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汉末何进的死会导致天下大乱?
为什么汉末何进的死会导致天下大乱?
-----
网友解答:
-----
何进只是一个不学无术的外戚蠢货死不足惜,他最大的错误是先引董卓进京,后行事愚蠢自投罗网,身死之后,又遭遇二号蠢货袁绍乱命,杀尽宦官势力,最后东汉政治三角崩塌,权利失衡武人独大。
于是天下大乱,所以说曹操没的说错
,乱天下者,何进也。
东汉末年黄巾乱起,东汉朝廷集朝野之力终灭黄巾,平叛乱。天下重归东汉。可这稳定是暂时的,因黄巾起义各地编练军队,郡守州牧拥兵自重已有割据之势,但中央政府权威犹在。
如不是何进乱来不至如此快天下大乱。
何进字遂高,原屠夫出生,杀猪屠狗是好手,治理国家绝对瞎眼玩意,
发迹之路不过因妹妹,在民间征选秀女时以姿色入选,成宫人,后幸得灵帝宠幸并生下皇长子刘辩。种种因缘巧合下,由一介屠夫成为权侵天下大将军。
黄巾之乱开始后,何进因裙带关系,被封大将军,开始全权指挥镇压起义战争,他知道自己水平如何,就任命名将
皇甫嵩,卢植等人为帅,再加上对各地郡守州牧征兵限制解除,黄巾之乱被平定。
按理说,起义平定,就该继续歌舞升平,收兵入库,于是汉灵帝希望何进交兵权,可尝到权利滋味的何进以余党很多为由不肯交出兵权。汉灵帝见此也不好强制取消他兵权,在加何皇后枕头风,于是睁只眼闭只眼让他继续带兵。
可皇帝也不傻,东汉外戚权侵天下事件太多,为以防万一。
看上去昏聩的汉灵帝也做了自己应对,那就是设置“西园八校尉”意在分化何进兵权,这西园八校尉可不简单,领头是汉灵帝心腹宦官“蹇硕”手下能人辈出,前三国知名如袁绍,曹操都曾是八校尉之一。
上军校尉---小黄门·蹇硕
中军校尉---虎贲中郎将·袁绍
下军校尉---屯骑校尉·鲍鸿
典军校尉---议郎·曹操
助军左校尉--赵融
助军右校尉--冯芳
左校尉----谏议大夫·夏牟
右校尉----淳于琼
西园八校尉,成军之后最高指挥官为宦官蹇硕,他不仅是皇家亲军还是众军之首。所有京军都由
宦官蹇硕管制,何进手下军队也不列外。
于是我们所认为的昏聩皇帝汉灵帝,用自己政治手腕,将宦官外戚势力在他经营下,再次获得政治平衡。三角关系又一次巩固,外戚宦官相斗,皇帝做裁判。
可是朝局稳定是皇帝希望看到的。不是宦官蹇硕和大将军何进希望看到的事。东汉王朝从始至终,外戚宦官都势同水火。(你方唱罢我登场)
为争权夺利,蹇硕先动手。她看到皇帝身体不好,何皇后要是在皇帝死后成太后,小皇帝登基何进必定大权独揽,自己势力肯定没好果子吃。
于是先发制人,以西北韩遂土匪本性不改为由,求灵帝派何进出征,只要大将军领兵在外,外戚势力就群龙无首,他们就可趁机剥夺何进兵权,汉灵帝深感自己时日无多,外戚势力过大也让他担忧,于是就同意命何进出征。
何进虽是蠢货,可也不太傻,如此调虎离山计还是看的明白,奈何皇帝有命不得不从,于是就假意答应,在让自己妹妹在皇帝哪里软言相劝,使出各种办法拖延时间,就是不去。
这一拖就是大半年过去。汉灵帝这病秧子自己不争气,既没办法强制何进出兵,又熬不过何进拖字诀,终一命呜呼。(本人以为何皇后美人计是汉灵帝加速死亡元凶之一)
于是屠夫何进期待事情发生,灵帝驾崩,皇长子刘辩登基,何皇后成太后。汉少帝年幼何皇后和何进把持朝政。
灵帝一死,东汉政治天平再一次失衡,宦官势力每况愈下,外戚势力如日中天,当外戚势力如日中天时,宦官都在后院瑟瑟发抖,这种时候他们无非二种选择
,第一绝地反击鱼死网破,第二认输求饶,以求活路。
二选一没有折中道路。
可宦官势力十常侍各有各小算盘,之前就一直暗害何进的蹇硕深知自己无论怎么做都难逃一死,坚定要求绝地反击。而赵忠,郭胜等宦官则不然,特别郭胜,他有恩于何进,当初如果不是他何皇后都不能进京更别说成皇后。
简单说就是,如果没郭胜哪来现在权侵天下的何进大将军,自持于有恩于何家,他就说服和自己一样想法的赵忠,二人一起先进宫像何进和何太后告密。
卖友求荣之人,那个时代都有。
何进正愁没理由借题发挥,这理由就来啦,于是立刻派军诛杀蹇硕,以除掉心腹之患。 就这样,宦官集团中,唯一拥有军事力量的蹇硕被杀,宦官势力最后的一点武力屏障也没有啦,等待他们的不过是凭心情好坏的裁决。
外戚一家独大对何进可说是天大好事。
可这个时候,何进开始犯浑,屠夫本色不改的他,在袁绍教唆下开始做赶尽杀绝之事。即使曹操,陈琳劝说也无济于事,于是自己进宫求何太后懿旨以扎草除根。
这个何太后吗,也不是啥明白人,不过他没有何进那么忘恩负义。就对何进说,杀宦官没什么,可全杀太过分。没有宦官郭胜那有我们家的今天,这件事我不同意。
何进权利虽然大,可自己妹妹权利更大,她也无可奈何,这时候有一个著名人物给他出啦个馊主意。
这个人就是总以为自己英明神武的袁绍同学,
他对何进说,太后不赶尽杀绝,此妇人之仁,这时候如果时机错过就再没机会,不如下命召四方诸侯豪杰入京,以武力威胁太后就算不认同,也不得不从。何进一听,顿时觉得好有道理于是连连点头。
这时候我不得不为何进智商点赞啊!
