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汉武帝当年没有独尊儒术,而是尊墨家,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假如汉武帝当年没有独尊儒术,而是尊墨家,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
网友解答:
-----
馆主来了,我是無月,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看下什么是墨家
墨家约产生于战国时期。创始人为墨翟(墨子)。墨家是一个纪律严密的学术团体,其首领称“巨子”,
其成员到各国为官必须推行墨家主张,所得俸禄亦须向团体奉献。
墨家学派有前后期之分:前期思想主要涉及社会政治、伦理及认识论问题,关注现世战乱;后期墨家在逻辑学方面有重要贡献,开始向科学研究领域靠拢。
墨家的主要思想主张是: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相爱(兼爱),反对侵略战争(非攻),推崇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节用),重视继承前人的文化财富(明鬼),掌握自然规律(天志)等。
这就是墨家的大概。
我们主要看到一点,那就是墨家区别于别的流派的方面,墨家是一个组织,而且规矩森严,组织严密。
假如大汉尊墨家,那么墨家子弟将大量涌入汉朝政治体系,这些墨家弟子在政治上必定更听墨家巨子的话,在主张上肯定异口同声推行墨家的主张。
如此一来
首先朝堂之上不可避免的出现党派之争
出于同一组织的墨家子弟必定口径一致,形成一个独立的政治党派,这是政治大忌,墨家一党的危害将远甚于明代东林党。
其次,君威不再
巨子的地位将高于皇帝,若朝堂上充斥了大量的墨家子弟,墨家巨子必然凌驾于皇帝之上,国将是墨家的国,皇帝与巨子必然出现类似西方宗教权力与世俗权力的纷争,除非皇帝就是巨子,那就政教合一了,想想都是很麻烦的事。
因此,充满智慧的中国帝王和他的臣子们,自然不会把墨家招至朝堂之上,不但不会纳入,还会处处限制压迫,直至消灭墨家。
原创作品,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
网友解答:
-----
汉武帝曾推行过一个著名的文化大一统的政策,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但首先得说清楚汉武帝最后选择儒家是有必然性的,而本篇的讨论是在完全忽略这些之后才展开。
独尊儒术后,汉朝开始重用儒生或偏向儒家思想的官吏,在此基础上建立治理国家的文官体系;而这个不局限于汉朝,也在后世对古代中国产生重大影响的体系,其核心思想的基础是《易经》、《尚书》、《礼》、《乐》、《春秋》这些儒家经典;后来又经过南宋朱熹之手编纂修订出了四书,它们由内且而外地对我们整个国家民族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些经典首先会变成历代读书人的必读,因为这是文官体系的门槛,也逐渐因此在后世成为积累学问的门槛。
但如果独尊的是墨家,最明显的肯定是汉朝时候的经典和门槛就会变成《墨子》、《胡非子》等著作,而后世又会由经典引起无限的讨论,出现众多关于墨家学说详细问题的书籍文献,再有墨家的集大成者使墨家学说出现阶段性的发展,直到我们今日尊崇的文圣也会由孔子变成墨子和他原本籍籍无名的许多传人。
民间流传的传说故事里,墨家人的故事起码要多一倍;学生的课本里,墨子的作品和全身像肯定会多许多,而且比现在的丰满美观。 外在的变化还能联想出种种,但更重要的则是儒墨两家思想分歧对于民族性格的不同塑造,最终或许会影响我们的民族的发展和在某些重大事件上的决策。
儒家与墨家第一个显著不同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处理。
儒家主张博爱,但爱是有分别的,墨家却主张无分别之爱,即“兼爱”。
“兼”,意思就是既这个也那个,既爱自己的父母也爱别人的父母,即“视人之父若其父。(《墨子》)”这样的思想或许会直接改变中国人的家国观念,因为儒家使我们下意识地接受家庭在生命中的分量非常重,“成家”对于大多数人其实比“立业”更值得操心;但墨家的原则却有点与基督教相似,我们有理由相信以墨家为尊可能会改变中国人对家庭、慈善、社会的一系列态度。
儒家与墨家的第二个显著不同就是由第一个延伸而来。
因为从我们作为“人”的视角来看,谁生了我和谁生了别人不是区分很清楚吗?那怎么看才会得到天下父母皆“父母”的结论呢?只有越过个人视角,从人人平等的上帝视角来看。上帝视角,或者用中国古代的常用说法——“天”,视众生是平等的,既然众生平等,那么重等级的儒家所主张的天子之礼贵族之礼等等,岂非白花阵仗?
