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史上都出现过哪些严重的放水事件?
战争史上都出现过哪些严重的放水事件?
-----
网友解答:
-----
1937年10月打响的忻口战役,是抗战初期国共合作抗日的典范战例,28万中央军、晋绥军和八路军,在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卫立煌的统一指挥下,将板垣和东条两个侵华日酋的部队死死挡在了忻口以北,中国军人以血肉之躯,跟鬼子的飞机大炮誓死相搏,战事胶着而激烈。然而忻口血战21天最终失利的重要原因,不是忻口阵地没顶住,而是太原东边的娘子关开了口子。
(第27路军总指挥冯钦哉)
娘子关有“万里长城第九关”之称,位于山西阳泉市平定县东北的绵山山麓,是由河北进入山西的必经之路和重要关隘,相传是因唐朝平阳公主(李世民胞姐)曾率兵驻守于此,而平阳公主的部队当时人称“娘子军”, 遂有此名。娘子关西去太原仅有300多华里,一旦此处有失,则太原必然不保,所以也被称为“三晋门户”。
早在忻口战役前哨战刚刚打响时,延安方面就已经敏锐地意识到娘子关的重要性,主席专电已经到达太原的周、朱、彭等八路军首长,建议敦促蒋、阎重视娘子关的防御,同时指出:“娘子关不失则太原虽失仍可坚持,如娘子关失守则华北战局立即变为局部战,失掉了全局的意义,须知华北战局重点并不在太原,而在娘子关、龙泉关一带之太行山脉”!
(陕军第17师赵寿山)
说得够清楚的了吧?因为娘子关若失,则山西北部的日军板垣、东条兵团(第5师团和蒙疆兵团)将与河北日军的第一军合流,届时山西东部的屏障将彻底不存,而忻口前线的20多万中国军队也将面临后路被抄的腹背受敌险境。这种对全局判断的战略眼光,那不是盖的,可惜老蒋和老阎真的差了一个段位,他们好像听进去了,但是并没有引起真正的重视。
在忻口一线打得如火如荼时,阎锡山决定派遣新任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黄绍竑,赶赴娘子关统一指挥守军,然给这位原桂系大佬拨了多少兵呢?计有中央军曾万钟第3军的两个师、陕军冯钦哉第27路军的两个师、陕军第38军的赵寿山一个师,拢共五个师不到6万人,由一位桂系将领指挥中央军和陕军部队,并且还没有晋绥军一个兵,简直有点玩笑。
(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黄绍竑)
把两拨陕军分开说是有原因的,杨虎城将军的第17路军原辖第7军和第38军约60000余人,“西安事变”后第7军军长冯钦哉投蒋,被扩编为第27路军(仍然只辖第42和第169两个师),其实属于陕军的“叛徒”,而第38军才是真正忠诚的部队,故而也就被分拆使用。所以这五个师当中,真正敢战并且善战的只有赵寿山的第38军第17师。
1937年10月11日,隶属于华北日军第一军的第20师团,在师团长川岸的指挥下向娘子关发起进攻,这虽然是个常设师团,但是在华北作战的损失尚未得到补充,并且还在石家庄留驻了一部,真正叩关攻击的仅有万人左右,在20师团一份报告中,记载当时师团动用兵力只有9804人。按理说,黄绍竑的五个师据险顶住一万日军的进攻,应该问题不大吧?麻烦大了。
(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
因为这五个师全部被顶在北至龙泉关、南到九龙关150里宽的第一线,后面既无战略纵深也没有预备队,这样的一字马平摊部署倘若日军捅破一个地方,以国军的战术素养,立马就会全线崩溃。果然,日军分头钻隙发起进攻后,整个娘子关防线一片混乱,一股日军甚至从曾万钟和赵寿山两部之间,直接钻过去攻陷了旧关。
