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灭六国时的名将众多,但是14年后与项羽对阵的居然是章邯这种不入流的小角色,那些名将都哪去了?
秦灭六国时的名将众多,但是14年后与项羽对阵的居然是章邯这种不入流的小角色,那些名将都哪去了?
-----
网友解答:
-----
秦王政在铲除嫪毐叛乱,解决相国吕不韦的职务之后,独掌大权,任用尉缭、李斯等人开始了秦灭六国的军事行动,这一行动差不多持续了十年时间,直到公元前221年,秦才统一天下,在此期间,秦国名将辈出、将星灿烂。
那么秦统一天下的十年间有哪些名将呢?
有十大名将,分别是:王翦、王贲、李信、杨端和、桓齮、内史腾、羌瘣、蒙恬、辛胜、王离等十人。
1、王翦
秦灭六国,王翦是当之无愧的头号名将,他在秦国的活动轨道大概是在公元前260年到公元前220的40年时间中,王翦最著名的战绩莫过于秦灭六国之战,王翦率军攻灭了六国中两个最强大的国家-赵国和楚国,打败了两个最强劲的对手-李牧和项燕。
王翦
王翦灭亡赵国时,遇到了赵国名将李牧,李牧的军事才能不亚于王翦,双方对峙了一年多,王翦仍然不能打败李牧,要知道当时秦国的国力完全是辗压赵国,但是有李牧在,王翦就是灭亡不了赵国,后来王翦利用反间计才迫使赵国换掉并杀死了李牧,然后几个月后,王翦就灭亡了赵国。
王翦另一个著名战役就是灭亡楚国,他向秦始皇要求用60万大军,用了一年时间,以消耗战消磨楚国的实力与斗志,最终打败了楚国名将项燕,灭亡了楚国,王翦灭赵和灭楚是秦灭六国中最难的两场战争,王翦灭楚后,还率军攻打了百越之地。
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王翦激流勇退,应该是告老还乡了,要知道他在秦国的活动时间都有40年,公元前221年时,王翦至少是60岁以上,他应该在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的几年中去世了。
王贲
2、王贲
王贲是王翦的儿子,是秦灭六国中的第二大功臣,他的才能仅次于王翦,王翦灭楚时,王贲跟随参战,夺取了楚国十几座城池,王贲独自率军作为主将灭亡了三个国家,分别是魏国、齐国、燕国,同时还消灭了赵国的残余势力公子赵嘉。
王贲灭亡魏国,是利用挖渠引黄河之水淹没大梁城才灭亡魏国的,灭亡燕国是与李信一起参战的,灭亡齐国时,齐国几乎毫无抵抗之力,王贲最后出现在史书中的时间是公元前219年,这一年秦统一天下已经2年多了,当时王贲随秦始皇东巡到琅邪,之后王贲不再出现在史书中。
如果王翦在秦统一天下时有60多岁,那王贲应该在40多岁到50岁左右,他应该在统一的秦朝政府还担任过官职,然后在任上去世或者跟他父亲王翦一样告老还乡,秦朝末年,王贲应该去世了,因为这个时候他的儿子王离已经担当大任了。
李信
3、李信
李信也是秦国名将,是西汉名将李广的祖先,早年多以副将身份跟随其他将领参战,李信参与了灭亡赵国的战争,率领一支军队参与攻打赵国,李信还参与了灭亡燕国,先是攻入了燕国都城,后来跟王贲一起灭亡了燕国。李信还跟王贲一起攻入了齐国。
李信最著名的战役应该是与王翦争战,王翦说灭楚要60万人,李信说只要20万就够了,最终秦始皇先让李信率领20万大军攻打楚国。李信攻楚是先胜后败,孤军深入攻入楚国鄢郢,准备与蒙恬会师,结果被楚将项燕尾随,李信被打个大入,被攻破两个军营,被楚军杀死七个都尉,可以说是损失惨重。
虽然攻楚失败,李信仍然算得上秦国名将,李信后来在史书中没有记载,李信攻楚失败,秦始皇也没处罚他,李信的年龄应该与秦始皇差不多,秦始皇去世的时候,李信也差不多去世了,在秦末反秦起义中没有李信的记载。
4、杨端和
史书上关于杨端和的记载主要有两场战役,一是公元前238年,杨端和率军攻打魏国,夺取了衍氏。二是公元前236年,杨端和与王翦、桓齮一起攻打邺,夺取了九座城池,并且史书中关于杨端和参与的战役,没有战败的记载,算得上是秦国名将了。
桓齮
5、桓齮
历史上关于桓齮和樊於期是不是同一个人是有争议,个人认为应该不是一个人,桓齮与王翦及杨端和曾经攻打邺,夺取九座城池,桓齮便驻守在邺地。公元前234年,桓齮攻打赵国平阳、武城,打败并斩杀赵将扈辄,斩杀十万赵军,立下大功。
公元前233年,桓齮再次攻打赵国,这次赵国将领是李牧,桓齮被李牧打败,后来桓齮跟随王翦攻打赵国,再次遇到李牧,此战桓齮战败被李牧所杀。虽然战死沙场,但死在李牧手上,桓齮也算是名将了。
6、内史腾
内史是官员,腾是人名,这是一个叫腾的内史,姓氏不知道,内史相当于首都市长,公元前230年,内史腾独自率军攻打韩国,俘虏了韩王安,灭亡了韩国,并将韩地设置为秦国的一个郡,这就是颍川郡,内史腾是第一个灭亡东方一国的将领,也是秦国名将。
内史腾
7、羌瘣
羌瘣参与了灭亡赵国的战争,跟随王翦一起对赵国作战,独自率领一支秦军出井陉,攻打赵国,李牧被杀后,羌瘣与王翦共同率军攻打赵国都城邯郸,最终成功灭亡赵国,羌瘣也是秦国名将之一。
8、蒙恬
蒙恬参与灭亡楚国和齐国的战争,当时只是作为军中将领,并非主将,蒙恬与李信一起参与攻楚,但以失败告终,后来蒙恬与王贲一起参与攻齐,成功灭亡齐国,秦国统一天下之后,蒙恬还受到秦始皇的命令率领三十万大军攻打匈奴,将匈奴从整个河套地区赶走,直到驱逐到七百里之外的蒙古高原上去,从此蒙恬作为边军主将,镇守北境。
秦始皇去世后,赵高联合李斯、胡亥一起篡改了诏书,拟一封假诏书逼扶苏和蒙恬自杀,扶苏立即自杀了,但蒙恬申请复议,被下了监狱,后来还是被逼自杀,蒙恬的兄长蒙毅也一同被害,蒙恬、蒙毅与秦始皇死于同一年,都是公元前210年。
蒙恬
9、辛胜
辛胜是秦国名将,曾率军攻打燕国,后来留守中山,他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女儿叫辛追,辛追后来嫁给了西汉长沙国相利苍,辛追就是1972年考古出土的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的主人。
10、王离
王离是王翦的孙子,王贲的儿子,他的爷爷与父亲都是秦国著名将领,有这样的家庭出身,多少会影响到王离的成长,王离也许参与了秦灭六国的战争,但没有事迹,后来王离继承了父亲的爵位与官职,成为秦国的将军,在秦末时期,成为蒙恬的副将,蒙恬被逼死后,王离接管了蒙恬的军队,成为三十万长城军团的主将。
秦末天下大乱时,王离率军平叛,但是战绩不佳,也许王离只是将三代,并没有什么军事才能,在反秦战争中,王离败给了刘邦,后来又在巨鹿之战中被项羽打败并俘虏,王离是王翦的孙子,王翦早年杀死了项羽的爷爷项燕,项羽俘虏了王离,肯定会杀了他。
王离
到了秦始皇去世的公元前210年时,秦国十大名将中,王翦、王贲、李信、杨端和、桓齮、内史腾、羌瘣、辛胜应该已经去世了,只有蒙恬与王离还活着,但蒙恬却没有死在反秦义军手中,被赵高、胡亥、李斯合谋害死,也就是十大名将只有一个王离在世,还在巨鹿之战中,被项羽俘虏杀死。
秦国在统一天下后,还发动了北击匈奴和南征百越的战争,北击匈奴主要是蒙恬、王离参与的,南征百越主要是屠睢、任嚣、赵佗等将领,屠睢征百超有五十万大军,兵分九路,这里面肯定有相当多有实战经验的将领,这批人都留在了百越之地,也就是今天的两广地区,没有参与中原的战乱,赵佗后来还建立了南越国。
章邯
参与中原战乱的主要是蒙恬与王离的长城军团,再加上临时拼凑起来的以章邯为首的囚徒军团,章邯在当时只是九卿之一的少府,相当于皇帝的私人财政总管,但是章邯却表现出超常的军事能力,打败了陈胜,杀死了项梁,在巨鹿之战时,章邯的囚徒军团与王离的长城军团联合起来,对抗整个天下的反秦义军,但是一战被项羽为首的反秦义军打残。
为什么秦末秦朝没有名将了?
