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苏德两军的真实伤亡如何?仅从军事角度来看谁是真正的胜利者?
1941年苏德两军的真实伤亡如何?仅从军事角度来看谁是真正的胜利者?
-----
网友解答:
-----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10008条回答
毫无疑问,苏德战争的1941年,是以苏军的惨败、德军的辉煌胜利而告终。
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以后,300万德军从1800多公里的漫长国境线上,对苏军发动全面进攻。
德军的攻击主要是三个方向:北方集团军群群的29个师、中央集团军群的50个师、南方集团军群的59个师,一共4个装甲兵团、153个德国师和37个其余轴心国师,共计190个师。
三个方向的目的都很明确。
德军主力为中央集团军群,他们的目标首先是围歼白俄罗斯地区的苏军,随后直逼莫斯科,歼灭拱卫首都的苏军主力。中央集团军群除了50个师以外,还有1个装甲兵团。
另一路主力为南方集团军群,他们的目标则是歼灭乌克兰地区的苏军主力,随后根据情况或者北上增援中央集团军群围歼莫斯地区苏军,或者继续东进占领伏尔加河流域、高加索地区。南方集团军群实力雄厚,同样有装甲兵团,还有57个师。
第三路的北方集团军群作用相对次要。他们的目的主要是在芬兰军队协助下,歼灭波罗的海沿岸的苏军,占领列宁格勒,消灭莫斯科侧翼的苏军,保证另外两路苏军的进攻。北方集团军群兵力较少,有29个师。
其实,当时苏军的实力并不弱。
苏联陆军就有200多个师,其中可以用在西线对付德军的就有260万人,其中仅仅基辅至黑海一带分布着48个师。
这个数字虽比德军要少,但苏军一直准备全面战争。
当时苏军的机制是,一个红军师会对应一个影子师。这个影子师有自己一整套军官和军士,以及部分老兵和新兵,兵力很少,属于预备役部队。
但是,一旦开战,苏军立即会将刚刚退役的士兵召回原部队,再加入大量新兵。
一瞬间,影子师就变为正规野战师,苏军实力可以在短时间内翻一倍,达到500万以上数量。
同时,苏军当时已经有计划地将大部分兵工厂搬迁到乌拉尔山以东地区,以应付持久战争。由于距离太远,德国红军无法进行轰炸。
另外,苏军当时无论海陆空军,都有不亚于德军的武器装备,可以大量生产。
以陆军为例,苏联的坦克、火炮、部分轻武器甚至强于德军,还可以迅速制造出来。
所以说,如果苏军指挥得当,完全可以把德军挡在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地,根本就无法靠近莫斯科。
那么,为什么1941年苏军会遭受如此惨败,德军直接杀到莫斯科城下呢?
主要还是斯大林军事战略错误。
斯大林固执的认为,在英国顽抗的情况下,德国绝对不会对苏联开战,这会陷入可怕的两线作战。
有英国存在,至少会牵制德国百分之三十的空军力量,和大量的陆军、海军。
而德国只要持续打下去,是完全有把握登陆英国,解决英军的,无非是花一些时间。
所以,斯大林没有做出战争部署,知道苏德战争爆发之前,苏联还在大量出售军事资源给德国,也说明了这点。
斯大林将大量苏军,部署在国境线附近,以威吓德国人。
这种部署是极端错误的。德军以两翼合围的歼灭战为最强战术,一开战会轻松合围歼灭这些突出的苏军。
事实上也是如此。
由于苏联猝不及防,战争开始半天内损失1200架飞机,国境线附近的军事设施几乎都被摧毁。
开战仅仅一周,德军不但重创国境线附近苏军,推进也非常迅速。德军装甲部队,第一天就推进了50到60公里。
一周后,北方集团军群已经渡过西德维纳河;中央集团军群已推进到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南方集团军群的前锋也开始进逼乌克兰首都基辅。
据战后西方公布的统计资料,在苏德战争的头18天,苏联损失2,000列火车的军火、3,000门大炮、2,000架飞机、1,500辆坦克、30万名苏军被德军俘虏。
至此,苏军的防御体系被冲的七零八落。
此时,如果斯大林足够理智,应该命令一部就地抵抗,大部则暂时后撤,等待援军赶到后恢复元气,在进行攻势防御。
但斯大林又错误判断形势,认为现有的苏军完全可以对付德军。
在斯大林的命令下,苏军不允许撤退,而是不惜战到一兵一卒也要死守。
这简直是在帮助希特勒的忙。
当时希特勒进行的闪电战,不怕苏军防守,再多的苏军也可以装入包围圈,不战自溃,就怕苏军有序后撤。
结果,苏军接连遭遇了明斯克战役,斯摩棱斯克战役的惨败,大量苏军被合围歼灭,德军损失则不多。
在占领斯摩棱斯克以后,中央集团军群距离莫斯额只有380公里。
此时希特勒和他的将军们发生了分歧。
将军们认为,趁着中部苏军全面混乱的有利时机,中央集团军群应该果断突进,一举占领莫斯科。
