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标如果不死,会是朱棣的对手吗?
朱标如果不死,会是朱棣的对手吗?
-----
网友解答:
-----
朱标要是还活着,朱棣连个屁都不敢放。朱棣一生就害怕2个人,一是他老爹朱元璋,另一个就是他大哥朱标。
当时朱标的身边,绝对是最强阵容,只要朱棣敢动一下,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如果朱标不死,朱元璋也用不着大肆斩杀功臣。因为这些功臣几乎和朱标都有联系,朱标完全可以通过政治的手段,来控制这些功臣。
但是,朱标一死,朱元璋所有的准备全部落空。年幼的朱允炆,根本无法保证这些功臣的利益。他们对朱允炆日后的执政,必定会带来负面影响。因此,朱元璋只好狠心斩杀功臣。
也正是因为,朱元璋将明初这一批名将全部杀死,这才导致朱允炆身边无人可用,不得不任用一些,只有理念而无经验的文臣。
而朱棣自幼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斗争经验十分丰富。因此才能处处掌握先机,最终扭转了战局。
我们来看看朱标的班底有多强大?少师是文官之首李善长,少傅是武官之首徐达,少保是武官中第二人物常遇春。
后来,天下读书人的代表宋濂,也成为詹士府赞善大夫,成为朱标的正式老师。
朱标的正妃是常玉春的女儿,而后来成为大将军的蓝玉,正是常氏的亲娘舅。
此外,在云南还有一个视朱标为亲兄弟的黔宁王沐英。当沐英得知朱标去世的消息,一度悲伤过度,甚至晕倒。由此可见,沐英和朱标的感情之深。
有这些人为朱标保驾护航,给朱棣10个胆,他也不敢有所妄动。
我们现在能看到的,一些朱元璋不待见朱标的一些举动。这都是朱棣登基以后,篡改了史书,故意污蔑朱标,其目的就是为了给他自己正名。
朱标从13岁开始,就被朱元璋立定为继承人。此后,朱元璋便寻访各路名师,甚至自己编撰书籍,教导朱标学习。
从洪武十年开始,朱元璋就下令,一切政要先报告给朱标,然后再上报给他。
朱元璋就是在刻意练习,朱标处理国家政事的能力。
经过十几年了磨合,朝廷上下朱标都是赞不绝口。可见,当时的官员朱标还是非常拥护的。
最关键的是,朱标是马皇后所生,也是朱元璋的嫡长子。这对于观念正统的明朝人来说,朱标就是唯一的合法继承人。
但是在洪武二十五年四月,38岁的朱标突然患病去世。所有的一切都发生改变,朱元璋也曾想过改立朱棣为继承人,但是被众多朝臣所阻止。
于是,朱元璋也就放弃了立朱棣为继承人的想法,认定朱允炆为继承人。但是,之前为朱标做的准备,在朱允炆身上都已经用不上了,甚至还有可能成为累赘。
因此,朱元璋要在自己临死之前,为朱允炆扫清道路。因,此才有了三年之内,功臣被诛杀殆尽的状况。
靖难之役以后,朱棣篡改历史,一直把朱标描绘成,心慈手软的妇人形象。
我们可以设身处地地想一想,朱元璋和马皇后都是经历过惨烈的战争,才最终夺取了天下,而朱标的童年也是伴随着战争成长。
有着朱元璋的狂热基因,再加上在这样极端的环境熏陶出来的朱标。怎么可能是一个妇人之仁的形象呢?
即使朱标在朱元璋面前,极力的表现维护兄弟之情,那也不过是给朱元璋面前做做样子而已。况且他的这些兄弟,也没犯下什么不可饶恕大错。朱标为他们辩护,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朱标的政治和斗争经验,也是朱允炆所不能比的。
朱标死的时候已经38岁了,等到7年后朱元璋去世那时,朱标也才45岁。此时,朱标的政治经验和精力都达到最顶峰的状态。这是十几岁的朱允炆最欠缺的。
同样是对待藩王问题,朱标根本就用不着去削藩。他只需要效仿汉武帝,颁布一道推恩令,藩王的问题自然就可以化解。
这种强制削藩的手段,也只有朱允炆这种没经验、没头脑的人,才会选择去做。
朱标要是不死,那他身边将会有明朝初年一大批的名将,供他使用。
这些人在战争中历练多年,随便拉出来一个,都比半路出家,自学成才的朱棣,要厉害得多。
朱棣之所以在朱允炆的年代,敢起兵作乱。一是欺负朱允炆就是个小孩子,而且身边没有可用之才。
其次,他在燕地准备了多年,之所以一直不敢动手,就是害怕两个人,一是朱元璋,二是朱标。直到这两个人都死了以后,朱棣才敢放手一搏。
至于朱允炆削藩,这也是朱棣制造起事的借口。反正朱棣是已经铁了心了,打算要推翻朱允炆。因此,朱允炆无论做什么,都会被朱棣找到机会。
同时,朱棣在朝中也有自己的人吗?可以随时给他通风报信,让他掌握全局。也只有朱允炆这个傻小子,才会真的相信帝王之家有亲情。才会在战场上对朱棣故意放水,最终将大好的局面葬送。
如果朱标在世,只要朱棣敢动,朱标一定下死手。如果朱标真是一软弱无能之人,朱元璋也不会费那么大力去扶持他。要知道,朱元璋儿子就多达26个,还找不出一个雄才大略的人吗?
-----
网友解答:
-----
如果你了解朱标是如何恐怖的存在,你就会知道,只要他不死,给朱棣一百个胆子,都不敢成为他的对手。
据史料记载,朱元璋的嫡子有五个,即长子朱标,次子朱樉,三子朱棡,四子朱棣和五子朱橚,都是孝慈高皇后马氏所生。
虽然根据现在学者研究,朱棣和朱橚或许不是马皇后所生,朱棣称帝后为了让自己继位变得合法,才说自己是马皇后所生的,但也缺乏证据,我这里姑且不考虑这一点,先把他当做马皇后的嫡子来看待。
在这五个儿子当中,朱元璋毫无疑问最喜欢朱标,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朱标是朱元璋的嫡长子,古代嫡长子是要继承家业的,朱元璋理所当然要重视朱标;第二,朱标出生的时候,朱元璋已经二十八岁了,年纪已经很大了,他期盼有个儿子也已经好多年了,朱标的到来让他感到欣喜若狂。
据记载,朱标出生的时候,朱元璋正在攻打南京,当他得知消息后,高兴地在一座山上的石头上刻下“
到此山者,不患无嗣
”几个字,他觉得自己终于后继有人了,同时也对朱标抱有极大希望。
朱标之后,朱元璋的妻妾们又连续给他生下了很多儿子,但他心中最喜欢的儿子,朱标永远都排第一。
为了能将朱标培养成才,朱元璋可谓煞费苦心,朱标很小的时候,他就将其确定为自己的继承人。
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立九岁的朱标为吴王世子;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又立十三岁的朱标为皇太子。
我们可以发现,朱元璋每向前走一步,都拉着朱标一起,朱标由此成为朱元璋儿子中最幸福的一个,享受的待遇也最高,其他人跟他根本没法相比。
尤其是在朱标成为皇太子之后,为了稳固朱标的地位,朱元璋采取了很多措施,其中最重要的两个环节,就是为朱标准备一套超强班底作为辅佐,并让他与功臣集团中的一流人物、也就是常遇春之女联姻。
01,先说一下朱标的辅臣团队有多强。
由于朱标是朱元璋的嫡长子,因此得到了功臣们的支持,洪武元年中书省刚刚成立的时候,以李善长为首的大臣们就上书朱元璋,请求朱元璋立朱标为中书令,朱元璋虽然感到很高兴,但他认为朱标毕竟年纪还太小,最终拒绝了。
儿年未长,学未充,更事未多,宜尊礼师傅,习经传,博古通今,识达机宜。他日军国务重,皆令启闻,何必为中书令?