尤其是冯钦哉的部队表现最为糟糕,黄绍竑得知旧关失守后,急令第27路军派出一个师回救,然而冯部第169师却在路上被遭遇的日军一个加强大队“包围”,拼死突围后全师基本溃散。该路军另外一个第42师,因为阵地没有遭到日军进攻,就在山上干呆着,既不增援其他阵地,也不琢磨怎么去帮助169师,反正就是“遵令防御”。
(第一军团长孙连仲)
战局倾刻间就恶化了,日军在娘子关正面防线猛攻一点,重点打击赵寿山的第17师,而在战线后方,曾万钟的第3军经过反复争夺,也未能克复旧关,至于冯钦哉的第27路军,自169师溃散后干脆无所作为,说该部放水一点都不冤枉。陕军第17师独自硬抗日军第20师团主力,营以下军官阵亡27人,全师13000余人拼得只剩下3000,娘子关危矣。
黄绍竑一看情况不妙,急电阎锡山请援,阎老西还是没有派晋绥军主力前来,而是将原拟增援忻口的孙连仲第26路军(番号已改为第一军团)调往娘子关,于是黄绍竑的大杂烩里又多了西北军。在第17师的拼死阻击下,终于坚持到了第26路军到来,然而到了10月19日,日军第20师团全部开抵前线,同时还增援了第109师团的一个旅团,人马不足20000的孙连仲部队,仍然改变不了被动局面。
(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前敌总指挥卫立煌)
战至10月26日,娘子关终于全面失守,这等于给整个忻口前线的侧后放了水,阎锡山试图做最后一搏,再命令川军第41军、八路军第129师前往堵截,可惜已经晚了,到11月1日日军已经通过山岳地带攻陷晋东的寿阳,兵锋迅速进逼重镇榆次,太原已危在旦夕。1937年11月2日上午10时,鉴于娘子关保卫战已然失利,忻口前线部队有被包抄的巨大危险,卫立煌下令全军撤出阵地,忻口会战遗憾落幕。
娘子关保卫战的失利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先后以“添油战术”上阵的10万中国守军,未能挡住15000多鬼子的突破,实在可叹!倘若娘子关在手,那么日军第20师团就无法与北面板垣师团遥相呼应,进而对太原形成夹击之势。结果是日寇东路第20师团11月5日占领榆次,11月6日北路第5师团兵临太原城下,11月7日起两路日军对太原发动总攻,11月9日太原沦陷
阎锡山战略上的短视,以及一心消耗其他派系军队的小心眼,终于让太原会战功败垂成,他曾在日记中无不惋惜地写道:“假使娘关不失败,岂只念三任敌攻”,可是早知如此,又何必当初?
-----
网友解答:
-----
三十万奉军跑路放一万日本军进关算不算
-----
网友解答:
-----
当然是朱棣的最大对手李景隆给朱棣放水了,放了一次不算完,连放三次。
朱棣感激至极,李景隆虽然是令人不齿的降将,朱棣也拜他为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子太师。极品至极 ,官大的不能再大了。每次朝廷开会,他都坐在百官之首,朱棣的一班子文臣武将皆愤愤不平。
最后多少人诬告他谋反,朱棣只是了 来了个一概不问,以“国公”之爵位闲养了他一生。
李景隆并非不知兵,他爹是朱元璋亲外甥李文忠,李文忠自十四岁开始跟着朱元璋南征百战,有勇有谋,战功卓著,深得朱元璋喜欢。
虎父无犬子,朱元璋同样也喜欢李景隆,认为他是可造之才,加意培养,曾多次派他到湖广、陕西、河南等地方练兵,练兵之外,还让他管过一段时间的边境茶马贸易,最后更是了不得,朱元璋让他掌管了左军都督府。
朱元璋时期的左军都督府管辖的是保卫南京的部队,浙江的部队,辽东的部队,山东的部队。这个时候,南京是大明的都城。
朱元璋怎么要算识人知兵的吧!可见李景隆并不是绣花枕头。
到朱允炆给了他五十万人马让他北伐燕王朱棣,他率大军过了黄河之后,慢悠悠到德州停了一下,又进至河间。
朱棣怎么应付的呢?