手握兵权,杀几个宦官还需借外力。是不是太不了解自身实力,如果招进来的是忠诚良将还是幸运,要是来的是野心家你能过的好吗?在这一刻,袁绍和何进就想猪仙附体一样,都干了件蠢事情。
唯一明白人还是文章写的好的,陈琳,他说了这样一句话。
“捕麻雀,尚不靠欺骗,更况国事?将军为国舅,握重兵,诛宦官不过举手之间。舍此不为,而借诸侯力。好比倒持宝剑,将柄授他人,不会成功,反会招更大的变乱!”(一语中的)
可是猪仙附体的屠夫何进,不听建议,反而命同样猪仙附体的袁绍下命召集诸侯进京,于是一场原本可以很简单就解决的诛杀宦官事件,成为东汉动乱开始。
只是何进并没有看到,因为他早在诸侯进京之前,就已经挂啦。
中平六年(189年)大宦官张让深感时不我待,开始宦官集团绝地反击,他们假称太后懿旨,诓骗何进入宫。何进这猪脑袋,又一次犯浑。在不经核实情况下轻易上当,直接进宫,落入陷阱,宦官集团可不客气。一番数落,一番争执最后手起刀落,何进人头落地。
外戚集团领袖何进身死,宦官集团也元气大伤,这还没完何进死后,所谓的热血青年袁绍袁术兄弟,还有其他人开始反击。他们悍然领兵火烧宫门,率军诛杀所有宦官,宫内只要没胡须全部不分青红皂白杀死,还在街上到处找没胡子的杀,最后杀到没胡子的人一见军士,第一件事就是脱裤子证明自己不是阉人。也算千古奇谈。
于是东汉皇都洛阳成为修罗场,所有宦官全部一个不留被杀的干干净净,洛阳大乱,只留下小皇帝刘辩还有何皇后在后宫瑟瑟发抖。
一场又一场宫变动乱屠杀,让东汉王朝二大支柱势力,外戚宦官全部灰飞烟灭,只留孤儿寡母热血无脑青年将领独守空城。
于此同时,奉命来京的凉州大军阀董卓已率军到洛阳近郊,闻听此大变喜不自已,加速进京强兵夺权。因怕自己兵力不足,还使出各种计策,如白天进军入城,夜里让士兵溜出城去等小手段,连续十几天,营造十多万人马大阵势,一群东汉大臣全部在董卓大军面前徐若寒蝉。群龙无首的东汉皇宫成为董卓后花园。
董卓的胡作非为开始,他借武力废杀少帝刘辩何太后,立陈留王刘协为帝。
又在打败同样奉召入京丁原后,独霸京师,开始自己各种倒行逆施之举,废立皇帝后,东汉朝廷威信江河日下,三国乱世开始。
三国战乱的引子由此产生,何进可谓是蠢到家啦。一手好牌最后打成臭牌,再加上猪队友袁绍的瞎出牌。宦官外戚势力全军覆没。最后便宜啦武人出身的董卓。
哎,历史就是如此让人无奈的事情!
-----
网友解答:
-----
大将军何进之死,与汉末天下大乱有一定的直接关联,但是何进之死不是汉末天下大乱的根本原因。
因为何进虽然死了,但是支撑东汉朝廷的另外两根台柱子:宦官和大士族仍然还存在!只要宦官和士族仍然紧密的团结在汉少帝刘辩身边,东汉的中央政府依然有控制力
。
但是很可惜的是,何进死后,士族与宦官发生了火拼。最后宦官被杀绝,以汝南袁氏为首的士族与董卓合作,对其他反对宦官的势力不够公平,因而埋下了大乱的祸根。后来还是以汝南袁氏为首的士族与董卓闹掰,双方都拥兵自立,不把皇帝放在眼里了,这才导致了天下大乱。
我们现在之所以有一种刻板印象,就是认为何进之死导致了汉末天下大乱,是因为《三国演义》里面,把天下大乱的责任推给了何进。尤其是演义小说中曹操的那句:『乱天下者,必何进也』,给人的印象太深。所以何进才替所有人背了黑锅。
然而我们只要仔细的分析正史的记载,就可以发现一个残酷的现实:
哪怕何进不死,天下依然会大乱
。
首先根据史料记载,先还原一下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
中平六年(公元 189年),汉灵帝驾崩。在他死后,大将军何进与以十常侍为首的宦官集团为了争夺权力,矛盾与日俱增。手握兵权的何进本想直接杀了十常侍,但是由于何太后不同意,何进只得罢手。
后来
在袁绍的建议与支持下,何进征召以董卓为代表的边将进京
,企图借助他们的力量逼迫何太后同意自己诛杀宦官的计划。然而对于这个计划,当时身为典军校尉的曹操有不同的意见。他认为:
擒贼擒王即可,消灭宦官只需要杀几个太监头领就行了,没必要杀掉所有的宦官。如果动静太大,反倒会打草惊蛇
。
太祖闻而笑之曰:“阉竖之官,古今宜有,但世主不当假之权宠,使至于此。既治其罪,当诛元恶,一狱吏足矣,何必纷纷召外将乎?欲尽诛之,事必宣露,吾见其败也。”——《魏书》
截止到这里,正史与《三国演义》的内容都是一样的。但是也正是从这里开始,正史记载与演义小说的情节就不一样了。
第一个区别:何进对董卓的态度。
按照正史记载,何进在征召董卓进京后,立马就反悔了。是的!
何进在听从了卢植等人的建议后,立马就叫停了董卓进京
。并且还派兵监视董卓,不让他进京。
但是正在何进阻止董卓进京时,袁绍却突然背着何进,利用他有假节调动军队的权力,偷偷招董卓继续进京
。董卓在得到袁绍的授意后,不受何进的命令,依然带兵进驻了洛阳郊外。
(何)进意更狐疑,遣(种)劭宣诏止之。卓不受,遂前至河南。——《后汉书·种劭传》
当时何进命令东郡太守桥瑁、武猛都尉丁原在洛阳附近警戒(都是何进的心腹),并没有招董卓进京。而是把他安排在了长安城附近,不让他到洛阳。但是董卓不听命令,带着几千人马还是驻扎到了洛阳的郊外。
因此可以这么说:
何进最早确实想过招董卓进京,但是董卓不是他的心腹,何进认为董卓不可靠,便又拒绝了董卓进京。然而董卓有袁绍的暗中支持,还是驻扎到了京城的郊外
。
与正史记载不同的是,在《三国演义》中却将何进阻止董卓进京一事给省略了,变成了何进招董卓进京,给后来天下大乱埋下了祸根。把黑锅全丢给何进一个人背。
第二个区别:袁绍为什么招董卓进京?
其实汉灵帝死后,有两个细节一直被很多人忽略:第一个细节是
袁绍的叔叔袁隗,他是汉灵帝钦点的托孤大臣
,身兼太尉和录尚书事两大重要职务,与何进共同辅佐新君;第二个细节是
董卓曾经受过袁隗恩惠,是袁氏一族的门生故吏
。
以后将军袁隗为太傅,与大将军何进参录尚书事。——《后汉书》
并州刺史段颎荐(董)卓公府,司徒袁隗辟为掾。——《吴书》
稍微有点常识的人应该都能理解,
灵帝安排两个托孤大臣,一个是自己的大舅哥,屠夫出身却能掌管兵马大权的大将军何进;一个是大士族的代表,门生故吏遍布天下,手上却没有兵权,只有行政权的太尉袁隗
。汉灵帝把这两个人安排在一起搭班子,两人能合的来吗?