不过,朱元璋也看出朱标得到了多数人支持,他便顺势为太子府配备了一套班子,选择功臣勋贵为朱标保驾护航,让朱标建立自己的势力,从而坐稳太子之位。
这些人中,最强的三个人是中书左丞相李善长,中书右丞相徐达,以及中书平章录军国重事常遇春,他们分别担任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和太子少保,也就是教朱标读书、习武,保护朱标的安全。
要知道,李善长、徐达和常遇春可是淮西勋贵的领军人物,也是文武大臣之首,朱元璋让他们在太子府任职,可见他对朱标是何等爱护。
除此之外,朱元璋还让当时主要的文臣武将都到太子府任职,比如我们熟悉的冯胜、廖永忠、胡美、杨宪、耿炳文、邓禹、汤和等等,都在太子任职,甚至连浙东集团的刘伯温和章溢等人,也都在太子府兼职。
并且,朱元璋还下令,除了东宫这套班子之外,不再令设府僚,他的用意是一旦自己征战在外,朱标留下来监国,那么太子府这套班子就会为朱标效力了。
总之,朱元璋为朱标配备的这一套班子,将朝堂上绝大多数人都变成了太子党,尤其是大将军徐达、舅舅蓝玉、表哥李文忠、以及镇守在云南的西平侯沐英等军方人士,他们有力地维护了朱标的地位。
02,朱标的婚姻,也是稳固他地位的有力保障。
洪武四年,朱元璋让十六岁的朱标娶了常遇春的长女为妻,他这么做的意图很明确,即是为了告慰常遇春在天之灵,也是为了朱标的地位考虑。
我们都知道,常遇春与徐达作为当时军中大佬,是朱元璋的左膀右臂,他在洪武二年的时候病逝于军中,朱元璋悲痛欲绝,下令追封他为开平王,并命人绘制他身穿龙袍的画像。
可以说,常遇春是功绩显赫的,也是朱元璋最信任的人之一,他虽然去世了,但他作为淮西勋贵的领军人物之一,在军中威望甚高,再加上他的几个儿子也都与其他功臣有联姻关系,因此常家依然有很大的影响力。
朱元璋让朱标娶常遇春之女为妻,意在加强朱标与淮西勋贵的联盟,尤其是在常氏为朱标生下嫡长子朱雄英之后,这层关系就变得更加牢固了。
可以说,朱雄英是个很关键的人物,因为他是朱元璋的嫡长孙,未来肯定是皇位的第三代继承人,再加上他是淮西勋贵的血脉,因此淮西勋贵自然要拥护他了,这就让朱标的地位变得更加稳固了。
只不过,后来朱雄英去世了,元朝降臣吕本之女吕氏成为了太子妃,吕氏所生的朱允炆取代朱雄英成为嫡长孙,由于朱允炆不代表淮西勋贵的利益,所以朱标的地位出现了一丝松动,但不足以威胁他的地位,因为他那时候已经羽翼丰满,至于为什么,我后面会说到。
总之,经过朱元璋的一番操作,朱标的地位稳固无比,成为除了朱元璋之外,明朝权力最高之人,反观他的几个兄弟,则无法与之相提并论,比如说是燕王朱棣,当时还跟着徐达打怪升级,尽管他娶了徐达之女为妻,但徐达及他的长子徐辉祖都是朱标的支持者。
除了以上两个措施之外,朱元璋还做了一件事,让朱标的威望和地位得到稳固,那就是让朱标监国,成为国家的掌控者。
洪武十年,朱标已经二十二岁,朱元璋见自己年过五十,觉得是时候当甩手掌柜了,于是下令以后所有大小事宜全部交给朱标处理,处理完后再禀报给他就行。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虽然大的决策还是朱元璋来做的,但维持国家运转的人其实变成了朱标,前后长达十四年之久。
在这十四年时间里,朱标其实就是“二皇帝”,是国家的实际主宰者,并且他展示出了超强的理政能力,也因此建立了很高的个人威望,别说大臣们不敢稍有放肆,就连兄弟们也只能老老实实做人,没人敢觊觎皇位。
史书上还记载了这么一件事,说朱棣和其他几个当塞王的兄弟经常闹别扭,都想要扳倒对方,但他们从来不去找朱元璋告发对方,而是找大哥朱标告状,朱标也很严厉,每次都将弟弟们训得跟孙子似的,没有一个人敢做声。
尤其是朱棣,他是朱元璋儿子之中最不安分的人之一,每次入朝拜见朱标,朱标总要训斥他几句,他跪在地上唯唯诺诺,跟儿子见了父亲似的,由此可见朱标在当时是掌握绝对权威的。
史书上说朱标有仁爱之心,性格温文尔雅,但这不代表他是好欺负的,事实上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执政理念,敢于跟朱元璋叫板,后来朱元璋对他有所不满,但依然没有动过改立太子的想法,因为他已经羽翼丰满了,朱元璋还能怎么样呢。
洪武十五年,朱标的嫡长子朱雄英去世了,朱允炆成为皇长孙。
按照朱元璋定下的规矩,皇位必须由嫡子来继承,其次才是嫡出的兄弟,如果庶子成为皇帝,臣子们可以将其推翻,然后立嫡子为帝。
以此作为指导思想,朱允炆虽然也是嫡子,但是由庶子上升而成的平嫡,与是正嫡的朱雄英有着根本区别的。
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须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虽长不得立。若奸臣弃嫡立庶,庶者必当守分勿动,遣信报嫡之当立者,务以嫡临君位。朝廷即斩奸臣,其三年朝觐,并如前式。—《皇明祖训》
而随着朱雄英的去世,朱允炆被推上历史前台,他成为朱标的第一继承人,这让很多人感到不服气,尤其是当时除了朱标之外,朱元璋活着的嫡子当中最年长的朱棣。
也就是在这一年,朱棣将姚广孝和袁珙带到北平,并在当地暗中结交文武官员,从而培植自己的势力。
也就是说,从那个时候开始,朱棣就开始觊觎皇位了,但他根本就不敢造反,他所做的一切准备,也只是未雨绸缪罢了。
事实上,当时朱棣虽然是最强大的塞王之一,也是个骁勇善战的大将,但比他厉害的武将还有很多,比如说蓝玉;并且,朱棣的个人势力也不突出,只有燕王府三护卫、共计一万余兵力,而仅仅是镇守在北平周边的朝廷军,就比他的兵力要多得多,那就更不要说朱标掌握的整个大明朝的军队了。
洪武二十五年,朱标因为太过劳累而染病去世,朱元璋立朱允炆为皇太孙,为了稳固朱允炆的地位,朱元璋将蓝玉等大量武将铲除,淮西勋贵几乎全军覆没,这就为帝国留下了巨大的安全隐患。
朱元璋去世后,朱允炆继位为帝,他为了稳固地位,开始大力削藩,将众多藩王都给得罪了,朱棣趁机造反,并夺走了宁王朱权的兵力,实力得到极大加强;再加上朝廷没有大将可用,只能依靠李景隆这样的年轻将领,以及只擅长防守的耿炳文等人,结果朝廷虽然兵力更多,但依然败给了朱棣。
试想一下,如果朱标还在,那么会是个什么情况呢?