1、秦国及秦朝都是军功爵位制,没有军功就没有爵位和升官机会,军功得有战争,
秦统一天下后,只有北击匈奴和南征百越两战,不像战国末年,是不停地战争,所以军功很少,没法提拔将领,都是老一辈的将领,但这一批老一辈的将领在秦统一天下后,都已经老了,又经过秦朝的15年时间,大多凋零去世了,所以就没有名将了
。
秦军将领
2、
南征百越耗费了秦朝50万以上的兵力,这批军队都是有实战经验的,但都留在了百越之地
,大大消耗了秦军的实力,也带了不少将领,导致中原缺少将领了,其实军队中最重要的就是基层将官,秦朝百万军队一半都留在百越,这个损失是很大的。
3、
秦始皇去世后,秦朝上层统治阶层陷入了内斗与残酷地清洗,蒙恬、蒙毅、冯劫、冯去疾、李斯、扶苏以及秦始皇所有子女都被杀害
,这其中也杀了不少将领,导致将领严重缺少,等到秦末天下大乱时,赵高乱政,蒙蔽秦二世胡亥,打击异己,又打击了一批人,反复斗争之下,能够带兵打仗的将领就没人了,只有章邯这样的文官上战场了。
-----
网友解答:
-----
公元前221年,秦将王贲率军伐齐 。秦军从齐国北部发起进攻,势如破竹,很快近抵齐都临淄(今山东淄博),齐王不战而降,曾经强盛的齐国顷刻间土崩瓦解。
早在公元前238年,秦王嬴政采取“
远交近攻,先弱后强,各个击破
”的战略方针,开始了击灭六国、统一天下的战争。
前230年,秦军一举攻破韩国国都郑(今河南新郑),韩国成了第一个被灭的国家。公元前228年,秦国名将王翦大破赵军,并攻破赵都邯郸,赵亡。前226年,秦将王翦攻破燕国国都蓟(今北京),逼迫燕王喜诛杀燕太子丹。燕王喜被迫迁往辽东。前225年,秦将王贲率军灭魏,与魏军鏖战3个月后, 王贲掘引黄河水冲淹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破城后执杀魏王,将魏纳入秦的版图。紧接着秦王派大将李信率20万大军攻楚,被楚将项燕挫败,无功而返。秦王重新起用宿将王翦,经过两年多的攻战、对峙,楚军撤退,王翦乘势率军直捣楚国新都寿春。前223年,寿春陷落,楚王被俘,楚国灭亡。前226年,秦王再派老将王翦率军攻燕,很快攻破燕都蓟,燕王喜北逃辽东,4年后被秦军生俘,燕国灭亡。到前221年,大将王贲率军灭掉齐国 。至此,秦灭六国的统一战争终告结束。
秦王嬴政用十几年的时间,终于横扫六合,一统天下,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封建集权制王国。
秦国之所以能以摧枯拉朽之势削平六国,统一天下,主要靠的是一大群能征善战的军事人才:王翦、王贲、李信、王离、蒙武、蒙恬、尉缭子、屠睢等等。王翦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他的能力和战功有目共睹,毋庸置疑。按史书的记载,秦始皇灭六国时他年纪就已经很老了,虽然屡建奇功,灭掉好几个国家,但估计秦朝统一中国后不久他就离世了。其子王贲军事能力也很强,但秦国底定天下后他似乎就很少率军征战了,他最后一次出现在史书里是公元前219年,被封通武侯的王贲和众大臣一起陪秦始皇东巡。秦二世继位时王贲就销声匿迹了,估计也已去世了。否则,后来也轮不到军事能力远不如父祖的王离去接管蒙恬的戍边部队,因此有学者推断在蒙恬统军北击匈奴时王贲就已不在人世了。
剩下几位名将的能力比王翦、王贲就差了一个档次。李信在率军伐楚时曾经大败亏输,后虽参加了灭齐之战,但似乎不为秦王所重用了。到秦末大乱时,即便他还活着,估计也轮不到他去统辖大军了。
尉缭子虽被始皇封为太尉,但他在秦国统一天下不久就辞官归隐了。桓齮是个败军之将,肯定不会受重用,在随军灭赵后就消失不见了,估计被始皇弃用了。蒙武、蒙毅、蒙恬父子都是有勇有谋之士,但蒙武早已死去,蒙毅又被赵高冤杀,而战功赫赫的蒙恬则因李斯、赵高、胡亥阴谋弄权、发动政变,矫诏逼迫蒙恬服毒自尽。本来由蒙恬指挥的30万戍边大军改由王离指挥,到秦末时长城军团也参与平叛,但作战实力已经今不如昔、大打折扣了。
到秦末大起义时,秦军名将死的死、老的老、被弃用的被弃用,只剩些二流将领比如王离、李由等人在独撑危局,结果可想而知了。
仅短短15年时间,强大的秦王朝便灰飞烟灭,匆匆退出了历史舞台,是有其深刻原因的。
政治方面,绝对的君主集权制的建立,实行郡县制和其他维护大一统及中央集权的制度,对于生产力的发展肯定是起到解放作用的。 但秦统一天下后,原来的老秦人并未获利,同时原六国的贵族和平民也被强制纳入秦律的管制,很明显,秦灭六国统一天下除了秦始皇被戴上“千古一帝”的冠冕外,其他的社会阶层都没有获得实际利益:各种赋役多如牛毛,长城、驰道、骊山大墓、阿房宫等宏大工程又使民众不堪重负,苦不堪言;赵高被清除后,六国旧贵族也完全被排斥在权力核心之外。加上秦法严酷,杀人如麻,一个被国内所有阶层都怨恨的政权,注定是不能长久的。
军事方面(包括人才),秦末大乱前秦军的力量依然强大,但是征服、开发岭南征用了50万秦卒,北御匈奴又占去了30万精锐,导致关中、中原空虚,以至于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并迅速壮大后,朝廷竟无兵可调,只能依靠章邯率20万修陵刑徒与义军作战。章邯本是收税官,并非武将,但他在秦军将星凋零的不利局势下临危受命,却也表现出高人一筹的军事指挥才能。一个文官,临时披上战袍,率领一群修陵、修宫殿的刑徒上阵杀敌,却也取得了不俗的战绩。史载,章邯“
击破周章军而走,杀章曹阳
”、“(章邯)
杀陈胜城父,破项梁定陶,灭魏咎临济,北击赵王歇于巨鹿
”。 他虽不比王翦、王贲、蒙恬,但远强于李信、王离等辈,绝对算得上秦朝的最后一位名将了。后来巨鹿之战、漳污之战他两次被项羽击败,并非纯军事原因,而是大势已去加上对手太强所致。
-----
网友解答:
-----
都怪秦朝自己玩脱了。
秦始皇励精图治,经过多年努力,最终灭六国建秦朝,创万世功业。
他能取得此等成就,离不开秦国的一干忠臣良将,这些人个个都是将帅之才。
不过奇怪的是,在秦朝末年,义军四起的时候,这些将领却像凭空蒸发了一般,失去了踪迹。拯救大秦王朝的希望,最终却落到了名不见经传的章邯身上。
想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想要弄清楚秦朝到底有哪些名将,各自有什么功绩。
灭六国时期,秦国有哪些名将,都有何战绩?