怕是何进想巴结袁隗,但是袁隗瞧不上何进这个屠夫之辈吧?
既然袁隗不愿意屈身于何进之下,那么他应该怎么办?最合理的办法肯定是,征召自己信得过的人,比如董卓这种既是袁隗门生故吏,手上又有兵权的人进京。再借助这些人的力量与何进掰腕子。
所以袁绍招董卓进京的目的很明确,他就是要把水给搅浑,把时局搅浑。最好让何进与宦官拼个你死我活,然后他们袁氏在从中获利,搬开所有的挡路石。
但是在《三国演义》中,却将袁绍的叔叔袁隗给省略了,把董卓和袁氏一族的关系也给一并省略了。导致袁绍招董卓进京,就是袁绍一时脑残,出了馊主意。而何进听从了袁绍的建议,自然也是脑残中的脑残。袁绍背小锅,何进背大锅。
第三个区别:董卓为什么能进京?
如果只看《三国演义》,会有一种错觉:
就是何进死后,洛阳城内群龙无首。董卓因为兵强马壮,进京之后无人可以与他匹敌。于是他就把持了朝政,杀太后废立皇帝,祸乱朝政
。但是如果仔细看史料记载,会发现当时的情况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董卓进京时,他的兵权实际上已经被汉灵帝给剥夺了。据史料记载的推测,董卓被征召前大概只有两万人,后来他被明升暗降,约有一万五千人被剥离出了董卓的掌控。等于说,
董卓进京时,他手上的兵力最多不过五千人,大概在三千人左右
。
在袁绍等人诛杀十常侍期间,车骑将军何苗被董卓的弟弟董旻杀掉,他手上的兵马被董卓吞并。这部分人马具体数目不详,但撑死了也就一两万人,不可能更多了。
区区一两万人,想控制洛阳那种百万人口规模的城市,有可能吗?
并且,虽然何进死了,但是洛阳附近掌管兵权的人还有很多。比如丁原,比如鲍信,只要有一个人能出来吼一嗓子,号召大家一起把董卓灭了,就凭董卓手上那点人马,他能打得过何进的余部?
所以,最合理的解释就是洛阳城中有人邀请董卓入城,而这个人也不是别人,应该就是袁绍的叔叔,太尉兼录尚书事的袁隗。
因为道理很简单,何进被杀,袁隗就是唯一的托孤大臣。他是除了皇帝之外,最具有号召力的人。袁隗不让董卓进京,董卓根本进不了京城。袁隗若是号召大家一起诛杀董卓,董卓也根本活不下去。
但是,袁隗偏偏没有这么干,他不仅没有阻止董卓进城,反而还大大方方的请董卓入城,并且还在入城前,在城外给他封了一个三公之中的大司空。以让董卓有合法的身份进入城,并参与朝政。
至于袁隗为什么邀请董卓进京,道理也很的简单。因为丁原、桥瑁、张辽、鲍信这些人都是何进的旧部,他们不是袁隗的心腹。当时何进虽然死了,但是何进的旧部还在。袁隗若想把持朝政,他需要把何进的旧部全部挤走,否则他无法独裁。而董卓是袁隗的门生故吏,袁隗信得过董卓。所以袁隗需要扶持董卓,灭掉何进的旧部。
说到这里,我觉得史书上有个错误的记载需要拿出来澄清一下。
据《九州春秋》的记载,董卓进京时,率领步骑不过三千人。他觉得兵太少,害怕京城人士不服。便隔四五日派遣兵士半夜潜出京城,第二天早上高举旌鼓入城,号称\"西兵复入至洛中\"。让大家觉得得董卓的兵马数不胜数,不敢反抗。
率四五日,辄夜遣兵出四城门,明日陈旌鼓而入,宣言云“西兵复入至洛中”。人不觉,谓卓兵不可胜数。——《九州春秋》
这个记载,是很多人经常引用,被用来形容董卓兵强马壮,洛阳城内的实力派惧怕董卓,不敢与他抗衡,最后让董卓控制朝政的证据。但问题是,按照董卓进京和汉少帝被废的时间记载来看:
十常侍之乱是公元189年8月26日
董卓进京是公元189年8月28日
汉少帝被废是公元189年9月1日
董卓他是在进京之后的第三天就废掉了汉少帝刘辩。三天时间,明显与《九州春秋》中所记载的“率四五日”有明显矛盾了。时间明显对不上……
所以我觉得,董卓进京后,他兵强马壮应该是事实,吞并了何苗和丁原的部队,他能不兵强马壮么?但是《九州春秋》中记载的董卓玩心眼,靠小把戏吓唬人,应该是不存在的。
他之所以能进城,能吞并何进旧部,能手握军权,能掌控朝廷。全赖太尉袁隗对他的鼎立支持!并且,袁绍也有份!
因为董卓进京后,鲍信曾经建议袁绍,号召大家一起诛杀董卓。然而鲍信的建议,被袁绍给否绝了。
(鲍)信谓绍曰:“卓拥强兵,有异志,今不早图,将为所制;及其初至疲劳,袭之可禽也。”绍畏卓,不敢发,信遂还乡里。——《三国志·董卓传》
关于袁绍为什么会拒绝鲍信的提议,普遍的观点是认为袁绍害怕。但是如果根据前面对袁氏一族野心的叙述,可以发现袁绍其实根本就不怕董卓,他只是不想破坏叔叔袁隗的政治布局罢了。
毕竟,何进被杀后,袁隗是当时唯一的托孤大臣。董卓就是叔叔袁隗请来的帮手,他怎么能杀董卓呢?!
因此鲍信之所以会跑,最合理的解释应该是他看穿了袁绍的小算盘,发现董卓原来是汝南袁氏的同党!他若是不跑,日后走漏了风声,他是第一个死的。于是,鲍信在当天夜里就赶紧跑了。
鲍信开溜后,立马引起一连串连锁反应。同样是何进余党的张杨、王匡跑路,就连曹操也看出了问题不对,赶紧跑路。因为朝廷的局势太复杂了,不跑只能当炮灰。
当然,后来袁绍也跑了。
第四个区别:天下为什么会大乱?
