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是怎么上厕所的?
古代人是怎么上厕所的?
-----
网友解答:
-----
当时,无论是国君贵族,还是貌美如花的妃子,都蹲在猪圈上面酣畅淋漓,猪则在下面大快朵颐,吃得不亦乐乎。
这个画面看起来好像不够文雅,但在西周时期,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是这样的,因为猪属于杂食性动物,当时的人们发现,用这种方式养出来的猪长得肥大壮硕。
这样,既节约了最珍贵的粮食,又及时处理掉了那些污秽之物,在保证卫生的同时,实现了人猪和谐共存,属于可持续发展经济。
人们把这种厕所叫“井溷”,它兼具了猪圈和厕所两种功能,其实就是在猪圈上面搭一个台子,台子四周简单遮挡一下,然后人蹲到台子上面上厕所,污秽之物则直接落到猪圈里面。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古人的智慧是无穷的,而且古人很早就知道了,吃住要与上厕所分开,只有保持好卫生才能不生病。
比如,人们在距今5000年前的西安半坡遗址中,发现了一排排的土坑,专家经过研究确认这些土坑就是古人的厕所,而这些土坑也被视为我国厕所的起源。
其实,在“井溷”发明之前,贵族上厕所非常有意思,他们不想把自己的住所搞脏了,就想到了一个挖坑和填坑的方式。
每当贵族想上厕所时,就会带着奴隶一起外出,找到没人的地方后,让奴隶先挖一个坑,等贵族上完厕所后,再让奴隶把这个坑用土填上,这在《仪礼·既夕礼》中有明确记载:“隶人涅厕。”
记得小时候,我有个邻居特别喜欢干净,又非常懒,每当想上厕所时,他就拎着一把铁锹出去,找个没人的地方挖坑方便,其实这跟古代贵族上厕所的方式有异曲同工之妙。
总体来讲,这种方式还是不错的,特别是古时候地广人稀,可以到处挖坑方便。不过,后来人们觉得每次上厕所都得挖新坑,不但费奴隶,也有点浪费,因为有人发现猪喜欢这些污秽之物。
于是,人们就发明了“井溷”,也就是我们文章开头的那种上厕所的方式,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现这种方式也不行。
因为古人认为,用这种方式养出来的猪“脏”,这种猪不仅祭祀的时候不能用,贵族也不会吃这种猪,可是古时候能吃得起肉的哪有平民,所以不能把“井溷”作为主要的养猪方式。
而且,蹲在猪圈上面上厕所,不但苍蝇多味道大,还得听底下的猪叫唤,如果上厕所快的到还能忍,可上厕所慢的却有点受不了,因为这实在太不文雅了。
于是,在春秋时期,古人就决定改变这种上厕所方式,但由于之前的方式属于可持续发展经济,所以新方式也必须满足这一点。
这时候,聪明的古人发现,人类排出的污秽之物,除了喂猪之外,还是很好的肥料,种庄稼时如果撒上这些肥料,庄稼会长得非常饱满,而粮食是古代最珍贵的东西,这么做比喂猪还要划算。
据此,古人想到了一个新的上厕所方式——“蹲缸”,所谓“蹲缸”就是先在地上挖一个大坑,然后在坑里放上一口大缸,缸上再放几块木板,中间留足缝隙,人蹲在木板上面上厕所。
这种方式,可以完整收集人类排出的污秽之物,做到一点都不浪费,而且再也不用听猪叫唤了,虽然里面的液体偶尔会溅到身上,但也比“井溷”强多了。
不过,这也存在一个安全隐患,就是人蹲时间长了腿会麻,严重的还会头昏眼花,如果不小心踩偏了,顺着中间的缝隙跌到缸里,那就很容易出现危险了。
别说,我还真没夸大这种危险,因为春秋时期晋景公就是“蹲缸”时,掉到缸里淹死的,他也是我国古代唯一一个被厕所淹死的君王。
当时是公元前581年,晋景公生了一场大病,并且他突然做了一个恶梦,迷信的晋景公就召巫师桑田给他解梦,桑田说晋景公恐命不久矣,甚至都吃不上当年新下来的麦子。
晋景公听后自然非常不高兴,于是他就遍寻名医给他治病,想等自己吃上新麦子后,就把桑田给杀了,还别说经过医生的调理,晋景公竟然慢慢地好起来了。
这时候,晋景公就下令,新麦子一下来,必须马上给他送过来,等到新麦子送来后,晋景公第一时间让人用新麦子做饭,他要证明给桑田看,他一定能吃上新麦子。
然而,就当仆人给他做饭时,晋景公突然感觉肚子非常不舒服,晋景公知道这是“跑肚”的预兆,于是他连忙捂着肚子来到厕所“蹲缸”。
或许是之前的病导致他身体虚弱,进入厕所后竟然脚一滑跌到了缸里,等人们发现时,晋景公早就已经淹死了,这时候一个宦官站出来抖机灵,他说自己梦到背晋景公登天了。
这个宦官原本是想抬高一下自己的身价,但周围的大臣却不这么认为,因为晋景公刚淹死,还没人跳进缸里捞晋景公,于是大家一致同意派这个宦官进到缸里把晋景公捞出来。
而且,等这个宦官出来后,大家还让这个宦官给晋景公殉葬了,理由很简单,既然你梦到了背着晋景公登天,那你就得陪着晋景公走。
