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摇欲坠的晚清为何军工产业那么发达?这其中有什么原因?
摇摇欲坠的晚清为何军工产业那么发达?这其中有什么原因?
-----
网友解答:
-----
如果说晚清时期的军工业居于亚洲顶尖、世界前列,肯定大部分人觉得是个笑话!
其实满清的军工实力并非我们想当然地孱弱。举几个事实:晚清在全国有兵工厂达四十多个,拥有东亚最大的兵工厂,舰队实力居亚洲第一,军工综合水平居亚洲第一。
那么问题来了:晚清已经腐朽,为什么军工水平发展的这么厉害?
伴随着鸦片战争,清朝遭到列强入侵,进而割地、赔款,主权一步步地丧失。于是,清朝统治者痛定思痛,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以图强生存。
列强的坚船利炮给清廷留下了深刻噩梦,于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军事自强成为重点。向西方列强学习制造先进枪炮,开设军工厂,则是这场军事改革的核心。
从太平天国战争尾期至清王朝1912年覆亡的约五十年间,全国雨后春笋般地诞生了44个兵工厂,其中大半建于19世纪末期。几乎是以平均近一年时间建成一家的惊人速度,大干快上。
这些兵工厂大多具有一定规模,例如著名的安庆军械所、江南制造局、福州船政局、湖北枪炮厂等。
晚清发展军工业,走的是“购买--仿造--尝试自主研发制造”的路线,成就耀眼。
在这期间,除了以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容闳等为代表的洋务派的积极推动之外,科学家徐寿、徐建寅父子以及一批工匠,在设计、制造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晚清启蒙思想家郑观应说过:
“中国自设立制造局,风气一开,凡一切枪炮、轮船、军火均能自造。”
短短几十年,晚清从直接采购西方先进机器设备、聘请西方技师、管理人员,到最后中国人掌握了许多军工产品的工艺流程、生产技术、工厂管理水平,乃至自主研发能力。
晚清紧跟世界先进水平,一部分军工产品相当精良,令西方也惊奇。
晚清政府打破了闭关自守的状态,以引进先进技术为富国强兵的手段,推动和促进了我国近代化军事及民族工业的发展,并且造福后世,历史影响深远。
例如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是晚清规模最大也是最重要的军工厂,在同治年间就成为东亚最大的兵工厂。
1867年时仿制出德国毛瑟11mm前膛步枪,可以制造当时世界上最流行的“林明敦”军用步枪。1891年自主创新改制成“快利枪”,坚巧灵捷。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后来发展造船,仅六年间就造船136艘,还为美国订单制造了四艘万吨轮船。建成中国第一艘自造的汽船(木制船身)、中国第一艘铁甲军舰,还为中国首次炼出钢铁。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后来被日军侵占,更名为\"三菱重工株式会社江南造船所\"。新中国成立后,更名为江南造船厂,经过不断扩充发展,归属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
金陵机器局,仿制成功美式加特林机关炮(即十门连珠格林炮)、德国克鲁森式37毫米2磅子后膛炮、美式诺登飞多管排列机枪(即四门神机连珠炮)、马克沁单管机枪(即赛电枪)、制造出中国第一门带车轮移动的架退克鲁森式膛炮(口径37mm、2磅后装线膛)。
湖北枪炮厂,设备是当时全国兵工厂中最新式的,主要设备购自德国,可制造连珠毛瑟枪(口径为7.9毫米)、克虏伯山炮、丹玛新式79机关枪等。
湖北枪炮厂改良后的德国1888年式5响毛瑟枪,便是著名的\"汉阳造\",直到抗日战争时期还被中国陆军大量使用。
天津机器局,是北方最大的兵工厂,生产黑色火药、林明敦枪、前膛炮弹、后膛镀铅来福炮弹、各式水雷等,还于1880年建造了中国第一艘潜水艇及第一套舟桥。
福州船政局,承造海军舰船、水上飞机,是当时最重要的舰船工业基地、舰队编练基地,是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
到民国时期,福州船政局隶属海军部,承担海军舰船修造、飞机制造等,成为中国最早的军事航空工业机构。
晚清的军工业,发展较快,生产规模相当庞大,门类齐全,技术水平较高。
晚清的军工产品派上用场了吗?
