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什么不当皇帝?
曹操为什么不当皇帝?
-----
网友解答:
-----
曹操是忠于汉朝,忠于献帝的,至少他至死未曾废立君王,至死未曾称帝。古之能臣无外乎权臣,权侵朝野,一样如此
-----
网友解答:
-----
谢悟空!曹操是三国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关于他的典故和传说非常多,至于他为什么不称帝,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一是曹操比较贼(奸)。有人曾劝说曹操称帝,但曹操认为这是把他要放在火炉上要烤,他才不干。曹操不是没有想过当皇帝,但他认为不是时候,因为他还没有绝对的把握和实力,天下仍然人心向汉,如果在这个时候称帝,无异于引火烧身,自取灭亡,袁术就是这样被消灭的。曹操之所以是三国有名的奸雄,原因大概就在这里,在称帝问题上他才不会那么傻。
二是有人反对。曹操的张良荀彧就坚决反对曹操取代汉室,他曾不止一次的提醒过曹操,程昱劝曹操进位时,曹操说不可,首先荀彧第一个就会反对,后来荀彧因为曹操在封魏王问题上出现了明显裂痕,荀彧也因此不明不白病故。事实上虽然天下大乱,但天下仍然人心向汉,一旦曹操做了皇帝,我想信他也会和袁术一样有同样的结果。
三是不称帝更有利于曹操一统天下。曹操不称帝,但曹操拥有天子,这是袁绍、袁术、孙权、刘备等人没有的政治优势。有了天子在手,他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出师有名,想打谁就打谁,怎么打他都没有错。但曹操如果自己称帝了,他就会丧上人这个优越条件,这对曹操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四是称不称帝对曹操来说没有什么不同。曹操虽然是丞相,但曹操拥有军政大权,皇上和其他大臣也得听他的,他可以随便欺负皇上,滥杀朝臣,甚至都敢对皇后下毒手,实际上就已经是汉朝的皇帝,正如曹操说刘备,皇叔能咋的,我要想做皇大爷也都做了,还怕他是什么刘皇叔,足见曹操称不称帝已没有多大意义。
总之,曹操不想称帝的原因较多,我想主要与曹操一生追求简单实用有利有很大关系。
-----
网友解答:
-----
挟天子以令诸侯……
-----
网友解答:
-----
英雄气短的曹操,沽名钓誉,没有顺势称帝,导致汉末分裂的局势继续存在。
豹眼以为这是曹操一生最大的罪责,就此一点,决定了他称不上千古一人。
此言一出,可能不管是操粉、备粉甚至是权粉、瑜粉,都会骂豹眼。但豹眼还是想说,静下心来,先看一眼豹眼说得是啥再喷吧。
曹操不称帝的原因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周瑜传》记载,在赤壁之战前,周瑜对孙权说:“(曹操)托名汉相,实为汉贼”,而且断言“欲废汉自立”。
天下人几乎都这么认为,其实,曹操所作所为,难免不令人怀疑。当然,许多人也是出于羡慕嫉妒恨的心态。
面对天下一片疑虑之声,曹操又能如何呢?
武帝纪:(十五年)冬,作铜雀台。
建安十五年(210年)冬,曹操在邺城建铜雀台,搞了一系列的活动,其中就有曹操为自己洗白的桥段。
在这句话后,裴松之引用了《魏武故事》的记载,大段记述了曹操为自己洗白的过程。
这就是《述志令》,也称《让县自明本志令》。
曹操以退回献帝所封三县为由,借此向天下表明自己的政治抱负和平生志向,反击朝野对他的非议。
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
曹操说,许多人看到我实力强盛,又不信天命之事,就妄加揣度,私下里认为我有篡位称帝的不逊之志,并为此耿耿于怀。
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
曹操说,我已经贵为宰相,位极人臣,这已经远远超出了我的愿望,夫复何求呢?
