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是如何由盛转衰的?你如何评价?
西汉是如何由盛转衰的?你如何评价?
-----
网友解答:
-----
历史上真实的西汉,一共存在210年。不过,很多人可能不太知道的是,西汉真正的巅峰,其实并不是在最有名的汉武帝时期,而是在汉宣帝时期。在此之前,汉朝的国力一直在不断提升。而在汉宣帝之后,因为种种原因,西汉出现了外戚把持大权的现象,最后也因此而灭亡。
西汉王朝从开国走向极盛,再由极盛走向衰败,这个故事,真的是说来话长了。
秦朝末年,一场汹涌的农民起义,摧毁了秦朝政府对国家的统治。与此同时,各地豪强纷纷起兵反秦,建立割据势力。在这期间,沛县人刘邦也趁势而起,拉起了一支队伍,并且很快成为了起义军中的主力。
此后,刘邦更是率先带兵冲进关中,入主咸阳,接受了秦王子婴的投降。但在这之后,因为反秦联军中的霸主项羽,对刘邦十分不满,刘邦不得不让出了咸阳,并且承认项羽的领导权。此后,项羽大封诸侯,将刘邦分到了巴蜀之地。
再后来,刘邦趁着各大诸侯之间内乱,任命韩信为大将,挥师东出,拉开了楚汉战争的序幕。经过数年的战斗之后,刘邦最后。战胜了项羽,成为了新的霸主。
不过,刘邦成为霸主之后,却并没有像项羽那样,选择继续施行分封制,而是选择了郡县制与分封制并行的制度。公元前202年,刘邦在山东定陶称帝,西汉正式开国。
接下来的几年里,刘邦一方面休养生息,恢复国力,另一方面开始着手解决异姓王的存在。经过数年的努力后,汉朝终于解决了所有残存的诸侯国,彻底统一了天下。但与此同时,刘邦为了稳固统治,却开始大肆分封刘氏宗亲,并且留下了非刘氏不得封王的祖训。
公元前195年,刘邦病逝,其子刘盈少年登基。然而刘盈刚刚在位七年之后,便英年早逝。因为刘盈是少年即位,很难压服群臣,所以刘盈登基之后,他的生母吕雉便开始插手朝政。而刘盈去世后,其子刘恭又是少年即位,根本无法处理朝政,所以吕后开始临朝称制。
吕雉一共称制八年。在此期间,随着刘恭逐渐长大,刘恭因为自己的生母被吕后所害,所以扬言要复仇。此后,吕雉囚禁并杀害了刘恭,改立刘盈的另一个儿子刘宏为帝。
公元前180年,吕雉去世。此后,西汉的功臣党发动政变,诛杀了吕氏一族,而后又拥立刘邦第四子刘恒为帝,这就是汉文帝。汉文帝在位23年,在位期间,一直秉承着休养生息的政策,西汉的国力再次得到显著提升。公元前157年,汉文帝去世,其子刘启即位,史称汉景帝。汉景帝登基后,继续执行休养生息的政策,西汉又过了一段好日子。而汉文帝和汉景帝在位的近四十年时间里,后世史称文景之治。
不过,到了汉景帝时期,因为刘邦之前大封刘氏诸侯王,导致地方藩王势力过大,终于发生了叛乱,后世史称七国之乱。好在汉景帝还比较有能力,最后任用周亚夫平定了叛乱,并没有让国家遭受大的损失,反倒是加强了中央集权。
汉景帝去世后,下一个即位的,就是著名的汉武帝了。汉武帝登基后,在文景之治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国力。对内执行推恩令,将原本强大的诸侯国,分裂成多个小国,继而解决了地方诸侯尾大不掉的问题。与此同时,汉武帝还对北方的匈奴发起战争,痛击匈奴,将汉朝的势力范围扩张到西域。
另外,汉武帝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选择将儒家学说作为治国纲领,这也成了后来中国上千年沿袭的主流思想。
汉武帝在位期间,对中国历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同时,汉武帝常年发动战争,也让汉朝的国力大为折损。尤其是到了晚年,汉武帝听信奸臣谗言,误杀自己的太子,导致汉朝一度出现了后继无人的局面。
汉武帝去世后,他的幼子汉昭帝八岁即位。因为年龄太小,朝政只能交由霍光等人处理。而汉昭帝刚刚成年之后,却又英年早逝,而且没有子嗣。所以接下来,大臣们只能从宗室当中,挑了昌邑王刘贺做皇帝。
但刘贺上位之后,却十分荒唐,根本无法承担皇帝的责任。所以仅仅在位27天后,便被权臣霍光给废了。而后,霍光又拥立了另一位宗室成员刘询,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汉宣帝。
汉宣帝即位后,前期大权一直由霍光把持。但霍光死后,汉宣帝很快坐稳了皇位,并且成了一位好皇帝。汉昭帝和汉宣帝在位期间,虽然高层经常会发生动荡,但汉朝整体上却开始以休养生息为主。汉武帝时期消耗的国力,也被弥补了回来。
到了汉宣帝后期,汉朝国力终于达到了一个新的巅峰,同时也是整个西汉王朝的巅峰。此时的西汉,不但在西域设立的西域都护府,第一次将西域实际纳入中原王朝的控制范围。同时更将匈奴彻底打垮,解决了北方的安全问题。
汉宣帝去世后,其子汉元帝即位。汉元帝其实也是一个不错的皇帝,在北方继续压制匈奴。那句著名的‘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就是出现在这个时代。同时,汉元帝为了安抚归降的匈奴部落,还开始重新执行和亲政策。历史上的昭君出塞,就是发生在这个时期。
