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朱棣如此偏爱朱瞻基?
为何朱棣如此偏爱朱瞻基?
-----
网友解答:
-----
朱棣有4个儿子,但他最偏爱孙子朱瞻基,甚至亲自抚养。为了让孙子当皇帝,他才立朱高炽为太子。
这不止是隔代亲,还有很复杂的情感因素。
朱棣是个了不起的人。
他蛰伏多年,一朝夺位,从王爷变成皇帝,并立下“天子守国门”的规矩。
朱棣有多喜欢朱瞻基呢?
朱瞻基13岁被立为皇太孙,15岁被朱棣带着远征漠北,他的父亲甚至因他才当上太子。
史书上说
,朱棣一点都不喜欢儿子朱高炽,若不是因为他是朱瞻基的父亲,才不会把他立为太子。
《明史·宣宗本纪》:“仁宗为太子,失爱于成祖,其危而复安,太孙盖有力焉。”
别人都是“母凭子贵”,朱瞻基的父亲却是“父凭子贵”。
清朝也有个“父凭子贵”的人,这个人就是雍正。当年康熙也非常偏爱孙子弘历,这才有了雍正皇帝的登基。
当然,朱棣对朱瞻基的偏爱,也并非毫无原则和道理,更不是单纯的隔代亲。
他之所以偏爱朱瞻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 朱瞻基出生自带祥瑞,吉利。
朱棣虽然篡位,但他非常惧怕父亲朱元璋。
事实上
,如果不是被逼到绝境,朱棣根本不会造反,甚至造反后,他都没想过会成功。
因此,他虽然当上了皇帝,但一直心有不安。
朱瞻基降生前夕,朱棣突然梦见了父亲,而且在梦中,父亲朱元璋对他表示了肯定。
那时,朱棣还是燕王,在梦中,他梦见了父亲朱元璋,把象征着权力的大圭交给了他,并对他说:
“传世之孙,永世其昌。”
在古代,大圭代表权力,更代表皇权。
而就在此时,下人来报,孙子朱瞻基降生,恰好应征了“传世之孙”。
史料记载,朱棣当时大喜,连忙跑去看孙子。他发现孙子长得和自己很像,便喜不自胜:“
此乃大明朝之福也。
”
这是朱棣的第一个孙子。
也正是因为朱瞻基的降生,朱棣才下定决心发动靖难之变,也有了后来的永乐大帝。
因此,朱瞻基受到偏爱,
首先
和他出生的时间点有关。
第二, 亲自带在身边养大,感情深厚,是朱棣的希望。
朱瞻基降生后,朱棣亲自将他带在身边教养,为他请最好的经学老师,亲自教他武艺。
或许,一开始的朱棣,只是想要好好教育孙子,并没想过把他培养成为接班人。
但朱瞻基确实很争气,让朱棣看到了希望。
朱棣共有4个儿子,但他都不满意。
朱棣的第四子早夭,其他的3个儿子,都已长大成人,有了各自的势力。
但这些孩子,没有一个是朱棣心中完美的接班人。
比如
,
大儿子朱高炽
,喜静厌动,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儒学研究上。
他虽然懂得治理国家,但不懂军事,武力值更是差劲。
更致命的是,朱高炽身体不好,肥胖难行,有时候走路都要人搀扶。
皇家不缺医生,但君王若是体虚,传出去也不好听啊。
再比如,二儿子朱高煦
,身体好,也懂行军打仗,但他根本不爱读书,不懂文治。
若是乱世,朱高煦或许是个好帝王。
可在正常年代,一个不懂文治的君王,只会把国家陷入危机。
三儿子朱高燧,就更不行了。
他文治、武功,都不怎么强,绝对不是接班的好选择。
总而言之
,朱棣的3个儿子,虽然都不错,各有所长,可他们都不是合格的君主。
但朱瞻基却表现得非常好。
他英气满面,既爱好读书,智慧过人,同时在用兵方面也总有独到的讲解。
《明史·本纪第九·宣宗》既弥月,成祖见之曰:“儿英气溢面,符吾梦矣。”比长,嗜书,智识杰出。
在他的身上,朱棣看到了国家的希望。
如果说最初
,他亲自照顾孙子,是出于疼爱。
那么后来
,他对朱瞻基的培养,就是惜才。
他一直用
皇位继承人的标准
来培养这个孙子。
即便在外征战
,朱棣也会派学士胡广等人驻扎到漠北军中,不为别的,就专门为朱瞻基讲课。
有一次,朱瞻基跟随朱棣二征漠北。
朱瞻基追击到九龙口时,被瓦剌的骑兵围攻,情况危急。
朱棣得知后,不顾安危派骑兵营救。
《明史·本纪第九·宣宗》自是,巡幸征讨皆从。尝命学士胡广等即军中为太孙讲论经史。每语仁宗曰:“此他日太平天子也。”仁宗即位,立为皇太子。
这种重视程度,前所未有。
越是重视,也就越偏爱。
人心都是肉长的,对于自己满怀期待、手把手教出来的孩子,偏爱不言而喻。
正如康熙一朝
,太子胤礽能力不行、心计也不行,康熙仍旧
两
立两
废
。
毕竟是自己带出来的,心中不舍,也是人之常情。
而朱瞻基自己还争气,怎么可能不被朱棣偏爱呢?
第三, 性格与朱棣相似,能文能武。
朱棣对孙子朱瞻基的偏爱,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
朱瞻基和他非常像
。
相比叔叔们,朱瞻基的性格,是最像朱棣的一个。
他杀伐决断、能文能武,擅文治,也懂军事。
在登基之前,朱瞻基多次北征,参加过忽兰忽失温之战,受到了好评;
他也曾经在京城、南京监国。
朱瞻基不是没有能力的人。
他的父亲身体不好,经常受叔叔欺负,他就会用自己的手段去找场子。
在任用贤才方面,朱瞻基也很懂得笼络人心。
朱棣对朱瞻基很满意,因此对他很偏爱。
而朱棣确实有眼光。
朱瞻基继位后,只用
一封信、一次亲征
,就鼓舞了士气,扫平了汉王叛乱。
《明史·本纪第九·宣宗》八月壬戌,汉王高照反。丙寅,宥武臣殊死以下罪,复其官。己巳,亲征高煦……
汉王朱高煦,当年意气风发,可面对朱瞻基时,他只能束手待毙。
26岁登基的朱瞻基,还开创了一套内阁上奏的程序,并懂得任用贤臣、能臣,把他们变成皇家智囊团。
这是非常伟大的创举。
通俗一点说就是
,朱瞻基将原来的咨询机构,变成了一个强大的智囊团,每一封上奏和建议都遵循严格的程序,让内阁成为了皇帝和六部之间的桥梁。
这个制度的了不起之处在于,
只要顺畅运转起来,皇帝能力只要不差得过分,国家就能正常运转。
正因这个制度,
明朝皇帝才看起来那么不务正业。
清朝皇帝应该是最累的皇帝,因为没有解放双手,凡事亲力亲为,但明朝皇帝不一样,除了朱元璋、朱棣比较辛苦外,其他皇帝,都受益于朱瞻基的制度,可以发展业余爱好。
朱瞻基自己也有业余爱好。
比如,朱瞻基,既是太平天子,也是促织皇帝。
正如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促织》中所说:
“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
(宣德是朱瞻基的年号)
朱瞻基统治的十年间,出现了继唐玄宗开元盛世后的又一个盛世——
仁宣之治
。
这一时期,政治清明,百姓安居,经济空前发展……
当然,人无完人。
在整顿吏治的过程中,朱瞻基过分地提高了宦官的地位,赋予了宦官批红权,使得宦官势力猖獗,无意中为后世宦官干政埋下了祸患。
不过,总体而言,朱瞻基是个不可多得的帝王。
只可惜,他寿命太短,只活到36岁,就突然去世,他的死因,后世争论不休。
至于朱棣为什么偏爱朱瞻基?
