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得知太子刘据被逼自杀后非常后悔,为什么不立刘据的孙子刘病已为皇帝加以补偿?
汉武帝得知太子刘据被逼自杀后非常后悔,为什么不立刘据的孙子刘病已为皇帝加以补偿?
-----
网友解答:
-----
汉武帝刘彻的太子刘据死于巫蛊之祸后,醒悟过来的刘彻十分懊悔,对诬陷或威逼过刘据的人恨之入骨,随后展开了大肆报复。
第一个陷害刘据的奸臣江充,早在兵变爆发时就被刘据斩杀了,刘彻还不放过他的家人,夷三族。参与构陷刘据的太监苏文被烧死在横桥上,其他有牵连的人也没有好下场。
只处死当事人还算仁慈的,常规操作是满门抄斩,诛其全族。这场报复行动前后牵连了数十万人,其中也有无辜者。
单报仇还不够,刘彻为了表达对刘据的哀思,专门修建了一座思子宫,并在湖县建归来望思之台,祈望刘据的魂魄能够归来。
这又是报仇又是思念的,深厚的父子之情体现得淋漓尽致,按理来说对于刘据的后人,刘彻应该珍而视之,把对刘据的亏欠全部弥补在他们身上才对,可实际上却并非如此。
刘据的妻妾儿女都在巫蛊之祸中遇害了,只有襁褓中的孙子刘病已逃过一劫,被关押到长安的官狱里。刘彻似乎对他并不关注,任这小曾孙长于官狱。
这可太不合常理了,一边为儿子之死悲痛万分,一边又对儿子仅存的后代不管不问,怎么说得通?
有人说是因为刘彻并不知道还有刘病已这个人,这不太可能,刘彻只是老了,还没傻。该知道的事儿他都知道,甚至还会比寻常人考虑得更多。
而且天下皆知皇帝对太子感情很深,底下那些人敢不汇报太子之孙的下落吗?若没有刘彻的授意或默许,他们又怎敢一直把流着皇室血脉的刘病已关在狱中?
那么,口口声声念着刘据的刘彻,为何不能厚待刘病已呢?
其实已经厚待了。
长安官狱的负责人丙吉极为关爱刘病已,专门挑选了温柔厚道的女囚徒,将刘病已交给她们照顾,出钱出力,以私人财物供养刘病已。因而刘病已虽被关在官狱里,也没吃太多的苦。
丙吉为何如此呢?
史书上的解释是他同情刘据和刘病已的遭遇,才发了善心。但更大的可能,是他本来就是刘彻派到狱中照料刘病已的人。就算没有明说,让一个同情刘据的官员到刘病已所在的官狱,态度已经表达得很清楚了。
刘病已快满5岁时,刘彻病重,有个望气士说长安官狱有天子之气,刘彻便派使者去核查长安26官狱中的犯人人数,不分罪行轻重一律杀掉。使者到了丙吉这里,丙吉紧闭大门,坚决不让使者进去。
要知道,使者前来是奉了皇帝的旨意,丙吉哪来这么大的胆子,敢和皇帝的使者叫板?这只能说明,他早知道刘彻不会伤害刘病已。
使者回去后加油添醋的告了一通状,越老猜疑心越重的刘彻却没发火,还说这是天意,下诏大赦天下,刘病已得以出狱,由祖母史良娣的家族抚养。
就在同一个月,刘彻驾崩了,临终前留下两道遗诏,一是为霍光、上官桀、金日磾这三位顾命大臣封侯;二是将刘病已收养于掖庭,并令宗正将其录入皇家宗谱,正式承认他的身份。
也就是说,刘彻临死前还挂心着刘病已,这是极为难得的恩宠。这里还有一个巧妙的安排,掖庭令张贺曾是刘据的家吏,对刘据忠心耿耿,刘病已在掖庭得到他无微不至的关怀爱护,还帮着操持人生大事,十分尽心。
纵观刘病已人生前期,咱们会发现,虽然他看似处境艰难,实际上走到哪里都有人保驾护航。在官狱里有丙吉,出狱后有史家,入掖庭后有张贺。要说刘彻没在其中发挥作用,谁都不会信。
那为什么表面上看起来刘彻对刘病已很冷淡呢?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刘据起兵是事实。无论他的理由有多充分,起兵就是谋反。不管刘彻有多思念刘据,刘据起兵的罪名都没有被洗刷干净。作为刘据之孙,刘病已身上也是有原罪的。
其二,刘彻不想让朝臣会错意,避免引起新一轮的储位之争。虽然刘彻对刘据之死感到十分痛心,可他从没想过将大位传给刘病已,他还有好几个儿子呢。但如果他抚养刘病已,很可能引起大臣们的误会,万一他们帮刘病已争位怎么办?