所以墨家很反对儒家主张厚葬所谓身份高贵的人,如果尊墨家,皇帝就不应该修陵墓,贵族也不应该大张旗鼓地陪葬金银,人死只需薄葬。
这种想法在今天倒实用,只是可能今天我们得少很多帝王陵著名景点,也少发掘不少金玉古董。
而且墨家所主张的平等,不是像厚待我父亲一样厚待别人父亲,而是像薄待别人的一样薄待我的,所以中国人今日头上还重重的“孝”字、每逢长假大规模迁徙归家的习惯,等等,可能都会被改写。
原因则是墨家的最显著特点:极端的实用主义。
比如之前提到薄葬,墨家当然觉得薄葬省下来的人力物力就应该投入生产实用中嘛。既然要平等,那大家就都平等地减薄待遇嘛,这就是墨家的“节用”。
“节用”来源于墨家的创始人墨翟所属的小农阶级。在春秋战国这种铁犁才使用不久的年代,没有系统的农业技术和经验知识,也没有方便省力的农业器具,那时的农民不仅生产效率低,且时逢战乱,物资经常匮乏,所以在墨家眼里,一切都十分有限,需要节省和提高效率。所以,实用主义才是墨家的真正原则。
在实用主义原则下,墨家在力学、几何学、代数学、光学等等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上做出了重大贡献,这是其他诸家望尘莫及的。
如果真以墨家为尊,很可能在封建社会后期就会改写科学家被人认为是不务正业的偏见和走投无路的情况,甚至改写清代最终视科学为“奇技淫巧”,导致整个国家科技停滞,最终落后挨打这种痛心的下场。
然而也不尽然是好事,因为墨家坚持绝对的实用,所以“不实用”的东西没有任何存在的必要,所以想进电影院、游玩迪士尼你就死了这条心吧,艺术、娱乐这些不生产物质产品的活动是不该存在的,生活的“进一步享受”是浪费。
说白了就是以自苦为极乐,日夜不休,如同大禹治水。“非禹之道也,不足为墨。(《庄子》)”
倘若是这样,那么诗词歌赋又要置于何地?被瞧不起的是不是就会由科学家变成诗人、文学家、艺术家?
我们不得而知,万一如此,少了李白苏轼这些文坛大咖,中华文化又如何能有我们所见的惊艳璀璨啊。
“其生也勤,其死也薄……天下不堪。”语出《庄子》,道尽墨家。但无论儒墨百家,任何时代的思想都会经过变革与融合去适应时代的需要。
所以不论是历史还是现在,都有人生前孝悌,死后薄葬;既生活简苦,也才华卓然。
思想存在的意义,最终是要更好地为人生服务。
-----
网友解答:
-----
如果从汉武帝时期开始尊崇墨家,并且一直延续至今的话,会有一个男性极为喜欢而女性极为反感的现象。
女人们不能再随意的买什么名牌的服饰了!那些名牌的包包是不能背出去显摆了!女人在婚前不能索取什么高额的彩礼了!男方也不需要置办什么房产了,只要有张能睡开俩人的床就符合要求了!因为墨家崇俭,追求奢华的行为会被人在背后戳脊梁骨的。
现在很多人生前不孝敬父母,死后的葬礼却是越来越豪华。同样尊崇墨家之后,墨家推行薄葬,丧礼也会越来越简单。这个观念延续下来,
我们现在可能不会有盗墓类的小说看了。
官员们无法通过婚葬来敛财,希望通过婚葬随礼获得晋身的途径也被断了。仅凭这一点,墨家迟早会被儒家取代,什么时间被取代只是一个早晚的问题了!