答案很简单:
如果你有个这么优秀的孙子,还是你一手带大的,你也会给他无限偏爱。
你说呢?欢迎留言。
-----
网友解答:
-----
先说一下朱棣对朱瞻基的偏爱:
1399年3月,朱瞻基出生,此时朱棣还是燕王。1402年靖难之役完成,如愿登上大统。在后来立太子的问题上发生了纠结,按祖制,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原则,大儿子朱高炽是朱元璋封的燕王世子,理所当然立为太子,可是朱高炽形象肥胖,走路有些跛,处事软弱,朱棣不喜欢。反观二儿子朱高煦,形象英武,做事风格很像自己,且在靖难之役中东挡西杀,战功显赫。这对朱棣成了个难题:一个不喜欢,却合传统,且群臣支持;一个很欣赏,但不符世俗,群臣反对。这个想法一直在拉锯,僵持不下。这时,大学士解缙仅一句话便打破了这种平衡,终致朱棣决心下,于1404年立朱高炽为太子,皇位接班人,这句话是“好圣孙”,指的即是朱瞻基,此时他才5岁,足以看出朱棣对他的喜欢,已把他作为未来储君,朱高炽是沾了儿子的光。
那么是什么原因朱棣偏爱孙子呢?
首先,朱瞻基的出生的神秘色彩,1399年3月,朱瞻基出生,此前朱棣一梦,梦见太祖执一大圭给他,圭上八字:传之子孙,永世其昌。古大圭是权利象征,这时手下报告朱瞻基降生,朱棣遂把这两件事联系起来,认为是天赐这个孙子,所以朱瞻基出生即获朱棣喜欢。
第二,1399年8月,靖难之役爆发,促使朱棣决心战争的,也和这个梦有关。经过三年的角逐,建文帝被拉下马,朱棣上位,孙子出生后即争夺皇位并成功,更加增添了对孙子的喜欢。
第三,朱瞻基和朱棣长得很像,大黑胖子,一股英武之气,(有图为证,前是朱棣,后是朱瞻基)这也是朱棣喜欢的原因。
第四,朱瞻基确是聪明过人,在识字、骑马、射箭过于常人,且有独到见解,以致在他5岁时,朱棣决心立朱高炽为太子。
历史证明,朱棣的决策是正确的,朱瞻基在废后立后(废胡善祥立孙若微)及斗蟋蟀为后世所诟外,整体上推动明朝发展,他和父亲开创了仁宣之治,而他父亲反在位十个月,他在位十年。在仁宣之治中重要性一看便知。
-----
网友解答:
-----
朱瞻基出生那年,朱棣才决定造反。
婴儿朱瞻基给予朱棣的作用是,来自于人性自然里面的那种信心。
大明最初的朱家,是布衣得很彻底的皇族,这里指的,是朱元璋、朱棣、朱高炽这三代人,你可以说朱瞻基已经蜕变成了先天的贵族,但他的父祖辈,传统的思想还是很重的。
朱元璋得到朱标的时候,欣喜若狂,比起陈友谅生了陈理的那种情绪,朱元璋是数倍于他的,其实这也不是朱元璋一个人这样,万千元末农民百姓,生出了儿子,都是开心得双脚离地的,都会觉得人生得到了蜕变,只是朱元璋,未曾压抑自己的本性。
朴实之风大盛的朱元璋,把这个习惯也传承了下去,但是最好的继承者不是朱标,而是他的四子朱棣。
朱棣镇于北京,封于燕王,常年的北部防线,让朱棣保持了彪悍之风,看朱允炆不顺眼,他不曾掩饰,朱元璋驾崩时,朱棣隔河而望南京,没有进宫,如果是有城府的人,早就躲在角落里防着侄子了,而朱棣什么也没说。
建文登基后,朱棣首先考虑的问题是,怎么保命。
但当他发现,他那些从来没有得罪过建文的兄弟有被废为庶人的,严重的还有被逼自焚而死的,他知道这是一场没有结果的逃窜,如果他没有儿子,他或许就会直接起兵,拼到最后无非是一个死字,孑然一身。
可他和朱元璋一样,重视传承,重视后代,朱棣是严厉的,但他的爱,也是深沉的。
朱瞻基出世不久,朱棣还在北京装疯,建文不准备当过他,直接派人进北京再次夺权,为了儿子,他本来就不可以忍了,更有了孙子,他这一脉既然有传承的希望,他就不能放过,这便有了靖难之役。
关于朱棣起兵的心态,其实我认为宋朝秦观的一首诗是最可以贴切表达的:
四十生儿得宁馨,试教啼看是真英。
五文凤自云间落,一角麟从天上生。
积善家应长孙子,读书种定作公卿。
普通人尚且希望这个孩子“读书种定作公卿”,那么朱棣这个王爷,希望自己的孙子当个皇帝,不过分吧。
当然啦,这样解读朱棣,未免有些情绪化了,毕竟他也是一个贵族了,也有着他相应的城府,但不管怎么说,朱瞻基的到来,更像是朱棣的一个“小儿子”,他的呱呱落地,敲响了朱棣的野性,胜则举家昌盛,败则共赴黄泉。
而且有趣的是,朱棣后来解释过,在朱瞻基出生的那个晚上,朱棣梦到了朱元璋,朱元璋给了他一个皇帝的印玺,然后跟他说:
“传世之孙,永世其昌”
。
这个话的意思,就跟始皇帝的“传国玉玺”上面刻的是一个道理。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
只不过始皇帝用来象征神权的是一个玉玺,而朱棣用他的孙子来代替。
有的人会说,那么老实的朱棣都会说假话给自己辩解了,但不管是真话还是假话,朱瞻基的命运,从此就被朱棣绑在一起了,在心理学上,朱棣属于以此“自我催眠”,这场催眠,让他金戈铁马,浴血从北京,到北京。
靖难成功后,朱棣更觉得孙子最宝,发挥这种心理作用的,还是朱家初始三代骨子里的那种朴素之感,你看朱棣的后代朱翊钧就没有,他对他大儿子朱常洛,早就已经丢掉了那么动人却又平凡的父子、父孙之情。
永乐二年,朱棣搞了一次信用欺诈,对象是他二儿子朱高煦,因为他在起事前和登基后都曾给过二儿子暗示,你大哥这身体不行的,以后天下,还是得交给你,可也是这一年,朱棣还是排除大家的意见,立朱高炽为太子。
看,嘴上对二儿子多好多好,还不是什么都给了大儿子,像极了那么平凡百姓家。
本来就很疼爱孙子朱瞻基了,这下次更有理由可以直接对他好,不怕别的儿子嚼舌根,立太孙这件事,不是朱棣才开始做的,元代忽必烈,他父亲朱元璋,都做过这件事。
因为朱瞻基还年幼,立了朱高炽之后,朱棣没有立马把朱瞻基立为太孙,但是却让朱瞻基跟着朱棣生活,直到永乐七年,朱棣正式让孙子朱瞻基登上政治舞台,带他巡视北京,永乐八年,朱棣北伐之际,让朱瞻基留守北京,再到次年,朱瞻基镀金完毕,被立为皇太孙。
立皇太孙,其实并不是朱棣疼爱朱瞻基的最好体现。
立太孙,朱棣为的是预防朱高煦的其他心思。
朱高炽体弱,身体很差,加上体型肥胖,很早以前,走路都成问题了,朱高煦因为靖难之役有功,加上朱棣的暗示,卖大量的空头支票给他,于是他飘了,当着大哥的面嘲讽不是一次两次了,朱棣骂了也没用,朱高炽还一个劲地,二弟别生气,我是废物我是废物。
给别人的感觉,朱高炽好像真的随时会早薨一样,重复真金、朱标的命运。
