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长平之战由李牧指挥,结局会怎样?
如果长平之战由李牧指挥,结局会怎样?
-----
网友解答:
-----
李牧是赵国最伟大的军事将领,他的军事能力要强过廉颇。廉颇如果没有被换下,秦国不能赢得长平之战的胜利。如果是李牧来指挥长平之战,秦国更无胜算。
第一,为什么说李牧的水平比廉颇高
赵国在胡服骑射军事变革后,对秦国有过三次胜战(这里不算邯郸保卫战),其中李牧指挥了两战,赵奢指挥一战。李牧这两战,比赵奢的那一战,要艰难得多。赵奢的时代,是赵国军力鼎盛的时代,而李牧的时代,是经历长平之战后的衰落时代。因此,李牧之胜利,较赵奢更为不易。
据《战国策》的记载,赵奢破秦师于阏与,赵国出动二十万大军,在兵力上是以多打少。而李牧时代,赵军与秦军交锋,是以寡击众,以弱击强,故而胜利更难得。在阏与之战时,廉颇认为阏与道路险阻,难以救援,而赵奢则力排众议,认为两军相遇勇者胜。最后,赵奢率领20万大军救援阏与,大破秦师。从这里可以看出来,在军事能力上,说廉颇是不如赵奢的,更不如李牧。
我总结如下:李牧是以弱击强,打败秦军两次;赵奢是以多打少,打败秦军一次;廉颇是两军相当,在长平与秦军打了个平手。
第二,李牧的用兵原则,注定他是秦军之克星
李牧带兵打仗,有非常独到的一套方法。
他在北方战区练兵时,做了以下四件事:
一、习骑射。这是坚持赵武灵王的军事路线,要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必须发展骑兵。我们在长平之战的史料中,没有看到关于赵国骑兵的任何记载。相反,倒是看到白起动用两万五千名骑兵,截断赵军的粮道。如果李牧来指挥长平之战,赵国的骑兵力量会大大增强,哪容秦军骑兵轻松截断粮道呢?
二、谨烽火。在通讯手段落后的古代,烽火台是重要的军事通讯手段,烽火台具有侦察敌情,通知预警的功能。一旦发现有敌人入侵,烽火台燃起狼烟,邻近的烽火台见到信号后,也燃起狼烟,这样通过一个个烽火台的狼烟传递,军事统帅就可以对战场的形势了如指掌。
三、多间谍。烽火台具有传递情报的功能,但这是一种被动的方式,并不能主动掌握敌人的动向。李牧是情报战的大师,他用兵的原则之一,便是极其重视间谍的作用,在敌人内部收集情报,主动掌握敌军的战略决策,侦察敌人的兵力分布及将领用兵作战的特点,以达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目的。反观赵括,连对方换了主将这么重要的情报都一无所知,在情报战上就是个盲人。
四、厚遇战士。李牧把军市赋税所得都得于士兵身上,绝不中饱私囊,不克扣军饷,每天都要宰杀几头牛以犒劳战士,战士乐为其所用。反观赵括,用赵母对赵王说的话:“赵括刚被任命为上将军,就摆显威风,军官们没有一个敢抬头正视他一眼。大王所赏赐的金银丝帛,他都拿回家藏着,还整天留意哪里的田地房屋便宜,价格合适就买下它。
”这就是思想境界的差距。
凭着以上四点,李牧就足以成为秦军的克星。
第三,李牧擅长打大兵团作战
说到李牧,我就想到人民解放军中最优秀的将领之一粟裕,粟裕去世时,中央军委给他的评价说:尤其擅长指挥大兵团作战。李牧也是如此,无论是击破匈奴之战,还是击破秦师之战,李牧都展现他指挥大兵团作战的卓越才华。
首先,他注重各兵种协同作战。比如在破匈奴之战中,李牧麾下部队,有四大兵种,分别是
步兵、骑兵、车兵、弓弩兵。在不同的区域,各兵种的优势是不同的,比如山地,步兵、骑兵就占利,而车兵就不利;比如在平原,车兵就可以纵情驰骋,攻守兼备。长距离攻击,弓弩兵就有优势。可以说,李牧对各兵种的协同作战,玩得烂熟于胸了。
其次,李牧重视诱敌深入。李牧用兵,与白起是比较接近的。在长平之战中,白起就是采取诱敌深入之计,围歼赵括兵团。如果白起遇到的李牧,而不是赵括呢?两人的能力伯仲之间,无论谁要诱敌进入伏击圈,都没那么容易。