首先,只要朱标还在,那他就会在朱元璋去世后成为皇帝,他作为嫡长子,继位的合法性不容置疑,朱棣也就没有造反的理由了,即便是朱棣真的起兵造反了,也得不到太多人的支持;
事实上,朱棣之所以敢造朱允炆的反,跟朱允炆不是正嫡有很大关系,当时很多朝廷大将都投降朱棣,因为他们认为朱棣也是嫡子,有兄终弟及的合法性,不是一定要支持朱允炆才行。
比如说,朱棣攻打到南京城外的时候,包括谷王朱橞和李隆基在内的很多人都投降朱棣了,就连顶级武将和亲王都如此,其他人就自不必多说了。
其次,如果朱标还在,那么蓝玉等大将就不会死,这些人如果不死,朝廷军对燕军的优势将会十分悬殊,朱棣只靠自身力量就根本不敢造反,而且其他藩王、武将也不会支持朱棣,甚至会帮着朝廷攻打朱棣。
尤其是大将蓝玉,他作为朱标的妻舅,是朱元璋重点培养的大将,也是朱元璋留下来辅佐朱标之人,一直以来都对朱棣有戒备心,如果他活下来,朱棣肯定会忌惮他,也不敢造反,即便造反了,也一定打不过他。
还有宁王朱权,如果朱标还活着,他也不会左右摇摆,最后被朱棣骗走所有兵力,他肯定会听从朱标调遣,配合朝廷军攻打朱棣,朱棣必败无疑。
再次,如果朱标还在,即便朱棣真的造反了,以他的个人能力和威望,将会让朝廷变得空前团结,而且还会采取最有力的措施来应对,可能朱棣连北平城都还没出,就被朱标给解决了。
总结一下,我认为只要朱标还活着,朱棣是万万不敢造反的,因为他是聪明人,他知道跟朱标成为对手,将会输得很惨,与其这样不如安心做个藩王;同时,我也认为,只要朱标死了,朱棣肯定会造反的,因为他也想当皇帝,即便是朱允炆不削藩,他也是会造反的,只是时间可能会晚点罢了。
-----
网友解答:
-----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朱棣要是面对还活着的朱标,一擦俩大鼻涕,俩巴掌直接举过头顶,一准会情真意切的说:“哥!咱有话好好说,咱别一惊一乍的,吓死俺了,俺不反了还不成?”
咱真真的没有有一点子夸张的成分在里头,就算是朱标当着朱棣的面说:“今个没别的,就是要削藩,还就打你这里开始,你看中不中?”
朱棣连个疑问都不会带的,跟着就答上一句:“中!哥说啥?咱还能有个不同意的,无所谓,现在俺就卷铺盖卷回南京。”
什么黑衣宰相姚广孝,就算是他蹲一边挤眉弄眼的,朱棣都不会拿正眼瞧他一眼。
哎!就是这么的有谱。
朱标是谁?那可是朱元璋正儿八经培养的下一辈的接班人,打小就开始培养,老朱给朱标打造的班底,何止是强大。
别的不说,就说被老朱给法办了的蓝玉,那可是给朱标准备的一把快刀。当年朱标要是不死的话,蓝玉绝对活的好好,狂奔起来整个大跳都没问题。
结果朱标一死,老朱就知道自己这大孙子朱允炆,压根就镇不住这脑袋都要长犄角的悍将,这才给弄死了。
单从这一点,您就能吧嗒出味道来,朱标的班底何其的强大。
这么说有点空,咱说点具体的实例,大家伙体会一下。
首先咱来感觉一下朱标出生时候,老朱有多重视。
朱标哇哇哭闹着来到这个世界上,还整不明白一二三四五的时候,老朱正带着大部队攻打集庆,也就是现在的南京。
接过消息的老朱,直接就乐了,开心的不要不要的,直接在当地一座山上刻了八个大字:
到此山者,不患无嗣。
大家伙也知道老朱这个人,他可以对不起天下所有的人,但他绝对不会对不起马皇后。
马皇后给老朱掉个脸子,都会让老朱心神不宁。老朱打定主意您就是给他准备十八头牛这么去拉,他连个头不带回的,可马皇后轻轻一跺脚。
“媳妇咋了?”
所以老朱那是爱屋及乌,马皇后生的大小子,就算没瞅见那也是开心的很。
至于其他儿子,呱唧呱唧一连串的落地,都没有让老朱这么开心,这么注意过。
而且老朱绝对是一个很传统的人,嫡长子在他的心坎里的分量那绝对是最重的。就从他朱标死了,直接越过一帮儿子让长孙继承就能瞅的出来。
所以老朱打小就培养朱标的能力,五岁就开始请了当代大儒宋濂来授课,五岁啊,俺五岁的时候就懂的吹个鼻涕泡傻乐。
这就算了,老朱有时候还会把小朱标带身边,给他讲一些个道理,也算是言传身教吧!
当然老朱加一个宋濂,老朱感觉还是不够的,好在他作为一个开国皇帝文臣武将他也不缺。
您比方说李善长,徐达,常遇春,这三人分别是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就这三头衔可不是什么荣誉头衔,在那会对于朱标来说这就是正儿八经的师傅。
您就说吧,这三位那个弱?搁历史上都能挤进前边去的能人。
后边细碎的师傅那就太多了,什么冯胜,什么汤和,什么刘基等等,都是人杰啊。
师傅是一层关系,但搁到朝堂何尝不是一种政治联盟呢?
