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继位的时候,手握重兵的老十四为何按兵不动?
雍正继位的时候,手握重兵的老十四为何按兵不动?
-----
网友解答:
-----
雍正继位后,在外拥兵的老十四胤禵,为何按兵不动?而且雍正叫他回来,他就乖乖的回来了。实际上不是老十四按兵不动,而是根本没得动了。雍正想当皇帝的野心又不是一天两天了,为了这一天,他早就做好了准备,等到康熙驾崩时,所有的事情都已在他掌控之中了。
雍正的权谋之路
在漫长的储位争夺战中,当他的兄弟们为此争得头破血流时,雍正却是冷眼旁观,从来没有强出头,而是选择了礼佛参禅,所以兄弟们并没有把目光聚焦在他身上。
那么,雍正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觊觎皇位的呢?
如果追溯雍正称帝的野心,至少要在太子胤礽第二次被废之后。胤禛为康熙的第十一子,但因前面的兄长夭折了不少,所以胤禛的排位就到了第四位,前面的三个哥哥分别是胤禔、胤礽和胤祉。
在太子胤礽第二次被废后,胤禛的思想发生了动摇。太子出局后,很快大哥胤禔因魇咒太子胤礽,谋夺储位,也被关进了牢里。这样一来,比自己年长的就只有三阿哥了,那么与先前的局势相比,他继位的几率就大大增加了。
胤禛有个心腹叫戴铎,在形势发生变化之后,也斗胆给胤禛写了一封信,信的大意就是怂恿胤禛回入争储行列,并且说此事事关系荣辱。康熙当皇帝虽然圣明,但并不是一个英明的皇阿玛,在太子人选上始终没有定夺,导致诸王钩心斗角,有不并立之心,如果其他人当上皇帝,将来受损的就是胤禛。
对此,戴铎还提了三个重要的建议:第一,搞好父子关系和兄弟关系;第二,搞好跟朝廷官员的关系;第三,培养人马,收拢人心,壮大自己的实力。最重要的是,戴铎给了他四字箴言,即孝、诚、和、忍。只有左右逢源,各方都不得罪,才能赢得更大的机会。
对于戴铎这封信,胤禛给予了回复,大意是说,他知道戴铎是为自己好,但他根本没有争储之心,还提到继承皇位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无祸无福才是人生最大的福气。不过在信的末尾,他却连用了两个“慎之,慎之”,实际已透露了他的想法,对于这种事应非常谨慎,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就可以了,切不可妄动。
从此之后,胤禛就开始处心积滤地谋划起了自己的帝王之路,但越是心急,他越不会表露出来。比如,康熙要封他为亲王的时候,他表示想降低自己的爵位,以便和其他阿哥平等。尽管这种行为有作秀的成分,但很容易引发地位较低的阿哥们的好感,也更容易引起康熙对他的赏识。
我们常说,一个好汉三个帮,除了对内博得好感,对外他也没闲着。
在胤禛的集团里,文有戴铎,武有年羹尧。此外,还有湖广提督魏经国、副都统常赉、商州知州觉廷正、武会元金昆等。
而且从一开始,胤禛在驭人方面就是恩威并施。
比如年羹尧有段时间对他不恭敬了,在写给他的信中没有自称奴才,而是自称官职。胤禛很生气,因为当时三阿哥和十四阿哥也在拉拢年。于是,胤禛便大骂年羹尧,还吓唬他说,年的信中所言“今日不负后皇上,即异日不负王爷也。”,单凭“异日”两个字,他就能抄了年的家灭了年家的门。
在笼络人才的路上,胤禛也从来没有停止过。
比如隆科多,时任步军统领兼理藩院尚书,原是八阿哥胤禩的成员,后来八阿哥没戏了,胤禛便把他拉到了自己的阵营。说起来,隆科多与胤禛还算是有点关系的,隆科多是佟佳氏(佟国维之女孝懿仁皇后)的弟弟,而佟佳氏是胤禛的养母。所以,隆科多是加入胤禛的团队也算是有渊源的。
此外,胤禛还有一个铁杆支持者--十三阿哥胤祥。胤祥对胤禛的顺利登基也直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到康熙暮年的时候,胤禛在众多阿哥中已成最大势力,门下掌握军政大权的人遍布四方,朝中也大有人在。老十四胤禵虽受康熙宠爱,也有一定的兵权,但他在政治权术方面则是弱势,党羽远不及胤禛。
由此可见,当康熙驾崩时,胤禛对即将发生的形势已然了如指掌,并且相应的做出了部署,那么他是如何制服统兵在外的老十四胤禵呢?
如何挟制统兵在外的老十四?
胤禵与胤禛是亲兄弟,按照年龄来说,胤禵原本在争夺储位上是没有优势的,但自打胤禩受到康熙打压后,胤禵就变得异常活跃。对此,他也展开了很多工作。
比如,他曾试图拉拢过大学士李光地,但李光地这个人原则性很强,胤禵没有得逞。于是,他退而求其次,又去拉拢李光地的门人陈万策。
可以说,胤禵为了扩充自己的影响力,对官员和士人都进行了大肆笼络,因此,才有了当时社会上流传的“十四爷虚贤下士”的说法。
西藏发生叛乱后,胤禵请求带兵平叛,实际上,胤禛也同样提出了这个要求,但康熙把这个机会给了十四阿哥,而且康熙给老十四的权力相当大。
胤禵这个大将军,其权势甚至超过了当年统一中原、平定三藩时的大将军,康熙将十几万大军的指挥权全权交给了胤禵,还封他为亲王,可见对胤禵的信任和重视,真可谓是位高权重。
胤禵到前线后,又不断扩充实力,延揽人才,将打仗反而放到了次要的位置上。以至于到后来,胤禛曾说他:“妄自尊大,做出种种不法的行为,我朝大将军如此行事者,从未闻之······”。
实际上,当时在很多人眼里,胤禵的这个大将军位不过是登上太子之位的跳板,康熙希望他立下战功,然后顺理成章地封他为王,之后再过渡到太子。
在西洋人马国贤的记载中,有这样一段描述:
“康熙皇帝崩逝后数日,当大丧仪注正在进行,新皇帝雍正同时宣布了大行皇帝的遗诏,正式宣布由他继承皇位。这在整个帝国,兴起一阵惊诧。”
从马国贤的记录中,可以感受到,雍正继位,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当时不少人都在对康熙的人选持质疑的态度。
很明显,雍正也感受到了这种诡异的气氛,因此,在康熙死后的第二天,他就命令隆科多关闭了京城九门。隆科多是九门提督,手下掌管着八旗步军营和巡捕五营,而胤禛本身兼任领侍卫内大臣,可以管理和调动皇宫里的侍卫部队,皇宫随时都在胤禛的控制之下,只要关闭九门,对内基本上大事可定。