儒家登上历史舞台是必然的,不是源于偶然性。汉武帝推崇儒术之后,汉朝的国祚前后四百年。那么
汉武帝推崇墨家之后,汉朝的国祚会不会还能保持那么久呢?
墨家对于科技的重视,是超越于其它各家的,这无疑等候促进科技的发展。
科技的发展,也必然会带来汉朝军事上的强大。
墨家的科技,主要还是在机械方面。
墨家不太可能会主动的去发明火药。
所以墨家的科技还是局限在冷兵器方面。
相对于落后的游牧民族,这已经会使汉朝在科技方面远远领先于匈奴等游牧民族了。
墨家在军事思想方面,偏重于防御。如果
各个区域都是防御能力大于进攻能力,这无疑会加强割据存在的时间。
武力不能打下来,就只能通过经济、外交、文化等其它方式来征服。偌大的汉朝,有很多区域无论是在经济还是文化,都是远远超过了汉武帝的都城。
这种局面很不利于汉朝维护大一统的局面。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把秦国士兵变成了杀人的机器。
秦国士兵作战英勇,来源于秦国的军功制度。
墨家强调的是,“赴汤蹈火死不还踵。”
没有任何的利益驱使,让人为之卖命,只能采取培养死士的方式。
如果汉朝的军队都是死士,汉武帝恐怕在龙椅上会感觉如坐针毡,武将们自己也会惴惴不安。
君臣都没有安全感的朝代,能够撑到几朝?
汉朝开始,探讨秦朝的灭亡,都是秦朝采用法家施行严刑峻法。
法家虽然被后人诟病严刑峻法,但是百姓们只要不违反律法,还是有着相当大的自由度的。墨家高度强调尚同,在这种尚同的机制下,百姓们都会变成毫无思想的肉体机器,整个汉朝变得死气沉沉毫无生机。
儒分为八,墨离为三。无论是儒家还是墨家,都因为分歧而产生了分裂。
儒家分裂,还只是学术和理念上的分歧;墨家的分裂,则形成了几个暴力团体。
韩非子认为:“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
”在崇尚于用武力解决一切的时代,墨家的分裂,便会产生更加严重的后果。
墨家分裂之后,会各自寻找与自己合拍的君主。这就有点像日本的忍者,各自为不同的主公效力。
没有儒家忠君的那套观念,在墨家尚贤的观念下,被认为没有能力的君主或官员,随时可以被暗杀的手段除掉。
墨家被推崇之后,由于各种势力都有墨家的参与,
很容易便会形成暗杀政治。
如此一来,日本明治维新之后下克上的局面,便会在汉朝提前出现。
汉武帝采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却并没有真正的独尊儒术。汉宣帝一朝也还是采用“霸王道杂之”的策略。后世把儒家的地位提到极致,也是把儒家进行了改造。
汉武帝如果当时尊崇墨家,也必然只会采纳对统治有利的一面,甚至会把墨家改造的面目全非。汉武帝如果真的推崇墨家,我们今天看到的墨家就不是现在看到的样子了!
