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会为什么要谋反?
钟会为什么要谋反?
-----
网友解答:
-----
事实上,若灭亡蜀汉之后,钟会不反叛司马昭,他将死得更惨!
钟会伐蜀,从一开始就错了,可以说,从他领兵出征的那一刻开始,他的结局就已经注定了!
钟会伐蜀
景元四年(公元263年),司马昭准备伐蜀,询问众臣的意见,然而当时众人都不搭理司马昭,都认为伐蜀的胜率比较低,因为姜维还活着,所以
大家都不支持这个计划
。就连长期同蜀汉作战的
邓艾,也不支持司马昭
,把司马昭气了个半死。幸运的是,钟会支持司马昭,而且作为司马昭的心腹,钟会在朝中也比较会玩弄权术,最终在二人的操作下,邓艾同意了伐蜀的计划,朝中也通过了伐蜀的决议。
同年,司马昭以钟会为主帅,兵分三路伐蜀,钟会率领主力进攻汉中,邓艾和诸葛绪则率领另外两支军队围堵远在沓中的姜维。由于姜维改变了魏延的汉中防守策略,将魏军放进了汉中腹地,导致
汉中被轻易打穿,快速沦陷
。幸亏姜维跑得快,躲过了邓艾和诸葛绪的围堵,才成功地在剑阁堵住了钟会大军。到此为止,魏军和蜀军陷入了胶着状态,蜀军没办法击退魏军,魏军也没办法突破剑阁。
就在众人都以为战事就这样胶着时,正当司马昭在后方庆祝汉中大捷时,邓艾突然兵行险着,
走阴平小道成功地杀入了蜀汉腹地
,轻而易举的逼降了刘禅,令天下大惊!之后,便是邓艾居功自傲,擅行封赏之事,得罪了众人,而钟会在污蔑了邓艾之后,也赫然发现
自己成为了司马昭的眼中钉
,匆忙准备谋反之事,结果由于准备太过仓促,钟会并没有成功,最终遭到诛杀!自此,蜀汉永无翻身之地,而钟会、邓艾这两大灭蜀功臣,也遭到斩杀,令人遗憾!
看完了钟会的遭遇,很多人都不明白,他作为司马昭的心腹,深受司马昭的信任,当初众人都反对伐蜀,就他支持司马昭,而且司马昭也愿意让钟会做伐蜀大军的主帅,可见两人的关系是多么的亲密,那么
为何钟会还要反叛司马昭呢?
以他立下得如此大功,若是回到曹魏,岂不是可以加官进爵,他
为何还要铤而走险的反叛司马昭呢?
真的是因为钟会志得意满了?
事实上,钟会之所以反叛司马昭,
完全是被逼无奈!
若他不这么干,他将死得更惨!
一封突如其来的书信
在打进蜀汉之后,邓艾居功自傲,竟然大肆封赏蜀汉君臣,搞得司马昭非常愤怒。你想啊,封赏这种事情,
都让你邓艾干了,那还要司马昭干什么?
司马昭才是老大啊!之后,邓艾不知收敛,又建议司马昭整军备战,准备讨伐东吴,彻底激怒了司马昭,搞得司马昭直接告诉邓艾,这些事你少掺和。很多人看到这里,非常疑惑,为啥邓艾一片好心,想要帮司马昭讨伐东吴,统一天下,反而没落下好?原因其实非常简单,
此时的司马昭,并不急于灭亡东吴
,而是急于篡夺曹魏天下!
正是因为邓艾不知进退,不懂司马昭的心思,所以他遭到了司马昭的嫌弃。而钟会、卫瓘等人乃是司马昭的心腹,他们是非常懂司马昭的,所以见此情景,他们直接落井下石,炮制了邓艾谋反的证据,准备干掉邓艾,替司马昭出口气。而司马昭在接到钟会、卫瓘等人的诬告时,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选择了直接拿下邓艾,押往洛阳受审!然而就在钟会以为,一切都搞定了时,他却
突然接到了司马昭的这样一封书信!
《三国志》:会得文王书云:“恐邓艾或不就徵,今遣中护军贾充将步骑万人径入斜谷,屯乐城,吾自将十万屯长安,相见在近。”
钟会帮司马昭搞定了邓艾这个刺头,心里正高兴,却突然接到了司马昭的书信。司马昭在信中说,他担心邓艾不服从命令,不愿意放下兵权,所以特地命贾充率步骑万人进入斜谷,驻扎在汉中乐城,自己则亲率十万大军驻扎在长安。相信不久之后,他们两人便又可以再见面了。
粗看之下,这份书信没什么特别的地方,也就是司马昭担心邓艾不服从命令,所以带人前来援助钟会等人,可问题是,
邓艾的兵马不过三万人,而钟会有十几万人
,邓艾即便不服从命令,单凭钟会等人,也可以搞定邓艾!何须司马昭亲自率领十几万魏军前来?很明显,司马昭带人来捉邓艾的这个说法,乃是假的!
那么他到底为啥要带这么多兵马前来呢?
事实上,到了这一步,估计只要脑袋不短路,都应该明白司马昭的言下之意吧?司马昭带兵前来,
压根儿不是为了邓艾,而是为了钟会!
那么钟会一直老老实实的为司马昭服务,为啥司马昭还要带这么多人来对付钟会呢?对于这个问题,钟会自己是这么理解的!
《三国志》:会得书,惊呼所亲语之曰:“但取邓艾,相国知我能独办之。今来大重,必觉我异矣,便当速发。事成,可得天下。不成,退保蜀汉,不失作刘备也。我自淮南以来,画无遗策,四海所共知也。我欲持此安归乎?”
看到了吧,得到司马昭书信后,钟会立马就反应过来了,司马昭此来,压根儿不是为了邓艾,而是为了他!而司马昭之所以如此提防钟会,主要是因为钟会立下了灭国之功,
已经有功高震主之嫌了
,若他安然地回到了魏国,以钟会的家室,他完全可以一跃成为比肩司马昭家族的顶级门阀!虽然钟会一直忠心于司马昭,被司马昭视为心腹,可当年的司马懿也是曹睿的心腹啊,最终还不是抢夺了曹魏大权?
司马昭他爹就是这样起家的,他怎么可能允许钟会也这么干呢?
钟会这么年轻,一旦司马昭去世,那么钟会岂不就是下一个司马懿?
说白了,此时的钟会,已经不再被司马昭视为心腹了,而是被司马昭视为眼中钉了,因为
此时的钟会,已经类似于当年的司马懿了
,不仅家族地位高,权势大,而且立下了灭国之功,有此功绩在身,将会有一大批世家大族向钟会家族靠拢,司马家族很有可能被抛弃!所以说,司马昭决不允许钟会活着回到魏国!
