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曾国藩在消灭太平天国之后,打着恢复汉室的旗号北上,能称帝吗?
如果曾国藩在消灭太平天国之后,打着恢复汉室的旗号北上,能称帝吗?
-----
网友解答:
-----
补充其余老师的遗漏之处,仅从军事角度考量,曾国藩就难以推翻清王朝。
曾国藩的湘军以劣势兵力,在与太平天国的较量中取胜,在于太平天国的内部分裂,也在于湘军的指挥有度。
百万众的太平军四散自行攻略,而曾国藩指挥的湘军则是步步为营向前推进,所以并不能证明,湘军的战斗力在当时无敌。
湘军长时间与太平军的战斗,强化了水师,也强化了阵地战的能力,步兵虽然依旧是主力部队装备火枪,但还是以冷兵器为主。
想推翻清王朝,湘军的水师难以发挥作用,只要挥兵北上,运河必然被堵死,而内湖船只想要到海上航行难度可想而知,还要在上海与山东遭到阻击。
而湘军的步兵面对蒙古的骑兵,处于天然的劣势,如果湘军快速推进,会被骑兵追击消耗,但如果以阵地战稳步推进,又会消耗过多的粮草。
中原运输困难,而只要叛乱,各地督府将不再会支援湘军,若劫掠民财只会激起更大的抵触,使军事行动即便胜利也难以建立统治。
-----
网友解答:
-----
1864年7月,湘军攻破天京,太平天国走向灭亡。东南半壁江山落入曾国藩及其湘军之手。
在大好形势下,部下们纷纷劝说曾国藩称帝推翻清朝。
对曾国藩来说,这不是他第一次听到别人的劝说了。早在曾国藩与石达开对阵时,石达开就曾提醒他,说曾国藩是举足轻重的韩信,何不率众独立?1864年,天京陷落后,李秀成被俘,李表示:愿以长江两岸数十万余部,拥戴曾国藩称帝。
曾国藩一生,总共经历过四次劝说称帝。甚至在攻下南京后,曾有三十多名湘军准备以“赵匡胤黄袍加身”之法拥立曾国藩。
我们尚且不论曾国藩为何不愿意称帝,但就论以当时的条件曾国藩如果起兵北伐是否能够成功。
太平天国失败的历史教训有很多,但有一条很重要,那便是困守南京不以全力北伐。
洪秀全不以全力挥师北进,断送了太平天国。曾国藩如果以湘军和投降的太平军挥师北伐呢?他能否获得成功?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看当时曾国藩能否具备这个条件。从当时曾国藩攻下天京来看,湘军总兵力为12万,其中有5万直接掌握在曾国荃手中。李秀成愿意以长江两岸数十万太平军投入曾国藩,这样的实力出师北伐是有利的。
当年太平军北伐军仅有2万多人,尚且能够打到天津,转战数省。湘军加上投降的太平军数十万人北伐,获胜的几率将更大。
那么,在此形势下曾国藩真的能打下北京吗?
如果曾国藩挥师北进将面临以下几点考验:
一是湘军内部已经有分裂
,率军出征是否会土崩瓦解?湘军虽然有12万人,但仅有5万人是直接能够听曾国藩指挥的,另外3万人在沈葆桢手中,还有4万人在左宗棠麾下。左宗棠的湘军又称老湘军,曾国藩早年创立湘军时,是以罗泽南的楚勇和王鑫的老湘营为基础扩展而来,由于曾国藩与王鑫不和,最后王鑫率部离开曾国藩投入到左宗棠麾下。虽然同为湘军,却各为其主,要统一行动只怕很难。沈葆桢原本是曾国藩防幕僚,沈的成功得益于曾国藩的提拔,但后来二人矛盾却越来越多。同治元年(1862年),二人矛盾公开化,在奏折中相互攻击。曾国藩在围剿太平军时,曾故意放开江西通道,让江浙一带的太平军进入江西,致使沈葆桢治下的江西兵灾不断。
另一个隐患便是李鸿章的淮军,李鸿章此时已经拥有独立的淮军水陆之师7万人。淮军大将程学启、丁汝昌等人早年在曾国藩麾下受够了气。程学启曾言曾国藩的湘军“湖南人鸡犬升天,客籍人颇难出头”,对曾国藩怀恨久矣。若曾国藩兴兵北伐,即使李鸿章坐视不管,也难保证这些手下大将不施加压力对付湘军。
最后一个要命的因素便是湘军士兵的分裂,湘军在打下天京之后,士兵中已经有不少人加入了哥老会。湘军士兵有出现哗变的迹象,已经形成了一支危险之军。
二是湘军陆军、水军与八旗骑兵的战斗能否获胜?
