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对曹操 “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的评价是否妥当?
李世民对曹操 “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的评价是否妥当?
-----
网友解答:
-----
这是李世民站在自己的位置上说的,已经算是褒义了。别说曹操,从李世民的口中说出这话,放在从秦至清所有君主身上都还算恰当,而且似乎还有点拔高的意思。哦,明太祖朱元璋除外,那位开局一个碗的玩家,在军事成就上确实可以和李世民一较长短的。
这里并不是说曹操太弱,而是李世民太强了。古往今来多少帝王,雄才大略者并不算少,但是文治武功能达到唐太宗李世民那种程度的,却没有一人。从早期雁门关救隋炀帝,到后来晋阳起兵,灭薛举、平刘武周,擒王世充窦建德,李世民的功绩甚至盖过了唐朝开国皇帝李渊,更遑论太子李建成。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虽然踩着血亲的鲜血当上了皇帝,但是难得的是他在位期间都没有大肆屠杀过功臣良将。一方面是他的心胸,另一方面,是因为在朝堂之上,没有人可以做到功高震主,因为他李世民就是大唐最大的功臣。
曹操在历史上自然不差。我们在介绍他时也是前缀一大篇,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等等。他的军事才能随着《三国演义》的深入人心而渐渐为人们所知。当然,正史中的曹操比之演义中的更要厉害。以区区一低阶武官起身,最后做了大汉的丞相,东汉乱世差点在他的手中得以统一。他大小数十战,胜多败少。尤其是在灭袁绍,平辽东时,杰出的军事才能更是显现得淋漓尽致。
然而,这只是军事上,万乘,则是指天子。天子贵为君王,而君王的大德,在于知人知己。曹操多疑,一生之中从未有真正相信任何人,虽说多简拔人才以为己用,但是并不完全听手下人的劝谏,荀彧跟了他多年,因反对他称魏公,被迫自杀。而这一点唐太宗可是自信满满,毕竟他身边可是有一个怼天怼地怼皇帝的魏征呀,而魏征在太宗朝最后也是得以善终的。
总之,境界不一样。虽然“你很好”后面还有个“但是”,但这足以肯定他的成就了。(全文完)
-----
网友解答:
-----
李世民这个评价还是比较恰当的。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曹操作为一个将军是很出色的,非常优秀的,但是他当统帅还是差了一点。
这个可不是李世民黑曹操,要把曹操搞臭,永世不得翻身。而是一个比较中肯的评价,没有吹,也没有黑。
前一句肯定了曹操的军事才能优异,能够横扫群雄,定鼎中原。而后一句则指出了曹操的统帅能力不够,所以每次进攻敌人,都是曹操亲自带兵在前线拼杀,没有放手。
这是不是历史事实呢?
当然是。曹操手下有张辽、张郃、于禁、乐进、徐晃等五子良将,又有曹仁夏侯惇等曹氏家族的名将,可以说真是雄兵百万,良将千员。
可是曹操攻打袁术、攻打刘备、攻打陶谦、对抗袁绍、攻打吕布、攻打乌桓、攻打刘表、攻打马超等诸多战役都是自己带兵。
他没有放手给麾下将领,让将领们独挡一方,减轻自己的负担。当然曹操凭借自己优秀的军事才能,打了许多打胜仗,消灭了这些敌人。
这真的是令人不可思议,也也没什么奇怪的,曹操手下的将领能打的,都是从地方阵营投降过来的。曹操可能害怕手下将领投敌叛变,所以不敢放手,不敢让他们单独带兵进攻任何割据一方的诸侯。
由于曹操亲临前线,甘冒矢石,这也让曹操始终处于一种危险的状况,就好比《三国演义》中张松所说的,
濮阳攻吕布之时,宛城战张绣之日;赤壁遇周郎,华容逢关羽;割须弃袍于潼关,夺船避箭于渭水。
而每一次都是曹操命大,才躲过了一劫,要是曹操稍微出了差错,那么那来的天下三分啊。
这也是曹操未能统一华夏,天下三分的原因。东汉末年,诸侯割据太多了,曹操全要自己带兵亲自去打,浪费了许多时间。让很多敌人有时间喘息,有时间做大。
而如果曹操让手下将领独当一面,带兵进攻,自己当统帅,稳坐大后方,指挥全局。恐怕天下早就是曹家的天下了。
历史上许多打江山的君王都是很好的统帅,都能让手下的将领发挥才能。比如刘邦就让韩信带兵平定黄河以北,刘秀让吴汉平定四川,李渊让李靖带兵平定江南等等。
