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四大组织:东厂、西厂、锦衣卫、六扇门,它们哪个更厉害?
明朝四大组织:东厂、西厂、锦衣卫、六扇门,它们哪个更厉害?
-----
网友解答:
-----
简单地谁到底谁更厉害,那得看谁当“一把手”。
正所谓“
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
”东厂、西厂、锦衣卫和六扇门到底哪个厉害?这个问题确实不好回答。跟江湖的帮派一样,哪一帮更厉害?与谁当他们的扛把子有着直接的关系,谁也不能说少林派就永远压武当派一头,丐帮永远是江湖第一大帮。
此一时,彼一时的关系罢了。
下面诸位看官就且听土鳖君慢慢的盘一盘那四个在影视作品中最经常出现的神秘组织的道。
暂按照组建的顺序排着队盘。
锦衣夜行—锦衣卫
这四大神秘组织中最早出场的是锦衣卫,而且它的存活期最长,影响最大。它的身影几乎贯穿了明朝的历史,并且也延续到了清朝。而且中国的好学生越南的后黎氏王朝和阮氏王朝也将它原封不动的抄了过去,锦衣卫在越南的历史一直延续到1945年。
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叫花子出身的朱重八终于坐上了梦寐以求的龙椅,一起创业的那帮子苦兄弟也各个建牙开府,成为人中龙凤,大家在一起吃吃喝喝,吵吵闹闹的好不痛快。
但好日子并没有过上多久,朱元璋隐约的觉得这帮子老兄弟们不是那么好掌控。以李善长、胡惟庸为首的淮左帮和以刘伯温为首的浙东帮闹得不可开交。但在老乡朱元璋同志的默许之下,淮左帮还是取得了斗争的胜利。
其实此时,坐在龙椅上的朱元璋心中已经扎上了好几根刺。自己还能够压得住这帮功臣,但如果换成儿子、孙子当了皇帝,这帮人会如何?那还真不好说。
也恰是此时,淮左帮也是膨胀到了极点,以胡惟庸为首的权臣们已经将权利玩弄的就好像手掌中的核桃一样。
要么说朱元璋能当皇帝,眼看着相权就这么一点一点膨胀辖下去,朱元璋并没有急着出手。
其实他是在等一个时机,等一个一击致命的理由。
这个时机出现在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一封来自“检校(明朝早期的特务组织)”揭发检举信落到了龙书案上,灭门的屠刀迅速的落下,一万个人头滚滚落地。淮左帮的势力在一夜之间灰飞烟灭。
胡惟庸案让朱元璋意识到了特务组织的重要性,必须大张旗鼓的搞下去,而且要在自己的绝对领导之下搞下去。
于是,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朱元璋将自己的御林军改组为12个亲兵卫,其中就包括大名鼎鼎锦衣卫。
卫,是明朝的军队建制,每个卫辖士兵5000人,大约相当于现代三个团的编制。卫的下面设南、北镇抚司、千户所和百户所。
锦衣卫的最高长官名叫指挥使,正三品。下面是从三品的指挥同知和正四品的指挥佥事各两位。
南镇抚司负责内部执法执纪,北镇抚司则负责侦察、逮捕、审问。镇抚司的最高长官名叫镇抚使,从四品。
所,是明朝军队的基层建制,长官分别为千户和百户,分别为正五品和正六品。
基层军士们同一被称为“缇骑”。
由于是锦衣卫还担负着随扈天子,宫廷近卫的职责,朱重八走到哪里,锦衣卫就跟到哪里?那可是是大明王朝的门面。所以他们的制服是一种被称为“飞鱼服”的华丽礼服,佩刀是一种名叫“绣春刀”的名贵礼刀。锦衣卫之名也是由此而来。
锦衣卫因为直接受皇帝管辖,所办的案子皆为“钦案”,办案人员的身份皆是“钦差”。他们有自己的指挥体系,有自己独立的审判权,也有自己的监狱(诏狱),这俨然是一种超然于法司衙门的存在,所以锦衣卫们一出道便是巅峰。
在后来动辄杀人过万的“空印案”、“郭恒案”和“蓝玉案”中锦衣卫的作用不容小觑。
尤其是,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的“蓝玉案”便是由锦衣卫第二任指挥使蒋瓛直接告发,有锦衣卫直接查办的重大案件。此案前前后后共办理了十余年,灭了一位公爵、十三位侯爵、两位伯爵的门,株连了1万5千人的性命。
在朱元璋晚年将内外刑狱的权利从锦衣卫拿出,只负责宫廷侍卫。但朱老四登基之后,很快就把那些丢失的职责还了回来。
东厂设立之后,锦衣卫的作用逐渐弱化,尤其是正德年间,锦衣卫完全攀附于当时的东厂厂公,大名鼎鼎的阉人头子刘瑾。
但嘉靖年间,皇帝的奶哥子陆炳的上台,又让锦衣卫走向了巅峰,东厂又攀附于锦衣卫。从此之后,锦衣卫和东厂又手牵手,齐迈步,互利互惠,共商共赢。直到魏忠贤上了台,指挥使换成了他的干儿子田尔耕,锦衣卫又沦为东厂的鹰犬。
当然锦衣卫也并不是没干过好事,万历抗日援朝时,锦衣卫就在情报战线上力过大功劳。
嘉靖时期权倾天下的锦衣卫扛把子陆炳,也算是个好人。
乌龟王八蛋的集散地—东厂
第二个出场的是东厂,这个中国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特务机关成立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
大家都知道,朱老四是通过造反当上的皇帝,难免会招来一些背后的非议,也有些暗流在四下里涌动不止。为了镇压这些不同的声音,朱老四先恢复了锦衣卫,但锦衣卫毕竟能常驻在宫中,召见进宫需要一系列程序,多有不便。于是他就把目光放在了身边的太监身上,决定让这帮刑余之人去充当自己的狗。不得不说,朱老四用那帮残废当狗绝对是一个绝顶聪明的选择,忠诚度没的说,而且用起来特别的方便。
永乐十八年十二月,朱老四在东安门北边设了一个叫东缉事厂的内衙,派了自己的亲信太监担任“钦差总督东厂官校办事太监”。(
《明史》中并没有记载首任厂公姓甚名谁。
)
当时朱老四给东厂的职权是“访谋逆妖言大奸恶等”,也就是说,刚起步的东厂只有监视、刺探的职责,并没有审办的权利,他们抓到人要交给锦衣卫北镇抚司审理。但朱老四又规定了,无论是法司还是锦衣卫凡是审理重大案件时,东厂都要派人旁听,而且东厂还要在各个衙门坐班。这也是朱老四对东厂权利的制衡。但随着明朝昏君、贼监的世出,东厂才成为凌驾于一切衙门的特务组织。
东厂的首领正式的官称为“
钦差总督东厂官校办事太监
”,民间俗称为“东厂掌印太监、东厂提督、厂督或厂公”,一般由内宫排名第二的“司礼监秉笔太监”兼任,属官有“掌刑千户”和“理刑百户”,起先一般有锦衣卫千户和百户兼任,后来自行招募。下层官员为“掌班、领班、司房”起先都是从锦衣卫中划转而来,后来也是自行招募。
东厂的行动力量名叫“番役”,民间称之为“番子”,多为招募的江湖市井无赖之徒。
明朝中晚期,太监干政非常频繁,王振、刘瑾、魏忠贤这些乌龟王八轮流坐庄,东厂的权利也随之渐渐放大。
在魏阉干政时期,东厂的权利达到了顶峰,锦衣卫的一二把手田尔耕和许显纯都是魏党的得力干将。
当然当过东厂厂公的也并不都是恶监,比如万历年间,张居正的追随者冯保,以及崇祯帝身边的曹化淳,都算是相对公平、公开、公正的好厂督。
值得一提的是,在那东厂厂衙的正堂之上摆放的是岳王爷岳飞的像,呜呼哀哉,可怜的岳武穆竟然被迫给乌龟王八蛋们站台。
短命的王者—西厂
公元1476年,一名叫做李子龙的妖道在京城中装神弄鬼,后来又与太监们勾结在一起,堂而皇之的到深宫大内逛了一圈。这一圈逛下来可把成化皇帝吓了个不轻,觉得锦衣卫和东厂都已经靠不住了,于是命御马监掌印太监汪直在紫禁城西边的灵境胡同灵济宫附近开办了西缉事厂。
西厂的建制跟东厂完全一致,中下层军官也是从锦衣卫中选调,负责行动的“番子”同样招募自市井无赖。但在皇帝大哥的信赖和支持之下,西厂疯狂的生长,仅仅用了几个月就超越了老大哥,成为当时最牛x的特务机构。
当时的西厂有句名言,“
东厂办不了的案子他们能办、东厂杀不了的人他们能杀、东厂审不了的罪犯他们能审,东厂管不了的事他们能管
”,没错就是这么嚣张。
由于膨胀的太厉害,西厂遭到了来自东厂、文官的集体抵制,在内阁首辅商辂的强力弹劾之下,成化皇帝只能将仅成立五个月的西厂暂时撤销,抽点人员全部暂时回归。
在没有西厂的日子,成化皇帝觉得十分没有安全感,一个月之后,又让西厂重新开了张,商辂也被迫辞了职。
在其后的日子里,汪直的风光可谓是一时无两,不光让西厂屡兴大狱,大陷忠良,大敛其财,甚至把手伸入了军方,在北方边境数次大打出手。汪直每次外出,所路过的地方官员全得下跪迎接。
人膨胀到几点自然就会爆炸,汪直的所作所为让他的幕后老板也看不下去了。得此机会,东厂厂督,领着一大帮奸臣跑到成化帝旁边痛陈汪直之过,朱见深也顺水推舟将汪直调离了北京,成化西厂在存在了五年之后宣告灭亡。
到了成化皇帝的孙子,明朝首席昏君正德皇帝即位后,大太监刘瑾、谷大用、马永成因争宠而闹得不可开交,为了平息二人的纷争,正德皇帝只能和稀泥一般让谷大用重开了西厂,让刘瑾开办了内行厂,当时三厂并立,你监视我,我举报你,斗的你死我活好不热闹,一时间缇骑四处,天下陷入一片黑暗之中。
正德五年,刘瑾在太监张永和三边总制杨一清的不懈努力下,终于被正德皇帝凌迟,西厂和内行厂也就永远的关门大吉。
西厂历经两朝,前前后后总共存在了10年,但就在这短短的10年里,西厂确实是在实力上碾压了东厂,是当时首席特务机构。
小说中的存在—六扇门