从钟会所说的话来看,其实他
一开始并没有谋反地打算
,他是在接到了司马昭的书信后,察觉到了司马昭对自己的杀意,才决定谋反,以此自保的!而且从后续钟会的诸多操作来看,他的谋反计划非常仓促,根本没有提前准备的样子!
钟会正月十五到的成都,正月十六就召集魏军军官开会,想要胁迫这些军官跟自己一同反叛司马昭,遭到众人的反对,于是钟会将这些人都关了起来。正月十八,消息走漏,魏军反抗钟会,最终钟会遭到诛杀。从时间上来看,
钟会的反叛计划非常仓促
,根本就没怎么准备。而且若是钟会早就准备谋反了,他应该早早地把自己的人安插在军队中,用以掌控军队,但从实际操作来看,
钟会基本没有控制住军队
。
另外,在处理魏军军官的过程中,姜维曾建议将那些官吏全都杀死,但钟会没答应。他为何不答应呢?其实原因也很简单!
钟会根本没有自己的心腹可用!
杀了这些军官,他根本掌控不了魏军!
从上述的种种迹象来看,钟会的谋反计划非常仓促,根本就不像是提前谋划好了的,他应该就是在接到司马昭的书信后,才决定谋反的!换句话说,
钟会其实是被司马昭给逼反的!
钟会有活路吗?
当初司马昭提议伐蜀,目的是借用战功来挽回自己之前弑杀皇帝的恶名,让自己在魏国朝堂的权势更进一步,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钟会刚刚打下汉中,司马昭就迫不及地的封晋公,加九锡,摆明了要篡夺曹魏天下。
到此为止,钟会还是非常安全的
,他虽有打下汉中之功,但这个功劳还是可以封赏的,不足以威胁到司马昭。然而战争这种事情,一旦打起来,哪里那么好收手的!不久之后,邓艾从阴平小道杀入蜀汉,立马使得天下局势发生了大变!
邓艾杀入蜀汉腹地,逼降刘禅,灭亡蜀汉,立下不世之功,殊不知,
邓艾的军事冒险,已经把钟会逼向了死路!
邓艾并非世家大族,所以他立下了灭国之功,司马昭是能够容忍的,只要邓艾别作死,老实地听司马昭的话即可。而钟会是伐蜀大军的主帅,邓艾的功劳,至少有一半归属于钟会,也就是说,
钟会也立下了灭国之功
,这就让钟会的声望和权势威胁到了司马昭!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钟会只要沾上了邓艾的这份灭国之功,他就必死无疑,因为他对于司马家族的威胁太大了!
所以说,对于钟会来说,其实他
已经被逼上了绝路
,要么反,要么死!若钟会反,赢了可以一飞冲天(几率非常小),输了也能给司马昭一个光明正大杀他的理由,而且钟会死后,为了安抚那些世家大族,
钟会的家族大概率是不会被屠戮的
,因为各中的弯弯绕绕大家都懂;而若是钟会不反,那么司马昭就得想方设法,罗织罪名,一定要把钟会压下去。钟会就是翻版的司马懿,他比司马昭年轻多了,若不搞死钟会,司马昭死后,司马家不一定玩得过钟会,且为了避免钟会家族死灰复燃,司马昭很可能效仿当年的司马懿,
直接对钟会家族斩草除根!
也就是说,对于钟会来说,他是必死的,反叛而死,还能够保全家族,
若不反叛,家族的遭遇将会更惨!
结语
作为司马昭的心腹,钟会为何背叛司马昭?一封尘封的书信揭示答案!从邓艾杀入蜀汉腹地的那一刻开始,钟会的结局就已经注定了,历来功高盖主者,很少能有好下场,邓艾家族实力不行,尚且威胁不到司马昭,而钟会乃是大家族出身,他得了灭国之功,对司马昭是一个巨大的威胁,司马昭必定杀他,所以钟会只能背叛司马昭,以图自保!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
-----
网友解答:
-----
相信许多人在看三国历史时,都对钟会的横空出世,都会感到非常奇怪,为什么这个人一出场就能成为司马昭的首席谋士,还能够领衔伐蜀?
其实,只要我们对李榷、郭汜之后的关中历史,有足够的了解,自然会知道钟会为什么能横空出世。 因为,李榷郭汜之后,关中的首席大佬,就是钟会的老爸。
后来曹操可以打败袁绍,就是因为钟会的老爸坐镇关中。
钟会的老爸是谁呢?他叫做钟繇。
钟繇在历史上的地位实际上是被严重低估,他在曹操集团中的真实地位,虽然不能与韩信相比,但是也相差无几;
甚至曹操自认为,钟繇的地位,与当年的萧何相似。
因为,钟繇独当一面坐镇关中地区,曹操才可以放心与袁绍相争;否则,曹操在官渡一线打的再好,那也是白搭。因为,袁绍如果席卷了关中,曹操一系当时就得崩盘。
据史书上记载,曹操曾经钟繇写信说:
“得到你送来的马匹,很是应部队的急需。关右地区平定,朝廷没有西顾之忧,都是足下的功勋。当年萧何镇守关中,粮供充足,以至大军获胜,也不过与你功劳相当。”
因为钟繇这样牛逼,所以曹氏篡位时,自然离不开钟氏家族的支持。在曹丕即王位后,钟繇被任命为大理。等到曹丕称帝后,改任廷尉,晋升爵位被封为崇高乡侯。又升迁为太尉,转封为平阳乡侯。
当时钟繇和司徒华歆、司空王朗,直接被曹丕感叹道:
“这三个人,都是一个时代的伟大人物,后世大概难以为继了!”
等到曹睿即位后,给钟繇晋升爵位为定陵侯,增加封邑五百户,连同以前共一千八百户,升迁为太傅。
钟繇有腿病,下拜起身不方便。当时华歆也因为年老患病,上朝进见时都让他们乘车坐轿,由卫士抬着上殿就坐。这以后三公有病,就把这种做法当成了旧例。
从相关内容,我们大约可以看出来,曹氏之所以能篡位,与钟繇等人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当然,司马家族想架空曹氏皇帝,也离不开钟氏家族的支持。只要我们知道这种基本的历史事实,看到钟会后来横空出世,自然就没有什么奇怪的。
因为,钟会作为钟氏家族的嫡系传人,自然有资格领衔伐蜀。而且因为钟会是标准的豪门贵族首脑,所以许禇虽然也是标准的大哥级人物,但毕竟是穷二代修成正果的;在这种背景下,钟会率军出征时,直接就拿许禇儿子的脑袋立威了。
当然,钟氏家族爬到那个位置上,实际已到了人臣的顶点。再向上是什么呢?
