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学习赵孟頫书法的人这么少?
为什么现在学习赵孟頫书法的人这么少?
-----
网友解答:
-----
学赵孟頫书法的人大有人在,怎么能说少呢?
赵孟頫的书法功力深厚,字体毓秀多姿,端庄大方!其书法相对来说也比较容易入手,所以说学赵孟頫书法的人大有人在!
然而,赵孟頫的书法艺术性确实不甚高,其主要表现在字体的结构突破不大,其章法与墨法上也存在过于保守的弊端。当然这种弊端只是相对于王颜这样的书法巅峰人物而言。
对于书法人来说,初学不宜学赵孟頫,因为怕学其堕入软弱。高端也不宜再深入学习,因其艺术性确实不甚高!唯有中端的学书者可以做承上启下,虽然如此,在承上启下的书法家中也是无人可及的人物!
-----
网友解答:
-----
你的说法很正确,最接近王羲之的肯定是赵孟頫。但我不觉得学赵孟頫的很少。
赵孟頫是书法史上第三次变革的旗手。宋代的尚意书法,过于强调性情而忽视法度,到南宋时终因技法单调而江河日下。
此时赵孟頫高举复古大旗,跳过唐宋而直接取法魏晋,重新创造了书法的辉煌。
赵孟頫直接取法二王,并且降低了王字的难度。当然,后世以乾隆为代表的书家,曲解了赵字,并将其发展成馆阁体,这已偏离了赵孟頫。
不管怎样说,赵孟頫无疑开创了元明清书法的一片天。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
网友解答:
-----
那些要去“国展”投稿的人里确实学赵孟頫的很少,包括那些办班的老师和大咖们更是不会去教你学“赵体”,美其名曰“取法要高”,眼下你规规矩矩的写字是没有前途的,这就是现状。
在民间学习赵孟頫的并不少,因为普通的老百姓很单纯,他们喜欢一样东西就是因为他“好看”,“颜柳欧赵”楷书四大家——这里的“赵”就是赵孟頫,书法地位是得到公认的,他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尤其以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在绘画上,他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赵孟頫亦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被称为“赵体”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
“赵体”字体外形圆柔而内部涵有筋骨,其点画挺峻有力,柔和顺畅,结构协调均匀美观,笔划之间互相对应联系密切。形体圆润顺畅而内涵丰富,形神兼备,推陈出新,自成一体,颇具魏晋“二王”神韵,是元代复古派的代表人物。
如此优秀的“赵体”为啥说没人待见呢,这里必须看到书法人物尤其是大家“名声”还是很重要的,老赵的人生履历是有瑕疵的,他由宋入元而且还做了大官。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元朝行台侍御史程钜夫奉诏搜访隐居于江南的宋代遗臣,得二十余人,赵孟頫名列其首,并单独被引见入宫,觐见元世祖忽必烈。 忽必烈见赵孟頫才气豪迈,神采焕发,如同神仙中人,非常高兴,让他位坐右丞叶李之上。当时朝廷刚刚设立尚书省,命赵孟頫起草诏书,颁布天下。忽必烈看了诏书后称赞道:“说出了朕心中所要说的话。如此这般,身为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秦王赵德芳嫡派子孙这样做就难免被后人所不耻了。明成祖朱棣事业成功后邀请当世大儒方孝儒为自己起草诏书,方老师不从被杀“十一族”,这才是中国人最看重的气节。如果再和同行颜真卿比,那老赵就更有点自惭形秽了。
传统书法重视人物的品鉴,“书如其人”老赵这就算书法家里的“软骨头、名族败类”了,再看看其书法还真是有点没骨头的样子,这怎么能学呢。于是几百年来在传统教育的领域里老赵就没地位了。放着“颜筋柳骨”不学你还敢学“有肉没骨”的赵体吗,你如果喜欢赵体怕是会被别人嘲笑——你是想做好无名族气节的“贰臣”吗。于是“赵体”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就被传统理教“封杀”了。
现在是该为老赵“赦罪”了。客观讲“赵体”可学但不好学,容易上手但很难学到精髓,他和苏东坡都是文人书法文人字,字是靠学问滋养出来的不是靠练出来的,再加上人家老赵一日万字,这训练量怕是国美的专业生也比不了,也难怪赵体还是有相当大的粉丝。
学习“二王”从赵体入手也是不错的,因为初学者没有基础,一上来就写“二王”怕是搞不定,再加上“二王”没有真迹更是会疑窦丛生,赵孟頫墨迹本很多对于初学者作为过度学习的范本是可以的。“赵体”筋骨不显多肉,初学者要注意“中锋”的把握不可偏面取其“肥厚”。
-----
网友解答:
-----
1大家好,我是兰亭书法日讲。很高兴来回答这个问题!对于为什么现在学习赵孟頫的书法的人越来越少了,我认为有四点原因!