不过,汉元帝并不是那种雄才大略的皇帝。虽然在位期间,做了很多事情,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西汉的问题。当时的西汉,因为建国时间超过百年,土地兼并问题越来越严重,中央集权再次开始衰弱。而这些问题,汉元帝都没能解决。
另外,汉元帝娶了个皇后,叫王政君。这个王政君不太会教孩子,汉元帝死后,其子刘驁登基,史称汉成帝。汉成帝登基之后,贪图享乐,不理国事。再加上土地问题进一步恶化,汉朝内部开始渐渐产生了农民起义。
更要命的是,因为汉成帝不喜欢打理朝政,导致外戚王家趁势掌权,为后来篡位埋下了伏笔。
汉成帝去世后,因为汉成帝死时没有儿子继承,所以只能由侄子刘欣即位,史称汉哀帝。刘欣也不是什么好皇帝,而且在位六年后就去世了,这进一步加强了汉朝统治机器的腐坏。而刘欣去世后,因为没有儿子,所以权臣王莽便从宗室当中,挑了一个当时只有九岁的刘衎即位,史称汉平帝。
汉平帝上位后,王莽全面把持了大权。因为当时刘氏宗亲,大多被压制,而底层百姓又对汉朝统治者比较失望。所以最后,王莽篡取了皇位,逼汉平帝禅位给了自己。公元八年,王莽正式登基,改国号为‘新’,西汉至此灭亡。
-----
网友解答:
-----
汉朝刚开局的时候,压根就不知道用什么办法治国。
所以刘邦和吕雉,基本上就是什么管用便用什么,并没有章法可言。
汉文帝的老妈薄姬是个性格孤僻的人,没事儿就喜欢读《道德经》,结果连带着儿子、儿媳一起,养成了无为而治的习惯。
因此汉文帝、汉景帝时期,采取了道家的无为而治。这种做法,虽然对民间有休养生息的效果,可也纵容出了一大堆土豪劣绅。
汉武帝通过扶持自己的外戚力量(卫青、霍去病集团),拿到了汉朝的最高统治权,他也在考虑,该用什么手段治理国家比较合适。
这个时候,一个叫董仲舒的大胡子跑来告诉汉武帝:
跟我一起搞儒学!这玩意儿我改良过了,非常适合你们老刘家的统治。
汉武帝跑去一看,
哟呵,孔子要是活着,非得把董仲舒这个不孝徒孙摁在地上狠狠揍一顿不可!因为孔子的儒学,已经被董仲舒改得面目全非了。
不过汉武帝对此非常满意,为啥?因为这套儒学思想,完全是按照守护皇权为己任而改造的。因此汉武帝宣布: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霍光、汉宣帝深刻领会到了汉武帝式的治理方式。
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真的彻底罢黜百家了吗?当然不是,因为百家之中,法家是最实用的。把谁给废了,也不可能把法家给废了。
所以说,
儒学在当时来说,类似喊口号的作用。
而法家的作用,则体现在办实事上。
口号喊得再响,那也只是做给别人看的,只有身体力行,把事情给办好了。才能真正地获得收益。
因此法家在汉武帝时期,不仅没有被废除,反而得到了大力发展。也正是由于汉武帝这么玩,才会在多年战争的情况下,依旧保证了王朝不断向前的势头。
这事儿霍光清清楚楚地看在眼里。
他明白那帮儒生可以宣传主导思想,但绝对办不了实事。因此霍光对此心领神会,他成为汉昭帝的辅政大臣后,严格按照汉武帝的那一套办事。所以霍光统治期间,汉朝依旧蒸蒸日上。
汉朝最巅峰,不在汉武帝时期,而是在汉宣帝时期。汉宣帝刘询,深得霍光真传。因此汉宣帝时期,依旧严格执行这套做法:儒家搞宣传,法家办实事。
二、汉元帝刘奭完全搞不懂祖辈们在搞什么。
汉宣帝在位期间,将汉朝推向了巅峰。这也得归功于汉武帝、霍光,为他开辟了一种治国套路。可是到了汉元帝刘奭上台以后,事情发生了彻底的转变。
当初汉宣帝还活着的时候,之所以把刘奭立为太子,主要是因为他怀念刘奭的生母、自己的原配皇后许平君而已。但是汉宣帝对刘奭这个人,却非常不爽。
为啥?因为刘奭就认死理,在刘奭的心目中,汉武帝就是天神。既然汉武帝宣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那么他就坚定地认为,这世上只有儒学是正派,其他的学术都是歪门邪道。
这可把汉宣帝给急坏了,儿子不开窍啊!汉宣帝也曾经暗示过自己的儿子:
治国这种事儿,宣传是一方面,做事是另一方面,我们汉朝的皇帝治国,本就应该将王道和霸道兼而用之,怎么可以厚此薄彼呢?
可惜刘奭一直捂着耳朵:
不听不听,我就是不听!
这下好了,汉宣帝叹了口气:
我大汉朝,恐怕要毁在这个臭小子手里了!
所以说,这事儿还是得怪汉宣帝,既然明知道刘奭不给力,为啥不换个继承人呢?
这下好了,等到汉元帝刘奭继位以后,大力重用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治理国家,这帮人喊口号一级棒,真拉上战场,全都成了手足无措的胆小鬼。
他们干不了实事,也就导致了大汉王朝开始走上了下坡路。犹如儒家讲究德政,所以汉元帝真的打算以德服人。
好家伙,你以为你是雷老虎吗?以德服人真的可以服人吗?当然不行。
因为地主豪强们可没那么好的良心,他们看朝廷管理不严格了,整天在那儿喊口号,就是不办事儿。所以这帮人开始兼并土地,做大做强,使得朝廷的影响力越来越弱。
三、外戚、儒臣、宦官,三大集团互相争斗。
汉元帝登基以后,开始重用儒臣,这可把外戚出身的史高给气坏了。为啥?因为汉朝自古以来都是外戚当政,什么时候轮到儒臣了?