但是,还有一个地方不能忽视,就是驻扎在城外的丰台大营,这时老十四也派上了用场。在康熙皇帝活着的时候,胤祥对丰台大营的控制就非常强,丰台大营中的很多的将领,都是胤祥的老部下。
这么看来,雍正在继位时,对形势的预判非常充分,从皇宫里的警卫队到京师的内卫部队再到郊区的野战军,都在胤禛的控制之下,其背后所反映出的也是胤禛的谋划能力和拉拢人才的能力。在雍正即位后,老十三胤祥、隆科多、年羹尧等这些人,也都因此而受到加封。
但奇怪的是,同时受到雍正加封的还有一个人,就是胤禩,他也被提拔为总理事务的大臣。这当然是雍正的一种策略,当时人心不稳,稳住八王党也是势在必行的。另外一重目的,与统兵在外的老十四也有关系。
康熙死后,对于制服老十四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让他尽快回京,削夺他手中的兵权。雍正写信给胤禵说,让他回来奔丧,如果他不回来,恐怕心里不安。
雍正一面写信召胤禵回来,一面已经派辅国公延信赶到了甘肃,接管了胤禵的帅印,同时还让川陕总督年羹尧对延信进行监督。
那么如果胤禵不回去,而是选择挥师直捣京城,会有什么结果呢?实际上,他根本也就到不了京城,因为雍正早就安排了年羹尧来牵制胤禵,只要胤禵敢造反,年羹尧必半道阻击,更何况,胤禵也没有必胜的把握。
胤禵之所以最后选择回到京城,雍正对胤禩的加封也是一个极大的鼓励,让他产生了一个错觉,那就是他以为雍正没有加害兄弟之心,因而失去了戒心。由此可见,雍正重用胤禩的用意是何等的深远,真不愧是权谋大师。
胤禵在回京的路上就给雍正写了一封信,请示皇帝他应该是先去景山拜谒先皇灵柩呢,还是先祝贺新君登基呢?这话里是满满的讽刺,分明就是在说雍正得位不正。
雍正回复让胤禵先去拜谒先皇,巧的是,雍正也像算好了似的,也偏偏在那里。两人虽是同母所生,但此刻相见却如仇人一般。但是出于君臣礼仪,胤禵不得不向雍正行礼,但又不情不愿,于是就远远地身雍正叩头,祝贺的话一句也没说。
之后雍正便借机剥夺了他的王爵,将他降为贝勒。后来,雍正送康熙灵柩到遵化景陵时,又再次下旨教训了一番胤禵,最后安排他留下看守景陵,还让李如柏监视他,这实际上就是软禁了。之后,雍正又收拾了胤禵的部下,甚至将那些部下们十六岁以上的儿子们都关押了起来。
如此一来,胤禵的势力也就彻底被瓦解了。雍正这样对自己的亲弟弟下手,最伤心的人莫过于他们的母亲德妃。因此,德妃在雍正称帝后,对于儿子的工作极为不配合。
雍正让他搬到宁寿宫,她以服丧为由拒绝了,给她上封号,也是推三阻四的。不过同样的,德妃为了胤禵向雍正求情,雍正也是不为所动。而胤禵也相当的心高气傲,始终不肯向雍正低头。
德妃眼睁睁地看着大儿子把小儿子整得生不如死,做母亲的又无能为力,最后于雍正元年便死了。
德妃死后,雍正作为补偿,将胤禵封为郡王,但仍旧把他囚禁着。胤禵的厄运一直持续到清高宗乾隆继位。乾隆继位后,胤禵恢复了自由,被封为辅国公,最后活到了六十八岁,比雍正活得还长。
-----
网友解答:
-----
康熙第十四子胤禵也是雍正的同母弟弟,但他却是康熙晚年诸子夺位中皇位最有力的竞争者之一,也是雍正继承皇位的主要竞争对手。
胤禵最初是支持皇八子胤禩争位,也就是“八爷党”的主要成员,当胤禩在后来失去康熙喜爱,逐渐失去继承皇位资格之后,胤禩改为全力支持胤禵争位,“八爷党”也转变成了“十四爷党”。所以胤禵在皇位上也是雍正的主要竞争对手。
康熙晚年胤禵更是代替父亲康熙出征平定准噶尔部叛乱,雍正继位时胤禵正在西北统率大军,那么手握重兵的胤禵对雍正继位十分不满,为何没有起兵反攻京城与雍正争位呢?
雍正继位时在内在外都把胤禵彻底压制住了
胤禵1与雍正都是康熙的德妃乌雅氏所生,两人虽然是亲兄弟,但是由于雍正自幼由康熙第三任皇后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抚育长大,而胤禵则由生母德妃抚育长大,所以两人兄弟感情并不深厚。老八胤禩为人儒雅随和,胤禵自幼与胤禩一同学习,对胤禩极为敬佩,因此胤禵自幼与胤禩感情深厚,更胜于亲兄雍正。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春,蒙古准噶尔部首领策妄阿拉布坦叛乱,攻占了西藏拉萨,康熙派遣胤禵为抚远大将军,代替自己率军出征准噶尔部。同时康熙还命堂侄延信为平逆将军,协助胤禵讨伐策妄阿拉布坦,并下旨命四川总督年羹尧全权负责西北前线军事行动的一切军需补给保障。
胤禵这一仗一直打到康熙去世,在康熙去世时,胤禵还在西北前线统率十余万大军准备挥军直攻策妄阿拉布坦的老巢新疆伊犁。如果胤禵率这十余万大军回攻京城难道还不能与雍正一争长短吗?
其实胤禵如果真率西北十余万大军回攻京城,那么他完全就给了雍正杀他的借口,他的下场会更惨,因为胤禵当时的处境即便率十余万大军反攻京城,胜率也几乎为零。
为什么说胤禵在西北的十余万大军反攻京城胜率却几乎为零呢?因为胤禵的脉门全都被雍正拿捏的死死的了。胤禵所能倚仗的不过是西北十余万大军和京城中胤禩一党对他的支持,而胤禵所依仗的这两样全都被雍正用两个人彻底压制住了,这两个人就是年羹尧和隆科多。
年羹尧和隆科多是雍正在继位之前主要拉拢的两名重臣。年羹尧的妹妹年氏在康熙年间被康熙赐婚嫁给了还是皇子的雍正当侧福晋,十分得雍正喜爱,在雍正继位后年氏更是被册封为贵妃,临死前又被晋封为皇贵妃,也就是陪葬雍正帝陵的敦肃皇贵妃。因此年羹尧与雍正还是亲戚关系。
雍正也借着这层亲戚关系对年羹尧着力拉拢,年羹尧回京述职时,曾与雍正彻夜长谈,两人不止是亲戚关系更是交情深厚的密友,再到后来雍正继位,年羹尧自然会获得政治利益,所以年羹尧与雍正不仅是大舅哥与妹夫的亲戚关系,还有着共同的政治利益关系。
而年羹尧当时什么官职?是四川总督,胤禵在西北前线打仗,所有的军需后勤补给都是由四川总督年羹尧筹备,要知道打仗不光看的是军队人数,更重要的是军需物资补给,十余万大军人养马喂,那是非常庞大的开支,军事后勤补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而这一环节掌控者年羹尧却是雍正地地道道的心腹之人。
