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满蒙多次联姻,为什么八国联军侵华的时候蒙古不来支援大清?
历史上满蒙多次联姻,为什么八国联军侵华的时候蒙古不来支援大清?
-----
网友解答:
-----
八国联军侵华时期,大清不需要蒙古勤王;蒙古也没有实力勤王。
历史上的”满蒙联姻”,其实并没有表面那么和谐。
明末清初时,当时的蒙古其实仍然致力于恢复成吉思汗时代的荣光。但是自从蒙古帝国末代大汗林丹汗病故之后,这个理想就几乎成了空想。
当林丹汗想实现蒙古内部统一的时候,努尔哈赤先完成了女真的统一,建立了后金汗国。科尔沁、内喀尔喀等部惧怕被林丹汗吞并,便依附后金,与努尔哈赤联姻。我们所熟悉的孝庄太后,博尔济吉特氏就是蒙古科尔沁旗的。
但到后来后金变成了大清,生意做大了之后,满洲的八旗显然不够用了。“满蒙联姻”的形式和目的就完全变了,满人主动地大量“批发”宗女给蒙古各部的王公贵族,其目的就是为了笼络蒙古各部、加强藩属关系。所以这就是为什么会经常会提到满蒙一家了。
但是当明朝灭亡以后,西北边陲便成了三不管地带了,由蒙古人开发经营的几个汗国迅速坐大,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准噶尔汗国,曾经一度吞并喀尔喀蒙古(就是宝日龙梅那个喀尔喀),形成可以和清朝抗衡的局面。经过康雍乾三代,耗尽大清多年赋税,才将准噶尔汗国彻底剿灭。
但至此,蒙古就开始彻底走下坡路了。随着乾隆年间,土尔扈特从俄罗斯回迁大清。蒙古人基本上就没有作为独立政治力量再出现过在战争舞台上了,而大草原上的蒙古王公们,则是守着自己的羊群和奴隶,无所作为。
从满清入关以后,皇帝的后宫里蒙古人就成了摆设。除了博尔济吉特氏,已经几乎被同化为满洲贵族外,象征性娶进宫的蒙古女人也都不是因为联姻。
有能力的宗亲们则承袭个爵位替满清的主子们打工。这就是“满蒙联姻”的本质。
值得一说的是,当道光面对愈来愈衰弱的清朝时,突然想起了蒙古,立了一个博尔济吉特氏皇后。但这已经完全没有了当初的意义。
时间到了1860年,作为满蒙八旗最后的荣誉,也是博尔济吉特氏家族的最后的荣誉。僧格林沁在八里桥抗击英法联军,结果精锐尽没!到1865年,僧格林沁被捻军所杀。至此,蒙古铁骑成为了历史名词。
八国联军进京,慈禧落荒而逃,她可能需要护驾的,但从来也没想过需要“勤王”。
而到了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其实是慈禧老太太主动跟洋人宣战的。而且1900年不再是1840年,大家刚看到洋枪洋炮的年代了。在武器代际上,其实是几乎无差异的。而且京城内的中国非正式(义和团)的军队超过20万。最终为何会败?
那是因为败在顶层设计,慈禧老太太本身就是骑墙的态度,两边都想讨好,结果“东南联保”了,而西北主动要求勤王的部队,慈禧也不允许他们打着正规军的旗号去打仗,所以最后义和团就彻底被利用了。
而蒙古骑兵也根本没有实力去勤王。
而此刻的蒙古铁骑已经不能再叫铁骑了,而是一帮牧民而已。他们若擅长的也不再是弓箭,而是鸟枪。当初能开弓150斤,50米内能射穿3层皮革的蒙古骄兵悍将们,经过100多年的和平。开弓尚不足40斤,最多也就打个鸟吧,更别说面对现代的武器了。而其战斗力远远弱于西北的马家骑兵。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
网友解答:
-----
历史上满蒙多次联姻,为什么八国联军侵华的时候蒙古不来支援大清?
