诸侯围困,最后全军覆没。
秦将王离包围巨鹿,他的南面是秦将章邯的20万大军,再往南才是漳水,漳水再往南才是项羽。项羽要想包围王离,首先要北渡漳水,然后还要穿过章邯20万大军的防地。按照军事常理,项羽的作战步骤应该是以《张耳陈余列传》为准,因为只有先击败外围的章邯,才能去围攻王离。
第三,王离被击败的原因显然不是史记所说的那样简单。
《孙子兵法》说,“十则围之”,项羽渡过漳河的全军也就六万人左右,项羽以漳水河南岸区区几万人,如何能包围王离两个月并将其消灭?更何况王离的南面几公里处还有章邯的20万大军。
项羽如果真正蠢到散开兵力包围王离,结果必然被章邯、王离两支大军分割消灭。可是实际却是:章邯始终没有离开过棘原城,根本没有全力以赴坚守漳河北岸一线。否则项羽就是破再多的釜,沉再多的舟,恐怕也无法轻易渡过漳河。
也就是说,在秦国精锐部队北部军王离被包围直到最后失败,章邯在很奇怪的观望!
章邯的败退让咸阳城朝堂之上一片哗然!由于秦军屡屡退却,秦二世派人来责问章邯。当时另一个将领杨熊,因与刘邦军作战失利,被咸阳传令处斩,仅凭这一项,秦朝政府同样可以将章邯斩首。
章邯深知纸包不住火,赶紧派司马欣前往咸阳活动。然而,他犯下的是弥天大罪,赵高并不愿意背这个锅,不肯接见司马欣。自知罪无可赦的章邯,在实力占据明显优势的情况下,选择了背叛自己的祖国。
当项羽意外的听说章邯打算投降时,无异于喜从天降,因为他的粮食已经支撑不了。当初北上时,楚怀王就要求项羽就地寻找粮食供应,然而赵国已经被打的千疮百孔,筹措粮食并不容易。之所以破釜沉舟,其实是因为粮食已经吃光了,留着锅碗瓢盆也没啥用。
项羽爽快地接受了章邯的投降,并置杀叔父之仇不顾,承诺封章邯为庸王。但项羽对二十万秦军非常忌惮,秦二世三年十一月,项羽借口秦朝降军生变,在新安城南(今天三门峡义马境内)杀掉20余万的降兵,1912年,修筑陇海铁路时,在当地发掘出大量人骨,现在该遗址被称为“楚坑”。
而被章邯出卖的秦国名将王离最后下落不明,王离的祖父是秦国名将王翦。项羽的祖父项燕是楚国名将,公元前223年秦国大举攻楚,项燕被秦将王翦包围于泗水郡蕲县,最后兵败自杀。
所以,我们把历史还原之后,一切终于真相大白:
在任何一场战争中,粮食和人力资源的持续供应都至关重要,章邯在早期之所以能够战无不胜,并不仅仅全部依靠他本人,而是有赖于秦帝国这部战争机器的高速运转,为他不断地输送人力和粮食。
但是随着局势的变化,章邯作为大秦帝国最后一支主力部队的统帅,选择了背叛祖国,背叛子弟兵,靠背叛获得了敌人的赏赐。咸阳宫廷无法预料这样的背叛,所以大秦帝国才会在很短的时间内令人惊愕的突然崩溃。
然而司马迁在《史记》中却把这一切归结为所谓的忠臣奸臣,告诉读者大秦帝国之所以灭亡,是因为朝廷上有昏君下有奸臣。可是简单化的思维固然容易接受,但却给后人树立了一个不好的先例。从此以后,中国人写史,首先要分出忠臣奸臣,好人坏人,可是现实往往都是复杂的,好人坏人只要看是红脸白脸就能分别吗?