公元前230年,秦国灭韩,拉开了秦灭六国的序幕。
韩国本来就是六国中最弱的,加上秦国的多年蚕食,根本无力抵抗秦国,被内史腾(率军灭掉。
由于韩国泰国弱小,内史腾行军打仗的水平不得而知。
虽然内史腾算不上名将,不过从他治理地方严明法律来看,其治军严厉,其部队的战斗力应该不弱。
公元前228年,秦国灭赵。
灭赵的过程中,秦国打了四场大战。有两位将领值得称道,一个是世人熟知的王翦,另一个是桓齮。
先是桓齮率领秦军消灭了10万赵军,大大削弱了赵国的实力,为后来灭赵铺平了道路。
后来秦国用离间计除掉李牧后,由王翦率军消灭了赵国。
公元前225年,秦国灭魏。
魏军不是秦军的对手,于是据守都城大梁,企图拖到秦军退兵。
秦军统帅为王贲,由于魏国都城大梁城防坚固、易守难攻,于是引黄河水倒灌大梁城。三月后,魏国投降。
秦灭楚。
灭楚之战的难度是秦灭六国中最难的,楚国在当时依然有广阔的土地和很强的战斗力。
秦始皇先是启用少壮派将领李信为主帅,率领20万秦军攻打楚国。由于昌平君反秦,导致李信的计划被打乱,秦军大败。
此战中,蒙恬崭露头角,他率领偏师,不仅成功突围,还将李信给救了出来,避免了秦军全灭的结果。
此后,秦始皇重新启用老将王翦,率领60万大军,稳扎稳打,一步步将楚国蚕食,最终灭亡楚国。
公元前222年,秦灭燕。
秦灭燕和灭楚是同步进行的,燕国实力弱小,根本不是秦国的对手。王翦攻灭燕国都城,其残余势力则由王贲消灭。
公元前221年,秦灭齐。
齐国君臣毫无斗志,又不修武备,王贲率领秦军发动突袭,一路高歌猛进,还没怎么打,齐国就投降了。
在秦灭六国时期,活跃在秦国的名将包括王翦、王贲、李信、尉缭、桓齮。
王翦、王贲父子乃是灭六国的主力,六国中有五个灭于此二人手中,是当之无愧的名将。
李信虽然在伐楚的时候大败,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的能力不足。
昌平君反叛,这事就算王翦也不可能事先知道,但是作为久经战场的老将,他知道要考虑突发情况。
经验不足,这才是李信的问题所在,他的20万大军是在一切如他预期发展的情况下才够用,出现任何一点偏差,他的计划便会被打乱,然后因为兵力不足而失败。
只要给他更多历练,必然可以成为一代名将。
至于尉缭,此人有帅才,虽然他没直接参与到灭六国的行动中去,但是秦始皇灭六国的整体战略就是出自此人。
在那个年代,帅才不是光看书就能培养出来的,必须久经战阵积累经验,所以如果让尉缭上战场,表现必然差不了。
最后说说桓齮,此人能统帅伐赵大军,可见其是有将帅之才的。而他消灭10万赵军,则为秦灭赵奠定了基础。
虽然他后来大败于李牧,但是输得还没李信那么惨。何况败给李牧也不丢人,王翦在有兵力优势的情况下,也没从李牧手里捞到多少好处。
而他消灭10万赵军的功绩是实实在在的,所以,他也算是个名将。
除去上面这些人,秦国还有一些表现不俗的将领,虽然没上面这些人有名,但是那也是立有不少战功,可为一军之将。
比如杨端和、内史腾、羌瘣、蒙武等人,都有攻城掠地的战绩。尤其蒙武,他作为王翦的副将,全程参与了灭楚之战,战功赫赫,且从王翦那能学到不少用兵之道。
可以说,灭六国时期的秦国,那可是将星云集,随便拖出来一个都能吊打刘邦项羽之流,就算韩信也没多大胜算。
秦朝建立后,都有哪些活跃的将领?
秦始皇灭掉六国后,建立了秦朝,可是秦始皇还不满足,继续积极对外用兵。
不过,这一时期的秦朝,启用的将领都是一些生面孔。
一方面派遣蒙恬率领30万大军出击匈奴,先是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土地,接着又渡过黄河,占据了大片土地,匈奴人不得不远遁,秦朝的边境因此太平了很长一段时间。
另一方面,秦始皇又组建了50万人的远征军去平定百越之地。由屠睢率领。
虽然秦军很快占据了大片地区,但是越人的反击非常猛烈,最后屠睢中了埋伏而亡,秦始皇又任命任嚣为主帅,赵佗为副将继续征战百越。
因此这一时期,秦朝活跃的将领共有4人,不过说真的,百越地区的战斗太焦灼了,很像美军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情况,比拼的不是将领的水平,而是拼士兵人数了。因此,我觉得真正拿得出手的将领只有蒙恬一人。
匈奴作为游牧民族,其战斗力可不是越人可比的,而且蒙恬的30万大军对于匈奴来说也不具备兵力优势。
要知道,刘邦当年白登之围时,可是被冒顿单于的40万大军围困,因此蒙恬面对的匈奴,怎么也有二三十万大军的实力。
蒙恬面对匈奴,能取得这么多功绩,配得上名将之名。
那么,秦末战乱时期,秦朝的这些大大小小的将领都跑去哪里了?为什么不出来救援?
首先,一部分老将因为年纪大了,去世了。
先说说王翦
,王翦在伐楚的时候,已经是一员老将了,当初秦始皇不采纳他的意见,就认为他年纪大了,不顶事了。等到秦末天下大乱的时候,又过去了一二十年,王翦应该已经去世了。
再说说王贲
,史书上关于他的记述,最后一次出现是公元前219年,当时秦始皇出巡,王贲为随行人员。
到了秦始皇驾崩的时候,秦二世胡亥伪造秦始皇诏令,让王贲之子王离接管蒙恬的军队。
由此可见,王贲没有犯事,不然他儿子不会被重用,而且王贲当时已经不在了,不然接管蒙恬兵权的应该是王贲而不是王离,由此推断王贲已经去世了。
接下来是尉缭
,他在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便归隐山林了,秦末时期大概率去世了,就算他还在,应该也不会出来管秦朝的事情了,毕竟隐士高人基本都这样。
至于桓齮
,毕竟吃了败仗,被雪藏起来,不受重用,到秦末的时候,他很可能不在了。
其他一些非知名将领,也因年事已高,或去世或无力挽救秦朝了。
其次,一些将领被杀了。
最有名的应该是蒙恬了,当时秦二世和赵高、李斯一起发动沙丘之变,篡夺皇位。赵高因为和蒙恬的弟弟蒙毅有仇,害死了蒙毅,担心蒙恬为弟弟报仇,有陷害死了蒙恬。
而更多的将领则死于赵高和秦二世的清洗中。
《史记》中记载了这么一段:
於是二世乃遵用赵高,申法令。乃阴与赵高谋曰:“大臣不服,官吏尚彊,及诸公子必与我争,为之柰何?”高曰:“臣固原言而未敢也。先帝之大臣,皆天下累世名贵人也,积功劳世以相传久矣。今高素小贱,陛下幸称举,令在上位,管中事。大臣鞅鞅,特以貌从臣,其心实不服。今上出,不因此时案郡县守尉有罪者诛之,上以振威天下,下以除去上生平所不可者。今时不师文而决於武力,原陛下遂从时毋疑,即群臣不及谋。明主收举馀民,贱者贵之,贫者富之,远者近之,则上下集而国安矣。”
大概意思是,秦二世问赵高,王公大臣不服他,该怎么办。赵高给出的意见也很简单:杀人。把那些不听话的权贵杀了,再提拔一些出身低微的人当官,这样大臣就老实了。
具体杀了哪些大臣,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那些带过兵打过仗的武将肯定被清洗了不少。
这才是直接导致秦末武将凋零的真正原因。如果当时还有经验丰富的将领,根本轮不到章邯出场。
章邯算名将吗?