其三,刘彻想让刘病已平平安安地长大成人。刘病已的身世,注定了会引来很多野心家、投机者的关注,刘彻不亲近他,反而可以减少他的风险。
况且刘彻已是风烛残年,对刘病已最大的期望大概就是活下去,传承刘据的血脉,除此之外没有更多的期待。
可人算不如天算,刘彻不会料到,皇位由儿子刘弗陵,到孙子昌邑王刘贺,兜兜转转绕了一大圈,最终还是回到了刘据一脉。刘病已在霍光的扶持下,成为了中兴西汉的孝宣皇帝。
-----
网友解答:
-----
刘据之死,让汉武帝很伤心,也很自责。
他本来只是想借巫蛊之祸,敲打刘据,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
但他没想到,敲打敲过了头。导致皇后卫子夫选择自杀,苦心培养了三十年的继承人被自己活活玩死。
而也正是因此,刘据死后,汉武帝在修建思子宫,以寄托自己哀思儿子的同时,也开启了暴走模式。不仅清洗了刘据生前的所有政敌。而且还把巫蛊之变中,替朝廷平乱立功的人,也清洗了一遍。
比如我们在高中语文课上,应该都学过司马迁的《报任安书》。
那个与司马迁互通书信的任安,就是巫蛊之祸的见证人和牺牲品之一。
当时,任安负责统领北军。刘据起兵时,曾派人征召他,被他拒绝了。
按道理说,任安没掺和刘据的造反,对汉武帝负责。武帝应该嘉奖他才对。但武帝事后却大骂任安“坐观成败”。把他腰斩了。
是时任安为北军使者护军,太子立车北军南门外,召任安,与节令发兵。安拜受节,入,闭门不出。……武帝曰:“是老吏也,见兵事起,欲坐观成败,见胜者欲合从之,有两心。安有当死之罪甚觽,吾常活之,今怀诈,有不忠之心。”下安吏,诛死。
还比如刘据携两个儿子逃奔泉鸠里时,对其兵刃相向的两个追捕者,李寿和张富昌,虽然当时都封了侯。但事后,武帝思念儿子到了走火入魔地步,迁怒于二人,认为就是这两个混蛋害死了刘据和两个孙子。便把两人都灭族了。
最终,刘据一党在巫蛊之祸中,损失固然很惨重。但因为武帝思念刘据,对刘据之死心怀愧疚。反刘据的势力,也被武帝清洗。
不过,思念归思念。
汉武帝思念刘据,不代表汉武帝为刘据平反了
。
更不代表武帝就必须要补偿刘病已。
事实上,
汉武帝直到死前一刻,也没有给刘据全面平反
。
毕竟刘据造反是事实。任凭他有一万条造反的理由。可造反就是造反。就凭他带着人马与丞相刘屈氂作战这一条来看,武帝都不能为他平反。
否则,武帝成什么了?任用奸臣,派丞相逼死自己儿子的昏君?
据《资治通鉴》记载。武帝死后,当时有个长得像刘据的冒牌货出来骗钱,结果直接被京兆尹隽不疑定义为冒牌货,下令逮捕。
负责逮捕的官员怕担责,便急忙劝阻,说万一这人真是刘据呢?不如先好好伺候着,待搞清楚了再做决定。
但隽不疑大义凛然的表示,别说这个人是冒牌货。就算他是真的,也要抓走!因为刘据得罪了先帝,现在仍是戴罪之身。
有男子乘黄犊车诣北阙,自谓卫太子;公车以闻。诏使公、卿、将军、中二千石杂识视。长安中吏民聚观者数万人。右将军勒兵阙下以备非常。丞相、御史、中二千石至者并莫敢发言。京兆尹不疑后到,叱从吏收缚。或曰:“是非未可知,且安之。”不疑曰:“诸君何患于卫太子!昔蒯聩违命出奔,辄距而不纳,《春秋》是之。卫太子得罪先帝,亡不即死,今来自诣,此罪人也!”遂送诏狱。——《资治通鉴·汉纪十五》
从这件事上就可以看出,
昭帝时期,汉昭帝和霍光也依然没给刘据全面平反
。
后来,直到刘病己即位后,给爷爷刘据上了谥号,恢复其宗室待遇。汉朝才算是事实上给刘据平了反。(名义上依然没有)
试想,武帝在给儿子平反这件事上,都显得犹犹豫豫。刘据的孙子刘病已,又凭什么获得武帝的优待呢?
