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卫玄武门的三员大将被李世民私下搞定,事变之后下场又如何?
守卫玄武门的三员大将被李世民私下搞定,事变之后下场又如何?
-----
网友解答:
-----
玄武门事变是影响唐朝历史走向的重要事件,因此大家都把关注点都放在了李世民和李建成的身上,从而忽略了一些普通人在面对变数时的态度。今天咱们就来看看面对重要的人生抉择时,各方势力所表现出来的不同做法,以及李世民对待他们的态度。
玄武门事变之所以能够成功,除了李世民的雷霆手段和秦王府将领的齐心合力之外,最重要的事就是策反了玄武门守将常何。常何本是瓦岗寨成员,后来投靠了王世充,李世民消灭王世充后,常何又成为了唐朝将领。
常何入唐之后,曾经跟随李建成参加过讨伐刘黑闼的战役,因此成为了太子李建成的心腹,后来李渊因功晋升常何为玄武门守将。
但此时的常何仅仅是玄武门的三把手,只负责开关城门。上级领导还有驻扎在玄武门附近,掌管宿卫军的骠骑将军敬君弘、中郎将吕世衡。
玄武门事变前一天,李世民密奏李渊,说李建成和李元吉淫乱后宫,与庶母通奸乱伦,因此李渊决定第二天召见李建成、李元吉询问此事。实际上当天已经有人通知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并且已经大致猜到了李世民的阴谋。但李建成却盲目自信,认为皇宫之内都是自己的亲信,根本没人可以威胁到自己。
第二天,李建成、李元吉在不知常何叛变的情况下,骑马进入玄武门。走到了临湖殿时,二人察觉到了变化,调转马头,准备逃回东宫。但此时为时已晚,李世民突然出现射杀了李建成,李元吉拈弓搭箭射了李世民三次都没有射中,最终被尉迟恭放箭射杀。
李建成和李元吉死后,消息迅速传到了东宫和齐王府,很多人因此四散而去,但东宫将领冯立对大家说;“岂能在人家活着的时候受恩惠,死了就逃跑”。
于是冯立和薛万彻率领着东宫将士与齐王府将领谢叔方共同围攻玄武门。
冯立、薛万彻、谢叔方三人到达玄武门时,常何仅仅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关闭城门,因此东宫与齐王府的将士只能选择攻打玄武门。
此时玄武门的一把手敬君弘准备挺身而出,但当时形势未明,很多人建议敬君弘静观其变。但敬君弘在之前由于并没有投靠李世民,所以急于站队向李世民表现忠心,便和中郎将吕世衡带着宿卫军冲入了冯立等人的队伍中。
面对敬君弘和吕世衡的挑战,东宫和齐王府的两千余名将士将怒火全部发到了宿卫军身上,因此敬君弘和吕世衡被杀。
冯立看到后,认为可以稍稍报答太子的恩情了,于是解散了兵马逃遁。而薛万彻却为了报答太子的恩情,准备攻打秦王府,但无奈兵力四散,只能率领数十骑逃到终南山躲避。
齐王府的谢叔方当时既没有放弃,也没有逃跑,而是带着齐王府的士兵继续猛攻玄武门。眼看破城在即之时,尉迟恭把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首级扔下了城门,这时谢叔方下马哭拜李元吉后,选择了逃跑。至此玄武门事变的军事冲突结束。
玄武门事变第二天,冯立主动向李世民投诚。以此可见,冯立攻打玄武门并不是单纯的为李建成报仇,而是为了自己将来的富贵,有很强的目的性,因此李世民当众责备了冯立一番。但冯立作为太子府的代表人物,李世民还是饶恕了他,冯立因此感激李世民,为其立下了诸多功劳,后被李世民封为了广州都督。
反观齐王府谢叔方,他的目的纯正,因为李元吉的恩遇,所以单纯的想为李元吉复仇。第二天,李世民因为谢叔方的忠义赦免了他,并且屡屡委以重任。
再说薛万彻逃跑之后,李世民深深地感觉到薛万彻智勇双全,而且为人也非常忠义,因此屡屡派人安抚。最终薛万彻出来谢罪时,李世民不仅饶恕了他,并且封他为右领军将军。在后来平定突厥、征高句丽时屡立战功,官至右武卫大将军,还娶了李世民的妹妹丹阳公主。
玄武门事变中,最幸运的应该算是守将常何了,从始至终都没有参与任何上阵杀敌的工作。只作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是开城门,第二件事是关城门。后来也因为这件事得到了终身的富贵,晋升中郎将,封为武水县开国伯,食邑五百户。晚年历任刺史、将军等职。
玄武门事变中最惨的要属敬君弘和吕世衡了。这两个人因为事前没有准备,在不了解情况的时候,为了将来富贵,急于表现立场,结果却因为准备不足,被冯立等人击杀。事后虽然得到了李世民的追封,但人都死了,身后的财富和地位也就没用了。
纵观整个事件,虽然说富贵险中求,但机会貌似永远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因此在关系生死存亡之时,还是看清楚大局之后再下手也不晚。不然丢了性命,就什么都没有了。
-----
网友解答:
-----
李世民能取得玄武门之变的胜利,依仗的主要是他身边聚集的那些文臣武将,比如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敬德、程咬金和秦叔宝等,但只依靠这些人是不行的。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关节就是玄武门。
如何带着兵器进入玄武门,如何让二李进入玄武门之后关闭城门,这是李世民的团队必须要考虑的问题。那么这个问题是怎么解决的呢?
李世民策反了当时的城门郎常何,这是极为关键的一步。
城门郎是掌管城门启闭等事的,常何当时就是玄武门的城门郎,官职是从六品上,官职不大,但是作用相当重要。只要让常何成了自己人,带着武器进入玄武门以及在二李进入玄武门之后将城门关闭就成为了可能。
这么重要的一个职位,李建成自然也是知道的,所以他也拉拢了常何,但是常何最终选择的还是李世民,这是李建成始料未及的,如果他提前知道常何投向了李世民,说什么也不会那么轻易就和李元吉进了玄武门。
我们来看一下政变当天的情况:李世民一大早就带着十个人左右的小分队进了玄武门埋伏好,专门等着二李的到来,果然,不久之后,李建成和李元吉就进入了玄武门,当他们往前走的时候,玄武门在他们身后缓缓关上了,刚走到临湖殿,李建成就察觉到了危险,然后掉头回走,李元吉也赶紧跟上,知道今天可能遇到麻烦了。果然,李世民出现了,一箭射中了李建成,然后后来李元吉也被尉迟敬德射死了。
玄武门之内情况突变,东宫和齐王府的兵马自然第一时间得到消息。翊卫车骑将军冯立听说李建成被杀,对部下说:
“哪里有在他生前受大恩,死了之后就赶紧逃难的?”