其三,李牧与白起一样,善于战术欺骗,用假情报来误导敌人。白起围歼赵括,是战术欺骗的杰作,李牧围歼匈奴兵团,同样是军事欺骗的杰作。因此,让李牧来指挥长平之战,秦军是根本找不到破绽的。
当然,历史不容假设。在长平之战时,李牧还只是无名之辈。我们假设的李牧与白起之战,是两人在巅峰期的对决,而不是默默无闻的李牧对阵大名鼎鼎的白起。因为李牧用兵与白起颇为相似,不排除他曾经深入钻研白起的用兵之道,最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
网友解答:
-----
长平之战的时候,名将李牧还籍籍无名,所以没机会指挥上党赵军。但是,就李牧连却秦军的肥之战和番吾之战来看,如果当时赵国能有李牧这样的名将坐镇,至少不会落的被秦军坑杀四十万那么惨。甚至,李牧有可能把上党长平之战打赢。
结合长平之战的秦赵形势以及李牧在肥之战和番吾之战中战术风格,分析一下李牧会怎么布局长平之战。
01.长平之战,秦赵的形势对比
秦军的作战半径是咸阳到上党,而赵军的作战半径是邯郸至上党。所以,辎重转运和战力涵养上,赵军更胜一筹。但是,秦国国力太强,所以单纯拼国力,赵国没有胜算。如果能靠拼消耗取胜,赵国也不会换掉廉颇了。所以,秦赵长平之战,赵国要比秦国更着急。即便是李牧领兵,他也得打速决战,或者解决后勤辎重的问题。
实力如果形成碾压,那么名将和兵法毫无用处。但是,秦赵之间虽然实力有差距,但并未形成碾压。所以,名将的正确决策,就非常重要,特别是相对弱势的赵国一方。因此,李牧要取胜或打平,就不能重蹈赵括的覆辙,急吼吼地死命推进。
赵国庙堂还可以提供支持,但是赵军根本就不能指望。因为平原君这伙人比纸上谈兵的赵括强不了多少。如果这伙人稍稍给力一点儿,赵括和廉颇也不会那么被动。当时的情况是:六国都恨秦国,但同时也都患上了恐秦症。所以,赵国是可以寻求合纵支持的,魏国其实就是一个坚强盟友。
韩国已经打残了,所以真心无法指望。而燕国还在趁火打劫,所以也别指望。齐国虽然经历过五国伐齐的劫难,但田单复国(前279年)已经快一代人了,所以国力应该恢复过来了。但是,齐国和楚国都是一个想法,秦国不是好东西,赵国也不咋地。所以,最好就是看这两个家伙两败俱伤,然后再从中渔利。
形势对赵国不好,但是好是坏也没啥用。因为赵国庙堂肯定没指望,最后只能进行军事较量。
那么,秦国会不会知难而退?答案是不可能。秦国就是一定要拿下上党之地,同时还要借机会把赵国打残。赵国不纳上党十七城,秦国都可能兵出太行山、去揍赵国。
02.李牧在肥之战和番吾之战的作战套路
秦赵肥之战发生在公元前233年,秦将桓齮兵出太行山、深入赵地,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斩首赵军十万。受任败军之际的李牧,在执掌赵军后,直接效仿廉颇长平之战的套路,就是固守壁垒、不打野战,等着秦军来攻。但秦将桓齮也不是傻子,所以一定要跟赵军打运动战,于是领兵进攻肥下,试图调动赵军来援,然后在运动中歼灭赵军。而李牧则直接进攻秦军壁垒,断了秦军的宜安营地。待桓齮领兵回援的时候,李牧又半路截杀,一打一截,击溃了十万秦军。
秦赵番吾之战发生在公元前232年,秦军一路从邺地出发,试图渡过漳水、进攻邯郸;一路从太原出发,试图从山西高地、进攻邯郸。李牧的打法是:任你两路来、我只一路去。邺地方向,利用赵长城和漳水的地利,拼命搞防守;番吾方向,李牧亲领主力出击,而且来了就跟秦军硬刚。秦军番吾战败、漳水无功,于是只能撤退。
把以上两个战例中的套路,给抽象概括一下,基本上可以确定李牧的战法有三:一是以我为主,不能被敌人牵着鼻子走;二是攻守兼备,但以守为主、守中求战;三是能够抓住敌人的弱点,击其一点以求破敌。
03.李牧会怎样布局长平之战,主要看其是做廉颇还是做赵括
如果李牧直接取代廉颇,一上场就是廉颇的位置,那么他一定也会是廉颇的套路,但肯定会比廉颇更猛烈一些。