同时,曹操解释了为何不交出兵权,回家安度晚年的原因。
当然,曹操也没有忘记给自己炫耀功德。
整个《述志令》情真意切,直抒胸臆,读来还是很令人感动的。没读过的友友,不妨去读一下。
曹操本是性情中人,又是文学青年,作这么篇文章,也不是难事。
但他究竟是咋想的,并不好妄加揣测,豹眼看来,作秀的成分也不少。
有人认为,曹操没有称帝之心,并以“若天命在孤,吾为周文王”为证。
这句话非常熟悉,到处在引用,但豹眼查阅了许多资料都没有找到其出处。但豹眼记得看过这句话,就一直在寻找,总算是找到了。
案此建安二十四年事。
陈群、桓阶、夏侯惇等劝进。操曰:“施于有政,是亦为政。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矣。”〈萧常《续汉书音义》二引《魏略》。以下称萧书。
《魏略》记载了此事,是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的事。
这里特别注明萧常作《续汉书音义》引用了《魏略》这段话。
单独说一下萧常,此人宋朝庐陵人士,乡贡进士。他父亲萧寿朋,很憎恶陈寿作《三国志》尊崇曹魏称帝而废黜蜀汉,就想为此更正翻案,但还没有完成就病逝了。
萧常为完成父亲的遗志就作了此书,把昭烈帝刘备作为正统来记述。
《魏略》同时记载了此事的起因。
孙权上书称臣,称说天命。王以权书示外曰:“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邪!”
孙权给曹操上书,说天命所在,劝曹操进位称帝。曹操就把孙权的书信拿给左右的人看,并说“孙权这小子是想把我弄到火炉子上烤啊。”
此时,侍中陈群、尚书桓阶、夏侯惇等人都上奏说:“汉朝自从安帝以来,就已经名存实亡,天下没有一尺土地、一个百姓属于汉室,其运数已经尽了。桓、灵之时,种种迹象表明,‘汉行气尽,黄家当兴’。魏王殿下,您十分天下而有其九,由于这个缘故,孙权才称臣。您应该畏惧天命,不可以避让。”
意思就是说,上天赐予,不可以不接受哦。
但曹操不信天命,就不称帝。
豹眼认为,曹操不想称帝,是怕留下骂名。这是其不称帝的根本原因,并非不想。
但豹眼想说的是,你怕遭受骂名,想做周文王,难道就不怕后世骂你的子孙是篡汉的奸贼吗?
这还不一样的吗?为子孙计,还不如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呢!
不得不说,曹操就是沽名钓誉,最终拖累了子孙,也将历史带入了更深的泥潭。
曹操已经具备了足够的称帝条件
武王伐纣,那是成功了,如果失败的话,周文王一样也是商贼。
曹操沽名钓誉耽误了一统天下的时机,但后来的杨坚、李渊、赵匡胤、朱元璋以及清朝的开国帝王就聪明多了。
他们一样,都是在没有完全统一的情况下,就登基做了皇帝。
新中国建国,也是如此。
当时有一种意见说,解放了全中国再建国,也有一种意见认为,提前筹备建国,可以鼓舞士气。
最后采纳了后一种意见。
新中国是十月一日成立的,但筹备工作早就在四月份渡江战役之前就开始了。
曹操一统北方之后,就已经具备了称帝的条件,这是曹操称帝最好的时机。
但曹操英雄气短,失去了登基的第一个时机。
赤壁之战后,尽管失利,但曹操如果称帝,也是一个好时机。
平定西凉之后,也是称帝的一个好时机。
孙权上表称臣时,也是一个好时机,但曹操身体恐怕是支撑不住了,汉中撤军,恐怕就是因为身体出现问题。
曹操占据了起码三分之二的天下,称帝的条件已经具备。
这真是“天予不取,反受其咎”。
曹操应该顺势而为,登基称帝
孙权称臣,曹操趁机称帝,那就封孙权为吴王,再把夏侯惇、夏侯渊、张辽等人多封几人为王,效仿刘邦的故事,把他们封在荆州、西凉附近,围困刘备。刘备称臣,就接受其为汉中王,不服就干。
刘备进攻孙权,就联合孙权直接灭掉刘备;刘备刚刚经过汉中之战,也没有多少势力在西北叫板。
形式上先把国家统一起来,等曹丕继位后,再寻找机会削藩。
这些情况,仅仅是就题说事,纯属扯淡。
说几句题外话,供友友们感悟吧。
《水浒传》中说宋江在江州服刑时作了一首反诗:
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宋江不得志时,瞧不上黄巢,认为他不是大丈夫。
而黄巢不得志时,又是咋说的呢?《题菊》为证: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这是何等的气魄?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这又是何等的霸气?