于是和薛万彻、谢叔方带着东宫和齐王府的两千兵马赶来围攻玄武门,当时李世民留下的守玄武门的是张公谨。张公谨一个人在对抗两府人马,只希望李世民他们尽快处理好里面的事情,以及援兵赶快到来。
就在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意外。当时云麾将军敬君弘做监门将军,他看了看两边的形势,坐不住了。毕竟李建成和李元吉已经被杀,李世民就是胜利者,而他还没有站队。如果不能立功,那么他就不可能在李世民那里升职。而眼前正有一个立功的机会,他必须抓住,于是就准备出战,但是他的心腹却觉得不能贸然行事,毕竟守城门的士兵与两府兵马比起来少很多,现在最应该做的就是静观其变,如果李世民有援兵到来的话,再出战也不晚。
但是敬君弘急于立功,并没有听进去,而是和中郎将(正四品下)吕世衡大呼着加入了战斗。当然很快两人就被杀死。冯立将敬君弘杀死,这就算是为李建成报仇了。后来尉迟敬德拿出了二李的人头示众,大部分人就地解散就跑了。
敬君弘和吕世衡的死很不值,但是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李世民的压力,于是在后来论功行赏的时候,敬君弘被追封为左屯卫大将军,吕世衡被追封为右骁卫将军。实际上两个人并没有被李世民收买,发动政变这样的事,一旦被泄露了那就是死罪,所以知道的人越少越好。
所以李世民只是收买了城门郎常何,两人正是因为没有被收买,在政变发生的时候,急于站队立功,所以才仓促应战而被杀。而常何始终谨记自己的责任,就是开关城门,只要做好这个就可以了,其他的事情在没有接到李世民的指示的时候,他不会去做。
李世民登基后,常何因功获封中郎将。到了631年因为常何的一篇政论,李世民发现了马周这个人才,于是又加封常何为太中大夫,封其为武水县开国伯。之后常何更是步步高升,任地方刺史,加授右屯卫将军、右武卫将军等。653年去世,追赠为左武卫大将军。
可以说常何因为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在太宗朝和高宗朝都受到了重用。
-----
网友解答:
-----
这个预设,让人一看就觉得是鸟尽弓藏预设,按照逻辑来说,那个城门官当然是死必死无疑?这不就是中国历史宿命么?不过那是其它朝代宿命,在大唐真的不用担心这问题。
回答问题前,说一个故事就会明白大唐为何如此。
话说当年李世民派李靖出兵突厥,一举报渭水之仇,洗雪被突厥兵临城下羞耻,李靖大军大胜而归,回军之后必然是大摆筵席。
宴会上无比高兴的李世民,居然当着所有人面载歌载舞,跳起摇摆舞,而太上皇李渊也不遑多让,弹起亲爱的土枇杷,用自己乐器之声,配合李世民天籁之舞。
如此举动,二代皇帝,在胜利之后表现,历数中国上下五千年,估计都不多见,这就是大唐气质由来。
在自己人面前载歌载舞,不是献丑,而是一种包容大气,自信非凡表现。
说这故事目的,主要是说大唐气质,每个王朝有气质,而这个气质来自于开创者和让这个朝代伟大的帝王。
汉朝恢宏大气,因汉武帝而来。
宋朝文峰鼎盛,因宋太祖扬文抑武而来。
明朝刚烈倔强,因明太祖一穷二白而来。
而恰恰是唐朝的包容大气,自信非凡,就决定了他的功臣大多数都是被善待的。
回到问题本身,我们在看城门官的结局,
这三个城门官,分别名叫常何,敬君弘和吕世衡
让我们将时光来回倒千年以前,玄武门之变那一刻。
玄武门之变,无疑是一次凶险异常的政治政变,在这场政变中,李世民的亲王府属将毫无疑问是主力军,无数人因此被封赏无数。
比如尉迟敬德,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侯君集、程咬金就连没有亲身参与政变的秦叔宝都被封赐食邑500户。爵位那是都有滴。论功行赏吗!
但是,这些人其实在政变中,都没有一个人关键,那就是城门官常何,常何是谁?当时玄武门守关将领,玄武门城门郎,官职六品。
看着官职不过六品,可是作用却非常大,几乎决定了玄武门兵变的成败。
面对这样一个至关重要的人,李世民其实在很早之前就已经给自己埋下了伏笔,那就是拉拢常何。而这个伏笔对于李世民来说其实很好做,因为常何很早以前是李世民的部下,后来被提拔成玄武门守关将领。
因为这层关系,常何投靠李世民当然是非常合理的。但玄武门哪里还有两个关键人物敬君弘和吕世衡。对这两个人,李世民并没有大力拉拢,与我看来这正是他聪明的原因,机密的事情越少人知道越好。知道的人越多也容易出问题。
而在玄武门当天到底是什么情况?我们继续看!
