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传国之宝九鼎到底去了哪里?
中国的传国之宝九鼎到底去了哪里?
-----
网友解答:
-----
2017年河南发现了一座大墓,最新研究显示这墓竟和九鼎下落相关,想不到吧。
据《史记》记载:
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皆尝鬺烹上帝鬼神。遭圣则兴,鼎迁于夏商。
所以历代王朝都将九鼎视为王权的象征,
“问鼎天下”
一词便是由此而来。
九鼎示意图
但遗憾的是,直到今天九鼎仍是下落不明。
原本这个千古之谜会继续模糊下去,然而世事有时就是这么出人意料,
2017年偶然发现的一座古墓,竟让九鼎之谜再次浮现在世人眼前
。
这座新发现的大墓,处处都透着不寻常,同时它的名字也非常奇特,叫作
“不见冢”
!
第一、古墓出世
2017年初夏的一天深夜,
河南南阳市夏庄村
的野外突然传来一声巨响,附近村民家的窗户被震得“哗哗”作响。
村民中很多人都被这声巨响惊醒,个个惊疑不定,不知发生了什么事。直到次日一早几个村民下田锄地,才弄明白了昨晚的巨响是怎么回事——
村民们在田里,发现了好几处盗洞
。
有人盗墓
!
村里立刻将此信息上报了当地的石桥镇派出所。
警方当即赶到事发地,经现场勘查,证实昨晚巨响确系盗墓贼炸墓发出,不过值得庆幸的是,盗洞还没有打到墓底,这表明珍贵的文物很可能还未被盗。
当时发现的盗洞
不过即使是这样,古墓的状态还是令人担忧,警方随即拉起了警戒线,并在现场安装摄像头,对古墓加以保护。
南阳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以及南阳市文物局对这座突然出现的古墓非常重视,
立刻委托了2名专家对该墓进行初步探查
,准备摸一摸古墓的情况。
两名专家均来自中国先秦史学会,接到委托后当即前往夏庄村进行实地调研。
第二、不见冢
赶到地头后,两位专家在盗洞附近进行了仔细勘查,他们发现盗墓贼从地下带出的土中混有大量细小的碳粒,二位专家本就是经验丰富之辈,立即联想到了考古学上一种著名的墓葬形式——
积炭墓
。
所谓积炭墓,
是指墓主为了防潮,在墓室内填充大量木炭而形成的一种墓葬形制
,目前发现的积炭墓最早可达西周晚期。
这个发现让两位专家欣喜异常,当即将收集到的多组碳粒样本送往中科大进行碳14鉴定,最终测定结果表明,
该古墓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属于战国中早期时候的墓葬
。
云南发现的一座积炭墓,黑色部分即墓室中填充的木炭
在战国那个生产力低下的年代,有能力使用积炭墓的大多为上层贵族阶级,很显然,夏庄村里的这座古墓具有重要的考古研究价值。
但令人奇怪的是,像这种贵族大墓,通常上方会有巨大的封土堆存在,然而现场却是一望无际的平坦农田,它的封土堆究竟去哪了呢?或者说,这座大墓一开始就没有封土?
怀着这个疑问,两位专家进入村里走访,希望能从村民处打听到一些情况,而正是这次走访,让他们找到了关于此墓的重要线索。
据夏庄村村民反映,大约半个世纪以前,古墓的上方并非是现在这样的农田,
而是确实有个巨大的土堆存在
。
村民们描述,那个土堆高约20多米,共分3层,顶部建有庙宇,中间有条道从堆下直通堆顶。在上世纪70年代时,这处土堆都还存在,后来夏庄村人口日增,便有人家从堆上取土建房,后来更是家家户户都去挖土,
久而久之,这土堆竟是被挖得一干二净,成了今日这般平坦的模样
。
专家根据村民描述手绘的封土堆草图
两位专家听完村民所言,心中很是惋惜,不过村民接下来提供的另一个消息,却又让二人兴奋起来。
村民们表示,
虽然土堆已经不复存在,但土堆顶上的那座古庙却在后来被人重建
。
专家一听这消息,当即赶到了村民口中的小庙。庙里现在还有位庙祝,据他讲,小庙是1996年重建的,如今庙里还保存着当年堆顶上残留的一块石碑。
有碑
?
这个消息让两位专家可谓是喜不自胜,当即赶到了石碑所在处。
经二人对残存碑文的辨认,此碑立于清道光时期,内容为某文士的一篇小文。这些也就罢了,关键是,
碑文上特别提到了这处封土堆的名字,这个名字不但证实了土堆下是一座古代陵寝,而且这个名字本身也透着一种说不出的古怪
——
不见冢
!