两个人商量好了似的,朱棣反而带着精锐主力跑出北平到河北永平转了一圈,得粮草无数,紧接着又远程奔袭内蒙古宁城,挟持了宁王朱权一大家子人,夺了宁王的精兵“朵颜三卫”归于麾下,把北平城留给了朱高炽领着老弱兵将守卫。
李景隆将五十万精兵在河间不去寻找朱棣主力决战,反而大张旗鼓调兵谴将围打北平城。
北平城倒也不难打,一度李景隆手下大将翟能几乎就攻破了北平城,就差最后一个冲锋了,北平城眼看不守。
可是李景隆忽然传令,“暂停进攻”。
燕军得以修城固守,守了两个月,李景隆慢悠悠继续围着北平城,结果等回来了带着“朵颜三卫”回来的朱棣。
那还有个好吗?
李景隆大败,
丢弃粮草武器无数
,肥了朱棣。
转过年,李景隆又领了六十万大军和朱棣战于白沟河,李景隆又败,败则败矣,撤退撤的 好看点也行啊!
不,李景隆丢弃了
全部辎重
逃跑了,简直是
朱棣的“运输大队长”啊!
那么是不是朱允炆的明军不能打呢?是不是部队素质不行耽误李景隆发挥呢?
当然不是。
李景隆白沟河失败之后,朱棣南追,追到了济南,遇到了之前名不见经传的盛庸和铁铉,这两个人领着不多的明军反而把朱棣打的狼奔豕突,朱棣爱将张玉战死,朱棣仅以百骑得以逃脱,不得已回师北平。
这个时候李景隆早已回到了南京。
朱棣一不做二不休,绕过了济南盛庸和铁铉,直追李景隆往南京而去。
李景隆果然不负朱棣,他打开了南京“金川门”。
朱棣得以入南京,终于夺得大位。
-----
网友解答:
-----
当蒋介石对中央苏区发动第五次“围剿”时,广东军阀陈济棠被任命为赣粤闽边区“剿匪”副总司令兼赣粤闽湘鄂南路军总司令。
这个头衔看着很大,似乎蒋委员长格外垂青陈济棠,但是从这个头衔就可以看出端倪:老蒋又要借刀杀人了。
粤军和其他地方实力派军阀一样,和老蒋有着很深的隔阂,帮老蒋打仗卖不到好是必须的,所以粤军只是慢腾腾的上路了。
这个时候红军已经开始长征,粤军与红军一接触,就被干掉了两个营,当时粤军总共才四个军两个旅,其实家底不是很厚,一下子损失了两个营,还是对红军,这令陈济棠心都疼了,因为粤军和红军本无太大瓜葛。
本来就是军阀,一方平安是最好的,但是现在陈济棠深陷于蒋介石与红军对抗的夹缝中,他觉得必须为自己的生存安全寻找出一种最有利的策略。
只能是拖了。
自红军出现在江西后,老蒋就不厌其烦地要求他在苏区边界修碉堡。但是直到红军诚征,碉堡还是没有修完,两方甚至还做着生意,场面甚是温馨和谐。
老蒋让他出兵参加“围剿”作战的命令,他采取的是口头坚决执行的办法。至于具体怎么打,他给粤军下达的作战原则是:修碉堡,守阵地,决不主动进攻;即使发生了战斗,也不求有功,但求少受损失。部队每天的前进行程绝不能超过二十公里。
在对红军的“封锁”岁月中,陈济棠是这么想的:自己不是时刻担心蒋介石的中央军会开进广东吗?而中央军要想进入广东只能从北面来,那么红军就是屏障。而在1934年4月的筠门岭战役,红军面对粤军主动撤退了,为此陈济棠还在老蒋面前装腔作势地狠狠吹嘘了一下自己的战绩,这表明红军并不想和自己的粤军过不去。
老蒋从北向南围剿红军,意图也很明显,就是要把红军赶到广东,这样不光红军进来了,中央军也进来了,请进来两尊佛,到时候还叫什么“南天王”,成卷帘大将了,自己苦心经营的广东底盘也就完了,所以,陈济棠认为,红军最好永远存在,物资接济红军都行。
要么说陈济棠的名字取得好:济棠,棠,一种红色的花。
长征前夕,陈济棠派来的代表秘密进入了苏区,带走了一封朱德的亲笔信。朱德在给陈济棠的信中除了陈述了“建立抗日统一战线”的道理外,更重要的是用毫不掩饰的措辞指出了红军与粤军应该协同作战以消灭蒋介石的军队,朱德在信的最后特别强调:“为顺畅通讯联络,务望约定专门密码、无线电呼号波长,且可接通会昌、门岭之电话。”