秦末义军四起,可惜秦朝的大小名将们都不在了。而义军都打到咸阳城下了,秦二世只得死马当作活马医,启用章邯,率领二十万骊山刑徒迎战义军,结果大胜。
于是他一路过五关斩六将,收复失地,再加上王离率领长城军团回援,一时间秦朝竟然回光发照。
但是,章邯的胜利,凭借的并不是将领的才能。章邯也许有将才,可以为一军之将,但是他没有帅才,不足以统帅几十万大军。
秦军的胜利凭借的是人数的优势,更是装备上的优势。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称赞一下秦始皇的深谋远虑。他收天下之兵,在咸阳城铸成12个大钟和铜人。
这样百姓手里就没有兵器了,所以陈胜吴广起义时,是真正的“揭竿而起”,当时义军的主要武器就是竹竿。
加上天下安定,郡县的武器库也只存有少许武器,用来清剿山贼,维持治安。大量的武器掌握在秦朝朝廷手里,供正规军使用。
因此,当时章邯手下的士兵虽然和义军一样都是新兵,但是武器装备上那是足以碾压对方的。个个都有武器、盾牌、盔甲。
所以说,章邯虽然取得了一系列战果,都不是因为他的能力有多强。自然,他也算不上名将了。
如果蒙恬还在,或者杨端和、内史腾、羌瘣、蒙武这些久经战阵的老将在,即使面对项羽,依然能够胜之不武,
总结
秦始皇时期,秦国名将辈出,次一级的将领也数不胜数,真实有如此多能征善战的武将,秦国才能够一统天下。
即使到了秦朝建立后,虽然一些老将不在了,但是依然留有不少将领,更何况还有作为后起之秀的蒙恬。
然而,由于秦二世听信了赵高的谗言,导致秦朝武将大多凋零,这才不得不启用章邯。然而他并非将才,虽然凭着装备优势打了不少胜仗,但是不足以逆转形势。
其实,即使这些名将还在,也救不了秦朝的。因为秦二世和赵高的不懂得体恤百姓,严苛刑罚,使得天下大乱,秦朝的灭亡乃顺应天下大势。
即使秦军击败了陈胜吴广、刘邦项羽,只要秦二世和赵高还在,这大势未变,还会出现其他人起义,秦朝的灭亡是注定的。
想要避免秦朝的灭亡,武力固然重要,但是光靠武力是行不通的,自古穷兵黩武的朝代,都没有好下场,只有行仁政得人心,才是长治久安之道。
-----
网友解答:
-----
关于章邯的横空出世确实有些突然。因为单单就此人的名气而言,他算不上秦国名将,无论是之前秦灭六国的战争还是后来秦朝的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似乎都没有章邯的身影。而到了秦二世时代,他却成了秦国的顶梁柱,如此崛起,实在有些突兀。
事实上,章邯发迹的背后,离不开一个时势的推波助澜。
首先,秦末农民起义时,秦朝早已经是名将凋零,老的老,死的死。灭韩的内史腾老死于任上,镇守北疆的蒙恬被灭满门,冯去疾与冯劫父子因为劝谏秦二世而惨遭处死。此外,尚在世的王离去了上郡接替蒙恬,赵佗在南越自立,鞭长莫及……
总之,虽然秦朝统一天下不过十余年,但是已经陷入了一个青黄不接的局面,在面对突然爆发的农民起义时,一时间难有人选。
当然,如果仅仅是这一点,应该还不足以让章邯登上历史舞台。因为他当时仅仅只是“少府章邯”,并不是秦朝的军事主官,所以抵御起义军的重任,不应该让他来。
但是,章邯运气不错,陈胜吴广起义之后,天下群雄纷纷响应,很快便成了燎原之势。张楚政权甚至派出大军西征,一路直逼秦朝都城咸阳。而此时咸阳处在一个较为空虚的状态,兵力分散,短时间难以聚集,秦二世慌得不行。
此时章邯站了出来,提出以郦山囚徒为主体,临时组建军队,用以保卫咸阳。当然,这有着一定风险,当初牧野之战,纣王就是被奴隶大军倒戈,最终导致败亡。但是,此时秦二世无兵可用,只能是死马当活马医,让章邯带着郦山囚徒救火。
于是乎,历史上著名的骊山刑徒军就诞生了。
二世大惊,与群臣谋曰:“柰何?”
少府章邯
曰:“盗已至,众彊,今发近县不及矣。郦山徒多,请赦之,授兵以击之。”
当然,这里有一个疑点,虽然计策是章邯提出的,但军事不是儿戏,秦二世为何会将指挥权交到章邯手中?
其实,这里涉及到章邯的一个官职身份问题。按照史书记载,章邯的官职是少府。一般对于”少府“这个官职,我们会认为是文官,属九卿之一,分管国家钱货税收。
少府,秦官,掌山海池泽之税,以给共养,有六丞。
但是在秦朝,其实还有一个少府官职,即“将作少府”,专门负责秦朝基建工作。
将作少府,秦官,掌治宫室,有两丞、左右中候。
而章邯应该就是负责基建的“将作少府”,而骊山的那些囚徒自然也就是属于他管辖。如此一来,秦二世任命他作为统帅骊山囚徒的将军。
换句话讲,此时章邯的地位并没有太多提升,他只是秦二世在面对兵临城下的起义大军时急病乱投医的结果。章邯和他的刑徒军,在当时只是一个被拿来临时阻挡起义大军进攻步伐的炮灰,为秦朝调集大军勤王争取时间。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章邯抓住了这个不算机会的机会。他领着这一支被放弃的刑徒军,打得张楚政权周文率领的起义大军溃不成军,超额完成了任务,自此一战成名。
此后,在将星凋零的秦朝,有着战功加持的章邯,自然而然的被秦二世委以重任,成为了镇压起义大军的主将。而章邯也不负众望,率军出关后,一路凯歌,先灭张楚,后破项梁,声势浩大的起义大潮,几乎就要被他扑灭。
即使是后来巨鹿一战,项羽破釜沉舟,一战击破王离率领的二十万长城军团。当章邯所率的二十万关中大军实力尚存,面对项羽未尝没有一战之力。但是,章邯有着赵高这样的猪队友。虽然他在前线所向披靡,四处为秦朝救火。但赵高背后弄权,想要置章邯于死地。所以,后院起火的章邯,已经失去了和项羽对抗的资本,最终只能选择投降。
换句话讲,他章邯并没有输给项羽,而是输给了赵高,这颇有些当初赵国的李牧之叹。
所以,章邯绝对称得上是一代名将,而他从一个小角色横空出世,成为秦朝最后的希望,也算是一段传奇。他崛起的背后,虽然是借了时势的东风,但却也离不开他自身出色的军事能力。毕竟他可是史上唯一一个统领“刑徒军”出征并且大获全胜的将领。
-----
网友解答:
-----
在公元前208年、前207年之交,爆发了秦楚大战的巨鹿之战。项羽为首的楚军几乎以一比十的绝对弱势,取得了碾压式的胜利。
秦军主将正是章邯,章邯统帅40多万虎狼之师的秦军,竟然败给了四五万人的楚军。如此战渣一样的角色,也太不入流了吧!