如果胤禵当时在西北前线有何异动,那估计年羹尧就会从四川发兵直接拿胤禵当叛军平定了,而且胤禵如果真起兵回攻京城的话,那么年羹尧肯定会切断他的军事补给线,没有了军事补给,胤禵手下的十余万大军也只是纸老虎,撑不了多久就会自动溃不成军,届时年羹尧从四川发兵就能将胤禵直接扑灭。
只要有年羹尧在,胤禵基本就被雍正拿捏住了,他的西北十万大军不过就是纸人而已,对雍正不会构成威胁,胤禵自己也很清楚这一点,所以当雍正以替康熙奔丧的名义召他回京城,他没有任何反抗就直接交出兵权赶往京城,胤禵自己都明白起兵反抗的话绝没胜算。
这是在外雍正把胤禵压制住了,在内也就是京城中,实际上雍正一样也把胤禵压制住了,而他所依靠的人就是九门提督隆科多。
隆科多姓氏为佟佳氏,他是康熙的舅舅佟国维第三子,也是孝懿仁皇后的亲弟弟,以身份而论隆科多即是康熙的表弟也是他的小舅子。
隆科多的官职是九门提督,这个职位的全称为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衙门,也称之为步军统领衙门,是专门负责京城卫戍和维护京城治安的军事力量,是属于军警武装力量,类似于现代的武警部队。
隆科多掌握了京畿卫戍军权,雍正因此在继位前就曾对隆科多大加拉拢,由于雍正曾被孝懿仁皇后所抚育过,因此雍正更是尊称隆科多为舅舅。
康熙临终时召大学士马齐和九门提督隆科多入内接受顾命,也是康熙临终将雍正托付给了马齐和隆科多二人,康熙的遗命加之雍正此前对隆科多的拉拢,因此康熙去世后,隆科多立即表示效忠雍正。
其实雍正继位十分出乎所有人的意外,这就是因为雍正在康熙在世时非常善于韬光养晦,低调内敛,他与众兄弟都保持了良好关系,表面上对皇位没有图谋,又对康熙表现的极为忠孝,而当时老三胤祉和老十四胤禵表现都非常抢眼,都是皇位的有力竞争者,而雍正文不如胤祉,武不如胤禵,因此没人看好雍正能继位。
所以康熙驾崩后,当马齐和隆科多从正大光明匾后面取出康熙遗诏宣布雍正继位时,诸皇子和诸大臣们都比较懵,马齐知道这些皇子和大臣们肯定对雍正有非议,因此马齐决意执行康熙遗诏拥护雍正继位,为了确保雍正能顺利继位,马齐当即命隆科多带领步军统领衙门的士兵对京城进行宵禁,全面戒严。
康熙临终时给雍正留下的一文一武两位顾命大臣马齐和隆科多作用就在康熙驾崩这一夜体现出来,隆科多命步军统领衙门对京城进行戒严,严格的控制胤禩一党与外界的联系,雍正也因此顺利继位。
所以雍正继位后十分感激马齐和隆科多,雍正命儿子乾隆娶了马齐的亲侄女富察氏当嫡福晋也就是后来的富察皇后,而雍正对隆科多更是以舅舅相称,并且后来雍正也借助隆科多的步军统领衙门对胤禩一党进行了打压。
所以雍正继位之后通过隆科多将卫戍京畿的军权牢牢掌控在自己这一边,胤禩即便想外结胤禵有所图谋也是枉然,即便胤禵真的率西北的十万大军回攻京城,那雍正依靠京城的卫兵就足以击退胤禵。
在当时京城的武装力量主要由步军统领衙门、皇帝直属的禁卫军两大军事力量和顺天府尹、五城兵马司以及五城御史等治安武装力量所组成。
根据史书记载,步军统领衙门常备兵员数量是3万多人,皇帝的近卫军包括骁骑营、善扑营、前锋营、护军营以及大内侍卫等等共计有4万多人,再加上治安武装人员,当时京城可用兵力至少在8万人马以上,而如果胤禵西北10万大军回攻到京城,那他将面对的是8万的守城兵力,而且还是城防最为坚固的京城,而且这还没有算地方进京勤王的军队。
雍正继位后对胤禩监视极严,胤禩一党根本不用想能与胤禵相联结有何图谋。所以胤禵在西北统率的10万大军,看起来很唬人,实际上他早就被哥哥雍正压制的妥妥的了。在军事上胤禵被雍正的心腹年羹尧控制住了,在政治上胤禵的最大支持者胤禩在京城也被雍正控制住了,胤禩一党当时几乎在政治上很难再对胤禵有所帮助。
因此雍正在继位后通过隆科多和年羹尧就基本把胤禵压制的死死的,胤禵和胤禩一党的每一步都被雍正堵死了,这也说明了雍正的政治手段之高明。
胤禵即便想回攻京城也是名不正言不顺则事不成,而且雍正一直牢牢掌控着军队
在古代像胤禵这样如果想起兵推翻皇帝的话,必须得有名正言顺的理由,否则很难成功。就像康熙时期三藩之乱的吴三桂一样,吴三桂曾经亲自捕杀南明永历帝,后来他被康熙削藩,又想起兵反叛,起兵后吴三桂却打出了反清复明的名号,南明永历帝都被吴三桂杀了,所以他再整反清复明谁会信他,因此吴三桂起兵反叛就因为名不正言不顺,所以没有得到前明遗民拥护,最终吴三桂反叛也被康熙平灭。
这个道理用在胤禵这也是适用,雍正当时已经继位,康熙遗诏也已经对外公布,雍正是合理合法名正言顺的继承皇位,虽然当时有像胤禩一党等一部分人不服,但是不服归不服,雍正继位在当时还是非常名正言顺的。
要知道雍正继位后不管是对胤禩一党都没有在明面上动手。雍正在继位之后,立刻册封胤禩为廉亲王,并授以总理事务王大臣职务,这算是器重提拔了,但实际上胤禩被雍正架空了,雍正总共任命了四位总理事务王大臣,这其中有他最信任和喜爱的十三弟胤祥为怡亲王兼总理事务王大臣,还有马齐和隆科多再加上胤禩四人。
胤祥作为总理事务王大臣分管禁卫军、财政、人事、考试四项大权,马齐负责总理政务,隆科多则是分管京城卫戍和人事两项大权,而相比之下胤禩只分管工部和理藩院,也就是相当于负责工程建设和处理蒙藏事务,权力是四位总理大臣中最小的,还不如马齐和隆科多。
但是胤禩的名位却居四位总理事务王大臣之首,雍正给了胤禩足够的荣誉、器重和礼遇,这在外人看来这是雍正对胤禩的信任和重用,并不会认为二人之间其实是面和心不和,胤禩实际上就是被雍正架空在政治上很难有所作为。
同样雍正对胤禩一党的老九胤禟和老十胤誐也没有做过分的事情,雍正以满洲旧制王公贵族要到军队历练为由,在把胤禵召回京城之后,把老九胤禟派到西北前线历练,而胤禟名为历练实际则是被雍正监视起来。老十胤誐则被雍正派遣护送漠北蒙古活佛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的灵龛回归蒙古喀尔喀部。
雍正这么做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把胤禩一党全部拆分开来,不让他们互相通气,但是雍正做的也并不过分,他没有对胤禩、胤禟、胤誐进行迫害打击,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胤禵即便想率军回攻京城,他以什么名义来号令军队啊?
