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八十年代就活跃在舞台上的相声名家还有多少人?
七八十年代就活跃在舞台上的相声名家还有多少人?
-----
网友解答:
-----
一部相声纪录片就可以找到答案。
筛选题目中的几个关键词:七八十年代,活跃,相声名家,还在世。
如何找到这些相声名家呢?最容易解答这个问题的是1979年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相声纪录片《笑》,因为能入选这个纪录片的相声演员肯定是当时就比较活跃的相声名家。
这部纪录片集合了来自全国的三十位知名相声演员,拍摄地分别在北京、天津和沈阳三座曲艺重镇,拍摄场景包括舞台、摄影棚、工厂、公园甚至包括海军舰艇。
当年这些相声名家有的老当益壮,有的年富力强,还有的血气方刚,四十多年过去了,这些名家今何在呢?
一、侯宝林,郭全宝
第一对出场的侯宝林郭全宝说了一段《笑的研究》,彼时侯大师已经准备退出舞台专心著书立说了。
侯宝林大师于1993年病逝,享年76岁。
郭全宝先生于2004年去世,享年84岁。
二、王志涛、陈连仲
讽刺相声《特殊生活》,王志涛是杨海荃的徒弟,杨振华的师弟,德云社郑好的师父,正宗的宝字辈相声艺人,德云社后来为了让郭德纲和郑好平辈,把王志涛、杨海荃全都降了一辈,这种徒孙自作主张给师爷降辈的现象在相声历史上算是独一份。
陈连仲是文字辈相声艺人,师父是彭国良,有一个徒弟很有名气,著名小品、影视演员范伟,不过范伟也是拿过相声大赛一等奖的人。
王志涛2009年去世,享年72岁。
陈连仲2020年去世,享年73岁。
三、姜昆、李文华
《如此照相》来自于真实生活,并且高于了生活,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是那个时代的特殊写照,也是姜昆闻名全国的成名作。
姜昆出生于1950年。
李文华于2009年去世,享年82岁。
四、马三立,王凤山
一个小段《讲卫生》,马老他们说这段有点儿屈才了,不过倒也符合这部纪录片的氛围,毕竟是要在全国范围内当电影放的。
马三立大师于2003年去世,享年89岁。
王凤山于1992年去世,享年76岁,他去世后,马三立不再找搭档,只说单口相声了。
五、侯耀文,石富宽
在这部纪录片中,这两位和姜昆一样就算是小鲜肉了,他们两位都是铁路文工团说唱团的扛把子,所以这段相声《人欢路畅》就是在火车车厢里拍摄的。
侯耀文于2007年去世,享年59岁。
石富宽出生于1949年。
六、马季,唐杰忠
马季有过很多搭档,合作时间比较长的捧哏里就有唐杰忠,这段《桃花源记》放现在看就是标准的“穿越相声”,马季扮演的是穿越时空而来的陶渊明。四十多年后贾旭明等人受这段相声启发创作了《神话新说》。
马季大师于2006年病逝,享年72岁。
唐杰忠2017年逝世,享年85岁。
七、常宝霆、白全福
常白组合是一对火档,搭档时间长达数十年之久,几乎是一辈子的组合,这段相声《一枝新花》分别在海军舰艇和大礼堂里录制,比较新颖。值得注意的是,当时的白全福刚大病初愈带着严重后遗症,但他的表演功力依旧。
常宝霆2015年去世,享年85岁。
白全福1993年去世,享年74岁。
八,苏文茂,马志存
《抚瑶琴》是一段传统相声,在以新时代相声为主要特色的《笑》中确实稀有,苏文茂和马志存也是一对经典组合,两人的师父也是搭档更是出名,一位是常宝堃一位是赵佩茹,苏文茂在相声界是名家,马志存却经常被一些对相声界一知半解的网友误以为是马三立的儿子,因为马三立有三个儿子,网友们都知道马志明和马志良,那剩下那个......那位叫马甄,马志存和马家没有任何血缘关系,他也是一位著名捧哏,和郭荣启也合作过。
苏文茂于2015年去世,享年86岁。
马志存于1993年去世,英年早逝,只有56岁。
九、魏文亮、孟祥光
《要条件》在当年名噪一时,里面有一句很有时代特色的台词:我就要西马,不买西马,甭打算订婚。看来社会上有些事情在1979年就已经被相声界关注到了。要说模仿姑娘,魏文亮先生可能是相声界比较早擅长此道的名家,不过他老人家的模仿应该叫惟妙惟肖,和那些个骚浪贱不能放在一起论。