在《三国演义》中,把天下大乱的根源归咎在董卓身上。认为袁绍等人在关东会盟,讨伐董卓是为了匡扶汉室。后来在盟军的攻击下,董卓不能抵抗,于是烧毁洛阳城,迁都长安。而关东联军在此之后内斗不绝,于是天下立时大乱。
然而根据正史记载可以发现:关东联军讨伐董卓虽却有其事,但是
关东联军真正出兵讨伐董卓的其实只有三个人:袁术、孙坚和曹操
。其他的人,比如袁绍,都没有真正参与讨董。而
鲍信、王匡、张扬这些人,他们反董的原因,其心态应该是出自于“对袁隗的愤恨”及“对何进的报恩”
。
这也就是说,董卓乱政是事实。
但是董卓乱政其实也不是天下大乱的根本原因,只是个直接原因
。当时真正把董卓当对手的人并不多,大家想的更多的还是争地盘和为自己讨个说法的问题。
比如说袁绍,讨伐董卓他是盟主,可是他没有出一兵一卒。董卓可是杀了他全家的死敌,他居然就是不发一兵一卒。
再比如何进余党,也就是鲍信这些人,他们跟董卓有什么仇?何进又不是董卓杀的。他们其实就是不满意朝廷被董卓这种边将所控制!毕竟他们当初一大帮人为何进策划铲除宦官,既有功劳,也有苦劳,结果何进现在死了,他们这帮人没有得到任何封赏,却让汝南袁氏得了便宜,现在袁隗还把军权分给外来的董卓,他们非常不服!
这个时候,如果有一个人能控制局势,平息关东联军不满的怒气,天下估计还不会乱成后面那副模样。只是可惜,董卓这家伙带着皇帝跑了。而袁绍又在关东带头兼并,带头挑起军阀混战,于是天下就乱了。
所以,汉末天下大乱的根源是什么?是何进被杀么?其实并不是。因为不管何进招不招董卓进京,他会不会被宦官杀掉。袁氏一族都会想办法把局势搅乱。哪怕宦官没有被诛杀,何进没有被杀死,到最后他也依然会被袁隗等人给玩死。而何进死后,袁氏必然要上台,天下这块蛋糕必然要重新分割。当蛋糕分的不够公平时,必然要天下大乱。
说到这里。也就说明了:
何进之死与天下大乱没什么关系。何进死了就死了,如果太傅袁隗玩稳一点,把军权都交给袁绍、袁术两位,好好的团结一下大将军府剩下的那帮有兵权的幕僚,让袁氏一家人垄断朝廷,也就没董卓什么事了。而偏偏袁隗要派人去显阳苑拜董卓为司空,让他进了城,才有了大将军府的吴匡等人投奔董卓,吕布杀丁原投奔董卓,张辽也投董卓,王匡、鲍信没投,而是跑路了
。
袁隗这位官场老手肯定不会不知道军权有多重要,他就是太相信董卓是自己人了。
-----
网友解答:
-----
何进是屠夫出身,是何皇后的哥哥,其实汉灵帝是想立刘协为皇帝的,因为刘辩举世比较轻浮,而刘协比较聪明,举止比较妥当,再加上刘协的生母王美人是被何皇后害死的,所以汉灵帝也比较同情刘协。
但是刘辩是嫡长子,所以汉灵帝也一直很犹豫,一直到了公元189年,汉灵帝临终把刘协托付给蹇硕,蹇硕叫何进入宫,想趁机会杀掉何进,这样就能立刘协为帝,可是蹇硕的司马叫潘隐,跟何进关系好。
当何进入宫的时候,潘隐用眼神示意何进有危险,让他不要进去,何进立马意识到,所以就赶紧离开,就没有入宫,于是刘辩被立为皇帝,由何太后临朝听政,而刘协为勃海王。
何进掌握朝政大权之后,就想除掉蹇硕,蹇硕也知道这一点,他写信告诉中常侍赵忠等人说,何进现在掌握了朝政,肯定要除掉我们(宦官)的,我现在还统领禁军,我们一起动手,除掉何进。
中常侍郭胜跟何进是老乡,他与赵忠等人商量了以后,觉得还是跟何进的好,就把蹇硕给他们的信给了何进,何进就将蹇硕除掉了,禁军也归到他手里。
袁绍对何进说,以前窦武想要除掉宦官,没有成功,失败被杀,就是因为他的计划被泄露了,而如今你大权在握,手下能人又十分多,完全可以一举除掉宦官们,何进觉得袁绍十分的有道理。
何进将他的想法告诉了何太后,宦官们送了很多钱财给何太后的母亲舞阳君,还有何太后的弟弟何苗,让他们向何太后求情,他们对何太后说,大将军是想杀掉皇帝的左右专权的,所以何太后不同意。
何进也比较为难,袁绍又出来出主意了,他建议何进召众州牧带兵入洛阳,逼何太后同意,何进觉得很有道理,陈琳表示强烈反对,他认为大将军手上有军权,自己来就可以了,何必找他人呢,到时候那些人不听命怎么办,于是董卓、丁原等人率兵前来。
十常侍假何太后的诏书,召何进入宫,将何进杀死,而袁绍也趁机杀入宫内,将宦官内杀死,就这样,宦官势力与外戚势力都被除掉了,董卓也入了洛阳,废掉了汉少帝刘辩,而立汉献帝刘协。
东汉中后期之所以能一直延续,其实就是外戚与宦官的相互平衡,但他们都是支持皇帝的,而如今,随着何进的死,都一并没了,而各地的州牧们都变成了割据的诸侯。
-----
网友解答:
-----
东汉末年的何进,是汉灵帝的皇后何皇后的哥哥,属外戚集团,官至大将军,手握兵权,是东汉中央政府唯一的实权派人物。
众所周知,何进一死,宦官立马被诛,接着是董卓乱政,后军阀割据混战,天下大乱。
何进不死的话,东汉中央政府仍有一定的实权,能够镇住地方军阀,地方军阀如果想拥兵自立,对何进仍有所顾忌,而当时董卓官至并州刺史,算是何进的心腹手下,何进召董卓进京,谁也没想到董卓还没进京,何进就被杀,要是何进没死,董卓敢乱政?到了京城还不是乖乖听命何进,否则哪来的乱政?
而造成这一切的根源,就是因为一个集团的一个人:
以袁绍为首的士族集团。
何进之死,谁受益最大?