曾国藩面临的第二个问题便是能否取胜的问题,就算曾国藩克服了第一个难题的考验,就不得不面临第二个难题,那便是与八旗兵血战。晚晴八旗兵虽然已经衰败不堪,但仍然有20万人的兵力,其中10万精锐驻守在北京。如果湘军要拿下北京,就必须打垮这10万八旗兵。湘军主要以步兵和水军为主,湘军水师曾在天京之战中立下大功。但是到了北方,面临的是一开阔的平原地带,水军优势将大打折扣甚至无用武之地,湘军的步兵要与骑兵厮杀。步兵与骑兵在开阔地带野战,自然是不敌骑兵。清政府不会坐视灭亡,肯定会重赏各地60万绿营队伍回救北京,湘军将面临被包围的危险。因此,就算湘军能够统一步调北伐,在与骑兵对战时,未必能够获胜。加之湘军根据地在南方,湘军烧杀掳掠,手段残忍,在北方难以立足。湖南人又安土重迁,留恋故土,若久攻不下,势必发生内部哗变。
三是曾国藩心力憔悴,起师北伐能否看到成功之日?
曾国藩是迫于咸丰皇帝的压力才办起团练对抗太平天国的,在与太平军作战的10多年间,曾国藩转战多地,经历过五次生死。第一次是靖港之败,曾跳水自杀,被部下救起。第二次是战败回长沙后,听说要解散湘军,曾国藩写下遗书,准备自裁,幸而湘潭大捷,曾国藩保住了命。第三次是湖口大败,跳水自杀,被手下李元度救起。第四次是在江西南昌与石达开对战时,差点被石达开活捉,幸亏天京被围,石达开撤军回救。第五次是太平军李世贤以十几万大军围祁门,曾国藩当时手下仅有数百人的卫队,李世贤却因为消息不灵,误以为曾国藩不在祁门而逃过一劫。曾国藩征战多年,亲人也在战争中死去不少,二弟曾国葆、三弟曾国华都死在战场上,还有一大批侄子亲戚。天京攻破后,曾国藩在赴安徽剿捻时,曾感叹自己年事已高,再事征战恐怕将死在沙场。天京事变后,清廷为解除曾国藩的威胁,以曾国荃贪墨天京财宝为借口,将曾国荃解职回原籍,消除了曾国藩的实力。
由此可知,曾国藩要挥师北伐必须要经得住这三大考验,而这三大考验每一个都很难,这可能就是曾国藩不称帝、不北伐的重要原因吧。
-----
网友解答:
-----
这个问题提的挺有意思,事实上,曾国藩在太平天国运动即将推翻清王朝的时候,投笔从戎,通过组建湘军,掌握了地方大权,最后镇压了叱咤一时的太平天国运动。问如果曾国藩当时顺势挥师北上,有可能推翻清王朝吗?