魏文亮出生于1940年。
孟祥光于1995年去世,享年51岁,也是一位英年早逝的好捧哏。
十、刘文亨、班德贵
刘文亨擅唱,在相声界能让侯宝林夸奖唱得好的可是非常罕见,他还是魏文华丈夫,魏文亮的姐夫,一家子都擅唱,都有以唱为特点的相声代表作,这段《唱的特点》也是发挥所长。班德贵是张杰尧的徒弟跳门到马三立门下,有徒弟范振钰。
刘文亨于2001年去世,享年64岁。
班德贵于1997年去世,享年77岁。
十一、郝爱民、赵炎
两位当年都是中央广播说唱团的演员,郝爱民是话剧出身转行到相声,师父是侯宝林。赵炎和姜昆类似,都是马季看好的相声新秀,从北大荒特地调回来的。
郝爱民出生于1939年,赵炎出生于1951年。
十二、赵振铎、赵世忠
北京二赵在当年非常有名,代表作《八扇屏》可作为相声教科书,《以妈为马》也是二赵的另一段名作,二赵虽然是三十多年的搭档但辈分不同,赵振铎是王长友徒弟,文字辈,赵世忠是谭伯儒徒弟,宝字辈。
赵振铎于1996年去世,享年60岁。
赵世忠于2007年去世,享年74岁。
十三、常贵田、常宝华
这对搭档不仅相声辈分差一辈,在家里也差一辈,常宝华是常贵田的四叔,是亲四叔,常宝华艺名四蘑菇,常贵田艺名蘑菇丁。爷俩组合在当年曾推出过《帽子工厂》名噪一时,和姜昆李文华的《如此照相》不相上下。
常宝华于2018年去世,享年88岁。
常贵田于2018年去世,享年76岁。
十四、杨振华、金炳昶
东北相声的代表人物,当年受欢迎程度不亚于马季,作品风格大胆泼辣,讽刺力度惊人,留下过很多经典名段,在东北这两位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当年两人去商演,曾受到过全城群众到大街上欢迎的待遇。
杨振华出生于1936年。
金炳昶于2013年去世,享年82岁。
十五、高英培、范振钰
都知道高范组合是八十年代的火档,其实两人在七十年代就开始名满全国,能在这么多相声名家中攒底,可谓相当受重视。这段《不正之风》也诞生了一个知名相声人物:“万能胶”,几十年过去了,类似这种人其实还存在。
高英培于2002年去世,享年74岁。
范振钰于2008年去世,享年81岁。
当然,这部纪录片虽全,但因为各方面原因依然还有一些当年的相声名家没有出现在片中,如郭荣启、李国盛、李伯祥、姜宝林、张永熙等人。
综上,在这部1979年拍摄的相声纪录片中,出场过并仍然在世的相声名家有姜昆、石富宽、魏文亮、郝爱民、赵炎、杨振华,再加上没进入纪录片的姜宝林、李国盛,李伯祥,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开始活跃在相声舞台的名家大概也就只有这么几位了。
防杠:题目是七八十年代开始活跃,所以八十年代开始活跃的相声名家未计入。
-----
网友解答:
-----
七十年代是个比较尴尬的时期,能够活跃在舞台上的相声名家不多,当时侯宝林马三立等大师都已经沉寂,等着黑暗时期的过去。至于马季唐杰忠等名将,主要精力也不在相声舞台上,具体就不展开说了,一个非常让人不堪回首的时代。
但在七十年代末期,一批新兴相声演员崛起了,姜昆李文华凭着《如此照相》一炮走红,常贵田常宝华的《帽子工厂》也是同类型作品,很多优秀的相声创作者在经历沉寂期之后,把一腔愤懑都宣泄到了创作上,用唇枪舌剑对特殊时期进行了反击。
八十年代是相声真正的黄金时期,当时小品还没有崛起,娱乐形式还是以电视舞台为主,相声这种简单快捷的文艺形式,成为了艺术表达领域的轻骑兵,各地的相声团体也井喷式的推出优秀作品,催生了一大批真正的相声名家。
现在的追星粉最爱用形而上的眼光看待一切,觉得自己喜欢的偶像就是整个宇宙,不但是现在的宇宙,过去的宇宙也属于他的爱豆。比如在郭XX之外没有过相声,全世界只有神社能赚钱,所有相声名家都是沽名钓誉吃国家粮食的蛀虫等等。这种用饭圈思维衡量一切的单细胞动物,是不可能欣赏相声的,他们只喜欢听郭宗师的生意口,然后再去谩骂诋毁所有神社以外的相声名家。