但黄巢杀入了京师洛阳,不见满地黄金甲,只见一地鸡毛。
宋江成了气候,最后又是咋做的呢?不还是招安了吗?你的尿性呢?咋不杀入京师汴梁呢?还敢笑黄巢吗?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这才是真正的千古一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无与伦比哦!
曹操英雄气短,不能顺势而为,徒令后世遗憾哦。
注: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敬请告知及时删除。
-----
网友解答:
-----
曹操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具争议的人物,在《三国演义》中更是被塑造成了一个大奸臣的形象,但这也并不能否定他的军事和政治才能,可就是这样一位极具才能的“大奸臣”即便到后来已经成了魏王,却依然没有跨出那最关键的一步——称帝。
这又是为什么呢?
一、名誉上的考虑
起兵之初的曹操为了招揽人才,打的是匡扶汉室的旗号,处处以汉室忠臣而自居,以此来收买人心。如果他自己废了汉献帝,那么无异于打自己的脸,也让自己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声誉灰飞烟灭。
二、政治上的考虑
曹操由弱变强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他手里把持着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让他吃到了甜头。“天子号令”这杆大旗能够让他时时事事都处于道德的制高点,也让他收揽了许多还忠于汉室的能人。在魏国阵营中,确实存在着许多仍忠于汉室的朝臣,这其中就有曹操的首席谋士之一——荀彧。由此也能够推测出,当时一心向着汉室的百姓也必然不在少数。而且袁术称帝后,天下皆反对的浪潮也给曹操提了个醒。所以曹操明白一旦称帝,那么他在政治上相对于孙刘的优势就会荡然无存,而且自己的内部也很有可能分崩离析!
三、长远的考虑
既然自己称帝已无可能,那么还不如安心做好自己名义上的汉臣,毕竟自己已经成了魏王,地位也与皇帝不相上下,又何必去费力不讨好呢?既然自己不能称帝,那么也可以为自己的子孙创造条件:可以逐渐改变百姓以及自己内部一些汉臣的思想,让他们逐渐忠于魏国,至于那些顽固派到了自己子孙掌权的时候也会因为年岁的原因而所剩无几,这样子孙称帝的时机也就会到来。
毕竟斯人已逝,其中的真实缘由我们已经不得而知,后世的猜测也只是茶余饭后的笑谈而已,毕竟历史本就如此!
不知道各位朋友怎么认为呢?欢迎大家留言交流!喜欢历史的朋友可以点一波关注,我会在头条号定期更新一些历史文章!
-----
网友解答:
-----
曹操不称帝,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计划赶不上变化快。
虽然曹操多次说自己甘做汉臣,但是大家都不是傻子,要说他一辈子没想过称帝,那谁都不信。可是曹操为什么没称帝呢?
因为功业不建。
曹操想要的功业,是统一天下,事实上,他曾经无比接近这个目标。
统一天下,则名正言顺,天下人皆心悦诚服,代汉是理所应当。后世李唐代杨隋,刘宋代东晋,都是走的这个路线。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废三公,自任丞相,率大军南下荆州,荆州官兵畏惧,不战而降。此时的曹操,占领了整个中原地区和荆州,普天之下,只有西凉马腾、江东孙权、西蜀刘璋、汉中张鲁和被打的丢盔弃甲的刘备没有被剿灭,天下没有任何人敢跟曹操争锋。
实际上在这个时候,曹操已经无比接近统一天下的目标了,只要他采取正确的战略。
西川的刘璋,是出了名的怂包,数次向曹操示好。如果曹操此时西进益州的话,不用打,吓也能把刘璋吓死。如果曹操占领荆州、益州,在加上中原之地,那东吴的主战派,估计就根本不存在了。
可惜,曹操选择了东进东吴,赤壁一战打的大败亏输,断送了统一天下的良机。
难道曹操从此以后就没有统一天下的机会了吗?