上面三个特务机构都是在历史上确实存在的,但六扇门这个衙门却只存在于小说。也不知道某度上那些说六扇门是三法司总称的历史盲是怎么想的。
从温瑞安等人的小说中我们可以知道,这个虚构的六扇门应该是刑部负责侦缉的部门,大概相当于现在刑事policeman。
刑部是应该是负责天下刑谳的正牌子,十三个清吏司各负责一个省的业务。
在明朝前期,刑部作用还是非常大的,经常与大理寺、都察院一起搞个“三堂会审”。
到了明朝中后期,随着厂卫的横行,刑部就沦为“聋子的耳朵”,只能负责民间的小案子。大理寺更是沦落为只有核阅案卷的地步。
综合来说,明前期,“六扇门”和锦衣卫比较牛x,明中后期,东厂一直牛x,锦衣卫、西厂、内行厂短暂的牛x,所以说百年老字号首推东厂。
好了,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能够帮助您。
我是土鳖君,一位爱极了中国的书生。
点关注,不迷路。
为您持续输出有质量的答案。
-----
网友解答:
-----
有人说,明朝亡于厂卫之毒,厂则指东西厂,卫即是锦衣卫。朱元璋一上台,便开始了一系列针对老臣功将的杀戮行动,从此开启了明朝残酷的统治历史,厂卫泛滥成灾,明太祖朱元璋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锦衣卫的产生与第一次消亡
锦衣卫的始作俑者便是朱元璋,在实现一统天下并登上唯我独尊的大位之后,朱元璋还是不能安心,时刻担心所得来的一切随时变为一场空梦。
在他的疑心之下,首先做得事情就是加强皇权的集中,先拿丞相开刀。他认为中书省的丞相权力过大了,容易擅权专恣。
在洪武九年,他对地方行政机构进行了改革,设立了三司,即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分管行政、军事和司法,这三个机构彼此独立又相互牵制,直接听令于朝廷。
这当然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操作,目的很明显就是在削弱中书省的权力。因为元朝时中书省总管一省的行政、军事和司法,职权很大,俨然成为一个小王国,中央根本指挥不动,而明朝基本沿袭了元代的行政制度。
朱元璋的改革对于王朝的统治是有利的,但采取的手段是极端的。
胡惟庸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任丞相,在他之后,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制,从此消除了中书省对皇帝权力的约束。
朱元璋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是从对个人的打击入手的。比如著名的胡惟庸案,涉及人数多达上万人。而朱元璋之所以继续对老臣旧将进行了一系列的大清洗,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对胡惟庸案操作的成功助长了他的杀戮行为。
这种通过对个人的疯狂杀戮来加强皇权的行为,既不道义,又无益于明朝的统治,之后便被明成祖朱棣效仿。锦衣卫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走入了明朝,朱元璋要搞肃清运动,锦衣卫就是他最忠实的执行者。
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出于打击元勋功臣的需要,把自己身边负责警卫事务的亲军都督府的仪鸾卫改为锦衣卫,并授以侦察、缉捕、审判、处罚罪犯等大权。
锦衣卫是一个独立的军事特务机构,下设镇抚司,并有自己的法庭和监狱,在民间被称为“诏狱”。它负责处理皇帝交办的重大案件,并只对皇帝负责,不少大臣惨死于他们之手。
但是,在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元璋下令焚毁锦衣卫的刑具,交将罪犯交给刑部,6年后,即1393年,又申明一切案件还交由朝廷三司审理,正式废除了锦衣卫制度。
这是朱元璋意识到锦衣卫的危害开始了反省?还是他认为有威胁的老臣处理得差不多了,可以收网了?我们不得而知。
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在他的后世子孙中,不仅锦衣卫死灰复燃,而且还整出了东西厂两个新玩意儿,恶名远超锦衣卫,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
这位“后浪”就是明成祖朱棣。
锦衣卫复燃又衰落,东厂诞生,明朝的特务政治升级,
东厂的发明者是成祖朱棣,他在发动“靖难之役”夺取侄子建文帝的皇位后,为了巩固政权,一方面对外宣传自己即位的合法性,另一方面则加紧了对反对派的镇压,同样也效仿他爹,开启了对反对派又一波野蛮而残酷的镇压。
著名的大学士方孝儒,为了坚持帝王之道的原则,坚决不为篡位的燕王撰写诏书,而被朱棣夷了十族,九族外加学生朋友算一族。 朱棣当着方孝儒的面,将他的亲戚朋友杀掉,据说杀了七天,共计873人,最后方孝儒被凌迟处死。
由此可见,朱棣之狠与朱元璋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朱棣早年被父亲派出的锦衣卫查过,因此他深知锦衣卫的厉害。为了巩固他的皇权,他不仅恢复了锦衣卫,而且还将它升级到了2.0的版本。
朱元璋的目标是对内,更多的是守住既得利益,而朱棣的目标则是对外,将触角向四处延伸。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不仅自己北出荒漠,还派出了郑和远下西洋。为了适应更大的利益需求,他为自己的帝国和军队配备了更大规模的情报侦察体系。
这就使得锦衣卫开始参与到地方的治安,执行“侦缉捕盗”的职能,被赋予了更多的特权,并覆盖到各个重要城市,触及到帝国各个角落,从而形成一张更为严密的监控网。
锦衣卫的崛起与一个人也有很大关系,这个人就是纪纲。
朱棣南下,身边带着一位重要的随从,就是著名的打手纪纲。
他原本也是一位读书人,因劣行被逐出校门,因而学历停留在了“秀才”这一档。走文被 拒,干脆从了武,据《明史》记载,纪纲擅长骑射,武艺超群。
燕王朱棣起兵后,他毛遂自荐,投靠了燕王,从此得到重用。在朱棣对建文旧臣的诛杀中,一直有纪纲积极活跃的背影,在博命的权力场,纪纲用他的绝情与手段,得到了朱棣的赞赏,人以群分,物以类聚,也再一次得到了证实。
锦衣卫在纪纲的指挥下,非常干脆地完成了诸如侦察线索、网罗罪名、审讯缉捕、处决镇压等各项任务。也在朱棣的赏识下,日益目中无人,冤假错案不断。
直到周新之死触动了朱棣,周新是朱棣特别器重的大臣,因善于断案而就位于监察御史。他敢于揭露黑暗,敢于弹劾高官,达官显贵都畏惧他三分,因此而得了一个绰号叫“冷面寒铁”。
周新断案依靠的是大脑和逻辑推理,不像锦衣卫纪纲,依靠的是酷刑,习惯于屈打成招。周新被视为平民的保护神,而纪纲则是不折不扣的杀人恶魔。
周新美名远扬,而纪纲臭名昭著,同受皇帝赏识,纪纲表示不服。正义与邪恶在交手,过程总是充满曲折,周新果然栽在了纪纲手中,最终被纪纲以极其残忍的手段虐杀。
周新死后,朱棣有所悔悟,有一种说法为,朱棣因为周新之死,有所触动,逐渐改变了对纪纲和锦衣卫的态度。
纪纲除了杀戮之外,还借着皇权巧取豪夺,甚至为了聚敛财富,伪造皇帝圣旨,到处敲诈勒索,而为他招来杀身之祸的却是对于皇权的觊觎。
在一次由朱棣亲自主持的射柳比赛中,他玩了一把赵高指鹿为马的把戏,朱棣如梦初醒。朱棣可不是秦二世,为了夺得大位,他与侄儿好一番厮杀,身背篡位的骂名,帝位怎么可能被一个小小锦衣位篡夺,那岂不是太可笑了。
朱棣果然还是朱棣,纪纲多行不义必自毙,最终虎落平阳被关进了大牢。他估计到死也没想到,那些他惯用的刑具,最后都用到了自己身上,不到一天便伏法了,最终以谋反的罪名被凌迟处死,家中老幼被发配边疆,多年劫略的财物也被抄没。
随便着这位锦衣卫大佬纪纲补杀,锦衣卫不可一世的地位也开始摇摇欲坠。锦衣卫的强势和霸道,让朱棣心生提防,打压和限制锦衣卫成为朱棣迫切要做的事情。
为了遏制锦衣卫的权力,他采取了“以毒攻毒”的策略,为此设立了东厂特务机构,将锦衣卫也纳入了监控的范围之内。
可以说,纪纲之死,不仅象征着锦衣卫的衰落,而且宣示了明朝特务政治的再升级。东厂接替锦衣卫,开始受到朱棣的高度信任,在明朝的政治和文化上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迹。
朱棣启用宦官是有原因的,朱元璋在建国之初对谁都是高度警惕,这其中也包括太监。明朝建立之初,太监的数量急速上涨,因为深宫后院确实离不开这些体形不全的人。
但是朱元璋对太监的管控很严格,有着硬性的规定。比如宦官官阶最高不得超过四品,内臣不得与外官有来往,关键不让太监识字,不得干预政事。
对于太祖对宦官的这些措施,到了建文帝也一直在严格遵守,甚至比洪武朝更加严苛。也因此朱允炆得罪了不少大小宦官。