洋务运动使得清朝的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增强。制造出的大量军工产品,被陆续分配、武装到各地军队。
至19世纪80年代,清军的装备已有了明显提高。在平定捻军起义等内乱、抵抗外国列强侵略方面,都发挥了很大作用。否则满清会垮台更快。
但令人遗憾的是,与晚清耀眼的军工业不相称的是,清军屡战多败,屡失国土和主权。
尤其是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居于亚洲第一、世界第九(当年《美国海军年鉴》排名)的北洋舰队全面溃败。
这个极大讽刺性的耻辱事件,使大清军工的光环掉落,也宣告了晚清“自强运动”的最终失败,被打回原形。
继而,列强鉴于清朝已无力自卫,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出现如此落差如过山车的现象,背后的原因复杂,是历史和现实的因素综合造成的,积弊难返。
即使有一部分居于世界前列的产品,也难以挽救晚清的衰败颓势。
-----
网友解答:
-----
没有什么真实的资料说明晚清军工产业发达,是自吹牛皮的表现吧,晚清时期,慈禧太后专权,生活骄奢淫逸,民不聊生,近代工业在洋务运动的领头人李鸿章,张子洞,左宗棠等人的推动下,清政府创办了一些近代工业,进口了西方的先进军工设备生产一般的步枪,子弹,但其威力和质量品种等都很一般,产量也很低,至于重武器大炮,炮弹,军舰等根本无法生产,只能从德国克虏伯公司进口重炮等,完全谈不上军工产业发达,与日本相比相差甚远,这期间日本的军工业飞速发展,不仅能生产步枪等轻武器,大口径火炮,炮弹也能生产,甚至能完全自主制造铁甲巡洋舰等,其结果是在中日甲午海战中,淸政府用大量白银打造的北洋舰队遭到重创,洋务运动也遭到失败。
-----
网友解答:
-----
只要一说到大清王朝,尤其是清朝末年,相信很多人都会摒弃、唾骂。虽说曾经出现过康乾盛世,但那也只是针对八旗人的盛世。而且到了后期,还一直打败仗,被各种帝国主义欺负,甚至还签署各种丧权辱国的卖国条约。总之,用一塌糊涂来形容,那是最适合不过的了。可是,虽说那时的大清王朝老吃败仗,但它的军工业有多么发达,却出乎了大多数人的预料。
1861年,在清朝权力中枢恭亲王奕䜣的支持下,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栋等人,开始了一场以中兴为己任的洋务运动。李鸿章向欧洲开出了一份长长的军火购买清单,包括铁甲舰、巨炮以及枪支。同治五年,左宗棠设造船厂于福州,附设船政学校。到了同治九年,李鸿章设机器制造局于天津。同治十一年,曾国藩、李鸿章挑选学生赴美国留学。同年,李鸿章设轮船招商局。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到1899年,洋务派共创立了大大小小三十家兵工厂。一共生产了包括汉阳造在内的一点零一万支抬枪,二十七点三万支步枪,一点七万只马枪,两百多挺机枪,以及三千九百门火炮,二点六五亿发步枪子弹,三百六十五万发炮弹,八百七十一万公斤黑火药和五十八万公斤无烟火药。
李鸿章奏响了洋务狂想曲,大幅度缩小了清军武器装备与世界的差距。这些军工厂在后来,仍然发挥着作用。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诸如金陵制造局,汉阳军工厂,还为中国军队生产了大量的步枪、机枪和迫击炮。李鸿章等人,几乎用尽全力,推动着老态尽显得晚清帝国继续前进。
可是,这些洋务派能臣们,却触动了朝中守旧势力的敏感神经。一时间,“舍己从人,变乱成法,用夷变夏”等一顶顶大帽子,铺天盖地地朝他们扣来。除了要与政府派中的顽固派明争暗斗,这些新兴的兵工企业也是弊病丛生。清末军事工业大多采用官商结合的官办形式,在长期的经营中,官方的监督人员也开始大面积干涉公司业务。企业的低效率运行,双方的利益博弈很快白热化。