如果说章邯打不过战神项羽还有情可原的话,那么他后来连刘邦也打不过,就不能不说他是不入流的角色了。
想当初十四年前,那是公元前221年,当时秦始皇意气风发,霸气雄壮,这一年他消灭了七国的最后一国——齐国。
正是秦国当时人才济济,名将辈出,秦始皇才用了短短九年(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就灭了七国。
七国不是加上了秦国,而是加上了“后赵”。“后赵”不是石勒的那个后赵,而是指赵国灭亡后,其残余势力龟缩于代地,故而被称为代国。
想当年,灭韩的内史腾,伐楚的李广的祖先李信,平赵下魏吞楚并燕收代扫齐王翦、王贲、蒙武还有北上伐匈奴的蒙恬,南下征百越屠睢、任嚣、赵佗。可谓人才济济,名将辈出,可随着秦始皇时代的结束,赵高(名义是胡亥)时代的开启,这些能征惯战,所向披靡的将军们大多作古,有的镇守边疆。
第一、韩国的克星内史腾去世
内史腾,内史不是他真姓,内史是职务是区划单位。内史也称京畿,同周朝的王畿,汉唐的京兆尹、京兆郡、京兆国、京兆府等,元朝的中书省直辖地腹里,明清的直隶(清总督),民初的京兆地方一脉相承。
也就是说,内史腾相当于首都直辖市市委书记兼市长。这个职务是典型的文职,可内史腾允文允武,水平非常的高。内史腾还有个名字叫内史胜,他打起仗来,至少对韩国是无往而不胜的。
在打韩国过程中,先获得南郡并将该地治理得井井有条,成为灭韩的重头堡。
到了前230年,灭韩已经到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局势了。内史胜率大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出其不意地度过黄河,直击韩国首都新郑。韩军不敌,京城陷落韩废王韩安被活捉,韩国就这样灭了。
内史胜打响了灭六国的第一枪,可秦王不仅没有给他一个假韩王干干,连将旧韩国改成颍川郡的郡守也没让他兼。他依然是大秦的内史,这也算功成身退,在秦始皇晚年病终,得以善终。
第二、六国克星王翦、王贲父子善终。
王翦是个聪明人,战神白起也不如他。
想那白起情商太低,长平之战几乎要拿下赵国,他被范雎扯了后腿,秦昭襄王命他后撤。撤了之后,秦王才发现被赵国忽悠了,而这时赵国得到了山东五国的支持。秦王勃然大怒,让白起灭赵,白起一肚子火没地发,一肚子气没地撒,以病为由,拒绝出征。秦王逼迫,白起拒绝了秦王,也走向了死亡。
王翦比白起幸运和聪明,想当年白起曾一举攻下楚国首都郢都,而王翦直接灭楚。在灭楚前,秦王政询问灭楚条件。王翦要60万兵力,李信只要20万,秦王政就认为王翦老了,有了暮气,没了信心,还是李信年轻有为,朝气蓬勃。
王翦见状立即闭嘴你说我老我暮气,我回家养老去,就这样王翦来了个休假式治疗。让你们看看什么叫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李广的祖先李信和蒙武,意气风发,一鼓作气,两军一个在河南平舆进军,一个在安徽临泉发兵。他们攻势凌厉,无往不胜,计划在河南平顶山(城父)胜利挥师。当河南出征李信拿下湖北襄阳、江陵后,还没有千里江陵一日还,就被项羽的爷爷撵着胖揍,李信大败而归。
秦王、李信两个年轻人很尴尬,还真是嘴上没毛,办事不牢,还真的要老将出马。秦王亲临老将军家中,诚恳道歉,诚邀他拿下楚国。老将的意思,灭了楚国可以,但60万兵少一个都不行。嬴政也没办法,只有都听你的,你说的都对了。
秦王政之前不同意王翦率兵60万,认为王翦老了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他是不放心。60万能灭楚,更能灭秦,要知道60万兵力基本是秦国所有的家底了。
这次嬴政放手让他去,也是没办法的事,一方面让他去攻打楚国,另一方面不让其子王贲去,而让蒙武去。其目的是显而易见的,蒙武分其权,王贲为人质。这还不完,王翦还做了嬴政的乘龙快婿。
秦始皇命女儿华阳公主率百名绝色宫女,迎接王老将军回宫。当年少的华阳公主与王翦会面后,嬴政突然下旨,令两人完婚。一个是父亲之命,一个国王之旨,两人只得喜结良缘。村夫出身的王翦对嬴政的这波操作明镜似的明白。
要知道王翦祖上也是国王,比嬴政的血统纯正多了,其祖先是周灵王。出征时,老驸马将军王翦对自己的小岳父嬴政要求很过分。他不要封侯,要做富家翁。他以为了孩子为名,不断地向未来的秦始皇要钱、要地、要房、要仆人,一遍又一遍,弄得手下都看不惯了。他们忍不住地说,哪有这样要东西的,就不怕龙颜大怒,惹祸上身吗?
王翦意味深长地说,越是这样越安全,也不然就会更危险。贪财好利说明没有什么野心,其实也真没什么野心。可如果你没野心却不去证明,那么就是有野心,这就很危险了。之所以不厌其烦地要这要哪,还一次次地絮叨,就是让秦王放心。统领60万军队的王翦,必须给秦王一个定心丸。
王翦通过麻痹楚军,激励秦军,突袭作战,一举打败项燕,攻破郢都,俘虏了楚王负当。曾经的秦相昌平君被拥立为楚王,又是王翦出马活捉了嬴政的表叔楚王昌平君。
之前灭赵也王翦出马,赵国经历长平之战后,最强的国家就是楚国了。有个词叫“朝秦暮楚”,在当时楚国是六国中最难啃的骨头,也是后来四国(楚燕代齐)最硬的国家。灭楚之后的王翦,虽然也参与了灭燕之战,基本是打酱油。其主要工作内容就是先退二线,再退休,然后和华阳公主享受晚年生活。
王翦的儿子王贲在灭国数量上比王翦还多,内史腾灭国一个,王翦平掉两个,而王贲干掉四个国家,灭楚之前就开始了。王贲“水大梁”灭魏,之后又三连击拿下了燕国、代国、齐国。王贲一代虎将,功劳显赫,统一六国,也就退居二线,进入养老时代了。
第三、李信、辛胜、蒙武灭六国的配角。
当初李信夸下海口说20万搞定楚国,结果眼高手低,铩羽而归。秦始皇不像之前的秦昭襄王也不像后来的诸葛亮,对于自己任用的人并没处分。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他连非60万不可的王翦也没处分,而是以天子之尊登门拜访,主动认错。
当然,在王翦灭楚的战役中,李信这个败军之将并没参与,但他参与了平燕之战。王翦、辛胜曾经的“风萧萧兮易水寒”之地,横扫燕、代两军,这是第一波。第二波王翦率兵直抵燕都(今北京),燕王喜带着太子丹往东北(辽阳)跑,李信乘胜追击,重创燕军主力。
李信这算是将功补过了,之后历史上再也没有介绍过他,想必是退居二线了吧。最终,燕国灭于王贲之手,是王贲全歼燕军,生擒燕王喜。
辛胜只在灭燕中,崭露头角,在其他统一战役中,历史并没有记载,推测他也是得以善终。蒙武比辛胜好一点,他的存在感不是很强,他在历史上有两次露脸,都是打酱油一样的存在,都是灭楚战争。跟着李信,他大败而归;跟着王翦,他凯旋回京。
第四、屠睢、任嚣、赵佗幸运者。
不过,蒙武的老爸和儿子存在感很高。蒙武的老爸是客卿齐人蒙骜,蒙武的儿子蒙毅、蒙恬。蒙恬拿下河南地,屠睢、任嚣、赵佗他们南下攻击百越。任嚣、赵佗基本是打酱油的,尤其是赵佗在征战中只是低级武夫,谁又能想到,他后来趁着陈吴刘项之乱而割据一方,还成为我国寿命最长的君主呢!