其实玄武门之变就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政治决斗,李世民是受到李渊的命令去往皇宫,而这次去皇宫就是一场鸿门宴,等待着他的是一场三兄弟之间的对峙大会,在心有偏袒的李渊主持之下,李世民心知肚明自己绝对会在会议之后被架空从此一无所有,于是他才依然决然发动政变。
也因此,玄武门之变那天一早,李世民一个人就带着十几个心腹随从到玄武门打埋伏,等的就是李建成,李元吉来。作为守城将领的常何对此也是心知肚明,也没做特殊布置只是时刻关注事态走势。
等待李建成李元吉前来的李世民,已经做好了必杀二个兄弟的决心。
当李建成李元吉来到玄武门,像里面走的时候,时刻观察事态发展的常何就开始行动力,他关闭了玄武门的大门,看见大门被关闭这样的突发状况发生。走到临湖殿的李建成也不傻,知道有蹊跷,于是拔腿就走,还招呼李元吉跟好自己。
可是来容易走就不容易了,早就准备充足的李世民还拿管兄弟情义,上去就是一顿杀,李世民一箭射中李建成,随后猛人尉迟敬德也毫不留情的射杀了李元吉。受伤的李建成还想说什么,也没说出口就被自己的亲弟弟李世民给KO了。
这样的突发情况,隐瞒肯定是隐瞒不住的,李建成李元吉被杀的消息很快被太子府还有齐王府的家将知道了。当然就是带兵过来报复,于是一场厮杀在所难免,
翊卫车骑将军冯立和薛万彻、谢叔方带着长林军急火火的赶到玄武门之变现场,就准备攻城为太子还有齐王报仇。
而李世民也早有布置,将自己的800私军还有张公谨留在玄武门,抵抗齐王府和太子府的人马。
仅有800私军的张公谨当时也是比较为难啊,尼玛的你们都去杀关键人物,留我一个人对抗这数千大军,这事情难办啊,他只能在心中祈祷,李世民尽快行动搞定一切在回来帮他。
就在张公谨内心不安的时候,有一对人送来了一场及时雨,那就是云麾将军敬君弘和中郎将吕世衡,这两个人也是玄武门之变的当事人,但是他们并不是参与者而是旁观者,可是政治斗争的内情他们是非常明白的。
眼看李建成被杀,李元吉被杀,有点智慧的当然知道,李世民成为大唐皇帝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为了自己的前途和未来,他们毅然投入李世民的阵营,在没有宣誓效忠的情况下,就把自己的身家性命赌上去,看着被围攻的玄武门,还有门外的太子和秦王亲军,就像看见投名状一样两眼放光。
于是两人率领自己下属贸然参战,哪知自己守城兵实在太废材,还没打几轮这两投机者就被太子府冯立给杀死,就这样投名状没拿下,反而丢了头。
城门之战刚刚打完,还没成埃落定,猛人尉迟敬德拿出李建成还有李元吉的人头对着城外示众。眼看主子都死了的齐王府还有太子部下顿时军心尽失,各自逃散。
玄武门之变最大的危险度过,李世民用自己的决然还有勇气和六亲不认获得了最后的胜利。
得胜之后的李世民,并没有忘恩负义,面对临阵投靠的敬君弘和吕世衡也给予了该给的待遇,他们虽然死了,但是还是有赏赐。敬君弘被追封左屯卫大将军,吕世衡被追封右骁卫将军。而关键人物城门郎常何,在李世民登基后,获封中郎将。
随后还有一个趣事就是,因为常何,李世民发现一个大才。那就是马周,而因为马周的福,常何又一次立功并被封为太中大夫武水县开国伯。
因为在玄武门之变的战队坚决,还有后来的不断立功常何可说是步步高升,从地方刺史,到加授右屯卫将军、右武卫将军直到公元653年去世为止。都是大唐王朝的支柱,受到李世民还有唐高宗李治的重用和亲睐。
所以说啊,一次选择成就一生,常何真是职业人生的典范啊。
-----
网友解答:
-----
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武功的皇帝,除了平定隋末战乱建立大唐江山,他在杀兄屠弟上的果决也让人十分胆寒。
但凡王朝初立,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内部矛盾,有功臣与皇帝的矛盾,有皇子之间争位的矛盾,还有文臣和武将之间的矛盾。唐朝初年,这些矛盾集中体现在了李世民三兄弟直接的矛盾中。
毋庸置疑,李渊放手让宗室和皇子发展势力,在唐朝势力扩张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到唐朝统一天下,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秦王李世民,甚至是女婿柴邵侄儿李神通李道宗等人都各有自己一派势力,反而是皇帝李渊的嫡系不是十分强大。这个微弱的平衡,在玄武门之变中,终于被打破。
前文提到的三对矛盾,最终演变成了李世民集团和太子齐王集团的斗争。相对而言,李世民集团集中了更多的武将和功臣,而太子李建成更受世家和文官的支持,一场火拼即将发生。
在政变的前夜,双方都敏锐认识到玄武门守将的重要性,此时玄武门守将主要有三个,分别是城门郎常何、中郎将吕世衡、监门将军敬君弘。这三人同时成为太子党和秦王党的争取对象。三人中常何官职最低,仅是六品官,但县官不如现管,城门的钥匙就在他的手里。
太子李建成派出手下第一谋士魏征游说三位守将,顺利把三人拉到了太子党一方。但是魏征前脚刚走,李世民就拜访了三位。李世民是以秦王之尊亲自拜访,王霸之气侧漏,三位将军推金山倒玉柱愿效犬马之劳!
其实常何三人的选择十分理智,听我给你分析一下。
首先,常何三人是武将出身,在文进武退的大环境中,如果不干点大事,恐怕分分钟就要卸甲归田回家卖白薯。秦王李世民在众将领之中一向是身先士卒与武将同甘共苦,真正代表着山东武将集团的利益。
其次,如果投靠秦王,成为李世民政变的胜负手,那是勤王保驾之功,是从龙之臣。如果为李建成服务,那顶多算是恪尽职守兢兢业业。投靠李世民虽然危险,但是利益更大。
最重要的是,李世民是亲自拜访的,这让三位将军感受到了秦王的诚意。一下子就归心秦王了。其实,常何等人还曾随李建成打仗,但是长期以来地位差距太大,恐怕来往也不多。关键时刻,只有魏征出现,难怪他们心里不踏实。
策反三位玄武门守将后,秦王党要对付的就只是太子党的几个亲兵扈从了。果然,李建成和李元吉被关在城门里面,援军进不来,李建成兄弟跑不出去,被秦王军队各个击破。
在战斗中,吕世衡和敬君弘决定干一票大的,主动对城外的太子党2000援军发起攻击,双手战死。只有常何,按照李世民的部署,把玄武门上了锁,让太子党援军无法攻入,眼睁睁看着一门之隔的主子被打死。
常何因为在玄武门之变中的功绩,很快成为李世民的亲信将领,走上了人生巅峰。而另外两人的虽然战死也得到了追封。
常何出身瓦岗,是典型的草莽英雄,李世民征集治国良策时,他居然写的十分有条理有见地。仔细一问,常何说,这是我的门客马周写的。于是常何的门客马周,一步登天成了宰相。
玄武门之变,说白了是李世民集团针对太子党的斩首行动,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杀后,太子党的旧将的命运成了很有戏剧性的一件事。
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李世民带人在玄武门关门打狗的时候,带领太子党援军的将领,有冯立、薛万彻、谢淑芳。其中冯立和薛万彻是东宫将领,而谢淑芳则是齐王部下。这三人带领2000援军猛攻玄武门,形势岌岌可危。这时敬君弘和吕世衡带领玄武门的守军宿卫军下城与他们决战,双双战死。
冯立始终没能攻破玄武门,得知太子和齐王已死,解散部队,第二天只身向李世民投诚。李世民接纳了他。后来,冯立官至广州都督,受到了重用。
薛万彻在玄武门兵败后,转而攻打秦王府,要抄李世民老家,无奈兵力太少,只好逃亡。薛万彻后来还娶了李世民的妹妹,成了驸马爷,在灭突厥、征高句丽过程中立功很大。
常何的故事告诉我们,老实人也有老实人的好处,恪守本分,就能善终!