钟会很想看一看,于是在灭蜀之后,在姜维的怂恿执行,钟会终于忍不住打开了心中的恶魔,企图发动叛乱割据川蜀,结果被手下士兵杀死,钟氏家族遂也从此迅速由胜转衰。
-----
网友解答:
-----
无论从哪一个方面来看,钟会的谋反似乎让人看不懂。如果仔细阅读本文的话,你会发现钟会的谋反就是临时起意。
钟会出身颍川钟氏,他爸是太傅钟繇,曹操时代的司隶校尉,他哥是钟毓,司马昭时代的青州刺史。
钟会的升迁之路就是:才能+出身+博取司马氏的信任。尤其是最后一点,博取司马氏的信任,钟会在二次淮南之叛中,都有为司马氏谋划的身影,并且还有阻止魏帝曹髦夺权的行为,以此钟会获利司马昭的信任,随之权利地位大大提供,官至司隶校尉,居然还有权力插手尚书令的工作,干扰朝廷大小事务及官员任命权,要不是司马昭的默许,也没有别的原因了。
钟会的种种行为,在其它官员眼中,就是司马昭的亲信。而在司马昭提出的伐蜀建议上大力支持司马昭,也让司马昭对钟会更加信任,尤其是在邓艾等一大批名将都反对的情况下,钟会的支持让司马昭更加有了底气。
如果说钟会的谋反事先有预谋的话,则完全不可接收。
钟会可是出身世家大族的,其整个宗族全在司马昭控制之下,他谋反不就是坑了整个宗族,要知道钟会可不是马超,钟会是标准的文人士族,熟读经典,通晓玄学,他一个在蜀地谋反,然后把整个宗族几百口人坑了?换谁也不相信。
钟会谋反打的是魏国郭太后的旗号,郭太后是魏明帝曹睿的皇后,出身河西大族,可是钟会在伐蜀前后都没有见过郭太后,并且钟会在魏国是属于司马昭的亲信一派,他在魏国也没有同党和内应一起来反对司马昭,如何谋反?
谋反要有兵权的吧!钟会有吗?没有。看起来伐蜀有18万大军吧,可那并不是钟会的私人军队,而是司马昭的军队,虽然钟会先是夺了诸葛绪的兵权,可这事没有司马昭同意,钟会能成功吗?然后钟会接着诬陷邓艾,但是邓艾可不仅仅是钟会一个人说他谋反,包括邓艾的监军师纂,钟会的监军卫瓘一起上书司马昭的,并且邓艾有实实在在的谋逆行为,自作主张给蜀汉投降的君臣封官许愿。
伐蜀三大将领只剩下主帅钟会,可钟会要说谋反,虽手握兵权,可仍然没说服魏军大多数将领,包括钟会的死,最终就是死在没有收复魏军的军心,换句话说,他手下的军队并不愿意随他一起谋反,反而却听从卫瓘的话,斩杀了主帅钟会。
意思就是钟会没有谋反的基础,连兵权都没有搞定,哪来的谋反?难道要靠着钟会自已几百人的亲信谋反不成?这些人在乱军之中随钟会一起被杀。
别告诉我说姜维蛊惑的,钟会只是欣赏姜维之才,并没有完全相信姜维,直到乱军要冲进来的时候,钟会才给了姜维一点可怜兵权,可是为时已晚。
另外还有时间的匆忙,钟会是正月十五到的成都,然后正月十六召集军官开始谋反,正月十八被杀,如果这也算谋反的话,这简直是中国历史上预谋时间最短的谋反了,连衣带诏也比不上。
钟会在一个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连兵权也没有巩固的情况下,举起了谋反大旗,实在让人不可理喻,但钟会的确又有谋反的意图,这个意图只能是临时起意,临时决定谋反,才能符合一切推测。
钟会为什么要临时起意谋反?
原因就是来自司马昭。
诸葛绪兵权被夺,司马昭同意了。邓艾兵权被夺,司马昭也同意了。那么伐蜀的18万魏军和蜀地投降的近10万蜀军兵权理论上都掌握在钟会手中,这可是28万大军,如果利用得当,建立政权也不是什么难事。
有一种罪,叫怀璧其罪。有一种谋反,叫被逼谋反。
钟会就是如此,钟会临时起意谋反最大的原因来自司马昭的猜忌,手握28万大军,无论这些大军是否忠心钟会,都会让司马昭睡不着觉,要知道司马昭的政权是怎么来的?靠的就是谋反,人家司马家可是谋反的鼻祖,这点小九九司马昭会不知道
。
所以司马昭开始担心钟会独大,所以司马昭在钟会入蜀前写了一封信给钟会,信的内容是:我让贾充带了1万人驻守乐城,我在长安带了十万人马,就等着和你相见了。
所以就有了钟会赶紧向成都进发,接下来的事就是正月十五到正月十八发生的事,钟会接到司马昭的信在前,谋反在后,司马昭的信是什么意思?聪明人一眼就看得出来,是警告的意思,是防备的意思,钟会是个聪明人,他非常明白,
从接到信的那一刻起,钟会起了谋反之心
。钟会从有谋反之意,到被杀仅仅只有15天时间。
钟会了解司马昭的手段,也开始担心回去会不会被杀?又舍不得放弃到手的荣誉和兵权,于是临时起意,先谋他一反,当然了,钟会是仗着自已有谋略,有才能,同时钟会也是自负的、骄傲的,但最终失败。
从司马昭处理钟会谋反案的结果来看,司马昭并没有下狠手,仅仅处死钟会的养子钟毅和钟邕,包括钟邕的儿子,钟邕可是在成都随钟会一起谋反,而钟毅没有随军,钟氏家族其他人居然不受影响,有官爵的还是如同之前一样,如果真是谋反,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狠毒,然后对谋反手下留情,也只有另有隐情之说了。
而这个隐情就是,钟会之反是被司马昭逼反的
。
-----
网友解答:
-----
钟会谋反的动机,按说也只有他本人最清楚了,谋划过程,发动时机都是他自己决定的,