骨子里的朱棣也怕,但他更怕的是,皇位落到了二儿子手里,他不是说他不喜欢二儿子,而是当主脉没死光的时候,是不可能跳过主脉选支脉的,他爹朱元璋会削死他的,他的观念也不允许。
这件事情,李世民就很好演绎过,玄武门之变,他把李建成、李元吉及其他的所有侄子一并杀掉,他不让李渊难做人,因为李渊没得选了,只能选他,大家以后只会骂李世民造反,也只会同情李渊。
作为皇帝,朱棣必须要考虑他这个职位的很多问题,比如后人的看法,比如前人的做法。
他摆明了告诉朱高煦,你大哥身体不行,但是你大侄子却可以,你别妄想了,你大哥就算在太子的位置上早薨了,也还轮不到你。
作为对策,其实朱高煦动手杀了大侄子就能完美地解决这个问题了,可惜,这个是朱棣的底线,朱高煦曾高喊,他怎么就比不上秦王了?这个秦王,指的就是李世民。
朱棣大骂朱高煦,甚至第一次说砍他的头,因为朱棣心里太忌讳这种手足相残了,他不允许,这也是底线。
后来朱瞻基跟着朱棣一起北伐,也算是成长起来,有了相应的战场经验,朱瞻基有资格,也有话语权留在太孙的位置上,而对于这个长孙,朱棣也转移了对长子的爱给他。
朱高炽行动不便,多病缠身,朱瞻基年轻有为,前途光明,朱棣对朱瞻基的好,又何曾不加入了朱棣对朱高炽的那部分呢,因为国内经济的原因,朱高炽多次和朱棣闹矛盾,父子见面只有争吵,可还是那句话,朱棣是有爱的,是深沉的。
历史上关于朱棣在细节上对朱瞻基的爱护,并无多少,但明眼人读史也能感觉到,这位皇帝对孙子的态度,是有着很大的区别的。
永乐二十二年,朱棣驾崩,皇位的传承在这个时候成为了极其敏感的技术活,朱高煦没有了朱棣的压制,说不定会做出什么事情,关键时刻,被朱棣花费心机培养的朱瞻基就帮助父亲进行一系列登基工作,朱瞻基成功迎丧后,朱高炽正式登基。
朱高炽注定在位时间不能长,只能说,他发挥了他的浑身余热,只为朱瞻基争得一点时间建立威望来对抗朱高煦,为此,朱高炽想要釜底抽薪,将都城再次移回南京,只要回到南京,朱高煦造反的难度几何增长,几乎不可能成功。
可惜的是,这件事情未等完成,朱高炽驾崩了,朱瞻基顶着压力登基,还是等来了叔叔朱高煦的造反,所幸朱瞻基不孬,平定了朱高煦之乱,才承接了父亲的仁,开创了“仁宣之治”。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
网友解答:
-----
朱棣有4个儿子,23个孙子,但是他最偏爱朱瞻基。他放弃自己偏爱的儿子,而立不喜欢的朱高炽当太子,就是为了让朱瞻基可以当皇帝。这除了感情的因素,还有政治的考量在里面。
朱棣有多偏爱朱瞻基?
朱棣靖难成功之后,登上皇位,拖了整整2年,不肯立太子。这是因为,他更喜欢靖难的时候一直跟在他的身边,性格也更像他的二儿子朱高煦,而不喜欢大儿子朱高炽。但是按照明朝的继承法,他应该立朱高炽为太子。
最后,是大才子解缙的一句话,让朱棣做了最终的决定:好圣孙。
好圣孙,指的就是朱棣最偏爱的孙子,朱高炽的长子,朱瞻基。解缙的意思是,如果朱棣不立朱高炽为太子,那么朱瞻基以后就当不了皇帝。
朱棣这才恍然大悟,点头同意,下令立长子朱高炽为太子。
《明史》:帝密问缙。缙称:“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帝不应。缙又顿首曰:“好圣孙。”谓宣宗也。帝颔之。
为了巩固朱瞻基的地位,朱棣也是煞费苦心。
朱瞻基9岁,以储君的礼仪出阁读书,向天下人展示,虽然还没有正式册封,但他就是未来的皇帝。
朱瞻基12岁,朱棣出征,让朱瞻基留守北京,处理国事,并派重臣夏原吉辅佐他,让他树立威望。
朱瞻基13岁,立为皇太孙,这么一来,就算朱高炽登基之后不喜欢他,也没有理由废黜朱棣选定的储君。
还有一个很少有人提到的细节,进一步说明了朱棣对朱瞻基的偏爱和看重。
永乐十八年,朱棣不顾群臣的反对,迁都北京。第二年,紫禁城最重要的三大殿就被一把火烧了个精光。这下子,反对迁都的大臣就跳了出来,说这是上天的示警,朱棣应该把都城迁回南京。
朱棣一怒之下,杀死和惩罚了一大批人。但是有一个叫做邹缉的官员,最早跳出来反对定都北京,也嚷嚷得最响亮,可他非但没有被惩罚,还很快就升了官。
原因很简单:他是皇太孙朱瞻基的人。
可见,即便是在讨论迁都这样的大事上,怒火攻心的朱棣也没忘了给朱瞻基立威,帮他培养势力。
《明史》:帝于是发怒,谓言事者谤讪,下诏严禁之,犯者不赦……惟缉与主事高公望、庶吉士杨复得无罪。是年冬,缉进右庶子兼侍讲。
那么,朱棣为什么这么偏爱朱瞻基呢?他有4个儿子、23个孙子,却唯独对朱瞻基这么好。
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情感上的因素,也有政治上的考量。接下来,我将从4个方面,向大家说明朱棣偏爱朱瞻基的理由。
1、朱瞻基的出生很传奇
1499年,是朱元璋去世之后的第二年。这一年的朱棣,已经快被逼到了绝路。
朱允炆一登基,就开始着手削藩。几个势力大的藩王,都先后被朱允炆贬为庶人。就连朱棣的3个儿子,都在南京做人质。
为了自保,朱棣甚至要装疯卖傻,骗过监视他的人。
有一天,朱棣突然做了一个梦。在梦里,朱元璋送给他一个大圭,对他说,把这个传给子孙,大明会永远昌盛。
大圭,是古代皇帝手里拿着的玉质手板。
第二天,朱瞻基就出生了。朱棣看到这个孩子,乐得合不拢嘴:满面的英气,正好符合我的梦啊!
《明史》:生之前夕,成祖梦太祖授以大圭曰:“传之子孙,永世其昌。”既弥月,成祖见之曰:“儿英气溢面,符吾梦矣。”
朱瞻基的出生,伴随着这么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梦,给了朱棣一剂强心剂,坚定了他起兵反抗的决心。就在这一年的7月,他正式起兵靖难,向皇位发起了进攻,4年后成功登上了皇位。
在这样的背景下,朱棣偏爱朱瞻基,就一点都不奇怪了。
2、朱瞻基的性格像朱棣
朱棣是一代雄主,雄才大略,杀伐果断。
但是他的4个儿子,其中3个长大成人,却没有一个是真正像他的。
大儿子朱高炽,性格仁弱,是个连马都骑不了的大胖子。
二儿子朱高煦,看起来很像朱棣,打仗也勇猛,但做不成大事,把想要夺嫡都写在了脸上。
三儿子朱高燧,被捧在手心宠坏了的小儿子,文不成武不就,偏偏野心还不小。
再看看朱瞻基,很小的时候就“智识益广、襟度益弘”,文韬武略,一个都不落下。
文能治理天下,武能征战沙场。
而且,他和朱棣一样,支持建都北京,支持郑和下西洋。要知道,朱棣为了这两件事,不知道挨了文官多少骂。
这才是朱棣的好孙子啊!