尘归尘土归土,大秦帝国最后一位战神章邯最后在楚汉相争中悄无声息的自杀于他的王都,就像流星一样划过天空,尽管一时灿烂,最后却消于无形。
虽然他本来可以成为挽救大秦帝国的救星,但他最后却选择了出卖祖国,只是不知道他自刎的时候会不会想起那被项羽残忍阬杀的二十万关中好男儿。
-----
网友解答:
-----
谢邀。天下苦秦久矣!始皇苛政驭民、二世昏庸无道,全国农民揭竿而起、前赴后继(陈胜吴广、项羽、刘邦等等等),革秦命大势所趋,区区二十万军队何以撑将倾大厦?事实证明,巨鹿一战,秦人胆寒;二世问责于章邯,三将降楚——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
网友解答:
-----
这样的问题不好回答。因为历史上并没有发生过,谁也不知道结果会怎么样。
(秦朝军队)
咱们首先来看一看秦朝灭亡的原因。这个问题,历史学家说得比较多了,网友也有非常多的争论。我个人认为,秦朝之所以灭亡,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秦朝劳役太多,百姓怨声载道。秦朝修万里长城,修秦直道,修阿房宫,在当时生产力条件比较低下的时代,要完成在今天看来都是世界级的这些大工程,那种劳役可不是一般的劳役。二是秦朝的压制太大。这个压制包括把天下所有的兵器都收缴起来溶化,防止反抗。包括实施焚书坑儒策略,钳制天下舆论。还包括实施严酷的刑法等等。三是秦朝的仇怨太多。秦朝灭了六国,让多少人妻离子散国破家亡,这是可以想象的。几乎每一个人都想把秦始皇给杀掉,每一个人都想着要复仇。所以秦朝当时基本上就是天下公敌。
秦朝灭亡的第四点,就是我们今天要说到的军队分散。秦朝当时的军队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就是由蒙恬率领的抗击匈奴的30万大军。另一部分就是以章邯为代表的“三秦”所率领的20万大军。特别是蒙恬带领的抗击匈奴的30万大军,那是秦朝的主力精锐部队,这个主力部队确实也给了匈奴以沉重的打击。本来在战国末期,匈奴就已经强势崛起,如果秦朝军队不给他以重创,北方游牧民族主宰中原的历史很可能要提前很多年。也就是说,在秦朝末年群雄并起的时候,边境地区的守军根本就回不来,实际上秦朝的军队也就只是“三秦”的那些军队。
(项羽)
那么如果章邯等“三秦”不投降,秦朝会不会不灭亡呢?章邯不投降,他也是打不过项羽的楚军的。项羽的楚军,那在当时是十分精锐的力量。一是因为有项羽这样一位超级将才,二是楚国人对秦朝的仇恨超越了其他五国,所以他们看起来是一群乌合之众,其实凌厉无比。事实上,章邯正是因为打不赢项羽,才投降的。
其次,章邯是肯定会投降的。除了打不赢外,还有就是他们根本就没有真心想打。秦朝在灭六国的时候,对将领们不错。但是灭了六国以后,秦朝猜防将领,对将领并不信任。还有,当时秦朝皇帝秦二世已经被赵高控制起来了,朝廷一片乌烟瘴气。将领们就算是拼命打,他们也知道,不可能有人记得他们的功绩。既然没有人记得他们的功绩,他干嘛要拼命打呢?再说了,当群雄并起的时候,所有的人都想要封侯,章邯等人肯定也有这样的想法。所以他们消极打仗,积极投降是绝对的。
(章邯)
以上就是我的分析,欢迎大家讨论。
-----
网友解答:
-----