李鸿章自称是晚清的裱糊匠,对于晚清这个漏洞百出的封建大机器修修补补。但是,他却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这个腐坏不堪的政体。就在中国的能臣们为晚清帝国试图建立起面面俱到的军事工业体系的时候,近邻日本,竟然也在悄悄地发生着我们不曾察觉的变化。
虽然此时的大清王朝,军工业如此发达,但是最终还是因为朝政败坏,走向了灭亡。
-----
网友解答:
-----
这个和晚清重臣们搞的洋务运动有关。
晚清时期,国内遭受了太平天国起义,捻军起义,义和团运动,国外则有西方列强炮舰叩关,签订了一个接着一个的丧权辱国条约,赔偿了一笔又一笔白银,割让了一块又一块土地。。。
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依靠战功相继成为封疆大吏,各领一方。而湘军淮军中因为战功做到巡抚提督一类官员的,更是有几十号人物。
曾左李这些人为何能够成功?一个重要的因素,就在于购买了西方的装备,大把白银换回来洋枪洋炮,快枪,开花炮弹用在和太平军捻军的作战中,大显威力。
比如曾国藩包围天京,其实湘军人数比太平军少许多,但是太平军就是打不破湘军固守的营寨,牺牲很大,其原因,就是湘军采用曾国藩的“打呆仗”办法,依靠洋枪洋炮的装备优势打阵地战,而不打太平军擅长的野战,占领一地就固守一地,稳步推进,直到攻破天京。
这些装备虽然好用,但是价格也实在太贵。比如开花炮弹,一发12磅炮弹,就要三十两银子,而一万发档次最低的铜底子弹,就要19两银子。
清朝的两江总督,每年的俸禄是180两银子,养廉银子15000两,当然,官儿这么大,外快少不了。当上两江总督,每年的收入可达30万两,然而用来买炮弹,不过一船而已。所以,估计李鸿章在当时看到大炮一响,脑袋里就在赶紧计算今天又花了多少银子。
故而,在镇压了太平军和捻军之后,清朝的地方实力官员们,在实战中看到了西方科技化工业化带来的先进武器的威力,于是就开始筹划引进机器和技师,自己生产现代军火,因为当时清朝全国军队近百万,如果全部换装购买西方洋枪,则花费巨大,以致到财政不可支撑的地步。
当时,这个计划,称为洋务运动。用意就是引进西洋的先进科技,发展提升本土的制造业,当然,主要是军事工业的制造水平,然后用来提升大清国的国防实力,使之能够不再受列强欺辱。
所以,李鸿章在上海搞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在福建搞的马尾船厂,张之洞在湖北搞的汉阳铁厂,汉阳兵工厂,以及后来搞起的北洋水师,南洋水师等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产物。
以李鸿章的江南制造局为例。在建厂初期,李鸿章就下令,“仍以制造枪炮,借充军用为主”。从1867年到1904年,江南制造局共生产各种枪72000余支,炮1055尊,号称当时中国最大的兵工厂。这些装备,虽然比起当时西方一流装备档次要低,但是迈出了我国本土工业化的第一步,解决了生产力的有无问题。
张之洞创立的汉阳兵工厂,则是后来居上。“汉阳造”步枪连续生产几十年,产量达到了80余万支。在20世纪初,汉阳兵工厂已经达到年产汉阳造步枪万支,火炮70余门的水平。
所以说,晚清时节,各地实力派官员搞起的洋务运动,虽然最终并没有给大清续了命,但是也给各地打下了工业的一点基础,有了一批机器,厂房,以及宝贵的技术工人。这为以后的民国乃至新中国的工业发展,点亮了一点星火,留下了一点种子。
当年的江南制造局从1865年成立发展百余年,如今已经成为著名的江南造船厂,正在给我们造最新的航妈,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好了,就写到这里吧。
文字原创,配图来自公共网络,侵删。
-----
网友解答:
-----
清朝中后期的军工产业的确有可圈可点的地方,尤其是在一些诸如军舰和枪支生产制造方面,也算是比较强悍的!至少很长一段时间,在东北亚还是绝对领先的状态。这一点毋庸置疑!