但希特勒则认为,是否占领莫斯无足轻重。当年拿破仑虽然占领了莫斯,但没有歼灭苏军主力,最终还是遭受了惨败。
况且,当时南方乌克兰境内苏军还有接近百万的庞大兵力。
中央集团军群不顾侧翼的危险,强行进攻莫斯科,是非常危险的。
于是,在众多将军的反对下,希特勒分调部分负责进攻莫斯科的中央集团军群主力(古德里安第2装甲集团军)进攻南方的基辅,这就是基辅会战。
基辅会战中,斯大林犯了老毛病,下令没有自己的命令,任何部队不许撤退。
然而,等到斯大林下令撤退时,基辅地区苏军已经基本被合围。
最终,70多万苏军被德军合围歼灭高达66万,苏联整个西南方面军几乎被歼灭。
虽然德军获得了辉煌的胜利,也让德军现役部队一举超过苏军,却花费了2个多月的时间,基辅战役从7月7日进行到9月26日。
这为斯大林调动部队防御莫斯科,赢得了有利的时间。
另外,北方集团军群作战也不太顺利。他们虽连续占领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在芬兰军队配合下推进到列宁格勒地区,就遭到激烈抵抗。
这里苏军数量众多,高达90多万人,比德军多不少。苏军修建了复杂的防御工事。而且同乌克兰大平原不同,这里地形复杂,不适合部队快速推进,大大抵消了德军的优势。
而芬兰人在收复了被苏军占领的失土以后,就不再推进,德军只能独自作战。
最终,德军无法占领列宁格勒,就进行了800多天围困战。围困战牵制了几十万德军,无法增援莫斯科方向。
由于苏联领土面积辽阔,德军南方集团军群也在南方艰苦战斗,进行了诸如第一次哈尔科夫战役、塞瓦斯托波尔围城战等战役,无法支援中央集团军群。
于是,中央集团军群从9月30日开始,独立进攻了莫斯科战役。
中央集团军群可以使用的兵力为100万人,1700辆坦克,1.4万门火炮,1400架飞机。
苏军则有125万人,990辆坦克,7000多门火炮,600多架飞机,但还有300公里纵深防御阵地。
此时苏军改变了以往错误的战略,并不是死守某一个阵地,一旦阵地被突破,就有序后撤进入二线三线阵地继续防御,也防止被德军合围。
莫斯科战役初期,德军仍然连连获胜。
维亚济马及布良斯克战役中,德军又俘虏了50万苏军。
但是,此战进行了差不多2周的时间,增援的苏军源源不断赶到。
同时,越接近莫斯科,苏军防御阵地就越牢固,防御也越顽强。
更倒霉的是,10月开始,苏联普遍降雪降雨,完全破坏了道路。
苏军是防御一方,本来就囤积了大量辎重,并不受大的影响。
而德军是进攻一方,恶劣的天气导致进攻大大受阻,冻死冻伤的士兵超过了战争伤亡。
于是,古德里安的部队被迫于1941年10月29日停止前进。
此时中央集团军已经精疲力尽,只有33%的摩托车仍然可被正常使用,步兵师只有33%或50%的兵力,严重的后勤补给问题妨碍运送保暖衣服及其它冬季装备到前线。
但苏军也好不了多少。
此时德军参与对莫斯科最后总攻的有90万人,苏军只剩下50万人。
然而,一切的关键在于,德军已经用光了所有的预备队,苏军也正好相反。
德军在风雪中战斗了一个月,11月28日德国国防军到达希姆基的卡拉斯拉雅波利亚纳村,这里距离莫斯科不多于20 公里。
只是,德军战力已经耗尽,补给也断绝,无力继续进攻了。
而这1个月内,苏军又大量援军赶到,兵力一举增加到220万人
至此,数量仅有几十万的德军已经无力进攻,在12月5日下达了停止进攻的命令。
而苏军却拿出125万大军反攻,德军无奈之下只能暂时后撤100至250 公里,由此莫斯科战役结束。
整个莫斯科战役,苏军伤亡高达100多万人,德军损失30多万人。
虽然双方伤亡比相差巨大,但德军消耗了很多的有生力量,苏军损失虽大却能够弥补。
尤其重要的事,莫斯科战役是一场消耗战,德军不但没有占领莫斯科地区,也没有能够歼灭苏军主力,无论从战略和战术上来说,都没有打赢。
自然,德军也不能说败了,只是暂时后撤而已。此时德军仍然掌握战场主动权,发挥出色还是可以获胜的。
而除了莫斯科以外,苏军在其他方向连遭惨败,南方集团军攻占哈尔科夫又占领了克里米亚,几乎完全占领了乌克兰地区。
北方集团军群合围了列宁格勒,虽然必须分兵一部分围攻,但这里百万苏军已经无法构成威胁。
1941年,苏军还是非常不利,关键就看1942年了。
-----
网友解答:
-----
我们首先来看下在1941年近6个月的东线作战中,苏德双方的损失有多少:
德军
根据德军的战时统计资料,包括陆军、空军、海军、武装党卫军在内,德军共损失88万人,其中死亡19万人。另根据德国在1999年发表的数字,德军在东线仅阵亡的就达到了30万人,考虑到战时统计死亡人数不包括医院死亡以及非战斗死亡等,再加上苏军俘虏了1-2万德军,综合来看,东线德军在1941年的实际损失应该在100万人左右。另外德军的仆从国军队也损失严重,罗马尼亚军队在损失了30万人,其中11万人死亡;匈牙利军队的伤亡也达到2.6万人,损失了80%的坦克、98%的装甲车和全部自行火炮;芬兰军队的损失也有几万人。