以上,就是题主所说的,古代君主淹死在厕所里的故事,这也说明“蹲缸”是件危险的事情,而且“蹲缸”也不太舒服,万一溅到身上点污秽之物就更不卫生了,于是古人就又开始了研发工作。
当时间来到秦汉时期,古人发明了“坐式或蹲式冲水”厕所,用这种厕所的人,不但可以坐或蹲在石头上,旁边还有扶手,万一腿麻了,也能扶着站起来,免去了掉入厕所的危险。
厕所底部留了一条沟渠,排出的污秽之物,用水一冲就顺着沟渠流走了,而且这种厕所还分男女,基本上跟几十年前用的那种公共厕所差不多,当然了能用得起这种厕所的只是当时的贵族。
而且,人们还发明了很多防臭的方法,比如在《世说新语》中,就记载了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在东晋时期,一个叫王敦的人娶了襄城公主为妻。
结婚之后,王敦在公主府里上厕所,结果一进入厕所,王敦瞬间就懵了,因为里面太富丽堂皇了,他以为自己走错了地方,跟婢女再三确认后,才开始在里面上厕所。
古人上厕所不像现在,如今人们可以边上厕所边用手机上网聊天,可古人没有这些,又不好把书籍拿到厕所这种污秽的地方,所以一般只能干挺着。
但王敦这次却不觉得无聊,因为他对这个厕所的所有地方都好奇,于是王敦就开始到处打量,这时候王敦发现自己旁边有一个刷了漆的木箱。
王敦打开木箱后发现里面放了很多干枣,王敦心想公主真会玩,竟然还在厕所里放果品,于是王敦就拿出干枣吃了起来,结果由于上厕所的时间太长,一不小心竟把所有干枣都吃光了。
等上完厕所,王敦出来后就告诉婢女往里面填充一些干枣,并且还说干枣的品质不错很好吃,婢女听后忍不住地乐了起来,因为这些干枣是用来塞鼻子的,塞上鼻子后就闻不到臭味了。
通过王敦在公主府的经历,我们也可以看出来,古人不但发明了很好用的厕所,还想到了很好的除臭方式,其实除了用干枣等塞鼻子外,还有放香包等多种方式。
虽然,这种厕所已经非常先进了,甚至都想到了很多除臭方式,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会享受生活了。
当时的人们认为,冬天或者晚上时,上这种厕所太冷了,于是“虎子”就应运而生了,“虎子”就是古时候的夜壶,主要是男性用来小便的,一般都是晚上用完,天亮后倒掉。
“虎子”的出现让人可以在屋里就能上厕所,之所以叫“虎子”,是因为这东西只能由男性用,而老虎最能展现男性的雄风,这才按照老虎的样子设计了这个东西,并起名为“虎子”。
不过,到了唐朝时,因为要避李渊祖父李虎的名讳,所以把“虎子”改名为“马子”,不过“马子”虽然用起来非常方便,但只能上小便,而且也只有男性能用。
于是,到了宋朝时,人们发明了“木马子”,所谓“木马子”非常像一个加了盖子的木水桶,这样男女都能用,同时也能上大号,而且用完还能用盖子盖上,以免弄得满屋都是味,实在是个好东西。
不过,由于“木马子”不带冲水功能,所以用完之后,必须要由人拎着倒出去,这也催生了一个新的职业——“夜香郎”,他们会挨家挨户收马桶里的污秽之物。
由于“木马子”很方便,所以“木马子”沿用了很长时间,直到近代抽水马桶出现,“木马子”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甚至包括明清时期的皇帝、妃子也都用“木马子”,因为紫禁城里压根就没有厕所。
不过,到了清朝时期,“木马子”已经很像今天的抽水马桶了,上面的坐垫非常舒服,有的甚至用高档丝绸包上棉花缝制而成,而且除臭的东西也越来越多,比如:香木、花瓣、香料等等。
而上完厕所后,用来擦屁股的东西,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先进,从最初的木棍、竹片,逐渐发展为纸张、布料,甚至是丝绸。
据说,慈禧用的手纸非常先进,要有专人用烙铁熨平,折成特定的样式,等慈禧用前,再由经过训练的宫女,口里含水,在纸上喷上一层细雾,以确保纸张的柔软和舒适度。
以上,就是古人上厕所的演化情况,其实这里的古人主要指的是古代贵族,至于古代普通人,几千年来都差不多,基本上就是“井溷”和“坐缸”,极个别的也有最原始的一次一挖坑方式。
其实,上厕所这个话题难登大雅之堂,因此人们也给上厕所起了很多别样的称呼,比如,古代一开始叫“更衣”,后来又改为“解手”、“方便”、“出恭”、“洗手”。
也有为了区分,直接说“大便”、“小便”的通俗说法,西方有说是“摘花”的,日本男子在野外时管它叫“打猎”。
同时,厕所也有很多名称,比如最开始的“井溷”,后来有称“窖”的,也有直接叫“茅房”的,文雅的说法管厕所叫“洗手间”、“盥洗室”,也有叫“东司”的,反正不同地方的说法不一样。
亲爱的朋友们,你们那里是怎么称呼的?欢迎留言讨论,如果喜欢,别忘了点赞关注我,您的支持是我码字的最佳动力,谢谢大家!