以伐蜀的历程来看,钟会被姜维撺掇的可能性很大。
曹魏帝国伐蜀一战,起因也是司马昭为了想因功上位,提高自己的声望,好称公、登上相国之位。事实也是如此,钟会大军进入汉中之后,捷报传来,司马昭也等不及大军凯旋,就在洛阳兴冲冲的“接受”了魏帝曹奂授予的晋公、相国。
然后呢?钟会就借口粮食补给困难,夺了汉中也算是“完成既定战略目标”,大功告成,准备宣布撤军,可以说,
在这时候,钟会是绝对没有动造反心思的。
要不是那个不识时务的邓艾非要提出自己带兵走阴平小道,后面的种种事根本就不会出现。邓艾自阴平入蜀地后居然像中了大奖一般,顺利过关斩将,一路杀到成都城下,蜀帝刘禅宣布投降,姜维也只得投降钟会,钟会的大军这才得以进入成都。
可以说,钟会谋反的种子从这时候才开始种下了。
钟会与姜维
陈寿写《三国志》是写了钟会谋反之时是让姜维领兵的事,此乱也导致了钟会和姜维相继被杀。而在习凿齿的《汉晋春秋》中,则写姜维是想利用钟会作乱,来杀害魏国将领,从而再除掉钟会,替刘禅复国。
《汉晋春秋》:
(锺)会阴怀异图,(姜)维见而知其心,谓可构成扰乱以图克复也,乃诡说会曰:“闻君自淮南已来,算无遗策,晋道克昌,皆君之力。今复定蜀,威德振世,民高其功,主畏其谋,欲以此安归乎!夫韩信不背汉于扰攘,以见疑于既平,大夫种不从范蠡于五湖,卒伏剑而妄死,彼岂闇主愚臣哉?利害使之然也。今君大功既立,大德已着,何不法陶朱公泛舟绝迹,全功保身,登峨嵋之岭,而从赤松游乎?”会曰:“君言远矣,我不能行,且为今之道,或未尽于此也。”维曰:“其他则君智力之所能,无烦于老夫矣。”由是情好欢甚。
在常璩所著的《华阳国志》中,也写了这件事,甚至说姜维还私下给刘禅写信说:“请陛下再忍耐几日,我一定能够复国的。”
《华阳国志》:(姜)维教(锺)会诛北来诸将,既死,徐欲杀(锺)会,尽坑魏兵,还复蜀祚,密书与后主(刘禅)曰:“原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孙盛在《晋阳秋》中写自己入蜀后,在当地人口中打听这件事,当时的蜀人都说这件事是真的。
(孙)盛以永和初从安西将军平蜀,见诸故老,及姜维既降之后密与刘禅表疏,说欲伪服事钟会,因杀之以复蜀土,会事不捷,遂至泯灭,蜀人于今伤之。
如此看来,
鼓动钟会谋反的心思,姜维是脱不了干系的。
钟会与司马昭
如我在前面所说,钟会在伐蜀一开始,是没有异心的,他想做的,无非是帮司马昭成就霸业,完成称相的政治目标。
——之前魏帝曹奂多次授予司马昭相国,司马昭都推辞不肯接受,实际上是司马昭明白自己的声望还有所欠缺,毕竟杀害前任皇帝曹髦的恶名,让他难以面对社会舆论的道德谴责。
所以,司马昭期望在伐蜀这件事上获得重大突破,以此来提高自己的名声,纠转当时的舆论风向。
钟会就是帮助司马昭达成目的的心腹之人。
钟会在淮南三叛之寿春之战时,他就作为司马昭的首席谋士,出谋划策,甚至还会模仿伪造他人书信,破坏诸葛诞与孙吴盟军之间的联系。
诸葛诞灭亡之后,当时的人称钟会为“子房”(张良),司马昭还让钟会在自己大将军府掌管文书事,成为心腹。
《钟会传》:寿春之破,(钟)会谋居多,亲待日隆,时人谓之“子房”。军还,(钟会)迁为太仆,固辞不就,以中郎在大将军(司马昭)府管记室事,为腹心之任。
可以说,司马昭对钟会是相当信任的,所以伐蜀大军中钟会为主帅之一,也是这种信任的体现。
等到破蜀后,成都方面的各种流言四起,钟会和邓艾两人之间的不和的书信纷纷送达司马昭面前,司马昭按捺不住了,率军抵达长安,观望成都局势,并派贾充领军进入汉中,以备不测。
钟会与邓艾
在伐蜀大军中的另外两位主帅就是征西将军邓艾和雍州刺史诸葛绪。
在剑阁作战之时,钟会就秘密向司马昭诬告诸葛绪胆小怯懦,不敢进军,然后将他的兵马夺下据为己有,诸葛绪被用囚车送往朝廷。
在《三国志》原文中,陈寿明确写了钟会的动机是“
欲专军势
”,这算是曹魏官方后来的定论吧。
《钟会传》:(钟)会与(诸葛)绪军向剑阁,会欲专军势,密白绪畏懦不进,槛车征还,军悉属会。
再到邓艾破蜀之后,邓艾的功劳明显高于钟会,这一点是让钟会非常不爽的,邓艾后来获罪,钟会从中做了不少工作,例如发挥自己善于模仿他人书信的本领,他把邓艾的书信篡改成狂妄悖逆之词,以此激怒司马昭。
果然,司马昭下令将邓艾也用囚车征回长安(司马昭也率军进驻长安,观望蜀地形势)。
至此,钟会在成都,统帅所有的魏军,加上姜维的怂恿,他便动了谋反的心思。
陈寿写钟会的动机是:
(钟会)自谓功名盖世,不可复为人下,加猛将锐卒皆在己手,遂谋反。
结论
如上所见,钟会谋反就是仓促起事的结果,其动机也与自身的政治愿望有关,如果他没有野心,光凭姜维的嘴皮子也是难以说动他的心思。
也正因为他起事仓促,而魏军上下,人心思归,大部分人不肯参与,最终发生内讧,钟会死于乱军之中,也算是咎由自取了吧。
有一说一谈历史,不偏不倚话苍生。
欢迎喜欢三国故事的朋友关注我。
-----
网友解答:
-----
俗话说:
高处不胜寒
。钟会及邓艾伐蜀成功后就处于这样的境地,如何抉择,确实令人费神。而钟会选择了谋反,那么钟会为什么要谋反呢?