除了人员的损失外,还伴随着武器装备的大量损失,1941年东线德军完全损失了3733辆坦克和突击炮、7548门火炮、5279门迫击炮、19万件轻武器以及12万辆机动车辆,消耗弹药85万吨。此外空军还在东线损失了3827飞机,其中战斗损失2882架。
总得来看,德军在1941年的东线战役中损失是巨大的,比较之下,1939年到1940年的西欧战役,德军全部的死亡人数才10.2万人。
苏军
相比于德军的惨重损失,苏军在1941年的损失完全是可怕的,包括非战斗损失在内,苏军的总损失高达447万人,而战前苏军总兵力不过520万人左右,这意味着苏军损失了90%的战前军队。
苏军的武器装备损失同样惊人,其中坦克2.05万辆,包括900辆重型坦克和2300辆中型坦克;各种口径的火炮、迫击炮10.1万门,其中75毫米以上重型野战炮2.4万门;飞机损失2.1万架,其中战斗损失1.06万架。此外苏军还损失了629万件轻武器、16万辆机动车辆、2万部电台以及海军的121艘水面舰艇和36艘潜艇。
综合来看,1941年苏军损失的坦克是德军的7倍、大口径火炮是德军的6倍、反坦克炮是3倍、迫击炮是10倍,苏军几乎损失掉了全部的战前训练较好的基干部队,只能依靠临时动员的质量更差的部队。而德军尽管遭受了严重的损失,但是基干部队都还在,没有一个师级以上单位遭到歼灭,所以仅从军事角度来看,1941年德军无疑是胜利者。如果德国一开始就进行总体战,全力扩充军队,在1942年仍旧保持对苏军的全面攻势,或许真的会扭转战局,毕竟连苏联也无法一直承受1941年那样的可怕损失。
-----
网友解答:
-----
1941年的地球,就好像是个被点燃的炸药桶一般,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都打得热火朝天。这一年的6月份,希特勒终于咬了咬牙,打算和苏联一较高下。
著名的巴巴罗萨计划开始了,550万德军和同盟军,兵分三路,朝着苏联边境冲了过来。当时苏联陈兵430万人在边境地区,这一仗可谓是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战役,双方综合投入的兵力达到了上千万人。
那么谁获胜了呢?从二战的结果来看,当然是苏联取胜了。德军被摁在地上收了一遍又一遍。
但就这一场战役来看,那必须是德军完胜有没有?我们看看战况就明白了。
一、德军兵分三路,3个月打到了莫斯科城下。
那时候的德军,已经在西欧战场上打遍天下无敌手了,号称西欧第一陆军国家的法国,39天就被德军给征服了。所以说当时的希特勒已经狂到没边了,甚至声称:3个月拿下苏联。
好家伙,口气真不小,你也不看看苏联有多大,就算让你一点点啃,估计也得啃上好几年的。显然,此时的希特勒已经膨胀到没边的地步了。
德军的北方战线上,由威廉·里特尔·冯·勒布元帅,带领着北方集团军群。
这哥们老猛了,苏联的44个师负责抵挡,结果24个师被全歼,20个师损失达到了60%以上。1个多月以后,北方集团军群拿下了立陶宛、拉脱维亚等地,杀到了列宁格勒城下。此后便是3年的围城战。
德军的中部战线上,由费多尔·冯·博克元帅,带领中央集团军群,采用双钳攻势迅速拿下了白俄罗斯,
同时歼灭苏军30个师,苏联70%个师的损失达到了50%以上。2个月的战斗下来,德军歼灭了苏军多达30万人。
德军的南方战线上,由伦德施泰特元帅,带领南方集团军群,进攻乌克兰。
乌克兰是苏联的粮仓,乌东地区也有大量的工业设施,最关键的是,这里有黑海港口。
所以说,双方在南方战线上僵持了很长时间。
一直到9月份,在中央集团军群的帮助下,南方集团军群才彻底征服了基辅,同时俘虏了65万苏军。
原本中央集团军群的目标是莫斯科,可希特勒显然更加重视资源,乌克兰有粮食、港口、工业基地,拿下这里,显然可以大大削弱苏军实力,增强德军的后勤力量。
总体来看,德军在3个月时间内,将整个战线向前推进了500多公里。列宁格勒、莫斯科等苏联的两座重要城市,都受到严重威胁。而苏联的另一个重要的城市基辅,则已经落入了德军之手,你说1941年这一战,谁是大赢家呢?
二、从战损来看,1941年苏军输了个底朝天。
1944年苏联反攻的时候,希特勒就很不理解了,为啥苏联的人马越打越多呢?其实希特勒喜欢闪电战的重要原因就是,一开始就对你进行毁灭性打击,重创你的主力,这样后期你就无法反抗了。
很显然,德军对苏联也是这么搞的。1941年的苏军,被德军歼灭、俘虏的数量,便高达240万人之多。而德军的损失,也达到了70万人。
战争刚开始的时候,德军一口气就消灭了1489架苏军飞机,其中大多数飞机都还没来得及起飞,就被炸掉了。而德军只损失了35架飞机。3天之内,苏军损失的飞机多达3922架之多,这是把老本都给输掉了啊!