-----
网友解答:
-----
玄武门之变是唐朝初年秦王李世民发起的一次政变,之前很多人都认为李世民是事变的受害者,只是被迫反击杀死了自己的哥哥和弟弟。
但是从现在的一些最新研究资料来看,这次事变是李世民处心积虑发起的,在发起事变之前李世民甚至已经收买了玄武门的三个守将。李世民收买守将肯定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后的,需要长期的感情交流,也就是说李世民对于这次事变已经准备很久了。
这三个被李世民收买的武将分别是敬君弘和吕世衡以及常何。常何当时是玄武门的守将,而敬君弘是宿卫军的将军,吕世衡是宿卫军中郎将。
虽然没有资料显示后两者被收买,但是从后两者在事变中的表现来看,这两个人肯定也是收了李世民的好处。
玄武门之变爆发的时候李世民先带领着十几个亲信进入了玄武门,这时候李建成和李元吉也进入了玄武门。
李建成之所以敢于进入玄武门主要就是依靠着常何,常何最初是李世民的手下将领,但后来成为了李建成的心腹。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前收买了常何,而李建成不知道他已经被收买了。
只能说李世民的无间道玩的确实高,李世民的亲信都是一帮一流武将,李建成在惊慌失措中被李世民一箭射杀,而李元吉看到这场场景赶紧去找李渊救命。李元吉大声叫喊着去后宫跑,皇帝李渊这时候竟然一大早就去划船了(后人推测应该是被李世民软禁)。李元吉没有办法只能和李世民拼命,这时候尉迟恭快马加鞭过来杀死了李元吉。
这个过程中不管是玄武门守将常何,还是宿卫军的将领吕世衡和敬君弘都没有丝毫的反应。
这时候太子的手下听到了消息,太子府里面的将领们集合了两千多人来攻打玄武门给太子报仇。玄武门守将常何见到这个场景知道不是对手赶紧关上了城门,
而吕世衡和敬君弘急于建功,竟然带领着皇帝的宿卫军和太子的军队打成一团。太子的军队数量众多,而且义愤填膺,很快就打败了皇帝的宿卫军,并且将吕世衡和敬君弘两个叛徒杀死了。
常何倒是非常乖巧,关闭城门不肯开门,太子的军队只能转头攻击亲王府。一直到尉迟恭用太子的人头吓走了太子的旧部,然后提着人头去找李渊,这次政变才宣布了结束。这时候被李世民收买的三个大将中两个已经阵亡,只有常何活了下来。
李世民是一个宽容的皇帝,对于常何背弃自己大哥的行为倒是没有翻旧账。常何在玄武门之变后就升迁做了中郎将,后来也一直平平稳稳,晚年的时候做到了刺史和大将军。到了李治时期才去世,享年66岁。而吕世衡和敬君弘虽然在玄武门之变时期官职更高,但是因为急于建功反而丢了性命,最终没有分享到胜利的果实。
-----
网友解答:
-----
李世民本是李渊的二儿子,上面还有一个哥哥太子李建成,本来皇位与他无缘,但由于他与李建成、齐王李元吉之间的矛盾达到了白热化,不死不休的程度,为了自保,也为了夺取皇位,李世民利用秦王府的班子,悍然发动了“玄武门政变”,杀死了太子建成、齐王元吉,囚禁了父亲李渊,最终顺利上位。
在这个过程中,李世民能够成功,也跟他提前收买了玄武门的一员守将常何有很大的关系。
一、玄武门的重要性
据史书记载,当时守卫长安的兵力分为两部分,一个是十六卫的军队,因为驻在皇宫的南边,被称为南衙兵;而另外一支,则是由皇帝亲自率领的羽林卫,因为驻扎在宫廷的北边,被人称为北门兵。
李渊建立大唐之后,在建立长安城与洛阳城时,就将两座都城的皇城城门按“四圣兽”命名,由于玄武代表北方的动物,又为北方之神,所以位于北方的宫城城门被命名为玄武门。
唐长安城的太极宫和大明宫沿着由南向北的中轴线排列,分为外廷和内廷。
外廷是皇帝上朝,接见大臣和各国使节举行宴会的地方,而内廷则是皇帝和皇后妃嫔生活的地方,而不管是太极宫还是大明宫,他们的内廷都在皇宫宫城的北部,所以北部的玄武门,对皇宫内廷的安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政治敌对势力一旦控制玄武门,就能控制皇宫内廷。控制内廷就能控制皇帝,进而控制忠于皇帝的政治势力。一旦控制皇帝,政治敌对势力就能推翻皇帝取而代之,进而控制国家政局。
由于玄武门的重要性,在唐初,由南衙兵和北门兵共同守卫,所以玄武门的守将加上这两支军队的大将,一共有三个人。这三个人互不从属,还相互干涉,避免了有人图谋不轨,从而威胁内廷的安全。
二、玄武门政变中,三大将起到的作用
在武德年间,这三个将领分别是检校北门驻军的
云麾将军敬君弘
,南衙兵的
中郎将吕世衡
,再加上常驻玄武门的
监门将军常何
。常何出身于瓦岗寨,又跟随过王世充,后来洛阳之战,李世民打败王世充之后,常何就投降了大唐。
武德七年(也就是玄武门事变的前两年),常何才被李世民从外地调入长安,担任玄武门临门将军,根据《常何墓碑》记载:李世民调他入京后,“
赐金刀子一枚,黄金卅挺,令于北门领健儿长上。仍以数十金刀子委公锡骁勇之夫
”。也因为这一次的善缘,常何投向了李世民一方。
武德九年六月初三的半夜,常何悄悄地打开了城门,将李世民及他的手下府兵放进了玄武门,在第二天一大早,当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到来的时候,将他们的卫队挡在了城门外,最终,玄武门政变爆发。
再说另外两个大将,检校北门驻军的
云麾将军敬君弘
和南衙兵的
中郎将吕世衡,
这两个人在政变爆发的第一时间就投靠了李世民。当时听闻玄武门发生政变之后,东宫的余党冯立、谢叔方带领了大军进攻玄武门,敬君弘率军出战,他的亲信劝说道:“
事未可知,当且观变,待兵集,成列而战,未之晚也
。”而敬君弘为了表现自己,与中郎将吕世衡大呼而进,由于敌众我寡,最终被东宫的将领冯立所杀。
相反,常何在打开城门放进李世民的府兵之后,又关上了城门,不放李建成的东宫军队进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人又比较狡猾,能稳战的决不浪,最终在这场政变中活了下来。
