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曾国藩?
如何评价曾国藩?
-----
网友解答:
-----
曾国藩他出身寒门,然而凭借着自己多年来的文化修养,道德守则和为人处世的智慧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颇为顺利,不只是做到了自己生前的建功立业,为清朝带来了一线生机,还为后世人留下了足够的精神财富,影响了中华一代代的人,青年时期的毛主席就曾对他推崇备至,可以说,曾国藩的一生完美地实现了立功,立德,立言的理想境界
-----
网友解答:
-----
曾国藩是儒家文化至王阳明后的又一位集大成者,是中国历史上文武兼备的典范,是中国近代史上有名的政治家,是洋务运动的首创者。
曾国藩(1811一1872),字伯函,湖南湘乡人,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21岁考取秀才,27岁中进士,随后入朝为官。
他是那种天资并不是十分突出,但学习特别刻苦用功的励志型人才。有个故事讲到他小时候晚上在书房背书,这时一个小偷来偷东西,他背了一遍又一遍,直到深夜还在背,小偷实在不耐烦了,就出来说,“我都早能背出来了,你怎么还没记熟?”,虽然是个笑话,但至少能说明他的用功程度和自我约束能力。
曾国藩一生能文能武,完全来自他的苦读书,善读书,他读书涉猎广泛,历史、理学、诗词古文,兵书、政事都读,而且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比如他曾建议统治者要“内圣外王”,能熟练应用儒法思想治理天下等。他学习戚继光建立起一支战斗力胜过绿营兵的湘军,就是他灵活学习兵书的悟性体现。在剿灭太平天国运动中,湘军力挽狂澜,为满清续命数十年。
曾国藩慧眼识珠,像李鸿章、左宗棠、刘铭传等一批晚清重臣,都是在他的提携下成长起来的,清王朝在他的倡议下,建造了第一艘轮船,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留美学子,开创了无数个第一,可以说是中国近代文化建设的开拓者。
曾国藩一生推崇程朱理学,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阐述了义理、考据、经济、辞章之间紧密不可分的关系,他对古文、词诗也很有研究,书法也很好。他的一生真正做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1872年,曾国藩因病去世,谥文正,这是朝廷对他最高的褒奖,在历史上能得到文正谥号的大臣没几个,我所知道的也就魏征、范仲淹、耶律楚材、李东阳等几个,不知您还能说出谁来呢?
谢谢阅读
-----
网友解答:
-----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曾国藩谈不上杰出更说不上伟大,只不过在当时太平天国运动的乱世中,为清庭镇压了瀑动,暂时的粉饰太平,尽了一个臣子应该做的事而已。
虽然也推动过一点洋务,还传记了所谓\"家书l\",然而综观他一身,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没有明显的贡献,也没有什么惊人的学识,只是顺应潮流,尽力维护腐败无能的晚清政府而求得高官厚禄。
对民不聊生视而不见,对社会疾苦充耳不闻。仅仅是在朝庭的大力扶持下,组建了一支军队,就是在当时混得比较出众一点的官僚人物罢了。
如果没有他曾国藩,也还会有王国藩,李国藩,袁国藩代之。这便是本人愚见,如有错误,望指证。清朝为什么这样腐败无能,开创割地赔款之先河,受尽百年耻辱之沧桑,就是因有这样的高官太多!!!!
-----
网友解答:
-----
如何评价曾国藩我个人认为,会有历史学家评价,我们只能学习他应该学习的地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论如何,历史上正反人物位居高位都不是普通人。这只是我个人认为!
-----
网友解答:
-----
曾国藩一生为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充当封建礼教的卫道士,可谓忠心耿耿。
他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起义,在千万人民的血泊中,建立起他的反动“功勋”,成为晚清所谓的“中兴名臣”。
曾国藩对外一味投降妥协,因而他的一生是一部反动反人民的历史。
曾国藩的某些政治军事思想,他的吏治用人,治学修身,创办洋务等方面,也有某些积极的,可取的因素,我们应予以客观的评价。
-----
网友解答:
-----
曾国藩镇压了农民起义!