文学史知今
-----
网友解答:
-----
1948年9月,国民党将领王耀武在济南会战中失利后,就扮成小商人逃出城。经过寿光县的一个小村庄时,王耀武突然肚子痛,因为没有厕所,他就随便找了处草丛就地解决。谁知现场留下的一张厕纸竟将他暴露,解放军“顺纸摸瓜”,最终将王耀武擒获。
抗日战争结束后,蒋介石的嫡系王耀武成为山东的军政一把手,与解放军华东野战军正面交锋。
在抗日战场上屡战屡胜的王耀武,在面对华东野战军时却连吃败仗。
1947年5月,华东野战军在陈毅、粟裕将军的指挥下,在沂蒙山发动了孟良崮战役,王耀武一手带出来的整编74师被全部歼灭。
战役失利后,王耀武飞到南京,请求蒋介石放弃济南,退守二线防御,但这一建议并没有得到采纳。
1948年9月,华东野战军在粟裕的统一指挥下,发动了济南会战。解放军以14万人组成攻城集团,以18万人组成打援集团,将王耀武的14万人团团包围。
王耀武与解放军交战多年,知道在这样的兵力对比下,败仗肯定是吃定了。而且国军里向来派系争斗严重,见死不救,对于援军根本就不抱任何希望。
可是如果一枪都没打就投降也不是自己的风格,毕竟自己戎马一生,现在手上好歹还有大量先进的美式武器,怎么说也要奋力坚守一下。
但在济南坚守的关键时刻,吴化文率2万部临阵倒戈,断送了王耀武的最后一点希望,仅仅8天,解放军就攻战了济南。
战败后,王耀武先安排几个人打扮成自己从四个不同路口逃跑,来迷惑解放军,然后自己和几个手下乔装成商人,想逃到南京去,却在经过山东寿光县时出了意外。
在经过寿光县的一个小山村时,王耀武突然肚子痛,就着急地找了一个草丛解手,解决完擦擦屁股就走人了。
没想到,他们刚走不久就被解放军给抓住了。原来是他在草丛里留下的一张厕纸,被一个老乡发现了,老乡随即将这个线索报告了解放军。
解放军得到线索后,以这张厕纸为中心向四周进行搜索,“顺纸摸瓜”,最终将他抓获。
一张普通的厕纸为何会暴露行踪呢?这就要讲到古代厕纸的发展历史了
厕纸的发展可以简单用四个字来总结“从刮到擦”。
1、刮——从石头到“厕筹”
古代有史料记载的厕纸,叫“厕筹”,又称“搅屎棍”,就是用一根10-20厘米的木片或竹片打磨而成,可以随身携带。上完厕所后,就用随身携带的厕筹将PP刮擦干净,然后再用水清洗厕筹,可以反复使用。
中国人使用“厕筹”最早记载见于三国时期,有学者考证,厕筹应该是东汉时期随着佛教戒律从印度传入中国的,后来又从中国传到了日本,有点像戒棍。
你可能会说,东汉时期,我国的蔡伦不是发明了造纸术吗?为什么古人不用纸来当厕纸呢?
当然不可能了!蔡伦虽然发明了造纸术,但是当时的造纸成本还非常的高,纸张价格昂贵,只有达官贵人才能用得起。
再者是东汉时期皇帝很重视文人墨客,有关学术的东西,纸和笔都是身份的象征,如果有人拿纸去擦PP,PP是舒服了,脖子上的脑袋就要搬家了。
当然,厕筹和厕筹之间也是有不同的,普通人家用的厕筹一般是用木片或竹片做成的,达官贵人用的厕筹可能会用银器或金器制作而成。
那么在“厕筹”发明之前,古人都是用什么来擦PP呢?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了,因为史书并没有记载。
但我们仍然可以推测得出来。
在100万年前的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在宽阔的草原上劳动生活,他们最离不开的一样东西就是石头,打猎需要石头,做饭需要石头......因此,上厕所自然也离不开石头。
其实都不需要推到100多万年前,就是在七八十年代的中国农村,还有很多人都是用的石头来擦PP的。因为那时的厕纸比较粗糙,不方便随身携带,在山里、地里劳动时,如果要急厕,也只能就地取材了。可以就地取材的除了石头,还有树叶。
2、擦——从“厕纸”到“卫生纸”
前面讲过虽然东汉时期,中国的蔡伦发明了造纸术,但是中国的百姓却无法用纸来擦PP。那么中国人是从什么时候才开始用纸张来当厕纸的呢?
是到了唐宋时期,特别是宋朝,经济发展迅速,造纸的技术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纸张生产数量也多了起来,慢慢地,有些纸张就被用来当厕纸,但是这时候使用的人依然不多。
一直到元朝,人们才开始广泛地使用厕纸,这是因为元朝是蒙古人统治,蒙古人天生粗犷豪迈,没有“惜纸如金”的概念,在蒙古人的带动下,厕纸得到广泛的推广。
但那时的厕纸纸质比较粗糙,使用前需要反复揉搓软化。
别说那时候,就说七八十年代的中国,普通人家使用的那种玫红色的厕纸也都非常粗糙,还能很清晰地在纸张上看到纸桨。
因为比较粗糙,用来擦PP还是会不舒服,穷人家就凑合着用,富人家则会让下人事先将纸张软化,再给主子使用。
说到软化这项工作,就不得不提到慈禧太后,她使用的手纸都需要宫女们二次加工,先用水喷湿,然后再用熨斗烫平。
而我们今天上厕所使用的卫生纸,出现至今也就一百多年的时间,是美国一对叫斯科特的兄弟无意中发明的,发明的过程非常的戏剧化。
斯科特兄俩经营着一家纸业公司,1890年,公司买下了一批纸,运输过程下起了大雨,使得纸张淋湿受潮无法销售。
由于这批纸张数量巨大,如果无法销售,公司将承担巨额的损失。兄弟俩赶紧召集公司员工开会,商量如何处理此事,刚好开会过程一个员工突然流鼻血,其他人慌乱中就扯了一把桌上受潮的废纸往他鼻子塞。
这个动作引起了斯科特兄弟俩的注意,他们扯下了一张纸,对着玻璃窗照射的阳光看,发现受潮后的纸比没受过潮的更加透明更加柔软。
一个大胆的想法涌上心头,他们在纸上打上一排一排的小洞,便于撕成小张纸片,也就是现在卷桶纸的雏形,兄弟俩将这种纸命名为“桑尼”卫生纸巾,将它们卖至火车站、饭店、学校等地方,因其柔软好撕,在市场上大受欢迎,很快就风靡美国并走向世界。
而面巾纸的出现,则是在1924年,由金佰利公司生产制造出来的,这种面巾纸就是我们现在使用的纸巾了,雪白又柔软。金佰利公司为了造势,还请了电影明星来拍广告。
很快,这款雪白又柔软的纸巾就传入中国了,犹太人还在我国上海成立了第一家合资纸公司,但由于价格昂贵,普通百姓根本买不起,只有富人才能用得起。
抗战爆发后,大量城市沦陷,纸厂什么的也都关停,加上日军对我国进行经济封锁,国内物资十分紧缺。