并且退一步说,
汉武帝是否关心刘病已这个皇曾孙的死活,也是存疑的
。
我看很多人撰文,言之凿凿得说武帝很关心刘病已,武帝生前下了盘大棋。故意不传位给刘病已,是为了保护他。而武帝临终前重用与刘据有关联的太子党,如霍光和张安世,也是为了日后好让刘病已能登基。
然而,这种说法明显缺乏依据。
因为根据《汉书》和《资治通鉴》记载。
刘病已在武帝时期,属于囚犯身份
。
刘病已能在“巫蛊郡邸狱”中活下来,与武帝没什么关系,单纯是廷尉监丙吉的人品好,觉得刘据一家无辜,对刘病已给予了特殊照顾的结果。
比如武帝临死前,听说“巫蛊郡邸狱”中有天子之气,派使者分别登记监狱中关押的人,不分轻重,一律都杀掉。是丙吉冒着被杀头的风险,闭门拒绝使者进入,与武帝的使者耗了一晚上,才保住了刘病已的小命。
还比如武帝大赦天下,刘病已幸运恢复自由身后。但在其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仍然没有得到什么来自皇室的照顾,这导致他差点饿死和病死。危机时刻,又是丙吉精心挑选性格比较认真温厚的女犯人,每天给刘病已喂奶。又自己掏钱找医生给刘病已看病,刘病已才得以健康成长。
但凡武帝对刘病已上点心,也不可能轮到丙吉自己出钱抚育刘病已吧?
昭帝时期,刘病已恢复宗室身份。但他的地位仍然很尴尬。这导致他无论是求学,还是婚娶,都不太顺利。
比如刘病已成年后,他在掖庭的老师张贺本打算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
按理说,张贺是个阉人,他的社会地位是很低的。但这桩婚事楞是没成。
因为张贺的弟弟,时任右将军的张安世坚决反对。他认为刘病已能像个普通人家的孩子一样生活,已经是很幸运的了。不配娶张家的女孩子。
贺弟安世为右将军,与霍将军同心辅政,闻贺称誉皇曾孙,欲妻以女,安世怒曰:“曾孙乃卫太子后也,幸得以庶人衣食县官,足矣,勿复言予女事。”于是贺止。——《资治通鉴·汉纪十六》
还比如,后来许广汉想把女儿许平君嫁给刘病已时,许广汉的老婆也是不愿意。最后还是张贺和许广汉俩人做主,张贺出聘礼,许广汉请媒人,才把这桩婚事办成。
时暴室啬夫许广汉有女,贺乃置酒请广汉,酒酣,为言:“曾孙体近,下乃关内侯,可妻也。”广汉许诺。明日,妪闻之,怒。广汉重令人为介,遂与曾孙。贺以家财聘之。——《资治通鉴·汉纪十六》
许广汉是何许人?不过是个小官。连他的老婆都瞧不起刘病已。足可见,刘病已平时的地位是有多低。
再比如,昌邑王刘贺被霍光联合张安世等人废掉,霍光等人要立新皇帝时,刘病已一开始也不在考虑范围内。关键时刻,又是丙吉帮了大忙。
他推荐刘病已登基。加上,太仆杜延年拉拢群臣附和。让霍光和张安世不得不同意。刘病已这才顺利登基。
而在这个过程中,霍光也好,张安世也罢。
他们这些标准的太子党,与刘据有着利益关联的人,根本就没表明过积极立场。
他们如果真的看重刘病已,还轮得到丙吉来提出建议?轮得着杜延年推波助澜?
如果说,武帝不传位给刘病已,是故意下的一盘大棋。打算先传给刘弗陵,然后兜一圈后再还给刘据的后人。
那这盘大棋,下得未免也太不靠谱了吧?