从损失的领土来看,苏联这边就更惨了。
首先,德军6月份刚开始进攻,立陶宛就立马反叛了,同时宣布脱离苏联,正式独立。
紧接着爱沙尼亚、拉脱维亚也跟着立陶宛一起独立了。其实就是被德军给占了。波罗的海三国算是彻底沦陷了。
其次,白俄罗斯,作为苏军和德军之间的缓冲地带,仅仅1个多月时间,就被德军给拿下了。
俄罗斯的领土彻底暴露在了德军眼皮子底下。
再者,乌克兰,这是一个多么重要的地方啊!
苏军的粮草,都要从这里运到前线,结果这地方在3个月内,也被德军给拿下了。
同时,德军的装甲车一路平推,疯狂进入苏联腹地,不光兵临列宁格勒,还杀到了苏联的首都莫斯科。
大量苏联核心机构撤离到了西伯利亚,只有斯大林还在莫斯科苦苦坚持。
单纯从1941年的现状来看,苏军算是彻底战败了。如果苏联不是人口多,地大物博的话,早就被德军一口吞掉了。看来,希特勒的猖狂不是没有道理的。
三、巴巴罗萨计划,从闪电战打成了持久战。
苏联最牛的不是战斗力有多强,而是战争并没有摧毁苏联的意志力。德军在此前的战斗当中,都是以很短的时间搞定一个国家。
比如说39天搞定法国,27天搞定挪威,27天占领波兰,13天拿下比利时,5天拿下荷兰,2天搞定卢森堡,1天拿下丹麦。
在这种战绩之下,德军给了苏联3个月的档期,你觉得希特勒还不够给斯大林面子吗?那简直算得上是太重视苏联了。
希特勒从1941年6月22日开始进攻苏联,按照计划,在这一年的9月22日之前,就应该能搞定一切。
可万万没想到,苏联在失去了波罗的海三国、白俄、乌克兰的情况下,居然愣是扛住了德军猛烈的进攻。列宁格勒保卫战,打了3年多时间,莫斯科保卫战,从1941年10月,一直打到了1942年1月。
这期间,虽然苏军损失了100万人,而德军只损失了50万人。可苏军保住了莫斯科,从战略上取得了胜利。德军则没能攻下莫斯科,在战略上失败了。
最关键的是,德军从夏天,一直打到了冬天。冬天的莫斯科,那叫一个冷啊,德军根本就扛不住。所以说,当德军不抗冻的时候,苏军反击的时机就来了。
很多人说,这事儿还得怪意大利,因为巴巴罗萨计划,原本是定在了1941年5月15日。可是意大利在攻打巴尔干半岛的时候受挫,只好向德军求援。
希特勒只好派遣军队支援意大利,顺利地拿下了南斯拉夫和希腊。可这么一来,巴巴罗萨计划就推迟到了6月22日了。
晚了1个多月时间,似乎对战局会有很大影响。因为德军完全有希望在冬天到来之前解决战斗。可事实真的如此吗?
我觉得,主要问题是,希特勒在关键时刻,将中央集团军群调到了南线攻打乌克兰去了,这给了莫斯科加强防守的机会。
等到乌克兰被占,中央集团军群再回来的时候,人家莫斯科早就做好防御准备了。闪电战被活生生打成了持久战,德军的优势荡然无存。
总结:短暂的胜利,并不能决定最终的结局。
让子弹飞一会儿,这是很有道理的。德军虽然在1941年,取得了各方面的胜利,可谓硕果累累。可到了1942年初,德军瞬间就疲软了。
希特勒虽然知道资源的重要性,也拿下了不少有资源的国家,可是整合资源的水平,很显然不够。因此当时的德国,压根就撑不起一场和苏联之间的持久战。
所以说,错误预估苏联的综合国力,这是希特勒犯下的一大错误。既然不可能用闪电战结束战斗,那还不如再等等。等到资源整合到位了,再和苏联打一场持久战,鹿死谁手,未可知也。
-----
网友解答:
-----
这个问题,梁老师说历史为您回答。
谁是真正的胜利者?当然是苏联了,毕竟二战结束后德国败的都被拆分成了两个国家了,这是显而易见的问题。
那么今天我们就从军事角度上来说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苏德战争。
苏德战争初期。
话说苏德战争初期,其实苏联已经预判到德国要进攻苏联了,只是当时苏联预判这场战争要在两年后才会出现。
所以在这之前,苏联也做了一些准备。
1937年的时候,苏联工业总产值是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
在1939年到1940年之间,苏联制造的飞机数量其实已经超过了德国,当然了我们都知道二战中的德国科技是真厉害,所以论起飞机性能来说,德国的要优于苏联的。
其实类似的情况不仅在飞机上出现了,坦克也一样。
1941年夏天苏联坦克的生产能力已经超过了50%,产量超过了德国。
这一年德国生产的坦克是五千辆,而苏联是五千五百辆。
但苏联所造的坦克大多都不是现代化战争需求的坦克,这种情况一直到1941年初的时候,才发生了一些改变。
所以当苏德战争正式爆发之前,苏联生产了一千一百一十辆T34中型坦克,以及近四百辆KB重型坦克。
至于火炮,步枪,机枪也在快速生产中,比如1940年五月份到1941年六月份,苏联的火炮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一半,而步枪机枪这种步兵使用的武器,到了1940年的时候,已经生产了两百多万支,而冲锋枪已经有了三十万支。
不管如何,这些准备,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这是装备,我们接着说说战争初期的军事思想。