我们再来看看下面的图,左边是朱棣,右边是朱瞻基。这爷孙俩长得实在太像了,都是黑皮肤,大脸盘子,长胡须。
长得像,性格像,朱瞻基某种程度上就是一个小号的朱棣,朱棣能不喜欢他吗?
3、朱瞻基的能力很出众
朱棣为了培养朱瞻基,付出了很多心血。
为了让朱瞻基感受民生之多艰,朱棣带着他去参观农家生活,还给他写了一本《务本训》用来学习。
12岁就留在在北京处理国事,而朱棣本人远征漠北,太子也远在南京,培养他独当一面的能力。
让兵部尚书在民间选了一批和朱瞻基差不多年纪、有勇有谋的少年,组成“幼军”,训练他的军事能力。
带着朱瞻基亲征漠北,白天跟着军队行军打造,晚上在帐篷里补文化课,让他感受真实的战场。
朱瞻基也没有辜负朱棣的精心培养,能力非常出众,在群臣中的威望也很高。
不仅能做一个合格的储君,还能保护自己的父亲,让父亲免受来自两个叔叔的打击。
朱棣对这个孙子非常满意,经常对朱高炽说:这是以后的太平天子啊!
《明史》:每语仁宗曰:“此他日太平天子也。”
事实证明,朱瞻基也的确没有辜负朱棣的期待。他登基之后,御驾亲征,轻而易举地平息了朱高煦叛乱的问题。还解决了困扰明朝几十年的藩王问题,让藩王从此再也不能威胁皇帝的统治了。
明朝此后200年的运行框架,就是在他手里确定下来的。他设计了一套完善的制度,皇帝、内阁、司礼监三足鼎立,让明朝摆脱对皇帝个人能力的依赖。因此,哪怕明朝奇葩皇帝辈出,也能延续276年。
在他的治理之下,明朝的国力蒸蒸日上,迎来了黄金时代,史称“仁宣之治”。
4、朱瞻基的身份很特殊
无论是朱瞻基的出生,性格,还是能力,都让朱棣对他偏爱无比,在他身上倾注了深厚的感情。
但是,这些并不是朱棣偏爱朱瞻基的全部原因。朱棣看重朱瞻基,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他是朱棣的嫡长孙,是明朝名正言顺的继承人。
明朝传到朱棣这一代,每一次换皇帝都会出乱子。
朱元璋在大明开国当天亲立的太子是朱标,但是朱标却英年早逝。于是朱元璋只能立朱允炆为皇太孙。
朱允炆的继位,伴随着很大的争议。因为按照历史上的惯例,太子早逝,皇帝会立其他的儿子为皇太子,而不是立孙子为皇太孙。
而且朱允炆年纪还小,能力不足,也驾驭不住那些彪悍的藩王和大臣。才过了4年,就在朱棣的造反之下,丢掉了皇位。
朱棣的皇位不是正常得来的,所以他也会担心,他的皇位能不能正常地延续下去。毕竟有唐朝这个前车之鉴,
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夺得皇位,犹如打开潘多拉魔盒,后面唐朝的皇位继承经常伴随着争议和杀戮。
偏偏朱棣又不喜欢他最名正言顺的继承人,嫡长子朱高炽,而喜欢二儿子朱高煦。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明朝的稳定,他应该立嫡长子朱高炽做太子,为后人做一个好榜样。但是出于私心,他又更想立二儿子朱高煦。
这时候,朱瞻基的逐渐成长,给了他新的安慰:虽然对儿子不满意,但是对孙子满意啊!
朱瞻基是嫡长孙,他将来继承皇位,是名正言顺的。这给了朱棣莫大的安慰。
可以想象,如果朱瞻基还是同样传奇的出生方式,同样的性格像朱棣,同样的能力出众,但是不是嫡长孙,不是皇位最名正言顺的继承人,那么,朱棣哪怕为了明朝着想,也不会这么放任自己,偏宠朱瞻基的。他一定会克制住自己的喜爱。
朱瞻基作为朱棣嫡长孙的特殊身份,让朱棣可以偏爱得有恃无恐。
果然,虽然朱棣造反起了个很不好的头,但是他的皇位顺利地传给了嫡长子,又传给了嫡长孙,稳住了局面,后来明朝的皇位传承再也没乱过。
即便经历过土木堡之变这样的剧变,也能严格地遵守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这和朱瞻基坚定了朱棣按照继承法、正常传位给嫡长子的决心是分不开的。
写在最后
明朝276年,16个皇帝,近20个储君,能做到集嫡、长、贤、爱于一身的,只有两个人。
一个是朱元璋的太子朱标,另一个是朱棣的太孙朱瞻基。
朱允炆是嫡长孙,朱元璋也很喜欢他,但是他能力不足。
朱高炽是嫡长子,能力也很强,但是朱棣不喜欢他。
朱厚照是嫡长子,也是明孝宗心尖上的独生子,却也是能力不足。
朱文奎和朱慈烺分别遭遇靖难和亡国,没有展现能力的机会。
朱祁镇更不用说了。
其他的储君都不是嫡子。
朱棣偏爱朱瞻基,从各个角度看,都是理所当然的。朱瞻基也没有辜负朱棣的偏爱,一手缔造了“仁宣之治”的辉煌。
可惜,朱瞻基没有机会像朱棣培养他一样,培养自己的继承人朱祁镇。他去世的时候,朱祁镇只有9岁,甚至还没来得及出阁读书。
在他去世之前,已经着手为朱祁镇组建幼军,就像朱棣当年对待他一样。可以看出来,他是打算效仿朱棣,精心培养自己的继承人的。
他的过早去世,让朱祁镇失去了被精心教导的机会。最终,明朝的辉煌也毁在了朱祁镇手里。
实在是让人叹息。
-----
网友解答:
-----
朱瞻基,明朝第五位皇帝,明仁宗朱高炽的长子,成祖朱棣的孙子,他和父亲朱高炽在位有“仁宣之治”执政成绩,我们对朱瞻基熟悉的是,他被称为“蟋蟀皇帝”、“促织天子”其实不仅如此,朱瞻基游走于各种娱乐活动,比如投壶、射箭、蹴踘、击踘、打马球等,更是精于骑射演武、狩猎等,俨然一个“超级玩家”,如果是个成年人整天玩这些休闲活动,会被别人说玩物丧志,如果是个孩子精于各种艺事,那一定会被认为聪明、有才艺、长大了有出息,而朱瞻基就是从小展现这些兴趣爱好,令朱棣非常喜爱的。
明宣宗朱瞻基画像。
建文元年,朱瞻基出生于北平燕王府,这是朱棣第一个孙子,按后来的话说,是嫡长孙,朱棣大为高兴,而且出生不久就展示不凡的一面,朱棣称其“英气溢面”,从小英俊,不同凡响,我们都知道朱瞻基的父亲朱高炽是个大胖子,马都骑不了,性格也唯唯诺诺的,一点也不随朱棣,也不怎么受朱棣待见,现在朱瞻基出世了,朱棣从大孙子身上找到了自己的感觉,原来是遗传到孙子身上了。
明仁宗皇帝朱高炽。
朱高炽奉行儒家思想,喜欢谈史论经,他从小也是这样教育朱瞻基的,而朱瞻基着实的聪明,一学就会,博通各种文艺,吟诗滚滚不穷,作画花鸟鱼虫,有一次朱棣想考考大孙子,随口“万方玉帛风云会”,大孙儿不假思索,跪下对曰“一统山河日月明”,朱棣直拍大腿,太激动了,忙乎:“此乃大明朝之福也”。
图为朱棣画像。
不仅如此,朱棣是位马上皇帝,一生大半辈子都在外征战,如果只会泼点墨绝对是不够的,还要会弄武才行,而朱瞻基在武艺方面也颇有天赋,从小练习骑马射箭,他10岁那年端午节,皇室众人在观看“观毯射柳”之戏,朱瞻基主动上前为众人表演射箭,竟百发百中,史上记载“击射连发皆中”,赢得喝彩,于是这样一位能文能武的孙儿,怎能不让朱棣爱不释手。
宣宗行乐图,局部。
永乐9年,朱高炽在南京监国,朱棣北上出征,朱瞻基因思念爷爷朱棣,不愿南下南京,于是12岁的朱瞻基独立留守北京,这份孝心和勇气让朱棣大为感动,所以当年正式被朱棣立为皇太孙,15岁开始就随着朱棣出征,朱棣打仗都带在身边,朱瞻基也有自己的一帮娃娃兵,每次军队驻营时,朱瞻基都会带着娃娃兵在朱棣的营帐外站岗放哨,后来朱棣数次想换太子,但因孙子朱瞻基的原因才断了这个念头,这也足以看出朱棣对朱瞻基的喜爱和重视。