在靖难之役中,朱棣很好的利用了这些宦官,为他收集情报、通风报信,从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战争的进程。
可以说,朱棣起兵的成功,太监是有功劳的,也因此,明代宦官的地位从根本上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崛起。
因为朱棣的投桃报李,太监的权力大幅提高,染指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各个领域,并通过二十四衙门中的司礼监掌控了东厂,借助东厂对锦衣卫的监控,攫取了包括司法权在内的更多政治权力。
东厂的职能与锦衣卫大致相当,工作性质接近,当锦衣卫不再被朱棣信任时,东厂自然成为重用的对象,而且滑稽的是,原锦衣卫中的不少力量被充实到了东厂,很快实现了再就业。
在永乐朝,情报机构的基本局面是厂卫并立。但在纪纲死后,东厂实力更强,宦官把持着大局,锦衣卫搜集的情报往往需要先经过东厂,才能报送给皇帝。
朱棣对于自己的独特设计,他是这么想的:通过没有军权的东厂来监控有一定军权的锦衣卫,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像纪纲这样的权威人物出现。而且东厂中充斥着大量原锦衣卫,这也可以起到互相监督的作用。
西厂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
那么西厂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呢?西厂只是一个临时的机构,在明宪宗的时候成立。
说起西厂,必须提及另外一个人,这个人就是侍奉万贵妃的太监汪直,而万贵妃与明宪宗朱见深有着一段不可思议的爱情故事,据说,朱见深壮年死亡与万贵妃也有关系。
汪直幼年净身入宫,在昭德宫侍奉万贵妃,因为善于察言观色,受到了万贵妃的赏识,官职不断攀升,直至升到御马监太监,到了这个级别的太监,即已走入皇帝的视野,自然得到皇帝赏识的机会也就很大。
也许是爱屋及乌,由于万贵妃受到宪宗的优宠,侍奉万贵妃的汪直也得到了宪宗的重用,而且是长期的重用。他的横空出世使明朝的情报机构也发生了变化,这也算是一个奇迹。
朱见深即位之初,也曾是一位明君,随着汪直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朱见深的执政方式。成华十二年(1476年),宫中有人看见有妖狐出没,后被证明是人为事件。这次“妖狐事件”却激起了朱见深想要了解外面世界的兴趣。
深居九重宫门的朱见深完全不知外面的世界,对此充满了好奇。于是,善于查言观色的汪直很快发觉了皇帝的心思,朱见深也发现汪直是个做侦探的好料子,主仆二人一拍即合,从此汪直也开始干起了“特工”。
成化十三年(1477年),汪直得到明宪宗的批准,设置了“西厂”,其名就是为了与朱棣设立的东厂时空对接,并且在地址上,也正好是一东一西遥相呼应。
和东厂一样,西厂虽是一个新生机构,不少人员也是从锦衣卫抽调来的。这样一来,东厂、西厂、锦衣卫三个特务机构,工作性质差不多,就会相互间产生竞争。
但是西厂由于受到万贵妃和皇帝的支持,汪直并不把东厂和锦衣卫放在眼里,一时间西厂出尽了风头,直到杨晔案件的爆发。
杨晔是杨荣的曾孙,而杨荣号称“东杨”,是名震天下的“三杨”之一,明成祖时代的元老之一,也是宣德、正统时期的功勋之臣,杨晔因此而变得非常特殊。
汪直为出风头,把杨家大大小小都处理了个干净,一下跃居东厂之上,也把自己与西厂推上了风口浪尖。
为平息众怒,明宪宗只好宣布罢设了西厂。但这只是朱见深的缓兵之计,没过多久,汪直便卷土重来。朱见深对汪直的信任,完全超出了众大臣们的想象。
西厂再次因汪直的归来而重设,直到成为北京一霸,不夸张的说,当时连江湖骗子都知道汪直的权势很大。
汪直的下场同纪纲一样,权力膨胀引起了皇帝的猜忌,最终被对手东厂拉下马。当西厂因汪直而高速发展时,东厂大太监尚铭也没闲着。为了扳倒对手,当他体察到明宪宗对汪直的忌惮之后,看准时机,大胆地向明宪宗揭发了汪直的种种不轨行为。
明宪宗第二次将汪直赶出了京城,西厂最终被废除,从此东厂再度崛起。到了明武宗时代,西厂在宦官刘瑾专权时,于正德元年(1506年)也再次恢复,不过随着刘瑾被诛,西厂再度退出历史舞台。与此同时,朱厚照还发明了凌驾于东西厂之上的机构,即内行厂,也是一个短暂的存在。
而东厂则几乎伴随了整个明王朝,从朱棣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起,到明亡为止,前后存在了220多年。
通过以上三个机构的简略兴衰史例,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东厂、西厂、锦衣卫的强弱形势,在不同时代因不同帝王的优宠时上时下,不是东邪压倒西毒,就是西风压倒东风。至于六扇门,那只是个传说,它在文学作品中运用较多。
-----
网友解答:
-----
西厂!
明朝唯一一个隐秘组织!
比东厂残暴,比锦衣卫恐怖,比六扇门不讲原则!
进了东厂半死不活;进了西厂九死一生!
一个可怕的组织!
有趣的是西厂这个特殊的组织成立的时间是在公元1477年,也就是成化13年,作为东厂之外成立的西厂,想短期之内恶贯满盈,想短期之内在名声上超过东厂,的确需要下些功夫。理论上来说:就好比别人做了一个购物平台,你紧跟着要再做一个购物平台,怎么做如何能够超越之前的购物平台呢?
好了,这个延伸可能就有点长了,我们来看一下西厂是怎样做的。
作为从锦衣卫中选拔出来的西厂的顶尖人才,他们的管理人数是东厂的一倍,与此同时把东厂和锦衣卫的所有权力通通给包揽过来了,换句话来说压根就没有六扇门什么事?
西厂在巅峰时期可以对任何的嫌疑犯进行拘留,甚至可以随意地逮捕朝廷大臣,而且逮捕朝廷大臣的时候,压根不需要经过皇帝的同意。
为什么西厂会变得这么可怕呢?因为西厂的总负责人发生了一点点微妙的变化,总负责人是汪直,汪直这个人简而言之是一个拍马屁当上官的人。
他为了拍马屁可以牺牲所有的原则,为了能够拥有更大的权力,为了能够讨好皇帝,甚至可以连人都不当
。所以最开始西厂成立的时候,皇帝仅仅是想平衡一下东厂和西厂,可是谁承想到西厂直接越位,并且为了升官发财,汪直这个老小子还设计了不少的冤案错案。
西厂在最短时间之内牵扯出来的人员就超过了整个东厂和锦衣卫人员的总和,在全国范围之内,只要有一点点的风吹草动,最先到达的并不是东厂和锦衣卫,而是西厂。西厂到达之后第一是抓人,第二就是把抓的那个人严刑逼供,最好把这个案件弄得越来越大,所牵扯到的官员等级越来越高。
在那个年代只要被西厂盯上了,基本就相当于判了死刑。当然有几个特殊人物除外,
但这几个特殊人物要么是有很强大的背景,要么就是直接和皇家有关系才能够免于一死。
也正是因为如此,西厂在刚刚成立5个月左右就遭到了朝廷的内阁以及诸多臣子们的反对,这些臣子们直接把汪直给掰扯掰扯,搞了十大罪状,然后把这十大罪中直接呈递给皇帝,甚至还断言如果你继续利用汪直的话,恐怕天运就不在我们这边了。将来谁当皇帝,那还真的不一定。
臣子们敢这样对皇帝说,也足以见得这些臣子们受了多大的委屈和冤枉,而皇帝更是十分震惊,直接把西厂给关闭了。
可是西厂是皇帝开的,现在又要让皇帝关闭了,本身没有什么问题,但是这个皇帝打小就没有安全感,就想着让周边人给自己打点小报告,于是在这种契机之下又一个小人向皇帝说:唉,这个汪直其实还是很不错的,我们可以利用他,
不久之后西厂再一次开复。
这一下还了得,原本汪直当官就当得不太顺,还有人背后捅刀子,现在汪直被扒拉下去了,又在最短的时间之内又升上来了,那自然得报复一下当时包括但不限于内阁的一些臣子们。而这个时候的汪直也达到了权力的最巅峰。
权力的最巅峰这句话很难理解也很暧昧,所以我们不妨换一句话,那就是汪直飘了,汪直既然已经飘了,那皇帝自然是不开心的,
不久之后皇帝直接把汪直调出了北京城,而整个西厂也算是彻底解散。
当然后期的时候到了正德年间,西厂又再一次开了出来,
并且西厂、东厂、锦衣卫、内行厂四大特务机构并存
,在一定时间之内引起了骚动,但是这也只是后话了,而且西厂开的时候,它的主要负责人物是刘瑾。
刘瑾这个人吧,你说他坏他还真的坏,但是呢它又坏的不是很彻底,
属于一个想干大事的坏小子,
那既然如此,其实西厂的影响力也就没有汪直存在的时候影响力那么恶劣了,当然后期的时候西厂也被砍掉了。
东厂的小巫见大巫
东厂作为一个权力监察机构,它成立于永乐18年,在朱棣当上皇帝之后的10余年时间里面,就直接成立了东厂,而东厂的分支机构之大超乎预料,
甚至他还有一个分支机构就安排在朝鲜半岛。
在明朝中后期的时候,锦衣卫和东厂并存成为明朝皇帝的两条腿,但是大家要注意,除了某一个锦衣卫它比较特殊,身份地位比较特殊,是皇帝的好朋友之外,绝大多数的锦衣卫的主要官员他们是没有办法和东厂并存的,因为东厂具有惩罚权,而锦衣卫是完全服务于皇权的。
在这种比拼之下,锦衣卫连东厂都比不过,而东厂又比不过西厂,所以接下来的锦衣卫咱们就不多讲了,换而言之,锦衣卫和东厂都在西厂之下。
六扇门的真实体现
其实所谓的六扇门也就是指的刑部、大理寺、督察院这三个主要机构负责的一些事情,
为什么说这三个主要机构负责的一切事件是六扇门呢?