秦朝还是会灭亡,但是我们也可以做一个假设,就是章邯着20万大军不投降之后会发生什么情况。
第一,就是这20万大军的出路在哪里?当时秦国的三只军团的一只长城兵团已经在巨鹿城下被项羽直接给格杀了,主将王离被擒。在这种情况下,章邯的20万大军事与项羽和各诸侯联军对峙在了一起,项羽,我们可以暂且不说,因为他与秦国是世仇,绝对不会放过秦国的任何一支部队。有人说项羽杀20万是因为听了范曾的意见。但在我看来无论秦国的咸阳城到底是在谁的手里?或者说这秦国的20万大军,会不会拖项羽的后腿,项羽是绝对会把这20万大军给宰了的。为什么?看看咸阳城那一场大火。就知道项羽对整个秦国恨有多深。其余的诸侯联军虽然在巨鹿之战的时候没有帮楚国一点儿嘛,但是大家别忘了,这是一群军队是一群军人,虽然在平时胆怯的时候看上去像绵羊一样温顺,但是一旦你落败了,或者说是气势上输给了对手,那么这群像绵羊的军人将会变成一匹匹饿狼咬上来。所以如果不投降,摆在章邯面前的就两条路,一要么撤,二就是决一死战。有人会问,秦国还能战吗?秦国当然能战。虽然巨鹿一战秦国的30万驻守长城的军团被毁灭殆尽,但是秦国人手里的,这20万观众军团仍然是经历过剿灭起义军的一系列战斗的。也是身经百战,而且他们有一个特点就是绝对服从章邯的命令。但是结果大家都可以可想而知,那就是秦国这支军团必定会面临失败。所以,决一死战,必然就是死路一条。但是我们就做一个假设,就是章邯的这支军团最后跟项羽决一死战,以后项羽会怎么做?在我看来,这个假设是最简单的,因为项羽如果就地消灭了,这20万大军之后的结果就如同他当初接受了20万大军投降并坑杀了他们是一样的结果,历史进程不会改变,只是刘邦对于关中的防御,将会得到一定时间的缓冲,并且加强。那么项羽对于关中的攻占时间将会拖延一段时间,甚至会更艰难一点。这对项羽来说并不是一件坏事儿。历史上项羽放弃了关中的富庶之地,在我看来一部分,它是秉承了衣锦还乡这个念头,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函谷关攻占的太过于容易了。项羽的过于轻敌也是致使关中落入刘邦之手的最重要的原因。在章邯这支军团选择抵抗的时候,也就间接地会促成后来项羽对于关中之地的重视。那么接下来,历史会怎样做,真的不是我能够预测的。
那么第二条撤退呢,章邯的这支军队如果选择撤退,会发生什么情况。第一调就是章邯这个人一定会死。或者说他和赵高两个人里面必定会死一个。为什么?因为当时的赵高已经引起了秦二世胡亥的不信任,赵高也对胡亥的种种作为感到不满。所以后来胡亥跟赵高是必定会坐在对立面上。本来长城兵团被全军覆没,这件事就已经很大程度上几划成矛盾,而后来章邯的投降更是使这种矛盾走上了台面,最后赵高杀死了秦二世胡亥。这是历史的必然,而章邯又是一个绝对的保皇派。如果章邯回去那么秦二世胡亥就必须要在他们就是赵高和章邯里面选一个人活下来。在我看来,章邯死的可能性更大。但无论是谁死谁活,那么接下来对于关中之地的争夺将会更加激烈的一至20万大军已经回来了,那么刘邦对于咸阳城的偷袭,那就理论上就不可能成立了。接下来的进攻任务必定会落在了项羽的头上。而刘邦没有能力多下汉中这块土地,那么对于接下来他的成家立业,将会出现很大的难题。很多时候,这东西就得重新再规划一下了。第二点就是项羽对于关中之地的争夺。这样会造成的另一项特点就是咸阳城的大火,估计会烧遍整个关中。