表面上是董卓,实际上是袁绍。董卓乱改,袁绍振臂一呼,立马就成为讨董关东联军总司令,再后来雄据北方四州,成为当时天下势力最大的军阀。
本着谁受益,谁嫌疑最大的原则,何进之死与袁绍脱不了关系。
袁绍给何进出了个坏主意:诛灭宦官,召董卓进京。明显是不怀好意,何进是外戚集团首领,宦官集团是当时势力仅次于何进的一方势力,而袁绍四世三公属士族集团,外戚与宦官火拼,得益的是士族。
-----
网友解答:
-----
严格来说,并不是何进的死导致天下大乱,而是何进死后,袁绍等人冲进皇宫将宦官集团全部消灭,这才导致天下大乱。
据史书上记载,宦官张让临死前,悲痛地哭着向天子告辞说:“我等灭绝,天下大乱啊!希望陛下自己爱惜自己!” 说完,都投河自杀。
事实上,宦官张让的预言很快就被历史证实。因为,张让等宦官死后,小皇帝不久就被废杀;新上来的皇帝呢,也一直稳坐傀儡之位;而天下呢,在那些一心要清除宦官的士大夫与军阀折腾下,更乱得不可收拾。
为什么会这样呢?
其实,这一切还要归功于东汉一直以来的权力格局。
不知道大家在读历史时有没有发现一个奇怪现象,那就是东汉的外戚宦官轮流专权的现象特别多。其实,
这是东汉历代皇帝所精心设计出来的权力格局,也就是以官宦为核心的宫廷势力与以朝臣为核心的外廷势力相互制约。
东汉自光武帝刘秀开始,鉴于西汉皇族内乱和太后专权的隐患,对于刘氏皇族和皇后太后一系的力量,一直都是有所压制。但为了能够有效遏制朝臣势力,东汉历代君王开始不断重用太监,企图用宦官力量来制约朝臣。
因为,太监是完全依附于皇权至上,所有他们即便大权在握,也没有能力改朝换代。而且,因为有朝臣势力的存在,很多时候太监们不得不尽可能帮助皇帝扩张权力,否则他们的权力很容易遭受到威胁。
也正因如此,每每老皇帝去世时,基于朝臣的利益,自然希望立一个年幼的皇子当皇帝,因为皇帝年幼无法亲政,帝国的权力自然就下移到朝臣手中,所以东汉一朝,小皇帝特别多。
虽说,东汉的宦官在立谁当皇帝这件事情上没有决定权,但问题是,因为他们的存在,小皇帝的监护人(外戚)往往就有了对抗朝臣的资本。
因为,
宦官集团在东汉历代皇帝的扶持下,已经成为一股非常强大的力量,在小皇帝继位,他们为保障小皇帝不成为朝臣的傀儡,就会集体将外戚给推举出来并站在他的背后支持。
总而言之,皇帝年幼,那就由皇帝的舅舅代替他执掌朝政,这也是为什么东汉的外戚(皇帝舅舅)专权特别多。
但是,因为东汉的外戚本身不具备强大的势力,他们能够暂时代替皇帝执掌朝政,完全是因为他们和皇帝的血缘关系,以及有宦官集团在背后的支持。但是,等到皇帝成年之后,宦官集团就会集体回到皇帝身后,这样外戚(皇帝舅舅)又往往轻而易举就被皇帝夺走了大权。
当时的何进,不过是一个杀猪的屠户而已,就因为走了狗屎运,他的妹妹被汉灵帝看中,所以就坐着火箭上升,很快就成了传说中的大将军。再等到汉灵帝驾崩,年幼的皇长子刘辩即位,何进作为新皇帝的舅舅,自然暂时成为皇帝的监护人,代替皇帝执掌朝政。
换句话说,何进之所以坐在袁绍曹操等人的上面,无非是因为东汉帝国是宦官、朝臣相互制约,而何进作为作为小皇帝的大舅舅,所以处于了宦官、朝臣权力的平衡点上。但问题是,袁绍、曹操那种官N代,内心里真的会服何进吗?
在这种背景下,袁绍、曹操就开始忽悠何进清理宦官集团,而看着何进和朝臣态度暧昧,宦官集团自然有种说不出的恐惧,于是他们决定扶持何进的弟弟何苗,一方面因为何苗鲜明旗帜站在宦官这边,另一方面也是给朝臣一个警告,总而言之,不要欺人太甚,否则我们也不是好惹的。
后来,张让、赵忠等宦官就乘何进入宫之际,斩杀了何进。但问题是,因为这一举动,袁绍兄弟直接一怒,率军冲入皇宫,一举把宦官集团全部屠杀殆尽。
在失去了宦官集团的制约,朝臣势力开始一家独大,东汉自此名存实亡,而各方势力为争夺最高权力,也开始你方唱罢我登场,于是天下大乱。
-----
网友解答:
-----
汉末大乱是世家推动的,也是皇帝利益和世家利益冲突的结果。汉末大乱从灵帝死就开始主动了。
灵帝死的太早,无论是刘辩还是刘协都太小,无法独立行政,都要辅助,加上和世界利益的冲突,这个结果是无法避免的。
灵帝在世时就已经对世家不信任了,要用十常侍对抗世家,当时像袁家这样的世家都四世三公了,在整个统治机构里面已经根深蒂固,当时的朝堂皇帝说的并不一定算。
何进为什么能升为大将军,还不是灵帝有意提升的,想用外戚来对抗世家,不然以何进的出身根本就不可能做大将军。
汉朝到了灵帝的时候早就主弱仆强了,皇权在封建社会都是很敏感的,汉武帝前由于给皇室成员太多的权力,导致发生了叛乱,为了防止此类事情发生后面都限制了这些皇室成员的权力,并且外放。这样一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世家在慢慢的变强,而皇家在变弱,所以出现了主弱仆强的情况,灵帝不得不依赖外戚和十常侍来对抗世家。
这也是为什么汉末的时候,十常侍这么嚣张的原因,灵帝需要他们对抗世家,何进能做大将军也是这个原因。
灵帝的时候整个汉朝的统治阶级矛盾已经到了一个非常严重的地步,而灵帝死的早,继位者太年轻,汉末大乱不可避免。
而灵帝的招数不能说好,也不能说坏,只不过风险太大。刘辩是长子,大将军何进的外甥,可灵帝偏偏要立刘协为帝,这就埋下了让何进冒险的祸根。