实际上真正享受到时代红利的,恰恰是郭德纲这种商人,如果让他穿越回八十年代,郭德纲只会是一个末流的相声小艺人,连炒作都找不到平台。因为那个时代电视只有最顶级的相声艺人才能出镜,而报纸媒体也不会去吹一个末流艺人的彩虹屁,更不会捧一个德不配位的商人。有真能耐才能成为老百姓支持的艺术家,他们的作品也会被时代记忆。
八十年代活跃在荧幕上的相声名家,十大笑星有马季、姜昆、李文华、赵炎、侯耀文、石富宽、高英培、郝爱民、师胜杰、常宝华,名气跟实力不下于十大笑星的李金斗陈涌泉,名气不大但实力顶尖的王谦祥李增瑞,还有天津系的马志明、谢天顺、赵伟洲、高英培范振钰、李伯祥杜国芝等大腕,他们当时到任何地方商演都是一票难求。
而第一个提出“打破大锅饭自负盈亏”的杨振华,离开体制自己承包了一个相声团队,在全国各地巡回商演,不但没有要国家一分钱补助,还每年给国家上缴几万元的分成(八十年代的几万元等于现在上千万)。而杨振华先生摸着石头过河,却被他原单位的人一路围追堵截,直到杨先生彻底失去市场,只能默默回到沈阳,成为一个闭门谢客的个体艺人。
八十年代的相声名家,给活跃在如今的相声艺人留下的财富数不胜数。电视媒体上强行要求出新,各种经典作品刷屏一样不断涌现,很多都被现在的相声艺人直接拿来就用。而在商业演出领域,国营艺术团也好,杨振华先生这种先驱也好,进行了一切可能的探索,虽然有成功也有失败,但那些经验教训,都传授给了现如今的艺人。
曾经有个观众问常佩业先生“相声现在面临低谷,你有什么看法”,常先生的回答是“相声并没有低谷,只是从原来第一的位置掉了下来而已,我们的相声曾经太辉煌了,一度是人们主要的娱乐消遣,但这个时代百家争鸣,相声不再那么一家独大了而已。但好的相声仍然是很受欢迎的,我们到任何地方演出,都能感受到大家的拥护,所以不存在低谷一说”。
说白了,八十年代那一批优秀的相声名家,是给现在那些所谓的宗师明星顶流赏饭的人,没有他们的不懈努力,疯狂创作以及各种市场探索,你们连炒作都没地儿找去。结果某些商人却端起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为了自己的人设和钱包,不惜把所有前辈都踩在脚下,这不是拯救相声,而是把整个相声行业往下拉,然后凸显自己的小矮个儿。用所有相声界的黑料,来掩盖自己道德沦丧的本来面目。
时至今日,那批相声名家大部分都已经去世,或者就转入其他领域继续贡献,姜昆转入了曲艺理论建设领域,冯巩去了小品和影视舞台,更多的则全力以赴在培养自己的弟子,为相声界注入新的血脉,比如马氏相声传人马军盛伟,李增瑞的弟子董建军李丁,王谦祥的弟子刘金霏,都是非常优秀的青年相声演员,他们或许不能重现相声八十年代的辉煌,但只要有这些认真说相声,不乱炒作乱骂街的青年才俊,相声就不会变成下三滥的饭圈游戏。
-----
网友解答:
-----
究竟还剩多少人?没法统计。经常露脸儿的明显减少了!七八十年代活跃在舞台的那帮相声名家就是健在的也都步入了晚年!大多人由于各种原因早已退出了舞台!总之,除了故去的,活着的估计不会太多了。致于是谁?还有多少?本人说不准,所以无法确切答复!谢邀。
-----
网友解答:
-----
题主问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活跃在舞台上的相声名家还有多少人,我就来给你数一数。当然,我说的一定都是相声名家。
1985年,由吉林省曲协发起,全国观众投票评选出全国十大笑星。目前依然健在的笑星还有六位,分别是姜昆,赵炎,师胜杰,郝爱民,常宝华和石富宽。他们当然都是相声名家。
除了这六人外,下面这些位也都称得上是相声名家。在那个年代,他们的名字可谓是家喻户晓。他们是马志明,李伯祥,杨振华,冯巩,牛群,刘伟,常贵田,李金斗,陈涌泉,刘洪沂,李建华,李国盛,王谦祥,李增瑞、石小杰和李立山等(排名不分先后)。天津观众比较熟悉的还有魏文亮,田立禾等人。