蒙古支援清朝责无旁贷,毕竟清朝于蒙古诸部的统治者来说,经过长期的联姻,也算是“自己的朝廷”。八国联军侵华的时候,蒙古出力了,然后满清还是打了败仗。
首先、八国联军侵华,满清并没有能调动整个国家的力量抵抗,南方各省提出东南互保基本不参与这场战争。这使得本来就实力有差距的双方,实力差距拉大。
其次、八国联军侵华,是帝国主义列强合伙欺负人的一次联合行动,最高峰时期一共派出了22万多人的近现代化部队。早期在直隶以内,清军调集了几乎全部力量来抗衡,同时义和拳也协助抵抗。单算北京地区就有五万左右的清军和天津地区的两万五千左右的清军,两地加起来将近九万多清军主力,但是抵御不住八国联军的集中进攻,最后进攻北京的联军数量在五万多人,著名作家老舍的父亲也在保卫北京的战斗中牺牲了,可以想见当时满清部队的抵抗程度有多激烈。在东北地区,也是清军主力所在地,有将近九万的精锐边防,但是沙俄派出了17万的部队,对清军分而治之,以多打少,最终东北清军被全部消灭和击溃。这里面的将近二十万的满清军队,里面就有大量的蒙古族和满族战士。
三、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以北京为据点,四处出击,志向不小,妄图彻底瓜灭中国。但是遭到了各地的顽强抵抗,尤其是山西的娘子关一战,联军失利,由此使得联军认识到任何一国都无法占领奴役中国,中国避免了成为完全殖民地。这山西的背后就是蒙古,相信在娘子关战役中,蒙古力量也贡献了不少。
四、现代战争,兵和民的区别越来越大,与古代战争不同,所以蒙古一定支持满清作战了,但不是说牵个马,拿个刀就去支援了,那是送死。蒙古诸部在整个北方支持满清作战,从东北到华北。一如当初僧格林沁在八里桥为满清作战一样。并且他们也在抵抗着沙俄的直接攻击。
-----
网友解答:
-----
其实就是一个原因,没有实力了。为什么没有实力了?优势三个原因。第一就是,从太平天国战争一,捻军战争,第2次鸦片战争一直到平定西北五省。蒙古兵损失太大,一时半会缓不过来。
第2个原因就是贫困,咸丰年间以后,大批商号进入蒙古做生意。从科布多,乌里雅苏台,喀尔喀,阿尔泰一直到唐努乌梁海,都是各种商号,而且可以赊账购物。但是利息却非常高,到了清末,蒙古一户人平均欠债500两白银。
光是喀尔喀蒙古的四大王公就欠下了1100万两白银公共债务。著名商号大盛魁一年光是利息,就从蒙古得到7万匹马和50万只羊。
而和俄罗斯商人做生意,则欠债更多。俄罗斯商人以加价100%的程度,销售布匹,茶叶,烟草,火器,皮靴和煤油灯。蒙古人用牲畜结账,但是,俄罗斯人并不带走这些牲畜,而且寄养在这里。但是,一旦冬季死了一只羊,那就要赔偿五只羊。
在清末最后几十年,极度的贫困,缺少牲畜,人口匮乏,都让蒙古人的军力大幅度降低。在1900年,为了镇压义和团,清朝征招了蒙古人,乌里雅苏台将军征招2000骑兵,却只来了200名牧民。
而清朝在蒙古建立新式武装,则要到1910年,库伦办事大臣三多上任。才开始在在库伦建立兵备处,400多间房屋组成的新式军营,巡防营等等。因此,实际上,蒙古人在1900年,没有实力对抗八国联军。无论是组织,武装,还是武器都相差太远。
-----
网友解答:
-----
题主这个问题问的非常的好,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当时蒙古各部落作为大清王朝的臣民也应该响应号召前来勤王伴驾,而且在第2次鸦片战争的时候蒙古的马队就曾经被大批调往关内和英法联军作战,无论是在塘沽还是在八里桥,蒙古马队都有参加。
那么,时隔40年之后,八国联军侵华的时候,忠诚的蒙古马队在什么地方呢?