【我喜欢以连续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节点。】
【非常感谢您的阅读、点赞、转发、评论。如果喜欢敬请关注
@寄暇学宫
】
-----
网友解答:
-----
我是老威,我来回答。
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墨家思想没有可行性。
墨家遵守的是“兼爱”的思想,就是“兼相爱”,也就是对所有的人都是无差别的爱。
这是相对于儒家提出的“仁爱”来说的,“仁爱“的思想就是对所有人的爱都是有差别的爱,要求一个人先从自己的亲戚朋友开始爱,然后这种爱逐步扩散到社会、国家以至于整个世界,而爱的程度是逐级递减的。
墨家之所以提出“兼爱”,就是因为墨家看到了儒家“仁爱”思想的逻辑问题,那就是如果一个人是从自己亲戚朋友开始把爱逐步扩散到整个社会、国家、世界,而这种爱是逐级递减的话,那么按照这个逻辑来说,自己才是最重要的,对自己的爱才应该是最多的。表面上看起来是一种大公无私的爱,实则是极度自私的爱。
但是墨家的“兼爱”思想也有很大的问题,一个人就常理来说,不可能对他人会产生无缘无故的爱,儒家的“仁爱”是有根据的,你的爸爸妈妈都自然是你的爸爸妈妈,你的孩子自然是你的孩子,你天然就对他们有爱,而一个陌生人,你也不认识他,怎么可能对他产生爱呢?而且对任何人都是无差别的爱,也就是说,你对爸爸妈妈以及自己的孩子的爱和任何人都一样,这在现实中是没有人能做到的。
墨子穷尽一生施行自己的理想,日夜奔波劳累,以至于腿上无毛(因为走的路实在太多了,腿上的毛都被路边的杂草撒的刮去了)。
那么如果施行兼爱思想,会有什么后果呢?我们就从“兼爱”思想的逻辑往下推便知道了。
儒家主张仁爱,仁爱的结果就是爱是分等级的,分了等级,那么社会就会不公平,其结果只能是满嘴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所以就要施行“兼爱”,兼爱就是兼相爱,交相利。前者讲平等,后者讲互利,平等就公平,互利就正义。
墨子主张的合理社会是劳动者的天堂,是社会主义,墨子高度肯定劳动的价值,社会财富分配原则就是出力的得,不出力的不得,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墨子主张按劳动分配社会财富,各尽所能,机会均等,每个人都要劳动,要为社会做贡献。既然是社会按劳分配,按能力分配,那么社会的管理则是有能者举之,无能者下之。尊卑贵贱,都是根据能力分配。
但墨子的学说中,公平正义,人们需要,互惠互利人人相爱,人们需要,但是每天劳作一起过苦日子,人们不需要。在墨子看来,只要大家都一起过苦日子就是幸福,但这种幸福对大多数人来说,却是叫苦不迭。
为了实现这种理想,墨子主张天下选最贤能的人担任国君,地方上由最贤能的人担任地方长官。而对于国君和地方长官,所有人都要无条件服从。所以后来的墨家实际上成了恐怖组织。墨家的首领巨子,对弟子有着绝对的权威,他的所有的言行,弟子都不能反对只能无条件服从,哪怕是要弟子们去上刀山下火海,弟子们都会毫不犹豫地去。
这样的社会,谁会想要?谁会服从?
所以墨子的主张根本无法实现。
墨子的主张刚出世的时候,名动天下,一时间成为显学,但是迅速没落,以至于在司马迁的史记中也只有寥寥20几个字: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
实际上,当时的儒家、法家以及道家后来都成为了千年来封建王朝的主流思想,只有墨家被历史迅速埋没,其原因就在于根本无法实行。
如果按照墨家的学说,那么汉武帝就不能当皇帝了,他要把皇位给一个最贤能的人来当,所以汉武帝时不会这样做的。天下的百姓也不会这样做,因为天下的百姓虽然也要公平正义,但是他们更需要的是美好的生活。为了公平正义而失去没有的生活这是谁都不想要的,可以说,只要有美好的生活,哪怕没有公平与正义,人们也是可以接受的,最多就是发发牢骚而已。
-----
网友解答:
-----
谢邀。