而玄武门之变的决定因素在宫城之内,李世民带兵射死了太子李建成,李世民手下大将尉迟恭的骑兵用箭射中了李元吉,李元吉跌下马,就在此时,李世民的战马受到了惊吓,带着李世民冲入玄武门旁边的树林,李世民又被树枝挂住,摔下马,由于身着重甲,一时爬不起来。李元吉赶到,准备用弓弦勒死李世民,尉迟恭赶来,救下了李世民,射死了李元吉。
在这个时候,他们听闻城外太子余党攻打城门,就将李建成、李元吉的首级割了下来,给太子与齐王的附属军队观看,他们士气大落,开始溃散四逃。
三、三人的封赏
玄武门政变之后,李世民当上了皇帝,开始论功行赏,敬君弘与吕世衡分别被追封了将军,而常何在武德九年,由于突厥的入侵,被任命为马军副总管。
贞观五年,李世民让在朝的官员都写一篇关于朝政得失的文章,常何是一个武将,不会写文章,就让门客马周捉笔,哪知道李世民看过常何的折子之后,很是喜欢,就问常何是谁写的。常何很老实,就说是手下门客马周写的,李世民发现了马周这个人才之后,经过面谈,十分欣赏,就让马周到管机要的门下省任职,后来一直做到了中书令,为了表彰常何发现人才,他赐给常何三百匹锦缎。
从此,常何开始了加官进爵,赏赐不断的好日子:
贞观六年,再赐绢一百匹,加太中大夫,除延州诸军事、延州(今陕西延安)刺史,进爵武水县开国伯,食邑五百户。
贞观十一年,授正义大夫,泾州诸军事,行泾州(今甘肃泾川)刺史。
贞观十二年,入朝为右屯卫将军。
贞观十六年,敕修营建九成宫,授左领军将军。
贞观十八年,奉诏领兵于丰灵等州,防备薛延陀,兼右武卫将军。
贞观十九年,授平壤道行军副大总管,作为张亮的副手,从海路讨伐高句丽。
贞观二十一年,除资州(今四川资中)诸军事,资州刺史。
永徽三年,迁使持节、都督黔思费等十六州诸军事、黔州(今重庆彭水)刺史。
常何一直活到了李治执政的时候,直到永徽四年,才因病去世。享年六十六岁,被追赠为左武卫大将军,享受了实实在在的二十七年的荣华富贵,荫庇后人。
从这件事也可以看出,在政治斗争中,站对队伍很重要,但在生死存亡之际,还是要看清情况,而不是贸然冲出去。
-----
网友解答:
-----
关于玄武门之变,很多猛将已经被后人层层分析过,但是当时发挥重要作用的那三位守门大将,却很少被提及,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他们三位中两位当场身亡。
至于具体事件经过以及他们的结果,我继续为你分析如下。
一、事件经过
在李世民决定发动玄武门之变前,就已经做好一切准备,守卫玄武门的主要有三个大将,分别是城门郎常何、中郎将吕世衡、监门将军敬君弘。
三人当中,常何原本是李建成的党羽,后来被李世民收买,所以玄武门之变的突然性,是李建成没有预料到的,从而可以这样说,常何不仅是一个守门大将,也是李世民用来迷惑李建成的主要人员,要是李建成不以为常何还是自己的人,断然不会那么草率没有准备直接去玄武门。
吕世衡与敬君弘在事情开始之前,处于中立,基本还是支持常何的行为,但是也不是十分明显。直到李世民在玄武门中将李建成与李元吉都处决,尉迟恭提着人头站在城楼上向李建成党羽宣布消息后,敬君弘与吕世衡才彻底表明立场,一致支持李世民。
当时城门外有李建成手下冯立、薛万彻等人,他们打算为李建成报仇,原本城门关上即可,他们进不来自然就会回去,但是此乃建功立业的大好时机,对于之前没有站队的吕世衡与敬君弘而言,此刻深知要是帮助李世民抵御敌军,日后必定会得到重赏。
于是两人率军冲出玄武门与李建成党羽冯立等大战,也许吕世衡两人低估了李建成党羽的力量,又或者当时人手确实太少,冯立等人居然真的没有逃跑还与之战斗,经过几个回合,吕世衡与敬君弘毙命,冯立觉得已经报仇遂扬长而去。
等到李世民玄武门之变一切后事处理完后,冯立第一个前来投降,李世民虽然有些看不起这种行为,还是委以重任。薛万彻远走他乡,李世民几次派人去请,才纳入麾下,还把自己妹妹丹阳公主许配给他,但是后来薛万彻却跟随李元景一起谋反被杀。
二、三人结局
如上所述,三人当中,吕世衡与敬君弘当场身亡,没有了后来,只有常何得以活命,在贞观六年,被李世民授予太中大夫,除延州诸军事延州刺史,进爵武水县开国伯,后来不断升官,当过泾州刺史、右屯卫将军、右武卫将军、平壤道行军副大总管、资州刺史、黔州刺史等,于永徽四年去世,享年66岁。
可以说常何最后的结局还是很不错,但是当时扮演如此重要角色的常何,居然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没有他,并且李世民后来也没有给他列传记载,这就值得我们深思了。
并不是李世民不重视他这个后勤人员,而是常何后来一没有建功立业,二他的性格本来就是首鼠两端,一开始跟随李世民,后来看李建成势力崛起又跟随李建成,最后李世民崛起再次跟随李世民,这样的人作为领导肯定也不敢重用,只能多给他点物质,以表示对玄武门之变功绩的奖励。
结语
自古识时务者为俊杰,大是大非面前,要能够判断形势,但是,一个人的原则与操守还是要有,切不可随风漂浮!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
-----
网友解答:
-----
626年7月2日,秦王发动的玄武门之变,使将要分崩瓦解的秦王势力一举成为最大赢家。细节决定成败,正是守卫玄武门的三名武官(不是大将)支持,李世民才成为太子乃至天子的!这三名武官分别是:云麾将军左监门将军敬君弘、右监门校尉常何、中郎将吕世衡。
这三人不是太子的人,不是齐王的人,也不是秦王的人而是皇帝的人。太子势力正盛而且还有齐王支持,他们三人不为皇帝效力,不帮助太子怎么帮助李世民呢?尤其是常何他被太子的心腹魏征拉了过去,他可是李建成的“心腹”啊!常何,瓦岗军出身,后投靠王世充,然后跟着李建成刘黑闼。看他履历,他明明就是李建成的人嘛!为什么心腹还加了引号呢?