老蒋看见南天王和红军这么接触,一定是要气炸了。
陈济棠见多识广,老谋深算。对于朱老总的这封信,他看进去的只是“谈判”是完全有可能的;至于其余的,他和了解老蒋一样也了解共产党人。
1934年10月5日,粤赣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何长工和赣南省委宣传部部长潘汉年化装成江西老表到达了筠门岭附近一个村里,粤共双方开始密谈判。双方态度都很诚恳,因此一直气氛融洽。
经过三天的密谈,红军与粤军达成以下五项协议:一、就地停战,取消敌对局面;二、互通情报,用有线电通报;三、解除封锁;四、互相通商,必要时红军可在粤军的防区后方建立医院;五、必要时可以互相借道,红军有行动事先告诉粤军,粤军撤离二十公里。红军人员进入粤军防区用陈部护照。
对于第五项条款,当时粤军代表并不知道红军方面的真实用意。谈判期间,何长工曾接到周恩来用密语发来的电报:“长工,你喂的鸽子飞了。”何长工和潘汉年心里明白,周恩来的意思是:中央红军要出发了。因此,协议的其他条款对于红军来讲已经没有意义,红军此时不惜一切与粤军谈判的唯一目的是:借道。即在红军“有行动”时“事先告诉粤军”以便粤军撤出一条二十公里的通道。周恩来的电报显然是在提醒和催促。
粤军与红军谈判,事关重大,当蒋介石知道的时候,红军已经越过粤军的防线进入了湖南。怒火万丈的老蒋发电谴责陈济棠“通共”。
1934年10月21日,红军第一、第三军团的先头部队向粤军的封锁线开始了强行突击,在防线南部撕开了一个口子。
虽然红军与粤军事先达成了那份“粤军撤退二十公里”协议,虽然在总攻击发起前红一、红三军团都收到了中革军委“如粤军自愿撤退,应勿追击和俘其官兵”的电报,但是,红军与粤军的协议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即“红军有行动事先告诉粤军”,但是长征行动事关红军生死,红军不可能会通知粤军。
1934年10月21日,两军刚一接触,枪声即刻响起,双方展开的竟是激烈的生死之战。
粤军的防御阵地虽没有最后修完,但毕竟修筑了多年,不但有坚固的碉堡,碉堡的前面还加设了两层由铁丝网、竹桩、地雷和深沟组成的工事。战斗打响时,面对粤军坚固的防御工事,手中只有步枪和手榴弹的红军拼死冲击。
在与粤军的战斗中,红三军团三师师长洪超牺牲。
25日,驻江西吉安的蒋军空军第五中队飞行员报告说,他们在粤赣湘边界地带的大山中发现了“从来没有过的大部队红军”,“数量约数万人正向湖南方向行进”。航空照片和情报分析立即被送到老蒋那里,老蒋确信红军从广东突围了。而且轻而易举。
1934年10月25日,老蒋召集军事会议,发布了把中央红军消灭在第二道封锁线的作战命令。
广东仁化县城口镇是个隘口,南面的粤军严阵以待,北面是无路的大山,这里是红军西进湖南的唯一通道。
1934年10月22月,红军突破国民党军设置的第二道封锁线就是从袭击城口镇开始的。
国民党军对中央红军布防的第二道封锁线由粤军和湘军共同构成。这是粤军和湘军的头一次“互相协同”,按照双方总司令的话讲,简直是“珠联璧合”。但是,只要红军一出现,粤军就往后缩,希望湘军快点上来;而湘军因为红军还在广东境内,不肯耗费兵力冒险出击。结果,红军在敌人混乱而单薄的防守中通过了国民党军的第二道封锁线。
11月7日,中革军委部署了红军主力部队通过“第三道封锁线”的具体行动计划。红一军团受命抢占乐昌以北的制高点九峰山,以掩护军委纵队从九峰山脚下通过。
九峰山,位于广东与湖南边界,是从广东进入湖南的咽喉之地。红军没怎么费劲,就打跑了粤军。