明成祖朱棣从北京率军攻打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的南京政权时,人家有名义啊,因为朱允炆违背明太祖朱元璋祖制削藩了,因此朱棣才能名正言顺的篡位。
雍正继位名正言顺且合理合法,而且他是以奔丧的名义把胤禵从前线召回,雍正当时也没有对任何一位兄弟们进行打击迫害,况且还是胤禵的亲哥哥,胤禵即便想率军回攻京城,他都是名不正言不顺,而且古代想来讲名不正言不顺则事不成。在没有名正言顺的理由情况下,举兵造反十之八九是失败,况且胤禵的军队也未必会跟他一条心走下去。
而且清朝的兵权始终是掌控在皇帝手中,清朝平时是不设立大将军之职,只有在遇到战事时才设立大将军,但是大将军只是替皇帝出征而已。因此胤禵的官号所谓抚远大将军只是代替皇帝出征而已,实际皇帝的旨意和抚远大将军号令,军队还是以皇帝旨意为主。
假设胤禵真的起兵回攻京城,那雍正下一道旨意命令军队就地缉拿的话,那胤禵在没有名正言顺的理由下,他那十万大军除了自己的极少数亲兵之外,很可能都会想将他缉拿押送去见雍正。
再者清朝皇帝对军队的影响力极大,虽然此前在康熙时期雍正本人没有领过兵打过仗,在军队中影响力不大,但是雍正新继位之后,以奔丧名义把胤禵召回京城,雍正晋封肃亲王豪格之孙延信为贝勒,并接替胤禵成为抚远大将军,说把胤禵换掉不也就换掉了。
后来雍正又猜忌延信与胤禵关系过于亲密,有党附胤禩一党的嫌疑,于是雍正解除了延信的兵权,以年羹尧代替延信为抚远大将军,这可是说换第三个统帅不也换了。后来年羹尧恃宠而骄,居功自傲,被雍正以九十二条大罪赐死,雍正又用汉将岳钟琪接替年羹尧掌管西北军务,说整死年羹尧换统帅还是很痛快的就换了。
雍正连续换了西北前线四任统帅,不说换就换了,没有任何阻碍,由此也可见清朝皇帝对军队影响力有多大,军队的控制权始终是掌握在皇帝手中,雍正45岁继位,政治手段极其成熟,他更是深明掌控军队才能坐稳政权的道理,所以他从未放松过对军队的掌控。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胤禵根本是没有任何办法和理由能起兵反攻京城与雍正夺位。胤禵在军事方面比哥哥雍正确实强很多,但是在政治上他完全不是哥哥雍正的对手,所以他被哥哥雍正从头到尾都压制的很彻底。
写在最后
所以胤禵在当时手握西北重兵也没用,雍正早就看透了这一切形势,他把胤禩和胤禵都压制的很彻底,因此他才敢有恃无恐的解除胤禵兵权召他回京城奔丧,最后又把他软禁起来。
而胤禵手握西北重兵,他又何尝不想起兵回攻京城与雍正争位翻盘呢,但是他也是聪明人,他也看透了实际情况根本不允许他起兵回攻京城,所以他最后也只能乖乖交出兵权,回到京城和雍正打打嘴仗。
胤禵还因为和雍正打嘴仗,激怒了雍正,先被软禁起来,后来又被雍正连着胤禩、胤禟一块都收拾了,雍正宣布他十四条大罪,将他褫夺爵位圈禁起来,不过雍正还是念在他是自己亲弟弟的份上没有像对待胤禩和胤禟那样往死了整,留了胤禵一命、后来胤禵在大侄子乾隆继位后被赦免放了出来,最终乾隆还晋封胤禵为恂郡王,胤禵在乾隆二十年(1755年)去世,享年67岁,算是康熙参与争夺皇位诸子中结局最好的一位了。
小岛知风拙见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
-----
网友解答:
-----
因为老十四只是朝廷的将领,而不是军阀。
将领的兵是朝廷的,军阀的兵是自己的
。军阀可以对朝廷的命令爱听不听,甚至公然造反,中央拿他也没办法,只能硬打。比如,汉献帝(曹操)时期的孙坚、刘表、袁绍、陶谦、刘备等;唐朝的藩镇割据;老蒋时期的冯玉祥、阎锡山、刘湘等。而将领不听话,朝廷一句话可以罢免。
想成为军阀,首先要有,也必须要有独立的人事权和财政权。
人事权全部在手,各级将领,我高兴了让你一步升天,不高兴了让你变成大头兵,那所有人都不敢违逆老十四的意思。
这就意味着,所有人都是他的私兵。
老十四要起兵造反,他们也会争先恐后地卖力,好让他看到自己能升更大的官。但从老十四拉拢老八派来的眼线鄂伦岱,还需要假造一封信来骗他,许诺打好了仗〖皇上一高兴,你也升了官〗;而不是说你给我好好干,我就能让你升官来看;西北军高层的人事权显然不在他手里,也不是所有高层都是他的心腹。
就像刘备阵营里的所有人事都他一个人说了算,曹操插不上手,所以这都是他的私将私兵,他想反曹操就可以反。
而老十四手下的将领基本都是朝廷的人了
。他要真想造朝廷的反,旁边得有多少将领看着他,像看一个金灿灿的猪头,就等找机会砍下来升官发财。
控制一支军队,控制其后勤,尤其是粮食补给是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哪怕人都是他的私兵,只要钱粮捏在朝廷手里,他也得对朝廷俯首帖耳。不懂军事,看过《三国演义》的也知道,一没粮了用兵如神的诸葛亮也得抓紧退兵;懂军事的就更知道粮食比《三国演义》里写的还重要。
老十四的粮草供给都捏在陕甘总督年羹尧手里,不给他运粮,他连一场战役都组织不起来。真要造反,年羹尧把他的粮食一掐,过不了几天士兵就哗变,乱兵提老十四的脑袋请赏了。
并且成为军阀,还要身边没有朝廷的人监督,要有独立的地盘
。《雍正王朝》里没明说有没有人视老十四,但从雍正派阿隆阿监督年羹尧,老八也派个眼线监督老十四来看,康熙这样的老狐狸,肯定给老十四安插了好几个眼线。一旦有变,以康熙的性子虽然不会让他们杀老十四,但他们肯定会把老十四软禁了。
年羹尧后来几个都统都是他自己的人,杀了皇帝亲派的监军孙嘉诚,开始控制西北地盘,眼看有成为军阀的倾向了,雍正立马派人拿下了他。
而老十四只是个纯粹的将领,命脉都掌握在朝廷手里,造反只能让自己掉脑袋,身败名裂,所以他只有乖乖听命。
-----
网友解答:
-----
老十四:我倒是想动,我敢动吗?
康熙临死之前到底是想传位给四阿哥还是十四阿哥?
自从雍正即位之初,在民间就流传的雍正皇帝弑父杀君夺位的传言,在民间传言中,康熙临死之前留在正大光明匾后面的遗诏本来是传位于十四阿哥的,是雍正联合隆科多篡改了康熙遗诏。那么这个传言可不可靠呢 ?书生可以明确地说,这只能是个传言,完全不可靠!雍正的皇位,康熙皇帝临死之前早就定下来了,所以雍正皇帝的皇位一点问题都没有!
为什么这么说呢?康熙皇帝早在第二次废黜太子胤礽之后,就有心把皇位传给老四,而老四也是在太子第二次被废之后才有心争这个皇位。
康熙五十七年,青海的罗卜藏丹增和准噶尔部阿拉布坦相互勾结,图谋不轨,康熙皇帝欲从诸位皇子中挑选一位大将军王去平定阿拉布坦,这个大将军王手握五十万雄兵,按照当时诸位皇子的想法谁当上这个大将军王,谁就是康熙心中的储君人选。
但事实却并非如此,康熙皇帝的诸位皇子中,只有十三阿哥胤祥和十四阿哥胤禵带过兵,而夺储呼声和威望最高的八阿哥和四阿哥都不懂军事,十三阿哥是四爷党,十四阿哥明面上是八爷党,实际上却有着自己的小九九,这一点四爷明白,八爷也明白。
最后这个大将军王的人选,还是给了十四阿哥,有人说让十四阿哥做大将军王,是康熙皇帝心中摇摆不定的表现,如果十四爷在西北立了功,那么皇位就要给十四了。
书生却不这么认为,十四阿哥出征西北,正好是康熙为老四铺好的路,康熙知道儿子们兄弟阋墙的形势已经不可挽回,只好给儿子铺好未来的道路。可以说,在康熙老谋深算的布局下,即便是老十四手握重兵,也不可能翻起什么浪花。
第一,胤禵作为大将军王,年羹尧出任甘陕总督,岳钟琪出任四川提督
年羹尧和岳钟琪都是四爷的门人,按理说应胤禵作为大将军王出征西北,总理一切军务,西北各省官员都归他节制,但是为什么在重要的运粮道路上,要安排老四的门人年羹尧和岳钟琪呢?