第五、蒙恬、冯劫冤枉致死。
蒙恬在六国统一中,没有唱主角,可在北伐中蒙恬做到了“还我河山”!
蒙恬、王离收复了河南地,河南地没在今天的河南省,而在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境内。河南地,就是“几”字黄河的上部以南的土地,该地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的战果。胡服骑射让赵武灵王真正做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打败了东胡,夺取了河南地。可随着战国七雄的兼并战争,赵国也就逐渐丧失了该地。
完成六国统一后,秦始皇扩大战果,派屠睢、任嚣、赵佗南征,令蒙恬北战。蒙恬率军30万,打破匈奴,收复了河南地,并在那里驻守。可后来死于赵高秦二世之手,蒙恬冤死跟他是扶苏的人有关。冯劫是冯亭的后人,他更没有什么存在感,可他还是被赵高杀了。
第六、章邯给人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的错觉的原因
1、统一六国的将领到了秦二世末年,基本都去世了。这些将领,无一例外地善终,他们懂得功成身退,秦始皇待他们也不错。
2、南征北战的将领到了秦二世末年,死得死、独得独。蒙恬因为是太子的人,更因为是赵高仇人的兄弟而被赵高所杀。远在南方的屠睢、任嚣、赵佗,除屠睢、任嚣病死外,赵佗趁中原大乱割据一方,成功为王。
3、赵高拥立秦二世后,一刀对宗室,一刀对能臣。赵高唆使秦二世杀兄杀弟杀姐杀妹,几乎是一网打尽。真不知道,秦二世可曾对华阳公主下手呢?从王离回救就说明没有。
4、启用章邯是无奈之举。
前208年,反秦势力遍地开花,大有星星之火将要燎原之势。而振臂一呼的陈吴更是势不可挡,张楚王陈胜无往而不胜,他派的周文已经打到秦二世的家门口了。周文进军戏水,戏水就在西安临潼一带,胡亥大为震惊。问计于众臣,只有一个管收税的少府——税务总局局长章邯说话了。
章邯表示,敌人来势汹汹,欲求速胜,而京城兵少将弱,向周边求救勤王,没时间没有机会,只有赦免修建骊山陵墓的劳改犯、奴隶子,让这些亡命之徒保家卫国。至于将军,就让这个内行的会计官担任。
军队是乌合之众,将军还是个外行,而且都是未经训练的囚犯、奴隶。可正是外行将军,囚犯士兵不仅打的周文一败再败,从戏亭到曹阳再到渑池,最终兵败自杀。章邯刺田臧、砍李归、破邓说、败伍徐、斩蔡赐、降宋留、杀张贺逼陈胜(被司机所杀)、平吕臣、诛余樊君、追朱鸡石、撵魏豹、劈周巿、锤田儋、迫魏咎(自尽)、逐田荣、枭项梁、压赵国,连刘邦、项羽都绕着他走。
由此可见,这个外行将军简直是内行中的内行。他真的是人挡杀人,佛挡杀佛,攻城略地,所向披靡。在侵略赵国时,王离、涉间、司马欣、董翳都有参与,赵国十万火急。楚怀王派宋义、项羽、范增救赵,项羽途中夺权,破釜沉舟,打赢了巨鹿之战。
王离是王贲的儿子,涉间更是老将,他们都是蒙恬的部属,配合章邯进军的。两人虽然都是名将,可指挥能力还真不如章邯。不过他们俩虽然级别比章邯低,但并不太服他。尤其是赵高、秦二世对功臣将领的杀戮,这就让这些名将很寒心。
当章邯势如破竹时,派长史司马欣向赵高汇报工作。结果赵国妒忌而又憎恨章邯。章邯心寒,斗志大受影响,而项羽则置之死地而后生,攻势迅猛,才让项羽摘了桃。至于刘邦打败章邯,那是章邯人心尽失,加上章邯萎靡不振已是行尸走肉,焉有不败之理?
章邯虽是外行(不是科班出身),但用兵作战很有水平,绝非什么小角色,而是鼎鼎大名的上将军。再说,项羽、韩信、英布他们谁又是科班出身呢?名将世家的王离不也不如章邯嘛!
-----
网友解答:
-----
很多名将都在边关,是秦始皇不让他们回来!这样那么地方就是中华民族的,即使是以后秦国灭了,那些地方还是中国的!伟大的秦始皇!
-----
网友解答:
-----
章邯不入流?项羽和章邯对峙时项羽有占到便宜?后人说“章邯,白起之亚也,衂於羽而名。”怎么到题主这变成了不入流了。
盖章邯为秦之骁将,邯不败,即秦不亡。章邯就是秦国的擎天大将。
项梁,周文那些都是谁打的?
章邯出战,屡战屡胜,使秦廷得以苟延残喘。如不是赵高,若不是秦国内部出现矛盾,章邯不被迫投降,千古无二的项羽也别想从章邯手上沾到任何便宜。事实上,项羽破釜沉舟,大破王离,章邯收缩战线两军对峙八个月,项羽的确是无奈。
章邯是名将,大将,绝不是不入流的小角色。
题主提到王翦父子等人,巨鹿之战王翦的孙子王离是参加了的,而且还被打的很惨。王翦的孙子都已经当了大将军参加重要战役了,可想而知王翦等人若是活着已经是什么岁数了啊。而且王翦老江湖和儿子王贲统一六国后就荣归故里了,在秦始皇东巡后他们的事迹就不详了。
蒙恬是和扶苏一起的,秦二世非法得了皇位,用假召让扶苏自杀,然后蒙恬也跟着走了。蒙武更是蒙恬他爸,早在巨鹿之战爆发前十几年就死了。
内史腾更是在巨鹿之战爆发前二十年就去曾经的韩国当官一直老死任上。嬴政时期的那个尉缭子在巨鹿之战前三十年到秦国游说。
李信在巨鹿之战前18年被项燕打败,那时候都能单独领军灭国战役,其年纪就不说了。李信的结局虽然不确定是怎么死的,至少到巨鹿之战时已经老死或者老了不能动了,甚至有可能战死了,因为历史没有过多的记载。
桓齮在巨鹿之战之前三十年就当了将军,参加灭国战役。桓齮败于李牧之手,十万秦军覆灭,然后畏罪潜逃了。
-----
网友解答:
-----
天欲亡其国,必先折其才。
秦朝在统一六国的过程中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名将,
如内史腾、尉缭、王翦、王贲、李信以及在中元北部抵御匈奴的蒙恬,在朝的冯劫、冯去疾等都可以称得上是当时的一流名将,虽然后来的章邯与这些人中的某些名将相比,或许有所不及,但是他绝对不是不入流的小角色,
他在大秦王朝帝国大厦即将倾倒的前一刻仍然能以力挽狂澜之力,将陈胜、吴广以及向良等人的数十万大军消灭殆尽,其军事能力可以想见。
言归正传,为什么在农民起义浪潮汹涌澎湃,六国复辟势力反扑无法遏制的危机时刻,不见那些在灭国大战中居功至伟的名将,出来就国力挽狂澜呢?