汉惠帝时期的吕家,汉景帝时期的窦家,汉武帝时期的卫家,全都是权倾一时的外戚家族。史高的父亲史恭,是汉宣帝的奶奶史良娣的亲兄弟。
所以说史高本是汉宣帝任命的辅政大臣之首,如今却被晾在了一边。他当然很不爽,可自己的实力又不够。所以史高便联系上了宦官,外戚与宦官联合,共同收拾这帮儒臣。
最终儒臣代表萧望之就这么被外戚、宦官联手逼死了。
萧望之一死,其他儒臣纷纷遭到贬谪,反倒让宦官集团走上历史舞台。
汉元帝特别宠幸宦官,即使知道是他们逼死了萧望之,汉元帝依旧选择放权给他们。所以说,汉元帝时期造成的宦官、外戚合伙乱政,是汉朝走向衰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总结:汉元帝之后,皇室家风越来越差。
汉宣帝没教育好自己的儿子刘奭,这就是汉朝走向衰败的根源。因为这一代做不好,势必会影响汉朝日后的皇帝。
果然,汉元帝的儿子汉成帝刘骜,也是个荒淫无道,沉迷于酒色的皇帝。因此他在位期间,皇权逐渐被太后王政君以及老王家外戚给掌握了。
汉成帝死后,没留个儿子,所以汉哀帝刘欣就这么继位了。刘欣本来还打算好好干一场,只可惜身体不好,25岁就去世了。
此后的汉平帝刘衎已经孺子婴,都是王莽手里的傀儡,压根就没有实权可言。西汉王朝自此宣告灭亡,再无回天之力了。
总体来说,西汉就是从汉宣帝将皇位传给汉元帝的时候,开始走下坡路的。而后期所有的下坡路,都是汉元帝以作死的方式铺垫好的。
参考资料:《汉书》
-----
网友解答:
-----
任何王朝的兴盛在达到顶峰之后都会开始衰败,就像抛物线一样。西汉王朝,昭宣中兴是抛物线的最高端,从汉元帝开始,这个抛物线开始下滑。
汉宣帝曾经说自己的太子刘奭,后来的汉元帝,乱我家的一定是这孩子。不过,因为刘奭是汉宣帝和发妻许平君的儿子,尽管他觉得这孩子会让大汉帝国陷入混乱状态,但他还是舍不得废掉他。
汉元帝一生经历平平,从他任职时期,开始了皇权旁落。他信任宦官石显,信任到偏听偏信的地步,结果导致宦官专权,让国家正常运转遭到破坏。这时候王朝抛物线下滑的还不太明显。
汉成帝的荒唐加速了西汉王朝下滑的速度。他宠幸赵飞燕姐妹,为两姐妹挥霍无度。为了讨赵合德高兴,他还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儿子,致使他连个继承人都没有。
汉哀帝从小就是个可怜的孩子,因为他有一个太强势的奶奶。他的皇位是奶奶替他争取来的,当了皇帝后,他的家也是奶奶给他当的。傅太后极力提拔自己娘家人,孙子不给娘家人封官她就不高兴。
好不容易傅太后死了,汉哀帝自己也不学好,看上貌美如花的董贤,跟这个美男子搞起了断袖。他不但赏给董贤大官做,还赏给他很多东西,到最后,为了表达对董贤的感情,他甚至还要把皇帝的宝座要让给美男。这样一个荒唐的皇帝,怎么能管好国家?怎么会不让皇权旁落?
汉哀帝和他奶奶的所作所为,让西汉王朝抛物线直接下滑到接近底端。
至于汉平帝,基本上就是王莽的傀儡,谈不上下滑多少的问题。
和这些荒唐的皇帝相比,王莽真的是学而优的人才,他有学识,人缘好,25年韬光养晦终于达到目的。
-----
网友解答:
-----
西汉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朝代,其文治武功及影响力均是后世封建朝代无法企及的,这个由刘邦建立的朝代,经文景二朝的默默积累,到汉武帝时期变得无比强大,几乎所有的开疆拓土都由汉武帝完成,直到汉宣帝时期,西汉的国力达到了巅峰。
从汉元帝开始,西汉国力开始慢慢衰弱,经汉成帝的荒淫无道、汉哀帝的碌碌无为、汉平帝的因病早逝,西汉的朝政落入外戚王莽之手,最终王莽取代了年幼的孺子婴,篡汉建新,西汉因此而灭亡。
有太多人并不解西汉的强大到底在哪里?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盛世最多
。
西汉历史上一共有三个盛世,分别是:文景之治(前180~前141)、汉武盛世(前141~前87)、昭宣中兴(前87~前49
)。而且这三个盛世是连在一起的,一共涉及到5位皇帝,分别是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从汉文帝公元前180年即位开始,到汉宣帝于公元前49年去世为止,西汉盛世总时间长达131年。
文景二帝
也就是说在长达131年的时间中,西汉总体处于明君治国、百姓安居、社会发展、国力强盛的状态,相比较之下,唐朝也有三个盛世,分别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627~649)、唐玄宗李隆基的开元盛世(713~741)、唐宣宗李忱的大中之治(847~859),合计62年,甚至不如汉朝的一半,而且唐朝的治世并非连在一起的,而是断断续续的。
千万不要小看盛世,在中国封建社会,能够遇到皇帝英明,同时百姓安居乐业的时期是非常难得的,是小概率事件,这同样可以理解为百姓对汉朝的满意度与认可度。
2、开疆拓土
。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大规模的开疆拓土行为就是南征百越与北击匈奴,到了西汉汉武帝时期,发动了一系列大规模的开疆拓土行为,从汉武帝对匈奴开战开始,西汉以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击败了强悍的游牧文明匈奴,打通了河西走廊,头一次把势力扩充到西域。
在击败匈奴后,汉朝把河套、漠南、漠北、河西地区都收入囊中,这些地区历来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民族的交汇点,汉武帝接着向四面八方扩张,灭亡了南越国,收复了西南夷,还在朝鲜半岛设置了汉四郡。
汉武帝
霍去病封狼居胥、李广利远征大宛,是汉朝大规模对外用兵的成功先例,在此之前,华夏政权从来没有如此远距离的征战,封狼居胥和远征大宛也成为华夏武将的最高军事功绩,武力的对外输出必然会导致文明的扩张。
武力的强盛必然会导致开疆拓土,任何文明的扩张都会伴随着战争行为,反过来说,大规模的开疆拓土行为又会将华夏文明与汉文化带到四面八方,使得汉朝威名远扬,这也是我们被称为汉人、汉族的原因。
3、通西域、开丝路的文化传播
。
在汉武帝之前,西域对于华夏来说是一个未知的世界,在汉武帝时期,驱逐了匈奴,打通了河西走廊,开发了西域,开通了华夏历史上最著名的丝绸之路,这条路不仅仅是一条商业与文化的传播之路,更是华夏文明的宏扬之路。