答案是不可能的,原因大的方面有:
一是文人是造不了反的。
中国自春秋战国以来,一般的开国皇帝或起义军的领袖,大多都是军人武夫,读书人造反的很少,而成功的几乎没有,曾国藩应该是处于这种心态。
二是集团外部的阻力。
清王朝虽然已经严重衰落,但是憎格林沁仍然有一支非常强大的部队在中原驰骋,而且这支部队的骑兵很厉害。曾国藩若有行动,没有骑兵的湘兵不能不对此有所顾忌。
三是集团内部的阻力。
李鸿章的淮军、左宗棠的楚军都是从湘军分出去的势力,他们会不会支持曾国藩,对曾国藩来说,这根本就是一个未知数。
四是外部方面的阻力。
当时以英国为首的国际在华势力,他们扶植的是清廷,曾国藩如果一闹,他们很可能也会像镇压太平天国一样,镇压湘军。
五.最关键的一点,湘军起兵时,是以保卫明教和忠君报国为号召,作为团结奋斗的力量,一旦曾国藩自己称帝,这不就等于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吗?到时候必然会丧失人心、众叛亲离。
-----
网友解答:
-----
事实上,在曾国藩率领湘军攻下南京后,不仅他的弟弟曾国荃劝其拥兵自立,他手下的一大批将领也有这样的想法。如湘军水军统帅彭玉麟就曾经问过曾国藩“江南半壁无主,老师有意乎?”就连当时清廷倚重的左宗棠在信中也暗示过希望曾国藩反满复汉。如果曾国藩称帝,从当时湘军的感情而言,对他还是相当有利的。
其实至为重要的是攻下南京的时候,曾国藩手上的湘军是当时实力最强的军事力量。如果打出驱逐鞑虏,恢复汉室的口号,成功率是很高的。
具体说,一是经历了太平天国运动,满清的统治根基己经彻底动摇。因为随着太平天国的兴亡,当初满清入主华夏前后的劣迹及恶政,大白于天下,所以民间反满的思想己深入人心。尽管太平天国被曾国藩剿杀,但如果举大义,还是会有很多百姓响应的。
二是太平天国的失败,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这场运动本身带有强烈的反传统文化之为。而这恰恰是地主阶级所不能接受的,所以也就导致其必然助力于清室。就是说没有策略上的拉拢、联合,也就建立不起来地主阶级拥护的共同对敌的统一战线,到最后,非但没有灭亡满清,反而使自己陷于孤军奋战的境地。而曾国藩自立就不存在这个问题,再加上南方汉人相对较强的母族情结,应当说,此时曾国藩反正还是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
还有一个不得不说的人物一李秀成。李秀成被俘后,曾国藩便命人对李秀成以礼相待,并亲自审问了李秀成,还与李秀成进行过一次长谈,而后李秀成用了九天时间写出了长达数页共计6万余字的《李秀成供状》。
但令人感到不解的是,李秀成不像其他诸王大将一样誓死不降,而是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对曾国藩兄弟大加吹捧,流露出投降的意思,这和战场上的誓死如归的他判若两人,难道李秀成真的怕死吗?
非也!李秀成自参加太平军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他之所以写自首书,就是不甘心太平军没能完成推翻鞑清的宏愿,而寄希望于身为汉人的曾国藩能够通过自首书挑起光复华夏的历史重担,所以我们无法排除曾国藩当时有可能向李秀成流露了自立的愿望。因而李秀成才掏心掏肺地表示如果曾国藩南面为帝,他可以召集太平天国几十万的余部投靠曾国藩,助曾国藩一臂之力。可以说李秀成当时的这番话是让曾国藩心动了。虽然当时他并没有做出表态,但并不等于他没有这个念头,所以说在太平天国失败后,曾国藩确实有拉拢李秀成的想法。
虽然曾国藩对于部下的劝进,最终被他拒绝了,但是曾国藩举大义的初心应当还是有的,而且是经过了深思熟虑之后才下了决心。
就当时来讲,15万湘军可以说是兵强马壮,一时间天下也没有那支部队是湘军的对手。反观清朝,最后一支能打的部队是僧格林沁的蒙古骑兵部队,也已经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损失殆尽,当时的清廷已经拿不出一支部队来抗衡曾国藩了。
还有曾国藩的部队几乎控制了长江中下游所有的战略要地,只要他在南京自立后,振臂一呼,南方半中国可以说传檄而定。也就是说曾国藩反正后,接管了太平天国全盛时期的所有地盘。
如此一来,对于清廷来说就等于要重新打一次全盛时期的太平天国,那么估计此时清廷真的要跑回到祖先发迹之地!
此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两次鸭片战争的失败,尤其是战争中丢了首都,导致的是清廷威信扫地,与此同时,汉人的民族情绪也开始高涨,而且曾国藩在汉族官员中有着极强的号召力,可以说是汉族士坤和地主阶级的代言人。满清的不得民心,这也给了曾国藩造反名正言顺的旗号: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只要曾国藩能打出这样的旗号,响应的人自然会络绎不绝。
既然有胜算的希望,那么曾国藩最终为什么拒绝了下属的劝进,而不南面为帝呢?