-----
网友解答:
-----
“荣耀历史”用心为你解答。
朱棣登基后,对“胖胖”的太子朱高炽一直不太满意,总想着换掉他,有一次与大学士解缙谈到此事,解缙说了很多都无法打动朱棣,最后凭借一句“好圣孙”就打消了朱棣了易储的心思。
“好圣孙”指的就是朱瞻基,他是朱棣的嫡长孙,朱高炽的嫡长子
,他究竟有多大的能量竟然能改变永乐大帝的想法。
他是朱棣靖难成功的精神支柱
根据《明史》记载,朱瞻基出生的当晚,朱棣做了一个梦,梦见朱元璋赐给他一个大圭,并且对他说
“传世之孙,永世其昌”
。大圭是权力的象征,这寓意着朱元璋要把大位传给他,真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想。
梦醒后朱棣还躺在床上细细回味,外面传来了消息,朱瞻基出生了,这是他的嫡长孙,不是刚好印证了梦里朱元璋的那句话吗?
朱棣大喜,连忙去看孙子,只见朱瞻基长得很像自己,英气勃发,脱口道:
“此乃大明之福。”
后人普遍认为朱瞻基出生的美好寓意对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靖难之役胜利后,朱棣更加坚信朱瞻基就是上天赐给他的“传世之孙”,为他聘请名师,还让姚广孝指导他,年纪稍大后亲自指导,远征蒙古也一直带在身边。
朱瞻基长得很像朱棣
长辈们对长得像自己的孩子总是格外偏爱,朱棣也不例外。朱瞻基长得有多像朱棣,下面两张官方画像可以说明一切。
朱棣
朱瞻基
自身也很争气
除了先天的有利因素外,朱瞻基自己也很争气,能文能武,这一点在夺嫡之争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汉王朱高煦、赵王朱高燧一直有夺嫡之心,明枪暗箭不断,朱高炽生性仁厚,根本无法应付过来,得亏朱瞻基利用朱棣的宠爱,帮助朱高炽化解了诸多危机,保住了太子之位。
事实证明,朱棣的眼光没有看错,朱瞻基是位好皇帝,继承明仁宗善政,创造了“仁宣之治”。
-----
网友解答:
-----
史书记载,朱棣对长子朱高炽似有不满,一直属意次子朱高煦,但是考虑到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他最终选择朱高炽作为自己的皇位继承人,那为什么朱棣如此偏爱朱瞻基呢?笔者认为不外乎以下几点。
一,朱瞻基是朱棣政治生命的吉祥物,对于朱棣而言,有很重要的寓意。
虽然自古以来,君王的出生就伴随着天降祥瑞,但是很多都是帝王们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编出来哄骗老百姓,以证自己王位的合法性的。但是涉及朱瞻基的朱棣的一个梦却可能是真实存在,因为它听起来并没有那么玄幻,并且是发生在当事人朱瞻基登位之前的。话说朱瞻基降生前夕,朱棣梦见自己的父皇洪武帝朱元璋赐给了他一个大圭,并对他说:“传世之孙,永世其昌”。醒来后,朱棣正在砸吧其中的滋味,就有下人来报,他的长子长孙朱瞻基刚刚降生了。朱棣马上联想到刚刚的梦上,认为这是应证在了自己的这个孙子身上。因为大圭是显贵的象征,预示着朱瞻基会大富大贵。第二年朱棣被朱允炆挤兑的不行不行的时候,想起了这个梦,进而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坚定了发动靖难之变的决心。所以关于朱瞻基的这个梦给了朱棣很大的暗示,作为梦中的主人公朱瞻基,也可以称之为朱棣的吉祥物,自从他降生以后,他爷爷朱棣就所向披靡,夺得天下,成功的登基做了皇帝。
二,朱瞻基本身很符合朱棣对未来继承人的期望。
朱瞻基刚刚降生的时候,朱棣去看他,只见小瞻基长得颇似自己,而且脸上一团英气,他非常高兴,当时就说:“此乃大明朝之福也”。而在成长过程中,朱瞻基也没有长歪,他不仅在祖父的安排下师从当世名臣学习儒学,作为一个有志气的孩子,他也做到了文武兼修。他的早慧引起了朱棣的关注,并被细心加以培养。《明史》就记载【永乐七年,从幸北京,令观农具及田家衣食,作《务本训》授之。八年,成祖征沙漠,命留守北京。九年十一月,立为皇太孙,始冠。自是,巡幸征讨皆从。尝命学士胡广等即军中为太孙讲论经史。】朱棣不仅对他言传身教,还亲自安排他的学业。朱高炽身体羸弱,不能骑马打仗,这些使得马上得天下的朱棣对他颇为不满,甚至产生了立次子为太子的想法。不同于自己的父亲,朱瞻基却长的英武有力,文韬武略,内在外在都颇似乃祖,这也为朱高炽得位加分不少。
三,隔代亲造成的舐犊情深。
朱瞻基是朱棣的第一个孙子,还是长子长孙。按照中国传统惯例,祖辈都对孙辈的第一个孩子会有一种深厚的感情,会将自己对家族,对未来的期望都投注在这个孩子身上,那祥瑞的梦,使朱棣本身更高度关注朱瞻基。加之朱高炽身体不好,朱棣却正值壮年,朱瞻基的很多成长教育工作都由朱棣直接安排了。这不仅增加了爷孙相处机会和互动,也无形中促进了二者的感情。可以说,朱瞻基在朱棣悉心的培养下,不仅没有像朱高炽那样身体羸弱,也没有像朱高煦那样鲁莽急躁,反而汇聚了二人的优点,朱高炽的仁厚和朱高煦的英武。所以朱棣才会经常跟朱高炽说朱瞻基是他日的太平天子。
-----
网友解答:
-----
回答这个问题,要从一个故事说起。
朱瞻基出生的那一年,一种说法是洪武三十一年,一种说法是建文元年,不管那一年,都是朱棣人生中大转折的一年。那时候,朱棣还是北平的燕王,心中虽有帝王之志,但藩王的现实处境却异常的艰难,一把无形的刀已经架向了他的脖颈。
就在这个时候,一天夜里,朱棣在寝榻上做了一个非同寻常的梦。朱棣梦到父皇朱元璋将一块象征皇权的大圭递交到他的手里,嘱咐他紧握大权为天下苍生谋福利,而且还说:“传世子孙,永世其昌”。
朱棣醒来后,认为此梦乃吉兆。就在此时,燕王府传来婴儿呱呱坠地的啼哭声,这个婴儿就是他的嫡长孙朱瞻基。
朱棣在梦中听闻父皇朱元璋说“传世子孙”,醒来嫡长孙朱瞻基就降生来到人间。在朱棣看来,这是天意的暗示,他这个孙子是上天赐予他的礼物,预示着他将迎来“龙兴”之势。
有许多人认为,朱棣后来发动“靖难之役”,下定决心其实是很难的。正是朱瞻基的降生以及那个吉祥的梦境,从某种程度上坚定了朱棣从侄儿手中夺取“大圭”的帝王雄心。
祖孙间有这样一段神奇的渊源,朱棣当然会格外看重、宠爱朱瞻基。
当然,朱瞻基受到朱棣的格外宠爱,光凭降生时的吉兆,那是远远不够的,关键他还要具备超凡的资质。
在这方面,朱瞻基极其幸运出色,近乎就是上天照着朱棣想要的样子,造就出来的大明未来天子。
《明史·本纪第九·宣宗》——既弥月,成祖见之曰:“儿英气溢面,符吾梦矣。”比长,嗜书,智识杰出。
透过这段话,我们可以得知,朱瞻基刚满月的时候就面带英气,朱棣看到他,不由地说出了这样的话,跟我梦中看到的一样。
这说明朱瞻基自幼就相貌不凡,又或者说,朱瞻基刚满月,朱棣就认为这孙子有帝王相,是大明之福。
朱瞻基在北平燕王府,大概长到了四五岁。朱棣经过四年的“靖难之役”,在南京登基称帝后,徐皇后也就是朱瞻基的祖母,便把他带到了南京。
也就是说,朱瞻基自四五岁开始就长在皇祖父、皇祖母身边。
朱棣为什么要早早地将朱瞻基养在身边呢?