其实,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大清王朝受到的影响可不仅仅是京津地区,应该说华北、东北和蒙古高原当时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之所以东南沿海地区能够独善其身,除了东南互保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之外,那是因为东南方向过来的英国人,法国人,美国人,德国人,意大利人,奥匈帝国人,当时没有能力在东南沿海地区投入大量兵马,所以面对东南地区督抚的妥协,以上几国才没有为难,毕竟他们有没有这个能力去为难。
(东南互保的成功在于这个方向没有第二个沙俄)
可是关外却不一样,这里靠近沙皇俄国和日本,于是大清王朝不仅没有能力把蒙古马队调到关内来支援,也无法像过去一样把宁古塔的满清武士调到关内了。
既然这个问题问的是蒙古人,关外的满洲地区就不展开说了。
具体到蒙古这个方向,当时面对的就是来自西伯利亚地区的沙皇俄国军队。
早在19世纪70年代以前,沙俄就对大清的北部地区组织过多次考察。
19世纪70年代以后这种考察就越发明目张胆。
例如,1870年11月29号一个叫做普尔热瓦尔斯基的人带着一批武装人员从恰克图出发(当时大清和沙俄的北部边界城市)经库伦、张家口于1871年1月14号抵达京师,下榻到当时的俄国使馆。
在俄国使馆内,他又经过了三个月的精心准备,于1871年3月启程出古北口经多伦、诺尔达里湖一带进行刺探,然后折向西南,在张家口往西顺阴山山脉到包头,抵达贺兰山,于当年的10月底返回张家口过冬。
接下来两年,他一直在我国北部和西北地区进行间谍活动,直到1873年10月1号回到恰克图,从这里归国。
回到圣彼得堡后,普尔热瓦尔斯基身价倍增成了当时轰动一时的英雄,更是成了陆军大臣米留金的座上客。
除了普尔热瓦尔斯基的刺探活动,同一时期沙俄政府派出了多个考察队在我国北方和西北地区收集资料,刺探情报,为他们侵略这一地区做准备。
据不完全统计,从19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沙俄派出的考察队就有40多个,遍及我国西部和北部地区,仅蒙古地区就有20多个。
在沙俄派出探险队考察的同时,俄国商人也加紧了对蒙古地区的经济渗透。
1861年,沙俄在蒙古地区的贸易额为21.8万卢布,到了1900年就已经高达1,599万卢布,40年的时间增长了80倍。
到世纪之交,当地的市场已经被沙俄商人所控制,蒙古至少75%的居民穿着由俄国商人供应的棉织品制成的衣服。
经济掠夺的同时,沙俄在当地积极推行自己的殖民政策,通过拉拢蒙古的上层贵族达到控制蒙古的目的。
但沙俄政府的激进派别认为不能只用和平的方式,他们主张使用武力占领整个蒙古地区,所以于贝加尔湖畔布置大批军队,边境一时间剑拔弩张。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沙俄除了出兵京师,以保护蒙古地区俄国人的利益为名,在7月下旬派出大批哥萨克骑兵越过边境,强行进驻库伦。
同时,沙俄当局还授予这支哥萨克骑兵便宜行事之权,可以自行决定是否对蒙古地区使用武力,而且不受当地沙俄领事的制约。
那么此时,满清已经不可能从蒙古调兵南下了。
-----
网友解答:
-----
清朝和蒙古的关系,可以称得上是中原王朝处理北方少数民族的一段佳话。
自古以来,中原王朝在处理和北方游牧民族的关系时,一般都有打击与和亲两种方式。清朝在处理蒙古的问题上,当然也是采用这两种方式,对于那些不愿意臣服,多次挑衅中央政权的蒙古部落,比如准噶尔汗国,清朝就以打击为主。对于愿意臣服的蒙古部落,清朝则采用和亲的方式。
只不过,清朝对蒙古的和亲,与历史上的朝代所采用的和亲,都是不一样的。历史上中原王朝的和亲,最多一个两个。如果和亲公主老了去世了,又会重新选一个。而清朝的和亲,已经不仅仅是和亲,而是联姻。清朝皇室会把他们的公主,都嫁到蒙古草原上,嫁给草原上的王公们。可以说,清朝皇室和蒙古草原上的王族,保持着一种极为亲密的关系。
(满蒙联姻)
既然清朝皇室和蒙古草原上的王爷,保持着极为亲密的关系,为什么在清朝被八国联军入侵的时候,蒙古草原上的王爷们,不率领军队前来营救呢?