这些君王不再做将军,放开手脚。而是当统帅,让手下有杰出军事才能的将领发挥水平,很快就平定了天下。
但是曹操就不这么做,所以他耗费三十几年的时间,也没有一统江山,消灭刘备和孙权。最终也没能登上皇帝的宝座,只好留下一句“
假使天命在孤,孤为周文王
”的虚话遗憾终生。
那么李世民有没有资格去评价曹操呢?有,因为曹操对李世民来说是历史人物,只要是历史人物任何人都可以对其功过得失进行评价。
对于评价历史人物不需要什么资格,什么资历。很多人对于评价历史人物往往拘泥于资格,甚至试图用某人资格不足来否定某人对历史人物之最正确的评价。
更何况李世民是兼打天下治天下于一身的皇帝,这个资格就足够评价曹操了。李世民在唐朝初期就亲自带兵平定了薛举父子,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打败了刘黑闼,从而为大唐的一统,奠定了基础。
其登基后,派李靖李勣侯君集等名将灭了东突厥,吐谷浑,高昌,薛延陀,打败了吐蕃和高句丽。而且李世民还创造了贞观之治。
其实曹操和李世民的起点有点相同。曹操是官二代,他父亲曹嵩是太尉,三公之一,相比袁绍四世三公差了一点。李世民是贵族出身,他祖上是关陇贵族,当然他父亲李渊混的不行,就当了一个太原留守的官,而且身边还有隋炀帝的人监视。
曹操身处东汉末年乱世中,亲自带兵平定了袁绍、吕布、袁术、刘表等地方军阀,统一了北方,为曹魏的建立做好了铺垫,为后来的三国归一统打下了基础。
而李世民身处隋末乱世,亲自带兵打败了各路反王,为唐朝建功立业。
当然从效果来看,官二代曹操没有一统天下。而李世民则功成名就,当上了皇帝。
-----
网友解答:
-----
李世民的评价有拔高自己,贬低曹操的意思,但李世民说得确是事实。
李世民在唐朝建立的过程中屡立战功,是一个出色的军事家,政治家。在浅水源之战先败后胜,一举消灭了陇西薛举,薛仁果的西秦政权。柏壁之战;刘武周依附突厥,占据富庶的河东地区,打败了大唐齐王李元吉,李世民率军迎战,消灭了刘武周。
虎牢关之战,李世民率军包围了洛阳的王世充,窦建德率十万大军驰援王世充,李世民抓住窦建德大军远来疲惫的时机,仅率三千精锐骑兵,突袭窦建德大军,活捉窦建德,大败了十万援军。这一战李世民声威大震。王世充见大势已去,投降了李世民。李世民又在洺水之战打败了刘黑闼,为大唐建立立下了赫赫军功。
李世民虽然功劳很大,毕竟是李渊的次子,按照传统李渊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李渊百年之后登上皇位的将是李建成不会是李世民,但李世民自然不会甘心,他率功臣集团发动了玄武门之变,亲手杀了太子李建成,完成了逆袭,
成为了万乘之尊,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就此开启。
曹操也是有名的军事家,他一生征战,在诸侯割据的年代挟天子以令诸侯,打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生擒了当时的勇将吕布,打败了最早称帝的袁术,尤其是在实力悬殊的情况下打败了袁绍,更显出曹操的卓越军事能力,之后远征乌桓,统一了北方。后来在赤壁之战被孙刘联军打败,自此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没有完成统一大业。曹操受封魏王,
自然不是万乘之尊了。
总结:李世民不仅凭自己的能力成为万乘之尊,贞观之治更表现出他有万乘之才;曹操军事能力虽然也很突出,但没有最终统一天下,也没能成为万乘之尊,就更不能说有万乘之才了。所以李世民对曹操的评价还是客观的。
-----
网友解答:
-----
扯淡之前吐槽机先说点读华夏史书的小心得吧,咱们的古人写史,总有有点惜字如金的劲儿,不像西方记载历史那么详细,恨不得连当事人裤衩子什么颜色都列出来。故此读咱们的史书得多琢磨,最好再结合前后文看。
李世民吐槽魏武帝这事儿就算个典型,我要是没记错的话应该是记载于《资治通鉴》中的,发生在贞观十九年二月。背景是李二率兵亲征高句丽,行军至邺城时写了一篇给曹操的祭文,又不晓得跟谁说的那句话,显得有点没头没脑。
那篇祭文写的也有点云山雾罩,大致说当皇帝这玩意是老天赏的,不能凭智取,也不能靠力争。你曹老板吃汉朝饭,在汉朝快完犊子的时候本来可以凭雄才大略当个霍光、伊尹之类的名臣,奈何你非得扯犊子,结果皇帝没当上,还把天下崩成三块,这是何苦来由?