您知其一不知其二。跟李建成不久后,常何就跟了秦王李世民,因为太子处理政务,而他是武将自然要跟着军功高的李世民发展了。而且他是在李世民的推荐下,才当上了禁军十六卫中的玄武门右监门校尉的。李世民拉拢他,岂不是轻易而举嘛!
但李世民要进入玄武门,尤其是携带武器,布置精兵良将于玄武门内,常何却帮不上忙了。因为前面福垊说了常何是右监门校尉,右监门校尉是干什么的呢?右监门校尉归右监门将军所辖,主要负责关门(出宫)!而云麾将军左监门将军敬君弘,在事变准备前夕就非常重要了。敬君弘是怎么被李世民拉拢的,我们不得而知。福垊猜想大概李世民善于打仗,厚待部属加上对他们威逼利诱才搞定的吧。当然,福垊猜想可能还有李世民的老部下常何对两位上司的“策反”的因素吧。
太子齐王以打突厥为名企图将秦王府的部属派向前线,让秦王当光杆司令,然后就可以轻易揉捏李世民了。在危机关头,李世民犹豫过,以至于“
房谋杜断
”要脱离秦王。秦王下定决心后,就准备将他俩杀死,还好他俩回来了。然后秦王一方面进宫向李渊告发(诬告)太子、齐王跟后宫有染;一方面拉拢玄武门三名守将,并布下埋伏。太子、齐王在626年7月2日上午,向准备向李渊解释淫乱后宫的事儿。为什么昨天李世民告发,今天太子、齐王就解释呢?那是因为他们的确有后宫张婕妤等人的支持,张婕妤的报信正是李世民计谋(张婕妤被利用了),这个信正是他们两人的催命符。
太子、齐王进入玄武门时,放下武器,护卫挡在外面。等太子、齐王进入玄武门后,常何就关门,然后李世民的伏兵就杀向他们二人。太子、齐王的护卫感觉不对,就聚合了东宫和齐王府两千精兵。负责“欢迎光临”的敬君弘非常藐视他们,就和中郎将吕世衡带着亲卫杀向那两千精兵。他们一出去,常何就把门给关了。这常何不是坑他们吗?还真不算是。因为一旦两千精兵攻入玄武门,李世民必败!而且开门将军敬君弘在出门前,其部下就告诫他要集结兵力,然后建功立业,可他们非是不听呢(宋小宝)!关门校尉一关门,这俩哥及其亲卫就被两千精兵给砍了。
两千精兵见攻击玄武门不成,就准备攻打秦王府。秦王府家眷危急,李世民遂令人将太子、齐王首级扔出玄武门。他们见后大哭,降得降,逃的逃。然后李世民令人“保护”李渊,并在李渊面前哭成泪人,李世民真是一名演员,奥斯卡非你莫属。就这样李世民得到了天下。
三名守卫将军死了两个,那关门校尉常何有什么下场呢?
常何也不算办了坏事,用下场总是不好的,还是说说他的结局吧。常何在玄武门之变时,只做了两件事——关门、关门。事变后,随即升为中郎将,历任右屯卫将军、右武卫将军、平壤道行军副大总管,进爵武水县开国伯,到唐高宗四年才去世。当常何升任中郎将后,接纳了一个门客。这个门客就是唐朝后来的中书令(丞相)马周。
-----
网友解答:
-----
古代很多封建帝王都面临着一个很大的难题,那就是立储君。
越是龙精虎猛的皇帝,储备人才越是丰厚,这是一件非常棘手的事,不少帝王为之头痛,一但处理不好就有可能使得江山不继。
这不,唐朝初年就爆发了这么一场参杂着血腥味儿的权利之争,依据封建的宗法制度,李渊称帝之后,应该让大儿子李建成担当太子之位,李渊也的确这么做了。但是,在建立大唐王朝的过程中战功累累、有勇有谋的秦王李世民却不干了。
这是个让老爹李渊一个头两个大的难题,他只能想尽一切办法搞平衡,殊不知,在至高无上的皇权面前,永远也没有平衡游戏可玩,剩下的只有刀光剑影、胜王败寇。
太子李建成对李世民非常忌惮,他和李元吉结成同盟,贿赂李渊的爱妃,让她们在李渊面前尽量贬低李世民,尽量抬高李建成,使李渊渐渐疏远李世民。
初步计划得逞之后,他们仍然不肯善罢甘休,一直谋划下一步如何除掉二弟李世民,只有死人,才不会觊觎皇位。
有一天,李建成邀请李世民去太子府喝酒聊天,不曾想到他竟然在酒里下了毒,李世民喝了几口就开始腹痛呕吐,多亏有李渊之弟李神通在旁配席,李神通当机立断,及时伸出援手,挽救了李世民的性命。
以上说法见于李世民回忆录,我们有理由相信,假如李建成最终做了皇帝,他的回忆录里不会是这样的文字。
太子和李世民之间的博弈已经到得剑拔弩张的程度,没有什么进退两难,想成功,只有前进档,李世民也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关键时刻,悍然调到了前进三。
最终的结果大家都知道是太子被kill了,李世民上位成功,拉开了千古一帝的辉煌大幕。 盛唐王朝款款向我们走来,李世民笑到了最后。
所谓是好风凭借力,这好风就是他的精英团队,仅靠李世民一人之力,李世民就是浑身是铁也打不出几枚钉来。例如长孙无忌、房玄龄、尉迟敬德、杜如晦、秦叔宝、程咬金等等文臣武将,他们都是一等一的人物。但只依靠这些人也是不行的,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那就是机遇的垂青。
那一天终于到来,那一天,机遇女神先是对着玄武门城门郎笑了一笑。
谋定而后动,李世民经过再三思虑,先是成功搞掂了城门郎常何,这是我们事后的揣测,此时,机遇已经向李世民微笑着招手。