2.赵孟頫,元朝著名书画家,诗书画兼善,近乎完美。赵孟頫与董其昌并称“赵董”,位列楷书四大家之一,赵孟頫的楷书绝对是超一流的。
第一个原因是:赵字无真楷,这是公认的。
赵孟頫的楷书确实不像欧阳询、颜真卿他们一样严谨,赵体楷书用笔带有行书的笔意,点画之间有游丝引带。初学赵体字如果学不好就会形成软绵无力,多肉少骨的情况。
第二个原因是:学书不入晋唐,终入野道的说法。
书法界普遍认为学习书法要直追晋唐,尤其是学习楷书要从唐楷入手,因为唐楷的法则是最严谨的,唐朝书风尚法,是一个立法的时代,所以学习楷书多学唐楷。
第三个原因:受当今学习欧楷之风的影响。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受田蕴章和田英章兄弟书法的影响,学习欧楷的朋友越来越多。
第四个原因就是:可能是对赵孟頫的人品不喜欢。
赵孟頫我们都知道他是宋朝皇室后裔,作为皇裔侍奉元朝,某种程度上气节人品有点问题,字因人贵是也!
3.好了,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感觉有用的朋友帮忙点赞转发,有不同意的下方留言指正!感谢大家阅读!记得关注我的头条号哦!!
-----
网友解答:
-----
至要是受一些负面批评的影响,人云亦云,其实赵体绝对不像一些说的那么不堪,相反他的字非常高雅,象《赤壁赋》《洛神赋》字体非常丰富,变化多端,非短时间能学会,而且他的作品留传下来的非常多,随你选择,不像王羲之的作品,好多都是后人临写或者集字的,总的来说,赵的字肯定比不了王,但他一定是书法巨人,没有人能超越他。
-----
网友解答:
-----
赵孟頫在清代民国,一直被大家广泛学习。
有一本楷书字帖叫《四时读书乐》,据传是赵孟頫书写,其实是后人假托,可见赵孟頫的影响力。
不过现在,出版太发达,古人字帖满地开花,人们已经看花眼了。
再加上有论者说,取法乎上,所以一窝蜂都去追晋人了,遍地都是写二王的,当然是所谓的二王了,因为水平实在太差。
因为之前评论说赵孟頫书法流美,偏软,很多人没有判断力,便避之唯恐不及。
赵孟頫在宋代尚意书风之后,以一人之力在异族统治下恢复传统,主张复古,其拨乱反正的力度和思想,在书法史上起到关键作用。
他能日书万字,说明笔法精熟,是后人学习的典范。
他如今被轻视,不是他的问题,而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问题。
急功近利,求奇求怪,这不是赵孟頫。
赵孟頫是博大的,正大的,虽看似平常无奇,实为千古典范。
历史会重新评价赵孟頫。正如杜甫诗说的那样,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
网友解答:
-----
1、赵孟頫的书法其实在元代就备受推崇了,这和他所处的地位也有一定的关系,他在元代任翰林院的承旨,坐拥翰林院的头把交椅,他主张复古,是一位影响了一个时代的书法家。
2、到了明清时期,由于台阁体后来被称为馆阁体的兴起,赵孟頫的书法适合考试,很多学子也纷纷学习他的书法。
3、后来清代的皇帝乾隆,对赵孟頫的行书十分推崇,乾隆本人也学习赵孟頫书法,上有所好,下必从之,一时间学习赵孟頫成了一种风气。
4、到了清代末年,碑学的兴起,碑学的地位逐渐高于帖学,赵孟頫的书法也开始被贬低,多数人都批判他的书法太俗气。
5、另外书法界对于他的人品也大加批判。因为他本身是宋代皇室后裔,却在元朝做官,被批成二臣,他的地位也逐渐降低。
6、我们现在的书法其实就是受清代末年书法的影响,崇尚碑帖的融合,学习赵孟頫书法的的人还是比较少,当然,当代也有学习赵孟頫高手,比如书法家龙开胜。
7、我个人认为赵孟頫书法继承王羲之衣钵,对于二王书风,他的理解是非常的深刻的,可以作为学习王羲之的一个参考,但不建议主攻赵孟頫。
首先,他的书法确实有俗的嫌疑,他写字很快,据说能一天写一万字,太熟练本身就容易俗气。另外虽然他是王羲之理解比较深,但是毕竟不如王羲之。
学习行书,建议还是学习王羲之的。
你觉得呢?
同意的朋友麻烦赏个赞,关系一下啦。
-----
网友解答:
-----
俺现在就在学,有一定难度!!!