红军全部通过九峰山一线的消息传到了南昌,老蒋这才知道粤军在和他耍滑头,其“通共”程度比想象的还要严重而恶劣。
老蒋给南天王发了一封电报,声称要对陈济棠动用刑法:“……平时请饷请械备至,一旦有事,则拥兵自重……此次按兵不动,任由共匪西窜,贻我国民革命军千秋万世莫大之污点。着即集中兵力二十七个团,位于蓝山、嘉禾、临武之间阻截,以赎前愆。否则本委员长将执法以绳……”
而陈济棠在蒋介石的电报上只草草地写下了几个字:“本电报转发至团长为止。”
无法想象陈济棠当时的心情,红军转移了,老蒋怒了,他应该不好受吧。
1936年7月,老蒋的报复来了:他通过过收买、兵谏、胁迫等各种手段分化瓦解了粤军的高层将领和广东的高层政客,成功平息“两广事变”,陈济棠众叛亲离。
大势已去的陈济棠被要求在二十四小时内离任,“南天王”只有“声言”下野从而彻底结束了他对广东的割据。
-----
网友解答:
-----
谢邀,我是专注历史的“刀笔历史”
战争史上严重的放水事件,我认为是二战中的敦刻尔克撤退了,有人说是盟军的运气好,有人说是盟军的救援及时,我认为都对,大家也忽略了一点,在德国国家博物馆中,二战的纪念史料记载里白纸黑字地写过,1940年5月19日希特勒命令在法国前线的古德里安停止攻击。
究其原因,无非有三个:
1、换取英法对自己东线的支持
当敦刻尔克集结了60余万败退下来的英法士兵,德国元首希特勒很快就接到了简报,当时他认为以前线古德里安的装甲集团的战斗力,这些人败退下来的士兵已经是自己囊中之物了。
那么如何将这个优势转换成实际的东西,就是他该考虑的事情。一直以来,德国人始终将苏联当作自己最大的威胁,毕竟卧榻旁岂容他人酣睡,而且这个酣睡的还是个巨人。
而且战争中谁愿意东西两线作战,都是没办法的事情,能稳住一面就不会两面都打。
因此,为了争取英法可以与自己媾和,避免自己陷入双线作战,这些败退下来的士兵就是谈判的筹码。
2、对英法士兵的处理产生分歧
1940年5月,针对敦刻尔克败下来的这些“准俘虏”,当时德国高层产生了激烈的争议,一面是以希姆莱为首主张将这批人与犹太人一起关进集中营,另一面是以凯特尔为首主张收降后进行改编重整,还有一面是以博尔曼为首主张消灭掉这些士兵,彻底打击英法联军的有生力量。
希特勒和他的幕僚团队一直徘徊在这三个方案中,却始终没有定下来最终的方案,因此也丧失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英国已经开始着手大撤退了。
3、空军元帅戈林争功搅局
就在英国开始组织撤退后,德国为了阻止准备让古德里安进攻,但不得不说,最终能让敦刻尔克大撤退成功,除了上面两个因素外,还有一个因素就是空军元帅戈林,戈林眼看陆军的古德里安创造了战争奇迹,让整个德国人为之仰慕,如果继续让其扩大战功,未来自己这个二号位置就将不保。
于是,戈林对希特勒建议,让陆军停下歇一歇,他们要撤退的这些残兵败将,我们空军就能收拾。
本来以为可以轻松摘胜利果实了,没想到由于气候的恶劣,不仅影响了德国空军攻击效果,还同时不断受到英国新型喷火式飞机的顽强抗击。
虽然戈林率领的德国空军虽然破坏了敦刻尔克的港口,也炸沉200多艘英国的运输船,但戈林向希特勒夸下的歼灭全部英国远征军的海口,并没有兑现。
而英法联军在德军的鼻子尖下从敦刻尔克的海滩上夜以继日地撤离,创造了历史的奇迹。
我是刀笔历史,关注我,天天看历史。
-----
网友解答:
-----
号称抗日战争史上最后一战的雪峰山会战,围住了几万日本鬼子,只要再一个星期就可以全部歼灭。可是为了国民党马上要开全会,为了用圆满胜利粉饰,何应钦下令开个口子,放上万日本鬼子逃走。
-----