石碑上所刻的“不见冢”三字
第三、不见也要见——大墓发掘
“不见冢”
这三个字里到底蕴含着什么深意,至今仍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但如果只从文字的表面意思去理解,倒是可以理解为
“看不见的墓”
或者
“不愿被别人看见的墓”
这两种含义。
有意思吧,但我要告诉你,更有意思的还在后边。
按理说有了陵墓的具体名字,一般都能找到其对应的墓主是谁,比如一说起乾陵,都知道是武则天和唐高宗李治的合葬墓,又比如南京明孝陵,一提起都知道是朱元璋的埋骨之所。
但这个
“不见冢”
却是诡异的很,专家们翻遍了史料,也没找到它的墓主是谁,唯有1994年的
《河南文史资料》
中提到,
1927年2月17日,在不见冢的位置曾出土过一口古编钟
。
经摸排调查,专家们惊喜地发现,这口青铜编钟居然就保存在南阳市博物馆。
据了解,此编钟出土后一直在当地流传,1975年南阳市博物馆向社会征集文物,这口编钟就是在那时被捐献到了馆内。
1927年出土的那口编钟
编钟这个具体实物的存在,无疑再一次证明了
“不见冢”
的高规格,而
“不见冢”
墓主能拥有编钟这等重要礼器随葬,其身份定然是非同小可!
2019年3月,为配合西气东输工程,
南阳市有关方面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正式展开对“不见冢”的考古勘探工作
。
在考察之初,考古人员心里便有了心理准备,知道这是一个罕见的大墓,但在初步勘查完成后,
“不见冢”
显露出的庞大规模仍是让专家们大吃一惊。
经测量,此墓为甲字型竖穴土坑墓,其总长高达约66米,其中仅地宫就长40米、宽38米,
面积比3个标准篮球场加起来还要大
。
除此之外,考古队还在大墓周围发现了数十座同时期的陪葬墓,同时又于该墓西侧约20米的地方发现了一个长达75米、宽近10米的巨大车马坑。
所有这一切都表明,
“不见冢”
的墓主身份极为惊人,他究竟会是历史上的哪个著名人物呢?
“不见冢”陪葬墓航拍,陪葬墓排列整齐,规模浩大
问题的答案显然只能通过考古发掘来揭开。然而大墓的发掘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从2019年开始,
“不见冢”
的发掘工作就一直在持续进行,
2021年,“不见冢”里终于出土第一个重大发现
!
第四、“不见冢”的墓主究竟是谁?
考古队挖出的是一架马车,只不过这架马车与其他马车不太一样,
它一共配置了6匹骏马
。
“不见冢”
里出土的正是著名的
“天子驾六”
,而且这个
“天子驾六”
的规格与2002年洛阳出土的
“天子驾六”
几乎完全一样,其车衡都是4.5米。
这个发现可以说是极其惊人的,早在初步探明
“不见冢”
规模的时候,就有众多考古学家怀疑它是一座天子规格的帝陵,只是当时没有确切的证据来证明。
如今“天子驾六”的出现彻底证实了这一猜测,“不见冢”就是一座东周时期的帝陵级墓葬
!
“不见冢”车马坑
“天子驾六”
的出土意义不可谓不重大,但问题也随之而来。
众所周知东周王朝的首都在洛阳,所以历代周天子驾崩后大多葬在洛阳附近,
而南阳与洛阳仅直线距离就有200多公里,为什么会在南阳也出现了一个疑似“周天子墓”呢
?
目前历史学界包括考古学界的主流观点认为,这很可能与先秦史上一起改变了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有关。
公元前520年,东周第12任天子
周景王
驾崩,王位空悬,于是东周王朝立刻陷入了诸子争位的情形。
当时周景王诸王子里有能力争夺王位的共有2人,
一是周景王庶长子姬朝,又称王子朝
,其人在周王朝根深蒂固,极有势力。
二是周景王嫡长子姬猛
,其人大义名分在手,颇受国人拥戴。
两人经过一番龙争虎斗后,最终姬猛在国人的支持下继位,史称
“周悼王”
。
按理说王位归属已定,争位这事就该划上句号了,不过王子朝并不甘心失败,
周悼王登基不久,王子朝就发动政变夺取了洛阳
。
“不见冢”陪葬墓中出土的彩绘陶俑,展现了东周时期人物的服饰打扮
在政变过程中,原本拥护周悼王的贵族纷纷出逃,周悼王被赶来支援的晋国大军救下,不过悼王被救后也没活多久,几个月后病死。
此时王子朝已自立为天子,晋军不服,旋即发起猛烈攻击。
此后双方大战近5年,最终王子朝一方战败,
于是王子朝将周朝八百年来积蓄的典籍席卷一空,率众南逃投奔楚国
,史称
“王子朝奔楚”
。
“王子朝奔楚”
是中国先秦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