-----
网友解答:
-----
曾国藩是近代史上一大重要人物,其一生立功、立业、立人,可谓三功齐全,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大儒”可谓名副其实。
论功,曾国藩率湘淮军敉平太平之乱;论业,曾国藩进士、翰林出身,官至直隶总督,位至大学士;论人,其培养提拔的干才如李鸿章等等都是晚清重臣,受其影响的更是比比皆是。
古圣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曾国藩布衣子弟,以读书人的身份而至如此境界,可谓三百年之少有,罕能比肩。
当然,试图以一篇短文评价曾国藩的一生功业、道德、文章显然是做不到的,本回答拟从修身齐家即治家的角度来谈谈这一问题。
上世纪四十年代,上海《申报》连载了一篇奇文曰《保富法》,其中主要观点是:
一、数十年来所见富人,后代全已衰落;
二、六十年来,文武大官世家都已衰落,后人不兴;
三、惟有不肯发财的几个大官,子孙尚能读书上进;
四、官极大,发财机会极多而不肯发财,念念在救济众人的,子孙发达最昌盛,最长久。
为此,作者举了曾文正公(曾国藩)的例子,说他“地位最高,权力最重,在位二十年,死时只有两万两银子;除乡间老屋外,在省中未建一间房,也未买一亩地。
……他亲手创立的两淮盐票,定价很便宜而利息非常高;每张盐票二百两,后来卖到两万两,每年利息就有三、四千两;当时,只要有一张盐票的,就可称为富家了。而曾文正公特别谕令曾氏一家人不准承领;在他逝世后多年,后人也没有一张盐票。
……所以,为官者躬行廉洁,就是暗中为民造福;如果自己贪钱,那么部下将领官吏,人人都想发财,老百姓就会受害不小了。总而言之,保富必须有智慧眼光,也要有辽远的见识与宏大的心量。”
《保富法》的作者聂云台系旧上海首任商会会长,同时也是曾国藩的外孙。那么,他是不是阿谀奉承、为自家长辈歌功颂德呢?当然不是。
因为说到近代完人及其家族传承的话,放眼神州,这一两百年来恐怕还没有超过曾氏家族的。古语有云,“君子之泽,三世而斩”,那曾氏家族长兴不衰的道理在哪里呢?
曾国藩曾在写给长子曾纪泽的信中说,“吾细思凡天下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享用使尽,其子孙始而骄佚,继而流荡,终而沟壑,能庆延一二代者鲜矣。
……商贸之家,勤俭者能延三四代,耕读之家,谨朴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则可以绵延十代八代。
……故教造弟及儿辈,但愿其为耕读孝友之家,不愿其为仕宦之家。”
对于子孙后代,曾国藩倒也算豁达,其表示:子孙若贤,则不靠宦囊亦能自觅衣饭;子孙若不肖,则多积一钱则多造一孽,后来淫佚作恶,势必大玷家声。
曾国藩治家,重在“克勤克俭”。他曾说,“世家子弟,最易犯一奢字、傲字”,若其“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庶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贵习气,则难望有成。”
为此,曾国藩立训先立身,从自己做起,其为官三十余年,从不沾染官宦习气而坚守清贫朴素。
平日里,曾国藩总以一荤为主,非客到则不增一荤,有时饭里杂有带壳之谷,他也要磕壳而食米,其俭如此。
至于其穿戴就更简略,全部衣物总值三百两银子,一件青缎马褂,一穿就是三十年。
曾国藩律己甚严,对子女的要求也主要扣在“勤俭”二字。他曾教育子女,“勤字功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居家以不晏起为本”,“以习劳苦为第一要义”,“家事忌奢华,尚俭。”
同治三年,其夫人、媳妇、女儿来到江宁督署,署内“办纺车七架,每日纺声甚热闹。”堂堂督署后院而终日纺车之声,贵为总督家属却须自纺棉纱,曾国藩治家之严,其家风之淳厚,由此可见。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曾氏家族却是个个成才,这其中有很多原因,但家庭教育必为至要。
曾国藩去世后,长子曾纪泽承荫出仕,成为一名出色的外交官,次子曾纪鸿一生不仕,专研数学,著有《对数详解》等;长孙曾广钧中进士而长守翰林;曾孙、玄孙辈中如曾宝荪、曾约农等成为著名专家学者。
近两百年间,曾国藩及其兄弟家族绵延至今,有名望的人才如曾昭抡等高达二百余人,如此长盛兴旺之家,古今中外,实属罕见。
-----
网友解答:
-----
善为战事善为臣,
长思进德好修身。
朝野敬服功勋著,
良计治家警后人。
-----
网友解答:
-----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睁眼看世界”并积极实践的第一人。在他的指导下,建造中国第一艘轮船,开启近代制造业的先声;建立第一所兵工学堂,肇始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第一次翻译印刷西方书籍,不仅奠定了近代中国科技基础,而且极大地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安排第一批赴美留学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其中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清末外交部尚书(部长)梁敦彦、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等就是此中佼佼者。