以上就是我的推测好了,说完了。
-----
网友解答:
-----
历史的车轮不会倒退。历史象本书翻开一页又一页,没有那么多的如果、假设,如果有那就是专家们的闭门造车。
-----
网友解答:
-----
丞相赵高专权,断了章邯后路,将不战自溃,只能选择投降,从而加速了秦朝灭亡。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在出巡路上,少子胡亥继位,即秦二世。
二世宠爱中车府令赵高,在赵高一手策划下,设计除掉公子扶苏,将军蒙恬,丞相李斯等众多文武大臣,赵高一手遮天,形如太上皇
二世荒淫无道,实行暴政,天下苦秦者久矣。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举行起义,提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天下豪杰纷纷响应。
陈胜建立张楚政权,派大将周文打破函谷关,攻入咸阳附近的戏水。
秦庭上下一片惊慌,想要调兵都来不及了,这时少府(掌管皇帝私财和生活事务的机构)章邯提出建议,把修骊山陵墓的刑徒武装起了,抵御关东盗贼。
于是,二世赦免了刑徒罪行,把七十万刑徒和奴隶的儿子们武装起来,由章邯挂帅出征。
章邯是秦国最后一名良将,率一帮乌合之众大败张楚军队,周文退出函谷关逃到曹阳,章邯跟踪追击又一次打败周文,周文逃到了渑池兵败后自杀。
章邯率大军向荥阳进发,杀死义军将领田藏,连破邓说,武徐,降宋留,陈胜逃到城父。
庄贾杀陈胜投降,章邯率军攻占了陈。至此,秦朝有了喘息之机,派长史司马欣,董翳协助章邯。
章邯连败义军,项梁率军救援,在东阿打败章邯,秦军西撤,项梁追至定陶。章邯趁楚军获胜麻痹轻敌心里,发动夜袭,杀死项梁。
章邯是秦国战神收拾了几乎所有楚军将领,认为楚国己不足为惧,便北渡黄河,同王离的长城兵团夹击赵国。
赵国向楚国求援,楚怀王派上将军宋义,副将项羽率几万楚军北上援赵。
项羽杀宋义率楚军破釜沉舟,在巨鹿大败章邯的军队。章邯连续撤退,二世派人指责章邯,章邯心中恐惧,派长史司马欣回咸阳请示。
司马欣想要见二世胡亥,必须先经过丞相赵高这一关,赵高一连三天都没有召见他。司马欣害怕了,只好逃回军营,他留了一个心眼,走另一条路,赵高果然派人追杀,只是没有追上。
司马欣对章邯说:\"赵高居中用事,下面的人不可能有所作为。
如今仗能打蠃,赵高必定忌妒军功。仗打不嬴免不了被处死,希望将军深思熟虑。
此时,章邯的处境非常尴尬,打又打不过项羽,后方赵高将会给他停止供应粮草兵源,粮草断了,秦军将不战自溃。
章邯在举棋不定时,赵将陈余来信劝说:白起为将,赐死杜邮。蒙恬北击匈奴,扩地几千里,被斩于阳周,为什么呢?因为功劳太多。
秦国不能按功行封,只会罗织罪名,用国法杀害功臣。天要亡秦,世人皆知,以一已之力己无力扭转乾坤,忘将军思之。
章邯漳纡兵败后,向楚军请降。项羽认为楚军粮少,不可久战,便接受了章邯投降。
秦军精锐在赵地全军覆没,王离被擒,苏角,涉涧被杀死,二十万投降秦军被坑杀,六国贵族纷纷称王,并力向西,秦国灭亡只是时间问题了。
夫用兵之道,上下同御者胜。如果,二世赵高君臣齐心协力,共同对抗东方诸侯,尚有一战之力,最基本的可保住秦国故地。
赵高专权,二世荒淫,国灭速焉!