胤禵的大纛设在甘肃青海,大军的粮草供应一路是从东南各省经过陕西运过来,一路是从四川省直接调用,而这两个运粮的重要关口都是老四的人在把守。西北用兵,最重要的就是粮草,甘肃青海一带寸草不生,五十万大军一天就需要几万石粮食,所有的粮草一概从内地供应,所以打仗打的就是粮草。而这粮草的道路,康熙却给了老四把守,一旦事情有变,老四根本不怕十四率兵“进京勤王”,只要给年羹尧和岳钟琪一封八百里加急,断了西北大军的供应粮草,胤禵能坚持几天?
第二,幽禁胤祥,留守北京
本来胤祥才是这个大将军王的最佳人选,但是康熙硬是把胤祥留在了北京,为什么?就是给老四留一个得力助手。
胤祥是带过兵的,助手北京周边的丰台大营和通州大营守将,大多都是出自胤祥门下,可以说是胤祥的门生故吏。这两个大营是守卫北京城的中坚力量,康熙晚年调武丹进京,丰台大营和通州大营的防务都交给了胤祥曾经的手下。
胤祥虽然被幽禁,但一旦放出来,那就是出笼的猛虎!
康熙早就算到,自己百年之后,儿子们肯定会为了皇位有一番争夺,所以必须要尽可能地帮助后世之君稳定住局面,十三阿哥胤祥就是康熙留给老四的重要后手。
第三,隆科多升任九门提督,领侍卫内大臣,宣读遗诏
隆科多是佟佳皇后的亲弟弟,老四的生母虽然是乌雅氏,但是他却是佟佳氏养大的,所以隆科多也算老四名义上的舅舅。
康熙临终前,以高官厚禄收买隆科多,让隆科多担任九门提督一职,就是让雍正即位无后顾之忧!
九门提督是正二品的官职,在北京这个官职并不算高,但是却担任着北京城防务的重任,一旦北京有变,九门提督就是最关键的一个人物。康熙皇帝早年擒拿鳌拜,就是靠了当年的九门提督吴六一,九门提督的重要性他比谁都明白。
所以结合以上三点,康熙临终时,隆科多宣读的遗诏是真的,雍正的皇位并非弄虚作假!
十四爷想当皇帝,也要掂量掂量能不能斗过亲四哥!
康熙在驾崩之前,胤禛就已经领了旨意,放出幽禁的胤祥和胤礽!
这时候紫禁城风云变幻,如果隆科多宣读的遗诏上是民间所流传的“传位十四阿哥”,胤禛可能真的会篡改遗诏。胤禛会派胤祥控制丰台大营和通州大营,然后联合隆科多包围畅春园,派胤祥领兵封住畅春园到太和殿的道路,不许各阿哥随意走动,八爷党手里没兵,想有所动作也没辙!
然后八百里里加急通知年羹尧和岳钟琪控制粮道,最后才把消息传给十四爷,让十四爷单人独马进京奔丧。
康熙驾崩的消息,十四爷是最后一个知道的,连北京的普通老百姓都比十四阿哥知道得早,在古代那个信息闭塞的年代,等十四知道消息,老四早就布好了天罗地网等着他呢,
所以说,当十四阿哥得知康熙驾崩雍正即位的消息后,立马就明白一切都晚了,已经无力回天,只好跟着前来传旨的太监单人独马赶回北京,与此同时,自己一走,青海的二十万大军就已经跟自己没什么关系了。
在北京城,老四既然顺利登基,就说明八爷党已经彻底失势了,四爷党控制的不仅是北京防务,还有全天下的官员百姓。老四登基,张廷玉肯定是拥护的,张廷玉做了三十年的宰相,门生故吏遍布天下,整个大清的官员有超过一半都是他的门生,甚至这些皇子也得尊他一声老师。有了张廷玉这个熙朝元老的支持,想要在政治上推翻老四是不可能的了!
军事上有年羹尧掐着自己脖子,政治上自己又孤立无援,老十四只能选择乖乖的回北京,如果贸然造反,肯定有输无赢!
但是,换句话说,若是康熙根本就没有意思将皇位传给胤禛,之前的部署自然也会改变,首先,甘陕总督就不能让年羹尧担任,胤祥也会幽禁至死,隆科多可能不变,丰台大营防务可能会交给老侍卫武丹!如果真的有心传给老十四,在临死之前肯定会把他调回来的。
所以说,康熙早在第二次废太子的时候,就已经内定了老四作为继承人,“好圣孙”弘历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吗?十四爷不是输给了雍正,而是输给了他老子康熙啊!
-----
网友解答:
-----
老十四不是不动,想动,怎么动?以什么名义动?还有更重要的是谁来供应粮饷?
牵一发而动全身,没有粮饷当兵的是不会和你大将军王走的。哪怕你是皇上,没有粮饷也是扯淡!
康熙六十一年冬,康熙帝老爷子不行了,操劳一辈子的康熙帝要撒手人寰西去,这些作为大将军王的十四阿哥胤禵是一清二楚,他的心理已经没有了定海神针。为什么?
首先没有奉诏,他就不敢动。师出无名的事作为大将军王不是不懂,如果老十四阿哥胤禵敢动就是一个谋反罪等着你!另外粮草怎么办?粮草已经让年羹尧控制死了,由原来的一个月供应改为以日计算。
没有自由的大将军王
雍亲王四阿哥胤禛的这部棋下的好就好在年羹尧的身上,作为提督的年羹尧兼着甘肃巡抚,主要任务就是“保证西路大军的粮草供应”,怎么保证,这哪是保证?分明是控制!
此时此刻的大将军王明白了,自己是一位没有自由的大将军王,出了打仗,剿灭判匪噶尔丹,他没有其他的自主权。
接到朝廷发来的康熙帝驾崩的消息已经是几天以后的事了,皇十四阿哥胤禵这位大将军王不敢轻举妄动,动了,年羹尧就可以整死他。
上谕说的明白;着令皇十四阿哥大将军王胤禵可带随从入京奔丧!
另外;大内侍卫图里深就在来接他的路上,老十四明白一切都凉了!
(上图片来自翟文明先生编撰《康熙图传》详细记载影印)
康熙帝生前的意图
康熙帝于康熙五十七年做出了一项出人意料的决定,那就是任命皇十四子为抚远大将军并晋升王爵,这就给皇子们一个错觉,以为这就是康熙帝皇储的举动,岂不知是康熙帝为了分散八爷党胤禩的势力!
康熙帝对皇十四阿哥胤禵早就有评语:“皇十四阿哥胤禵最易铤而走险,形同狗彘之阿哥”,在京容易生事,出征在外,减少了康熙帝身边的威胁,离开京师之后如能摆脱八阿哥胤禩影响,便使康熙帝满意。
图里深客气的护卫回京
回京奔丧是作为皇子的孝心,老十四无奈上路,只带了几十名随从,因为有旨意说的明白,不敢违旨。
路上有大内侍卫图里深名为护卫,实则押送,此时此刻的皇十四阿哥大将军王已经失去了自由,他恨死了年羹尧,没办法;这是他自己挖的坑,还得自己去填,因为年羹尧出任甘肃巡抚还是他“举荐”的!
正所谓:欲哭无泪默默行,昔日大将无威风,眼望京城夕阳下、无奈亲兄是雍正!
(图片来自影视资料)
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欢迎网友一起互动、评论、留言!