灵帝在死前设西园八校尉,就是想分何进的兵权,让赛硕依靠西园兵力扶持刘协上位,从而形成皇权(宦官)、外戚、世家三足鼎立的政治局势,平衡朝堂,让权力交接安全过渡。
灵帝的设计是跟完美的,只不过他高估了十常侍的能力,赛硕太Lo了,何进太蠢。赛硕和十常侍无法让刘协继位,反而被何进压制,最后刘辩继位。
大家知道的,刘辩继位后不需要依靠十常侍,依靠舅舅何进就可以了,导致整个局势失去平衡,而十常侍在那个时候名声不好,世家有意推动何进和十常侍互相碾压,从而渔翁得利。就这样,十常侍和何进之间水火不容,后面的事情大家也就知道了,十常侍把何进骗到皇宫杀了,而世家以这个借口把十常侍杀了。
如果董卓不来,朝堂也就是被世家掌控,他们也还不敢弑君,最多学学霍光和伊伊。
可以董卓来了,把世家好不容易“培育”出的的桃子摘自了。造成了董卓和世家之间互相碾压,文斗董卓是斗不过世家,为压服世家董卓只有杀……杀……杀……。
后面就有了十八路诸侯会盟,汉末大乱开启,其实董卓是太好看自己了,志大才疏,实力和能力都不足,一味的以刀服人,最后肯定不会有什么好果子吃。
董卓如果不出现,汉朝还是有可能延续一段时间的,毕竟世家内部也有矛盾,到时候汉室还是有希望利用世家之间的矛盾再度崛起的。
董卓的出现导致了皇权被边缘化,失去了历史主角的地位,董卓的屠夫坏了规矩,超出了利益斗争的范围,威胁到了所有世家的身家性命,所以大家都拿起刀了砍,谁还管什么皇权,三国由此开启……
-----
网友解答:
-----
谢邀,汉末何进\"死或者不死\"也会导致天下大乱,因为何进下诏董卓已经进京了。
何进为了诛杀十常侍,但又不想得罪妹妹何皇后,因为十常侍重金贿赂了何进的弟弟何苗,让何苗在太后面前美言几句,然后这些宦官跪求何皇后保护他们。并说何进诛杀皇帝身边的人,目的是削弱皇帝和皇后的力量。
何皇后就对何进说,这些宦官又没做错什么,何必斩尽杀绝呢?说实话,何进还是听他妹妹的话的,毕竟何皇后是他唯一的贵人,他这个大将军的职务,还是沾了妹妹的光的,换言之,没有妹妹做皇后,说不定何进还杀猪卖肉呢。
当时何进的铁哥们袁绍主张诛杀十常侍,同时为何进献计,引外兵进京,威胁吓唬皇后,然后借外兵的势力诛杀宦官。于是何进下诏董卓进京。
董卓接表后,很高兴的带兵进京了,宫中十常侍听说董卓进京,感觉到何进就是针对他们而来,\"先下手为强,后下手的遭殃。\"十常侍假借何太后的诏书,命何进自己进宫言事。何进不知是计,只身进宫,结果被乱刀砍死。
董卓没进京,何进就被杀了,但董卓依然不管不顾的进京了。袁绍得悉何进被杀,一气之下,带领一千禁卫军,砍杀宦官,其余宦官劫持刘辫和何皇后逃出了宫,恰好遇到进京的董卓,于是董卓救下刘辫和刘协,开始了他的祸乱朝廷的暴行。综上所述,何进死或者不死,董卓都会祸乱朝廷,这是由董卓的野心决定的。
【我是秉烛读春秋,欢迎加关注,点赞和留言评论】
-----
网友解答:
-----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其实最关键的就是看东汉末年的政治格局。
东汉后期,国家层面的政治格局实际上已经进入了一个以外戚和宦官两派轮流掌控朝政的局面。朝廷的大臣们只有在两派之中选边站队,选择成为其中一边的附庸。已经无法成为一股独立的政治力量了。
而随着中央层面的内斗严重,相应的对地方的控制能力也开始减弱。事实上,即便是在黄巾起义爆发之前,东汉中央对地方政权的控制能力就已经开始衰退。黄巾起义更是让朝廷对地方州县的控制能力降到了最低点。
为了应对农民起义,不得不让渡很大一部分权力给地方。
何进虽是以外戚身份掌权,但是其本人屠户出身。在上层政治圈子中并没有深厚的根基。对宦官和地方实力派都没有构成致命的威胁。
从何进要诛杀十常侍还得借助地方军阀董卓就可以看出来这一点。
实则在何进当权时期,形成了一个外戚、宦官、地方派三方势均力敌的微妙的平衡局面。
但由于出身低微的何进始终对掌控内庭的宦官心存忌惮,动了要消灭宦官势力的念头,最终被宦官势力反杀。
何进的死迅速打破了政治格局的平衡。随着外戚势力的消亡,地方实力派很快诛杀了宦官势力,开始掌控朝政。
但由于地方派系之间固有的矛盾和纠纷,而且都想争夺对中央的控制权。历史就自然而然地进去到了一个地方军阀割据称雄的时代——三国时代。
-----
网友解答:
-----
确切来说,并不是何进的死导致的天下大乱,祸患的根源早在之前就已经埋下了,何进的死不过是将其引爆,导致天下大乱的爆发,开启了格局纷争的汉末三国时期。
东汉的建立,其实跟农民起义没太大关系,农民起义军不过是将新朝摧毁而已,在建立东汉的过程中,刘秀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官僚地主阶层,虽然东汉的前几位君主极力打压,但随着时间的推演,官僚基层还是越来越强大。
从第四任皇帝汉和帝刘肇开始,
东汉
就形成了诡异的“幼帝继位”的传统,而在其背后,则是外戚与宦官交替掌权、相互夺权的循环。
小皇帝年龄太小,只得依靠太后,太后需要靠娘家人站稳脚步,于是就形成了外戚势力,等到小皇帝长大,不甘心当傀儡,就要寻思夺权,谁最可靠呢?自然是身边的宦官。
等皇帝依靠宦官灭了外戚之后,宦官又开始专权。没过几年,皇帝死了,皇后为了掌权,故意挑选幼帝,新皇帝继位,太后再次临朝,外戚再次得势......