其实这是一个很难预测的问题,因为墨家思想跟中国古代的封建统治者之间其实没有太必然的联系,所谓兼爱非攻,实际上更像是民间社会的一种自洽性统一,而与帝王统治并没有关系,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汉武帝独尊的学问,是因为儒家讲究的等级制度和秩序分裂与汉朝统治者所推崇的大一统思想相关,而且很多帝王在世,运用儒家思想的时候,并没有完全按照孔孟儒学所讲究的仁爱道义等思想来进行自己的行为,古人所讲的外儒内法,系之以道,就是指的是表面上看起来是儒家那一套,但实际上是法家,或者说是纵横家以及帝王心术,厚黑学等等,我们看待这样的观念,很多时候只能从架空历史的来说,如果说中国并没有成为一个单一制的集权体制的国家,那么就有可能像欧洲诸国一样,是一个分裂的联邦,或者是邦联,那么墨家思想也好,道家思想也罢,都可能在这样的朱红分裂里实现真正的应用,但是我觉得在中国的地理环境和人文传统里面,墨家思想并不可能占据主体地位,而儒家被利用之后,尤其是孔子思想被改造以后,被统治集团利用,用于教化百姓,奴役国家其他的成员就成了一个必然的选项。
-----
网友解答:
-----
墨家在战国时期就不存在了,但也融入了政治制度中。
如果汉武帝的时候单独拿出墨家来尊崇,那简直太可怕了,墨家的三大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兼爱是什么呢?主张国君对子民一视同仁,没有任何区别,这个早被儒家批判过,和禽兽没有区别。“非攻”自然也违背国君开疆拓土的意志。“尚贤”则主张可以禅让给贤者,这种观念在战国前期风靡一时,秦孝公曾就想禅让商鞅,但是根本都不现实。还有“节用”“节葬”,主张国君勤俭节约,这能忍?
所以尽管在战国前期,墨家和儒家平起平坐,形成“非儒即墨”的形势,但很快消失了,说到底就是不符合君主专制制度的需要,而且墨家还是有团体组织的,不就是一群黑涩会吗?不过,墨家的主张也没有完全灭绝,实际上不少被秦法所吸收。墨家其实提倡高度集权的,比如“上同”,就是认为政令要高度统一;比如“尚贤”,虽说是提拔贤者,但是标准完全在上位者手上,这样一来为世袭也提供了便利。
《吕氏春秋》有多处记载墨家巨子和秦献公交流的故事,证明墨家确实一度融入了秦法,可以说为之后的商鞅变法提供了一定制度基础。
感谢阅读,欢迎关注!
-----
网友解答:
-----
首先,汉武帝并没有选择儒家。
汉世宗孝武帝
汉武帝喜好的是方士、酷吏、计臣,从不喜欢儒者。至于“推明孔氏,表彰六经”那是必须的,因为当时诸子百家都是在给孔子和六经做注脚。比如董仲舒以阴阳术数、五行家言治《春秋》;公孙弘是刀笔吏出身,但以通《公羊春秋》出仕;酷吏的代表张汤以《春秋》、《尚书》解释法度的;崇尚黄老之说的汲黯向往尧舜之时的仁政(汲黯评价汉武帝:“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
所以“汉之得人,于兹为盛”的西汉前期不但没有“独尊”某一家,反而是继续了战国以来百家争鸣的传统。不过当时确实没有墨家的声音,那时的风云人物之中也没有墨家的信徒。 原因就是墨家当时已经衰落的无声无息了,以至于司马迁撰《史记》时只能以寥寥的二十四字附墨翟于《孟子荀卿列传》之尾:
“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
现代墨学的“复兴”,是托了二次元文化的福。
历史上唯一的一个重用墨家的政权就是秦国。墨家自宗师墨翟死后,散于列国的弟子以专长论可分为三派:“论辩”者游说从政;“说书”者传播学说;“从事”者制器守卫。其中“从事”派的墨者因为善于攻战守城,为秦献公所重用(秦人以“守”卫地方上的最高长官,而次官为“尉”,皆由墨者担任。)。于是“论辩”、“说书”两派也借机赴秦入仕的黄金机会。而秦献公决心实行政制一元化的想法与墨者一再阐发“尚同”思想一拍即合——《尚同》理论的出发点是在“未有政刑”的初民社会里,人人追逐自己的私利,人人有自己的意见,于是:
“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药相亏害,……天下之乱,若禽兽然。”
要想社会进步就必须把人民都控制住,由各级“政长”管理,最后所有的人民和政长都绝对服从于天子。而这种政体必然是公正合理的,因为天子是上天为人民福利而选择出来的。从而实现“上同而不下比。”