国内用纸都还是依靠进口,而王耀武在逃亡时使用的厕纸就是从美国进口的高级卫生纸,雪白又柔软,普通百姓尤其是农村别说用了,见都没见过。
因为战争,当时的百姓的厕纸基本又回到了原始状态,石头、树叶、秸秆等,就是八九十年代,我国开始自己办厂生产厕纸,也还达不到“雪白又柔软”的程度。
所以你可以想象,当时王耀武用的那张卫生纸在当时有多扎眼,自然逃不过当地“朝阳群众”的法眼。
说了古代人上厕所用什么,自然要讲到古代人的厕所是什么样子的
有人做过统计,一个成年人平均每天要上6-8次厕所。对于人类来讲,陪伴我们一生又必不可少的东西,除了床之外,就要属厕所了。
当然,厕所也不是一开始就是我们现在的样子,可以说厕所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史。
1、从粪坑到圂厕
在人类有文明之前,人类是没有厕所的概念的,人们基本上就是直接在野外的空地上解决需求的。但是随着人类的繁衍,人口密度的增加,大量的排泄物不仅容易传播细菌,也容易暴露行踪,引来野兽或敌人。
在距今5000多年的上古时代,半坡人发明了中国最早的厕所,但说是厕所,其实就是在露天挖一个空地,解决完后再用土埋上,等坑都填完后,下次再换个地方挖坑埋土。
因为上厕所这件事,是无论刮风下雨都要做的,所以后来人们又在粪坑上搭建了小屋,可以用来遮风避雨。
但是这种厕所还是有一定的危险性,一不小心,比如蹲得太久头晕很容易不小心掉进坑里,不摔死也会被淹死。
历史上就有一个很有名的人掉进粪坑死的,这个人就是春秋时期晋国的第26代君主晋景公。
晋景公在位19年,也成就了不少霸业,比如平定了赤狄(春秋时实力最强弱的狄族部落),克楚制霸、联吴制楚等,但这些都不如他掉厕所殉职来得有名。后世在讲到晋景公时,都只能想到这件事,就像讲起屈原也只能想起他投江的事。
这种粪坑其实在八九十年代的中国农村还到处都是,现在一些比较落后的农村都还有这样的厕所。
只不过七八十年代中国农村的粪坑和古代粪坑不一样的是,古代粪坑一开始是建在猪圈上面的,当时的人们发现猪喜欢吃人类的排泄物,于是就将粪坑和猪圈连通,人畜粪合在一处,既减少了占地面积,又减少了污染源,方便清理利用。
因为和猪圈连通在一起,因此这种厕所叫做“圂厕”。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后吕雉,把戚夫人做成人彘后,就是丢在圂厕里。这种圂厕现在在我国陕西、四川的部分农村地区还有。
但是圂厕有一个弊端,就是猪食用人类的排泄物容易引发寄生虫病,而且味道也不好,所以后来人们改由在猪圈旁而不是在猪圈上面建厕所,这样人畜粪也可以归在一处,也可以减少污染源。
2、从夜壶到马桶
人类上厕所并不是只有白天需要,晚上也需要。由于古时候治安并没有像现在这么好,照明条件也没有现在好,晚上出去上厕所很容易发生危险。
特别是北方,冬天温度零下十几度,半夜要去小解,还得从暖暖的被窝里跑到室外,也是真心冻不住,所以人们就发明了夜壶。
据说这个灵感来源于刘邦。刘邦很不喜欢读书人,有一次,一个儒生想要谋个差事,就对着刘邦侃侃而谈,刘邦听得不耐烦,就直接把儒生的帽子拿下来,当面解开裤子在帽子里尿。
古代的夜壶一般都做成老虎的形状,所以称为“虎子”。为什么做成虎子的形状?据《西京杂记》记载,是因为西汉名将李广射死一只老虎,便“铸铜像其形为溲器,示厌辱也”。
到唐朝时,因为开国皇帝李渊的爸爸叫李虎,为了避讳,就把“虎子”改名为“马子”。
随着人们对“马子”的要求越来越高,既要能装尿液还要能装粪便,还要好清洗,因此“马子”的形状也随之变化,变成了桶状,这就是“马桶”的由来。
“马桶”一经发明,因其占地小、味道轻、方便清理广受城市居民的喜欢,但古时候的“马桶”没有自动冲洗功能,又不能随便倾倒,需要由专人来收。于是,当时就出现了一种专门收集运输粪便的职业,唐宋时期称其为“倾脚工”,明清时北京城称为“粪夫”,上海称为“倒老爷”。
因为粪便是天然的肥料,粪夫收集后会运送到周边的农村进行贩卖,获利颇丰。唐代张鷟的笔记小说集《朝野金载》,就讲到一个叫罗会的人,他们家世代以收粪为生,因而成为一方富豪:“(罗)会世副其业,家财巨万。”
而带有冲水功能的马桶,则是16世纪末,一个叫约翰.哈灵顿的英国爵士发明的,他发明冲水马桶的目的是为了将它献给他的教母,伊丽莎白女王。
不过呢,哈灵顿发明的这个马桶虽然使用起来很舒适,冲刷也方便,但是装置相对还是比较简陋,需要将马桶和下水管道连接在一起,才能把排泄物冲走,这样下水道的臭气很容易回流到室内,因此并没有在英国传播开始。
1775年,苏格兰一个叫卡明斯的钟表匠,对哈灵顿发明的抽水马桶很感兴趣,经过研究,对它进行了重要的改进,将马桶下方的管道设计成S形,并首次获得了专利权。
1778年,英国发明家约瑟夫.布拉梅进一步对抽水马桶进行了改良,不仅改良了抽水马桶阀门的设计,还将污水管道做成了U形,并因此取得了这款设计的专利权。
但是不管抽水马桶的设计怎么优化,在材质上面始终是一个无法跨越的障碍,当时使用的材质一般是木材,硬度低,又很容易漏水,而且不容易清洗干净。如果用石头,制造起来很难度较高。
所以,抽水马桶真正开始流行,是中国陶瓷开始向欧洲输出的时候,欧洲人在掌握了瓷器的制作工艺后,就开始用陶瓷来改造抽水马桶。
第一个将陶瓷用来制作抽水马桶的是英国一个叫马斯.特福德的商人,用陶瓷取代木材是抽水马桶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件事,从此陶瓷抽水马桶就开始走向世界。
可以说,厕所的进步,就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尺度。古代人对上厕所的要求,也是随着社会发展,一步一步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温饱问题解决了之后,在上厕所方面也会要求更加体面更加方面。
其实对于我们今人来讲也是这样的,尤其七八十年代生活在农村的人,也都是经历过“厕所”的发展史的,从一开始看着有点危险的旱厕,再到分男女的公厕,再到坐便器,再到现代抽水马桶,其实就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见证。
-----
网友解答:
-----
古时候的人怎么如厕呢?