目前普遍认为,正是因王子朝奔楚,其携带的周室典籍从此流散于天下,间接促成了后来诸子百家的兴起,同时也是因为王子朝败于晋军之手,自此周王朝权威一落千丈,诸侯国的力量全面兴起,不久后就进入了战国时代。
“不见冢”中出土的青铜矛,两侧带有血槽,直到今天仍锋利无比
再有,王子朝奔楚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关键性事件,目前难以查究的
周室典籍下落问题、老子辞周隐退、《山海经》作者之谜
都隐藏在这一历史事件之中,若能搞清楚王子朝奔楚的实际情况,这些谜题都能得到进一步的解释甚至彻底揭开真相。
但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年代久远,加之史料缺失,王子朝的最终下落至今没有一个确切的定论。
目前观点认为,
王子朝及其残部当时很可能南逃到了今南阳一带
,而今日恰好也在南阳发现了
“不见冢”
这个天子级别的大墓,二者如此巧合,让人不得不怀疑
“不见冢”
就是王子朝的陵寝。
事实上
“不见冢”
被发现后,在史学界、考古界内部引发了极大的轰动效应,无数人都在等一个答案,等待
“不见冢”
里考古实证的出现。
“不见冢”陪葬墓出土的青铜弩机,可见周朝就已有了弩这种先进武器
以上情况就是
“不见冢”
牵扯到的宏大历史背景,了解了这个背景,本文接下来要讲述的九鼎下落一事才能更加理解得明白。
第五、王子朝与九鼎
司马迁在
《史记》
中曾2次提到九鼎下落,分列如下:
1、《史记·秦本纪》:(昭襄王)五十二年,周民东亡,其器九鼎入秦。周初亡。
2、《史记·封禅书》: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没,伏而不见。
这两段记载看起来没毛病,但我得告诉你,
这两段记载是完全矛盾的
。
第一段中讲秦昭襄王五十二年时秦国掠走了九鼎,此时为公元前255年,但第二段中又讲九鼎不见了,时间为
“宋之社亡”
,这时为公元前286年。
司马迁
两段话讲了九鼎的两个结局,而且时间还不一样,这只能证明一点,太史公对九鼎的下落也不清楚,所以干脆把自己得到的信息都写上去,具体什么情况留给后人自行判断。
除此之外,
太史公还在讲到秦始皇时,又提到过一次九鼎
:
始皇还,过彭城,斋戒祷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没水求之,弗得。
这段记载就是著名的
“泗水捞鼎”
典故,讲秦始皇经过彭城(今徐州)时,曾派人到
“泗水”
打捞过九鼎,换言之,在秦始皇之前九鼎就已经沉没在了
“泗水”
河里。
电视剧《秦始皇》剧照
综合《史记》中这3次提到九鼎的记载,我们不难发现
“周德衰
……
鼎乃沦没
”与秦始皇打捞九鼎一事存在明显的因果关系,
所以两条记载相比,
“周德衰……鼎乃沦没”这条记载比另一条“秦掠九鼎”更为可信些
。
但可惜的是,司马迁只说了
“鼎乃沦没”
这个结果,至于九鼎是如何
“沦没”
的却只字未提。
后来历代史学家经过对先秦史的梳理,认为九鼎很可能在东周末期时就已丢失,如果是这样,那么这一时期里的
“王子朝奔楚
”事件很可能就是导致九鼎丢失的直接原因。
九鼎,自古以来就是王权的象征,同时也代表着
“正统名分”
,而王子朝是个篡位之人,他对
“正统名分”
必然会是十分在意的,所以他逃亡时极有可能将九鼎一块带走。要知道此人连典籍都能席卷一空,比典籍更为重要的九鼎他显然更不会放过。
而好巧不巧的是,
就在“不见冢”所在的南阳市,当地恰好也有一条小河叫“泗水河”
。
此
“泗水河”
是否就是史书上记载的沉鼎的
“泗水
”?
南阳市
由于没有确切的证据,现在还不敢肯定,专家们也只能是高度怀疑。
当然,如果
“不见冢”
里最终能出土物证证实它就是王子朝陵墓,那么九鼎沉在南阳泗水河的可能性就更高了。
所以一切的线索,最终还是要从
“不见冢”
中去寻找。
截止目前为止,
“不见冢”
仍在继续发掘之中,先期发掘的周边陪葬墓中出土了大批量的青铜兵器,其中甚至不乏弩机这种当时最先进的武器。
在东周时期,这些精良的武器可以说只有最精锐的部队才有资格装备,这一点也与王子朝当过一段时间天子的身份相符合。
“不见冢”出土的青铜箭镞,注意红色箭头所指那个,此箭镞极为特殊,有一部分为铁制,此墓着实惊喜不少
最后还是要给大伙打个预防针,
“不见冢”在历史上盗扰严重,将来里面究竟能不能发现什么还是要看些运气的
。
当然如果最终证实它确实就是王子朝之墓,那就完全称得上是中国考古史上的重大发现了,甚至可跻身
“夏商周断代工程”
和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的重大成果之列,其意义绝非寻常古墓考古所能相比。
目前发掘工作还在进行,拭目以待吧!