总而言之。刘据的死,性质属于武帝本想敲打他,借机剪除一些太子的羽翼。但没想到玩砸了,玩死了刘据。
所以,刘据死后,武帝很悲伤。并对当初构陷刘据的人,进行了大清洗。
但刘据造反也是事实。武帝为了维护自己的威严,便不能给刘据及其家人平反。
再加上,
晚年的武帝经常疑神疑鬼,经常精神不正常。除了自己外,谁的死活,他都不怎么关心
。这从他派人杀监狱中的刘病已就可以明显看出。
甚至于,就连传位这种大事,武帝也是在临死前几天才做出的决定。他是把汉朝的前途完全交给了霍光。
如此豪赌,足以表明武帝的晚年,精神状况是真的出了问题。
武帝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可能会对皇曾孙刘病已特别上心?又怎么可能下大棋,想方设法的把皇位传给刘病已呢?
-----
网友解答:
-----
刘据被逼杀后,他的血脉只剩下了刘病已这根独苗,即便如此还差点被武帝除了根。后来,武帝虽然幡然醒悟,知道冤枉了儿子刘据,但为时已晚,就连他的三子一女也遭诛连,以致于将来皇位的继承都成了问题。而幸存的曾孙刘病已还是一个在襁褓中吃奶的婴儿,自然不可能做为继承者的人选。
汉武帝去世的时候,刘病已才刚4虚岁,试想让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子即位,会是什么样的后果,汉武帝不可能想不到后果的严重。更何况汉武帝还有三个儿子健在,所以他根本就不会去考虑刘病已。
汉武帝一共有六个儿子,刘据是卫子夫所生,死于巫蛊之乱;王夫人所生齐怀王刘闳,死于太子之前,身后无子嗣;李夫人生昌邑王刘髆,武帝去世前一年刘髆病故;其余三子就是李姬所生的燕刺王刘旦和广陵厉王刘胥,以及赵婕妤(钩弋夫人)所生的刘弗陵。如果按身份来说,三个儿子都是庶出,都有公平竞争的机会,但是武帝更喜欢少子刘弗陵。据说刘弗陵身高体壮,聪明伶俐,武帝常说:“这孩子像我”,喜欢之情溢于言表。
武帝为什么不喜欢其他两个孩子呢?
燕刺王刘旦有学问,博览群书,上知天文下懂地理。但是武帝有一点不满意,就是刘旦野心太大,还不务正业,声色犬马样样精通,另外府中藏污纳垢、三教九流,什么样的食客都有。刘据去世后,刘旦认为自己的机会来了,于是派一帮人入京要求守卫,武帝正好没处撒气,将来使全部斩首。刘旦碰了一鼻子灰,从此不敢造次。
广陵厉王刘胥是刘旦的亲弟弟,他与刘旦一样目无法纪,行事荒唐。据说刘胥天生神力,能和项羽一样力拔山兮气盖世的举起大鼎,还敢于猛兽空手搏斗。很明显,刘胥就是一个地道的莾夫,武帝怎么可能将江山社稷交给这样一个儿子呢!
所以最终,武帝立了霍光等四位辅政大臣,将皇位传予了少子刘弗陵。但是刘费陵的母亲并没有母以子贵,而是因福得祸。武帝一辈子最忌惮子幼母壮、外戚弄权,所以就赐死了钩弋夫人。因此,既然有儿子继位,武帝自然就不会将皇位传于曾孙,而关系到一个国家生死存亡的大计,谁也马虎不得。
不过十几年家后,汉昭帝去世,霍光又从民间将刘病已接回,并拥立为帝,是为汉宣帝。刘据一脉也算得到了补偿。
感谢朋友们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
网友解答:
-----
只要汉武帝
不傻
,他就不会把皇位给刘病已。那是皇位吗?卫氏已垮,幼子还在,刘病已就是个小婴儿,能坐稳皇位吗?最重要的是,汉武帝不想被
曾孙
打脸。
太子刘据,是汉武帝的嫡长子,自小就被当成接班人培养。