上同之义无须再释,“不下比”的意思是,下边的百姓不准比周勾结,对自身的情况任何隐匿。换言之,唯有以天下百姓为耳目,高高在上的天子才能赏善惩恶,顺利推行政体的运作。 这也就是为何后世学者在整理秦简会发现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在对照《墨子》和《商君书·靳令篇》时,会发现二者有很多相似之处的原因。这就可以说此后荼毒四海的秦制之所以能够建立,不仅仅是多亏了商鞅的规划,也要拜墨家尚同理想的指导。
但仕秦墨者多因专长被分配秦廷的各部门——按照何炳棣先生的话讲,就是:“其事功虽有册籍可稽,但姓名则匿而不彰。墨者的种种技能和专长既经常被政府汲取利用,其地位和功用就越来越边缘化”。 最后仕秦墨者自己也悄无声息的被“尚同”思想所窒息并最后湮灭在秦始皇帝所推行的“诗书百家之禁”社会运动之中。而此后的墨者就彻底消声敛迹了。
一生致力于兼爱非攻的墨子绝想不到自己的学说会因为“尚同”作茧自缚。
-----
网友解答:
-----
为了解答这道题,我特意翻开高中历史必修三,文化发展历程,寻求答案,像我这么认真好学的人,不多啦!
汉武帝独尊儒术前是,罢黜的百家,纵横大概数了数,说有一百家是扯淡,主要就有那么几家,儒家、法家、道家算是主流,其他的还有墨家、农家、兵家、纵横家、阴阳家、杂家等,说是百家,很多应该是凑数的。
正因为在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交相辉映,因此被称为百家争鸣,形成了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的迸发,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我说儒法道三家是主流,而将墨家当做是非主流,实际上是有偏差的,至少在战国时期,墨家还是很有影响力的,尤其是在哲学方面,墨家的思想几乎可以与儒家和道家相匹敌了。
墨子出身卑微,是造车的工匠,也就贱人,相对于其他的思想流派来说,墨家形成了严密的组织,是古代民间团体组织的先驱,因此,才能有重要的影响力。
墨家主张“兼爱”和“非攻”,就是提倡为了给老百姓一个安定的生活环境,不要进行没有意义的兼并战争,墨家的主要使命就是到处呼吁和平,阻止战争。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兼并战争愈演愈烈,中央集权已经是大势所趋,墨子的思想必定是不符合时代的,所以在战国后期的时候,墨家思想就已经没落了,秦国统一之后,采取以法治国,墨家思想便不被人所重视了。
秦国最后用实际证明,步子迈达了,容易扯到蛋,尽管秦国的很多政策都超越了时代,但也因为不符合时代,而没有稳住统一的局面,不久就被推翻了。
在秦末农民大起义,以及楚汉战争,经过多年混战后建立的汉朝,统治者更倾向于采取道家的黄老之术。
汉文帝、汉景帝时,都主张无为而治,通过恢复农业生产,稳定封建统治秩序,轻徭薄赋,休养生息。
等到汉武帝的时候,才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实际上,关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块,还是存在很多争议的,汉武帝时期对儒家的思想,并没有我们现在认为的那样认真,实际上汉武帝之所以会采取这样的思想,很大一方面就是因为董仲舒提出的压根就不是纯正的儒家思想,而是经过改良后的,符合封建王朝统治的。
但是汉武帝在尊儒术的时候了,实际就是为了加强皇权,儒家学说中维护统治阶级的部分被留了下来,而孟子的那种“民贵君轻”的思想则没有受到重视。
从根本上来说,汉武帝实际尊崇儒学,也是外儒而内法,间杂百家的思想。
这就说到问题的症结了,汉武帝采取的既不是先秦时期的儒家,更不可能采取墨家学说。
比如儒家被剩下的仁爱学说,跟墨家的兼爱,仅仅一次之差,然而二者的差别却是千差万别。
孔子的仁爱是讲究血缘关系、登基秩序的,不是说随随便便的仁爱,相对来说,墨家的兼爱则拥有无差别的爱,将王公大臣和普通百姓画为等号,在战国时期因为受到老百姓的推动而成为显学,到封建政权建立之后,根本不会为统治者所接受。
虽然说,历史不能用来假设,但是汉武帝真的采取独尊墨家的思想,对中国来说,将会是一次重大的历史进程影响。
在我看来,墨家思想其实更接近于西方近代思想中的平等成分,更加强调平民的权力而遏制王权的发展,所以,如果大力推广墨家的思想,也许多中国的社会变革产生更深层次的影响。
选题选难了,自己写起来都费劲,大家将就看一下吧!不喜勿喷!