张骞出使西域
通西域、开丝路给了汉朝一个看世界的眼睛,让汉朝知道整个天下并非只有自己,这种文化的传播会促进汉朝与世界的联系,直到今天,丝绸之路仍然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方式之一,这也是华夏先民被称为汉人的原因之一。
4、汉朝的热血精神
汉朝因为国力的强大,在臣民心中有一种热血精神,这种精神是出于对汉朝的忠诚与自信,自然而然产生的,这种精神激励着汉朝臣民不断地前进,比如苏武拒不投降匈奴,被困在匈奴19年,这是拒不投降、绝不背叛祖国的精神。
比如霍去病勇往直前远征漠北的战争,一战击溃了匈奴,创造了封狼居胥、禅于姑衍、饮马瀚海的功绩,这是汉朝的尚武精神。
比如陈汤那句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豪情壮志,这是一个国家、一个朝代的立国之本,同样是汉朝的热血精神。
没有精神的民族是空洞的,一个强大的朝代必然需要一种精神的支持,汉朝的热血精神支持着汉朝的强大,支持着无数的臣民为了这个国家而努力奋斗,这种精神一直在延续,成为华夏民族的立国之本。
霍去病的尚武精神
如此强大的西汉王朝,并没有永远强大下去,到汉宣帝时期,西汉的国力、疆域、影响力都达到了封建王朝的顶峰,同时周边并没有可以称之为对手的敌人,到汉元帝时期,西汉开始衰弱了,仅仅经历了50多年,西汉就被王莽建立的新朝所取代。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西汉会衰弱?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一、没有永远的强大,也没有永远的衰弱
。
纵观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者朝代可以永远强大或者永远衰弱的,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强久必弱,弱久必强,这些规律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上总是重复出现。
历史上所有政权的发展都是一条抛物线,从弱小到强大,再从强大到衰弱,最后逐渐灭亡,西汉也不例外,刘邦建立了西汉,为了稳定政权,与匈奴和亲,腾出手和实力来对付异姓王,正确地保住了新生的西汉政权。
西汉疆域
西汉初年实行黄老道学、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对于民间事物并不干涉,这是因为从秦末开始,已经实行了一段时间的强力管控,影响了社会的发展,比如秦始皇在位仅15年时间,发动了南征百越与北击匈奴的战争,还发动了大量的民力修建阿房宫、骊山陵墓、弛道、长城,以及各种各样伟大的建筑。
正因为无为而治,所以汉初经济发展相当快,随着就是文景之治盛世的开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到汉武帝时期,仓库里的粮食、物资开始丰盈,于是汉武帝决定对外发动大规模战争,打败了匈奴、灭亡了南越国、收复了西南夷、设置了汉四郡,使得西汉国力继续上升。
同时由于汉武帝发动一系列的战争,导致民生凋零、百姓困苦、国力衰退、经济停滞,西汉在汉武帝之后一度非常危险,直到汉武帝临死前才明白自己的错误,在罪己诏之后,开始停止战争、休养生息。
昭宣中兴时期,西汉再次处于发展状态,阻止了汉武帝时期的衰退,汉昭帝与汉宣帝在霍光的辅佐下,创造了昭宣中兴,这是汉朝的一次中兴,既然是中兴,那就说明在此之前陷入了衰退,直到汉宣帝时期,西汉国力达到了巅峰。
汉宣帝
巅峰之后一定是衰弱的开始,汉元帝治国中规中律,不算特别有能力,也不算特别昏庸,只能说一般,仗着汉宣帝时期巅峰的国力,汉元帝时期的国力慢慢地开始衰弱,抛物线开始往下走,直到灭亡。
回顾整个汉朝的历史,就是从弱小到强大,再从强大到衰弱,最后逐渐灭亡的过程,这也是历史发展的规律。
二、没有可以称为对手的敌人
。
回顾整个西汉,唯一可以称为对手的敌人就是匈奴,在汉武帝时期,汉朝与匈奴大规模开战,经过河西之战、漠南之战、漠北之战,汉朝击败了匈奴,使得整个漠南漠北没有匈奴人居住。
到了汉武帝晚期,匈奴已经不能算是汉朝的对手兼敌人了,再加上匈奴又因为内部的纷争而分裂为南北匈奴,此时的匈奴已经完全无法与汉朝正面对抗。
匈奴被打败后,西汉没有强大的敌人
所以汉宣帝时期的汉朝已经没有敌人,所有的敌人不是臣服就是被打败,对于最高统治者来说,没有敌人肯定就会安于享乐,人性如此,后来三国时期的魏明帝曹睿也是如此,诸葛亮一去世,就开始享乐,没多久就去世了。
没有敌人的朝代是孤独的,敌人的存在虽然会带来危险,但同时也会让统治者居安思危、时刻防备、勤于政事,一旦敌人全部消失,汉朝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因此就会陷入衰退期,这是必然的。
汉元帝时期就是如此,西汉西域都护甘延寿和陈汤斩杀北匈奴郅支单于后,汉朝几乎再没有对外战争,长年没有战争,军备也会松弛,国力更会陷入衰退,这都是因为没有对手的原因。
三、皇帝昏庸
。
汉朝的皇帝非常有意思,从开国之君刘邦一直到汉宣帝时期,所有的皇帝都是有能力的明君,从汉宣帝的儿子汉元帝开始,后四位皇帝都是能力平庸的人。
西汉皇帝
比如说汉元帝,信任宦官,放纵宦官与外戚联手逼死了辅政大臣萧望之,朝廷之上,政治斗争开始兴起,官员、外戚、宦官之间开始争权夺利,导致朝政混乱、吏治腐败、政权旁落,作为皇帝的汉元帝却无法阻止这一切,只是放任,这无疑加剧了西汉的衰弱。
汉元帝就是西汉由盛转衰的关键人物,汉元帝这个人很有才能,儒学学得很好,通晓音律,但他有一个毛病,就是性格懦弱、优柔寡断,又信任宦官,西汉一朝信任宦官就是从汉元帝开始的,外戚势力坐大也是从汉元帝开始,汉元帝的皇后可是著名的王政君,王政君有个侄子叫王莽,王莽就篡夺汉朝江山的人物,王氏外戚就是汉元帝召来的,所以说汉元帝是西汉衰弱的一个重要人物。
汉元帝之后就是汉成帝,这是西汉历史上最昏庸、最荒淫无道的皇帝,汉成帝宠信赵飞燕、赵合德姐妹,沉迷酒色、不理朝政,放任外戚专权,朝廷之上是各种争权夺利,普天之下则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是西汉历史上首次农民起义。