答案很简单,他们都死了!
王翦、王贲父子二人先后病逝,李信、内史腾等亦病逝,蒙恬、蒙毅兄弟二人被赵高、李斯联合陷害,下狱死,冯劫、冯去疾也是含冤而死,抱恨而终。
因为这些人早在陈胜吴广起义之前就已经去世殆尽,
即使他们在天有灵,想要救亡图存,那也是有心无力!
而刘邦,项羽等之所以能够取得反秦之战的胜利或许真的因为他们自身的能力足够优秀,但是否有另一种可能,那就是:“时无英雄而使竖子成名”?毕竟,项羽只是一个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而汉高祖刘邦更是不治产业,游手好闲的低级小吏而已。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二世胡亥刚刚继位的时候,心中充满了“忧患意识”,他向自己的师傅赵高请教说:“朕年纪轻轻,那些德高望重的先朝老臣,仰仗着先帝的宠信并不服从,还有朕的那些兄长也必定在寻找时机与朕争夺皇位。该怎么办才好?”赵高回答说:
“
臣固愿言而未敢也。先帝之大臣,皆天下累世名贵人也,积功劳世以相传久矣。今高素小贱,陛下幸称举,令在上位,管中事。大臣鞅鞅,特以貌从臣,其心实不服。今上出,不因此时案郡县守尉有罪者诛之,上以振威天下,下以除去上生平所不可者。今时不师文而决於武力,愿陛下遂从时毋疑,即群臣不及谋。明主收举馀民,贱者贵之,贫者富之,远者近之,则上下集而国安矣。”
听了这番话之后,胡亥立即转忧为喜,立即下令
“诛大臣及诸公子”,
以残忍屠杀的方式,清除自己的政敌,消除自己可能存在的隐患。而这次屠杀使得大秦王朝统治集团内部人才凋零,以至于陈胜吴广以一群乌合之众攻城掠地而无人能够抵挡。如果不是章邯临危受命,当机立断以刑徒组建成军,抵挡了一阵,恐怕秦朝根本坚持不到刘邦、项羽等六国贵族的复辟势力入关中,直接就被农民起义的浪潮淹没了。
秦国的兴衰消亡史证明了一个道理——天欲亡其国,必先折其才。
一个国家一旦没有了人才,没有了可用的人才。那么王国也就是情理之中可以想象的了。孟子曰:“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像公子扶苏,李斯,冯去疾,蒙恬,蒙毅等曾经在乱世之中叱咤风云,开创一个新时代的名臣良将,没有亡于敌人之手,而却含冤死于统治集团的内斗争中,不是很可惜吗?
正如唐代著名文学家、大诗人杜牧在他的政论文名作《阿房宫赋》中无限感慨地说: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
网友解答:
-----
题主认为章邯不入流,然后列了内史腾、尉缭子、桓齮、李信、王翦、王贲、蒙恬、蒙武这几位。问这几位当时都在干嘛。秦二世为啥提拔章邯,不派这几位出战。那我们就先看看这几位的履历。
首先是内史腾。他的最大功绩是灭韩,但韩国被他灭亡时,国力已经很弱了,秦国随便派个人去都能碾死韩国。
而且“内史”不是姓,是官职称呼(这个人到底姓什么,现在无法考证)。内史,这是当时的一个文职。
估计秦始皇当年派内史腾去灭韩,就是看中了他的文官属性,待灭韩后,让他就地直接治理韩国。
所以灭韩,这与内史记腾个人军事指挥能力的关系不大。他算不上是名将。充其量,他只能算是个能臣。
再就是尉缭子。
“尉缭子”是一本兵书。作者叫“尉缭”。
跟前面的内史腾一样,“尉”不是姓,也是一个官职称呼。
这个人名“缭”,因在秦国担任国尉(管一千个人)。所以大家就叫他尉缭。这个人到底姓什么,现在也已经无法考证了。
这位在历史上的记载不多,只知道他曾经为秦始皇出谋划策。但献了几次计后,便想着跑路离开秦国。虽然当时被人劝阻了,但最后他到底跑没跑,史书上没记载。
他可能没跑,也可能跑了。还有可能又二度出逃被逮到,最后被杀掉了。反正史书上没有记载,什么可能性都有。
不过他的结局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人没有领兵打过仗,称不上是名将。
再来就是桓齮。这位在历史上是个谜。他在历史上干的最有名的一件事是领兵灭赵,结果被李牧击败,全军覆没。之后的事迹就是众说纷纭了。
按《战国策》的说法,他被李牧所杀。
按《资治通鉴》的说法,他大败后,逃回了秦国,后来默默无闻。
还有后人猜测,说他就是出逃燕国,惹得秦始皇大怒,声称要悬赏其首的樊於期。(就是主动献首级给荆轲刺秦的那位)
总之,他是死是活,说法很多。
当然他后来到底怎么死的,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被李牧打败后,失去领兵权,后来也是默默无闻。
李信和桓齮类似,带二十万人灭楚,结果被楚国大将项燕,也就是项羽的爷爷打败。最后是王翦再带六十万人击败项燕,才挽回了秦国的颜面。
楚国被灭后,李信又参与了灭齐。不过齐国当时已经准备拱手而降了。随便派个人去也能把齐国灭了。灭齐同样也看不出李信的军事指挥能力。
所以总体上来说,相比于以上几位,李信也没强太多,他亲手导致秦国有史以来遭遇过的最大失败,肯定算不上是一流名将。而且史书中也没记载李信家族有封侯的记录。因而他后来99%应该是退居N线了。
秦末时代,即便他没死,想出山,凭他的黑历史,也没人敢把兵权交给他。
王翦、王贲。这两位是父子,都是货真价实的名将。王翦不必多说,灭赵、灭楚,随便挑一个出来都是硬仗。
王贲也一样,攻楚、灭魏、灭燕、灭代(赵国灭亡后的残余势力)、灭齐,除了灭韩他没参加外,另外五大国,他打了个遍。他的名气是靠他自己一刀一枪打出来的。跟他父亲王翦没太大的关系。
不过可能是因为功劳太大,遭到了皇帝猜忌的原因。王家衰落得很早,秦统一后,蒙氏取代王氏,成为秦国第一大家族。王翦和王贲则急流勇退。后来两人怎么死的,史书上均没有记载。
他们二老死后,王氏兵权交到了王贲的儿子王离手上,他给蒙恬当了一段时间副手。直到蒙恬被害后才转正。
蒙武、蒙恬。这二位也是父子。如果再算上蒙毅,当时蒙氏有三员名将。
这三位不用多介绍。秦国统一不久后,蒙武即去世。秦末时,蒙恬、蒙毅正当壮年,都可以上阵杀敌。但秦二世脑子进水,把这两兄弟都害死了。
蒙恬被害后,王离接手蒙恬的位置。其实王离是个人物,有本事。他要没本事,秦军最精锐的边防军也不可能让他指挥。但是他运气很不好,扶正的第一场硬仗就是跟项羽硬碰硬。结果兵败不说,他本人还被项羽打死了。连翻盘的机会都没有。
总的来看。秦末时,所谓的秦国名将,一个都没了。唯一还能跟传统将门搭上点关系的也就王离一人。秦二世和赵高应该对他很放心,所以才堂而皇之的杀了蒙恬、蒙毅,让他上位。
然而谁也没想到,王离居然阴沟里翻了船。
最后是章邯。他在打败周文之前,确实没啥名气。担任少府一职(九卿之一,相当于大内总管,负责宫廷大小事务),并不是领兵打仗的宿将。在军事领域,他只是个新人。
但问题是,秦二世当时也没得选。
派王翦、蒙武去?这些老将都不在了。而且别说他们当时已经去世了,就算还活着,一把年纪了,还怎么领兵打仗?