李二的用意何在?
其实我们仔细想想就会觉得当时李二祭奠魏武帝行为有点奇怪,你丫在亲征路上哎?不是该快点赶路吗?就算想要好彩头,那去祭奠个汉武帝、霍去病才是正理,折腾人家曹孟德干啥?还非得说人家不是万乘之才,这不没事找事嘛?
但只要你看看《资治通鉴》里贞观十九年二月都发生了什么,大概就能明白这货的用意了。李二带兵到洛阳后让萧瑀留守洛阳宫,又下诏说到定州后让太子监国,这时候尉迟恭觉得有点不妥。
他跟李二说老大你亲自带兵去砍高句丽,太子又留守定州,长安和洛阳都没人管,万一那个心黑的学杨玄感谋反,这可就尴尬啦!想那高句丽一边陲小夷,遣一偏师就指日可破,
不足以勤万乘
啊!
李二没搭理尉迟恭,只是让老尉迟跟着大军一起出发,继续感受天可汗的人格魅力。说到这大伙该晓得那句“
万乘之才不足
”的前置了吧?我深度怀疑这话就是对尉迟恭说的,李二这厮一直就是这么小心眼儿。
然后咱们可以继续说说那篇云山雾罩的祭文了,司马光这货也是挺坏,一本《资治通鉴》里步步留扣。他在尉迟恭进言和李二祭曹操之间写了另外一件事儿,这事无论时间、地点、人物都和上下文没啥关联。
是说在长安出发前李二让房玄龄留守,让其便宜行事,不用奏请。可没过几天就有人找房玄龄要告密,老房问你想告谁的密?那人回答就告你房玄龄。老房不敢怠慢,赶紧派人把这货送到李二的行在。
李二也没废话,一听是要告房玄龄的密,手起刀落就把那倒霉鬼砍了,随后修书一封责备房玄龄没个担当,告诉他以后再有这样的傻缺你就直接砍了,别有点屁事儿就麻烦我。
很多人看完这段子都表示天可汗威武霸气,用人不疑,但吐槽机多心,我一直琢磨一件事儿,那个人到底是谁派去的?答案无非三种,房玄龄的政敌、李二自己、房玄龄自己,无论是哪个都让我后脊梁冒凉风,政治这玩意太可怕了......
可司马光为啥要没头没脑的把这事儿插进尉迟恭进言和祭奠曹操之间呢?想想祭文的内容吧,皇帝这玩意是天定的,非凭智取,非靠力夺,汉室倾颓之际以魏武之才也就拼个天下三分,放眼当世,以我大唐之盛,你们还谁想陪我玩玩吗?嗯!吐槽机继续脊梁冒冷风。
李世民的评价确实不够客观
字儿写得不少了,吐槽机也不想再长篇大论曹操怎么有万乘之才,评价古人永远是见仁见智,很难说服谁。但有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李二是个诸葛亮粉,同时他又是个曹黑,所以他的评论必然有主观倾向。
先说他是诸葛亮粉的证据,这货在《李卫公问对》里跟李靖大段讨论诸葛亮治军之法与八阵图,评价极高。并且对陈寿说诸葛亮“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这句话极其不爽,表示陈寿个玩笔杆子的懂毛线军事?净他喵胡说八道!随后又指派一票诸葛粉修《晋书》,把陈寿黑了个体无完肤。
说李二是曹黑的证据在《贞观政要》中,原句是“朕常以魏武帝多诡诈,深鄙其为人”,连人品都被鄙视了,想客观点评价曹操的能力似乎不太可能。其实“一将之智有余”前边那八个字也不是好话,“临危制变,料敌设奇”,还是说曹操诡诈......
大致也就这些吧,吐槽机个人觉得李二对魏武帝的这句评价难称客观,曹操这人缺点不少,打仗和当领导可能确实不如李二,但写诗还是能让李世民半个膀子的。况且你李二鄙视曹操不放权总亲征,那你写祭文时是去哪干什么来着?扯淡完毕!
-----
网友解答:
-----
这里呢,我在这之前曾经回答过李世民为什么要这么说,因为他飘了!