怎么说呢?苏联著名的大纵深战略理论,其实早在二战之前就已经产生了。
但很可惜的是,苏联在战争初期依然遵循着一战那种落后的战术思想。
比如说在一战中,特别推荐的是线式作战。这种作战的核心是,进攻的主力是步兵和炮兵,面对这种进攻,防守方只要有足够强大的防御能力,确保不被步兵给突破了就行。
而二战的战役战术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作战的主力已经变成了坦克,已经开始利用坦克的速度和防御作为突防的主力了。
那么线式防御显然是不够看的。
面对坦克的突防,最好的办法是防守方有足够的机动力量堵窟窿或者进行反击,而且还要考虑纵深防御问题,将防御线变成两道,三道,乃至更多道,用纵深防御来拖慢,甚至是拖垮对手的坦克突击力量。
所以战争初期,苏联的应对方法就是错误的,他们不仅采取的是线式防御,而且还只有一道防御线,这就造成了兵力分散。
而这样做的可怕结果就是,敌人一旦突破了这一道防御线,就没有了阻止敌人进攻的第二梯队,更加不可能有什么第三梯队了。
那么在这种线式防御中,苏联还做了一件很特别的事情,他们在1940年的秋天,将之前的老旧工事给拆除了,至于新的工事根本就没有完成。
所以当1941年六月二十二号,德国就很轻松地突破了苏联的防御线,推进了二十五到五十公里。
还有飞机的使用,在一开始苏军认为飞机仅仅是地面部队的支援。这就直接导致空军从全军中的占比,从一开始的12.8%下降到了5.8%。
更可怕的是坦克这种主力装备,变成了步兵的辅助武器,导致了在二战爆发之前,苏联就解散了坦克部队。
这些其实都是一战思维留下的错误思想,导致了苏联军队的重大变化,跟不上时代的变迁。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苏联军事委员会还下达了一个错误的指令,在面对德军的入侵,要部队组织力量粉碎入侵的德国军队。
你连第二梯队和第三梯队都没有,怎么粉碎?
我们再来看看当时苏联的损失,开战后的一个小时,苏联六十个机场就遭遇到了空袭。
半天的时间一千二百架飞机被击毁,其中八百多架是在地面上被摧毁的。
而战争却是一个最好的军事院校,在这场战争中,初期的步步失利,最终苏联意识到了这一点,到了莫斯科会战的时候,我们就看到了苏联加大了纵深防御,加强了野战阵地,以及城市作战中需要的防御工事和障碍物。
这样就将德军的机动力量拉入了一个缓慢进攻的局势当中。
那么在苏德战争的初期作战中,斯摩棱斯克会战是最值得说的,因为他是初期作战中的一个转折点,也是苏军改变作战的一个开始。
斯摩棱斯克会战。
斯摩棱斯克这个地方是俄罗斯西边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莫斯科到明斯克的铁路和公路都得从这里通过,它还横跨了第聂伯河。
这也就算了,它离莫斯科的距离不足四百公里,可以说是莫斯科的门户所在地。
当年拿破仑进攻莫斯科的时候,也是从这里过去的,当时正面五百公里的宽度,纵深二百公里,拿破仑的军队在这里厮杀。
那么德国在制定巴巴罗萨计划的时候,也将突破斯摩棱斯克作为一个阶段性胜利的标志。
1941年七月十号,德国中央集团军发起了斯摩棱斯克会战。
在这之前,苏联的军队已经遭受了巨大的损失,比如三十个师已经没了,而手里约有七十个师的人员,装备损失都在一半以上,各种储备燃料和弹药的仓库也被毁了大半。
整个西部边界,向东面和东北面已经后撤了三百到六百公里了,
这还不算,顶在斯摩棱斯克前边的明斯克,以苏联的失败所结束,这场会战中,光被俘虏的苏联军队就有三十二万人,损失的坦克有三千多辆,二千门火炮,而西方面军的司令巴甫洛夫也被送到了军事法庭处死。
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在斯摩棱斯克会战的前一天发生的,所以对于斯摩棱斯克会战来说,不说装备和兵力,士气都是一种打击。
那么我们来看看过程。
这场会战被分成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德军用他们的装甲集群打先锋,一举从北中南三个方向进行突破,企图将苏军的防御力量切割开来。
那么在这一个阶段中,双方在正面交战是最为激烈的,最终德军推进了二百公里,形成了一个将斯摩棱斯克包围,并延申出一个向莫斯科方向进攻的局势。
第二阶段,斯摩棱斯克被围,不能说是一个坏消息,因为这里至少牵制住了德军。斯摩棱斯克坚持得越久,那么莫斯科方向上的防御将会越牢固。
当然苏军是不可能眼看着斯摩棱斯克的守军,被德军吃掉,西方面军也发起了反击。
为做好这件事,苏联统帅部将后备力量的十七个师转入到了西方面军。
于是我们看到了苏联的西方面军,开始向着斯摩棱斯克地区突击,打算和里面的守军会合。
但这次尝试以失败告终,原因是苏军各个部队集团进攻步调不一致,内外配合达不到统一。
第三阶段,德军开始清扫斯摩棱斯克外围的苏联部队。
在这场会战中,德军俘虏苏联军队三十一万人,苏联损失了三千多辆坦克,以及同样数目的火炮。
事情走到这里,很多人都开始认为,德国差不多已经赢得了苏德战争的胜利,毕竟这个时候苏联军队的损失太大了,大到一多半的苏联正规军被消灭殆尽。