-----
网友解答:
-----
秦能不能延续,和章邯的关系不大,战争的背后是政治家的博弈,章邯被很多人说成了秦最后的名将,似乎他就是大秦帝国的救世主,没他秦就必须亡国一样。实际上这是避重就轻的说辞,秦亡从秦始皇去世,赵高和李斯联合起来拥立胡亥的那一刻就已经注定了,章邯也只能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李斯作为大秦丞相,他的选择决定了大秦帝国未来的走向,他为了自己,违背了秦始皇的遗愿,选择了和赵高同流合污,拥立胡亥继位。
其年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曰:“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书及玺皆在赵高所,独子胡亥、丞相李斯、赵高及幸宦者五六人知始皇崩,余群臣皆莫知也。——《史记·李斯列传》
沙丘是个神奇的地方,赵武灵王就在这个地方被活活饿死,而秦始皇嬴政也在这里走到了自己的生命的终点。当然他对于后事是做了安排的,他令赵高传书给公子扶苏,让扶苏把部队交给蒙恬,自己到咸阳奔丧。但诏书并没有交到使者手里,而是被赵高这个中车府令拦截下来,知道诏书内容的只有赵高和李斯等几个人。
高乃谓丞相斯曰“上崩,赐长子书,与丧会咸阳而立为嗣。书未行,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事将何如”斯曰“安得亡国之言。此非人臣所当议也”——《史记·李斯列传》
赵高知道立胡亥这件事,必须有李斯的支持,秦始皇已死,目前大秦帝国最高权力的主宰者不是胡亥,也不是自己,而是丞相李斯,他的态度很关键,这时候没人会人他这个中车府令,但大家都要听从丞相的安排。赵高开门见山地说:“丞相,陛下去世,诏书在我这里,令扶苏赶回咸阳主持大事,而后继承大位,这件事只有你我知道。如今诏书还没有发出去,决定谁做皇帝这件事,就在于丞相了!你想怎么办,我赵高一定全力配合!”赵高的意思很明确,胡亥做继承人,你表个态吧!李斯表现得很惊愕,他说:“这种事不是我们这些做臣子的能做的,不按照陛下的遗诏行事,是会导致亡国的!”
“表面文章!”赵高看透了李斯,知道这个家伙是个软骨头,属于唯利是图的主儿,当初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不惜一切代价害死了师弟韩非,如今为了利益,也会和自己合作的。
高曰“君侯自料能孰与蒙恬。功高孰与蒙恬。谋远不失孰与蒙恬。无怨於天下孰与蒙恬。长子旧而信之孰与蒙恬”斯曰“此五者皆不及蒙恬,而君责之何深也”——《史记·李斯列传》
李斯脸色很难看,赵高对他说:“您认为您和蒙恬相比,有什么优势吗?在我看来,蒙恬有五个方面都比你强,他的本事比你大,功劳也比你大,遇事能够深谋远虑,受到天下百姓的爱戴,特别是公子扶苏最信任他,而不是你丞相大人!”李斯叹了口气,“你说得对,这五个方面我确实不及蒙恬,但是人哪有十全十美的,用得着太苛求吗?”赵高意思很明确,你让扶苏接着,丞相一定是蒙恬、蒙毅的,和你李斯没有什么关系,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你李斯应该和我一起拥立胡亥。
当李斯决定背叛秦始皇,和胡亥、赵高同流合污的时候,他的命运就已经注定,与虎谋皮者,有什么好下场呢?大秦帝国的根基也开始动摇,因此,秦亡不是一个章邯就可以挽救的,他只能获得战场上的一时胜利,却无法改变大秦的命运。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
网友解答:
-----