秦赵之间争夺的焦点就是上党高地,但是冯亭举上党十七城降赵,赵国能够最先占据上党高地。然而,廉颇行动太慢,秦军行动太快,所以秦赵两军在上党摆开了战场。廉颇前期虽有进攻,但进攻的决心和力度远远不够,所以秦军在增兵之后,就正式完成了上党布防。
因此,李牧领兵一定会把先下手为强发挥到极致,率先全定上党高地,然后在以上党高地的地利优势,对阵秦军。如果是这种情况,那么秦军几乎不会有什么胜算,上党高地拿不下、赵军主力干不动,从河东郡佯攻上党的难度系数太高。所以,打到最后也只能是耗费国力,却全无收获。
如果李牧是取代的赵括,一上场就已经在上党战场跟秦军死磕了,那么李牧就必须要在速决战中实现逆转。速决战,不是主将的决定,而是赵国的庙堂的决定。因为赵国的实力扛不住持久战。
于是,李牧的做法应该是先取守势,然后在寻找弱点、转守为攻,而不是像廉颇那样退到丹水大营就当缩头乌龟了。至于李牧会怎样转守为攻,这个不好揣测。但李牧的作战风格肯定要这样做。
另外,李牧的做法也会跟赵括一个套路,就是发动疯狂进攻。但是,赵括这个人有一个非常大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却是李牧可以避免的。
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就是论其兵法布局,赵括能把老父名将赵奢给逼得哑口无言。如果战争是棋局,那么赵括肯定能打赢老父赵奢。但是,赵奢为什么不认可赵括呢?原因就是战场不是棋局,战场上的士兵或是会害怕、或是会忘死、或是会垂头丧气、或是会兴高采烈。你把他们都当成棋子了,而这些棋子却都是有自我意志的。所以,为将者不仅能布局还要了解军心。
赵括跟守街亭的马谡,犯的都是一样的错误,就是不洞悉军心。两军对阵,一鼓作气杀不过,战士就会逃跑或自保,不会再打了。结果这两个人就是把士兵当成了棋子,错误地认为把士兵放在预定位置就肯定能拼杀。
但是,李牧不会犯这个错误。所以,即便是进攻,李牧也不会把自己置于死地。因此,长平之战肯定会变成秦赵之间的消耗战,最后拼得两败俱伤。
赵括全力进攻秦军的目的,就是以自伤一千为代价而实现杀敌八百的目标。然后,赵国庙堂就会可以用这个结果逼这秦国和谈。所以,李牧按照赵括的设计去打,一定能够实现这个战略目标。因为赵括是在赌博,这个赌博并非没有胜率。
04.李牧能把长平之战打赢吗
这个可能性太低,因为白起不是桓齮。白起半生戎吗,而且从无败绩。虽然李牧也从无败绩,但是军队素质上秦军更强。所以,李牧以疲弱赵军对阵精锐秦军,占不到便宜。
如果秦军的实力真得太强,李牧大概率的做法就是放弃上党而退守太行山陉口,利用井陉口或滏口陉这两个要塞挡住秦军,然后再寻求转守为攻的机会。
然而,在战场上彻底战胜秦军,或实现大比例的杀敌,李牧这个名将也很难做到。原因是秦国庙堂比赵国庙堂要优秀得多。秦昭襄王都已经御驾亲征搞后勤了,而赵国庙堂还在犹豫着不知所措。同时,燕国这个讨厌鬼,这时候也没闲着,已经在燕赵边境上搞事情了。所以,赵国真心无法举国应战。
但是,战场有很多变数。所以,只能以秦赵的对比形势和李牧的战场风格来揣测分析。至于李牧可能会打出什么战果,就真心不好推测了。
只能说李牧肯定会比廉颇和赵括打得好,所以赵军不会败得那么惨。因为廉颇和赵括的错误,李牧大概率都不会犯。但李牧能不能打赢,概率真不大,因为秦军实力太强。
-----
网友解答:
-----
首先必须肯定的是,李牧一定比赵括强的多,但即使李牧也无法让赵国取得长平之战的胜利,不过可以最大程度的消耗秦国的国力,甚至可能谈和。
赵括是赵国大将赵奢之子,赵奢原来只是赵国收税的小吏,因为执法公正被举荐。之后秦国攻打韩国,赵奢带兵去救,这个第一次领兵的年轻人在阏与大破秦军,赵奢成了赵国军队的支柱。赵奢的儿子赵括,在同样的情况下,临危受命,却没能复制他父亲的传奇,致使四十万大军全军覆灭。
那么如果把赵括换成赵国后期的名将李牧,长平之战的结果会改变吗?