古代人用厕筹来解决这一问题。称“厕简”。古代上厕,不用纸而用厕筹。筹为木或竹削成的小片。用毕后以水涤尽,以备下次再用。贵族之家,以锦襄盛筹,以备取用。纸张发明后,因价格较昂,仍用竹木筹。
很早以前的有钱人家,上厕所是要换衣服的。南朝的首富石崇家的厕所修得富丽堂皇,一般都有十多个身着艳丽服装的婢女准备好了甲煎粉、沉香汁、新衣服等站在门口迎候。
家中来了客人,看见这种光景,都不好意思去。王大将军不管这许多,脱了身上的衣服进厕所,大便之后,穿着婢女准备好的新衣服出来,神情中充满骄傲。从这一细节也不难看出,为什么古人会把上厕所称为“更衣”。
富人家有马桶,那穷人呢?
在更多的穷苦人家,是不具备“更衣”条件的,但是不论更不更衣,人们在排便时的痛快感受是无可替代的。这一肮脏但愉快的历程,所有的教科书中都不会记录,似乎只有欧阳修“马上枕上厕上”的读书方法很值得推广。
古代有公共厕所吗?
提起北京城,在世人眼中,那可是几朝帝都,王者气象。近几百年的文人恨不得把所有好词儿全用在这城市身上,以表示他们对“身居京城”的庆幸与感恩。
在16至19世纪的北京,也就是明王朝和清王朝时期,商业一片繁荣的背后,是公共设施的匮乏和管理的无序。偌大一个北京城,公共厕所寥寥可数,以致有“京师无厕”的说法传世。明代王思任在《文饭小品》中直陈时弊,将京城比喻成一个巨大的厕所。这是不是有些耸人听闻了?
事实上,情况远比这严重得多。由于寥寥几个公共厕所还都是收费的,如果不是出于体面或是别的什么顾忌,一般情况下是不会有人满大街找半天之后走进去的。“故人都当道中便溺”,不仅普通百姓这样做,一些官员也带头这样做。不仅男人这样随便,甚至女人也将便器直接倒在街上。自然是大便夹杂着小便,人粪夹杂着牛溲马尿,北京城不仅是一个巨大的公共厕所,还是一个巨大的垃圾站。当真是“重污叠秽,处处可闻”(据清代佚名《燕京杂记》)。
直到清朝末年,这种情况才有所改观。北京各街道遍修厕所,不准随地便溺。而且,出现了大粪车,以摇铃为号。
臭气熏天的北京城慢慢干净起来……
-----
网友解答:
-----
古代人怎么上厕所?古代人上厕所这个问题,主要是用木或竹削成小片来解决的,用完后用水洗净,以备下次再用。纸张发明后,价格大贵,仍用竹木片。
有的官员上厕所比较讲究,上厕所前,脱光衣服,上完后换上新衣服,故把上厕所称为“更衣”。几十年前的一些农村仍习惯上厕所用竹片来解决。
-----
网友解答:
-----
谢邀!
古代人是怎么上厕所的?用什么擦屁屁?答:古代人上厕所用“厕简”、”厕筹\"刮肛门的。
“厕筹”是用小木棍,或小竹片做成的,大便完毕用它刮净肛门。这倒别不信,年青时我去了山区,上过山区厕所:一口足可置放三、四百斤水的大粪缸,埋在地上,上面做个木架,上设踏板和坐杆,坐杆用30cm左右的粗木头横架在踏板上头,高度约40cm(如坐矮板凳),坐杆下钉挂几片木板至踏板处再朝下一点,踏板是较厚的木板,人站上面耐得住,与直挂的木板形成90度的直角,用以挡住尿及类汁回溅。
上厕如上”台”,坐着拉的人居多,也有胆子大的人蹲在木杆上面拉的。拉完用小竹片刮肛门。当时我想:“怎么不用草纸”?(一种用稻草,制成浆料,捞起晒干,黄色、纸质很粗、很厚的纸,厚度有一元硬币厚)我没别的法子,只好取来一根“篾白“,(注:毛竹
外层用作编织毛竹用具,比如竹篮子,米筛,篾席等,这外层较有韧性的叫篾青;里层的竹白较脆,俗称“篾白”是废料)。我用篾白一根:约15Cm长,0.5Cm厚,约1.2Cm宽作“厕筹”刮了肛门,还挺好用的。
《北史.齐纪中》:“文宣帝……虽以杨愔为宰辅,使厕筹”。这皇帝上厕所叫宰辅拿厕筹,太浪费”资源”了呀!
《南唐书.浮屠传》:“后主与周后……课诵佛经……亲削僧徒厕简,使之以颊,少有芒刺,再加修治”。这帝后为做善事,为僧徒制厕简是何等细致,少有芒刺就再加修治,怕刮破僧徒的肛门吧!
《辍耕录.厕筹》明.陶宗义:”今寺观削木为筹,置溷圊中,名曰厕筹”。可见明代寺庙中都是用木制的厕筹的,并且放在厕所中备用的。
中国古代少纸,制纸成本高,用这小木棍、小竹片做厕筹、厕简是十分科学的,且很好用的。
-----
网友解答:
-----
题主这意思,是想模仿古人如厕的方式咋滴?