倒也不是。
几年以后(公元215年)曹操征服了西凉马腾和汉中张鲁,占领了四川的门户——汉中。
汉中是益州门户,被人称作“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是刘备的必争之地,曹操占领此地,也就是为了继续南征四川做准备。可惜曹操占领汉中以后,在辽东和合肥都爆发了大战,曹军没有进一步行动。
果然,三年之后,公元218年,刘备带着全部兵力倾国而来,经过两年的争夺——曹操退出了汉中,四川门户封死。
汉中之战对三国意义非常重大,汉中之战如果刘备输了,则再也没有翻身的机会(刘备为了打赢汉中之战倾尽所有)。如果曹操输了,则三国格局定鼎。
从此以后,东吴和蜀汉完成了地形闭环。东吴依靠长江天堑,蜀汉依靠秦岭大山,两国占据了中国最坚固的两种地理优势,从此以后,曹魏统一天下的机会微乎其微。
再接连打击之下,曹操称帝的心被按下了。
在失去汉中的同一年,关羽在荆州发起了攻势,曹操亲自指挥救援樊城,结果遭遇关羽水淹七军,曹操甚至想要迁都避祸。
接连的战争,在后期是接连的战败,他们不断消耗曹操的精力,也让曹操明白,自己此生是不可能统一天下了。
关羽死时,曹操已经病入膏肓,一个垂暮之年的老人,他的精力和志气都支撑不起称帝这么大的政治运动了。
所以曹操决定把这件事交给他儿子去干,他说“吾为周文王矣”,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才当上天子,你们要劝进,劝我儿子吧。
另一方面,曹操不称帝,也是为了恶心一下刘备和孙权。
刘备以忠臣自持,可是咱们都知道,刘备一直有帝王理想,后来也的确称了帝,孙权亦然。他们在等什么?
等曹操篡汉。
只要汉朝亡了,刘备就可以名正言顺的扛过大旗称帝,孙权也可以摆脱汉臣的名分称帝。可是曹操偏不!
只要汉献帝还在许昌坐一天,你刘备就一天不能称帝。
熬,我也要熬死你!
事实上,这个政策差点就成功了。曹丕代汉以后,刘备立刻称帝,但两年之后就病死在了白帝城。如果曹操再多挺哪怕三年,刘备也会跟曹操一样,顶着“汉臣”的名分过一辈子了。
-----
网友解答:
-----
曹操确实想过当皇帝,并且也有称帝的计划流程。如果他再能多活五至十年,说不定就称帝了。但关键是
曹操他很得意,他认为自身的优势太大,代汉之事可以缓缓图之
。岂不料在他的生命晚期,连续遭遇了汉中之战和襄樊之战对他的政治打击。因此,最后曹操也就没能够称帝。而称帝这个事,就交到曹丕手上了。
先列一个大事年表,简述曹操为了称帝所做的准备工作:
公元208年
赤壁之战,曹操败归。这一战对曹操一统天下的野心,犹如是破一盆冷水。
公元209年
曹操下诏征辟豫州、扬州名士,借以摆脱曹氏集团对以荀彧为首的颍川派的依赖
。同年曹操下令训练水军,并征讨孙权,收复了被孙权攻占的淮南地区。
公元210年
曹操休整一年。当年,他发布了
《让县自明本志令》
,从舆论上对孙权刘备抨击他
『托名汉相,实为汉贼,欲废汉自立』
的言论进行了回应。当然了,曹操心里在想什么,其实大家都知道。他这么做,只是在掩耳盗铃而已。
公元211年
舆论攻击的风头散去,曹操封曹丕为五官中郎将,其它三子也一应封侯,曹操的野心开始显露。但是