汉成帝沉迷酒色、宠信赵飞燕姐妹
汉成帝之后是汉哀帝,汉哀帝沉迷于酒色,仅当了七年皇帝就去世了,朝政由外戚控制,汉哀帝之后是汉平帝,汉平帝9岁继位,14岁病逝,朝政大权都是被王莽控制,根本没有存在感。
元、成、哀、平四位皇帝是汉朝灭亡的主要责任人,这四位皇帝都算得上是平庸之人,而且都不理朝政,所以导致皇权旁落,才会被外戚篡位。
四、外戚专权,导致江山易主
。
西汉一朝历来有外戚专权的传统,刘邦去世后,吕雉作为皇后就开始专权,大力提拔吕氏一族在朝中为官,并且还违背刘邦的白马盟誓,大肆封吕氏族人为王,这就是外戚专权的开始,吕雉去世后,功臣集团联合皇族集团铲除了外戚集团,然后迎来三个盛世。
即使在盛世,汉朝历来有重用外戚的传统,比如汉朝著名的将领卫青、霍去病就是外戚,卫青是汉武帝的小舅子,霍去病是卫青的外甥,都是外戚,只不过人家是出身低微、不靠关系全靠军功成名的外戚,汉武帝后期的李广利也是外戚,李广利是汉武帝的大舅哥。
王莽篡汉
汉武帝如此,其他皇帝也莫不如此,汉宣帝也喜欢重用外戚,他重用了自己皇后的许氏一族和祖母的史氏一族,但不管是汉武帝还是汉宣帝,能够控制外戚势力,用人也是用有才能并且正直的人,到了汉元帝时期,同样是重用外戚,但是汉元帝无法控制外戚势力,导致外戚一步步坐大。
汉元帝的皇后王政君是西汉晚期最有权势的外戚,王氏一族能够成为朝中权贵,就是王昭君起的作用,他大量重用自己的族人,鼎盛时期,王氏一族在朝廷中能够只手遮天,有句话叫“王凤专权,五侯当朝”,这个王凤是王政君的哥哥,曾担任汉朝的大司马、大将军一职,五侯都是王氏族人,这都是王昭君引来的。
清初史学家王夫之曾经评论王政君,是这么说的:
亡西汉者,元后之罪通于天矣
。意思是说灭亡西汉的人,王政君的罪过最大,后来篡汉自立的王莽就是王政君的侄子,西汉亡于外戚是最终的结果,但导致这个结果的重要责任人就是王政君。
-----
网友解答:
-----
外戚专权、王莽篡位,西汉由盛转衰的过程,看起来是个政治问题,但其实更是个经济问题,反映了束缚封建王朝发展的死穴。
西汉初年,经过秦代15年的横征暴敛、秦末8年的高烈度混战,天下的人力、物力接近被榨干。“丈夫从军旅,老弱转粮饷”,背后是残酷的人口锐减,当时的总人口约为秦朝时的12,那些处于战火中心的名都古镇大多化为废墟。史载:刘邦即位后曾路过曲逆县,发现此地较为完好,城市建设、运行状况也许仅次于古都洛阳,不禁眼前一亮;但一问人口,仅有5千户,而在秦朝时则是3万户。
皇帝备不齐四匹同色马、宰相只好坐牛车, 面临这种濒临破产的态势,汉初的布衣将相选择了黄老一派的“无为而治”。说到这种思想,我们直观上会联想到恭俭无为、与民休息,但往往忽略了以下两大特质。
第一,无为而治,本质上是因循守旧。
政治层面,汉初的制度、法律一切沿用秦朝的遗产。比如出身秦吏的萧何修订律令时,完全保留了夷三族、妖言令、挟书律等严酷条款,直到汉文帝时逐渐废除;汉景帝时期,战国及秦朝时得势的法家“酷吏”卷土重来,被用来打击违法、巩固皇权。
在经济上,也沿用了一度盛行的自由主义。春秋战国时期,依托相对宽松的资源管控政策,诞生了白圭、郭纵、猗顿、乌氏倮(luǒ)、寡妇清等“与王者垺 ”的巨商,他们大多与所在诸侯国合作,在列强争雄中贡献了不少力量(如吕不韦)。
西汉初年重现了这一盛况,“开关梁、驰山泽之禁”,国家的自然资源向民间资本开放,创造出“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活跃景象。
第二,无为而治,并不意味着农民生活轻松。
西汉初年以税低闻名,但我们不要因此就以为农民身上的压力很轻。从种类来看,他们身上的负担主要有三类:
一是我们通常理解的土地税,这一点确实较低。汉初按照“什伍税一”,即按照收成征收115,远低于儒家推崇的“什一之税”。而且,汉文帝在位时曾多年免租,汉景帝时期时常减半征收。
二是算赋,即后世所谓的“丁口税”、“人口税”。原指为君主提供车牛、劳力,战国以来逐渐演变为出钱替代。西汉初期,年龄15-56的,每人每年缴纳120钱;7-14岁之间每人20。
三是役,劳役和兵役。西汉全民皆兵,23岁以上的成年男子都要担任2年的“正卒”;另,每年还要戍守边疆3天,可以交钱300入官替代;在地方上,每人每年还要免费提供1个月的劳役(汉文帝时期三年一次),即所谓的“更卒”,可以花2000钱雇人替自己。
以上两大特质叠加,经过文景之治后,西汉社会经济出现了以下特征:
一方面,经过70多年的休养生息,西汉人口恢复到3000多万、社会整体财富暴增,最经典的描绘自然是司马迁的那段“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与当初的穷困局面截然相反。
但在另一方面,却是极端的两极分化:
地主、富商“田连阡陌,又专川泽之利、管山林之饶”,生活富足、锦衣玉食:“男不耕织,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其后依仗雄厚的实力“交通王侯,力过吏势”,触手已伸至政治领域;
农民的生活处境却极端悲苦。
农民耕种公家的地,确实按照115甚至130收税,但人头税和劳役并不轻松,董仲舒曾总结:“月为更卒,已复为正, 一岁屯戌,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古。 田租、口 赋 、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
无奈之下,一些农民只好卖地、委身于大地主,被征收一半的佃租。东汉名士荀悦对此评价道:“官家之惠优于三代,豪强之暴酷于亡秦。”
随着土地兼并的愈演愈烈,许多贫民甚至卖身为奴婢,好歹能躲避算赋、更役等负担。因此,西汉时期畜奴成风,高官、富豪家中奴婢动辄上千,朝廷也有为数可观的“官奴”。
这并非危言耸听。史书记载,在汉武帝即位的第二年,“河水溢于平原,大饥,人相食”,字面意思很清楚,无需解释。
汉武帝时期,西汉朝廷抛弃了以往的黄老之道,采取董仲舒的主张“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化无为为有为,不仅是为了加强皇权,更是为了扭转盛世下的重重矛盾。同时,为了应对征伐四方所需的巨大开支,汉武帝启用桑弘羊,在经济方面推出了许多调控政策,处处针对富商大贾。