当然作为现在的我们,都明白这仅仅是一个虚妄而已。
那么德军在这次战斗中,同样遭受了二战至开战以来最大的损失,十五万人,一千多架飞机,几百辆坦克都没了。
看起来这个数字不多,但要记住德军的进攻力量能有多少?德军的进攻力量在这里遭受了损失,这就让中期苏军在各个战役中的防守作战轻松一些。
当然这个所谓的轻松仅仅是相对说的。
而且在这场会战中,苏联的打法也有了变化,分散的兵力开始集中起来使用,并进行了大规模的反击。
所以苏联在这场会战中虽然失败了,但也让德军有了一些警惕。
德军的战略目标开始动摇起来,士气也受损了。
最明显的变化,就是进攻莫斯科的德军,开始变进攻为防御了。
这一转变,进一步让莫斯科方向上有了更多的准备时间。
德军又走上了,当年拿破仑走过的道路。
德军的失败
不得不说,苏军能撑到最后,是因为他的背后是他的人民在支撑着他,无所畏惧的苏联军人,用血肉之躯顶住了德国人的进攻。
因为有他们的存在,苏联才有了各种调整,各种准备,各种应对之策。
1941年的十二月十四号,德国的情报局长,海军上将卡纳里斯这样说过:
“我们对敌人估计不足,结果造成了可怕的后果。”
一个莫斯科会战结束之后,德军的损失,人数达到了五十多万,武器装备,坦克是一千三百辆,火炮是两千五百门,德国的军队的进攻已经没有了往日的犀利了。
莫斯科会战结束以后,德军的策略发生了改变,已经不再追求全面进攻苏联了,因为他的攻击集团已被吃掉了大块。
到了1942年夏天的时候,德军只能在南边进行一些所谓的重点进攻了,企图以一点撼动全局。
于是我们就看到了德军想要攻占高加索和斯大林格勒地区。
当时德国的第六集团军在保卢斯的指挥下,进攻斯大林格勒,在七月十七号的时候,德军就准备了二十七万人,三千门各种火炮,坦克以及强击火炮也有五百辆。
而且在整个进攻斯大林格勒的期间内,德军还在不断地往这里派遣部队。
苏联军队相对来说准备的并不充分,只有十六万人,两千两百门各种火炮,以及四百辆坦克。
当然苏联军队也在不断地向斯大林格勒地区投放兵力,这是一场血肉磨盘一样的战役。
在这场进行了二百天的厮杀中,德国军队损失了一百五十万人,苏德战场上的四分之一的兵力就这么被打没了。
所以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苏联获胜,而德国军队的神话遭受到了仆从国的质疑。
当然苏联军队也受到了很大的损失,整个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苏联损失了一百一十二万九千六百一十九人。
要说斯摩棱斯克会战是消弱了德军的进攻力量,莫斯科会战让德军的进攻力量严重消弱,那么到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可以说德军的进攻力量已经被全部消灭掉了。
苏联的反攻时机到了,他需要做的,仅仅是挑选一个合适的突破口,去撬开德军的防线,然后推进,推进,不断地推进,一直推进到柏林,然后终结苏德战争。
当然,面对这种结果,德军显然是不可能接受的,他们手里没有了进攻力量,于是将一支七拼八凑起来的装甲部队,作为了最后的进攻力量。
当然这支拼起来的装甲部队是不能小觑的,他原本是作为战役的后备队来使用的,当战场上哪里出现了情况,就到哪里去补窟窿用的。
现在德国人将这么一支战略性的后备力量,作为进攻力量来使用,可以说是穷途末路了。
这场战役就是库尔斯克大会战,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一次会战。
结果不用多说了,这场会战以德国的失败告终,至此德国再也没有了在东线的进攻能力,永久地失去了战场的主动权。
那么这个时候,苏联的军队就可以更加安稳地挑选合适的突破口进攻了,苏德战争这就进入到了最后的阶段——大反攻。
而且这个时候,苏联的反攻根本不需要担心战场会出现什么变化,因为德军的战略预备队已经没有了。
这就像当初德军进攻苏联一样,一个点被打破了,将是一场大崩溃。
不同的是,苏联咬着牙撑住了,德国人显然是没有撑住。
当然也有人说,美军在诺曼底开辟的第二战场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不可否认是起到了作用,但绝对不是决定性的,要知道当年苏联急切的想要美军开辟第二战场的时候,美军却在北非打了一年。
当德国的进攻力量被全部消灭干净之后,美军才开始了辉煌而又大无畏的,还波澜壮阔的诺曼底登陆。
如果在仔细翻阅资料,你又会发现,在整个反攻阶段,德军一大半的军队,其实都集中在东线,至于西线很少的。
所以说,仅仅从军事角度上来讲,苏联是最后的胜利者,不然他也不会在二战结束之后,成为世界两极中的一极。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就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
网友解答:
-----
在1941年,无论是苏军还是德军都是伤亡巨大。