一句话,性格即命运!问题就这里!
我们都知道曾国藩是科举出身的文人,在那个年代孔孟之道的忠君思想可以说在他心里根深蒂固。至于有过称帝之念,也是当时的顺式所致。不过,他毕竟和刘邦、朱元璋等人不是一路人。曾国藩头脑中的条条框框无疑左右了他的决断力。从这一点上讲,反满复汉他始终顾虑重重!就是说,做这种事是大逆大道的,如果没有99%的胜算把握,他是不会冒满门被诛风险的。
另外,曾国藩知道自己几斤几两,有自知之明。
我敢断言,如若起事,第一个起兵来讨伐他的人,极有可能就是左宗棠!
至于李鸿章,曾国藩曾说,我若一帆风顺,他永远是我的学生。但我如若不顺呢?
得承认,曾国藩打仗水平难以恭维。打九江,他耗时16个月。打安庆,他耗时15个月。打南京,他耗时26个月。他打仗的进度堪比蜗牛。而这正是左宗棠不服他的地方。假如曾国藩自立为帝,左宗棠能真心拥戴吗?这不能不说是曾国藩最纠结的,更何况清廷己经对他布了局,用左宗棠制衡曾国藩。对此,曾国藩能不知道?
因此,当时的形势对曾国藩称帝是非常有利的,可惜的是他没有帝王之质,如果换成左宗棠是可以大概率推翻清廷的。
-----
网友解答:
-----
曾国藩和其笼络的势力集团,没有帝王气象,也就没有天命,因此,不可能推翻清廷另立王朝。
一,首先最为关键的一点是,太平天国运动很大程度上败于起义军内部矛盾分化和缺乏具有远见卓识的战略领导,急功近利,纪律松散,贪图享乐,堡垒最终从内部攻陷。
二,清廷虽然内外交困,风雨飘摇,在历史巨变的前夜,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太平天国不是、曾国藩集团也不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其实力还足以支撑好长一段时间,还能苟延残喘若干年,在太平天国运动逐渐消亡的时候,其已经喘过气来。曾国藩集团其实并不比太平天国运动的势力更强,要灭掉清廷,不是容易的。
三,曾国藩一旦反清,太平天国运动或许会死灰复燃,外国势力也会乘机作乱,其结果是难以预料的。
四,清廷看中曾国藩,是因为其老实忠厚,一脑子的传统忠君思想,中规中矩,心无大志。另一方面,也暗中盯着他的一举一动,最后,功高震主的阶段基本就要求其解除武装了。湘军内部也安插了不少朝廷力量。清廷不傻,规划制约,岂容轻举妄动。
五,曾国藩作为文官,威望不够,并没有非凡的文韬武略,其笼络的一大帮人其实并不真正信服与他。湘军中很多将领甚至抱怨良多。而家族中只有曾国荃打仗还可以,但体质差,其他诸弟大多是泛泛之辈,不足以独当一面,难以胜任。
六,曾国藩本人更不是雄才大略、志在天下,有胆魄和英勇的英雄。一个读圣贤书的小文人,在做京官的时候就念叨着回去教书做学问。因为为人忠厚,才被清廷看中要求他去剿灭太平天国运动,打仗的时候就念叨着杀人太多会被人责骂。极不情愿的被推到历史的前头。但曾国藩命好,文人带病打仗并不怎么样,赶鸭子上架,屡败屡战,却阴差阳错最后胜利了。胜利了,就赶紧见好就收,收割点个人和家族荣耀,大团圆各大欢喜就好,如此而已。
七,今天许多人翻出来说,曾国藩的湘军部下在军中曾请求他起来造反推翻清政府,这其实多半是后人认为理所当然的猜测和无聊小说里的杜撰。我们不排除某些人与曾国藩私下暗示、讨论过这个问题,但作为一向重视“慎独”思想的传统保守派,岂会在军中让众将士染指这个话题,哪怕是议论那都是不会允许的,哪怕是谣传,走漏半点风声,就会引来杀身之祸甚至诛灭九族等灭顶之灾。
历史没有如果。曾氏没有天命,更没有帝王气象,一个维护腐朽清政府统治的旧官僚而已。还打着恢复汉室的旗号?呵呵,前人早已骂他是汉奸和刽子手了。
-----
网友解答:
-----
曾国藩剿太平天国,不是为了满清朝庭,不是为个人恩怨,开始时也没考虑个人利益。而是为了个人信念丶为了天下安危!