参考资料:
《南阳东周大墓之谜》,中央电视台,2021;
《南阳“不见冢”:“天子驾六”横空出世》,光明网,2021。
-----
网友解答:
-----
关于九鼎的来历相传是大禹在治水过程中将天下划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又命人采集九州所贡之铜铸成九鼎——每个鼎上都刻有本州具有代表性的名山大川。大禹之子夏启袭位后九鼎被赋予统治象征的含义——代表夏王朝受命于天而治理九州的无上权威,此后九鼎作为夏王朝权威的象征一直持续到大约公元前1670年。商汤逐走夏桀后将九鼎迁移至商朝都城,盘庚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后九鼎也随之迁移至此。
从商代起对王室贵族的用鼎制定了明确详细的礼仪规范:士用一鼎或三鼎,大夫用五鼎,诸侯用七鼎,只有天子才能使用九鼎。天子在祭祀天地祖先时行九鼎大礼,由于中国古人认为: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所以用于祭祀、象征权威的九鼎很自然地成为国家传国宝器。武王伐纣后从商朝手中获得了九鼎并曾当着天下诸侯的面公开展示,以显示周王朝受天命取殷商而代之。周武王之子周成王继位初期因年幼而无法实际理政,国家军政大权由其叔父周公旦代为执掌。周公旦制定了一套明晰详细的周礼体系用以规范上下秩序,在周公旦制定礼仪规范的过程中他营建了洛邑(今河南洛阳),将九鼎置于此处,然后请周成王邀请天下诸侯至此,当着他们的面由成王亲自主持祭礼,仪式结束后九鼎被安放在用于天子和上天对话的明堂之中。
公元前771年犬戎族的大军攻入西周都城镐京,杀死周幽王姬宫湦。次年继位的周平王在郑、秦、晋等诸侯的护卫下将国都迁至洛邑,由此开启了东周时代的历史序幕。平王东迁后周王室丧失了岐山关中之地,而各诸侯国却在经历长期的休养生息之后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都取得了长足进展。公元前707年周桓王统率周军及陈国、蔡国、虢国、卫国四国部队讨伐郑国,结果却在繻葛(今河南长葛北)被郑国将领祝聃一箭射中肩膀,此战后周王室颜面尽失,已无力再控制天下诸侯了,于是中国历史进入到诸侯争霸时代。
公元前704年原本被周王室册封为子爵的楚国公然僭越称王,由此开启了春秋战国诸侯称王的先例,这其实是对周王室权威的一种否定,标志着楚国已开始有图谋天下之心。公元前606年春楚庄王亲领大军北上,以“勤王”名义攻打陆浑之戎(散居黄河南、熊耳山北之阴地,又称阴地戎,后被晋国灭),至于洛水,直抵周天子都城洛邑附近,在周王室边境陈兵示威,“观兵于周疆”。周定王惶恐不安,派周大夫王孙满慰劳楚庄王。楚庄王在接见王孙满时问九鼎之大小、轻重。楚庄王问鼎之举意在“示欲逼周取天下”,由自己取而代之。王孙满见楚国国势炽盛,只得委婉地答道:“在德不在鼎。……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此后中国历史上就留下了一个“问鼎中原”的典故。
秦惠王时丞相张仪曾制定策略希望能夺得九鼎以号令诸侯,于此同时楚、齐等国也试图夺取九鼎。周赧王周旋于楚、齐、魏、韩之间,令其相互制约,才保得九鼎不失。秦武王四年(前307年)秦国攻占韩国重镇宜阳。大喜之下的秦武王随即带着乌获、任鄙、孟说等几个大力士前往洛邑观看九鼎。当浏览到雍州鼎时秦武王说道:“此雍州之鼎乃秦鼎也,寡人当携归咸阳。”守鼎的官吏说:“此武王定鼎于此,未曾移动,每鼎有千钧之重,无人能举。”秦武王却说:“既如此,当年周室先王是如何将鼎由殷商都城迁移至此的?”说完就和自己手下的几个大力士比赛举鼎。使出洪荒之力的秦武王将鼎抬离地半尺,可正当他要迈步移动时意外发生了:一个失手令鼎坠落于地,正压在武王右足上,将其右腿胫骨砸断。随行之人匆忙将秦武王扶回馆舍抢救,然而失血过多的秦武王挨到当天半夜之后气绝而亡。
公元前256年秦昭襄王终于将东周王室残存的一点政治名号也拿走了,次年秦昭襄王仿照此前夏、商、周三代的惯例试图将九鼎西迁咸阳,以宣示秦国乃天命所归,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正是在这次迁移过程中九鼎神秘失踪,从此不知去向。直到秦始皇嬴政一统天下之后出现传言声称:九鼎沉没在泗水彭城,秦始皇出巡泗水彭城时曾派人潜水打捞,结果徒劳无功。秦始皇为弥补九鼎遗失的缺憾而命人用和氏璧打造了传国玉玺,刻上“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字样以作为皇权的象征,成为中华民族新的传国之宝,遗憾的是:公元936年闰十一月二十六日后唐末帝李从珂在被石敬瑭和契丹大军联手击败后与曹太后、刘皇后携传国玉玺登玄武楼自焚,至此传国玉玺和之前的九鼎一样下落不明,尽管此后不断有人声称获得了传国玉玺,但迄今为止没人能说清存放在故宫博物院那枚由末代皇帝溥仪上交国家的所谓“传国玉玺”究竟是不是当年秦始皇用和氏璧所做成的玉玺。九鼎和传国玉玺两代传国之宝的下落也成为中国历史上两个未解之谜。
-----
网友解答:
-----
我们知道大禹治水后将天下划分为,徐州,冀州,兖州,青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等九个州,为此他命人用青铜打造了九个鼎,每个鼎上都刻有本州有代表性的名山大川。九鼎铸造完成后,就被送到了夏朝都城。从此以后这九个王鼎就成为夏商周三朝的传国之宝,被视为是国家统一昌盛,至高无上的象征。然而如此世界级的宝贝,到了战国末年就消失的无影无踪了,那么它们去了哪里呢?