而且当年老朱出入军营也喜欢带着朱标,必要的熏陶那是必须的,所以朱标自己的文治武功这都不带差的。
朱标十岁的时候,老朱蹲在南京这嘎达自立为吴王,这朱标就已经是世子了。
过去都说一旦立了太子,这一准就有太子党。老朱的朝堂也不例外文臣武将这基本上都是,你以为老朱让朱标监国,一监就十几年的监,这期间官员的任免你以为没有朱标的影子?那不可能。
要俺说其实老朱就是最大的那个太子党。
有时候往上不是有个玩笑。
忽一日,老朱端坐于金銮殿之上。小太监撒丫子狂奔:“报!太子造反了!”
老朱一准拍案而起:“好小子!等你这么多年了,够硬啊!”
回头接着说:“来呀!把宫门打开!让那帮子侍卫都滚开,俺就坐这里等他?苍天啊,大地啊,总算是开眼了。”
历代王朝,皇上和太子搭档入过江之鲫太多了,但就只有这对爷俩最特殊,老朱在听到太子造反是最开心的。这都不带有任何疑问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
当年老朱和朱标他也不是没有意见相左的时候,老朱不仅会骂,回头指不定就抽着鞋底子要抽他朱标。
爷俩打打闹闹结束之后,第二天该干嘛干嘛,这都不带记仇的,毕竟这是真爷俩,这中间就不带其他任何东西的。
你试试其他皇帝和太子,敢这么干?
当年清朝的康熙就因为自己生病,太子胤礽没有表示表示,这记恨就能记恨二十年,也成为了废胤礽的一大罪状,你看,不一样的。
您回头瞅瞅朱棣。
朱棣是老四,他出生的时候,正赶上陈友谅打下了太平,手臂一指带着大军往南京这嘎达狂奔而来。
所以老朱接到这儿子出生的消息,您别说瞅上一眼了,就连个高兴劲都没有,至于取名字的事,压根就没有琢磨。
再回头朱棣已经七岁了,什么师傅不师傅的,连个引路人都没有,全凭自己感悟。
您要说老朱和朱标那是朝廷上俩太阳,整个朝廷都围着他俩转悠,这都没毛病。
其他儿子呢?他们连做星星的资格都没有,您就别说月亮了。
而且老朱这些个儿子,有一个算一个,那个没有受过朱标的恩惠?所以朱棣要是造反,这都不用朱标说啥的时候,其他兄弟指不定就站出来,一股脑的指头都会杵到朱棣的脑门上大骂。
说真格的,朱棣造反,他连北京城那城门口都出不去,就让人给掐吧了!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
网友解答:
-----
虽然历史没有如果,但是我们不妨大胆猜测下,我认为答案是否定的。如果朱标不死,即使给朱棣100个胆子,他也不敢起兵造反。
第一,朱标拥有强大的治国阵容。
史书上记载,朱标出生时,朱元璋正在领军攻打集庆,得知情况后,大喜,随即在当地的一座山上刻石曰:“到此山者,不患无嗣。”朱元璋从小就喜欢太子朱标,对其爱护有嘉,聘请宋濂等名儒为帝师,悉心教导朱标。到了洪武元年,大明王朝刚刚建立,朱标就被立为太子,还为其选拔了一批功勋卓著,德高望重的文臣武将兼领东宫,辅导太子治理国家。其中有左丞相李善长兼任太子少师,右丞相徐达兼任太子少傅,中书平章录军国重事常遇春兼任太子少保,还有冯胜、邓愈、汤和、刘基、章溢等人也在其中,我就不一一述说了。
朱元璋每次外出征战之时,让朱标监国、令文臣武将尽力辅佐,一来可以锻炼朱标治理国家的能力,二来密切了朱标与群臣之间的关系。另外一方面,常遇春的女儿嫁给了太子朱标为妻,乃是太子妃。蓝玉又是常遇春的妻弟,如此算来,明朝两大名将与太子朱标乃是姻亲,定然会坚定不移地站在朱标这边。
朱标拥有如此强大的文臣武将阵容,试问朱棣敢不敢有过多的非分之想呢?
第二,朱标是百姓心目中的“明君”。
朱元璋为了让太子“日临群臣,听断诸司启事,以练习国政”特地将一切政事交由朱标处分,然后奏闻自己,当时朱标年仅二十二岁。朱元璋时常告诫说,“我之所以要你每日和群臣见面,不断听群臣意见,批阅各地奏章,学习治国之道,目的是为了让你牢记几个原则:第一是仁,能仁才不会失于疏暴;第二是明,能明才不会惑于奸佞;第三是勤,只有勤恳才不会沉溺于安逸;第四是断,能断不致牵于文法。”从此之后,朱标勤勤恳恳地协助朱元璋处理日常政务,治国能力得到了很大的加强。
史书上记载,朱标温文儒雅,慈仁殷勤,希望实行“宽通平易之政”,但是有些时候与朱元璋意趣不合而难行其道罢了。如果朱标登基称帝,掌握大权,必然会实行“宽通平易之政”,那么必然会国泰民安,一副欣欣向荣的模样,试问朱棣还敢举兵造反吗?
第三,朱标是群臣心目中的“仁君”。
朱标性格仁慈温和,深受群臣爱戴。洪武十三年,爆发了著名的明初四大案之一,胡惟庸案。由于宋濂的长孙宋慎,与胡党中人过往甚密,因此也被牵扯到此案。当时朱元璋想要诛杀宋濂,最后在马皇后及太子朱标的力保之下,这才得免一死,发配四川。
一日,朱元璋又要大开杀戒,太子劝谏说道:“陛下杀人过滥,恐伤和气。”朱元璋不作声。
第二天,朱元璋故意丢下一条棘杖,让太子去拿。太子闻言后,面有难色。朱元璋说道:“你见上面有刺不敢拿,我现在帮你把这些刺全部去掉,再交给你,岂不是更好。我所杀的都是天下的坏人,内部整理清楚了,你才能当这个家。”
朱标却不认同,说道:“上有尧舜之君,下有尧舜之民。”意思是说有什么样的皇帝,就有什么样的臣民。
朱元璋大怒,拿起椅子就朝他扔去,并继续追打。
朱标连忙跑开,吓得连忙把怀中画掉在地上。
朱元璋捡起画,看到图中马皇后背着自己逃跑,回忆起自己当年创业时多么的艰难,怒气也就消解了。
温和仁慈的朱标乃是群臣心中的“仁君”,在群臣心中具有很高的威望,也能镇得住这些开国功臣。有些学者认为朱元璋晚年大肆屠杀开国功臣,就是因为朱标的意外离世,害怕性格柔弱的皇太孙朱允炆镇不住这些开国功臣们,所以这才举起了屠刀。
朱棣之所以造反成功,有个很大的原因就是朱元璋屠杀了太多的名将,可以说是到了无人可用的地步。如果朱标登基,开国功臣们不被屠杀,朱棣还敢轻举妄动吗?