这个循环到了东汉末年,再次落实到汉灵帝身上。
幼帝即位的必需因素是前任皇帝短命,要么没儿子要么儿子太小,汉灵帝之前的汉桓帝就是无后,于是窦皇后挑选年仅11岁的汉灵帝即位,从此外戚窦武把持朝政。
窦武等人密谋铲除宦官,但却被宦官势力先下手了,窦氏被灭族,宦官掌权,这些宦官的首脑,就是众所周知的“十常侍。”
昏君乱世
汉灵帝执政初期,偏远地区叛乱频繁,但均被卢植、臧旻等人平定,所以汉灵帝认为天下稳如泰山,不需操心国事,于是安心享乐,鲜问政事。
实际上,此时的东汉已经暗流涌动,在官僚和地方豪强的压制下,各地都是民不聊生,一有风吹草动,很可能引爆全场。
184年,太平道教主张角发动黄巾起义,天下八州太平道教徒揭竿而起,州郡失守,朝廷震动。
当然,其实这些起义军很菜,至年底,就被皇甫嵩等人率领的官军剿灭。但这么一闹,汉朝是消停不了了。
凉州的北宫伯玉、李文侯、韩遂、边章等人很快起兵叛乱。汉军前去平叛,但却失败了,叛军越发壮大。接着幽州也发生叛乱,乌桓校尉箕稠、右北平太守刘政、辽东太守阳终全部被杀。
此起彼伏的叛乱,终于让汉灵帝从享乐中走出来,着手处理平叛事宜。
何进:屠夫与国舅
何进字遂高,出身低贱寒微,职业是屠夫,干的是脏活累活,自然不受人尊敬。不过谁让人家有一个好妹妹呢,靠着姿色被选进宫,又被汉灵帝宠幸,生下了皇长子刘辩,顿时,何氏飞上枝头变凤凰,何进也由屠户变成为国舅。
这位国舅的官职随着妹妹地位的上升而水涨船高,在黄巾之乱中,何进被任命为大将军,坐镇洛阳,指挥皇甫嵩、卢植、董卓等人招讨征伐黄巾军,以军功封慎侯。
但黄巾军被平定后,何进却迟迟不肯交出兵权。为此,汉灵帝
设置
西园八校尉,以心腹宦官蹇硕为主帅,袁绍、曹操等人为辅,制约何进的军权。
宦官和外戚:最后的碰撞
汉灵帝死后,汉少帝刘辩继位,何氏外戚把持朝政。跟窦武一样,为了扩大权力,何进打算做掉宦官,虽然他自己手里就有兵权,但他为了保险起见,还去叫董卓来给自己助阵!
结果宦官先下手为强,干掉了何进,但袁绍等人还在,何进手底下的兵也还在,大家一闹,就冲进宫去杀宦官。
外戚和宦官两败俱伤的同时,很没存在感的中央官员也被损得七七八八,中央成了空架子,接下来,是地方豪强的时代。
但地方豪强不止一家,汉末三国无数权谋家野心家纷纷登场,天下就此大乱。
-----
网友解答:
-----
东汉末年为什么会天下大乱?
制度性原因只有一个,就是汉光武帝所确立的,以洛阳宿卫为核心,辅以都外诸屯营(如黎阳营、虎牙营、雍营)为羽翼的皇室控制常备军,镇抚天下的军事体系的瓦解,混乱的治安局势,使得地方官开始各拥重兵,最后走向事实上的割据。
何进之死,可以说,只是这套军事、政治体系瓦解的结果,而不是起因。
何进在死前,其实已经下诏招董卓进京,而董卓的军队,却不是何进凭空创造出来的,而只是他给了他进入洛阳,染指中枢权力的借口和机会。
事实上,早在东汉中后期,匈奴西迁所造成的势力真空造成了鲜卑崛起,以及羌人东迁河南地对关陇地区形成的巨大的压迫,已经形成了巨大的边患。
东汉王朝面对鲜卑崛起的大规模讨伐,损兵折将,面对羌人的反叛,也是耗费了大量的军费镇压,却屡伏屡起,军事上,原有的制度体系,早已不堪重负。
所以,凉州和幽州、并州,以至于三辅,作为“缘边地带”,已经逐步的走向“军区化”,或者说,军事化。
正是这样的进程,催生了董卓、丁原之类的拥兵军阀,而不是说他们是凭空产生的,而内郡的黄巾起义,则更是让原本看起来坚实有力的东汉帝国显露出了他疲惫的本质。
在汉灵帝的时代,通过非常态的财政手段搜刮,在黄巾之乱后,重新组建了西园八校尉,代替原本已经朽坏的京师军事,已经算是挽救自身的重要尝试。
而等到何进与十常侍失和,杀掉蹇硕,吞并西园军后,朝廷的兵权又落入何进之手,但是他对于外朝士人的倚重和对于宦官的痛恨, 最后触发了他的被杀,而袁绍有以此为借口,以千人入宫杀尽宦官。
事实上,之所以东汉王朝一直是外戚专政和宦官专权轮替,就在于他们实际上是皇权的两只“手”,而外朝的儒化官僚体系,则是整个王朝的腹心,腹心虽然重要,手也是不可或缺的,在东汉王朝两只手都被袁绍剁掉之后,这个王朝,就只能任人宰割了。
而董卓入京,对于入洛外军的吞并和对中央禁军的吞并同时进行,当他完成了这个进程,实际上已经代替了东汉皇帝,成为天下武力最强的“保护者”。
当然, 由于政权腹心对他的反感乃至于反抗,整个王朝丧失了绝大部分由士人控制的,地方控制权,董卓仍旧成为了东汉中央皇权的埋葬者,哪怕是他身死之后,缺少“双手”的东汉朝廷,仍旧无从复兴,只能等待最后的审判。
所以,与其说何进是开端,不如说他只是历史进程中的一朵浪花罢了,当然,他加剧了这个必然发生的进程。
-----
网友解答:
-----
从前有个叫刘秀的地主老财,成立了一家叫“东汉”的集团公司,一百多年后,董事长的位置传到刘秀的六世孙刘宏的手上,刘宏就是汉灵帝。
集团公司大崩溃事件爆发前,其内部几位重要的大佬是这样的:董事长刘宏、总经理何进、执行董事袁绍、保安队长董卓、监事会蹇硕。
刘秀成立集团公司的时候,把跟他一起打天下的兄弟们,都吸纳为股东,所以“东汉集团”从一开始就是股份制企业。本着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原则,股东们相互之间通婚,把集团公司变成了一个巨型家族企业。
由于从第三代董事长以后,每一位继任者都太年幼,结果集团公司的决策权,就落在了小董事长的母亲及其家族手中。舅舅出任总经理,与代理董事长母亲一外一里,大权在握,我们称之为“外戚政治”。
当董事长们长大后,不可避免地与母族发生权力斗争,他们熬啊熬,熬到母亲去世后,就立刻对舅舅家大开杀戒,夺回权力。蹊跷的是,刘家董事长们又总是在得到权力不久,就英年早逝。于是又一个小董事长上位,母族掌权,如此循环往复。
汉灵帝即位的时候只有10岁,他是“恨舅党”。为了自己的发言权,这位历史上名声很糟糕,其实很有作为的董事长,实施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逐步掌握了对公司的控制权。比如他任命干部的时候,尽量避开七大姑八大姨,甚至招聘人才时,有意招聘和培养寒门仕子。