他身世显赫,母亲是卫子夫,舅舅是卫青,表哥是霍去病,在他去世前,大家都顺理成章地认为他是下一任帝王。
然而,一场巫蛊之祸,改变了大汉王朝的走向。
刘据被诬陷谋反,为了自证清白,他在湖县自尽。此后,太子一脉,近乎断绝;卫氏一脉,也遭到血洗,彻底消声觅迹。
网友评论:汉武帝是古今中外最狠的帝王,因为只有他做到了“
自绝三族
”。
刘据死后第二年,汉武帝查清真相,雷霆大怒。
他对巫蛊之祸的操纵者,进行了
史上最严厉
的处罚:
已死的江充
,被汉武帝翻出来夷族;
宠臣苏文,
被当众烧死在桥上;
曾与刘据对峙的太守
,全族灭;
诬陷刘据的李广利和刘屈氂
,也相继被灭族……
夷族
,是一种非常残忍的刑罚,在
汉文帝
时期早就
被废
了,但汉武帝太后悔了,太生气了,
过了百年
,又把这个刑罚
重新启用
。
《汉书·公孙刘田王杨蔡陈郑传》有诏载屈氂厨车以徇,要斩东市,妻子枭首华阳街。贰师将军妻子亦收。贰师闻之,降匈奴,宗族遂灭。
只是,无论他如何愤怒,刘据已死,再也不会回来。
为了表达对儿子的思念,汉武帝修建了思子宫,还在他自尽的湖县修建望思台,寓意:
望而思之,期魂来归。
汉武帝是真的后悔了,他甚至颁布了罪己诏,自己数落自己的罪孽。
可奇怪的是,汉武帝如此思念儿子,却对刘据唯一的血脉,无比冷漠。
当年,刘据一家尽数被杀,唯有一个
尚在襁褓中
的男婴,得以存活。
这是刘据的
孙子
,也是汉武帝的
曾孙
。
他就是后来的汉宣帝,
刘病已
。
然而,刘病已被扔在监狱足足4年,汉武帝不闻不问,甚至连一道赦免诏书都没写。
几年后,汉武帝将8岁的儿子刘弗陵立为了太子。
为什么汉武帝对刘病已如此冷漠?
为什么汉武帝不干脆把皇位给刘病已,以示补偿?
要回答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
我们只需要明确,
汉武帝刘彻,首先是帝王,其次才是父亲。
不把皇位给刘病已的理由
汉武帝不把皇位传给刘病已,理由其实很充分。
第一,尚有儿子在世,没有传位给曾孙的道理。
皇位传承,一般都是父传子,极少有人传给孙子,就更不要说传给曾孙了。
唯一把皇位传给孙子的帝王,是明朝的朱元璋。但即便是他,为了让孙子朱瞻基当帝王,首先立的也是朱瞻基的生父朱高炽为太子。
汉武帝尚且还有幼子,即钩弋夫人
怀孕14个月
所生的刘弗陵。
《资治通鉴·卷二十二·汉纪十四》:是岁,皇子弗陵生。弗陵母曰河间赵婕妤,居钩弋宫,任身十四月而生。上曰:“闻昔尧十四月而生,今钩弋亦然。”乃命其所生门曰尧母门。
在古代,怀孕14个月生子,
是祥瑞之兆
。
圣君“尧”,就是母亲怀孕14个月所生。
因此,刘弗陵出生后,汉武帝大喜,将钩弋夫人所住的地方定为“尧母门”。
汉武帝很喜欢这个小儿子,经常把他带在身边教导。
当时,太子刘据还在世,但汉武帝却时常夸赞刘弗陵和自己很像。这样的宠爱,连刘据都有些嫉妒和恐慌了。
巫蛊之祸发生后,刘弗陵还很小,但他也被很多人拥护。
从皇位传承的角度来看,8岁的刘弗陵,确实比襁褓中的刘病已,更适合当皇帝。
第二,刘病已并未被赦免,是有罪之身。
巫蛊之祸中,刘据被诬陷为谋反,的确是冤枉他,但这并不代表着刘据没有犯罪。
他当场斩杀了汉武帝的使者江充,此后,用母亲卫子夫的皇后令牌,调令军队。
这已经是犯罪了。
虽然,他是被逼无奈,可未经帝王同意,擅自调动军队,也确实是“谋反”的前兆。
《汉书·蒯伍江息夫传》:“太子惧,不能自明,收充,自临斩之。”
史书上
写得很明白,刘据拿了皇后玺印,斩杀了江充,取兵器、调军队……