对于一个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一分为二的看待,应该放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也就是放在当时的环境来分析判断,对于曾国藩的评价,我个人的观点是功过参半,从大的角度来说是功稍大于过,因为曾国藩曾经镇压过太平天国起义,对于反封建的民族革命来说,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罪人。但是他所代表的是地主和封建官僚阶级的利益,当时他不可能站在他的对立阶级农民阶级的立场上,所以他要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就必然要镇压农民阶级的反抗。但他这是阻碍历史的发展,从历史的角度应该批判和反对,这也就是他的过。当然对于历史人物应该一分为二的看待,曾国藩的功在于,积极加入到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之中,他也想为当时的晚清政府富强起来,尽自己的一份责任,尽一个受孔孟儒家学说教育的封建知识分子报国的责任。当然,曾国藩教育的后代,比如他的孙子曾纪泽一位出色的外交家,用自己出色的辩才,以及左宗棠的武力支持成功收回了西北喀什地区的大片被沙俄侵占的我国领土。这与他的家规教育是分不开的。所以曾国藩作为一个历史人物,不能简单的评价他是对是错,应该一分为二的去看,所以,对于曾国藩来讲,他是有过的,但是他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是作出过贡献的所以也是有功的。但就从大的历史发展角度来看他应该是功稍大于过
-----
网友解答:
-----
对于曾国藩,有说他是争议之人,有说他是清代圣人。曾国藩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呢?历史界小白,资质不高,水平有限。带大家了解一下曾国藩,管中窥豹。
坚韧勤奋
《论语·先进篇》:
柴也愚,参也鲁(鲁钝),师也辟,由也喭。
参即曾参。传说曾国藩是曾参的n世孙,可能是后世的附会,增加曾国藩的传奇性。故曾国藩是不是曾参的后人,存疑待考。曾参的“鲁”,曾国藩是有的。
曾氏像许多耕读家庭一样,家有余粮,便选择一个“书种”,通过科举进入官场,光耀门楣。曾国藩资质一般,参加了两次童试,前后历时7年,考取秀才的功名。
之后顺利中举,考了三次进士。一次名落孙山,第二次是恩科,是庆祝道光朝的皇太后生日所开设的,依然落榜。直至第三次,虽上榜,成绩不理想,赐“同进士”出身,所谓的“同进士”是说水准够不上进士,约等于进士的意思。
可想而知,从1826年,15岁第一次参加童试,直至1838年27岁上榜,赐“同进士”。曾国藩在科举之路上,可谓是踉踉跄跄,每一次的落榜,是信心上的打击,但每一次又从“心”开始,越挫越勇,个中艰辛与辛酸不足为外人所知,天道酬勤,加上贵人,道光重臣穆彰阿的扶持,终于在道光皇帝殿试中,脱颖而出,授予翰林院庶吉士,进入高级干部培训班。
凡人一个
《论语·阳货篇》
子曰:“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
愚昧上当
);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
空谈
);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
伤害
);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
刻薄
);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
胡作非为
);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狂妄
)。”
阐述了如果不善加学习,仁、知、信、直、勇、刚六种品格,可能造成的愚、荡、贼、绞、乱、狂六种弊端。
放在曾国藩的身上,甚是明显。130年多过去了,功成名就,斯人已矣。回望曾国藩的过往,轻信长沙乡绅报告太平军情报。加上虚荣心作祟,想过把打仗的瘾,擅自改变头天既定方针,进攻靖港,被打得灰头土脸,是为好刚。
1855年,两军水上对峙,湘军以大船为主,实力占优,曾国藩为太把太平军当回事,显然主帅的行为影响到了整个湘军。太平军以小船为主,机动性占优(大船不好掉头),借助地理上优势,在湖口(鄱阳湖与长江交汇处)将湘军一分为二,加上风势,火烧湘军。是为好勇。
1860年,曾国藩代理两江总督,朝廷是希望其收复苏州、常州,挽救岌岌可危的江南时局。曾国藩选择在易于被攻击的祁门驻军,靠近战场的前沿,摆出救援苏州、常州的姿态。不想,遭遇太平军三路“围殴”,此时曾国藩手下只有2000左右老弱残兵。太平军英王李秀成部最近,离清军只有80里,曾国藩连遗书都准备好了。戏剧性的是李秀成并不知道,曾国藩在祁门,是为好智。
曾国藩家书
主要收录了与父辈、子女以及诸位弟弟的信件,体现了曾国藩一生的学思所得。
临终前,为子孙留下了,四条为人处世准则:
一曰慎独则心安,二曰主敬则身强,三曰求仁则人悦,四曰习劳则神钦
。
次子曾纪泽没有辜负曾国藩的期许,按照父亲曾国藩的人生心得,成长为大清的股肱之臣。
守孝后,出使英法,担任驻英法公使,学习和考察西欧社会制度与商业运作,供朝廷改良社会做参考,为清朝定制的铁甲舰竭尽所能。
1864年,在长达一年的谈判上,曾纪泽据理力争,以付出400万卢布的代价,收回了被沙俄占领了两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赢得国内的一片赞誉,也赢得列强的尊重。
后记:
像许多人一样,曾国藩都会有好刚、好勇,好智等缺点,但为何曾国藩又被奉为圣人呢?曾国藩是儒家的信徒,用日记的形式,“
吾日三省吾身
”,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定下了二元论:不是君子,便是禽兽。无论从言行还是内心,作出检讨,标准严苛,身体力行,这是思的方面。
曾国藩忙于政务和军务,但没有放松读书,范围极广,《资治通鉴》、《史记》、《韩愈全集》、《汉书》、《庄子》、《古文辞类撰》,连《麻衣相术》这类杂书都有所涉猎。左宗棠开始有点鄙视他太愚笨,后面又不得不佩服:“
谁要是能学好涤生(曾国藩的号)的读书方法,一定会大有成就
。”这是学的方面。
《论语》又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曾国藩以惊人的毅力,很好地处理了学、思之间的平衡,终使一个平凡人成为了圣人,让儒家的“魂”,借由“曾国藩”这个肉身,得以彰显。
各位看官,不知道您,怎么看?
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没有苦劳也有疲劳 点个赞呗^_^
-----
网友解答:
-----
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典范。
------------------
推荐阅读: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