没错,就这么简单,他飘了!这句话是什么时候说的这句话是李世民征讨高句丽的时候,他说了这么一句话。可能你对这个时候的李世民没有任何印象,觉得这个时候还是那种英明神武,谦逊的那个李世民。而且还是那个以史为镜以人为镜的李世民!但这个时候李世民却干了一件事情,他把魏征的坟给推了……
我说了这句话,是不是大家觉得这个时候的李世民有点儿奇怪,没错,这个时候李世民就是有点儿飘了,晚年的李世民已经不是那种容忍别人劝谏的那个人了,虽然这个时候的李世民仍然手底下还有一帮能成干将,仍然还算得上是一个贤明之君,但他确实缺失了一份最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一份冷静的心和一分谦虚的心!
所以这个时候李世民开始自比唐宗宋祖,自比圣人明君……有人会说这是一个病句,但事实上大家想想,这套句式好像套用在其他一个人身上挺合适的,谁呢?乾隆皇帝!
说白了,这个时候唐太宗李世民不是想着如何去采纳手底下的大臣的禁言,如何去治理好国家,想的是如何显摆自己的功劳!没错,李世民确实强,他打下了一个诺大的江山,在如此不利的情况之下,尚未成为皇帝,并且被封天可汗能力之强。值得令人惊叹,但是相比较以曹操而言,我只能说二者之间是半斤对八两!
为什么很简单,二者之间起点不一样,遇到的对手也不一样!手底下的人更不一样!
李世民手底下都是些什么人呢?不灭各国,你好意思在大唐名将圈里面混吗?更别提他手底下的文臣武将,他虽然遇到一些比较难缠的对手,但说实话,都不是那种百年难出的枭雄!虽然难缠,但是都有弱点,都可一一击破,你看看曹操出发点比李世民差也就算了,遇到的对手一个比一个强悍!赤壁之战,周瑜一把大火直接烧了曹操的统一之梦,更别提诸葛亮这种三分天下的逆天战略家在!(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还有曹操的两个宿命之中的对手,这曹操打的就是噩梦难度的天下,征服战而李世民的虽然有点困难,但是并没有达到噩梦的级别!
所以二者相及并论,那是不行的!把两个人放在一起比较,那是对于二者创造的功业的不尊重!
李世民明不明白这一点,她脑子冷静的时候,他明白这一点,所以他不敢去比,可等他脑子不冷静了,天天沾沾自喜的,想要跟上下几千年的明君皇帝去比较的时候,他哪管那么多事情?
所以这个时候的李世民就有点儿类似于家里面那种喝了点儿酒就没有轻重的那些人,开始吹牛了,但屎官可不管你到底是不是吹牛,直接把你这话给记录下来,说你这个人多么厉害,自比于曹操,还看不起曹操!我想如果真的让晚年的李世民再重新去看这句话,他会像选择对待魏征的墓碑一样,好好的把他的墓再给重新立起来!
-----
网友解答:
-----
李世民对曹操的评价肯定不妥当。李世民一生的成就确实超过曹操 ,但是也就仅此而已了,因为这些成就不一定是靠他自己的能力取得的 。说得不好听一点,一个富二代有资格去质疑一个创一代吗?
曹操开始创业的时候 ,他的家族不过是个中等世家 ,基础比他雄厚的多了去了 ,曹操是在一片混乱中杀出来的 ,绝对靠的是真本事 。唐朝的建立和繁荣,很大的程度上是依靠隋朝打下的基础 。隋朝本身就非常强盛 ,经济发达,兵精粮足 。征伐辽东的时候,因为杨玄感的造反 ,而造成前线大军崩溃 ,因此隋朝迅速灭亡 。此后虽然天下大乱,但是时间并不太长 ,社会的元气尚在 ,因此到了唐朝的时候,能够很快恢复繁荣 。而李渊与杨广本身就是表兄弟关系 ,所以说唐与隋的渊源甚深 。而且唐朝的建立,李渊和李建成是起了很大作用的 ,而因为可以想象的原因,他们的作用被故意贬低了 。
从军事才能的方面说曹操超过李世民 。曹操一生打过的胜仗,基本都是自己指挥的 。李世民当皇帝后取得重要的军事战绩 ,基本都是靠李靖这样的将领自己发挥所得 。比如李世民最得意的虎牢关之战,比较类似于曹操的官渡之战 。号称三千打败十万,但是李世民当时所率领的军队,根本就不止三千人 ,应该接近两万 。而且在虎牢关的外围,还有相当多的唐军对窦建德的军队进行牵制。双方的实力并没有太大的差距 ,本身唐军还占有很大的地利之便。而曹操确实是在兵力占绝对劣势的情况下 ,自己亲自率领几千骑兵偷袭乌巢成功 。在面对薛举的时候 ,李世民吃了败仗,而且实力悬殊,几近绝望 。如果不是薛举突然得病死亡,其军队内乱崩溃 ,刚刚建立的唐朝就没了 。曹操确实没有能够统一全国 ,但是李世民集全国之力,不是也没有打下高丽吗 ?更何况曹操是真正的军事家 ,著有兵书《孟德新书》。