由于当年西凉的马超、韩遂叛乱,曹操便将立国一事延后
,由他亲征关中。到了年底,马超、韩遂退回凉州,曹操留夏侯渊屯长安。
公元212年
外患以除,曹操班师回邺城,显露出他想封邦立国的野心。在遭到荀彧的反对后,他最终逼死了荀彧。朝野因此震动,没有人再敢跟曹操较劲。
公元213年
在扫清了反对派后,曹操称魏公。这是曹操为了称帝而走出的第一步!从这开始,东汉内部正式分为两派:
汉臣派和魏臣派
。而掌权的多是魏臣派。汉室名存实亡。曹操的兄弟夏侯惇甚至扬言:“
耻为汉臣
”。
公元214年
曹操幽禁伏皇后,汉献帝彻底沦为傀儡。但由于刘备得益州,曹操只得南下扬州,与孙权大战。他这么做其实就是为了减轻外患压力,逼迫孙权投降。(因为曹操认为孙权的威胁大于刘备,只要打服了孙权,刘备便不在话下)
公元215年
曹操征讨汉中。年底,曹操班师回邺城,留夏侯渊屯汉中,没有乘势攻益州。至于不攻蜀的原因,当时并没有人知道。曹操对此只说了一句:“人若不知足,既得陇,复望蜀耶?。没人知道他在想什么。
公元216年
曹操火急火燎赶回邺城的原因真像大白,因为他要赶回去称王。当年四月,曹操称魏王!这是汉朝至王莽篡汉之后,第二个逼迫皇帝封王的。
公元217年
曹操为了自己称帝做准备,他再次率大军再征东吴,孙权望风请降,曹操得意而归,称帝一事看似水到渠成。于是德胜之后的曹操设天子旌旗,设十二旒,车马等。一切都与天子的规制相同。同时曹操册立曹丕为王世子。他想称帝的野心,小孩都看出来了。
公元218年:
刘备集益州之力,全力攻讨汉中,这是一件对曹操声望打击巨大的事件!因为这件事情严重拖了曹操称帝的计划。为了稳定军心民心,当年七月,曹操亲自率军征讨刘备。大军至长安时,传出宛城侯音叛乱的消息。曹操又不得不分兵去平叛。
公元219年:
非常重要的一年。当年正月,宛城叛乱虽被平息,但夏侯渊却在汉中战死!于是曹操不得不离开长安,亲自到汉中阳平关与刘备决战。到了五月,曹军的粮道被截断。曹操被迫下令班师,十多万魏军如丧家犬一般朝斜谷道争相逃命,曹操主动放弃了汉中。
此后,曹操将称帝一事再次搁置。他率大军驻关中,与刘备在汉中形成对峙局面,意图夺回汉中。当时在荆州的关羽乘机攻打襄阳、樊城二城,打算从战略上逼迫曹操从关中撤军,以减轻汉中的压力。
岂不料关羽的进攻居然反客为主,全歼了曹操派去增援襄阳的于禁七军。同时,邺城的魏讽叛乱,宛城的反曹势力也起兵,最终造成了宛洛大震,曹操一时想迁都的结果。
这个时候的曹操内外交困,他的称帝之心也就只能再次被搁置了。
后来孙权上书曹操,孙、曹联合夹击关羽。
当年闰十月,徐晃破关羽,吕蒙出兵,取得了荆州。
年底,关羽被杀。
一个月后,曹操逝世。他的称帝梦,彻底的告吹了。
公元220年,曹操病死十个月后。曹丕代汉自立,汉朝灭亡。
从时间表上看,曹操他哪里是不想称帝?他最后没有称帝,只是因为他要脸,想在称帝之前把事情做全了。让别人没有辱骂他的理由。当然了,曹操本身也有很多其他的事得去做,最后把他给累死了。
那么,曹操在称帝前要做哪些事呢?
一方面,刘备孙权的威胁还存在。他自己绝不能乱,否则只会便宜刘、孙。
另一方面,朝廷的保汉派要铲除。而铲除这些人只能智取,否则天下大乱!