除了宠爱这个孙子,恐怕还涉及朱棣的帝王传承心理。
朱棣这一脉,原本是藩王,不光是他,包括他的三个儿子,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帝王教育,现在既然有了朱瞻基这个好苗子,他当然希望尽量早、尽量好地让他接受系统的帝王教育,这样的话,他这一脉大明天子,到了第三代,永世其昌的大气象就能完全出来。
从这个角度讲,朱棣偏爱朱瞻基,是因为朱瞻基生逢其时,天时地利人和都踩到了鼓点上,他天然地肩负着历史使命,无形中被寄予巨大希望。
永乐二年五月,朱棣最后下决心,册封长子朱高炽为太子。朱高炽之所以能战胜野心勃勃、威武类父的二弟朱高煦,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朱瞻基已成为公认的“好圣孙”。
这一年,朱瞻基不过五六岁,“好圣孙”这个说法,也算是古今少有了。
作为心中已经认定的隔代皇位继承人,朱棣对朱瞻基的偏爱不是随便说说,而是倾注了大量心血,而心血倾注得越多,他对朱瞻基的偏爱也就越深,这是一个别人无法阻挡的良性循环。
永乐五年,朱瞻基不满十岁,朱棣即要求他出阁就学,系统接受皇家宫廷教育。
朱棣为朱瞻基所选的老师档次非常高,领衔人物是永乐朝的首席大臣——太子少师姚广孝,授课内容不仅包括经史礼义,还有“帝王大训可以经论天下者”,即治理天下的帝王语录。
从朱瞻基后来具有深厚的艺术造诣来看,朱棣当时很可能还派了高水平的宫廷艺术家,来培养朱瞻基的审美情操。
永乐六年,朱瞻基刚满十岁,朱棣又任命朝中一批文武重臣来兼任朱瞻基的辅导官。朱棣告诉这些人,你们的职责不仅是辅导东宫太子,也要辅导太子的儿子,平时多给他讲本朝太祖和先朝帝王创业、守成的故事,培养他的治国才能。
这些辅导官,包括太子太师淇国公丘福、吏部尚书蹇义、兵部尚书金忠等人,个个都是永乐朝分量极重的人物。
有种说法,清朝康熙也很偏爱乾隆,但比起朱棣偏爱朱瞻基,还是差得远。
永乐八年,朱棣离开北京远征蒙古,这一时期,太子朱高炽监国南京不断受到朱棣的打击,但朱瞻基却丝毫没受影响。朱棣特意叫他留守北京,并且派重臣夏元吉辅佐他。这个安排,实际上就是任命朱瞻基作为北京的临时行政长官,算算年龄,此时的朱瞻基不过是个十二岁的孩子,可见朱棣对他的栽培力度有多大。
永乐九年,十三岁的朱瞻基被正式册立为皇太孙。册立仪式在华盖殿隆重举行,朱瞻基身着皇太子服饰,佩戴的玉圭与亲王相同。
需要说明的是,自朱棣开创永乐朝以来,朱瞻基这次册立大典最为隆重。此前,朱棣一共办过两次大典,一次是自己登基,一次是册封太子。自己那次,因为有篡位之嫌,朱棣没敢大张旗鼓;册封太子那次,因为对朱高炽不甚满意,朱棣不愿大操大办;唯独册封皇太孙这次,仪式极为隆重,场面极为祥和,这一切,无形中又成了朱瞻基的加分项。
朱棣偏爱朱瞻基,极力栽培他,还有一点值得一说,朱棣心目中的继承人应该是文武双全的,大明盛世应该既有文治也有武功,但他的三个儿子,无论选谁,都有缺陷。而朱瞻基自幼英气溢面,智识杰出,这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朱棣内心的遗憾,并给了他很大的信念,去为大明塑造一位文武双全的盛世明主。
永乐十年,朱棣颁下一道很特别的圣旨,命令兵部从全国各地选拔17至20岁的青年,标准是勇武健壮、略有才艺的民间子弟,将他们召集至京师组成“幼军”,作为皇太孙的随从,实际上就是他的私人卫队。
近两万人的“幼军”建成后,朱瞻基同“幼军”一起接受军事训练,并同一些将领时常指挥这支军队进行军事演习,当时的说法叫“演武”。
在朱棣看来,这既是用心良苦地培养朱瞻基的军事能力,也是用这种方式提升朱瞻基的政治地位。
用“幼军”历练两年后,永乐十二年年初,朱棣再次亲征漠北。
这次他决意带上皇太孙朱瞻基。
出发前,朱棣对侍臣说,朕的长孙聪明英锐,智勇过人,现今朕要去扫清漠北的敌人,带他同行,就是想让他懂得用兵之法,亲身经历一下打仗布阵的情况,见识一下将士们出兵征战的艰辛。每天军营之中一有闲空,你们就要给皇太孙讲经说史,文事武备哪一样都不可偏废。
胡广、杨荣等人遵照朱棣的旨意,经常给朱瞻基讲经说史,朱瞻基对那些治乱兴亡的历史颇感兴趣,有疑问就向胡广等人求救。
经过三个月的长途跋涉,明军的前哨部队开始与蒙古瓦剌军队相遇,这时候,朱瞻基学习的重点就转向了军事。
为了保证朱瞻基的绝对安全,朱棣命令他与重兵守护的军中皇旗同行,“专以铁骑五百护卫”。
永乐十二年六月的一天,朱棣率领的明军在忽兰忽失温与蒙古瓦剌军展开了一场恶战。两军开战时,朱瞻基同军中皇旗在一起,没有直接参战;但当明军击退敌军后,他就有些按捺不住了,这时候,他身边的侍卫宦官李谦依仗自己的勇武和五百铁骑的护卫,未向朱棣请示就擅自带着朱瞻基纵马驰向九龙口,追击一股敌人去了。
刚开始,朱棣并不知情。
当获悉朱瞻基孤军深入,追杀敌兵后,朱棣心急如焚,立即派出大队人马前去接应。
果然,朱瞻基不久遭到瓦剌骑兵合围,所幸危急时刻,朱棣派来的接应大军杀将进来,将朱瞻基救了回来。
有一个细节很能反映朱瞻基在朱棣那里意味着什么。
侍卫宦官李谦认为皇太孙此次身陷险境,自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不等朱棣问罪,就战栗自杀了。
朱瞻基不愧是智识杰出,经此一劫后,他变得极为沉着冷静。一天,明军与瓦剌骑兵又在忽兰忽失温展开一场大战,明军惨胜后,朱棣要乘胜追击。
这时候,朱瞻基站出来说,皇爷爷您督战辛劳,敌人已经被您的天威吓破胆,现在已经败逃,连个喘息的地方都找不到,他们还敢回马再来吗?请皇爷爷不必穷追了,及时班师为好。
朱棣听了,居然以十六岁朱瞻基的建议为号令,真的班师了。
当时,朝野上下就有一种说法,皇太孙在军中得到的,是太子不敢想的。
另外还有一点,也能说明朱棣对朱瞻基的特别偏爱,当他与叔叔朱高煦起冲突的时候,按理说侄子不尊叔叔,是不符合礼制的,但朱棣从未站出来责备朱瞻基。
朱棣驾崩后,朱高炽像个过渡,朱瞻基在位十年。
从总体上看,他还算对得起朱棣当初的偏爱,弄出点盛世的样子。
但他也有问题,让人诟病的地方。
一来,他赋予太监大权,为大明王朝后来的太监专权埋下了隐患。
二来,他玩物过度,少了一些盛世明君的厚重感。
然而,后来的他,恰恰也映衬出了当初朱棣对他的偏爱,朱棣塑造了他,却没有压抑他的性情。
这一点究竟是好,还是坏?