因为古代的时候一个门从中间打开它是分成两扇的,所以这三个监察机构把它们合在一起,这好像是六扇门。
当然这个六扇门一般也就是民间传说,并没有太大的权利,而且将六扇门又分成江湖的六扇门和朝廷的六扇门,江湖上的六扇门,他们只是解决江湖的派系争斗,同时解决朝廷需要通缉的人,除此之外再没有其它过多权力。
他们是服务于朝廷官员的,而朝廷的流程门又是完全服务于皇帝的,只不过他们服务于皇帝是基于大明法律的,
换句话来说,六扇门不能越线。这样一比,六扇门连锦衣卫都比不过,就更不用说东厂和西厂了。
启示录
整体而言的话,是东厂的权力大于锦衣卫的权力大于六扇门的权力,但是在东厂之上有一个极其可怕而又神秘的部门,它就是西厂。西厂可谓是无恶不作,东厂不敢做的事情西厂敢做,锦衣卫不愿意做的事情,西厂敢做。六扇门想做的事情,还没想呢,西厂就已经做完了。
这样一个可怕的部门,之所以开了之后随着就关闭,无非就是得罪的人太多,犯下的事太大。
趣谈唐宋元明清:历史爱好者,优质历史创作者,每天分享历史趣知识。关注我,支持原创,每天分享有趣历史知识。
-----
网友解答:
-----
东厂、西厂、锦衣卫、六扇门,其实还有个内行厂,受文学和影视作品的影响,这些无疑是明朝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几个衙门,那么这些个衙门都是干什么的,他们中又是哪个最为厉害呢?这个则要分两方面来说,权力最大者无疑是存在最短的内行厂,而为祸时间最长的则毫无疑问是东厂,我们分别来说。
六扇门:泛指明朝司法系统,艺术作品中则涉及江湖
所谓六扇门,其实并非是指某个具体的衙门,而是明朝三法司衙门的合称,泛指明朝的司法系统。源于古时特殊的衙门构造。彼时,衙门的唯一出入口便是位于中轴线正南方的大门,而大门皆为三开间,每间各有两扇漆黑门扇,总共六扇门,“六扇门”之称便是由此而来。
所谓三法司,便是指明朝具体负责司法事务的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其具体分工为“刑部受天下刑名,都察院纠察,大理寺驳正”(《明史·刑法志》)。也就是说,刑部为最高司法机关,主管天下刑政,审定和执行刑律,判案定罪,管理囚犯;大理寺为司法复核部门,主要掌管“审谳平反刑狱之政令”,即对各地和刑部审理的案件进行复核;都察院则为最高监察机关,不仅负有“纠劾百官,辨明冤枉”之责,而且有权对刑部和大理寺审理过的案件进行纠察,还对各地司法衙门履职情况有监察之责。
不过,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中的“六扇门”,与历史则大相径庭。相传万历年间,朝廷为处理重大案件,专门成立了一个由武林高手、密探、捕快和杀手组成的秘密组织,而“六扇门”便是该组织的总部。由于该部门行动诡异、手段凶狠、专办大案,民间广为传诵六扇门的威严恐怖。当然,文学和影视作品之中,“六扇门”查办的案件总与江湖、武林脱不了干系,类似于朝廷在江湖中设立的司法衙门,这与普通的司法衙门显然不可同日而语。
总的来说,所谓“六扇门”泛指的就是明朝的司法系统,历史上的“六扇门”需要按照明朝律法办案,且有一套完善的司法体制,文学和影视作品中的“六扇门”权力则大了很多,已经超出了司法体系,但其危害顶多也仅涉及江湖和武林而已。
锦衣卫:独立于司法系统之外,正德以后依附于东厂
其实早在明朝建立之前,朱元璋手下便曾有过一支专业的情报队伍,即“检校”组织,杨宪便曾是其中一员。而直到“胡惟庸案”爆发之后,朱元璋为进一步加强皇权,方便皇帝侦知民间和官员动态,遂设立锦衣卫,其最初只能仅为守卫值宿、侦察逮捕和典诏狱三项。
明初锦衣卫只是朱元璋为巩固皇权设立的临时机构,且早期指挥使毛骧和蒋瓛也先后在“胡惟庸案”和“蓝玉案”后被处死,后于洪武二十年(1387年)被撤销。直到明成祖朱棣登上皇位之后,为巩固皇位和削藩,这才再度设立锦衣卫,不仅被作为常设部门,且职能进一步被扩大。
锦衣卫的恐怖,并不在于其职权,而在于其无孔不入的情报网和毫无节制的作风
。
皇帝特许之下,锦衣卫情报网遍布全国,锦衣卫校尉以各种身份充斥于民间和官员家中,例如学士宁濂夜间宴请宾客,朱元璋便立即收到了其宴请宾客的名单和座次图,不仅时间、地点、人物了解的极为详细,就连菜品都调查的一清二楚。曾有传言,锦衣卫纵横天下之时,地方百姓和官员一旦遇到说着京城口音之人,往往都是心惊胆战,可见锦衣卫的可怕。
此外,由于锦衣卫直接向皇帝负责,因而其具有相当的专断之权,最初的锦衣卫还仅仅只有逮捕和刑讯之权,审理之后还要交由“三法司”审理定罪,但在成化十四年(1478年)以后,锦衣卫就连审判和处决权也独立了出来,此后锦衣卫彻底脱离“三法司”,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司法部门,这显然为其滥用刑罚提供了空间。
独立于司法系统之外的锦衣卫,办案全凭皇帝喜好,捏造罪名、刑讯逼供、滥用刑罚现象极为严重,嘉靖时期的刑科都给事中刘济便曾抱怨“国家置三法司,专理刑狱,或主质成,或主平反。权臣不得以恩怨为出入,天子不得以喜怒为重轻。自锦衣镇抚之官专理诏狱,而法司几成虚设”。
锦衣卫存在时间虽长,但到了正德年间,由于大太监刘瑾大权在握,锦衣卫指挥使石义文对其阿谀奉承,锦衣卫开始依附于东厂,虽然嘉靖年间陆炳执掌锦衣卫时,锦衣卫权力再次高涨,卫权甚至一度盖过厂权,但总体来说,正德年间以后,锦衣卫大部分时间都是依附于东厂的。
东厂:明中期后权势滔天,危害程度远甚锦衣卫
东厂同样设立于明成祖永乐年间,彼时虽然已有锦衣卫,但由于其毕竟是外廷衙门,使用起来并不是很方便,因而便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十二月成立了一个新的官署,名为“东缉事厂”,简称东厂,直接以宠信宦官为首领。
明成祖朱棣设立东厂的原因,其实还是为了维护皇权的稳固,毕竟他的皇位是通过“靖难”得来的,东厂最初的职能仅是“
访谋逆妖言大奸恶等,与锦衣卫均权势
”,即对朝臣和民间予以监视探查,并对锦衣卫有监察之权,不过最初的东厂只负责侦缉、抓人,审讯犯人还是要交给锦衣卫北镇抚司,直到明末时期东厂才有了自己的监狱。
东厂的侦缉范围同样很广,甚至比锦衣卫有过之而无不及,不仅对官员、社会名流、学者和百姓具有侦缉之权,而且一旦遇到重大案件或北镇抚司拷问重犯,东厂还有权派人听审,甚至直接在各个衙门派人坐班,监视官员的举动。
明朝中期以后,尤其是明世宗以后,随着皇帝与外廷臣子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恶化,而内阁首辅成为百官之首后,御史台也开始逐渐失去原本的作用。凭借着对臣子的监察之权,再加上宦官与皇帝之间较为亲密的关系,东厂遂成为皇帝对抗外廷的工具,也正是自此之后,东厂的权力开始迅速膨胀。
到明末时期,宦官集团与文官集团已经形成了极为严重的党争,甚至一度对外廷形成压制,尤其是明熹宗朱由校在位期间,东厂提督魏忠贤更是权倾朝野,朝中无人能与之对抗。直到崇祯帝朱由检上台之后,随着魏忠贤的倒台,东厂这才开始走向末路。
纵观整个明朝,东厂存续的时间与锦衣卫几乎不相上下,但自明朝中期开始,东厂的权势便开始凌驾于锦衣卫之上,危害程度自然也远甚锦衣卫。
西厂:前后存续时间仅十年,权势在东厂、锦衣卫之上
明宪宗成化年间,由于“妖狐夜出”神秘案件和李子龙意欲刺驾等事件的发生,明宪宗担惊受怕之下,于成化十三年(1477年)建立“西缉事厂”,简称西厂,以大太监汪直为提督。
明宪宗成立西厂的本意,只是为了让其帮助自己打探消息,确保皇宫和自身的安全。因此,
西厂的人员不仅要比东厂多一倍,更是将东厂和锦衣卫的职权都包揽了起来,职权远在东厂和锦衣卫之上。
然而,汪直大权在握之后,却是拼命的构置大案、要案,其办案数量之多、速度之快、牵扯人员之众都远远超过了东厂和锦衣卫。西厂的打击目标,主要是京城内外官员,而其办案过程更是简单粗暴,只要有了怀疑对象,便立即将其逮捕,之后便通过严刑逼供,力争将案件不断扩大。而对一般百姓,其一言一行只要稍有不甚,就会被西厂以妖言罪从重处置。
西厂成立仅五个月,便弄得朝野上下人心惶惶,成化十三年(1477年)五月,内阁大学士商辂及同僚万安、刘珝、刘吉上疏弹劾汪直,并直言“妖狐夜出”之事正应在汪直身上,宪宗无奈之下只得撤销西厂,遣散西厂人员。
不过,没有西厂的日子总让宪宗没有安全感,于是仅一个月便重新恢复西厂,汪直复出后,更加严酷地办案,戴缙也得以升职。此后五年间,汪直通过西厂大肆打击政敌,一时间权势滔天,结果却引起皇帝的警觉,汪直最终被调出京城,西厂也随之解散。此后,正德年间西厂得以再度短暂恢复,以谷大用为提督,不过由于大太监刘瑾的存在,此时的西厂已经不复往日荣光,并最终于正德五年(1510年)被彻底撤销。
西厂在明宪宗成化年间和明武宗正德年间两次设立,前后存续时间却仅仅只有十年,其权势虽在东厂和锦衣卫之上,但由于存在时间相对较短,因而危害其实并算不上太大。
内行厂:正德年间仅存在五年,权势远在东西厂和锦衣卫之上
明朝正德初年,大太监刘瑾等八虎深受皇帝朱厚照重用,其中尤以刘瑾为甚,彼时八虎之二马永成、谷大用分别提督东厂、西厂,而东厂、西厂又皆归刘瑾指挥,然而随着刘瑾与谷大用、马永成之间矛盾加深,遂设立内行厂。
“内行厂”又称“内厂”、“内办事厂”,其自成系统,侦缉范围比锦衣卫、东厂和西厂三个特务机构还要大,除监察臣民外,锦衣卫、东厂和西厂也在监察之列,权势远在东、西厂之上,且用刑尤为酷烈。
正德五年(1510年),随着大太监刘瑾的倒台,内行厂与西厂也被一统裁撤。虽然内行厂仅存在五年,但也残害了不少忠良。《明史·刑法志三》有载,“得颛刑杀,擅作威福,贼杀良”。
如上所述,就权势而言,六扇门仅仅是明朝的司法系统,而锦衣卫则有负责侦缉百官和民间的职责,东厂负责侦查官民和锦衣卫,西厂有时则对东厂负有监视职责,内行厂则监视官民和厂卫,因而内行厂五者之中以内行厂权力最大。但如果从危害程度而言,由于西厂和内行厂存在时间较短,又以东厂为最。
-----
网友解答:
-----
根据历史经验来看,不管啥组织,新的总是最厉害的!