-----
网友解答:
-----
墨家思想,是封建专制主义最大的敌人。
任何一个稍微正常点的君王都不会选择墨子的思想去作为统治国家的主流思想。
选择墨家思想,就好像是再告诉世人,我这个皇帝准备放弃手中至高无上的权力,承认大家是平等的,这个社会的等级观念是不合理的,我们要“兼爱”,要“尚同”,不搞特权主义,人人一样。
我简直无法想象有没有这样的皇帝存在,即便真的存在这种无私高尚的皇帝,那势必在他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墨术”的第二天,就要被阴谋暗杀掉!
这就好像,你跟封建制度下的统治者们说,我们要实现平等,自由,博爱一样,我们不要战争,有什么可以大家坐下来一起谈,求同存异嘛。
可是这完全是在痴人痴梦啊!
墨子说“兼爱”,希望大家能够像爱护自己的家人、朋友、一样去同等地爱世人,且不说这种理念过于理想,就说里面反应出来的平等观念,也是统治阶级无法容忍而要摧毁的东西,开什么玩笑,指望既得利益者们跟普通大众讲平等,这跟从老虎嘴里夺食又有什么区别。
墨子讲“尚贤”,希望有合理的制度来选拔贤才,使得有本事的人的才能能够得到发挥,而不是通过血缘、通过家族来垄断政社会上升的渠道,这种大逆不道的言论皇帝第一个就要跳出来反对,按这意思是不是说皇帝这个职业也不能世袭了,也要搞“尚贤”,搞民主选举?
墨家思想是先进的,先进到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死无葬身之地。
墨家思想是务实的,劳动者应该获得他所有的劳动所得,不劳动的人没有资格获取财富,特权是不存在的,你想得到什么,就必须付出同等的劳动,社会分工不同,但是劳动是相同的,不能因为你是统治者,你就能用权力来谋取私利,这是不劳而获。
这样的墨家,简直就是一切专制的生死大敌,用它等于是在自掘坟墓。何况是汉武帝那种权力欲望旺盛的皇帝。
没有如果,因为你不可能让两种极端对立思想去和谐友爱,就好像你不可能跟准备随时杀你的人讲,让他杀死自己才是对他自己和社会最好的结果一样。
以上个人浅见,欢迎大家讨论交流,如果喜欢我的文章,顺手点个赞,关注也是极好的。
-----
网友解答:
-----
独尊墨家?这个玩笑开的有点大了!