以上这些位绝大多数都成名于八十年代。七十年代也有,非常少,而且是七十年代末期,即改革开放之后,比如沈阳的杨振华、北京的常宝华和常贵田等。除了他们外,姜昆、郝爱民、李伯祥和石富宽成名也都比较早。李国盛还给侯宝林捧过两年的哏。头一回跟侯宝林合作就赶上一场为全国科学大会而举办的文艺晚会,逗哏的词里面有不少科技词汇,侯宝林怕忘词,临时让李国盛改逗哏,李国盛没怯场,可也没因此而火。他为观众所熟知还是后来给笑林捧哏的时候。
李金斗、陈涌泉、刘洪沂、李建华、刘伟、冯巩、李国盛、王谦祥、李增瑞以及马志明全都参加了1986年的相声大赛,多数人都有所斩获。李金斗和陈涌泉合说的《武松打虎》获得一等奖,刘洪沂李建华合说的《包公传奇》获得二等奖。刘伟、冯巩、牛群和李立山是央视春晚捧红的相声演员。石小杰玩新潮,是中国相声界第一个搞商演的演员。郝爱民和赵炎都是因为跟马季合作而声名鹊起。师胜杰是侯宝林的关门弟子,拜师的第二年就评为十大笑星之一。
如今,他们中的多数人都已经告别了舞台,依然还在舞台说相声的真不多了。除了姜昆、冯巩、马志明、李金斗外,李伯祥、王谦祥、李增瑞、魏文亮和常贵田也偶尔上台说上一小段。即便是前面提到的那四位,现在的出镜率其实也是越来越低了。冯巩都快20年没正经说过相声了,今年春晚才又重抄旧业。(欢迎大家补充,纠错。)
我是作家萧陶。更多的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关注不迷路。
-----
网友解答:
-----
不多了,现在的相声名家都活跃在各种研讨会、座谈会、批判会,哪有时间上台说相声啊[捂脸][捂脸][捂脸]
-----
网友解答:
-----
七八十年代活跃在舞台上的相声演员如今几乎没有了。仅存的几位大师级的老相声艺术家偶尔来串场,让我们这些老观众再次领略老艺术家的风采,再次体验啥叫相声艺术。比如看到石富宽先生登台演出,就觉得十分亲切。
现在某些人号称是相声艺术家,是相声界新大师。可是他们说的“相声”,我不敢听下去。男不男女不女,细皮嫩肉,嗲声嗲气,那一副下贱的嘴脸简直就是来糟蹋相声艺术的。他们自己创作不出来新相声,就去改编传统相声,把传统相声糟蹋之后,钱捞足了,就“金盆洗手”了。
不过那个什么“社”里也有两三位优秀相声演员,但是有点“正不压邪”的感觉。如此下去,再过几十年,相声就不是艺术了。
-----
网友解答:
-----
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活跃在舞台的相声演员有:马三立,王凤山,侯宝林,郭全保,马季,唐杰忠,高英培,范振钰,苏文荗,马志存,刘文亨,王文玉,李金斗,赵炎,姜昆,李文华,侯耀文,石富宽,刘伟,冯巩,杨振华,金丙昶,王志涛,冯景顺,笑林,李国盛,常宝华,常贵田,赵振铎,赵世忠!
-----
网友解答:
-----
七八十年代的相声演员,那时他们焕发青春,活跃在舞台上。他们与时俱进,创造了很多喜而乐见的好相声。他们都很团结,相互支持,很受观众的欢迎。可惜,老一辈的相声演员陆续离我们而去,剩下的也就不多了。现在也说不清楚那些老的还剩几人![what][what][what][what]
-----
网友解答:
-----
感谢邀请,下面回答。以我对相声界的了解,能称为名家的;而且活跃在舞台的没有了。为什么这样说:一,比如姜昆八十年代那是绝对的名家,但现在几乎没有作品。二,八十年代,郭德纲还不能称为名家,所以有上面的观点。个人观点,不知对否。
-----
网友解答:
-----
整个七十年代前期,全国只有一对相声演员还在表演。那就是马季和唐杰忠。这一时期,他们创作表演了《海燕》《友谊颂》和《高原彩虹》等应时应景的作品。
后来这些被认为是马季创新的“歌颂”型的相声。但进入八十年代,马季先生显然是抛弃了这种创作模式,像《宇宙牌香烟》和《五官争功》都是典型的讽刺型相声。自此,歌颂型相声昙花一现,就寿终正寝了。
而相声真正迎来春天的,还是姜昆和李文华在七十年代末创作表演的《如此照相》。这个可以载入史册的作品,政zhi味道非常浓郁,包袱设置也非常精巧。这样的相声能够公演,不得不说是个奇迹。
这段石破天惊的作品代表着新相声,正式走上了舞台,并且获得了观众的认可。同时,也使姜昆,李文华二人一炮走红,成为相声界的明星。