第四,朱标是诸王心目中的“好大哥”,威信很高。
\t史书上记载,朱标从小接触儒家经典,性格上来说,仁慈宽厚,重视亲情,对其他诸王十分友爱。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周王朱橚等人曾多次犯错,要被朱元璋惩罚,都是朱标从中调和求情,才使他们免受责罚,因此,朱标在诸王心中具有很高的威信。
第五,朱标不死,朱棣没有一个很好的造反理由。古代皇位继承有个原则,就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朱标死了之后,本来朱元璋应当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其他儿子,然后朱元璋却把皇位传给了孙子,违背了这个原则,也是朱棣起兵造反的一个理由。当时朱标就是嫡长子,如果朱标不死,继承皇位的话,那么燕王朱棣的起兵理由也就没有了,试问他该以什么理由起兵呢?
朱棣是个雄主,五征漠北,拓展疆土,还创造了永乐盛世,非汉唐所能并肩的,但是我想说的是,如果朱标没有英年早逝,顺利登基称帝的话(或许只要晚死几年,登基过渡一下),即使给朱棣100个胆子,也不敢举兵造反。倘若朱标登基称帝的话,也一定会开创一个永乐之外的太平盛世,朱棣只是朱标朝中默默无闻的一位普通王爷罢了
!
-----
网友解答:
-----
如果朱标不死,朱棣就不会起兵靖难;如果朱标不死,朱棣也不敢在他面前造次。
现在我们看朱棣,是雄才伟略的明成祖,可是在当时,
朱标才是站在大明舞台中央的大主角,
而且是无限光环加身,上受老爹朱元璋宠爱,下受文武百官拥戴。而朱棣,只能是坐在后排拍手傻笑。
朱棣和朱标,本就不在一个重量级上。
朱标是太子,代替朱元璋监国摄政,是代理皇帝,是“君”,而朱棣,即便能力再强,也只是“臣”。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在朱标面前,朱棣只能俯首称臣。
牛娃朱标的完美人生履历
1355年,朱标出生在安徽省当涂县一个叫陈迪的商人家中,他的母亲就是朱元璋的结发妻子马皇后。朱标是朱元璋的第一个亲生儿子,此前他已经领养了沐英,朱文正,李文忠。
此时的朱元璋,并没有像普通的父亲一样,焦急的在产房外面等待,因为有更重要的事情等着他去做。
朱标出生这天,朱元璋正率领大军攻打集庆,士气低落之时,传来消息说夫人生了一个大胖小子,朱元璋高兴的蹦起来,在一座山上刻下“到此山者,不患无嗣”八个大字,然后重整旗鼓,一举攻下集庆,改名为应天府,就是今天的南京。
1360年,朱标5岁,朱元璋给他请了第一个家庭教师做启蒙教学,这个老师叫宋濂。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元顺帝曾经邀请他出任翰林编修,被他拒绝了。
什么概念呢?就相当于让一个大学教授级的人物来当朱标的小学老师,这起点,不是一般的高。
这一年,朱棣刚刚在南京出生,陈友谅正在大举进攻安徽当涂,一旦当涂失守,南京就岌岌可危,朱元璋正火急火燎的在前线打仗,根本没有空管这个第四子。
1364年,朱标9岁,朱元璋在南京自立为吴王,封朱标为世子,这就是向天下人宣布:“朱标,就是我的接班人”。
1367年,朱标12岁,朱元璋开始亲自教他做人,安排他回老家祭祖,并告诉他:“你从小生活富足安乐,但是民间还有很多百姓生活很困难,你沿途要注意观察他们的生活,体察民情,体会为父的创业不易”。
1368年,朱标13岁,朱元璋正式在南京称帝,建立了大明朝。随即封朱标为皇太子,在法统上确立了朱标继承人的地位,然后给朱标配备了超级豪华的导师团队。
这个导师团队有多豪华,我们来看一下。
左丞相李善长担任太子少师,右丞相徐达担任太子少傅,开国猛将常遇春担任太子少保,还有胡美,冯胜,廖永忠等一大批开国功臣作为他的幕僚和宾客。
朱元璋经常告诉这些老师们:“太子将来是要管理国家大事的,治理国家,首先是要心正,不必拘泥于背诵诗文,要培养他的帝王观念”。
可以说,朱元璋在朱标身上投入的教育资源,那是无上限的,从一开始,朱元璋就是按照皇帝的标准在打造朱标,这种优势,是任何一个皇子都无法企及的。
而那时候的朱棣,只是一个普通的燕王而已,他能够被朱元璋喜欢一点,也是靠自己带着军队拼死和元军作战,拿命换回来的。
同样都是朱元璋的儿子,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老爹朱元璋的无限信任
古代皇家,太子党总是和当朝皇帝有一定的矛盾,一个着急接班,一个提防篡位。比如清朝的康熙皇帝和太子胤礽,但是朱元璋对朱标却是无限的信任。
1377年,朱标22岁,朱元璋觉得是时候让他到皇帝的岗位上实习一下了,于是就下令,以后所有政事,除了向朱元璋汇报外,还要同时请示太子,让太子来处理一切政务。
朱元璋还传授朱标“四字心法”。
第一,要“仁”,才能防止出现暴政;第二,要“明”,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第三,要“勤”,勤劳工作,才不会贪图安逸;第四,要“断”,遇事要干脆果断,不能犹豫。
朱元璋还语重心长的说:“我当皇帝这些年,工作勤勤恳恳,每天早上起床就批阅奏折,晚上很晚才会睡觉,这些你都看见了,要向我学习”。
朱标也是个好孩子,点头记下,认真的学着朱元璋的样子去处理国事。
特别是“仁慈,仁政”这一点,朱标学的特别的好。两个弟弟秦王,周王犯了错误,主动去向朱元璋求情,有人揭发弟弟晋王谋反,也是朱标哭着去向朱元璋求情。
大明开国后,朱元璋为了稳固江山,杀了不少的功臣,还是太子朱标出来,劝说朱元璋不要杀太多的人。胡惟庸案爆发后,朱标的老师宋濂的孙子被牵连进去,是朱标联合马皇后一起劝说朱元璋,才保下宋濂一命。
朱标的仁政,赢得了朝堂上文臣武将的支持,也获得了极大的民心。
朱元璋虽然诛杀了很多的开国功臣,但是还是给朱标保留了基本的文武班底,比如大将蓝玉,他是常遇春的妻弟,而常遇春的女儿嫁给了朱标,从这层关系上讲,蓝玉是朱标的舅舅。
1391年,朱元璋打算迁都西安,就让朱标去做一些前期的走访调查工作,从西安回来后,朱标就感染了风寒,竟然一病不起,时年仅38岁。
关于朱标的死因,史书上的记载是感染了风寒,但是据野史记载,是因为朱标审问重犯,嫌用刑过重,和朱元璋发生了争执,被朱元璋教训了几句后投河自尽,被人救起后就一病不起。
朱标死后,朱元璋非常的伤心,特意安排将朱标葬在自己陵墓的旁边,祭祀的礼仪规格也非常的高,甚至朱棣称帝后也没有改变这个规定,这让太常寺的人非常不理解,为什么太子的祭祀礼仪还高于皇帝。
可能是过于偏爱长子朱标,朱元璋在传皇位的时候,直接忽略了自己众多儿子,把皇位传给了朱标的二儿子朱允炆。
可能是担心朱允炆过于嫩,驾驭不了开国功臣,朱元璋又借机诛杀了蓝玉。
朱允炆也确实太嫩,他听信了齐泰和黄子澄的建议,开始削藩。朱棣原本是想踏踏实实的在北京当个燕王,没想到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上天给了朱棣一个机会,朱棣就不能束手就擒。
朱棣能够靖难成功,主要是因为开国大将都被朱元璋杀完了,朱允炆身边全是一群能说话就不动手的人,最终让朱棣做了江山。
如果朱标不死,朱棣是绝对没有机会起兵的,因为朱标的巨大光环就像是一个梦魇,紧紧地笼罩在朱棣的头顶,让他动弹不得。
-----
网友解答:
-----
朱标如果不死,会是朱棣的对手吗?