-----
网友解答:
-----
#原创#
老十四尽管手握重兵
但钱粮被陕甘总督年羹尧卡着呢
这小子鬼机灵
别出心裁
以时间间隔短多批次供应大军粮草的妙招
既确保大军粮草不断
又不让大军屯粮草
老十四胆敢起兵反朝庭
粮草接给不上
军兵自然不战而溃
更何况
将士们拿着朝庭的军响
养家糊口
一但跟着十四阿哥起事
可不是玩的
那是造反
会凭空取得灭族的祸殃
将士们那来勇气与信心替十四阿哥卖命
故,四阿哥运筹帷幄
十四阿哥认清形势
不得返回京城奔丧
#五爱教育##凌远长著#
-----
网友解答:
-----
老十四不是按兵不动,而是没有条件反抗。
首先老十四是远在西北手握重兵而不是在京城手握重兵,对于京城的皇位继承起不到决定性作用,等康熙帝驾崩雍正帝继位的消息传到西北前线之时,雍正帝的正统名分都定了,再行动黄花菜都凉了。
再说说实际的,康熙六十年,年羹尧被升为川陕总督,其职责之一就是负责老十四的大军粮草供养。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年羹尧身为雍正帝心腹,靠着供应粮草就抓住了老十四的命脉,他就是想率领大军回京逼宫也不可能。
虽然雍正继位颇有争议,但是最起码当时雍正是有惊无险的在康熙帝驾崩当日就继位了,新皇登基一般都要诏告天下,等京城变动传到西北之时,新皇是雍正帝的消息早已传遍全国。
正统之名已定之下,老十四率领大军回京等同于造反,要知道在古代,名分是很重要的,并非可以说否定就否定。
如果老十四当时手握重兵在京城,那么康熙帝驾崩当日他率大军逼宫将继承人换为自己也可以,但是正统已定时候,他在西北在有所行动,风险就是呈几何的增长,已经不能行动了。
再说说最现实的事,清朝身为最后一个封建大一统王朝,可是借鉴了之前朝代的无数经验,像唐之藩镇割据现象在清朝根本没有条件实现,
虽然康熙帝给予老十四天子亲征的规格,但是并非不是没有防范,首先老十四虽然有军权,但是康熙帝之后将属于老四阵营的年羹尧派为川陕总督,不敢百分之百的说为老四继位铺垫,最起码是要用年羹尧来牵制老十四,使其只有军权没有政权,形成不了独立的藩镇条件,而年羹尧也确实牵制了老十四。
老十四在西北手握的重兵并非一个整体,而是战事紧张之时全国各地派遣来的军队,主要有新疆、甘肃、青海等省的八旗和绿营部队,这些军队尤其是八旗军队属于中央朝廷军队,并非私人性质的军队,他们忠心的是皇帝。而且这些军队家眷大部分都分散在全国各地,他们跟着老十四造反可是要抄家灭族的,让他们浴血奋战博取功名可以,但是让他们造反响应者必是寥寥无几,说不定还会有人借此控制老十四来邀功。
雍正帝继位之后,老十四按兵不动,并非他想如此,而是没有条件行动,所以按兵不动就成为了最好的选择了。
欢迎吐槽、评论、点赞、关注~
-----
网友解答:
-----
所谓“老十四”就是指康熙帝的第十四子、雍正皇帝的同父母兄弟爱新觉罗·胤祯,雍正即位后被迫改名爱新觉罗·允禵。历史上真实的十四阿哥允禵聪明过人、才能出众、个性爽直、重情重义,九阿哥胤禟曾说:“胤禵聪明绝顶,才德双全,我兄弟皆不如也”。
事实上,康熙皇帝生前也对他宠厚有加。康熙五十七年,封允禵为大将军王,以抚远大将军名分统兵西征西藏叛乱的准噶尔部首领策妄阿喇布坦。他当时授权节制他驻防新疆、甘肃和青海等省的八旗、绿营部队号称三十余万(实际兵力为十多万人)。
一般认为,允禵是康熙继承人的有力争夺者;但是手握重兵的他为什么对四阿哥胤禛即位基本没有什么军事动作,这是什么原因呢?
首先,依据正史,雍正是康熙遗旨指定的合法继承人,这就占据了道统的最高正当性。虽然一直有传言,雍正有篡改遗诏的行为,但是一直没有有力的证据。这个道统也就是政治的正确性是很厉害的,比如三国蜀汉魏延造反、魏晋钟会造反,他们的部下都哗变,并没有跟随主将随波逐流就是这个原因。更不要说当时允禵所部都在西藏、甘肃等塞外苦寒之地,久战之后人心思归,这些将士的家属、亲人都在京城或皇统区,跟着老十四做师出无名的“叛乱”之事,他们既没有胆量、也没有意愿,允禵作为光杆司令自然也不敢妄动。
其次,当时统筹粮饷、马匹、军器,总管西征大军后勤的是甘陕总督年羹尧。年羹尧何许人也?雍正在潜邸时一手提拔起来、唯命是从的包衣奴才,年羹尧妹妹年秋月还是雍正的侧福晋。年羹尧就是雍正一手布设的一颗钉住允禵的有力棋子。大军远征打的就是粮饷、后勤,在康熙逝世后年羹尧已经依照雍正的指示将大军的粮饷由以往的按月供给改为“按日供给”,允禵如有妄动,年羹尧断绝一切供给并谨守关隘,大军数日就会哗变生乱,不可用事!
另外,臃肿天时、地利、人和条条占尽。他先在康熙重臣张廷玉、隆科多、马奇等的拥戴上已经登上皇位,掌管京畿重地武装的九门提督隆科多已经死心塌地跟随雍正,京城周围的丰台大营等也在十三阿哥的完全控制之下。整个北京城已经按部就班做好了以逸待劳的万全准备和精心布置,远在数千里之外的老十四在大局已定的情况下得到先皇薨世和新皇即位的消息,除了能使点小性子以为,实际上也是无能为力。
尽管如此,雍正帝登基后还是很不客气地将允禵远派守皇陵幽禁,雍正四年又改为圈禁。直至乾隆即位后,允禵才恢复了自由。
欢迎交流、分享 敬请关注“山色归读”
-----
网友解答:
-----
为什么雍正继位后连连感谢年羹尧,并且在短短两年时间内让年羹尧位极人臣,就是因为年羹尧当时的存在,让十四阿哥在西北的兵马老老实实的,不敢乱动。
如果生活在康熙六十年时候的北京,那么这个时候跑到街头上随便找个富贵模样的人家询问:
“这将来的皇帝,是不是那四爷”?