一、蒙古草原兵力很弱。
蒙古草原上之所以兵力很弱,其实是清朝造成的。
一方面,清朝不允许蒙古草原上有统一的政权,不允许出现成吉思汗一统蒙古那样的局面。因此,草原上实行的管理体制是盟旗制。虽然也封有蒙古王公,而且蒙古王公是世袭的。但是,清朝在草原上封的蒙古王公非常多,这样可以保证没有一个蒙古王公可以做大。
另一方面,蒙古人基本上无法自己掌兵,都是由中央政府派出由满人担任的乌里雅苏台将军来带兵,在蒙古各地驻扎,对蒙古进行管控。这样做,既是为了防止蒙古草原上各部落互相混战,同时也是避免哪一支蒙古能崛起,出现一个新的成吉思汗。
也就是说,蒙古草原上,蒙古人并没有多少自己的部队,既然没有多少自己的部队,当八国联军入侵的时候,他们又哪里来的军队援助中央政权呢?
(八国联军入侵)
二、清末满清在草原上影响力降低。
清末的时候,满清中央政权在蒙古草原上的影响力已经严重降低。
严重降低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清朝在与西方列强的作战中,一败再败。具体到蒙古草原,就是沙皇俄国的强势扩张。
由于沙皇俄国的不断蚕食,清朝在蒙古的土地被割去的越来越多。同治三年的时候,中俄签订了《勘分西北界约记》。在这个条约中,阿尔泰淖尔乌梁海二旗,以及唐努乌梁海部分地方都被沙皇俄国割去了。接着,同治八年到同治九年,中俄又连续签订了《乌里雅苏台界约》《科布多界约》《塔尔巴哈台界约》等,割去了大片蒙古土地。
蒙古草原的土地被多次割给沙皇俄国,使得蒙古草原对满清中央政权极为不满,因此,满清在蒙古草原上的影响力,也大为降低了。
当满清中央政权在蒙古草原上的影响力降低后,他们就算有兵,也不愿意带兵帮助满清中央政权了。
(左宗棠剧照)
三、光绪年间清朝在蒙古的“新政”失败。
清朝到了光绪年间,受左宗棠在新疆政策成功的启发,同时为了减轻国内的压力,因此在蒙古(主要是外蒙古)实行所谓的“新政”。
这个“新政”的内容,也就是大量移民,把内地的满汉居民移到蒙古,进行垦荒。同时在蒙古设置各种机关来加强管理。
大量内地居民移到蒙古草原,让蒙古本土居民非常不满。同时,各种机构的大量设置,也极大地增加了蒙古当地居民的负担,而且还缩减了蒙古王公在草原上的权力。因此,无论是蒙古王公,还是当地居民,都表达出了严重的不满。而这也导致外蒙后来在俄国的教唆下,脱离中央政府。
由于对满清中央政权不满,八国联军入侵的时候,他们怎么还会给予支持呢?
四、八国联军入侵时全国很少勤王。
八国联军入侵的时候,不只是蒙古草原没有带兵勤王,全国各地勤王的都非常少。甚至于南方各省中,两江、闽浙、湖广、两广与山东等地区的总督、巡抚等,签订“东南互保协议”,拒绝执行朝廷的命令,不向外国人开战。
东南地区之所以这样做,一方面是不满慈禧太后纵容义和团挑衅洋人的行为,另一方面,也是这些地方的官员及富商们,想要保全自己的实力。
连东南地区都不入京勤王,蒙古草原上怎么还会前往帮助呢?
(参考资料:《从蒙古到大清:游牧帝国的崛起与承续》等)
-----
网友解答:
-----
首先排除一种可能,八国联军侵华的时候,蒙古仍是清朝的一部分,清廷依然能够牢牢的控制着蒙古地区。因此,不存在蒙古不来支援大清的说法。那么,为什么八国联军侵华的时候,清廷没有征调蒙古骑兵勤王呢?