曾国藩当时有几点不利情况:1,自己年事已高。2,与太平天国旧恨太深,仇人不少。3,湘军将士是为平定动乱而来,并不见得会全体支持曾国藩称帝。4,湘军只是天下势力的一股,当时之所以没被别的势力围攻,只因所作所为符合天下众望,若造反就另当别论了。5,与太平天国的争斗,导致中华大地元气大伤,而帝国主义国家又虎视眈眈,此时若造反,有可能使外敌入侵、国家分裂、山河破碎,最终自己也不得善终,更有可能导致华夏子孙亡国灭种,华夏文明传承断绝!
所以曾国藩选择了顾全大局,选择了做清庭的忠臣!
而后来辛亥革命的成功,除了革命者的决绝外,还有一点不可忽视,那就是辛亥革命时期与西方帝国主义内部矛盾爆发时间高度契合,西方列强没有过多精力来关注中国,都在准备打世界大战(一战)。而这一点很关键,但在曾国藩时期却不具备这一外部条件!
-----
网友解答:
-----
其实曾国潘不接着太平天国的劲自立反清,个人认为应该是他考虑到当时大半个中国的百姓饱受战乱的摧残!如果他接着发动战争会进一步加大老百姓的苦难!同时会使国家实力陷入最低谷!导致外国势力趁虚而入,致使灭国之祸的发生!不要忘了当时世界列强已经对中国虎视眈眈!
-----
网友解答:
-----
易中天在《易中天中华史:从春秋到战国》中说到:“谋反并不容易,一要有心,二要有胆,三要有力。”这三个条件曾国藩都不具备,所以谋反尚且不可能,更不说称帝了。
首先,从思想动机上看,一方面,曾国藩本身资质不高,且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儒家讲究“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忠君爱国这一观念深入其内心。
尽管在消灭太平天国后,手下有不少将领都拥护曾国藩自立为王,太平天国的忠王李秀成也表示愿意追随曾国藩,然而曾国藩则是屡次拒绝,并写下“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的对联表明自己的心志。
另一方面,湘军大部分是由儒生组成的,当时的知识分子在思想上大多归附于清朝,所以即使曾国藩在此时起兵谋反,也是师出无名,成则成已,一旦失败,就要遗臭万年了。唐代章碣的《焚书坑》说:“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自古以来,起兵造反的大多是文化程度不高的莽夫,他们“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
再者,从当时的形式上看,曾国藩的湘军在鼎盛时期,兵力有十二万余人,然而老谋深算的慈禧早已分化了湘军内部势力,曾国藩手中并未握有全部兵权。清朝的八旗军队虽然不敌于太平天国,然而那只是地方的八旗军,中央的八旗军在实力上仍是不容小觑,所以贸然起兵,未必能有胜算。
另外,同为平反太平天国势力的左宗棠、李鸿章等盟友,基于立场和个人利益,也不一定会支持曾国藩的谋反。外部势力中,西方的帝国主义势力仍是拥护清朝,一旦得不到帝国主义的支持,曾国藩终究难以持久,最终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转瞬间便被消灭了。
最后,消灭太平天国时的曾国藩已经五十七岁了。明朝吕坤的《呻吟语》中说:“人之念头,与气血同为消长。四十以前,是个进心, 识见未定。而敢于有为。四十以后,是个定心,识见既定,而事有酌量。六十以后,是个退心,见识虽真,而精力不振。未必人人皆此,而此其大凡也。”
所以基于种种因素,曾国藩既是无心谋反,也无力谋反,选择功成身退,却是明智之举了。
-----
网友解答:
-----
太难!!!