一、锦衣卫。
身穿飞鱼服,腰佩绣春刀。这就是明朝锦衣卫的标配,在朱元璋时代,一提到锦衣卫,头皮发麻,那是肯定的。
因为锦衣卫的存在,简直有点反人类。朱元璋是苦孩子出身,这哥们在夺取江山以后,看谁都有篡位的嫌疑。
于是乎,在洪武十五年,朱元璋搞出了这么一套锦衣卫的班子。
过去这帮人是他的御林军,主要负责皇帝的安全,可是成了锦衣卫以后,他们就彻底沦为特务成员了。
有这么一个笑话,大臣前一天晚上,打麻将胡的哪一张牌,第二天朱元璋都能清楚地说出来。也就是说,大臣们的一举一动,都有各种锦衣卫360度无死角看着。
1、锦衣卫的编制。
卫所制度,是明朝基本的军队编制制度。卫和所是分开的,其中卫的级别要高于所。因此锦衣卫的地位自然也是比较高的。
当时锦衣卫分为南镇抚司和北镇抚司,此外下面还管着千户所和百户所。其中最牛掰的就是北镇抚司,因为他们有直接偷窥、执法权,追查、抓人、审讯一气呵成,无需经过正规衙门的三堂会审。
至于南镇抚司,其实就是个内部纪律单位,到里面混口饭吃还行。
你想要在这里面有所作为,除非你不想混了。毕竟得罪了北镇抚司的人,人家随时可以弄你。
锦衣卫的老大叫指挥使,级别只有正三品。可是正一品的官员,看到了他也得笑呵呵地搬个小马扎装孙子似的挨训。
指挥使下辖的南北镇抚司底下,还有5个所,所的领导,按照地位高低分别称之为:千户、百户、总旗、小旗。至于普通的士兵,则被称之为校尉或者缇骑。
2、锦衣卫权力够大。
朱元璋刚设立锦衣卫的时候,他们主要负责查探官员们的隐私,以此帮助朱元璋管理手下这帮开国元勋。
可是越用越顺手之后,朱元璋发现锦衣卫还有很多其他功能。
于是他又让锦衣卫办理一些他授意的案子。这些案子,可以跳过刑部,直接由锦衣卫私下审理。结果也只需要向朱元璋汇报就可以了。
到了朱棣时期,锦衣卫依旧掌握着监察官员的重任。北镇抚司就是这个时候设立的,专门负责诏狱。明宪宗时期,北镇抚司的长官,甚至可以越过指挥使,直接向皇帝负责。
二、东厂。
我们常常提到厂卫,其中卫就是锦衣卫,至于这个厂,指的就是东厂。东厂是朱棣在永乐十八年设立的,全称为:东缉事厂。
当初朱棣打江山的时候,身边跟着一帮太监出身的将领。因此在朱棣称帝以后,这帮太监也就得到了重用。明朝宦官干政,也就是朱棣一手搞起来的。
东厂的办事机构,设立在东华门附近,由于是新设立起来的特务机构,且也是直接对皇帝负责,所以东厂最初的地位和锦衣卫相当。
太监没有家人,所以在皇帝看来值得信赖。所以后来东厂更是超越了锦衣卫,成为了皇帝最信赖的特务机构。锦衣卫甚至都在给东厂跑腿。
刑法有创自有明,不衷古制者,廷杖、东西厂、锦衣卫、镇抚司狱是已。是数者,杀人至惨,而不丽于法。踵而行之,至未造而极。举朝野命,一听之武夫、宦竖之手,良可叹也。---《明史》
东厂的老大被称之为东厂掌印太监,俗称厂公或者督主。在厂公旗下,则有掌刑千户、理刑百户来负责具体事务,从锦衣卫千户和百户中挑选成员担任。
此外还有掌班、领班、司房等职务,基本都是由锦衣卫成员担任。所以锦衣卫成员在当时是受到东厂管辖的,也是他们的执行机构。
三、西厂。
有了东厂,自然就会有人提到西厂,西厂又被称之为西缉事厂。因为雨化田那句霸气的话:你们东厂破不了的案由我西厂来破。东厂不敢杀的人我杀,东厂不敢管的事我管。一句话,东厂管得了的我要管,东厂管不了的我更要管。这就是西厂!
从此西厂深入人心,不过西厂设立时间比较靠后,在明宪宗成化十三年才设立。第一任提督叫汪直。
西厂设立以后,权力一度超过了东厂,新产物总是会将过去的老机构给比下去。这就是新产物出现的重要原因。西厂巅峰时期,成员比东厂多一倍,而且总揽了东厂和锦衣卫的所有事务。
东厂之设,始于成祖。锦衣卫之狱,太祖尝用之,后已禁止,其复用亦自永乐时。厂与卫相倚,故言者并称厂卫。---《明史》
不过西厂存在的时间很短暂,而且是零零散散地出现的。
前后只有汪直、谷大用两任提督
,帅气的雨化田居然是假的!
四、六扇门。
古代有句俗语:
衙门六扇开,有理无钱莫进来。
这里就提到了六扇门,其实六扇门这种说法,不是官方的,而是民间的一种说法。官方说法中六扇门指的应该是三法司衙门。
所谓三法司衙门,在明朝指的是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这三个衙门。一般衙门为了体现气势,会开启六扇门,因此六扇门后来也指的是一般衙门的统称。
在民间传说之中,明朝万历年间,朱翊钧曾经组织过一个秘密的组织,那就是六扇门。这里面全部都是武林高手、密探、杀手之类的人。
他们的总部东南西三面开门,每一面都有两扇门,因此一共有六扇门,所以民间对这个秘密组织的称呼,便成了六扇门。
尤其是在办理魏忠贤的案子时,六扇门体现出了非常英勇的态度。所以在明朝后期的名气是相当大的。不过很可惜,这玩意儿只存在于民间故事之中。
总结:新机构不断出现,那是权力变革的一种象征。
锦衣卫是朱元璋发明的,朱棣并不是朱元璋的合法继承人。
因此他为了体现自己的合法性,所以必须依旧要重用锦衣卫。但是毕竟权力更迭了,所以他需要培养自己的势力。因此东厂这个新的特务机构就这么出现了。
到了明宪宗时期,很显然东厂机构和锦衣卫是以前的皇帝一代代传下来的,这里面关系盘根错节,很难把控。
明宪宗想要牢牢抓住权力,自然会想到重新设立一个机构,完全听命于他,这就是西厂。
后来的明武宗恢复西厂一段时间,其实也是为了自己掌权。甚至后来搞了一个内行厂出来,也是这么个目的。大太监刘瑾就是内行厂的领导。
有了这些特务机构,明朝皇帝对自己人的管理,却是到位了。
以至于后来袁崇焕他们在辽东打仗的时候,居然让什么都不懂的太监做监军。结果防住了自己人,却没能防得住后金集团。
参考资料:《明史》
-----
网友解答:
-----
明朝是中国最后一个由汉人统治的封建王朝,封建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由于明朝的开国者朱元璋出身寒微,从小禁受了很多苦难。所以登上皇位之后,对贪官污吏十分痛恨,不仅废除了实行了两千多年的丞相制度,还设立了很多神秘组织,强化中央集团,监管审判官员。如东厂、锦衣卫、六扇门的建立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些组织既神秘又独特,在很多的影视作品中都能看到他们的存在,那么他们到底是干什么的呢,今天就来说一说他们的来龙去脉。
锦衣卫是由朱元璋创立于洪武十五年,最开始的时候只是皇帝的十二个禁卫军卫所之一,就相当于我们所说的御林军。后来朱元璋为了监视朝中官员的动向,就赋予了锦衣卫监管职能,设立南北镇抚司,专门从事监察、逮捕、审问等工作。而且他们都是由皇帝的亲信所组成,直接受命于皇上,可以逮捕任何人。所以说,在洪武年间,千万不要让锦衣卫抓住你的把柄,否则你会死的很惨。
东厂是由明成祖朱棣设立于永乐十八年,因为工作地点在京城东华门一带而且从事缉拿事宜而得东辑事厂所以简称东厂。东厂的主要工作就是缉拿要犯,而且值得一提的是,东厂的官员多半都是宫里的太监,所以也是直接听命与皇上。建立东厂前期的目的是为了监视文武百官,防止他们谋乱。但是到了后期,宦官势力逐渐加强,东厂也有了自己的监狱。东厂的建立也为后期的宦官专政打下了基础。
东厂的工作范围非常广,朝中会审大案,他在;锦衣卫拷问重犯,他在;而且朝中各个衙门问案他还在。他监视着官员的一举一动,将他看到的听到的都全部记下来,每天交给司礼监审阅,之后经过挑选再汇报给皇上。
西厂的产生是皇帝采取的一种新的监管控制办法,当时随着朝中官员和宦官的内部矛盾逐渐加深,皇帝为了维护皇权和对当时势力庞大的东厂实行控制,便设立了西厂。所以西厂属于临时性机构没有正式官职。当时西厂权力一度大过东厂,活动范围遍布全国各地。后来因遭反对被撤销,一直到了武宗继位,大太监刘瑾掌权,西厂才复开。
六扇门是最具有神秘色彩的一个组织,它是大理寺、司邢部和都察院的合称,因为每个衙门里的每道门都有三个门,每个门有两扇,所以称为六扇门。它的人员组成既有朝廷官员也有能人异士,可以说上到朝廷下到民间。六扇门的主要工作是辅助朝廷办理一些大案要案,影响力很大,所以在民间有很大的威望。其实就是专门辅助办案的一个组织,类似于现在专门搞刑侦的公安。
所以,锦衣卫、东厂、西厂、六扇门这四个特务组织,论权力的话东厂最大,锦衣卫此次,但是在西厂存在的时候,西厂的权力是超过东厂的。论职能的话,就是锦衣卫最厉害,因为他的工作范围最广,六扇门排到最后。论民间影响力的话就是六扇门了,因为它和普通老百姓接触最多。但是要说政治影响力和权力,还是西厂最大,但是存在时间很短,东厂紧跟其后,锦衣卫排到第三,六扇门最末,因为六扇门属于正式机构,不管是皇帝还是六部,都对它有影响,所以受到的约束也大。
-----
网友解答:
-----
最近,为了搞清楚明朝这四大组织,我特意查阅了很多历史相关资料,对厉害程度做了个排序:
结论是西厂》东厂》锦衣卫》六扇门,至于为什么?今天我给大家做个分析。
六扇门到底是个什么组织?