从政治能力的角度,曹操也高于李世民 。曹操重用寒门 ,开创军屯制 ,挟天子以令诸侯 ,保护了中原文化 。李世民一生的政策,不过是隋炀帝的延续 。比如最重要的国策,征伐辽东打高丽,借助隋炀帝建好的大运河 ,发展南北方的经济 。并没有什么独特的政治见解 。反而在与吐蕃和亲上 ,本人认为这是一大败笔 ,极大的加强了吐蕃的实力 ,留下了后患 。也就是说曹操当皇帝的能力应该是超过李世民的 ,虽然他没有当 。
在容人之量这方面 ,曹操与李世民相当 。曹操用人不拘一格,重用寒门,明知道刘备可能作乱,为了不影响招揽天下人才 ,都没有杀 。李世民确实也很有容人之量 ,重用了很多降将。但是本人怀疑 ,李世民之所以有容人之量,是因为玄武门之变的名声太难听 ,为了能做出政绩为自己正名,有些东西未必是发自内心的 。否则魏征死后 ,为什么还会遭到清算 ?而且玄武门之变之所以能成功 ,很可能是李建成和李元吉更宽厚,他们的内心还没有把这一场兄弟之间的权力之争上升到相互杀戮的程度,最多会把失败者逐出权力中心 ,但是失败者的党羽的下场恐怕就会比较凄惨 。这也是当时的秦王府一干臣属会极力鼓动当时的秦王李世民发动政变的原因 。否则的话 ,就凭当时的太子东宫护卫实力超过秦王府这一点 ,李建成稍微有所警觉,玄武门之变就不会成功 。
综上所述 ,李世民的个人能力在各个方面都不如曹操,他对曹操的评价肯定也是不恰当的 。
-----
网友解答:
-----
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对于曹操,若是刘备、孙权如此评价,那叫贻笑大方。但李世民这么评价曹操,还是蛮妥当的,毕竟李世民更强,他有资格这么说
“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这句去掉的了前置,完整些的,当年李世民去邺城(曹魏首都)视察,写文祭祀曹操后,是这么说的:
临危制变,料敌设奇,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
对于曹操,李世民真心看不上,认为他只是一个优秀将才,当皇帝,差了点。为何如此呢?我们可以看看曹操生平
曹操起势于黄巾之乱,那时候曹操生受青州百万黄巾流民,组建出强悍的青州兵,按道理讲,曹操资本雄厚,当时就能称孤道寡。但曹操怎么做的呢,他迎天子入许昌,自己做丞相,到死都没称帝。皇帝不做,做宰相,在李世民看来,这就叫万乘之才不足
若是李二自己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做呢?当年李渊立唐、玄武门之变很好的诠释了大唐李氏的万乘之才
李渊称帝时,力量和曹操差不多吧。外部环境,反王遍地走,敌人多如狗,还有个阿史那可汗在旁边虎视眈眈,也和曹操差不多吧。可人家李渊就称帝了,曹操不行吧。玄武门时,李二当机立断,不仅斩杀大哥三弟,还灭了兄弟两家满门男丁,让李渊这个皇位除了他之外无人可继承,异地相处,估计汉献帝全家都会被李二干掉,正所谓快刀斩乱麻……
如此,李世民说曹操“万乘之才不足”也就理所当然了
-----
网友解答:
-----
大凡能建大业者,不但自身才气过硬,也要有运气成分在内。要说曹操和李世民在自身才能上,是不相上下的,但在秉性上,二人却截然不同。有句话叫作“性格决定命运”,正因为二人性情不同,却在历史上留下了迥然不同的功业成就。
曹操和李世民在文治武功上,是都很有一套的。曹操起于官宦之家,他的父亲虽做过朝中高官,但在曹操起事时,已经退休在家,对曹操帮助不是很大,因此曹操一开始也只能从洛阳北部尉做起,慢慢凭着自己的打拼,才一步步拥有了自己的军队和地盘;而李世民就不一样了,他李家是关陇大族,他的父亲李渊在朝中做高官,后又到太原做留守,有自己的实力和势力,又和隋朝皇帝是亲戚关系,因此李世民出身高贵,创业平台宽阔,年级轻轻就能在雁门关解围中绽露头角;隋朝大乱时,他又不失时机地劝他父亲反隋,趁势夺取了长安。早早就处在居高临下之势的李世民,凭父亲基业,仗自己的才能,开启了东征西讨,最终夺取了天下。