那人必然回答道:
“这话可不能胡说,您应该说少了一个十字,说十四爷才对”。
是的,康熙六十年前后,只要在康熙还没驾崩的时候,当时朝堂还是北京的百姓,都觉得下一任皇帝,或者是朝廷“默认”的太子,就是康熙皇帝的十四子:胤禵,而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感觉,那就是因为康熙给胤禵造的“势”,简直太像储君了。
手握西北至高兵权,胤禵的“镀金”之征。
康熙五十七年,在京城“九子夺嫡”最关键的阶段,西北的准噶尔入侵了西南的藏区,拉藏汗立即向朝廷求援,根据当时准噶尔出动的兵马规模和配备来看,没有意外的,这将是一场两个政权的“大战”。
这个时候的战乱,让九子夺嫡增加了更多的变数,此时已经从“八爷党”变成了“十四爷党”的八阿哥众人,已经为十四阿哥胤禵的“立储”做了充足的准备,恰好这个战事的出现,乃是他们所有努力“定成败”的关键。
而康熙五十七年十月,胤禵被康熙任命为“抚远大将军”出征西北,镇压准噶尔以及一系列动乱,胤禵号“大将军王”,被康熙特赐用“天子亲征”的规格率兵,在他出征的那天,整个大清的顶层人物都来“相送”,那般场面,仿佛胤禵就已经是天子了:
“出征之王、贝子、公等以下俱戎服,齐集太和殿前。其不出征之王、贝勒、贝子、公并二品以上大臣等俱蟒服,齐集午门外。
此时的准噶尔闹得很凶,但胤禵没有丝毫担心,反而内心窃喜,因为在他看来,这次出征,就是康熙给他安排的“镀金”之旅(胤禵的年纪在夺嫡中较小,阅历难以服众),准噶尔的势头越大,那么他能立下的功劳就越大,所以在他本人看来,在十四爷党等人看来,下一任皇帝肯定就是胤禵了。
这次大军出征,整整十万军队远赴西北,一直到康熙五十八年的三月份才完全到达西宁,而后胤禵开始在此建立指挥部,展开了对准噶尔的征伐,以及对西南西北叛乱地区的平叛。
到了西北之后,大将军王胤禵还统御了当时西北西南的所有兵权,从新疆到甘肃的主力边防军,指挥权都临时到了胤禵的手中,所以说这个时候的胤禵乃是一股可以和朝廷“相当”的力量是不足为过的。
而胤禵也确实能力不凡,他虽是第一次率领如此大规模的军队出征,且还是在多民族交汇的地区,除了负责军事作战以外,胤禵还要考虑到多方面的外交、政治因素,恰好这一切他都做得非常完满,消息传回朝中,让胤禵的支持者更加有了信心。
大将军王胤禵康熙五十八年三月才到达西北,而在同年的九月,由准噶尔所掀起的西南藏区的动乱全部被平定,胤禵还同时完成了当地秩序的重塑,这件事情让胤禵足以立下“碑文”在此用作歌颂纪念。
因此可以说胤禵这次出征“镀金”是成功的,康熙的诸子中,就连他曾经最器重、疼爱的废太子胤礽都没有这个待遇,即便康熙对其他儿子也表现出一种“器重”的态度,可一切的表面功夫,都比不过这次给予胤禵出征西北的功劳那么大。
康熙驾崩,四爷继位,大将军王“晴天霹雳”。
康熙六十年时,胤禵还特地回了一趟北京,这次返京一是为了被康熙正式汇报这两年多以来的战况,并且讨论下一步对准噶尔的策略,第二则是胤禵回来和康熙沟通父子感情,并且看望一下康熙的身体。
胤禵这一面看着老爷子身体还很硬朗,于是没想太多,处理完一切事情,就再次出发西北。
谁知道在不久之后,康熙却在北京驾崩了。
康熙驾崩既是一件大事,可在他的儿子们心中,却又不是不可以接受,他们觉得康熙也是活得够久了,这里所指的不是康熙的寿命,而是康熙的“皇帝生涯”,整整六十一年,这已经做到了前无古人了。
当时胤禵的“十四爷党”们纷纷打起精神,百般戒备,因为他们知道,康熙驾崩之前肯定立下的继承者,而这个继承者,八九不离十就是胤禵了。
众人纷纷来到康熙驾崩的宫殿前跪拜,只要康熙的宫殿里有人出来“宣布”圣旨,那么他们就可以做好迎接胤禵登基的准备了,但让他们忽然感到震惊的是,四阿哥胤禛和九门提督隆科多在里面走了出来。
隆科多出来之后,没有废话,立即宣读康熙的遗诏,大致内容就是,四阿哥胤禛能力过关,品德端正,因此大清的皇位传给胤禛,整一个遗诏,丝毫没有提及“众望所归”的胤禵。
这一招,才把众人给整不会了。
听到了这个遗诏内容后,第一个“见机行事”的就是三阿哥,他没有当场表现出质疑和不服气,而是立即下跪称万岁,这不是因为三阿哥他就愿意臣服胤禛,而是三阿哥立即想明白这其中的“前因后果”。
比如在胤禛身边的九门提督隆科多,他乃是胤禛“名义上”的舅舅。
虽然胤禛是乌雅氏所生,但胤禛当年乃是由佟佳氏(康熙第三任皇后)抚养长大的,所以佟佳氏乃是胤禛的“嫡母”,因为这个原因,佟佳氏的弟弟隆科多自然就是胤禛的舅舅了,而康熙在驾崩前安排隆科多在这个位置上,其中道理耐人寻味。
三阿哥跪拜称臣后,其他几位还没想明白的阿哥忽然也想通了,于是便纷纷下跪,大家都咬着牙接受了这个事实,这个时候,唯一一个还有可能“想不通”的人,只有还在西北的十四阿哥胤禵。
胤禛虽然得到了“继位诏书”,可是心里却没有飘飘然,他知道他的亲弟弟
(胤禵也是乌雅氏所生,和胤禛一母同胞)
此时仍就是一个巨大的隐患,两人虽是亲兄弟,可是多年来的疏远,却让两人关系很陌生,加上夺嫡的阵营不同,胤禵肯定不会服气。
对于胤禛来讲,康熙驾崩他即位的这个局面,两个威胁会让他放不下心。
第一个威胁就是:他的兄弟们在北京作乱。
第二个威胁就是:大将军王胤禵在西北割据。
或许是康熙早看明白了这个问题,于是安排了隆科多为九门提督
(掌控京城地区的军事、治安)
,所以第一个威胁,就被大大地削弱了,除非八阿哥他们还有办法策反隆科多,假如这样的话,胤禛那就是输得心服口服了。
因此为了解除这第二个威胁,胤禛立即安排了豪格的孙子爱新觉罗延信前往西北暂时接过胤禵的兵权。
延信也曾是康熙五十八年跟随胤禵平乱的重要人物,而他与胤禵的关系很好,可惜再好也抵不过“功名利禄”,胤禛继位后立即封他为“镇国公”,然后让他管理西北的大将军王兵权,这个诱惑,延信无法拒绝。
与此同时,在西北的胤禵迟到几天终于是得知了他父亲康熙驾崩的消息,这个消息会不会让他难过,表面并看不出来,可真的会让他崩溃的消息却肯定是有,那就是胤禛登基的消息。
不过此时的问题又来了。
延信即便是日夜兼程,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赶到西北,而胤禵却提前知道此事,如果胤禵发动“动乱”,割据西北,这也是十分有条件的事情,但是胤禵却没有这么做,最终还是按照正常程序回到了京城。
难不成是胤禵不想分裂大清?
其实这里面就得提到当时在西南坐镇的川陕总督“年羹尧”。
他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雍正侧福晋“年氏”的哥哥,所以年羹尧,也是胤禛的大舅哥。
西南一把“锁”,胤禵无法动乱。
康熙在位多年,执政运筹帷幄,九子夺嫡那么多年,众皇子一点好处都没捞着,反而是被康熙一一把有实力威胁到他皇位的人逮出来打压,这个最庞大的政治斗争康熙都如鱼得水,他是绝对不可能在自己驾崩后,让四儿子和十四子互相残杀的。
所以面对西北的大将军王胤禵拥有很高兵权的这件事情,他早早就做好了布局,比如,西北军的粮饷,必须通过川陕总督年羹尧来“筹备”、“转运”。
换句话来说,胤禵军队的命脉,实际上在年羹尧手中。
那么胤禵在得知胤禛继位后,第一时间不是动乱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他一下子想明白了这其中的“因果关系”,京师的九门提督隆科多,扼住他咽喉的川陕总督年羹尧,这两人看起来不是任何一个派别,却和胤禛有着匪浅的关系,看来康熙选的,真的是胤禛啊。
所以胤禵还是老实回去了。
虽然回到了京城后,胤禵看到了兄长就气不打一处来,坚决不下跪,但大势并不是他所能掌握的,而之后他也别再想着去西北当他的大将军王了,即便他赖着不回来,胤禛一样能够发动年羹尧这张底牌逼他回来,所以,康熙一开始都只是给了胤禵希望,却没有给他想要的结果。
在胤禵回朝后,胤禛开始应对“十四爷党”的大量小动作,于是乎又让年羹尧立即北上担任抚远大将军,虽然不能称大将军王,可事实上年羹尧就是取代了胤禵的位子,所以胤禵被“夺权”,既是一场亲疏关系的运作,也是利益关系的博弈。
而胤禵是始终不服的,他也不怕胤禛对他做什么出格的事情,因为他的母亲,胤禛继位后尊为“太后”的乌雅氏此时还在世,乌雅氏完全让胤禛没有办法对胤禵做出什么事情,同样的,乌雅氏付出代价也是很大的,例如她拒绝被胤禛称为“太后”,也不愿意去太后的宫殿居住。
国事难不倒胤禛,却最终输在了家事这里,而面对这件事,胤禛真的是一丁点办法都没有,只能将就地过着。
康熙最后安排的“深意”。
胤禵最终都没有造反的根源,就是因为他早就被康熙给“安排”好了,他还是太嫩了,康熙这个做父亲的,心也是够狠的。
那么这里就有一个疑点会让人费解了,那既然康熙心目中的继承人是胤禛,为何在康熙五十七年前往西北平乱这么重要的一件事情上,康熙要交给胤禵而不是胤禛呢?