第三点,汉献帝也要妥善处置。绝对不能直接废了他,否则也是天下大乱。
第四点,他要解决储君的问题。偌大的家业要交给谁?自己身边这些一起征战多年的猛将谋士,他们一个个的态度如何,到底支持哪个儿子?他都要弄清楚。
正是因为曹操的事情太多,所以曹操才没有强行称帝。而是选择了温水煮青蛙,一步一步的来。
公元212 年春,他取得了如萧何一般的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的待遇。这一年曹操58岁。
公元213年五月,曹操称魏公,建魏国。这一年曹操59岁。
公元214年三月,汉献帝授予曹操位在诸侯王之上的待遇。这一年曹操60岁。
公元216年五月,曹操进公爵为魏王,这一年曹操62岁。
公元218年,刘备攻汉中夏侯渊,曹操出兵救援无果,最终夏侯渊被杀。次年,曹操退回长安,这一年曹操65岁。
以上便可以看出,曹操已经做了所有的称帝准备。岂不料中间杀出了刘备、关羽,严重搅乱了曹操的计划。如果不是刘备在关键时刻给他来的这个沉重一击,他很有可能就于公元219年左右称帝了!
总的来说,曹操不称帝,并不是他不想。而是他自认为无需天子名义,也一样终身是大汉帝国大部分疆域的实际控制者。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在搞定了朝野大臣的站队问题和外患问题后(孙权请降),他是真的想当皇帝。只是他的命还不够厚,没有熬到那一天罢了。
至于曹操说的那句不愿称帝的言论:“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那是曹操在临死前说的话。这话说了没几天,曹操就病死了。
-----
网友解答:
-----
(一)政治上不需要,不允许
从曹操迎汉献帝于许昌,直到形成三国鼎立。曹操在政治上的优势就在于“奉天子以令不臣”,他可以在任何时候借大汉天子为名,向天下发号施令。因为大汉天子尚在,大汉王朝就在,谁不听令,谁就是谋逆。同时,这就成了曹操的政治工具。比如官渡之战时借天子名义策封马腾,马超,以保证西线稳定;比如封刘备为徐州牧,使得其与吕布产生间隙以便曹操攻打吕布。手里握着皇帝,比自己称帝要好用,自己称帝了天下人共讨之,或者每个诸侯都称帝,对其政治意义不大。更何况自己虽不是皇帝,但其势力范围在后来胜似皇帝。
(二)袁术的前车之鉴
袁术于寿春称帝,导致天下诸侯皆愤,东吴要讨伐,刘备要讨伐,连吕布都退避三舍不与其交好,成万夫所指。最后还不是让曹操给灭掉了,并且出兵的时候是以平叛为由,所有诸侯都不敢帮助袁术这个伪帝。
(三)人之将死,其行也善
晚年的曹操应该是对权势看的比较淡的,虽有过僭越之心,但被世人称之奸佞之徒,想必也是心有顾及,且叹世人无人懂他,就有言“若非孤,不知天下几人称王,几人称帝”。最后也是考虑到跟随自己打拼天下的文武群臣得有所发展,毕竟如果曹操自己的身份都不高,文武又怎么能得到高官厚禄?所以只得进魏公。但能守住底线,未称帝,也说明曹操远大的政治抱负,还是想先救黎明于水火,平天下之动乱再言其他。
-----
网友解答:
-----
为什么曹操不当皇帝?恐怕这和他的个人意愿关系不大,这还要从曹操所处的环境和时代背景着眼,即所谓的“形势比人强”。其实,坦率讲,更好的问法应该是:为什么曹操没有当成皇帝,而曹丕却当成了?