其实钟会忠心的是
曹氏
,钟会之父钟繇在曹魏期间历任相国、廷尉、太尉、太傅等职,更是在曹丕和曹叡时期位列三公,而司马昭之父司马懿在曹叡死后才位列三公。因此,钟家父子更忠于曹氏。
高平陵政变发起的原因其实就是
清君侧
,因为当时曹爽已经把曹操的后代曹芳架空,有僭越之心。因此,司马家族起兵之初也是
正义
的。后期平叛
文钦、毋丘俭、王凌、诸葛诞
等人的叛变,钟会都深度参与了,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这些人都和
曹爽
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钟会表现上佳,人称
小张良
。
后来,蜀国国政内乱,姜维滞留沓中,朝中黄皓专政,有机可乘。这时司马昭制定伐蜀大计,没有人同意这项计划,只有
钟会赞成
。于是钟会成为伐蜀主力,邓艾和诸葛绪负责牵制姜维。
等到伐蜀成功后,态势发生了变化。此时钟会因为伐蜀有功而被封为
司徒
。司徒相当于丞相,位极人臣。丞相之上只有两个人,
一个是司马昭,一个是皇帝曹奂。
而曹奂被司马昭架空,因此,实际上钟会之上只有一个人,那就是司马昭。这就叫
高处不胜寒。
而司马昭当时的所做作为明显是为了取代魏氏政权,所谓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而钟会在帮助司马家族清理完曹爽余党后其实还是
心向曹魏政权的
。因此钟会就开始有了反叛之心,这是
内因。
恰恰在此时,姜维看透了钟会的心思,于是姜维试探性的询问钟会的志向,看他是否会谋反:
闻君自淮南已来,算无遗策,晋道克昌,皆君之力。今复定蜀,威德振世,民高其功,主畏其谋,欲以此安归乎!夫韩信不背汉于扰攘,以见疑于既平,大夫种不从范蠡于五湖,卒伏剑而妄死,彼岂暗主愚臣哉?利害使之然也。今君大功既立,大德已著,何不法陶朱公泛舟绝迹,全功保身,登峨嵋之岭,而从赤松游乎?
大意是说:你自助力司马氏以来,算无遗策,居功至伟。有当年张良匡扶汉室之功。现如今又伐蜀成功,位极人臣。
已经走到了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地步
。当年韩信没有背叛刘邦尚且遭到怀疑,跟你现在的情况是一样的。因此,你何不学张良,做个闲游之人,躲避是非之争呢?
钟会的回答是:
「君言远矣,我不能行,且为今之道,或未尽於此也。」
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你言之过早,我不同意。现在的形势,世事难料,不一定非待如此。那么不学张良归隐,又不愿回去当司徒,那就只剩下一条路可走,
那就是谋反
。
于是钟会和姜维开始穿一条裤子,蓄意谋反。钟会认为依靠自己的兵权,再加上姜维的辅佐,自已一定可以依仗川蜀的基业而平定天下。钟会的计划是这样的:
欲使姜维等皆将蜀兵出斜谷,会自将大众随其后。既至长安,令骑士从陆道,步兵从水道顺流浮渭入河,以为五日可到孟津,与骑会洛阳,一旦天下可定也。
想的挺周到,可惜他看错了姜维。姜维劝钟会谋反不是为了钟会而是为了自己。姜维的打算是
劝钟会起兵,然后杀了钟会取而代之,复国蜀汉。
所以姜维才给刘禅偷偷写信,告诉刘禅要忍耐,等待好消息:
密书与后主曰:「原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两人想的都挺美,可惜一个是为了保卫魏氏政权,一个是为了复兴蜀汉政权,心思根本不在一条道上,因此钟会谋反注定会失败。
果然,在姜维的建议下,钟会密令幽禁了牙门将以上的魏国军事将领,然后准备坑杀所有不服从命令的将领。中间由于消息泄露,这些将领纷纷逃出叛变,围攻钟会的府邸。最后在乱军中,钟会仓促宣布起兵,带兵攻打叛军,被乱军击败。姜维和钟会都死于乱战之中。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钟会谋反的内因是
钟氏父子钟繇和钟会都受魏国恩泽,因此忠于曹氏天下。
而高平陵政变和后期的平定叛乱其实都是清除曹爽的势力。但是后期司马师和司马昭肆意以郭太后的名义废立皇帝,僭越之心人所共知,因此
继曹爽之后,司马昭成为了佞臣
。因此,钟会在伐蜀成功后,
有了反叛的实力,
于是他开始以郭太后的名义发动叛乱,口号也是
清君侧
,
罢免司马昭的兵权
。
他所思所想被姜维所看穿,于是两人联合起兵。可惜的是钟会掌握的军队是
邓艾之魏军,川蜀之降兵,还有初次被自己统领的一部分魏军。
成分太复杂,钟会在短时期内无法掌握。因此,在司马昭兵临长安的情况下仓促起兵,致使发生内乱,自己也在内乱中丧生。
本回答独发于悟空问答,觉得写得好请随手点赞,谢谢!
喜欢请随手关注我的头条号,谢谢!
-----
网友解答:
-----
第一.钟会的身世与个人性格导致
第二.钟会偶像姜维的鼓动
钟会的父亲钟繇是书法界的大师也是魏国的开国功臣,在士族圈子里比司马家的地位还要高。但是钟会是个小老婆生的,庶出的他在讲究门第魏国士族里很少有人看得起他。于是钟会的个性既聪明绝顶,又刚愎自负,特别喜欢报复看不起自己的人,曾经把自己的文章拿给天下第一名士嵇康看,结果嵇康没有理他,回过头来钟会就劝司马昭把嵇康给杀了。赤裸裸的报复,你鄙视我,我要你命!这是一个狠人。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钟会对于名士的崇拜又是真的,特别渴望得到天下名士的认同。所以当他见到姜维的风度时,他被迷住了:“以伯约比中土名士,公休、太初不能胜也。”(《三国志·姜维传》)公休是诸葛诞,太初是夏侯玄。都是当时魏国最著名的名士,可是在钟会眼里,他们都不如姜维!