但是,清帝国军工产业崛起和发达的时候,恰逢全世界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蓬勃发展的重要阶段,清帝国能在较短的阶段性的时间段保持军工产业发展,但却不能做到持续和连贯性的军工发展,最终还是被整个世界军工业远远的甩在了后边。
为什么清帝国不能做到如欧洲工业国家那样持续的工业引进和持续发展呢?笔者认为有如下几点原因。
其一,清帝国与传统的我国历史王朝一样,都是典型的以农业为主的国家,清帝国其实做的更好,以传统的农业结合一小部分商业的方式,让中后期清帝国成了全球最为赚钱的经济体,清帝国仅仅依靠瓷器、茶叶和丝绸等出口,就让全世界的白银大量的流向自己。强大的赚钱能力,让清帝国统治阶层和民间,对发展早期工业并不太感兴趣。
因此,很难形成体系化的工业发展体系,军工生产体系作为一个国家工业体系的核心部分,也难以获得整个国家工业体系的反哺、支撑和促进,因此,只能在短期内呈现昙花一现的现象,而不能长期内动力促进发展处于领先状态。
其二,清帝国整体财政收益还是比较可观,相对于同时期的欧洲列强而言,清帝国可以支配的财富能力强的离谱,欧洲列强费尽脑汁筹集资金研发新武器时,清帝国可以比较轻松的从他们那里购买成品,这一点我们的邻居日本深有体会。当年我们买的欧洲列强战舰,在日本访问时,就让很多日本人非常嫉妒。
其三,清帝国后期直至二战结束,是现代应用物理与工业发展的最高潮阶段,现代应用物理是支撑人类工业革命以来工业发展的理论支撑,从蒸汽机到内燃机,让航海从木船走向了铁甲,让飞机可以翱翔蓝天,最终成为一种威力强大的体系化武器等。而此时的清帝国,却在相对容易获得这些装备和技术的宽松环境下,从最初的跟随发展,变成了到彻底看不见列强的身影。
其四,清帝国缺乏西方列强发展军工能力和体系的内在因素。清帝国后期直至二战结束,欧洲列强在发展本国工业的同时,也在欧洲进行非常激烈的竞争和优胜略汰,一代一代的强大帝国新旧更替或成为历史尘埃,新的掌握新工业技术的国家成为新列强又快速崛起!早期的航海强国荷兰、西班牙和葡萄牙,最终被大英帝国取代。大英帝国又长期与法兰西帝国处于海陆权争斗状态,新兴的普鲁士(德意志)、沙俄美国又趁机崛起等。这些列强的新老更替,是竞争的结果。也是频繁相互作战的结果!
虽然有些残忍,但不得不承认:战争是促进工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因素之一!清帝国后期经历的战争,战胜的时候,大部分是处于对手装备还不如自己的状态,先败时,对手实力也强不到哪里去!最终被按着打而没有还手之力时,与对手的技术差距已经难以弥补!
-----
网友解答:
-----
单说一下东北:可见一斑。
上世纪二十年代,张作霖的东北三省当时包括东蒙,GDP全世界第四。是关内各省GDP总和的19倍,当时东三省的地位就像现在北上广深一样。
东北发生了日俄战争、张作霖的统治、日本占领14年:三次变革基本完成了东北的工业化进程。
东北铁路于1898年开始建设自满洲里至绥芬河的中东铁路和自哈尔滨至大连的南满铁路。沈阳铁路局管辖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东四盟。当时东北铁路占比全国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在海运、造船业还没有今天发达的中国:火车一响、黄金万两。成全了东北的工业化进程。
-----
网友解答:
-----
相当于企业是小了点,营收和利润也马马虎虎,做成头部,还早,老板自己开销还是够的。
但是架不住老板烂赌
比如那个前苏联,有头部的军工,还是分崩离析了
-----
网友解答:
-----
晚清确实有军工厂,可是因为管理不善,造出来的很多炮弹都没法直接使用。有时候甚至使用前需要士兵拿锉刀挫一下才能用。
你开一炮人家都能开两三炮了。
-----
网友解答:
-----
你真幽默[捂脸]
------------------
推荐阅读:
在国企工作,月收入9000元,这份工作怎么样?可以一直工作下去吗?
上一篇:江苏和浙江的发展怎么样?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