朱标画像
如果朱标不是38岁英年早逝,根本没有会不会成为对手的问题。朱棣只能老老实实在北京趴着,当个有能力的富贵王爷。
之所以有这种推测,基于以下几点:
1、朱标可是正宗的嫡长子;
2、朱标是老皇帝朱重八着力培养的接班人,拥有自己的政治班底;
3、朱标拥有足够的人望,能镇得住场子,也有足够的政治号召力。
首先作为嫡长子,朱标的继承权是没有人敢质疑的。
“有嫡立嫡,无嫡立长”
朱元璋定下的铁律,从嘉靖朝
“大礼议”
和万历朝的
“国本之争”
来看,明朝的士大夫对于朝礼有着近乎偏执的追求。
如果朱标不死,朱棣根本不会动争大位的心思。虽然,他自己也号称是孝慈高皇后马氏的嫡子,但恐怕也就是他自己说说而已。
他必须是马皇后的儿子,可能更多源于靖难之役后,坐上了皇位倒推自己,必须为嫡子,以正其位。
目前,史学家多认为其为朝鲜女子
李氏碽妃
所生。这种说法的主要依据为
《南京太常寺志》
记:
“孝陵祀太祖高皇帝、高皇后马氏。左一位淑妃李氏,生懿文太子、秦愍王、晋恭王,左二位皇妃生楚王、鲁王……右一位碽妃生成祖文皇帝。”[1]
朱棣画像
其次,作为朱元璋倾力培养的接班人,朱标十岁时便被立为世子,十三岁时,便代父回乡祭祖。这种安排足以向众人告示,朱标将会是未来的皇位继承人。
为了培养朱标的政治能力,朱元璋给它配备了堪称豪华的教师集团。其中不但包括
宋濂
这样的名儒,还包含
李善长
(太子少师)、
徐达
(太子少傅)、
常遇春
(太子少保)等功臣元勋。除此之外,
冯胜、胡美、廖永忠、李伯升、赵庸、王溥、杨宪、傅瓛、康茂才、张兴祖、孙兴祖、吴桢、耿炳文、邓愈、汤和、刘基、章溢、文原吉、范显祖,
都是太子府的执政班底。
这个堪称豪华的太子班底,足以说明朱元璋对自己这个儿子无比信任,从未动过易储的念头。
也正是因为有这样强大的太子班底,才会有朱元璋谕之曰:
“朕于东宫不别设府僚,而以卿等兼领者,盖军旅未息,朕若有事于外,必太子监国。若设府僚,卿等在内,事当启闻,太子或听断不明,与卿等意见不合,卿等必谓府僚导之,嫌隙易生。”
[2]
如果朱标不是英年早逝,而是一直活到继位,时年44岁的朱标,具备完整的政治控制力,根本不会出现朱允炆主少国疑的局面。就算朱棣有志于天下,也没机会。
要知道,起兵造反可是一件成本极高的工作,一般只有三种情况下才会出现:
要么觉得自己拥有绝对的把握,一定成事;
要么就是被逼的没办法了,反不反都是死,干脆拼了;
第三种是造反的人缺心眼。
朱允炆画像
最后,朱标在朝中拥有足够人望,足以镇得住场子。
《明史》
曾经这么评价朱标:
“太子为人友爱。秦、周诸王数有过,辄调护之,得返国。有告晋王异谋者,太子为涕泣请,帝乃感悟。帝初抚兄子文正、姊子李文忠及沐英等为子,高后视如己出。帝或以事督过之,太子辄告高后为慰解,其仁慈天性然也。”
[3]
从以上记载可见,弟弟们有过多是这位兄长在皇帝面前为其求情,如果朱标顺利接任皇帝位,以他仁厚的性格自然不会有
“削藩”
之事。所以,朱棣也就不会有被逼无奈的借口。
另外,如果不是朱标英年早逝,朱允炆
“主少国疑”
之势已成(朱允炆年纪倒是不小了,不过没有政治经验,已经是验证过的),蓝玉案是不是会爆发还真不一定,如果要是蓝玉尚在,朱棣估计就更没动手的心思了。
综上所述,朱标活着,明朝根本不会有
“靖难之役”
,也不会有
迁都北京
之事,也不会有
《永乐大典》
,就是有也不会叫永乐大典,没准叫个什么大典。当然了,历史是没有如果这种东西的。
[1]、《南京太常寺志》 汪宗元[2]、《明史·卷115》;[3]、《明史 列传三》
独立思维、个人视角,我是头条号
“藏地读行”
,期待您关注。
各位爷,您要是看着觉得还中,要不尝试点个
“赞”?
我用人格担保,点了绝对不会怀孕!哈哈哈!
-----
网友解答:
-----
是不是对手无关紧要,因为无需交手,朱棣借给他个胆子也不敢造反。再说,朱标可不是软柿子。
很多时候,能力只是成功的条件之一。刘邦有什么能力?韩信说他不能将兵,但可以将将。这是奉承话。论治理国家,刘邦不如萧何,论智谋,刘邦不如张良,论领兵,刘邦不如韩信,但刘邦当了皇上。
朱标和朱棣之间如果真的较量,不是两个人较量,而是两股势力较量。朱棣凭什么和朱标较量。朱标不是朱允炆,朱允炆有很多把柄在朱棣手里,他通过削藩害自己的叔叔,在情理上有弊病;以皇太孙的身份继承大统,从法理上有欠缺。政策合理不合情。朱棣可以为自己的行为找一大堆可以说得通的理由。可以获得一部分人支持,特别是自己的几个弟弟。
如果他面对的是朱标,他还能找到让人信服的理由吗?还有那么多人跟着他造反吗?到任何时候都不要忽略,政治正确这杆大旗的号召力。
当年曹操为什么打起别人来得心应手?因为他是奉天子以讨不臣。被曹操打败投降都毫无心理压力,因为曹操代表的是正统的东汉政权,与他作对等于是反抗朝廷,一点底气都没有。
朱标与朱允炆之间的差异最大的一方面就是影响,朱标做太子多年,身边有一群自己培养的中间力量,即使在整个朝廷中,也有很大的影响力,他继承大统,几乎可以获得满朝文武的支持。更重要的是,朱标对弟弟们十分友爱,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周王朱橚等弟弟曾多次有过错,朱标从中调和求情,使他们免受责罚,在诸王中威信最高。他宽仁的治国理念,正好与朱元璋残暴嗜杀的风格相反。在朝野赢得一片好名声,是人们心目中明君该有的风范。
而朱允炆就不同了,年轻没经验,也没有在大臣中建立威信,朱元璋为了他能够顺利登基,为他清除了朝中所有的威胁,很多能臣被害,幸存的人也心有余悸。有几位叔叔被他收拾了,剩下的也是噤如寒蝉,对朱允文心怀不满。朱标的影响和能力,远超朱允炆,朱棣毫无胜算。
-----
网友解答:
-----
朱标英年早逝,朱元璋皇长孙朱允文继位,随即朱棣为自保,谋反篡位,做了明朝的皇帝明成祖,这是我们熟读的历史。
但假设朱标不死,那朱棣还能成功吗?结论很简单,朱棣不可能谋反甚至说根本就是有贼心没贼胆!