曹操凭着智慧,亲力亲为,挟天子以令诸侯,东征西讨,讨袁术,擒吕布,降张绣,驱刘备,灭袁绍,平乌桓,定辽东,取荆州,败马超,一举统一了北方。他还开军屯民屯,招流民,兴水利,务农桑,使乱象纷纷的中原大地,得到了安定,建立了自己的不世功业。而李世民呢,也凭着自己的才智,定长安,平薛举,镇刘武周,败窦建德,锁王世充,灭刘黑闼,抚平了关中、中原,应该和曹操统一北方功德不相上下。而灭后梁,除辅公祏,抚岭南,及以后的灭东突厥,平薛延陀,败高句丽等功业,都是他手下的李靖、李绩、程咬金、侯君集等大将取得的。至于在国家治理上,李世民也多是隋制唐循,实行三省六部制、均田制、府兵制、科举制,开疆拓土,与民休养生息,使唐朝经济逐渐得到恢复发展。因此就战功治国上,曹操与李世民应当不相上下。
但是
曹操生性残忍,
也许这和曹操出身有关。曹操一生征伐不断,尽管他自己垂怜天下萧条,写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状,却仍坚守“宁吾负人,勿人负吾”的信条,重杀伐,多屠城,致使很多无辜百姓遭屠戮,民心难向;对朝中的反对势力,他也丝毫不手软,对伏皇后,对董承,对马腾等都给予了灭三族处置,还杀了文人孔融、弥衡、杨修等人,大有宁可错杀一千,不使一人漏网之意。李世民自幼生长在优越的官宦家中,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因此他在很多征伐中,能善待降者,不过多过滥嗜杀,表现了一个王者的风范。他也有残忍的一面,像发动玄武门之变,残忍地杀害了他的哥哥太子李建成和弟弟齐王李元吉,还杀尽了二人的儿子,但那是为夺权的需要,不然,他就会给自己和天下留遗患。除了太子、齐王外,他没再大杀以前效忠太子和齐王的手下人,没有再做更多的滥杀。
曹操多疑成性
,也许这和他所处环境有关,他杀他父亲的好友吕伯奢一家,杀没按时叫醒他的小妾,杀给他盖被子的仆人,杀参加出来救火的大臣,杀杨修,甚至对一直跟随自己为自己出谋划策的大功臣荀彧,就因不满他称魏王,也怀疑,也逼死了事。曹操的多疑不信任,就不敢大放权给部下,一生都是由自己亲自带兵征伐,从不让手下单独领兵作战,也让他的事业仅停滞在了一统北方。李世民则不然,他有充分的自信,对投降来的文武人才,他都能给予信任和重用,像东宫的魏徵,瓦岗投来的秦琼、程咬金、李绩等人,他都凭功给予了他们很高的职位;他不但自己亲自领兵作战,还将统兵大权交给李靖、李绩等人,让他们开疆拓土,立功异域;他能善待功臣,对跟着他打天的功臣,他都很好优待,对功高震主的李靖、李绩,他都能让他们生荣死哀,正是他的自信、信任和宽宏,才让他成就了“贞观之治”,也让他成了千古一帝。
曹操在用人上重才不重德
,他提出了“唯才是举”之策,郭嘉的放荡、程昱的贪鄙、贾诩的自私、司马懿的阴险等等,他都能任用,都能包容,关键曹操自己也好人妻好杀戮,把天子玩于股掌,也不讲什么品德。正因为如此,他为自己埋下了一个大祸根,那就是成就了个上行下效的阴险狡诈的司马懿,致使他辛辛苦苦打下的曹氏江山,没过三世,就姓了司马。李世民用人重才能也更重品德,他所使用的人才,像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褚遂良、魏徵、李靖、秦琼、程咬金等人,都是忠直之士,都对他李世民忠心耿耿,因此李世民不仅成就了大业,也让他的江山最终得以传承延续近三百年。
李世民站在自己的角度,评价曹操“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也是很恰当的。正所谓才智有余,胸量不足,才限制了曹阿瞒的功业成就。其实曹操和李世民都是匡世奇才,其才干都不相上下,但由于各自的品性有别,度量有差,最终曹操没能一统三国,成就曹氏天下;而李世民却以他的宽宏大度,任人唯贤,不仅取得了天下,也建立了让后世人为之骄傲自豪的盛世大唐。
-----
网友解答:
-----
曹操在京剧中为白脸形象,意为奸臣。而在真实历史中,他的形象也被各种解读和有意涂抹,像极了广告词里的那句话:
“男人有很多面,今天你要秀哪面?”