如此重要的一个工作职位,李建成当然也是心知肚明,所以他不怕,因为常何是他的手下,紧急时刻,常何最终还是倒向了李世民,这是李建成百分百没有想到的。
假如我们有机会采访到李建成,他一定会说:我要是早知道常何那个家伙投靠了李世民,说什么也不会和李元吉那么轻易地就进了玄武门呐。
还原一下玄武门之变当天的情形:李世民大清早就带着十几个人的小分队进了玄武门一带埋伏好,专门侯着大哥和四弟的到来,果然不出所料,不久之后,李建成和李元吉就先后进入了玄武门,正当他们往前走的时候,玄武门在他们身后悄然慢慢关闭。才走到临湖殿,李建成就感觉到了危险,然后掉头往回走,李元吉也急忙跟上,估计今天可能是情况不妙,遇到麻烦了。
果然李世民出现了,一箭射中了李建成,随后尉迟敬德也结果了李元吉。 眼见太子爷和李元吉血溅玄武门,命丧黄泉,掌管玄武门的另外两名城门官敬君弘和吕世衡也着急了,内心思量,错过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了,于是愤然而起,立即站到了李世民的阵营,李世民成为太子已是秃头上的虱子明摆着,不出意外就是未来的天子了。
为了抓住时机表明态度,这二将在太子党冯立、谢叔方前来对抗时一路冲杀,只是很快成为了刀下鬼,做了出身最不正的烈士。
常何做了些什么工作?就是把大门一关,不让太子党经过,除此之外,啥也没干。
政变三天以后,李世民就成了太子,很快登基称帝,常何也因为立下的大功劳被封为中郎将。
对于敬君弘和吕世衡二将的“意外”英勇就义,李世民也没有忘记他们,论功行赏的时候,敬君弘被追封为左屯卫大将军,吕世衡被追封为右骁卫将军。
到了631年常何因为一篇政论,李世民发现了常何身边的人才马周,于是常何又被加封为太中大夫,此后常何便是一路高歌,又担任了地方刺史、右屯卫将军、右武卫将军、平壤道行军副大总管等等。653年因病去世,享年66岁。死后又升一级,为左武卫大将军。
你们大可以说常何是因为具有慧眼识人的能力和处变不惊的胆识,才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在太宗和高宗两朝都受到了青睐和重用。
可我怎么觉得他只是在忠实地履行自己城门郎的工作呢?李建成的失败,自有大把原因可以追溯,难不成还要赖到一处正常状态的门禁系统?
-----
网友解答:
-----
如果李世民真的收买了这三人,那李世民倒是真厉害,这三人按官职大小分别是敬君弘、吕世衡、常何,但实际上李世民只收买了常何,这又是为何?
为何会有3个人守城门?
唐朝承袭了隋朝的一些制度,比如城门的守将,像玄武门这种级别的至少是三个人把守,《新唐书》记载,唐朝守卫长安城的部队分为南衙兵和北门兵,南衙兵主要就是驻扎在宫中的南部,北门兵自然是北边,他们都是负责皇宫的安全,玄武门是重中之重,是由南衙兵和北门兵共同驻防。
虽说如此,但是李渊还是不放心,他还安排了常驻玄武门的监门将军常何,从官职名称便可以看出,常何在玄武门中的重要性。这三个人是完全不搭边的官职,领导人也不同,但是可以互相牵制,说这些主要意思是为了表达,李世民策反他们的难度,说策反一个简单,要是两个、三个呢?
虽说敬君弘和吕世衡没有被策反,但是和被策反无异,接下来我们细看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的过程,以及敬君弘和吕世衡的表现。
李世民在玄武门埋下伏兵,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刚好走到临湖殿,发现不对劲,立马掉头回府,李世民很快下令击杀,李元吉看见之后用弓箭射李世民,但是连续三次都没有成功,而后李世民一件射杀了李建成。而李元吉很快追上了李世民,用弓勒住了李世民的脖子,好在尉迟敬德一箭将其射杀。
翊卫车骑将军冯翊冯立听闻李建成被杀,立刻率精兵两千前往玄武门,他认为自己受了李建成的恩惠,此时又怎么能逃跑,精兵杀来,这是敬君弘看清形势,想要率兵迎战,但是被人阻止,意思是静观其变,看看形式如何再决定帮助哪边?然而敬君弘并未听从,而是与吕世衡二人率兵进行抵抗,他们认为李世民胜券在握,然而他们二人都在这场战斗中身亡。
接下来再看看常何在玄武门之变中起到的作用?
常何很早就跟随李密击杀过隋朝大将张须陀,后来投靠了王世充,借着有跟随李建成前往河北讨伐刘黑闼,看这种情况很明显是太子李建成的人。
并且李建成经常探望常何,李建成自然是没这些远见,是魏征极力劝谏李建成与常何结交,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常何还是被李世民给策反了。李世民在决定发动玄武门之变前,曾暗访常何,期间说了什么并未记载,只是说常何听了李世民的言语,自己分析利弊,最终决定帮助李世民。
常何的帮助非常关键,那就是等李建成和李元吉进入玄武门之后,常何立刻将玄武门关闭,使得太子党和齐王党的手下一个都进不来,给李世民省下不少麻烦事,直接提高了成功的概率。
那么这三人在玄武门之变成功之后,他们的下场如何?