很难用一两句话把儒墨两家的特点和恩怨说清楚,只能在有限的篇幅里做点小结吧。
首先,西汉的初中期,道家是主流的存在,原因并不是什么追求“无为而治”,而是为了“长生不老”。尽管当年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坑杀了不少炼丹的术士,但并未坑掉后世统治者们追求长生的决心。
然后,再看看汉武帝为什么独尊儒术,而不是独尊墨家。
第一,儒家是“毛”,只有附着在“皮”上才能发挥作用,换句话说,儒家需要平台才能展示能力。而墨家,则是一个独立的组织,墨家的弟子们只听命于墨家的最高首领--巨子。也就是说,墨家本身就是一个平台。因此,统治者们都会把墨家视为威胁,尤其是统一王朝的统治者们。因为任何一个统治者都不希望自己的国家出线两套领导班子。这就是墨家为什么能在战国时期遍布全国而秦汉时期就迅速衰落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次,儒墨两家虽然都讲“爱”,但对于“爱”的定义却不同。儒家讲的是“仁爱”,这里面不但有“仁”有“爱”,还有伦理,等级和礼乐,是一种不平等的“爱”。这正是统治者们最想要的答案。可以说,儒家思想里有相当一部分是非常符合统治者们的利益的。而墨家讲“兼爱”。说白了就是渴望“平等”。这种观点,可以理解为:弱势群体向贵族阶级“要权利”,“求共享”。只是,这可能吗?很显然,贵族是不可能放弃或者分享自己已有的权利的。在这种情况下,统治阶级是需要一个能给自己办事的“毛”,还是需要一个可能成为敌人的组织呢?答案就很明显了吧?
第三,儒家出的是“士”,而墨家出的是“侠”。“士”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侠”则以惩强扶弱,扶危济困为己任。“士”需要统治者们提供平台来实现自己的价值,而“侠”则可以在自己的规则内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这就是“士”和“侠”的区别。
如果,你是统治者,我想,你也会选择“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
-----
网友解答:
-----
其实,我们可以看一下汉武帝所谓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真正意义。
主张汉武帝倡导“儒家学说”的董仲舒,而且汉武帝继位之初,并没有对于各派学说有一定的偏爱。汉武帝的这种思想体系的建立是在董仲舒长时间的耳濡目染中,渐渐开始对于学派有所去呗对待。
但是,汉武帝之所以有所偏爱,也是因为儒家学说所倡导对于他治理国家有用的一部分思想。
那一部分思想?
---
儒家学说中所倡导的“大一统思想”。
汉朝的建立是从诸侯割据的时代中脱颖而出的,那么想要诸侯割据的里面是一定会影响到这个王朝的,所以,此时汉武帝所尊崇的大一统思想,对于那些有不臣之心的各地刘姓诸侯来说有着深远的意义。
因为汉武帝的心里明白,想要将汉朝塑造为一个真正的大一统王朝,必须从思想的根源上解决这一问题,只要不断的给那些刘姓诸侯输入大一统思想,才有可能真正的解决刘姓诸侯问题。
我们再来看看“墨家思想”。
墨家思想主张的是“天人学说”,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具有宗教意义的哲学。
所以,在墨家所倡导的理念之中,“天人”是万物生灵中的唯一主宰,而“天子”是作为“天人”权力的指定行使人,这样的学说理念,对于统治者来说恰恰可以让普天之下的民众觉得天子是高高在上,不可触及的。
这样一来,无疑可以为帝王和民众之间拉开一道常常的距离,让黎民百姓不至于产生觊觎皇权的潜意识。
墨家的这种学说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其实是为了迎合统治者而刻意为之的。
而董仲舒所提倡的儒术并非单纯意义上的“儒家学说”。
我们所知道的儒家学说其实是排斥神鬼学说,但是董仲舒在于年轻汉武帝较为著名的“天人三策”中,其实是掺杂有神鬼学说的,毫无疑问,董仲舒所做的这一切也在可以的迎合这位年轻帝王的心里需要。
因为董仲舒的心里面明白,汉武帝需要的不仅仅是“儒家学说”,而是利用儒家学说的柔和一面来实行自己的专制统治,这才是汉武帝最想要做的事情。
所以,关于尊墨家学说一说,其实汉武帝正是在实行着墨家学说,只不过是被披了一层儒家学说的羊皮罢了。
------------------
推荐阅读:
上一篇:摇摇欲坠的晚清为何军工产业那么发达?这其中有什么原因?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