这是一种让人迷惑的魅力,明明自己失败了成了对方的俘虏,而自己的魅力竟然俘虏了对方的主帅!趁着钟会处于被迷惑的状态,姜维开始给他大灌迷魂汤,成天忽悠钟会。趁着邓艾灭蜀之后的一系列狂妄举动加剧了他和司马昭、钟会等士族的不和,姜维借刀杀人,利用钟会把邓艾抓了起来,轻轻松松搞定了自己一生的宿敌,可见姜维不是一个不懂政治权谋的人,相反他的权谋手段非常高明。
且看他是怎么鼓动钟会谋反的,首先上来就忽悠钟会贤弟你太厉害了!“闻君自淮南以来,算无遗策,晋道克昌,皆君之力。”(《三国志·姜维传》转引自《汉晋春秋》)你看看,整个司马家族的基业是你打下来的。要知道姜维是钟会的偶像,这就相当于今天小鲜肉夸粉丝长得帅一样,瞬间吸粉了!接下来,姜维又向钟会提问:“今复定蜀地,威德振世,民高其功,主畏其谋,欲以此安归乎?”(《三国志·姜维传》转引自《汉晋春秋》)这就是说你现在的功劳已经很大啦,下面是准备就这样回家养老嘛?然后姜维又向钟会举了两个古人的例子:“夫韩信不背汉于扰壤,以见疑于即平”(《三国志·姜维传》转引自《汉晋春秋》):楚汉相争的时候,韩信原本在天下未定的时候有机会自立为帝,结果没把握,天下平定就被刘邦猜忌,最后被杀于未央宫;“大夫种不从范蠡于五湖,卒伏剑而枉死”(《三国志·姜维传》转引自《汉晋春秋》):春秋末期,越王勾践消灭吴国,大夫文种、范蠡功劳最大,范蠡邀文种一起放弃富贵、泛舟江湖,文种不肯最终被勾践赐死。这是什么原因呢?且听姜维分析:“彼岂暗主愚臣乎哉?利害使之然也。”(《三国志·姜维传》转引自《汉晋春秋》)汉高祖刘邦、越王勾践都不是昏君,韩信、文种都不是蠢臣,是什么让他们反目的呢?利害两个字而已——当君王的害怕被推翻,当大臣的害怕被杀死。姜维对于君臣关系间的看法真是通透!更好玩的是他给钟会出的主意:“今君大功既立,大德已著,何不效法陶朱公泛舟绝迹,全功保身,登峨眉之岭,而从赤松游乎?”(《三国志·姜维传》转引自《汉晋春秋》)这里有两个典故,一个是陶朱公,他就是范蠡;另一个从赤松游说的是汉初名臣张良。都是功成身退的典型。从字面意义上来说,姜维是在劝钟会功成身退回家养老,可是钟会那年不到四十成年的孩子都没有一个,你让他养老?这就是让他做废人啊!实际意思其实是说,你要不想做废人,就得干点什么韩信、范蠡有机会干又没干过的大事吧?而且之前姜维的迷魂汤早就把钟会灌得“自谓功名盖世,不可复为人下。”(《三国志·钟会传》),他怎么舍得退休呢?
于是钟会对姜维说:“君言远矣,我不能行,且为今之道,或未尽于此也。”(《三国志·姜维传》转引自《汉晋春秋》)我退休还早,且现在这个情况嘛,也不一定会是这个样子退休。嘿嘿嘿,要的就是你这句话。姜维点到即止,“其他则君智力之所能,无烦于老夫矣。” (《三国志·姜维传》转引自《汉晋春秋》)来接着喝酒!帮你定下决心是我要做的事情,至于你准备怎么做,就由你自己决定,不用我出主意。钟会很开心,终于被他心目中的名士看得起啊!不容易啊,就好比今天王健林对我说,你把家当全投进去,有机会实现一下小目标,挣一个亿哦。那心情还能不激动澎湃,赶紧去作死?
本篇为“千古名将英雄梦”特约作者孙教授“sunnyshine”所作,未经作者授权,禁止转载
-----
网友解答:
-----
关于钟会为什么要谋反,大部分人,包括罗贯中也认为是受到姜维的蛊惑!
针对这样的思想,史论纵横是不可能认同的!
钟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是三国后期魏国重要的策臣与谋士,而且是制定伐蜀计划的主要人物,自幼才华横溢,可以说,三国后期一个十分厉害的人物,你认为这样的人会被姜维那样自己事情都处理不明白的人的蛊惑。
在朝堂之上,司马昭说姜维小贼屡次犯边,怎么处理,钟会说,大点干,早点散!
于是,司马昭派钟会和邓艾分兵两路,卫瓘做监军,浩浩荡荡奔赴蜀地,结果大家是知道的,钟会主力部队遭到姜维的殊死抵抗,而邓艾率领奇兵从阴平小路直奔成都,结果刘禅投降,这个结果是出乎意外的!
邓艾入主成都后,立的确实是首功,就有点飘了,钟会和卫瓘一合计,就实名举报邓艾,司马昭命钟会和卫瓘逮捕邓艾,卫瓘去了就拿了邓艾,没有了邓艾,钟会也有点飘!
其实,从这里面也能看出来,为什么两人征蜀,一个也回不来,因为不管你造反不造反,他俩都得死。先是借钟会之手扳倒邓艾(作为灭蜀大将,实名举报后,司马昭查都不查,直接押解进京),然后策反钟会的手下,砍死钟会。
司马昭不害怕邓艾,也不害怕钟会,害怕的是邓艾和钟会联合起来,他们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司马昭用钟会除掉邓艾,而钟会的手下早就被策反,让卫瓘最后将钟会杀死。这样,蜀地就再也没有祸乱了!
钟会为什么造反,因为事先他接到司马昭的信:“我担心邓艾不服命令,今派遣中护军贾充率步兵和骑兵万余人入斜谷,驻扎在乐城。我亲自率十万大军驻扎在长安。我们不久就可以相见了。”
钟会是什么身份,策臣,谋士,到了这里他就知道,为什么先让他拿下邓艾,是要让他的军队和邓艾的军队不合啊,如果单单除掉邓艾,钟会自己一个人就可以搞定,司马昭还发十万大军过来,分明就是要搞大动作啊!
如果钟会不反,那么肯定和邓艾一个下场!