想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需要知道两点:一、秦国灭亡的原因。二、章邯是在什么情况下投降项羽的。下面咱们先来看看秦国灭亡的原因。
秦国灭亡原因:一、繁重的劳役,让百姓怨声载道。嬴政曾下令,修建长城、修直道、修阿房宫。这些在今天看来都是世界级的大工程,但要知道当时的生产条件、生产力都是极度低下的。由此可知完成这些大型工程的百姓,承担着怎样繁重的劳役。二、秦朝对民间过度压制。为了杜绝反抗,嬴政曾下令收缴天下兵器,同时嬴政还下令焚书坑儒,限制言论自由。越是压制,六国百姓的反抗就越会激烈,矛盾激化后嬴政{包括胡亥}又开始利用严酷的刑法进行镇压。随之百姓对秦国民怨沸腾,各地抗秦义军纷纷出现。
秦国与六国旧贵族仇怨太深:耕战体系{严酷的刑法}可以让秦国这架战车所向睥睨,但冲锋过后呢?秦国这架战车,是不是该放缓冲锋的脚步了呢?事实上秦国并没有放缓冲锋的脚步,嬴政又开始雷厉风行的推行郡县制{利用郡县制,替代贵族封地制}。随之就出现了一种情况,六国旧贵族的利益被秦国侵犯。嬴政迁徙六国百姓,又导致六国百姓流离失所。面对极度的压迫,六国贵族,百姓自然要竭力反抗,随之嬴政死后反秦义军纷纷崛起。
四、秦军统一天下后,兵力太过分散。一部分秦军{三十万}由蒙恬、扶苏率领去抗击匈奴,修建长城{裹挟着部分六国旧民修筑长城}。另外两部分秦军,一部分被派去修建骊山皇陵,一部分由章邯统率,前去各地平叛。三路秦国大军中,最精锐的部队当属扶苏、蒙恬麾下的秦军。但因胡亥矫诏篡位,逼死扶苏,胡亥担心将平叛匈奴的秦军,调回咸阳会对自己构成威胁。因此扶苏、蒙恬死后,秦军最精锐的部队,被留在了边地{少部分加入修建骊山皇陵的队伍}。这些就是导致秦国灭亡的原因。咱们再来看看章邯投降项羽时的情况。嬴政死后,反秦义军纷纷崛起,其中最精锐的一支起义军,就是项羽、项梁叔侄麾下的部队。
公元前208年,项梁所部在东阿击败了章邯大军。随后项梁顺势西进,在定陶再度击败秦军。几乎同一时间,项羽、刘邦在雍丘又与秦军爆发大战,击垮了秦军。自此项羽叔侄顺利占领三川郡。因接连战胜秦军,项梁就开始有些轻视秦军的战力。随后项梁竟然{楚王是在落难放羊时,被项羽叔侄找到拥立登基的}自封武信君。眼见项梁擅自封爵,楚王便派出使者宋义前去问责项梁。在前去问责项梁的路上,宋义恰巧遇到了前去祝贺项梁大胜的齐国使者{高陵君显}。当时宋义问齐国使者,你也是来会见武信君的吗?得到齐国使者给出的肯定回答后。宋义竟然又说道:咱俩结伴慢点走,我料项梁必败,咱俩慢点走才能免遭一死。
这时胡亥调动骊山修陵部队,前去支援章邯。随后章邯率部,在定陶再度与楚军爆发激战。最终结果却是楚军大败,项梁战死。这就是说,项羽和章邯展开巨鹿之战前,二人已经存在不共戴天的仇恨。章邯麾下的二十万秦军,是镇压叛军的主力,项羽能放走这支二十万大军?章邯对于项羽而言,有着杀叔之仇,一旦章邯不投降,项羽必定会杀掉章邯。那项羽为何要接受章邯的投降呢?随着项羽叔侄的势力做大,楚王开始有些忌惮二人。项梁死后,楚王任命的楚军主将是这样排位的:主帅宋义、副帅范增、偏将项羽。
巨鹿之战爆发前,项羽是联合范增,诛杀了宋义才夺取了兵权。巨鹿之战时的项羽,是采用了破釜沉舟的战术才击败了秦军。换言之当时项羽的实力,是弱于章邯的。项羽能击败章邯,完全是赢在了气势上。巨鹿之战,章邯兵败后,有爆发了漳纡之战,章邯再度败在项羽手上。眼见大势已去,章邯这才选择了投降项羽。
结束语:章邯之所以选择投降项羽,是因为多次战败,自知不是项羽的对手{也担心胡亥问罪}。而项羽放下杀叔之仇,接受章邯的投降却是因为形势比人强{项羽麾下人马,少于章邯麾下人马,身后还有楚王}。因此便可以说,章邯一旦不选择投降,项羽就会重拾杀叔之仇杀死章邯。
-----
网友解答:
-----
投不投降,由不得他!