网友解答:
-----
晚清时期的东交民巷之战,就是典型的放水事件,当时数万人的清军和义和团攻打洋人外交使团驻地——东交民巷,此时的东交民巷只有洋人1400余人,其中武装人员只有500人左右,也没有啥重武器,但数万人的清军和义和团打了两个月左右,硬是没攻下来,最后的结果更让人大跌眼镜,洋人联军只死了43人,伤了100多人。
按照道理几万人对抗五百人,用了近两个月的时间,怎么也能拿下,肯定是有人放水,不然也不会如此结果,而事实也的确如此。
清代末年,义和团运动兴起,当时义和团的口号就是“扶清灭洋”,慈禧当时对西方列强并不满,听闻义和团刀枪不入,甚是厉害,慈禧便有了联合义和团对付洋人的想法。
1900年6月10日,义和团响应慈禧太后的号召入京对付洋人,6月20日,慈禧下令义和团和清军攻打东交民巷。
其实早在慈禧太后下令前,义和团就已经开始攻打东交民巷了,清廷的部分主战派也参与了这次行动。
慈禧宣战后,又令荣禄率一万多武卫军前往支援,放水的正是这荣禄,荣禄明白以当时清朝的实力根本就不是列强的对手,如果此次真把东交民巷打下来了,无疑是彻底得罪了余地,连回旋的余地也没有。
因而荣禄便采取了“明攻暗保”的策略,不仅悄悄给东交民巷的洋人送去物资补助,还拉义和团和主战派的后腿,要么以各种理由不给予弹药,要么就在武器是动手脚。而后主战派又向慈禧提议用当时清廷从德国买来的新式大炮炮轰东交民巷,当时掌炮的张怀芝是荣禄的部下,在荣禄的授意下,张怀芝对着东交民巷一块空地大轰,硬是没伤一个洋人。而后还调离了主战派董福祥。
这么个放水法,洋人想输都难。最后这场战斗由清廷和义和团的失败而结束。
-----
网友解答:
-----
我觉得二战初期法德边境发生的“静坐战”可以称得上是一次典型的放水事件。
1939年9月1日,德国集结6000门大炮、2000架飞机和2800辆坦克闪击波兰,英法碍于之前与波兰签订的合约只能被迫向德国宣战。
让人大跌眼镜的是,英法德三国虽已处于战争状态但边境丝毫不见硝烟的痕迹甚至可以称得上祥和。要知道当时法德边境上法国部署了一百多个师而对面的德国却只有23个师。可以说只要当时法国选择进攻就可以给德国造成很大压力甚至能使德国屈服至少法国不会像历史上输得那么惨。然而,面对如此巨大的优势,法国的士兵却整天待在防御工事内无所事事,眼睁睁地看着德国把波兰按在地上摩擦。最终在英法这两个坑队友的帮助下,波兰只坚持了一个多月就跪了。法德边境这种奇葩的现象也被后人称为“静坐战”或“假战争”。
当然事后,英、法两国也尝到了自己亲手种的苦果,希特勒和苏联瓜分波兰后再次扩军备战,直接把法国灭了、把英国搞得元气大伤。
而当时英法两国之所以没有趁德国进攻波兰时偷袭德国是因为两国都不希望和德国交战,英国寄希望于美国的调停,而法国则认为自己的马奇诺防线坚不可摧足可抵御德国人的进攻。还有一个更加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希望能“祸水东引”,让德国与苏联先拼个两败俱伤然后自己再出来收拾残局。希特勒也正是看出了英法两国的小算盘才能有恃无恐的扩大势力。可以说德国的强大与英、法两国的纵容妥协是分不开关系的。
-----
网友解答:
-----
朱允文对他叔叔朱棣。
南明几十万人装备先进,经济也碾压,靠朱棣的那些人,真打的话早就被灭了。
就是因为他念在朱棣是亲叔叔的份上没有下死手,让朱棣几次死里逃生,最终成功上位。
慈不掌兵,义不掌财。心慈手软,误国。
------------------
推荐阅读: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