是钟会选择拉拢姜维,而未必是姜维一定要复国,钟会的士兵都是魏国人,只有联合姜维的蜀军,才有机会成功。
结果,钟会没有意识到,司马昭从他进军蜀地之前就对他手下的将士进行了策反,最后被这些策反的将士,乱军砍死。
-----
网友解答:
-----
钟会:“和尚摸得,我摸不得?”曹丕为篡夺汉朝皇位,摒弃其父打压豪门士族的策略,与世家士族合流,令陈群制定九品中正制,与世家望族共治天下。几十年后恶果渐显,皇权衰落,豪族勾结抱团。至249年宗室曹爽与士族代表司马懿的决斗,高平陵之变曹家败北,司马家揽取曹魏权柄,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父子,相继成为曹魏政权幕后执掌者,逐步蚕食曹氏,至三路伐蜀时,曹魏国祚早已偏移,司马昭已成曹魏实际的皇帝,这些做法,其他人也看在眼里,藏在心里,而钟会因机缘巧合,就试了一下,对他来说,不算谋反。
钟会是钟繇的幼子,钟繇汉朝元老,举孝廉出身,担任过廷尉正、黄门侍郎等职,历经董卓之乱,郭李之乱等事,后随曹操,忠心耿耿,被任为司隶校尉,镇守关中,魏国建立又升为相国。因卷入魏讽案被免,是名噪海内的书法家。(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钟会出自簪缨世家,父兄均居高位,小时就有贤名,元老蒋济很看重,说他将来必然不凡,因司马懿的主簿虞松而走进司马懿的法眼,虞松为司马作表时,多次写不好被驳回重写,恰好碰到钟会在侧,便为他润色。司马懿见表大为赞叹,问是何人代笔?虞松便举荐钟会,司马早知老友有一麟儿,此时便令引见,一席话后,老司马感叹后生可畏,认为钟会有王佐之才。
同是名门公子哥,钟会与司马师司马昭等人平时就相识,诗文酬会,纵论天下,大家多所切磋,类似聚会却限于高门,寒门无论才学多高也无缘参加,如邓艾跟他们就尿不到一壶。随着水涨船高,任过尚书郎中书侍郎,曹髦即位,赐与钟会关内侯的爵位,叩谢时一席话后,钟会评价他的君上说
“才同陈思,武类太祖”
,又平时与司马兄弟无所不谈,常自负才高位低,胸怀大志。(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司马昭和陈骞、陈泰一起乘车,当车子经过钟会家时,招呼钟会一同乘车,还没等他出来,就丢下他驾车离开了。后又嘲笑他失约,钟会回说
“矫然懿实,何必同群”
,表面在赞扬他们,实暗嵌他们父亲的名字嘲讽,司马昭也不示弱,问道
“皋繇何如人”
?以钟繇入话。世族子弟关系大致如此,这也是钟会谋反而罪不及全家的重要原因。
钟会为巩固司马家江山立下汗马功劳,曾随从司马师征讨毌丘俭,献策于司马昭,粉碎曹髦的夺权行动,又随平诸葛诞叛乱,足智多谋,当时人们把他比作张良,263年,钟会受封为镇西将军、假节、都督关中军事,率军伐蜀汉,初进顺利直取汉中,姜维董厥回救,驻屯剑阁,钟会军不能进,打算回师再思良图,邓艾偷袭破蜀,刘禅出降,诏令全军阵前归降,得到姜维和蜀汉众人后,钟会野心大涨,在号称蜀汉第一智勇之士的姜维的鼓动下,囚禁众魏将,为魏明帝和郭皇后发丧,假借郭太后遗命,起兵讨伐司马昭,兵变被杀。钟会之反,在于干柴碰到烈火,久藏的野心得以有机会喷薄。
-----
网友解答:
-----
钟会是三国时期曹魏阵营的名将,灭蜀首功之臣。
他一生之中最辉煌的时刻就是灭蜀,其余的时间都在算计别人,堪称是曹魏时期司马家族最重要的谋士之一。司马家族中的机密事宜他几乎都参予谋划,甚至有人将他比作西汉张良。
这样一个聪明的人,何以要在他步入人生巅峰之际却选择了反叛?
我想,这大概就是所谓的\"聪明反被聪明误\"吧!他一生都在算计别人,自然也担心别人算计自己,以其被人算计,不如老子反了他去。
其实,早在钟会被司马昭任命为西征蜀汉大军的统帅之前,就有人担心钟会此去必会反叛,而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司马昭的原配夫人王元姬。
王元姬可不是一般的女人,曾被王朗视为能让司马家族兴旺发达的一个奇女子,其眼光独具,见识非凡,深得司马昭的敬重。
她就认为,钟会这个人虽然聪明,气量却狭小,而且见利忘义,喜欢挑起事端。如果对这样的人太过宠信,那么总有一天他会作乱反叛。
无独有偶,司马昭的心腹,西曹属邵悌也曾秘密向司马昭进言,认为钟会孤身一人,没有人质在朝,不适宜担任十万大军的主帅。
言下之意,还是担心钟会有造反之心。
但司马昭权衡再三,最终依然选择钟会出任镇西将军,总览讨伐蜀国的一切事宜。
钟会大权在握,却心思重重。因为他明白,司马昭这是为了转嫁国内矛盾而作出的无奈之举,自己很有可能成为一只替罪羊。
当时的魏国己经进入到司马师执掌权力的时期,司马师仅花了四年时间,就基本上扫除了反对势力,奠定了以晋代魏的基础。然而,在淮南平叛中,司马师意外病故,魏帝曹髦不仅在策划企图翻盘的行动,就连司马家族内部的权力交接上也出现了不少问题。
关键时刻,钟会挺身而出,不仅及时阻止了曹氏重掌朝政,还顺利让司马昭接过了兄长司马师手中的所有权力。
但此时的魏国内部,因为这场变故而变得人心不定,矛盾重重,为了转移国人的注意,在钟会的提议下,司马昭决定通过发动一场战争来缓和国内这种紧张的局势。
但让钟会没有想到的是,司马昭竟然会选择白己作为西征主帅。表面上看,这是器重,实际上无论西征成败,作为主帅的自己都不太可能有好的下场。
败,则难逃其咎;胜,则功高震主。自己知晓了司马家族太多的黑幕,看来这一次司马昭要对自己下黑手了。
钟会当然不会坐以待毙。曹丕篡汉在先,司马氏篡魏在后,凭什么我就不能篡司马而上位。\"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钟会己心生反意。
可问题在于,自己手中的十万大军压根儿就不是自己的,全是忠于司马氏的曹魏精锐,要想将他们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他就需要有足够的时间来运作。
所以,大军刚一开拔,他就先找个由头把许仪给斩了。许仪是曹魏名将虎痴许褚之子,身份地位十分贵重,钟会拿他下手,其意就是立威。众将见之,无不凛然。
大军入蜀之后,遂与蜀汉名将姜维在剑阁一线形成相持不下的局面。钟会的本意,那就是学习司马懿当年的\"养寇自重\",为自己嬴得足够的时间去培植亲信,排除异己。然而人算终究敌不过天算,邓艾率领两千人马偷袭成都,居然让他得手了,蜀汉因此宣布投降。
钟会大惊,这突如其来的变化彻底打乱了他的阵脚,也加快了他准备谋反的脚步。他一面将自已副将诸葛绪的兵权夺走,同时上书司马昭,诬陷邓艾有谋逆之意。一面主动拉拢姜维等蜀汉降将,企图利用蜀汉本土势力来为我所用。
就当时的形势而言,钟会\"独统大众,威震西土″,又有蜀汉降臣拥戴。他便自以为\"功名盖世,不可复为人下,加猛将锐卒皆在己手″,己经拥有了和司马昭一较高下的实力。但他全然没有想到,姜维虽降,其心在蜀不在魏,根本和他就不是一路人。而他手下的十万大军,早在钟会出征之前,司马昭就断言,假如钟会谋反,这些将士十有八九不会选择支持他。
道理很简单,这十万将士的根在魏国,他们的亲人都在曹魏政权的控制之下,一旦他们选择跟随钟会造反,那么他们每一个人都将面临亡家灭族的惨淡。
这或许就是司马昭比钟会高明的地方。他看懂了人性,所以他站在了胜利者的一方。
而对于钟会来说,形势估计有误,下场自然悲惨。他算计了别人一辈子,临到头却没有算清自己,那么失败对他来说,也就在所难免了!