一是增税与告缗,未成年人的算赋年龄下调到3岁、金额增加到23钱。更多的则是针对有钱人,比如“舟车税”,家里有轿子和船的,征收120钱,商人翻倍;货物税,按照价值的6%征收。商人若违反政策,则发配边疆一年、财产没收,举报人可以分得一半的收益,这就叫“告缗”。
公元前117年,在杨可的主持下,西汉朝廷使者至各地贯彻“告缗“令,“中家以上大抵皆遇告,所没收的财物以亿计,
奴婢以千万数
,田大县数百顷,小县百余顷”,中等以上的商贾大批破产。(从奴婢数量可以看出当时的贫富分化有多严重)
二是卖官鬻爵。汉武帝鼓励人们缴纳重金、贡献奴婢换取爵位,不同金额可以抵消相应的罪名、免除劳役兵役;
三是实行盐铁官营专卖,朝廷设置盐官、铁官,负责盐铁的制作和销售,严禁民间私造,贩盐的商人则被课以重税;此外,酒类也实行专营制,称之为“榷酤”。
四是均输平准制,也就是国家经商:均输官前往各地收购物资、易地出售,最后把中央所需货物运回长安;平准官在市场上随物价涨落贵卖贱买,获取利润。这两大措施有力地平抑了市场物价,抢占了商贩的利润。
为了打击富豪、抑制土地兼并,汉武帝还多次将各地豪强迁徙到京师,将低价收来的耕地分给无家可归者。
上述经济政策的结果带有两面性。
一方面,让西汉政府获得了可观的经济利益,为持续数十年的汉匈战争、开发西南、打通西域、东征朝鲜、外出巡游、兴修水利、救荒赈灾等浩大行动奠立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一度打击了豪强、抑制了土地兼并愈演愈烈的势头,延迟了阶级分化带来的潜在危机。
但在另一方面,对商人的刻意打压,严重摧残了商业经济的发展,许多人甚至指责其“与民争利”,当时有人故意通过占卜求雨宣称“烹弘羊,天乃雨”,对主持上述经济政策的桑弘羊恨到咬牙切齿。
汉武帝晚期也意识到了自己政策带来的副作用,他发布了《轮台罪己诏》,改变执政风格,发展生产、与民休息。后来霍光辅政期间,进一步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极大恢复了汉武帝时期扩张政策造成的冲击。直到出身民间的汉宣帝即位后,下大力气整顿吏治、安定民生、恢复生产,创造了西汉综合国力最为巅峰的“孝宣之治” 。
但是,封建社会的核心矛盾——土地兼并现象,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曾提出过“限制名田”的设想,即对每个人占有的耕地数量设置上限,但未能实行。从汉武至汉宣帝阶段,朝廷只能通过调控打压过度兼并,无法在制度上加以解决。
汉宣帝死后,元、成、哀、平四帝期间,西汉朝政日益腐化,以外戚集团为代表的权贵、富豪们“各从其欲,欲所无穷”,土地兼并严重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国家空虚,用度不足。民流亡,去城郭,盗贼并起”,大批失去土地的农民或依附豪强地主,或沦为官私奴婢,过着“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的悲惨生活。
为了自救,西汉统治者曾进行过尝试。汉哀帝时期,大司马师丹联合一些大臣,提出了限制名田、限养奴婢的提案。这一主张提出后,“田宅奴婢,价为减贱”,严重威胁了权贵们的利益,随之被无限期搁置。
面对黑暗的局面,在西汉社会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士大夫群体展开了自己独有的思索。儒生的政治理想是“圣君”治国,即“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深受阴阳、五德学说的影响,他们认为,政治教化须随时变 革,世上不存在万世一统之王朝,也没有历古不变之政制。
在此基础上,他们提出了“变法”与“让贤”两大主张。所谓让贤,就是五德终始、天命转授,帝王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就应该禅让。
在这种思潮下,出身外戚、但却以苦修式儒生形象登上政治舞台的王莽,逐渐成了士大夫集团的希望所在。此人处处以儒士修养举止的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他“散舆马衣裘,振施宾客,家无所余”,其妻“衣不曳地,布蔽膝”,经常实行赈济孤独、扶助贫弱的善政,逐渐成为儒生群体心目中的理想“圣君”。
在朝野压倒式的支持下,王莽以近乎不流血的方式轻松篡夺了西汉政权,其后,他如愿按照自己的理想实行全面改制,其内容大致是儒生集团政治诉求的实践,诸如限制名田与奴婢数量,与汉武帝时期盐铁、酒榷、算缗、均输类似的“六筦”、“五均 ”,根本目标是裁抑兼并、平均财富,这种理想,可谓崇高而伟大。
可惜的是,当时的情况已积重难返,王莽的政策推行得又过于急躁、毫无章法,所用人员也大多不合格,这一改革很快迎来惨烈的失败。自此之后,变法、禅贤的理论彻底退出历史舞台,统治者只追求万世一统,打击土地兼并、平均财富只存在于幻想之中,历代封建王朝都逃不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循环,可谓历史的一大遗憾。
-----
网友解答:
-----
评价伟大的王朝,是应该用如同评价一部电脑手机一样,是硬件和软件都要优秀,但是硬件所带来的优秀是基础起点,西汉是中华民族承接了大秦帝国的统一带来的好处,但是硬件设施还很粗糙,硬件基础还很薄弱,软件更是没有后续更生的跟进,民族国家还是随时有硬软件崩盘的可能的,休养生息的治国方式还是让国家民族处于半分裂状态,汉武帝采用高压的政治军事手段,让国家民族统一思想行动,强化了汉领土文化意识,西汉的硬件水平提高到无以伦比的高度了,但是硬件上去了,显然软件经济无法支撑硬件的需求,于是就开始频繁进入死机的阶段,之后由光武帝刘秀重新制作一套好软件,让汉朝又重新换发光彩,运行顺畅好用起来了。
-----
网友解答:
-----
一、大汉盛世,强汉帝国之颠峰(公元前141年-前87年)
西汉中期算是汉朝最强盛的时段.汉景帝刘启死后,太子刘彻即位,即汉武帝.一上台便改“无为而治”的治国策略,对外三度攻匈奴,把匈奴驱逐至漠北地区、打通西域,造成“丝绸之路”;对内则实行“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力量;并召开“盐铁会议”将制盐和制铁的事业收为国有.