曾国藩被称为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的圣人,力挽狂澜,延续大清江山数十年。湘军在曾国藩的带领下确实在灭了太平天国之后达到了顶峰,然而在这个时候,曾国藩却主动裁撤湘军,数十万的湘军,最后只剩下两三万人。
曾国藩如果在灭了太平天国之后顺势北上可以灭了清廷吗?真的太难了。当时如果曾国藩反的话,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在自己这边,几乎是不可能成功的。
首先来说当时湘军内部已经分裂,比如说左宗棠,都知道左宗棠虽然也是湘军,但是和曾国藩一直都是不和,两个人的矛盾早已经是公开化了。当时左宗棠手里对于湘军就有控制权,曾国藩的湘军控制权只有十几万人。
其次就是当时太平天国已经在南方占据了十多年之久,这个时候谁也不想打了,老百姓更是不想打仗了,本来支持曾国藩,但是一旦曾国藩自己又挑起战争的话,那么湘军内部肯定更加的分裂,老百姓也不会支持的。
还有当时李鸿章的淮军也已经崛起了,都知道湘淮之争持续了很多年。一旦湘军造反,李鸿章就有理由乘势号召天下灭了整个湘军,李鸿章手里的淮军这个时候也有十几万人。加上驻守北京的八旗兵力也有十来万人,曾国藩北上的话,很难打赢。
当时曾国藩起家就是因为平定太平天国,维护清朝统治的,这个时候又起来反清朝,名不正言不顺,出师无名。汉人也经过了两百多年的满清统治,真正愿意恢复汉人江山的又有多少人呢?
当然不是说不可能成功,只能说风险太大,作为曾国藩来说肯定不会冒险这么做的。曾国藩有几次都有称帝的机会,但是每次都是自己放弃了,他是真的想做一个大清的忠臣!!而且想维护清廷的统治,况且这个时候国家也经不起再次的战乱了,内部刚刚平定太平天国,外部的列强也是虎视眈眈,一旦曾国藩自己造反就是把整个中华民族陷入了绝境之地。外国势力肯定就会顺势进入中国,那么中国很有可能就此亡国。曾国藩肯定也不想做历史的罪人!!!
审时度势,功成身退,对于曾国藩来说就是最好的选择!!!
-----
网友解答:
-----
我认为曾国藩有机会称帝。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曾国藩消灭太平天国运动以后,具有以下
优势
:
人脉
我们知道,曾国藩鼎盛时期拜
两江总督,封侯爵
。清朝时期,汉人官至如此,绝对第一人!
曾国藩逢乱世,抓住机会,一登天高。这和他的广纳贤才,自律自强是分不开的。
正因如此,其拥有广泛的人脉。尤其是在对抗天平天国时结成的人脉。不管是一手建立的湘军,还是左宗棠和李鸿章的楚军和淮军,其中的很多军官都和曾国藩有着关系。有的是向上保举,有的是直接提拔起来的。
而且身边的贤士也有很多,这些军事参谋就是曾国藩的智囊团。
曾国藩向来尊重读书人,每次听说有读书人拜见,必出门迎接,谈笑间犹如亲人。这也是他贤人广绕的原因之一。
战争实力
湘军是曾国藩一手创建起来的,并在抗击天平天国发展壮大,一度拥有20万左右的兵力。另外还有成熟的水军5万左右
。这些敢卖命,能吃苦的许多基层士兵抗战多年,经验丰富。虽说很多湘军都是奔着钱财当的兵,但是比起清朝的绿营军强了不知多少倍。
另外,曾国藩有经济基础。打下金陵,其九弟曾国荃不知发了多少战争财。还有,两江地区设有收税的厘局。
有人拥护
学生李鸿章,“今亮”左宗棠,水军统帅杨玉麟,身边参谋等等,都曾暗示曾国藩推翻清朝统治。
左宗棠曾写过一对联寄于曾国藩:神所依凭,将在德矣;鼎之轻重,似可问焉。
有德依,可问鼎?!暗示十分明显。
历史环境
天平天国的兴起,原因之一就在于清朝的腐败。腐败太深,人心不稳。
再加之满人排挤汉人,人心不服。
而且,清朝政府对待洋人态度软弱,民心沸腾。
当时的情况错综复杂,如果有人能够力挽狂澜,肯定民心所向
。
曾国藩拥有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所以我认为“曾国藩如果举兵北上有机会称帝”
曾国藩为什么没有这么做呢?