很难讲清楚。
-----
网友解答:
-----
朱棣确实对朱瞻基特别偏爱,为了让朱瞻基当上皇帝,朱棣还把皇位传给了自己很不喜欢的大儿子朱高炽。原因嘛,很简单,因为在朱棣众多的子孙之中,他觉得只有朱瞻基“像自己”,其他的儿孙都“不肖”。
当年,靖难之役后,朱棣登上皇位,在确定储君的时候犯了难。因为朱棣的长子朱高炽非常肥胖,而且还有腿疾,别说骑马上战场了,就是走路也得有两人扶着才行。所以能征善战的朱棣就看自己这个大儿子很不顺眼。
二儿子叫朱高煦,此子武艺高强,打仗也很勇猛,在跟着朱棣打天下的时候立下过很多汗马功劳,朱元璋也曾亲口许诺过,将来得了天下,太子的位置就留给朱高煦。但是,朱高煦能武却不能文,属于典型的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类型的。所以,雄才大略的朱棣也不是很喜欢二儿子。
至于三儿子朱高燧就更不用说了,文比不过大哥,武比不过二哥,朱棣更不喜欢。
朱棣总共就这么三个儿子,他都不喜欢,那么问题来了,将来皇位到底传给谁呢?
相比较之下,朱棣还是喜欢二儿子朱高煦多一点点,毕竟老二能带兵打仗嘛。可是,大儿子朱高炽却是朱元璋当前亲自定下来的燕王世子,朝中文武大臣也大多支持朱高炽。本来朱棣的皇位来的就有些名不正言不顺,如果公然违背太祖朱元璋的意见,不免担心自己的江山坐不稳当。
在这种情况下,当时的大学士,也是明朝三大才子之首的解缙的一句话定了乾坤。这句话是什么呢?
有一次朱棣就立储君的事询问解缙,解缙表示应该立长子朱高炽,朱棣听后犹豫不决。这时候解缙上前,在朱棣耳边轻轻说了三个字,
“好圣孙!”
朱棣听了之后,立刻下定了决心,立朱高炽为太子。这里的“圣孙”说的就是朱瞻基。
朱瞻基是朱高炽的儿子,也是朱瞻基的嫡长孙。但朱棣显然不可能像他父亲朱元璋一样,犯下将皇位隔代传给嫡长孙的错,所以朱棣要想把皇位传给朱瞻基,唯一的办法就是先把皇位传给朱瞻基的父亲朱高炽。可以说,朱高炽能当上皇帝,一大半的功劳在他的儿子朱瞻基身上。
朱棣对朱瞻基怎么个好法?
朱棣不喜欢朱高炽,所以朱高炽虽然贵为太子,将来的皇位接班人,但手中却一点权力也没有,而且朱棣日夜派人监视朱高炽。对于朱高炽监国时期做出的决定,朱棣经常全部推翻,搞得朱高炽非常郁闷,所以他这个太子做的十分憋屈。
但是朱棣对朱瞻基就又是一副完全相反的态度了,为了锻炼和培养朱瞻基,朱棣经常把朱瞻基带在身边,手把手的教他如何做皇帝,朱棣北征的时候,就让朱瞻基留守北京。甚至朱棣在行军打仗的时候也偶尔带着朱瞻基,只不过为了确保他的安全,朱棣只是让他呆在大后方。有一次朱瞻基实在忍不住,就偷偷带了一队兵马溜出去打仗,朱棣知道消息后大惊失色,下令不惜一切代价救回朱瞻基,可见这个孙子在他眼中的分量何等之重。
为了培养朱瞻基的政治才能,朱棣还特意让一名老臣夏原吉辅佐他,教导他从政的知识。夏原吉可以说是朱棣最信任的人,没有之一,朱棣临死前喊的就是“夏原吉爱我!”咳咳……朱棣能让夏原吉辅佐朱瞻基,也可以从侧面看出朱棣对朱瞻基的偏爱。
那么为什么朱棣会如此偏爱朱瞻基呢?
前文我们说过,朱棣的三个儿子中,大儿子武不行,二儿子文不行,三儿子文武都不行,朱棣都不算喜欢。但朱瞻基却既有文采,也有武艺,跟随朱棣北征的时候,还曾亲手杀死过蒙古兵。朱棣觉得,这个孙子特别像自己,将来肯定能和自己一样,“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
朱棣是一个十分自负的人,当然他有自负的资本,但是自负的人往往觉得自己才是最完美的,引申出来的想法往往就是,凡是不像我的,就不够完美。朱瞻基文韬武略,几乎没有弱点,在朱棣的儿孙中显得格外突出。朱棣看到朱瞻基,就好像看到了自己年轻时候的样子,自己看自己,那还不是越看越喜欢吗?岂有不偏爱之理?
另外,朱瞻基和朱棣长得十分相像,据说朱瞻基出生的时候,朱棣跑去看孙子,只见小瞻基脸上一团英气,和自己一模一样,朱棣非常高兴,说道:“此乃大明朝之福也”。
朱瞻基究竟干的怎么样?