在古代千千万万的曹操“解读者”中,最有分量的恐怕是这两位:西晋时期建立了汉赵的匈奴人刘渊,以及唐太宗李世民。
刘渊距离曹操生活的时代不远,所以他对于这位魏武帝充满了钦佩之情。
刘渊说:
“大丈夫当为汉高、魏武,呼韩邪何足效哉!”
他把曹操与汉高祖刘邦相提并论,而且认为若为大丈夫,就必须向他们俩学习。
不过,几百年以后,随着曹操形象的一步步“堕落”,
其“黑粉”也愈发多了起来,而唐太宗李世民就是最大的一位。
李世民曾经这样评价曹操:
“朕常以魏武帝多诡诈,深鄙其为人!”(《贞观政要》)
对于曹操的人品,李世民是鄙视的。
而同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李世民对于曹操的个人能力,也并不能充分认可,他说曹操是:
“临危制变,料敌设奇,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资治通鉴》)
李世民认为:曹操善于临危应变,出奇制胜,作为将才,他在智谋方面没有问题;不过,如果说要做统一天下的合格帝王,其才干还是不够格的。
那么,李世民为何要这么说呢?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古代帝王中的佼佼者。虽然从私德方面,他也有很多瑕疵,但他之所以能达到如此境界,还是因为其心中有着成为“一代圣君”的理想和追求,这也让他在行动上高标准、严要求。
李世民想要效仿的,当然不是只能够武力一统天下的英雄,而是道德崇高的,像尧舜这种上古贤王。
因此,作为“乱世之奸雄”的曹操,当然就入不了李世民的法眼了。所以,他才会评价曹操是“万乘之才不足”。
不过,客观的说,李世民对曹操的评价,有失偏颇的。作为一个生逢乱世的军阀,曹操不可能跳出他的那个时代,去追求尧舜这些上古先贤们的理想境界。
在汉末群雄逐鹿、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面前,
曹操还是表现出了“一代圣君”应该具备的战略眼光,说他是“万乘之才不足”,实在有故意贬低的用意。
除了杰出的军事素养以外,曹操的作为一代战略家的“万乘之才”,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政治方面
公元196年,在荀彧等谋士的建议下,曹操做出了影响其一生事业的重大举动,那就是“奉天子以令不臣”,说得难听点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
这一举动,为曹操赢得了巨大的政治主动,为他统一北方铺平了道路。
在汉末,各地军阀多如牛毛,光叫上名来的多达二三十个。这些人虽然互相攻伐,却往往师出无名。唯有曹操可以奉汉献帝之名,出征讨逆。
千万不要小看了这种看起来虚无的“名分”,曹操祭出大汉天子的大旗,往往能够率先赢得人心,甚至是直接动摇敌人内部的军心。
比如官渡之战前,袁绍的谋士分为了两派,其中不赞成袁绍的功曹的人,给出的理由就是:
“今天子在许,民望助顺, 不可攻也。”(《资治通鉴》)
袁绍不从,结果“乌巢之战”一败,其势力便迅速土崩瓦解,其手下名将张郃、高览更是毫无忠诚可言,直接投降了象征“官方正统”的曹操。
而曹操在招降纳叛时,往往也是以大汉丞相的身份,表奏天子,封来降者一定官职、爵位。
这样一来,即便是这些来降者是汉朝的死忠,也往往乐于接受曹操的封赏。
比较突出的例子,就是曹操以汉献帝之名,册封关羽为汉寿亭侯。
虽然这个爵位不算高,但“汉寿亭侯”的名号,给了关羽“下台阶”的面子,同时还让他能欣然笑纳。
因为这种封赏不来自于曹操本人,而是来自名义上仍然存在的大汉朝廷。
二、经济方面
东汉末年,群雄混战,对于经济的打击是毁灭性的。而最直观的表现,就是粮食生产被严重破坏,导致天下无粮。
曹操曾在自己的《篙里行》中说:
“白骨露于野, 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因为兵灾导致的饥荒,最后也同样严重影响了军事。在史籍里,我们甚至可以看到下面这些令人匪夷所思的现象,当时各路军阀缺粮道了什么程度?