长平之战是赵国与秦国赌上全部国力的战争,当时秦国已经是最强大的国家了。
而赵国经过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单论军事力量的话已经可以和秦国一较高下了,长平之战可以说是决定战国后期走向的一战。
长平之战的起因是秦赵两国争夺韩国的上党,双方在上党陈兵几十万对峙了两年。赵国大将廉颇坚守不出,计划寻找时机挫败秦军,秦国对其无可奈何,但此时赵王却把廉颇换成了赵括。秦国也暗中派白起去前线指挥作战,两边换帅,最终导致四十万赵军全军覆没。
赵王会突然换将的原因
主要是赵国打不下去了,四十万大军两年的吃喝拉撒把赵国的粮食消耗光了,而且少了四十万青壮男子,赵国这两年粮食减产严重。
赵国国内怨声四起,当时在换将前赵国曾经向齐国借过粮食,但是被齐国拒绝了。赵王当然知道廉颇这样做是最好的,但是他更清楚的是赵国已经撑不住了。 另一边秦国和赵国的情况非常相似,长平之战期间秦国国内经济也濒临崩溃,之后战胜赵国也是惨胜。虽然屠杀赵国四十万大军,但自身六十万大军也损失近半。
“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
不过秦国的综合国力比起赵国更强,征服巴蜀两国以及后续的开发,也为秦国扩大了大片的粮食产地,所以秦国比起赵国坚持的时间更长。
如果由李牧代替赵括领导赵国军队,那他也一定和赵括一样,要面对军粮不足的严重问题,而且也将面对秦国的战神白起。
白起和李牧都是战国最杰出的将领,他们都不会轻易的被对方击败。
可以肯定的是,由于国内的问题,赵王还是会催促李牧出城应战,但李牧绝对不会像赵括一样草草出击以致被秦军包围。不过和秦国的决战是无可避免的,战争很可能是以下两种情况:
1、两军激战之后双方都无法全歼对方,秦赵两国罢兵言和。这种情况可能性不大,因为此时双方已经打了两年,赵国多次找秦国和谈但都被拒绝,秦国的目标就是打垮赵国,此战不让赵国大出血是不大可能停战的。
2、李牧领导的赵军与白起领导的秦军顽强战斗,两位名将指挥都没有出现重大失误,但奈何赵国国力不如秦国,最终被歼灭。而秦国也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六十万军队损失七八成,推迟了秦国统一天下的时间,这种情况是最有可能的。
长平之战之后,赵国被秦国打垮,东方六国再无力阻止秦国东进。可以说长平之战是秦统一的先声,但面对国力强于赵国的秦国和白起这名秦国战神,即使赵国派出的是李牧,这场战争的结局很难被改变。
-----
网友解答:
-----
换成李牧也得走廉颇的路子,如果主动出战谁都得败。这和明末洪承畴太相似了,简直就是翻版。不同的是赵括战死,洪承畴投降了。
-----
网友解答:
-----
长平之战赵国人就打错了,本可以两面进攻让秦国守卫不能相顾,甚至能深入秦国腹地大杀,结果非要在长平这里和秦军死磕
-----
网友解答:
-----
如果长平之战由李牧指挥,赵军肯定不会被坑杀四十万。
1.李牧的做战方式,在当时就是非常先进的,擅长侧翼包抄,擅长长途奔袭,秦军是步兵大兵团做战为主,每次碰到李牧的骑兵每次都很吃亏。
长平之战如果由李牧指挥,秦军想胜利非常难,首先粮道很容易被李牧给截断,其次李牧李牧不会正面硬刚,侧翼出击秦军,秦军能不能全师而退都是个未知数。
2.廉颇的对峙策略,虽然说是稳重,但是这种保守的战术,也非常容易拖垮赵国,四十万大军每天的开支就是一个天文数字,和秦国打消耗战,赵国有可能会被吸干而死。所以赵王换愿意主动出击的赵括,并不是因为反间计和昏庸,而是有点迫不得已。只不过他没有想到赵括虽勇,但是和赵奢比还是差点意思的。