德军在1941年的胜利都是战术性的,最多是战役性的,德军没有在自己规定的时间里完成自己的战略目标,而战争的长期化对于德国来说是灾难性的。
德军方面,按照99年公布的数字,德军在苏德战场1941年死亡30.2万人,伤62万人,还有1~2万人被俘,合计损失100万人,这个数字对于德军来说已经是损失巨大,行为之前的法国战役,德国死亡只有6万人上下,而在德国开始巴巴罗萨计划时,参战的德军有342万人,也就是说参加巴巴罗萨计划的德军损失了将近三分之一,而一般来说一支损失了三分之一的军队需要撤出一线进行休整、补充。
估计有200万苏军在1941年被俘,但是到了半年以后,就是1942年6月,德国手里还有不到120万苏联战俘,剩下的都死了。
苏军在1941年几乎可以说是全军覆没,斯大林是重建了苏军。
而苏军方面在1941年的损失已经不能用损失惨重来描述了,苏军死伤合计447万人,其中210万人死亡,233万人失踪,估计其中200万人被俘。而苏军在苏德战争爆发之前,一共约有500万人,其中陆军455万人,这说明1941年一年,苏军几乎被打光了,只是凭借不断的动员,才保持了战线的稳定。
从双方的伤亡数字来看,德军虽然伤亡惨重,但是苏军的数字已经是没法看了,说句挖苦苏联人的话就是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能有这么多军队能够让人这么消灭的,可以说德国人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但是,德国人取得的战术上的胜利却换不来在战略上的失利,所以从军事上说,苏联人虽然伤亡惨重,但却是战略上的胜利者,虽然赢得非常难看。
德国的巴巴罗萨计划是要在6个月的时间彻底消灭苏联的工业能力,占领苏联的主要的工业区,但是到了1941年年底,德军只是部分达到了巴巴罗萨的目标,而且还在12月被从莫斯科和罗斯托夫被打了回去,德国的闪击战已经是彻底失败了。
德国人的巴巴罗萨计划,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消灭配置在苏德边境的苏军主力,攻占波罗的海地区、列宁格勒;第二阶段是继续追击苏军的残兵败将,占领莫斯科、顿巴斯,彻底打垮苏军的战略预备队;第三阶段德军空军可以从占领地区轰炸苏联的乌拉尔工业区,从而彻底消灭苏联的工业能力,彻底消灭苏联。战役的持续时间为6个月。
但是,6个月过去了。上边的三个阶段所提出了各个目标完成的不多,列宁格勒、莫斯科还在苏联人手里,顿巴斯德国人占了一半,至于轰炸机飞到乌拉尔这个事还不用想呢。虽然,德军消灭了几乎全部苏军,但是自己设定的战略目标只完成了半个,而且德国人得到只有一些空壳工厂,苏联人急急忙忙的把工厂都搬走了,而这就意味着战争还要长期进行下去,而这对于德国来说可不是什么好事。苏联人虽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是苏联人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就是把德国人拖入持久的消耗战。
图片来自网络。
-----
网友解答:
-----
1941年苏德两军的真实伤亡如何?仅从军事角度来看谁是真正的胜利者?
这个问题到现在为止,并没有一个官方的准确表述,虽然1999年,德国公布了一些战争伤亡情况,但从各方面的资料汇总看,苏联的损失一直含糊不清。而纯粹从军事角度分析,1941年战争打响后半年内,德军确实占有战场主动权,起码在莫斯科战役结束前,苏军并没有获得战场优势,只不过德军暂时的胜利没有保持多久,到1942年夏季发动斯大林格勒战役时,战场天平就倒向了苏军一方。
首先,苏德战争爆发时,苏德双方的损失情况分析。
苏德战场无疑是二战当中投入兵力和装备最多的一场大战,也是造成人员伤亡和物资损失最严重的一个主战场,由于闪击战的突然性和打击效果,战争打响后的头三个月成了双方作战的重要时期,伤亡也是非常严重的。
从各方面的资料汇总看,德国在1999年公布了战时伤亡情况,1941年德军在东线战场的损失达到了100万人左右,其仆从国罗马尼亚、匈牙利和芬兰军队也出现了重大损失,在武器装备方面,仅德军的装甲坦克就损失了3700多辆,仆从国的装备损失更是差不多损毁殆尽,可见战争打响后,苏军的顽强阻击也是发挥了重大作用的。
而从朱可夫和古德里安等亲历者的回忆录中得知,苏德战争打响前,苏军在1941年3月份还在征召80万新兵补充到西部边境五个军区,兵力达到268万,而同时期苏军总兵力也只有520多万人。但从当时战场结果来看,苏军在头三个月因明斯克战役、斯摩棱斯克战役、基辅包围战、列宁格勒保卫战和维亚济马防线作战,苏军的268万边境部队几乎都打光了,甚至后续递补的预备部队也填进去不少,这是由战场形势决定的。
这里面就出现了一个疑问,也有人统计指出,1941年下半年苏军的损失达到了440多万,但这个数字应该包括苏军在莫斯科战役中的损失,因为莫斯科战役打响后,德军已经缺乏主动进攻的优势,苏军的损失在不断减少。只不过苏军随时递补的新兵,好多都是穿上军装就上了前线,在平民和士兵的统计算法上恐怕有些出入。