之前,看过电视剧《锦衣之下》,故事讲的就是在明朝嘉靖末年,锦衣卫陆绎奉命调查一起贪污案,和六扇门女捕快袁今夏,并肩一起破案、经历重重阴谋苦难、最终获得事业爱情双丰收的故事。
从这个故事来看,
袁今夏是六扇门的捕快,称呼锦衣卫陆绎为大人,显然锦衣卫的地位比六扇门高,锦衣卫更厉害。
我们先从地位较低的六扇门讲起,在很多武侠小说里,都会出现一些关于六扇门的角色,在我们的印象中,六扇门的人,指得就是捕快,也就相当于现在的警察这种职位。
但是在明朝,六扇门指的是三法司衙门的合称,分别指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
刑部:
掌管主要的审判业务,是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的机构。
刑部尚书为刑部的最高领导人,正二品官员。
大理寺:
慎刑机关,主要管理对冤案、错案的驳正、平反。
大理寺卿是最高领导人,正三品官员
。
都察院:
不仅可以对审判机关进行监督,还拥有“大事奏裁、小事立断”的权利。
左右都御史为督察院最高领导人,为正二品官员。
“三法司”,统称为六扇门,所以袁今夏作为一名地方的捕快,是属于六扇门的人,而且她在六扇门中,也只属于一线的外勤员工,品阶比较低。
六扇门既然相当于明朝的整个司法系统,地位当然不算低,但是和锦衣卫、东厂、西厂相比,显然是低的,原因我们接下来继续分析。
锦衣卫到底是个什么组织?
锦衣卫,在明朝,是属于军政特务机构,主要负责搜集军政情报,掌管皇帝仪仗和侍卫。实际上属于宫外的侍卫,不是宦官。
首领被称为:锦衣卫指挥使,为正三品官员,他直接向皇帝汇报;此人权力很大,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亲国戚,并进行不公开的审讯。
《锦衣之下》电视剧故事中的陆绎,人物原型就是明朝锦衣卫指挥使:陆炳的第三个儿子,真实历史中,他在父亲死,袭官任锦衣卫指挥佥事。后来他也经历了被抄家、发回原籍的事件,5年后平反,官复原职;最后官至锦衣卫都指挥同知,授奉国将军衔。
锦衣卫指挥使:为锦衣卫首领,正三品官衔。都指挥都指挥使司:为地方最高军事机构,管理地方卫所,隶属于五军都督府,听命于兵部,设都指挥使一人(正二品),都指挥同知二人(从二品)。
除此之外,锦衣卫的制服非常有特色:主要分为三种,蟒服、飞鱼服和斗牛服。
1、蟒服:
也称蟒袍,蟒纹与龙纹相似,区别在于龙为五爪、蟒为四爪,所以四爪龙尾的服装,为蟒服。这不是锦衣卫的专属服装,而是皇帝赐予皇亲国戚、有功文武大臣的赐服,
级别最高,仅次于皇帝的龙袍。
2、飞鱼服:
飞鱼服是次于蟒袍的一种隆重服饰,飞鱼和蟒相似,有二角,加鱼尾以分辨不同。飞鱼服也是皇帝的赐服,
仅次于蟒服,也是有一定品级的官员才允许穿着。
这也不是锦衣卫的专属服装,只不过在影视剧中出现得比较多,被大家误以为,这是锦衣卫的的制服。
3、斗牛服:斗牛服是次于蟒服、飞鱼服的一种隆重服饰。
上绣虬属兽斗牛,也是皇帝赐予官员的赐福。
《锦衣之下》男主人公陆绎,出场所穿的服装,是四爪龙尾的蟒服,可见这件衣服是御赐的,也代表皇帝对他的赏识和肯定。
虽然从官级上来看,锦衣卫最高长官,锦衣卫指挥使的官级是正三品,相比六扇门的刑部尚书、以及督察院左右都御史的官级正二品,还低了一级,但是,锦衣卫的职责之一,就是督察官员,
所以无论官级大小,即便是一品官员,包括皇亲国戚,锦衣卫都有权力查办,所以锦衣卫的厉害程度,明显高于六扇门。
东厂到底是个什么组织?
东厂,即东缉事厂,在明代,属于特权监察机构、特务机关和秘密警察机关。东厂的首领,为东厂掌印太监,全称为“钦差总督东厂官校办事太监”;
也称厂公或督主。
永乐十八年,明成祖于京师东安门之北,设立东缉事厂,简称东厂,由自己的亲信宦官担任首领。东厂的人,大部分也是从锦衣卫中挑选出来的,不同的是,他们是宫内的侍卫,也就是太监。
在明成祖之前,宦官是不得干政的,但是明成祖打破了这个祖制。司礼监掌印太监是明朝十二监中最具权势的太监 ,官阶为正四品。东厂厂公一开始由司礼监掌印太监兼任,
后来由秉笔太监掌印担任,所以官职一般就是正四品或者从四品。
如果按照官级,那么东厂厂公的级别也不算高,明显比六扇门、锦衣卫的最高领导低,但是在明朝,东厂是非常有权势的,明代有几个知名的太监王振、刘瑾、冯保、魏忠贤都曾统领东厂,
尤其是魏忠贤,那应该算是当时,人人听之闻风丧胆的人物了。
明代东厂大堂内挂岳飞画像,提醒东厂缇骑办案毋枉毋纵,但是实际办案过程中,完全背离初衷,以权谋私、残害忠良。
魏忠贤,为明朝末年明熹宗时期的东厂厂公,极受皇帝朱由校宠信。
魏忠贤为司礼监掌印太监,正四品,他排除异己,专断国政,以致人们“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被称为“九千九百岁”,可见权力之大。
东厂的侦缉范围非常广:一、朝廷会审大案、锦衣卫北镇抚司拷问重犯,东厂都要派人听审。二、朝廷的各个衙门都有东厂人员坐班,监视官员们的一举一动。
也就是说,锦衣卫可以查至皇亲国戚、文武百官;而东厂可以查锦衣卫、监视所有官员。所以,东厂的厉害程度,明显高于锦衣卫。
永乐十八年:1420年;京师:今北京。
西厂到底是个什么组织?
西厂,全称\"西缉事厂\",为明宪宗时为加强特务统治,于成化十三年增设的机构。西厂的人,也是从锦衣卫中选拔出来的,可以不向皇帝奏请,直接逮捕朝中大臣。
明宪宗,将东厂、西厂、锦衣卫合称厂卫,用太监汪直为提督,其权力超过东厂,活动范围自京师遍及各地。
成立西厂之前是有个故事的,话说成化十二年,京城中竟然出现了“狐妖夜出”的神秘案件,过了一段时间,又出现一个妖道李子龙,以旁门左道,蛊惑人心。
当时的明宪宗朱见深,对此也是疑神疑鬼、大为紧张,就派了宦官汪直,从锦衣卫中挑选人,乔装成平民,侦察宫外民臣的动向。
明宪宗对于汪直所探听的消息,甚为满意,
所以在成化十三年,在灵济宫前设立西厂,以旧灰厂为厂署总部,以汪直为提督。
西厂仅仅成立了五个月,就弄得朝野上下人心惶惶,当时宪宗收到“汪直的十大罪状”的奏章后,撤销西厂;但是相隔一个月,宪宗又恢复了西厂,汪直官复原职;此后的五年,汪直权力滔天,最后西厂还是又被解散了。
时隔二十多年,正德元年,明武宗朱厚照继位,又恢复了西厂,由太监谷大用做提督、刘瑾掌权。
刘瑾当权时,由于东、西两厂之间,由于争权夺利而互相拆台,自建了内行厂,由本人直接统领,直接可以审查所有官员,包括东西厂和锦衣卫。由于反对声音太大,正德五年,刘瑾倒台,明武宗下令撤销西厂和内行厂。
由此可见,西厂是合并了东厂、西厂、锦衣卫的力量,所以在厉害程度上,明显高于东厂。不过,西厂在历史的长河中,仅仅出现了大约10年的时间,属于比较短命的机构了。
成化十二年(1476年);成化十三年:1477年;正德元年:1506年。
小结:
六扇门代表的是明代刑部、大理寺、都察院的三个司法机关;而东厂、西厂和锦衣卫则是三法司之外的特务机构,直接听命于皇帝,执掌“诏狱”。
锦衣卫为宫外的侍卫;而东厂、西厂的人,则是宫内侍卫,为宦官,与皇帝更为亲近。
锦衣卫的设立,是为了监督官员;东厂的设立,不仅为了监督官员,还为了监督锦衣卫;而西厂的设立,不仅为了监督官员、锦衣卫,还为了监督东厂,最后三者合并,权势滔天。
虽然,西厂存续的时间不长,但这大约十来年,西厂的厉害程度远超东厂,这是不争的事实。
所以,我认为从这四个组织的厉害程度而言,西厂》东厂》锦衣卫》六扇门。你觉得呢?欢迎评论区留言互动。
-----
网友解答:
-----
本篇让你简单看懂什么是东厂、西厂、锦衣卫和六扇门。
一、锦衣卫
1、设立时间:
洪武十五年(1382年)
前身为明太祖朱元璋设立的“拱卫司”,后改称“亲军都尉府”,统辖仪鸾司,掌管皇帝仪仗和侍卫。洪武十五年(1382年),裁撤亲军都尉府与仪鸾司,改置锦衣卫。
2、设立目的:
以驾驭不法群臣为目的,考察有没有人密谋造反。
朱元璋登上皇帝宝座后,害怕下面的人造反,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就将侍卫和仪仗兵改造成了特务机构。
3、主要职责:
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
初始有三个职能,侍卫仪仗,侦查与逮捕,典诏狱。也就是皇帝的侍卫,还从事侦察、逮捕、审问等活动。也有参与收集军情、策反敌将的工作。
4、权利:
由皇帝垂直管理,与六部平起平坐。
首领称为锦衣卫指挥使,一般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直接向皇帝负责。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亲国戚,并进行不公开的审讯。
5、官职等级:
指挥使一人(正三品),指挥同知二人(从三品),指挥佥事三人(正四品),镇抚使二人(从四品),十四所千户十四人(正五品),副千户(从五品),百户(正六品),试百户(从六品),总旗(正七品),小旗(从七品),大汉将军(殿廷卫士)、校尉(掌管卤薄扇盖)、力士(持金鼓旗帜),对外有参某某事、校令。
6、机构设置:
锦衣卫下设十四所和两司。
十四所:
中、前、后、左、右五所负责统领校尉管理仪仗,每所下辖銮舆司、扇手司、擎盖司、旌节司、幡幢司、班剑司、斧钺司、戈戟司、弓矢司、驯马司。
上中、上前、上后、上左、上右、中后、亲军、训象、旗手千户等九所负责管理力士和军将。
经历司:
文职部门,负责公文案牍的收发。
镇抚司:
分为南镇抚司(南京)和北镇抚司(北京),各设5个卫所。
南镇抚司负责本卫的法纪、军纪、监察、人员档案管理等。
北镇抚司拥有诏狱,从事侦查与逮捕,可自行逮捕、审讯、处决,无需经过司法部门。
二、东厂
1、设立时间:
永乐十八年(1420年)
2、设立目的:
镇压反对力量,监视锦衣卫。
明成祖朱棣抢了自己侄子的皇位后,当时社会上对永乐政权的合法性异议纷起,为了镇压政治上的反对力量,感觉在外的锦衣卫用着不太顺手和不放心,就设立“东缉事厂”,命所宠信宦官担任首领。
3、主要职责:
访谋逆妖言大奸恶等,与锦衣卫均权势。