主要是缺乏胆量。曾国藩承认自己一生最大的缺点就是缺乏胆量。
缺乏胆量的人,自然是守规矩,奉守君臣之道,遵守封建礼教之人。
现在,谁又敢说这一缺点是保住了荣耀与名声,还是挡住了登峰造极的机会呢?
-----
网友解答:
-----
曾国藩不但受传统忠君思想的影响很严重,而且是一个靠科举考试被选拔上来的文人,也没有多么高的文韬武略和英雄气概。所以并不具备,称帝的胆量和气魄。即使有这个想法,也不可能成功。
曾国藩是靠着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而起家的。在清朝与太平天国军队的作战中,清朝军队被打得狼狈不堪。而这个时候,曾国藩看准了时机。组建了湘军。开始助清朝军队一臂之力!
其实曾国藩并没有多么强大的带兵实力。只是凭着他的威望,而笼络了一批人。在前期同太平天国军队的作战中,屡战屡败,被翼王石达开,打得狼狈不堪,甚至选择了跳船自尽。
后来太平天国内部发生了争斗,自己人杀起了自己人。从而使太平天国的实力大减。曾国藩这才慢慢地恢复了实力。最终,率领湘军攻陷南京。成为了炙手可热的人物。成为了晚清的重臣。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这个时候,曾国藩率军北上,来攻打清朝的江山,他能成为一统江山的开国皇帝吗?
回答是不能。这主要有下面几个原因。
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曾国藩作为一个清朝培养出来的,充满忠君思想的官僚,从小受儒家思想的熏陶,没有胆量和气魄挑战清朝政府的统治。即使他有这个想法,并没有太高文韬武略的曾国藩,也不会成功。这一点,曾国藩肯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曾国藩把太平军视为反叛,如果他也走上了同太平军一样的道路,反抗清朝统治。那他就名不正言不顺。不但手下人有许多人不服他,而且还会失掉很多民心。
清朝虽然腐败,但是对曾国藩还是有防备的。安插了不少的眼线。曾国藩的行动都在监视之中。这一点曾国藩是心知肚明的,所以不敢轻举妄动。
清朝虽然腐败,但是手中还有许多的资源可以利用。并不是能够被迅速打倒的。太平军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最后也没有推翻清王朝的江山。
到时候,如果真打起来,李鸿章和左宗棠,是不是还能够和曾国藩是一条心?这就很难说了。再者,清朝在全国还有很多的军队。还有很强悍的蒙古骑兵。
如果曾国藩有反叛之心,他的水师在南方各省大有所为。但是如果挥师北上,只能走内河河道,走运河。不仅清朝会设置重重障碍,而北方的河道和南方各省的水道是不一样的。基本上曾国藩的水师没有用武之地。
如果曾国藩的陆军挥师北上,就会遇到很多的困难。不确定的因素太多了。不仅部队的给养是个很大的问题,而且属于劳师远征。不仅会受到官方的严厉制裁,而且在民间的人心向背上,也不会得到很大的支持。
在和太平军在南方作战中,清朝的陆军受到了很大的制约。如果在北方和曾国藩的陆军作战,清朝军队的陆军就有很大的优势。而且还有曾格林沁率领的蒙古骑兵,战斗力是很强的。这样,善打水战的曾国藩,就有很大的劣势了。
外国势力的干涉。以英,法为首的外国势力,是不希望看到中国强大和统一的。为了维护他们的在华利益,他们会和清政府联合起来,镇压反抗清朝统治的起义军和政治势力。
他们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就是个例子。所以,如果曾国藩和清朝政府打起仗来,外国势力肯定在武器装备等各方面,援助清朝政府。到那个时候,曾国藩就会遇到很大的困难。这个冒险的举动,曾国藩是不敢有所行动的。
总之,曾国藩从小就受到儒家思想的熏陶,在骨子里,忠君的思想被深深的烙印。所以性格决定命运。曾国藩是没有气魄和胆量挑战清王朝统治的。他也没有那么高的文韬武略。所以在称帝这个问题上,他也没有想过。即使想过,曾国藩也做不到。而且不会成功。
------------------
推荐阅读: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