赵括最后大败基本为是因为粮草供应出了问题,是白起截断了粮道,赵括虽然实战有点欠缺,但是最后也没投降,而是在率队突围后被杀,最起码做到了忠。
-----
网友解答:
-----
恐怕结果还是凶多吉少。如果仅仅考虑战国四大名将的战斗力排名,窃以为这是不够的。关于那几位的排行本文不复赘述。
其实长平之战并不是局限于两个武将之间的较量,而是秦、赵两个国家之间的一次战略大较量。
统帅:秦昭王VS赵孝成王
相较于初出茅庐的赵孝成王,秦昭王率领秦国铁骑早已踏遍大江南北,笑傲群雄:垂沙之战,大败楚军;伊阙之战,战胜韩、魏两国,扫平秦军东进之路;鄢郢之战,获得了楚国大量国土;华阳之战,大败赵、魏联军,攻取了魏国的几座城池和赵国的观津。
军师:范睢VS平原君
范睢看见廉颇坚守不战的情况下,当机立断,使出离间计,促使赵国换将;平原君劝谏赵孝成王收下上党,并认为即使秦国来攻,廉颇打不赢也守得住,但当赵王换将之时却默不作声,眼睁睁地看着毫无实战经验的赵括去应对几乎百战百胜的秦军。
将军:白起VS赵括
百战百胜的战神对纸上谈兵的草包,完全就是田忌赛马中的上等马对下等马。更何况赵括临战前连其母都要与其划清界线,中饱私囊,不礼遇将士,军心涣散,与众志成城的秦军怎么打。
下面就长平之战的来龙去脉以及上面三个代表所主导的作用简单展开,以此来说明赵国为什么必败。
范睢提出远交近攻,秦军攻打韩国,将上党与韩国本土分开,韩国欲将上党割让与秦,上党郡守自愿投赵。平阳君认为此举必引火烧身,但赵王与平原君却一拍即合,结果引得秦大军压境。最高统帅及军师的鼠目寸光诱发了长平之战。此为一失。
秦军主攻,廉颇坚守,双方胶着不下。
孙子曰: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如果举兵必克,双方胶着则对攻方不利,所以廉颇坚守正确,而秦军应速战速决。
孙子曰: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也就是说,五倍于敌方的兵力才敢选择攻城,两倍则分割消灭敌人,相当则可以抗击,不如敌人就避免与其争锋。
当时,秦军投入兵力60万,而赵军45万。秦军一开始选择了下下策攻城,且双方兵力并不悬殊,攻城对秦军不利,廉颇选择避其锋芒、据城坚守完全正确。所以此时实际上赵国略胜一筹。
赵国遭遇小败,虞卿主张合纵,联合楚、魏抗秦,赵王却听信楼昌之言去议和。老谋深算的秦昭王假惺惺同意议和,实质上是为迷惑楚、魏,从而孤立赵国。此为二失。
秦军屡攻不下,秦国军师范睢看出门道,马上改变策略,使出离间计迷惑赵王。年轻好战的赵孝成王果然中计,用赵括换下廉颇,当初举荐廉颇的平原君一声不吭。再来看秦国这边的配合,秦昭王听说下等马赵括上线,立马偷偷换上上等马白起,并下军令“有敢透露者斩”。
赵孝成王临阵换帅,赵括也不甘示弱,把部下统统换血,好了,从上到下清一色草包了。然后秦军佯败,年轻的赵括倒是和赵王上下一心,马上出击。那边的秦昭王一看鱼儿上钩,马上发动举国之力围剿赵军。再来看看孙子兵法:两倍兵力则分割消灭敌人。是不是这个套路?毫无疑问,秦昭王指挥完胜。此为赵之三失。
其实,赵王主导了整个战局,廉颇、平阳君、虞卿不都是难得一见的人才吗?他哪怕只要听进去一次,结果未必如此,关键他不善用人,目光短浅,急于求成,好好的一手牌让他给打烂了。赵括只是其中的一步,即使换上李牧,李牧同样会如廉颇一样,选择坚壁不出,赵王能同意吗?别忘了,李牧也是被年轻主战的赵王迁给杀死的,两人的命运何其相似。善待部下的将军都是好将军,吴起、李牧、项羽哪个不是如此呢?只有赵王完全授权于廉颇,战事才有可能扭转。您说呢?