据《明史》记载:以宋濂为提举,遣子标受经学。
朱标作为朱元璋花了全部心血培养的接班人,可不是花瓶、坐享其成的人。自他幼年就跟着朱元璋南征北战,也是很能吃苦耐劳的人,朱元璋的部下都对他充满了好感,朱元璋还请了大儒宋濂亲手教他做人的道理。所以如果朱标做了皇帝,朱棣他不会谋反也不敢反。
(朱标剧照)
朱棣为何不会谋反?
朱棣跟大哥朱标关系很好,而且也非常信服朱标。很多人说在皇位面前,亲兄弟都可以立刻反目,但朱棣他不会!
(朱棣剧照)
朱标不会采取朱允文的削藩政策。
综合各种历史书记载,朱棣篡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朱允文削藩政策的突然启动,而且有几个藩王也已经被削成平头老百姓。朱棣除了有危机感外还有一丝悲凉。毕竟吃了多少苦才换来了藩王爵位,被一道圣旨就给弄没了,心里肯定不痛快。但如果朱标做了皇帝,他不会认为藩王是威胁,因为各种势力都是信服他的。朱标从小就跟着朱元璋南征北战,军功不比任何人差。或许朱标还会奖励藩王的劳苦,这样藩王们会更加的为他守护好江山。
朱标性格温顺,兄弟们都很信服他。
朱标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看不得打打杀杀的事。很多时候他看到朱元璋杀人,都会劝阻,比如自己的老师宋濂,因宋濂一家牵扯进胡惟庸案中,朱元璋想处死宋濂,经马皇后及太子力保,才得免一死。
距史书上记载,大将蓝玉曾经让朱标小心藩王朱棣,他回头就跟朱棣说了这个事,意思也是告诉朱棣,他相信这个弟弟不会走谋逆之心。
同时当朱棣非常喜爱的弟弟因为某个事要被朱元璋严厉处罚时,朱标也是站出来帮了他说了几句好话,朱棣在内心是非常感激的。从这两件事上可以看出,兄弟两个关系非常好。如果朱标做了皇帝,朱棣不敢造反,或许还会积极的辅佐哥哥,守护好大明江山。
通过以上两点,朱棣没有谋反的动机,毕竟藩王的利益保证了,又能跟天子打好关系,何乐而不为呢?
(朱元璋与朱标剧照)
朱棣为何又不敢反?
如果朱标没死,可以这么说,朱元璋就不会对功臣重臣杀伐殆尽。毕竟朱元璋也是为了朱允文当皇帝扫清障碍才不得以这么做的,不然朱棣造反的时候,朱允文没有拿的出手的大将。
那么当朱棣还是想造反的话,估计不出几天,肯定就会被平叛了,押到京城皇帝面前。
据《明史》记载:左丞相李善长兼太子少师,右丞相徐达兼太子少傅,中书平章录军国重事常遇春兼太子少保。
师出无名
。朱棣篡位打着“清君侧”的名号,意思就是告诉世人:我抢了侄子的江山,并不是我的初衷,是因为朱允文被奸臣蒙蔽了双眼,江山不稳。我作为他的亲叔叔,不能看着他走弯路,我要站出来保证大明江山牢固。所以古人做事都讲究师出有名,
如果朱标不死,朱元璋立朱标为太子都是公布天下的,名正言顺,如果朱棣还想着造反,那不用说,天下人都会觉得他是逆贼,失道寡助,
估计跟随他的将领也就微乎其微了,这样,他根本就不是朱标的对手。
朱棣根本不配做朱标的对手。
朱元璋对朱标是极其爱护,给朱标配的是什么辅助班子,来看看就会让人吓一跳:
左丞相李善长兼太子少师,右丞相徐达兼太子少傅,中书平章录军国重事常遇春兼太子少保。大将军蓝玉也是太子朱标坚决支持者。
试想下朱棣在这种豪华阵容前还敢放肆吗?蓝玉、常遇春、李善长、徐达文各个都是顶尖的文臣武将。相比之前朱棣就是一个藩王,哪怕朱允文他都差点没成功,何况朱标在世的时候,随便派大军都可以踏平。
这两点也是朱棣非常头疼的事,所以哪怕他有谋反的心,也得掂量掂量他的家底够他耗几天,但结果朱棣肯定必败无疑。
(朱标画像)
历史的车轮滚滚而来,不可能存在朱标未死的假设。但朱标太子作为朱元璋心中最完美的接班人,任何人都不可能对朱标有二心,朱标在一天,朱棣就只能安安稳稳的当一天藩王,这个是不争的事实!