这问题有点大,流程的话无非脱裤,蹲坑,擦屁股,完事。
但对于一些好面子的可不这么想,比如帝王之家。
听闻慈禧的如厕过程麻烦到你不敢想象。比如这位“尊贵无比”的太后如果有了便意,会用眼神示意旁边的太监,太监会意马上传达负责搬马桶的宫女,这马桶里面藏有炒干的红枣,如此太后一排出屙物便被滚至密度低的红枣下面,浓烈的枣香味可以遮住太后不可描述的排遗之味。太后如厕完后宫女或太监要负责擦屁股等,擦屁股的力度还需要把控到位,太轻擦不干净,太重了擦伤太后那尊重的皮肤可是要杀头的。完事后太后需要更衣等。算下来一个如厕需要花上半个时辰,不敢想哪天吃坏了肚子……
这是如厕流程了。
若说如厕的设施,是要分朝代的,早一些的像汉朝都没有比较文明的如厕意识的,像刘邦在朝与众人高谈阔论时,尿急了还扯住儒生的帽子尿尿,当然这是传闻而已,不过也说明那时候人们对如厕还没建立文明的意识。
到了西晋时期,人们的文明如厕意识提高得多了。比如富可敌国的石嵩大爷家,厕所金碧辉煌,一次有个朋友进去解手,看到马桶旁还有枣子,心里想着这有钱人真是不一样啊,厕所盖的跟皇宫一样不说,如厕还有零食吃,吃了几颗。出来后才知道那是用来塞鼻子防臭的枣……贻笑大方,富人的世界深不见底,穷人们鞭长莫及啊。
当然也有文明倒退的时候,像清朝时候还有路边大小便的情况。
而如厕后擦屁股的用具也是五花八门,最早时有厕筹,一种薄薄的竹片,极其考验手感技术,遇到个别豪气冲天的用纺织品,虽然东汉时发明了纸,但那时纸只能用于印写神圣的文字,晚一点时候用的侧纸还是夹着木屑的粗糙纸片,脑补被木屑刮刺的场景……
当然,农村的不论何时,石头和木枝永不过时且产量多,随手可得,个别更环保的还无需动手,吹声口哨家犬立马扑过来,屁股一撅,完事……
大半夜的,瞧我说的啥。
-----
网友解答:
-----
历史上曾有一则十分著名的如厕小段子,主角是我们东晋时期的王敦,虽然地位高崇,但人设是实打实的大老粗形象,娶了襄城公主。
结果头一次在公主府里上厕所,就闹出了大笑话,他把用来堵鼻子的干枣全给吃光了,心说还是公主会享受,出恭都有零嘴吃,也不觉得一边吃,一边拉有什么地方不对劲。
从这便可以以小见大,直观看到古人中的贵族如厕有多奢侈。
我们普通古人,当然没有干枣这类愉悦类物件,大多使用的工具是从厕筹至草纸,后者相对好理解一些,就是质地粗糙一点的纸。
厕筹就很有特点了,是采用竹子作为原材料,削成二指间宽的竹板,方便完后用其刮干净,不得不说我们古人还真是有手法,也不怕毛刺或者力气大了,刮出痔疮......
不过虽然贫贱有别,但纵使时移事异,吃喝拉撒睡的人类刚需,于本质上还是没有太大变化——特别是人有三急的上厕所,都是每个人有了感觉,必须要执行的事情。
只是千年前的古人和今人在上厕所的形式上还是有很大改变的。
我们今人无论是在家、还是公司,只要是在室内,都可以第一时间前往洁净清爽的卫生间解决烦恼,使用的是柔软的纸巾或湿厕纸,很多马桶还自带喷水功能,一边轻松自在的刷着手机,一边就把事情搞定了。
哪怕是在外面逛街和通勤时突然想上厕所,公共厕所的普及率也十分的高,再不济还有知名连锁商超和快餐店,都能做到干净卫生且有效率的解决人的生理烦恼。
可同样的事,换到古人身上就没那么简单。
首先得分别从不同历史时期的古人来看,毕竟“古人”这个概念着实宽泛,远到夏商周时代的人,近到明清两朝的人都算古人,中间横亘着漫长的风俗变迁。
上厕所这件事也被玩出了各种花样,从最初的只是排泄,到后来甚至很多皇帝宠幸妃嫔、宫女都在官房里,布置得那叫一个豪华奢靡,不仅丝毫没有气味尴尬的问题,还因可以顺带连澡都洗了,变成贵族们的“居心地”。
夏商周时的古人,按照贫民、中产和贵族来划分的话,贫民一般没有那么讲究,通常小便就挑一个四处无人时,躲在树后就可。
解大手则略微复杂一些,相对爱干净的一批人,会带着铁锹在家附近挖一个坑,使用完毕再随手掩埋掉,至于为何不走远一点挖坑,估计来不及吧。
而此时的中产,就是发展起畜牧业和农业的一类人,累积起的多年经验,让他们视污秽为一笔宝贵的饲料和肥料,通常会把厕所盖在猪圈的上方,就可以直接把排泄物掉落在猪食槽里,相当于给猪加餐了,此种方式沿用了许久,称作“井溷”。
至于给农作物施肥,则更为源远流长,采用“蹲缸”和“土坑”的方式,在缸和坑的底部放一个收集秽物的木桶,待桶的量差不多了,就挑去给庄稼当肥料。
二者相比来看,拿秽物当肥料对于古人的接受度会更高一些,虽说都是动植物的生长养分,可猪一旦吃着秽物长大,古人再杀来吃肉的话,总觉得心里犯嘀咕,如名门贵族几乎就不吃,因此很难卖到好价。
夏商周时代的帝王与贵族,其实上厕所的排场远不如后来朝代的人会享受,不过就是“蹲缸”做得大一些,踩着缸沿往上走时会有仆人搀一把,承载体重的木板会选的略考究一点。
可正因“蹲缸”做得气派了些,春秋时期的晋景公,竟然一命呜呼在了上厕所的过程中,堪称有史以来死得最为滑稽的君主了。
事情是晋景公一天做了个噩梦,巫师桑田解梦表示可能命不久矣,应该都来不及吃到新麦子,头铁的晋景公不信邪,打算用立刻吃一顿麦子,来打破活不久的预言。