还是后来的冯唐评价得对啊:不是廉颇、李牧有多厉害,关键是君主会不会任用他们。可参见文章: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是否放之四海而皆准呢? - 今日头条】https:m.toutiaocdn.cnitem6685630419565543947?app=news_article×tamp=1556893939&req_id=20190503223219172017000001586E143&group_id=6685630419565543947&tt_from=copy_link&utm_source=copy_link&utm_medium=toutiao_ios&utm_campaign=client_share
手机上输入,如有辞意不周之处,敬请谅解。
-----
网友解答:
-----
历史来不得假设,但这个题我愿意假设一回,因为,关于赵括担任赵国长平之战的主帅,历来诟病甚多,千百年来,骂声不绝,似乎他一无是处,而“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往往容易陷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境地,仔细分析长平之战的细节,我认为赵括的表现还是有可圈可点之处的。
众所周知,长平之战,赵国最初在长平一线最高军事指挥是老将廉颇,秦军主帅是左庶长王龁,廉颇凭自己久经沙场,骄傲轻敌,作出了主动进攻的态势,可在玉溪河一交手,赵军损兵折将败下阵来
,廉颇只得退守到空仓岭,为避免被秦军抄后路,又一直退到百里石长城一线,才稳住了局面,形成了旷日持久的对峙。
此状态维持了大半年,赵国粮草的消耗巨大,赵孝成王在宫里一算成本,心急如焚,叫廉颇主动出击,廉颇能征惯战,知道对手的实力,拿“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遮脸,拖!
赵孝成王万般万般无奈,想起赵之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将门虎子不说了,还熟读兵书,且曾经得到了名将乐毅和田单的赞赏与举荐,战场经验差点不假,但派出去历练下,保不定是赵国新的长城,赵孝成王毅然决然用赵括换下了的廉颇。
赵括听赵王的话,上任伊始就紧锣密鼓地筹划与秦军总决战,对赵王的忠诚,对形势的研判,和自己掌握的丰富的军事知识都逼迫的赵括要铤而走险,搞个大动作;一直高度关注前线战场情势的秦王在研究了赵括的性格特点后悄悄地换了主帅,谁?白起!他姓白非白痴,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依战绩名列首位,就是武安君白起。
踌躇满志的赵括指挥赵军渡过丹河直扑秦军阵地,
秦军表面上示弱,开始后撤,同时却派出精锐轻骑从太行道杀出,切断了赵军后勤供应线!接着秦正面部队开始反攻,包围了缺乏后勤供应的几十万赵军!但白起军力有限,
秦昭襄王审时度势,动员河内凡十五岁以上的男丁都上前线,形成人海战术,死死封住了赵军后退路口。
长平之战,赵军40多万精锐被俘虏后遭白起坑杀,而秦国几乎全民皆兵,倾巢60万余众也伤亡过半,损失惨重,且大决战的关键时刻赵括面临的真正对手是秦昭襄王!所以书生的赵括在长平之中有可圈可点的地方。
赵孝成王不能举全国之力助长平之战是赵国形势不容如此!此时赵国北有匈奴虎视眈眈,卧榻之侧还有从没酣睡的燕国在等着偷食,二位都不是吃素的主,都有趁人之危、趁火打劫的本事。而
李牧(同为战国四大名将,但排名在白起后面)正在镇守北疆防匈奴人呢,纵使战前让李牧换下赵括,面对白起与秦昭襄王,李牧也占不了上风。
-----
网友解答:
-----
战国时期的四大名将分别是:
秦国的白起和王剪,赵国的廉颇和李牧。
大家都知道的是长平之战的时候,秦国打败了赵国。
当时秦国是派了战无不胜的白起,带领的秦军打败了赵括带领的赵军,并且在赵国失败之后,白起坑杀了四十万赵军的。
正是这一战,让赵国一蹶不振的。
那么若是赵国派李牧去指挥长平之战会怎么样呢?