-----
网友解答:
-----
朱标如果不死,而朱棣又起兵反抗,二人之间谁的胜算更大?可以这么说,朱标若没有英年早逝,朱棣绝无可能夺取皇位,因为人心一直都在朱标这里。
一:作为嫡长子,朱标对兄弟十分关爱,在兄弟之中威望很高。
朱标从小就接受了正统的儒家思想教育,再加上有宋濂、刘基等大儒的教导,性格仁慈宽厚,对兄弟团结友爱。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周王朱橚等弟弟曾多次有过错,朱标从中调和求情,使他们免受责罚,在诸王中威信最高。因此,若朱棣起兵反抗,诸王必会心向皇长兄朱标,朱棣有可能会陷入众矢之的。
二:朱标是文官集团所拥护和栽培的皇太子,在朝廷之中深具威望。
在朱元璋讨伐陈友谅、张士诚等割据实力的时候,朱标以王世子的身份任南京留守,父王在外浴血奋战,世子谨慎留守后方,为朱元璋扫除统一障碍解决了后顾之忧。在这中间朱标因其礼贤下士、敦厚仁慈的性格深得文官们的喜欢。1368年朱元璋登基继位后,朱标被立为皇太子,开始参与中枢,协助父皇处理政务,除了文官集团的倾力辅佐,武官集团中的徐达、常遇春也是太子的坚定拥护者,朱标的皇太子妃常氏即是常遇春的长女。
三:在朱元璋的24个儿子中,朱标最受他喜爱,是明确确立的皇储。
作为皇长子、嫡长子,朱标生于1355年,那一年朱元璋刚刚在红巾军展露头角站稳脚跟不久。朱标的降生对于朱元璋来说是一种福兆,因此他倾尽全力培养朱标,对他寄予极大的期望。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即立为皇太子,正式确立他为接班人。自古以来皇帝确立储君的还未有如此之快的先例,像朱元璋这样刚一建立新朝就立马立储君的更是罕见。由此可见朱元璋真是无比喜爱这个各方面都非常优秀的儿子。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皇太子朱标视察陕西回来后,因风寒病逝,八月葬孝陵东侧,即明东陵,谥“懿文太子”。建文元年(1399年)追尊为孝康皇帝,庙号兴宗。如果没有英年早逝,这个以“仁孝”著称的皇太子可能将以天下士民之众望顺利登基,而天下子民亦无不俯首称拜。这是人心所向,天命所归,是一切他力所不可逆转的,即便朱棣再英勇,一旦挑战最高皇权,下场注定是很惨的。
-----
网友解答:
-----
朱标如果不死,朱棣连起兵的心思都不敢动。就算朱棣头脑发热,敢于挑战作为嫡长身份的朱标,那成功率肯定为零。朱棣起兵,历经九死一生,属于刀尖上舔血的行为,最后虽然成功,但实为运气加偶然的结果。
(朱标)
朱元璋在自立为吴王时,朱标就被立为世子。朱元璋不仅自己悉心教导,还给朱标配备了豪华的师资力量,有名儒宋濂、智囊李善长,名将徐达、常遇春等。朱标被立为太子后,朱元璋令其参与国事,协助他处理日常政务。
1392年,朱元璋悉心培养了27年的接班人朱标病逝,朱元璋在悲伤之余,将一身厚爱转移到皇孙朱允炆身上,将其立为皇太孙。朱元璋去世后,朱允炆即位,4年后被皇叔朱棣靖难成功。如果朱标不死,朱棣会反抗吗?我认为不会,原因如下:
朱棣在身份和名份上与朱标不可同日而语
朱标为朱元璋嫡子兼长子,是朱棣之长兄。嫡长子是什么概念?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嫡长子就是家族乃至皇族的未来继承人,朱棣是没有胆量和理由敢来挑战被人们普遍接受的封建秩序。别说挑战,就算朱标教诲朱棣,那也是天经地义的事。
朱标是二十多年的根正苗红的太子加嫡长子,自古以来,长兄如父,这是整个封建社会体系的道德标准。如果朱棣反对嫡长子,其实是对全天下的嫡长子地位的挑战,这是要与天下为敌的。毕竟朱棣很清楚这一点的。
朱棣在威望和能力上与朱标不在同一档次
朱标从小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经历刀山火海,加上朱标为人仁慈,不管是开国将领还是智囊谋士,都对他心悦诚服。而朱标作为长兄,处处维护弟弟们的权益,在朱元璋跟前屡次替兄弟说话,弟弟们都很敬重他。朱棣要是想反抗,估计还没等朱标出手,北边的几个藩王先把他解决了。
有人认为,朱标太仁厚,从小养尊处优。其实这种认识很狭隘,朱标生于战乱,跟随父亲南征北战,一直是在刀尖上舔血。朱标的仁厚与朱允炆的仁慈是有天壤之别的,朱标的意志是经过战火洗礼的,仁厚只不过是相对朱元璋而言。朱棣虽然能征善战,但他在威望和治国能力上比朱标要逊色不少。
朱棣在班底和军事实力上与朱标相差甚远
如果朱标没有死,则朱元璋绝不会杀那么多的开国元勋。在朱标去世之前,开国元勋傅有德、冯胜、汤和、蓝玉等都还在世,朱元璋并没有打算处置他们。朱元璋认为以朱标二十多年的参政经验与威望,是能驾驭的了他们的。但对朱允炆来说,这些人的存在就是巨大的隐患,朱元璋深知这一点。
朱标若是继承皇位,除去他本身的强悍实力外,还有一众名将与谋士的存在,这对朱棣来说简直就是稳如磐石。大家都知道,蓝玉和朱标的关系,那是亲上加亲的哥们关系。蓝玉不但是一个猛将,而且智谋了得,可以说是文武双全。要论军事指挥才能,朱棣与蓝玉根本不在一个档次。
如果朱标不死,而且朱棣也起兵了,有胜算吗?
这个答案也是很确定,就是胜算为零。朱标在南京的根基非常牢固,他不论是在京城还是在明朝在外驻军的将领中,都有巨大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是他儿子朱允炆所不能望其项背的,更不是朱棣所能拥有的。朱标若在,用得着几近花甲的耿炳文出山吗?李景隆能掌军吗?
朱标若在,都不用元勋级的出手,光启用徐辉祖、平安这些人,朱棣就会瞬间迷茫。朱棣曾经率领800亲兵挑战整个大明,最后还成功了,这本身就是奇迹中的奇迹,这只能归功于朱允炆神一般的操作。而朱标跟随朱元璋二十多年,各地的将帅能不拥护吗?朱棣能成功,就是各地将帅没有真心拥护朱允炆的结果。
朱棣起兵的原因是朱允炆不恰当的削蕃政策,属于被逼无奈。但朱标若在,我认为也是会削蕃的,以朱标的号召力和手段,朱棣不但不敢起兵,而且还会真心拥护。朱棣反抗嫡出的皇长子,属于天理不容,没有任何道义。但反抗隔辈的皇太孙,那就不一样,不但是被逼无奈,而且心中充满了愤恨与不服。
总而言之,朱标若不死,朱棣只能在北方老老实实的待着,而且只能做一个被削蕃了的王爷。至于是否起兵起兵,那得看朱棣是否清楚实力。因此,朱标如果不死,朱棣根本不是朱标的对手。
-----
网友解答:
-----
朱标: 四弟,听说你要造反?
朱棣跪在地上,匍匐着,不敢抬头,道: 大哥,臣弟冤枉,臣弟对大哥的忠诚日月可鉴天地为证,如有造反,愿五雷轰顶,不得好死!
朱标: 四弟,孤听说你手下能人志士很多,兵马强壮,作何解释?
朱棣: 臣弟,手下之人,都是为大明镇守边关重地!
朱标: 四弟,孤要削藩,您怎么看?
朱棣虽然不想,但是也很了解大哥,道: 臣弟支持大哥削蕃!
朱标: 那四弟就留下来吧,在京城做一个懒散王爷,可好?
朱棣: 臣弟听大哥安排!
从此以后,朱棣在京城四瘫!
------------------
推荐阅读: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