而从德军一方来讲,古德里安在苏德战争打响前,希特勒要他准备3200辆装甲坦克,用于装备4个装甲集群,但当时德军的生产能力有限,他只能用缴获的英法坦克凑数,勉强达到了这个数字,在公布的德军损失里面,德军损失了3700多辆,这里面还有部分是缴获苏军的坦克改装的,因为同时期苏军的装甲损失高达2万多辆,所以,这个数字也不是特别准确的。
从这个层面看,战争打响后,苏军部署在西部边境的66个机场和1200架作战飞机首先遭到毁灭,紧接着就是德军的钳形攻势和包围战让苏军损失惨重。但是,德军的损失同样也是巨大的,当古德里安从基辅战场重回中线进攻莫斯科时,他的第2装甲集群也打得残缺不全急需补充,只不过在莫斯科的严寒和苏军顽强防御中,德军连续三个月的进攻也是精疲力竭,闪击战的攻势受到了制约。所以,这时候说德军打赢了上半场,也仅仅是从突然袭击和闪击战效果方面来考虑的,但莫斯科战役后,这个优势就没有了。
其次,苏德战争爆发时出现重大损失,与双方指挥失误有重大关系。
分析苏德战争爆发时,有两个细节非常令人寻味。德军闪击苏联时,北线和中线先进攻,南线也是分两路展开的,时间还拖后了一点,这是由战场环境和仆从国军队准备情况引起的。但德军三路大军同时进攻时,也只有320多万,其它200多万是作为预备队和第二梯队递补上来的。如果抛开后续动员能力不计的话,苏德双方在战争打响时,苏军的兵力略占弱势,造成重大损失的原因,就是斯大林下达了将德军撵出国境线的反攻命令。
另一个细节就是苏军的重大损失主要出现在中线和南线基辅战役,而且都是朱可夫没有参与指挥的战役。直到莫斯科战役打响,10月6日斯大林调朱可夫指挥西方面军组织防御,这种局面才开始进行调整,前期所造成的损失仍然是被动反攻造成的。
一方面,1941年苏军出现重大损失,是指挥上实施被动反攻换来的。
虽然说西方面军司令员巴甫洛夫在指挥上有贻误战机的因素,但斯大林第一天就命令全线反攻,这才是造成苏军出现重大损失的根本原因。机场被炸飞机被毁,制空权掌握在德军手中,而苏军的优势是炮兵多、又有筑垒地域,但面对德军装甲部队的钳形攻势,这些优势又没有发挥有效作用,盲目的反攻,是用肉体与钢铁鸡蛋碰石头,出现重大损失在所难免。
另一方面,1941年苏德双方都受速胜论影响错判战场形势。
对德军来说,闪击苏联并不是一切都准备充分了,是因为闪击波兰和西欧,让德军尝到了甜头,以为闪击苏联也会水到渠成,最多到1941年冬季到来之前就能占领莫斯科,从而结束东线作战。这是希特勒错判苏军顽强抵抗意志,和没有考虑苏联战场环境对闪击战发挥的影响。
而对苏军来说,战争打响后也过于自负,认为德军不会一次性动用这么大的兵力同时发动进攻,所以,斯大林三天两次下达反攻命令,也是基于苏德双方实力势均力敌,他相信苏军有这个能力把德军撵出边境。这是斯大林错判希特勒闪击苏联的野心,和对闪击战打法不掌握。
由于双方统帅部都出现了对战场形势的误判,才使德军把闪击苏联的时间放在三到五个月之内,根本就没想过要在苏联冬季作战,也没有考虑补给不足和装甲损毁太严重的问题。而苏军的失误更是一个接一个不吸取教训,基辅包围战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却因斯大林的固执而错失良机。
因此,当莫斯科战役朱可夫采取扬长避短避其锋芒的打法,用持久战和消耗战来拖垮闪击战,这才使德军失去了闪击战的优势,也让苏军看到了胜利的曙光,可以说,前期苏军遭受的重大损失都是在交学费,只是太昂贵了些。
-----
网友解答:
-----
没有胜利者,受创最大的永远是平民,希特勒和斯大林骨子里都是一类人:高度政治化,民族化的大国沙文主义者。为了独裁和集权不惜一切手段。如果拖到1942年,估计战争的发起者就会是苏联,而且历史的进程也必定会发生转变,估计战后整个欧州都没老美什么事了。
-----
网友解答:
-----
有些人的观点很奇怪,认为战争胜利与否是看战损比。
实际上战争的胜利与否是看战争双方谁实现了战略目标,苏联确实阵亡士兵远多于纳粹德国,但纳粹德国政权被消灭了,那就是苏联的胜利。
-----
网友解答:
-----
战争胜利的是国家,受伤的是人民,劳民伤财不说,经济倒退,科技倒退,没有战争就没有压迫,没有压迫想战争的国家怎么赚钱呢?
-----
网友解答:
-----
单从军事和政治角度来讲,德国肯定是失败者,德国从1939年进攻波兰,一直到1941年进攻苏联之前一直是百战百胜,给人一种德军不可战胜的印象,1941年的苏德战场,德军在罗斯托夫,季赫温和莫斯科战役中被苏军击败。从此,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被打破,其仆从国对德军的信心发生动摇,法西斯德国开始一天天走到灭亡的深渊。
------------------
推荐阅读:
中国刀剑一般是单手的,日本刀是双手刀,搏杀时力量上会不会吃亏?
当初最早进入股市的那批人,如今怎么样了?是暴富了还是落寞了?
上一篇:腾讯究竟是不是中国工商银行控股?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