事实上,朱棣也没有看错朱瞻基。朱棣死后,朱高炽继位,是为仁宗。但不到一年就死了,朱瞻基继位,是为宣宗。朱瞻基在位十年,和他父亲一起开创了历史上有名的“仁宣之治”,是明朝最有作为的皇帝之一,干的相当不错。
在武的方面,朱瞻基刚刚继位第二年,他的叔叔朱高煦就起兵造反,当时很多将领都很害怕,不敢跟朱高煦打。但是朱瞻基御驾亲征,结果大军一到,朱高煦听说是朱瞻基亲自带兵来征讨,当时就吓尿了,当晚偷偷跑出城投降了,一场叛乱就此平息。朱瞻基还曾三次巡边,巩固边防。其中一次朱瞻基用数百铁骑直驱前行,敌人看到黄龙旗,知道是皇帝亲征,吓得全部下马拜倒在地请降。
综上所述,朱棣偏爱朱瞻基,是因为他觉得朱瞻基很像自己,也能够做出和自己一样的伟大功绩来。而朱棣所有的儿孙中,只有朱瞻基让朱棣有这种感觉,其他人则统统不行。而朱瞻基也没让朱棣失望,将大明王朝推向了新的辉煌。不过,在他之后明朝就开始逐渐衰落了。
-----
网友解答:
-----
朱棣确实非常偏爱长孙朱瞻基。
说朱棣偏爱长孙朱瞻基,有以下几个理由。
(朱瞻基剧照)
其一,朱棣除了立朱高炽为皇太子外,还立了朱瞻基为皇太孙。
一般皇帝在确定储位的时候,都会只考虑自己继承人的问题,不会考虑儿子继承人的问题。毕竟儿子的继承人,应该由儿子自己来考虑,他不能把儿子的事情都给干了。但是,朱棣因为特别喜欢朱瞻基,还真就把儿子朱高炽的事情也给干了。
其二,朱棣其实一直不喜欢他的长子朱高炽。
他觉得朱高炽太胖,与自己尚武的性格完全不像。他最想传位的,是他的二儿子朱高煦。甚至一度亲口告诉朱高煦要传位给他。但是由于朱瞻基的存在,最终朱棣还是立他不喜欢的长子朱高炽为太子。他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朱高炽,把皇位传给朱瞻基。
这就有点像晋武帝司马炎的做法。司马炎因为太喜欢他的孙子司马矞,觉得司马矞能够光大晋朝江山,因此宁愿把皇位传给白痴儿子司马衷,再通过司马衷,传给司马矞。
不过,司马炎显然是失败的,而朱棣通过儿子传位孙子的做法却是成功的。不但朱瞻基后来确实是好皇帝,儿子朱高炽也确实是好皇帝。他们两父子,创造了历史上堪比“文景之治”的“仁宣之治”,为大明江山此后的辉煌,奠定了基础。
(朱棣剧照)
那么,朱棣为什么那么喜欢朱瞻基呢?
史料记载,这是因为朱瞻基能文能武,比只能文不能武的朱高炽,以及只能武不能文的朱高煦,更让朱棣喜欢。
除了这个后期的理由外,还有一个早期的理由。《明史》记载:(
朱瞻基)生之前夕,成祖梦太祖授以大圭曰:“传之子孙,永世其昌。”既弥月,成祖见之曰:“儿英气溢面,符吾梦矣。”
这段话说的是,朱瞻基在出生的那天晚上,朱棣做了一个梦,梦见朱元璋把一个大圭交给他,对他说了一句“传之子孙,永世其昌”的话。当后来朱棣在朱瞻基满月,看见他的时候,高兴地说,这个小家伙满脸英气,与我做的梦很相符。
因为有这个梦,便也就意味着,朱棣后来发动“靖难之役”是顺理成章的。毕竟朱元璋已经在“梦中”把皇位传给朱棣了,而给朱棣传这个梦的“使者”,正是朱瞻基。同时也说明,朱瞻基是上天给朱棣送来的,也是天然应该通过朱棣传递而当皇帝的。因此,朱棣自然要立他为“皇太孙”了。
也就是说,朱瞻基的出生,就表明了朱棣应该当皇帝,同时也表明,皇位最终应该传到朱瞻基的手里。
既然如此,朱棣当然就应该非常重视朱瞻基,对朱瞻基特别优待了。
(朱允炆剧照)
不过,朱棣的这种说法,虽然看起来他当皇帝是受命于天,其实相当站不住脚。为什么说他相当站不住脚呢?
我们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时间。一个时间是朱瞻基出生于1398年2月9日,一个时间是朱元璋去世于1398年6月24日,一个时间是朱允炆登基于1398年6月30日,还有一个时间是靖难之役发生于1399年7月6日。
这几个时间说明什么呢?说明朱瞻基出生,也就是朱棣做梦的时候,朱元璋还没有去世。朱元璋是过了4个多月才去世的。
如果说朱元璋已经去世了,他通过托梦,把未来大明江山的走向告诉朱棣,这还说得过去。但是朱元璋当时还活着,他怎么可能托梦呢?活着却还托梦,这不是搞笑吗?而且4个多月后,朱元璋去世前,他把皇位传给了朱允炆。如果说朱元璋是想传给朱棣,为什么这时候不传呢?反而在4个月前“梦中传位”。这样一来,实际上朱棣的说法,就站不住脚了。
朱棣的说法,不但站不住脚,而且,从上面的时间点,我们还可以看出另外一种事实。历史上认为,“靖难之役”之所以发生,是因为朱允炆削藩,朱棣才不得不起来造反“靖难”。但从朱元璋还没死,朱棣就做这样的梦来看,朱棣对皇位是觊觎已久,只不过一直没有暴露出来而已。朱允炆削藩,对他来说,简直是正中下怀,正好举兵造反,夺取皇位。
由此可见,朱元璋想用朱瞻基的出生,来证明他当皇帝是受命于天,却反而弄巧成拙。不过,就算弄巧成拙,朱棣也要悉心维护这个谎言,以此证明他当皇帝的正当性。
(参考资料:《明史》《明实录》)
-----
网友解答:
-----
看到大家回答了很多,已经比较全面了,朱瞻基和朱棣的相似,以及朱瞻基自己的文武双全等等,都是朱棣偏爱朱瞻基的原因。
笔者就从其它的角度补充一下。
朱棣毕竟是个皇帝,而且是文韬武略直追汉武帝唐太宗的一代圣君,这样的人,他的一言一行都不是用简单的“偏爱”这两个字能概括的。
一定程度上说,朱棣选择偏爱朱瞻基,是他不敢不偏爱。
皇帝集家国天下的责任于一身,从家的角度看,朱瞻基父亲朱高炽形象不佳,不讨朱棣喜欢,但他毕竟是嫡长子,大义名分就在那儿,而且朱高炽还有一个特点是仁厚,朱棣的老二老三虽然英武,但都是鹰视狼顾之辈。在朱棣不喜欢朱高炽的基础上,如果他不能从别的方面稳固太子朱高炽的位置,让次子朱高煦最后夺嫡成功,那么朱高炽和朱瞻基这一支必死无疑。而朱高炽做皇帝,朱高煦可能会被打压,但至少能保一条命。做为一个父亲来说,朱棣可能对两个儿子偏爱不同,但一定不愿意见到他们自相残杀,从这个角度上讲,朱棣偏爱朱瞻基,是为了家庭必须做的选择。
从国的角度上,朱棣做为一个国家的领导人,必须为国家的以后考虑,明朝经过朱元璋朱棣父子俩的对外征伐,外部的环境基本上安稳了,这个时候必须要有一位文一点的皇帝稳定国内,太子朱高炽明显是最好的人选,但朱高炽有一个明显的缺点就是文强武弱,所以朱棣必须要为他找一个辅助人选,帮助他在武事上弥补短板,这个时候,还有谁比孙子朱瞻基更合适呢!
另外,朱棣自己是篡位夺得天下的,如果不能从根子上重塑中国古代嫡长子继承制的规矩,明朝势必要和唐朝一样,每一代的皇子为了争夺皇位内斗不休,致使国家陷入动荡之中。
所以,从国这个角度来讲,朱棣偏爱朱瞻基也是出于维持国家稳定的需要。
以上。
------------------
推荐阅读: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