要知道,后世的很多皇帝全都费尽心思铸造了九鼎,比如武则天,宋徽宗等人,由此可见九鼎无法代替的重要意义。但由于历史太过久远,关于九鼎的下落,众说纷纭。有人认为,九鼎在东周末年时候,已成为各路诸侯王的必争之物,比如楚庄王就曾问鼎的重量和大小,吓得周王大气不敢喘,这就是问鼎中原的来历。
另据记载,战国末期,秦武王嬴荡,率领军队来到东周洛阳,围着九鼎赞不绝口,他指着其中一个鼎说:“这是雍州鼎,是秦国的鼎,我们应该把它带回去。”而守护王鼎的官员讽刺说,“这个鼎有千斤重,谁都举不起来。”嬴荡认为自己从小就力大无穷,举个鼎还不是小菜一碟,却没想到因为举鼎而导致胫骨压断,当天晚上就伤重而亡。当然秦国自然要报这个仇,在秦朝灭了东周之后,动用大量人力把九鼎迁到了咸阳,从此不知所踪了。
还有说法是,秦始皇一统六国后,非常希望得到九鼎来彰显王权。在一次南巡途中,他动用上千名士兵在彭城泗水打捞,最后连鼎的影子都没打捞到,而为了代替九鼎的作用,他命人制作了传国玉玺。另外还有一种说法是,秦始皇早就找到了九鼎,并把它作为自己的陪葬品,埋在了陵墓中,这种说法有点牵强,只能在未来打开秦始皇陵墓的那一天才能得到验证。于是九鼎的下落就成为困扰后世两千年的一个不解之谜。
-----
网友解答:
-----
据说大禹建立夏朝后,将天下划分为九洲,并命人用青铜制作九个鼎分别代表九个洲。到商朝时,对鼎的使用更是有严格要求,只有皇室天子才能用九鼎,大夫用五鼎,士只能用一鼎或三鼎,因此,鼎是权力的象征,是皇室的象征,是国宝。随着朝代的更迭,九鼎也一代代传了下来。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个个都想称王,都想得到象征统一天下的九鼎,他们认为得到了鼎,就能证明自己是天命皇子。因此后人常形容争夺政权为“问鼎”,建立政权是“定鼎”。
历朝历代还有不少皇帝如宋徽宗、武则天等人,费尽心思想要重铸九鼎,可见九鼎的重要性。
然而这鼎作为夏商周的传国之宝,到了战国末年就销声匿迹了,至今也无从得知这九鼎的下落,它们到底在哪儿?
据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九鼎就已经没了下落。秦始皇听说九鼎沉没在彭城泗水,于是派人在彭城泗水打捞鼎,却一无所获,连个影都没见着。后来为了彰显王权,秦始皇命人制作了传国玉玺代替九鼎。也有种牵强的说法是秦始皇早已经找到了九鼎,并将其作为陪葬品埋入墓中,这个说法目前还无法验证。
也许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的纷乱中九鼎已经遭到了损坏,也或许被埋藏在某个君王的陵墓中长眠地下,这些我们都无从得知,只能成为一个千古之谜,等待后人去解答。
-----
网友解答:
-----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掌握青铜冶炼技术的国家之一,中国古代青铜工艺高度发达,留下了许多稀世之宝。鼎,作为古代一种烹煮肉和盛贮肉类的青铜器,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并不觉得新奇,各地的博物馆都有的收藏和展出。但是一提到九鼎,就历史价值和神秘性而言,没有一件珍宝可以与其相媲美。
据《春秋左传》记载,夏朝初年,大禹划天下为九州,每州设州牧一职进行管理。到了夏后启时,令九州牧进贡青铜,铸造九鼎。在铸造之前,先派人把全国各州的名山大川、形胜之地、奇异之物画成图册,然后选出巧工能匠,将这些画仿刻于九鼎之身上,以一鼎象征一州。所刻图形亦反映该州山川名胜之状。铸成的九鼎称为冀鼎、青鼎、徐鼎、扬鼎、荆鼎、豫鼎、梁鼎、雍鼎。
九鼎铸成后,被陈列于宫门之外。九鼎象征着华夏九州,气势庄严的九鼎喻示着江山大统,此后九鼎就成了王权的象征。拥有九鼎者便拥有九州天下,非天子不得拥有九鼎。九鼎就代表了天下,也因此诞生了许多关于鼎和王权的成语,如定鼎天下,问鼎中原,钟鸣鼎食,四海鼎沸等。
夏朝末期,夏桀荒淫无道,被商汤驱逐,天下进入商王朝的时代,九鼎也开始了第一次传承。商汤将九鼎迁移到商的都城。到了盘庚时期,商迁都于殷,九鼎也被迁移至此。
周武王灭商后,曾公开展示过九鼎。到了周成王即位后,周公旦营造雒邑,遵照当初周武王之愿将九鼎安置在雒邑的太庙之中,并请周成王亲自主持祭礼。
九鼎在夏商周三代是至高无上的象征,是传国之宝。但是自东周战国以后,世代相传近2000年的九鼎逐渐淹没,最后不知所踪,实在蹊跷,如此国之重宝到底去了何处?