八国联军进入北京
不是不能,而是来了也没什么用。
自努尔哈赤在东北崛起之时,白山黑水之间的女真人与蒙古诸部比邻而居,双方的关系本就十分密切,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创立满文以前,女真人甚至一直使用蒙古文字来记录,从中也可见女真与蒙古的密切联系。同时,以骑射起家的努尔哈赤,也深知蒙古骑兵无与伦比的天然优势。
因此,在尚未统一女真各部之前,努尔哈赤就极为重视和蒙古部落的关系,不断的通过联姻等手段增进彼此的感情。到后金政权的第二位继承人皇太极继位之后,堪称雄才大略皇太极的更为重视蒙古,他根据八旗制度,创立了清廷统治蒙古地区的盟旗制度。随后,又通过两次西征,将整个漠南蒙古纳入了统治范围。
明末清初
清军入关之后,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近百年的时间,清朝先后将漠北蒙古和卫拉特蒙古四部故地纳入了统治范围。而根据清廷统治蒙古的盟旗制度,除了直属于八旗的八旗蒙古,其他蒙古王公贵族,都有听从清廷指挥,乃至于直接出兵的义务。
因此,八国联军侵华之时,虽然发生了东南互保等地方督抚不听清廷中央命令的事件,但清廷对于蒙古地方的统治依然是牢固的,如果清廷想,也完全能够从蒙古地区征调蒙古骑兵。
但是,八国联军侵华之时,世界早已进入了工业化时代,此时在冷兵器时代无往不利的骑兵其实早已落伍,面对机枪和大炮,曾经横扫天下的蒙古铁骑也变得不堪一击。更何况,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各国的军队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列强瓜分中国
因此,姑且不说完全处于冷兵器时代的蒙古骑兵,即使是已经装备了先进火枪、火炮的清军,由于落后的训练方式和战略战术,依然被八国联军打得落花流水。虽然顽固守旧,但是慈禧太后依然清晰地知道,此时的蒙古骑兵对于抵御八国联军毫无用处。
而且事实上,当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时,防守的清军并非没有蒙古,八旗蒙古就一直驻扎在京城,也参与了抵御八国联军的战争,只不过早已堕落的八旗不堪一击,毫无用处罢了。其实,早在蒙古王爷僧格林沁率领的最后一支骑兵败于捻军之手后,就已经标志着八旗的彻底没落。
僧格林沁
更何况,虽然清廷虽然一贯宣称满蒙一家亲,但是自家知自家事,清廷对于蒙古其实是极为警惕和忌惮的,也一直千方百计的削弱蒙古诸部。通过上百年的持续努力,到清朝末年时,蒙古各部已衰弱到极致,再不复成吉思汗横条天下的实力和士气。
因此,本身虚弱不堪,毫无训练可言,甚至连枪都不会打的蒙古牧民,也不具备与列强军队战斗的可能。所以,当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之后,清廷自然也没有征调蒙古骑兵,在靡费大量钱粮之后却将其白白送死的必要。
-----
网友解答:
-----
我是【今古言堂】,感谢题主的邀请,这个问题我来答。
说到满蒙,就不得不说到清朝的崛起。
中国自古以来,历朝历代最为头疼的问题其实一直都是来自于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尤其是来自于漠北蒙古高原的威胁。
自先秦时期以来,就有戎、狄威胁中原,秦汉时期更是有着匈奴不断侵略袭扰中原王朝,三国两晋五胡乱华,唐宋突厥、契丹、女真、蒙古陆续登场,可以说北方游牧民族一直都是中原王朝的心腹之患,但这种局面在清朝出现了改变。
清朝统治阶级是崛起于东北地区的女真人,同属游牧民族的他们在吞并明朝的过程中逐渐从游牧民族转变为半农耕半游牧的特性,这在冷兵器时期,可以算得上是最具有军事实力的一种组合,也为他们吞并明朝征服蒙古奠定了基础。
清朝在吞并明朝之后深知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是一大威胁,所以采取打拉结合的方式,一边与亲近清朝的蒙古王公联姻,一边打击与清朝作对的蒙古准格尔等部,再配以不断完善的蒙古八旗制度,由内而外完全掌握了蒙古,并与之一直保持着亲密的关系。
但为什么清朝与蒙古的关系那么好,八国联军侵华的时候蒙古不来支援呢?