前面提到,敬君弘和吕世衡在战斗过程中去世,据说李世民当时非常痛心,即使是后期也经常唉声叹气,要大赏他们二人并照顾他们的家属。李世民追封敬君弘为左屯卫大将军(与宰相平级);吕世衡为右骁卫将军(比宰相官职低一点);
而常何就潇洒了,在玄武门之变成功后,李世民大为赞赏,这也算是成功的关键,常何先是被封为太中大夫,之后又担任了泾州刺史、右屯卫将军、右武卫将军、平壤道行军副大总管、资州刺史、黔州刺史等诸多官职,不仅如此,李世民还封赏常何的父亲为官,可惜他父亲还没上任就去世了,李世民亲自派人前去吊唁,常何可以说是三朝元老,李治在位时期他还在世,直到公元653年,常何因病去世,享年66岁。
【文羽评郡主,欢迎关注】
-----
网友解答:
-----
在武德九年的一天,天气很好,李建成和李元吉像往常一样,带着自己的一些随从,来到玄武门,大门缓缓打开,然后在他们的背后缓缓关上,声音显得有些沉闷。
李建成心中没来由的感觉到有些不安,却又不知道这种不安从何而来,还没等李建成想明白,这些不安到底源自何处,四面八方早已埋伏好的士兵杀了出来,领头人正是自己的亲弟弟,李世民。
这就是玄武门之变,一场典型的一方经过严格准备,周密计划,而另一方则毫无防备,措手不及,和李建成在一起的李元吉,甚至慌得连射三箭,都发空了。而李世民依旧沉稳冷静的一剑结果李建成的性命,玄武门政变,在一个充满血腥的一天落下帷幕。
在唐朝历史上,发生过三次玄武门之变,但对于很多人而言,值得作为谈资的玄武门之变,只有这一个,玄武门之变后,当上皇帝的李世民励精图治,君臣一心,开创了前无古人的治世,贞观之治。
玄武门事件关键人物:三个守门将领
对于玄武门之变的核心人物,比如长孙无忌,打手人物,比如尉迟敬德,无论历史记载还是民间传说,都有足够多的记录,当人们对这些大人物的故事感到有些厌倦的时候,就开始关注玄武门之变的一些小人物,比如玄武门的三个守门将领。
为什么人们会开始关注这些守门的将领呢,因为,长久以来,人们只是关注于玄武门里面的血惺,却忽视了玄武门以外的惨烈。
这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围城,城里的人想出去,而城外的人,却拼尽全力想要进去,而这之中的关键,就是那个玄武门,确切的说,是玄武门的守将。
如果不是参加了这场惊天政变,可能史书上连名字也不会有,可令人尴尬的是,李世民买通了这三个人,对玄武门政变的顺利进行,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史书上,也只是三个名字罢了,其他资料,少的可怜。
他们的名字分别是:城门郎常何,中郎将吕世衡,监门将军敬君弘,其中,吕世衡和敬君弘两个人,因为在玄武门之变中力战而死,他们的名字,写进了《忠义传》。
城门郎常何的下场
至于常何,作为三个人中唯一一个幸存者,却没有太多记录。
直到一千多年之后,历史学家陈寅恪在敦煌考古史料中,发现了常何的墓志铭,才知道,常何也参加了玄武门之变,并且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而这个很重要的作用只有四个字“开门和关门”。 其实在玄武门之变开始时,李建成的城外亲信已经发现事态不妙,两千多亲信军队拼命冲向玄武门,而已城门郎常何为首的玄武门守军,拼命的防御,不让外面的人前进一步。
这场战斗的惨烈程度不亚于玄武门里面,从吕世衡何敬君弘的战死就可以看出来。可见,在玄武门之外,更加危险,甚至关系到全局的成败。
如果说玄武门之变是一场冒险行动,每一个细微的环节的失误都可能功败垂成,李世民的厉害之处在于,他不但完全掌控像长孙无忌、尉迟恭一类的核心成员,还下了一盘很大的棋,而常何就是其中的一个不起眼的棋子。
这个常何,并不是谁的嫡系,他在秦王和太子日趋激烈的明争暗斗中,保持中立,暗中观察,却不站队,最早向常何伸出橄榄枝的是李建成,常何并没有表示反对,却依旧没有战队,知道李世民也抛出橄榄枝,常何才决定自己站队。
可见,常何虽然是武将,却也是一个极富有政治嗅觉的人,同样也是一个极为小心谨慎的人,也正是因为这次站队,让他今后的仕途一片光明。
当玄武门政变发生时,他作为城门郎,是把守城门最关键的一环,他的同事吕世衡和敬君弘已经完全站在李世民这里,常何无论如何,也要表态。所以,他打开了城门。
同样,常何的运气也十分好,他不像吕世衡、何敬君弘,一不小心死在了政变成功的前夕,他活了下来,而且活得异常滋润。
从此之后,常何真的算是官运亨通,据史料记载,常何的最高官职是右武卫大将军,正三品。已然是位极人臣。
而且,他的为人十分低调,并不居功自傲,对于君王来说,这样的人是值得信任的。而历史上的一些细节,比如说他推荐马周,也证明,这个人不但低调,而且很厚道,这样的人,只要站好队,没有理由不飞黄腾达。
居功至伟的常何为什么没有单独立传?
值得注意的是,这样一个正三品的朝廷大员,又掌管禁军,位高而权重,无论是新唐书还是旧唐书,都没有单独立传,有人说,这是因为李世民害怕自己在玄武门之变的阴谋诡计暴露,而故意不写,这就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对于这个常何,为什么没有单独立传问题,应该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他的作用很关键,但功劳并不大,
而且在当时情况下,他的同事吕世衡和敬君弘是铁杆秦王党,而他只是一个站好了队却并不愿意太出力的人物,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其他两个人战死而他活了下来。常何只是在特定时间做出抉择,就好像秦叔宝一样,虽然出力,但有所保留。
第二,他长时间担任禁卫军,
虽然当过地方刺史,也参加过进攻高丽的战争,但并没有太多的功绩可言,史书上只能零散的在其他人的传记中涉及,如果从他的禁军统领身份看,他有可能并不直接参战,而是作为后勤保障和监军的职能,所以,未必能有足够的军功。
所以,常何在历史上,虽然有名号,也有一些事迹,但没有单独列传,不过,比起他的两个同事,这人也算是幸运的,他于永徽四年病逝,享年六十六岁,也算是寿终正寝,生前建功立业,享受荣华富贵,死后还能青史有名,让一千多年以后的人们,也能记起一个叫做常何的武将,对于常何来说,还有什么可遗憾的呢?
------------------
推荐阅读:
上一篇:如要正常运作50架歼20H战斗机,需要多大吨位的航空母舰?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