但武帝对外的战争也是有代价的.武帝三打匈奴后继续对匈奴攻伐,令匈奴边患再次复燃;武帝时国家的税收再次增加,同时武帝将刑罚也再次加严,武帝后期因此发生了一些暴乱;开销甚大,因此创立“均输”、“平准”官,与民争利.另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成为了中国固有的文化潮流.
武帝晚年,发表了著名的轮台之诏,这也表达了汉武帝对自己深刻的反省,国家也渐渐稳定下来,使汉武帝虽有亡秦之失却无亡秦之祸.
二、昭宣中兴,帝国的回光返照(公元前87年?前48年)
武帝晚年,因为“巫蛊”之祸致使皇后卫子夫、太子刘据被逼身死.武帝临死前,指定钩弋夫人之子,时年八岁的刘弗陵继位,是为汉昭帝.并由冠军侯、大司马骠骑将军霍去病之弟霍光辅政.
昭帝极为聪明,只是天妒英才,21岁即病死.死后无子,霍光等大臣先迎立宗室刘贺继位.后因刘贺德行有亏,遂废之,改立卫太子刘据之孙刘病己为帝,即为汉宣帝.
汉宣帝继位之前,因巫蛊之祸落难民间,深知民间疾苦.继位后宣帝先是忍辱负重的除掉权倾一时的大司马大将军霍光,后秉持中庸之道执政.他在位期间,国力民力都得到了较大的恢复,匈奴也表示了臣服的意愿,呼韩邪单于以臣子的身分晋见汉宣帝,汉匈的百年大战,终告落幕.宣帝和先前的昭帝御宇期间,被称为昭宣中兴或昭宣之治.
三、元、成、哀、平,西汉帝国之败亡(公元前48年?公元9年)
衰于元、成
汉宣帝于43岁时病死,太子汉元帝刘?即位.汉元帝和他的儿子汉成帝刘骜,即为元成之世,是西汉帝国国势日趋衰落的转折期.这与当时土地兼并**再起,阶级矛盾进一步尖锐化有关,但更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元帝刘?表面上“柔仁好儒”,实际上姑息、纵容宦官、奸佞迫害贤臣,政治黑暗**.
而成帝刘骜“湛于酒色”,宠任外戚―其母后王政君的王家乱政,自王政君的弟弟王凤以来,全由王氏子侄出任大司马大将军,王氏在朝廷的势力日渐巩固,最终又王家的庶出子王莽篡取了汉家江山.
败于哀、平
汉成帝无子而终.成帝皇后赵飞燕联同元帝昭仪傅氏合力排挤王氏.迎立傅昭仪之子、成帝之弟定陶王刘康的儿子刘欣即位,是为汉哀帝,并把哀帝祖母傅太后及生母丁太后入主宫禁.大司马王莽见大势已去,向太皇太后王政君建议暂时退让,结果王莽辞官回到新野新乡封国.汉哀帝的“断袖之癖”,让汉朝逐渐衰弱.二十二岁的宠臣董贤拜为大司马辅政.
汉哀帝死后也无子,王氏权力再起,迎立汉哀帝的堂兄弟,中山王刘兴的儿子刘?为帝.汉平帝在位5年,一说被王莽毒死,一说病死.终年14岁.王莽以君子之姿逐渐干预朝政.最后,他毒杀平帝,废黜其后继位的宣帝玄孙孺子婴,于公元9年初正式称帝,改汉为新,煌煌一时的西汉帝国终告灭亡.