可吃完麦子肠胃顿感不适,他急忙爬上蹲缸开始一泻千里,大约是蹲得太久低血糖+腿麻,起身时竟然摔进了缸里,活活溺毙在自己的秽物之中。
由此可见,这位巫师真是有点东西,不知是了解晋景公的性格有意激怒,还是真算到了他的命数,导致一代君主就这样憋屈地死了。
换个角度来看,夏商周时的君主和贵族,也以螺蛳壳里做道场的精致心思,把蹲缸设计得十分宽阔,不然不至于能溺毙一个成年人。
自春秋至明清,古人上厕所的习惯变化的不太大,顶多就是一些微调。
比如土坑会注意隐私,加上一道挡住关键部位的木板,蹲缸因危险性过大,逐渐被“坐便”代替,造型就是两个四方石块便于人坐,跟前还贴心的放置一个扶手石,让人完事后扶着起身,不知是否从晋景公的悲剧中得到的灵感。
贵族们则有官房和恭桶,官房主要是给主子们用的,既有铺设在一间特定的“卫生间”里的官房,还有可移动的便携官房,通常是木制,贵妇皮肉细嫩,会在上方缝一个绸子面的坐垫。
——如慈禧太后的官房就出了名的豪奢,桶底都会铺满晒干的枣干,也就是我们文章开头小故事中提到过的那个,而目的自然是为了驱逐秽气。除此之外,她使用的厕纸,也是宫女一张张摩擦过的细软纸质。
综上所述,古人上厕所的方式变迁,根据历史时期不同,具体会有一些差别。
夏商周时,野外挖坑、土坑和蹲缸是主流形式,其中建造在猪圈上的“井溷“,风靡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但“井溷“毕竟不卫生,苍蝇嗡嗡的飞,猪在底下嗷嗷的叫,喂出的猪也不好卖价。
待春秋至明清,有门的独立厕所和简易“坐便”,成为老百姓使用的主流,贵族也更新换代开始用官房,晚间一般都是小便,所以“虎子”就应需而出,其实就是夜壶,但没有盖子。
逐渐古人发现没盖的“虎子”味道窜得很,影响睡眠体验,到风雅的宋朝,就有加上盖子的“木马子”,夜壶被人使用了成百上千年。
一度到建国后的六七十年代,使用共用厕所的人家,还会晚上在床边放一个夜壶,便于临时有感觉了使用。
-----
网友解答:
-----
简单来说,古代人有钱人上厕所叫“更衣”,没钱人叫“起夜”.
大户人家上完厕所出来都需要更换衣服,因为上厕所的过程是舒畅的,但气味是难受的,所以有钱人家上完厕所后便会重新更换衣服,而且还有用人用沉香烟熏去丑味.因此也叫叫“更衣”
穷人没有这样的财力去更换衣服,而且经常是在夜晚“方便”便有了“起夜”的说法.
上厕所的地方和设备
古代人上厕所的地方,最早是搭建在“猪圈”之上的,后来到了唐代才有“挖坑埋罐”就是把一个打罐子埋在地下,上面盖着木板,木板上挖一个洞.现在在很多落后的农村还在沿用这个方法.
用木片,瓦片,石头片,麻绳,棉布代替“卫生纸”.
擦屁股的工具和方法
古代人上完厕所也是要“擦干净”的,在纸张发明之前,便用木片、瓦片、麻绳等工具“刮干净”后再把“工具”洗干净,以便下次使用,有些电视剧里也有讲述,就是夹着麻绳前后拉扯.虽然动作不雅观但实用,纸张发明后才有了“厕纸”一说.
-----
网友解答:
-----
谢邀:
说起上厕所,现代人肯定不陌生,基本上几个步骤了然于心,那么古代人呢?
先说说地方,古代自然没有现代这么高级,室内精装修的厕所在那里随时等着你,考古学家发现的最早的厕所,只是一个土坑。也就是俗称的粪坑。而且这种坑多半会与猪圈并排
《墨子·旗帜》记载三十步为周长,垣高十二尺,这可不仅仅是一个粪坑这么简单了,足够让整个人都掉进去了。
到了先秦时期,终于有所改善了。
到秦汉时,不仅是皇族和官府,普通民居也配备了厕所,到汉代时不仅仅有蹲式,坐式也出现了。
说完了地方,我们再看看更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清理,毕竟没厕所可以在路边解决,没有纸才是真正的尴尬。
古《法苑珠林》记载:“吴时于建邺后园平地,获金像一躯。讨其本缘,谓是周初育王所造,镇于江府也。何以知然,自秦汉魏未有佛法南达,何得有像埋瘗于地。孙皓得之,素未有信,不甚尊重,置于厕处令执屏筹。”
那时候人们用的是一种叫做厕筹的东西,什么是厕筹呢?其实就是木质的长条,还记得小时候搞笑说青蛙的叫声是棍刮棍刮吗?我们的先辈们确实就是棍刮。。。
而随着造纸术的出现,似乎解决问题的法宝终于来了,只可惜那时候纸张真的很金贵,以至于一段时间内,竹简仍旧和纸张并存,只有重要资料才允许用纸记录,想用来侧屁股?绝对不可能,这种情况直到元朝,皇家才开始用卫生纸。
随着时代的变迁,终于洁净柔软的卫生纸随处可用,也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
网友解答:
-----
古代的茅房,要分等级。
第一等,超级豪华我村村民专用厕所,坑:
这是从古至今,从周威烈王时代(甚至远古),到现如今,都有人用的厕所。目前行军打仗,战士们挖坑拉屎,用的也是这种。
第二等,草丛or小树林。
显然,在草丛或小树林拉屎,是不文明的象征,但却也是最简便的方法,俗称“便~捷”。挖坑尚属文明,在花坛、小树林、路边拉屎,则叫“埋雷”,这是古今中外大家都经历过的阶段!
第三等,茅坑。
为何茅坑就比前面的高等?