康熙是否还在用着当年权衡八阿哥和废太子胤礽的那一套?
细细想来,事实答案也的确如此。
首先从九子夺嫡这件事情来说,康熙设置这场儿子们之间的争斗,目的不是为了选出最适合的继承人,他真正的出发点是,让这些皇子们疲于内部的“争斗”,互相争夺太子之位,而没有心思去管他的皇位,这就是一种转移矛盾的办法。
九子夺嫡的最后一个阶段,看似是风平浪静了,最有可能继位的人就是胤禵了,可康熙的心里真实人选却不是他,但又因为胤禵背后还有八阿哥的“势力”:十四爷党,所以康熙也怕胤禵带着这股势力对他造成威胁。
这股势力以胤禵为首,只要他们一起还在京城,那么迟早一日会成为隐患,所以为了之后胤禛的登基铺垫,康熙直接用一种看似“托付”的方式交代胤禵平乱,事实上,康熙还是牵制了胤禵。
等到胤禵反应过来后,康熙已经不在了,年羹尧的作用开始显现出来了,而京城之中暂时没有“领头羊”的十四爷党只能被隆科多压制,这样一来,胤禛的登基就十分稳固了。
结语:
九子夺嫡被认为是封建王朝历史上最凶险的一场“权斗”,因为康熙从中的引导和作用,让这场兄弟之间的斗争变得更像是一场蛊斗,事实证明,在雍正称帝后,此前参与其中的皇子,就几乎没有一个好下场的。
而胤禵则是被母亲“乌雅氏”保住了一命,虽然雍正不会杀害兄弟,但是胤禵和胤禛的矛盾那么深,胤禵落得跟八阿哥、九阿哥一样被开除宗籍,并且连名字都要被换掉的下场。
这场争斗的结局也是令人出乎意料,原来康熙一直想着的,不是那些在他们面前拼命展示自己的儿子们,反而是那个兢兢业业,不近人情的胤禛。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
网友解答:
-----
康熙驾崩时,老十四远在西北,并不知道消息。等到雍正把京城的一切搞定(得到九门提督隆科多的支持,并且夺取丰台大营兵权),才派出大内侍卫,去西北护送老十四回京奔丧。名为护送,实为押送。
此时名位已定,大势已成,老十四即使心中不服,也没有机会造反了。
在回京途中,老十四曾经怒骂京城的老八、老九、老十全是酒囊饭袋。意思是,他们没有提前联络他,用他手中的兵马进行夺嫡。
事实上,即便康熙死前,老十四要想造反,也不可能成功,即便他手里握着二十多万兵马。
这个事情的核心,只有一点:陕甘总督年羹尧,是雍正的人。
西北打仗,粮草主要出自陕甘,没有陕甘总督的支持,老十四手里的二十万兵马寸步难行。
而康熙驾崩后,雍正立即下令,供给老十四大军的粮草,由原来的一月一次,改为一日一次。如果老十四异动,年羹尧就可以立即断其粮草。而西北距离京城遥远,没了粮草,这二十万兵马怎么可能打到京城呢?
何况,这二十万兵马来自各地,并非老十四一直统领的。说白了,他只是一个临时的主帅。对外作战,这二十万兵马会听命于他。如果他要造反,这些兵马会听命于他吗?我看够呛。
一无忠心耿耿的嫡系兵马,二无稳定的粮草供应。老十四要想造反,比登天都难。
-----
网友解答:
-----
因为老十四胤禵根本动不了,也没动的条件,钱粮各方面受制于人,大将军印信也被收缴。
在制度设计下,兵不为将有,西北军中也不一定都听他的话,怎么动往哪动以什么名义动都是大问题。而且,当他接到康熙驾崩的消息,赶紧回到京城,此时君臣名分已定,雍正登基,就是心里不满也于事无补了。
当然,如果说他远在西北,打算与四哥胤禛争位,大打出手,可能还有一点机会,至少也能先做一个军阀,起兵勤王,为父吊丧,宣布老四是篡位,还得先发制人。但是,一旦回到京城,在景山寿皇殿拜谒康熙灵柩之际,就可以说失去了任何变化的概率。
老十四的全名是爱新觉罗·胤禵(1688年—1755年),是雍正皇帝胤禛的同母亲弟,不过最终还是没能避免同室操戈,相煎太急。因为他在九子夺嫡中支持老八胤禩,雍正也忌惮他的影响力,故而从西北军中回来后,就被远派,剥夺权力。
名义上是雍正让他守皇陵,尽人子孝心,实际上是变相幽禁,远离朝堂。到了雍正四年(1725年),老十四被革去固山贝子的称号。雍正皇帝不放心,又把他圈禁在景山寿皇殿内,限制了人身自由,直到乾隆登基。
客观来说,胤禵是有一定军事才能的,做事果断,老九胤禟曾经评价胤禵,
聪明绝顶,才德双全,我兄弟皆不如也。
康熙皇帝也非常赞赏他心直口快,表里如一,坦荡真诚,不像其他人心机太重,因此在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他才会作为西征统帅,反击准噶尔部首领策妄阿拉布坦。
康熙皇帝对胤禵的青睐淋漓尽致地体现在了这次西征。胤禵被册封为大将军王,领兵出征。甚至享受到高规格的待遇,以天子亲征的礼仪,可以说非常荣耀,出行“用正黄旗之纛,照依王纛式样”。
不仅如此,康熙皇帝还亲自给胤禵站台,毕竟怕他在西北军中威望不足,行兵掣肘,于是下诏给青海蒙古诸王公,要求听胤禵的话,协同办事:
“大将军王是我皇子,确系良将,带领大军,深知有带兵才能,故令掌生杀重任。尔等或军务,或巨细事项,均应谨遵大将军王指示,如能诚意奋勉,既与我当面训示无异。尔等惟应和睦,身心如一,奋勉力行。”
由此可见,康熙对西征重视,对儿子更关爱,这是胤禵的权力巅峰,昙花一现。
但是,雍正登基,对西北已经有所防备。而且,十四阿哥胤禵是朝廷臣子,性格上毕竟不是一个冷血的人,也没有想到要实施军事行动,争储于老四,因此按兵不动是一个有多重因素的历史结果。
秦右史,原创通俗历史,专注民间文化。
------------------
推荐阅读:
上一篇:芝麻油和香油是一回事吗?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