进入东周以后,随着周朝王室的衰落,各地诸侯已不再朝周,并且野心勃勃开始觊觎王权。最先表露野心的是楚国。据《史记.楚世家》记载:“八年,伐陆浑戎,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楚王乃归。”周定王时,楚庄王首次“问鼎之轻重”,被周大夫王孙满驳回。后来楚灵王也曾一度动心问鼎,但因楚国内发生叛乱,未果。“问鼎中原”的成语也因此而来。
秦惠王时,秦国相邦张仪制定策略,希望能夺得九鼎以号令诸侯,于是出兵攻打九鼎所在的洛阳。周天子找来谋臣颜率商议,颜率颇有谋略,先是鼓动齐国帮助周驱逐秦,答应把九鼎给齐国。齐国出兵后,秦国求鼎不成,撤兵西归。事后齐国前来索要九鼎,因齐国和周不接壤,要运回九鼎必须借道当时的魏国或者楚国。谋士颜率告诉齐王魏国和楚国也觊觎九鼎,如果借道此两国,九鼎肯定到不了齐国,最终齐王放弃九鼎。末代周天子周赧王就这样周旋于齐楚两国以及魏国、韩国之间,使其相互制约,保九鼎不失。
随着秦国实力的强大,对于九鼎始终没有放弃。秦武王四年(公元前307年),秦国攻占韩国重镇宜阳。秦武王大喜,引任鄙、孟贲一班勇士到宜阳巡视,然后借机直入洛阳,以窥周室。周赧王遣使郊迎,秦武王直接入周太庙明堂中欲窥九鼎。秦武王围着九鼎观览一番,赞叹不已。走到雍鼎前时叹道:“此雍州之鼎,乃秦鼎也,寡人当携归咸阳。”守鼎的官吏说:“此(周)武王定鼎于此,未曾移动,每鼎有千钧之重,无人能举。”
不服输的秦武王偏偏不信邪,于是用尽平生之力,将雍鼎抬离地面半尺,正要迈步之时,不觉力尽失手,鼎坠于地,正好压在秦武王右足上,将胫骨压断,当夜秦武王便命丧洛阳。
末代周天子周赧王在惊恐悲愤中离世后,周的民众纷纷东逃。秦国不费一兵一卒,轻易地收取九鼎和其他珍宝,并且未立新的国君,西周国的灭亡,同时宣告着历时八百余年的周王朝走向终结。随后,秦庄襄王灭掉东周国。东、西两周就全都归属于秦国,周王朝的祭祀从此断绝。然而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时,九鼎已下落不明。
纵观中国历代史籍,关于九鼎下落的记述虽多,但往往自相矛盾,提不出充分可靠的依据。太史公司马迁在其《史记》中关于九鼎的记述就有出入,前后不一。比如在《史记.周本纪》和《史记.秦本纪》中记述,秦昭襄王五十二年(公元前255年),周赧王死,秦从雒邑掠九鼎入秦。但又在《史记.封禅书》中说:“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没,伏而不见。”这两种说法前后矛盾,前者说在秦昭襄王五十二年,秦从洛阳掠回了九鼎;而后者却说在秦灭周之前九鼎已经消失不见。《史记》中关于九鼎的记载的确让人费解。
东汉史学家班固在其所著的《汉书》中,关于九鼎下落的记述延续司马迁《史记》观点的同时,又补充了一条史料,说是九鼎早在周显王四十二年(公元前327年),已沉没在彭城(今江苏徐州)泗水之下。秦始皇南巡时,还曾派数千人在泗水中进行打捞,最终一无所获,徒劳而返。
后世学者对这种模糊不清的说法充满怀疑,清代学者全祖望、沈钦韩就曾进行过深入的研究,但也只能随意加以揣测了。王先谦在修撰《汉书补注·郊祀志》中,沿用了全祖望、沈钦韩的说法,认为:随着东周王室的衰落,已无力自保。战国时各个诸侯强国早已对象征王权和“天命所归”的九鼎虎视眈眈。为了维系举步维艰的王室,财政困难的周王室最终将九鼎销毁以铸铜钱,对外则诡称九鼎已不知去向,甚至说其中一鼎已东飞沉人泗水之中,免得诸侯国兴兵前来问鼎,自找麻烦。
其实这种说法很难站得住脚,首先纵观古籍中有关记载,对九鼎遗失的时间和地点虽然说法不一,但并无九鼎已被销毁的记录。其次,对于周王室而言,九鼎被视为天命所在,只能与社稷共存亡,岂能因其他诸侯国的觊觎而自行销毁之理?况且铸于夏初的九鼎,其象征意义要远大于实物本身的价值。东周王室岂能为少量之铜而毁鼎铸钱、甘心自隳天命吗?