首先,蒙古军事实力已大不如前
前面我们说到了,蒙古王公都和清朝联姻享受着优渥的待遇。而他们的军队其实大多都被编入了清朝的蒙八旗,手里其实没有多少军事力量。
同时,清朝一直以来都采取着对蒙古进行分化的政策,在蒙古大肆分封贵族王公,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蒙古本就不多的军事力量再次被分化削弱,一堆的王公没有几个真正能主事的,如何能够组织起军队来援助清朝。
其次,清朝对蒙古的减丁政策影响
清朝控制蒙古之后,为限制蒙古的人口增长,避免再次形成强大的游牧民族威胁清朝的统治。
特意在蒙古大肆推广喇嘛教,规定蒙古人家中如果有兄弟多人的情况下,只能有一人可以娶妻生子,其余都必须成为喇嘛,同时喇嘛可以享受优厚的俸禄。
这样一来蒙古的人口就被生生的减少了下来。而喇嘛教又更多宣传的是往生福报思想,使蒙古底层牧民安于现状,也更利于蒙古王公及清朝的统治。这样一来,人口数量不升反降的蒙古如何再凑得出军力来支援清朝。
第三,清朝后期对蒙古的移民政策影响
清朝末年,随着东北关东地区以及新疆地区大量移民开发的成功,使清朝开始考虑也在蒙古地区复制移民政策。
但是不同于西北清朝的军事强推和东北的荒无人烟,蒙古高原一直都是蒙古族时代居住的土地,清朝迁移大量内地百姓前往蒙古拓荒,设置相应管理部门,这无疑侵犯了蒙古普通牧民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蒙古王公的部分权力。
这样就无形之中在清朝和蒙古之间制造了不信任,八国联军来打清朝时,蒙古自然也没多少人愿意去勤王了。
第四,清朝丧权辱国出卖蒙古利益
在八国联军进攻清朝之前,其实清朝就已经在数次与西方列强的战争中不断战败,其结果就是不断的割地赔款建租界。
而割地无疑就是清朝北方的东北、西北和蒙古地区了。尤其与俄国签订的《勘分西北界约记》、《乌里雅苏台界约》、《科布多界约》、《塔尔巴哈台界约》将蒙古地区的阿尔泰淖尔乌梁海二旗,以及唐努乌梁海部分地方等大片蒙古土地大肆割让给了俄国,造成蒙古普通民众与王公与清朝之间离心离德,自然也不会想来支援清朝了。
第五,八国联军入侵全国几乎无人响应勤王
当慈禧宣布和所有外邦宣战的时候,所有人都已经认为她疯了。对于她的疯狂行为,尚有理智的人都不可能去和她陪葬。
当时全国实力最强的东南各省就为此发起了东南互保协议,以此保全南方避免遭受八国联军的战火影响。
那么既然军事和经济实力最强的东南各省都不参与这场战争,已经没什么军事实力的蒙古又如何会去响应这场必然失败的勤王军事行动呢?
我是【今古言堂】,喜欢我的回答,可以关注我!
-----
网友解答:
-----
能够支撑清王朝的蒙古骑兵,在第2次鸦片战争的八里桥之战中基本上没了。
能统兵的蒙古大将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在高楼寨被捻军干死了。
非不为也,实不能也。
-----
网友解答:
-----
其实蒙古军队在晚清时期在蒙古人僧格林沁的带领下还是重新焕发了往日的光辉,但无奈僧格林沁死于平定捻军作乱的战争中不幸身亡。从此蒙古军队在晚清历史上再也没有什么表现,没有杰出的将领带领他们展现骑兵的英姿。
令蒙古将领僧格林沁名扬天下的是第二次大沽口之战,此战清军伤亡38人,英法联军伤亡将近500人。僧格林沁利用英法联军指挥官贺布骄傲轻敌,在大沽口强行登陆准备攻占炮台,结果遭遇清军的火炮和火枪双重打击,早已准备多时的满蒙骑兵趁机冲进敌阵一顿砍杀,英法联军不得不撤退。
后来英法联军再次登陆大沽口,僧格林沁部下的骑兵在天津与英法联军展开决战,无奈双发武器装备差距太大,冷兵器时代的骑兵早已不是方阵火枪手的对手,此战10000名蒙古骑兵,英法联军仅用数百支康格列夫火箭致骑兵不能冲击。10000名蒙古骑兵在此战消亡殆尽。