他做的这些事,都没有得到汉武帝的授权。
后来,汉武帝查明真相,发现儿子是被逼无奈,可在事情查清楚之前,刘据一直是戴罪之身,而他的孙子刘病已,也自然受到了牵连。
整整4年,小小的刘病已,被关在监狱里,别说抢皇位了,连活着都很不容易。
从始至终,汉武帝都没公开为刘据的“起兵”翻案,
也就是说
,刘据的罪一直都没得到官方赦免。
《汉书·公孙刘田王杨蔡陈郑传》:“子弄父兵,罪当答;天子之子过误杀人,当何罢哉……”
古代的帝王,不说完美无缺,至少也
不能有硬伤
。
在汉武帝没给刘据翻案之前,刘病已绝对不可能被册封为太子。
第三,卫氏已垮,年幼的刘病已坐不稳皇位
皇位是个好东西,但对于刘病已而言,却是一道催命符。
巫蛊之祸前,霍去病、卫青相继去世,卫家势力本就逐渐衰弱。
巫蛊之祸后,卫子夫自尽、刘据自尽,卫氏几乎被灭族。
朝中鼎力支持太子的朝臣,也遭受严重打击,再也聚集不起来。
可以说
,巫蛊之祸后,太子刘据的后人,再也无法夺取皇位。
孤零零活下来的刘病已,此时还是个襁褓中的婴儿,无权无势无力,话都不会说。
就算汉武帝要把皇位给他,他也守不住、坐不稳。
若是强行立刘病已为太子,可能第二天,汉武帝就得
为他收尸
。
第四,为国家着想,汉武帝没时间陪刘病已长大
的确,刘病已是个小婴儿,若是好好培养,未必不能成为贤明的君主。
可本着对国家负责的态度,汉武帝也不会把皇位传给他。
因为,汉武帝已经没时间了。
当时,汉武帝60多岁,已察觉自己大限将至。为了长生不老、延长寿命,他甚至派人出海求仙。
《资治通鉴 卷二十二 汉纪十四》:春,正月,上行幸东莱,临大海,欲浮海求神山。群臣谏,上弗听;而大风晦冥,海水沸涌。
汉武帝没有时间了。
就算他想把皇位给刘病已,也没有时间陪他长大,更没有时间教导他如何成为一个好君王。
汉武帝刘彻,虽然晚年做了些糊涂事,但到底是一位合格的帝王。
他必须对国家负责,在国家大事、朝政稳固面前,他可以抛弃亲情、爱情。
正因如此,巫蛊之祸时,他可以逼死深爱的皇后卫子夫、盛宠的儿子刘据。
也因如此,他绝不会把皇位传给刘病已,因为他不确定,刘病已是否能成为一位好帝王。
第五,为名声着想,汉武帝也不会把皇位传给刘病已
巫蛊之祸,汉武帝虽然雷霆震怒,
但不可否认
,他自己要承担不可推卸的责任。
是他
,诛杀了自己的亲儿子;
是他
,逼死了自己的皇后;
是他
,把刘病已的父母尽数斩杀;
是他
,把刘病已变成监狱里可怜兮兮的小婴儿……
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汉武帝不傻,他都不会让刘病已当皇帝。
而且,巫蛊之祸,真的只是江充的主意吗?
刘据当太子几十年,但在江充翻出人偶时,连找父皇对峙的勇气都没有,这难道不反常吗?
为了避免和汉武帝对峙,刘据直接杀江充,拟矫诏,调军队……
的确,他没办法自证清白,可为什么他不相信父皇会信他呢?
也许,巫蛊之祸,早有汉武帝的手笔。
刘据和汉武帝之间,一直存在矛盾。
汉武帝尚武,但刘据一直坚持休养生息。
后来,刘弗陵降生,汉武帝直接将赵婕妤的宫门改名为“尧母门”,暗示对幼子的期待。
此时,霍去病、卫青去世,卫家大不如前。
刘据的恐惧可想而知。
他担心父亲是否早已不信任自己,他担心父亲是否早就想让自己退位让贤。
某种程度上,刘据被逼“谋反”,不怪他自己,得怪汉武帝。
这一点,汉武帝很清楚。
若他把皇位给刘病已,刘病已直接给爷爷平反,汉武帝的一世英名,不就毁于一旦了吗?