还有一种说法是末代周天子周赧王驾崩后,按照周礼要求,天子应该享有九鼎陪葬,然而当时的周王室早已债台高筑,无力铸鼎。王朝的气数已尽,与其让象征社稷江山的九鼎落入他人之手,还不如让九鼎随周天子长眠地下。因而将历代所传九鼎陪葬,对外宣称九鼎早已遗失。结合当时的历史环境,这可能性是存在的。
结合现有的史料分析,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当年秦昭襄王掠回秦国的只有八鼎,而另外一鼎落入了泗水。至于秦迁九鼎回咸阳为什么要迂回过泗水,只有一种解释就是向天下的诸侯炫耀昭告九鼎已归秦。后来秦始皇派人去泗水寻鼎,寻找的就是落入泗水的豫鼎。按照此推论的话, 九鼎中的八鼎已经归秦,之后九鼎或许随着秦昭襄王,或者随着秦始皇帝一起深埋地下。
也有一种观点认为,项羽灭秦之后,定都彭城,然后把九鼎从咸阳迁移到了彭城。楚汉相争,项羽战败后沉九鼎于泗水之下,这或许可以解释九鼎为何会沉于泗水之下的说法。但是九鼎都沉入水中,而且鼎又比较重,不可能都被水冲走,总能打捞到一两个吧?所以这种说法也值得商榷。
结合史料,我们有理由相信九鼎并未被销毁。九鼎如果失于周王朝灭亡之前,那么其如今就躺在洛阳周边的地下;如果失于秦末,那么九鼎在关中的可能性很大;要是项羽破秦后载归彭城,那倒极有可能“沦没于泗水彭城下”。
关于夏初铸造的九鼎式样,究竟是方是圆,是四足还是三足,鼎内外有什么铭文和纹饰?至今无所考稽。司马迁在《史记·赵世家》中记述:“十八年,秦武王与孟说举龙文赤鼎,绝膑而死。”也就是说九鼎之一的雍州鼎为龙文,赤色。根据现在已出土的夏初的陶器纹饰推测,九鼎上的纹饰不外于兽面类、龙凤类、动物类、云雷类、火类、几何类等这几种类型。
东晋时期王嘉编写的古代中国神话志怪小说集《拾遗记》中记载:“禹铸九鼎,五者以应阳法,四者以象阴数。使工师以雌金为阴鼎,以雄金为阳鼎。鼎中常满,以占气象之休否。当夏桀之世,鼎水忽沸。及周将末,九鼎咸震。皆应灭亡之兆。后世圣人,因禹之迹,代代铸鼎焉。”文中所说的雄金、雌金史料中没有记载,或许是指合金的硬度而言。
后世帝王也非常看重九鼎的权力象征与意义,亦曾屡次重铸九鼎,武则天 、宋徽宗也曾铸九鼎。女皇武则天将做好的九鼎放在了洛阳明堂当中;宋徽宗则以铜二十二万斤铸造九鼎,以黄金来装饰,放在汴京九成宫中陈列。
夏初所铸九鼎的下落,至今仍是一个谜。根据历代史书记载,它确实曾作为夏、商、周三代的镇国之宝,传承了二千年。我们只能寄希望于考古工作者,为我们揭开这个千古之谜,使九鼎能重见天日,让世人一睹九鼎尊容。
-----
网友解答:
-----
据史记记载,大禹建立夏朝后,将天下划分为九洲,并命人用青铜制作九个鼎分别代表九个州。
既豫州,冀州,兖州,青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徐州!
到商朝时,对鼎的使用更是有严格要求,只有皇室天子才能用九鼎,大夫用五鼎,士只能用一鼎或三鼎,因此,鼎是权力的象征,是皇室的象征,是国宝。随着朝代的更迭,九鼎也一代代传了下来。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个个都想称王,都想得到象征统一天下的九鼎,他们认为得到了鼎,就能证明自己是天命皇子。因此后人常形容争夺政权为“问鼎”,建立政权是“定鼎”。
在历朝历代,也有不少皇帝,如曹丕、武则天、宋徽宗等人,费尽心思想要重铸九鼎,可见九鼎的重要性。
然而这鼎作为夏商周的传国之宝,到了战国末年就销声匿迹了,至今也无从得知这九鼎的下落,它们到底在哪儿?
据史料记载,九鼎最后一次现世是秦武王赢荡举鼎,后被砸死!当时的周王害怕以后有更多的人来伺弄国之重器,更害怕自己成为丢失国器的罪人,就偷偷的将九鼎藏了起来,自此,九鼎再也没有出现过!否则,始皇帝也不会用和氏璧雕凿传国玉玺来代替王权的象征了!