说实话我们
看看廉颇在长平之战的表现,也就能知道李牧的指挥才能
了。长平之战的前期,是廉颇带领者赵军和秦军对战的。
那时候的廉颇以防御为主,秦军根本拿他没有任何办法。
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秦军才选择了利用离间计,看看能不能把廉颇给换走,然后换上赵国的非著名将领赵括的。
最终赵王上当了,真的把廉颇调走,然后赵括就打了后来的败仗。
为什么说从廉颇的指挥打中,就能看看到李牧的影子呢?
说实话,这两个人的经历,以及作战方法真的是太类似了。
不管是廉颇,还是李牧,他们最擅长的就是打防御战。可以说廉颇和李牧也是因为防御战,名列四大名将之中的。
廉颇的长平之战,打了几年的时间,没有让秦军攻下半寸城池来,这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李牧也是如此,李牧的战绩主要是在西北为赵国抵御强大的匈奴。
当时李牧的方式就是选择死守,绝对不去主动出击匈奴。若是匈奴来侵犯,他们就去迎击,若是匈奴撤退,他们也不去追。
似乎就是这样磨洋工,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这种打法赵王对李牧也不满意,所以,他就打算把李牧给换下来。毕竟这个李牧在赵王看来也太不称职了。
但是,赵王新派去的任何将领,和匈奴打起仗来,都是一败涂地。边境的百姓更是频频的遭受匈奴的洗劫,当真是苦不堪言。
赵王一看主动进攻的将领,真的是还不如死守的李牧呢。
所以,赵王还是让李牧去上任。
李牧上任之前告诉赵王,我上任可以,但是,还是老办法,匈奴来我就打,匈奴走我就犒赏三军。
赵王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了,所以,他就答应了李牧。
这就是李牧的作战方式,你看,他是不是和廉颇有太多的相似之处了。
所以说换了李牧,李牧肯定也是和廉颇一样,打不过我就守,即使你再强悍,我不应战,所以我也就不怕。
更加有趣的是,廉颇和李牧最终的命运也是一样的。
他们都是被小人郭开的一张嘴,进谗言给赵王害死的。
郭开说廉颇坏话的时候,赵王相信了,把廉颇调走,换上了赵括。廉颇只好逃亡到了楚国。
郭开说李牧的坏话,赵王也相信了,并且秘密派人把李牧直接杀死在了军队当中。
你说他们的人生,是不是很相似呢?
所以说即使是李牧来打长平之战,他也不会打赢,但是守的话,肯定是没有问题的。
-----
网友解答:
-----
长平之战,赵括就不说了。我们来说一下廉颇和李牧的特点。
廉颇,一直在和附近国家打仗,也熟悉对方战法,也就是说,廉颇打仗,主要就是布阵,双方在阵地上面对面互打,要想打赢廉颇也不容易,如果廉颇打不赢对方,比如长平之战,廉颇就是知己知彼。秦国的士兵素质,比赵高。兵员比赵多,将领也是厉害的。
这种情况,廉颇的思想第一就是防守。廉颇在秦军还没到之时,就准备好了两道防线,关键在第二道。有研究历史的详细讲解廉颇第二道防线,这里我不写了。
一开始,廉颇设置两道防线,秦军来了,廉颇还是按照老战法,列阵对干。但是,打不过啊,不但打不过,还小败,秦军勇猛进攻,第一道防线被攻破,廉颇只好退到第二道防线。其实,这也就是老将廉颇的高明之处,在于他的预料之中。
第二道防线,其实是分为倚角的,也就是说兵力并不在一个地方,还真不好打,你打这座山,另外一边是可以支援的。
对廉颇设置的第二道防线,几十万秦军,一点招都没有,进攻只能找死。
没办法,只能相持,这一持战是半年。
你们想一下,几十万部队,在前线野外搭棚住半年,吃用就是个大问题,无迟寸之功。如果再这样下去,秦只有退兵。
这时候秦国智谋之士,想出了一招,离间计,就是换了廉颇,让敢打的赵括来。