(所谓“形势比人强”!相对于时代和制度环境,个人的力量是很微弱乃至渺小的。)
一、东汉政权的性质
曹操出生在东汉末年,他所处的时代和制度环境大体上是由刘秀所建立和维护的,这里就涉及到了东汉政权的性质。一言以蔽之,无论是当初的打天下、得天下还是坐天下,以骑牛为起点的刘秀始终得到了地方豪强的支持。特别是在事业真正起点的平定河北的过程中,更是如此。所以东汉政权打下了非常鲜明的豪强的烙印,这同时体现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骑牛创业的刘秀。从始至终,他都得到地方豪强的支持。这为东汉政权,打下了深刻的基因层次的烙印。)
东汉的土地制度很鲜明的是“田庄”,其实质是坞堡之内的农户对地方豪强存在着人身依附关系。而地方政权郡县两级,基本都是由当地的豪族担任;而且通过举孝廉的方式,在豪强中选出代表到中央机构任职。并且,从皇室到豪强都服膺儒教,以此作为意识形态。
当然二者也存在利益上的矛盾,偶尔会有紧张关系,表现在对田亩和人口的核实上,《后汉书》中明确记载,因对地方的田亩核实不利,曾经因此杀死过几个太守,如建武十六年(公元41年)九月,因此事,河南尹张伋和其他太守十多人就下狱致死。矛盾之尖锐可见一斑。
(东汉州郡图。长期以来,东汉只有郡县两级。“州”的出现,就开始了天下割据纷争局面的开始,而策划者却是来自皇族宗亲内部。期待本人的后续文章哦。)
所以,东汉政权就是皇族和地方豪强的矛盾统一体,这是东汉政权的基因。
二、东汉大乱局的实质
东汉大乱局起始于桓灵二帝。问题体现在外戚与宦官由交替专权,演变为夺权。外戚基本都是地方豪强出身(至于屠户出身的何进是个特例),是上层建筑的上层;宦官基本都是寒族出身,是皇权的外延、其授权来自上层建筑的顶层;二者的相斗相争乃至相杀,相当于引爆了上层建筑的矛盾。刘焉一手策划的“废史立牧”,开始了地方割据的局面,其实质是皇室宗亲与皇帝出现了裂痕。
(从出身和价值理念而言,宦官专权与外戚专权是两码事,犹如泾河与渭河般的分明。所以两者一定会相斗相争,而外溢的形式和结果就是社会大动乱。)
东汉末年从大乱局到公元220年的禅位于曹丕,经济基础几乎没有变化,上层建筑的构成也没有变化,意识形态也没有变,从少帝到献帝再到曹丕,变换的只是上层建筑的最上层而已。
三、曹操的出身和理想
再说曹操,其父亲是宦官曹腾的养子,是典型的寒族的代表。从他的三次“求才令”到崇尚节俭再到推行法制,无一不体现出出身寒族的特点和诉求。而这些都是与东汉一百多年沿袭下来的上层建筑相矛盾和冲撞的。所以,他要称帝,就要打破旧有上层建筑的束缚,而何其之难。也因此他一边求才,一边大杀功臣,准确地说是出身豪族的功臣,从荀彧到崔琰到毛玠再到杨修,莫不如此。其实,他是在跟既有的上层建筑相抗争。
(所谓“曹魏三祖”。其实从曹丕开始,执政路线和意识形态跟曹操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同时,从曹操的执政风格改和事迹,也有很强的反权贵的烙印。从最初20岁时的洛阳北部尉,到后来23岁时的顿丘令,再到30岁时的济南相,莫不如此。他都是拿地方豪强开刀的,尽管为此付出了赋闲在家的代价。但是通过他出征江东时,写给23岁的曹植的《戒子植》一文中“思此时所行,无悔于今”可见,他并不后悔!
综上可见,曹操没有完全打破旧有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是无法称帝的;即便称帝,也无法坐稳。问题来了,那为什么曹丕可以呢?那为什么只存在45年,而让位于司马氏呢?
关于二者,后续我都会有文章来专门阐述,把事情说清楚。敬请期待哦。
对此,亲,你是怎么看呢?
-----
网友解答:
-----
谢邀!曹操是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孔子之道他是很熟悉的。在古代讲正统的社会,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贸然称帝就会重蹈董卓的復辙!这一点,曹操看得很清楚!
-----
网友解答:
-----
山野老人回答这个问题:
曹操为什么不当皇帝?
我们读读曹操自己写的《让县自明本志令》这篇文章就知道个中原因了!