汉武帝可是非常爱面子的人。
他可以接受自己认错,可以写罪己诏,
但绝对不能接受被曾孙点名批评。
为了身后的名声着想,汉武帝也不会把皇位传给刘病已。
以上,就是汉武帝不把皇位传给刘病已的理由。
当然,汉武帝也不是冷漠的君主,
虽然,他对曾孙不闻不问
,却一直在
用自己的方法保护着他
。
汉武帝对曾孙的保护
刘病已一出生,就被扔在长安监狱,足足待了4年。
一个小孩子
,在监狱这样的地方,还能安稳长大,若是没人照顾,显然不可能。
敢在这么敏感时期,对刘病已伸出援手的人,
是监狱看守,名叫丙吉
。
据史书记载
,刘病已在长安监狱里,一直受到丙吉的特殊照顾。
他几次病危,都是丙吉带着乳母前来救活的。
有人说,刘病已能活下来,靠的是丙吉的良心。
但用脚趾头想也知道,若没有汉武帝的暗中示意,一个谋反废太子的后人,怎么可能安安稳稳在监狱中存活?
公元前87年,汉武帝病重,长安监狱却突然冒出了天子之气。
汉武帝大怒,派人查抄犯人,并下令——
不分轻重,格杀勿论
。
然而,官兵来到监狱,准备搜查时,却发现丙吉大门紧闭,坚决不开。
丙吉称:
“皇曾孙在此。普通人都不能无辜被杀,何况皇上的亲曾孙呢!”
《汉书·魏相丙吉传》后元二年,武帝疾,往来长杨、五柞宫,望气者言长安狱中有天子气,于是上遣使者分条中都官诏狱系者,亡轻重一切皆杀之。内谒者令郭穰夜到郡邸狱,吉闭门拒使者不纳,曰:“皇曾孙在。
汉武帝得知后,主动赦免了刘病已,还连带着大赦天下。
试问
,若非上头有人照拂,丙吉一个监狱看守,又怎么敢公然与汉武帝派来的官兵对抗?
最重要的是,丙吉赢了。
汉武帝不仅没治他的罪,还顺手赦免了刘病已。
刘病已被赦免后,汉武帝写下遗诏,
恢复刘病已的皇室身份
,并把他
送去掖庭
收养。
掖庭可是惩罚犯错宫人的地方。
但恰好
,当时的
掖庭令
,是
太子刘据的老部下
——张贺。
他和刘据感情深厚,但因为犯了错,被处以宫刑,后被调到了掖庭。
张贺收养了刘病已,允许他在掖庭随便行动,并且,张贺还
供刘病己读书
,并
花重金
为他聘请名师讲解儒家经典。
如果一次幸运
,是命好,是巧合,
但每一次都恰到好处
,这背后肯定有
汉武帝的手笔
。
或许,汉武帝知道,若他公然表现出对刘病已的喜爱,这个孩子或许就活不过明天了。
当然,汉武帝到底是帝王。
他注定要为权谋和利益而生,也注定要因权谋和利益丧失很多。
他对曾孙刘病己的保护,
也只是举手之劳
。
他应该想不到,
未来皇位还会重新回到这个孩子的手里。
他更想不到,
这个举手之劳,拯救了大汉王朝。
刘病已,后来成了汉宣帝,他解决了外戚干政,诛杀了霍光全族,创造了广为传颂的
“中兴盛世”
。
若是没有他,大汉王朝或许会继续走下坡路。
当然,
若是太子刘据未死,或许汉朝还有更远、更辉煌的路可以走。
只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
网友解答:
-----
汉武帝能当上皇帝都是很悬的事儿,他岂能不知道这里的利害关系!汉武帝能当上皇帝,得感谢这俩人。
其一是他奶奶窦太后的堂兄的儿子窦婴。《史记》孝景初即位,为詹事。梁孝王者,孝景弟也,其母窦太后爱之。梁孝王朝。因昆弟燕饮。是时,上未立太子。酒酣,从容言曰:“千秋之后传梁王。”太后欢。窦婴引卮酒敬上,曰:“天下者,高祖天下。父子相传,此汉之约也。上何以得善传梁王?”太后由此憎窦婴。窦婴亦薄其官,因病免。太后除窦婴门籍,不得入朝请。
窦太后只有汉景帝和刘武两个儿子,她极宠爱小儿子刘武,汉景帝多喝几杯为讨好窦太后随便地说:“我死之后把帝位传给梁王。”窦太后听了非常高兴。这时窦婴端起一杯酒献给汉景帝,说道:“天下是高祖打下的天下,帝位应当父子相传,这是汉朝立下的制度规定,陛下凭什么要擅自传给梁王!”
------------------
推荐阅读:
全国高铁一天电费3亿,世界上有核动力航母,为什么没有核动力高铁?
能放进口袋的APS-C相机都有哪些推荐(除了理光GR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