汉灵帝还做了一件祖上从来没做过的事,把亲戚家的姑娘宋皇后之位废了,立了一个杀猪匠之家出身的女子为皇后,即何皇后。汉灵帝的意图很明确:何家无权无势,将来儿子即位不会受娘舅家控制。
何进就是何皇后的哥哥,进入集团公司前是一个杀猪匠。刚入职那会儿,汉灵帝也不给何进权力,赐他一张免费饭票吃白食而已。后来遇上黄巾起义,需要人领兵平叛,汉灵帝思来想去,决定把兵符交给大舅哥比较安全,于是何进第一次领命办差。
没想到的是,何进这次差事办得相当不错,再加上他为人低调,获得了一大群新股东的支持,当上了集团总经理。
新股东是咋回事呢?汉灵帝不是对七大姑八大姨的董事们持续打压么,结果这些老牌董事们逐渐凋零了,股份内部变现,转到了一批新兴的企业骨干们手中。比如袁绍家族、杨修家族等,他们世世代代给老董事们拎草鞋,数代人之后,终于成了有话语权的董事。
这些新董事们自然希望得到老董事们的权势,董事长汉灵帝肯定不愿意,自己费尽心机就是想大权独揽,怎么会允许新贵们插一脚。于是他有意识给新任总经理何进一些权力,希望何进能站在他这一边。
不料,何进很聪明,知道自己家族只有融入庞大的新贵家族,才能实现家族的腾飞。因此,他没有按汉灵帝的意愿走,而是跟袁绍等人打得火热。
袁绍这些大股东,还不具备跟董事长掰手腕的能力,有何进这位总经理投靠,自然高兴得不得了。于是双方一拍即合,明里暗里搞了很多项目合作,一个新的权力中心就此形成。
养了一只白眼狼,汉灵帝懊恼不已,他被迫使出杀手锏——赋予监事会更大权力,死咬何袁联盟。监事会很庞大,身份很单一,都是给汉灵帝端屎倒尿的服务员宦官,包括蹇硕、赵忠、张让等人。
本来汉灵帝还有一个大计划,即废掉何皇后的儿子刘辩的太子之位,立王美人的儿子刘协为接班人。刘协的母族比何家还要落魄,跟流民差不多,找都没地方找。很显然,汉灵帝想剜掉何氏这块已经变质的腐肉。
只可惜,他还没来得及实施就驾崩了,终年32岁。临终前,汉灵帝把废立大事,托付给了蹇硕。毫无疑问,这是一步相当臭的棋。蹇硕虽然掌握“西园八校尉”,有一定的军权,但是汉灵帝死后,“监事会”首先群龙无首分裂了,宦官们根本不听蹇硕的,甚至很多投靠到何进门下。
蹇硕一点不意外地,在“内鬼”和何进的联合打击下丢了命,“西园八校尉”也落入何进的手中。当然,何皇后13岁的儿子刘辩,有惊无险地升任董事长,又回到了老妈垂帘,舅族掌权的时代。
到这时候,本来尘埃落定了,可是大股东袁绍的一个奸计,让何进中招,并引发了东汉集团公司的崩溃。
袁绍对何进说:老何啊,咱们虽然胜了,可危机还在。你没发现吗,公司这么乱,刘辩险些没能继位,你也差点被干掉,不都是因为监事会那帮阉货嘛?为了你能睡个安稳觉,应该把监事会彻底扫荡了!
何进不知道是被猪油糊住了脑袋,还是为了迎合袁绍,不假思索地答应了,于是他就找代理董事长何太后商量。何太后一听,脑袋摇成拨浪鼓:那哪行?他们都是我的马仔。
何太后为何站在宦官一边?理由很简单,所谓的监事会宦官们,都是董事长的附庸、爪牙,没当董事长前,自然视之为寇雠,当了董事长,他们就是自己的工具,还需要他们替自己看家护院呢!
董事长和总经理发生了分歧,这正是袁绍的愿望。袁绍有个天大的阴谋:利用总经理与监事会的矛盾,干掉监事会的宦官们,再以自己人入替监事会,从此他就有资本对抗总经理,甚至董事长。
可惜何太后不上套,怎么办?袁绍使劲给何进搓火,并以何进的名义,不断逼宦官们铤而走险。同时,他又给何进出了个馊主意:你不好意思跟妹妹翻脸,可以找个人替你当白脸啊,让保安队长董卓当坏人。董卓那一副凶相,何太后肯定害怕,一定会答应你干掉那些不带把的。
何进一辈子杀猪,脑瓜哪有袁绍灵光,他一拍大腿:好主意啊,宣董卓带兵进京!
监事会那帮太监哭天抢地:何总经理啊,俺们都是你们兄妹的奴才呐,想当初前任董事长要对你们何家下手,我们花了大代价保你们,无非就是想给你们充当爪牙,在你们庇护下谋个幸福,咋还把我们当仇人了呢?
何进这会儿反过来成了袁绍的枪,太监们打不着躲在身后的袁绍,只能把一腔怒火发在何进身上。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他们被迫反击,将何进骗入宫中,杀害了他。
何进被杀的消息传到宫外,袁绍、袁术兄弟乘机领军杀入宫中,以替何进报仇为由,对宦官们实施了无差别灭绝,很多不长胡子的郎官都无辜被杀。这场暴乱把京城变成血海,皇宫也被熊熊大火焚毁,这就是摧毁东汉帝国的“十常侍之乱”事件。
何太后、小皇帝刘辩、陈留王刘协等人,仓皇出逃。很不幸,他们遇上了刚好进入京城的董卓,成了肉票!
董卓本来就是个地方武装将领,慢慢做大了,变得不安分,对朝廷的命令阴奉阳违。不过,像他这种人太多了,帝国的肌肤之患而已,还不足以影响朝政大局。可是因为袁绍的建议,董卓意外获得进京许可,又被幸运撞了一下腰,意外地把董事长掐在了自己手上。
董卓没文斗的心思,他简单粗暴,直接挟天子以令诸侯,谁不听话就直接杀,甚至废掉了刘辩,杀了何太后,拥立刘协为新任董事长。
原本想摘果子的袁绍,悲哀地发现,自己到嘴的大肥肉,居然被野蛮人抢了。董卓从一名不入流的保安小队长,一跃坐上了总经理的宝座,还把董事长玩成了傀儡。
既然有人摧毁了原有的潜规则,权力从政治斗争演变为全武行,于是倒逼董事们也从文斗变成了武斗。于是,包括袁绍、袁术、曹操等人,纷纷逃离京城,到地方拉杆子,各地州牧、太守,甚至县令,也都招募兵勇,割据一方。
至此,一个统一的东汉集团彻底瓦解了,东汉帝国名存实亡!而这一切的关键转折点,就是由袁绍挑动的“十常侍之乱”。随着何进这位东汉末年政治核心人物的死亡,统一的国家意志瞬间被瓦解,天下大乱!
------------------
推荐阅读:
上一篇:面试的时候有哪些话术和技巧分享?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