-----
网友解答:
-----
西汉由盛转衰的关键是汉武帝,刘彻把西汉推向了巅峰,但西汉衰落的关键原因也是刘彻造成的,甚至秦汉(含东汉)为代表的中华第一帝国衰落的根本原因,也是刘彻造成的。
寻找根源的话,还得从刘彻武功巅峰的漠北之战说起。卫青、霍去病各率五万大军远征漠北,大破单于和左贤王部,歼敌9万余人,汉军损失不到匈奴的一半,是汉匈战争史无前例的大胜仗。
但为汉军提供后勤的50万头耕牛全部损失,50万民夫损失40多万。这些民夫和耕牛都是从今天的河北、山东、河南等黄淮海平原地区征集的,当时被称作关东。
要知道在农耕社会,男性是第一劳动力,耕牛的重要性几乎与男性相等,这个损失意味着50万户农民破产了,家里两三百万老弱妇幼生活没有了保障。
其实前期的多次对匈作战已经让民力枯竭,这次漠北大战成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大铁棒,注意我是用大铁棒形容,而不是稻草,因为这次的损失本身就是最大的一次。
在这个时候,刘彻没有勒紧裤腰带过苦日子,集中资源去保障这些老百姓的生活;反而继续大肆犒赏、大搞巫术、求仙问药,继续挥霍老百姓的血汗,甚至后来还干出了亲率18万大军,在汉匈边境武装游行的荒唐之举。
可想而知,第二年关东就爆发了大饥荒,饿殍遍野,流民数百万,盗贼横起。无法生活的农民要么饿死,要么成为流民到处乞讨,还有的被逼上梁山成了强盗。
但是乞讨死亡率极高,即便当时活下来也不是长远之计,上山当强盗也只是极少数人才能有的选择。
在这个情况下,流民和大家族进行了双向互选,大家族救济了流民,流民给大家族干活,成为大家族的奴婢,这样豪强地主就形成了。
即便在汉武帝发出罪己诏之后,包括霍光主政期间恢复经济,有一些流民回到了故土,但依然有大量流民害怕朝廷的暴政,或者在大家族家里生活的还可以,所以选择继续留在豪强地主家里为奴婢。
这个阶段是豪强地主的兴起之时,虽然还不足以对朝廷形成威胁,但已经有了跟朝廷对抗的资本。
这些豪强地主又本身是贵族或者官员,有一定程度免税免劳役的特权,是汉朝统治的支撑力量。
在汉朝最荣耀的事儿莫过于封侯了,这些豪强地主家里有1000户奴婢,实际上就相当于千户侯的经济实力了,所以豪强地主形成之后他们都不遗余力的扩大自己的实力。
豪强地主在这个时候就有多重面目了,第一他们是贵族拥有免税特权,第二他们是官员替朝廷执行政令,第三他们自身又是大地主。
豪强地主与朝廷争夺的核心就是人口与土地,因为这是财富的来源。
朝廷想争夺只能发出政令让官员执行,但这些官员中很多人本身就是豪强地主,不可能自己损害自己的利益,所以无论朝廷的政策看起来有多好,经过官员的执行都成了迫害百姓。
即便不是豪强地主的官员,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自己也会成为豪强地主,从朝廷的支持者走向了反面。
西汉后期的君臣对这个问题认识的很清楚,皇帝派非豪强的官员去清查户口和赋税,这些官员前期努力,过了一段时间自己也成了豪强地主之后就不再努力了,开始跟其他豪强一样破坏朝廷的政策。
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农民发现去豪强地主家里做奴婢比做朝廷的编户齐民舒服,所以去的人越来越多。但是朝廷总是要有相当大的开支,这些负担就压在越来越少的编户齐民头上,这些百姓的负担更重了,于是带着土地投奔豪强地主。
朝廷去治理,但是越治理越严重,那怕是坚决反对豪强地主的官员,只要治理一段时间,成为豪强地主后就开始摸鱼了。毕竟千户侯是立下汗马功劳的人才能有的,但一个郡守几年时间就能吸引上千户农民成为自己的奴婢,过上千户侯甚至万户侯的日子,谁还会给朝廷卖力?
西汉其实就是死在这个问题上,通俗的说法是土地与奴婢问题,实际上就是朝廷与豪强地主争夺土地和人口失败了,无力支撑局面。
东汉成立后,刘秀也想解决这个问题,不断派官员进行度田清查户口和土地,但面临的问题跟西汉一样,这些官员干不了多久就摸鱼了,所以刘秀不得不停止了度田行为。
而东汉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不得不承认豪强地主的存在,给予他们合法的地位和权力。所以东汉豪强地主势力强大,并多以外戚面目出现掌握实权,而东汉的朝廷也远没有西汉强大,皇帝动不动就成为了傀儡,只能靠宦官进行反击。
这些豪强地主实际上就是魏晋世家大族的前身,也是中华第一帝国的掘墓人,这些家族的问题,是到武则天时期才最终解决的。
-----
网友解答:
-----
读过资治通鉴,大致来说,后年连着几个皇帝都没有儿子继承,而且都短命,去世后,不得不匆忙从其他儿子或者侄子中,选一个当皇帝,可想而知,皇帝的质量是比较差的,直到刘氏家族的太奶奶的亲属家族王莽篡权,西汉终于结束。王莽从始至终伪装的很好,直到登基的时候,还要假意推脱,让别人喊他登位。他杀死了刘氏家族的诸多皇亲,以及稍有不同意见的,全都杀掉。直接导致全国混乱,大部分灾民无法生存,上山当了匪徒。直到南方出了一颗新星就是汉光武帝刘秀,创立了伟大的东汉,恢复汉王朝的强大。而王莽最终穷途末路,被最后身边跟随的8个人合谋杀死在,河上的小船上,头颅献给了当地的官员。可以说,恶人到底还是没有好报,所以不要去做恶人,没有好报,即使是王莽又能怎么样,还是被杀的下场。
-----
网友解答:
-----
我的观点是成也汉武帝 败也汉武帝 汉武帝雄才大略 南征北战 拓张版图 消耗国力 汉武后期 国外各种奇技淫巧 魔术杂耍进入中国 使人心志不专 人不应该沉浸在这些没用的感官刺激中 这是人性的衰败
汉武后期 重用酷吏 重用酷吏是因为法律已经没有了威严 但越重用酷吏 法网越密 人们越受束缚 越不能更好的投入到工作生产中 而这时候法律越成了摆设 老百姓只是怕酷吏刑法 而不是怕法律 这是法性的衰败
病根已经有了,到了昭宣 勉强用药病没发作
-----
网友解答:
-----
财政破产。
弄姓王↑和同姓王↓
西汉刘邦消灭了异姓王,文景二帝摆平了同姓王,汉武帝则连军功集团147位侯国都干掉了。同时汉武帝穷兵黩武,连年征战,土地增加一倍人口减少一半。豪强开始兼并土地隐匿人口,同时通过读书形成士族门阀。而为了对付流民,他们组织私人武装(部曲)、修建城堡(坞堡),屯集武器和粮食。皇帝收不上税,征不到徭役和兵役,只能加大力度征税、抓壮丁。不堪税役,汉武帝晚年开始出现流民。京城一度出现几十万流民,皇帝下罪己诏,丞相辞职,但流民是无解的。
汉武帝死后,开始休养生息,国力得到恢复,史称昭和中兴。但积重难返,天下所有人都对汉帝国失望了。恰逢此时出了个圣人王莽,于是公推他当皇帝。王莽限制土地和人口兼并,新政让官僚地主失望。政策执行不下去,平民也很失望,王莽也失败了。直到刘秀打压了一批士族,帝国才勉强重新站起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