-----
网友解答:
-----
自东汉末年起,群雄并起,各路诸侯逐鹿中原。经过多年的征战厮杀,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但是,此时的天下也并不太平。尤其是在曹魏政权内部,也存在着多方势力的争夺。
在三国后期,司马氏已经大权在握,逐渐有将曹氏取而代之的迹象。这种情况,时人看得清清楚楚。说白了,谁手里有兵权,便可以有机会重新洗牌。钟会,便是这样一个人。与邓艾分兵伐蜀,给了他领兵在外的机会,而伐蜀一事,又为其提供了占据蜀地、佣兵自立的机会。
在这样的情况下,领兵在外的钟会,能不动心么?
钟会也是名门之后,其父为钟繇,曾在东汉政权任尚书郎、黄门侍郎等职,还被汉献帝封为东武亭侯。后来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掌控朝局,也是对钟繇委以重任。而且,曹操的子孙待钟繇一家也不薄,甚至可以说是优待了。
出身于这样的家庭,钟会并非等闲之辈。也不会干预屈居人下。当有了佣兵自立的机会,又怎么会不眼馋呢?
当然,除了眼馋,多少也有些反对司马氏的因素,另外,在此期间姜维趁机挑拨,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只是,钟会的志向未能成行,便被人可收拾了。也算是一个悲剧吧。
-----
网友解答:
-----
我是人者仁义也,用正史说三国。
首先看一下钟会和钟会造反失败的全过程。这样才能够更加清楚的了解钟会为什么选择造反。
钟会是钟繇的儿子,但是钟会确实是地地道道的司马家的忠臣,他是被司马师启用的,从此开始为司马师出谋划策,曾经追随司马师讨平淮南二叛,这场毋丘俭和文钦发动的叛乱。平定淮南二叛后,司马师在许昌病逝,司马昭当时正在许昌看望司马师,并没有做好接替司马师的准备。在这个时候,被司马师所立的魏帝曹髦下令让尚书傅嘏领兵回洛阳,司马昭就地留在许昌。当时的司马昭也没有什么准备,不知道如何是好,最后是钟会和傅嘏商议,让司马昭直接带兵北上洛阳,屯兵洛水南面,逼迫曹髦承认现实,最后司马昭得以继承司马师的权利,继续壮大司马家,钟会由此继续被司马昭征用。甘露二年(257年),司马昭征诸葛诞入朝担任司空,此时钟会为母守丧,钟会秘告司马昭不可,后来诸葛诞害怕入朝被杀,举兵造反,是为淮南三叛。在这次声势浩大的叛乱中,钟会出谋划策十分多,被当时很多人称之为张良。
钟会在司马师和司马昭手下出力十分多,简直是司马家的忠臣加纯臣,这样一个忠心耿耿的人居然要造司马家反,其实原因很简单,钟会第一确实是心态膨胀了,第二他也担心司马昭会收拾自己,于是起兵造反。
在曹魏景元四年(263年),司马昭发动大军正式进攻蜀汉,这场战争是司马昭和钟会密会商量的,也就是在这个时候钟会都没有反意,还是为司马家出力。战争的开始是钟会,邓艾,诸葛绪帅军分路进攻蜀汉沓中的姜维,伐蜀的计划是邓艾从狄道到沓中进攻姜维,诸葛绪从祁山出发驻军武街,断绝姜维的退路,镇西将军钟会率领前将军李辅、征蜀护军胡烈等从骆谷进攻汉中。但是古代通讯落后,结果计划断后路的诸葛绪来迟了,姜维回到汉中和汉中被魏军主力攻打的撤退的部队一起来到剑阁坚守,结果魏军久攻不下,于是邓艾率领偏师从阴平道的悬崖往下跳,最后到了棉竹攻破诸葛瞻的蜀汉军,最终紧逼成都城,而姜维此时接到成都的消息,也只能退兵剑阁,往回撤,最后刘禅投降,姜维也投降。
但是邓艾由于是破蜀首攻,受到了很多将领的举报,比如钟会,钟会,胡烈等人直接说邓艾要造反,结果邓艾就被用运囚犯的槛车押送。我想这件事情虽然是钟会发起的,但是转眼之间邓艾就被司马昭押走对于钟会的振动也是很大的。此外钟会接手成都之后,心态也膨胀。三国志记载:
独统大众,威震西土。自谓功名盖世,不可复为人下,加猛将锐卒皆在己手
钟会手握大军,又攻破蜀汉,而且此前还未司马师,司马昭两兄弟出谋划策攻破淮南的两次叛乱,c自以为天下无敌,于是自然就不甘心为人下。毕竟司马家都是靠着军队搞出来的,他钟会就不行吗?钟会策划姜维等人从斜谷道出兵,自己带着大部队跟上,攻下关中后,水路并进,五日之内就可以到达孟津,之后一天天下就可以平定。而在这个时候,钟会又接到司马昭的书信:中护军贾充率领步骑万人已经进入斜谷道,即将进入汉中,而司马昭自己将带领十分大军前往长安,钟会猜出司马昭的心思是对付自己,钟会不想落的和邓艾一个下场,于是起兵对抗司马昭。
景元五年(264年)正月十五日,钟会来到成都。他把当时的护军,郡守,牙门骑督以及蜀汉的官员全部带到蜀汉的朝堂,假称有魏国郭太后的遗诏,宣布征讨司马氏。但是钟会犹豫要不要杀死所有的魏国将领,犹豫了整整三天,导致成都城外的魏军认为姜维要坑杀所有将士,于是起兵造反,正月十八日,钟会被乱兵杀死。
------------------
推荐阅读:
现在价位相当的128G的iPhone6s与32G的iPhone 7,选哪个比较好?
上一篇:你做过农活吗?感觉怎么样?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