东厂是特务情报机关,主要是刺探情报,监视政府官员、社会名流、学者等各种政治力量,并有权将监视结果直接向皇帝汇报。
4、权利:
东厂的首领叫做“钦差总督东厂官校办事太监”,也叫“东厂提督”,一般由司礼监秉笔太监担任,其地位在宦官中仅次于司礼监掌印太监。
东厂权力在锦衣卫之上,只对皇帝负责,独立于督察院、大理寺、刑部之外,不经司法机关批准,可随意监督缉拿臣民,在得到皇帝的授权后,即使大臣和皇亲国戚也可以立即逮捕、审讯。
东厂只负责侦缉、抓人,疑犯要交给锦衣卫北镇抚司审理。到了明代后期,东厂也设置了监狱。
朝廷会审大案、锦衣卫北镇抚司拷问重犯,东厂都要派人听审,朝廷的各个衙门都有东厂人员坐班,监视官员们的一举一动。
5、机构设置:
东厂提督一人由秉笔太监兼任。
掌刑千户、理刑百户各一员,由锦衣卫千户、百户来担任。
掌班、领班、司房四十多人,均由锦衣卫担任。
役长又叫“档头”,共有一百多人。各役长统帅番役数名,番役又叫“番子”、“干事”,具体负责侦缉工作,由锦衣卫担任。
东厂除了厂督由太监担任外,下面办事人员全从锦衣卫抽调人员担任,总共人员大约有一千来人。
三、西厂
1、设立时间:
成化十三年(1477年)
成化十三年(1477)正月,宪宗命汪直在锦衣卫的校尉中选拔一百多名善于刺探情报的能手,组建特务机构,总部设在灵济宫前,称为西厂,与东厂相区别。
2、设立目的:
镇压政治反对派,进而巩固其皇权统治。
3、主要职责:
替皇帝刺探消息
4、权利:
西厂厂督由皇帝亲信太监担任,其余办事人员和东厂一样,全从锦衣卫中抽调。
西厂的侦察范围,比东厂更加广泛。西厂设立有自己的监狱,可以不经过皇帝的命令,直接拘捕大臣。
5、短命的西厂:
西厂设立五个月就因群臣的反对而撤销,过了一个月,明宪宗又复开西厂,过了五年,又被裁撤。
到了正德元年(1506年),西厂复开,正德五年,刘瑾倒台,明武宗下令撤销西厂。
四、六扇门
没有六扇门这个政府机构,也不是一个衙门,多代指三法司衙门,明朝的三法司衙门指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
所以一些影视剧中直接在衙门上挂个六扇门的牌匾,是相当的无知和搞笑。
刑部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受理全国刑事案件,主管刑罚及监狱等政令。
大理寺专门负责刑狱案件的审理,相当于现在的最高人民法院,是全国最高的法律机构。
都察院专事官吏的考察、举劾,可以对审判机关进行监督,作为最高监察机关,在明朝以前叫御史台。
五、哪个更厉害
东厂、西厂、锦衣卫是独立于六部之外的特务机构,有监督监视所有官员的权利。
单纯从官员级别来看,厂卫的官职级别没有朝中大臣级别高,但作为听命于皇帝的特务机构,厂卫明显更厉害点。
厂卫中,锦衣卫属于朝廷正式机构,但作为外官,不如东厂太监天天与皇帝在一起的亲近,所以在大多数时间内,东厂的势力大于锦衣卫。
西厂存在的时间短,但在这段时间内,其权力大于东厂。
明世宗嘉靖时期陆炳执掌锦衣卫,锦衣卫权力达到顶峰,锦衣卫的权力甚至超过了东厂。
明朝末期,锦衣卫权力低于东厂,沦为其附庸。
-----
网友解答:
-----
厂卫组织,以及六扇门,那个更厉害?
其实,由徐克导演,陈坤主演的《龙门飞甲》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
在电影中,陈坤扮演的雨化田在面对东厂的蔑视时,有这样一段台词;
你问我西厂算什么东西?
我现在告诉你,你们东厂不敢管的事,我们西厂管。你们东厂不敢杀的人,我们西厂杀。一句话,东厂能管的我们管,东厂不能管的我们更要管。先斩后奏,皇权特许!这就是西厂!
明朝的厂卫组织
明朝的厂卫组织,可谓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特务机构集大成者。而厂卫组织共计三厂一卫,分别是东厂、西厂、内厂,以及锦衣卫。
先说锦衣卫
很多人的印象中,锦衣卫个个都是武林高手,杀人如麻、坏事做尽。但真实的历史上,锦衣卫刚刚设立时,他对明朝的发展是有利的。即便是明帝国的后期,锦衣卫也是一个善恶的混合体,也曾在万历朝鲜战争中发挥过积极作用,为明军收集了大量的情报。
锦衣卫设立与明朝初年。
当时由于淮西勋贵在朝堂做大,他们逐渐的恃权傲物、娇纵不法。再加上天下刚刚稳定,朱元璋也没有太多的财政结余供养庞大的官僚系统,,因此官员的工资确实比较低。由此,引发了整个明朝官僚系统的贪污腐化、欺男霸女。
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急切的需要一种压制官僚系统的手段,避免普通百姓再次走上起义之路。
由此,锦衣卫诞生。
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朱元璋下令设置锦衣卫。锦衣卫的人选是朱元璋原本的侍卫和仪仗队,这些人都是朱元璋身边最亲近的人,因此,朱元璋使唤起来比较得心应手。
在朱元璋的手底下,锦衣卫有三个职能;第一、保护帝王安全,第二、侦察、逮捕皇帝指定人员,第三,典诏狱,即可以设立监狱,审查犯人。
以此可见,锦衣卫实际上独立于朝廷司法系统之外,只接受皇帝一个人的命令,属于皇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手段。
在朱元璋时期,整个锦衣卫都牢牢的掌控在朱元璋手中。扳倒胡惟庸、击溃蓝玉都是由朱元璋策划,锦衣卫实施。朱元璋也正是靠着锦衣卫才消除了淮西勋贵对朝廷的掣肘。
不过,到了朱元璋后期,锦衣卫这帮人为了政绩,依靠独立于朝廷司法系统之外而滥用职权。于是,朱元璋迅速停掉了锦衣卫典诏狱的权力。
这件事之后,锦衣卫的职能基本就剩下了保护皇帝,搜集情报。
然而,朱棣靖难成功之后,由于其统治地位缺乏正统性,备受天下读书人的诟病。再加上民间流言四起,声称朱允炆没有死,随时准备夺位。
于是,朱棣重新恢复锦衣卫典诏狱,并且增加了锦衣卫的人数。
另外,为了锦衣卫有足够的能力压制满朝文武,控制天下舆论,朱棣扩大了锦衣卫数量和职权,且下令锦衣卫可以直接向皇帝上奏。
但是,当锦衣卫权力扩大后,时任锦衣卫指挥使纪纲竟然想谋反,甚至还搞了一个翻版的“指鹿为马”。结果,纪纲的所作所为被一个太监告发,最终纪纲也被朱棣凌迟处死了。
说到这儿,该东厂登场了
锦衣卫权力膨胀,引发祸乱,一般人的想法是取缔这个组织,但是,朱棣还没有摆平政治上的反对力量。于是,朱棣想来想去,决定将锦衣卫的职权拆分,从锦衣卫中挑选出一些好手由太监统领,设置东缉事厂,简称“东厂”。
东厂由皇帝身边的太监掌控,这些人在朝廷毫无根基,而且也没有后代,压根不用考虑他们会谋反。
东厂建立之初,实际上与锦衣卫的权势不相上下。锦衣卫有诏狱的权力,但东厂没有,因此,东厂缉拿的犯人,必须交给锦衣卫审理。不过,锦衣卫没有听审权,而东厂有听审权,无论是朝廷正常的司法系统,以及锦衣卫审讯犯人,东厂都可以派人听审,然后直接汇报皇帝。这也为后期东厂地位远超锦衣卫埋下了伏笔。
随着时间推移,东厂的人员逐渐增加,东厂也开始监视朝廷官员以外的人员,比如社会名流、地方豪绅,以及某些特定的政治人物。
明朝中后期,东厂也有了自己的监狱,某些不重要的人物,东厂甚至可以不需向任何人汇报而随意缉拿、审讯。这一时期,由于东厂权力膨胀,经常勒索敲诈富户,甚至普通百姓,搞得天下怨声载道,民不聊生。
当然,稍微大一点的人物,比如朝廷命官、地方豪绅,或者是在社会上有影响力的人物,东厂是不能随意缉拿的,只能等皇帝的诏令。
在东厂发展壮大后,许多锦衣卫指挥使见到东厂厂公后必须要下跪。而魏忠贤时期,锦衣卫指挥使田尔耕更是拜了魏忠贤为干爹。
再来说说西厂、内厂
西厂设立于明成化帝朱见深时期。
成化十二年(1476年),京城出现了不少奇怪案件,而且还有一个叫李子龙的妖道蛊惑人心,得到了不少信徒,其中不乏朝廷命官。在这些朝廷命官的帮助下,李子龙竟然进入了紫禁城。据说,李子龙是准备弑君。
结果,李子龙被锦衣卫发现,最终被朱见深处死了。此事之后,朱见深觉得生活太危险,必须要监督全国民众,于是西厂应运而生。
西厂成立之后,以汪直为提督,从锦衣卫中挑选拔人员。很快,由于皇帝的信任,西厂权力扩张,人数也达到了东厂人员数量的一倍。另外,西厂的侦查范围更加广泛,除了朝廷命官、社会名流、地方豪绅之外,普通民众、锦衣卫、东厂,都在西厂的监督范围之内。
可以说,整个帝国内能喘气的人,只要西厂想监督,那就有权力。
另外,由于西厂深受皇帝信任,朝廷官员可以不经皇帝批准,任意逮捕,权力远超东厂、锦衣卫。
不过,西厂却非常短命,由于权力过于巨大,西厂膨胀也极为迅速,倒行逆施的事情也搞得天怒人怨,仅仅五年的时间便被取消了。
明正德年间,大太监刘瑾掌权,宦官集团试图掌控权力。此时,在正德皇帝朱厚照的允许下,西厂复立,由八虎之一的谷大用掌控,东厂则由另一太监马永成掌控。而刘瑾为了管控他们二人,鼓动朱厚照建立了内行事厂。
此后,刘瑾的内厂凌驾于东厂、西厂、锦衣卫之上。
但是,当刘瑾失势后被凌迟处死,西厂和内厂也被取消,而东厂、锦衣卫却完整的保留了下来。
综合来说,厂卫权力排名应该是内厂>西厂>东厂>锦衣卫。不过,西厂、内厂设立时间短暂,在明朝的历史上发挥的影响选不如东厂锦衣卫。
六扇门
关于六扇门,实际上是指的朝廷的三法司衙门,唐代的三法司衙门分别为大理寺、刑部、御史台,元代指大宗正府、刑部、宣政院。
而明朝的三法司衙门为刑部、大理寺、都察院。
这些司法部门的大门为三开间,每间各有两扇大门,因此称呼六扇门。
这些部门是朝廷正规衙门,做事必须要走流程,无法独立于司法系统之外。而相对于东厂和锦衣卫,他们权力有限,根本无法与之抗衡。
另外,关于六扇门,还有一种传言,说六扇门是古代衙门的旁支,是一个特殊的捕快群体。但是,关于这一点,确实没有正史记载。
再说一下,按照传说,六扇门是介于朝廷和两湖之间的组织,他们是受到朝廷司法部门控制的,所以,六扇门的权力相比于厂卫组织就更低了。
-----
网友解答:
-----
提起明朝,厂卫这个专有历史名词,恐怕大家并不陌生,毕竟锦衣卫、东厂、西厂在明代历史上,也算是大名鼎鼎的存在,那么,三者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呢,又是一种什么关系呢?