即使八国联军侵华时,蒙古骑兵前来助战,也不是10000名联军部队的对手。几十年前的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只有2500人。
-----
网友解答:
-----
1900年的蒙古已经衰竭,没有能力支援大清。
20多万满人在1644年入主中原后,最大的威胁来北方草原的数百万(还说有1000万)蒙古人,蒙古人对满人的实力知根知底也不过如此,所以满人必须笼络住蒙古族。
这就是满清王朝高抬蒙古各盟,册封各部落首领为王爷,满清皇帝每年举行“木兰围猎”与蒙古各王爷共诉衷肠,满清皇族与蒙古贵族通婚,使满清皇族植入了蒙古血统,真正体现了“满蒙一家”。
例如;皇太极娶了科尔沁草原的贝勒宰桑-布和之女博尔济吉特氏,(后来的孝庄太后),孝庄生了顺治(皇帝)、还扶佐孙儿康熙(皇帝)登基。所以满清皇族融入了蒙古血统。
但不要以为满清王朝就专宠蒙古,满清王朝对蒙古友好统战只为了防止蒙古造反。而为了防止蒙古造反的最有效办法,就是限制蒙古族人口的大量繁衍。
清朝对蒙古人执行特殊宗教政策,这就是大量修建喇嘛庙,一户蒙古人家无论生多少男孩,除留下一个传宗接代,其余的全部送到喇嘛庙当喇嘛僧。这项政策执行了200多年,蒙古人口锐减,从明末的近千万人口变成清朝末年不足50万。
在1840年英法联军侵华(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北京八里桥之战,蒙古人为保卫大清已经尽力了。面对手持洋枪洋炮的英法联军,满八旗和蒙八旗骑兵手持大刀长矛英勇冲锋,直到被洋人的热兵器全部打倒。
从此,蒙古已没有能力保卫大清,在1900年只能眼睁睁看着大清被八国联军任意欺凌,并在12年后走向灭亡。
-----
网友解答:
-----
清朝从未想过有一天需要蒙古帮忙,清朝的目的只是打击蒙古实力,消除其对中原王朝的威胁。
清朝建立后,对蒙古采取笼络、防范和军事打击三步并举的战略。
一方面以联姻的方式笼络蒙古各部首领,以宗室女外嫁各部首领及其子侄;另一方面在政治上实行分而治之的“扎萨克制”,亦即盟旗制度。
所谓盟旗制度,是指在蒙古地区设立盟、旗等基本的行政单位,旗设旗长,若干相邻的旗为一盟,盟设盟长,由中央直接任命,且多选旗长中势力大、威望高、与中央关系亲密者担任。
同时,清朝又在蒙古地区设热河都统、察哈尔都统和绥远副将军,率军驻防要地,以加强军事控制。而且,各都统、将军不得干涉行政事务,以防止军政联合,形成一股对抗中央的政治力量。
这样一来,蒙古地区不仅势力分散,而且处于清朝统治者的军事监控之中,很难再有所作为。
此外,针对不服从中央朝廷官职的蒙古族政权,如准噶尔部,清朝则是毫不留情地予以军事镇压。康熙年间,面对陡然强大的准噶尔部,康熙帝多次率军亲征打败准噶尔部,迫使其归顺清朝。
在这三步并举的战略打压下,蒙古再也无法对中原地区构成威胁。因此,当八国联军侵华时,连清朝都无法对付八国联军,蒙古又怎么可能具备那个实力?既然没有实力,蒙古自然不会出兵相助。
退一步说,即使蒙古有实力抵挡一阵八国联军,也不会出兵支援清朝。原因很简单,蒙古军事实力的暴露,势必会触犯清朝的忌讳。清朝对付八国联军无力,但收拾蒙古还是绰绰有余。
当然,这只是一种假设,事实上,蒙古早在清中期以后就彻底衰落。至于网友所说的僧格林沁之后蒙古无大将,似乎僧格林沁在世时蒙古实力犹堪一击,其实,僧格林沁虽是蒙古族,但他是中央朝廷的大臣,他个人的成就与蒙古地区并无关系。
------------------
推荐阅读:
人到中年,在单位从一个重要骨干到现在成为一个可有可无的人,要不要辞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