派蒙恬、蒙毅去?这些人都被秦二世、赵高害死了。
派李信、桓齮、内史腾去?这些人要么徒有虚名,早已失去信任。要么就是文官,跟章邯一个性质。派他们去,跟派章邯去,又有什么区别呢?
所以综合来看,秦二世让章邯出战,本身没什么毛病。秦人全民皆兵,秦朝很多官吏都有军事基础。章邯为将前不是军职,并不等于他没有亲历过战争,不懂军事。
另外还有一点。
周文当时已经打进了关中,此时对于秦二世而言,有没有名将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身边有谁能马上出征。这是火烧眉毛的急事。这就好比房子着火了,当然要打电话报火警。但报警之余,自己也不能闲着,身边有什么锅碗瓢盆的都得用上,先把火势压制住再说。不然房子烧没了,消防队来了也什么意义了。章邯当时扮演的就是临时灭火的锅碗瓢盆的角色。
只不过他这个锅碗瓢盆超出了预期,居然把陈胜、吴广给剿灭了。
如果秦二世、赵高当时能稍微理智一点,认识到自己只有章邯、王离两支主力,认清自己实力的不足,立即封闭函谷关,整顿关中内部事务,然后再伺机出关反杀。而不是一味的逼章邯立即消灭起义军。秦末战争的胜负肯定未可得知。
-----
网友解答:
-----
不是老死,就是被解甲归田了!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秦始皇不分封,所以他就要强制性地将这些老将解甲归田,然后再收军权。秦国的名将不是不多,而是不是一条心的,秦始皇不敢用啊!
大家猜一猜,当时的功臣最想要的是什么?没错,我告你答案,他们想要的是“分封”!
在《项羽本纪》中,项羽曾经派遣陈余劝降过章邯:“
白起身为秦国大将,南征北战,打下的城池,夺取的土地,数也数不清,最后却被赐死了阴密;蒙恬北击匈奴,在榆中辟地千里,最终也被杀害于阳周。这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们战功太多,秦朝廷不可能每个人都予以封赏,所以就从法律上找藉口杀了他们。如今将军您为将已有三年,士卒伤亡损失以十万计,您在外时间长久,朝廷里跟您有嫌隙的人就多,有功也是被杀,无功也是被杀。天要灭秦,将军您孤自一人支撑着却想维持长久,难道不可悲吗?您不如率兵掉转回头,与诸侯联合,订立和约一起攻秦,共分秦地,各自为王,南面称孤,这跟身受刑诛,妻儿被杀相比,哪个上算呢?
”
(陈余三言两语,章邯无路可退)
从项羽派人劝降的话来看,这一段话的重点都指向了“不如率兵掉转回头,与诸侯联合,共分秦地,各自为王,南面称孤”,如果你细品,这就是项羽在鼓励和许诺“分封”啊!
读历史的人都知道,后来项羽确实是重启分封了!
大秦曾有着当时最强悍的武将集团,比如郿城孟西白、夏阳司马氏、频阳王氏、陇西李氏等等,当大秦快要灭亡的时候,却是一个名不经传的章邯出来救世,这些军功豪门的后代都去了哪里了呢?排除老死的情况不讲,其实这跟秦始皇“中央集权大一统”的国策有关。
(秦帝国的设计中并无诸侯)
从已知的历史资料来看,秦帝国诞生之后,秦始皇确实封了一批侯爵,有军功贵族、也有士卿贵族等。但这些侯爵都没有得到实际利益的,即没有土地封邑。想想原因也简单,因为秦帝国推行的是郡县制,而不再分封诸侯。
秦始皇不仅拒绝了王绾和一些大臣所建议的封国和郡县并行制,就连他自己的几个儿子,如公子扶苏、公子胡亥、公子将闾、公子高都没有封地,就别说是这些异姓功臣了。
按商周一两千年的规矩来说,君王制定国策,将相征战四方,打下了天下,当然就要分封天下。但是秦始皇却偏偏高举着“大一统”和“中央集权”的旗帜,牢牢地守住了“分封”的大门,这无疑是伤了这些名将的心。
(王翦行军不忘向始皇讨要田园美宅)
王翦曾向秦始皇讨要田园美宅,因为王翦知道,秦始皇是不可能再分封的了,王翦此举无疑是一种“以进为退”的服软表态,见于《王翦列传》:
始皇自送至灞上。王翦行,请美田宅园池甚众。始皇曰:“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曰:“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乡臣,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始皇大笑。
并且由于“郡县制”的全面铺开,伴随而来的就是进一步的限制和削弱宗室贵族、军功贵族的权势和利益。贵族们没有封国,也没有封邑,权势和利益受到最严重的打击。
从另一个角度说,秦始皇和法家最终实现了他们的理想,坚决杜绝了韩非所说的封邑将带来的“私富重于王室”的弊端,也杜绝了权臣祸国的隐患。但也有弊端,由于宗室贵族和大秦本土军功贵族的失望和没落,也导致了大秦帝国失去了最根本的守护力量。
(老秦人失望,守护力量断绝)
这里所说的“失望”,就是说我为你秦始皇打生打死,结果怎么也没捞着,那我当然很失望。
首先,胡亥一夜间就把自己的兄弟姊妹全杀了,宗室贵族全面没落。胡亥杀得高兴,孰不知他因此失去了宗室贵族的支持,成了地地道道的孤家寡人。
其次,由于“中央集权”与“分封制”展开了全面的斗争,秦始皇想要彻底推行全的变革,他就必须先收军权。大家要知道,自古以来,所谓的变法、改革者,革的都是贵族豪门手中之权。秦始皇一言九鼎,他在世的时候,没有人敢反对他。这就导致了宗室贵族和本土军功豪门贵族的全面落没。
(无人可用,只能用章邯)
其三:本土贵族没落,寒门新贵崛起,但寒门新贵没有忠诚度。
本土军功贵族的全面没落,所以也导致了秦帝国一统之初,王翦、王贲、羌瘣等老秦将军们纷纷地消失在史书上。北伐的是蒙恬(最后蒙恬也被杀死了),南征的是屠睢和赵陀,老秦本土的将军们却毫无踪迹。当大泽乡起久之后,天下皆反,南征的赵陀却想自立于南疆,这就是没有忠诚度的表现。
所以当蒙氏冯氏被灭门之后,又有谁来统率秦军呢,除了北军主帅王离之外,再也没人了。但王离所掌握的北方军团,那是要用来守护长达万里的北方边疆防线的,所以不能轻动。
因此,没人可用了,所以只能用章邯。章邯是少府卿,他临危受命,组织中尉军和骊山刑徒开始了守护帝国的艰难战争。
文——千古
-----
网友解答:
-----
章晗巨鹿之败,主要因为秦朝统治阶级内部问题,没有一个好皇帝王翦蒙恬重生也无用。第二个就是项羽坑杀秦军时,章晗的心已死。最后一个就是他遇到的两个主要对手项羽和韩信都是战神级别,放眼中国几千年能战胜这两个人的又有几个呢?
------------------
推荐阅读: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