结果大家知道了。
以上看,对于秦军,廉颇是赢不了,但是能守住。
现在说李牧,首先,李牧的打法,与廉颇是不同的。比如李牧对匈奴,并不是象廉颇,只会对阵,对阵,根本打不败匈奴。
匈奴最主要的是骑兵,这样要打赢匈奴,自己也要有一支厉害的骑兵,战国时期,还有车兵,步兵。就是说,廉颇打仗,靠车兵步兵。李牧多一样厉害的骑兵。
围歼十万匈奴那一仗,李牧采取诱敌深入,再伏击围歼。
首先车兵是在后,步兵在前,匈奴骑兵冲过来,步兵先用弓箭射,战国时期,弓箭手很厉害的。步兵的箭雨,杀伤了一步份冲向前的骑兵,这个时候,让开道路,到车兵出击厮杀。什么叫围歼,如果正面对阵,不叫围歼。李牧还有一支厉害的骑兵,这些骑兵,按既定路线,分左右两路,还有一路包抄后面的。这种打法,匈奴从来没见过,后来蒙古的铁木真就是用这招。本来正面打,突然左右乱了起来,部队一乱,就不知道怎么回事,一败肯定后逃,哪知道后面也乱。十万匈奴乱糟糟,只等李牧兵有序的一直杀。
我们从李牧这样的打法,就知道李牧打法和廉颇区别。廉颇只打正面阵地战,比如抗战时期国军对日本,正面战,日强中弱,只有输。
薛岳知道不能这么打,把日军放进来,节节阻击,破坏道路,挖河放水,彼惫日军,再围起来,叫天炉战法。薛岳的战法,和李牧是差不多的。
李牧,是伏击战,阵地战,迂回战相结合体,兵种也是区分骑兵,车兵,步兵,弓箭手的各种长处利用。
所以,除了围歼匈奴,李牧回来救赵还有两次,两战皆胜。第一战,是围魏救赵翻版,攻城打援。李牧先趁秦军大营空虚,攻破大营,迫使秦军回头,然后在路上伏击,一举大胜。
第二战,那时赵国力已经很弱了,李牧胜,司马迁加个惨字,惨胜。这一战,李牧采取正面抵抗,另派骑兵迂回于秦军左右,拼死攻击,攻乱秦军,正面再冲杀。双方死伤也应都大,所以叫惨胜,毕竟李牧兵少,能惨胜就是厉害了。
后来秦军换上老谋深算的王翦,但也拿李牧没办法,于是又反间计,使赵王杀了李牧。
这样,我们现在才说道,假如长平之战是李牧,我认为,他不会象廉颇死守,毕竟赵国这么大的地方。李牧会示弱,象对匈奴那样。让你秦军进来,李牧在什么地方跟你打,怎么样去伏击你,你根本不知道。就象粟裕被国民党追着打,总会有冒头的,一旦机会出现,灭74就是虎口拔牙。
几十万秦军追进来,总会出现漏洞,只要一败,就会连锁反应,毕竟赵军也有四十五万。
所以,以上分析,如果是李牧去长平之战,估计不是象廉颇守,而是最终大胜。
有人拿白起和李牧比谁厉害,虽然白起,李牧一生无败绩,白起共斩杀一百多万人,长平之战是经典。
两个人不同时代,李牧晚二十年,战绩也和白起无法比。
但是,我认为李牧的谋略和白起不相上下,战法要比白起高。
为什么这样说,首先,李牧对匈奴兵也好,对秦军也好,都是敌强我弱,但是李牧都能胜。白起的秦军,是我强敌弱。
白起是经过商秧变法后的秦军,世界一流,一流军队,加一流将军。
李牧,二流军队,加一流将军。
白起击败的将军都是三流的,对廉颇也没有招。李牧击败的是秦军名将。
以弱军对强军,击败名将。所以李牧虽然一生三大仗,比白起少多了,但是从三战皆可看出,比白起还强。
-----
网友解答:
-----
我认为李牧能胜。从李牧前期在北境对抗匈奴以及后期在不利局面下和优势秦军对垒的情况来看,李牧深谙以正合以奇胜之道,大兵团对垒秦军主力不落下风同时又能出奇招致胜。再从赵括长平一战的部署来看,赵括犯了很多错误,比如轻敌冒进,处处被动,手握精锐骑兵没有发挥出机动性的优势,没有利用好战场。即便是这样莽撞蛮横的战术,赵括也对秦军造成了极大伤亡。如果历史让李牧早生几十年,以他的能力赵军会立于不败之地,最坏的结果也是给秦军造成重大杀伤后双方撤兵。
------------------
推荐阅读: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