在此之前,也诞生了一部政zhi色彩十分浓重的相声作品,就是常贵田,常宝华叔侄二人表演的《帽子工厂》。
只是这段作品,创作手法太过单一,包袱设置有些牵强。因此,未能达到《如此照相》的高度。但能在那种特定环境下,创作出这样的作品,也已经实属不易了。
在这个时间段,侯宝林大师也重获新生,走上了舞台。但侯大师很快发现,现在已经是马季和姜昆的天下了。虽然他们是自己的徒弟和徒孙,但关系一直很微妙。
于是,侯大师不得已再次退居二线,转而扶植自己的儿子侯耀文。侯耀文和石富宽这一对搭档,也是八十年代很火的一对演员。
身为铁路文工团说唱团团长的侯耀文,也确实为侯家军,拉起了一支队伍。而现在侯耀文更多被人提起,还是因为他收了一个有名的徒弟,叫郭德纲。
马三立先生终于在1978年,重返相声舞台。据说他的第一次出场,台下就响起了炸雷一样的掌声,竟然持续长达十分钟。天津人太爱马老了,而马老的相声也太地道了。
马三立和王凤山二位先生从此开始搭档,共同表演了《开粥厂》《黄鹤楼》和《卖挂票》等经典传统相声。这些作品,都成了后辈相声演员们,学习相声最好的教材。
王凤山先生去世后,马老只能开始单口相声表演。人们忽然发现,一座单口相声的高峰,又出现了。马老对相声研究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任何表演形式都不在话下。
马三立先生长子马志明,深得马老的真传,形成了不温不火、不急不躁的艺术风格他从1980年开始,他正式登台和天津观众见面。
马志明先生的传统相声功底最为深厚。他在马老先生的风格上又增加了丰富的肢体语言,更符合现代人的欣赏习惯。而他创作的新相声,比如《纠纷》等,也都是传世之作。
一句“二个他妈妈,你快拿大木盆来耶!”就知道是高英培和范振钰两位先生到了。有高英培在,现场就没有不火爆的。《钓鱼》《教训》和《不正之风》这三座相声界的巅峰之作,都是八十年代的经典。
相声中的“帅卖怪坏”,很少有人以“卖”为特色。而李伯祥先生就是“卖”的典型。他在天津卫有“李快嘴”,“李大白话蛋”的称号。
李伯祥和杜国芝两位先生很多作品中,都包含着大段的贯口。老李到外地演出,出门走一圈,就能把当地的地名编出一个贯口使出来。老一辈相声名家的基本功,那真不是吹的。
天津相声名家中,同样还有以“帅”著称的。这就是老活,新活都挡不住的魏文亮先生。魏先生的相声功底极为扎实,抖起包袱更是火爆、干脆。
七十年代末,魏文亮在和孟祥光合作的相声《要条件》中,模仿天津女青年,就是发挥了火爆,干脆的特长。“买嘛了,买嘛了,买嘛了”,“没有西马甭打算订婚”。这些都成了天津卫的流行语。
当时,天津还活跃着常宝霆,白全福;苏文茂,马志存;刘文亨,班德贵;常宝丰,王佩元等组合。那是天津相声,一个群星璀璨的时代,也是一个难以复制的时代。
回头再看关外,八十年代的沈阳,正是杨振华,金炳昶二位先生最火的时候。杨振华甚至被称作是“人民的代言人”。
杨振华先生的相声笑点密集,包袱火爆。这一时期,杨先生创作表演的《假大空》《油水大》《动物世界》《下棋》,都是永不过时的经典。
纵观整个八十年代,那些活跃在舞台上的,正是最后一批靠师徒传承下来的老艺人。在这一时期,正是他们艺术生命的一个高峰。这批相声名家,经过多年的蛰伏,终于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
随着年龄的增长,这批老艺人相继过了自己的高峰期,显得低沉了很多。而当时那些没有经过师徒传承的相声演员,又显得后劲不足。因此,进入九十年代,相声进入了一个低潮期,其实也是一个断带期。
-----
网友解答:
-----
让人口普查组织回答吧!迷们希望健在的越多越好!宝字辈可能只剩张寿臣关门弟子,再就是杨少华,文字辈掌门李伯祥,魏文亮,王佩元,其它不好说,如常宝丰九爷辈大,七八十年年少有作品。
------------------
推荐阅读:
上一篇:疫情改变了你的哪些习惯或爱好?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