-----
网友解答:
-----
我习赵书断续四十载,推崇备至,曾于头条发长文《赵孟頫当为文化人楷模》。然,何以当今习赵书者鲜?原因主要两个:一是导向问题。当今书风崇尚“快餐”、追求“个性”(实质是自我),也与书法由实用性逐渐被“展示性”取代有关,与社会上的快餐文化、博眼球雷人文化盛行相关。因而各种书法表演甚嚣尘上,走捷径、哗众取宠的多了,肯扎实下功夫的少了!二是从赵书本身来说,赵书集古大成,登峰造極,自然就更难学,更难出“成果”,人们望而却步。以我个人的经验教训,从赵书到赵书临摹千遍也不得其法,何也,赵书从魏晋复古而来,须从赵书朔源而上追二王、智永、唐经、李邕等,方能析理其脉络,再回到赵书才能大进。习字散欹易,方正难,人们追求欹险只是书法道路上的“第二重”而已,复求方正、紧密,才能“人书俱老”,特别是楷书必须达到相当功力,才能深刻理解、写好赵体行草,再回到赵书来,自然得心应手。尽管你回不去赵孟頫,也已经“功到自然成了”!我个人不反对学其他各家,但倾向于主张学赵楷入手,何也?赵所以唐后六百年再成“四大”之一,就在于删繁就简,把书写变简易,何不从简易入手?此外,赵书传世碑帖最多,常用的不常用的字都帮你研究透准备好了,手到拿来,何苦要学只有百几十字传世的书家,非要自己再据此揣摩常用的每个字呢!
-----
网友解答:
-----
感谢邀请。考虑了很久才来回答,不好意思。
已经有很多人回答了这个问题了,看了之后,心里不是滋味儿,所以也来说一说!
引言:
小时候,身边人说赵孟頫的字不要学,容易写软,太工整的,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为什么学“赵”的人少啊?用
“高处不胜寒”“望尘莫及”很恰当
。但是,我们现代也有学“赵”的高手,那都是实力派的角儿!
史证:
咱们不说他的家庭出身和社会地位高低。先看他的学书经历:
1、自幼聪明,读书过目成诵,为文操笔立就。
2、《元史》本传讲,“孟頫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赞誉很高。
3、明人宋濂讲,赵氏书法早岁学“妙悟八法,留神古雅”的思陵(即宋高宗赵构)书,中年学“钟繇及羲献诸家”,晚年师法李北海。
4、王世懋称:“文敏书多从二王(羲之、献之)中来,其体势紧密,则得之右军;姿态朗逸,则得之大令;至书碑则酷仿李北海《岳麓》、《娑罗》体。”
此外,他还临抚过元魏的定鼎碑及唐虞世南、褚遂良等人;于篆书,他学石鼓文、诅楚文;隶书学梁鹄、钟繇;行草书学羲献,能在继承传统上下苦功夫。
诚如文嘉所说:“魏公于古人书法之佳者,无不仿学”。
虞集称他:“楷法深得《洛神赋》,而揽其标。行书诣《圣教序》,而入其室。至于草书,饱《十七帖》而度其形。”
他是集晋、唐书法之大成的很有成就的书法家。同时代的书家对他十分推崇,后世有人将其列入楷书四大家:“颜、柳、欧、赵”。明代书画家董其昌认为他的书法直接晋人。
赵氏能在书法上获得如此成就,是和他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分不开的。尤为可贵的是宋元时代的书法家多数只擅长行、草体,而赵孟頫却能精究各体。后世学赵孟頫书法的极多,赵孟頫的字在朝鲜、日本非常风行。
赵孟頫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和深远的影响力。他在书法上的贡献,不仅在他的书法作品,还在于他的书论。他有不少关于书法的精到见解。他认为:“学书有二,一曰笔法,二曰字形。笔法弗精,虽善犹恶;字形弗妙,虽熟犹生。学书能解此,始可以语书也。”“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在临写古人法帖上,他指出了颇有意义的事实:“昔人得古刻数行,专心而学之,便可名世。况兰亭是右军得意书,学之不已,何患不过人耶。”这些都可以给我们重要的启示。
结论:
首先,赵孟頫的书法是真正的好东西,这是毋庸置疑的,还用我们指指点点吗?我们评论的了吗!
其次,现在考书法专业的学生,从一起不开始就学习碑帖,很少能从“赵”这类“雅”的作品风格入手,格调太高,不容易抓“形”、“像样儿”。所以,魏碑风靡天下,中书协展览也是魏碑体多于帖学一路。到大学以后也是不能脱开原来影响,况且,大学的老师也是这样“学出来”的。
第三,这样就一个轮回一个轮回的“循环”起来,当然,学“赵”的就少了。
第四,有的人喜欢“赵”,有没有这样的老师,周围的老师又没有向“赵”引导的指向,也不得不放弃了。
第五,当然这也和自己的趣向选择不无关系。
个人见解,欢迎批评。
-----
网友解答:
-----
赵体字其实是非常秀丽灵动的,否则也进不了书法四大家宝座的。很多人喜欢赵体字,但不代表一定得学习赵体字。为什么呢?
首先,因为赵体字难学,看起来四平八稳,其实要准确掌握赵体的笔法,没有一定基础是很难学透的,不象颜体学起来得心应手,颜体字是适合任何人学习的,特别是初学者更应该从颜体入手。而赵体非常难,即使学得象了,但要把它的核心掌握是难上难。
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赵孟頫这个人,善于钻营,不是那种刚正不阿的人,这点和颜真卿差距太大了,所以这就是学赵体少的原因。
------------------
推荐阅读:
如何看待俄罗斯军事博主称海马斯(HIMARS)高机动火箭炮系统正在改变战局?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