因为茅坑既有坑,又有“茅”。
所谓“茅”,就是茅屋:
先挖坑,然后再周遭建立茅屋,是为了遮丑,这就叫“茅坑”。古代也有茅坑,而且乡村多半就是这种,一直延续到现如今。当然了,对应着“茅坑”,还有“砖坑”,可谓豪华厕所。
第四等,登东厕所。
能登的厕所,就是前头盖个厕所,后头就是猪圈。之所以把上厕所叫“登东”,首先是厕所在东侧,而且需要登。我们说“上厕所”,也是因为要爬。中国古代中产阶级就是这种模式,普通家庭就院子里一个厕所,富贵一点的人家分男女厕所。
第五等,豪华飘香厕所。
石崇的厕所是石头造的,非常漂亮,每天还选十名妖艳美女列队恭候在厕所,为客人递巾擦腚。厕所里还有香料,美女还有个任务,就是为上厕所的提供更衣服务。古代贵族上厕所的确是要更衣的,故而人们常说“我去更一下衣”。
通常,众多人所用的,就是“茅房”。
这里要说一下结构。
就是一个方坑,然后上面搭上一块木版,或者一平石板。由另一根木棍横在方坑之上,托住木板或石板。
有人问,不结实吧?
是不结实。
所以有古代国君上厕所掉茅坑里淹死了,你说悲催不悲催?
-----
网友解答:
-----
据《左传》记载,春秋时期晋国有一个叫晋景公的君主,有一天他吃了点麦制品后感觉肚子很胀,就跑去上厕所,结果谁也没想到他竟然掉茅坑里面溺死了……
这个让人觉得既悲伤又搞笑的故事背后,也暴露出当时的厕所其实相当简陋,连一国之君都有溺毙的风险,远远不能和我们现在的厕所相提并论。
借着这个话题,咱们来聊一聊古代奇奇怪怪的厕所文化。
1、古代奇特厕所文化一:厕所为何修在猪圈上?
我们称呼厕所,往往将其称为“茅厕“、“茅坑”、洗手间、盥洗室等等,而在古代,厕所又被称为“溷藩”、“圂厕”,其中这个厕代表清洁的意思,溷和圂既有厕所,也有猪圈的意思。
换言之,在古代,古人有将厕所建在猪圈上面的习俗。
一些在农村生活过的朋友,应该见过将猪圈和厕所修在一起的配置,老人家告诉我,这样做是为了方便清扫和发酵粪便。
而在古代,古人更加直接,他们将猪圈直接修建在厕所下面,这样人的粪便就成了猪的食物,而猪的粪便则成了我们种植农作物时的肥料。
相比较于夏朝时期的挖个坑,西周时期的冲水式厕所,我个人觉得如果不考虑食用的话,这种模式还相当绿色循环……
这种农耕和养殖相结合的模式,可以说,适应了当时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农民种地缺肥,养猪缺粮的时代背景。
到了秦汉时期,人们的卫生观念有所增强,为了减少城市居民随地大小便的情况出现,城市里的公共厕所和家庭厕所的数量都有所增加。
更有意思的是,在两汉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男女分厕的概念。
一些修建在城市里的厕所,虽仍然是上面厕所,下面猪圈的模式,但已经很明显可以看出当时的如厕文化的发展。
不过,尽管这种生态可循环的发展模式,能够更加高效地利用城市空间,但是我们也可以想象得到一旦到了夏天的时候,气温一高,蚊子、苍蝇和臭味都蜂拥而来那种巨大的冲击力……
简直堪称生化危机了吧,大概,这也是为何这种模式会逐渐被淘汰的原因了。
2、古代奇特厕所文化二:古人用什么擦屁股?
关于上厕所这件事,优雅一点的说法,在现代就叫做方便、洗手,在古代,则叫作出恭、更衣、如厕。
现在我们上完厕所,一般是用卫生纸或者清水擦洗屁股,但是哪怕是在二三十年前的时候,偏远一些的地方,上厕所用卫生纸都是一件奢侈的事情。
那么,在古代,古人又是用什么擦屁股呢?
原始时期,古人肯定不会有擦屁股的概念,等到我们的先祖发现清理个人卫生可以减少疾病、提升个人形象之后,也会优先就地取材,选取一些叶面大又柔软的树叶,或者扁平但不尖锐的石头、木片之类用来擦屁股。
后来,在此基础上,就产生了一种叫作厕筹的擦屁股工具。这种工具一般是由木片、竹片制成,纯天然有污染,古人用它擦完屁股后,讲究点的就直接扔掉,也有的人会清洗后反复使用。
后来,随着造纸术和纺织技术的发展,一些富贵家庭,则开始使用纸张和布作为擦屁股的工具。
例如,宋朝的时候,就流行起了专门用来擦屁屁的净纸。
比起石头、陶片,显然,这要好用得多。
3、古代奇特厕所文化三:卖粪也能赚大钱,黑社会为它大打出手;
提到宋朝,当时还有一个很热门的职业:粪夫。
他们类似于我们现在的城市清洁工,定期会提着清理粪便的粪车,在城市里收购粪便、清理下水道,然后将之运出城,倒入砖砌的深池中发酵。
发酵的方式很简单,把植物、生活垃圾堆积起来烧成灰,拌和粪汁,存放一段时间就可以当作农肥使用了。
靠着这个,古代不少人还发了财。
清朝时期,粪夫们甚至按照街道划分了势力,他们规定某某要想从事这个行业,就必须按照区域工作。
往往,这样的行业都是被当时黑帮把持,手底下的粪夫大多数都是打工人。
这些粪霸们,在垄断行业后,就成立协会,要求街道上的居民必须缴纳清理费用,不然就罢工。
正是由于他们过于贪婪,后来这个职业也逐渐被官方雇佣的清洁人员所取代。
你还知道哪些与厕所有关的冷知识呢?欢迎大家交流讨论。
感谢大家的阅读,祝朋友们身体健康,家庭和睦,心想事成,万事如意,觉得文章好的朋友们,记得给文章点个赞,关注一下,每天都会给您带来好文章
------------------
推荐阅读:
你知道《水浒传》里的智多星吴用,大家称他“学究”是什么意思?
上一篇:《三国演义》中谁死得最冤?
下一篇: 巴基斯坦和伊朗,哪个国家更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