号称兵精粮足的袁绍、袁术兄弟,一个让士兵在树上采桑椹充饥,另一个则让士兵下河摸河蚌果腹。
他们也从来不做长远打算,为了破解手中无粮的困局,要么就去其他军阀手中骗粮、抢粮,要么就更加横征暴敛,盘剥百姓,这也注定了他们最终走向灭亡。
或许是充分认识到了民间的疾苦,与这些短视的军阀相比,曹操采取了另外一种截然相反的办法。
他实行了屯田制,用建设稳定的粮食生产基地的办法,既解决了百姓的吃饭问题,又缓解了当时的军粮危机。
曹操听从谋士毛玠、韩浩等人的建议,在收编了几十万青州黄巾军之后,利用这些劳动力,在许昌等地开始屯田。
曹操的屯田,分为军屯和民屯两种。军屯由暂时不用打仗的士兵耕作,生产行军打仗所需粮食。
民屯则由一般民众耕作,土地所有权归官府,而民众将所得收成缴租后,余下的可以归个人所有。如果民众没有生产工具,还可以租用官府的耕牛、农具,再缴纳相关赋税即可。
曹操的屯田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也让此后历代王朝不同程度的效仿。
李嘉诚就曾经对此评价道:
“‘屯田制’使魏国大大提高粮食产量,一年收获百万斛,使军粮不再短缺。令曹操有雄厚的资本作支援,而在军事上占优。”
或许这也是古今一流战略家们的一种精神共鸣。
-----
网友解答:
-----
李世民军事才能政治才能和文学才能均不如曹操。他评论曹操是不恰当的。
李世民比曹操幸福多了,无论在起跑线实力民心人望对手等大优于曹操。
史书上对李世民吹嘘过度,假得很。
-----
网友解答:
-----
看谁说了,李世民说这个话当然没有谁能反驳,他自己是最会打战的皇帝,权谋和才干都是一流,成就是千古一帝,以他的视角看曹操那是居高临下,审视入微。
但是客观来看说“曹操万乘之才不足”有些诛心。说曹操万乘之才不足意思无非是曹操不能放手使用手下将领,事事亲力亲为,所以不能一统中国。虽然这确实是事实:曹操自己东征西讨四十年,基本所有大战都是亲自参与,六十多岁高龄还要远征汉中,手下的四征将军中张辽能力最强却始终没有统辖方面军独当一面的机会。
对比李唐王朝,开国的时候,李世民能打也没有包打天下,非宗室的李靖(幕后)罗艺等都曾独当一面,当皇帝后开疆扩土,李靖段志玄侯君集也都曾独自领兵建功立业。所以李世民有底气说曹操万乘之才不足。
但是以后人的眼光,实际情况实际分析下来就知道曹操并不是不能选贤任能放手使用将领,实在是因为他所处的特殊时期和地位。大多数时候,他上有名义领导汉献帝,下有连绵不绝的地方叛乱,内有杀不完的内部反对派,外有实力强大公开对抗的军阀。他一生所遭受的背叛可以说数不胜数,有的甚至是一叛再叛,但他都只能选择原谅帽,实在是因为形式比人强。219年,就是他死的前一年,在他的大本营邺城都发生了以魏讽为首的数千高干子弟谋反,数千高干子弟是个什么概念,除了一些是被糊里糊涂被牵扯进去的,要一个一个追究起来难道他们高官老子能完全脱得了干系?全部杀掉的话朝廷就空了,除了原谅还能怎样?背叛刺杀政变等在曹操一生中可以说就是日常。也难怪他多疑到所有将军出征都要先把家属作为人质安置在邺城。其实曹操的个人政治能力和军事能力一样也是无容置疑的,所以这样是因为特殊的历史时期,汉代八百年国祚形成的正统观念实在是深入人心,加上真假难辨的衣带诏,曹操大多数时候是不得不以武力压服舆论,以杀伐代替理论。所以他对军队和武力的依赖实在是太大了,容不得一丝闪失。除了宗室外不能放手使用其他将领也是情非得已。
举个例子,于禁,宗室以外将领地位最高,唯一的假节钺之人,为了维护军法不惜杀掉自己的故友,是曹操树立的军中偶像,也是曹操30年交情的心腹。独自领军结果说投降就投降了!!他一个人没多大关系,但是几万军队转眼间就成了关羽的。
而李唐当年并不存在这种情况,当时是隋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李渊称帝没有多少舆论和理论上的反对者。李世民即位虽然是发动玄武门之变,但他已经是李渊唯一的嫡子了(哥哥弟弟都杀了),所以李渊也只能送他一顶原谅帽,再加上能力强,所以也不怕反叛(晚年也怕了)。
所以李世民的评价在他的角度是客观的,但并非魏武能力问题,实在是现实条件,脑洞大一点,如果李世民在曹操的位置可能也是一样万乘之才不足了吧。
------------------
推荐阅读:
《红楼梦》中撵出永不许再进是一种什么惩罚?为什么下人都很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