-----
网友解答:
-----
谢谢邀请。
九鼎先说九鼎的来历,想必大家都知道,夏禹将天下划分为九州: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
令九州的州牧贡献青铜,铸造九鼎,象征九州。并且将各州的名山大川、奇异之物镌刻在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把九鼎集中在夏朝都城。
九鼎象征了王权至高无上、国家统一昌盛,夏朝、商朝、周朝三代奉为象征国家政权的传国之宝。记得秦武王当时就是因为举鼎(龙文赤鼎,九鼎之一),结果被砸死;楚庄王还向周王使者问鼎的轻重,意欲移鼎于楚。
商朝时,对表示王室贵族身份的鼎,曾有严格的规定:士用一鼎或三鼎,大夫用五鼎,诸侯用七鼎,而天子才能用九鼎,祭祀天地祖先时行九鼎大礼。
那么九鼎后来就去了哪里呢?
《史记·封禅书》记载: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皆尝亨鬺上帝鬼神。遭圣则兴,鼎迁于夏商 。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没,伏而不见。
坊间传言有二:其一,周显王时,九鼎没于泗水下。其二,秦灭周后,准本把九鼎迁到咸阳,结果中途一阵大风吹入江中不见了。
真的九鼎是不见了,但是后世帝王都非常重视九鼎的象征,多次有重建,武则天 、宋徽宗都曾铸九鼎。
-----
网友解答:
-----
传说;古中国属于高度文明人类~进入星际时代,在领土版图周边用特殊材料制造强大能量体防御网共九个防御基地,阵守覆盖华夏九州天空和大地,也是人类最后一道天空能量体防御连网屏障~传说也称传国之宝九鼎~得到古中国人民公认华夏之主才能得到传国之宝九鼎认可启动强大能量防御抵抗类似陨石 ,小行星,核武器攻击等~到黄帝时期;黄帝本人启动过,一直流传后代越传越离谱和传说传国之宝九鼎根本不一回事。.迄今为止无人知道~中国的传国之宝九鼎到底去了哪里?
-----
网友解答:
-----
九鼎是在存在的,但是是不是大禹制作的,这就是个问题了
中国的历史有五千年,但是西方史学家,包括中国本土的一些学者却认为中国的历史以商朝为最先,这是因为传说中的夏朝既找不到都城遗址,也没有特别可靠的一些实物证据。至于夏朝之前的三皇五帝更是难说了。
关于九鼎的历史,史书有过这样的记载
大禹治水后威望空前强大,人们以之为神的化身,大禹于是将自己治水看过的地形,加上各地首领的帮助画成图册,然后派精选出来的著名工匠,将这些画仿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标志一州。所刻图形亦反映该州山川名胜之状。九鼎标志神州,反映了全国的统一和王权的高度集中,显示大禹实际上已成为全国之共主
当时的青铜业已经非常发达,是可以制作大型礼器的
比如《越绝书》曾记载:“禹穴之时,以铜为兵。”,也就是说大禹的时候就已经有人用青铜打造兵器,《墨子·耕柱》中对九鼎的制作更是有过详实记载,曰:“昔日夏后开(启)使蜚廉折金于山川,而陶铸之于昆吾,……九鼎既成,迁于三国。”对了,这里的三国指夏、商、周,可不是魏蜀吴,后来周朝衰弱,楚庄王厉兵秣马,曾经想探问东周官员九鼎的重量,这才有了问鼎中原的历史故事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
网友解答:
-----
九州之外再无人,
九州之内再无鼎,
人鼎沸天石墩之,
……落地力顶天。
-----
网友解答:
-----
夏朝早期大禹时代已经开始有青铜器但器形小,而且无法将九州地图铸或刻在铜鼎上,但周朝以大禹为祖先,铸九鼎不会误传,但我认为应当是陶鼎,中国开始使用陶器距今已有二万年了,从发掘出的仰韶文化(公元前5000~3000年)出土的陶器上画的画已经令人赞叹不已,陶鼎最早发现在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石家河遗址距今5000-4500年,考古年代早期为龙山文化,后期是夏早朝,原始人类通过灵巧的双手和智慧的大脑制作出了各种造型的陶器,并在陶器上装饰着形象各异的花纹,透露他们那原始又懵懂的图腾崇拜。 石家河出土的另一个陶器是“祖”,高度为二米多,祖的崇拜早期实质是性崇拜,最后发展为祖宗崇拜,逐步进化为用陶鼎装上食品来祭奠祖宗,古人最大数为九,那对应最高统治者用九陶鼎祭祖,层层递减,夏朝后,商代将青铜推向一个新高度,铸出大鼎,可刻出各种花纹,但夏九鼎,虽是陶鼎,应该体量也应不小,而且用彩色绘制了九州地图,一鼎一州一地图,但陶鼎易碎,末能传下来也是有情可谅!
------------------
推荐阅读:
上一篇:你选择留在青岛的原因是什么?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