-----
网友解答:
-----
章邯是秦国最后的名将,也曾经是秦朝最后的希望。正是他带领二十万骊山刑徒,打败周文、陈胜、项梁、田荣,才让大秦的天下看到了平定的希望。可是到了巨鹿之战以后,章邯率二十万大军投降了项羽,让秦国再也没有可以依靠的柱石。但其实,不管章邯投不投降,秦朝的灭亡也已经是注定的了。
章邯投降前,秦朝已经在赵高的手里四分五裂了
秦朝的衰落和灭亡,和别人没直接关系,就是赵高的事情。赵高在沙丘政变之后,将秦二世骗入深宫,束之高阁;将李斯排挤在朝廷核心之外,自己则掌握了秦国绝大部分的权力。
赵高并不是秦国的忠臣,而是一个险恶的奸臣,心里只有自己的权势。秦国的兴亡,并不在他考虑之列。所以,他的所有行事原则,全部围绕着如何维护自己这一中心。所有有能力的人,有功劳的人,全部被赵高当成了自己的潜在对手,一旦时机成熟就会予以清除。曾经盛极一时的李斯,就成了赵高的刀下之鬼。
而章邯是秦国最后的名将,曾经打败过周文和项梁这两根起义军的柱石,功劳极大。一但他成功地平定了天下之乱,回到朝廷,势必会出将入相。这样一来,赵高就会多出一个强劲的对手。这显然不是赵高希望看到的。所以他一直在等一个机会,可以将章邯一棍打倒。
后来章邯在巨鹿之战失败,派司马欣回咸阳为自己开脱。可是赵高根本就不见司马欣,甚至刻意地表现出杀机。他此时的目的很简单,章邯或者死,或者反,只要把你逼出秦朝朝廷就行。只有逼走了章邯,他赵高的地位才能稳如泰山。至于秦朝的江山,那不是他考虑的问题。
所以在司马欣察觉不对回到章邯那里之后,就把秦朝在赵高控制下的情况和章邯说了一下,并且说了章邯有功就会被陷害、有过必然被赐死的窘境。也就是说,此时的章邯,报国的路已经被堵死了。他的二十万人,也成了被抛弃的无主游魂。即使章邯仍然不投降,秦国的死活也和他们没有关系了。
面对以项羽为首的诸侯联军,秦国已经注定无能为力
秦国除了防守沿途关隘的部分军队之外,剩下的正规部队被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赵佗带领南征百越的军队,大约六十万;一部分是北方防御匈奴的长城军团,大约三十万,此外再无正规军。在周文来到咸阳附近之时,甚至秦国都没有兵力去应对。后来还是章邯挺身而出,组成了二十万由刑徒和奴隶组成的部队,才算是救了急。由此可见,秦国的兵力已经是捉襟见肘了。
那么,这些军队最后都是什么结局呢?防守关隘的部队,后来被刘邦解决了;征百越的部队,已经脱离了秦国的控制,成为了赵佗在南方开疆拓土的资本;长城军团,由将军王离带领,但是战斗力似乎并不强,先是在成武败于刘邦,之后又在巨鹿被项羽彻底击败。而章邯的二十万刑徒,也已经被隔绝在棘原,失去了左右秦国天下的能力。刘邦从另一路进军关中的时候,章邯就是想管,也是有心无力。此时他投不投降,已经没有意义了。
------------------
推荐阅读:
如今糖尿病治疗的最新成果进行到哪一步了?距离彻底治愈还有多远?
我在想现在核酸和排查都是实名的那么严,还有抓不到的通缉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