曹操在世的时候,权倾天下,遭到很多人的嫉妒与憎恨,被诸葛亮指责“挟天子而令诸侯”。
周瑜抨击曹操\"托名汉相,实为汉贼\",\"欲废汉自立\"(《三国志·吴书·周瑜传》)。
在这种政治形势下,曹操撰文《让县自明本志令》,借退还皇帝加封三县之名,表明他的本志,反击了朝野对他的诽谤与非议。
曹操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主要讲了三个问题:
一,曹操有理想,但是并不想称帝。
曹操的理想是不甘于被历史淹没,要做些事情,让世人知道有曹操这个人。
年轻的时候,曹操努力表现自己,年纪很小的时候就被推举为孝廉。
对此曹操并不满足,进入官场,做了济南郡太守,并在太守岗位上作出了些成绩。担心遭人报复,为了家人,不得不离开了官场。
之后由于动乱,曹操接受朝廷征召,官至典军校尉。
曹操这时的理想是想做个征西将军。死了以后,在自己坟前立块牌子,写上“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这样就心满意足了!
曹操没有想到自己最后官至宰相,已经超出了他的预期。
尽管曹操最后被汉朝封为魏公、魏王,但是曹操却一直没有称帝!
二,
曹操为什么不想称帝?
曹操不称帝在他自己看来,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曹操自己不称帝,就没有人敢称帝。
下面举两个例子说明这个问题。
例子一:袁术在九江盗用皇帝称号,部下都向他称臣,改称城门为建号门。衣冠服饰都按照皇帝的制度,两个老婆预先抢着当皇后。计划已定,有人劝说袁术立即登基,向天下人公开宣布。袁术回答说:“曹公尚在,还不能这样做。”
例子二,袁绍也想称帝,最后被曹操消灭了。
其二,曹操效法古人,希望建立好的名声。
曹操说:“齐桓公、晋文公所以名声被传颂至今日的原因,是因为他们的兵势强大,仍能够尊重周朝天子啊。《论语》说,‘周文王虽已取得了三分之二的天下,但仍能尊奉殷王朝,他的道德可说是最崇高的了。’因为他能以强大的诸侯来侍奉弱小的天子啊。从前燕国的乐毅投奔赵国,赵王想与他图谋攻打燕国。乐毅跪伏在地上哭泣,回答说,‘我侍奉燕昭王,就像侍奉大王您,我如果获罪,被放逐到别国,直到死了为止,也不会忍心谋害赵国的普通百姓,何况是燕国的后代呢?’秦二世胡亥要杀蒙恬的时候,蒙恬说,‘从我的祖父、父亲到我,长期受到秦国的信用,已经三代了。现在我领兵三十多万,按势力足够可以背叛朝庭,但是我自知就是死也要恪守君臣之义,不敢辱没先辈的教诲,而忘记先王的恩德。’”
曹操想效法古人齐桓公、晋文公、周文王、乐毅、蒙恬等,要如这些古人一样,尽管权倾天下,也要尊奉朝廷,绝不会篡夺汉朝天子之位。这样做的目的如同古人一样,不想毁掉自己家族的名声!
三,曹操为什么不交出兵权?
有人质问曹操,既然不想称帝,为什么不交出兵权?
曹操很直爽!
曹操说,宁可交出朝廷赏赐的土地,也不能交出兵权!“这既是为子孙打算,也是考虑到自己垮台,国家将有颠覆的危险。因此不得不贪图虚名而使自己遭受实际的祸害。这是迫不得已的啊!”
对于曹操以及曹操的文章,鲁迅评价说:“总括起来,我们可以说汉末魏初的文章是清峻,通脱。在曹操本身,也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可惜他的文章传的很少。他胆子很大,文章从通脱得力不少,做文章时又没有顾忌,想写的便写出来。”
从鲁迅这个角度看,曹操在这篇文章中所写的东西还是值得可信的!
------------------
推荐阅读:
在世纪佳缘之类的婚恋网站,找到自己的另外一半并且结婚是什么体验?
上一篇:徐州有什么著名的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