先来看锦衣卫,锦衣卫,设置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直接对皇帝负责,有权监督、审讯、调查、缉拿、询问、处决朝廷百官,包括皇亲国戚在内,都在锦衣卫的监察范围之内。
锦衣卫还具备着护卫皇帝,谍报军情之作用,例如万历援朝年间,锦衣卫便是充当起了谍报的作用,立有大功。
锦衣卫分为南北镇抚司,简称为南司北镇,南镇抚司是为锦衣卫内部的监察机构,主管锦衣卫内部的纪律法度,核查人员功过等,而北镇抚司则是锦衣卫的真正执行机构,诏狱便是隶属于北镇抚司,锦衣卫的审讯、缉拿、行刑甚至是处决等全部由北镇抚司负责。
锦衣卫的长官为指挥使,是为正三品,副长官为指挥同知,是为从三品,其下还有指挥佥事,是为正四品,镇抚使从四品,紧接着便是分别属于正五品、从五品的千户与副千户,以及属于正六品与从六品的百户与试百户,最后是正七品与从七品的总旗与小旗。
东厂,又叫做东辑事厂,明成祖朱棣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设置,这是宦官集团的对外办事机构,可以称之为监察机关、特务机构,其长官为东昌提督,由皇帝的亲信宦官担任,如果说锦衣卫是负责监视朝廷百官的权势滔天的存在,那么东厂就是监视朝廷百官的同时,又监督锦衣卫的存在。
因锦衣卫是外臣,向皇帝陈事的时候,需要上书启奏走流程,可是东厂是内臣,又有监督锦衣卫之权,所以从明朝中后期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东厂不管是地位还是权力,都实际凌驾于锦衣卫之上,也许仅有嘉靖朝锦衣卫例外。
更有甚者,锦衣卫的指挥使见到东厂的厂公,要行跪拜之礼,所以很大程度上,东厂是实际高于锦衣卫的,而二者也被合称为厂卫。
至于西厂,在有明一代存在的时间相当的短,但是权势却是异常的大,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设置西厂,全称西辑事厂,西厂的权势与监管范围远远超过东厂与锦衣卫,不仅京师各地受其监察,全国各地也要严密处于西厂的监视之下。
甚至朝堂正二品的兵部尚书因为遇到了西厂督主汪直没有避让而被极近羞辱,西厂得势之时,东厂与锦衣卫只有乖乖做小弟的份儿,也正是因为西厂太过于跋扈,以至于刚刚设置五个月,便是遭到集体反对。
成化十三年五月,内阁首富商骆等集体上书反对汪直,明宪宗朱见深不得已,只得暂时废黜西厂,可是一个月后再度开设西厂,此后汪直的权势更进一步,直至五年后在权力斗争中失败,西厂才算废黜。
可是仅仅二十三年后,明武宗朱厚照登基,遂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再度开设西厂,以刘瑾领有,谷大用担任督主,西厂权势再起,此时西厂与东厂之间各争权势,锦衣卫在一旁协助吃瓜,这可愁坏了大太监刘瑾,于是刘瑾干脆设置个内行厂,负责监视东厂与西厂,所以在正德年间的前五年里,朝廷简直是乌烟瘴气,人人自危。
直至正德五年(公元1511年),刘瑾被干掉以后,明武宗直接废除了西厂与内行厂,此后,西厂彻底消失在了明朝历史上,前后存在总计十年,其影响远不如锦衣卫与东厂。
至于所谓的六扇门,受一些武侠剧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这是一个独立的机构,实则不然,六扇门实际上是明朝的三法司也就是都察院、刑部、大理寺的合称,至于三法司与东西厂锦衣卫相比,虽然有的时候权力有所不如,但是三法司是外朝重要的行政部门与司法监察机构,其主要职能与功效绝不是单纯的特务组织厂卫机构可以比拟的。
三法司当中的刑部尚书与都察院左右都御史都是朝廷正八经的正二品大员,大理寺的大理寺卿也是朝廷正三品大员,东西厂与锦衣卫就算再怎么厉害,也不敢明目张胆的与这几位硬来,所以,三法司与厂卫机构之间的关系基本上是平级,权力不逊色,但是势头稍显不足的。
真正治国,靠的还是三法司,厂卫机构只是辅助而已,皇帝自然也是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厂卫机构只是皇帝不放心外朝时所任用的存在,制衡为主,真正干活办事,尤其是司法方面的事情,还是要靠三法司,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
网友解答:
-----
你们少了一个,还有一个专家工厂。虽然这家工厂成立只有五年,但它的声bai誉并不比这四家差。除了六道门外,其他四道合成工厂守卫,都属于皇帝的亲信,属于衙门口的六道门是不同的。当然你得问最有权势的人,这取决于皇帝的意愿,皇帝给他的权力越多,他拥有的权力就越多,皇帝就越鄙视权力,这个必须留在后面。所以皇帝是不一样的,这些工厂看守在每个皇帝手中的重量是不一样的。我们来谈谈这些工厂守卫和六扇门的功能,以及它们的外观。我想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想法。首先,由洪武帝建立的锦衣卫队,最初叫做公卫四,后来改名为青军独卫府。谁在乎?官方的说法支配着伊莲诺拉的宫廷,皇帝的仪仗队,和他的卫兵。其中一个栾师和皇帝的仪仗队这是什么,它是一个巡回,宴会,举行品牌什么。洪武皇帝是出了名的爱管闲事的人,他从小就受够了腐败。否则,他的大部分家人就不会饿死,剪掉头发成为僧侣。所以他依靠警卫处理一些司法事务。最后,亲军的都尉府撤掉了叶兰书记的职务,改名为。这就是著名的金一伟。这一职能也得到了很大的扩展,比如调查,逮捕,审讯,这些都是民事。在军队里,他还负责收集军事情报,化敌为友,等等。这个地区已经成为他的职责,他直接对皇帝负责,其他政府机关不参与。所以他们有很强大的力量。他们可以逮捕一个皇室亲戚什么的,而且他们甚至不需要公开审问他。从明初到明末,金一味一直存在,当然,人们不吃干粮,如万历朝鲜战争时期,金一味收集了大量的日本军事情报。其实,金一卫的功能在清代还是有的。毕竟,满文是根据当时的蒙古字母创作的,很多东西都没有形成一个体系,所以明朝的很多体系还在继续。当然,这个金一尉在清朝存在一年之后,就被改为乱一尉,后来一些功能被改为秘密折文奏,这个金一尉就这样消失了。明朝的东昌是由朱棣建立的,大家都知道他是在靖难之役战争中成功的,当时一个封臣成了皇帝。所以他这个身份不对,难免有人要批评这件事,而锦衣守卫这属于衙门外的宫殿,使用起来不是很方便。所以他想用宦官来设置一个具有金一卫重叠基本功能的衙门。那为什么要找太监?简单地说,太监没有脚跟,皇帝的信任是他唯一的支持,如果他们失去了皇帝的信任,他们就一无所有了。此外,如果朱云没有被他的宦官秘密告知南京在靖难之役时期是一座空城,他就不会冲到南京去赢得最后的胜利。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东厂的势力比金翼卫队还要大,他实际上只对皇帝负责。太监就是从这里开始干涉宫廷事务的。西厂和守卫是一个相对短命的衙门,前后两任总督,然后就没有了。
他是在朱建身的手中建造的。我能说什么呢?因为西厂与官方是直接对立的,这个时间长了,这个矛盾多了起来。朱建身又在西边开了一家工厂,这个衙门口的人员都是从经一纬挑选出来的,比东边的工厂规模还大。西厂有些事情不能向皇帝报告。比如说,如果你逮捕了一个牧师,你可以自己动手。所以当西边的工厂就位时,动力要比东边的大得多。但是他太吵了。东厂与官府的对峙,演变成西厂与官府的对峙,后来被废止。后来,朱厚照当上了皇帝,八虎之一的顾大勇,又开了西厂。朱厚召最信任的太监刘进,掌管西厂和东厂,但两厂拒绝合作,互相拆台,令人尴尬。所以刘金建立了一个专家工厂,与同样的死。(此信息来源于网络)
------------------
推荐阅读: